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張繼先律師

張繼先律師

發布時間: 2022-04-11 17:10:59

A. 道教有哪些流派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籙派諸教)

-
符籙派道教長於齋醮法事,唐時為最盛。符籙教派以正一道為代表,其他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較大的派系,宋元時期還出現過不少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越來越小,到後來全部匯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歷史上聲名顯赫,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設壇、燒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領。宋真宗曾召見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先生」的稱號,從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皇帝賜號。宋徽宗甚至為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從此正一派成為符籙派的統領。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國道教事務。元代時,龍虎山天師府的權力更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可以向皇帝提出「經費申請」,可以提出「人員編制」問題,甚至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賜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賜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為「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清代和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試圖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但最後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約形成於東晉時期,因其弟子專門研習《上清經》而得名。《上清經》由《黃庭經》衍生而出,也稱《大洞真經》,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後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課,全部經文都是七言韻文,講究「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認為「恬淡無為」是好的修煉方式,修煉的關鍵則為「男藏精,女藏胎」,人應「以精為本,以氣為根」,「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主要的修煉方法是調息和存神,使「太和陰陽氣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上清派認為,「五臟有神」,「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煉氣,乘雲飛仙。
上清派一代宗師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於江東名門丹陽氏。永明10年(492),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則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陶弘景開創了「佛道雙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揚「曾夢佛授其菩提記」,自稱「勝力菩薩」轉世,親自到寧波阿育王塔受戒。歸茅山後,即建佛道兩壇,隔日朝禮。臨終時,遺言死後「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並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編訂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總結了北魏張湛對《養生集》、《攝生論》、《養生術》等著作編集整理的養生理論,保存從先秦到兩晉的已佚著作達32種。其基本理論就是養神和煉形,「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養神就是要「游收虛靜,息慮無為」,清心寡慾。煉形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達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派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被封為「國師」;第三十五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四十四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1312),仁宗授號「隆道沖真崇正真人」。其後,又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後期。進入元代以後,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師出現。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籙,茅山宗上清宗壇歸並入正一道。它作為道教的一宗,雖仍有傳承,但已是強弩之末了。
據《茅山志》載,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各代皆稱宗師。嗣法宗師的絕大多數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陽、溧水、金壇等縣世代崇道的隱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師的傳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楊羲、許穆、許翙所傳上清經籙為憑。自劉混康獲得朝廷賞賜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增添了印劍。現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仍藏茅山道院,為「鎮山四寶」。

-
3、靈寶派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約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靈寶經》描繪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承譜系。靈寶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師是三國吳道士葛玄,促進靈寶派發展的大宗師是葛巢甫。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從孫,生當東晉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造作與傳授。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現《正統道藏》所存《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亦載有上述授經故事,所述《靈寶經》淵源,大致與《越絕書》《抱朴子"辨問》之說合,只是略有增益,其書名亦同於《越絕書》之《靈寶五符》。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其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禱請神、禮拜齋醮等法事進行「教化勸善」。受上清派的影響,靈寶派導引煉氣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陸修靜(406~477)則是更為重要的傳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對改造舊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貢獻。他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皆有淵源,但皆無直接的師承關系,自稱「三洞弟子」。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迄便散。」可以看出,從齊到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陸修靜雖對靈寶派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者。因此靈寶派在陸修靜之後的情況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無靈寶道士顯名於世者。大約至北宋初,方見靈寶派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籙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使靈寶派再次顯名於世。
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立於兩宋之際,創始人為道士寧全真,其修煉法門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創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藉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後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籙。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城,皇兄趙孟端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清微雷法。

-
6、凈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向其傳授凈明靈寶秘法,創立凈明道。該派傳行「凈明法」的新符籙。凈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同時凈明道也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凈明道宗。新凈明道自稱「凈明忠孝道」,宣揚佛道儒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
7、樓觀道
樓觀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形成於北朝北魏時期,流傳至隋唐間。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時代與老聃齊名的道家關尹。莊子將其與老聃並列,嘆為「古之博大真人哉」!關尹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呂氏春秋"不二篇》在論諸家學術特點時,稱「老聃貴柔」、「關令貴清」。《樓觀本起傳》:「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此大教所由興也」。樓觀道由此得名。該派在南北朝時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說,稱尹喜始終是老子化胡(實為化佛)的隨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樓觀道是當時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樓觀道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其傳習的修煉方術,表現了雜采兼收的特點,即符籙與丹鼎皆習。樓觀道發展至北周及隋,進入其鼎盛時期。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相應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字平定)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作大唐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睞。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樓觀道一直處於向上發展階段。天寶(公元742~755)年間爆發安史之亂,此後樓觀道趨於衰落。中經兩宋,終於默默無聞。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樓觀(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至金哀宗天興(1232~1234)間,因遭兵燹,樓觀焚毀殆盡。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復,變為全真觀宇,原樓觀道士亦轉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隨後創立的全真教均創立於金初,史稱「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創始人為蕭抱珍,河南汲縣人。太一教以老子學說修身養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籙,濟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師承較嚴,入教道士須改姓蕭。金大定年間,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漸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創始人劉德仁,滄州樂陵人,約於金皇統2年(1142)開始傳道,初名大道教,元憲宗時,賜名為「真大道教」。《道園學古錄》稱「真大道以苦節危行為要,不妄求於人,不苟侈於已」,劉德仁創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視物猶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寧清靜,四曰遠勢利,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傳於河北,金盛時曾廣泛流傳於隴蜀、齊魯、江淮地區,元末逐漸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號重陽子,又稱王重陽,陝西咸陽大魏村人。47歲時棄家修道,於終南山南時村挖洞而居,自稱「活死人墓」,內則修煉金丹,外則佯狂裝瘋,自號「王害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燒庵起舞,東出潼關,赴山東半島,創「全真教」。王重陽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劉、譚、馬四大弟子回陝西時,於途中羽化飛升。
全真教創教初期,教風刻苦簡朴。弟子大多乞食為生,不建宮觀,在山野市井修煉、傳教。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修煉時先收心,達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見性」。然後調整呼吸,按順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全真道的內丹學說認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滅、不變化的。成仙的根據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陽真人在《金關玉鎖訣》中描繪了由元神煉化到達最高階段時,便有「陽神」出殼而飛升仙界的境況。「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陽真人羽化後,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中心進一步發展全真教。據《北游語錄》:劉處玄教旨「無為有為相伴」,至丘處機則「有為十之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經過前後二十餘年的發展,全真教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基礎,上聞於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處一被召至京,金世宗親問養生之道。次年,又找丘處機進京,命庵於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並命他主持萬春節醮事。全真教臻於極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見丘處機。丘處機以七十餘歲的
高齡,率十八高徒跋涉數萬里,遠赴西域雪山行營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煉養長生之術,丘處機以道家清靜無為,敬無愛民戒殺之旨勸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稱其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丘處機於1224年東歸,住於燕京長春宮。1227年卒後,葬於該宮處順堂,即今北京白雲觀。
由於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經營,全真教鼎盛一時,《元史"釋老傳》說:「處機還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於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丘真人也說:「千年以來,道門開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統後,南北文化漸趨融合,全真道渡江南傳。江南名畫家黃子久,即為全真道士,居蘇杭授徒傳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是湖北武當山,魯大宥,江貞常等道士於元初入山傳全真道,修復宮觀、徒眾頗多。李道純原為南宗玉蟾門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長生觀,入元後自稱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為元初內丹大家。李鈺、趙友欽師徒活動於江西、江蘇一帶,其徒陳致虛「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陽、荊南、二鄂、長江、廬阜、江之東西,凡授百餘人。」所撰《金丹大要》為元代內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傳南北,盛大至極,其勢力足以與當時漸聯合為正一大派的符籙諸派相匹敵。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榮譽無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喆五祖為「真君」,後人稱「北五祖」;冊封王喆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全真道貴盛至極後,教風崇尚奢侈,勢力漸減。自元統三年(1335)完顏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後繼者再未見之於史傳。
明朝時,全真道士被授予封號官祿如劉淵然,邵以正等輩甚罕,多隱修於山野,雲游於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闡發教址。無垢子何道全,多年隱棲終南山,後雲游東南,自《隨機應化錄》2卷錄其語錄、詩偈,多言心性,兼涉內丹命術。混然子王道淵撰有《道玄篇》、《還真集》、《升玄護命經注》、《青天歌注》等闡發內丹。
永樂間,屬全真一系的道士張三豐,聲望彌高,被稱為「活神仙」。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一號張邋遢,遼東懿州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張真人自稱生於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為中山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於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赴武當修煉多年。他的門下形成了一個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來,「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分為龍門(丘處機)、隨山(劉處玄)、南無(譚處端)、遇山(馬鈺)、嵛山(王處一)、清靜(孫不二)、華山(郝大通)七個支派,以龍門派最為壯大,該派傳至明代,出現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
清代,全真派諸派中龍門派呈中興之象,以龍門律宗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之祖。王常月,號昆陽子,山西長冶人,20歲時遍游名山,訪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歲時,任北京白雲觀方丈,順治帝封其為國師,康熙帝皈依於王之門下。王常月廣授度牒,還長途跋涉到江蘇茅山,湖北武當山傳戒,於是,龍門風教遍於天下。他嚴格管理白雲觀,清規戒律,道門嚴整,香火不斷,成為全真龍門派的大長管,公認為「全真第一叢林」,龍門派大盛於世。
清末全真道逐漸勢微。1912年,北京白雲觀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國性組織「中央道教會」。

