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如何增加人民群眾的法律咨詢

如何增加人民群眾的法律咨詢

發布時間: 2022-03-19 08:11:50

A. 如何加強與群眾的聯系

堅持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們的執政之基。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如何堅持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密切干群關系,提高黨員幹部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是值得我們長期關注並需要我們不斷研究探索總結。 我之所以選擇《如何提高黨員幹部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這一課題,主要考慮到舒家壩鎮有豐富的本課題研究資源。其一,舒家壩鎮是寧強縣城較近的集鎮,群眾的思想及信息比較靈通,因此群眾對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發展和黨員幹部工作能力的要求很高。其二,近年來由於經濟社會發展迅猛,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調整的較快,我鎮各種矛盾凸顯,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中遇到了以前從未碰到過的復雜多變的多種利害關系和社會心態相互交織後形成的尖銳棘手的社會矛盾。其三,舒家壩撤鄉並鎮及2013年稅費改革以來,廣大黨員幹部主要工作就是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長期以來,積累了一些在復雜環境下做群眾工作的成功經驗。其四,今後,舒家壩鎮將繼續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做群眾工作將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我們必須作些前瞻性研究,指導黨員幹部不斷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 綜上所述,我認為探索提高黨員幹部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問題是研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長遠的現實意義,開展這樣的課題研究有重要的價值。為此,我們本著運用基礎理論指導,通過現實素材分析,尋找和發現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方法手段這一目的,深入地開展了調查研究。 一、當前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將持續面臨的矛盾 (一)一些幹部責任心不強與群眾對政府過度依賴引起的矛盾 從我鎮實際來看,一部分幹部存在著群眾意識淡薄,群眾觀念弱化,缺乏體恤民情的情感基礎,在做群眾工作時常常自以為是,作風不深入,對基層情況了解不充分,作決策時習慣於下命令發指示,從來不認真傾聽一下群眾的聲音,給群眾造成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拉大了與群眾的距離。還有些幹部精神狀態低迷,工作效率低下,群眾辦事過程中「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推諉、扯皮、消極」現象依舊存在,對待工作只求形式不求實績,只求虛名不求口碑,往往只是追求短期利益,而置群眾的根本利益、基本需求於不顧,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而群眾對建立一個高效、公正的政府,樹立公正、廉潔、高效的黨員幹部形象的願望卻在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群眾對政府的過度依賴缺乏對自己角色的准確定位,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有問題產生、有個人利益得不到解決都責怪政府,享受權利越位,承擔義務缺位,有事沒事找政府,有理沒理找政府,嚴重威脅著幹部群眾相互理解包容的法理基礎,導致了干群情感淡化。 (二)部分幹部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不對等引起的矛盾 目前的幹部隊伍,本身起點相對比較高,而且新錄用的工作人員大都是科班出身,再加上這幾年培訓力度的加大,在知識層次方面提升比較快,而實際工作能力特別是做群眾工作能力則需要有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一些年輕幹部總感到不能學以致用,出現了一些浮躁思想。甚至還出現了「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的現象。特別是在形勢發生變化,群眾工作日益復雜的情況下,有一部分黨員幹部和領導則表現出缺少實際工作能力特別是缺少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面對群眾,往往照本宣科,或三緘其口,或工作方法簡單粗暴,致使一些群眾出現上訪。譬如低保問題、建房指標問題、生活困難救助問題,群眾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政府制訂的政策也沒有違反法律的規定,往往是群眾的「合理要求」和政府的「合法政策」之間發生激烈碰撞,而且部分群眾認為「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只有通過上訪等非常手段,個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才能得到解決。在這類事件的處理上,基層領導幹部往往陷於兩難境地,不敢碰硬、縮手縮腳、瞻前顧後。面對上級,缺少講真話講實話的勇氣,不敢把真實情況向上級匯報。堅持原則害怕上訪,不堅持原則更害怕上訪,鄉鎮的維穩壓力不堪重負,有苦難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黨員幹部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必須具備的幾種能力 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研工作之際,要把黨的群眾工作做實、做細、做深、做好,要求黨員幹部提高自身素質,具備以下幾種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一是要具備在群眾中樹立自身威信的能力。影響力是一個黨員幹部個人魅力的集中體現。一個黨員幹部自身素質高,形象好,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力,能夠帶領幹部做好各項工作。特別是在社會矛盾的日益復雜,黨員幹部在群眾中的威望逐漸弱化的情況下,做好群眾工作,緩和干群矛盾,要求黨員幹部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個人魅力,在群眾中具有一定的威信。首先各級領導幹部應該將傳統觀念來一個徹底轉變。在思想、人格、品德修養方面補充、積累、更新知識面,增長才幹,提高技能,積累經驗。在創造業績方面,努力學習,狠下功夫,多行修煉,不斷增強個人魅力,適應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要求。其次黨員幹部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自覺加強黨性修養,以優秀的品德修養、過硬的工作作風、良好的公僕形象來感召和帶動廣大幹部群眾。最後要不斷加強自我改造,要切實維護團結,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既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又廣泛集中群眾智慧,形成精誠團結,合力幹事的工作氛圍。 二是要具備在學習中提高實際工作方法的能力。如何駕馭復雜局面,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會不會為群眾辦事,能不能做好群眾工作,關鍵是掌握做群眾工作的方法。長期以來,黨員幹部在做群眾工作時,基本上是通過幹部自身進行摸索和領悟,憑老經驗、老方法做群眾工作。缺乏對他們進行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培訓,許多年輕幹部更是缺少實際工作的經驗,再加上面對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局面、新問題,如果沒有及時對以往所掌握的知識及時進行更新,不會靈活處置、不會舉一反三、不會因人而宜、不會因戶施策,往往導致黨員幹部在做群眾工作時出現措施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的情況。因此,必須要進行「系統而不是零碎地、實際而不是空洞地」學習,努力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結合我鎮實際及當前農村工作形勢,來研究新形勢下,特別是經濟市場化和社會生活民主化不斷發展的條件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在學習中不斷的總結和思考。通過學習,不僅要對先進積累加以吸收,還要將學到的新知識運用到新工作中去,逐漸掌握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藝術和技巧。 三是要具備對事物的預見判斷能力。如何科學地對事情發展的趨勢和變化進行預測與判斷,及時把握發展的方向,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做到處理問題時有條不紊是做群眾工作的難點。有不少黨員幹部往往覺察不到事情的進展方向,缺乏對將要出現的情況的正確認識,也沒有及時做好相應的准備工作,結果導致矛盾的更加激化。因此黨員幹部必須提高審時度勢的能力,必須全盤在胸,善於從全局上觀察和處理問題,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要以寬廣的眼界觀察形勢,科學地把握農村發展的新趨勢,吃透鎮情、村情、民情,善於在普遍聯系中總攬形勢發展的大局。從政治上、政策上、戰略上認識和思考重大問題,從事物的不斷變化中掌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從紛繁變幻的現象中看透本質。最後要學會果斷決策,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存在矛盾的有效方法和措施,要強調方法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從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保證矛盾的及時化解。 四是要具備對上對下的溝通能力。目前的基層黨組織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既要直接面對群眾,又承擔著執行上級黨委政府政策的任務。如何在工作中貫徹落實上級的相關政策,又要在實際工作中保證群眾的利益不受到損失,關鍵在於黨員幹部要具備一個上下溝通的能力。「對下」要暢通民意渠道,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特別是結合「三問三解三服務三促進」和即將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採取群眾評議幹部、問卷調查、個別走訪、個別談話等方式,保證群眾有說話的地方。將合理的意見和集中反映的問題認真解決,不能解決的要做好解釋工作。對上溝通,黨員幹部要具備一定的膽略和勇氣,同時也要掌握做參謀、提建議的技巧、方法。將基層的情況、群眾的想法及時向上級反映,為領導做好參謀,使上級在制訂政策時更加切合實際,更加具有針對性。