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典章律師事務所
❶ 川劇的變臉是怎麼做到
川劇變臉是由一種薄模製成,上面根據化學反應圖畫的各種臉譜,表演時將化學葯粉撒在薄模上,依次變換。
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雲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採用「抹臉」的手法。
情緒化妝:
中國戲曲的情緒化妝。變臉最先用於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雜劇《灌口二郎斬健蛟》中就有「變化青臉」的記載。當時的變臉是演員進入後台改扮。
後世則衍變為當場變臉,成為一項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劇種都有,以川劇最為著名。變臉有大變臉、小變臉之分。大變臉系全臉都變,有3變、5變乃至9變;小變臉則為局部變臉。
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台,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❷ 川劇中的變臉是國家二級機密嗎
這里有張帖子,參考一下也可了解個大概。
「變臉」以後還姓「川」嗎?
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訊
就在香港天王劉德華欲學川劇變臉絕技4年而不得之際,昨日,一條「變臉秘笈被破譯劉德華成就曾金貴變臉」的消息驚現網上。據報道稱,前長沙湘劇院院長曾金貴已將被定為國家二級保密技能的川劇變臉的秘招基本破解,並獨創了一套具有濃厚的湘劇特色的戲劇變臉絕活,還聲稱
要將這套「獨創」的變臉絕技用於湘劇之中。那麼,曾老先生這一所謂的「獨創」算不算侵了川劇變臉的權呢?記者立即聯系了川劇界有關人士,然而在采訪中卻意外得知:素來聲稱「決不外傳」的川劇變臉絕技,竟然並未申請過任何專利,也就是說,從法律的角度講權益就不能受到保護。那麼,如果曾金貴真的將他的變臉技藝以「獨創技藝」的名義搶先注冊了專利進行使用,那號稱川劇絕活的「變臉」還能姓「川」嗎?
A爆料
曾金貴:我獨創了一套變臉藝術
據《東方新報》報道,一位長沙老藝人曾金貴,在沒有任何人點撥的情況下,經過多次摸索和實驗,將被定為國家二級保密技能的川劇變臉的秘招基本破解。報道稱,是前年包括四川省文化廳在內的各界人士,以川劇變臉為國家保密技術拒絕泄密為由,反對劉德華向彭登懷學變臉一事,讓曾金貴深受啟發。「我當時就想,變臉究竟有什麼玄機,有什麼難度,為什麼變臉從來不外傳?於是我就想看看沒有人教我我究竟能不能學會。」3年來,他買來大量的川劇變臉VCD,認真研究其中的訣竅和奧妙,光是製作臉譜的材料他就實驗了幾十種,雖然目前他用的不是最薄的進口尼龍綢材料,但現在他用尼龍緞代替,變出十多張臉已經沒有問題了。報道稱,曾金貴用5秒鍾時間變了十張臉,並稱曾金貴已經在湖南某五星級酒店的歌廳檢驗了自己獨創的變臉,還表示要將變臉藝術運用到湘劇之中。
B回應
彭登懷:變臉藝術並未注冊專利
當記者就此事采訪著名變臉大師彭登懷時,他告訴記者,曾金貴的做法並不能算侵權,因為變臉根本沒有申請注冊專利。「4年前,一位前任省上領導曾讓我到省專利局去將這門藝術進行注冊,但那邊要求必須要把變臉所需要的工具、步驟等全部寫成書面報告交上去,我考慮了一下並沒有去注冊。」彭登懷還稱。四川省川劇學校曾在1984年向四川省文化廳遞交了一份報告,把變臉、吐火、藏刀等川劇絕活項目定為機密藝術,「其實當初不讓劉德華學習變臉,根據的就是這份既非文件也非規定的報告,而所謂變臉是國家二級機密的說法,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彭登懷還向記者透露。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周企何就寫過一本《川劇概論》,裡面將變臉的材料、手法早就寫了個清清楚楚。而在當時的京劇《盤絲洞》中,一位扮演蜘蛛精的女演員就已經能變三四張臉了。彭登懷還稱,曾金貴破解變臉其實是好事,「川劇雖然是變臉的老祖宗,但是不能扼殺了變臉,曾金貴讓我們有了危機感,有競爭才有發展嘛!」
C說法
曾律師:變臉是否侵權看情況
記者昨日就這一問題咨詢了典章律師事務所的曾曉明律師。曾曉明稱:「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按理說,一個品牌必須進行專利注冊,才能受國家法律保護。但是像一些歷史悠久的知名品牌,它也可以不需要申請專利,同樣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也許川劇的『變臉』就是屬於這種知名品牌。」「那現在曾先生聲稱『獨創』了變臉藝術,算不算侵權行為呢?」記者追問道。「關鍵是看『變臉』屬不屬於知名品牌。如果是,即使曾金貴稱所『獨創』的藝術雖然與川劇變臉相似,但也不能用『變臉』為名進行注冊。但如果不是,而曾金貴又搶先注冊了『變臉』,那按照法律規定,傳統川劇變臉反而就是侵了他的權了。」
陳智林:這是對川劇藝術的不尊重