-
三、小派別

-
1、李家道
李家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仙人李八百為祖師,世人乃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兩漢時期流傳於四川民間的神話人物。葛洪《神仙傳"李八百傳》雲:「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為號。或隱山林,或出市廛。」據葛洪記載,李寬所傳李家道與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為人治病,用三部符,並事導引、行氣;所居道室名「廬」。葛洪又稱:「諸妖道百餘種,皆煞生血食,獨有李家道無為為小差。然雖不屠宰,每供福食,無有限劑,……或數十人廚,費亦多矣。」即是說它不像帛家道那樣「煞生血食」,但要舉辦廚會(道士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會),參加者有時達數十人。葛洪認為,如此耗費,「亦皆宜在禁絕之列」。舉行廚會的作法,亦與天師道同。李家道在吳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雲集其門」,「依寬為弟子者恆近千人」,「寬弟子轉相教授,布滿江表,動有千計」。
從東晉至南北朝,發生了無數次「李弘」起義,因為魏晉時期所出的道書中宣傳「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發動起義,前仆後繼、連綿不絕。其實,尊李八百為祖師的李家道,到東晉明帝時已衰落,此後的多次李弘起義,已不是李家道旗幟下的起義,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動為其後的「李弘」起義准備了群眾基礎。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據葛洪《神仙傳》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其師董奉為三國吳孫權時人,以行氣、服術法授帛和。後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於石室中,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嶽真形圖》。最後入林慮山(一名隆慮山),為地仙。
在西晉時,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過當時的組織規模不大。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東晉後,不見帛家道的記載,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師道中。

B. 道教的仙家人物

道教的仙家人物如下

史上十大崇道皇帝


(2)張繼先律師擴展閱讀:

道教稱謂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

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

C. 別號的別號列舉

抱朴子:即葛洪,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
白雲子:即司馬承禎,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
陽明子:即王陽明,中國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
重陽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陽,是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韓湘子:八仙之一
純陽子:即呂洞賓,唐代道士,後道教奉為神仙,八仙之一
鬼穀子:名王詡,又名王禪。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穀子
廣成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晉 葛洪 《神仙傳·廣成子》:「 廣成子 者,古之仙人也。」
天隨子:即陸龜蒙,唐朝詩人
幽憂子:即盧照鄰
知非子:即司空圖,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
歸來子:即晁補之,北宋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
鹿菲子:即黃景仁
玄玄子:即張三豐,著名道士
三豐子:即張三豐
沖虛子:即伍守陽,中國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內丹家
長梧子:古代的一個聖人
玄真子:即張志和,唐代道士、詞人和詩人
東皋子:即王績,唐朝詩人
扶搖子:即陳摶,人稱「陳摶老祖」,五代宋初時期隱士、道教學者
丹陽子:馬鈺(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長春子:丘處機(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長真子:譚處端(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玉陽子:王處一(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太古子:郝大通(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長生子: 劉處玄(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昆陽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龍門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被譽為「中興之祖」。
沖夷子:即陳通微,北京白雲觀第三代主持
棲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聖,號東齋。唐代著名詩人、道學家、民間開發澎湖第一人
華陽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圓頓子:即陳攖寧,又號攖寧子,中國近代道教學者,居士
沖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劉一明,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
碧虛子:即陳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學流派的重要人物
鴻濛子:即張無夢,北宋道士
雲牙子:即魏伯陽,東漢著名煉丹家,又號雲霞子
原陽子:即趙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洞陽子:即劉道明,元代武當山道士
洞雲子:即魯洞雲,元代武當派道士
雲萊子:即葉雲萊,元代武當派道士
全陽子:即薩守堅,宋代著名道士
鎮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沖虛子:即張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師
黃冠子:即李淳風,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學家,袁天罡的弟子
龍陽子:即冷謙,明朝道士、音樂家
海瓊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遊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學者、詩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孫
無我子:即張靜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第五代律師
復陽子:即趙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宗師
平陽子:即沈靜圓,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第五代宗師
規元子:即張禮矩,全真(華山派),大連龍潭山龍華宮道士,字心浴,自號華山道人,別號心浴師
棲雲子:道士,全真(華山派)
正一子:正一派道士,本名瀋海豐,萬法宗壇天師派弟子道名沈羅豐。凈明道二十五代弟子道名:沈靜豐。道號:正一子,自號:真玄道人。
明真子:即鍾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劉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為五祖之一
碧虛子:即陳景元,著名道教學者,道教隱宗妙真道宗師
翛然子:即張繼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長,道教正一(天師)派第三十代天師
廣微子:即張與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師
體玄子:即劉淵然,道教長春派創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別號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劉淵然弟子
玉真子:劉玉(1257~1308)為元初凈明道的革新者
幼伯子:《列仙傳》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傳》中人物
赤須子:《列仙傳》中人物
惠車子:《列仙傳》中人物
狐剛子:中國古代煉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榮,唐初著名道教學者
少穀子:即鄭善夫,明代儒學家(陽明學)
華泉子:即邊貢,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弘治四傑之一,明代文學「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夢陽,明代文學家,明代文學「前七子」之一
川樓子:即吳國倫,明朝著名文學家,明代文學家,明代文學「後七子」之一
潛虛子:即陸西星,道教內丹東派開創者
維陽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龍門派第九代律師
青雲子:即范太清受元子:即劉理授
盼蟾子:即劉名瑞,道教南無派第二十代宗師
虛玄子:即孫碧雲,道教名人
懶雲子:即閔小艮,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
赤松子:神農時雨師寧封子:黃帝時人
赤精子:顓頊時人亢倉子:亦稱亢桑子、庚桑子
青雲子:小說《誅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錦衣衛指揮使。2、《逆神》中人物
雲中子:雲中子是元始天尊門下,古代傳說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義》第五回登場
雷震子:《封神演義》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闡教門人,雲中子的弟子
無崖子:《天龍八部》中人物
逍遙子:小說中人物
飛鴻子:即楓舞藍衫
凌霄子:女冠,全真龍門派玄裔弟子,漢服復興者之一
絕塵子:即凌霄子
薇和子:道士,即陽光化蝶,漢服復興者之一
玄清子:道士,即太古遺道,漢服復興者之一,正一凈明派靜字輩,武當派14代玄裔弟子
蒼鴻子:即玄·蒼鴻,漢服復興者之一,蒼羽子的師兄,人稱:大雁
蒼羽子:即974788032,漢服復興者之一,蒼鴻子的師弟,人稱:九哥
方城子:即燕山媯水,漢服復興者之一
元靜子:即簡·琳琅,漢服復興者之一
靈玉子:漢服復興者之一
鈴鈺子:即 靈玉子
玉淸子:即一襲白衣避凡塵,漢服復興者之一
袁柏子:漢服復興者之一
扁舟子:即河田之玉,浙東人士,日月漢魂
龍毓子:即龍王毓君
鴻淵子:江山代有奴才出,漢服復興者之一
鏡林子:即№1夜幕雨林,漢服復興者之一
天元子:即漢之紛雲,延陵人士,日月漢魂,漢服復興者之一
墨梅子:即紫墨月,漢服復興者之一
白微子:即熏硫,漢服復興者之一
夜明子:即白芋湯,漢服復興者之一
櫻草子:即扶淇,漢服復興者之一
玹楽子:漢服復興者之一
寧和子:即日月同耀中華天,日月漢魂,漢服復興者之一
幻靜子:即劉紫婧,號靜萌,靜一,道士,日月漢魂,漢服復興者之一
晴明子:道士,長春人,又號草芯道人,漢服復興者之一
紫霞子:道士,晴明子的師兄
閑雲子:即飛羽流仙,漢服復興者之一
玄仙子:女冠,漢服復興者之一
道炁子:即木葉之嵐,漢服復興者之一
茫天子:道教信士,四川人,漢服復興者之一
靈珠子:女冠無塵子:女冠
善溪子:即陳景展,全真教龍門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飄涯子弟子
飄涯子:即黃世真,全真教龍門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寧靜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淵,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聞理朴,溫州平陽東岳觀住持,台州黃岩大有宮(中國道教第二大洞天)住持
道全子:即洪百堅,道教正一天師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漢天師府授職法師
震陽子:即曹信義,全真龍門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國道教協會理事會理事
米晶子:即張至順,全真龍門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當蓬萊派第15代弟子
秉潔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蔣宗翰,北京白雲觀第二十二代方丈
東樵子:即岳崇岱,沈陽太清宮方丈,第一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凝櫻子:即趙薇,女冠,道名趙至真。雲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蘭,文懷沙關門女弟子,著名詩人、作家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學校畢業、同年應征服役上海武警部隊,1995年皈道霄真子:道號羅吟。女冠,字玉,號吟心,全真龍門玄裔弟子,又名蕭玄子。拜閭山師父兼修閭山道法,號法吟
幽雲子:祖姓林 師賜道名信玄 為全真邱祖龍門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陽子:俗姓許,道名誠輝,全真龍門24代玄裔弟子;安徽壽縣人,現為中國丹道網主編,陝西天竺山清修道長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龍門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黃信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河北省道教協會會長。
清虛子:道名李嗣達,全真龍門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龍觀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筆名李馫
雲逸子:即徐北音,字子聲,號雲客,一號清風居士,又號廣西山人,道號,平鏡先生
德慧子:即鄭圓明,女冠,全真龍門派武當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貞子:即崔琬麟,風水養生專家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菩真子:道士
青陽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興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馬興丞
天機子
天仙子
混元子
青玄子
玄青子
安弦子
文慧子
玄鴻子
玄璣子
了真子
圓璣子
清陽子
青峰子
玄吉子
靈武子
天寧子
顧雲子
禪靈子
玄珩子 青蓮居士——李 白(唐代大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烏傷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蓮峰居士——李 煜(南唐後主)
龍丘居士——陳慥(北宋詩人)
無盡居士——張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儀(北宋文學家)
山谷居士——黃庭堅(北宋文學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學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學家)
斜川居士——蘇 過(北宋文學家)
翠微居士——薛紹彭(北宋書法家)
一佛居士——鄭 俠(北宋文學家)
鹿門居士——米 芾(北宋書法家)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詩人)
六一居士——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東坡居士——蘇 軾(北宋文學家)
淮海居士——秦 觀(北宋詞人)
後山居士——陳師道(北宋官員、詩人。)
清真居士——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
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軒居士——辛棄疾(南宋詞人)
彝齋居士——趙孟堅(南宋畫家)
簡齋居士——陳與義(南宋詞人)
蘆川居士——張元干(南宋詞人)
石林居士——葉夢得(南宋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庄(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詞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詩人)
蘆川居士——張元干(南宋詞人)
灌園居士——計有功(南宋文學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詩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詩人)
於湖居士——張孝祥(南宋詞人)
幽棲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庄(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無諍居士——劉 迎(金文學家)
雲林居士——倪 瓚(元代畫家)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詩人)
瑁湖居士——陸居仁(元書法家)
清容居士——袁 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徵明(明畫家、文學家)
無相居士——宋 濂(明畫家)
聖華居士——丁雲鵬(明畫家)
梅村居士——吳偉業(明代詩人)
青藤居士——徐 渭(明晚期文學藝術家)
石頭居士——袁宏道(明文學家)
滄溟居士——李攀龍(明文學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書法家)
閑閑居士——袁可立(明清官)
六如居士——唐 寅(明畫家、文學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溫陵居士——李 贄(明文學家)
蓮溪居士——薛論道(明散曲家)
慎娛居士——李流芳(明文學家、畫家)
蝶庵居士——張 岱(明末清初文學家)
梅溪居士——錢 泳(明清文學家)
柳泉居士——蒲松齡(清文學家)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學家)
萬松居士——錢 載(清詩人、畫家)
板橋居士——鄭板橋(清書畫家、文學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學家)
隨園居士——袁 枚(清文學家)
破塵居士、圓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天瓶居士——張 照(清代書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葦間居士——邊壽民(清代畫家)
樵山居士、觀白居士——張 崟(清代畫家)
晚學居士——吳熙載(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豐六年狀元,近代史頗有影響政治家)
仁山居士——楊文會(清末佛學家)
無競居士——張之洞(清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D. 請問一下道教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越詳細越好。謝謝!