一定要防止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現象出現,不然會導致黨的各項政策「熱在上面,冷在下面」,群眾不理解、不擁護、不支持,會嚴重損害黨群干群關系。 五是具備隨機應變的決策決斷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入,各種社會矛盾就越處於易發、多發、高發的態勢。這些矛盾產生的背景和激烈程度各不相同,若用老觀念、老方法來做群眾工作,憑老經驗來處理新問題,往往事倍功半,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反而會更加復雜化和擴大化。因此黨員幹部必須學會隨機應變,要根據矛盾的特殊性,結合實際,靈活處理。首先要具備一定工作膽魄,特別是在處理突發性事件中,要沉得住氣,保持清醒的頭腦,方法運用要得當,處置要得體。其次要運用一定工作策略,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開動腦子,真心實意與群眾做朋友,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最後要掌握一定工作方法,特別是涉及到土地安置、征地拆遷和環境保護等目前的熱點、難點問題時,不能簡單的靠硬性規定來執行,通過宣傳、教育群眾善於擺事實、講道理,努力做到深入淺出,以理服人,使群眾聽得明白、聽得進去,贏得群眾的支持和理解。 三、提高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能力的對策和措施 在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不僅需要我們繼承原有的成功經驗,也需要我們直面新問題,敢於創新、勇於探索,在實踐中掌握新的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基於此,我們從工作機制和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出一些對策措施。 (一)從體制、機制層面間接提高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從體制、機制層面看,它是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的基本保證,可想而知,面對一個軟弱渙散的基層組織和機制極不健全的管理狀態,即使幹部有較強的做群眾工作能力也難以全部發揮。因此探討提高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能力問題,應該把它放到體制、機制這個大的系統里。我認為健全體制、機制功能,能夠間接地提高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1.鞏固基層組織建設在群眾工作中的基礎作用 基層組織直接面對群眾,處在做群眾工作的第一線,許多問題和矛盾具體而不可迴避。上面一條線,下面一根針,增強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十分重要。目前基層黨組織所處的環境,承擔的任務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必須大力加強基層組織的建設,提高影響力,真正發揮基層組織的堡壘作用。其次要選拔經驗豐富、工作能力強的同志擔任基層組織的帶頭人,為基層組織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要構建一套完善的基層組織管理制度和上級支持基層工作制度體系,如完善村幹部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結合「爭先創優」、幹部下基層和群眾評議科長等活動,鍛煉幹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最後要獲取基層群眾對基層組織工作的支持,要加大群眾對基層組織工作的知情權,在群眾中建立起一種歸屬感,保證群眾工作順利開展,落到實處。 2.提升社會組織在群眾工作中的補充作用 利用黨的外圍組織(如群團、婦聯組織),發揮黨的核心作用,是我們黨的建設在革命時期的傳統經驗。首先要加強對群眾性社會組織的領導,將單位黨組織工作寓於社團活動之中,營造社會組織發展的良好環境,拓展社會組織發展需要的空間,提供社會組織生存的制度保證,不斷引領社會組織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壯大。其次進一步完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管理制度,通過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拓寬服務領域等手段,發揮社會組織服務群眾的作用,發揮基層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發揮村級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 3.增強法律法規及管理條規在群眾工作中的剛性作用 要保證幹部在做群眾工作中行為「過硬」,關鍵是嚴格各項法律法規,在工作中把握好「合法」原則。也就是說,幹部在做群眾工作中要嚴格依據法律,都要用法律這根「准繩」來衡量一下。黨員幹部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法,慮必及法,言必合法、行必守法,增強依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在處理各項事務過程中時,要把握好嚴要有據,寬要有邊,硬要有度,軟要有界,既不能不作為,又不能亂作為,要把過去在計劃經濟年代形成的「命令式」的習慣轉變過來,逐步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同樣,在法律條規的共同約束下,要教育引導群眾的各項行為也要守法,不能只要組織照顧,不要組織原則,以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保障大部分群眾的合法利益,一旦出現部分過激群眾乘機搗亂,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現象,必須通過法律的手段和程序予以嚴肅處理,以此提高群眾的守法意識。 (二)從個體層面提高基層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做群眾工作的最終執行者是黨員幹部個人,面對農村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務。在看到客觀條件制約的同時,更主要的還要看黨員幹部主觀上有沒有對目前做群眾工作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的一個清醒的認識,有沒有掌握作群眾工作的本領。在新形勢下,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六個途徑來提高基層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1.從思維和潛意識角度,提高黨員幹部思想上對農村工作的重視。思想意識對人的言行有著明確的指向作用。從這一點出發,建立幹部增強群眾觀念和恤民觀念的引導機制。利用強大的宣傳優勢,使執政為民的理念進入黨員幹部思維的深水區,達到條件反射效果。利用強大的組織力量,使黨員幹部與群眾有更多的情感交流與體驗的機會,在親身經歷中增進關愛群眾的情份,自覺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帶著感情去做群眾工作。通過多種手段的引導,用真心真誠、感情熱情來感召群眾,吸引群眾,凝聚群眾,堅持用政策解疑心、用保障穩人心、用解困感人心、用真情換真心,多辦人民群眾想辦、願辦、盼辦而又自身無法辦到的事情。 2.從言行和舉止角度,提高黨員幹部工作的感召力。基層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主要體現在言行和舉止上,要規范幹部的言行,從這一點出發,建立幹部工作以服務為落腳點的導向機制。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逐步淡化官本位意識,扭轉實際存在的「主」、「仆」顛倒的現實社會狀態,在長遠政策,制度的制訂上要有使幹部成為真正「公僕」的導向力量,建立檢驗領導幹部言行結果的信息反饋和考核機制,以「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為指導。嚴格幹部年度考核制度,使幹部每年的工作落腳點都能放在如何對群眾服務的更好上面。通過這樣的指揮棒,使幹部的工作作風,態度不斷朝群眾高興、滿意的方向轉變,不斷贏得群眾的信任與理解,從而形成密切的干群關系。 3.從方法和工作效率的角度,提高黨員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做好群眾工作,黨員幹部的思維習慣、工作方式方法對工作效率有時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基層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習慣了「壓」和「拖」兩個字,最終導致矛盾激化或導致矛盾升級。從這一點來看,不管哪一類個性的黨員幹部在做群眾工作時都應該把握「快、緩、動、靜」四個字,這四個字就是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定局的抓點。「快」主要是指黨員幹部在工作中碰到關系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解決要快,在碰到復雜矛盾化解時機成熟時,處置要快。「緩」就是要把握群眾工作的規律,掌握時機,在有些問題處理上,不能心急,要放一放、緩一緩、冷處理,有些是在發展的動態過程中解決,急於求成反而解決不了。「動」主要是通過言行舉止樹立威嚴,特別是應該理直氣壯的時候,就要敢於碰硬,該堅持原則的時候就要秉公辦事。通過幹部的實際行動來證明或表達當前工作就應該這么做,不應該因受到外界任何干擾阻力而停頓下來。「靜」主要是要有耐心聽取群眾的心聲,充分保證群眾表達想法渠道的暢通。不能用老的「通不通三分鍾」的辦法,還有在群眾有過激言行時,基層黨員幹部這個時候要冷靜,沉得住氣,控製得住局面。 4.從能力和公信角度,提高年輕黨員幹部提拔使用力度。要堅持在實踐中提高基層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結合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提高他們的聆聽能力、分析能力、協調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那些政治素質好、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年輕幹部,要敢於提拔使用,把他們放到領導崗位、艱苦崗位、關鍵崗位接受時間鍛煉,提高他們的實際工作水平,讓年輕幹部真正感受到「有為就有位、付出就有回報」,充分調動年輕幹部謀事、創業、努力工作的積極性。 5.從交流和溝通的角度,提高黨員幹部角色轉換的創新能力。做群眾工作中,幹部要充分運用交流與溝通的技巧,做到角色經常切換。首先是要掌握豐富的群眾語言,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表述政策規定,與群眾交換意見。其次要善於揣摩群眾的心理狀態,善於分析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階層、群體的心態。第三,善於向上溝通,要有反映真實情況的勇氣,有效爭取上級的支持。第四,要完善自我,增加人格魅力,使幹部能走進群眾的心裡。通過個人的影響力來引導和動員群眾,使群眾能心悅誠服地服從你的指揮,真正地擁護你。基層黨員幹部作群眾工作能力的提高既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又決定於自身主觀的努力,非黨員幹部個體所完全能為,也非黨員幹部所不能為,是一項系統而長遠的人才造就工程,需要組織上為他們配置相對豐富的機會資源,也需要組織上給予他們適度的任職壓力,從而使主客觀因素都能調集到有利於基層領導幹部做群眾工作能力提高的方向,成就基層黨員幹部,也成就我們的事業