而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對此事的看法是:「雖然藝術資源可以共享,但曾金貴的做法不是一種創造,而是簡單的模仿,他根本不能被稱作是一個藝人,只是個雜耍人,說到底他的做法是對川劇的不尊重。」陳智林稱,變臉是川劇世世代代的財富,是巴蜀文化的結晶,雖然沒有進行專利注冊,但它只能是四川人自己的東西。當記者問道:「曾金貴的行為是否屬於侵權?擔不擔心被他搶先注冊『變臉』」時,陳智林很自信地表示:「他的行為我現在不便發表意見,但我們肯定不存在侵他權的問題。就拿大家都知道的川劇舉例,難道有人注冊了『川劇』這個品牌,我們演出的戲劇就改叫別的了?」
省文化廳:要調查後才發表看法
昨日,當記者就此事采訪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林戈爾時,他表示,在不清楚情況和沒有調查清楚事情之前,不便對此事發表任何看法,「我們現在不知道他變臉是什麼樣子,一切要等做了調查之後再說。」
❸ 從文明模式時代變遷的角度看中國現代化的必然性
在社會生活日益復雜化的當代中國,由於公眾在價值和利益上原存的統一狀態的喪失,代之而起的是價值和利益層面的多元。價值歧異和利益沖突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有所增加,社會生活中發生的糾紛以及所涉及的問題已使大多數人僅憑習慣或者嘗試難於作出恰當的判斷和裁決。社會對解決這些沖突的法律職業家的需求量日益上升,對他們在知識和技能上的需求標准日益增高,法律職業化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內在要求。
那麼,中國律師個體乃至整個中國律師職業應處於何種地位?「一般來說,一個社會對法官、檢察官的尊重程度表明法治的程度。相同的道理,法官、檢察官對律師的尊重程度,則表明了這個社會的公正程度。法官如果不尊重律師,法官也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而法官的受尊重和律師的受尊重,都緣於他們對公正的職業追求。」 作為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律師制度處於社會中心抑或社會邊緣,事關中國法制乃至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問題。二十一世紀不僅僅是網路、信息、知識等要素的簡單堆積,也不僅僅是加入WTO融入全球經濟共同體就大功告成,法制的完善、政治的民主、經濟的繁榮乃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標志。法律要素絕非可有可無的工具或輔助品,法律人也不應處在社會的邊緣。因為,二十一世紀不僅是經濟繁榮的時代,更是社會民主、法制健全的時代。為此,律師應當是具有強大「交涉力」的社會治理力量,充分發揮作為社會權力制衡體系中的社會監督力量的功能,通過法律服務而成為民主與法制的捍衛者。筆者將以法社會學理論作為分析進路,對中國律師職業問題中涉及的律師制度的發展、律師執業行為和律師事務所等基本要素作出相應探討。
一、中國律師制度的社會變遷分析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社會是人為了達到單個人所無法實現的需求滿足水平,從而有目的、有過程地形成的。這一形成過程,從微觀角度看是一個需求滿足的過程;從宏觀角度看是一個滿足功能性必要條件的過程。因此,欲評價現行中國律師制度,需以歷史溯源及社會變遷的視野作為切入點。由於選取法社會學分析這樣一個維度,筆者將更注重剖析律師制度在動態意義上的社會變遷。
以歷史溯源的層面看來,中國的律師制度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清朝末年,律師制度作為西方典章制度而被我國引進,這是清末修改法律運動的一個產物。當時的律師制度在立法和實踐上完全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以蔑視和批判六法全書及國民黨其他一切反動的法律、法令的精神,以蔑視和批判歐美日本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的精神」,進行了建立新型律師制度的嘗試。此時的律師制度事實上是以當時的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為模本的。其主要特點就是把律師納入國家公職范圍,律師統一在律師顧問處任職,而非私人開業或合夥開業。然而,律師制度並未被社會所接受,律師制度仍遭到眾多非難和指責,如認為律師制度是資本主義所專有,律師的刑事辯護是喪失階級立場、替壞人說話等。1957年「反右」斗爭中,許多律師被打成右派,有的被判刑。律師制度因此而夭折。直到1980年《律師暫行條例》頒布,律師制度再一次以法律形式得到確認,律師業也再度興起。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實施後,中國律師業逐漸脫離對國家經濟和編制等的依賴,實現了律師職業社會化。同時,通過律師協會的建立和完善,律師自治及行業化管理逐漸形成。由此,較為規范的律師制度基本形成,律師隊伍進一步壯大。縱觀我國律師制度的歷史進程,以社會學的方式加以研究,首先要符合迪爾凱姆提出的觀察社會事實的基本准則:要把社會事實作為物來考察。「當社會學家試圖研究某一種類的社會事實時,他必須努力從社會事實脫離其在個人身上的表現而獨立存在的側面進行考察。」 從這個准則出發,我們不難看到,現代律師制度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缺乏支撐,權力至上、權力本位思想仍強於律師制度所蘊涵的民主監督、權力制衡思想。對律師制度的歷史溯源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中國的律師制度遠離整個國家制度體系的中心,處在極為邊緣的地帶。
