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律師暫行章程

律師暫行章程

發布時間: 2022-03-26 11:17:47

A. 我國律師制度的推行是在哪個時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後成立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曾命令法制局審核復呈《律師法》(草案)。1912年,北洋政府頒布了《律師暫行章程》,共38條,對律師制度作了具體規定。這是我國第一部律師法,並標志著我國律師制度的建立。自1917年以後,該章程曾多次修改,1927年,國民黨政府沿襲北洋政府的律師制度,公布《律師章程》廢除了《律師暫行章程》1935年,正式開始起草《律師法》,該法於194年正式公布實行。同年,國民黨政府頒布了《律師登錄規定》和《律師懲戒規定》,1945年又頒布《律師檢核辦法》等,使律師制度逐漸規范化[12].

B. 古羅馬訴訟制度之辯護制度

刑事辯護制度作為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要追溯到古羅馬時期。該制度紮根於「尊重人的尊嚴」這一思想,強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經法律規定的程序判決有罪之前,被推定為無罪,而享有辯護權及其他訴訟權利,可以委託律師或其他辯護人參與刑事訴訟程序,通過充分行使辯護權,與追訴機關進行平等對抗,以維護其合法權益。該制度對於完整訴訟結構形態的構成,對於案件事實真相的查明,程序正義的實現,訴訟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刑事辯護制度 辯護權 律師辯護

引言

刑事辯護制度源起西方社會,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這一憲法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與保障,它是現代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是一國刑事訴訟程序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重要標志。

1.刑事辯護制度的歷史沿革

1.1外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歷史沿革

1.1.1古羅馬的萌芽階段

在公元前4—6世紀的羅馬奴隸制共和國時期,由於交通便利和民主共和等自然因素與政治因素的影響,簡單商品經濟十分繁榮,貿易往來頻繁,貿易程式繁雜,加之羅馬法律紛雜瑣碎為一般人所不熟悉,因此「代理人」、「代言人」在羅馬共和國開始出現並逐漸發展。隨著法律的演進,職業法學家興起,辯護制度逐漸為法律所承認。《十二銅表法》正式規定了法庭上辯護人進行辯護的條文。在羅馬帝國末期又允許刑事案件的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均可自己延請懂法律的人為辯護人在法庭上開展辯論。由於古羅馬法學的發達,辯護人多為熟諳法律者甚至法學家,這就大大促進了古羅馬刑事辯護制度的發展,使古羅馬成為當時世界上刑事辯護最發達的國家。

1.1.2中世紀的壓制階段

在中世紀的歐洲,因基督教權威的惡性膨脹,使得世俗統治之外存在著一個平行甚至高於它的神權統治。由於早期基督教的不寬容和獨斷,設立了宗教裁判所懲治異端,並實行「神罰」。在裁判所中雖容許被告人辯護,但其辯護已淪為對審判官的有罪或罪重觀點的補遺,而非依事實和法律予以駁擊,因此在裁判所中的辯護是徒有虛名的。而且在中世紀歐洲世俗政權方面,刑事訴訟中奉行糾問式訴訟模式,在本質上蔑視人的基本權利,幾乎剝奪被告人的所有權利,將其置於訴訟客體和司法處置對象的地位。因此,刑事被告人在中世紀的歐洲沒有真正的辯護權,即使在某些情況下有,也因為法官的預斷而難以發揮作用。

1.1.3資產階級革命後的發展階段

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夕,一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如英國的李爾本、洛克,法國的狄德羅、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提出「天賦人權」,「主權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響亮革命口號,在訴訟中他們主張用辯論式訴訟模式取代糾問式模式,賦予被告人辯護權,在審判中實現辯護原則。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在立法中肯定了刑事訴訟的辯論原則,賦予了刑事被告人自己辯護和延請他人辯護的權利。英國1679的《人身保護法》首先肯定了被告人的辯護權。該法明確規定了訴訟中的辯論原則,承認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從而確定了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主體地位。1808年拿破崙時期的《刑事訴訟法典》對辯論作了更為詳盡、周密的規定,使刑事辯護系統化、規范化起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民主進程的推進,西方的辯護制度不斷發展趨於完備。

1.2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歷史沿革

1.2.1建國前階段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刑事訴訟基本上是沒有刑事辯護制度的,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辯護制度是清末從西方引進和移植的。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最早立法規定是1906年清朝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其中規定了律師參與訴訟的內容,賦予當事人聘請律師辯護的權利。關於律師制度的單行規定是從民國政府制定的《律師暫行章程》和《律師登錄暫行章程》開始出現的。兩個單行律師立法的出現,是我國律師制度的開端。爾後國民黨1928年和1941年分別制定和頒行了《律師章程》和《律師法》。總的來看,舊中國的辯護制度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在刑事訴訟中貫徹落實,且受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影響,帶上了濃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1.2.2建國後近30年的曲折發展

新中國的辯護制度是在對舊中國辯護制度進行揚棄的過程中逐步建立、逐步發展起來的。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發布《關於取締黑律師及訟棍事件的通報》,明令取締國民政府時期的律師組織和律師活動,因此在1949—1954年間,律師制度基本上是被否定的。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同年頒布的人民法院組織法具體規定:「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可以委託律師為他辯護。」從立法上對辯護制度予以肯定,我國新的律師制度才得以真正建立。1957年下半年開始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導致原本並不健全的辯護制度在這一時期奄奄一息。十年文革時期,公檢法被砸爛,辯護制度更是在群眾運動的鬧聲中徹底銷聲匿跡。

1.2.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恢復和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民主建設的推進,我國辯護制度開始恢復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1978年憲法重新確立了我國法制中的刑事辯護制度。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我國的辯護制度,確立了辯護制度的基本原則和地位,並對辯護作出了專章規定。其後又通過大量司法解釋、批復、通知等文件進一步明確和具體化,增強了辯護的可操作性。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亦從此日趨成熟。1996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總結刑事訴訟的實踐經驗對原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其中對辯護制度作出了重大變革,進一步擴大了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提前辯護人和辯護律師介入訴訟的時間,明確了辯護人的訴訟資格,擴大了指定辯護的范圍,擴大了律師和其他辯護人的訴訟權利。此外,立法機關還制定或修訂了一系列有關辯護制度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獲得了自新中國以來前所未有的發展。

2.刑事辯護制度的理論

2.1刑事辯護制度

2.1.1刑事辯護、辯護權、辯護制度

刑事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一方的指控而進行的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罪責的反駁和辯解,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其實質是給刑事被追訴者一個為自己說話的機會,使之能夠以主體身份對刑事訴訟程序進行「富有意義的」、「有效的」參與。通過刑事辯護,行使辯護權對法官的最後裁判的形成發揮有利於自己的影響和作用。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依法享有的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偵查和控訴進行防禦的訴訟權利。它是針對有攻擊性的指控而進行的,是被追訴者最基本、最核心的訴訟權利。它是刑事辯護制度得以產生形成的基礎,不承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就不可能有刑事辯護制度。刑事辯護制度是法律確定的關於辯護權、辯護種類、辯護方式、辯護人的范圍、辯護人的責任、辯護人的權利與義務等一系列規則的總稱。辯護制度是辯護權的保障,各種辯護制度都是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正確行使辯護權而設立。

