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法律援助制度
『壹』 中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要在普法教育中發揮職能作用。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願者隊伍建設。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提高普法實效。
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幫教特殊人群、預防違法犯罪的機制和制度化渠道。支持行業協會商會類社會組織發揮行業自律和專業服務功能。發揮社會組織對其成員的行為導引、規則約束、權益維護作用。加強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引導和監督其依法開展活動。
高舉民族大團結旗幟,依法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會問題,促進民族關系、宗教關系和諧。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
發展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業,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完善仲裁製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行政裁決制度,強化行政機關解決同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功能。
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落實領導責任制。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效防範化解管控影響社會安定的問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絕不允許其形成氣候。依法強化危害食品葯品安全、影響安全生產、損害生態環境、破壞網路安全等重點問題治理。
『貳』 到底什麼是法律援助制度
一、到底什麼是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是國家在司法制度運行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上,對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因素而難以通過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救濟手段保障自身權利的社會弱者,減免收費,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它作為實現社會正義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行為,在國家的司法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是《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都有權為自己辯護。自審查起訴階段開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審判階段,被告人符合法律規定的相關條件的,法院應當指定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2、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6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代理申訴、控告。根據這一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獲得律師提供法律幫助,從而有效地行使辯護權。
3、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人民法院在審判程序中,應當及時告知未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並在法定情形下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被告人進行辯護。在法庭審判中,人民法院應當保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依法辯護行為不受干擾。當然,這一規定對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同樣適用,這兩個機關也都有義務保障被告人獲得辯護。
二、申請法律援助需要什麼條件?
第一、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請求國家賠償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
第二、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第三、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如果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申請條件同上【援助的范圍第13條】
簡單理解法律援助的話,就是我們在打官司的時候自己請不起律師,符合法律規定的律師援助的范圍的就可以申請律師援助。法律援助針對的有特定的范圍,申請法律援助的核心條件基本上都是當事人的經濟是比較困難的。國家也不允許法律援助機構向當事人收取任何費用。
延伸閱讀:
申請法律援助時的注意事項
申請法律援助的程序是怎樣?
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有什麼義務和責任?
『叄』 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性規定和意義
這又是法理方面的,我來試試,只當自己考自己了
1、憲法中的保障性規定,這個學界有統一的定義嗎?爭論很多的,我們是否可以定義為:憲法中關於公民權利以及通過規范和限制公共權力,要求國家機關保證公民權利得以實現的所有規定的總和。
2、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性規定有很多了,僅以國家機關按憲法的要求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方面舉例說明:受教育權、勞動權:政府創造條件或提供機會來保障、獲得社會保障的權利、平等權利、政治權利和自由、政府提供積極的法律保護、人身自由權、宗教信仰權利。詳細的內容,你可以看看憲法的具體規定。
3、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居於首要地位,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此憲法規定公民權利的意義,就在於國家通過憲法這一根本大法,對公民權利以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作出明確的規定。從這個意義上看:1、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2、憲法規范和限制公共權力;3、國家機關按憲法的要求保證公民權利的實現;4、構建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公民權利保障體系。
憲法通過規范國家權利的正確行使從而來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實現:憲法不但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還規定國家機關保護公民權利的任務,使公民權利得到切實的保障;憲法規范和限制公共權力:國家權利來自於人民,凡不是由公民政治權利授予的權利都不是合法權利,公民通過憲法規定享受所賦予的權利,同時憲法規定國家機關必須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利保障與維護公民的權利。在構建以憲法為核心的公民權利保障體繫上:①立法保障:立法機關制定和完善各種法律法規,使公民在保護自身權益中有法可依;②司法保障:完善律師制度,法官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等等。
4、你說的 中國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有什麼弊端 ?我換個角度來作一闡述:
憲法的規定都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其真正實現,有賴方方面面的努力和不斷完善。
例如在現實生活中,當公民人身權利受到侵犯而得不到司法保障或保障不力,那麼這種司法保障機制就必須進行檢討、革新。因為當被視為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的司法無力阻止這種侵害行為發生時,公民權利的實現就難有保障,憲法賦予公民的人身權利就被擱置起來。
憲法賦予公民的人身權利的實現不是一個簡單的憲法問題,憲法對公民人身權利的賦予只是公民享有人身權利的前提和基礎,並不意味著這種權利就能自然實現,從法定權利到實現權利轉化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以上論述,供你參考
『肆』 法律援助制度是什麼
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也稱法律救助,是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普遍採用的一種司法救濟制度,其具體含義是:國家在司法制度運行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上,對因經濟困難及其他因素而難以通過通常意義上的法律救濟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會權利的社會弱者,減免收費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它作為實現社會正義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行為,在一國的司法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6年3月17日通過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這是在我國立法史上,首次將"法律援助"明確寫入法律,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96年5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對法律援助的有關內容作了專章規定。《律師法》第六章規定:"公民在贍養,工傷,刑事訴訟,請求國家賠償和請求依法發給撫恤金等方面需要獲得律師幫助,但是無力支付律師費用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獲得法律援助。律師必須按照國家規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盡職盡責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這些規定明確了公民獲得法律援助的范圍和律師必須依法承擔的法律援助義務,並為今後制定法律援助的專門立法奠定了法律基礎。
