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飛律師
㈠ 勞務派遣工出了工傷找誰負責
勞務派遣工出了工傷一般由勞務派遣單位負責。
根據《勞務派遣暫行規定》
第十條 被派遣勞動者在用工單位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的,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法申請工傷認定,用工單位應當協助工傷認定的調查核實工作。勞務派遣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可以與用工單位約定補償辦法。
(1)庄文飛律師擴展閱讀:
勞務派遣特別受到外資企業、優勢企業和國有大企業的歡迎,是因為有如下的因素的催生:
1、有利於降低招聘成本。通過勞務派遣輸入員工,招聘工作完全可由勞務公司來完成,或者由勞務公司來完成招聘中的大部分工作,這樣可以減少很大一筆招聘開支。
2、有利於降低培訓成本。通過勞務派遣輸入員工,用人單位可以同勞務公司一起完成新員工的崗前培訓工作,而勞務公司也願意配合此項工作,而在此項工作中用人單位用較少的人力財力就可以完成培訓工作並達到工作要求。
3、有利於降低薪酬支出。通過勞務派遣輸入員工的薪酬低支出,往往用來作為一種激勵制度來體現。派遣員工(又稱勞務工)經過努力工作或工作表現優秀的,可以轉為正式員工(直接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這也是國家政策的趨向,而在實際用工中勞務工與正式員工工資和福利待遇確實存在差異。勞務工除正常工資、年終雙薪及法定的福利外一般不享受正式員工的福利及獎勵。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勞務派遣暫行規定
㈡ 上班摔傷了用工單位是郵政局,勞務派遣工哪個單位報工傷有交五險
勞務派遣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新的用工方式。被派遣的勞動者雖然在用工單位工作,但卻和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屬於派遣公司的人。如果在工作期間出現了工傷事故,到底該找用工單位還是派遣單位?讀者楊先生最近就碰到了這個難題。讀者楊先生最近給本報「老徐茶館」欄目打來熱線稱,他在一家機械加工企業工作。今年年初,在生產過程中遭遇事故,手臂骨折,隨後被單位送往醫院治療。住院將近一個月,花費近萬元,出院後,楊先生找到工作單位,申請工傷,但工作單位卻告訴他,楊先生根本就不是他們單位的人,而是一家勞務派遣公司的人。楊先生這才明白,他當初簽合同時,用人單位不是他現在所在的這家機械加工公司,而是一家勞務派遣公司。後來,楊先生就找到了和他簽訂勞動合同的那家勞務派遣公司,派遣公司承認楊先生是與他們簽的合同,但卻說派遣公司沒有工傷保險,出了工傷事故應該由用工單位負責。就這樣,楊先生被這兩家單位推來推去,至今也不知道該如何申請工傷,更別說工傷賠償了。就此,山東舜元律師事務所庄文飛律師認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是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由此可以理解為,勞務派遣實際上涉及三方主體,即勞務派遣單位、被派遣勞動者、用工單位。被派遣的勞動者實際上是與勞務派遣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再由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工與勞務派遣單位存在的是勞動關系,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又存在著合同關系。庄文飛稱,因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存在勞動關系,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繳納工傷保險的義務應是勞務派遣單位,而非用工單位。楊先生在工作時間,在工作場所內出現事故受到傷害,應該可以認定為工傷。如勞務派遣單位依法已為其繳納了工傷保險,那麼,楊先生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應從國家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㈢ 請問《社會保險法》解讀:公務員繳納社保嗎
雖然此次《社會保險法》有了眾多突破,但也留下了些許遺憾。山東舜元律師事務所庄文飛律師認為,《社會保險法》迴避了兩個焦點性的問題,一是社會保險費該由哪個部門來收取的問題;二是制定一部統一的全國性社會保險法問題。就社會保險費用的收取,目前在全國各地做法不一,有的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收取,而有的則是由稅務部門負責,這在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社會保險費由不同的部門收取,自然會涉及到不同部門的各自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保資金的管理、支付等環節都可能存在問題。同時,此種模式,也不利於社保資金的監管。《社會保險法》第七章雖然就社會保險費征繳的問題提出「社會保險費實行統一徵收」,但對徵收的主體沒有明確,只是簡單地表述為:「實施步驟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其次,關於國家公務員以及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問題,沒能與廣大勞動者一視同仁,共同納入《社會保險法》中。對此問題,前一段時間各類媒體,特別在網路中已吵得沸沸揚揚,主要是因為許多從企業退休的職工,因退休待遇遠遠低於國家公務員的退休待遇,而導致心理不平衡。新頒布的《社會保險法》雖然沒有刻意迴避此問題,但還是在第十條婉轉地規定,「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這不能不說是《社會保險法》留下的遺憾。
㈣ 勞務派遣工出了工傷找誰負責
勞務派遣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新的用工方式。被派遣的勞動者雖然在用工單位工作,但卻和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屬於派遣公司的人。如果在工作期間出現了工傷事故,到底該找用工單位還是派遣單位?讀者楊先生最近就碰到了這個難題。 讀者楊先生最近給本報「老徐茶館」欄目打來熱線稱,他在一家機械加工企業工作。今年年初,在生產過程中遭遇事故,手臂骨折,隨後被單位送往醫院治療。住院將近一個月,花費近萬元,出院後,楊先生找到工作單位,申請工傷,但工作單位卻告訴他,楊先生根本就不是他們單位的人,而是一家勞務派遣公司的人。楊先生這才明白,他當初簽合同時,用人單位不是他現在所在的這家機械加工公司,而是一家勞務派遣公司。 後來,楊先生就找到了和他簽訂勞動合同的那家勞務派遣公司,派遣公司承認楊先生是與他們簽的合同,但卻說派遣公司沒有工傷保險,出了工傷事故應該由用工單位負責。就這樣,楊先生被這兩家單位推來推去,至今也不知道該如何申請工傷,更別說工傷賠償了。 就此,山東舜元律師事務所庄文飛律師認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是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 由此可以理解為,勞務派遣實際上涉及三方主體,即勞務派遣單位、被派遣勞動者、用工單位。被派遣的勞動者實際上是與勞務派遣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再由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工與勞務派遣單位存在的是勞動關系,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又存在著合同關系。 庄文飛稱,因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存在勞動關系,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繳納工傷保險的義務應是勞務派遣單位,而非用工單位。楊先生在工作時間,在工作場所內出現事故受到傷害,應該可以認定為工傷。如勞務派遣單位依法已為其繳納了工傷保險,那麼,楊先生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應從國家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