企業法律顧問2011年甲公司與乙公司
A. 1999年10月15日,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合同,合同約定由乙公司於2000年1月15日向甲公司提供一批價款為50萬元
(1)我國《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所以乙公司有理由拒絕。其實在丙公司提貨遭拒那天,甲公司應立馬向乙公司取貨,再將其轉讓給丙公司,這樣就可以彌補了,一旦過了提貨這天只能根據甲公司和乙公司合同上所約定的具體條款事項進行彌補或賠償了。
《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在本案中,丙公司並非對挖泥船享有處分權之人,故其與戊公司之間的買賣合同屬於無權處分,效力待定。因此選項AB正確。由於甲公司制止了丙公司將挖泥船交付給戊公司的行為,表明甲公司作為該挖泥船的所有權人,拒絕追認丙公司與戊公司之間的買賣合同,因此該合同歸於無效。《合同法》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據此可知,合同無效後,戊公司有權要求丙公司返還預付款,因為此時的預付款是一種不當得利,因此選項C也是正確的。此外,《物權法》第106條第1款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在本案中,因挖泥船尚未交付給戊公司,故戊公司不構成善意取得。選項D錯誤。
C. 「真題試題」(2009年多項選擇第79-82題)企業法律顧問,民商與經濟法律知識
應該屬於可撤銷的合同,機床已經由第三人取得,只能要求償還債務。所以選A、D
D. 甲公司為上市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餘公積。甲公司發生的有關業務資料如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完成前,是可以調整應交所得稅的,但是如果匯算清繳完成了,只能調整遞延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法允許此類調整在以後扣除。
E. 2004年10月10日甲公司收到一張應由甲公司與乙公司共同負擔費用支出的原始憑證,甲公司會計人員張某以該原
(1)會計人員張某的做法不正確。理由是:根據《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一張原始憑證所列的支出需要由兩個以上的單位共同負擔時,應當由保存該原始憑證的單位開具原始憑證分割單給其他應負擔的單位,而不是給復製件。
(2)會計人員李某的觀點不正確。理由是:根據《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保管期滿但未結清的債權債務原始憑證,不得銷毀。
希望你把分給我~
F. 未決訟訴產生的預計負債(賠款)會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嗎拜託各位大神
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2006) 財會[2006]3號 第十條 企業應當將當期和以前期間應交未交的所得稅確認為負債,將已支付的所得稅超過應支付的部分確認為資產。 由於這個預計負債,稅法未確認損益,而會計已經確認,會產生已支付的所得稅超過應支付的部分,所以答案是「會產生」的 《企業會計准則第13號--或有事項》(簡稱新准則)與舊准則相比,兩者在或有事項的概念和確認條件上是一致的,但對預計負債的計量不同。舊准則對預計負債的計量只有初始計量,即按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計量。而新准則對預計負債的計量分為初始計量和後續計量,初始計量按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計量,如果貨幣時間價值影響重大,應當通過對相關未來現金流出進行折現後確定最佳估計數;後續計量指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日對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如有客觀證據表明該賬面價值不能真實反映當前最佳估計數,應作相應的調整,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國稅發[2000]84號)和財政部《關於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准則有關問題解答(四)》(財會[2004]3號)的規定,由於因或有事項而確認的預計負債是納稅人根據有關情況預計的,其尚未發生,金額也是估計的,違反了真實發生原則和確定性原則,與其相關的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只有待預計負債實際發生時,與其相關的損失才允許稅前扣除。如果企業因預計負債而確認的或有損失在當期納稅申報時已調增應納稅所得額,轉回或實際發生時可以作相反的納稅調整。 例1:2007年10月15日,甲公司因與乙公司簽訂了互相擔保協議(與取得收入有關),而成為一起訴訟的第二被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訴訟尚未判決。但是,由於乙公司經營困難,甲公司很可能需要承擔還款連帶責任。根據公司法律顧問的職業判斷,甲公司很可能需要承擔100000元的還款連帶責任。至2008年底,該訴訟還未判決,這時,公司法律顧問認為甲公司很可能需要承擔150000元的還款連帶責任。2009年,乙公司經營情況好轉,在年底還清了全部欠款。假定甲公司每年實現的利潤均為1000000元,無其他納稅調整項目,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預計未來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予以抵扣相關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根據新准則的規定,甲公司因簽訂互相擔保協議而成為訴訟的第二被告,符合「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條件。因此,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應確認一項金額為100000元的負債。 借:營業外支出 100000 貸:預計負債--未決訴訟 100000。 稅法規定與預計負債相關的或有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因此,甲公司在申報2007年所得稅時,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00000元,應繳企業所得稅363000元[(1000000+100000)×33%]。 2007年12月31日,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為100000元,計稅基礎(成本)為零,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的規定,兩者之間的差額100000元屬於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33000元(100000×33%)。 借:所得稅 330000 遞延所得稅資產 33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363000。 2008年12月31日,根據新准則的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對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該賬面價值不能真實反映當前最佳估計數的,應當按照當前最佳估計數對該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由於此時公司法律顧問認為甲公司很可能需要承擔150000元的還款連帶責任。因此,甲公司應將預計負債的賬面余額調整為150000元,即2008年應確認預計負債50000元。 借:營業外支出 50000 貸:預計負債--未決訴訟 50000。 與2007年一樣,甲公司在申報2008年所得稅時,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0000元,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16500元(50000×33%),應繳企業所得稅346500元[(1000000+50000)×33%]。 借:所得稅 330000 遞延所得稅資產 165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346500。 2009年12月31日,乙公司還清了欠款,甲公司應將往年確認的預計負債沖回。 借:預計負債--未決訴訟150000 貸:營業外收入 150000。 根據稅法規定,企業因計提預計負債而計入損益的損失金額,如果在前期納稅申報時已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在轉回原計提的損失時允許企業在轉回當期進行納稅調整,即轉回原計提的預計負債而增加當期利潤總額的金額,不計入轉回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因此,甲公司在申報2009年所得稅時,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150000元,應繳企業所得稅280500元[(1000000-150000)×33%],同時,將遞延所得稅資產全部轉回。 借:所得稅 33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80500 遞延所得稅資產49500。 例2:甲公司2007年、2008年的情況同例1。2009年,法院判決甲公司應承擔連帶還款170000元,甲公司隨即用銀行存款進行了支付。 借:預計負債--未決訴訟150000 營業外支出 20000 貸:銀行存款 170000。 2009年,會計上確認支出20000元,而稅務上確認損失170000元,會計處理比稅務處理少計損失150000元。因此,甲公司申報2009年所得稅時,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150000元。有關所得稅的會計處理與例1相同。
求採納
G. 企業法律顧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十五條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出資。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先購買權。」
甲欲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股份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乙、丙)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乙、丙對該股份有優先購買權。
北京市物格律師事務所 劉軼兵律師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星火路1號昌寧大廈16E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H. 甲公司與乙公司於2001年5月2日簽訂了設備買賣合同,甲為買方,乙為賣方。雙方約定: (1)由乙公司於10月3
買賣雙方在合同中約定,賣方於2001年5月2日在某汽車站將20千克貨物交給買方,買方將20萬元貨物交給賣方。5月2日,賣方依約將貨物運至汽車站,買方來接貨,但未帶款,賣方如果不願將貨物交給買方行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