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蘇德律師

蘇德律師

發布時間: 2022-03-23 12:31:44

Ⅰ 蘇德大戰開始前,蘇聯為何處死了約1.5萬名波蘭軍官

事實上,除了14542名波蘭官兵俘虜,還有數千名醫生、教師、記者和律師等社會精英,人數總計共計21857人。

斯大林選擇了最為簡單粗暴的方式,那就是肉體消滅。從民族情感的角度來看,波蘭一貫反華敵視中國,在歐洲極端傲慢,無論分裂還是被屠殺,都不會引起世界各國的同情。然而,蘇聯的做法顯然更不可接受。斯大林的做法也讓波蘭和俄羅斯仍然相持不下。

Ⅱ 二戰時期富蘭克林·羅斯福和阿道夫·希特勒那個權利更大

1、從法律角度講,應該是希特勒權力大;
2、希特勒先生掌管黨政軍且一黨制,他是元首(總統+總理+三軍司令),其實就是皇帝,羅斯福只是個總統,他的權力受到參眾兩院,和各種委員會的鉗制,軍隊也可有時不聽他的
其實也不好比較,在自己國家內部他們都是最大的,如果相對他們兩個來說,希特勒的權利大,但是在世界來說,最終是羅斯福大一點,雖然在戰爭前和初期希特勒在德國,歐洲和世界上影響和權利都很大。
3、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擁有立法權,就可以把國會和議員們撇在一邊,不許他們問津。授權法是希特勒在權力道路上邁出的所謂「合法」的最後一步,同時也是建立他「元首國家」的基礎,希特勒有了這個授僅法以後,又頒布了一系列法規。他通過撤銷邦一級的行政區,取締納粹黨以外的政治組織,摧毀納粹運動內部的反對派,控制經濟和文化這四個方面的步驟,使各個領域進一步實行了「一體化」。就這樣,希特勒在上台後的一年多時間里基本上結束了從上到下的奪權活動,並建立了納粹黨一黨專政的法西斯極權統治。恰在這對,年邁的興登堡於1934年8月1日病逝。這可是給希特勒提供了最後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極好機會。希特勒立即頒布一項法律,把總統和總理這兩個職務合二而一,叫軍隊以及法官和官員向他個人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如今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一體化了。
4、美國的國家組織是依據三權分立與聯邦制度、二大政治思想而制定, 當初在起草憲法時因恐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或某一部門將危害人民的自由, 因而將立法、司法, 行政三種權力分別獨立, 互相制衡, 以避免政府濫權, 根據憲法: 立法機關是參議院與眾議院並設二院制議會, 司法機關以聯邦最高法院為首下設11個控訴法院, 95個地方法院及4個特別法庭。 行政機關是以由人民直接選舉的總統為最高行政首長,並以副總統輔之,下設幾個行政部門。 政府的權力有聯邦政府、州政府之分, 憲法起草人根據政府必須接近百姓才不致剝奪人民自由的原則, 將有關各州自治權保留給州政府, 各州政府本身擁有立法、司法、行政諸許可權, 聯邦政府的權力系以一州政府無法單獨行使者為限。羅斯福雖然貴為總統,但權力還是受到制衡的,並不能為所欲為。

Ⅲ 希特勒為什麼要殺猶太人啊

因為政治需要
一戰之後德國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各種苦難包圍著德國人民,這容易造成民眾對執政者的不滿,為此希特勒必須做些什麼,來達成以下目的:1.轉移民眾的視線,使民眾不至於將對社會現實的不滿遷怒到執政者的頭上,也可以讓民眾適當的發泄自己的壓力
2.激發民族凝聚力,有同樣目標的人會自然而然的團結在一起,這對國家有很多隱性的好處
3.有效的解決猶太人對經濟的影響,增加執政者對經濟的掌控能力,同時也能有限的緩解行政財政壓力
試想殺猶太人對希特勒就有那麼多好處,怎麼能忍住不殺呢

Ⅳ 納粹為什麼要殺華沙里的猶太人而不殺其他的人

人們對希特勒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屠殺600萬猶太人這一歷史懸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分析。現在歐洲頗見流行的觀點有二:一是「目的論」;二是「機能論。」然而,從他們分持的這兩種觀點的實質內容來看,在歷史邏輯上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存在與史實明顯相悖的現象。



「目的論」者認為,希特勒殺害猶太人是出於爭霸世界的目的,這是一種按常規邏輯的推論。果真如此的話,那麼,希特勒為什麼不反對其他反抗其爭霸世界的民族實行像對待猶太人那樣的滅絕政策呢?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清楚,二占期間,歐洲各國人民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為了反對希特勒爭霸世界的企圖及其法西斯暴行,進行了英勇不屈的半爭。歐洲各國民族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已經構成了希特勒橫行的嚴重障礙。但是納粹黨徒們自始至終卻沒有像對待猶太人那樣來對待這些歐洲當地民族,也就是說,希特勒自始至終沒有對這些當地民族採取種族滅絕政策和暴行。人們不禁要問,希特勒為了實現自己的罪惡目的,為什麼只對猶太人採取了這一慘絕人寰的暴行,反而對有礙於其目的實現的其它民族「網開一面」呢?顯然,「目的論」者的推論忽略了這一史實的特定邏輯性。

「機能論」者認為,數百萬猶太人慘遭殺害是法西斯在戰事失利之際一種報復心理及補償心理驅使的行為。這種推論更顯得乏力。二戰史實顯示,納粹德國在戰事上的真正失利,應當以1943年2月2日結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為標志。客觀地說,在此以前,德軍在軍事上一直處於進攻態勢,納粹德國領導集團內部在戰略思考上甚至連戰事失利的預感都不存在。但是,法西斯在戰事失利以前的時間里,早就開始了屠殺猶太人的罪惡。1939年9月,二戰爆發不久,德國法西斯佔領波蘭後,殘酷殺害了無數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其中絕大多數是波蘭籍猶太人。1941年6月23日,「旺湖會議」通過「最終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決議之時,納粹德國在歐洲戰場上,軍事實力仍處於優勢。這史實無可辯駁地告訴人們,希特勒屠殺數百萬猶太人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逐步升級的暴行。