2.1.2刑事辯護制度的基本內容

刑事辯護制度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第一、辯護權。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最基礎、最核心的訴訟權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一般包含:(1)陳述權。當對被告人進行訊問時,給予其陳述和辯解的機會。(2)詰問權。刑事被告人享有的在庭審時可以對證人、鑒定人發問的權利。(3)調查證據申請權。刑事被告人可以申請法院調取證據並申請法院傳喚證人、鑒定人還有權請求與其他被告對質。(4)辯論權。刑事被告人享有的就事實和法律進行辯論,就證據的證明力和程序問題進行辯論的權利。(5)選任辯護人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選任辯護人為自己提供法律幫助,進行辯護。(6)救濟權。刑事被告人不服法院的判決或裁定,有權獲得救濟。(7)迴避申請權。為了避免有迴避原因的司法人員不迴避而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而賦予被告人迴避申請權,以資補救。

第二、辯護的種類和方式。刑事辯護一般分為自行辯護、委託辯護和指定辯護。所謂自行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為自己進行的辯護。這種辯護貫穿於刑事訴訟整個過程,無論是在偵查階段還是在審判階段,被告人都可以為自己辯護,自行辯護是十分有效並被頻繁使用的辯護方式。委託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過與法律允許的人簽訂委託合同,由他人為自己作辯護。這里的他人可以是律師,也可以是其他公民。委託辯護相對於自行辯護而言更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辯護權,因此成為現代刑事訴訟中最為主要的一種辯護方式。指定辯護是指遇有法律規定的特定情況的,法院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指定辯護律師為其辯護。

第三、辯護人及辯護人的范圍。在刑事訴訟中,辯護權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行使以外,還可以由其他人協助行使,即辯護人行使。辯護人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或法院指定,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依法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訴訟參與人。辯護人制度的設立彌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能力的缺陷;彌補了國家司法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保障的不足;促進了訴訟公正的實現,並在社會中發揮著示範功能,促進法制宣傳教育。在我國辯護人的范圍較廣泛:律師、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都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但是正在被執行刑罰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除外。

第四、辯護人的責任。辯護人應該承擔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責任。

第五、辯護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為保證辯護人能充分執行辯護職能,履行辯護職責,法律賦予辯護人一系列訴訟權利。主要包括:獨立辯護權、閱卷權、會見通信權、調查取證權、司法文書獲取權、獲得通知權、質詢權、辯論權、控告權、拒絕權及其他權利。辯護人在享有上訴訴訟權利的同時需要承擔下列訴訟義務:恪守職責,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義務;保密義務;正當執業的義務;遵守法庭規則的義務;律師的法律援助等義務。

2.2刑事辯護制度的理論基礎

2.2.1程序主體性理論

程序主體性理論的生成與發展基於「尊重人的尊嚴」這一思想,強調把人自身作為一種獨立、自治的目的,而非被他人乃至社會用來實現某種外在目標的手段,強調其具有人格尊嚴,並在與他人交往中具有人格上的平等性和獨立性。 [1]該理論為被追訴者享有辯護權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說明。首先,它強調被追訴人也是有尊嚴的個體,其尊嚴應當得到尊重。正如康德所認為的人性里有天生的尊嚴,每個人是獨立的,任何人都無權把別人當作達到主觀目的的手段,每個人總是把自己當作目的。 [2]任何法律權力的行使也不能使受影響的人喪失了自我尊重的人格。 [3] 即使在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也不能被當作客體予以對待,而是有尊嚴的主體。正如黑格爾所言 「不是把犯罪者看作單純的客體,即司法的奴隸,而是把罪犯提高到一個自由的、自我決定的人的地位。」 [4]其次,程序主體性理論說明了主體間地位的平等性。不管是國家機關還是公民個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權利義務平等,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超越法律之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或機關。

正如貝卡利亞和孟德斯鳩所言,司法機關和被告人是平等的。當然,這種平等只限於程序上的平等,而且只有在訴訟程序中才能取得這種平等。程序平等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可以互相交涉、辯論和說服,程序參與各方都可以對程序的結果施加相當的影響。被告人的辯護權是體現其與司法機關享有平等地位的最重要的方面。最後程序主體性理論還揭示了主體本身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致性。這是主體間地位平等性的必然結果。因為一定訴訟主體的權利必然以其他訴訟主體承擔義務為條件。所以,如果某一主體的權利義務不一致,就會造成主體間地位的不平等。由於司法機關包括擁有中立地位的法院在本質上都是針對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而進行訴訟活動的,擁有起訴、審判的權利,相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應當擁有辯護的權利。

由此可見,辯護權的存在是被指控人被視為程序主體的最低要求,允許辯護人協助被指控人行使辯護權則是為了鞏固其程序主體地位。辯護制度的建立實為程序主體性理論的具體體現與要求。

2.2.1無罪推定原則

刑事辯護制度存在的另一理論基礎即「無罪推定原則」。最早在理論上提出無罪推定原則的是義大利的貝卡利亞。他認為:「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5]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實質即刑事被追訴者在未經法律規定的程序判決有罪之前,應當被假定為無罪之人。對之應作以下理解:第一、被告人的罪行須經依法證明才能確定。因此在證明責任的分擔上由追訴方承擔舉證責任,被追訴者本身沒有證明自己有罪的義務。如果追訴方提不出足夠的證據,被告人就會因為未被證實有罪而成為(在法律上)無罪的人,無論他事實上是否實施犯罪行為。第二、只有根據法院做出的生效有罪裁判,才能對被告人定罪量刑,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是只有專屬行使國家審判權的法院才有權代表國家對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做出裁判,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無權對被告人定罪科刑;二是法院的有罪裁判必須經過合法正當的法律程序做出。第三、基於無罪推定原則,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應享有必要的程序保障或辯護權利。這雖然不是無罪推定原則本身的內容,但卻是它的必然要求與體現。

由此看來,被追訴人擁有辯護權是其享有無罪推定待遇的必然要求和結果。該原則為被指控人享有辯護權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並保障其辯護權的真正實現。

2.2.3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作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之一,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內部都包含著兩個相互關聯又相互排斥的方面,這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它們的斗爭和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要求採取矛盾分析的方法,全面地、科學地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刑事訴訟首先要查明案件事實,從這個角度說,也屬於一種認識活動,同樣需要對立統一規律的指導。在刑事訴訟中要達到真理性的認識,就必須在對立雙方的矛盾運動——控辯對抗的過程中求得實現。因此,賦予被指控人辯護權,創立刑事辯護制度就是維系這種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陳光中在《刑事訴訟法學》中指出「這種矛盾的運動促進案情的查證核實工作,並將在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下達到統一。對於人民法院,此種分歧與矛盾有助於其防止『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的片面性錯誤,使之做到兼聽則明,保障對案件的正確處理」。 [6]可見,刑事辯護制度就是靠對立的雙方在陳述本方觀點和依據,批駁對方觀點和依據的基礎上,把案件事實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在裁判人員面前,從而使裁判者作出正確的結論。