歷史發展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將中華民族的祖宗——黃帝作為其源頭。 黃帝,又被稱為軒轅黃帝,生活在上古時代。因為出生於軒轅之丘,所以號軒轅氏;生長於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黃色的,故登位後稱黃帝。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寫道「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其在位期間草創了各種文化,故被後人尊為「人文初祖」。晚年時因發現自己的衰老而苦惱,後來和浮丘公的談話中得知「世間萬物皆有生死循環,唯有神仙才能長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尋長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聽說崆峒山住著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歲的神仙廣成子,就去向他問道。廣成子告訴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靜無為,堅持修煉,方能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黃帝聽了廣成子的話大受啟發,自此跟隨廣成子學道。後為救百姓而要煉丹,在鑄鼎鼎成時,黃龍天降,迎黃帝升天。 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天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系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准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道教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葯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游》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風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 、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從戰國(前2 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葯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葯,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漢末魏晉時期是我國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末的政治風氣以及魏晉玄學的社會購貨直接影響著道教的行為方式和存在認識。它們雖然同出於對老莊學說的認識,但竹林七賢等人的行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為規則上有重要的先風之要。魏晉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對道教而言是難得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助力。東晉道家的著名學者葛洪的 《抱朴子》在道家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認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對道家學派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傳唐代初年,有個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見一位須發皓白,騎著白馬的老人。老人對他說:轉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國有方,只要再長安城東建一座安化宮,內設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說罷騰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顯靈,聲稱:我是無上神仙,姓李,號老君,是當今皇帝的祖先。從此,李唐皇室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後來宋朝皇帝也仿效了唐朝做法。由於唐、宋皇室的尊崇,宮觀大興,信徒日增,道教的發展到達極盛。

E. 道教都有哪些流派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籙派諸教)

-
符籙派道教長於齋醮法事,唐時為最盛。符籙教派以正一道為代表,其他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較大的派系,宋元時期還出現過不少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越來越小,到後來全部匯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歷史上聲名顯赫,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設壇、燒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領。宋真宗曾召見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先生」的稱號,從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皇帝賜號。宋徽宗甚至為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從此正一派成為符籙派的統領。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國道教事務。元代時,龍虎山天師府的權力更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可以向皇帝提出「經費申請」,可以提出「人員編制」問題,甚至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賜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賜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為「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清代和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試圖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但最後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約形成於東晉時期,因其弟子專門研習《上清經》而得名。《上清經》由《黃庭經》衍生而出,也稱《大洞真經》,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後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課,全部經文都是七言韻文,講究「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認為「恬淡無為」是好的修煉方式,修煉的關鍵則為「男藏精,女藏胎」,人應「以精為本,以氣為根」,「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主要的修煉方法是調息和存神,使「太和陰陽氣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上清派認為,「五臟有神」,「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煉氣,乘雲飛仙。
上清派一代宗師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於江東名門丹陽氏。永明10年(492),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則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陶弘景開創了「佛道雙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揚「曾夢佛授其菩提記」,自稱「勝力菩薩」轉世,親自到寧波阿育王塔受戒。歸茅山後,即建佛道兩壇,隔日朝禮。臨終時,遺言死後「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並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編訂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總結了北魏張湛對《養生集》、《攝生論》、《養生術》等著作編集整理的養生理論,保存從先秦到兩晉的已佚著作達32種。其基本理論就是養神和煉形,「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養神就是要「游收虛靜,息慮無為」,清心寡慾。煉形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達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派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被封為「國師」;第三十五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四十四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1312),仁宗授號「隆道沖真崇正真人」。其後,又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後期。進入元代以後,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師出現。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籙,茅山宗上清宗壇歸並入正一道。它作為道教的一宗,雖仍有傳承,但已是強弩之末了。
據《茅山志》載,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各代皆稱宗師。嗣法宗師的絕大多數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陽、溧水、金壇等縣世代崇道的隱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師的傳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楊羲、許穆、許翙所傳上清經籙為憑。自劉混康獲得朝廷賞賜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增添了印劍。現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仍藏茅山道院,為「鎮山四寶」。

-
3、靈寶派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約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靈寶經》描繪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承譜系。靈寶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師是三國吳道士葛玄,促進靈寶派發展的大宗師是葛巢甫。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從孫,生當東晉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造作與傳授。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現《正統道藏》所存《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亦載有上述授經故事,所述《靈寶經》淵源,大致與《越絕書》《抱朴子"辨問》之說合,只是略有增益,其書名亦同於《越絕書》之《靈寶五符》。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其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禱請神、禮拜齋醮等法事進行「教化勸善」。受上清派的影響,靈寶派導引煉氣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陸修靜(406~477)則是更為重要的傳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對改造舊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貢獻。他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皆有淵源,但皆無直接的師承關系,自稱「三洞弟子」。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迄便散。」可以看出,從齊到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陸修靜雖對靈寶派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者。因此靈寶派在陸修靜之後的情況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無靈寶道士顯名於世者。大約至北宋初,方見靈寶派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籙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使靈寶派再次顯名於世。
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立於兩宋之際,創始人為道士寧全真,其修煉法門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創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藉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後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籙。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城,皇兄趙孟端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清微雷法。

