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上市公司偽造利潤法律風險
A. 上市公司為什麼要進行收入和利潤造假
簡單的說就是公司治理和公司運營分離的結果。上市公司將公司治理與公司的運營進行分離,股東會作為出資人和最高權力機構,和董事會組成治理層。委託由以總經理為首的管理層對公司進行管理運營。這樣的話,就存在著一種代理的風險。就是管理層當自己的運營沒有達到股東的要求的時候,可能進行造假。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上市證券法的相關規定。當收入低於1000萬元,或者利潤連續2年為負,那麼可能帶帽子ST,之後還沒有改觀就可能退市
B. 農業類上市公司造假或者舞弊容易嗎為什麼
農業類上市公司確實是造假的高風險區域。
去把成千上萬的農戶挨個問一遍。
終端分散、現金交易,讓核查真實性變得特別困難,造假者就更容易躲過去。
C. 擬上市公司有意隱藏利潤違規嗎
摘要 財務作假,投資者可通過法律途徑向審計所索賠,而相關審計人員的從業資格也可能會被取消,並處一定罰金。
D. 上市公司虛構利潤從哪裡入手
上市公司虛構利潤從偽造合同,虛開增值稅發票,虛增銷售收入;在法律上無關聯關系但實際有關聯的公司大量交易,虛增銷售收入;變相調整應收賬款賬齡,少提壞賬准備;隨意調整會計政策,實行利潤操作;利用計提資產減值准備操作利潤;資產不及時入賬,少計攤銷費用。
一、公司虛增利潤目的何在
公司虛增利潤目的會給投資者傳遞公司業績向好的虛假信息,抬高公司股價,給公司帶來收益。要交稅。企業為了增加利潤,常採用少提或不提折舊,或使已發生的當期支出暫不入賬,或少計不計當期應負擔的利息支出,不提或少提各項資產減值准備等方法。檢查時應根據各企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用檢查方法。企業為了虛增銷售和利潤,虛構債權,或將應收賬款長期不轉賬,實際上是呆賬死賬,或少計不計壞賬准備,虛列資產,同時使管理費用虛減,利潤虛增。此外企業還會利用其他應收賬款賬戶預提收入,人為調高利潤。
二、公司虛增利潤稅務風險很大
某上市公司因虛增收入和利潤的行為,受到證監會處罰。但是,其虛增行為導致多繳的稅款卻成功申請退回,此事引發業內人士熱議。專業人士表示,雖然企業收到退稅款是合法合規的,但是仍會面臨因編造虛假計稅依據而受到稅務處罰的風險,也可能對企業的納稅信用造成不良影響,後果嚴重。某虛增收入和利潤的上市公司在被證監會處罰後,經申請成功獲得企業所得稅退稅款250萬元。不少業內人士就此事件展開熱烈討論。專業人士表示,企業收到退稅款合法合規,但不排除存在因編造虛假計稅依據而受到稅務處罰的可能性。
在「利潤為王」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都希望通過「漂亮的」財報數據獲得投資人的青睞。一些上市公司為了市值管理及再融資的需要,便鋌而走險,以虛增收入和利潤等方式粉飾財務報表,以實現這一目的。專業人士表示,這樣的行為會給上市公司留下不少風險隱患,甚至可能構成犯罪。
E. 討論上市公司利潤造假的動因及其方式
1,提綱: 近些年來,「會計誠信」這個詞也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新聞媒體以及各種學術期刊中。本文就「會計誠信」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對策與方法。 2,論文正文: 從古到今,人們都非常重視誠信原則,其原因就是誠信是立身處世之本,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作用的正常發揮,需要一種公平交易的秩序,使市場行為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而平等的要求之一,就是市場交易雙方必須恪守誠實信用原則。由於會計工作是向國家、社會和企業的各個方面提供信息的工作,因此其「誠信」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誠信的社會環境,是市場經濟得以良好運行的基石。我們可以非常清醒地看到,支持今天西方整個政治和經濟體系正常運轉的契約、誠信、個人負責等信用文化,恰恰是我們的企業文化一直極度短缺的。當前,我國正致力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應的,就必須建立起支撐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會計誠信文化。市場經濟既是嚴格的法治經濟,又是嚴格的信用經 濟,它的確立和發展內在地需要講究誠信的道德力量。作為經濟主體,在市場中能體會到自律的必要性、重要性而產生對自我行為進行約束的要求,自覺遵守市場經濟道德規范,這是整個市場經濟規范的基礎和靈魂。只有當人們普遍形成和確立了市場經濟道德規范,市場經濟的行政規范、法律規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覺的實施。良好的會計誠信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從長遠看,最缺乏的不是資金、技術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會計誠信體系的機制。因此在全社會范圍內,從道德上、制度上確保誠信「升值」,消除欺詐和失信,確是一樁刻不容緩的大事。那麼如何來進行會計誠信的建設呢?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這部分工作主要包括四點:一是健全股東大會制度。其中又包括推行股東大會網路投票制度、建立累積投票選舉制度和引入限製表決權制度。二是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完善獨立董事的選聘機制和賦予董事予一定的許可權。三是完善監事會制度。其中包括規范監事會的產生機制、保持監事會的獨立性和落實監事會的職權。四是建立報酬與業績相對稱的經營者激勵機制。 2.健全會計制度體系 2.1加快會計制度建設步伐 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規范會計制度的制定過程,避免不確定性對會 計制度產生過多的影響,增強制度的合理性、公平性、穩定性和持續性。