誠然,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法治現代化改革,我國律師制度也以此為契機日益規范化發展。在新時期下,我國律師制度的發展是經濟改革和社會變遷的必然產物,其作為社會分工中的一個服務型行業,社會作用和經濟作用是巨大的。其在降低經濟生活的交易費用、提高經濟生活的產出效益的同時,與其他法律職業制度一起規范社會法治環境,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分工的發展。顯而易見的是,近年來,律師制度的社會變遷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重要的「制度效應」。這一系列制度變遷主要表現為:1、財產權利的變革;2、交易關系和契約關系的發展;3、社會分工的發展。 要通過顯明的方式觀察律師制度的這一社會變遷表現,社會學中的社會調查學這一方法論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所謂社會調查,就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來認識社會生活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種自覺認識活動。」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張調查表來側觀律師制度的變遷表現
❹ 日本客戶對於律師的要求,與中國客戶對律師的要求,有哪些不同
日本律師組織及律師工作機構。日本律師實行自治,其律師組織在律師制度中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律師組織分為兩種:日本律師聯合會(簡稱「日律聯」)和律師會。日本律師聯合會(也稱日本辯護士聯合會)是全國性律師組織。其使命是保護律師品格,謀求律師改善和進步,對律師和律師會進行監督指導和業務聯系。日本律師聯合會設會長1人,副會長11人,理事71人,監事5人。這些人以選舉產生。會長任期2年,其餘是義務職,任期1年。除此之外,「日律聯」設8個委員會:資格審查委員會;懲戒委員會;綱紀委員會;人權擁護委員會;司法修習委員會;司法制度調查委員會;律師推薦委員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日律聯」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審查律師資格,監督律師行為、懲戒違法律師、監督律師會的工作。這方面的工作是首要的,也是日常性的;第二,對立法、司法的改善進行調查研究。1972年日本有一決議規定:今後有關司法制度法規的改正、修訂,要經「日律聯」和最高裁判所共同研究後,才向國會提出;第三,從事維護人權的活動。
律師會是日本的地方性組織,其使命與「日律聯」相同。律師會是法人組織,按照律師法規定,它在每一地區裁判所轄區設立,目前除東京有三個律師會外,律師會的成員是本轄區內所有的律師。小的律師會僅有十幾名。律師會必須制訂會則,向「日律聯」登記,接受「日律聯」的指導和監督。律師會設會長1人,副會長若幹人。另外設資格審查委員會、懲罰委員會、綱紀委員會等等專門組織。律師會在日本律師系統中起承下啟下的作用,日常是審查律師資格,指導律師開展業務,對律師活動實行直接的監督。
日本律師的工作機構是「法律事務所」。日本的律師屬自由職業者,所以有不少法律事務所是個人的。個人法律事務所的名稱都是法律事務所前冠以律師的名字,如山田法律事務所、鳩山法律事務所。這些事務所有的有專門辦公地點,也有的就設在律師家裡。除單個人辦的法律事務所外,還有數人合夥的法律事務所。合夥法律事務所力量大,競爭力強,便於律師業務水平的提高,頗受公民信任,所以,最近幾年,這種法律事務所增長很快。律師除個人開辦或者合夥開辦法律事務所外,也有受僱傭在法律事務所工作的。這些律師多是新手,在受雇期間鍛煉成熟,為以後單獨開辦法律事務所打下基礎。
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律師制度的發生和發展,不過是其中不那麼起眼的一幕。但是,正如一滴露珠可以折射整個太陽的光輝一樣,律師制度的歷史,也生動展示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跌宕起伏。
中國的律師制度是清末修律運動中效仿西方典章制度的產物,其後雖經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有所發展(尤其是在立法上),但從根本上說,將其歸結為一種現代標識最為適宜。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律師制度見之於中國社會,其形式意義遠多於實質意義。在近代西方,律師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體現,而司法民主又是在整個社會倡導民權、以民權作為各種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礎的結果。