實事求是地講,不論是「目的論」還是「機能論」,均未跳出通常人們在社會歷史領域探討歷史事件的一般思維框架的束縛。人們在考察人的行為或歷史事件、探索其產生的原因時,往往首先考察其動機如何。至於為什麼產生如此這般的動機,而不產生如此那般的動機則探究得不夠。「目的論」或者「機能論」,雖然它們的具體內容各異,但就二者的實質而言都可歸到「動機論」之列。其實,尋得動機只是認識人的行為或歷史事件的入門。若能以此為契機,深入研究,就不僅能挖掘到真正的原因,甚至有可能證實自己原先發現的動機是否確切,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看法。實踐告訴我們,人的動機在很大的程度上還不是產生行為的原因,動機只是原因到行為的中介,原因是復雜的。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失,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現實原因。人的行為、歷史事件也莫不如此。人的行為具有目的性,但這不等於說目的性就一定是構成行為的原因,最多也只能權當原因的某一要素,甚至有的情形其目的就是其行為本身。就其全部內容而言,原因無一不是深沉的。希特勒殺害600多萬猶太人,其目的顯而易見,那就是要滅絕猶太民族,究其原因的話,那就是必須回答他為什麼要滅絕猶太人。



從史料上分析來看,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暴行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互相聯系而又逐步升級。

第一階段:自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到1938年11月9日上演「砸玻璃之夜」丑劇的前夕為止。這一階段,納粹德國反猶的核心是從限制到剝奪猶太人的公民權利,從形式上講,基本上保持著「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溫和」狀態,實質卻是為他們為最終消滅猶太人掃清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障礙。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當選為德國總理,此後,就開始了他瘋狂迫害猶太人的行動,從此,災難就降臨到猶太人頭上。最初,納粹德國採取抑制猶太人的措施。主要是禁止猶太人當公務員、法官、律師、醫生等;不許猶太人進入公共娛樂場所;不向猶太人商店購買商品。這一政策的實施,限制了猶太人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的權利,使德籍猶太人的社會地位降為「次等公民」。

1935年9月15日,納粹黨在紐倫堡召開了代表大會,這次大會使抑制猶太人的政策進一步升級。希特勒在會上宣布了剝奪猶太人公民權新法律,使猶太人再次由「次等公民」降為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國家居民」,從此失去了作為公民應有的權利和一切法律保障。接著,納粹德國根據這個新法律,強行把這些「國家居民」驅趕出境,移民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從而完成了從限制到剝奪猶太人權利的升級。

第二階段:自1938年11月9日的「砸玻璃之夜」至1942年1月20日的「旺湖會議」為止。這一階段,納粹德國反猶的核心是從基本人權上剝奪猶太人作為人的生存權利,形式上完成了對猶太人從財到命、從靈到肉的浩劫的一切准備,即守成了由「文」到「武」的浩劫的過渡,最後剩下的只是最終從肉到體上消滅猶太人了。

1938年11月9日,經過希特勒及戈培爾等人的精心策劃,由納粹領導集團的導演和慫恿,爆發了史稱「砸玻璃之夜」(又譯「水晶之夜」)的反猶慘案。這天晚上,德國各地以及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走上街頭,揮舞棍棒,對猶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進行瘋狂地打、砸、搶、燒,公然迫害和凌辱猶太人。在這一慘案中,據統計有36名猶太人被殺害,36名重傷,267座教堂被焚毀,7500餘家猶太人商店被搗,3萬余名猶太男子在家中被捕,押往達豪、布痕瓦爾德和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嗣後均被害或折磨致死。經濟損失僅砸玻璃一項就高達600萬馬克之巨。

丑劇發生後的第3天,納粉德國的多名部長在戈林的召集下,召開了一個專門研究猶太人的會議,策劃著剝奪猶太人作為人應有的尊嚴和權利。迫使猶太人把焚毀的教堂清除干凈,修成停車場供德國使用;強制每個猶太人佩帶一個具有侮辱性質的標記;強迫受迫害的猶太人向納粹賠償10億馬克。正如有的史學家所說:「這次暴行和接著根據其目標所採取的措施使得沒有任何組織的猶太人的生活陷入了絕境。」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侵佔波蘭,大肆殺害猶太人,從此,開始了大規模實施殺害猶太民族的行動計劃。次年春天,納粹德國領導集團在積極策劃對猶太民族的種族屠殺時,把這項罪惡的任務交由黨衛隊的保安處和秘密警察的特別行動隊執行。

1943年6月23日,蘇德戰爭爆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歲月,同時,希特勒擄殺猶太人的罪行進一步加劇。跟在進攻部隊後面的黨衛隊和特別行動隊採用了世界上最野蠻最殘忍的手段來消滅猶太人。這些被害的猶太人全是在毫無防範的情形下遭殺害的。據一名叫萊斯基的黨衛隊高級軍官、俄羅斯中部警察指揮官後來證實:「令人吃驚的事實是,他們毫無准備,完全被打個措手不及。先前製造的說法是猶太人正陰謀獨霸世界,有高度的組織。此事證明這全是謊言。沒有一個民族對自己的災難竟如此不加防範。什麼准備也沒有,絕對沒有。」滅絕行動按原計劃例行公事式地從容進行,到了一處,他們「立即從當地居民中得到拉比和知識分子的名字,召他們來,命令他們去召集當地所有的猶太人來登記、注冊,以便於重新安置。猶太人居民對納粹的計劃一無所知,往往信以為真。」證詞中所說到的「重新安置」就是指殘殺、活埋和押送集中營。這名指揮官還敘述了其中的慘景。由於當時蘇聯的傳播媒體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規定,沒的報道納粹的反猶罪行,使得大多數的蘇籍猶太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死神已經臨頭,而未採取任何防範措施,束手待斃。在整個歐洲戰區,一場對猶太人的擄殺性浩劫全面拉開了。

第三階段:自1942年1月20日,臭名昭著的「旺湖會議」開始至二戰反法西斯戰爭使納粹德國的覆滅為止。這個階段,納粹德國反猶的核心是「最終解決」猶太人,形式是徹底的殘暴、駭人聽聞的殘殺,實質就是最終實現滅絕猶太人。

1942年1月2日,在納粹秘密警察頭子海德里希的主持下,召集了包括蓋世太保頭子繆勒在內的14個部門的高級官員,在旺湖(又譯萬湖)旁邊的一座別墅里開會,研究布置大規模系統屠殺猶太人的計劃,會議通過了「最終解決」的辦法是把猶太人運到東方勞動,「其中大部分毫無疑問是將通過自然減少的方式消滅」,「對於最後留存的抵抗最強的那部分人,必須以相應的方式處置」。說穿了,「最終解決」的辦法,一是把猶太人毒死或折磨致死,二是酷刑處死,一句話就是最終消滅。

「旺湖會議」後,納粹德國全面實施了大規模滅絕猶太人的措施。根據當時負責搜捕和消滅猶太人的黨衛隊一級突擊隊長艾希曼1944年8月的一次談話證實,那時死於滅絕營的人數有400多萬,被用其他方式殺死的人數有200萬。其中除了極少數其他民族的反法西斯人士外,絕大多數是猶太人。

