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京律師
Ⅰ 皇帝被擄走,為什麼宋徽宗、宋欽宗老死北國,瓦刺卻將明英宗送回呢
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擄走後的結果之所以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擄走後的結局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的金國和瓦剌自身實力所決定的。金國發展勢力如火如荼,他的目的是滅亡北宋,自然就沒有放歸宋徽宗和宋欽宗的必要了,而瓦剌勢力與大明王朝相比實力懸殊,他們也滅不了大明,目的只有一個勒索好處,一旦勒索不到好處,自然就放回明英宗。
大遼國被滅,實際上北宋與金之間的屏障就沒有了,於是正處於上升期的大金國開始對沒落的大宋帝國展開了瘋狂的進攻,最終發生了靖康之恥,徽欽二宗被俘送到北國,最終客死他鄉,北宋滅亡。
而之所以大金如此對待徽欽二宗:主要是因為北宋國已滅,他們已是亡國之君,沒有任何的能力和權力,其次是雖然徽宗兒子建立了南宋政權,但是南宋政權對徽欽二宗躲著還來不及,更別提去救了。第三個方面的原因,有徽欽二宗在手,金國就有了與南宋談判的籌碼,對大金國是完全有利的。
Ⅱ 宋代燕京街道名
北宋有四京:西京洛陽,東京開封,南京歸德府,北京大名府
西京洛陽,東京開封分別是現在河南省的洛陽市和開封市。南京歸德府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
開封古稱東京是針對在西邊的洛陽而言的,洛陽在西,汴京在東,所以宋朝人把汴京城為「東京」。宋朝的時候北京不歸屬宋王朝管轄,而屬於契丹遼朝,開始稱燕,後來遼朝定燕為陪都,稱為「南京」,相對與東北的北京而言。。
Ⅲ 北宋是如何亡國的
北宋王朝經歷了一百六十餘年的發展,不管從人口、疆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諸方面都可謂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尤其是其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在中國歷史上也可算一個巔峰時期。然而,東北地區剛剛崛起的金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用鐵騎摧毀了這個龐然大物,其原因何在呢?
北宋王朝經歷了一百四十年的穩定發展,到宋徽宗即位,或可說進入了一個「太平極盛之世」。從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敘寫,從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描繪,我們都可看到北宋都城汴京的繁榮景象。從人口方面說,宋徽宗初年,戶數已超過兩千萬,一些學者估計人口已過一億,在農業社會中,人口是衡量國家強弱的主要尺度,而一億人口,還有近百萬的兵力,這在當時的世界上,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大國。從疆域方面看,自崇寧以來,隨著對西夏戰爭的節節勝利,「斥大土宇,靡有寧歲」,直到宣和元年(1119),宋軍在統安城戰敗,方被迫與西夏休兵。後又攻遼,從金軍手中討得燕雲諸州,增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宋徽宗對這時國家的富盛,也頗自鳴得意,時時粉刷太平,好大喜功。詞臣奉命進詩:「四海熙熙萬物和,太平廊廟只賡歌。」
然而就是這個看上去龐然富強的宋王朝,這個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宋帝國,在與東北剛剛崛起的小國——金國的較量中,僅一年多的時間,這座外觀金碧輝煌的大廈竟然轟然倒塌,京城陷落,二帝及大批人員被擄,萬民塗炭,其怵目驚心的慘狀,實在慘不忍述。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貌似富強的帝國會如此不堪一擊?為什麼這個上億人口的宋王朝會如此迅速地被金兵的鐵騎所摧毀?尤其是這摧毀僅僅用了兩國軍隊交鋒後的一年時間,這到底是金兵有這么大威力,還是宋王朝自取辱敗呢?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北宋最後的兩個皇帝,及其周圍人們在北宋王朝最後的日子裡的各色精彩表演,或能對這個問題有所領悟。
宋徽宗是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天才藝術家,他在音樂、繪畫、書法、棋藝、詩詞等方面確有不俗的才華,如在書法上獨創瘦金體,他的花鳥畫精緻逼真,他懂音樂,詞也填得不錯。然而處置軍國大事的昏聵,生活奢侈腐化的程度,手下奸臣貪官的數量,也都和歷代昏君有一拼。他指揮著規模空前的宮殿、後苑等的建造,窮侈極麗,設立造作局、應奉局,開運「花石綱」,揮霍民脂民膏,用之如泥沙而不惜。他酷嗜女色,五、七日必御一處女,即授名號或進階,退位時出宮女六千餘人,總數蓋以萬計。甚至還不滿足,專設行幸局,毫無顧忌地微行於妓館酒肆,追聲逐色,尋花問柳。其縱情於聲色犬馬,竭天下以自奉,浩大的宮廷開支,完全由人民的血汗在供養。
