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律制度的現狀
㈠ 公司法律制度對公司財務會計的影響及意義
你是要寫論文嗎
㈡ 公司法律制度的概念
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
http://e114.cn 2006-10-20 11:28 發布:華夏學習網
第一節 公司法概述
一、公司的概念和種類 (了解)
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設立的、由法定數額的股東所組成的企業法人。公司的特徵有:
1、公司是依照公司法設立的經濟組織。
2、公司是由法定數額的股東共同出資組成的營利性經濟組織。
3、公司是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
(二)公司的種類
1、無限公司。2、有限公司,3、兩合公司。4、股份有限公司,5、股份兩合公司。我國法律只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這兩種類型的公司。
二、公司法的概念
公司法就是調整公司的設立、變更、終止和其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公司法的適用范圍
《公司法》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公司制度的基本法,它的適用范圍主要有:
我國規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的法律主要是《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和《外資企業法》。如果公司法對外商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規定與這三個法律不一致的話,則以這三個法律為准。
第二節 有限責任公司
一、有限責任公司的概念和特徵
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以下特徵:
1、有限責任公司具備公司的一般特徵,它由法定數額的股東共同出資組織。
2、最主要的特徵是其股東均負有限責任。
3、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本不分為等額股份,證明股東出資股份的權利憑證是出資證明書(或股單),而不是股票。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人合與資合公司的雙重性質,而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典型的資合公司性質。
二、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 (掌握)
(一)設立的條件
1、股東符合法定人數。除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以外,應由兩個以上50個以下股東共同出資設立。
2、股東出資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1)以生產經營為主的公司或以商品批發為主的公司為50萬元;(2)以商業零售為主的公司為30萬元;(3)科技開發、咨詢、服務性公司為10萬元。
3、公司章程。
4、有公司的名稱,組織機構。
5、有固定場所和生產經營條件。
(二)股東的出資
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作價出資的金額不得超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20%,
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作價總金額可以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20%,但不得超過35%。
股東不按規定繳納所認繳的出資額,應當向已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股東在公司登記後,不得抽回出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後,發現作為出資的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交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對其承擔連帶責任。
(三)設立的程序
採取登記設立的方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設立公司必須報經審批的,採取批准設立的方式。具體程序如下:
1、制定公司章程。
2、審批。
3、股東繳納出資。
4、申請設立登記。
5、簽發出資證明書。
三、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機構 (掌握)
(一)股東會
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職權: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選舉和更換董事和由股東代表出任的監事,決定有關董事、監事的報酬事項;審議批准董事會、監事會或者監事的報告;審議批准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發行公司債券、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作出決議;對公司合並、分立、變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項作出決議;修改公司章程等。
股東會對公司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分立、合並、解散、變更公司形式、修改公司章程作出的決議,必須經2/3以上有表決權的股東通過。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出席會議的股東應在會議記錄上簽名。
(二)董事會
董事會是股東會的執行機構,董事會成員為3至13人,設董事長1人,可設副董事長1至2人。董事每屆任期不得超過3年,但可連選連任。董事長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出席的董事應在記錄上簽名。
(三)經理
(四)監事會或監事
監事會。其成員不得少於3人。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民主選舉產生。
董事、經理及財務負責人不得兼任監事。監事的任期每屆3年,
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的人選作了限制性的規定。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前列職務:1、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2、因經濟犯罪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5年,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5年;3、擔任過破產清算企業的董事、廠長、經理,並對其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3年;4、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的企業法定代表人,並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之日起未逾3年;5、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6、國家公務員)
四、國有獨資公司
(三)國有獨資公司的組織機構
公司設董事會。董事會成員為3至9 人,其中應當有公司職工代表。董事會每屆任期為3年。董事長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公司設監事會。由公司職工代表參加。監事會的成員不得少於3人。董事、經理及財務負責人不得兼任監事。(新書刪除了這句話,為什麼?)
第三節 股份有限公司 (掌握)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徵
1、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
2、股份體現為股票形式。
3、股份有限公司實行有限責任制。
4、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程序較為復雜。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
(一)設立條件
1、發起人符合法定人數。應當有5人以上發起人,其中必須有過半數的發起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國有企業改建為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可以少於5人,
2、發起人認繳和社會公開募集的股本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法律規定為1,000萬元。
3、股份發行、籌辦事項符合法律規定。
4、發起人制訂公司章程,並經公司創立大會通過。
5、有公司名稱,組織機構。
6、有固定場所和生產經營條件。
㈢ 講講我國法律體系現狀
還是停留在不斷完善的階段...當然世界本就沒有完美...
從三鹿奶粉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法律的完整性....