追述歷史,是為了說明問題。上述史實表明:①在希特勒獨裁統治的12年多的時間里,他所推行的一系列反猶滅猶政策,都是旨在剝奪猶太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直至肉體上滅絕他們。所有這些,只是形式和程度上的差異,而不存在實質性的區別。當一個人被剝奪了作為人的各項生存權利時,從肉體上消滅就只剩下時間的問題了。所以,完全可以這么說,希特勒的殺機貫穿了其反猶滅猶的逐漸升級的三個階段之中。如果硬要加以區別的話,那麼,第一階段可謂是為殺機作各項准備;第二階段則是顯露殺機;第三階段應該定性為全面實施殺機。「旺湖會議後,納粹屠殺數百萬猶太人只能看作是希特勒「最終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最終一步。實際上,種族報復、種族仇殺早就開始了。②希特勒的殺機是針對滅絕整個猶太民族的,而對其他民族從未開啟此殺機。這絕不是他的仁慈。這裡面深藏著希特勒製造這個歷史之謎的特定邏輯性,這就成了我們解開這個歷史懸案的契機。



希特勒是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他在《我的奮斗》中寫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對立面就是猶太人。」他把猶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敵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一切災禍的根子,人類生活秩序的破壞者。這些觀點成了希特勒後來屠殺數百萬猶太人,企圖滅絕猶太人的理論依據。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透視:

1、歷史的原由。在歷史上,歐洲人對猶太人持有成見。為了闡明問題,有必要對猶太民族的歷史作一個簡單的機關的回顧。猶太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他們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馬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攻佔巴基斯坦後,猶太人舉行過多次大規模反抗羅馬佔領者的起義,但都遭到了羅馬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到公元135年的猶太人起義再義慘遭失敗為止,在這1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羅馬統治者屠殺了百萬猶太人,最後把還把余者全部趕出馬勒斯坦土地,使他們流散到西歐完全處於落後的小生產的農牧社會,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猶太人逃往西歐後,當地的封建主們非常歧視他們,不許他們佔有土地,只許他們經營商業。不知是歷史過錯教育了他們,還是生死磨難砥礪了他們,或者說這本來就是歷史賦予的機遇,總之,由這一切所構成的歷史集合體,鑄就了猶太人的特質,使得他們聰明起來,堅強起來。他們不僅在困境中頑強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漸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地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們,產生了利益沖突,噩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沖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大批猶太人被迫流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開始了歷史上的猶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這種反對猶太人的意識,居然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沉澱,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一直「遺傳」到現代。尤其是進入本世紀後的德及奧民族,反猶情緒與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隨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結。基督教是世界上流傳最廣、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在歐洲,特別是西歐,人們普遍信仰基督耶穌。雖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兩教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但基督教教義認為,是耶穌的12門徒之一的猶大為了30塊銀幣而出賣了上帝之子,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了基督徒們在情感上對猶太人的仇視。所以說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難接納猶太人。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的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為一種文化沉澱。世代「遺傳」,並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與社會經濟政治相結合,使之成為一種隨時可以被利用的社會政治的潛在力量。當這種潛在的東西某個(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時,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成為一種瘋狂的社會驅動力。

應該看到,當時的德及奧民族的內部,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緒在現實利益沖突的激化下,使人們本來已有的反猶情緒更加激烈,從而加劇了對猶太人的仇視。在這種社會氛圍的熏陶下,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逐步形成,並迅速成為了這股社會情緒的主導,一方面,當時德及奧民族仇猶反猶的社會情緒極大地刺激著他的政治野心,使其民族主義思想惡性膨脹,為其日後仇猶反猶滅猶政策和措施製造社會價值取向,培植政治力量。

3、現實的需要。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使其工業生產倒退到了上世紀末的水平,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掠奪的土地和生產空間中尋找出路」,希特勒的這一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實施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劃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成為了他們的理所當然。

另外,居住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較之於其他民族而言,不僅富有,而且素質也要高些。面對這樣一個民族,希特勒及其黨徒們,既感到仇恨,又覺得膽怯。在他們的心中,猶太人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他們實現「第三帝國」美夢的嚴重威脅。這些,無疑加劇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加上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完全處在一種極端瘋狂的症狀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不僅有了適當的社會環境,且得以迅速瘋狂起來。

4、狂暴的病態心理。希特勒是奧地利海關一個小官吏的私生子,從小缺少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時代整天流浪於維也納和慕尼黑街頭,鑄就了他既自私又狂妄的性格。正如他小時的一位班主任老師後來回憶所說的那樣:「希特勒缺乏自製力,至少被大家認為性格執拗,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和脾氣暴躁。」加上他患有痙攣性的神經質,發起癲狂來甚至會趴在地上啃地毯邊。從有關史料上可以看出,狂暴是希特勒性格的典型特徵。例如,1942年的一天,納粹德國武裝部隊外科醫師扎爾·伯羅赫奉命去晉見希特勒,希特勒的愛犬就猛撲這位醫師,嚇得他魂不附體,醫師被迫與它細聲細語地說話,很快它就平靜地趴在醫師身邊,把前肢擱在醫師膝蓋上,兩眼溫順地看著他,並與他逗笑。希特勒見此情景暴跳如雷:「它是完全忠於我的惟一生物,可你把它騙去了,我要殺死它。」聲音越來越高,簡直到了嘶叫的地步,恕吼著威脅要監禁醫生,類似這樣的事,時有發生,狂暴如嫉恨,又造就了他的狠毒和殘忍,希特勒是一個有嚴重病態心理的政治狂人。

上述四大原因,如果孤立地看其中任何一個原因,都很難構成對猶太人的滅絕性仇殺。只有把這四大原因融合為一體時,才能產生確定性的使猶太民族在劫難逃的社會效應,而希特勒則是把這四大原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魁首。

首先,納粹黨打著當時在德國流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塊招牌,宣揚德意志民族是優秀民族,把猶太民族視為劣等民族。為了蠱惑人心,欺騙德國廣大民眾,希特勒對這種種族歧視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周密的包裝。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會邏輯,怕斷章取義地摘取前人論述人口問題中的某些詞句,拼湊成一個種族優劣的理論,為把猶太人打入劣等人種製造理論依據。二是利用早就深植於德及奧人心中的反猶意識和宗教情結,大肆鼓吹「猶太瘟疫」的謬論。經過希特勒的蓄意「嫁接」,使得這個理論再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種族歧視了。他利用歷史的宗教的因素,為其滅絕猶太人而創設了廣泛的社會基礎,使得這一理論更加具有普遍的煽動性。希特勒一上台,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一整套瘋狂迫害猶太人的反猶滅猶政策,無疑得益於他這個荒謬絕倫的理論。其次,納粹黨還利用當時德國國內廣大群眾痛恨凡爾賽和約的心理,煽動復仇主義情緒,並把這種情緒轉移到猶太人身上。

