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輿情分析勞動爭議
㈠ 溫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設19個職能處室:
(一)辦公室。綜合協調局內重要政務、事務;負責機關文秘、政務信息、政務督查、機要、檔案等日常運轉工作;承擔重要會務組織、安全保密、行政管理、後勤服務、公務接待、政府信息公開、重要文稿起草等工作;牽頭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綜合管理局新聞宣傳工作;綜合管理局政府門戶網站;負責局機關財務和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負責局直屬單位的財務指導和監督工作;牽頭實施市人才專項經費分配方案;負責對全市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目標管理考核;聯系指導局相關學會(協會)等社團工作。
(二)人事處。制訂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幹部教育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局機關和直屬單位的機構編制、人事、工資、職稱評聘、計劃生育等工作;承辦局機關和直屬單位局管幹部的考核、任免、調配和獎懲工作;承擔局機關和直屬單位目標管理考核工作;負責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的表彰獎勵工作;負責局幹部職工因公、因私出國(境)管理;負責局機關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
(三)政策法規處(行政審批服務處)。牽頭協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規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承擔局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報備和清理工作;牽頭辦理局外法規性文件徵求意見工作;牽頭局調查研究工作,參與局重要文稿起草;承擔國內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動態的收集和綜合研究工作;牽頭承辦行政復議、應訴、賠償和處罰聽證等相關法律事務工作;承擔市本級行政處罰案件的審核工作;負責普法工作,指導監督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依法行政和行政執法工作;組織協調局法律顧問和專家咨詢事宜;負責系統行政執法人員培訓考核以及相關管理工作;貫徹國家和省有關法律法規及規章等相關規定,推進本部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局行政審批制度;負責協調局行政審批等相關工作。
(四)規劃財務處(綜合計劃處)。擬訂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擬訂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工資增長的中長期規劃;綜合管理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工作,承擔本部門各類統計數據匯總分析、審核確認工作,定期發布統計資料和發展預測報告;制定並實施全市系統信息化建設的規劃、規范和標准;擬訂全市社會保險基金財務管理制度,組織編制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草案;負責社會保險基金分析預警,擬訂應對措施;牽頭擬訂中央和省、市財政各項專項資金分配方案(不含人才專項經費),負責專項資金使用效益評估工作;承擔有關科技項目和國際援貸款項目管理工作。
(五)就業促進和失業保險處。擬訂就業工作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擬訂勞動者平等就業、創業帶動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跨地區有序流動政策;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指導勞動保障基層工作平台建設,指導和規范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管理;擬訂就業援助和特殊群體就業政策;負責國(境)外人員(不含專家)入境就業管理工作;擬訂全市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擬訂全市失業保險政策、規劃和失業保險基金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擬訂失業保險待遇項目計發辦法和給付標准;擬訂失業保險促進再就業、穩定就業經費使用辦法並組織實施;建立失業預警制度,擬訂預防、調節和控制較大規模失業的政策,保持就業形勢穩定;會同有關部門擬訂農民工工作綜合性政策,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牽頭負責推動家庭服務業發展促進就業工作;承擔市就業創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和市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日常工作。
(六)公務員考錄交流處。擬訂貫徹公務員考試錄用、轉任調任、交流迴避、職務任免升降、職位聘任等法律法規的實施意見;組織全市行政機關公務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工作人員的考試錄用工作;組織實施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管理辦法;負責市直行政機關公務員、政府直屬和行政機關所屬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工作人員轉任調任審核、任職定級、交流迴避、日常登記工作;負責公務員職位分類和聘任制公務員管理工作;負責縣(市、區)非領導職務設置方案審核;負責市級機關和政府系統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科級非領導職務職數的審核稽查工作;負責政府系統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審核報批和人員過渡工作;參與公務員信息統計管理工作;承辦市政府人事任免手續。
(七)公務員考核培訓處。擬訂貫徹公務員考核、培訓、辭職辭退、獎勵懲戒等法律法規的實施意見;組織擬訂公務員培訓政策、規劃、計劃和標准;負責和指導全市公務員培訓工作;承擔市級機關公務員年度考核、辭職辭退、表彰獎勵和懲戒工作;負責政府表彰獎勵工作;負責公務員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建設和能力建設工作;負責公務員申訴、控告等工作。
(八)人才開發和市場處。綜合管理全市政府部門人才開發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全市人才工作宏觀政策和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牽頭對縣(市、區)和市級政府有關部門人才開發目標管理的考核,負責編制發布人才開發指導信息;組織實施大型人才開發活動和全市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引進項目;組織開展區域人才資源開發交流與合作;擬訂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和人力資源流動政策;參與全市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和企業人才的統計工作;指導和管理職業中介機構;負責人才引進、調配工作;承擔在溫省(部)屬企事業單位人員錄用引進的審核和調配工作;承辦企事業單位有關特殊人員的安置事項;牽頭擬訂高校和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負責高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擬訂市級國資營運公司公開招聘政策並指導實施;負責市級國資營運公司招聘方案的備案審核以及錄用手續辦理工作;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大學生村官選拔考錄工作。
(九)軍官轉業安置處。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全市軍隊轉業幹部安置政策和安置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營職以下和專業技術軍官的接收安置工作;負責轉業軍官隨調(遷)家屬安置落戶的協調工作;擬訂全市軍轉幹部教育培訓政策並組織實施;承辦在溫省部屬單位轉業軍官的安置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和實施部分企業軍轉幹部解困維穩政策措施並做好相關的信訪穩控工作;負責自主擇業轉業軍官的綜合管理工作;承擔市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職業能力建設處。擬訂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政策並組織實施;組織擬訂全市城鄉勞動者職業能力建設政策和發展規劃;負責企業職工、社會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工作;擬訂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健全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綜合管理全市職業技能大賽;擬訂全市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市機關事業單位技術工人等級考核鑒定;擬訂全市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發展規劃、政策和管理規則;綜合管理全市技工院校;承擔市技工學校招生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負責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管理工作,擬訂專業技術人員管理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市高層次、緊缺急需專業技術人才和學術技術帶頭人的選拔、培養,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的選拔管理工作;負責專家管理服務工作;負責全市博士後綜合管理工作;擬訂留學回國人員來溫工作、創業政策並組織實施,歸口管理留學人員創業園;組織留學回國人員申報國家、省人才引進計劃和創業項目資助;負責推進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貫徹落實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和考試政策規定,管理協調全市專業技術資格評價和資格考試工作;組織實施專業技術職業資格制度;負責職稱資格審查評審和資格考試條件審查;承擔市博士後工作辦公室和市職稱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二)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處。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全市事業單位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工作;擬訂事業單位人員和機關工勤人員管理政策並指導實施;擬訂事業單位人員聘用政策,負責推行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負責推行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制度及市屬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方案的核准;擬訂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競聘上崗、培訓、獎勵懲戒、考核、申訴控告等政策規定並指導實施;擬訂事業單位和機關工勤人員公開招聘政策並指導實施,負責市屬事業單位和市級機關工勤人員招聘方案的備案審核以及錄用手續辦理工作;組織實施事業單位人員和機關工勤人員登記管理制度;參與全市事業單位人員及機關工勤人員統計工作;承擔市事業單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三)勞動關系處。擬訂勞動關系協調和經濟結構調整中涉及職工安置權益保障政策;擬訂全市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制度實施規范並組織實施;擬訂全市勞務派遣管理辦法;擬訂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勞動保護政策及特殊工時審批操作規范,指導工時制度、職工休息休假制度及勞動定額等勞動標准制定工作;指導用人單位規范勞動用工管理;擬訂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導和監督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和企業負責人工資收入分配;組織並監督企業實施最低工資標准;定期組織確定勞動力市場工資價位;參與市級勞動模範的評定工作;承擔市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辦公室日常工作。
(十四)工資福利處。綜合管理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福利和退休管理工作;負責統籌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工作;牽頭推行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擬訂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收入分配政策、福利政策並組織實施;牽頭擬訂全市公務員與企業相當人員的工資調查比較制度和政策;負責擬訂事業單位工資總額分類管理辦法;指導、監督各地和部門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工作;參與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統計工作;負責審核市級納入統發工資范圍的人員和工資總額;貫徹落實機關事業單位離休退休政策,辦理市管縣處級幹部退休手續;指導市機關事業退休活動中心的日常工作。
(十五)養老保險處(農村社會保險處)。擬訂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和其他勞動者以及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險發展規劃、改革方案、基本政策並組織實施;擬訂養老保險繳費基數調整、繳費費率確定、基金征繳辦法、個人賬戶管理、養老金調整等政策並監督實施;組織實施企業職工因病、非因工死亡待遇及其供養直系親屬、非因工傷殘職工、企業精減職工生活困難的待遇政策和給付(補助)標准;負責全市參加養老保險用人單位職工提前退休所從事特殊工種及年限的認定;負責市區視同繳費年限的核准;指導開展企業年金工作,受理企業年金方案備案;擬訂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發展規劃、實施辦法並監督實施。
(十六)醫療保險處。擬訂醫療保險規劃、政策和標准並組織實施,推進市級統籌和城鄉統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擬訂基本醫療保險的用葯和醫療服務項目的范圍及支付標准並組織實施;擬訂定點醫療機構、定點零售葯店的管理服務辦法並監督實施;擬訂職工醫療保險、居民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公務員醫療補助以及離休人員、醫療照顧人員和子女統籌醫療政策和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負責對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定點醫療機構、定點零售葯店執行醫保政策情況的監督檢查;負責市本級醫療機構和葯店醫保定點資格審查;承擔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七)工傷生育保險處。擬訂全市工傷、生育保險的發展規劃、政策並組織實施;擬訂全市工傷預防、工傷認定和職業康復政策並組織實施;擬訂工傷保險費率調整辦法並組織實施;擬訂全市工傷定點醫療機構、康復機構、殘疾輔助器具安裝機構的資格標准、監督管理辦法;擬訂勞動能力鑒定辦法,組織實施因工緻殘程度、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的鑒定;負責市屬和在溫省部屬企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工傷認定工作;承擔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八)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處。擬訂全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辦法並組織實施,依法對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征繳、管理、調劑、運營、支付和保值增值等情況進行監督;建立健全基金監督網路和監督舉報系統,查處基金管理的重大違紀案件;制定全市社會保險內部審計規則;指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承擔市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九)仲裁信訪處。統籌擬訂全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製度及其政策;負責對全市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機構的監督、檢查、業務指導以及對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的工作指導;負責全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的資格培訓、考核、認定工作;指導並開展勞動、人事爭議預防工作;參與勞動、人事仲裁案件的處理工作;負責來信來訪處理和社會輿情分析工作;指導開展系統平安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參與有重大影響的群體性事件的調解和處理;承擔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辦公室、市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機關黨委。負責局機關及其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㈡ 長春市2010年民生行動計劃的長春市2010年民生行動計劃