㈣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對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發展的現狀
(一)我國憲法與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法典形式的行政程序法,但從建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已經在不少法律中規定了行政程序規范。這些規定首先體現在憲法上。我國憲法第2條第3款規定:「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一規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參與原則的憲法依據。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一規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公正原則的憲法依據。憲法第27條第1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實行精簡的原則,實行工作責任制,實行工作人員的培訓的和考核制度,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反對官僚主義。」這一規定為行政程序法律的效率原則提供了依據。憲法第27條第2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這一規定為建立行政程序法律的聽證制度奠定了憲法基礎。憲法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這一規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參與原則和復審原則的憲法依據。
根據我國憲法的有關規定以及世界各國行政程序法律有關基本原則的表述,對我國行政程序法律應該明確和遵循的基本原則,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條。
1.公開原則。
2.公正原則
3.參與原則。
4.復審原則。
5.效率原則。
6.誠實信用、信賴保護原則。
為了貫徹行政程序法的上述原則,需要建立相應的程序制度,通過具體的程序性法律規范來實現這些原則。
㈤ 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國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的現狀和完善的內容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報告書的相關法律法規,使環境報告書逐步制度化。歐盟於1993年公布了EMAS(環境管理-監察體系),並與1995年開始實施。EMAS規定發布企業環境報告書是企業的義務[10]。在歐洲國家中,丹麥於1995年首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有關環境報告書信息披露的法規。瑞典和荷蘭則分別於1998年12月和1999年1月把環境報告書的編制規定為對企業的強制性要求。丹麥、荷蘭更規定對環境報告書的第三方認證是義務[9]。挪威在對商法進行修改時,規定企業在年度的報告中負有披露環境信息的責任。德國准則協會(DIN)於1997年提出了一般環境信息披露的指導目標,作為企業編制環境報告書的准則。英國注冊環境師協會(ACCA)於1992年起實施了環境報告書的表彰制度。義大利也從對環境報告書的編制進行監控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對環境報告書進行評價的有關規定[1]。
我國第一部對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有要求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該法第17條和第31條明確指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促進清潔生產的需要,根據企業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在當地主要媒體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標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規定限額的污染嚴重企業的名單,為公眾監督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提供依據;列入污染嚴重企業名單的企業,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接受公眾監督[11]。
我國證券管理法規和規定中對上市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作了初步要求。《上市公司治理准則》第86條提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續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關注所在社區的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問題,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12]。中國證監會1997年發布的「關於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准則第一號<招股說明書的內容與格式>》的通知」和1999年發布的「關於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准則第六號<法律意見說明書的內容與格式>(修訂)》的通知」僅對經營活動是否符合環保要求,是否有違反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而被處罰等環境信息的公開作了要求[13]。這兩者是目前我國僅有的對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提出要求的法規、准則。
與發達國家的企業環境報告相關法規相比,我國的法規要求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發布時機上均與發達國家有相當差距。
㈥ 我國公司經濟法律制度的發展歷程
如何看待我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中對西方法律和法學的學習和借鑒
這也是近年來法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尤其是在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這一問題就
具有了更加現實的意義。
關於這一問題,在張文中是以對法學界有學者提出的「法的現代化」及「法的國際化」問題的分析而展開
的。張文首先批評了「法學的現代化」和「法學的國際化」這種主張,認為這不是法學走出幼稚的可行之路;
在張文的第三部分,又批評了「法的國際化」的主張,認為「法的國際化」及「法學的國際化」的主張「超出
了它(指國際接軌)應有的界限」。而張文認為與國際接軌是與國際市場「規則接軌」,並將其「界限」界定
為「接軌只存在於市場經濟體制的領域」,「前沿的接觸點只限於市場經濟體制的范圍」,且指出這個界限不
能超越,否則將走向反面,等等。