在這四大原因中,現實的需要是最直接的要素,其它兩方面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歷史的原因和宗教的情結作為先導性條件,那麼,即使現實再需要,也很難想像會達到如此瘋狂和殘忍的程度。只有當這四方面的原因聚合為一體時,才產生了那可怕可憎的充滿血腥的驅動力。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社會各種相關因素合力作用的產物,或者說是時事造就的。二戰期間,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希特勒當屬罪魁。希特勒對猶太人特有的種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態心理的一種特殊反映。導致希特勒嚴重病態心理的「菌種」就是來自歷史成見和宗教情結,恰好又得到了當時德國社會環境的孕育。確切地說,希特勒的嚴重病態心理與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的瘋狂病態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瘋狂的病態心理正是歷史成見、宗教情結和現實需要三大原因的粘合劑;另一方面,這三大原因的聚合又把希特勒瘋狂病態的心理推向了極端,從而引發了那場人類歷史的大悲劇。

二戰勝利結束已經整整半個世紀了。人們在分析研究這場猶太人遭受滅絕性大慘案時,應當從中吸取以下教訓:①民族之間的恩恩怨怨應該斷然了結。寬容地審視過去,坦盪地迎接未來,祖輩的恩怨,後代不宜相繼。②宗教必須與政治相分離。宗教不得干預政治生活,政治生活也不得利用宗教情緒。宗教活動應該置於法度制約之下,使宗教信仰成為信教群眾的個人私事。③國家生活必須民主化、法制化,構建起防範任何形式專斷與獨裁的政治運行機制,使民眾關心國家事務,且又不狂熱和盲從。

Ⅳ 美國第26任總統事跡

羅斯福(1882—1945),美國總統,民主黨人,1882年1月30日誕生於紐約一豪富家庭。

1900—1907年先後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歷史、政治和法律。大學畢業後曾任律師。

1913年任海軍助理部長7年。

1921年得脊髓灰質炎,兩腿癱瘓。

1928年任紐約州長。

1929年美國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提出「要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的綱領,博得資產階級的贊賞和部分群眾擁護。

1933年3月就任美國第32屆總統,並實行「羅斯福新政」,以解決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制訂《租借法案》,支持英法反對法西斯。蘇德戰爭爆發後,《租借方案》擴大到蘇聯,與英國聯合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宣布美國正式參加反法西斯戰爭。

1944年第4次連任總統。

Ⅵ 江蘇蘇德律師事務所怎麼樣

不知道怎樣?