B. 人民群眾對法律的服務工作新期盼有哪些,還有哪些不足的問題回答詳細些

立法機關不完善,一些法律的適用性不強,靈活性待提高,法律的普及性少,法律在國民心中占的分量不夠,人們遇到事情首先想的不是尋求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律師的培養途徑少,區域性法律體現不明顯。

C. 採取哪些措施,提高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滿意度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司法行政工作好壞的唯一標准,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去年全市司法行政機關滿意度測評中,對我縣司法行政工作的不滿意率為7.71%,為全市最高。與全市最低的水城縣4.40%相比高出3.31%。一下子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滿意度低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進行了系列調查,總結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和症結,提出幾點建議和對策。
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去年,全縣司法行政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履行職能職責,各項工作成效是顯著的,但民意調查測評結果卻很不理想,經過深入客觀調查分析,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有:
一、宣傳不到位,群眾對司法行政知曉率、認知度不高,致使群眾評價偏頗。一是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較多,但對縣鄉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職責系統、全覆蓋地宣傳卻沒有,導致群眾對公檢法司的職能職責混為一談,加上平時的業務往來也使群眾誤認為司法局就是所有司法系統的總合,還有群眾認為司法局就是管公、檢、法的,或者把司法行政機關和公檢法機關等同起來,有的群眾還到司法局來投訴公檢法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把對公檢法的不滿意算在了司法局的名下。二是缺乏專門的宣傳手段和機制。沒有獨立的門戶網站、沒有專門的刊物及其他載體,更沒有專門的宣傳機構、人員和相關制度,致使群眾知曉率、認知度都較低,更導致群眾評價隨意性高。三是宣傳不到位致使群眾認知脫節。司法行政的法律援助、律師公證、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等機構都具有服務性職能,常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但是群眾卻不知曉,對這些部門服務職能的認知度,不能統一到對司法行政的良好評價上來,是間接導致司法行政民意調查不理想的原因。四是司法行政許多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沒有得到較好的宣傳,沒有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二、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發揮不太好,為民服務的好事實事做得不夠好。一是在普法為基礎和依法治理為目標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只注重普法卻偏廢了依法治理。在協調整合社會力量資源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還未全面到位,致使普治整體水平還不高,因而有政協委員建議加強此項工作。普法創新方式方法不多,形式模式老套,基本處於傳統普法的狀況,普法針對性、實用性、新穎性差,致使群眾難於接受吸收,效果不太好。在依法治理工作中,僅限於單一的行業治理或單位治理,綜合治理、基層治理、專項治理還不很到位,效果也不很理想。群眾在普法依法治理中感受到的好處實惠還不多,也不深刻。二是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新做法,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糾紛得到了就地化解。但由於調解員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強和工作積極性不高以及調解員補助難到位等問題,導致出現化解矛盾糾紛不及時、調解偶有不公正、文書檔案不齊備、協議履行率不很高等問題,也是群眾不滿意的一大重要因素。三是部分當事人中還未能得到法律援助,特別是在指定辯護中,由於補助少,被指派的律師例行義務性出庭辯護,工作積極性不高,深入實際調查取證做不到位致使辯護效果不佳等等,也讓一些群眾不滿意。四是在辦理公證服務中,由於公證體制機制原因、公證員奇缺、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差異、辦公條件不好等因素,導致群眾辦證不能及時獲證,辦證中沒有休息場地,辦事環境不好等,都導致了群眾不滿意。五是在法律服務中,部分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誠信建設還不是特別到位,服務群眾的思想、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個別人員誇大其詞、私自受案,甚至還有一些冒充律師的黑律師更是作虛假承諾,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律師聲譽,也是他們對司法行政機關不滿意的一個因素。六是在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中,由於服刑人員很多都受好逸惡勞思想的影響,不肯吃苦,還想掙大錢,結果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釋解後,仍然挑挑揀揀,長時間不能就業。刑釋解教人員由於其特殊經歷,社會對他們存有偏見,致其就業困難、生活舉步維艱。也致使一些人員不滿意。
三、諸多客觀因素長期制約司法行政各項工作的更好開展,也是導致群眾不滿意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人員編制少且事務繁多。37個司法所中一人編制所還有19個,一人所的現狀嚴重影響著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開展。依照《人民調解法》和社區矯正工作的要求,調解糾紛、案件調查、走訪矯正對象必須兩人以上才能開展工作,否則,就是違法行為。現在我縣各司法所普遍只有兩名甚至一名同志,一旦出去工作,司法所就得關門,群眾來辦事就得吃閉門羹。群眾找不到人,辦不成事,滿意度自然不高。二是不能專人專職。由於司法行政管理體制多年沉澱的原因,大部分鄉鎮黨委政府把司法所當作內設機構,把司法所人員當作鄉鎮人員使用,從事很多與司法工作無關的事務如行政包村、計劃生育、禁燒防火、合作醫療收款等,不能專職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司法所業務成了附帶和捎帶。三是工作經費不足,工作保障難以到位。由於缺乏車輛編制和經費,致使22個司法所沒有車輛,出現了處置糾紛趕赴現場不及時的問題,也嚴重製約著司法所各項工作的開展,也直接導致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不滿意。四是司法行政機關待遇差,難以激發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法庭、派出所、財政所都已是副科級機構,但司法所還是股級,在工作協調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司法所當前承擔著監管四種罪犯的職能職責,但卻沒有轉警,沒有賦予其相應職權,履行職能職責存在許多困難;縣級司法行政機關人員經常到一線處置群體性問題和化解糾紛,但卻沒有崗位津貼,嚴重挫傷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
四、幹部隊伍服務能力、水平、質量整體還不夠高。主要體現在:一是部分幹部職工綜合素質不夠高。思想政治、科學文化、法律素養、宣傳能力、科技信息化技術應用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不高,也致使工作中慢作為的現象出現或者少數不作為、個別亂作為的現象。二是不善於缺乏「面對面」做群眾工作,不善於接近群眾,不會講群眾語言,不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不會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三是不會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雖然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公證、安置幫教、法制宣傳等都是事關群眾利益和好處的事。但由於不講究做事的方式方法,作風不細致、態度不和藹、工作不扎實,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沒有盡最大可能地應用司法行政資源更多地幫助辦好群眾關心的,亟待解決的困難事。沒有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四是沒有做到心裡裝著大眾,遇事想著群眾。司法行政每項職能職責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但還沒有把「心裡一定要裝著群眾,做什麼事、開展什麼工作,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處處關心群眾的疾苦,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群眾的知心人和貼心人。」的理念溶入血液里,變成每個幹部的實際行動。
五、社會管理創新不夠,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多。主要是在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公證事項辦理、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指導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工作中的創新舉措還不很多,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很多;在促進和維護公平正義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強大和明顯,在促進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方面還做得不是特別到位;在實施民生改善和保障工程還沒有做到通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最大化、無縫隙、全覆蓋、無盲點地服務好群眾。
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行工作滿意度的建議和對策
一、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切實准確了解掌握群眾之所需、之所盼,增強群眾滿意度工作針對性、時效性
經過調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對於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很多,但總體來說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需要穩定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希望解決好治安突出問題,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工作、生產、生活更加安全。二是公正執法方面。希望司法行政幹部嚴格執法、秉公辦事,切實增強法律保障力度和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社會管理服務方面。希望司法行政機關辦事更快捷、更方面、更高效,對社會管理更加人性化,對社會服務更熱情、更到位、更文明,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具體來說主要反映在:一是對普法的希望是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方法和途徑宣傳,將法律規定融入法制文藝節目演出或通俗易懂、易記、易掌握的形式宣傳,積極從傳統普法模式向創新性現代化普法形式轉變;二是期望人民調解更多地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盡可能讓矛盾糾紛不出村、不出鄉鎮;期望在社區矯正監管改造和安置幫教工作中,在嚴格管理的同時融入人性化因素,多幫助被監管對象解決生產生活難題;期望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中,切實幫助當事人調查取證,切實從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法律程序上維護其合法權益,切實維護公平正義。三是群眾期望幹部職工的思想理念更加先進、作風更加優良、履職能力更強、工作質量更好和效率更高,隨時能夠獲得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
