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天民律師
① 清朝→中華民國
看蔡東蕃,許堇父的《民國演義》吧,上面介紹相當全面,而且歷史真切。
第一回 揭大綱全書開始 乘巨變故老重來 第二回 黎都督復函拒使 吳軍統被刺喪元 第三回 奉密令馮國璋逞威 舉總統孫中山就職 第四回 復民權南京開幕 抗和議北伐興師 第五回 彭家珍狙擊宗社黨 段祺瑞倡率請願團 第六回 許優待全院集議 允退位民國造成 第七回 請瓜代再開選舉會 迓專使特辟正陽門 第八回 變生不測蔡使遭驚 喜如所期袁公就任 第九回 袁總統宣布約法 唐首輔組織閣員 第十回 踐夙約一方解職 借外債四國違言 第十一回 商墊款熊秉三受謗 拒副署唐少川失蹤 第十二回 組政黨笑評新總理 嗾軍人脅迫眾議員 第十三回 統中華厘訂法規 征西藏欣聞捷報 第十四回 張振武赴京伏法 黎宋卿通電辨誣 第十五回 孫黃並至協定政綱 陸趙遞更又易總理 第十六回 祝國慶全體臚歡 竊帝號外蒙抗命 第十七回 示協約驚走梁如浩 議外交忙煞陸子欣 第十八回 憂中憂英使索復文 病上病清後歸冥□ 第十九回 競選舉黨人滋鬧 斥時政演說招尤 第二十回 宋教仁中彈捐軀 應桂馨泄謀拘案 第二十一回 訊兇犯直言對簿 延律師辯訟盈庭 第二十二回 案情畢現幾達千言 宿將暴亡又弱一個 第二十三回 開國會舉行盛典 違約法擅簽合同 第二十四回 爭借款挑是翻非 請改制弄巧成拙 第二十五回 煙沈黑幕空具彈章 變起白狼構成巨禍 第二十六回 暗殺黨駢誅湖北 討袁軍豎幟江西 第二十七回 戰湖口李司令得勝 棄江寧程都督逃生 第二十八回 勸退位孫袁交惡 告獨立皖粵聯鑣 第二十九回 鄭汝成力守製造局 陳其美戰敗春申江 第三十回 占督署何海鳴弄兵 讓炮台鈕永建退走 第三十一回 逐黨人各省廓清 下圍城三日大掠 第三十二回 尹昌衡回定打箭爐 張鎮芳怯走駐馬店 第三十三回 遭彈劾改任國務員 冒公民脅舉大總統 第三十四回 踵事增華正式受任 爭權侵法越俎遣員 第三十五回 拒委員觸怒政府 借武力追索證書 第三十六回 促就道副座入京 避要路兼督辭職 第三十七回 罷國會議員回籍 行婚禮上將續姻 第三十八回 讓主權孫部長簽約 失盛譽熊內閣下台 第三十九回 逞陰謀毒死趙智庵 改約法進相徐東海 第四十回 返老巢白匪斃命 守中立青島生風 第四十一回又謀世襲內府藏名 戀私財外交啟釁 第四十二回 廿一款恃強索諾 十九省拒約聯名 第四十三回 榻前會議忍辱陳詞 最後通牒恃威恫嚇 第四十四回 忍簽約喪權辱國 倡改制立會籌安 第四十五回 賀振雄首劾禍國賊 羅文干立辭檢察廳 第四十六回 情脈脈洪姨進甘言 語詹詹徐相陳苦口 第四十七回 袁公子堅請故軍統 梁財神發起請願團 第四十八回 義兒北上引侶呼朋 詞客南來直聲抗議 第四十九回 競女權喜趕熱鬧場 征民意咨行組織法 第五十回 逼故宮勸除帝號 傳密電強脅輿情 第五十一回 遇刺客險遭毒手 訪名姝相見傾心 第五十二回 偽交歡挾妓侑宴 假反目遣眷還鄉 第五十三回 五公使警告外交部 兩刺客擊斃鎮守官 第五十四回 京邸被搜宵來虎吏 津門餞別夜贈驪歌 第五十五回 脅代表迭上推戴書 頒申令接收皇帝位 第五十六回 賄內廷承辦大典 結宮眷入長女官 第五十七回 雲南省宣告獨立 豐澤園籌議軍情 第五十八回 慶紀元於夫人鬧宴 仍正朔唐都督誓師 第五十九回 聲罪致討檄告中原 構怨興兵禍延鄰省 第六十回 泄秘謀拒絕賣國使 得密書發生炸彈案 第六十一回 爭疑案怒批江朝宗 督義旅公推劉顯世 第六十二回 侍宴乞封兩姨爭寵 輕裝觀劇萬目評花 第六十三回 洪寵妃賣情庇女黨 陸將軍託病見親翁 第六十四回 暗刺明譏馮張解體 邀功爭寵川蜀鏖兵 第六十五回 龍覲光孤營受困 陸榮廷正式興師 第六十六回 埋伏計連敗北軍 警告書促開大會 第六十七回 撤除帝制洪憲銷沉 悵斷皇恩群姬環泣 第六十八回 迫退位袁項城喪膽 鬧會場顏啟漢行凶 第六十九回 偽獨立屈映光弄巧 賣舊友蔡乃煌受刑 第七十回 段合肥重組內閣 馮河間會議南京 第七十一回 陳其美中計被刺 陸建章繳械逃生 第七十二回 好遷怒陳妻受譴 硬索款周媽生嗔 第七十三回 論父病互斗新華宮 托家事做完皇帝夢 第七十四回 殉故主留遺絕命書 結同盟抵制新政府 第七十五回 袁公子扶櫬歸故里 李司令集艦抗中央 第七十六回 段芝泉重組閣員 龍濟光久延戰禍 第七十七回 撤軍院復歸統一 開國會再造共和 第七十八回 舉副座馮華甫當選 返上海黃克強病終 第七十九回 目斷鄉關偉人又歿 釁開府院政客交爭 第八十回 議憲法致生內訌 辦外交惹起暗潮 第八十一回 絕邦交卻回德使 攻督署大鬧蜀城 第八十二回 托公民搗亂眾議院 請改制嘩聚督軍團 第八十三回 應電召辮帥作調人 撤國會軍官甘副署 第八十四回 偕老友帶兵入京 叩故宮夤夜復辟 第八十五回 梁鼎芬造府為說客 黎元洪假館作寓公 第八十六回 誓馬廠受推總司令 戰廊房擊退辮子軍 第八十七回 張大帥狂奔外使館 段總理重組國務員 第八十八回 代總統啟節入都 投照會決謀宣戰 第八十九回 籌軍餉借資東國 遣師旅出擊南湘 第九十回 傅良佐棄城避敵 段祺瑞卸職出都 第九十一回 會津門嘩傳主戰聲 阻蚌埠折回總統駕 第九十二回 遣軍隊馮河間宣戰 劫兵械徐樹錚逞謀 第九十三回 下岳州前軍克敵 復長沙迭次奏功 第九十四回 為虎作倀再借外債 困龍失勢自乞內援 第九十五回 聞俄亂籌備國防 集日員會商軍約 第九十六回 任大使專工取媚 訂合同屢次貸金 第九十七回 逞辣手擅斃陸建章 頒電文隱斥段祺瑞 第九十八回 舉總統徐東海當選 申別言馮河間下台 第九十九回 應首選發表宣言書 借外債勸告軍政府 第一百回 呼奧援南北謀統一 慶戰勝中外並臚歡 第一百一回 集靈囿再開會議 