深化「創業型城市」創建活動,完善創業優惠政策,繁榮民營經濟,以創業促就業;抓好就業困難人員的培訓、安置和幫扶工作,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
1.新開發就業崗位12萬個,城鎮新增就業12.2萬人,其中殘疾人就業2000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7萬人,扶持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1萬人。
2.新增就業見習基地100家,為3000名高校畢業生提供見習服務;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和「大學生充實社區服務」工程,新開發高校畢業生公益性崗位1000個,優先安排低保、特困和「零就業」家庭及畢業兩年內未就業大學生。
3.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2萬人;培訓失業人員2.5萬人,其中創業培訓3000人;農村勞動力引導性培訓10萬人,勞務輸出80萬人次;對有技能培訓需求的城鎮低保家庭適齡子女和殘疾人免費培訓,並協助推薦就業。
4.創辦民營企業3500戶,新增個體工商戶2.2萬戶,新增從業人員10萬人;免費推薦創業項目1200個;新發放小額貸款5000萬元;為下崗失業人員創業提供借款100萬元。
5.實施團員帶富工程,新建農村青年「創業創富」見習示範基地20家,培訓農村青年2000名,提供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5000萬元。
6.對月營業額5000元以下的個體工商戶,不徵收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對月收入8000元以下的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及合夥企業,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對未達到營業稅、增值稅起征點的個體經營者自有且經營用(不含出租)的房產、土地免徵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個人出租房屋綜合稅率由25%降低到5%。
7.將人力資源市場、人才市場的檔案代管費統一降至120元/年;對低保家庭的下崗失業人員、持殘疾證的殘疾人員、3年內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免收檔案代管費。
8.繼續執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免費政策,勞動保障投訴案件結案率達到98%以上。
主要責任部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殘疾人聯合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中小企業發展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地方稅務局。 積極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試點,重點解決企業改制過程中遺留的社會保險問題;擴大覆蓋范圍,提高待遇水平,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險體系。
9.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增10萬人、失業保險新增5萬人、醫療保險(含居民醫保)新增10萬人、工傷保險新增5萬人、生育保險新增2萬人。
10.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保險待遇提高120元左右。
11.在朝陽區、高新區分別進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試點。
12.集中解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遺留問題;將符合參保條件的低保戶和低保邊緣戶納入政府貸款助保范圍,解決低收入群體養老保險參保、續保問題。
13.為因企業改制、破產等原因遺失檔案的人員重新確認參加工作時間、工齡等基礎信息,免費補建檔案,為其參保創造條件。
14.完善改制、破產企業遺留退休人員養老保險託管機制,逐步實現全部託管。
15.降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住院乙類葯品和乙類診療項目個人自付比例,在職職工由15%調整為10%,退休人員由10%調整為8%;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住院補償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
16.城鎮職工大額醫療費用救助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額由14萬元調整為20萬元;大中小學生、學齡前兒童和不滿18周歲的非在校城鎮居民住院統籌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額由5萬元提高到8萬元。
17.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試點,居民醫保政府補貼標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啟動居民生育保險國家試點,正常產、非正常產最高補貼標准,分別由600元、700元提高到900元、1200元。
18.將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性紅斑狼瘡、帕金森氏綜合症納入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大病范圍。
19.為市區1.4萬名環衛工人辦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
主要責任部門:市社會保險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朝陽區政府、高新開發區管委會。 以困難群體為重點,做好住房、醫療、教育、司法和殘疾人康復等救助工作,進一步健全城鄉大救助體系,不斷提高救助水平。
20.市區集中五保供養年最低補助標准由2500元提高到3500元(雙陽區由2500元提高到3000元),分散五保供養年最低補助標准由2000元提高到2500元(雙陽區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為市區農村3296名分散供養五保對象每15人配備一名養老服務聯絡員。
21.新建100個社區「空巢」老人日間照料站;兩年內每個城區、開發區新增400張以上公辦養老床位;修建市回族福利院;對符合條件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按照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分別補助600、700、800元/床/年,新增養老床位給予不低於2000元/床的一次性建設補貼;居家養老補貼標准由180元/人/月提高至200元/人/月。
22.投入1100萬元,慰問、幫扶困難職工3.5萬戶;困難勞模低收入補助標准提高100元;為「全市萬戶特困戶結對救助家庭」每戶送1個電飯鍋;對因突發事件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低收入家庭,給予一次性臨時救助。
23.投入150萬元,為農村低保和五保戶泥草房改造提供補貼;為230個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和100個農村特困殘疾人家庭分別提供每戶1萬元和2萬元的危房改造補助。
24.對低保家庭新升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每生給予1萬元(雙陽區6000元)的助學補貼。
25.研究出台低保邊緣戶採暖、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政策。
26.擴建康寧醫院,新增床位400張,緩解貧困精神病人「就醫難」問題;對貧困重症精神病人實施康復救助,為4000名患者免費送葯,為1000名患者提供免費住院治療;繼續對貧困精神病人實施專項救助,對有社會危害性貧困精神病患者「有一管一」。
27.啟動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工程;免費為6040名貧困重度下肢殘疾人配發輪椅,為1000戶肢體殘疾人家庭衛生間進行無障礙改造,為1000戶貧困盲人及雙盲人家庭配發無障礙生活用具;對城區無法就業、無法組建家庭、無低保、依靠父母供養的成年重度(二級以上)殘疾人,每月給予生活補助100元。
28.城區集中供養孤兒最低生活養育標准提高至1000元/人/月,散居孤兒提高至600元/人/月。
29.對市中級法院立案執行的民事案件中符合救助條件的申請執行人、一審刑事案件中符合救助條件的受害人或其近親屬,給予一次性司法救助。
30.確定6家律師事務所為法律援助機構代辦點,無償為符合援助條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服務,代為受理援助申請並轉交法律援助機構審查;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當事人「有一助一」。
31.對服刑勞教、刑釋解教人員困難家庭,經申請,給予相應的生活、教育、司法、慈善等救助和精神撫慰。
主要責任部門:市民政局、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市總工會、市殘疾人聯合會、市中級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各城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扎實推進棚戶區、危舊房和農村泥草房改造,努力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32.除國家、省另有規定,《長春市關於改善群眾住房條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執行至2010年12月31日。
33.棚戶區(危舊房)居民因拆遷而重新承受普通住房的,免徵契稅;對棚戶區(危舊房)被拆遷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的標准取得的拆遷補償款,免徵個人所得稅。
34.購買廉租住房2.5萬平方米,建設廉價住房30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配建廉租住房30萬平方米,改造農村泥草房4萬戶。
35.完成無籍房確權200萬平方米;頒發城鄉新增宗地、集體建設用地和集體農用地使用權土地登記證10萬冊。
36.發揮社區對物業棄管小區的管理作用,為居民提供基本物業服務;簡化物業專項維修基金使用審批程序,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37.廉租住房、廉價住房、棚戶區改造回遷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所有權登記費收費標准降低30%。
主要責任部門: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市財政局、市地方稅務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國土資源局、各城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清理規范改制校,依法規范義務教育階段辦學行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職業教育水平。
38.出台《長春市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標准》,完成義務教育階段改制校清理工作;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行為;城區教育教學管理A類學校達到90%以上;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
39.投入5000萬元,制定實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規劃和年度9所特教學校改造建設計劃。
40.投入2000萬元,在興隆山鎮新建一所1.2萬平方米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改造、建設80所農村鄉(鎮)初中的「理、化、生」實驗室和微機室;完成長春汽車高等專科學校一期建設工程。
41.採取公交運營、政府補貼、個人適當分擔的方式,解決城區城鄉結合部中小學生班車問題。
42.完成「長春數字化學習港」建設,設立「學習超市」,為市民提供普及性、低成本的學習和培訓資源。
43.為城市低保和低保邊緣戶家庭入園幼兒提供100元/人/月幼教補貼、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免費提供國家和省教程教科書、作業本和校服。
主要責任部門:市教育局、市交通運輸局、各城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深入開展健康城市創建活動,全面實施健康行動計劃,加強基層公共衛生基礎建設,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優化計生服務,打造「健康長春」。
44.新農合基本實現在鄉人口全覆蓋,年度籌資標准由100元提高到150元,低段、高段報銷比例分別提高5個、10個百分點,報銷上限由3萬元提高到4萬元,逐步推行住院即時結算報銷。
45.推行新農合單病種限價管理;將癲癇、重症肝炎、精神類疾病、糖尿病、結核病門診醫葯費納入住院統籌管理;將新生兒疾病篩查和住院醫葯費納入補償范圍,享受大病二次補助。
46.深化「情牽新生命-優生優育促進工程」三級預防工作,免費為4.3萬名已婚待孕婦女進行6項優生篩查;為流動人口中10萬名已婚婦女提供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47.新生兒疾病篩查率90%以上,免費為3歲以下兒童進行健康體檢、為15歲以下兒童補種乙肝疫苗。
48.免費為低保家庭中65歲以上老人鑲全口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為轄區內的特困家庭成員免費健康體檢。
49.投入450萬元,設立5個「愛心透析中心」,為低保家庭尿毒症患者免費透析;投入6000萬元,建立「兒童重症搶救中心」、「傳染病重症治療中心」和「疾控檢驗中心」。
50.為城區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免費培養一名心理醫生;加強鄉村醫生培訓,開通培訓網站,實現「一村一名大專以上學歷醫生」的目標,標准化村衛生所達標率60%以上。
51.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性疾病;加強職業病醫療專科建設,搞好職業病防治。
主要責任部門:市衛生局、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市民政局、各城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深化「安全建設年」活動,全力抓好食品、葯品、交通、消防等領域的安全監管,消除安全隱患;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設「平安長春」。
52.加強街面巡控、社區守控等「六張防控網」建設,新建監控探頭2.5萬個,市區總量達到6萬個,實現重點區域、街路、場所全覆蓋;符合立案條件的刑事案件做到全部立案。
53.嚴懲公路「三超」、酒後駕車、肇事逃逸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加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偵破力度,致人死亡逃逸案件力爭有案必破。
54.加大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力度,推廣雙陽區「聯調聯動」綜治民調工作經驗,降低「民轉刑」案件發案率,積極預防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55.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強職業衛生安全檢查,防範職業危害事故發生;完成15個加油站阻隔防爆技術改造,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56.嚴格落實車用氣瓶定期安全檢測制度,提高燃氣車輛安全運行水平;加強對電梯、公共游樂設施等特種設備的安全監察,無證生產查處率、使用登記率、定期檢查率、製造安裝過程監督檢查率、重大隱患整改督查率、一般事故結案率均達到100%。
57.構築市場准入、監測預警和執法監督三道質量安全防線,大米、食用植物油等28種大宗食品監督檢查合格率達90%以上;擴大檢測品種和批次,確保不合格食品在規定時間內全部下架;堅決遏制無照經營食品行為,依法收繳、銷毀「三無」和過期變質預包裝食品。
58.打擊餐飲消費環節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為,轄區內各類餐飲經營單位原料進貨索證率、監督覆蓋率、食品添加劑使用達標率均達到國家要求,違法加工食品行為查處率達到100%。
59.保障肉品食用安全,產地檢疫率、出縣境檢疫率、定點屠宰檢疫率、外埠進長動物產品報驗率以及市場(超市)、冷庫、肉類製品加工企業等經營的動物產品附證率均達到100%。
60.進一步加強對城鄉結合部集貿市場監管,嚴厲查處經營假冒偽劣商品行為。
61.加強對自備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的衛生管理,確保居民飲用水符合衛生要求;解決農村1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62.以中葯材和中葯飲片市場整治為重點,加強葯品批發、零售企業監管,檢查覆蓋面100%;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的制劑配製和葯品購進行為;加強注射劑、生物製品、特殊葯品等高風險品種生產企業監管,保障用葯安全。