二、全方位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知曉率、認知度。一是組建宣傳機構,引進高素質寫作人才,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宣傳隊伍。二是抓緊建設獨立的門戶網站、在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上開辟專題宣傳欄目,辦好簡報信息、工作動態、刊物等載體。三是加強全系統人員宣傳工作能力的培訓提升,把全系統人員都培養成宣傳能手。四是大力宣傳司法行政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大力宣傳本系統求真務實、便民利民、創先爭優、幹事創業的做法、經驗和成效,更多地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新形象。一是把握主旨,提高認識,把人民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作為根本價值取向。首先是准確把握群眾滿意在司法行政工作領域的深刻內涵和具體表現。群眾滿意度就是群眾對司法行政機關工作和社會形象整體的評價,是對司法行政的信任、理解、支持、配合,是對司法行政的崇尚、尊重。其次是深入理解群眾滿意這一目標的現實意義。司法行政工作是否落到實處、幹部職工作風是否轉變、是否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最重要的是讓群眾來評、看工作結果、看工作成效。再次是充分認識不顧群眾是否滿意,脫離群眾思想的嚴重危害以及在司法行政實踐中貫徹群眾路線的重大意義。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為群眾謀利益,決不能用來謀取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不能只考慮自身工作的方便而漠視群眾的方便和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群眾滿意度。二是立足本職,多辦實事,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和熱情服務,讓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公平公正及時有效地解決。首先要把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作為檢驗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標准,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切實增強罪犯監管改造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有效性。積極參與「打黑除惡」、「兩搶一盜」等專項斗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治安突出問題,鞏固和擴大嚴打整治斗爭成果,確保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其次要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把執法活動作為維護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不斷完善和創新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從我們承辦的每一起案件、處理的每一起糾紛、解答的每一次咨詢、化解的每一個矛盾中,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再次要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把方便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強化社會管理的主要方向,把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社會管理改革的重點,積極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地增進群眾信任感、幸福感。最後要圍繞黨委中心工作,妥善解決群眾實際問題。針對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通過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務,幫助群眾提高法律素質,增強群眾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結合平安建設工作,利用司法行政資源優勢幫助群眾抓好平安鄉村、平安社區等基層創建活動,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三是拓寬渠道,貼近群眾,使群眾更多地了解和更廣泛地參與司法行政工作 ,讓群眾感受到更多實惠。首先是要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職責。通過設置政務公開欄、網站、宣傳櫥窗等方式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的了解司法行政職責,增強參與、支持、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工作的自覺性。其次是要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與群眾談心等方式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深入鄉鎮村組,主動貼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並對征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類整理,針對工作的薄弱環節及時完善制度,擴大工作成果。再次是要依託服務等「窗口」部門的工作,樹立良好機關形象,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支持和參與司法行政工作。從小處著手,貼近群眾,方便群眾來訪咨詢。如在辦公樓大廳設置科室公告牌,辦事流程圖等方便群眾來訪、預約等,避免群眾重復來訪,節約辦事成本。最後在咨詢解答中,盡可能地告知群眾權利義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可以利用告知書、明白卡、宣傳冊等,明確告知當事人享有的權利以及救濟途徑。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一視同仁,實現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目標。
四、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更多地滿足廣大群眾的渴求。一是強化監管和幫教,扎實做好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工作。刑釋解教人員是一個特殊、敏感群體,這個群體的問題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實施整體聯動;要有新舉措,創造新載體,要根據當前釋解人員的特點,在不斷拓寬就業途徑,教育其適應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就業安置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根據釋解人員的就業技能和水平進行安置。加強教育培訓,加強對釋解人員的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技能培訓,引導他們摒棄好逸惡勞思想,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學得一技之長,靠誠實勞動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以人為本,積極為釋解人員辦實事。能夠實現再就業的幫助安置就業,符合低保條件的解決低保問題,不符合低保的,予以臨時救濟。二是全面加強普法方式方法創新,切實增強宣傳效果。加快從傳統普法向現代普法的轉變,積極開展靶式普法、訂單式普法、聯合普法、文化普法、樓宇電視和政務微博等新媒體普法,加大法治縣鄉創建力度,管在關鍵點、避免形式化,切實有效開展。三是加大人民調解法貫徹執行力度,強化網路建設,全面提升調解員隊伍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爭取政府解決調解員補貼,爭取設立專職調解員,大力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和排查化解,確保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四是積極探索和拓展法律援助措施,積極推進「點援制」,深入總結人民滿意法律援助新模式。加強法律援助義務值班解答法律咨詢正常化管理,積極將疑難糾紛調解和刑事和解納入法律援助試點,總結經驗推廣實施,真正實現應援盡援。五是全面堅強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引導他們統籌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切實履行應盡義務和職責,真正維護好實現好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平正義。六是全面加強協調溝通力度,爭取人財物支持,大力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樹立司法行政新形象。積極爭取人員編制和車輛編制,解決好司法所人員和交通工具問題。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努力解決好乾部隊伍待遇問題,切實提高幹部工作積極性。全力打造辦事大廳,努力為群眾辦事提供良好的環境,最大限度地讓群眾滿意。
五、全面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為大幅提升群眾滿意度提供堅強保證。一是要全面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教育引導幹部要時時處處用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這面鏡子對照自己,始終堅持親民、愛民、為民。經常地自覺從幹部隊伍自身找原因,群眾觀念是否淡漠了,是否缺乏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經驗,是否是喪失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化解矛盾、處理問題是否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幹部是否是浮在上面、沉不到一線,與群眾打交道少了、心理距離遠了,是否做到感情上與群眾「心連心」,工作中與群眾「面對面」,為群眾辦事「實打實」,向群眾宣傳「情牽情」,真正把群眾工作做實、做好,實現人民群眾滿意。三是要扎扎實實辦好事、辦實事。首先要教育幹部要經常捫心自問,將心比心,多做換位思考,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來對待,把群眾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情來辦理。自己在這個崗位上為群眾到底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做到,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其次要深入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當好群眾的貼心人。每個幹部職工必須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善於接近群眾,會講群眾語言,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會把法律法規、黨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再次是要認認真真為群眾更多地解決具體問題、更多地辦實事,把群眾工作落到實處。群眾利益無小事,不但要做好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經濟這件大事,也要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最後是要善用群眾語言和群眾樂於接受的形式與之進行溝通,注重面對面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無論是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是宣講法律法規,幫助群眾學法、懂法、守法,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都要把解決群眾思想困惑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把話說到點子上,努力解開思想疙瘩,在宣傳中建立感情,在宣傳中形成互信,在宣傳中贏得民心。三是要全面提升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首先要強化幹部職工核心價值觀和社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首要價值追求;其次加強法律法規以及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培訓,熟練掌握程序性、實體性和時效性規定,自覺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再次是加大對不維護公平正義的人和事的處理力度,全面促進公平正義得到最廣泛的維護。四是全面提升幹部職工在新媒體時代引導能力。要最廣泛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司法行政重大決策部署、司法行政在維護穩定、社會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以及司法行政戰線英雄模範人物的感人事跡,最大限度地增加輿論的「正能量」。堅決杜絕「大丑惡」事件發生。五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落實「誰擁有先進科技手段,占據信息優勢,誰就掌握主動,贏得未來」的理念,牢固樹立向科技要效率、人力和向信息化要戰鬥力的理念,大力推進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設,加強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能力的培訓提高。六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拒腐防變能力。要深刻認識拒腐防變的重要性、緊迫性,毫不動搖地堅持從嚴治警的方針,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努力促進幹警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抓住用制度管人管事這個根本,圍繞容易滋生腐敗問題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點崗位,健全制度規定,強化廉政風險防控,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問題的發生。學會在法治軌道上用權,保持清廉本色,堅守精神高地。(轉)