-
6、凈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向其傳授凈明靈寶秘法,創立凈明道。該派傳行「凈明法」的新符籙。凈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同時凈明道也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凈明道宗。新凈明道自稱「凈明忠孝道」,宣揚佛道儒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
7、樓觀道
樓觀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形成於北朝北魏時期,流傳至隋唐間。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時代與老聃齊名的道家關尹。莊子將其與老聃並列,嘆為「古之博大真人哉」!關尹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呂氏春秋"不二篇》在論諸家學術特點時,稱「老聃貴柔」、「關令貴清」。《樓觀本起傳》:「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此大教所由興也」。樓觀道由此得名。該派在南北朝時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說,稱尹喜始終是老子化胡(實為化佛)的隨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樓觀道是當時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樓觀道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其傳習的修煉方術,表現了雜采兼收的特點,即符籙與丹鼎皆習。樓觀道發展至北周及隋,進入其鼎盛時期。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相應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字平定)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作大唐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睞。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樓觀道一直處於向上發展階段。天寶(公元742~755)年間爆發安史之亂,此後樓觀道趨於衰落。中經兩宋,終於默默無聞。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樓觀(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至金哀宗天興(1232~1234)間,因遭兵燹,樓觀焚毀殆盡。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復,變為全真觀宇,原樓觀道士亦轉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隨後創立的全真教均創立於金初,史稱「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創始人為蕭抱珍,河南汲縣人。太一教以老子學說修身養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籙,濟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師承較嚴,入教道士須改姓蕭。金大定年間,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漸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創始人劉德仁,滄州樂陵人,約於金皇統2年(1142)開始傳道,初名大道教,元憲宗時,賜名為「真大道教」。《道園學古錄》稱「真大道以苦節危行為要,不妄求於人,不苟侈於已」,劉德仁創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視物猶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寧清靜,四曰遠勢利,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傳於河北,金盛時曾廣泛流傳於隴蜀、齊魯、江淮地區,元末逐漸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號重陽子,又稱王重陽,陝西咸陽大魏村人。47歲時棄家修道,於終南山南時村挖洞而居,自稱「活死人墓」,內則修煉金丹,外則佯狂裝瘋,自號「王害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燒庵起舞,東出潼關,赴山東半島,創「全真教」。王重陽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劉、譚、馬四大弟子回陝西時,於途中羽化飛升。
全真教創教初期,教風刻苦簡朴。弟子大多乞食為生,不建宮觀,在山野市井修煉、傳教。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修煉時先收心,達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見性」。然後調整呼吸,按順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全真道的內丹學說認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滅、不變化的。成仙的根據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陽真人在《金關玉鎖訣》中描繪了由元神煉化到達最高階段時,便有「陽神」出殼而飛升仙界的境況。「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陽真人羽化後,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中心進一步發展全真教。據《北游語錄》:劉處玄教旨「無為有為相伴」,至丘處機則「有為十之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經過前後二十餘年的發展,全真教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基礎,上聞於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處一被召至京,金世宗親問養生之道。次年,又找丘處機進京,命庵於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並命他主持萬春節醮事。全真教臻於極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見丘處機。丘處機以七十餘歲的
高齡,率十八高徒跋涉數萬里,遠赴西域雪山行營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煉養長生之術,丘處機以道家清靜無為,敬無愛民戒殺之旨勸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稱其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丘處機於1224年東歸,住於燕京長春宮。1227年卒後,葬於該宮處順堂,即今北京白雲觀。
由於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經營,全真教鼎盛一時,《元史"釋老傳》說:「處機還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於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丘真人也說:「千年以來,道門開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統後,南北文化漸趨融合,全真道渡江南傳。江南名畫家黃子久,即為全真道士,居蘇杭授徒傳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是湖北武當山,魯大宥,江貞常等道士於元初入山傳全真道,修復宮觀、徒眾頗多。李道純原為南宗玉蟾門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長生觀,入元後自稱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為元初內丹大家。李鈺、趙友欽師徒活動於江西、江蘇一帶,其徒陳致虛「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陽、荊南、二鄂、長江、廬阜、江之東西,凡授百餘人。」所撰《金丹大要》為元代內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傳南北,盛大至極,其勢力足以與當時漸聯合為正一大派的符籙諸派相匹敵。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榮譽無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喆五祖為「真君」,後人稱「北五祖」;冊封王喆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全真道貴盛至極後,教風崇尚奢侈,勢力漸減。自元統三年(1335)完顏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後繼者再未見之於史傳。
明朝時,全真道士被授予封號官祿如劉淵然,邵以正等輩甚罕,多隱修於山野,雲游於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闡發教址。無垢子何道全,多年隱棲終南山,後雲游東南,自《隨機應化錄》2卷錄其語錄、詩偈,多言心性,兼涉內丹命術。混然子王道淵撰有《道玄篇》、《還真集》、《升玄護命經注》、《青天歌注》等闡發內丹。
永樂間,屬全真一系的道士張三豐,聲望彌高,被稱為「活神仙」。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一號張邋遢,遼東懿州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張真人自稱生於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為中山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於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赴武當修煉多年。他的門下形成了一個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來,「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分為龍門(丘處機)、隨山(劉處玄)、南無(譚處端)、遇山(馬鈺)、嵛山(王處一)、清靜(孫不二)、華山(郝大通)七個支派,以龍門派最為壯大,該派傳至明代,出現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
清代,全真派諸派中龍門派呈中興之象,以龍門律宗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之祖。王常月,號昆陽子,山西長冶人,20歲時遍游名山,訪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歲時,任北京白雲觀方丈,順治帝封其為國師,康熙帝皈依於王之門下。王常月廣授度牒,還長途跋涉到江蘇茅山,湖北武當山傳戒,於是,龍門風教遍於天下。他嚴格管理白雲觀,清規戒律,道門嚴整,香火不斷,成為全真龍門派的大長管,公認為「全真第一叢林」,龍門派大盛於世。
清末全真道逐漸勢微。1912年,北京白雲觀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國性組織「中央道教會」。

-
三、小派別

-
1、李家道
李家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仙人李八百為祖師,世人乃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兩漢時期流傳於四川民間的神話人物。葛洪《神仙傳"李八百傳》雲:「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為號。或隱山林,或出市廛。」據葛洪記載,李寬所傳李家道與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為人治病,用三部符,並事導引、行氣;所居道室名「廬」。葛洪又稱:「諸妖道百餘種,皆煞生血食,獨有李家道無為為小差。然雖不屠宰,每供福食,無有限劑,……或數十人廚,費亦多矣。」即是說它不像帛家道那樣「煞生血食」,但要舉辦廚會(道士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會),參加者有時達數十人。葛洪認為,如此耗費,「亦皆宜在禁絕之列」。舉行廚會的作法,亦與天師道同。李家道在吳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雲集其門」,「依寬為弟子者恆近千人」,「寬弟子轉相教授,布滿江表,動有千計」。
從東晉至南北朝,發生了無數次「李弘」起義,因為魏晉時期所出的道書中宣傳「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發動起義,前仆後繼、連綿不絕。其實,尊李八百為祖師的李家道,到東晉明帝時已衰落,此後的多次李弘起義,已不是李家道旗幟下的起義,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動為其後的「李弘」起義准備了群眾基礎。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據葛洪《神仙傳》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其師董奉為三國吳孫權時人,以行氣、服術法授帛和。後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於石室中,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嶽真形圖》。最後入林慮山(一名隆慮山),為地仙。
在西晉時,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過當時的組織規模不大。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東晉後,不見帛家道的記載,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師道中。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u/4ae015f3010006v4

