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㈠ 基層法律服務所目前現狀
基層法律服務所是最早於1980年底出現在廣東、福建、遼寧等地,主要是面向廣大農民群眾,調解生產經營性糾紛,並從事代書、解答法律咨詢等簡單的法律服務工作。自1984年以來經司法部、中央書記處都以會議和文件等形式再三肯定和推廣之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並迅速普及到大中城市的街道和廠礦企業。自1986年以後,在「鞏固、提高、完善、發展」的方針指導下,全國基層法律服務所呈急劇上升趨勢。截止1989年底,全國共有鄉鎮法律服務所29979個,擁有鄉鎮(街道)法律工作者90333人,全國鄉鎮法律服務所共調解糾紛1377624件,協助辦理公證1727265件,民事訴訟代理117013件,非訴訟代理235037件,擔任基層政府和企業常年法律顧問104073家,代寫法律文書594356件,解答法律咨詢3986602人次,挽回經濟損失212688萬元,各項業務比1988年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1990年代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等有關文件則將基層法律服務所作為「政法基層組織」之一。
自90年代以來,鄉鎮法律服務所開始進入總結、整頓階段,基層法律服務所建設重點轉到了上等級、上水平、上質量、上效益的新階段。司法部先後頒布的《關於鄉鎮法律服務所的暫行規定》、《鄉鎮法律服務業務工作細則》等,確認了基層法律服務所近似於律師的廣泛業務范圍;司法部並統一頒發《鄉鎮法律工作者證》,作為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資格認證或執業證書(但審查權實際上交給了由縣級司法局);國務院物價局下發的《關於印發第二批〈國務院有關部門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目錄〉的通知》中,將基層法律服務所業務收費列為准予收費的項目。總體來看,90年代的整頓和改革強化了基層法律服務體系。1992年,全國鄉鎮法律服務所經過整頓撤消、合並驗收不合格的所加上新建的所,比整頓前增加1087個;整頓中辭退、解聘不符合條件的法律工作人員之後加上新招聘人員,比整頓前增加10467人;全國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鄉鎮法律工作人員佔13.8%,具有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62.3%,並有1205人已考取律師資格;很多法律服務所經過整頓,增加了服務業務的層次和范圍;法律服務所的各項規章制度開始健全,80%以下的所實行了掛牌服務和「兩公開一監督」制度;辦公條件和物質裝備也得到改善。 當時官方文件一致肯定,基層法律服務所在協助基層政府推進依法治理、化解基層矛盾、普及法律常識、整治涉法熱點問題等方面所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政法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要輔助力量。
然而,世紀之交似乎成為基層法律服務所命運的一次轉折點,抑制(或明揚暗抑)基層法律服務所的發展成為官方態度的主流傾向,基層法律服務所的職能、體制和目標在幾經調整後目前可謂撲朔迷離。2000年3月,司法部頒布《基層法律服務所管理辦法》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規定「基層法律服務所按照事業法人體制進行管理和運作」,實行與鄉鎮政府司法所「政事合一」;同年8月,「國辦發(2000)51號」和「清辦函(2000)9號」文件則指出,法律服務所「不再屬於行政掛靠機構或事業單位,實行自主執業、自收自支、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自律性運行機制,成為符合法律中介服務行業規則的合夥制執業組織形式」。嗣後全國各地深入貫徹《辦法》的精神,全面開展基層法律服務所清理整頓,要求各基層法律服務所與司法所按照上述規章進行脫鉤改制。自此,全國基層法律服務所的數量由持續上升趨勢急轉直下。截止2000年底,全國共有基層法律服務所34219個,較1999年減少1164個,不過,也許是慣性作用的影響,該年度全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總數為121904人,較1999年底仍增加2182人;業務量也有所增加,代理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比上年增長6.3%,擔任基層人民政府、村(居)委會和企事業單位常年法律顧問的比上年增長5.9%,其他業務也有所增加。然而到2001年,全國共有基層法律服務所銳減到28647個(較上年減少5572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總數為較上年減少13919人;服務業務除訴訟代理略有上升外,但其他業務都明顯下降。 2002年,基層法律服務所及服務人員數量繼續下降,服務所較2001年減少1758個,從業人員減少9444人。
二、基層法律服務所在基層法律服務體系中的角色
基層法律服務所在基層法律服務體系中的角色主是通過其與這一體系中的其他主體之間的關系來定位的。從這些關系中,也能夠或明或暗地了解對基層法律服務所的現狀評價和未來設計眾說紛紜的原因。
1.基層法律服務所與基層司法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形成。
基層司法所作為一級司法行政機構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比基層法律服務所出現約晚10餘年,但基層司法所的職能產生與法律服務所產生幾乎是同期的。1981年11月,司法部《司法助理員工作暫行規定》規定了人民公社(鎮)、街道辦事處設立專職司法助理員,作為基層人民政權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員,在人民公社(鎮)、街道辦事處和縣(區)司法局(科)的領導和基層人民法院的指導下工作。1996年6月司法部《關於加強司法所建設的意見》明確規定基層司法所的八項主要職能,其中包括指導管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代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處理民間糾紛。 1991年9月司法部《鄉鎮法律服務業務工作細則》也規定,鄉鎮法律服務所辦理各項法律服務業務,應當在本鄉鎮人民政府及其司法助理員(司法所)的領導下進行。由此形成的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司法所的關系是:基層司法所是國家基層司法行政機關,基層法律服務所是社會團體,二者是管理和被管理、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基層司法所經費來自國家財政,由國家核定編制,基層法律服務所經費自籌,自負盈虧,沒有固定編制;基層法律服務所為當事人提供服務可以收費,而基層司法所提供法律幫助不能收費。但從文獻中我們看不出司法所與法律服務所「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根據,結合實證調查所獲得的信息,我們了解到,早期的法律服務所所長就是司法助理員,司法助理員又成為後來的司法所所長,於是就形成兩所所長合一、兩所人馬合一、兩所工作職能合一的狀況。
2.基層法律服務所與律師事務所-「剪不斷,理還亂」的冤家。
十幾年前,律師事務所從行政機關逐步脫鉤獨立、完全走向市場(不過在許多農村基層,國營律師事務所仍是當地主要或唯一的律師事務所),時至今日,以鄉鎮、街道為據點的基層法律服務所也正按照同樣的思路開始與其行政主管機關司法所脫鉤、走向市場。根據2000年有關文件,基層法律服務所在完全脫鉤改制後與現有律師事務所體制區別不大,他們在執業過程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與《律師法》中關於律師執業的權利和義務差別不大,其中包括在參加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訴訟代理活動時,向人民法院查閱案件有關材料,並可根據承辦事項的需要,持基層法律服務所證明和《法律服務執照》進行調查,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查詢、索取有關材料等權利,他們的義務中也同樣包括了「維護法律尊嚴與社會正義」、盡職盡責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按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等等。不過,基層法律服務所與律師事務所之間也存在明顯區別:(1)地域范圍:基層法律服務所主要服務於本區域農村、城市街道各基層單位和個人,而律師事務所則不受此限制;(2)業務范圍:基層法律服務所不能辦理刑事案件及與此相關業務,律師事務所則可以辦理包括刑事案件在內的所有訴訟和非訴訟業務;(3)執業資格:基層法律服務所從業人員要求取得專門法律服務工作者資格證書,由司法部統一組織考試進行資格認證;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要求通過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組織的全國統一司法考試;(4)收支制度:法律服務工作者必須按照各省物價局的規定由法律服務所統一收案、統一委派、統一收費,收費標准低廉,很多案件只收取成本費,有的甚至要求按照法律援助標准不收費;律師事務所收費標准相對較高。 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法律服務所只需要繳納很低的年檢費,勿須繳稅;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必須按特定標准繳納個人所得稅和管理費。
3.基層法律服務所與人民調解委員會-同一司法所領導下的職能交叉的服務實體。
根據1989年6月17日國務院發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下設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在由司法助理員具體代表的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除村民委員會成員或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外,由群眾選舉產生。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費,其工作經費和人民調解員的補貼經費由村民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自行解決(後規定調解成功的可適當收費);在2002年9月最高法院司法解釋頒布後,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具有民事合同性質。但基層法律工作者主持達成的調解協議不具有約束力,只能靠雙方當事人自覺履行。當事人一方無故拒不履行的,法律工作者可以告知、協助或者受託代理另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不過,由於作為司法所所長的司法助理員的法定職責包括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工作並參與重大疑難民間糾紛調解,在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員的司法所,常常是「三塊牌子,一套人馬」,司法所所長兼任法律服務所所長和調解委員會主任,於是在具體案件中,上述區別意義就不大了。