張文以上所談的問題,概括起來,實際上涉及到的是在市場經濟建設及對外開放中對西方法律和法學的學
習、吸收和借鑒問題。對此,我們有必要看看鄧小平同志對這一問題的看法。鄧小平講道:「社會主義要贏得
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
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9〕, 「改革是全面的改
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
型的國家開放」。〔10〕這顯示了一個無產階級政治家的寬廣胸襟,其中並沒有如張文所說的「界限」之類的
提法。
將與國際接軌的「界限」限定在市場經濟體制的領域,無疑有著政治上的「保險系數」。但這一主張是否
科學,是否符合鄧小平同志對外開放的思想,尚需研究。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法律體系,是一個宏大的法律制度體系結構。在這個制度體系中,民商法、經濟法、國際貿易、國際經濟法等
無疑是其主幹,在這些方面吸收和借鑒西方先進的對我國有益的法律制度,同國際接軌,是毫無疑問的,也是
張文所不反對的。但是,在這個法律體系結構中,還有行政法,可不可以吸收和借鑒?西方近兩個世紀的行政
法制歷史及實踐經驗對我國行政法制建設有無可鑒之處?還有社會法,即有關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救濟
等有關社會公益事業的法律,此一法律領域的先進經驗能否借鑒?在刑事法律領域,西方國家有關打擊犯罪和
維護社會治安的一些具體法制經驗能否為我們借鑒?在程序法律領域,西方在立法程序、司法程序、執行程序
、監督程序等程序法律方面的有益經驗能否為我們借鑒?甚而就憲法而言,針對我國實踐中不斷出現的違憲案
件,西方國家在憲法實踐中,對違憲審查及其追究和制裁的有效作法和經驗能否為我們所借鑒?如果按照張文
所說的「界限」,那麼這么多的法制領域都自然被排除在其「界限」之外,這與我國法制建設及法制現代化的
目標實現到底是否有利和有益,答案不言自明。在1995年8月16 日北京召開的亞太法協第14屆大會開幕式上,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任建新在其講話中講道:「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不僅適用於
經濟建設領域,同樣也適用於法制建設領域」。〔11〕而這里的「法制建設」顯然是指的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
設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絲毫看不出只將它局限於「市場經濟體制領域」。
對西方法律、法學的吸收和借鑒並不意味著照搬,雖然存在著被一些人所擔憂和驚呼的「全盤西化」,但
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和文化發展的實踐史揭示了這樣一個被文化學者論證過的道理:任何一種外來文化傳入本
土後,都要經歷一個本土化(即民族化)的過程,而本土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對外來文化進行分析、過濾
、鑒別、吸收、選擇的過程。適宜的,則生存下來;不適宜的,則淘汰之。當我們對西方法律文化進行吸收和
借鑒時,其本身就經歷著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吸收和借鑒的標准就是看是否適合於我國現實國情和現實需求。
因此,從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看,大膽地吸收、利用和借鑒西方法律文化,並不會導致「全面西化」的局面。
之所以得出這一結論,是由於中國文化除了具有的超強的民族同化力、包容力外,還在於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
對西方法律文化從來不曾是「全盤」地吸收,被吸收和利用的大多是那些非政治層面的法律文化,並且在經過
本土化過程之後,它將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組成部分。
至於張文所不贊同的「法學現代化」及「法學的國際化」之主張,則更加具有法律文化層面的含義。「法
學現代化」是法學發展的方向,因為實現現代化是我國的既定目標,文化現代化是其組成內容。國家要走向現
代化,一切都要向現代化邁進。法學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之重要構成,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然將伴隨國家和
社會的現代化步伐而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而「法學的國際化」則表述了中國的法學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開放
的,它並不是拋棄自己的特色和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真理,而只是要求注意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人
類文明成果。由於我國的現代法學發展歷史較短,且又經歷了非常曲折的發展歷程,因此,同國際社會法學發
展進程相比,我們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些差距既表現在法學視野的廣度、法學范疇的寬度等方面,更表現在對
法律現象的認識力和透視力等深層次的思維層面,這些都導致我們同國際法學界難以進行對話和交流。因此,
在法學方面,我們面臨著吸收和借鑒西方法學中優秀文化成果的艱巨任務。中國法學欲求發展,需要通過多種
方法多種途徑去達目的。向西方法學學習和借鑒是多種方法中之一種,但非唯一的一種,而且從來沒有人認為
這是唯一的方法和途徑,「法學的國際化」的提出,只是針對我們過去排斥西方法學的經驗教訓,強調和重視
這一問題。張文關於為發展法學而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無疑是正確的,但「法學的現代化」及「
法學的國際化」作為一種法學發展的一個途徑,是否就如同張文所分析的那樣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
想路線不相吻合甚或相背呢?恰恰相反,這正是法學界在此思想路線指導下所產生的解放思想的結果,是一種
新的探索。這種探索,除了在理論上還需要繼續不斷深化外,我國急速發展著的社會現實、市場經濟體制的發
展趨勢、法律體系的完善,國際接軌以及法學自身的發展等將會為此作出有說服力的、來自社會實踐的驗證。