F. 道號的例舉

雲珠子:太乙金光門
抱朴子:即葛洪,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
白雲子:即司馬承禎,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
涵虛子:即朱權,明朝寧獻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陽明子:即王陽明,中國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
重陽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陽,是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
祖之一
韓湘子:八仙之一
純陽子:即呂洞賓,唐代道士,後道教奉為神仙,八仙之一
鬼穀子:名王詡,又名王禪。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穀子
廣成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晉 葛洪 《神仙傳·廣成子》:「 廣成子 者,古之仙
人也。」
天隨子:即陸龜蒙,唐朝詩人
幽憂子:即盧照鄰
知非子:即司空圖,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
歸來子:即晁補之,北宋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
鹿菲子:即黃景仁
玄玄子:即張三豐,著名道士
三豐子:即張三豐
沖虛子:即伍守陽,中國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內丹家
長梧子:古代的一個聖人
玄真子:1、即張志和,唐代道士、詞人和詩人。
2、即霄遙派掌門,真名劉丹。雲南昆明人,漢服復興者之一
東皋子:即王績,唐朝詩人
扶搖子:即陳摶,人稱「陳摶老祖」,五代宋初時期隱士、道教學者
丹陽子:馬鈺(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長春子:丘處機(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長真子:譚處端(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玉陽子:王處一(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廣寧子:郝大通(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長生子:劉處玄(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昆陽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龍門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被譽為「中興之祖」。
沖夷子:即陳通微,北京白雲觀第三代主持
棲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聖,號東齋。唐代著名詩人、道學家、民間開發澎湖
第一人
華陽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圓頓子:即陳攖寧,又號攖寧子,中國近代道教學者,居士
沖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劉一明,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
碧虛子:即陳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學流派的重要人物
鴻濛子:即張無夢,北宋道士
雲牙子:即魏伯陽,東漢著名煉丹家,又號雲霞子
原陽子:即趙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洞陽子:即劉道明,元代武當山道士
洞雲子:即魯洞雲,元代武當派道士
雲萊子:即葉雲萊,元代武當派道士
全陽子:即薩守堅,宋代著名道士
鎮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沖虛子:即張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師
黃冠子:即李淳風,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學家,袁天罡的弟子
龍陽子:即冷謙,明朝道士、音樂家
海瓊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遊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學者、詩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孫
翠虛子:即陳楠,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徒裔尊為「南五祖」之一
無我子:即張靜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第五代律師
復陽子:即趙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宗師
平陽子:即沈靜圓,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第五代宗師
規元子:即張禮矩,全真(華山派),大連龍潭山龍華宮道士,字心浴,自號華山道人
,別號心浴師
棲雲子:道士,全真(華山派)
明真子:即鍾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劉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為五祖之一
碧虛子:即陳景元,著名道教學者,道教隱宗妙真道宗師
翛然子:即張繼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長,道教正一(天師)派第三十代
天師
廣微子:即張與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師
體玄子:即劉淵然,道教長春派創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別號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劉淵然弟子
玉真子:劉玉(1257~1308)為元初凈明道的革新者
青霞子:即蘇元朗,魏晉時期道士
守中子:即李哲玄,唐朝著名道士
真一子:即彭曉,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無憂子:即劉德仁,道教教派大道教(也稱真大道)的創始人
正陽子:即鍾離權,又號和穀子,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翠虛子:即陳楠,金丹派南宗徒裔尊為「南五祖」之一
貞居子:即張雨,元代詩文家,茅山派道士
鐵冠子:即張中,明朝道士
子穀子:即林兆恩,明代哲學家,三一教創始人,又號心隱子
子覺子:即盧文輝,明朝嘉靖時期哲學家
濟一子:即傅金銓,清代陰陽雙修內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飲冰子:即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
文學家
天節子:即計六奇,明末史學家。著有《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書
幼伯子:《列仙傳》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傳》中人物
赤須子:《列仙傳》中人物
惠車子:《列仙傳》中人物
狐剛子:中國古代煉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榮,唐初著名道教學者
少穀子:即鄭善夫,明代儒學家(陽明學)
華泉子:即邊貢,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弘治四傑之一,明代文學「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夢陽,明代文學家,明代文學「前七子」之一
川樓子:即吳國倫,明朝著名文學家,明代文學家,明代文學「後七子」之一
潛虛子:即陸西星,道教內丹東派開創者
維陽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龍門派第九代律師
青雲子:即范太清
受元子:即劉理授
盼蟾子:即劉名瑞,道教南無派第二十代宗師
虛玄子:即孫碧雲,道教名人
懶雲子:即閔小艮,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 赤松子:神農時雨師
東瀛子:即杜光庭,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
悟玄子:即張彥平,河北正定道教全真派傳人
因是子:即蔣維喬,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學家、佛學家、養生家
瑩蟾子:即李道純,字元素,又號清庵,湖南武岡人,宋末元初道士,為白玉蟾再傳弟

達觀子:即李筌,唐代著名道士。號達觀子。隴西(今甘肅境內)人
蓬丘子:即賈善翔,字鴻舉,蓬州(今四川蓬安)人,生卒年不詳,北宋道士
南穀子:1、即鄧正,字席璋,號恬園。以其書舍面南,又號南谷,布衣士
2、即杜道堅(公元1237-1318),字處逸,宋末元初著名道士,號南穀子。當
塗(今屬安徽)人。
上陽子:即陳致虛,字觀吾,江右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代著名內丹家
無山子:即卓晚春,中國道教名人,明代道士
迎陽子:即郭靜中,明末清初全真道道士
寧封子:黃帝時人
赤精子:顓頊時人
亢倉子:亦稱亢桑子、庚桑子
青雲子:小說《誅仙》中人物
天成子:小說《誅仙》中人物
玉陽子:小說《誅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錦衣衛指揮使。
2、《逆神》中人物
雲中子:雲中子是元始天尊門下,古代傳說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義》第五回登場
雷震子:《封神演義》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闡教門人,雲中子的弟子
道號
無崖子:《天龍八部》中人物
逍遙子:小說中人物
玄月子:即張秋彤,道家學派。
葯沫子:即王雲鎖,道家學派。
邱明子:即李躍冉,道家學派。
碧雲子:即馮世陽,道家學派。
瀟雲子:即劉宗占,道家學派,別號:天樂子。
龍雲子:即馮梟光,道家學派。
宿躍子:即宿躍雄,道家學派,邱明子弟子。
無名子:即傻魚道人,道家學派
青陽子:全人道,實修者,道家學派,無名子的師弟
華嚴子:北方香道傳人,佛家弟子,佛道雙休。
司文子:即殷領紅,道家。
鴻蒙子:道家居士,別號洞天居士。
莫平子:道士。
長平子:道士。
玄禪子:佛道雙休之人
雲逸子:即徐北音,字子聲,號雲客,一號清風居士,又號仙霧山人,道號,平鏡先生

飛鴻子:即楓舞藍衫,漢服復興者之一。
凌霄子:即趙至澤,宋室後裔,漢服復興者之一。
凌霄子:即玄誠子,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代 劉至學道長
酤珏子:即淡漠依青衫李太白,漢服復興者之一,祖承正一火居道士。
風玄子:即殤城雲丶厲風,漢服復興者之一
薇和子:道士,即陽光化蝶,漢服復興者之一
玄清子:道士,即太古遺道,漢服復興者之一,正一凈明派靜字輩,武當派14代玄裔弟

蒼鴻子:即玄·蒼鴻,漢服復興者之一,蒼羽子的師兄,人稱:大雁
蒼羽子:即974788032,漢服復興者之一,蒼鴻子的師弟,人稱:九哥
方城子:即燕山媯水,漢服復興者之一
元靜子:即簡·琳琅,漢服復興者之一
靈玉子:漢服復興者之一
鈴鈺子:即 靈玉子
幻靜子:即劉紫靖,道家學派,漢服復興者,道號:靜予,別號:靜萌,靜一。
玉淸子:即一襲白衣避凡塵,素有無暇世界行,出身不染塵的君子性情,漢服復興者之
一,精通國學。
袁柏子:漢服復興者之一
扁舟子:即河田之玉,浙東人士,日月漢魂
龍毓子:即龍王毓君
鴻淵子:江山代有奴才出,漢服復興者之一
鏡林子:即№1夜幕雨林,漢服復興者之一
天元子:即漢之紛雲,延陵人士,日月漢魂,漢服復興者之一
墨梅子:即紫墨月,漢服復興者之一
白微子:即熏硫,漢服復興者之一
夜明子:即白芋湯,漢服復興者之一
櫻草子:即扶淇,漢服復興者之一
玹楽子:漢服復興者之一
寧和子:即日月同耀中華天,日月漢魂,漢服復興者之一
晴明子:道士,長春人,又號草芯道人,漢服復興者之一
紫霞子:道士,晴明子的師兄
閑雲子:即飛羽流仙,漢服復興者之一
玄仙子:女冠,漢服復興者之一,全真華山派信字輩弟子
道炁子:即木葉之嵐,漢服復興者之一
習柔子:女冠,漢服復興者之一
玄辰子:道士,真名顏駿嘯。又名顏真。湖北宜昌人,漢服復興者之一
玄霄子:即方文水,湖北宜昌人,漢服復興者之一
玄羽子:即仗劍江湖,山東濰坊人,漢服復興者之一
玄明子:即天朝大漢帝國(網名),洛陽人,道教龍虎山正一派明字輩弟子,漢服復興
者,漢民族主義者。
蜀塵子:即暗黑殉葬音,漢服復興者之一
丹塵子:即雨天晴,道名張至陽,武當丹派十三代傳人
還陽子:即「洪武二十二年」,帝堯之後,漢服復興者之一,中華文化學習者
松樵子:即「問道長生」,漢服復興者之一
路凌子:漢服復興者之一
茫天子:漢服復興者之一
靈珠子:女冠
無塵子:女冠
善溪子:即陳景展,全真教龍門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飄涯子弟子
飄涯子:即黃世真,全真教龍門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寧靜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淵,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聞理朴,溫州平陽東岳觀住持,台州黃岩大有宮(中國道教第二大洞天)住