三、基層法律服務所的社會評價與未來命運
基層法律服務所是基於社會需求而自發產生後,在一種沒有理論論證、沒有市場調查、沒有法律規范的背景下,依賴於政策和行政手段推動擴展的機制,因而它的生死成敗都對政策有很強的依賴性。至於我們特別關注的基層法律服務所的政策急轉直下的主觀原因,目前還沒有十分確切的官方依據。結合與高層官員的接觸和課題組自己的分析,基層法律服務所發展的無序狀態,加之近年來城市地區律師業的迅速發展和競爭日益激烈,基層法律服務所的種種弊端和劣勢日漸顯現出來,特別是低價競爭和劣質服務成為直接威脅基層法律服務所的存在價值的致命抨擊。司法行政管理部門高層領導的人事變動和思路變化,也是導致法律服務所在發展趨勢驟然變化的重要原因。
1999年9月至10月,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組成4個調研小組,分赴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河南、陝西、甘肅、廣東、湖北共10省市,就律師事務所與法律服務所的設置、業務范圍的劃分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聽取了數百名調查對象的意見,主管基層和律師的有關負責人以及基層法律工作者、律師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從調查組調查結果來看,法律服務市場存在一些突出問題:(1) 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名稱混亂, 法律服務所、法律服務中心、法律事務所、法律服務站、法律咨詢中心、法律服務公司、法律咨詢公司等林林總總,五花八門;(2)法律服務所布局不盡合理。總體看來,城市偏多,農村偏少,老少邊窮地區則更少;(3)收費標准缺乏規范。由於部里對法律服務所收費標准沒有統一規定,收費根據只能依據一些省市出台的臨時性的收費辦法;(4)法律服務所設立的審批許可權不統一,有省市司法廳局批准成立的,有地區縣司法局批准成立的,還有非司法行政部門批准成立的,如省編委、省政府、省法制辦、省高院、省檢察院、省工商局、老齡委等等部門;(5)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任職條件偏低。1987年司法部規定,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法律知識的人可以從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但由於在全國范圍內缺乏統一的任職資格考試,各地在掌握任職資格時隨意性較大;(6) 法律服務工作者隊伍急待整頓,主要是一些政法機關離退休人員,有的離退休年限不滿二年就進入法律服務機構工作,辦人情案、關系案,群眾對此反映較大;(7)法律服務所的管理有待規范,缺乏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的規范和約束,等等。
盡管存在上述問題,社會各界對於鄉鎮一級保留法律服務所並無分歧;但對在城市的街道一級是否設立法律服務所分歧很大;關於法律服務所的業務范圍是否應當劃分、怎樣劃分,意見不一。然而,部分高層官員希望法律服務所走向市場、並在市場競爭中自生自滅的意向,已體現為行政結構變更,比如司法部管理法律服務所工作的基層處已由基層工作司調整到律師與公證工作司,基層法律服務所被納入與律師同類的管理體制。然而,這種似乎體現市場化和自治化的意向與高層領導的講話及文件精神並不一致。比如,2002年司法部頒布《關於加強大中城市社區法律服務工作的意見》和2003年司法部長張福森在全國司法廳(局)長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基層法律服務立足社區,親民近民、服務便利、收費低廉等特點,以及在滿足城市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的法律需求等特殊作用出發,將大中城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職能定位於「以街道社區為依託,面向基層、面向社區、面向群眾,提供公益性、非營利性法律服務」。我們無法想像,「公益性」、「非營利性」的法律服務與以營利為驅動和杠桿的市場化體制/管理模式如何兼容,我們更無法想像,一個既沒有政府支持、也沒有市場資金來源的基層服務機構如何實現「公益性」目標?合理的推測是,基層法律服務也許能夠依賴於「(立足)社區」而獲得社會捐贈,從而成為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的法律服務機構?無論如何,對於農村基層法律服務所的前景如何定位目前尚未看到官方文件或講話,然而,官方、學者、以及與大中城市律師界較為接近的媒體卻基於不同立場和目標,正在設想由政府撥款的法律援助機構,和由政府操縱的「群體性自治組織」
㈡ 山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的條例全文
第一條 為了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效能,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評估與考核等應對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突發事件的分級標准,按照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規定執行。
第四條 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應當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出發,按照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實行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編制本行政區域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科學安排應急重點建設項目,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專項組織實施。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其依法設立的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本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實際需要,設立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組織、協調、指揮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根據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情況和處置需要,上級人民政府可以派出工作組,指導下級人民政府或者直接指揮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
上級所屬駐當地單位應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中服從當地人民政府的指揮和調度。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所屬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評估考核;將突發事件防範和應對工作,納入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和有關負責人年度績效考核范圍,建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相關指標體系,健全責任追究制度。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負責本級人民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應急、信息匯總、綜合協調、服務監督的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對工作,設立應急管理辦事機構或者確定其內設機構具體負責本部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確定的相關機構和工作人員,負責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人民政府做好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
有關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依法加強專業應急隊伍建設,配備專職或者兼職工作人員,做好有關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