在這里,讓我們重復一個歷史結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㈦ 行政程序法律的對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發展的現狀。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法典形式的行政程序法,但從建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已經在不少法律中規定了行政程序規范。這些規定首先體現在憲法上。我國憲法第2條第3款規定:「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一規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參與原則的憲法依據。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一規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公正原則的憲法依據。憲法第27條第1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實行精簡的原則,實行工作責任制,實行工作人員的培訓的和考核制度,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反對官僚主義。」這一規定為行政程序法律的效率原則提供了依據。憲法第27條第2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這一規定為建立行政程序法律的聽證制度奠定了憲法基礎。憲法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這一規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參與原則和復審原則的憲法依據。
根據我國憲法的有關規定以及世界各國行政程序法律有關基本原則的表述,對我國行政程序法律應該明確和遵循的基本原則,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條。
1.公開原則。
2.公正原則
3.參與原則。
4.復審原則。
5.效率原則。
6.誠實信用、信賴保護原則。
為了貫徹行政程序法的上述原則,需要建立相應的程序制度,通過具體的程序性法律規范來實現這些原則。 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將符合法定程序作為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三大條件之一,大大推進了理論與實務界對行政程序法的關注。
抽象行政行為的程序制度:
1、聽取意見制度。2000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58條規定:「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2.起草審查制度。立法法第59條規定:「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
3.公布制度。立法法第61條和第62條規定:「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行政法規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
具體行政行為的程序制度:
1.表明身份制度。1985年9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第13條第2款規定:「執行任務的公安人員在查驗居民的身份證時,應當出示自己的工作證件。」1995年7月20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入境邊防檢查條例》第12條規定:「口岸檢查、檢驗單位的人員需要登船執行公務的,應當著制服並出示證件。」
2.告知制度。199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64條規定:「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拘留後,除有礙檢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拘留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24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第71條規定:「公安機關逮捕人的時候,必須出示逮捕證。逮捕後,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外,應當把逮捕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24小時以內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
3.說明理由制度。1996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31條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4.迴避制度。行政處罰法第37條第3款規定:「執法人員與當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5.合議制度。行政處罰法第38條第3款規定:「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行政處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
6.聽證制度。行政處罰法第5章第3節專門規定了「聽證程序」,其中第42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
7.審執分離制度。行政處罰法第46條規定:「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國務院於1997年11月發布了《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分離實施辦法》。
8.復議制度。199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6條規定對11種行政行為,當事人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法規定了行政機關進行行政復議的程序。
9.司法審查制度。1989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此前,我國已有120多個法律、法規規定,不服行政機關決定或裁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法規定對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訴訟,進一步擴大了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圍。
10.順序制度。1994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34條規定,除了公安人員可以當場予以處罰的以外,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的其他處罰應適用以下程序:(1)傳喚;(2)訊問;(3)取證;(4)裁決。這一規定確定了處罰程序的順序,顛倒順序是違法的。
11.時限制度。這是在法律、法規中規定得比較多的一項行政程序制度。例如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實施細則》第5條規定:「市、縣公安局對出境申請應當在30天內,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應當在60天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通知申請人。」
㈧ 勞動者法律保護現狀