63.完成消防特勤二大隊、繁榮路消防站和全民消防急救教育基地建設,壯大消防志願者隊伍,加強消防監督執法力度,消除火災隱患。
主要責任部門:市公安局、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糧食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衛生局、市畜牧業局、市市政公用局、市水利局、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鞏固創衛成果,加大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和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快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高城市整體環境質量。
64.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級天數達到340天以上;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8%以上;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控制在60分貝以下、交通干線環境雜訊平均值控制在70分貝以下,雜訊達標區覆蓋率保持在70%以上。
65.強化燃煤煙塵污染防治,治理不合格鍋爐和除塵設施96台(套),拆除廢棄煙囪37座;放射源應用單位檢查覆蓋率100%,廢棄放射源收貯率100%;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基本指標達標率100%。
66.充分發揮各城區、開發區城市管理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加強對市容環境、戶外廣告、露天燒烤的綜合整治。
67.落實《長春市服務業環境污染防治條例》,開展服務業油煙、雜訊污染專項治理,對排放超標的污染源進行集中整治。
68.高標准實施長雙公路和四環路綠化,綠化改造3個城市出入口,新建10個綠化精品、50處大塊綠地,彩化美化100條主要街路;新建續建同心湖、興隆湖、苗圃、光明4個公園,建成三佳湖公園、國際汽車公園,完成長春公園、動植物園、伊通河境靜園改造,建設鬱金香園等一批特色園中園;綠化美化村屯500個,改造農防林700公頃。
69.加強對戶外大屏幕、車載電視等各類新興媒體廣告的規范與監管,及時查處非法廣告。
70.建設長東北、凈月、新立城、波羅湖、太平池、南部、石頭口門七大生態濕地;加強石頭口門和新立城水源地污染治理;完成引松入長管網與其他設施的維修改造。
71.實施伊通河市區段全線綜合治理3年計劃,年內啟動污水截流干管改造、沿河風光帶提升等11項工程;綜合整治宋家明溝、小南明溝、東新開河、西新開河和西部串湖,擴大城區水域面積。
72.修訂《長春市養犬管理規定》,促進城市養犬規范化。
主要責任部門:市環境保護局、市園林局、市伊通河管委會、市林業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市水利局、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市市政公用局、市公安局、各城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大力推進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弘揚「寬容大氣、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全面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凈化城鄉文化市場,發展特色旅遊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73.舉辦廣場文化活動200場、圖書館公共講座40場、藝術精品演出6場;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場數字電影;完成雙陽區151個自然村的廣播電視全覆蓋,實現全市廣播電視村村通。
74.開展「情暖萬家」公益巡演和「打造歡樂莊稼院,先進文化百村行」活動,建設歡樂莊稼院示範點10個,為校園、軍營、農村、社區等送戲100場。
75.舉辦第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第八屆長春文化藝術周、第三屆長春市社區藝術節、農民文化節、冰雪旅遊節、消夏節等文化旅遊節慶活動。
76.在圖書博覽會期間,為城區低保家庭每戶贈送50元購書卡,為全市每個農家書屋和每所農村中小學贈送1000元購書卡,為全市每所特殊教育學校贈送1萬元購書卡,為新疆內高班、四川羌族班學生每人贈送100元購書卡。
77.按照面積30平方米、圖書3000冊、電腦1台、影像資料光碟200張、報刊10種以上的標准,建立160個樣板農家書屋;為農村小學建設50個紅領巾書屋,捐助課外書籍5萬冊。
78.以「健康長春-體育伴隨你我他」為主題,圍繞瓦薩滑雪節越野滑雪賽等22項品牌賽事,開展覆蓋城鄉的大型全民健身活動300項(次)以上;按全市人口1‰的比例,為市民提供體質監測服務,建立市民體質健康資料庫。
79.新安裝健身路徑10套;為13個鄉鎮、164個行政村安裝健身器材;及時更新、維修健身路徑,保證健身器材完好;加快御花園體育健身園建設。
80.加強對網吧的遠程監控,嚴格落實上網實名制,嚴厲查處網吧接待未成年人行為;加大對利用互聯網、手機傳播淫穢信息行為的打擊力度,做到「有訴必查、查實必處」。
主要責任部門:市文化局、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市旅遊局、市新聞出版局、團市委、市體育局、市公安局。 加強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暢通工程,妥善解決水、電、氣、熱等供應保障問題,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切實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81.輕軌三期實現試通車;調整延長公交線路5條,投放新能源公交車100台,更新公交車輛200台,科學設置公交站點,新建公交候車亭50個,改造集合式公交站牌100個;改造街路牌3000套;更新計程車2000台,免費為5000輛計程車安裝LED頂燈和GPS衛星定位系統;新開辟公路客運線路10條,新改建農村公路50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橋6座。
82.全面開展交通管理年活動,保證公交優先;加強動態交通疏導,嚴格控制市區交通主幹線隨意左轉彎,在部分路段實行單向通行,試行錯峰上下班制度;強化靜態交通管理,確定路邊准停區域、暫停與禁停道路,規范停車秩序;全面推行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仲裁調解機制;實現駕照網上審驗。
83.調整主次幹道不平整井具1萬套;對16個棄管小區排水設施進行維護改造;安裝燈盞638套,完成39條街路的照明工程;完成市區4454個線桿的斜拉線警示標志安裝工作。
84.接收改造民用二次供水設施260處;發展燃氣用戶2萬戶,煤制氣置換天然氣用戶15萬戶,解決8000戶居民燃氣交費未開栓的歷史遺留問題,完成燃氣管網改造100公里,推進燃氣調峰環網建設。
85.實施「暖房子」工程,啟動熱電聯供、區域性大鍋爐房三年建設計劃,年內完成500個小鍋爐房並網改造,新增集中供熱面積550萬平方米;改造集中供熱管網25公里;健全供熱監管制度,加強對供熱企業的監管力度,推進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嚴格執行供熱終端用戶室溫不達標退費制度。
86.建立樓道亮化長效機制,納入協議管理的樓道燈實現亮化全覆蓋,長春供電公司95598服務電話全天值守,簡單維修2小時內修復,涉及線路等復雜維修24小時內修復。
87.採取「政府補貼、社會贊助、個人分擔」的方式,開展散舊樓宇防盜門安裝試點工作。
88.水、電、燃氣、供熱等單位中斷供應服務,停供信息應提前三日通過媒體、公告等方式告知相關用戶,特殊情況除外。
89.機動車駕駛員體檢費由55元降為30元;取消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費和衛生監測費(餐具);加強對教育、醫療衛生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行業的價格監管。
90.對全市集貿市場2.5萬台(件)在用計量器具免費檢定;不定期對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進行檢查;對加油機、民用水電燃氣表、醫用計量器具等進行隨機抽查。
91.全市建立540個「村郵站」,城區建立50個「郵政便民驛站」。
92.推進殯葬體制改革,杜絕壟斷經營和誘導消費行為,殯葬服務單位取消外購骨灰盒存放限制;對「遺體接運、存屍、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務項目實行政府定價管理;提供5套中低價位殯葬服務消費組合;對全市殯儀車輛實行統一管理;免除城區低保家庭成員去世的基本殯葬費用;倡導厚養薄葬,樹立文明節儉的新風尚。
93.按照社區自治、社區健康、社區環境等十項評價標准,推進「幸福社區」試點。
94.抓好城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征地補償費分配管理工作;搞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基本完成城區農村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
95.現役軍人著裝、持有效證件可免費乘坐市內公交車(含輕軌)。
96.市區每個社區設立1名民情信息員,構建民生輿情系統,暢通百姓民生訴求渠道,提高政府改善民生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主要責任部門: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市交通運輸局、市市政公用局、市公安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民政局、市農業委員會、市林業局、各城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郵政局、中國移動長春分公司、中國聯通長春分公司、長春有線電視網路有限公司、長春供電公司。
㈢ 紹興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機構設置
辦公室(掛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管理辦公室牌子)負責機關文秘、政務信息、信息化建設、機要、檔案等日常運轉工作;承擔局新聞發布、政務信息公開、政務督查、安全保密、後勤保障等工作;負責局黨組會、局長辦公會議、年度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的會務組織工作;負責局財務和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承擔局內部審計和財務監督工作;負責擬訂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綜合管理全市人才人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分析工作;承擔有關科技項目和國際援貸款項目管理相關工作;綜合管理局政府門戶網站;組織辦理有關市人大代表建議、市政協委員提案和市長熱線;綜合協調局內重要政務、事務。
政治處。擬訂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幹部教育培訓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的表彰獎勵工作;負責局機關和直屬單位的機構編制、人事、工資、教育培訓、職稱評聘、組織政策理論學習和黨風廉政建設等管理工作;負責局幹部職工因公、因私出國(境)管理;負責局機關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
政策法規處(行政審批服務處與其合署)。承擔局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和組織辦理局外規范性文件徵求意見工作;負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及政策宣傳咨詢與普法工作,指導監督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依法行政和行政執法工作;承辦相關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和行政處罰聽證工作;承擔局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牽頭局調查研究工作,開展綜合性政策研究;定期發布統計資料和發展預測報告;承擔國內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動態的收集、綜合和研究工作;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局行政審批職能向行政審批服務處集中,其他處室不再履行集中的行政審批職能。
就業促進和失業保險處(掛基層平台管理處牌子)。擬訂就業工作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擬訂勞動者平等就業、創業帶動就業政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跨地區有序流動政策;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負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工作平台建設,指導和規范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管理;牽頭擬訂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負責畢業生離校後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擬訂就業援助和特殊群體就業政策;擬訂和實施國(境)外人員(不含專家)入境就業管理政策;擬訂全市失業保險發展規劃、改革方案和基本政策並組織實施;制定失業保險基金征繳政策和給付標准,落實失業保險相關待遇;制定及實施失業保險促進就業,並組織實施促進就業經費的使用辦法;會同有關部門擬訂農民工工作綜合性政策,協調解決農民工重點難點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承擔市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日常工作。
公務員管理處。負責全市行政機關公務員綜合管理工作。擬訂全市公務員職位分類、錄用、考核、職務升降、任免、輪崗、競爭上崗、交流、迴避、紀律、獎勵、懲戒、申訴控告、辭職辭退等實施細則並組織實施;負責政府直屬(所屬)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組織全市參照管理單位工作人員考試錄用(過渡)工作;負責市本級政府部門科級非領導職務的審核工作;綜合管理全市行政獎勵、表彰工作,負責辦理以市政府名義進行的獎勵表彰工作,負責機關中全國、省部級及市級勞動模範、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的推薦評選工作,審核市級系統的獎勵表彰活動;負責市級機關崗位責任制考核工作。
人才開發和市場處(掛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處牌子)。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全市人才工作宏觀政策和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綜合管理全市人才開發工作,擬訂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和人力資源流動政策;組織實施全市高層次和緊缺急需人才引進項目;組織開展區域人才資源開發交流與合作,協同有關部門開展對口支援地區幹部選派工作;參與全市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和企業人才的統計工作;指導和管理職業中介機構;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全市事業單位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工作;擬訂事業單位人員和機關工勤人員管理政策並指導實施;擬訂事業單位人員聘用政策,負責推行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負責推行事業單位競聘上崗、培訓、獎勵懲戒、申訴控告等政策規定並指導實施;擬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和特殊人員安置政策並指導實施,負責市屬事業單位招聘方案的審核,承擔市直事業單位人員的招錄、流動調配工作;組織實施事業單位人員和機關工勤人員登記管理制度;參與全市事業單位人員及機關工勤人員統計工作。
軍官轉業安置處。擬訂全市軍隊轉業幹部安置政策和安置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市直和省部屬在紹單位軍轉幹部接收安置工作;負責軍隊轉業幹部隨調配偶安置和隨遷配偶、子女落戶等工作;擬訂全市軍隊轉業幹部教育培訓政策,負責指導各地、各部門軍隊轉業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和落實部分企業軍轉幹部解困和穩定政策;承擔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管理服務工作;承擔市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職業能力建設處。擬訂公務員培訓計劃並組織實施;擬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政策,指導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組織擬訂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規劃和政策,負責管理企業在職職工、社會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制定實施全市職業技能資格制度;監管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機構;擬訂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健全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綜合管理全市職業技能大賽;擬訂我市技工院校及職業培訓機構發展規劃和管理規則,綜合管理全市技工院校、公共實訓基地。