上海灘悉毀存煙 第一百二回 贊和局李督軍致疾 示戰電唐代表生□ 第一百三回 集巴黎欣逢盛會 爭膠澳勉抗強權 第一百四回 兩代表滬瀆續議 眾學生都下爭嘩 第一百五回 遭旁毆章宗祥受傷 逾後垣曹汝霖奔命 第一百六回 春申江激動諸團體 日本國毆辱留學生 第一百七回 停會議拒絕苛條 徇外情頒行禁令 第一百八回 迫公憤滬商全罷市 留總統國會卻咨文 第一百九回 乘俄亂徐樹錚籌邊 拒德約陸徵祥通電 第一百十回 罷參戰改設機關 撤自治收回藩屬 第一百十一回 易總理徐靳合謀 宴代表李王異議 第一百十二回 領事官袒凶調艦隊 特別區歸附進呈文 第一百十三回 對日使迭開交涉 為魯案公議復書 第一百十四回 挑滇釁南方分裂 得俄牒北府生疑 第一百十五回 張敬堯棄城褫職 吳佩孚臨席攄詞 第一百十六回 罷小徐直皖開戰釁 顧大局江浙慶和平 第一百十七回 吳司令計敗段芝貴 王督軍誘執吳光新 第一百十八回 鬧京畿兩路喪師 投使館九人避禍 第一百十九回 日公使保留眾罪犯 靳總理會敘兩親翁 第一百二十回 廢舊約收回俄租界 拚餘生驚逝李督軍 第一百二十一回 月色昏黃秀山戕命 牌聲歷碌撫萬運籌 第一百二十二回 真開心幫辦扶正 假護法軍府倒霉 第一百二十三回 莫榮新養癰遺患 陳炯明負義忘恩 第一百二十四回 疑案重重督軍自戕 積金累累巡閱殃民 第一百二十五回 趙炎午起兵援鄂 梁任公馳函勸吳 第一百二十六回 取岳州吳趙鏖兵 演會戲陸曹爭艷 第一百二十七回 醋海多波大員曳尾 花魁獨佔小吏出頭 第一百二十八回 澡吏廚官仕途生色 葉虎梁燕交系弄權 第一百二十九回 爭魯案外交失敗 攻梁閣內訌開場 第一百三十回 強調停弟兄翻臉 爭權利姻婭失歡 第一百三十一回 啟爭端兵車絡繹 肆辯論函電交馳 第一百三十二回 警告頻施使團作對 空言無補總統為難 第一百三十三回 唱凱旋終息戰禍 說法統又起政潮 第一百三十四回 徐東海被迫下野 黎黃陂受擁上台 第一百三十五回 受擁戴黎公復職 議撤兵張氏求和 第一百三十六回 瘸圍公府陳逆干紀 避軍艦總理蒙塵 第一百三十七回 三軍艦背義離黃浦 陸戰隊附逆陷長洲 第一百三十八回 離廣州乘桴論時務 到上海護法發宣言 第一百三十九回 失名城楊師戰敗 興大獄羅氏蒙嫌 第一百四十回 朱培德羊城勝敵 許崇智福建鏖兵 第一百四十一回 發宣言孫中山回粵 戰北江楊希閔奏功 第一百四十二回 臧致平困守廈門 孫中山討伐東江 第一百四十三回 戰博羅許崇智受困 截追騎范小泉建功 第一百四十四回 昧先機津浦車遭劫 急兄仇抱犢崮被圍 第一百四十五回 避追剿肉票受累 因外交官匪議和 第一百四十六回 吳佩孚派兵入四川 熊克武馳軍襲大足 第一百四十七回 楊春芳降敵陷瀘州 川黔軍力竭失重慶 第一百四十八回 朱耀華乘虛襲長沙 魯滌平議和誅袁植 第一百四十九回 救後路衡山失守 爭關餘外使驚惶 第一百五十回 發宣言改組國民黨 急北伐緩攻陳炯明 第一百五十一回 下辣手車站劫印 講價錢國會爭風 第一百五十二回 大打武議長爭總理 小報復政客失閣席 第一百五十三回 宴中興孫美瑤授首 竄豫東老洋人伏誅 第一百五十四回 養交涉遺誤佛郎案 巧解釋輕回戰將心 第一百五十五回 識巧計劉湘告大捷 設陰謀孫督出奇兵 第一百五十六回 失廈門臧楊敗北 進仙霞萬姓哀鳴 第一百五十七回 受賄托倒戈賣省 結去思辭職安民 第一百五十八回 假紀律浙民遭劫 真變化盧督下台 第一百五十九回 石青陽團結西南 孫中山宣言北伐 第一百六十回 籌軍餉恢復捐官法 結內應端賴美人兵
② 格律是誰創造的
詩詞格律起源於先秦,繁盛於唐宋,具體由誰創造無從得知。
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較注重聲韻之美與對仗之美,由此產生了詩詞格律的規范要求;它涉及中國文體學、音韻學、詞學、音樂學等多方面的學科,是中國古人對形式美高度關注後的產物。
(2)駢天民律師擴展閱讀:
近體詩包括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一部分五言絕句、一部分七言絕句。之所以說只是一部分的絕句,是因為絕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近體詩要求的古絕。
近體詩中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礎上擴充來的,明白了五言的格律,也就懂得了七言的格律。五言詩只須記住以下規律,不必背誦,也就自然掌握了。
③ 國際象棋和西洋棋
國際象棋 網路名片
國際象棋國際象棋,又稱歐洲象棋或西洋棋,是一種二人對弈的戰略棋盤游戲。國際象棋的棋盤由64個黑白相間的格子組成。黑白棋子各16個,多用木或塑膠製成,也有用石塊製作;較為精美的石頭、玻璃(水晶)或金屬制棋子常用作裝飾擺設。國際象棋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游戲之一,數以億計的人們以各種方式下國際象棋。
目錄[隱藏]
基本簡介
相關含義
發展歷史
起源研究
相關賽事
相關規則下法
比賽規定
棋盤和棋子
布子規則
走子規則
特殊著法
勝、負、和
等級分記分方法
等級設定
術語棋子價值
質差與補償
雙象優勢
棄兵局
兵形
戰術組合
空間優勢(地盤優勢)
國際等級稱號和國際裁判
[編輯本段]基本簡介