道全子:即洪百堅,道教正一天師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漢天師府授職法師
震陽子:即曹信義,全真龍門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國道教協會理事會理事
米晶子:即張至順,全真龍門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當蓬萊派第15代弟子
懶真子:即葛立方,南宋詩論家、詞人.字常之
秉潔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蔣宗翰,北京白雲觀第二十二代方丈
東樵子:即岳崇岱,沈陽太清宮方丈,第一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學校畢業、同年應征服役上海武警
部隊,1995年皈道
霄真子:道號羅吟。女冠,字玉,號吟心,全真龍門玄裔弟子,又名蕭玄子。拜閭山師
父兼修閭山道法,號法吟
凝櫻子:即趙薇,女冠,道名趙至真。雲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蘭,文懷沙關門女弟子,著名詩人、作家
幽雲子:祖姓林 師賜道名信玄 為全真邱祖龍門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陽子:俗姓許,道名誠輝,全真龍門24代玄裔弟子;安徽壽縣人,現為中國丹道網主
編,陝西天竺山清修道長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龍門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黃信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河北
省道教協會會長。
清虛子:道名李嗣達,全真龍門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龍觀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筆
名李馫
壽山子:即高仁峒,北京白雲觀方丈,龍門派二十代傳戒律
玄化子:即燕玄乙,四川青城山玉清宮道長
德慧子:即鄭圓明,女冠,全真龍門派武當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貞子:即崔琬麟,風水養生專家
雲龍子:著名隱士,風水大師,著名風水講師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智涵子:即朱智涵,清末道士,是一位平生為道而武技超群,生途坎坷而武德超焯名震全川的武林教師前輩
不虛子:即李真果,又名李正果、彭澤風。是全國聞名的高道,也是一個極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
玉京子:即游玄德,武當派第14代掌門,原武當山功夫團團長,創辦了南武當山道家協會
靈泉子:即游理宗,字玉龍,武當派第十五代嫡系傳人。書畫造詣承傳國畫巨匠陳少梅公之畫派技藝。
雲鄉子:求道者
青一子:道士
菩真子:道士
青陽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興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馬興丞
天機子
天仙子
混元子
青玄子
玄青子
安弦子
文慧子
玄鴻子
玄璣子
了真子
圓璣子
清陽子
青峰子
玄吉子
靈武子
天寧子
顧雲子
禪靈子
玄珩子

G. 古代道教的一些流派有哪些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籙派諸教)

-
符籙派道教長於齋醮法事,唐時為最盛。符籙教派以正一道為代表,其他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較大的派系,宋元時期還出現過不少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越來越小,到後來全部匯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歷史上聲名顯赫,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設壇、燒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領。宋真宗曾召見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先生」的稱號,從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皇帝賜號。宋徽宗甚至為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 「上清正一宮」。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從此正一派成為符籙派的統領。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 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國道教事務。元代時,龍虎山天師府的權力更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可以向皇帝提出「經費申請」,可以提出「人員編制」問題,甚至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賜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賜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為「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清代和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試圖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但最後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約形成於東晉時期,因其弟子專門研習《上清經》而得名。《上清經》由《黃庭經》衍生而出,也稱《大洞真經》,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後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課,全部經文都是七言韻文,講究「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認為「恬淡無為」是好的修煉方式,修煉的關鍵則為「男藏精,女藏胎」,人應 「以精為本,以氣為根」,「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主要的修煉方法是調息和存神,使「太和陰陽氣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上清派認為,「五臟有神」,「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煉氣,乘雲飛仙。
上清派一代宗師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於江東名門丹陽氏。永明10年(492), 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則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陶弘景開創了「佛道雙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揚「曾夢佛授其菩提記」,自稱「勝力菩薩」轉世,親自到寧波阿育王塔受戒。歸茅山後,即建佛道兩壇,隔日朝禮。臨終時,遺言死後「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並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編訂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總結了北魏張湛對《養生集》、《攝生論》、《養生術》等著作編集整理的養生理論,保存從先秦到兩晉的已佚著作達32種。其基本理論就是養神和煉形,「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養神就是要「游收虛靜,息慮無為」,清心寡慾。煉形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達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派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被封為「國師」;第三十五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四十四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1312),仁宗授號「隆道沖真崇正真人」。其後,又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後期。進入元代以後,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師出現。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籙,茅山宗上清宗壇歸並入正一道。它作為道教的一宗,雖仍有傳承,但已是強弩之末了。
據《茅山志》載,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各代皆稱宗師。嗣法宗師的絕大多數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陽、溧水、金壇等縣世代崇道的隱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師的傳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楊羲、許穆、許翙所傳上清經籙為憑。自劉混康獲得朝廷賞賜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增添了印劍。現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仍藏茅山道院,為「鎮山四寶」。

-
3、靈寶派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約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靈寶經》描繪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承譜系。靈寶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師是三國吳道士葛玄,促進靈寶派發展的大宗師是葛巢甫。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從孫,生當東晉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造作與傳授。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現《正統道藏》所存《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亦載有上述授經故事,所述《靈寶經》淵源,大致與《越絕書》《抱朴子"辨問》之說合,只是略有增益,其書名亦同於《越絕書》之《靈寶五符》。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其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禱請神、禮拜齋醮等法事進行「教化勸善」。受上清派的影響,靈寶派導引煉氣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陸修靜(406~477)則是更為重要的傳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對改造舊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貢獻。他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皆有淵源,但皆無直接的師承關系,自稱「三洞弟子」。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迄便散。」可以看出,從齊到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陸修靜雖對靈寶派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者。因此靈寶派在陸修靜之後的情況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無靈寶道士顯名於世者。大約至北宋初,方見靈寶派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籙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使靈寶派再次顯名於世。
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立於兩宋之際,創始人為道士寧全真,其修煉法門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創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藉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後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籙。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城,皇兄趙孟端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清微雷法。