同時,宋徽宗口頭上也自詡「永惟繼志之重,深念守文之艱」。很快沿襲哲宗「紹述」神宗的變法方針,進一步懲罰反變法派,採取了財政、教育諸方面的新政,如繼續方田均稅,重視農田水利,進行鹽法、茶法改革,獎勵開發礦業,還有學校科舉改革。加重賦稅,崇奉道教等。其一系列新政呈現著復雜的情況,不能說其中沒有合理的、有積極意義的成分,但大多是搜括民脂民膏的內容。而崇奉道教就更是荒唐可笑,自封「教主道君皇帝」,一大批自吹道術高明的道士被徽宗尊為上賓,玩著自欺欺人的把戲。
宋徽宗周圍的一幫寵臣,人們號稱「六賊」:有宰臣蔡京、王黼、朱和宦官童貫、梁師成、李彥。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梁師成為隱相。其實,當時的奸佞決不止上述六人,再如宦官楊戩、蘭從熙、譚稹等,官員李邦彥、高俅、蔡京諸子蔡攸等及孟昌齡、孟揚、孟揆父子等,這些人竊據要津,援引親故,廣結黨羽。如蔡京之子六人、孫四人同時為執政、從官,其他奸臣同樣效仿,一時乳臭童稚,目不知書,而官已列禁從者比比皆是。於是招權納賄,貨賂公行,尤其是對民眾的各色殘酷掠奪,有關史料俯拾皆是。
不要以為這些奸佞都是草包,其中一些人也是才子。如蔡京就是大書法家,進士及第,文章也寫得漂亮,首倡「豐亨豫大」之說,鼓吹太平盛世,徽宗朝曾四度為相,長達十七年之久。其弟蔡卞與京同年進士及第,王安石招為女婿而從安石學,官中書舍人兼國史修撰時,「文飾奸偽,盡改所修實錄、正史」,二任宰執之官。蔡京諸子也頗有文采,如蔡僚著有《國史後補》、《北征紀實》、《西清詩話》、《鐵圍山叢談》等。王黼《宋史》本傳稱其:「為人美風姿,目睛如金,有口辯,才疏雋而寡學術,然多智善佞。」
盡管官場上一片烏煙瘴氣,宋徽宗仍在標榜要懲治腐敗,針對官員的受賄作弊,朝廷也處分了一批官員。如河北路轉運副使李昌孺、河北監司賀希仲、滁州知州唐恪、提點江東路鑄錢王闡等官員,都因貪墨而遭貶黜。然而,其體制中沒有多少權力制衡機制,尤其是對最高當局,基本上沒有監督能力。從而其體制腐敗的根子就在皇帝本人,他其實就是最大的受賄者,其周圍一大批高級貪污犯更備受皇帝的青睞,恩賞有加。
面對隱伏危機的表面盛世,也有一些正直的官員和太學生,起而痛陳時弊。如官員李綱上疏,被貶謫某縣稅務。太學生朱夢說屢次上書,被貶官池州。太學生雍孝聞力詆蔡京家族,被流放而死於海南。甚至有人上奏歷數蔡京、童貫諸奸臣之罪,「中外大駭」,而宋徽宗卻對此類忠言完全置若罔聞。
燕人馬植由童貫薦引,獻聯金滅遼之策,宣和二年(1120)入金談判,締海上之盟。宣和四年(1122),金人約宋攻遼。在長期作戰中,陝西軍成為宋軍精銳,然而在童貫率領下兩次進攻遼都燕京,都被打得一敗塗地。金軍乘勢拿下燕京,這時也看清了大宋王朝外強中乾的實質。金軍在向宋橫敲一筆軍費後,將古城洗劫一空,留下幾座殘破不堪的空城給宋。而宋朝君臣卻還在自我陶醉,為收復燕雲諸州,「功臣」們一一加官晉爵,徽宗還命人撰寫《復燕雲碑》來歌功頌德,似乎太祖、太宗未竟的事業,真的由他來完成了。所以,在金兵進攻之前,大宋王朝始終給人們一個盛世富強的印象。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太宗下詔伐宋,兵分兩路:一路攻太原,一路攻燕京,然後會師開封。領樞密院事童貫在河東聽到金軍南侵的情報,竟以赴京匯報為名丟下軍隊,逃之夭夭。十二月,燕京宋軍投降,不過金兵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州一帶還是遭到宋軍的殊死抵抗。此時,徽宗才感到事態的嚴重,被迫下詔罪己,承認種種弊政,並於二十三日匆忙傳位於欽宗,不負責任地把一副爛攤子撂給兒子。應該說此次金軍初攻南方,宋軍尚有抵抗能力,而徽宗卻已嚇得倉皇南逃,蔡攸、童貫、高俅等也隨同而去。
靖康元年(1126)年初,宋欽宗見父王南逃,也想逃往陝西,在李綱的一再苦諫下,這才打消去意。命李綱為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負責東京防務。金軍打到東京城下,宋軍防守嚴密,金兵死傷累累而不能得手,只得遣使入城議和。欽宗求之不得,在宰相李邦彥的力主下,答應割地賠款的苛刻條件,派兄弟親王為人質赴金營,並派官員向民間勒索准備和議的金銀。後各地勤王兵陸續抵京,名將種師道也率軍到來,其將姚平仲立功心切,說動欽宗偷劫金營,李綱也不反對。然而劫營失敗,姚棄軍亡命。金軍向欽宗追究責任,欽宗恐金症再次發作,罷免了李綱和種師道,遣使謝罪,准備交割北方三鎮。可見,欽宗面對險惡的局勢毫無應對能力,只是來回搖擺於投降和冒險之間。