在所有棋盤游戲,國際象棋是一種把戰略戰術和純技術融為一體的理想游戲。和西洋雙陸相比,勝負決定於骰子一擲,誠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國際跳棋相比,棋子的規模化控制了技術上的勝負。和國際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學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將棋和中國的圍棋、象棋。[1] 國際象棋棋盤及棋子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游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斗中和戰略問題的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斗,是雙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斗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2]
[編輯本段]相關含義
國際象棋世界上的4大棋類(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將棋)都與本國家的政治制度有關。國際象棋所反應的政治制度是西方的封建社會。與其他3種棋類相比,國際象棋政治色彩更加濃郁: 首先,反應出的社會等級性更加明顯,棋子名稱與社會階層掛上了鉤——比如:主教、騎士等。 其次,國際象棋里威力最大的棋子是皇後,突出了西方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地位及作用(因為政治聯姻,故後代表第三方聯合軍的支援,另外中國象棋里根本就沒有皇後)。 第三,西方社會里鼓勵士兵立功,每個士兵都有翻身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都有可能升變成為皇後或其他棋子(比如:車、馬)的權利。這一點間接折射了西方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中國象棋里的兵卒根本就不能升變)。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國際象棋據現有史料記載,國際象棋的發展歷史已將近2000年。關於它的起源,曾經有過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起源於中國、印度、錫蘭、波斯、阿拉伯國家等等。目前世界上多數棋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最早出現在印度。18世紀時,W.瓊斯指出:古印度是國際象棋誕生的搖籃。大約公元2~4世紀時,印度有一種叫作「恰圖蘭加」(chaturanga)的棋戲,內有車、馬、象、兵 4種棋子,象徵著印度古代的軍制。在當時流傳的印度敘事史詩《摩訶婆羅多》中, 有"四軍將士已安排"的詩句。「四軍」就是指軍隊分為車、象、馬、兵 4個兵種。但作為今日國際象棋前身的這種「四方棋」,當時是由擲骰子的方法來進行的。游戲的目的也不是將死對方的王,而是吃掉對方全部棋子。 以梵語「恰圖蘭加」命名的「四方棋」在 6世紀時由印度傳入波斯,由於語音上的訛誤,古波斯人把「恰圖蘭加」誤讀為「恰特蘭格」(chatrang)。不久,古波斯國被阿拉伯人佔領,因阿拉伯語的字母中沒有這一詞的第一個字母,也沒有它的最後一個字母,於是「恰特蘭格」 就被阿拉伯人改稱為「沙特蘭茲」 (shatranj),以後這種 「沙特蘭茲」 在中亞和阿拉伯國家廣泛流傳。10世紀前後,阿拉伯國家已經出現了許多聞名一時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發何魯納·拉施德的宮廷詩人里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 819年,在巴格達還舉行過幾個棋手的比賽。 國際象棋大約在10世紀以後,經中亞和阿拉伯傳到歐洲的各個地區,先傳到義大利,然後是西班牙和法國。11世紀末葉,遍及歐洲各國。在當時的文獻中,將國際象棋列為騎士教育的 「七藝」 之一。「七藝」是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賦詩和下棋。法國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中,也談及這一點。15、16世紀,國際象棋終於定型成今日的樣式和棋制。現存最早的國際象棋譜,出版在1497年。 國際象棋國際象棋的著法有過許多次變革。早先,王的走法雖和現在一樣,但據說是可以被吃掉的。關於王車易位的特權是從16世紀上半葉才開始有的,這是歐洲人的一項創造發明。皇後的名稱、 性別和威力曾經有過多次奇妙的改變。 在沙特拉茲時期, 皇後這只棋子表示「律師」、「大臣」或「將軍」。後來法國人把皇後一字的形式稍稍變了一下,成了現在這樣的女性。過去,皇後並不是最強的棋子,它只能斜走1格,與中國象棋的士非常類似。雙方的皇後只能在不同顏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後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威力,大約是在15世紀中葉以後。「象」只許斜進2格,類似今日中國象棋里的象,但無「塞象眼」 的限制,如果中間格有棋子,「象」也可以越過。