依照本條規定承擔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機關或者機構以及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區域合作,建立健全與其他相關同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上級所屬駐當地有關單位的應急聯動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和資源共享,提高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科學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發揮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慈善機構、紅十字會、應急志願者協會等組織和公眾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的作用,增強全民的公共安全和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全社會避險、自救、互救等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突發事件信息公開制度,完善信息發布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和輿情收集、分析機制,加強對信息發布、新聞報道的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作出應對突發事件的決定、命令,應當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專項工作報告。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制定本級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並組織制定本級突發事件專項應急預案;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制定本部門應急預案。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依法制定本區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或者重大活動主辦單位、公共場所和公共設施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依法制定本單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或者具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制定單位應當根據應急預案制定簡易應急操作規程。
第十四條 下級人民政府的總體應急預案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應急預案應當向當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應急預案應當向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社會公布。
根據實際需要和情勢變化,制定單位應當適時修訂和完善應急預案。修訂後的應急預案,應當重新備案。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制定應急演練規劃,合理安排應急演練。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應當建立應急演練指標評估體系,對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應急演練進行指導。
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應急演練。
突發事件多發、易發地區的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居民、村民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演練。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布局應急所需的重點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統籌安排應對突發事件必需的物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將城鎮各類廣場、綠地、體育場、學校、公園、人防工程以及疏散基地等適宜場所,確定為應急避難場所,並公示具體位置。
應急避難場所應當設置統一、規范的標志、標識,儲備必要的物資,提供必要的醫療條件,並根據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要,建立或者指定傳染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人的隔離治療場所。
應急避難場所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使用單位,應當加強對應急避難場所的維護、管理,保證其正常使用。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突發事件風險管理體系,健全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等風險管理制度,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綜合性風險評估;建立危險源、危險區域的信息資料庫,並對危險源、危險區域加強管理。
第十八條所有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對安全防範措施的監督檢查,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及時消除事故隱患。下列單位還應當建立安全巡檢制度,配備報警裝置和必要的應急救援設備、器材,在危險源、危險區域配備警示標志,保障運行安全:
(一)礦山、建築施工單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病原微生物等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運、使用、處置單位;
(二)供水、排水、供電、供油、供氣、供熱、通信、有線電視網路等公共設施的經營、管理單位;
(三)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
(四)大中型水庫、重要河段、林場、危險山體的管理單位。
第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安全形勢分析會議制度,在企業改制、征地拆遷、教育醫療、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等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重點領域,建立以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評估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定期進行形勢研判。
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建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對可能引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矛盾糾紛,確定責任單位和人員,綜合運用各種調解手段,及時予以調處化解。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從事境外投資活動的有關單位,在確定境外投資項目前,應當在本地充分進行項目安全風險評估。
派出部門和單位應當將安全防護費用和物資供應計入項目成本,及時為派出人員購買境外人身意外保險和其他相關險種,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定期組織開展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應急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紅十字會等組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特點,協助人民政府開展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根據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機關、機構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開展應急知識宣傳教育。
學校應當將應急知識納入教學內容,並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能力,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應急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與互救能力。
新聞媒體、電信運營商應當無償開展突發事件預防預警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與互救能力。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培訓制度,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培訓納入公務員培訓內容,針對不同對象確定教育內容、考核標准,定期開展培訓,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決策和處置能力。
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對本單位職工進行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以及應急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增強職工安全防範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託公安消防等專業隊伍、專業機構,建立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並按照有關要求配備人員和裝備、器材。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依法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依託社會力量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應當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提供交通、水利、通信、電力、供水、供熱、供氣、醫療、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建立以本單位職工為主體的應急救援隊伍;高度危險行業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防護裝備和器材。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指導、扶持建立應急志願者組織,鼓勵其參與應急知識宣傳教育、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等活動。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及建立應急救援隊伍的單位,應當加強對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和職業技能的培訓,為專業應急救援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配備足夠的防護裝備和器材,提高搶險救援和安全防護能力,減少應急救援人員的人身傷害風險。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經費和專項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各級財政的預備費應當優先保證應對突發事件的需要。經費的使用情況,應當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