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負責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管理工作,擬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推行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制度,擬訂事業單位崗位設置;負責市屬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方案的核准;負責全市高層次、緊缺急需專業技術人才和學術技術帶頭人的選拔、培養,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的選拔管理工作;負責全市博士後綜合管理工作;負責吸引留學回國人員來紹工作、創業、為紹服務政策的擬訂和管理協調工作,歸口管理留學人員創業園,承辦來紹定居專家工作;負責推進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辦法,推行專業技術職業資格制度,管理協調全市專業技術資格評價和資格考試工作。
外國專家局。負責全市引進國(境)外人才智力工作,擬訂全市引進國(境)外人才智力規劃和政策;負責全市外國專家及港澳台專家的管理工作;承辦省局委託辦理的「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項目受理工作;承辦省局授權進行「外國專家證」發放工作;承辦省局設立的「聘請外國專家單位資格認可」行政許可項目申請受理延伸窗口的工作;負責全市引進國(境)外人才智力項目;歸口管理全市出國(境)培訓工作;規范引進國外智力中介組織;負責引進國(境)外人才智力信息管理發布工作;負責組織評選市「蘭花友誼獎」;承辦市局有關國際和港澳台交流與合作工作。
勞動關系處。擬訂勞動關系協調和經濟結構調整中涉及職工安置權益保障政策;制定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度實施規范;擬訂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勞動保護政策,指導勞動標准制定工作;擬訂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導和監督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和企業負責人工資收入分配;參與省級勞動模範的評定工作;承擔市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辦公室工作。
工資福利處。擬訂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工資增長的中長期規劃和宏觀調控措施並組織實施;完善事業單位工資總額分類管理辦法;編制下達全市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資計劃,監督檢查工資計劃的執行情況;負責審核市納入統發工資范圍的人員和工資總額。負責統籌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工作;牽頭推行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擬訂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收入分配政策、福利政策和離休退休政策並組織實施;牽頭擬訂全市公務員與企業相當人員的工資調查比較制度和政策;參與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統計工作;負責監督市直工資統發的執行情況;指導、監督各地和部門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工作;參與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養老保險處。綜合管理全市養老保險工作。擬訂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險發展規劃;貫徹實施國家和省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各項政策規定;擬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險基本政策並組織實施;擬訂全市社會保險基金財務管理制度,組織編制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草案,負責社會保險基金分析預警,擬訂應對措施;擬訂基本養老保險費率確定辦法、基金征繳和管理、個人賬戶管理政策;制定養老金計發的待遇項目、給付標准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辦法;制定市級養老保險調劑金管理辦法、分配使用方案並組織實施;負責調整企業職工疾病、非因工死亡待遇及其供養直系親屬和非因工傷殘職工的待遇政策和給付標准,負責調整企業精減職工生活困難補助標准;完善企業職工離退休政策及工齡、繳費年限計算政策;負責參加市本級職工養老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從事特殊工種及累計時間的認定、視同繳費年限(養老、醫療)的核准及退休審批;制定補充養老保險政策和辦法,負責在紹省部屬單位補充養老保險方案備案工作。會同有關方面擬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和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管理辦法;提出征地方案中有關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險措施落實情況和審核建議。
醫療工傷生育保險處。擬訂醫療保險規劃、政策和標准並組織實施,推進市級統籌和城鄉統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擬訂並組織實施全市工傷、生育保險規劃、政策和標准,以及全市工傷、生育保險費率管理辦法;負責制定基本醫療保險的用葯和醫療服務項目的范圍及支付標准並組織實施;擬訂定點醫療機構、葯店的醫療保險服務管理、結算辦法;擬訂醫療保險基金管理和機關企事業單位補充醫療保險政策和管理辦法;擬訂並組織實施市級單位職工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離休人員、醫療照顧人員統籌醫療管理辦法;擬訂並組織實施全市工傷預防、工傷認定和職業康復政策,指導全市執行工傷傷殘等級、因病非因工喪失勞動能力鑒定標准;組織擬訂全市康復機構、殘疾輔助器具安裝機構的資格標准;負責全市醫療機構和葯店定點資格認定和市本級考核;負責在紹省部屬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工傷認定工作;負責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仲裁處。統籌擬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製度及其政策;組織開展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負責對全市勞動人事爭議處理行政機構的監督、檢查、業務指導以及對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工作指導;做好勞動、人事爭議預防工作;承擔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信訪處。負責來信來訪處理和社會輿情分析工作;指導開展系統的平安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參與有重大影響的群體性事件的調解和處理。機關黨組織。負責局機關和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日常工作由政治處承擔。
㈣ 如何建立健全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長效機制
一,明確工資支付各方主體責任。全面落實企業對招用農民工的工資支付責任,督促各類企業嚴格依法將工資按月足額支付給農民工本人,嚴禁將工資發放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和個人。
二,嚴格規范勞動用工管理。督促各類企業依法與招用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並嚴格履行,建立職工名冊並辦理勞動用工備案。
在工程建設領域,堅持施工企業與農民工先簽訂勞動合同後進場施工,全面實行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制度,建立勞動計酬手冊,記錄施工現場作業農民工的身份信息、勞動考勤、工資結算等信息,逐步實現信息化實名制管理。
三,推行銀行代發工資制度。推動各類企業委託銀行代發農民工工資。在工程建設領域,鼓勵實行分包企業農民工工資委託施工總承包企業直接代發的辦法。
四,完善企業工資支付監控機制。構建企業工資支付監控網路,依託基層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網路化管理平台的工作人員和基層工會組織設立的勞動法律監督員,對轄區內企業工資支付情況實行日常監管,對發生過拖欠工資的企業實行重點監控並要求其定期申報。
五,完善工資保證金制度。在建築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設領域全面實行工資保證金制度,逐步將實施范圍擴大到其他易發生拖欠工資的行業。建立工資保證金差異化繳存辦法,對一定時期內未發生工資拖欠的企業實行減免措施、發生工資拖欠的企業適當提高繳存比例。
(4)法律援助輿情分析勞動爭議擴展閱讀:
導致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建設領域市場秩序不規范。工程項目違法分包、層層轉包、掛靠承包、墊資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問題仍大量存在,無用工主體資格的「包工頭」帶隊伍參加施工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建設單位與農民工之間形成了很長的「債務鏈」,工資支付的責任主體難以落實。
二是建設領域用工管理和工資支付行為不規范。施工企業普遍採取平時只給農民工發基本生活費,工程竣工後或春節前結清工資等做法,將農民工工資與工程款捆綁在一起,一旦工程款不到位極易導致欠薪。同時,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低、流動性大,使農民工在追討工資時往往缺乏證據。
三是當前一些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煤炭等行業的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逐步成為新的欠薪風險源。四是保障工資支付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工資保證金等制度執行剛性不足,發揮作用不到位。企業拖欠工資的違法成本過低,最高罰款不超過2萬元,與用人單位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拖欠工資數額相比,不足以起到震懾作用。
㈤ 成都織就立體化信息化防控網有什麼意義
「沒想到『雪亮工程』能這么快抓到賊娃子,我們全家人都要給它點贊。」1月26日凌晨,四川省成都市蒲陽鎮團結社區村曉人家安置點譚某某家被盜一萬元。沒過幾天,此案告破,依靠的就是該小區剛安上的「雪亮工程」監控系統,因為它精準捕捉到了這起入室盜竊的畫面。
針對農村地區技防短板,在1313個村完成「雪亮工程」建設,新增監控探頭13133個;在城市中心地區,建成合成作戰指揮中心,實現人車動態掌控、治安實時監控、交通智能管理、力量視頻調度……這些都是成都引入科技手段,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創新實踐,並正在建立並完善著一張「信息人防、隱形技防、顯形聯防、可視指揮」的立體化、信息化防控網。
同時,將遍布城鄉的視頻監控探頭變成「不眠不休」的「視頻網格員」,與走村入戶的「幹部網格員」、火眼金睛的專職網格員和「眾目睽睽」的群眾網格員一起構成全方位發現、收集網格信息的4支生力軍,進一步提升了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
㈥ 如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問卷調查
一、重大意義
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長期保持了全省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穩定、跨越發展的良好態勢。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影響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的因素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把雲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雲南的信任關懷,是展示中國民族工作成功實踐的重要窗口,是探索中國特色雲南特點民族工作道路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現實需要,是提升雲南形象的重要載體,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對於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加快推動雲南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緊緊抓住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戰略機遇,以共同發展促進民族團結,以邊疆繁榮促進邊疆穩定,凝心聚力促發展,開拓進取建小康,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和邊疆繁榮穩定探索經驗、作出示範。
(二)建設目標。作出十大示範,實現三大跨越,2015年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全面建成示範區。
在民族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榮、民族教育振興、生態文明建設、民族幹部培養、民族法制建設、民族理論研究、民族工作創新、民族關系和諧十個方面作出示範。
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實現新跨越。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特色經濟形成優勢、貧困問題有效解決、公共服務趨於均等、民族文化愈加繁榮、教育科技全面振興、生態建設取得實效、發展差距逐步縮小,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明顯提升。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實現新跨越。民族團結觀念深入人心,民族工作體制機制健全有效,民族理論研究成果豐碩,民族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把握和處理民族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黨領導民族工作更加有力,民族幹部人才培養使用更加重視,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更加鞏固和發展。
邊疆繁榮開放實現新跨越。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睦鄰友好合作關系不斷加強,「興邊富民」工程大力推進,沿邊經濟和通道經濟快速發展,邊民交往和邊貿交易規范便捷,經濟合作更加深入,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更加廣泛,與東南亞、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的連接更加緊密,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作用更加凸顯。
(三)基本原則
——全面統籌,重點突破。堅持戰略思考和科學布局,在全面推進全省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從邊疆民族山區貧困和發展不夠快、不充分、不協調、不平衡的省情實際出發,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因族舉措,突出民族自治地方、邊境縣、民族鄉、民族村和貧困地區等建設重點。
——立足跨越,先行先試。在全面貫徹落實、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國家和雲南省制定實施的發展規劃、政策措施和相關法規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創新突破,率先發展,作出示範。
——政策拉動,項目推進。將示範區建設政策化、項目化、具體化、責任化,以政策拉動項目,以項目推進建設,明確責任,形成合力,確保示範區建設扎實推進、取得實效。
——群眾至上,共建共享。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作為切入點,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辦實事,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確保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主要任務
(一)實施民族經濟發展示範
示範目標:實現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跨越發展,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創新發展方式,走共同發展的道路。