Ⅶ 美國羅福斯總統的生平事跡

1932年總統競選是在嚴重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進行的。1932年11月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提出了實行「新政」和振興經濟的綱領。政敵們常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這是羅斯福終生都不得不與之搏鬥的事情,但是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將其變成優勢。首次參加競選他就通過發言人告訴人們:「一個州長不一定是一個雜技演員。我們選他並不是因為他能做前滾翻或後滾翻。他乾的是腦力勞動,是想方設法為人民造福。」依靠這樣的堅忍和樂觀,羅斯福終於在1933年以絕對優勢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第32屆總統。 在羅斯福首次履任總統的1933年初,正值經濟大蕭條的風暴席捲美國的時候, 羅斯福宣誓就職
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到處可見美國的痛苦、恐懼和絕望。羅斯福卻表現出一種壓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職時發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說,告訴人們:我們惟一害怕的就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在1933年3月4日那個陰冷的下午,新總統的決心和輕松愉快的樂觀態度,「點燃了舉國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提出了旨在實現國家復興和對外睦鄰友好的施政方針。羅斯福入住白宮後,對內積極推行以救濟、改革和復興為主要內容的「羅斯福新政」。「新政」拋棄了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干預,實行赤字財政,大力發展公共事業來刺激經濟。為了推行新政,羅斯福將一批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律師、專家與學者組成智囊團,征詢方針政策問題;通過"爐邊談話"方式,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與反對新政的最高法院進行堅決的斗爭並成功地改組最高法院。 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美國國會應羅斯福總統之請召開特別會議。羅斯福先後提出各種咨文,督促和指導國會的立法工作。國會則以驚人的速度先後通過《緊急銀行法》、《聯邦緊急救濟法》、《農業調整法》、《工業復興法》、《田納西河流域管理法》等。 1933-1934年的新政著重"復興",主要措施有:維持銀行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對外貿易,限制農業生產以維持農產品價格,避免農場主破產;規定協定價格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競爭,制止企業倒閉1935-1939年的新政則著重"救濟"和"改革",主要措施有:更為有力地運用行政干預,實行緩慢的通貨膨脹,廣泛開展公共工程建設和緊急救濟,實施社會保險,以擴大就業機會和提高社會購買力;進行稅制改革,根據納稅能力納稅,分級徵收公司所得稅和過分利得稅等。羅斯福新政恢復了公眾對美國政治制度的信心,強化了聯邦政府機構。並由此使美國的工業、農業逐漸全面恢復。第一個任期終了的1936年,面對國民收入50%的增幅,羅斯福娓娓動聽地描述道:「此時此刻,工廠機器齊奏樂曲,市場一片繁榮,銀行信用堅挺,車船滿載客貨往來賓士。」因此,羅斯福在1936年再次當選總統,也就不足為怪了。 1933年,羅斯福政府承認蘇聯並與之建立外交關系,同時為了搞好與拉丁美洲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睦鄰政策」。1934年,美國國會廢除干涉古巴主權的《普拉特修正案》,美軍撤出海地和尼加拉瓜,美國允許菲律賓獨立。當然,羅斯福在推行睦鄰政策的同時,對拉丁美洲國家也有過粗暴的干涉。 30年代中期,德、意、日法西斯在歐洲和亞洲成兩個戰爭策源地。然而,此時的美國盛行孤立主義。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旨在使美國保持中立的皮特曼決議案。該決議案規定:戰爭時期禁止美國輸出武器裝備和信貸,而有效期為兩年的"現購自運"條款則授權總統要求在美國購買非軍事物資的交戰國付現金並用本國船隻裝運。面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孤立主義和中立法無異於對侵略擴張的默許和縱容。為了引導美國及其公眾作好反法西斯戰爭的准備,加強美國防務力量,羅斯福與孤立主義展開了堅決而富有藝術性的斗爭。
編輯本段第二個總統任期
1937年10月,羅斯福在芝加哥參加新建大橋的落成典禮時發表演說,指出:"當某種傳染性疾病開始蔓延的 1937年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就職宣誓
時候,為了保護居民的健康,防止病疫流行,社會許可並且共同對患者實行隔離","戰爭都會蔓延。戰爭可以席捲遠離原來戰場的國家和人民。我們決心置身於戰爭之外,然而我們並不能保證我們不受戰爭災難的影響和避免捲入戰爭的危機;。"隔離演說"遭到猛烈抨擊。乃至羅斯福事後不無後怕地說:"你想領個頭,但回頭一看,身後一個人也沒有,這種情況多麼可怕啊!"但是,"隔離演說"畢竟向美國公眾指出了戰爭恐怖的存在。 1938年1月,羅斯福在特別咨文中敦促立即增加20%的海軍建設費。國會經過激烈辯論而於5月通過文森擴充海軍法,准許以10億美元發展海軍。這一事實表明,大多數認真思考問題的美國人,已經看到戰爭的威脅並因而同意加強防務。1938年12月,在羅斯福的倡議下,泛美會議通過《利馬宣言》,反映出美洲國家反法西斯的決心。1938年3月,德軍進入布拉格之後,美國副國務卿代表總統譴責德國"肆無忌憚的不法行為"和"橫行霸道"。 1939年9月,德波戰爭爆發之後,羅斯福不得不發表正式中立聲明並實施中立法。在9月21日國會召開的特別會議上,羅斯福企圖用禁運政策曾給美國帶來的災難--1814年國會大廈部分被焚來說服國會廢除禁運條款,同時聲稱"當然,向諸位回顧這上點只不過是復述歷史罷了"。經過國會內外的激烈辯論,國會通過中立法修正案,取消禁運條款,實行現購自運原則(現金購買,運輸自理)。羅斯福隨即予以簽署。 1940年5 月,英法聯軍經德軍打擊而潰敗。羅斯福要求國會追加國防撥款,加強戰備。為了獲得共和黨人的支持,羅斯福任命亨利·史汀生為陸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為海軍部長。大戰期間,美國歷任陸軍部長為哈里·伍德林(1937年至1940年6月)、亨利·史汀生(1940年6月到1945年9月)。歷任海軍部長為克勞德·斯旺森(任至1939年)、查爾斯·愛迪生(1940年)、弗蘭克·諾克斯(1940年6月至1944年)、詹姆斯·福雷斯特爾(1944年繼任)。在英國面臨危亡的時刻,羅斯福開始向英國提供武器裝備。
編輯本段第三個總統任期
1940年總統競選初期,羅斯福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擴軍備戰方面,在羅斯福的影響下,國會批准陸海軍的擴充,伯克一沃茲沃思選徵兵役法得到通過。9月2日,羅斯福與英國簽署協定,將50艘驅逐艦轉讓給英國,英國則將部分海軍基地租借給美國。此項協定意味著正式中立的結束,標志著美國有限參戰的開始。1940年7月,當民主黨人在芝加哥舉行總統提名會議時,代表們仍不清楚羅斯福是否會尋求從華盛頓總統以來就沒有先例的第三個任期。對此,羅斯福玩了一個小小的把戲。他通過參議員艾爾本·巴克利向提名會議發表聲明,宣布他沒有再任下一屆總統的願望和目的,並敦促代表們選舉他們中意的無論什麼人,然而又通過參議員利斯特·希爾把自己的名字列到提名名單上。然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溫德爾·威爾基卻大肆發難:"選舉羅斯福就意味著把他們的兒子、兄弟和情人送進墳墓。"大會開始醞釀投票。當寫有羅斯福作為候選人的名單提交給大會的時候,整個會場亂作一團,代表們以噓聲和喝倒彩聲表示強烈反對。羅斯福被迫改變策略,向選民保證他是主張和平的,甚至不惜許下諾言:"你們的孩子不會被送去參加任何外國的戰爭……我們防禦的目的就是防禦。羅斯福夫人立時從紐約飛往芝加哥,在會內會外發表講話,從而很快改變了會場氣氛。她說:「現在不是通常時期,而是戰爭迫近的非常時期,除了我們可以為整個國家利益做些什麼這樣的問題之外,我們不應為其他任何問題而進行爭吵。」羅斯福夫人的話打動了代表們的心。當晚的報紙上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羅斯福夫人的講話,選民們的情緒也一下子倒向了羅斯福。 當時由於世界戰爭頻繁,為保證美國對外政策的一致性,美國人特別是孤立主義者不贊成領導人中途易人,所以55%的選民還是選擇了羅斯福。因此羅斯福終於打破了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總統確立的傳統,第三次當選為美國總統。 1940年12 月,正在加勒比海地區巡視的羅斯福收到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特急信件,內稱為對付德國軍事力量,英國需要大量武器裝備,但英國財政不能為美國武器裝備交付現金之日即將來臨。於是,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不提由美國貸款給英國或給英國軍用物資的建議,卻談及平常的比方--"我"把花園澆水管借給家宅起火的鄰居,以幫助鄰居撲滅火災,而滅火之後鄰居是歸還水管還是賠償水管,都好商量;繼而在爐邊談話中宣稱:"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我要求我們的人民絕對相信我們的共同事業將取得巨大成功"。美國公眾對此持贊成態度。 1941年1月,羅斯福提請國會"授權並撥給充分的款項,去製造更多的軍火和多種軍用物資,以供移交現在同侵略國家進行實際戰斗的國家"。1941年3月,國會通過的租借法案(總統有權將武器裝備租借給與美國安全有關的國家)經總統簽署而生效。(60%供給英國,32%供給蘇聯)。租借法案的通過,使美國處於非交戰狀態,是美國積極干預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里程碑。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之後,羅斯福譴責德國的侵略,宣布美國將援助蘇聯。8月,羅斯福和邱吉爾在紐芬蘭舉行會談並發表"大西洋憲章"。該憲章宣稱美國和英國不追求領土擴張,也不願有違背有關民族意願的領土變更,尊重各民族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國宣戰。美國則向日本、德 羅斯福:國會珍珠港演說