省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等開展公共安全技術理論研究,開發用於突發事件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
第二十六條 本省按照統籌規劃、分級負責、統一調配、資源共享的原則,建立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三級應急物資保障系統,完善重要應急物資的監管、生產、儲備、更新、調撥和緊急配送體系,並根據不同區域突發事件的特點,分部門、分區域布局省級物資儲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商務、民政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定期組織提供應急物資儲備目錄,會同有關部門統籌規劃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庫,並根據應對突發事件的需要,採取生產能力儲備、原料產品庫存儲備、物流企業儲備等方式,保障應急處置與救援所需物資的生產、供給。
負責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部門應當儲備處置突發事件所需的專業應急物資。
鼓勵和引導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家庭儲備基本的應急自救物資和生活必需品。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應急捐贈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各界根據實際需要,提供資金、物資捐贈或者技術支持。
捐贈資金、物資的使用情況應當依法予以公布,並接受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捐贈人和社會的監督。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統籌規劃、周密銜接、標准規范、整合資源的原則,依託政府系統辦公業務資源網路,充分整合利用現有專業系統資源,構建省、設區的市、縣(市、區)應急平台體系,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復建設。
全省政府應急平台體系承擔本省突發事件的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綜合研判、輔助決策、指揮調度、異地會商、信息發布、事後評估等功能。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統一的突發事件信息收集與報送系統,組織下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專業監測機構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新聞媒體等單位,收集、報送突發事件信息和相關社會動態。
突發事件報告內容應當包括時間、地點、單位名稱、聯系方式、信息來源和事件類別、傷亡、經濟損失的初步評估、影響范圍、發展態勢以及處置情況等。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突發事件信息報告員制度,可以聘請記者、民警和其他相關基層組織工作人員擔任報告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逐級報告突發事件信息,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
第三十條報送突發事件信息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及時、客觀、真實和准確,不得遲報、謊報、瞞報、漏報;
(二)可能產生重大影響或者發生在重點區域、特殊時間的社會安全事件信息,立即報告;
(三)涉及國家秘密的,保守國家保密。
報送單位應當及時續報突發事件處置的進展情況,直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並作終報。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建立健全專業監測機構,完善應急監測預警體系。有關專業監測機構應當按照應急需要加強技術保障建設,確保監測數據信息完整可靠。
可以預警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級別,按照突發事件發生的緊急程度、發展態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一級為最高級別,並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標示。
第三十二條可以預警的突發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向社會公開發布相應級別的警報,決定並宣布相關地區進入預警期,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並向當地駐軍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鄰或者相關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通報。
第三十三條 預警信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授權的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發布。發布的內容包括突發事件的類別、預警級別、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當採取的措施和發布機關等。
預警信息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微博、手機簡訊、防空警報、電子顯示屏、有線廣播、宣傳車、傳單等方式發布。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接到預警信息後,應當配合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做好突發事件應對工作。
第三十四條 發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有關部門應當根據事態的發展,按照有關規定適時調整預警級別或者及時更新預警信息內容,並重新發布。
有事實證明不可能發生突發事件或者危險已經解除的,發布預警信息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有關部門應當立即宣布解除預警,終止預警期,並解除已經採取的有關措施。 第三十五條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或者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指揮協調應急處置工作:
(一)一般突發事件,由發生地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負責應急處置,必要時設區的市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指導處置;
(二)較大突發事件,由發生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負責應急處置,必要時省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指導處置;
(三)重大突發事件,由省人民政府負責應急處置,省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具體負責;
(四)特別重大突發事件,報請國務院應急處置或者根據國務院部署由省人民政府應急處置。
下一級人民政府不能有效控制突發事件事態或者不能消除其引發的嚴重社會危害的,應當及時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應急處置工作。
第三十六條 突發事件發生後,履行統一領導職責或者組織處置突發事件的人民政府,除可以採取《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條規定的應急處置措施外,還可以採取下列一項或者多項措施:
(一)為受到危害的人員提供應急避難場所和生活必需品,實施醫療救護、疾病預防控制、心理干預服務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二)根據應急處置的需要,調集救援力量和儲備物資,向有關單位和個人徵用應急救援所需設備、設施、場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資,指定救治單位和應急避難場所;
(三)指令有關企業組織生產、供應生活必需品和應急救援物資;
(四)協調交通運輸經營、管理單位優先運送受到突發事件危害的人員以及處置突發事件所需的救援人員和物資;
(五)報請上級人民政府或者要求下級人民政府為應急處置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或者技術支援。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服從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指揮和安排,積極配合實施應急處置措施。
第三十七條 履行統一領導職責或者組織處置突發事件的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統一、准確、及時發布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工作的信息。
第三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全省應急交通運輸綜合協調機制。
處置突發事件期間,配備由省人民政府制發的統一應急標志的應急處置交通工具可以優先通行,並免交車輛通行費;突發事件的威脅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後,發放機構應當及時收回應急標志。