內容摘要:隨著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本就緊張的就業壓力更加突顯,在這種氛圍下,作為弱勢群體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每每受到威脅,為了保住工作,他們不得不忍氣吞聲,做出種種讓步。面對勞動者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我們有義務呼籲社會維護勞動者權益,協調勞動關系,為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昌盛做出貢獻。
關鍵詞:就業權、報酬權、休息權、安全衛生權、社會保險權、勞動爭議問題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在農村大量的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同時,城鎮中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也在不斷增加,由於我國勞動力供給量過大,而且長期增長,遠遠超過了就業需求量,勞動就業壓力非常大,並會長期存在。在這種形勢下勞動者就業方面的弱勢地位更加明顯,直接使勞動者更加看重勞動機會,也間接導致了在勞動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勞動者為了「保住工作」而放棄了合法權利的保護,這反而又放任了用人單位的侵權行為,使之有增無減。據統計,80%以上的勞動爭議是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利造成的。可見在這種勞動者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在勞動爭議案件不斷上升、涉及勞動者不斷增多的新趨勢下,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將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也關系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如何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問題,將不得不值得我們深深的思考。
一、勞動者就業權的保障
勞動者就業權是我國憲法賦予勞動者享有的一項基本的權利;是法律賦予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獲得職業並通過勞動取得勞動報酬的一項資格能力。包括勞動者平等就業權、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就業權在各項勞動權力中居於首要地位,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權力。
(一)、勞動者平等就業權的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二條規定,勞動者在就業機會的獲得方面,不因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視。《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第七條用人單位在招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不適合從事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種族、宗教信仰為由拒絕錄用或者提高錄用標准。賦予勞動者平等的就業權,有利於促進勞動者之間的平等競爭和社會公正的實現。可見如在招聘廣告中限制性別、信仰等條件,必需是國家特別規定的工種或崗位,否則就是違法招聘廣告。譬如,某市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在當地日報上登出招工啟事:「本公司為中外合資企業,總投資為1000萬美元,實力雄厚。現招聘工人210人,條件如下:男女性別不限,均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生產需要限理科班),有本市城鎮正式戶口,身體健康,年齡在24歲以下。」並有其他事項的規定。但同為高中畢業的男女兩位同學,男的如願以償,女的卻未被錄用。當到該公司人事部詢問時,經理告訴她:「你的學歷大低,不適合公司的工作,所以沒有被錄用」。胡某認為自己具備了招工啟事上所要求的「高中文憑」,符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條件。人事部經理遂告訴胡某,公司總經理特意指出,男職工是高中以上就可以了,女職工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才行,當初的表述是因為限於篇幅,「大專以上也是高中以上,並不矛盾嘛。」胡某認為公司的前後標准不一樣,致使其辭掉了原工作,現在無工可作,況且,永聲家電公司的工作並不需要很多體力,因此招工時應當男女同等標准。胡某還了解到,公司總經理彭某曾表示過「女工將來事太多,不如男工利索」,並授意公司人事部搞區別對待。像這樣隨意提高女職工錄用標准,甚至拒絕錄用女職工的情況相當普遍,如果企業都依此為標准招聘人員,那麼對於婦女和那些年齡大的下崗工人來說找工作就更難了 。筆者認為當前在反就業歧視方面缺少明確具體的法律制裁措施,加上人們的認識觀念不強,一些廣告製作的部門、發布部門及廣告的審核部門沒有認真地履行審查的職責,才讓這種有違反勞動法的招聘廣告看上去有些「合法」了,目前這種違法招聘廣告有繼續發展的趨勢。建議有關部門進行完善招聘廣告方面的法規,對招聘廣告審查上有一套更具體的審查程序;對「就業歧視」行為進行制裁,並且在人們的觀念上進行大力的引導和宣傳。
(二)、勞動者自主擇業權的保障。勞動者享有自主擇業權是勞動者人格獨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體現,勞動者自主擇業有利於充分發揮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和勞動熱情,有利於提高勞動效率,有利於建立新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勞動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勞動者享有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張某系職業高中畢業生,分到某合資飯店工作,並與飯店正式簽訂了為期二年的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終止前的一個月,張某合同到期後不再與飯店續訂一事向飯店提出了請求,飯店人事部表示同意並答復張某過一個月後來辦手續。一個月以後,當張某手持接收單位的商調函找到飯店要求辦理調離手續時,人事部負責人卻突然提出:「要調走可以,但必須交齊後三年的培養費1200元,然後才給辦理調動手續。」 張某認為,與飯店簽訂的是為期二年的勞動合同,自己既沒有經過飯店培訓,又沒有提前解除合同,飯店收取培訓費是非法的。店方卻拿出《員工須知》說事,並說這是內部規定。後經多方籌借湊足1200元後,才辦理了離店手續。對於飯店這種違背職工意願,合同到期後職工不再續簽勞動合同,飯店強行收取培訓費的作法,在一些企業相當普遍。筆者認為勞動者選擇職業的權利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勞動者在就業時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興趣選擇用人單位,不受外力的強迫;另一方面是勞動者在就業後所享有的辭職權。當前對勞動者選擇職業權利的侵害,主要表現在對勞動者辭職權的侵害。首先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時附加不合理的條件,如過高的違約金、上崗保證金,讓勞動者辭工後付出較大的經濟代價;另一方面是在勞動者依法辭工後扣壓檔案、證件,向勞動者索要「保管費」、培訓費,特別是畢業不久的勞動者面對這種情況比較多。建議對勞動合同中的違約金有一個合理的限制范圍,盡可能減少明顯不合理的違約金存在。勞動部門和公安部門應合力對亂扣壓勞動者的戶口檔案、證件的違法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切實有效的保護勞動力合法流動的權益。