-
6、凈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向其傳授凈明靈寶秘法,創立凈明道。該派傳行「凈明法」的新符籙。凈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同時凈明道也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凈明道宗。新凈明道自稱「凈明忠孝道」,宣揚佛道儒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
7、樓觀道
樓觀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形成於北朝北魏時期,流傳至隋唐間。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時代與老聃齊名的道家關尹。莊子將其與老聃並列,嘆為「古之博大真人哉」!關尹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呂氏春秋"不二篇》在論諸家學術特點時,稱「老聃貴柔」、「關令貴清」。《樓觀本起傳》:「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此大教所由興也」。樓觀道由此得名。該派在南北朝時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說,稱尹喜始終是老子化胡(實為化佛)的隨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樓觀道是當時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樓觀道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其傳習的修煉方術,表現了雜采兼收的特點,即符籙與丹鼎皆習。樓觀道發展至北周及隋,進入其鼎盛時期。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相應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字平定)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作大唐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睞。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樓觀道一直處於向上發展階段。天寶(公元742~755)年間爆發安史之亂,此後樓觀道趨於衰落。中經兩宋,終於默默無聞。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樓觀(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至金哀宗天興(1232~1234)間,因遭兵燹,樓觀焚毀殆盡。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復,變為全真觀宇,原樓觀道士亦轉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隨後創立的全真教均創立於金初,史稱「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創始人為蕭抱珍,河南汲縣人。太一教以老子學說修身養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籙,濟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師承較嚴,入教道士須改姓蕭。金大定年間,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漸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創始人劉德仁,滄州樂陵人,約於金皇統2年(1142)開始傳道,初名大道教,元憲宗時,賜名為「真大道教」。《道園學古錄》稱「真大道以苦節危行為要,不妄求於人,不苟侈於已」,劉德仁創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視物猶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寧清靜,四曰遠勢利,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傳於河北,金盛時曾廣泛流傳於隴蜀、齊魯、江淮地區,元末逐漸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號重陽子,又稱王重陽,陝西咸陽大魏村人。47歲時棄家修道,於終南山南時村挖洞而居,自稱「活死人墓」,內則修煉金丹,外則佯狂裝瘋,自號「王害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燒庵起舞,東出潼關,赴山東半島,創「全真教」。王重陽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劉、譚、馬四大弟子回陝西時,於途中羽化飛升。
全真教創教初期,教風刻苦簡朴。弟子大多乞食為生,不建宮觀,在山野市井修煉、傳教。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修煉時先收心,達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見性」。然後調整呼吸,按順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全真道的內丹學說認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滅、不變化的。成仙的根據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陽真人在《金關玉鎖訣》中描繪了由元神煉化到達最高階段時,便有「陽神」出殼而飛升仙界的境況。「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陽真人羽化後,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中心進一步發展全真教。據《北游語錄》:劉處玄教旨「無為有為相伴」,至丘處機則「有為十之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經過前後二十餘年的發展,全真教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基礎,上聞於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處一被召至京,金世宗親問養生之道。次年,又找丘處機進京,命庵於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並命他主持萬春節醮事。全真教臻於極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見丘處機。丘處機以七十餘歲的
高齡,率十八高徒跋涉數萬里,遠赴西域雪山行營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煉養長生之術,丘處機以道家清靜無為,敬無愛民戒殺之旨勸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稱其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丘處機於1224年東歸,住於燕京長春宮。1227年卒後,葬於該宮處順堂,即今北京白雲觀。
由於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經營,全真教鼎盛一時,《元史"釋老傳》說:「處機還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於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丘真人也說:「千年以來,道門開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統後,南北文化漸趨融合,全真道渡江南傳。江南名畫家黃子久,即為全真道士,居蘇杭授徒傳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是湖北武當山,魯大宥,江貞常等道士於元初入山傳全真道,修復宮觀、徒眾頗多。李道純原為南宗玉蟾門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長生觀,入元後自稱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為元初內丹大家。李鈺、趙友欽師徒活動於江西、江蘇一帶,其徒陳致虛「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陽、荊南、二鄂、長江、廬阜、江之東西,凡授百餘人。」所撰《金丹大要》為元代內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傳南北,盛大至極,其勢力足以與當時漸聯合為正一大派的符籙諸派相匹敵。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榮譽無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喆五祖為「真君」,後人稱「北五祖」;冊封王喆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全真道貴盛至極後,教風崇尚奢侈,勢力漸減。自元統三年(1335)完顏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後繼者再未見之於史傳。
明朝時,全真道士被授予封號官祿如劉淵然,邵以正等輩甚罕,多隱修於山野,雲游於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闡發教址。無垢子何道全,多年隱棲終南山,後雲游東南,自《隨機應化錄》2卷錄其語錄、詩偈,多言心性,兼涉內丹命術。混然子王道淵撰有《道玄篇》、《還真集》、《升玄護命經注》、《青天歌注》等闡發內丹。
永樂間,屬全真一系的道士張三豐,聲望彌高,被稱為「活神仙」。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一號張邋遢,遼東懿州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張真人自稱生於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為中山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於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赴武當修煉多年。他的門下形成了一個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來,「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分為龍門(丘處機)、隨山(劉處玄)、南無(譚處端)、遇山(馬鈺)、嵛山(王處一)、清靜(孫不二)、華山(郝大通)七個支派,以龍門派最為壯大,該派傳至明代,出現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
清代,全真派諸派中龍門派呈中興之象,以龍門律宗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之祖。王常月,號昆陽子,山西長冶人,20歲時遍游名山,訪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歲時,任北京白雲觀方丈,順治帝封其為國師,康熙帝皈依於王之門下。王常月廣授度牒,還長途跋涉到江蘇茅山,湖北武當山傳戒,於是,龍門風教遍於天下。他嚴格管理白雲觀,清規戒律,道門嚴整,香火不斷,成為全真龍門派的大長管,公認為「全真第一叢林」,龍門派大盛於世。
清末全真道逐漸勢微。1912年,北京白雲觀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國性組織「中央道教會」。

-
三、小派別

-
1、李家道
李家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仙人李八百為祖師,世人乃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兩漢時期流傳於四川民間的神話人物。葛洪《神仙傳" 李八百傳》雲:「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為號。或隱山林,或出市廛。」據葛洪記載,李寬所傳李家道與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為人治病,用三部符,並事導引、行氣;所居道室名「廬」。葛洪又稱:「諸妖道百餘種,皆煞生血食,獨有李家道無為為小差。然雖不屠宰,每供福食,無有限劑,……或數十人廚,費亦多矣。」即是說它不像帛家道那樣「煞生血食」,但要舉辦廚會(道士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會),參加者有時達數十人。葛洪認為,如此耗費,「亦皆宜在禁絕之列」。舉行廚會的作法,亦與天師道同。李家道在吳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雲集其門」,「依寬為弟子者恆近千人」,「寬弟子轉相教授,布滿江表,動有千計」。
從東晉至南北朝,發生了無數次「李弘」起義,因為魏晉時期所出的道書中宣傳「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發動起義,前仆後繼、連綿不絕。其實,尊李八百為祖師的李家道,到東晉明帝時已衰落,此後的多次李弘起義,已不是李家道旗幟下的起義,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動為其後的「李弘」起義准備了群眾基礎。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據葛洪《神仙傳》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其師董奉為三國吳孫權時人,以行氣、服術法授帛和。後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於石室中,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嶽真形圖》。最後入林慮山(一名隆慮山),為地仙。
在西晉時,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過當時的組織規模不大。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東晉後,不見帛家道的記載,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師道中。

熱點內容
訴訟法遇法定節假日順延指第二天 發布:2025-01-17 13:41:25 瀏覽:755
金融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7 13:35:34 瀏覽:424
巜行政訴訟法內容 發布:2025-01-17 12:45:05 瀏覽:493
龍灣法院直播 發布:2025-01-17 12:23:04 瀏覽:980
民法總則委託代理 發布:2025-01-17 12:13:18 瀏覽:927
3c法規 發布:2025-01-17 12:11:05 瀏覽:543
刑法輕朝代 發布:2025-01-17 12:02:01 瀏覽:723
上海的工廠勞動法 發布:2025-01-17 11:35:08 瀏覽:382
馬慧娟律師 發布:2025-01-17 10:29:58 瀏覽:846
平輿縣司法局 發布:2025-01-17 09:53:34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