象的這種允許越子的走法在歐洲一直延續到15世紀,兵在過去只能前進1格,第1次走動時也一樣,一直到16世紀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現在這樣。兵到達第 8格,過去只能升變為皇後,不能升變成別的棋子,只有車和馬的走法一直沒有改變。至於國際象棋的棋盤,在13世紀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 後漢明帝時(公元 1世紀下半葉),中國與印度開始正式交往,隋唐之後,文化交流更形頻繁。中國的象棋與國際象棋著法類似,淵源相近,在過去的發展歷史中可能互有影響。直到今天,這兩種象棋的車和馬走法相同(只是國際象棋的馬不受蹩腿的限制),基本規則也類似。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文物中有一幅北宋以前的飾有「琴棋書畫」圖案的織錦,表示棋的是一個8×8 格的黑白格相間的棋盤,和現代國際象棋盤完全一樣(圖3);河南開封出土的北宋銅質棋子,「士」的圖案為身穿戎裝的女子,和國際象棋里的皇後性別一樣。 國際象棋在中國是新項目,1956年起列入國家體育項目,1957年首次舉行了國際象棋的全國比賽。1965年,中國年輕的國際象棋優秀選手曾戰勝來訪的蘇聯特級大師和象棋大師。1977年11月,中國棋手首次參加亞洲國際象棋團體賽,獲第2名。1978年底中國棋手第1次參加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第23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在65個國家的66個隊按積分循環制進行的比賽中,獲得第18名。1979年11月,中國國際象棋隊在新加坡舉行的第3屆亞洲國際象棋團體賽中再次獲得亞軍。1980年2月,中國選手劉文哲和梁金榮在馬爾他舉行的第4屆國際象棋等級賽中,並列第3名,同獲國際大師稱號,成為中國第1批國際大師(圖4)。1980年3月,中國兩名女選手參加在法國耶爾舉行的女子國際象棋賽,18歲的四川姑娘劉適蘭勝3名國際大師,平2名特級大師,以11局棋中得8.5分的優異成績獲第3名。1980年12月,中國國際象棋女隊在第24屆奧林匹克賽中,戰平多次獲得世界冠軍的蘇聯女隊,最後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隊並列第5名。 1981 年又有 4名中國棋手由國際棋聯批准,授予國際等級稱號,戚驚萱、李祖年為國際大師,劉適蘭、安艷鳳為女子國際大師。 從1977年起,中國每年一度的國際象棋全國比賽,在個人賽以外,又增加了團體賽、女子賽和少年賽等項目。
[編輯本段]起源研究
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幾種說法: 國際象棋①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②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國際象棋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可以認為,切列夫考博士「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的觀點,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至遲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象戲進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戲」和「類象戲」進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圖朗茲」,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朗茲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實物根據是8世紀以後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關於「四色棋」的文字記載是公元九世紀的克什米爾史詩《拉特納卡爾》。「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木定型為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起源說」產生於英國人,最好也是由英國人來否定「印度起源說」。198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但是,2003年在英國出版《國際象棋中國學派》英文版時,在英國最大出版集團編輯撰寫的簡介中,一上來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要讓英國學者改變觀點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 今天人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這四種方式,來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畢竟國際象棋產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歷史一樣,真實的再現要經過極為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整體方面看,關於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 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對此可以這樣來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時間是不可逆的。