國和義大利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珍珠港事件負有責任的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沃爾特·肖特中將和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赫斯本德·金梅爾海軍上將於12月17日被解除職務。次年2月和3月,肖特和金梅爾分別以少將和海軍少將軍銜退役。 為了贏得戰爭,羅斯福下令實施戰爭動員和改組軍隊指揮機構。戰爭結束前,美國武裝部隊員額達到1514萬餘人,其中陸軍1042萬人,陸軍航空隊230萬人(飛機7萬余架),海軍388萬餘人(艦船4500艘),海軍陸戰隊59萬餘人,海岸警備隊24萬餘人。1941年6月成立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局主管國防科技研究,主要成就有:雷達和電子設備的發展,實戰用火箭、炸彈、導彈等的無線電引信,原子彈等。生產管理局於1941年春夏使美國逐漸完成向戰時經濟的轉變。此後,供應品優先分配委員會、戰時生產委員會、經濟穩定委員會、戰時動員委員會(機構職能或交叉,或承繼)負責戰爭物資的生產與分配,保證了美國及其盟國的戰爭需要。新聞檢查局和戰時新聞局則負責美國的新聞與宣傳工作。自1939年起,羅斯福就對年邁體弱的將軍實行強制退役,提拔富有作戰指揮能力的人員進入最高指揮階層。1942年,羅斯福下令在原陸海軍聯合委員會的基礎上,組建參謀長聯席會議(由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陸軍航空隊司令亨利·阿諾德及總統參謀長威廉·李海組成),對武裝部隊實施統一指揮。 羅斯福在20世紀四十年代喚醒了美國對外干涉主義,同時他決定在二戰後建立一個維持世界和平的組織——聯合國。為了共同研究軍事形勢和制定聯合作戰計劃,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阿卡迪亞"會議(1941年12月),達成的主要協議有:1942年和1943年美國的生產目標;成立"軍需品分配委員會",統籌分配軍需品,成立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協調盟軍的聯合作戰;太平洋地區成立美英荷澳盟軍司令部;組建中國戰區(同時組建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部);重申盟國戰略為"歐洲第一"即首先戰勝納粹德國;擬定《聯合國家宣言》。 1942年元旦,在羅斯福的倡導下,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2年上半年,北非英軍屢遭失敗,盟國面臨的軍事形勢極為不利。為了擺脫軍事困境和作為盟軍不能於1942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補償,羅斯福不顧馬歇爾的反對,和邱吉爾一道決定盟軍實施北非登陸計劃。北非作戰消滅了該區的德意軍隊。 1943年初,羅斯福和邱吉爾率領有關指揮與參謀人員赴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舉行軍事會議。會議決定:1943年進攻西西里,進攻法國的作戰延至1944年。宣布軸心國無條件投降原則。在會議結束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羅斯福宣稱:"法西斯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這不是說要消滅德、義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確是要消滅這些國家裡的基於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學思想"。8月同丘吉爾在魁北克舉行會議,討論盟軍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的「霸王」計劃。 從1943年起,同盟國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為了協調盟國的作戰行動和探討盟國的戰後政策,羅斯福先後與盟國首腦舉行一系列重要會議。 1943年3月,羅斯福即與艾登談及戰後成立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的問題。在羅斯福的努力下,國會同意美國參加此種國際組織。 5月,羅斯福、邱吉爾及有關指揮與參謀人員在華盛頓舉行"三叉戟"會議,決定:奪取亞速爾群島以提供新的海空軍事基礎;加強對德國的空襲;訓令艾森豪威爾在佔領西西里之後即著手准備進攻義大利本土;次年5月1日為實施"霸王"計劃的日期;制定詳細計劃,在太平洋地區發動打新的攻勢。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義大利政府垮台之後,羅斯福和邱吉爾於8月魁北克召開"象限"會議,決定與新政府談判停戰。但是,盟軍仍在為爭奪義大利而與德軍作戰。 11月,羅斯福與邱吉爾、蔣介石在埃及舉行開羅會議。會議討論了中國和緬甸的軍事形勢並決定實施"安納吉姆"計劃,簽署了三國"開羅宣言"。宣言規定,三國旨在剝奪日本自一戰以來在太平洋地區所提的一切島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歸還中國,使朝鮮獲得自由與獨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開羅會議之後,羅斯福、邱吉爾一行即前往伊朗與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舉行德黑蘭會議。會議主要討論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義大利地區的軍事行動和太平洋的進攻作戰、德國投降後蘇聯的對日作戰、波蘭邊界、戰後德國的處置以及建立戰後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等問題。會議重申盟軍將於1944年5月實施"霸王"計劃。羅斯福為了讓馬歇爾留在華盛頓,決定任命艾森豪威爾為實施"霸王"計劃的盟軍最高司令。 1944年6月5日(因氣候原因而由5月1日延遲),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實施"霸王"作戰計劃,歐洲第二戰場形成。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最緊要的關頭,美國的總統大選也同時迫近。美國輿論普遍認為,關鍵時刻行政首腦不宜更替。美國民主黨政府警告選民:「行到河中最好別換船。」
編輯本段第四個總統任期
羅斯福選中哈里·S·杜魯門為自己競選的夥伴。開始,杜魯門感到突然,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進行過這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種競選活動,擔心對羅斯福的前途無補。經羅斯福勸解,他才最後答應。為了贏得競選,羅斯福駁斥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托馬斯·E·杜威的「疲憊不堪的老人」的抨擊,公開了他的醫生羅斯· 麥金太爾海軍中將向人出示的一份健康證明書的情景,並示威性地在惡劣的天氣中進行競選活動。 1944年11月17日,羅斯福再次以53%的得票率第四次當選為美國總統。 1944年他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在財政、貿易、食品和農業等領域實行比較開放的政策。總之,他看住了美國,他是唯一能夠阻止美國重犯孤立主義錯誤的人。 1945年2月,羅斯福和 丘吉爾、斯大林在克里米亞半島舉行雅爾塔會議。會議主要討論戰後德國的處置、波蘭與東歐政府、聯合國、蘇聯對日作戰等問題。會議重申納粹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 在這一任期里 ,羅斯福只擔任了73天職務就在喬治亞州與世長辭了。這樣,富蘭克林·羅斯福一連任了四屆,12年又39天的總統,是第一位任期超過兩屆、打破華盛頓先例的總統。由於1951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的限制,他將是美國歷史上惟一一位任期達四屆的總統。 羅斯福4次當選美國總統,除了戰爭因素,究竟有無成功的秘訣呢?答案是肯定的。羅斯福的權威傳記作家詹姆斯·伯恩斯,經過大量研究而得出以下結論:抓住公眾輿論;善於選擇時機;關心政治細節;注意內部的派別之爭;個人的魅力和政治上的技巧。羅斯福連任4屆總統,對於美國政治制度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都是極為重要的。 羅斯福空前絕後地連任四屆美國總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非常狀態使美國人民賦予他巨大的權力。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實力達到了巔峰。

