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概念
Ⅰ 律師的性質是什麼
律師業務主要分為訴訟業務與非訴訟業務。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非訴訟業務在律師業務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
就「律師」的本質屬性而言,包括:其一,具有一定法律知識,按現行《律師法》之規定,是具有「高等院校法律本科以上學歷」之法律知識或「高等院校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有法律知識」;其二,經國家「司法考試合格」,取得資格;其三,經國家司法行政部門批准,取得執業證書;其四,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並以此為職業。上述四項本質屬性(或說本質特徵),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項,皆不能成為「律師」。
在上述四項基本特徵中,前一項或一、二項為其他法律工作者,如執法工作者,司法審判工作者(法
律師徽官),司法檢控工作者(檢察官)所共有;後二項為「律師」這一法律工作者所獨具。
現在可以明確地回答:律師的性質就是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為職業的法律服務工作者,或簡稱「法律服務工作者」。
從概念的種屬關系而言,現在也可以得出結論:
「律師」這一概念的「屬」概念是「法律工作者」,其「種」概念是「法律服務工作者」,與「律師」這一概念同「屬」的其他「種」概念有:法律審判工作者、法律檢控工作者、政府法制工作者、法律理論工作者等等。律師這一「法律工作者」與法官、檢察官等其他法律工作者之間的「種差」是:經司法行政部門批准,並獲得執業證書;且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為職業。
根據上述,我們找出了「律師」這一概念的本質屬性、性質(特質)、種概念、屬概念以及種差,就可以給「律師」定義了。
其一,用概括全部本質屬性的方法定義,即:律師,是指具有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以上或同等學歷具有法律知識,經國家司法考試合格,國家司法行政機關批准,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為職業的法律工作者。
這里需要說明,上述定義中的「同等學歷」包括:高等院校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和其他自學成才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是否具有同等學歷,除可提供相關證明文件證明之外,可以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予以確認。這樣,對於放寬參考資格,不拘一格發現人才有積極意義
Ⅱ 律師的含義是什麼律師在社會中應當發揮什麼作用
我不是法律人,還是說歷史。 我們古代沒有律師這個制度,最接近的職業角色應該是「訟師」或「狀師」。但這類角色和現代律師差別極大,最起碼的一條是:這個職業不為古代的法律體系所承認,且往往被扣上一個「誘使刁民告狀」的罪過,才有所謂「訟棍」這樣的惡名傳世。我所知的掌故中,最早開始用「律師」一詞稱呼現代意義上的 lawyer 的,應該來自清末曾隨同崇厚出使法國的張德彝(著有《隨使法國記》)。然後這個詞在李鴻章試圖延攬伍廷芳的奏摺中(參考:林夏虹,《政法往事》)也被引用。事實上,那時候的法律人對 lawyer 這個詞的翻譯還有很多爭論:有「訟師」、「狀師」(借用傳統中類似的角色),有「辯護士」(日語舶來),當然也有「律師」。但最終在伍廷芳和沈家本二位先生的《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當中,「律師」這個稱謂被最終確立為規范用詞,並明確了這個職業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古時所謂「訟師」、「狀師」的區別。 我最早對律師有概念,是從林肯總統的生平開始的。林肯年輕時曾經在伊利諾斯州擔任律師,而他合作的大客戶就是當時的鐵路公司(參考:古爾佐,《林肯:救贖者總統》)。他的工作不僅幫助鐵路公司成功地鋪設了鐵路網,也給他個人帶來了聲望和財富。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西方傳統上的律師職業享有很高的聲望?顯然應該是,看看林肯總統就知道。但問題的關鍵是,這種聲望究竟是因為林肯自己,還是別的什麼?前面很多朋友都說了作為從業者本人操守的重要性,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我認為另兩點也應被提及,即律師這個職業在商業社會中的技術屬性,以及作為司法體系的一部分而產生的額外道義責任。 第一點,《林肯:救贖者總統》中闡發自約瑟夫�9�9斯托里的觀點很能說明問題:「當市場聯系使商品交易合理化,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排除了諸如種族、血親或宗教等非理性的因素,除了個體當事人明確的理性選擇外,退避於理性主義的法律拒絕支持其他任何立場」。律師這個職業是伴隨著現代商業社會規則而誕生的,它是一種盡可能剔除了當事人各方非理性視角的角色,能合理地解釋法律條文獲得對當事人最有利的結果。