D. 12348法律咨詢熱線是免費的嗎

是免費咨詢的。

「12348」是市、區縣司法局及法律援助中心面向廣大市民群眾的法律咨詢專用電話,它接受解答群眾的法律咨詢,配合調處民間糾紛,及時反映群眾的法律需求信息,指導和接受法律援助申請,維護貧弱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

「12348」法律服務專用電話工作職責,主要解答法律咨詢,普及法律常識;實施內部聯動,搞好上門服務;溝通外部信息,做好受案分流;加強區域合作,搞好職能部門間協調聯動;做到快速反應,防止糾紛激化;遵循有關規定,提供法律援助;掌握社情民意,當好黨政參謀;接受社會監督,提高法律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等。

「16000148」法律服務電話更名為「12348」法律咨詢電話,啟用全國統一服務號碼「12348」,並歸並至法律援助中心,「12348」法律咨詢專線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時,又拓展了法律援助的新功能,此舉標志著「12348」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4)如何增加人民群眾的法律咨詢擴展閱讀:

全新解讀

2018年7月26日報道,北京公證「放管服」改革的十八個「實招」,可以歸納概括為「12348」,與北京市司法局開設的北京市法律咨詢專線號碼一致。

「1」是建設一個平台

建立北京市民生類公證全市統一預約咨詢平台。依託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立全市民生類公證線上預約咨詢平台,通過對全市25家公證處、400餘名公證員資源整合優化,對全市遺囑、小額繼承等民生類公證事項進行統一的線上預約咨詢,推動全市民生類公證辦證質量和辦理數量雙提升。

「2」是推動兩個建設

一是推動公證行業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強與公安、民政等部門溝通,擴大相關政府部門數據用於公證信息核實的共享范圍,逐步實現身份、戶籍、婚姻、財產等公證信息在線核實。

二是推動將公證失信納入社會信用系統建設。建立全市騙取公證人員黑名單,推動將騙取公證行為作為個人誠信記錄納入社會信用系統建設中,為試行公證事項當事人承諾制創造條件。

通過推動兩個建設,實現公證與政府其他部門的信息聯通,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讓騙取公證者一處欺騙、處處受限。

「3」是建立三項制度

一是實行公證證明材料清單制度。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群眾不需要提交清單外的證明材料。

二是建立公證公益法律服務制度。每年至少組織2次公證法律服務進社區、進鄉村活動,為群眾提供面對面的免費公證法律咨詢。

三是建立公證服務監督制度。廣泛收集群眾對公證服務的意見和建議,每年隨機抽取每位公證員不少於10件公證事項進行回訪調查。

從群眾感受、用戶體驗的角度建立健全三個制度,對公證事前、事中和日常服務進行引導和規范,目的就是讓群眾辦明白證、辦舒心證。

「4」是優化四項服務

一是擴大「最多跑一次」服務范圍。將去年試行的9種「最多跑一次」公證事項擴展為52種。向社會發布公證減證便民十項舉措。

二是縮短公證辦理時間。部分公證辦理時間縮短至5個工作日。

三是降低部分公證收費。降低部分偏高的公證事項收費標准,進一步減輕群眾和企業負擔。

四是免除特殊群體公證費用。免除申辦遺囑公證時已年滿70周歲老年人的公證費用。免除低保人員、無固定生活來源的重度殘疾人,以及申辦救濟金、低保、給付贍養費和撫養費等公證事項人員的公證費用。

通過擴大、縮短、降低、免除等實實在在的措施,讓廣大群眾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真正從「放管服」改革中受益。

「8」是抓實八個重點

一是全面加強黨建。堅持政治引領、黨建先行,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使每一名公證人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信念,內化於心,外化於形。

二是改革公證體制。優化事業體制公證機構體制機制,推進北京市合作制公證機構試點工作。

三是拓展公證服務。開展代書、代辦、郵寄送達等延伸便民服務,完善綜合公證養老、公證家事服務等創新型公證業務,提供多元糾紛解決服務。

四是規范辦證流程。把為企業和群眾「辦好一件事情」作為標准,梳理公證申請、受理、核實、審批全流程,規范證詞模板,以標准化提升服務質量。

五是強化質量檢查。增加公益類公證事項考核權重,凸顯公證的公益屬性。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織嚴織密質量監控網路,實現辦證數量與質量「雙提升」。

六是改善公證設施。為遠郊區公證處統一配備部分先進公證器材。建立綠色服務通道,為年老、體弱、懷孕或患有嚴重疾病等特殊情況的當事人提供便利。

七是優化窗口服務。嚴格執行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深化「放管服」工作「十條禁令」和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窗口人員服務管理「十條規范」。實行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對公證員情況、收費標准、辦證流程等服務事項一律公開公示。

八是加強教育培訓。開展公證行業「放管服」全員大培訓,轉變工作作風,全面提升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水平。

八個重點,既是公證工作的基礎和根本,也是公證「放管服」工作的關節。通過抓實抓嚴八個重點推動公證「放管服」改革深入發展,帶動公證行業各項工作全面提升。

E. 公安工作如何如何加強與群眾的聯系

走群眾線路不僅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更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線,人民群眾是公安工作最大的動力支持。

作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公安幹警,我們該如何貫徹這一根本路線呢?
第一,要深懷愛民之心,著力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愛是維系人民警察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感情紐

帶,沒有對人民群眾質朴、真摯的愛,就不會產生對人民群眾深厚、博大的情。公安民警要切實增強群

眾觀念,始終把人民群眾裝在心裡,以真誠、敬畏的心態對待我們的衣食父母,始終把服務人民作為永

恆的價值追求,把人民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要帶著深厚的感情深入群眾、聯系群眾,到群眾最需

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訴求,到群眾最困難的地方區化解矛盾,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比如,近

期以來我局開展的入戶走訪,案件回訪,以及民意調查與測評等等一系列活動都是為了加強同人民群眾

的血肉聯系,構建和諧警民關系。作為派出所民警、尤其是社區民警,我們要把更多目光投向那些下崗

職工、農民工等城鄉困難群眾,投向失足青年、服刑在教人員的未成年子女等特殊家庭,努力通過幫助

一個人,溫暖一個家庭,收獲一片民心。
第二,要多辦惠民之事,著力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俗話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廣大公安民警工作

在基層一線,更多的是與老百姓打交道,經常做的是家長里短、服務群眾等日常小事。比如說誰家丟了

摩托,鄰居之間鬧矛盾,這些小事看起來雖小,但是如果能深入持久的把這些小事做實、事實做好,就

一定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去年我局開展的「破小案、暖民心」專項活動就是很好

的一個例子。就拿群眾辦戶這一件小事來說,現在我們普遍推廣戶籍便民六條措施、戶籍預約制度,這

都是很好的一個典範。
第三,要恪盡安民之責,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人民公安為人民」的深刻內涵,不僅體現在人

民警察心繫百姓,服務群眾的愛民情懷上,更體現在人民警察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職業精神上。像近