第三十九條 各級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相關類別應急指揮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專家咨詢制度,根據需要成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專家組,為突發事件處置工作提供分析評估、決策咨詢和建議,必要時可以吸收其參與處置工作。
第四十條 通信管理部門應當組織、監督電信運營商保障應急處置通信系統暢通;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網路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協調新聞媒體,為應急處置提供信息播報,並依法實施監管。
第四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實施應急徵用時,應當事先向被徵用的單位或者個人簽發《應急處置徵用通知書》,並登記造冊。《應急處置徵用通知書》應當包括徵用單位名稱、地址、聯系方式、執行人員姓名、徵用用途、徵用時間以及徵用財產的名稱、數量、型號等內容。情況特別緊急時,可以依法先行徵用,事後補辦手續。
被徵用的財產使用完畢,實施徵用的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返還被徵用人;財產被徵用或者徵用後毀損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單位、個人主動提供財產應對突發事件的,使用單位應當進行登記造冊,突發事件應對完畢,及時返還;發揮作用並且毀損的,參照前款規定給予補償。
第四十二條處置突發事件,需要政府采購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應當簡化財政資金的審批和劃撥程序,保障應急處置所需資金。 第四十三條 突發事件的威脅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後,履行統一領導職責或者組織處置突發事件的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宣布應急處置結束,停止執行應急處置措施,同時採取或者繼續實施必要措施,防止發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發社會安全事件。
第四十四條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力量恢復社會秩序,盡快修復被損壞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油、供氣、供熱、廣播、電視等公共設施,及時組織救災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調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盡快恢復生產、生活、學習、工作秩序。
公安機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加強治安管理工作,預防和制止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穩定。
第四十五條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人民政府因應對突發事件採取措施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財產損失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和公平合理原則給予補償。
第四十六條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恢復重建規劃和善後工作計劃,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做好恢復重建工作。
第四十七條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上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扶持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或者行業的政策,依法給予費稅減免、貸款貼息、財政轉移支付等扶持以及物資、人力、技術支持,並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慈善捐贈活動。
第四十八條 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會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督促保險公司做好突發事件保險理賠工作。
第四十九條 公民參加應急救援工作或者協助維護社會秩序期間,其工資待遇和福利不變;沒有工作單位的,突發事件發生地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適當補貼。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應急救援工作中傷亡的人員依法給予撫恤。
第五十條突發事件發生地區和受影響地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組織對突發事件起因、性質、過程和後果進行調查評估,對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等情況進行責任溯查,形成突發事件處置報告,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 第五十一條 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已有處理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五十二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不履行或者不當履行法定職責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據情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執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的;
(二)未制定應急預案或者未進行備案的;
(三)未確定應急避難場所或者未向社會公布的;
(四)未對危險源、危險區域進行調查登記、動態管理和定期檢查、監控的;
(五)未建立應急救援隊伍或者未組織開展應急宣傳培訓、應急演練的;
(六)未按照規定報告突發事件信息的;
(七)未及時調整預警級別、發布或者更新預警信息,或者未按照規定解除警報的;
(八)未及時進行先期處置或者處置不當的;
(九)未按照法定程序進行應急徵用的;
(十)應當給予處分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三條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突發事件時,根據國務院要求或者實際需要,由省人民政府統一部署,組織參與應急處置與救援、災後恢復與重建工作。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直接指令本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接收指令的部門應當及時報告省人民政府。
第五十四條 本條例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㈢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網上有沒有咨詢,或者是院長信箱,可以讓老百姓給省高級人民法院聯絡上的啊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網上沒有咨詢,也沒有院長信箱。根據法院的職責規定,法院是負責裁判的審判機關,而不是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不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2018修訂)第二條規定,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
人民法院通過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解決民事、行政糾紛,保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堅持司法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遵守法定程序,依法保護個人和組織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
根據上述法條規定,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必須遵守法定程序,保護原被告雙方的合法權益,是中立的審判機關,在審理具體案件去不能先入為主,應聽取雙方當事人陳述或辯解。所以,法院不會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3)山東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2018修訂)
第十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和其認為應當由自己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對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三)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規定提起的上訴、抗訴案件;
(四)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五)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核準的死刑案件。
第十七條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十八條
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對屬於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布指導性案例。
第十九條
最高人民法院可以設巡迴法庭,審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確定的案件。
巡迴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巡迴法庭的判決和裁定即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第二十條