我國學者季衛東更是在對立統一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對立面設置的程序意義。他說「程序參加者如果完全缺乏立場上的對立性和競爭性,就會使討論變得遲鈍,問題的不同無法充分反映,從而影響決定的全面性、正確性。而且,對立面競爭的活動意味著不同的目標追求,這種競爭機制也會強化程序參加者的動機,促進程序的改善。不言而喻,這樣一種矛盾的制度化並不意味著對抗的普遍化。在程序中對立的各方具有統一性,並不排斥協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7]換言之,程序中對立面的設置在建立制度性妥協機制,防止權力專斷的同時,也有利於競爭機制的形成,從而使案件真相通過對立雙方的相互斗爭逐漸顯現。正如約翰.密爾所指出的:「在每一個可能有不同意見的題目上,真理都像是擺在一架天秤上,要靠兩組相沖突的理由來較量……總之,對於所有足以轉變比重,足以決定一個全面理解者的判斷的那部分真理,他們都是陌生的,而要真正知道那部分真理,只有兼顧雙方,無所偏重,並力圖從最強的光亮下來觀察對方的理由的人們才能做到。」 [8]刑事辯護制度的目的就在於促進刑事訴訟中矛盾運動的制度化,從而有利於案件真相的發現,有利於提高法律適用的准確性。

2.3刑事辯護制度的訴訟價值

2.3.1刑事辯護制度與實體正義的實現

刑事辯護制度對於發現真實,實現實體正義發揮著積極作用。首先從收集證據的過程看,刑事辯護制度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增強收集證據的全面性。盡管法律要求追訴機關對有利於和不利於被指控人的證據一並予以收集,但由於追訴機關在追訴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擔的訴訟職能所決定,他更多的關注指控的成功,而偏向於對被指控人有罪證據的收集。被告方從防範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可以自行收集一些對自己有用的證據,另一方面,也可提供一定的線索,引起追訴機關對案件疑點的注意,補充收集有利於被指控人的證據。第二、保障收集證據真實性。在調查、起訴階段,辯護人介入訴訟,可對追訴機關收集證據的活動起到監督作用。如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在場,可防止追訴機關採用刑訊、引誘、欺騙等非法手段收集證據。保障犯罪嫌疑人供述自願性,而這種自願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供述的真實性、可靠性。其次,從法官審查判斷證據過程看,刑事辯護制度的意義在於:第一、有利於客觀真相的揭示。在庭審中,為了證明犯罪事實的存在及被告人的罪責,檢察官提出和展現證據。同時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則提出反證,進行對質。在此過程中,隨著證據逐漸增加,證據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明朗,需要被弄清的事實本身也呈現出一種漸漸上升的清晰性與明確性。第二、有利於抑製法官的片面性和隨意性。現代證據制度給法官自由地評價證據和認定事實的空間。法官在公開場合,直接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內心確信。同時,控辯雙方在法庭上對證據進行質疑、檢驗。這樣,證據積累到何種狀態,通過證據而形成的待證事實的明白性、清晰性達到了何種程度都可以為控辯雙方了解和認識,從而大大增強了事實認定的透明度和公開性。這樣,有利於防止法官的認識出現片面性和隨意性而背離客觀真實。

但是刑事辯護制度以維護被指控人的合法利益為立足點,被指控人及其辯護人在訴訟過程中的直接目標指向獲得有利於自己的裁判,他們感興趣的往往是獲勝而非揭示真實。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侖.德肖薇茨指出「『勝利』是大部分刑事訴訟的當事人的唯一目的,就像職業運動員一樣。刑事被告還有他們的律師,當然不需要什麼正義;他們要的是開釋或盡可能短的刑期。」 [9]因此,刑事辯護制度可能存在妨礙實體真實發現的消極作用。從偵查階段看,追訴機關為了查清誰是犯罪嫌疑人及其主要犯罪事實,以便收集盡可能多的證據而被賦予較大自主權。如他們可以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可以採取搜查、扣押等偵查手段。此時若辯護人介入並賦予其與偵查機關對等權利,就可能使偵查活動難以正常展開,使案件事實無法查清。再者,如果偵查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允許辯護人在場,會大大減輕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壓力,不利於真正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如實陳述案情。此外,犯罪嫌疑人還可能利用與辯護人之間的往來進行串通、銷毀有關證據。

因此,被指控人的辯護權若過分擴張,則會構成追訴機關查明案件真相的一種障礙而影響對犯罪的有效追究。從審判階段看,被告方辯護權的充分行使也並非只具有協助法官弄清案件真相的積極作用。艾倫.德肖薇茨指出:「被告辯護律師,特別是在為確實有罪的被告辯護時,他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合法手段來隱瞞『全部事實』。對被告辯護律師來說,如果證據是用非法手段取得的,或該證據帶有偏見,損害委託人的利益,那麼他不僅應當反對而且必須反對法庭認可該證據,盡管該證據是完全真實的。」 [10]在刑事審判中,被告為了勝訴可能重塑證據並使用辯護技巧來阻礙案件真相的揭露,從而使真正有罪的被告人逃脫法律制裁。

刑事訴訟的理想結果是在發現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做到不枉不縱,使有罪者受到定罪和適當的處罰,使無辜者免受追究並盡快洗清嫌疑。刑事辯護制度就像一把雙刃劍,從有利於被指控人的角度出發,它在發現有利於被指控人的事實真相,特別是確保有罪判決的可靠性,防止罪及無辜方面,有著積極作用。然而,對於揭露不利於被指控人的事實真相,打擊犯罪而言,有時可能起到妨礙作用。

2.3.2刑事辯護制度與程序正義之實現

司法正義包括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正如美國學者所言:「司法正義——不管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或是其他任何種類的,都不僅僅是目的,而且還是一種程序;為了使這一程序公正地實行,所有被指控犯罪的人都必須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 [11]程序正義要求訴訟手段、訴訟方式具有正當性,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受到公平的對待。在刑事司法中,對於實現程序正義而言,刑事辯護制度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制度。它在實現程序正義中的作用突出表現為:第一、有助於刑事訴訟中形成合理的訴訟結構。控、辯、審三種訴訟職能的分離,裁判者中立,控辯雙方平等對抗,是現代刑事訴訟中的基本格局,也是刑事司法體現程序正義的重要方面。刑事辯護制度的建立,是訴訟過程中被告方與控訴方擁有平等地位的基礎,也是審判者相對中立的重要條件。

第二、它使被指控人能積極參與訴訟過程。被指控人是刑事訴訟的中心人物,如何對待被指控人是訴訟程序公正與否的重要標志。公正的訴訟程序應當確保被指控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尊重,應盡可能阻止對受錯誤追訴的被指控人定罪。刑事辯護制度的建立使被指控人有機會反對控訴方的指控,並可對證據提出質疑並申訴自己一方的理由。被指控人對訴訟過程的積極參與,使其享有部分的程序控制權從而能夠富有成效地影響訴訟結局,真正成為訴訟的主體,而非司法官吏任意擺布的被追訴者和處罰者。辯護制度是被指控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最重要的形式。

第三、它是對國家權力的一種監督和制約。程序正義的核心內容是對被指控人的個人權利加以保護,而對於國家權力加以制約。控、審分離是國家權力的內部制衡,而刑事辯護制度則是對國家權力的外部制約。刑事辯護制度的存在意味著每個被指控人都可以向政府提出異議,決定一個被指控人是否應被認定有罪,是否應受到懲罰,政府必須提供證據,而被指控人應享有公平的辯護機會,這是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