隨著會 計改革的深化,會計准則應逐漸過渡到由民間組織來制定。二是完善會計制度的 內容,壓縮虛假會計信息的施展空間,這可以從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註、鼓勵企 業披露非財務信息、進一步完善與嚴格規范關聯交易的披露、加強對現金流量信 息的呈報和考核等方面著手。二是加快制定和出台新的具體會計准則,針對我國 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現問題的方面加以規范。四是考慮盡可能縮小會計政 策選擇的彈性區間,對會計政策選擇方面的規范更加具體。 2.2建立會計誠信評價制度 近年來,一些我國地方財政部門對會計誠信體系建設進行了有益探索,試行 了會計誠信評價制度。上海市財政局率先於2001年探索建立了會計誠信評價制 度,並於2002年開始試行;山東等地也於2002年開始進行會計誠信評價試點。試點情況表明,對企業財務會計情況作出評價並公示,有利於督促企業依法規范 會計秩序和做好會計工作,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行業公信力。 3.加強會計誠信文化建設 3.1塑造會計誠信的企業文化 從企業內部環境進行考慮,筆者認為會計誠信缺失最根本的原因是企業文化方面的問題。所以,要建設企業會計誠信文化,除了政府和社會的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企業要重建以「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誠信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因此,企業經營和培育市場的投入不應只限於物質方面,還要注重誠信的投人,營造一種「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氛圍。沒有誠信的投入,物質的投入就難以取得最大的利益。構建「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加強信用建設,其根本目的就在於促進合法經營,追求「陽光利潤」,搞好優質服務,提升商品質量,經營信譽和顧客的滿意度。「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重在培養誠信理念,並將這一理念內化為中小企業員工的價值觀,體現在員工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使誠信成為員工的自覺行為。「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做到「誠信不欺、一諾千金」,信守道義和諾言,誠善於心,言行一致,先義後利。有效的誠信文化建設模式必須由企業的主要領導倡導,在從企業的整體利益出發的同時,考慮全社會的利益。企業領導必須將誠信文化建設看成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並通過教育使員工認識到誠信尤其是會計誠信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之一,通過合法的手段使公司利潤最大化是全體員工的共同目標。 3.2塑造會計誠信的社會文化 會計誠信文化的丟失不僅是會計領域僅有的現象,也不僅是會計人員僅有的現象,它成了社會的普遍現象。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不僅要打造會計誠信,還要建立社會誠信,只有全社會做到誠實可信,才能夠保證會計信息人員的守信,才能夠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誠信建設必須納入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之中。與我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誠信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並要加以時日方可完成。 4.加強會計誠信教育 4.1加強高校會計專業誠信教育,從根本抓起 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大部分將走向會計工作崗位,從事具體的會計 工作,他們在高校所接受的專業教育、素質教育以及他們在校期間所形成的人生 觀、價值觀,必將對他們今後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會計職業道德等產生深遠的 影響。從這一層面上講,我們的會計教育工作對會計誠信建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 任。 4.2加強注冊會計師誠信教育,提高執業勝任能力 注冊會計師行業作為一個融知識和技術於一體的服務行業,注冊會計師的專 業勝任能力既要求其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又要求其經濟、有效地完成客 戶委託的業務。然而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隊伍的素質在許多方面離市場經濟的要 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年齡結構、專業知識結構、技能和經驗等方面有不 盡人意之處。在職人員專業水平的低下以及事務所缺乏科學管理最終影響其執業 能力難以滿足社會的要求。但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時間所能解決的,筆者認為可從 以下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加強審計方法的研究和審計人員的培訓。中國注冊 會計師協會尤其是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應有計劃地組織乃至強制性要求各事務 所參加定期或不定期在職會計師培訓和後續教育,不斷引進和組織學習國外先進 的審計理論與技術方法,以提高在職人員適應審計環境、對象及目標變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一套對在職從業人員業務能力的考核機制。為強化後續教 育效果和防止「南郭先生」的現象,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每年至少不定期抽查考 核從業注冊會計師業務能力一次,對業務能力不能勝任的執業者責令其自費培訓或停止其繼續執業。 雖然本文提出了一些對於構建我國誠信會計的對策,但是對於會計的誠信問題應該從每個人做起,從每個會計師做起,否則做什麼也是徒勞。希望廣大會計師能加強自我修養,做一個光榮的誠信會計。