高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高級人民法院;
(二)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三)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
第二十一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下級人民法院報請審理的第一審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四)對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五)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六)中級人民法院報請復核的死刑案件。
第二十二條
中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
(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三)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四)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第二十三條
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基層人民法院報請審理的第一審案件;
(三)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四)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五)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第二十四條
基層人民法院包括:
(一)縣、自治縣人民法院;
(二)不設區的市人民法院;
(三)市轄區人民法院。
第二十五條
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基層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工作進行業務指導。
㈣ 2013年山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材料主題和熱點選擇上:
A類可能會更多的涉及法律、法制、制度層面的題材;
首先,深刻領會中央文件精神,將法治精神與公務員崗位特點有機結合。黨的十八大報告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號角。對公務員的法治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了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這就給各級政府建成法治政府提出了時間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針對行政執法中存在的不作為、亂作為、粗暴執法等突出問題提出的,「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對依法行政、行政執法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把依法決策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並列作為決策的基本要求;除了政治建設,十八大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部分也對法治建設提出新要求,這也是考生在備考過程中必須引起重視。
其次,備考中要密切關注與法制建設相關的社會熱點。例如:食品安全、暴力拆遷、城管執法、網路反腐涉及到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問題;「摔倒老人該不該扶」、「小悅悅事件」折射出的法律短板和人性缺失;「長春偷車殺嬰案」給人們特別是嬰兒家長們帶來的法律、法制、制度層面的警示;法律類考生在備考過程中應關注社會熱點與法治精神、法制建設、法治宣傳、政府責任等圍繞「法律」主題展開的知法、護法、守法;也就是政府提倡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B類可能更多涉及經濟技術、財務管理和審計等方面的題材;
首先,深刻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八大文件」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及重要經濟專家的論述,把握近來經濟工作的新動向。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確定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並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穩」就是保持經濟平穩發展,這樣才能為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穩定全局創造條件。「增強消費基礎作用、高質量推進城鎮化、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2013年經濟動向指導關鍵詞。
其次,將中央精神與社會熱點結合,梳理出熱點中的問題、意義、原因、對策等關鍵內容。例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為下一步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創新驅動」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新動力之一;城鎮化正成為中國進一步保持高速增長的內生動力;結構性減稅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減輕居民和企業稅負,以激發市場活力,本質上是政府的一種宏觀調控手段;為應對通貨膨脹,中央打出政策「組合拳」穩定消費價格,同時多部門聯手採取措施;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 ,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倍增≠平均翻番。創新強省、城鄉一體化、旅遊經濟、對口援建、實體經濟等一系列經濟熱詞應當引起考生的重視。
兩會多看看吧,祝考試順利,^_^
㈤ 東營設立基層法律服務所還能批准嗎
根據山東省政府辦《關於轉發省司法廳山東省法律服務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的精神,2017年,山東省基層法律服務機構鄉鎮覆蓋率力爭達到90%以上、2020年實現鄉鎮全覆蓋。因此,可以針對這個目標,根據當地的情況提出申請。原則上,在一個街道行政區劃內只能設立一個法律服務所。轄區較大、人口較多、經濟發達的鄉鎮,可以設立二個以上的法律服務所。
一、山東省政府辦《關於轉發省司法廳山東省法律服務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
(二)發展目標。
2017年,全省律師隊伍達到2.2萬人,業務收費力爭達到45億元,發展5家律師超200人、年收入過億元的律師事務所;公證員隊伍穩定在1100人以上,具有中高級職稱公證員達到55%以上,力爭全省辦證數量突破85萬件;基層法律服務機構鄉鎮覆蓋率力爭達到90%以上;打造10家設施完善、專業突出、資質較高的公共司法鑒定機構,形成比較完善的司法鑒定服務體系;法律援助辦案數量不低於8萬件,95%以上的縣(市、區)建成規范化便民服務窗口。
到2020年,全省律師隊伍達到2.5萬人,業務收費力爭達到60億元,發展30家專業特色明顯、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律師事務所;公證辦證數量突破110萬件,公證員總數達到1200人,實行企業化管理、超過20名公證員的公證處達10個以上;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力爭實現鄉鎮全覆蓋;在全省至少建設30家高資質、高水平的品牌司法鑒定機構,形成以品牌機構為龍頭、以特色專業機構為支點、以便民機構為基礎的司法鑒定服務體系;根據我省法律援助辦案成本費用和數量的增長,結合中央法律援助經費補助,各級財政逐步加大投入,實現法律援助工作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二、《基層法律服務所管理辦法》
1、第七條設立基層法律服務所,應當以農村的鄉鎮行政區劃為單位設立;根據需要也可以以城市的街道行政區劃為單位設立,但在一個街道行政區劃內只能設立一個法律服務所。
轄區較大、人口較多、經濟發達的鄉鎮,可以設立二個以上的法律服務所;不具備獨自建所條件的鄉鎮,可以由二個以上的毗鄰鄉鎮聯合設立法律服務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農、林、牧、漁場的基層法律服務所的設置,按照上述原則辦理。
2、第八條設立基層法律服務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規范的名稱和章程;
(二)有三名以上符合司法部規定條件、能夠專職從業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三)有固定的執業場所和必要的開辦資金。
㈥ 法律援助中心的免費律師咨詢
我們醫生聽到後點點頭,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小李的症狀、服葯情況和功能恢復情況都有了清晰了解。
小李的母親回憶說:「第一次帶他來看病的時候,著急得不得了!兒子狀態不好,來之前也沒什麼准備,醫生問的問題我大多都答不上來,急得直哭。」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無法清晰表述自己的病情或失去部分自理能力,需要家屬陪同就診。下面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帶患者就診的時候,家屬需要做哪些准備。
一、查詢醫院信息
了解就診醫院的精神科門診能夠提供何種幫助,根據患者情況需要,查詢精神科急診或老年、兒童精神專科門診情況;
了解前往醫院途中的交通信息;如果患者出行不便,需要提前與醫生溝通,或者將不願配合的患者接來醫院。
二、做好患者的工作
需要由熟悉患者情況的家屬、同事或朋友陪同患者前往醫院。
若患者拒絕就醫,可以請患者最信任最親近的人進行說服、勸導,必要時可以一些誘哄。
若患者情況緊急,如過於興奮、有嚴重傷人或自傷行為、急性中毒或葯物副作用嚴重的患者,立刻帶患者前往精神科急診就醫,必要時採取強制手段,不要有太多顧慮。
三、充分了解患者情況,提前梳理所需信息
精神分裂症的診斷,需要是依靠翔實的病史資料以及全面深入的精神檢查,因此醫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在就診之前的病情和表現。