中國社會始建律師制度之時,自由平等之風未行,專制特權之制仍在,作為法律改良的一部分而引進律師制度的直接動因,乃是為了消除列強的治外法權以重整國家治權。因此,如果說與民眾權利結合的律師制度是民主精神的一種外化的話,那麼從國家治權出發的律師制度則是一種有待於民主精神滋潤的現代標識。其二,律師制度所內含的自由平等精神,與中國固有的以宗法等級為基調的法律文化傳統是異質的,而在形式上,律師卻極易被混同於為社會所不屑、從而不可能有道德和法律上的正當性的「訟師」、「訟棍」一類,由此而使律師制度面臨雙重危險:一是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格格不入而遭排拒;二是喪失現代精神而發生蛻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建立「新的律師制度」的嘗試。新律師制度以當時的蘇聯為效仿對象,其主要特點是把律師納入國家公職范圍,統一領導,統一工作。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爭,眾多的律師成為「右派」,律師制度旋即夭折。
1979年,律師制度恢復重建。此後,隨著中國社會不斷改革開放而出現的新一輪的現代化運動,隨著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目標模式上不斷明確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的取向,律師業也表現出持續而強勁的發展勢頭。在數量規模上,律師事務所和從業人數大幅上升。迄今為止,中國的律師事務所已從1979年的79家發展到1萬余家,從業人數從1979年的212人壯大到約11萬人。自1994年至2002年實行統一司法考試之前,每年報考律師的人數都在10萬人以上,通過人數都超過1萬人。如此規模和發展速度的律師業,加之既存的數量更為龐大的其他法律服務組織和服務人員(據統計我國從事法律服務者大約有1100多萬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東方社會來說,無疑反映了一種無聲息卻劃時代的社會巨變。
在質的方面,由於中國律師制度的改革和律師業的發展,律師已實現了由原先單純的「國家法律工作者」向「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的轉變,其執業形式是通過合夥和合作等途徑設立的自律性律師事務所;作為國家事業單位的法律顧問處或律師事務所實際上已呈消亡之勢。律師管理體制也開始實現由司法行政機關單純的行政管理向司法行政管理與律師協會行業管理相結合的模式轉變,並將最終過渡到「司法行政機關宏觀管理下的律師協會行業管理體制」。
中國律師制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背景下所呈現出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可以說是在更高層次上發生的一種超越本土法律文化傳統——從而使這種傳統不得不再次回歸於一種潛在狀態——的運動。這種運動以律師業回歸社會並在社會中形成與其職業使命和專業化要求相適應的自治自律機制為基本內容,因此它在總體上表現為一個完整的社會化過程。具體則可以將其概括為前後相繼、互相依存的兩部分內容:一是在與國家(相對於民間)的關繫上發生的以律師業逐漸脫離對國家經費和編制的依賴為主要特徵的中介化運動;二是在與社會(包含國家和民間)的關繫上發生的以形成律師業自治自律的機制為目的的行業化運動。對於這種勢必重塑中國律師制度和律師業的社會化進程,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予以積極的回應。
第一,世界各國盡管國情不同,但要建立現代的民主法治社會,就應該了解和重視這種社會在制度構造上的規律性和合理性。現代律師業作為現代法治社會的一種基本構件,其基本屬性就是中介化和行業化。中介化是相對於把律師業納入國家公職范圍或作為「國家的法律工作者」而言的。律師業中介化的必要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肯定:一方面,律師業是專門從事法律服務的職業,而按照現代法治社會中國家和社會的二元構造,國家沒有必要也很難把提供一切法律服務作為自己的職責;另一方面,現代社會是在尊奉民權的基礎上構築的法治社會,從民權保護和滿足社會需要的角度看,一個不屬於國家公權(特別是行政權力)系統而且有權專門從事法律活動的獨立的律師業,更適宜於監督和對抗公權的濫用,也更能有效地防止私權自身因濫用而變質和喪失。從「國家工作人員」到「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的轉變,反映出我們從更加貼近律師的固有屬性來認識律師;也反映出政治制度對律師需求內容的重大變化。