因此,時間可以創造歷史,時間也可以消滅歷史。從這種邏輯出發,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明者」。只好無奈地滿足於「社會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實際上,從許多方面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 ③關於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里「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3]
[編輯本段]相關賽事
十九世紀中期,國際象棋開始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1924年曾被列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同年成立了「國際棋聯」。國際棋聯主辦或委託成員國協會舉辦的重大世界性比賽有: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世界團體錦標賽、男女個人世界冠軍賽、大學生世界團體賽、少年世界冠軍賽,以及各大洲的國際象棋團體賽。至於各種杯賽、邀請賽、大師賽、特級大師賽、等級分賽等更是不可勝數。
[編輯本段]相關規則
下法
國際象棋由黑白兩棋組成,執白先行,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
比賽規定
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稱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
棋盤和棋子
國際象棋棋盤是個正方形,由橫縱各8格、顏色一深一淺交錯排列的64個小方格組成。深色格稱黑格,淺色格稱白格,棋子就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棋子共三十二個,分為黑白兩組,各十六個,由對弈雙方各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六種: 王(1)、後(1)、車(2)、象(2)、馬(2)、兵(8)。 中文全稱 國王 皇後 城堡 主教 騎士 兵卒 英文全稱 King Queen Rook Bishop Knight Pawn 中文簡稱 王 後 車 象 馬 兵 英文簡稱 K Q R B N P 在正式比賽中,國際象棋棋子採用立體棋子,非正式比賽中可以採用平面圖案的棋子。
布子規則
對於初學者,擺棋時記住:王對王,後對後;白後站白格,黑後站黑格。黑王站白格,白王站黑格。 注意:比賽時為了便於記憶和記錄,布置棋盤時總是讓自己的右下角是白色格。
走子規則
· 王(K):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 (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未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且只能走一步. (2)易位是由王已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仍被視作王的一著的走法,其進行方式如下:王從原始位置向任何一位的方向橫移兩格,然後那人橫越過王而置於王剛經過的格子. (3)如果一方先觸摸車一起然後再觸摸王,那麼他不能用那個車進行易位,這種情況須按以下A和B條處理 A:除上述上,如果行棋方有意識地觸摸了同一方的一個或更多的棋子,他觸動或吃掉所觸措的第一個可以走動或可以被吃的棋子;或者一個已方的棋子和 個對方的棋子,他用前者吃掉後者;如果這種吃法不合規則,如果無法確定先觸摸哪一個棋子,則以已方棋子作為已被觸摸的棋子. B:如果所觸摸的已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著法(或者對所觸摸的對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吃法),行棋方有權走任何合乎規則的著法. (4)如果一方在准備易位時觸摸了王,或者同時觸摸了王和車,然後發現易位不合規則,他可以選擇走王或者向另一翼易位,前提是向那一翼易位是合乎規則的,如果王沒有合乎規則的走法,該方有權造反走任何規則的著法. (5)不符合規則的易位: 王已經移動過,或者 用來易位的車已經移動過. (6)下列情況暫不能易位: 王的原始格子或者將要越過的格子或者將要佔據的格子正受到對方棋子的攻擊,或者王和用來易位的車之間尚有別的棋子 · 後(Q):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國際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 車(R):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不能斜走。