第一次就診時需要向醫生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患者的個人信息與家族病史:
√年齡、成長經歷、人格特徵;
√過往或近期是否受到重大刺激或創傷;
√曾經患有何種疾病、過往的醫院檢查結果;
√近期的身體健康情況和服葯情況;
√親屬中是否有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②精神分裂症的相關表現:
√患者出現的異常行為或變化:如自言自語、不切實際的行為或語言、荒謬的妄想和猜忌、情感淡漠等等;
√異常表現的嚴重程度,是否出現傷人或自傷的傾向;
√家屬發現異常的時間,至就醫前,患者的情況是否發生了變化。
患者進行復診時:
家屬需要向醫生提供的信息還包括:
√可觀察到的症狀改善
√是否有新出現的異常行為
√患者的社會生活和能力的恢復
√服葯情況和患者對服葯的態度
√目前葯物是否產生了不良反應
如果時間允許,家屬最好在就診前對患者的資料信息進行回憶和梳理,以防有所遺漏;在描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正常的表現時,盡量真實客觀地還原患者的語言、表情和動作,如果有患者書寫的文字資料也要帶給醫生參考。
溫馨提示:
當親人患上精神分裂症,家屬的心情肯定是非常著急的,但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對他幫助最大的事情就是接受現實,盡快帶他去正規精神病醫院就診。如果能夠在就診前做一些准備,確保患者順利、安全就診,並向醫生提供比較完整且真實的信息,將為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很大幫助。濟南神康醫院—山東省精神心理疾病專科醫院,山東省中西醫結合治療精神疾病專科醫院。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聯盟單位,濟南市心理咨詢師協會理事單位,濟南市門規定點機構,濟南市精神殘疾康復醫療救助定點機構。多年來致力於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形成失眠、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精神康復、酒精依賴、心理咨詢與評估、心理精神疾病復發預防與社會功能康復規劃指導中心等診療科室,醫院擁有專業的醫療團隊,中西醫結合診治精神疾病,將中醫中葯、針灸醫學、物理療法、心理療法,融合現代西醫結合治療,使精神疾病臨床治癒得到提升,幫助患者回歸社會和家庭。濟南神康醫院是山東省醫保定點單位,全國聯網和異地結算定點醫療機構,醫院多年來堅持誠信建院的宗旨,讓患者既少花錢又能把病看好,實實在在地履行好行醫為民的社會責任
㈦ 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生物安全法》全新亮點匯總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生物安全法》全新亮點匯總
2019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了全球。在這場災難中,我們見到了中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同時也意識到在面對重大疫情時,我們的應急體制仍有不足。
2020年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盡快推動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在此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2020年10月17日通過,將於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
生物安全法的頒布和實施有利於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有利於維護國家安全,有利於提升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有利於完善生物安全法律體系。那麼本法有哪些需要我們了解的亮點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亮點一:明確了生物安全的地位和原
《生物安全法》第三條規定: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生物安全應當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人為本、風險預防、分類管理、協同配合的原則。
亮點二:明確了本法的適用范圍
《生物安全法》第二條規定,從事下列活動,適用本法:
(一)防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
(二)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四)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資源安全管理;
(五)防範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
(六)應對微生物耐葯;
(七)防範生物恐怖襲擊與防禦生物武器威脅;
(八)其他與生物安全相關的活動。
亮點三:構建了生物安全風險防控的11項基本制度
《生物安全法》完善了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基本制度,全鏈條防控生物安全風險。規定建立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制度、風險調查評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信息發布制度、名錄和清單制度、標准制度、生物安全審查制度、應急制度、調查溯源制度、國家准入制度和境外重大生物安全事件應對制度等11項基本制度。
亮點四:明確海關的把控責任
本法賦予了海關依法對進出境口岸公共衛生、通過口岸的人員、物品(包括貨物、郵包)和運輸工具等進行監管,肩負防控重大傳染病、動植物疫情通過出入境口岸進出國境,防範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使命。
亮點五:明確我國要保護生物遺傳資源
第五十五條採集、保藏、利用、對外提供我國人類遺傳資源,應當符合倫理原則,不得危害公眾健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條從事下列活動,應當經國務院科學技術主管部門批准:
(一)採集我國重要遺傳家系、特定地區人類遺傳資源或者採集國務院科學技術主管部門規定的種類、數量的人類遺傳資源;
(二)保藏我國人類遺傳資源;
(三)利用我國人類遺傳資源開展國際科學研究合作;
(四)將我國人類遺傳資源材料運送、郵寄、攜帶出境。
前款規定不包括以臨床診療、采供血服務、查處違法犯罪、興奮劑檢測和殯葬等為目的採集、保藏人類遺傳資源及開展的相關活動。
更多資料請搜索日照中公教育
㈧ 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應急辦法
省級總體應急預案 1.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 天津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 河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4.山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5. 內蒙古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6. 遼寧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7. 吉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8.黑龍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9. 上海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0. 江蘇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1. 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2. 安徽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試行) 13. 福建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4. 江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5.山東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6.河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7. 湖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8. 湖南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9.廣東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0. 廣西壯族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簡本) 21. 海南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2. 重慶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3. 四川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4.貴州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5.雲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6.西藏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7. 陝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8. 甘肅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9. 青海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0.寧夏回族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國家專項應急預案 1. 