Ⅷ 經典的二戰小說

經典的網路二戰小說,《重生之德意志的榮耀》《復活之戰斗在第三帝國》

蘇聯英雄
德意志的榮耀 強烈推薦
復活之戰斗在第三帝國
1939從新奧爾良到柏林

比較有名的幾部:(詳細內容請網路一下,不好意思,不一一介紹,大部分都有中譯本)
可以網購啊。當當網,卓越亞馬遜,淘寶網,還有網路有啊,等等,總要幾本能搜到~~而且現在都搞活動,很便宜。

1.(美)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2.(美)庫爾特•馮尼格特《五號屠場》
3.(美)諾曼•梅勒《裸者與死者》
4.(美)赫爾曼•沃克《戰爭和回憶》、《戰爭風雲》
5.(蘇)鮑里斯·利沃維奇·瓦西里耶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6.(蘇)法捷耶夫《青年近衛軍》
7.(蘇)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
8.(德)君特•格拉斯《鐵皮鼓》《蟹行》
9.(德)尤雷克-貝克爾《說謊者雅各布》
9.(意)伊塔洛•卡爾維諾《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10.(澳)馬斯·基尼利《辛德勒的名單》
11.(美)史蒂芬·安布羅斯《兄弟連》

另:二戰電影
《拯救大兵瑞恩》
讓觀眾在暢快淋漓地欣賞那極其逼真的宏大的戰爭場面時,不禁也被那曲折感人的情節所感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中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馬歇爾將軍怕這棵獨苗再出意外,使傷心的母親絕望,於是作出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唯一的兒子送還母親身邊的決定……
此片不但獲得包括第7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第56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還被國際上普遍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爭片。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這部被稱為義大利情色片的電影從另一角度記錄了二戰的身影。年僅13歲的雷納多對瑪蓮娜狂熱愛戀,他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搜尋瑪蓮娜的誘人身影。
因為無能為力,雷納多隻能看著瑪蓮娜屈從於軍官、律師以至於後來淪為妓女。當德軍戰敗後,瑪蓮娜遭到眾多女人的毆打,無數人把長期積累的嫉妒和仇恨用拳頭發泄,那一幕令人震撼。
影片記錄了二戰期間平凡人的生活境況,情節中折射出的消極、落魄、仇恨……將生活在戰爭陰影下的人們的生活面貌真實展現。影片雖然增加了情色的色彩,但赤裸裸的性愛卻讓人更加體會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凄慘和悲痛。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深刻揭露了德國納粹***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被號稱為最震撼的二戰電影,曾讓全世界感到震驚。影片講述了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在目睹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後,由一個好女色、會享受的剝削資本家,變成了一個不惜代價去盡可能保護更多猶太人的勇士。影片基調悲壯宏大,其紀錄片的表現手法讓影片頗具真實性。
此片曾獲得第66屆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六項大獎,導演斯皮爾伯格通過嫻熟而出色的電影表現手法把它打造成了美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時,德國總統還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天堂電影院》
朱塞佩 托爾納托雷導演這部彩色影片《天堂電影院》時候 ,他才只有三十二歲。這部視聽格外溫情的義大利新貴影片《天堂電影院》 ,一舉收獲了198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89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大獎。1988年歐洲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等等。
影片《天堂電影院》的全部重頭故事情節 ,主要發生在義大利南部西西里一個小島上的「天堂電影院」里里外外 。 再直觀一點說,是發生在「天堂電影院」里里外外的親情故事 ,故事主要環繞影片中兩位一老一少男主人公艾弗特和沙維圖迪維多 ,小名多多展開電影線索 。片子調式人文並且多情 ,鄉稠而又昧濃 。
我們跟隨《天堂電影院》走了一程又一程 ,畢竟我們伴著銀幕上天堂影院的日日月月,生活過來的呵 。是小島上操勞了一輩子的老放映員艾弗特說的這一句話 :每人都是一顆星星 。艾弗特講這話時候 ,巳經為了他的電影 ,成為了一個雙目失明的花甲老人 。

《最後一班地鐵》
導演特呂弗在《法國銀幕》他的創作《最後一班地鐵》體會里 ,曾經講過這樣的話 :《最後一班地鐵》是一個孩子眼晴中的戲劇藝術和敵人佔領時的法國 。
電影《最後一班地鐵》的愛國細節是相當顯著與直接的 。而這種直接和顯著,又是藝術化了的。比如影片開鏡不久,傍晚街頭走著一對母子,媽媽問小孩 :那個巡邏大兵對你做了什麼 ?
孩子天真回答 :沒什麼,他只是摸了摸我的頭。
媽媽嚴厲講道 :那好吧 ,我們現在快點回家洗頭。
這便是母親的態度。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寇侵軍佔領下的法國人民的心境 。人民的反戰心是來自正直魂靈的自覺情緒。與此同時,百姓熱愛自已的祖國,也成為了影片《最後一班地鐵》的又一支主題。只不過,這一主題是在暗中 ,秘密行進的 。這比較符合藝術作品本身的規律 。
《最後一班地鐵》的愛國主義情結還貫穿在電影的生活細節當中。比如蒙瑪特劇院的女演員們下了舞台,進入日常普通生活以後,是那麼地珍惜自已的美好歲月,因為窮困 ,也因為抵制德寇,女演員們穿裙子時候 ,描畫了腿上的肉絲襪 。電影裡面這個細節是美的 。也是文明的 。
文明總是相對蠻野 。戰爭中的人們渴望和平,這是影片《最後一班地鐵》的主律之一 。

《珍珠港》
《珍珠港》的經典,不在於它的愛情故事情節,而是其史無前例的高成本與空前的大排場所創造出的讓人為之「驚奇」的畫面。影片講述了一個老套的戰爭下的愛情故事。
大投資大製作的電影《珍珠港》還進駐瓦胡島美軍事基地內的珍珠港實地取景,並真槍實彈、有板有眼地拍攝了片中大部分爆炸、空襲、海戰鏡頭和場景,其場面堪稱與《泰坦尼克號》媲美。
《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發生在1941年6月,法西斯德國集中了190個師的兵力,以閃電戰術入侵蘇聯,蘇聯因准備不足,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德軍直趨莫斯科城下,雙方在莫斯科展開了殊死決戰,最後使德軍遭受了二戰以來的第一次慘重的失敗。
《莫斯科保衛戰》作為前蘇聯幾部經典戰爭片之一,史詩般地記錄了戰爭場面,展現了眾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典巨作之一。

《卡薩布蘭卡》
影片講述的是1941年的摩洛哥城市卡薩布蘭卡。在納粹的鐵蹄之下,這里成為了從歐洲逃往美國的必經之路。想擺脫納粹血腥統治而到別處尋求自由的人紛紛擁進這個城市,在這座氣氛緊張的城市裡,卻上演了一部經典的愛情故事。
《卡薩布蘭卡》拍攝於1942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白熱化階段。影片以描寫二戰中的愛情為主題,立即引起了轟動,以致多年後還有許多人來到這座城市尋找影片中的浪漫和愛情。60年後,《卡薩布蘭卡》的電影修復版出品,在目睹了二戰中悲痛殘酷的戰爭場景後,觀眾們還能從這部影片中找尋到愛情的安慰,感觸良多。