在現代社會法律條文日趨復雜的大背景下,這必然要求產生一種專精於法律解釋的技術職業。律師就是這樣的職業。 至於第二點也容易理解。即便法律人總是不厭其煩地澄清司法和結果正義無關,但實踐中,司法仍然普遍被民眾寄託了正義的訴求,中外皆然。律師是整個當代司法體系中最靠近民眾的一部分,他們的工作自然也要帶上尋求正義的色彩。另一方面,律師和法官又不同,因為法官為法律負責,而律師為客戶負責。無論中外,律師不僅要熟稔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還要在合適的時候合理應用自身的交際能力影響相關利益方(法官、檢察官、對方律師)。不僅強調技術,也要求社會責任和處世的靈活性,這是律師這份職業最獨特的地方。 結合一二兩點,我對律師的理解是:律師首先是一種技術性職業。它立足於對現有法律的解釋和運用,並為當事人提供一個(盡可能)超然於利益糾紛之外的視點,為代理人爭取最大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看,律師顯然也是一種服務性職業。而與此同時,律師這個職業性質也意味著他們需要承擔比其他純技術職業(比如計算機工程師)更多的道義責任。 作為一位法律的門外漢,我總是對每一位我認識的律師心存敬意,不僅是因為他們作為從業者的法律學識和專業服務,也是因為這個職業本身承載了很多老百姓的寄託。但也正因為上面的理解,我得說,我不是很喜歡題目說明裡那句:「更應當是利用法律來號召約束他人更是約束自己的一個職業,律己律人」,即便這句話和我敬重的@高萌Goal 律師的簽名檔一模一樣。雖則我確實很敬佩這樣自律的法律人,我卻不認為這種道德要求應當被認為是職業操守的一部分。我的理解,律師首先是「提供法律服務的職業人」。在當事人需要時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是律師作為一個職業應有的本分。但如果因為名字里帶了一個「師」字,就得擔起為人師表的責任,這未免太過於苛求這個職業。普及法律意識,是整個社會的系統工程,沒法把這個任務交給一兩個職業。至於自豪感么,每一個敬業的人都會有,不管身處什麼行當。
Ⅲ 律師主要是干什麼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專律師執業證書,屬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 第二十八條律師可以從事下列業務:
(一)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委託,擔任法律顧問;
(二)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當事人的委託,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三)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委託,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擔任辯護人,接受自訴案件自訴人、公訴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的委託,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四)接受委託,代理各類訴訟案件的申訴;
(五)接受委託,參加調解、仲裁活動;
(六)接受委託,提供非訴訟法律服務;
(七)解答有關法律的詢問、代寫訴訟文書和有關法律事務的其他文書。
Ⅳ 談談古代訟師與現代律師的概念及區別
第一,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念迥異。律師和訟師,雖僅一字之差,卻貌合神離,其所依存的價值觀念也是大異其趣的。其中,人們如何看待秩序,如何評價法律及如何看待他們在訴訟活動中的作用,將直接涉及到他們在各自司法傳統中的價值和地位,是一個首先需要辨明的問題。
第二,置身的訴訟權力結構不同。所謂權力結構是指在一個國家的訴訟模式中,哪些人在訴訟的活動中享有主體權利的地位。就中英兩國的歷史而言,訟師與律師雖同時參與訴訟活動,但他們在各自司法傳統中的地位卻不可同日而語。就中國而言,12世紀前後的訟師雖然在民間生活中十分活躍,但宋代的法令和官府始終沒有正式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訟師不但不能堂堂正正地走進審判公堂,而且在宋代訴訟的體制中,他們也不具有主體的資格,沒有法定的權利。因為在當時的訴訟程序中,代理與辯護並不是其中的法定環節,訟師始終生活在社會的陰暗面,無法成為從事審判活動的主體——士大夫們的後備力量。訟師對當事人的幫助只是中國古典司法傳統中的一種助訴活動,並非是司法程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第三,訴訟機制不同。在中國的宋代,雖然商品經濟沖擊下的司法模式正在悄悄的發生著變革,但士大夫作為斷案的官員,其在訴訟中的中心地位仍是不可動搖的,刑事審判,訴訟的運作機制皆以懲治犯罪、控制社會為中心,因此辯護不能成為刑案中的環節自不必待言;就是民事訴訟,由於訟師為當事人提供的服務只是一種助訟活動,且無正當合法地位,故其助訟也就必然改變不了「糾問式」審判下法官的職權主義傳統,這種機制下的訴訟活動自然不會為訟師的成長、發展及其才能的發揮提供多麼廣闊的空間。