F.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有什麼法律責任
財務作假,投資者可通過法律途徑向審計所索賠,而相關審計人員的從業資格也可能會被取消,並處一定罰金。所有的財務造假都與公司高管有關,只要斷絕了高管的推卸責任之路,上市公司造假的動力就可以消除大半。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段
1、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
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還是經營涉足范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於一種復合形的多元架構。
其向公眾披露的合並會計報表數據范圍涵蓋了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公司、聯營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響等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
關聯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各自獨立核算,但關聯企業之間往往在整個集團內又相互配套,甚至互為商業購銷客戶,這些在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節合並數據提供了一個平台。
2、通過「泡沫重組」,或突擊進行資產轉讓等方式,追求一種華而不實的短期逐利行為。
這種通過債務重組和轉讓資產等方式所獲得的非經常性收益並不是總能得到,由於主營業務沒有實際成長,這些企業在業績大幅提升一兩年後,往往又出現業績大幅縮水的情況,投資者則因為只看重企業表面收益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6)替上市公司偽造利潤法律風險擴展閱讀
我國證券市場是政府主導型市場。上市公司在初次發行階段,證監會要求公司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企業上市後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的主要方式是配股,導致很多企業為了利益進行財務包裝。
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是由於公司管理者基於自利可能有操縱利潤、虛報業績的動機,作為財產所有者的股東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委託獨立的審計人員對管理者履行經濟責任的狀況進行審查、鑒證和報告。
但目前注冊會計師制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財務造假行為不斷出現,其原因主要是注冊會計師制度本身存在一些問題。
G. 上市公司為什麼要虛增利潤
1.偽造業績,虛增利潤,騙取銀行貸款
2.偽造業績,虛增利潤,騙取上市,圈錢
3.偽造業績,虛增利潤,欺騙股民,抬高股價
4.其他不法目的
H. 許多上市公司通過「其他應收款」虛構利潤,如何虛構法,
每一家現代工業企業(評:應為工業和商業企業)都(評:通常情況下)會有大量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應收賬款主要是指貨款,而其他應收款是指其他往來款項,這是做假賬最方便快捷的途徑。為了抬高當年利潤,上市公司可以與關聯企業或關系企業進行賒賬交易(所謂關聯企業是指與上市公司有股權關系的企業,如母公司、子公司等;關系企業是指雖然沒有股權關系,但關系非常親密的企業)。(評:1.典型分錄:借:應收(其他應收)帳款—A關聯企業 貸:主業(其他業務)收入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註:稅金不是必然的,通過此類交易即虛增了收入2.與關聯、關系企業交易還不是最惡劣的,惡劣的是無中生有,虛構交易,有人說了,不是有審計查帳么?上市企業年報確有CPA法定審計,但是審計是①抽樣審計,這種技術從本質上決定了必然會有漏網之魚②審計成本決定了,比如,對應收類往來審計一般會發「詢證函」進行測試,但實務中往往是企業代發或審計人員有意規避疑點企業,再者,不是除了「詢證函」還有替代程序嗎?對,也有,但是這種替代的效果也是往往不佳的3.再惡劣一點的,本企業記錄與對方企業的半真半假的業務,不是全部真實記載,不同品種,不同規格有漏有溢,渾水摸魚)顧名思義,既然是賒賬交易,就絕不會產生現金流,它只會影響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決不會體現在現金流量表上。因此,當我們看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出現大量「應收賬款」,損益表上出現巨額利潤增加,但現金流量表卻沒有出現大量現金凈流入時,就應該開始警覺: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賒賬交易操縱利潤?(評:你有疑問有如何,你能夠找到幾只白烏鴉?你會說,找相對白一些的吧,這就主觀成份相當大的,你要不要聽聽股評家、證券分析師的專業意見?)