消息傳出,群情激憤。二月五日,太學生陳東率千餘學生伏闕上書,軍民不期而至者數萬,要求罷免議和姦臣,復用李綱、種師道,反對割地乞和。群眾把登聞鼓抬到東華門外,擂得震天價響,並圍攻和詬罵主和姦臣李邦彥等。開封府派兵圍住學生,指責學生脅迫中央。學生反駁道:「以忠義要求朝廷,不比你們以姦邪要挾天子強嗎!」陳東挺身於斧鉞之間,凜然無懼。欽宗自知大義有虧,眾怒難犯,只得宣布李綱、種師道復職,並讓李綱出面安撫學生,這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金帥得知宋廷主戰派佔了上風,外圍勤王兵又在不斷增加,自己久攻開封不下,怕處於不利境地,在得到欽宗同意割讓三鎮的詔書,並帶著勒索來的金銀,引兵北去。開封被圍近四十天,到二月中旬終於解圍。
四月三日,徽宗一千人悠然自得地返回京城,似乎只是做了一次江南旅行。這時要求懲辦眾奸臣的呼聲彌漫於朝野,去年年底,陳東就率數百名太學生伏闕上書,要求朝廷嚴懲「六賊」,欽宗於是將「六賊」流放和賜死。然而其以為危機已過,把名將種師道罷職賦閑,後在其他官員的要求下,才讓種師道出為河東河北宣撫使。師道建議集中兵力扼守黃河以北軍事要塞,阻遏金軍的再次南侵,朝廷置之不理。
六月,欽宗將李綱排擠出朝,去太原指揮軍事。由於前線武將直接聽命於皇帝,李綱指揮不動,只得提出辭職。欽宗居然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名,將李綱貶官流放,安置夔州(今重慶奉節)。另一方面,欽宗以為和議可恃,不思備戰,且壓制抗金輿論。同時,欽宗與徽宗父子之間在權力問題上又勾心鬥角,也根本無心備戰。
八月,金兵再分兩路南下。九月攻克太原,十月攻陷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十一月,金兵安然渡過黃河,並遣使到東京,提出兩國割河為界。欽宗滿口答應,還急派官員前往交割。閏十一月初,兩路金兵會師東京。開始大規模攻城。欽宗這才想起已被流放的李綱,驛召他進京主持防務(然而李綱還在途中,東京就已陷落了)。這時開封還有禁軍、勤王兵與民兵近二十萬,如合理調配,至少可抵擋一段時間。而欽宗偏偏相信道士郭京的妖術,所謂只須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即可掃盪金兵。二十五日,郭京驅兵迎敵,誰知一觸即潰,金兵乘機攻入城門。次日,欽宗遣使金營乞和,金帥提出割地和人質等條件。欽宗又親往金營為質,獻上降表,受盡凌辱,才被放回。
金帥已摸透徽、欽二帝的心理,不立即俘虜他們,而是先讓他們下令收繳城內的武器、馬匹,剝奪宋人的反抗能力;而後又讓他們下令官府為金軍搜括民間所有的金銀財物和婦女。欽宗回來後,即下令搜括計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牲畜七千餘匹及婦女一千五百名,弄得城內翻江倒海,搜財搶人,根刷殆遍,民不聊生。靖康二年(1127)正月十日,將欽宗與親王、大臣等再召到金營囚禁。二月六日,令欽宗跪聽金帝詔書,宣布徽、欽二帝廢為庶人,另立他人為王。而後下令剝去欽宗帝服,禮部侍郎李若水抱帝大罵,被毒打砍死。次日,徽宗與皇族也押到金營,徽宗哀求能留廣南一小郡奉祀祖宗,遭到拒絕。十一日,百官不得已推舉張邦昌為帝。三月七日,金帥為張邦昌行冊命禮,張一再痛哭,表示不忍叛立,然已身不由己。
四月一日,金軍押著大批俘虜和戰利品啟程北撤,俘虜包括二帝、皇後、妃嬪、太子、親王、公主、宗室、外戚、宰執和其他官員、伎藝、工匠、娼優等各色人群,共計十餘萬人。金銀、馬匹、絲帛、車輅、法物、禮器、文物、圖書等戰利品,不可勝計。而此時的開封城也已被戰火焚毀,形同廢墟。昔日繁華、富裕、昌盛的大宋王朝,只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就基本被摧毀。它毀於猖獗一時的金兵鐵騎,更毀於這兩個卑劣低能的皇帝。他們在壓迫摧殘自己的民眾方面,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在抵抗外族的侵暴面前,又顯得如此的懦弱無能和卑鄙無恥。當然,那些奸臣也難逃助紂為虐的譴責。那麼,何為主要因素呢?
這使我們想到:為什麼面對如此卑鄙、昏聵的君主之統治,人民根本就無可奈何?人民幾乎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力,只有聽從命運的安排:來一個所謂的「好」皇帝,便以為是人民的大救星,感謝帝王恩賜的太平盛世;遇到昏君暴主,也只有痛苦的承受,同時許多人仍在高歌皇恩浩盪。最多隻有少數人在作一些無謂的上書痛陳之類的抗爭。這就是中國傳統君主專制體制的運作特色,這個體制有時也的確能構造起外表相當金碧輝煌的大廈,然而它絕不是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之上,其質地是極其脆弱的。約一百五十年後,蒙古鐵騎也只用了年余時間,就從北方誓如破竹般地南下,攻克南宋都城臨安。皇帝與後宮、眾臣數千人被俘北遷,靖康之難一幕又逼真地重演,元政權很快就取代了宋王朝。通過上述的實例分析,我們領悟到這座大廈突然就會轟然倒塌的主要原因了嗎?
Ⅳ 宋朝幽州 薊州 燕京在哪