1.實行傾斜政策。制定實施一批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跨越發展的規劃和工程,公共財政、公共設施、公共服務、重大產業項目布局和用地保障向民族地區傾斜。保持民族自治地方、邊境縣的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提高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系數,加大邊境地區轉移支付,加強和創新金融服務支持,確保經濟發展速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2.夯實發展基礎。突破民族地區「硬體」瓶頸制約,適當超前和優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縣縣通二級路、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推進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民生水利工程,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消除無電村,基本消除無電戶。大幅提高農村清潔能源覆蓋率。大力推進中低產田地(林)改造。改善民族地區發展「軟體」,實現農村廣播電視、信息網路全覆蓋,提高農村客運覆蓋率和安全舒適度,建成以縣級配送中心、鄉鎮超市(賣場)、農村綜合服務社(農家店)為支撐的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培養一代新型農民,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
3.協調區域發展。按照「強區、富帶、興群、促廊」空間開發思路,重點建設滇中城市集聚區、沿邊開放城鎮帶、區域城鎮群和沿對內對外開放經濟走廊的城鎮帶,重點依託沿對內對外經濟走廊的城鎮帶,串聯、整合區域增長極和重要功能開發區域,遵循自然地理多元多樣性、城鎮發展差異性的特徵,形成重點突破、極點開發、帶狀推移、軸輻擴散的全省空間開發格局。以特色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為載體,以發展特色經濟和實體經濟為主導,以完善城鎮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為保障,以引導人才和項目落地為抓手,形成良性互動互補發展格局。有效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優化空間布局,轉變發展方式,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4.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施差別化產業政策,在民族地區布局和扶持一批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產業項目,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改造提升民族地區中心城市、重要通道節點和口岸城市功能,加快山地城鎮建設和農民變市民進程。「十二五」末實現民族自治地方和邊境縣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較「十一五」末提高6%以上,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
5.推進沿邊經濟和通道經濟發展。大力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推進邊境貿易向縱深發展。建設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和口岸保稅物流區。設立沿邊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加強產業園區模式設計。鼓勵外資外企落戶發展,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打造輻射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岸國家的加工基地和物流基地。支持沿邊地區舉辦各類邊境經貿交易會,提升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和孟中印緬區域合作層次,提高通關、運輸、貿易等便利化水平。
6.推動特色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扶持特色經濟發展的資金平台和機制,支持產業基地建設、加工、技改、營銷和上市等特色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耕地、林地股份合作制和託管開發制,確保群眾受益最大化,實現資金、技術、資源、人才、組織形式和群眾積極性的有效結合,促進群眾增收、企業增效、區域發展,走特色化、延伸化、規模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抓好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和開放農業,做大綠色產業規模和延伸產業鏈,依靠科技建設高原特色優勢生物資源、優質種業、農產品種植加工基地,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科技型企業,打造綠色和有機品牌。積極推行科技特派員創業政策。
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支持民族文化創業,培養民族文化致富帶頭人,扶持民族文化產品市場化開發,提升民族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民族文化企業,把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把民族文化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
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旅遊經濟,深刻挖掘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內涵,促進旅遊與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開發特色休閑和體驗式旅遊,支持民族餐飲、工藝品等旅遊產品開發創新,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旅遊村鎮、歷史文化旅遊項目和旅遊度假區。建立旅遊開發參與及分享機制。加強國際旅遊合作,積極推進與東南亞、南亞便利化旅遊建設。
大力發展民族醫葯產業,充分挖掘民族民間醫葯資源,扶持民族醫葯研發、葯材開發和葯品注冊,做大做強一批民族葯龍頭企業,培植發展民族葯材種植、研發、加工和營銷的新興產業鏈。積極發展中葯、生物醫葯、康復醫療、生命健康服務等產業。
7.鼓勵非公經濟發展。支持民族地區建設工業園區,給予標准化廠房建設扶持、減免租金、信用擔保、財政貼息、科技研發補貼等優惠政策。給予民貿企業、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民族傳統手工業和龍頭企業特殊扶持。實施少數民族民營企業家「孵化」計劃,獎勵和扶持少數民族優秀民營企業家。增加省級扶持民族地區企業發展貸款財政貼息資金。「十二五」末實現民族自治地方和邊境縣非公有制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
8.實施對口支援與互助發展計劃。深入推進滇滬合作。落實省級部門每年為掛鉤聯系縣辦幾件實事的要求。建立州市、縣市區經濟互助發展機制,探索跨區劃異地開發合作模式,優化投資、土地、資源和人才組合,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二)實施民生改善保障示範
示範目標:有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解決貧困問題,充分普及現代文明,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1.促進創業就業。在民族貧困地區大力推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計劃,落實小額擔保貸款優惠政策,建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對未繼續升學的農村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實施勞動預備制培訓,給予培訓鑒定和生活費補貼。民族地區公益性就業崗位、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建設項目就業崗位優先吸納當地少數民族人員。
2.完善社會保障。實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額資助符合條件的農村醫療救助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完善醫療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困難群眾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解決歷史遺留的自發搬遷、跨國婚姻等特殊群體戶籍和社會保障問題。實行邊境沿線建制村群眾守土固邊專項補助。
3.提升醫療衛生保障能力。給予民族地區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標准化建設傾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保持在95%以上,門診統籌全覆蓋。提高鄉村醫生和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准。開展家庭疾病預防、健康保健和婦幼衛生知識的普及指導。扶持民族醫院和民族醫葯臨床基地建設,加快民族醫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推廣民族醫療食療技術,培訓鄉村民族醫葯工作者。
4.改善農村和城鎮住房條件。全面消除農村危房和人畜混居現象,加大基本喪失生存條件人口易地搬遷和農村危房改造的力度。對邊境縣和貧困縣保障性住房建設給予政策傾斜。
5.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實施村寨規劃,保護民族特色,大力開展民族團結示範村、興邊富民示範村和文明新村等新農村建設,實現水、電、路、房、能源和環境建設「六到位」,實施山區和邊境縣解「五難」工程,健全公共服務,推動現代文明進村入戶。
6.著力推進扶貧開發。集中力量對烏蒙山區、石漠化地區、滇西邊境山區、藏區,貧困民族鄉和民族村,以及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特困民族、散居民族、人口較少民族和少數民族深度貧困群體等特殊貧困區域、特殊貧困群體進行特殊扶持。確保「十二五」末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貧困發生率大幅度下降。
(三)實施民族文化繁榮示範
示範目標:實現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和共同繁榮,充分發揮文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各族群眾幸福感,增進各族群眾相互了解、尊重、信任和學習,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影響力方面的作用。
1.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民族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體系,保障運轉經費,實現建制村(社區)有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科普欄、體育設施和通互聯網。解決群眾看書難、看報難、上網難、看戲難、收聽收看和聽懂看懂廣播影視難、體育鍛煉難等問題。支持基層開展民族節慶、文化和體育活動,支持建設各世居少數民族博物館,實施雲南民族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建設雲南民族文化宮。
2.實施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加強現代科技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應用,編制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目錄和規劃,建設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庫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資源庫。建立優秀民族文化傳承體系,再造和規范民族傳統文化典籍,搶救、保護和開發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物古籍、口傳文化、音樂舞蹈、體育、技藝、建築、服飾、餐飲和醫葯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一批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點、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文化廣場,出版民族村落影像文化志,命名民族文化藝術之鄉。重大項目建設可行性研究要增加民族文化保護內容。增加世居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經費。
3.實施民族文化精品建設工程。建立雲南省人民政府民族文化藝術創作基金,採取項目招標、預付定金、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民族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服飾和工藝品等創作展示,扶持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作品創作。打造一批雲南民族文化品牌。
4.培養民族文化傳人和人才。支持鄉鎮、社區文化站(館)開辦民族文化傳習館(班),大力培養鄉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充分發揮他們在民族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完善民族文化傳承人認定補助制度,資助其傳業創業。鼓勵職校和高校建設民族文化藝術類學科,支持高端緊缺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民族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5.提供民族文化公共產品。實施民族文化公共產品訂單制,向民族地區、邊境村寨發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雙語廣播影視、圖書報刊、電子讀物,以及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政策法規、實用技術和科普知識等公共文化產品。在民族地區和邊境沿線建設一批標志性民族文化設施。繼續實施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開辦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宣傳網站和衛星電視頻道,建設西南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和雲南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中心,建設雲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翻譯中心,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傳媒譯制中心。
6.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合作。建立民族文化內外交流機制,定期舉辦民族文化會展和文藝會演,成立雲南民族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實施民族文化走出去工程,鋪設面向西南開放的文化大通道。定期舉辦「中國昆明·民族文化國際博覽會」。
(四)實施民族教育振興示範
示範目標:普及現代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推廣現代科技,提高勞動者素質,打牢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進步的根基。
1.加快普及學前教育。在不通和基本不通漢語的少數民族鄉村建設國家通用語言和少數民族語言雙語幼兒園,並給予扶持。加快推進民族地區逐步普及學前教育。
2.優先發展基礎教育。提高投入標准,加快推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爭取國家支持,建設一批國門學校,逐步提高邊境縣鄉鎮、貧困民族鄉農村中小學寄宿生生活補助標准。擴大省和州市優質高中民族生招生規模,支持雲南民族中學建設。
3.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實施勞動技能脫貧計劃,建立覆蓋農村的遠程職業教育網,培養少數民族實用技術人才和技工。擴大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職業教育規模,免除中等職業學校家庭困難學生學費,給予生活費、交通費等特殊補貼。支持6所民族中等專業學校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和教師隊伍建設。實施雲南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改擴建工程。
4.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完善少數民族考生照顧錄取政策。在省內高校劃比例招收世居少數民族學生,定向招收少數民族生源較少考生,擴大少數民族預科招生規模並按本科生標准核撥生均經費。爭取國家支持,增加部分東南亞語種為研究生考試外語語種,適當降低掌握少數民族語言考生的外國語考試成績錄取分數線,爭取各世居少數民族都有碩士和博士生,設立民族工作專業碩士學位點。參照師范生政策每年招收一批掌握本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考生,定向培養鄉村全科醫生、教師、基層幹警和司法工作者等。雲南民族大學在校少數民族學生比例不低於70%。建設東南亞、南亞和西亞語言文化教育基地。
5.加強民族文化知識和雙語教學。在民族地區中小學開設民族文化、民族知識和地方傳統知識課程,補助課本編輯出版。建立全省統一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雙語教師考核認定和崗位設置標准,對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給予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傾斜。支持高校建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雙語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6.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對民族學校、邊境縣和偏遠高寒山區中小學,優先建設教師周轉房,增加中高級職稱評聘比例,教齡6年的中高級職稱評聘放寬考核至合格等次,設立艱苦崗位津貼。建立城市教師到農村援教制度,新任教師晉升中職須有農村學校任教經歷。切實保障各類特有民族班經費,加大對邊境、民族和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大力推廣普及遠程教育。