期在我區內對人民群眾反響比較強烈的盜竊、吸毒、搶劫等案件,作為公安機關要加大偵破力度,使人

民群眾的利益得到追償,對搶劫、吸毒等嚴重影響公眾安全感的案件,要加大打擊力度,確保一方平安

,維護一方穩定。

F. 如何提高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滿意度

王勝俊院長指出:「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是人民法院加強和改進工作的原動力,各級人民法院要切實把人民群眾的訴求作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重點,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和評判工作的根本標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那麼我們法院該如何做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呢,我認為我們應該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法院隊伍建設,樹立良好法院形象。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因此隊伍建設是首要的工作任務,幹警自身平時要加強學習,法院也要定期不定期的組織幹警開展業務學習、庭審觀摩、舉辦法官講座等活動,總結推廣審判執行工作的經驗,提高幹警的司法能力水平;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幹警要自覺抵制社會上的各種誘惑,自覺約束業外行為。二是樹立司法為民意識,夯實「以人為本」思想。王勝俊院長指出「人民法院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也是群眾工作部門;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眾工作者」,可見,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法院要積極採取措施,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務,真正實現司法為民。三是堅持司法公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要通過立案公開、庭審公開、審判結果公開、執行過程公開,讓辦案的全過程公開;要以法院網站為平台,及時更新法院工作動態,全面推進審務公開;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通過開通法院官方微博,實行網路庭審直播等方式,以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方式來體現司法公開,保障人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四是堅持公正裁判,增強群眾的司法信任度。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毀壞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如果裁判不公正,就會使當事人失去對法官的信任,對法院的信任,對法律的信任,就會給受損的社會公平正義造成二次傷害,救濟的力量就會演變成加害的力量。我們的法官一定要堅守自己的使命,不斷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五是加強自身宣傳,提高群眾的認知、認同度。如果一味強調人民法院審判獨立,不注重向群眾宣傳法院工作職能,使人民法院職能發揮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渴望值不對等,就會導致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不滿,因此,我們法院一定要加大對自身工作的對外宣傳力度。只要我們不懈怠、勤奮努力工作,廉潔公正執法,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我們就會增進人民群眾對我們工作的認知、認同,贏得人民群眾廣泛的理解和支持,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的滿意度就會大幅的提升,最終實現司法權威和人民群眾對法院的信賴。

G. 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是衡量公安工作好中差的「分水嶺」、「試金石」,也是各級公安機關為之奮斗的終極目標。因此,筆者結合公安工作實際,就如何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談點粗淺看法。
一、認識上再提高,打好一場解放思想的「攻堅戰」。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是公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一項「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誰認識超前、謀劃早、動作快、做好了群眾工作,誰就掌握了新時期、新形勢下公安工作的主動權。公安機關多做一份群眾工作,社會就少一份維穩壓力;多贏得一份群眾支持,就多一份維穩力量。公安民警應把群眾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打一場思想認識層面的「攻堅戰」,真正將「人本警務」理念內化於心、外化與行,把服務群眾作為永恆價值追求,讓執法為民、服務為民的要求轉化為自覺行動,把各項警務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讓群眾滿意上,從「小事」、「小案」、「小節」、「小糾紛」、「小隱患」抓起,細中見精,以少積多,以小至大,不斷凝聚民心民力,積累平安和諧。
二、作風上再轉變,實現一次求真務實的「大轉彎」。深入推進「民心警務」,強調工作態度、工作理念、工作作風的轉變。所謂「小事」、「小案」、「小糾紛」、「小節」關系人民群眾能否安居樂業這個「大民生」,關系老百姓的事,只有肯去辦,再難的事也能辦好;不去辦,再容易的事也辦不好,做好老百姓關心的事情,讓老百姓滿意和高興,關鍵在作風和態度。公安機關務必克服工作作風不夠扎實、工作態度不夠端正的問題,嚴防「創人民滿意」活動流於形式、弄虛作假現象的發生,堅決杜絕對群眾利益麻木、麻痹的行為。應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崗位擔當意識、作風效能意識,結合深入推進「司法公信年|」、市局社區「五四二」工作思路、「民心警務」,把「人本警務」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貫穿於各項公安工作之中,把每起案件的辦理、每件事情的處理都當作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的具體實踐,探索建立長效機制,真正實現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
三、素質上再提升,上好一堂自我完善的「補習課」。新時期人民警察必須以更高標准要求自己,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自覺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先進經驗學,做到任何有利於工作開展的方法、有利於群眾利益的舉措,都可以拿來借鑒、都可以傳承創新,通過學習不斷積累工作經驗和技巧,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應勤於思考研究,認真領悟「思路決定出路,包袱也能成為財富」的道理,多一些思路謀劃,少一些畏難抱怨,在工作的「結合點、切入點、著力點和突破點」上多下功夫,重謀劃、重實干、重落實。學會「十個指頭彈鋼琴」,分清工作主次和輕重緩急,吃得透上情,摸得准下情,協調開展好各項工作。切實增強執行力,在增強群眾安全感、提升群眾滿意度上「多考慮、發猛力、下狠手、出實招」,認真研究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真正做到「在感情上親民,在職能上護民,在管理上惠民」。
四、措施上再強化,下好一盤全面推進的「先手棋」。進一步優化服務。做到及時接警,規范處警,加強對110報警當事人的及時跟蹤回訪。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侵財案件,各科所隊長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細致勘查現場,組織警力全力偵破。戶籍、外事、交管等窗口單位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做好「微笑式、一站式」服務,推行登門送證、上門服務活動,邀請辦事群眾填寫開門評警調查表,發放警民聯系卡,徵求他們對公安工作的意見建議。進一步提升打擊效能。堅持做大做強公安主業,群眾最痛恨什麼犯罪,就重點打擊什麼犯罪;哪裡治安問題突出,就重點整治哪裡。狠抓影響群眾安全感和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小案件」的偵破工作。切實落實好新型巡邏防控體系,堅持警力跟著警情走「貓鼠同步」原則,根據轄區易發案地點動態布警,最大限度擠壓違法犯罪活動空間。嚴格執行見警率、盤查率、處置率、破案率、抓逃率、滿意率和案件下降率等「七率」巡控標准。扎實做好案件回訪工作。重點做好對未破案件受害人的回訪工作,通過面對面與案件受害人溝通交流、安撫解釋,消除當事人對公安機關的不滿情緒,最大限度爭取他們的理解和寬容。進一步規范執法辦案。堅持精細化管理、常態化使用,用足用好辦案區,真正實現從強制入軌轉變為民警的自覺行動。實行執法活動、執法場所全程錄音錄像,推行音像證據隨案移交的雙軌模式,以網上實時監督為契機,強化對執法辦案的全方位、全過程監督。創造性推進「三訪三評」開門評警活動。開展「愛心」活動,每名民警結對幫扶一名留守兒童或貧困、失足青少年,真正實現「幫助一個人,溫暖一個家庭,影響一片群眾」的法制效果、社會效果的統一。推出固定電話溫馨小貼士,把民警的電話號碼印製成精美小貼士,由民警走訪時粘貼到群眾家中的固定電話上,提示群眾有事及時和民警聯系;深入推進「一區一警一村一警」活動,突出重點人員、涉案群眾、貧困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重點對象,每周集中走訪一次,幫扶困難群眾,解決治安難點、亂點問題,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真正提高安全感和滿意度。

H. 如何提高人民群眾對政法隊伍的滿意度

政法機關要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黨在新形勢下對政法工作的要求上來,體現到各項具體工作中去,科學謀劃政法工作,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安全穩定的重特大問題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努力開創政法工作新局面。
一、圍繞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和諧穩定

當前,經濟發展既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又處於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既迎來了多方位、多區域合作的疊加機遇,又面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的風險考驗。政法機關要更好地把握政法工作的發展方向和工作主動權,充分發揮政法主力軍作用和群防群治力量,圍繞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三大任務」,努力提升人民群眾對政法工作的滿意度。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利益。堅持改革信訪制度,強化黨政領導信訪維穩責任,持續開展信訪維穩攻堅戰,有效防控群體性事件,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前提下,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縣、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決不允許對群眾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今年上半年以來,全縣排查的40個信訪積案中,成功化解了9件,占總案的23%。

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切實提高執法司法的公信力。樹立正確的司法理念,解決好「權從何來、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的根本問題,承辦好每一起案件、處理好每一起糾紛、接待好每一次申訴、化解好每一個矛盾。要以制度作為保障,推行司法體制改革,完善執法司法制度,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執法司法權運行體系,讓執法司法權在制度的籠子里運行。要提升公信力,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把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有機統一起來。上半年全縣共發刑案155起,比上年同期下降28%,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