1、宋朝幽州:其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Beijing市城區大興縣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於今Beijing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其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2、宋朝薊州:在Beijing、天津一帶 現在天津還有薊縣。
3、宋朝燕京:在今天Beijing西南一帶。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Beijing西南一帶。
Ⅳ 宋欽宗怎麼死的
病逝於燕京
宋欽宗趙桓(1100年―1156年),是北宋末代皇帝。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宋徽宗禪位於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柔寡斷、反復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和敏銳力。他是歷史上懦弱無能的昏君,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
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病死於燕京,終年57歲,葬於永獻陵(位於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
Ⅵ 宋朝時候的燕京是哪裡
宋朝燕京:在今天北 京西南一帶。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 京西南一帶。
Ⅶ 南宋時期的北京叫什麼
北平——古代以北平為郡名、縣名者甚多,今從略。明初改元大都路為北平府,屬北平行中書省。永樂建都,改為北京順天府,北平省所領直屬中央,遂稱直隸。國丄民黨政府建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復以北平為北京。
Ⅷ 求人歸納歷史 例如 北京 歷史上分別在什麼朝代都叫什麼 統治者是誰
幽州遠古時代九州之幽州之名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今天北京帶
燕都因古時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有燕國據說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燕都些古籍多用其北京別稱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種北京文史刊物其名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便日下國都代稱作北京代名詞來用有清人朱彝尊《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今天北京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范陽燕京安史之亂平定罷燕京來北京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北京常用別稱甚至些企業名稱、產品命名也多用兩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正門(東門)名春明門古人認東方主春於人遂春明作首都別稱北京成國都也曾被稱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前稱首都長安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國都也多其稱京城時至今日也人們稱呼北京常用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原來幽州升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遼陪都當時遼首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都所治均今天北京西南帶
大興金燕京改都同時設大興府所治今天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東部
大都元代金離宮(今北海公園)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汗八里蒙語意思汗城即汗所居之處所元朝定都北京也被稱汗八里馬·波羅著游記稱大都(北京)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了記載平定北方功績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做燕王時封地北平府改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都城遷於此正式命名北京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詞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世遂稱國都京師還有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此建都故統名京師便京師當成國都代稱北京被稱國都也曾被稱京師