7.著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民族地區科普宣傳服務體系和隊伍建設,深入推進科普進村入戶,積極推廣電腦農業專家系統。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新型農民、當家理財、婦幼保健、健康生活習慣等培訓,推進科普富民示範村和文明生活示範戶建設,增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獎勵和扶持少數民族科技致富帶頭人。
(五)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示範
示範目標:實現資源節約和能源科學優化利用,分享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成果,弘揚各民族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的優良傳統。
1.建設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實施綠水青山計劃,推進天然林、防護林、濕地、重要水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大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破壞整治和恢復、陡坡地生態和石漠化治理,加強城市綠地系統和生態系統建設。採取「以能代賑」、資金或實物補貼等,推廣農村節柴改灶,支持開發利用沼氣、風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充分挖掘和推廣各民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開展綠色村寨創建和環境綜合整治。
2.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建立水能資源開發利益分享和流域生態、碳匯生態、自然保護區生態等補償機制,通過資金補償、項目扶持、提供就業、技術援助、優先聘用參與管護工作等方式,保證群眾得到實惠。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鄉以資源參股形式分享資源開發收益。
3.完善環境保護財稅政策。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力度,增加生態文明建設資金。積極爭取對煤炭等礦產品實行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加大資源稅用於生態補償比重,並向民族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區、水系源頭地區和自然保護區傾斜。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准並擴大范圍。
(六)實施民族幹部培養示範
示範目標: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扎實、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深受各族群眾擁護的高素質少數民族幹部人才隊伍。培養大批熟悉民族政策法規和民族工作的領導幹部。
1.加強少數民族幹部人才教育培訓。創造幹部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制定實施少數民族幹部人才培養計劃,創新培養工作機制,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綜合素質和能力,大力培養少數民族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實現少數民族幹部人才佔全省總量比例與人口比例大體相當。
2.定向招錄少數民族工作人員。全省各級機關招錄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時,要採取單設崗位、放寬條件等方式定向招錄和招聘當地少數民族人員。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民族宗教等部門可採取定向培養等方式招錄掌握少數民族語言的工作人員。
3.加大配備少數民族幹部力度。配備各級領導幹部時,要根據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等因素定向選拔,保證不同層次少數民族幹部的梯次配備。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州市、縣市區、鄉鎮黨政領導班子中要各配備一名以上少數民族幹部。「十二五」末實現省級機關、事業單位、群團組織和省屬國有重要骨幹企業領導班子中至少配備一名少數民族幹部。保持25個世居少數民族都有一名以上幹部擔任省級機關廳級領導幹部。爭取中央支持,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省部級領導幹部。
4.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注重培養和選拔實行區域自治地方的當地民族幹部。自治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中,要分別配備兩名以上當地少數民族幹部。自治州、縣機關所屬工作部門的領導班子,要配備一名以上少數民族幹部。
5.注重培養使用熟悉民族工作的幹部。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基層幹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規和民族知識水平,並作為幹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確保在雲南工作的各族幹部都能熟悉和做好民族工作。
(七)實施民族法制建設示範
示範目標: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符合實際和行之有效的民族法規,推進民族工作法制化,依法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
1.完善民族法規。修改完善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配套法規、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重點制定特色產業發展、開發移民、建設用地、環境保護和水能礦產等資源保護和開發方面的單行條例。推進維護民族團結、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城市民族工作、散居民族工作、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知識產權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少數民族權益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指導少數民族村寨依法訂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規民約。
2.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加強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和享受優惠政策等研究,開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實現形式的新探索。對有悖於民族區域自治法和不利於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法規和政策,要重新修訂或廢止。大力宣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支持民族自治地方開展逢十周年慶典活動。
3.強化民族法律法規政策普及運用和監督檢查。大力宣傳普及民族法律法規,增強邊民的國家、國界和邊境管理法律意識,積極開展法律服務。定期開展民族法律法規執法檢查,開展貫徹落實民族政策、發展規劃和履行民族工作職責情況的監督檢查。強化民族工作部門監督檢查職能,推進民族工作依法行政。
(八)實施民族理論研究示範
示範目標:建立民族理論研究基地,形成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符合時代發展和現實需要的理論成果,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
1.支持民族理論研究機構建設。支持各級民族理論學會、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民族理論研究,成立民族理論研究專家委員會,支持創立民族理論和民族學核心刊物,營造民族理論研究的積極氛圍。
2.加強民族理論研究人才培養。扶持民族理論和民族學學科建設,培養民族理論和民族學學科帶頭人、高層次和中青年研究人才。建立重大研究課題招標和優秀成果獎勵機制,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和講座。
3.促進民族理論研究創新發展。編制民族理論重大課題研究規劃,編輯出版民族理論叢書,推動具有雲南特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發展。
4.深化雲南民族工作經驗的理論研究。推動理論研究為解決現實問題服務,強化雲南民族工作的輿論影響力和話語主動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國內一流的民族學和民族理論研究基地。
(九)實施民族工作創新示範
示範目標:民族工作保障體制健全有力,民族工作機制運行高效,暢通各族幹部群眾表達呼聲和需求的渠道,密切黨和政府與各族群眾的血肉聯系。
1.加強民族工作部門建設。進一步改善各級民族工作部門的工作條件。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工作任務較重地區要加強民族工作部門的領導和人員配備,民族工作部門要作為政府組成部門。配備鄉鎮民族工作專兼職助理員和信息員,安排相應工作經費。
2.加強民族工作隊伍建設。採取定向培養、在職教育、集中培訓、多崗鍛煉等方式,建設一支專業化、規模化、高素質,能應對處置復雜局面和矛盾糾紛的民族工作隊伍。
3.加強民族工作信息化建設。建設雲南民族信息平台,網路延伸至縣級民族工作部門和民族工作任務較重的鄉鎮。建立民族關系監測分析、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分析、民族團結宣傳和民族工作輿情等系統平台。建立和完善民族團結穩定的信息收集、分析和處理機制。
4.加強城市民族工作。健全城市民族工作機構,加強和創新城市社會管理,建立少數民族務工、經商、就學、就業和技能培訓等服務體系,建立流動人口管理協作機制,加強法律援助服務,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和創業發展。
5.加強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工作。完善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和民族類社團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其密切聯系少數民族群眾、促進民族團結的特殊作用。幫助少數民族代表人士解決工作生活中的特殊困難,支持他們為各族群眾辦實事,定期組織參觀學習。
㈦ 建築施工企業如何防範拖欠農民工工資
不難發現,此次南京市建委出台《通知》,一方面是為了確保《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監督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對於今年上線的「南京市建築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台」的推廣:通過將項目實名制登記和管理、項目農民工資專戶和工資代發管理、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管理、項目人臉實時考勤管理全面匯集至南京市建築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台,《通知》也有助於進一步發揮信息化手段在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中的作用,為農民工工資支付長效機制築牢技術防線。
此前,為保證「工資支付有《條例》,民工維權有保障」,南京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圍繞宣傳《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南京市舉辦了「送法進工地」活動,並製作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口袋書》等普法材料;圍繞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南京市向建設單位發放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告知書」,還常態化開展了排查、抽查和通報工作。此次南京加大農民工工資支付不良行為處理力度,更將有力推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落深落細落實。
㈧ 如何化解社會各種矛盾
《化解社會矛盾之略》內容包括:關於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長效機制的思考、淺談調解優先原則在公安工作中的運用、公安行政復議工作中調解制度實務問題探究、論法院涉訴信訪的制度困境及其進路選擇、涉法涉訴信訪問題之成因及對策研究等。
社會矛盾化解機制研究
地方性知識中的民間調解與權利救濟
——宗村民間糾紛的個案研究
論和諧社會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大調解視角下的司法行為延伸
——訴訟與非訴調處對接與互動機制初探
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化解矛盾糾紛
——濟南中院「建立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現狀與路徑選擇
試論司法良知與法院調解
關於構建「大調解」工作新機制的思考
當前社會矛盾糾紛的主要表現、原因及對策
構建大調解工作體系之我見
社會風險評估機制研究
和諧社會視野下的檢察調解制度構建
調解優先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關於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長效機制的思考
我國醫療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問題探析
淺談調解優先原則在公安工作中的運用
公安行政復議工作中調解制度實務問題探究
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
關於深人推進三項重點工作 發揮律師社會矛盾 化解作用的思考
影響人民調解制度發展的理論思考
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的對策建議
調解優先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調解制度在勞動爭議解決機制中的適用
農村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探析
——以ADR的視角
我國當前社會矛盾的樣態及其解決機制的完善
對我國轉型期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現狀的成因分析
堅持多管齊下狠抓「三個到位」全面深人推進社會矛盾化解
談公證在「預防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論行政訴訟中協調機制的建立
調解優先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把握治安調解藝術 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和諧社會下做好再審民事調解工作的幾點思考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研究
從涉訴信訪案件的行為瑕疵看公眾權利的保護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研究
和諧社會背景下涉訴信訪制度的完善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著力解決涉檢群體性上訪
——對涉檢群體性上訪事件的調查分析
當前不服強制措施上訪增多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
基層檢察長接訪制度的實證思考
論法院涉訴信訪的制度困境及其進路選擇
公安機關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成因和對策研究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之成因及對策研究
推進信訪法治化進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以濟南市為例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分析及對策
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終結制度研究
試論如何破解農村群眾上訪的難題
農村基層幹部違紀違法犯罪引發群眾上訪原因分析及懲防措施
認清信訪本質 保障公民信訪權
司法實踐問題研究
構建濟南知識產權「三審合一」審判新機制
刑事和解制度完善路徑探析
檢察環節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之構想
——彰顯國家責任、彰顯司法人文關懷
基層檢察機關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
刑事被害人物質損失求償權之救濟
民事檢察申訴和解機制研究
監外執行罪犯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淺析