律師業的行業化是分散運作的律師業為加強職業內部的聯系和交流、形成一種整體的力量以強化自身對社會的交涉力和影響力而表現出的一種自我整合過程。所不同的是,由於律師的職業活動在復雜的現代法治社會中的高度專業化,以及律師對當事人、對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會所應負的責任,使得律師業在自身的組織和管理上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自律性。這也可以視為社會與律師業之間所達成的一種「交易」,即社會承認律師業自治自律的「特權」,以便律師業能實現其職業使命,造福於社會。從國家行政管理到不斷增多的自治自律的變化,使中國的律師更加貼近民間社會,成為媒合國家和民間社會的中介,成為促進民間社會自我整合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二,中國律師業的中介化和行業化,意味著在廣泛的社會結構范圍內、而非原先的國家權力結構范圍內重塑律師制度和律師業,因而不僅需要各種階段性設計,而且還要有一種系統的構想。當中國律師業最終從國家公職范圍中脫離出來,從而徹底割斷與國家權力相連的「臍帶」後,失去國家權力背景或依託的這一職業能獲得足夠的資源去實現自己維護民權、促進法治和實現社會正義的職業使命嗎?中國律師業能在現有狀況的基礎上取得行業化的較理想狀態嗎?社會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重塑律師制度和律師業,需要與其密切相關的一些環境因素有什麼對應的變化呢?這些方面的問題都是應該通盤考慮的。從許多現代發達國家的情況看,律師制度自始就是其制度構架的一個有機部分,律師業通過與周圍社會環境的長期磨合,已轉化為一種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並包含律師業在各方面活動的現實合理性的職業傳統。相比之下,中國律師制度和律師業的重塑,有著歷史傳統方面的諸多障礙。因此,改革和發展中國的律師制度和律師業,首先必須從立法上對律師業作出與其職業使命相適合的定位,並提供充分必要的保障;同時,還要考慮律師業發展的現狀及其自我拓展的能力。在這里,單純的法律眼光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有一種廣泛的社會視野。
❺ 怎麼經營好小公司
,慢慢積累,品牌力決定競爭力,品牌力就是影響力!你可以沒有工廠,但不能沒有品牌。偉大企業成就偉大品牌,很難讓人激動和熱情。品牌是國家實力的象徵,新時代的戰爭以品牌艦隊為戰線,征服全世界。品牌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資本、武器和法寶 凡具備經營常識或經驗的創業者都知道或者說大多數人都這么認為,對處於創業初期的中小型公司而言,技術+市場的組合即可,其它諸如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流程化、公司典章、信息化應用(如OA、CRM之類的管理信息系統)、環境等因素一般都被排除在考慮范圍,最大限度地不過被視為一種非必需的後台支撐而已。過去如此,現在如此,但下一步是否還是如此呢,工業時代、後工業時代、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再到或者稱之為注意力時代,這樣的時代演化,情勢是變了一個又一個模樣,這條金科玉律是否還能大行其道,所向披靡呢?預期結果,恐怕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各行業壟斷勢力逐步加強、小公司生存越來越難、破產頻率越來越快的時期,形勢更是不容樂觀。筆者最近對幾家存在合作關系並且正處於良好發展勢頭的成長型企事業單位做了跟蹤研究,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結論,其中包括從事法律與管理服務的覓法公司、從事建築業培訓的建工培訓中心、做音視頻設備電子商務的樂其多公司等。 事實上,不可否認技術+市場的組合確實成就了不少創業者,甚至神話,尤其是江浙一帶的從小作坊發展起來的加工製造廠,這種組合所產生的力量在盈利創造上獲得了充分的展示。 一般而言,持有這類思維的創業者,一般沒有規范性、流程化管理的思維,相應地,這樣的企業也就缺乏人力資源、業務流程等規章制度建設及其比較虛的理念性、文化性的東西。部門設置也就比較簡單,技術(研發)部門與市場(銷售)部門構成兩大陣營,佔有整個公司90%的資源,可以將這種企業經營思維定義為:小公司小經營。 久而久之,資源的約束、成功先例的示範及眾口鑠金的力度,將這種思維冶煉成了一種企業經營方式的標注,鑄進了大多數小型公司老闆們的意識中,於是一種普遍性意識、泛化觀點就這樣誕生了。孰不料,這種意識葬送了太多本可以做大的創業型企業,尤其是在信息時代。 首先,我們將中小型公司作一簡定的界義。其實這種實體針對的並不是投資與經營管理相對分離的企業組織,而幾乎在全部意義上針對的是一類由幾位合夥人共同投資,且可能同時扮演市場、技術、管理、客服、推廣、行政、人力資源等各模塊企業職能的角色。而這種實體中真正意義上的員工在數量上一般很難超過合夥人數量太多,比如超過四五個、七八個,甚至可能比合夥人都少,或者這些真正意義的員工更多地是兼職的。在這樣一支團隊構建的企業的中,這種思維的現實版更具備市場,而且事實上,很多這類組合的實體都嚴格地遵循這種思維套路。在這種企業中,一般地思維很簡單:就這么幾個人,沒必要實施多條線路的流程,也沒有必要應用哪種管理信息系統,當然更無需搞那種企業文化建設的虛招,先解決生存的問題再說,那一套無法帶來現金流的東西等以後公司大了再說。於是,企業內部不規范、流程混亂、僅有的員工信心喪失等問題的出現,都會被合夥人與員工以公司還小,等以後大了再規范這樣一句托辭解釋之。 孰不料,當他們這樣說的時候,企業的命運也就從此決定,如果這過程中不發生某些突變的話。在實體處於弱小階段的時候,以弱小的視野看待自己的弱小,如果這樣弱小的實體能成長壯大,恐怕是草莽叢長、遍地黃金的前工業與工業時代,實際上到後期,這類組織的退化也已成為必然。