2.3.3刑事辯護制度與訴訟效率之提高

刑事辯護制度的設置對於提高訴訟效率而言有著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從其積極影響看,被指控人辯護權的充分行使,可減少冤假錯案發生,這樣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有用工作量就會提高。從其消極影響看,被指控人對辯護權的行使構成刑事追訴活動順利進行的障礙。如警察訊問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須告知他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在犯罪嫌疑人與律師聯系之前,必須中止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追訴機關對刑事犯罪的有效追究,從而影響辦案的效率。一般來說,被指控人的辯護權若過分擴張將會從總體上妨礙訴訟效率的提高。在本質上,刑事司法是國家圍繞追究、懲處犯罪者而展開的活動,整個訴訟進程貫穿著國家專門機關和犯罪者之間追究與反追究的斗爭。如果過分強調平等對抗,真正的犯罪者必然會利用辯護權抵禦法律追究,使本來維護被指控人正當權益的手段變成被指控人庇護罪行、逃避罪責的工具,追究機關也會因手腳受約束,權力有限而難以迅速查清案件真相、查獲犯罪者。

3.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3.1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重大改革

我國1996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79年刑事訴訟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提前了辯護人和辯護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明確了辯護人的數量、資格、擴大了指定辯護的范圍,建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擴大了律師和其他辯護人的訴訟權利。這標志著我國刑事辯護制度開始沿著程序的軌道向科學化、理性化的方向邁進。1996年的刑事訴訟法對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重大改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關於刑事案件被追訴者的法律稱謂

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12條對之作了科學的修正。由於在公訴案件的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以及自訴案件自訴人起訴之前,尚無人對進行刑事追究的人予以指控,所以理當稱之為「犯罪嫌疑人」而不是被告人。稱謂的變化決非修辭技巧,按照世界各國普遍通行的未經審判不得對任何人定罪的現代法治原則,被進行刑事追究的人在被提起公訴或自訴之前的訴訟地位,只能是某一個或數個犯罪的涉嫌者,即犯罪嫌疑人,只有到他被指控於審判機關時,其訴訟地位才變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未經審判或依法判決之

C. 中日美律師制度的對比

美國的律師制度

美國的法律制度是「雙軌制」,即聯邦法和州法共存,再加上美國是判例法國家,所以美國沒有統一的律師法。有關律師制度的法規,散見於憲法、判例法以及律師協會制訂的《律師守則》中。

根據律師的任職情況,有人將美國的律師分為三種:政府機關僱傭的律師,企業公司僱傭的律師和開辦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掛牌律師」)。前兩種律師是政府或企業公司的雇員,他們僅僅處理本政府機關、本公司企業的法律事務,並不接受社會上當事人的委託。後者是在社會上執行律師職務,為社會上不特定多數人服務,領取營業執照,所以又稱「掛牌律師」。

由於法律專業越分越細,近幾十年來,美國出現了一些專門研究某門法律、專門辦理某類案件的律師,律師分工的傾向越來越明顯。目前,美國已出現了一批專利律師、合同律師、稅法律師等等專業律師。

美國律師的活動范圍和業務是很廣泛的。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律師活動。律師的業務從早期的刑事辯護發展到兼任法律顧問、提供咨詢、代理訴訟、辦理非訴訟法律事務等。

在美國,律師的社會地位很高,是人們所嚮往和崇敬的職業。這種崇高的社會地位取決於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美國是遵守判例法的國家,法律非常復雜,人們要處理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種問題,就要得到律師的幫助,否則寸步難行。除個人外,一些政府機關、企業、社會團體作出重大決策,即使不是由律師親自作出,也往往要在慎重地考慮他們的意見後才作出決策的。第二,律師的經濟收入較高。第三,律師資格是向上晉升的階梯。迄今為止,美國有23位總統出身於律師,國會中有60%以上的議員曾執行過律師職務,法官、檢察官一般都由具有律師資格的人擔任。

由於律師的社會地位較高,取得律師資格的條件是很嚴格的,雖然各州的具體規定不同,但大致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必須是成年人;第二,經過品行調查證明沒有劣跡者;第三,必須通過州的律師資格考試。在美國,律師資格考試是由各州最高法院任命的主考人組成的考試委員會負責主持,主考人一般是本州具有權威的法官或律師,應考者必須是美國法學院畢業,具有法學學士學位。孝試內容包括聯邦法律和州法律。考試通過後,由考試委員會發給律師資格證書。在一個州取得律師資格,並不等於可以在其它州從事律師職業。如要在另一州從事律師工作,還需要通過另一州的律師資格考試。

美國律師開業有三種形式。其一是個人開業。其二是聯合經營事務所。其三,合夥經營律師事務所。

美國的律師組織是律師協會,聯邦有聯邦的律師協會,州有州的律師協會,縣有縣的律師協會。聯邦和州的律師協會沒有隸屬關系。律師協會的任務一是制定《律師守則》,對律師進行道德和紀律教育;二組織律師進修和研究法律;三是對社會進行律師宣傳教育。它還監督律師執行《律師守則》,受理公民對律師的控告。律師協會沒有權力對律師直接作出懲戒、停止執業或開除律師資格的處分,這些權力由州法院行使。