論盜竊網路虛擬財產的刑法規制
司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和功能
能動司法問題的研究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合理運用民事檢察建議 促進民事檢察工作更好發展
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現狀與完善建議
其他相關問題研究
濟南市城鄉結合部治理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對「人肉搜索」現象的法律思考
古代「息訟」法律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流動人口犯罪不容忽視
——長清區人民檢察院關於本區流動人口犯罪特點、原因及對策的分析
惡勢力犯罪調查
濟南市暫住人口管理現狀及對策
農村流出人口管理現狀及對策芻議
行政執法的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
流浪乞討現象救助管理的實踐探討
貫徹監管工作「首要標准」的幾點思考
行政物質幫助與弱勢群體
論平等就業權與用工自主權的理論解析
網路虛擬社會的法律規制引論
——從公民現代法律意識培植切入
網路「憫弱」輿論的價值偏離與回歸
中國語境下的網路草根嘯聚
——以涉警負面輿情為研究視角
㈨ 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依據是什麼拜託各位了 3Q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和哲學理念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擴大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對口援助,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開發開放。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對資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難地區經濟轉型實行扶持措施。 ,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強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指導和服務。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著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嚴格執行國家勞動標准,加強勞動保護,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制和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合法權益。 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農村並逐步在城市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全面落實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加快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努力使勞動者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長,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鼓勵社會捐資助學。規范學校收費項目和標准,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 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 (七)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節約能源資源,依法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 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權威。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公民權利和自由。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加強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監督。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加強和改進法律援助工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全體公民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 加強司法救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健全巡迴審判,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落實當事人權利義務告知制度,方便群眾訴訟。規范訴訟、律師、仲裁收費。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嚴格依照法定原則和程序進行訴訟活動。完善執行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工作。維護司法廉潔,嚴肅追究徇私枉法、失職瀆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增強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創造力、說服力、感召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 及時發布准確信息。加強對互聯網等的應用和管理,理順管理體制,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使各類新興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為主攻方向,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文學藝術要弘揚真善美,創作生產更多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 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及時發布公共信息,為群眾生活和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完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推進政事分開,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動。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促進流動人口同當地居民和睦相處。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開展社區群眾性自助和互助服務,發展社區服務業。 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
㈩ 如何查找秦皇島市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實施辦法 秦政辦發43號文件
秦皇島市政府門戶網站和秦皇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發布有《秦皇島市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實施辦法》。
秦皇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秦皇島市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實施辦法》
秦政辦發43號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緊緊圍繞保護農民工勞動所得,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著力規范農民工工資支付行為、優化市場環境、強化監管責任,健全預防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長效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16〕1號)、《河北省農民工權益保障條例》、《中共河北省委辦公廳、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制度建設的意見》(冀辦〔2014〕3號)、《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實施意見》(冀政辦〔2016〕4號)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省、市相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建築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設領域和礦業開采、加工製造、餐飲服務等易發生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行業。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農民工工資,是指招用農民工的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的約定,以法定貨幣形式支付給本單位農民工的勞動報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以及其他特殊情況下應支付的工資等。
第四條 全市各縣區、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北戴河新區以及市級各有關部門,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和「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負責所轄區域內信訪維穩工作和職能范圍內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督管理工作,建立並落實欠薪處理責任制。
第五條 加強組織領導。繼續發揮秦皇島市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領導小組的作用,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制定全市治理農民工工資支付有關政策制度;督查各縣區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情況;督辦領導批示、上級交辦、媒體曝光和群眾舉報投訴的重大欠薪案件。
市城鄉建設局、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教育局、市食品和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工信局等部門要成立專門的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辦公室,履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行業監管責任,進一步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及時受理農民工投訴的拖欠工資案件。各縣區要抓緊建立相應的領導機制。各級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責任分工和工作職責,做好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各項工作。
第二章 工作職責
第六條 市政府督查室負責牽頭做好重點欠薪案件督辦、督查等工作。督導相關成員單位認真履行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職責。
第七條 人社部門負責做好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等工作。做好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的移交工作。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確保受理案件在規定時限內妥善辦結。
第八條 城鄉建設部門負責做好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及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規范工程建設市場秩序,督促企業落實勞務用工實名制管理等制度規定,落實農民工工資保證金、預儲金制度。建立健全建築市場准入清出制度,規范建築市場秩序,查處涉及掛靠、違法分包、轉包行為。
第九條 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部門負責嚴格執行房地產領域預售監管制度,加強對房地產開發項目的監管,對因工程款不到位導致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要督促建設單位立即還款。
第十條 信訪部門負責涉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來訪辦理和來訪接待工作,並督促協調縣區、有關部門及時處理和答復;對因拖欠農民工工資引發的圍堵黨政機關、交通要道等群體事件,及時通報公安部門依法處置。在元旦、春節等農民工討薪高發時期,負責召集人社、建設、房管、公安、法院、檢察院等單位集中辦公,共同處置欠薪集體上訪案件。
第十一條 公安部門負責維持社會治安秩序,依法處理討要農民工工資突發事件中的違法行為,受理有關部門移送的欠薪涉嫌犯罪案件,處理惡意討薪等違法行為,及時處置拖欠農民工工資引發的突發性和群體性事件。
第十二條 交通運輸、水務、教育、衛生、農業、林業、國資、國土、工信等部門負責監管本行業建設工程項目,處理本行業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做好農民工工資支付的監督檢查工作,防止農民工工資拖欠行為發生。
第十三條 監察部門負責對在保障農民工工資工作中不認真履行職責的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依據相關規定進行責任追究。
第十四條 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加強本級政府投資項目審批管理,嚴格審查資金來源和籌措方式,牽頭做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工作。
第十五條 財政部門負責本級政府投資項目的預算管理和應急周轉金的設立、管理等工作。
第十六條 食品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依法查處無照經營行為並通過河北省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嚴重拖欠工資失信企業等工作。
第十七條 司法部門負責法律宣傳以及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等工作。
第十八條 人民銀行秦皇島支行應當依法將嚴重拖欠農民工工資失信企業納入徵信系統並實施聯合懲戒。
第十九條 宣傳部門應當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輿情引導,協調新聞媒體做好相關報道,加強對網路媒體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輿情管控和疏導。
第二十條 工會組織負責對企業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情況的監督,發現拖欠工資問題及時報送有關部門依法處理。
第三章 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
第二十一條 完善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在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領域全面實行農民工工資預儲金制度的基礎上,交通、水利以及其它發生過拖欠工資問題的工程建設領域和行業要全面實行工資保證金制度,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門要在2016年8月底前制定工資保證金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收繳部門、繳納比例、動用標准和退還辦法。實行工資保證金差異化管理制度,對市內注冊且兩年內未發生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企業實行減免措施;對發生拖欠工資問題的企業適當提高繳存比例。工資保證金收繳部門要嚴格執行收繳規定,不符合條件的不得擅自減免收繳比例,確保工資保證金應收盡收。
建設項目開工前,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要按照規定足額繳存工資保證金。工資保證金實行專款專用。工程項目發生拖欠農民工工資時,經查實責令限期支付拒不支付的,動用工資保證金先行直接支付所欠工資。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在30日內補繳動用部分款項。
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的退還。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六個月後,由建設單位或施工企業提出申請,由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出具無拖欠工資證明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予以審核、返還。