二、勞動者勞動報酬權的保障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保護勞動者享有勞動報酬的權力,並提出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是勞動者付出勞動後而由用人單位支付的合法收入,應當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不受侵犯,《勞動法》第五章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所謂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勞動合同的約定,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工資是勞動者勞動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情況下,勞動者一方只要在用人單位的指揮下按照約定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勞動者就有權要求按勞動取得報酬。勞動報酬權是勞動權利的核心,它不僅是勞動者及其家屬有力的生活保障,也是社會對其勞動的承認和評價。目前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權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工資、工資低於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不依勞動法規定支付加班加點的工資。
(一)、拖欠勞動者工資現象比較普遍、比較嚴重。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拖欠工人特別是農民工工資的現象幾乎比比皆是,每到春節臨近,工人返鄉過春節之際,追索工資的「壯觀場面」一幕幕上演著,甚至連我們日理萬機的溫總理都在為工人追要工資。此情此景,雖然體現了溫總理體恤人民生活,為工人維權的一面,誰又能否認這是拖欠工資性質之惡劣的真實寫照呢?筆者認為造成拖欠工資的原因:一方面法律法規對拖欠工資的企業處罰太輕。一般情況下只要用人單位補發工資,嚴重一點的勞動者打到勞動仲裁,也只是對用人單位加罰拖欠工資25%的補償金,對用人單位處罰太輕,也是對勞動者的不公;另一方面我國還沒有專門統一的工資法對此進行規范,雖然不少地方有工資立法的准備,但當前總體上講法律依據還是有些不足;再一方面勞動部門對隨意剋扣、拖欠、壓低工資的企業處罰不夠堅決,處理的時間過長。建議執法部門從源頭上預防拖欠勞動者工資的發生,加強勞動保障的監察執法,普遍建立舉報制度,嚴厲查處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事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建立重罰機制,使得那些惡意拖欠工資的單位得不償失,不敢再拖;另一方面,應加強勞動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據報載,一些單位規定按時發放工資,一部分農民工為了圖省事,或者防止丟失,竟然主動放棄及時付薪的權利,自願集中領取,給那些蓄意違規的單位以可乘之機。
(二)、工資低於最低工資標准。所謂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的工作時間內履行正常勞動義務的情況下,由其所在用人單位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但目前一些用人單位用「計件制」計算工資來規避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很常見。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些工廠實行計件制,讓勞動者多勞多得,工資上不封頂,下不保底,但用人單位制定的工作標准過高,一般正常的勞動者出滿勤,工資都在最低工資標准之下,迫使勞動者加班加點,加上加班費才超過了最低工資標准,這樣做雖然對調動勞動者積極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已侵害了勞動者的最低工資保障的權利。
三、勞動者休息權的保障
休息權是我國憲法以及勞動法律法規賦予勞動者的意向基本的權利,是勞動立法的目標之一。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是保障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勞動安全,只有尊重休息的權利並創造休息條件讓勞動者有足夠的休息調整,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更好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據11月8日《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報道 11月7日,廣州番禺市橋東環路上一家工廠近千名員工因不滿意「一天要工作近12個小時,幾乎天天工作,天天加班。可每個月的工資只有400元底薪,加班費每小時2元,每個月拿到手的只有600多元,就這樣工廠還拖欠一個月的工資。」而聚集在工廠門口,要求廠方提高基本工資,保證員工每周能休息一天,並按時發放工資。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顯然這家工廠的做法已經嚴重違反了《勞動法》中的相關規定。法律規定的合法權益,竟然還要通過罷工斗爭來討要,這一尷尬局面的出現,折射出了部分工人的權益困局。 如此之多的工人,為何沒有人拿起法律武器來維權呢?筆者認為,想必每個人心裡都清楚,不管是誰,只要拿起《勞動法》和其所在工廠對簿「公堂」,或者通過合法的渠道去「調解」,那麼結果就可能會是「死路」一條:討回應得工資後被工廠辭退。也許這正是一些人寧願離開工廠,而另一些人寧願罷工也不願選擇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 由此就折射出部分工人權益的「雙重困局」:工人不得不在生存與權益之間做出惟一選擇,要麼工人索要合法權益而被工廠開除;要麼為保住工作而被剝奪某些合法權益。顯然,在同樣作為生存必須的二者之間做出惟一選擇是讓人痛心的,這一局面的出現也正是法律的現實尷尬:一邊是強勢者明目張膽的違法行為,一邊是弱勢者合法權益的被侵害,卻又無力拿起法律來對抗。在法律健全的今天,不甘做出惟一選擇的工人,卻仍然採用了罷工這種相對原始的斗爭形式,這無疑是文明社會的一大悲哀。在個體權益受到侵害而又不能通過合法途徑解決時,群體式的維權必然被當成最優選擇,而怎樣來處理好這樣的社會沖突,也不是簡單的企業行為或個體行為,建議政府應加強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力度,對於那些群眾反映強烈,查有實據的單位,重拳出擊,除採取強制措施保障職工權益外,還要追究相關領導的行政責任,使那些侵害職工權益的當權人有後顧之憂。
四、勞動者勞動安全衛生權的保障