日本的律師制度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無律師制度。明治五年,日本以法蘭西為藍本制定了司法職務制度。根據這個制度,日本出現了「代書人」和「代言人」,開辟了代理人參與民事訴訟的道路。1876年2月,日本公布了《代言人規則》(甲第一號)。1880年5月,又對該規則進行了修改。1882年的《治罪法》,首次確立了行政辯護制度。1903年2月,日本頒布了《律師法》,該法雖然取代了《代言人規則》,但卻將規則中的基本精神承續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吸收英美的立法經驗,改革了司法制度,於1949年頒布了新的《律師法》。該法幾經修改,是日本現行律師制度的法律基礎。
日本1949年頒布的《律師法》,經前後幾次修改後,目前共十一章92條。對律師的使命、資格、權利和義務、組織、罰則等作了全面的系統的規定。現將其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律師的使命及職務。日本律師法第一條規定律師的使命有兩個,其一是擁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正義;其二是在誠實執行職務的基礎上,努力維持社會秩序及改善法律制度。二次大戰以來,日本律師界為完成上述使命做出了許多工作。首先,他們發起組織了「人權擁護大會」。至目前為止,該會已召開20多次大會。其次,日本律師界還對公害、葯害事件極為敏感,對這些危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取得了一些勝利。再次,在改善法律制度方面,日本律師出作了大量工作,例如關於少年的立法,因為律師界的反對,使得嚴厲處置少年犯罪案件的立法意圖未能實現。律師的這些行動,頗受日本國民擁護。
律師法規定的律師職務主要有:參與訴訟案件,為公民、機關團體代理訴訟,為刑事被告人進行辯護;在非訴訟案件中為社會提供法律幫助;充任稅務代辦人等。
律師的資格。日本律師法關於律師資格的規定有三種:
(1)規定了正常情況下的律師資格,即一般律師資格,這個資格是司法進修生學習終結;
(2)規定了一般律師資格的例外情況:在職的最高裁判所審判官;在職的大學、專修科和學院的法學教授、副教授;取得司法進修生資格後,在簡易裁判所任5年以上的在職審判官、檢查官、裁判所調查官、裁判所事務官、法務事務官、司法研修所和裁判所書記官、研修所或法學完全研究所教官、眾議院或參議院法制局參事及內閣法制局參事官,這些人員不經司法進修生學習終結,即可取得律師資格。因為日本「司法進修生」是指普通大學法律系畢業後,通過國家的考試而取得的資格,司法進修生的學習多是業務實踐。故上述人員雖然不經過「司法進修」學習實踐終結,但由於其已在實際部門工作了五年,相當於司法進修生學習終結。
(3)規定了律師資格的排除條件。按日本律師法規定,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能取得律師資格;曾被判處監禁以上刑罰者;受彈劾裁判所罷免的審判官、被除名的律師,被停止業務的辯理士、稅理士;被注銷的會計士或被免職的公務員,自受處分之日未滿3年的;被宣告無財產管理能力的人;破產而未復權之人。
日本律師組織及律師工作機構。日本律師實行自治,其律師組織在律師制度中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律師組織分為兩種:日本律師聯合會(簡稱「日律聯」)和律師會。日本律師聯合會(也稱日本辯護士聯合會)是全國性律師組織。其使命是保護律師品格,謀求律師改善和進步,對律師和律師會進行監督指導和業務聯系。日本律師聯合會設會長1人,副會長11人,理事71人,監事5人。這些人以選舉產生。會長任期2年,其餘是義務職,任期1年。除此之外,「日律聯」設8個委員會:資格審查委員會;懲戒委員會;綱紀委員會;人權擁護委員會;司法修習委員會;司法制度調查委員會;律師推薦委員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日律聯」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審查律師資格,監督律師行為、懲戒違法律師、監督律師會的工作。這方面的工作是首要的,也是日常性的;第二,對立法、司法的改善進行調查研究。1972年日本有一決議規定:今後有關司法制度法規的改正、修訂,要經「日律聯」和最高裁判所共同研究後,才向國會提出;第三,從事維護人權的活動。
律師會是日本的地方性組織,其使命與「日律聯」相同。律師會是法人組織,按照律師法規定,它在每一地區裁判所轄區設立,目前除東京有三個律師會外,律師會的成員是本轄區內所有的律師。小的律師會僅有十幾名。律師會必須制訂會則,向「日律聯」登記,接受「日律聯」的指導和監督。律師會設會長1人,副會長若幹人。另外設資格審查委員會、懲罰委員會、綱紀委員會等等專門組織。律師會在日本律師系統中起承下啟下的作用,日常是審查律師資格,指導律師開展業務,對律師活動實行直接的監督。
日本律師的工作機構是「法律事務所」。日本的律師屬自由職業者,所以有不少法律事務所是個人的。個人法律事務所的名稱都是法律事務所前冠以律師的名字,如山田法律事務所、鳩山法律事務所。這些事務所有的有專門辦公地點,也有的就設在律師家裡。除單個人辦的法律事務所外,還有數人合夥的法律事務所。合夥法律事務所力量大,競爭力強,便於律師業務水平的提高,頗受公民信任,所以,最近幾年,這種法律事務所增長很快。律師除個人開辦或者合夥開辦法律事務所外,也有受僱傭在法律事務所工作的。這些律師多是新手,在受雇期間鍛煉成熟,為以後單獨開辦法律事務所打下基礎。

中國律師制度產生和發展
在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中國沒有律師制度,一直實行封建專制。在司法制度方面,行政權與司法權不分,刑事與民事不分,從君王到縣令都有審判權;他們既是中央或地方的行政長官、又是中央或地方的公安局長、檢察院的檢察長、法院的院長。對任何案件的當事人,不管是原告還是被告,都實行糾問式審判,辦案搞刑訊逼供,由審判官任意裁判,既不允許被告人、原告人辯護,也不允許他人為其代理。
19世紀中葉,隨著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社會日益走向半封建和半殖民地化,外國律師開始在中國出現,他們先是在「租界」的法庭執行職務,而後在中國法院擔任辯護人或代理人。在國外法律文化的強大沖擊下,變法圖強的呼聲日益高漲,腐朽、閉關的清政府為求自保,開始變法修律,具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最後還是從國外引進了包括律師和律師制度在內的資產階級的司法制度。
1910年清朝政府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仿效日本的同類法典,曾規定允許律師參加辯護和代理,這是中國法律史上第一個對律師參與訴訟問題作出規定的法典。但此法未及公布,清王朝就垮台了。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臨時政府,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的律師制度,曾起草了《律師法草案》,准備仿效英、美、德、日等國,考核選拔律師,但因臨時政府很快被迫解散而沒來得及頒布和實生。
袁世凱竊國後,1912年9月,北洋軍閥曾制定了《律師暫行章程》和《律師登記暫行章程》,這兩個章程,雖條文不多(前一具38條,後一個僅7條),但卻對律師制度的主要問題作了規定。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律師制度的成文立法,是舊中國實行律師制度的開端。章程頒布後,中國的律師職業慢慢興起。1922年,上海成立了律師公會,這是舊中國早期的一個律師組織。至北洋軍閥政府垮台,全國約有3000人從事律師業務,但他們多集中於上海、南京、武漢、天津等大城市。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於政治黑暗,刑、民訴訟草菅人命,律師活動受到很大限制。律師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如南京、上海等地,偏僻的縣城難找到一名律師,在廣大農村,幾乎沒有律師的活動。當時的律師是自由職業者,多是個人開業,亦有幾個人合辦律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規模很小。律師的主要業務是辦理刑事、民事案件,也可受聘擔任法律顧問。律師個人接受委託,收費歸個人所有。律師中的大多數人則以賺錢為目的,誰給錢就給誰辦事,誰給的錢多,就替誰賣力,為了牟取私利,律師挑詞架訟,製造糾紛,敲詐勒索當事人。 舊中國的司法制度(其中包括律師制度)具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發育不全,律師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小;由於他們絕大多數人出身封建官僚、地主階級家庭,受到的是封建主義的教育,因此,他們往往站在地主、官僚、資產階級的立場上為其服務,是為維護當時的法律實施、為封建買辦服務的。雖然當時也有極少數律師有正義感,同情勞動人民、支持進步事業,反對當局的專橫殘暴統治、台施洋、沈鈞儒、史良等著名進步律師,但他們常常遭對迫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司法制度中,就規定了「被告有辯護權」。各革命根據地民主政權的司法機關審理刑事案件,允許被告人委託辯護人為其辯護。
在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的司法機關,對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十分重視,雖然由於戰爭環境的限制,沒有設立專職律師,但在審判上准許被告人委託他的親屬,或有法律知識的人,出庭為他辯護。人民團體等單位,對其所屬成員的訴訟,也可以派人員出庭幫助辯護。
解放戰爭時期,有些司法機關允許被告人自己或他的代表辯護或提出反證。
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辯護制度,注意尊重和保護人民的各項權利。革命根據地的辯護制度為建國後律師制度的確立提供了一定的經驗,作了很好的准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律師制度是在批判和摒棄舊律師制度的基礎上,經歷了創建、取消、恢復與發展幾個時期,順應了國家法制的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鑒於舊律師充滿剝削階級、國民黨反動派的法律觀念,非法活動猖厥,訟棍包攬詞訟,欺詐鑰財,擾亂法院審判的正常活動,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發出了《關於取締黑那是及訟棍事件的通報》,該通報指出;作為舊司法制度組成部分的舊律師制度已經廢止,「若舊律師仍有非法活動,對於法院威信及人民利益均有危害,應予以取締。」接著1952年在全國范圍內又開展了司法改革運動。這樣,舊的律師制度不僅從法律上被否定了,也從社會上被徹底清除了。我國開始著手組建新型的那是隊伍。
1953年起,我國進入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新時期,這就相應地要求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立健全的人民律師制度。
從1954年至1957年,我國律師制度有了較大的發展。到1957年底,我國已有19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律師協會或籌備委員會,設立了820個法律顧問處,有專職律師572人,兼職律師350人。律師機構建立以後,接待了大量的群眾來訪,承辦了大量的刑事辯護和民事代理案件。據司法部對上海、北京等10個省、市、自治區59個法律顧問處承辦的1204件刑事案件的調查分析,經過律師辯護,改變性質和否定部分犯罪事實的500件,其中法院宣告無罪的63件,免予刑事處分的49件。又據上海市的調查,經過律師辯護的案件,絕大多數的被告都表示服判,提出上訴或申訴的很少。可見律師制度對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法律的正確實施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7年開始的反右整風運動,由於左傾主義思想的影響,擴大化的反右斗爭把新中國的律師制度扼殺在搖籃里。《律師暫行條例》(草案)被打入冷宮,一批律師被指責成「喪失立場、」「敵我不分」、「為犯罪分子鳴冤叫屈、開脫罪責」、一大批忠於黨和人民、忠於社會主義法律,剛剛熟悉業務的律師被打成「右派分子」,其他倖免的律師也無法從事律師工作。1959年,各地的律師機構全部撤消,律師制度被徹底破壞。從此,我國出現了20多年沒有律師的空白時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上的一大失誤。
1978年3月5日,五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恢復了刑事辯護制度,從此,我國的律師制度迅速發展起來。1979年,黑龍江呼蘭縣等地,開始試行選題辯護。廣州市為辦理海外涉外案件,曾設立了法律代辦處。4月,上海市重建律師組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成立了專門小組,對50年代草擬的《律師暫行條例》(草案)進行修改。
1979年12月9日,司法部發出了《關於律師工作的通知》,明確宣布恢復律師制度。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討論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它是新中國第一部關於律師制度的立法。
《條例》頒布以後,我國的律師隊伍迅速發展,律師業務不斷拓展。律師不僅刑事被告人辯護,而且接受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的委託,擔任法律顧問及各種訴訟案件、非訴訟事件當事人的代理人。
1996年5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律師法》。《律師法》是我國律師發展的里程碑。《律師法》的出台,對於完善我國律師制度,保障律師依法執業,規范律師的行為,進一步發揮律師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律師的職能作用日益增強,廣大律師不僅在維護國家法律正確實施和社會穩定,促進民主法制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通過法律顧問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各級政府依法決策和依法行政,推動了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廣大律師大力開拓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關的業務領域,積極承辦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的法律事務,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廣大律師在促進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和經濟貿易的發展中,依法維護了國家、集體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執法的慣性,加上我國的律師隊伍畢竟年輕,缺乏從業經驗,執法觀念還不適應,面對社會上存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不良影響,抵抗能力差,出現了一些道德失范,不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的現象。有的律師缺乏應有的責任心,不認真履行職責,在辦理法律事務中敷衍塞責,應付當事人,甚至出現收錢不服務,或者亂收費、私自收費或收費不入帳;有的律師在辦理刑事案件中心有餘悸;有的未能自覺抵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以及他們的親屬和來自其他方面的引誘、腐蝕,同時也有少數律師拉攏辦案人員辦「關系案」,個別律師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些問題雖然只發生在少數律師身上,但影響很壞,危害很大。它嚴重破壞了律師辦的聲譽,損害了律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干擾了律師工作改革的順利進行。為了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律師法的規定,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律師隊伍,糾正在少數律師身上存在的問題,提高律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司法部於1996年9月26日制定並發布了《關於嚴格執行〈律師法〉,進一步加強律師隊伍建設的決定》,提出了我國律師隊伍建設總的指導思想、基本任務、工作重點、基本要求和具體措施。《決定》提出了加強律師隊伍建設的基本思路和總體要求;根據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按照《律師法》的規定,進一步強化管理,提高律師隊伍的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可靠、業務精湛、道德高尚、紀律嚴明、作風過硬,具有良好社會形象的那是隊伍。
我們相信,隨著《律師法》的實施,我國民主法制的進展,我國律師隊伍建設一定能夠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定能夠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律師隊伍,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律師制度將得到進一步完善。