《紅櫻桃》
影片講述的是蘇德戰爭期間兩個中國紅色孤兒在蘇聯遭遇的苦難故事。1940年冬,羅小蠻和楚楚被送進了莫斯科伊凡諾夫國際兒童院。隨後兒童院被德軍佔領,羅小蠻和楚楚在戰亂中分開後,當上了專門送發陣亡通知書的「黑色信使」。楚楚和兒童院的另一部分孩子遭受了德軍的種種迫害。一位酷愛文身藝術的德國將軍在楚楚身上文下了一隻法西斯像徽。
《紅櫻桃》是少數記錄二戰歐洲戰場中以中國人為主人公的影片,使得中國身影堂堂出現在二戰的世界版圖上。到年幼的楚楚當看後背上留下的「法西斯印跡」,她所受到的一切苦難便一一浮現。影片結尾的寓意非常深遠。

《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整個劇情設置在二站背景下,講述了性格開朗、熱愛歌舞的見習修女瑪利亞與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及7個孩子的故事。
作為描寫二戰題材的影片,《音樂之聲》並沒有戰場上的炮火和槍聲,但導演將音樂的力量展示無疑,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在影片中,觀眾不僅能感受到人世間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也能體會奧地利人民面對戰爭的堅強和樂觀面貌。

《雁南飛》
在戰爭的包裹下,漂亮的維洛妮卡和英俊的鮑里斯彼此相愛卻因戰爭分開,姑娘在等待中委身於他人,經受了生活的磨難,家庭被毀,父母雙亡,被迫嫁人,而最終等來的卻是戀人已逝的絕望。影片通過記錄一對戀人的愛情遭遇,探索戰爭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及戰爭對人類的傷害。《雁南飛》是一部經典的蘇聯二戰影片,曾獲得蘇聯電影節特別獎和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11.(英)德里克·漢森《惟一倖存者》

望採納

Ⅸ 蘇聯斯大林時期的大清洗究竟害死多少人

據沈志主編的《世界史》記載,(在525頁)在這場大清洗中,約有500萬人受到牽連,30--40萬人被處決。在936年至1939年間,有一半以上的黨員,即120萬人唄逮捕。第17次代表大會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人被逮捕,佔56%;大會選出的139名中央正式和候補委員中,有98名被逮捕和槍決,佔70%。會後選出的17名政治局成員中有 5名被害,1名自殺。軍隊的損失更是驚人。第一批被授予紅軍元帥軍銜的5人中,有3人(圖哈切夫斯基、葉戈羅夫、布留赫爾)被處死。15名集團軍司令中,13人被殺。總共有4萬多名營級以上的高中級軍官遭迫害。烏克蘭、哈薩克等少數民族的黨政領導人幾乎均被處決。許多學者、作家也沒能倖免,著名的生物學家瓦維洛夫,經濟學家康德拉基耶夫、恰亞諾夫,喀秋莎炮的發明設計者朗格馬克,噴氣研究所所長雷伊苗諾夫,坦克設計家扎斯拉夫斯基等人都被殺害。這場歷時多年的大清洗,給蘇聯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害。

Ⅹ 二戰期間德國人為什麼要滅絕猶太人拜託了各位 謝謝

反猶有深刻的歷史原因 在中世紀的西歐,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和土地,到處遷徙,只能靠經商維持生計。他們遷到西歐後,遭到當地封建主的歧視。 宗教感情演化成普遍心態 猶太人在西歐遭到仇視還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兩教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基督教教義認為,耶穌的12門徒之一猶大出賣了耶穌,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視猶太人。 在歐洲,尤以德國的反猶情緒最為嚴重。德意志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猶太人自稱「上帝的選民」,而德國人則領導了歐洲長達數世紀,德意志國王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年)的歷代皇帝成了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穌、反猶的大環境下,德國統治者認為自己肩負著領導歐洲各君主國反對猶太教的任務。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普遍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從中世紀到近代,一直在德國惡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紀,德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巨大的發展階段,但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產生了利益沖突,厄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沖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迫使大批猶太人被趕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這種反對猶太人的意識,在德國一直「遺傳」到現代。 政治目的引發大屠殺 19世紀中葉,德國的反猶開始有了明確的政治目的。德國的政客們發現,面對當時的經濟衰退,把猶太人定為罪魁禍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對政權的聲浪。當時在德國內部,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緒在現實利益沖突的激化下,使人們本來已有的反猶情緒更加激烈,從而加劇了對猶太人的仇視。 一次大戰後,德國成為戰敗國。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中,德國受到嚴重打擊,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掠奪的土地和生產空間中尋找出路」,希特勒的這一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實施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劃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就成為必然。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打著當時在德國流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塊招牌,宣揚德意志民族是優秀民族,把猶太民族視為劣等民族。為了蠱惑人心,欺騙德國廣大民眾,希特勒對這種種族歧視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周密的包裝。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會邏輯,斷章取義地摘取前人論述人口問題中的某些詞句,拼湊成一個種族優劣的理論,為把猶太人打入劣等人種製造理論依據。二是利用早就深植於德國人民心中的反猶意識和宗教情結,大肆鼓吹「猶太瘟疫」的謬論。希特勒將此理論蓄意「嫁接」後,它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種族歧視了。希特勒利用歷史上宗教的因素,為其滅絕猶太人創設了廣泛的社會基礎,使這一理論更加具有煽動性。納粹黨還利用當時德國群眾痛恨《凡爾賽和約》的心理,煽動復仇主義情緒,並把這種情緒轉移到猶太人身上。正因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順利推行了一整套瘋狂的反猶滅猶政策,造成人類歷史上一個民族屠殺另一個民族的罕見浩劫。 正如一些歷史學家指出的,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是「德國虛偽的政治家為其侵略戰爭對民眾進行系統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結果」。

熱點內容
催收死人承擔法律責任不 發布:2025-01-22 08:45:33 瀏覽:591
中醫有關道德 發布:2025-01-22 08:23:28 瀏覽:570
司法廳孫 發布:2025-01-22 08:04:06 瀏覽:225
張亞坤法院 發布:2025-01-22 07:32:36 瀏覽:519
大學經濟法企業法試題 發布:2025-01-22 07:10:59 瀏覽:487
伊斯蘭法系法官 發布:2025-01-22 06:07:59 瀏覽:472
公司法合同法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22 06:07:23 瀏覽:943
鍾律師說法 發布:2025-01-22 05:55:49 瀏覽:785
反恐怖法院 發布:2025-01-22 05:52:20 瀏覽:248
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二節 發布:2025-01-22 05:50:49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