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2.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 3. 國家地震應急預案 4.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5. 國家處置重、特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 6. 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7. 國家處置鐵路行車事故應急預案 8. 國家處置民用航空器飛行事故應急預案 9. 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 10. 國家處置城市地鐵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11. 國家處置電網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 12.國家核應急預案 13.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4.國家通信保障應急預案 15.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16.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 17. 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18. 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19.國家糧食應急預案(待發布) 20.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待發布) 21.國家涉外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待發布)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自然災害類 ·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 水法 · 防汛條例 · 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 · 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 · 防沙治沙法 · 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 · 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 · 防震減災法 · 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 · 森林法 · 森林防火條例 · 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 森林法實施條例 · 草原防火條例 · 自然保護區條例 ·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事故災難類 ·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 · 建築法 · 消防法 · 礦山安全法實施條例 · 國務院關於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 · 煤礦安全監察條例 · 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 ·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 工傷保險條例 ·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 道路運輸條例 · 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 漁業船舶檢驗條例 · 河道管理條例 · 海上交通安全法 · 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 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 · 電力監管條例 · 電信條例 ·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 ·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 環境保護法 · 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 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 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 大氣污染防治法 · 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 水污染防治法 ·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 海洋環境保護法 · 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 · 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 ·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公共衛生事件類 · 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 · 傳染病防治法 · 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 食品衛生法 · 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 動物防疫法 · 國境衛生檢疫法 · 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 植物檢疫條例 · 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 社會安全事件類 · 民族區域自治法 · 戒嚴法 · 人民警察法 · 集會遊行示威法 · 監獄法 · 信訪條例 · 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 · 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 · 殯葬管理條例 · 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 · 中國人民銀行法 · 商業銀行法 · 保險法 · 證券法 ·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 · 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 預備役軍官法 · 領海及毗連區法 · 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 國防交通條例 · 民兵工作條例 · 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 · 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 ·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 · 價格法 · 農業法 · 糧食流通管理條例 · 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 · 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 · 種子法 · 野生動物保護法 · 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 · 農葯管理條例 · 獸葯管理條例 · 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 ·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 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採納哦
㈨ 12348法律咨詢熱線是免費的嗎
是免費咨詢的。
「」是法律服務專用電話的簡稱。
其中「48」取「司法」之諧音,寓意尋求法律服務,調解民間糾紛請找司法行政機關。是司法行政部門運用特定的電話專線和電信網路,統一組織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人員和鄉鎮司法所工作人員,面向廣大群眾和社會組織,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的形式。
主要解答法律咨詢,普及法律常識;實施內部聯動,搞好上門服務;溝通外部信息,做好受案分流;加強區域合作,搞好職能部門間協調聯動;做到快速反應,防止糾紛激化;遵循有關規定,提供法律援助;掌握社情民意,當好黨政參謀;接受社會監督,提高法律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
調處民間糾紛,及時反映群眾的法律需求信息,指導和接受法律援助申請,維護貧弱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
(9)山東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擴展閱讀:
12348的意義:
自2002年1月15日上午9: 00起,啟用全國統一的法律服務專用電話號碼「12348」,原電話號碼「16000148」停止使用。
「16000148」法律服務電話更名為「12348」法律咨詢電話,啟用全國統一服務號碼「12348」,並歸並至法律援助中心,「12348」法律咨詢專線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時,又拓展了法律援助的新功能,此舉標志著「12348」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㈩ 山東省青州市行政復議科的電話是多少
青州抄市司法局
辦公室3222982
政治襲處(掛黨建工作科牌子)3082730
行政執法監督辦公室(掛備案審查科牌子)3082726
行政復議裁決應訴科(對外使用市政府行政復議裁決辦公室名稱)3082726
普法與依法治理科3082730
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科(掛公共法律服務管理科牌子)3082731
社區矯正和戒毒管理科308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