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個人事故車怎麼辦法律咨詢
㈠ 買到了事故車,我應該怎麼辦
以隱瞞事實真相為由起訴他 請個律師幫忙或者你要是口才很好的話也可以自己辯護 要求退還購車款
㈡ 車時,買到了事故車,我該如何維權
在購買二手車的時候,經銷商有沒有明確告知你車輛的真實情況,作為專業的汽車經銷商,這是其不可推卸的法定義務和合同義務。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要求增加賠償損失,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退一賠三」。
注意事項
1、首先看原來的購車協議,賣方是否告知車況實情,你有權知道真相,如果隱瞞,你受騙,要有證據證明你不知情。
2、可以先協商,協商過程錄像錄音,引出對方事先不告訴你實情的證據。協商成功,你可以接受調解。
㈢ 從個人手裡買到二手事故車怎麼起訴
從個人手裡面買到二手事故車,如果對方沒有明確告知,是可以通過去法院以欺詐交易的名義起訴賣家要求退車,並賠償因此造成的一切損失。
㈣ 買2手車買到事故車怎麼辦
買2手車
一定要和他去辦理過戶手續
這樣你買到了被盜車
也不能怕了
因為法律已經把你保護起來了
就算是被車主找到了
因為你有過戶手續
這樣你就沒責任了
㈤ 買到事故車怎麼處理
【法律分析】
買到了事故車處理的方法是:1、如果事故車沒有過戶可以退回去,終止交易;2、如果事故車已經過戶的話,購買者就需要找個專業的鑒定中心鑒定事故車,將其成為買賣合同撤銷證據,追回自己買車的錢款。事故車的定義:1、經過撞擊,損傷到發動機艙和駕駛艙的車輛;2、車身後翼子板撞擊損傷超過其三分之一的車輛;3、縱梁和減震器有焊接、切割、整形、變形的車輛;4、因撞擊造成汽車安全氣囊彈出的車輛;5、車身經水浸泡超過車身二分之一或積水進入駕駛艙的車輛;6、車身經火焚燒超過0.5平方米,經修復仍存在安全隱患的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㈥ 在個人手裡買到二手事故車當時看了車況良好,過後發現是重大事故車,怎麼維權
要看合同寫了「不是事故車」,這樣的話沒有,如果寫了,就是欺詐。
㈦ 買到事故車怎麼辦
的看該車事故多大,且是該車出事的部位是哪裡。輕微換杠,燈,冷凝器這些還好,只要車轎子沒傷到就還不錯當然發動機也沒動就更好了
㈧ 在個人手裡買到事故車
我現在也遇到和你一樣的問題,並且正在和他商談中,沒有註明車輛狀況就是說沒有告訴你是事故車,所以上訴的話肯定能贏。如果你不找他才說明你輸了。
㈨ 最近買二手車,買到了事故車,車商不給處理,如何維權
發生糾紛後,消費者可以先與車商協商解決,如協商不成,可以向消協進行投訴,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買賣過程中,一方以欺詐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欺詐方有權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受欺詐之日起一年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合同。
買賣過程中,賣方或者經紀公司具有車輛相關專業知識,對其所出售車輛的狀況明知,而作為普通購車人,在車輛專業知識方面與賣方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明顯,而車輛的重大車損情況作為對簽訂車輛買賣合同有重大影響的事實,賣方應當明確告知買方。
如果未履行這一告知義務的行為,屬於故意隱瞞,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判斷,構成欺詐。
二、二手車交易市場良莠不齊,一些二手車商家存在消費欺詐行為,在沒有具體監管規定出台之前,如需購買盡量選擇正規的二手車交易公司,簽訂正規交易合同,明確各方責任,避免日後維權時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為維護自身權益留下有力憑證。
三、消費者在購買二手車時一定要在協議中寫清三項:車的年限、里程數和車的質量。如果汽車進過水或者出過重大事故,必須在協議中寫清;若出售方否認汽車有質量問題,也要在協議中約定。
四、消費者在購買二手車時,若自己專業知識不夠,最好能向我們和汽車行業協會咨詢,或者選購時帶上比較懂行的朋友做參謀,以免買到問題車。
消費者維權的相關要求規定:
1、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2、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
3、廣告經營者、發布者設計、製作、發布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與提供該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二手車流通管理辦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