第四,歷史命運不同。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採用怎樣的訴訟模式固然與其文化傳統、政治制度、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密切相關,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法律職業群體能否在訴訟的權力結構中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訴訟的運作機制中是否承認那些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熟悉訴訟技能之人的合法地位,也會對一個民族的司法傳統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
Ⅳ 英語中lawyer、attorney,soliciter,councel表示律師時有什麼區別
Lawyer律師的統稱,對取得律師資格的執業律師普遍適用。但在美國,可包括法官、檢察官和法學教師。
Attorney一詞廣泛用於美國,指授權為當事人代理案件的律師;英格蘭法律中,attorney一詞指Westminster地區普通法高等法庭的公共官員(public officer)。Attorney at law一詞經常與attorney一詞互用,用法同attorney-at-law。Attorney in fact指法庭外接受委託的律師,也稱為lawyer in fact。Bar是律師的全稱概念,與法官對應。各地律師協會一般用bar association表達。Barrister一詞源自英格蘭法律,多用於英國、新加坡等國和香港地區,又稱大律師、辯護律師,指有資格出席高等法院法庭的律師。類似稱呼還有barrister, counsel和barrister-at-law。與之相對應的是solicitor。
Counsel指接受指派,專門為個人、公司和政府公務部門提供法律服務的人,稱為法律顧問。美國憲法第6、第14修正案和聯邦法庭規則中均有the right to counsel的規定,即刑事被告有權因經濟困難而要求法庭為其指派辯護律師。可見counsel也有律師之意。Counsel pro hoc vice指僅僅代理某案件的律師。
Ⅵ 律師與訟棍的區別是什麼
1、概念不同:
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訟棍指舊社會唆使別人打官司自己從中取利的人,在英語中指卑鄙的、吹毛求疵的、不講道德的律師。
2、產生時間長短不同:
民國元年,才有政府正式批準的律師,到了1949年之後,律師雖沒有取消,但基本上被擱置起來了。中斷已久的律師的歷史,是改革開放後才接上的,滿打滿算,才不過二三十年;
訟棍或者訟師的歷史卻長得多。
3、評價不同:
在古代社會,訟棍所獲評價相當負面。凡是攪入訴訟幫人打官司的非涉案人,統統是訟棍。包攬訟詞,挑唆訴訟,十分可惡。凡是訟棍,一經查實,就得嚴懲。
現代社會,強調法治,律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正、公義。
4、性質不同:
律師代表的多是受傷害著的利益,代表著追求公正、公義。
訟棍代表的則是陰暗、丑惡、貪婪。
(6)律師概念擴展閱讀:
中國《律師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了律師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內容和范圍:
(一)擔任法律顧問;
(二)擔任訴訟代理人;
(三)擔任刑事辯護人;
(四)擔任非訴訟代理,參與調解和仲裁;
(五)解答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等,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
Ⅶ 律師為什麼叫律師而不叫法師
律師不叫法師是因為稱呼的習慣性,另外,法師這個詞語很早就有了,大眾對該詞語的理解已經固化,如果堅持叫法師非常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從漢朝時候起,就有「律師」的稱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一三中,比丘被分為經師、律師、論師、法師、禪師,一共五類。其中,長於誦經的為經師,長於持律的為律師,長於論義的為論師,長於說法的為法師,長於修禪的為禪師。
唐朝以後,除了佛家弟子,道家弟子也可以稱呼「律師」。《唐六典·祠部郎中》記載過,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法」和「律」的含義最初是基本相似的。
「法」和「律」的含義後來漸漸有了區別,法是公之於眾的法典,偏於抽象和原則;而律是對法的解釋,偏於具體和執行。「法」一般是上位的,比如「法官」、「法典」,「律」傳統意義上比「法」低。
在佛教中,「律」更多指戒律。後來由於各朝代官方的法典多稱「律」(比如秦律、漢律、大唐律、大明律、大清律),到了清朝,民間慢慢對於擅長解釋法律、講解法律內容的人也叫成「律師」。
Ⅷ 什麼是律師
1、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2、法律依據:《律師法》第二條
Ⅸ 律師的屬概念是什麼
律師 [ lǜ shī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lǜ shī ]
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通常接受當事人的委託,代理訴訟及處理其他法律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