第二十二條 落實農民工工資預儲金制度。嚴格落實《河北省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預儲金管理辦法》(冀建市〔2014〕19號)、《秦皇島市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預儲金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秦建〔2015〕24號)。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在銀行開設的預儲金賬戶應向城鄉建設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備案。2016年新開工工程建設項目要全部實行農民工工資預儲金管理,農民工工資由簽約銀行根據施工總承包企業提供的工資發放表和建設單位出具的確認文書,按月足額支付到農民工工資個人賬戶。未按規定足額繳存工資預儲金的工程建設項目,視同建設資金不到位,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不得頒發施工許可,不得開工建設。各級政府投資建設工程項目,要嚴格落實工資預儲金制度。
第二十三條 完善政府應急周轉金制度。要嚴格按照市級不少於2000萬、縣(區)級不少於500萬的標准儲備應急周轉金,重大欠薪案件高發地區要適當提高儲備標准,動用應急周轉金墊付農民工工資後要及時補足,確保應急周轉金足額儲備。各級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政府應急周轉金管理使用辦法,明確使用條件、規范動用程序、落實追回責任,在充分發揮應急周轉金應急兜底作用的同時,確保政府財政資金安全。墊付工資動用的應急周轉金本息由所在地財政部門依法向欠薪企業和個人予以追償。
第二十四條 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戶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設領域,實行人工費用與其他工程款分賬管理制度,推動農民工工資與工程材料款等相分離。施工總承包企業應分解工程價款中的人工費用,在工程項目所在地銀行開設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戶,專項用於支付農民工工資。建設單位應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約定的比例或施工總承包企業提供的人工費用數額,將應付工程款中的人工費單獨撥付到施工總承包企業開設的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戶。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戶應向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和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設項目主管部門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備案,並委託開戶銀行負責日常監管,確保專款專用。開戶銀行發現賬戶資金不足、被挪用等情況,應及時向工程建設項目主管部門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報告。
第四章 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制度
第二十五條 信息公示制度。施工總承包企業負責在施工現場醒目位置設立維權信息告示牌,明示業主單位(建設單位)、施工總承包企業及所在項目部、分包企業、行業監管部門等基本信息;明示勞動用工相關法律法規、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工資支付日期等信息;明示屬地行業監管部門投訴舉報電話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勞動保障監察投訴舉報電話等信息,實現所有施工場地全覆蓋。
第二十六條 欠薪停工制度。建設單位未按合同支付工程款且超過約定期限一個月的,除合同另有約定外,施工總承包企業應當停止施工。由此造成的損失和工期延誤,由建設單位承擔全部責任並對施工企業予以補償。施工總承包企業在工程款未支付到位情況下,不論備案合同之外是否另有約定,繼續施工造成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發現違法分包、轉包問題的,由行業主管部門及時下達責令停工整改指令並立案查處。對無故拖欠工資數額大、時間長、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企業,要依法責令停業整頓、降低或取消資質,直到吊銷營業執照並清除我市建築市場。
第二十七條 推行銀行代發工資制度。推動各類企業委託銀行代發農民工工資。在工程建設領域,鼓勵實行分包企業農民工工資委託施工總承包企業直接代發的辦法。分包企業負責為招用的農民工申辦銀行個人工資賬戶並辦理實名制工資支付銀行卡,按月考核農民工工作量並編制工資支付表,經農民工本人簽字確認後,交施工總承包企業委託銀行通過其設立的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戶直接將工資劃入農民工個人工資賬戶。
第二十八條 建立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設領域,施工總承包企業(含直接承包建設單位發包工程的專業承包企業)須全員實行實名制管理,在各工程項目部配備勞資專管員,編制施工現場所有勞務人員(包括直接招用和分包企業招用人員)用工手冊,記錄進場施工農民工身份、勞動考勤和工資支付等信息,由農民工本人確認簽字並保存兩年以上備查。施工總承包企業要加強對分包企業(包括承包施工總承包企業發包工程的專業企業)勞動用工和工資發放的監督管理,實時掌握施工現場勞動用工和工資發放情況。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行業主管部門要督促本行業工程建設項目落實勞務用工實名制管理。
第二十九條 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各類企業須依法與招用的農民工訂立勞動合同並辦理勞動用工備案。在工程建設領域,實行先簽訂勞動合同後進場施工制度,大力推行簡易勞動合同文本,明確約定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勞動報酬、支付方式等內容並嚴格履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大對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情況的監督檢查,發現不簽訂或不履行勞動合同等違法違規行為,及時督促整改,對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行政處理或處罰決定,並通報同級行業主管部門。
第五章 農民工工資發放責任機制
第三十條 按照「誰承包、誰負責」和「誰用工、誰負責」的原則,對農民工工資支付日常管理實行施工總承包企業全面責任制、建設單位監管責任制、監理單位監督責任制和專業承包(勞務分包)企業直接責任制。
第三十一條 施工總承包企業是農民工工資支付的責任主體,對所承包工程的工資支付負總責,對拖欠的農民工工資承擔直接支付責任。施工總承包企業已按分包合同支付工程款,分包企業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由施工總承包企業直接支付被拖欠的農民工工資後再向分包企業追償。任何施工企業,不得以拖欠工程款為由拖欠農民工工資。施工總承包企業全程監控分包企業工資支付制度的落實。
有用工主體資格的用人單位應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設專人負責勞動合同簽訂、農民工工資發放監督管理工作,建立農民工工資問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第三十二條 施工單位轉包或違法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個人,造成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承擔清償拖欠工資連帶責任,並由施工單位支付農民工工資。施工單位應將工資直接發放給農民工,嚴禁發放給「包工頭」、「班組長」或其他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和個人,否則發生農民工工資拖欠的,由施工單位承擔全部清償責任。
第三十三條 建設單位應當在與建築施工企業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專用條款中,約定企業應承擔的農民工工資支付責任,並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的約定及時支付工程進度款,將工程款支付到施工單位的賬戶,嚴禁直接支付給其他組織和個人。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未按合同約定及時劃撥工程款,致使分包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由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以未結清的工程款為限先行墊付農民工工資。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將工程違法發包、轉包或違法分包致使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由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依法承擔清償責任。
第三十四條 監理單位要積極配合建設單位加強對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的監督管理,督促用人單位按時支付農民工工資,對發現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及時上報行業主管部門。
第六章 農民工工資案件處置機制
第三十五條 各級政府及經濟技術開發區、北戴河新區管委會對本地保障農民工工資工作負總責。對未取得施工許可證或未批准開工報告的項目,一律不得同意或默許項目開工建設;未取得施工許可證或未批准開工報告,默許施工的建設項目發生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由項目所在地政府(管委會)直接組織處理。
第三十六條 因欠薪引發農民工集體上訪或其他突發事件,施工總承包企業必須承擔平息事態的責任,企業主要負責人及項目負責人必須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並進行妥善處置。施工企業主要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不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不能及時妥善處理的,視其情節輕重,各相關建設行業主管部門可限制該施工企業在我市范圍內的市場准入,發生越級群體性上訪的,各級政府及經濟技術開發區、北戴河新區管委會要直接組織接訪,並妥善處理。
第三十七條 拖欠農民工工資引發妨礙公共事務、阻礙交通、影響他人利益的群體性堵門、堵路事件後,公安部門應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進行疏導、勸解,恢復道路暢通和正常的社會秩序,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並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對煽動群眾堵門、堵路及採取其它以極端方式惡意討薪的組織者、實施者,由公安部門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對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群體性事件,公安機關根據事態發展,要依法採取驅散、帶離及拘留等強制措施予以妥善處置。
第三十八條 依法嚴懲拖欠工資違法行為。
(一)堅決打擊惡意欠薪行為。加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執法合作,採取聯合檢查、聯合辦案、聯合督查等方式,提高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查辦效能。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發生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公安機關要及早介入,及時控制犯罪嫌疑人、查封企業賬戶,有效防範欠薪逃匿和轉移財產等行為;健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公安、檢察、審判機關情況通報制度,推動完善檢察院立案監督和法院及時財產保全等制度,確保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有效打擊和震懾惡意欠薪和欠薪逃匿違法犯罪行為。
(二) 及時處理欠薪爭議案件。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委員會要對拖欠工資案件開辟「綠色通道」,對符合終局裁決條件的要一裁終局,對符合先予執行條件的要裁決先予執行,並移送法院執行,做到快立、快審、快結。充分發揮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作用,就近做好欠薪爭議的調解。加強調裁、調審、裁審銜接,及時辦理欠薪爭議調解協議書仲裁置換或法院確認手續。對重大集體欠薪或涉案金額較大爭議案件要及時上報,由上級機關掛牌督辦。各級仲裁委員會、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法律援助中心等要主動為農民工討薪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
(三) 妥善處置突發性群體事件。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因拖欠農民工工資引發的重大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明確指揮許可權和部門分工,規范分級響應和處置流程,發生重大群體討薪事件時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造成進京「非訪」和進京赴省集體上訪的,當地政府要迅速派人將上訪人員安全接回並妥善處理,必要時動用政府應急周轉金先行墊付部分工資或發放基本生活費,防止事態蔓延擴大。強化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隱患排查化解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群體討薪事件防控機制,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組織、串聯越級集體上訪信息的監測監控,及時掌握信息動向,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引導農民工依法理性維權,依法嚴厲打擊以討要工資名義、虛報冒領等手段擾亂社會治安違法行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予以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建立失信企業聯合懲戒機制。
(一)按照《河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安排,加快全省勞動用工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企業守法誠信管理,實行分類分級動態監管。建立拖欠工資企業「黑名單」制度,將嚴重拖欠工資失信企業納入人民銀行企業徵信系統、河北省社會信用信息共享系統和河北省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築施工企業同時納入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建築業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由多部門依法依規向社會公布,在政府資金支持、政府采購、招投標、生產許可、履約擔保、資質審核、融資貸款、市場准入、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限制,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限」懲治格局,提高企業失信違法成本。
(二)嚴格落實建築業企業信用綜合評價制度,城鄉建設部門要與人社、房管、交通運輸、水務、國資等部門靈通信息,城鄉建設部門及時將建築業企業落實勞務用工實名制和支付農民工工資情況記錄建築業企業信用綜合評價系統,並逐步將評價結果應用到招投標環節,對存在嚴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和以討要工資名義惡意討要工程款的建築業企業,經查實後,視情節輕重,各行業主管部門可限制其投標資格,直至清出秦皇島建設工程市場;建設單位未清償拖欠工程款的,相關部門不予批准其新的建設項目。對拖欠農民工工資未解決的項目不予辦理竣工驗收手續。
第四十條 完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由政府負責人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解決企業工資拖欠問題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為信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委、公安、司法、財政、城鄉建設、住房保障、交通運輸、水務、國資委、食品和市場監督管理、人民銀行、總工會等部門,形成治理欠薪工作合力。相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積極做好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
第四十一條 暢通司法救濟渠道。相關責任單位應當積極引導和幫助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通過訴訟等法律途徑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推動法院開通討薪綠色通道,優先受理、審結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和農民工工資民事案件。對欠薪事實清楚的迅速發出支付令。
推動檢察院利用「兩法銜接」信息共享平台,對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批捕、起訴、立案監督等工作。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二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此前本市有關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