形勢的變化,會讓他們無法跟上戰略、業務與管理的變革步伐,而他們並未成為行業壟斷者,無法阻礙新的對手進入,從而新進入者通過更先進的手段以四兩撥千金之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沒有準備的頭腦與實體,當然無法適應變革強加給他們的壓力,結局演變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尤其是如今,行業壟斷力量的加強已是一個明顯的事實,走紅海戰略,同大型公司搶食,小公司無益於螳臂當車,生存之概率頗小,雖不乏黑馬躍出者;循藍海戰略,雖然是市場空白點,但市場需求的出現,所促成的行業壟斷勢力迅速介入已是不可避免,哪種道路,都將小公司生存的空間壓縮得越來越小。僅僅依靠技術的前沿性與完善度,市場攻略的殺傷力,即使走藍海戰略,恐怕僅憑這兩項已經無法快速佔領市場,積累龐大的用戶群,並將資本金做到足夠同任何力量抗衡,或者至少能對新進入者、效仿者構成威脅,甚至同壟斷勢力短兵相接。最終免不了人員被挖空、公司被收購或者引進投資、股權遭遇掠壓性稀釋的結局。 如果尋找並嘗試更多的路徑,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管理模式、流程、服務等各項支撐性手段,以技術與市場作為尖刀,組建起梯形陣營,圈佔市場,積累客戶,防範入侵者,恐怕結局又是另一種境地。比如筆者最近的研究樣本覓法公司,這家企業從事覓法通產品、律師委託、管理顧問委託與會計師委託四項業務,而目前正在大規模啟動的是覓法通渠道招商與直銷、律師委託兩項業務,從市場成熟度來講,這完全算得上是一個藍海市場。但歸根結底,這種服務仍然要落地到法律咨詢、訴訟、代理等具體的法律服務上來,法律服務又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無論是參與法律服務平台的加盟商,也即加盟的律師事務所,還是委託覓法網尋找、推薦合適律所的客戶,都需要的是一個規范、透明、嚴謹、持續、權威、專業、響應快捷的服務流程與效果,以這樣的業務模式為依託的成長型企業要塑造這樣的服務體系,肯定無法缺少嚴謹規范的流程與制度建設,而整個體系,包括營銷管理、內部辦公、加盟商管理等都需要自動化的管理平台,也只有這樣做,才可能迅速推動整項業務走向成功。 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不也說明這種小公司小經營的模式已經落伍。要想勝利,要想做大,哪怕十幾人的小型公司,在做好產品與銷售之時,忽略卓越流程、完善服務、管理模式、信息系統、用戶體驗的塑造,其後果必然是極其嚴重的,體現在哪兒,轉型時會知道,客戶投訴時會聽到,市場拓展過程中會看到,員工數量劇增時會遇到,對外活動增多時會碰到,只要在出師順利之後,就能看到一切因忽略而引發的後果。比如在法律服務領域,覓法公司在推出覓法通與律師委託業務的同時,營銷管理、客服、市場跟蹤、內部辦公、業務流程等體系都做了系統的梳理,並且正建立規范的組織結構及企業典章,而在面向付費市場的同時,其提供的法律咨詢業務卻是免費的,作為一項增值服務,無疑會為付費產品的市場拓展提供有效地支撐。在這樣的體系及服務保障下,覓法公司業務大規模拓展的同時,尚未出現上面提到的問題,如果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更多的流程與系統將需要建立。
❻ 咨的五筆怎麼打字五筆
咨
拼 音
zī
部 首口
筆 畫9
五 行金
繁 體咨
五 筆UQWK
1.商量;詢問(政事)。
2.嘆氣的聲音:~嗟。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相關組詞
咨詢
[zī xún]
詢問;徵求意見:~機關(備咨詢的機關)。有關的法律問題可向律師事務所~。
咨文
[zī wén]
1.舊時指用於平行機關的公文。
咨述
[zī shù]
贊嘆述說;稱道。
咨問
[zī wèn]
(1)咨詢;請教。(2)猶問候。
咨諏
[zī zōu]
以咨諏善道。(詢問好道理。諏,詢問。)--諸葛亮《出師表》
咨訪
[zī fǎng]
咨詢訪問。
咨質
[zī zhì]
問難質疑。
移咨
[yí zī]
移送咨文。
周咨
[zhōu zī]
亦作「周諮」。多方徵求意見。
咨呈
[zī chéng]
1.具文呈報。《元典章·朝綱一·政紀》:「近年以來,行省六部諸衙門,應處決而不處決,往往作疑咨呈都省,以致文繁事弊。」
飛咨
[fēi zī]
迅速通知。
怨咨
[yuàn zī]
亦作「怨訾」。怨恨嗟嘆。
詢咨
[xún zī]
咨詢,徵求意見。
齎咨
[jī zī]
嘆息。《易·萃》:「齎咨涕洟,無咎。」王弼註:「齎咨,嗟嘆之辭也。」唐孫樵《序陳生舉進士》:「累為連帥賓禮,貢之天子,齎咨喑嗚,輒以窮盡。」明劉基《旅興》詩之三七:「浮雲不可駐,顧盼空齎咨。」
疇咨
[chóu zī]
亦作「疇諮」。《書·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孔傳:「疇,誰;庸,用也。誰能咸熙庶績,順是事者,將登用之。」後以「疇咨」為訪問、訪求之意。
咨決
[zī jué]
謂斷決。
軍咨
[jūn zī]
軍中的參謀。
咨美
[zī měi]
嘆美;贊美。《新唐書·李讓夷傳》:「讓夷廉介不妄交,位雖顯劇,以儉約自將,為世咨美。」《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四年》:「唐英至,空其圃,植千株柳,作柳亭於其中,聞者咨美。」清吳偉業《觀王石谷山水圖歌》:「狎客...