堅持「改進作風、從嚴治警」方針,切實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把能力素質建設作為基礎,以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作為方向,大力提升政法幹警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把培養擔當精神作為重點,提高執行力,在重大政治面前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面對歪風邪氣要敢於亮劍、堅決斗爭,面對急難險重任務能豁得出來、頂得上去。把紀律作風建設作為關鍵,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著力解決政法隊伍「四風」問題,努力促進政法幹警清正、隊伍清廉。

二、正視問題和不足,尋找差距,推進凌雲平安建設

近年來,凌雲縣以平安建設、法治建設、隊伍建設為載體,推動政法工作開創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新跨越,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不斷的加強,全縣社會治安狀況有了新的好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開創了新的局面,信訪維穩工作機制有了新的突破,政法幹部隊伍能力素質有了新的提高,群體性事件、刑事案件、信訪量大幅度下降,人民群眾安全感和對政法機關滿意度明顯提升。2013年,凌雲縣繼續榮獲保留「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榮譽。2014年第一、二季度公眾安全感排名,從全區第36位上升到第6位,從全市第3上升到第1位,實現了靠前進位。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仍然不少,如平安建設推進不平衡,個別領導思想麻痹,一些社情復雜,給農村和諧穩定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等。

三、採取有力措施,迎難而上,提高政法工作滿意度

強化責任,健全機制,形成平安建設強大推進力。要進一步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在平安建設工作中的職責任務,把平安建設繼續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任期政績考核目標之一,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

著力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建立「社會人」管理新機制,整治政法綜治的薄弱環節。開展陽光司法和職務犯罪教育,把犯罪關口前移,加強對刑釋解教、社區服刑、暫予監外執行、所外執行以及吸毒等重點人員的管理,解決監外執行罪犯脫管、漏管問題。建立流動人口的信息檔案,把「社會人」都歸屬到各自社會組織及城鄉社區管理之中。進一步推進社區網格化管理,實現社區整體一張網,網中有格,人在格上,事在網中,各盡其責的目標。

創新工作思路,積極預防並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學習和借鑒「楓橋經驗」,從源頭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建立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搞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落實領導責任。對排查出來的問題堅持以「五個一」和「三不放過」辦法抓落實。進一步完善預警機制,建立健全橫到邊、縱到底,覆蓋全面的情報信息網路,特別是對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解決,確保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鄉(鎮),大事不出縣。

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結合當前治安形勢,因地制宜及時部署開展「嚴打」整治和「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始終保持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暴力犯罪和「兩搶一盜」等侵財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重點打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和各種嚴重刑事犯罪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I. 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了普及法律常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與過去相比,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眾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對如何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有關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開始有了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覺悟,人們的法制觀念初步形成。但是,這些成績與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仍有相當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仍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一、我國現階段公民意識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識在建構法治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還不是很強,還存在一些影響公民意識形成的消極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識的影響 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的基本政體形態是君主專制,維護皇帝的權力、地位和尊嚴,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乃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切法律制度的出發點。而且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也被皇權的絕對神聖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廢法,使古代中國形成了系統嚴密的官僚體制,這種封建專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適應封建政治文化發展的臣民意識。近代以來,中國曾經有過幾次思想啟蒙運動,但由於各種原因,大都是曇花一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權觀念、自由與平等、個性解放等現代價值觀念統統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而拋棄,而許多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義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識卻一直存在了下來。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較大的解放,但由於缺乏系統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長制、特權思想、臣民意識在一部分人的大腦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權利意識的淡薄 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極其淡薄。這主要是由於:1.客觀上由於自然經濟、宗法家族和集權專制三位一體的社會存在形式,導致商品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與之相聯系的權利、自由、平等等觀念無法正常發育與成長。這是傳統社會民眾缺乏權利意識的客觀原因。2.主觀上由於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義輕利。受其影響,時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於言利,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居然會因打官司有貪利嫌而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就不是現代公民應有的意識和行為。 (三)公民教育的滯後 市場經濟的發展證明,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沒有及時轉變思路。轉變到提高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水平上來。這也是導致公民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會轉型期制度的不完善 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這主要表現為:1.存在著制度空場和制度沖突。所謂制度空場,就是制度的供給滯後、不到位,人們有了新的活動卻無相應的活動規則。所謂制度沖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比如在法律、法規方面,有些人鑽法律的空子,干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勾當。2.現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無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沒有約束力,則是無效。如制度對公款吃喝、公款消費等行為的規定,基本上是無效的。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有一定約束力,但沒有達到制定製度時的預期效果,則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對假冒偽劣、偷稅漏稅等行為的規定。現階段,社會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現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現了諸如打假者被打、索賠者索不到賠、納稅人競爭不過高逃稅等現象。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轉,對公民意識的形成起著抑製作用。 二、提高法律意識的途徑及方法 培養和提高我國公民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筆者結合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實際狀況,認為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必須創造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 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民主體、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因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識是在民主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化環境方面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精神文明組成部分的法律意識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體發展水平的制約,公民法律意識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完善和發展。所謂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社會主義法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識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從1985年開始,經過幾次普及法律常識的活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對進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嚴格執法 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 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使者,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社會在不斷發展,法律也需要發展,人們在運用法律來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也需要及時總結、推廣,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又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更新和提高。 (五)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 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六)強化或樹立具體的法律觀念 1.權利觀念。樹立公民的權利觀念,是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義務本質」反思的結果,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社會的需要。強化權利觀念,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原則得以真正體現,在廣泛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充分地適用權利,發揮其創造性,同時尊重維護他人的權利。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應當包括對權利概念、性質、來源的正確認識;行使權利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性;權利行使時的求實態度與自律觀念;建立和完善權利行使機制的使命感和創造精神等。這種權利觀首先是公民的,與以往只重視國家權力(利)是不同的,它是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在法律上的具體表現。2.契約觀念。商品經濟的交換活動是通過契約的形式連接起來的。而契約具有平等、自主、自願、互利、互相制約等特點。樹立契約觀念能夠減少交換過程中的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其法律含義在於通過明確契約雙方的權利義務,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擔任的法律角色,從而有效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契約觀念的普遍化,是指這種觀念延伸到更廣泛的政治社會領域,使整個社會活動既充滿活力,又有必要的約束,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有序狀態。3.正確的訴訟觀念。程序法是對實體法的保護手段。訴訟是適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決矛盾和糾紛的正當途徑。由於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人們群眾對訴訟抱有一種深深的偏見。不管有理與否,都認為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並往往把訴訟與受懲罰聯系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們不是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而是尋求法律以外的方式,這樣就不能運用法律對其權利和利益進行有力保護。社會秩序是一種法律秩序,社會矛盾和糾紛如果只通過非正當途徑解決,往往造成對正常法律秩序的破壞。因此,樹立正確的訴訟觀念,既是維護個人權益的需要,也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需要。 三、結語 人們的法律意識狀態是受其物質生活條件和其他社會意識制約和影響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識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人們的法律意識尤其顯得復雜。

J. 如何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2014年12月14日10:28 來源:網路【原文摘錄】


二、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主要舉措


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為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我國建立了人民陪審員制度、司法調解制度、見證人制度,檢察機關也探索實行了人民監督員制度等多種參與形式,對於提升司法公信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我國民主法治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和參與司法的熱情越來越高。為破解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決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保障公民陪審權利。民眾參審或陪審司法案件是世界各國的通例。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的最直接形式,也是審判工作充分依靠群眾的有效方法。進一步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主要有以下舉措。


增加人民陪審員的數量。目前,各級法院人民陪審員數量相對較少、要求文化條件(大學專科以上)較高,選任過於「精英化」,影響了民意代表的廣泛性。要完善人民陪審員選任方式,建立公眾選任陪審員制度,讓人民陪審員真正代表民眾參與司法,表達意見,讓選舉和監督人民陪審員成為公眾的一種責任,人民陪審員對公眾負責。要擴大人民陪審員的選任范圍,增加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數量,讓社會不同行業、性別、年齡、民族的人員都能參加陪審工作,保證人民陪審員的廣泛代表性。


擴大人民陪審員的審案范圍。針對目前陪審案件較少的問題,要合理設定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的范圍,細化陪審適用條件,保障當事人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審的權利。要提高在涉及群體利益、公共利益、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等案件中人民陪審員的參審比例。積極探索在知識產權、醫療事故等專業性較強案件中,建立專家陪審機制,提高案件審理的質量和效果。