目前,中國的法律援助機構已基本形成了四級組織的架構:
1、 在國家一級,建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統一對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1997年5月26日,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負責對法律援助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制定全國性的法律援助規章制度,中長期發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協調全國法律援助工作事宜,開展與國外法律援助團體及人士的交流活動等等工作。
同日,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成立。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募集、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基金,宣傳國家的法律援助制度,促進司法公正。其基金來源主要包括國內社團、企業、商社及個人的捐贈和贊助;基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的利息;購買債券和企業股票等有價證券的收益等。
2、 在省級地方,建立XX省(自治區)法律援助中心,對所轄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3、 在地、市(含副省級)地方,建立XX地區(市)法律援助中心,行使對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組織實施的雙重職能。
4、 在具備條件的縣、區級地方,建立XX縣(區)法律援助中心,具體組織實施本地的法律援助工作。不具備建立法律援助機構條件的地方,由縣(區)司法局具體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
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申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中國法律援助的三個專業實施主體是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律師主要提供訴訟法律援助(包括刑事辯護、刑事代理和民事訴訟代理等)和非訴訟法律援助;公證員主要提供公證事項的法律援助;基層法律工作者主要提供法律咨詢、代書、普通非訴訟事項的幫助等簡易法律援助。
中國法律援助有三個基本的資金來源:政府出資,社會捐贈及行業奉獻(主要指義務辦案)。
中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尚處於建立階段。作為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其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必將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和促進社會穩定發揮重要的作用。
『伍』 作為執政黨應從哪些方面加強名族宗教管理
深入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和《宗教事務條例》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民族、宗教工作全局,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系和宗教和順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致力推進宗教工作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努力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能力和水平,極大地維護和保持了XX社會的穩定,促進了XX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和宗教問題將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作為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存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較好的保證了我國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各項民主權利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不斷在我國業已解決並呈良好發展態勢的民族、宗教問題上製造事端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以及實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們黨一貫的立場和方針。面對當前民族、宗教問題的「激化」,一方面,,在國際和國內兩方面構建廣泛的統一戰線,維護國家穩定與民族、宗教的正常發展。最大限度地團結各少數民族中擁護祖國統一的力量,創造條件發展民族經濟文化,保證少數民族各項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嚴格區分極端宗教勢力、邪教和正常宗教活動的界限,即取締非法宗教活動又為廣大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協調宗教界內外部關系,保護宗教界合法權益。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禦滲透、打擊犯罪堅持嚴格管理的同時,努力化解宗教界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等各種復雜的矛盾,倡導宗教和順,社會和睦,引導宗教逐步以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以X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力地促進了民族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呈現出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可喜局面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和有關宗教工作方針,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全縣民族團結、經濟發展、宗教活動正常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教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方針政策 民族宗教工作在全縣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把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規納入普法規劃開展「三基本知識」(民族宗教理論,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知識)、「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的相互離不開)、「四個維護」(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維護人民利益、維護國家統一)宣傳教育;千方百計加快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也要靠發展。簽訂民族團結目標管理責任書,狠抓落實。一是經常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工作,把調研中發現的問題以及群眾的要求和意見及時匯報,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二是定期不定期地檢查民族團結目標責任書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提出,逐一落實;三是在工作中始終堅持是什麼問題就按什麼問題處理,在哪裡發生就在哪裡解決的原則,不把不是民族問題的事往民族問題上拉,不把不是宗教問題的事扯到宗教問題上,不把問題擴大化;四是充分相信和依靠基層組織,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五是注意做好來信來訪工作,堅持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傷害民族感情和對宗教的感情;六是重視平時的政策法律法規宣傳教育,讓各族人民學法知法守法,並經常與民族宗教界人士交心談心,建立友好感情;七是積極開展「民族團結示範點」的創建活動,營造民族團結和諧的社會氛圍,以點帶面,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四、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各類專業人才 長期以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和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將其視為做好工作的關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民族宗教管理工作必將長期作為一項大計來做 答案補充作為政治體系一個組成部分的統一戰線及其組織,正可以滿足這些政治訴求。同時,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國家管理職能調整,行政權力從社會許多領域退出,非權力和非行政性社會控制與協調系統在國家政治體系、社會整合體系中的地位日趨重要。統一戰線及其組織正可以憑借其優勢擔當起非權力和非行政性社會控制與協調系統的主角,在社會呼喚的新的整合方式中發揮主幹作用。此外,與民主革命時期不同,祖國統一大業、民族、宗教事務與經濟建設一起都已成為國家頭等大事,沒有祖國統一和民族、宗教問題的圓滿解決就沒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而要解決這些問題,統一戰線及其組織舉足輕重。從國際政治格局來看,民主革命時期主要依靠各共產黨國家、各國共產黨的援助、支持,而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依靠大大減少的經濟實力弱小的,共產黨國家的支援顯然無濟於事,需要更多更廣泛的國際援助、支持,發展國際統一戰線已十分緊迫。這樣,統一戰線自然而然就被提到更為重要的地位。 答案補充在新世紀,統一戰線作為黨的一個重要法寶,絕不能丟掉;作為黨的一個政治優勢,絕不能削弱;作為黨的一項長期方針,絕不能動搖。」鞏固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一個很硬的道理。這正是統一戰線在黨的政治體系中地位已極大提高的反映;也是中國共產黨從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出發,對統一戰線重要作用認識越來越深化的反映。統一戰線及其組織在中國政治體系中將不再只是起輔助作用,而會越來越起主導作用;不再只是從事邊緣性、外圍性、輔助性工作,而越來越多地從事中心性、核心性、重心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