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權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依法要求用人單位提供安全衛生的勞動條件,保護其生命和身體健康的一項基本勞動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根據憲法,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勞動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了各項勞動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勞動法》第六章規定了勞動安全衛生制度,規定了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其中第54條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在第56條中還規定:「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權拒絕執行;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第7章還規定了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為了切實加強勞動保護工作,國家還通過《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等勞動立法的規定,要求用人單位建立起各項勞動、安全衛生管理制度,使用人單位把勞動保護的行政管理工作與安全衛生的技術管理工作密切結合起來,形成一整套制度貫穿到日常工作之中,是勞動者的安全衛生權利得到有效保證。但即使這樣,我國每年像礦難、肺硒病等違反勞動安全衛生管理制度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僅2004年就發生多起嚴重的礦難。據報載,當記者問及礦工井下安全條件這么差,礦難又如此頻繁,為什麼還要下井工作呢?礦工的回答令記者愕然,答曰:「到井下去,每月有壹千多元錢,不下井一家人的生活將難以為繼!」為了生存,礦工們在拿生命作賭注,然而,那些無視礦工生命的私營礦主卻拋開法律、法規的規定,只管自己掙錢,還喪心病狂地說:「中國啥都缺,就是不缺人,你不幹有人干!」這種事情的不時發生,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國在安全衛生制度的監督方面還缺乏力度,建議應加大礦山安全衛生的檢查工作,對違反安全和衛生的企業負責人加大處罰力度,堅持遏制住礦難及職業病高發的勢頭,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勞動者的勞動安全衛生權利得到各項制度的保障。
五、勞動者社會保險權的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二條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對於用人單位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是國家強行性的規定,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是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和改善勞動者生活狀況的不可缺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政策。而當前一些用人單位卻找出種種理由不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筆者曾耳聞有這樣一家公司,單位為其員工繳納保險的人數只佔總人數的一半。而且還自圓其說說什麼臨時崗、固定崗,單位只給固定崗人員繳納保險,從事臨時崗位的職工要想參加保險只有自己去辦理,屬於個人的私事,為員工辦社會保險是對員工的一種獎勵,辦不辦社會保險由公司決定,還讓新來的員工簽訂不辦社會保險的協議。對於那些動不動主張權益的職工,公司都會想方設法予以辭退。這直接導致勞動者為了擁有工作,明知自己的社會保險權利被侵害了也不敢主張權利。還有一些私營「小老闆」更是出口不凡,「在這里我就是法,我想怎樣就怎樣」;並且不按規定辦理解除勞動關系的相關手續,又為勞動者主張自己的合法權利、辦理失業手續及下一步找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還有一種情況是:勞動者主張自己的其他合法權利如要求加班費、辦社會保險等權利時,馬上就會被用人單位想方設法辭退,這也造成勞動者為了保住工作就不得不放棄其它權利的請求。這就需要行政部門的介入,深入用人單位進行突擊檢查,否則只看用人單位遞交的報表,什麼問題都發現不了;並且要進行廣泛的宣傳,讓社會保險深入人心,讓用人單位自覺的去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讓勞動者監督用人單位給自己辦社會保險。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消除和緩解社會矛盾,更有效的起到「安全網」和「減震器」的作用。
六、涉及勞動爭議處理方面的幾個問題
我國《勞動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勞動者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便勞動者其它權利受到侵害時,有進行救濟的權利。對勞動爭議的妥善解決,有利於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協調勞動關系,有利於增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法律意識,提高雙方當事人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維護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但從《勞動法》規定的勞動爭議處理的程序方面,筆者認為仍有幾個方面的問題須共同探討。
一、勞動者申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成本過高。目前,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程序為「一裁兩審」制度。凡是勞動爭議必須經過勞動仲裁委員會做出裁決,否則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仲裁委員會又往往不受理非法用工、超過申訴時效等案件,因為未經仲裁,當事人便不能訴諸法院,這無疑間接剝奪了在非法用工情況下勞動者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有些案件,仲裁委員會認為不屬於勞動爭議,不屬其管轄范疇,發出不予受理通知書。而當事人以民事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訴後,法院經審理又認為是勞動爭議,告知當事人先申請仲裁。由於勞動關系所作的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對現實社會的許多方面都不能包括。因此,筆者認為目前有必要對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范圍做出立法解釋或者司法解釋,以便統一理解,特別是要出台在用人單位主體不合法的情況下,對勞動者進行保護,分清與其它法律責任的界線。