一般情況下不能越子。 · 象(B):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 馬(N):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斜走一格(每次斜走六個正方格子),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蹩馬腿"的限制。 · 兵(P):只能向前直走,每著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最多直進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進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特殊著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種特殊著法: · 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 記錄時記為 「en passant」 或 「en pt」, 法語中表示 「路過」。 ·兵的升變: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不能不升變。一般情況下升變成為「後」因為「後」威力最大;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升變為「車」、「馬」、「象」 。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種情況下,王車易位不允許: 王或車已經移動過; 王和車之間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對方"將軍"; 王經過或達到的位置受對方棋子的攻擊。
勝、負、和
· 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比賽規定: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 ·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判和; · 一方連續不斷將軍,對方王卻無法避開將軍時,成為「長將和」; ·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成為「逼和」; · 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並且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判為和局。 ·雙方在連續50回合內都沒有吃掉對方任何一子的,判為和局。 (說明:「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主要指沒有過路兵和易位的區別,我記得見過一個NB的排局有一方就是在3次重復但對方車、王有移動後贏的)
等級分記分方法
國際象棋的記分方式實行級別、積分制。級別分別是無級別、30-1級。每個級別需要積 累100分。有關輸贏後積分的詳細計算方法如下(注意:輸方扣分等於贏方得分): ·和局: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分以內,無積分;相差10-99分,則分低方得(10+差分/10)/2;相差100分以上,分低方得差分/4。 低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0分以上,則得差分/2;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0;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高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200分以上,無積分;相差100-199分,得2分;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2.5;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下過50盤以後得分/失分會趨於穩定。[4]
等級設定
特級大師、國際大師、棋聯大師、棋協大師、候補大師、女子特級大師、女子國際大師。
[編輯本段]術語
棋子價值