D. 在中國歷史上正式建立律師制度的是()大清政府嗎

中國古代的律師制度

中國古代是沒有律師的。春秋時期,鄭國人鄧析不僅法律知識淵博,且能言善辯,可以「操兩可之辯,設無窮之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曾經聚眾講學,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還助人訴訟。春秋時期還出現了代理制度,命夫命婦不須親自到法庭上,其下屬或子弟可代理進行訴訟。到了元代,如訴訟當事人為老弱病殘者,也可由其親屬代理進行訴訟。

在中國古代,打官司要先向官吏遞狀子、陳述案情,但大部份人屬於文盲,於是社會上一些文人干起了專門為他人寫狀子及其他文書的營生,民間便出現了「刀筆先生」,即「訟師」等稱號。這些人寫狀子,並不一定都熟悉法律知識,只不過是憑著讀書識字的優勢和「見多識廣」的經驗來進行,但也有的會給當事人出一些如何打官司的主意。

以上這些,似乎是律師制度的小小萌芽,但遠遠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律師制度。因為只有較為完備的訴訟代理(辯護)制度與職業法律家相結合,才能產生律師和律師制度。因而,中國古代雖有某些「代理訴訟」的現象和「助人訴訟」的人員,但由於政治、經濟條件的限制,前者未進一步發展成代理制度,後者未形成職業法律家階層,兩者也從未在訴訟領域中結合。

中國現代律師制度

我國現代意義的律師制度,始於清末。1840年國門打開。1901年(光緒27年)張之洞洋務派《江楚會奏變法三摺》,司法改革9條意見提出「重眾證」。

在中國真正有律師制度是在清末修律的時候,法律大臣沈家本在1906年主持起草了《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1910年頒布,規定了律師可以參加訴訟。明確規定了律師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最早對律師制度的認可。規定律師可以寫狀呈堂;上堂辯護;堂詢原告和證人;代被告辯護,引申案例辯論。

《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規定了犯罪嫌疑人可以有辯論律師的組織和資格。所以說真正的律師制度在中國有據可查的應該是清末。

但是清朝在1911年辛亥革命時被推翻了。民國政府建立以後,在這個基礎上沿襲了律師制度,也在中國基本上確立下來。

1911年,南京政府起草了律師法草案,這是第一部有關律師制度的成文法草案。後因袁世凱奪權而未公布實行。

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制定了《律師暫行章程》和《律師登記暫行章程》,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律師制度的成文立法。章程公布後,中國律師職業慢慢興起,至北洋軍閥政府末期,律師達到3000
人。

民國元年,司法部公布律師暫行章程。民國十年,修正一次,同年公布甄拔律師委員會章程。

1921年11月14日北洋政府《刑事訴訟條例》規定了律師辯護權。

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刑事訴訟法》165條規定了律師辯護權,規定辯護權、詢問權、會見權、指定辯護權。

E. 《析制約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發展的因素》寫法建議

試論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不足與完善

[內容提要]1996年我國新的刑事訴訟法頒布實施以後,對以前的刑事辯護制度作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比如提前了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確定控辯雙方的平等地位、改變了法官的「先查後審」「先定後審」的不正確做法等。但是,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發現,除了這些已有的制度不能夠得到很好的執行外,還存在會見難、申請變更強制措施難、調查取證難閱卷難、採納律師的辯護意見難等不足,故為了建立、形成一個完整的刑事辯護體系,筆者認為還應當對上述的相關不足等作進一步完善,以與國際標准接軌。