二、申請勞動爭議時效過短,不利於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由於勞動爭議訴訟時效過短,勞動者往往冒著超過仲裁時效的風險。當事人提出仲裁要求,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勞動爭議發生之日是指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當事人超過時效申請仲裁的,將不予支持其請求。然而,大部分職工,在一些爭議發生後,往往抱著僥幸的心理,希望盡可能通過相對緩和的方式解決,比如,託人情、找關系。正是這樣左顧右盼的時候,訴訟時效匆匆而過,當勞動者拿起法律這把武器自衛的時候,法律又為勞動者亮起了紅燈。筆者建議在立法上對勞動申訴時效延長,特別是對於連續侵權行為如加班費、拖欠工資等方面,可適當延長,這樣會更符合勞動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本意。
三、勞動爭議案執行效力的有限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資矛盾必然突出,勞動爭議仲裁也因此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勞動爭議仲裁是一種准司法行為,是調解勞動者與企業勞動關系的重要手段,其裁決結果同樣具有法律效力。盡管如此,勞動仲裁的裁決結果仍然難以得到有效執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相當一些人法制觀念淡薄,對仲裁結果的法律權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二是勞動爭議仲裁在對自身的宣傳上還不夠,使很多人對勞動爭議仲裁缺乏一定的了解;三是法律給予勞動爭議仲裁權力空間還非常有限,其法律權威性有待加強。基於此,筆者呼籲,無論從維護職工權益、協調穩定勞動關系的角度,還是著眼於提高司法效率,國家有關部門都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勞動爭議仲裁的地位許可權,以更好地使勞動爭議仲裁發揮作用。
七、對勞動者權利保障問題的幾點建議
筆者認為對勞動者權利保障的認識,不應僅僅拘泥於對勞動者具體權利的保
障,而且還包括對勞動者權利保障的一般性規律的認識,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勞動行政部門的監察執法力度,建立監督體系規范企業行為。勞動監察運用行政手段規范企業行為是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方式,應進一步發揮其作用。勞動監察工作的對象,應重點放在經常發生違法行為,侵害勞動者權利的企業;工作內容應重點查處用人單位的亂辭退勞動者、強迫加班、欠繳社會保險費和剋扣工資等行為上;工作方式應採取接受勞動者舉報進行查處與定期和不定期到企業進行檢查督促相結合,發現企業違法行為及時予以糾正,對於經督促或責令整改的仍不整改的加重處罰,下大力氣糾正用人單位違法行為。
(二)、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勞動法》第88條規定,「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這即是《勞動法》賦予工會組織的神聖權利,也是工會工作的基本職責所在。在當前勞動侵權較多,而勞動者處在弱勢地位的情況下,工會組織作為勞動者利益的代表其維權與協調職能應得到進一步發揮,讓勞動者能夠更多的與用人單位平等對話,並能夠在權益受到侵害及時的去維護。由於目前非公有制企業中大多尚未建立工會組織,嚴重製約著工會職能的發揮,因此要加強工會組織的建設工作。不斷要充實工會組織的力量,配備必要人員,使之成為相對獨立的組織機構。個別工會受用人單位影響太大,根本擔負不起為勞動者維權的責任,這還需加強工會的相對獨立性,切實發揮出工會的作用。
(三)、做好侵權的預防工作,是對勞動者權利保護的最好的立法。勞動行政部門應改變勞動爭議工作被動處理的現狀應逐步形成「重視預防,積極再調解,公平仲裁」的新工作模式。由勞動行政部門應深入到企業當中去,對發生爭議較多的行業、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向勞動者問情況,找出矛盾原因。拿出對策並就容易出現的勞動侵權問題提出建議,以促進用人單位規范管理,預防勞動侵權的發生。發生勞動侵權後,應先由企業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力爭將矛盾解決在企業內部。在調解不成時再由仲裁渠道依法解決。勞動仲裁委員會應加大對企業調解委員會的工作指導,幫助提高企業調解員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效率妥善處理勞動爭議,制止不法行為,維護合法權益,使企業和勞動者雙方的權益都獲得有效的法律保障,實現勞動關系的協調發展。
(四)、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減少勞動爭議事件的發生,現實生活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權利義務不對等的現象大量存在,二用人單位憑借其優勢地位,有法不依,以權代法,不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才使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雙方當事人履行義務,遵守法律的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幫助人們通過具體案件的處理增長法律知識,懂得通過法律途徑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就能有效地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並及時妥善處理各種爭議,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穩定社會,是勞動者的權利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㈨ 中國現在的法律現狀如何
不知道你問的是法律制度情況,還是法律執行情況?執行情況,你懂的。
我給你說說法專律制度吧:屬
一、基本法:憲法。
二、主要法律:
1、民事類: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公司法,破產法,擔保法,商業銀行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民事訴訟法。
2、行政類:立法法,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
3、組織法:人大組織法,法院組織法,檢察院組織法。
4、刑事類:刑法,刑事訴訟法。
5、港澳類: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的國際條約,如WTO類的。
四、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位制定的部門規章,有相應許可權的地方人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
五、其他規范性文件。
㈩ 一個制度的立法現狀一般都包括哪些方面
一個制度的立法現狀一般都包括:
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廢止。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