國際象棋每個棋手在分析局勢、對比實力以及進行子力兌換時,需要明確各種棋子的價值。目前一般以兵為計算單位。兵為1,馬與象為3,車為5,後為9。王不能兌換不給定值。各種不同棋子的實際價值,依其所佔空間位置、與其他棋子協同作戰的關系以及局面形勢,以至對局經歷的階段,而發生實際的差異。比如兵沖到底線就可升格為後、馬、車、象之一,當它接近底線時,價值可能明顯升高數倍,相聯的兵或並列的駢兵比重疊兵強,孤兵(或懸兵)在不同的發展中可能是弱點,也可能成為攻擊的支柱,價值不同,象有好象與壞象之分,馬在中心比在盤邊強,中心鐵象、鐵馬的陣地優點常逼迫對方用車去兌換它,在殘局中異色格象比同色格象容易和棋,等等。棋子的實際價值是變動價值。對這種種變化所作的估計和判斷是制定不同的戰略戰術計劃的基礎。
質差與補償
兌換過程中棋子一般價值的損失(比如車換馬、車換象、後換車馬或車象),有時能換取主動權或在空間、形勢、時間速度、子力協同方面取得一定補償。這種補償與質差相抵的得失,是估計局面、分析形勢的重要因素。
雙象優勢
每次雙象控制不同色格,相互補充,協同作戰。兌換其一必然削弱與該象同色格的控制,任對方子力馳騁其間,因此雙象一般比馬象優越。
棄兵局
用犧牲兵為代價謀求出子速度和主動權的開局戰略叫「棄兵局」。常見的棄兵局有中心棄兵、王翼棄兵、後翼棄兵等。
兵形
兵的走法是直進斜吃。由此特點常形成後面的兵保護前面兵的「兵的鏈條」,以封鎖對方從正面突擊的道路。「兵鏈」中落在最後無兵保護的兵為落後兵,是「兵鏈」的弱點。這種落後兵如處在半開放線上就更易受攻擊,它前面的一格常為對方占據。c4-d5-e4這樣的兵形為楔形兵。f7-g6-h7這樣的兵形為龍眼形或堡壘形。
戰術組合
各種簡單戰術如捉雙、閃擊、閃將、牽制、半牽制、引誘、誘離、排除防禦、截斷、封鎖、騰空格子、轉讓走子權、底線殺、悶殺,第 7橫排殺、破壞王前兵陣、強制兌換、兵升格、反擊、過渡等等的綜合運用,是帶有緊湊和強制特點的復雜連環計,常帶出人意外地「棄」兵「棄」子性質,故有人稱之為「連珠妙著」。
空間優勢(地盤優勢)
一方子力在棋盤中所佔格子和所控制部位的數量上占優勢,它與陣勢結構的特點有關,是判斷局面優劣和主動權的重要因素。
[編輯本段]國際等級稱號和國際裁判
國際象棋國際象棋手如果在國際棋聯規定的各種比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可獲得國際棋聯所定的等級稱號。在面對面比賽中的國際等級稱號有:特級大師、國際大師、棋聯大師、女子特級大師、女子國際大師等5種。特級大師是最高級稱號,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①參加世界冠軍挑戰者對抗賽的任何棋手;②國際大師或棋聯大師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特級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為2450者。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國際大師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國際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350者;②下列比賽的第 1名:世界女子冠軍賽、大區賽、世界青年冠軍賽、歐洲青年冠軍賽、美洲青年冠軍賽、非洲青年冠軍賽。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棋聯大師的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棋聯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250者;②中學生(17歲以下)世界冠軍賽的第1名;③在世界冠軍賽的一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取得1次棋聯大師的成績。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女子特級大師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女子特級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250者;②在女子世界冠軍賽的一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同時取得1次女子特級大師的成績。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女子國際大師的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女子國際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是2100者;②在世界冠軍賽的1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同時取得1次女子國際大師的成績。 國際象棋國際裁判的稱號,由國際象棋聯合會根據以下條件授予:①精通國際象棋比賽規則和國際棋聯的棋賽規程;②作為裁判員表現出絕對的客觀性;③至少掌握兩種語言,其中一種必須是國際棋聯的官方語言;④至少在 4次重要的棋賽(指全國團體賽或個人賽,國際棋聯的所有正式比賽、國際等級賽、國家與國家的對抗賽、不少於 100名棋手參加的國際比賽)中擔任過裁判長或副裁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