宛平老北京人對北京泛稱其實准確明清宛平縣治區只今天北京部分大致方位現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部分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央其范圍包括今天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廣陽郡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涿郡治所;唐天寶年間曾范陽郡治所;遼代時曾析津府治所;明清之時曾順天府治所於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別稱
Ⅸ 歷史上的史姓著名人物都有哪些
史大柰:唐代樓煩(今屬山西省)人,系突厥族。隋時任金紫光祿大夫,李淵起兵時,率眾歸從,戰功赫赫,貞觀初,遷右武衛大將軍,封竇國公。 史思明:本名干,寧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將,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初為互市牙郎,亦以驍勇為幽州節度使張守所知,任為捉生將。天寶年間累立戰功,官至平盧兵馬使。曾到長安奏事,為玄宗賞識,賜名思明。與安祿山同鄉相善,隨安祿山叛亂,後在范陽稱大燕皇帝。 史朝義:唐安史之亂叛將。寧夷州突厥族人。史思明的長子。思明叛亂,使守冀州、相州等地。史思明稱帝,封為懷王。上元二年(761年)春殺史思明,自立為帝,年號顯聖。次年唐借回紇兵攻破洛陽,他出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後部將降唐,他窮蹙自縊死。 史弘肇:河南鄭州人,五代後周名將,以武功顯名。史彌遠:明州鄞(今浙江鄞縣)人,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位重權極。其侄史嵩之繼右丞相一職,亦專斷朝政。 史達祖: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今河南省開封)人,居杭州,南宋著名詞人。屢試不第,曾師事張磁,後為韓伲胄門下堂吏,負責撰擬文稿,頗有權勢。及韓被誅殺,亦遭牽連,被處黥刑,窮困而死。其詞以詠物見長,今存其作《梅溪詞》。 史天澤:元代初名將、丞相。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省)人,史秉直之季子,其家族是蒙古時期最大的一支地方勢力。善騎射,勇力過人,從其兄天倪鎮守直定。後官任將相五十年,上不疑,下無怨,可與郭子儀、曹彬相比。 史孟麟:江蘇宜興人,明朝理學家。其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授學於東林書院,名望極高。 史可法:字憲之 ,號道鄰,河南省祥符(今開封)人,順天大興(今北京市)籍,明末抗清義士。崇禎元年(1628)進士。因其與農民軍作戰有功,崇禎十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今安徽合肥)、太平、池州四府。清軍南下,其堅守揚州,被清軍俘獲,英勇就義。著有《史忠正公集》遺世。 史震林:字岵岡,江蘇省金壇人,清乾隆進士,著名文學家,官淮安教諭。能詩、工書、善畫,不落前人窠臼。作《鳳凰台上憶吹簫》能篇疊字卻使人不以為然,終於未能在詩壇上留下痕跡,真所謂「過猶不及」了。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榮椿:清軍將領。字蔭堂,直隸大興(今北京人。行伍出身,曾從都統勝保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1855年任大名鎮總兵,後調徐州鎮,在豫皖鎮壓捻軍。1858年升任直隸提督。同年秋,隨僧格林沁駐守大沽炮台南岸,1859年任大沽炮台提督。是年6月25日,英、法、美艦隊以換約為名,不顧中方勸阻,強行闖入白河口,炮擊我大沽守軍。史榮椿協副將龍汝元督部奮起還擊,擊傷擊沉英法軍艦10艘,入夜,英法海軍陸戰隊乘舢板搶灘,復遭清軍炮火打擊,死傷枕籍,毫無進展,只得在偽裝中立的美艦掩護下狼狽竄逃。此役斃傷英法海陸軍官兵600餘人,英艦司令何伯亦重傷,是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軍隊在中國所遭受的第一次嚴懲。在戰斗中,史榮椿及所部36名官兵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