完善隨機抽選陪審員方式。目前,有的法院只有幾個陪審員,甚至成為常駐法院的「專審員」,影響了陪審的公信力。隨著陪審員數量的增加,應該逐步實行陪審案件的人員從「陪審員庫」中隨機抽選,防止人為因素干擾陪審的公正性。


調整人民陪審員審判職權。我國法律規定人民陪審員在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方面和法官享有相同權力。有人說陪審員制度的特點是「外行」與「內行」平起平坐。眾所周知,人民陪審員不同於職業法官,在司法實踐中,陪審員很難做到與審判員同職同權,要求對法律知之不多的人民陪審員,參與法律適用問題的審理、裁判,往往導致陪審員不會、不敢、不願發表意見。因此,有必要對陪審員和法官的職能進行科學的分工。《決定》提出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富有社會閱歷、了解鄉規民約、熟知社情民意的優勢,以大眾的思維和樸素的觀念彌補職業法官的專業局限,促進國法、事理、常情在司法活動中的有機統一。


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人民監督員制度是在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的各個環節,請人民監督員提出監督意見,確保檢察權正確行使的社會監督制度,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重要渠道之一。《決定》要求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重點監督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的立案、羈押、扣押凍結財物、起訴等環節的執法活動。要推進人民監督員制度的法制化、規范化,進一步明確人民監督員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豐富監督內容,完善監督程序,促進人民監督員制度健康發展。


深化司法公開。讓司法在陽光下運行,以公開促公正,以公開樹公信,以公開保廉潔,是執法司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決定》指出要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實踐中,有些案件的裁判雖然是公正的,卻引發人們的質疑、造成社會的誤解,就與公開不主動、不及時、不充分有關。在新媒體時代,司法工作必須增強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促進公開與公正的高度契合。


進一步推進審判公開。司法公開主要是審判公開,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一般都要公開進行。公開審判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群眾公開和對社會公開。前者要求公開審判的案件允許群眾旁聽案件審理的全過程和判決的宣告;後者要求公開審判的案件允許新聞媒介采訪報道,將案情公之於眾。普通公民旁聽庭審是參與司法的重要形式,旁聽庭審的意義在於通過旁聽監督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以增強司法的透明度,讓群眾通過看得見的方式認同司法的權威。推進審判公開,還要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明,促進法官公開裁判理由,保證案件裁判的質量。要繼續以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審判公開,拓寬公眾參與司法的渠道。


進一步推進檢務公開。要建立檢察機關終結性法律文書公開制度,對存在較大爭議或在當地有較大影響的案件擬作不起訴、不服檢察機關處理決定的申訴案件,檢察機關要主動或依申請公開審查、公開答復。要完善辦案信息查詢系統,實現當事人通過網路實時查詢辦案流程和程序性信息,確保對案件辦理的全程、實時、公開監督。


進一步推進警務公開。要健全公安機關執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公開機制,及時公開涉及公共利益、社會關注度高的重大案件調查進展和辦理結果,為人民群眾及時提供執法情況信息。


進一步推進獄務公開。嚴格提請減刑、假釋,提請和決定暫予監外執行各環節的條件和程序,建立健全公開、公示制度,積極建設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網上信息平台。


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手段拓展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性特點,及時關注群眾對公開信息的評價意見,加強互動交流,實現在溝通中獲得理解,在互動中贏得信任。


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司法活動具有多樣性,在訴訟活動以外,還有一些附屬性、輔助性的司法活動。這些活動的協助者,也是參與司法的主體。《決定》指出,「在司法調解、司法聽證、涉訴信訪等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對進一步拓寬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渠道提出了明確要求。


完善司法調解機制。調解制度是我國的創舉,被西方譽為法律制度的「東方經驗」。人民群眾參與司法調解工作,更容易和當事人進行溝通、建立信任、獲得認同,有利於當事人雙方打開心結、化解矛盾,對於維護社會穩定、提高司法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要充分發揮與當事人關系密切的組織和群眾在司法調解中的重要作用,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形成聯調聯動工作機制,整合社會力量,形成化解社會矛盾的合力。


探索司法聽證程序。聽證是聽取案件利害關系人意見的法律程序。有關司法機關在不起訴、擬判處緩刑、司法賠償等案件以及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程序中,都有過司法聽證的嘗試。聽證程序公開透明,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表達意願,可以成為訴訟程序的有力補充。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明確司法聽證的適用范圍、聽證程序和法律效力


豐富化解涉訴信訪的方法。信訪是黨和政府掌握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是解決群眾訴求的重要渠道。涉法涉訴信訪納入司法軌道後,要通過公正的司法活動,讓群眾相信依靠法律遵守程序,就能解決有理的訴求。對那些依法不能導入司法程序、依法應當終結或者需要復查聽證的涉訴信訪,可以邀請律師、人大代表、心理咨詢師、相關領域專業人員和基層群眾代表,共同做好釋法說理、司法救助、幫扶教育和矛盾化解工作,促使信訪人息訴罷訪,回歸正常生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三、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基本要求


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也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正確處理好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和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的關系,注重各項改革任務之間的相互協調、共同推進。推進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改革舉措,要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在廣泛、有序、實效上下功夫,破解影響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


注重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廣泛性。我們的司法民主是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民主。司法權力運行需要法律專門隊伍支撐,更需要廣大人民支持。要擴大覆蓋面,注重參與主體的代表性,廣泛吸收各階層人士,努力提高基層群眾,特別是工人、農民、進城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社區居民等群體的參與比例。要豐富參與方式,將基層組織推薦與個人申請有機結合,提高基層組織參與度。要發揮網路媒介在參與司法中的積極作用,豐富宣傳形式、拓展宣傳渠道,多措並舉,形成全社會關注司法的良好局面。公民參與司法活動,同時也是參加法治教育和司法實踐的過程,不僅對於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和法律素養也大有裨益。


增強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有序性。民主是有規則的民主。推進公民參與司法,必須確保依法、有序、理性參與,這是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應該納入法治發展的框架、以法治方式有序推進,既要制定公民有序參與司法的總體規劃,又要提出階段性目標和具體安排,循序漸進,逐步推行。要明確參與的范圍,完善參與的程序,界定參與的權利、責任,充分體現權責統一、權力制約、公開公正、尊重程序的要求。要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參與司法活動的人員產生、監督制約、考核獎勵、責任追究制度,增強公眾參與司法活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規范公眾參與司法,提升公眾對法律責任和司法權威的認知和信賴,才能提升司法公信力。


確保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實效性。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關鍵是要發揮公正司法、監督司法的作用,要切實防止把人民群眾參與司法作為走過場的「儀式」、裝門面的「花瓶」。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權利,簡化參與司法的程序,強化監督司法的效力。為保障依法履職,司法機關要積極協助群眾有效參與、避免不當干預,用制度保障參與者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充分表達意見、自主作出決定、依法行使權力。要健全保障機制,爭取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明確司法機關、所在單位或基層組織的保障義務,落實誤工補貼、交通補貼和表彰獎勵等經費,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活動的積極性,增強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榮譽感、責任感、正義感。要提高履職能力,認真組織參與司法的群眾開展法律基礎知識、司法程序規則和司法工作紀律等業務培訓,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能力,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熱點內容
大學經濟法破產法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4-11-20 16:56:12 瀏覽:992
公司法法定人數 發布:2024-11-20 16:37:30 瀏覽:55
蒼南龍港法院 發布:2024-11-20 16:35:52 瀏覽:527
法律碩士報考時分方向嗎 發布:2024-11-20 16:32:13 瀏覽:586
司法系統平台 發布:2024-11-20 15:52:49 瀏覽:502
在線司法咨詢 發布:2024-11-20 15:47:48 瀏覽:345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母愛成仇 發布:2024-11-20 15:10:18 瀏覽:995
沙縣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58:15 瀏覽:97
華東政法學報 發布:2024-11-20 14:47:15 瀏覽:256
石獅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04:16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