嘆咨
[tàn zī]
嘆息咨嗟。
齎咨
[jī zī]
嘆息。
❼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是什麼意思。
出自《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意思是:國家舉行公祭,制定法律,也就是由國家定為法定紀念日。鑄造這個國家公祭寶鼎,作為紀念標志物;祀祭國難,即國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
泱泱華夏 , 赫赫文明 。 仁風遠播 , 大化周行 。
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板盪,百載陸沉。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
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軀灑血,浩氣干雲。盡掃狼煙,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
洎(jì)及近代:意指到了近代。洎:到。
金戈鼉(tuó)鼓:意指金色的戈鼉皮的鼓。
鼉:揚子鱷。
永矢弗諼(xuan):語出《詩經·衛風·考盤》,意指永不忘記。矢:發誓。諼:忘記,通「萱」。
❽ 求助學文學和歷史的前輩
1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 修養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 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 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 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 (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 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 國,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集》。 泰戈爾
[1]泰戈爾出生於孟加拉。但人們一致認為他是印度人。因為泰老在世時孟加拉還是印度的 一個省(所以登輝先生稱自己是日本人也是有根據的嘛)。泰老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 寫的。據說當年凡是講孟加拉話的地方沒有人不日日歌詠他的詩歌的。然而他的詩是在他自 己把它們譯成英文之後才獲得了世界性的贊揚。他於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的詩集用英文出版的大致有:Gardener(園丁集) Jitanjali(吉檀枷利)CrescentMoon(新月集) Fruit-gathering(采果集)StrayBird(飛鳥集) Lover『sGiftandCrossing(愛者之贈與歧路)。 而用孟加拉文寫的則還有許多。如:SandhvaSangit;Sishn ;ProbhatSangit;Kahini;Kanika;。。。 等等許多。而英文詩只是選了其中的一小部而已。例如<飛鳥集>就大部來自 Kanika。 泰戈爾的詩早在「五·四」之前就零零星星地被譯成中文。最初是陳獨秀的四 首五言古體譯文<贊歌>選自<吉檀枷利>。之後是劉半農的白話譯文四首選自 <新月集>。而第一部中文詩集則是西蒂譯的<飛鳥集>。此後各種翻譯,介紹, 和評述泰戈爾的作品不斷出現,尤其是在1924年泰戈爾訪問中國前後。自從 <飛鳥集>出版之後,中國詩壇上一種表現隨感的短詩就流行了起來。如冰心作的 <繁星>,<春水>等。其中許多帶有哲理,晶瑩清麗的小詩贏得了不少人的喜愛。 碾轉模仿的很多。幾乎影響了一代詩風。
2偉大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
莎士比亞(11張)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 莎士比亞七歲時被送到當地的一個文法學校念書,在那裡一念就是六年,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除此之外,他還學過拉丁語和希臘語。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1577年被父親從學校接回,不得已幫他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生意。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莎士比亞讀書時就卓爾不凡,與眾不同。傳說他年輕時在鄉村當過教師。也有傳言說他曾在一個叫托馬斯·露西的富裕財主兼地方行政長官的土地上偷獵,結果被露西的管家發現,他為此挨了揍。莎士比亞出於報復,就寫了一首譏諷大財主的打油詩。這首詩沒過多久便傳遍了整個鄉村。大財主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人用這首打油詩來嘲笑他。托馬斯鄉紳非常惱火,於是准備想辦法懲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因此被迫離開斯特拉福德小鎮,到倫敦避難。莎士比亞還在斯特拉福德小鎮居住時,就對戲劇表演已經非常熟悉。經常有一些旅行劇團到斯特拉福德小鎮表演。 1582年與一個農民之女安妮·海瑟薇結婚,1585年育有一子哈姆內特·莎士比亞(Hamnet,根據Thomas Kyd的悲劇男主角Hamlet而取名)。 1586或1587年到倫敦,當時戲劇正迅速地流行起來。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並最終成為劇院股東;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亞已經成為倫敦一家頂級劇團——詹姆斯·伯比奇經營的「內務大臣供奉劇團」——的演員和劇作家。後來,莎士比亞向人證實了自己是一個腳踏實地、品行端正的人,他成為了劇團的股東,很快贏得了同仁們的尊敬和愛戴。 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余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98年大學人士F.米爾斯已在其《智慧的寶庫》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道,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
莎士比亞故居(20張),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盡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不過有人認為,十四行詩集前面十幾首都是推崇傳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寫給其男友的.)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與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
3出生 1799.5.20 寄養 1803-1807 效區列蓋公寓小學 1807-1813 旺多姆教會學校 中學 1814-1815 黎畢德拉學校 大學 1815-1819 巴黎法律專科學校 巴爾扎克的父親是個農民,為人善變,1789年資產階級大革命時代巧妙鑽營,當上了圖爾師的軍需官,最後混跡銀行界,家庭逐漸興旺起來。 1797年年近50歲的老巴爾扎克娶了年方18歲的銀行家的女兒,這就是巴爾扎克的母親--薩朗比埃。 巴爾扎克雖然是長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溫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圖爾近郊,由一個憲兵的妻子撫養,幾乎被家人遺忘。稍大一些便被送到旺多姆教會學校寄讀,過著極其嚴格的幽禁生活,學習的制度古板而嚴肅,教師冷漠而殘酷,回到家以後得不到父母的寵愛,有的是接連不斷的白眼和呵斥。巴爾扎克對母親先是害怕,後是冷淡,最後發展到憎恨,他說:"我從來沒有母親,她實在太可怕了。" 巴爾扎克決意到書籍的王國里去尋找他的樂趣。他說:"只有讀書才能維持我的頭腦活著。"1813年巴爾扎克帶著狂歡後的倦怠離開這所學校,於1814年隨父母遷往巴黎。在巴黎,巴爾扎克以超人的忍耐力想盡一切辦法完成了學業,並順利進入大學學習法律。在校期間,去律師事務所當文書。這使他認識到巴黎是可怕的魔窟,了解到很多為法律治不了的萬惡之事,也看到了資本主義法律的虛偽,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青年