刑事辯護制度,是現代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刑事辯護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是刑事訴訟程序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標志。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訂以後我國刑事辯護制度達到了某種意義上的發展。但是,在實踐中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辯護制度又暴露出許多的不足等。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下稱公約)明確規定了被追訴的人有權獲得辯護是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第八屆聯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通過的《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准則》(以下稱准則)又進一步細化了上述權利。我國作為公約的簽署國和准則的簽字國,應當遵守公約的義務以及對准則的尊重,全面徹底的貫徹公約和准則的精神,找出目前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不足和差距並進行完善是當務之急。

一、刑事辯護制度概念的理論研究

(一)刑事辯護制度的概念

辯護制度是立法對貫徹落實辯護原則所採取的措施和方法的總稱[1].辯護制度起源於西方社會,它主要經歷過三個階段,即古羅馬的萌芽階段、中世紀的壓制階段和資產階級革命後的發展階段。在我國,辯護制度也經歷了三個階段,就是建國前階段、建國後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發展階段[2].在封建社會,我國就沒有辯護制度,在刑事訴訟中實行的糾問式的審判方式。到了清朝,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1901年清政府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中才規定律師參與訴訟的內容,賦予了當事人聘請律師辯護的權利。而關於律師的單行規定,則是從國民政府制定的《律師暫行章程》和《律師登陸暫行章程》中才開始出現。建國後,新中國的辯護制度不斷發展起來。1954年,在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中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在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規定:「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可以委託律師為他辯護。」這就從立法上肯定了辯護制度,律師制度也因此有了發展,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被迫中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民主建設的推進,中國的刑事辯護制度得以恢復。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刑事辯護制度,後來又制定了大量的司法解釋、批復、通知等,對刑事辯護制度進一步作了明確。1996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一直至今。

(二)刑事辯護的分類

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我國的刑事辯護分為三類,即自行辯護、委託辯護和指定辯護。其中委託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或者他們的近親屬,通過委託合同的形式,委託法律允許的人主要是律師為其辯護。這種辯護是刑事辯護制度中比較重要的制度內容。指定辯護是指遇到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時,法院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指定律師為其進行辯護。

二、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現狀和存在的不足

1997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頒布,確實給人一種清風撲面的感覺,尤其充當刑事辯護主角的律師。然而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人們發現相關部門並沒有完全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去執行,而是各自站在部門利益的角度,相繼制定了超越法律之外的「解釋」來維護部門利益,使得《刑事訴訟法》無法得到全面的貫徹和落實,以至於形成目前的這種狀況。筆者試從律師的角度,將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現狀和存在的不足與缺陷歸納為「幾難」分說如下:

其一,會見難。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把辯護律師介入訴訟的時間由原來庭審前七日,提前到了偵查階段,即《刑事訴訟法》第96條所規定的「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受委託的律師有權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兩院三部一委」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於1998年1月19日在《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1條,進而明確了「律師提出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在四十八小時內安排會見,對於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罪或者走私犯罪、毒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等重大復雜的兩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律師提出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在五日內安排會見。」在這一規定中,關於律師提前介入的會見使用的是「應當」一詞,要求相關部門在四十八小時和五日以內必須作出安排。可是在實踐中,相關部門並沒有完全照此執行,但均有一定的「理由」,其具體表現有:一是製造種種借口(或曰人員太忙沒時間,或曰承辦人已出差,或曰承辦人病假……),無限拖延,少則一周,多則十天,甚至到月余;二是會見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必須經過偵查機關同意。雖然兩院三部一委《規定》的第24條明確指出: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會見其聘請的律師不需要經過批准。」但在實踐中,由於把監視居住變成變相關押,把犯罪嫌疑人關押在一個固定的場所,律師的會見難上加難;三是律師單獨會見犯罪嫌疑人難。律師在偵查階段的單獨會見,立法作出了比較靈活的規定,即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偵查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和需要可以派員在場。但在實踐中,所有案件幾乎是全部派員在場,而禁止律師單獨會見。更有甚者,在審查起訴階段律師的會見,以及二審階段律師的會見,統統派員在場,一律禁止單獨會見。這一做法是同兩院三部一委的《規定》的規定是相悖的。《規定》第12條明確指出:審查起訴階段和審判階段,案件已經偵查終結,辯護律師和其他辯護人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不派員在場;四是以本案涉及到國家秘密為由,不準律師會見。《刑事訴訟法》出於維護國家安全的考慮,對律師同犯罪嫌疑人的會見作出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兩院三部一委《規定》將「涉及國家秘密和案件」明確解釋為:是指案情或者案件性質涉及國家秘密和案件,同時還明確指出:對於不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不需要經過批准。但是,在實踐中許多辦案人員卻以「國家秘密」為借口,把「國家秘密」作出隨意性的解釋,將律師拒之門外,什麼刑事案件中的偵查行為都屬於國家秘密、追究刑事犯罪中的事項都叫國家秘密、經濟犯罪案件情況特殊、個別案件屬特案特辦,等等;五是對律師同犯罪嫌疑人的會見限定時間,限制次數,控制問話內容,禁止記錄等等,使會見流於形式,形同虛設;六是偵查人員未盡告知義務,使許多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不知道聘請律師,有的不為其提供方便,許多犯罪嫌疑人不會請律師,辯護律師不到位,談何會見!

F. 跪求中國律師發展的歷史材料或論文

你是不是想讓人幫你寫好發給你啊?網上這些資料多多,你隨便粘上一些都夠了

G. 我國第一部正式的律師法是哪年的哪部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律師法是《律師暫行章程》

答案解析

1912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我國歷回史上第答一部律師法《律師暫行章程》,對律師的任職資格、任職的程序、權利義務、律師組織等均作了詳細的規定,該法對我國律師制度的構建起了重要的作用。

H. 北洋政府於1912年公布希么標志著中國律師制度的產生和起步

《律師暫行章程》。

2012年是中國建立律師制度100周年。100年前,在辛亥革命的推動下,北洋政府於1912年9月16日公布了《律師暫行章程》,這標志著律師制度在我國正式誕生。

伴隨著對共和制度的嚮往,律師制度的出現廢除了封建法律工作由官員擔任的傳統體制,邁出了社會追求司法獨立和公平的重要步伐。

回顧和總結中國律師制度的百年發展歷史,對於加強我國律師制度和社會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擬在2012年適當時間舉辦高峰論壇,以紀念中國律師制度建立100周年。

(8)律師暫行章程擴展閱讀:

近現代律師制度和律師業在中國的出現的背景:

近現代律師制度和律師業在中國的出現,包含了一場由外而內、由表及裡地用西方現代意義的「律師」重塑和更新中國本土「訟師」意涵的變革活動。傳統中國雖然也曾使用「律師」一詞,而且在功能上也有職業形態相似的「訟師」,但是它們之間的含義畢竟有根本的不同。

近現代意義上的「律師」,是近現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之一,它以保障人權、體現司法民主和法治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

而在傳統中國社會,「訟師」又被貶稱為「師爺」、「訟棍」、「刀筆吏」等,是不敬「道德文章」、專長於「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辯」的道義小人,在法律文化上缺乏價值正當性。