賒賬交易的生命周期不會很長,一般工業企業回收貨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時間太長的賬款會被列入壞賬行列,(評:壞帳核銷也是紙面游戲的一個方面)影響公司利潤,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會在下一個年度把賒賬交易解決掉。解決的方法很簡單——讓關聯企業或關系企業把貨物退回來(評:真實進行貨物流轉算是比較老實的,基本上這么做的人不多,實際上,有很多企業純粹是紙上往來,從原始憑證到會計報表都是,這當然牽涉到不是一個部門,不是一個人員,但是內控制度且不說是否健全,就是健全也得看是為了控制誰的),填寫一個退貨單據,這筆交易就相當於沒有發生,上一年度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這對於投資者來說已經太晚了。打個比方說,某家汽車公司聲稱自己在2004年賣出了1萬台汽車,賺取了1000萬美圓利潤(當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會註明是賒賬銷售),這使得它的股價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這家汽車公司突然又聲稱2004年銷售的1萬輛汽車都被退貨了,此前宣布的1000萬美圓利潤都要取消,股價肯定會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資者必然損失慘重。在西方,投資者的經驗都比較豐富,這種小把戲騙不過市場;但是在中國,不但普通投資者缺乏經驗,機構投資者、分析機構和證券媒體都缺乏相應的水平,類似的假賬陷阱還真的騙過了不少人。
更嚴重的違規操作則是虛構應收賬款,偽造根本不存在的銷售記錄,這已經超出了普通的「操縱利潤」范疇,是徹頭徹尾的造假。當年的「銀廣夏」和「鄭百文」就曾經因為虛構應收賬款被處以重罰。在「達爾曼」重大假賬事件中,「虛構應收賬款」同樣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評:如前所述)
應收賬款主要是指貨款,而其他應收款是指其他往來款項,可以是委託理財,可以是某種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種無形資產的款項等等。讓我們站在做假賬的企業的角度來看問題,「其他應收款」的操縱難度顯然比「應收賬款」要低,因為「應收賬款」畢竟是貨款,需要實物,實物銷售單據被發現造假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其他應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較容易,而且估價的隨意性比較大,不容易露出馬腳。有了銀廣夏和鄭百文虛構銷售記錄被發現的前車之鑒,後來的造假者傾向於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應收款」則來無影去無蹤,除非派出專業人士進行詳細調查,很難抓到確實證據(評:而「其他應收款」中的「其他」明細子目則極為惡劣,又亂又煩。即使派出專業人士進行詳細調查,難度也是很大)。對於服務業企業來講,由於銷售的不是產品,當然不可能有「應收賬款」,如果要做假賬,只能在「其他應收款」上做手腳。在中國股市,「其他應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賬的卻少之又少。(評:為此,又規定了「其他應收款」也列入計提「壞帳准備」的范圍,實際上包括「壞帳准備」在內8項准備實是企業調節利潤的蓄水池)
換一個角度思考,許多公司的高額「其他應收款」不完全是虛構利潤的結果,而是大股東佔用公司資金的結果。(評:由此想到了一個典型的「虛假注資、抽逃資金」的做法,第一步:借:銀行存款(固定資產)等 貸:股本—股東 第二步:借:其他應收款—股東 貸:銀行存款等,當然:1.這兩步之間視不同企業有幾天或幾個月的時間差 2.在目前的企業中很少能夠看到這么NUDE的做法,但也只是多加進了幾個往來,曲折隱晦些而已)早在2001年,中國上市公司就進行了大規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東挪用資金的結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應收款」的名義進入會計賬目。雖然大股東挪用上市公司資金早已被視為中國股市的頑症,並被監管部門三令五申進行清查,但至今仍沒有根治的跡象。在目前中國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東想企業資金簡直是易如反掌;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做假賬,但肯定是一種違規行為。
I.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作假,其審計所和審計人員要承擔什麼責任
財務作假,投資者可通過法律途徑向審計所索賠,而相關審計人員的從業資格也可能會被取消,並處一定罰金。所有財務欺詐都與公司高管有關。只要切斷高管的責任,就能消除上市公司造假的動力。
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手段
1、利用企業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表。
一般來說,我國上市公司大多屬於集團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業務范圍、各種經營環節等方面來看,它們大多處於一個復雜的多結構中。
向社會披露的合並會計報表數據,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企業、合營企業以及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的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
關聯企業都是獨立的法人,獨立核算,但往往在整個集團內相互補充,甚至是商業購銷客戶,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整合並數據提供了平台。
2、通過「泡沫重組」或資產突然轉移等方式,追求一種浮華的短期逐利行為。
通過債務重組和資產轉讓取得的這種非經常性收入並不總是存在的。由於主營業務實際增長不大,經過一兩年的實質性業績提升,這些企業的業績往往出現大幅下滑。投資者投資是因為他們只關注企業表面收入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9)替上市公司偽造利潤法律風險擴展閱讀:
我國證券市場是政府主導型市場。上市公司在初次發行階段,證監會要求公司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企業上市後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的主要方式是配股,導致很多企業為了利益進行財務包裝。
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是由於公司管理者基於自利可能有操縱利潤、虛報業績的動機,作為財產所有者的股東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委託獨立的審計人員對管理者履行經濟責任的狀況進行審查、鑒證和報告。
但目前注冊會計師制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財務造假行為不斷出現,其原因主要是注冊會計師制度本身存在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