I. 律師違反執行行為規范如何處理

一般違法,由所在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律師法》第四十七條律師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可以處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給予停止執業三個月以下的處罰:
(一)同時在兩個以上律師事務所執業的;
(二)以不正當手段承攬業務的;
(三)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擔任代理人,或者代理與本人及其近親屬有利益沖突的法律事務的;
(四)從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後二年內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的;
(五)拒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
第四十八條律師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可以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給予停止執業三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的處罰:
(一)私自接受委託、收取費用,接受委託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二)接受委託後,無正當理由,拒絕辯護或者代理,不按時出庭參加訴訟或者仲裁的;
(三)利用提供法律服務的便利牟取當事人爭議的權益的;
(四)泄露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
第四十九條律師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停止執業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處罰,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吊銷其律師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規定會見法官、檢察官、仲裁員以及其他有關工作人員,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方式影響依法辦理案件的;
(二)向法官、檢察官、仲裁員以及其他有關工作人員行賄,介紹賄賂或者指使、誘導當事人行賄的;
(三)向司法行政部門提供虛假材料或者有其他弄虛作假行為的;
(四)故意提供虛假證據或者威脅、利誘他人提供虛假證據,妨礙對方當事人合法取得證據的;
(五)接受對方當事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與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惡意串通,侵害委託人權益的;
(六)擾亂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擾訴訟、仲裁活動的正常進行的;
(七)煽動、教唆當事人採取擾亂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非法手段解決爭議的;
(八)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的;
(九)泄露國家秘密的。
律師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處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吊銷其律師執業證書。

J. 古代罪犯有辯護權、辯護律師嗎辯護權起源於哪個國家起源於哪一年

辯護制.度萌芽於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當時,在審判活動中,由於實行「彈.劾式訴.訟」,被告人和控.告人享有同等權.利,法.院處理案.件時聽取雙方當事人的「辯論」。後來,社.會上逐漸出現了一些被稱為「保護人」「雄辯家」「辯護.士」之類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的人,他們參加到訴.訟中替被告人反駁無根據的指控,並給被告人提.供某些法.律上的幫助,從而使法.院對被告人的判.決趨於合理。《十二銅表法》規定了法庭上辯護人進行辯護的條文,這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辯護制.度的最早雛形。它的出現,既適應了古羅馬國.家法.制建設的需要,又反映了平民階層政.治斗.爭的重要成果,還是奴.隸制民.主制.度在刑事訴.訟中的具體體現。
但是,到了中世紀,辯護制.度受到了壓.制。在中世紀的歐洲,實行糾問式訴.訟制.度。這種封.建專.制的訴.訟模式,在本質上蔑視人的基本權.利,表現在刑事訴.訟中,就是剝奪被告人幾乎所有的權.利,將其置於訴.訟客體和司法處置行為對象的地位,司法.官.員奉行有罪推定原則。因此,刑事被告人在中世紀的歐洲沒有真正的辯護權。
西方現代意義上的辯護制.度,產生於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在立法中肯定了刑事訴.訟的辯論原則,賦予了刑事被告人自己辯護和聘請他人辯護的權.利。首先規定被告人辯護權的是英國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該法明確規定了訴.訟中的辯論原則,承認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從而確定了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主體地位。18О8年的《法國刑事訴.訟法.典》對辯護制.度做了詳盡、周密的規定,使刑事辯護更加系統化和規范化,因而對後世各國的刑事辯護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從保護人.權的理念出發,辯護制.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辯護人介入訴.訟的時間普遍提前到偵.查階段。第二,許多國際性公約,如1948年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1966年的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1990年的聯合國《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中都規定了刑事辯護制.度的國際性准則。其中,第八屆聯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通.過的聯合國《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第1條就規定:「所有的人都有權請求由其選擇的一名律師協助保護和確立其權.利並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為其辯護。」第三,各國普遍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即為貧窮的被告人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第四,律師的先悉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許多國.家通.過建立證據開示制.度保.障律師的先悉權。第五,許多國.家通.過賦予律師就其業.務秘密享受拒絕作證的特.權,鞏固了律師與其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我.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時期,沒有刑事辯護制.度,現代意義上的辯護制.度是清末從西方引進和移植的。最早的立法規定是1910年清朝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未公布),其中規定了律師參與訴.訟的內容,賦予當事人聘請律師辯護的權.利。關於律師的單行規定是從1912年北洋政.府制定的《律師暫行章程》和《律師登錄暫行章程》開始出現的。兩個單行律師立法的出現,是我.國律師制.度的開端,爾後國.民.黨.政.府1928年和1941年分別制定和頒行了《律師章程》和《律師.法》。總的來看,舊中.國的辯護制.度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在刑事訴.訟中貫徹落實。
我.國社.會主.義辯護制.度的確立,經歷了一條漫長的、坎坷不平的發展道路。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的《裁判部暫行組.織及裁判條例》第24條就曾規定:「被告人為本身的利益,可派代.表出庭辯護,但須得.法庭的許可。」抗.日戰爭時期,各根據地都依照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並結合本地情況,頒布了有關司法組.織和訴.訟程序的法.律、法.令,建立了各自的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實行了公開審判制.度。公開審判時,准許群.體對於所屬成員的訴.訟也可派人出庭幫助辯護。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廢除偽法統的同時,黨和國.家開始系統建設人.民司法.制.度。刑事辯護制.度也在總結民.主革.命時期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並醞釀建立律師制.度。1954年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規定為憲.法原則。為貫徹這一憲.法原則,我.國19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第7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可以委託律師為他辯護,可以由人.民團體介紹的或者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公.民為他辯護。人.民法.院認為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指定辯護人為他辯護。」這些法.律規定表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經著手建立社.會主.義的辯護制.度。但是到了50年代後期,由於受「左」的思想路線的干擾和影響,剛剛建立起來的辯護制.度受到嚴重破.壞,到「文.革」期間發展到極致,辯護制.度基本夭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了撥亂反正,在黨中.央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方針指引下,開始了恢復和重建辯護制.度的工作。1979年7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不但規定了被告人的辯護權,而且確立了律師辯護制.度。1⑨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這一條例的頒布實施,成為我.國律師辯護制.度進入新時期的重要里程碑。隨著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司法實踐經驗的逐步積累,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先後兩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進行了重大修訂,其中辯護制.度是修訂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這兩次修訂,對辯護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和完善,不僅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辯護的時間從原來的審判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而且辯護人在刑事訴.訟中的訴.訟權.利和職業保.障也得到了全面的擴充和保.障。與此同時,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確認和鞏固律師工作改.革的成果,規范和引導律師事業的健康發展,發揮律師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又對該法進行全面修訂,進一步擴展了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權.利,規范了律師的執業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全面修訂與實施標志著我.國辯護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後,國.家對辯護制.度更加重視。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2015年9月20日兩院三部發布了《關於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該規定對切實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充分發揮律師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促進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

熱點內容
婚姻法一妻二夫 發布:2025-01-21 08:23:50 瀏覽:25
技術秘密許可使用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7:56:14 瀏覽:388
婚姻法離婚債權 發布:2025-01-21 07:45:43 瀏覽:618
轉包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07:05:28 瀏覽:901
開展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培訓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21 06:39:48 瀏覽:434
工地處罰條例 發布:2025-01-21 06:39:44 瀏覽:93
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6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26
有關法治的歌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46
法治網是法治日報 發布:2025-01-21 06:29:18 瀏覽:293
山杠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06:29:11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