初試文學 1819-1825 流行小說寫作 從事實業 1825-1828 從事實業,負債累累 文壇新秀 1828-1835 日漸成熟,形成自己風格 在巴黎的聖安東郊區,萊特居耶爾街9號五層樓的一間閣樓是巴爾扎克獻身文學的起點。1820年《克倫威爾》創作的失敗,使他的生計受到了影響,父母也向他發出最後的通牒。為了生存,他決定與"魔鬼"訂立契約,"賣文"為生,發表了許多"日常消費"的浪漫小說,這些小說光怪陸離,雜亂無章,粗製濫造,平庸無奇,但發表時用了筆名。 1825年他又異想天開,與一位出版商合作,出版古典作品,謀求利益,結果欠債達萬余法郎。為了還債,相繼經營印刷廠、鑄字廠,結果是債台高築,沉重的債務令他年輕的夢幻成為永遠,為了躲債他6次遷居。他對朋友說:我經常為了一點麵包、蠟燭、和紙張發愁。債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樣。我常想兔子一樣四處奔跑。但是商人丟失的無非是錢財,作為文學家,獲得了無比豐厚的創作素材。 1829年3月《朱安黨人》的問世,標志著一個偉大的文學家的誕生。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這是他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寫作的第一部成功作品。作品無論從結構、表現技巧以及軍事細節方面都顯示出偉大小說家的才華,為巴爾扎克向現實主義道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1830年到1832年,作為文壇新秀,他接連創作了17個中短篇小說,顯示出驚人的創作速度與才華。
晚年
文壇宿將 1835-1850 創作高潮 巴爾扎克故居
文學家協會委員時期:1839-1850 以後的歲月,佳作迭出,特別是《高老頭》、《歐也妮 葛郎台》以及《幻滅》的發表。巴爾扎克以其對現實觀察之仔細,對社會本質揭露之深刻,塑造人物形象之生動,藝術手法之高超,使他無可爭議地列入世界文學史一流作家之林。 二十年內他出版了九十幾部作品,每部作品都經過反復的修改,排一次版,校樣要換十幾次。只有具有和他的天才一樣強壯的體制才幹得了這樣多的工作。巴爾扎剋死的時候正五十歲,是由於夜裡工作,熬夜不得不喝過量的咖啡,而患血熱症死的。 他曾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一生的勞動都在痛苦和貧困中度過。經常不為人理解。」
4馬克思 馬克思生於德國普魯士邦萊茵省(現屬於聯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他 馬克思出生的故居
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 Marx)(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於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義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F.W.von S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里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Jena)審查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並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事情是 卡爾·馬克思的故居(特里爾)
[1]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後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佔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些事情。可是,他們只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 這樣一來,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系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對於《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後悔,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丑惡本質。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斗爭。 1843年《萊茵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萊茵報編輯部工作的情景
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斯的活動與生活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並代筆部分文章。 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於1814年的出身德國貴族(男爵)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喜結連理。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他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並最終導致其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1844年9月,恩格斯到訪巴黎,兩人並肩開始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馬克思寫了《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現並發表,被稱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年
1845年,馬克思參與編寫《前進周刊》(Vorwärts!),在其中對德國的專制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普魯士政府對此非常不滿,並要求法國政府驅逐馬克思。同年秋,馬克思被法國政府派流氓毆打,驅逐出境,被迫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1845年12月,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後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並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進行了分析,從而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改組同盟並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此後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1848年3月,馬克思遭到比利時當局的驅逐。在法國臨時新政府的邀請下,馬克思夫婦回到法國巴黎 《資本論》
,恩格斯也抵達巴黎。 1848年4月,在德國無產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魯士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隨後幾乎所有的編輯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驅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當局的驅逐令。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刊印的《新萊茵報》最後一號第301號出版。6月初,馬克思又來到巴黎。他被迫選擇或是被囚禁於法國布列塔尼(Brittany),或是再次被迫驅逐。8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前往英國倫敦。從普魯士派駐英國的密探報告提到馬克思似乎從不刮鬍須來看,馬克思在英國仍被普魯士政府所監視。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里,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
晚年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兩卷為在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 位於倫敦海格特的卡爾·馬克思的墓地
[2]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❾ 請問東莞中堂企業法律顧問,有沒有人知道找哪家律師所
廣東環廣律師事務所,可以看看
❿ 川劇變臉究竟是否國家二級機密
「泄密」引出川劇傳承爭論
--------------------------------------------------------------------------------
http://www.cb-h.com . ...中國商報網站
(新聞周報2006年6月20日報道)近日,關於川劇變臉絕技「泄密」給外國演員的報道引發各方關注。但從各界反映看,指責「泄密者」出賣國家利益與認為「泄密」一說純屬上綱上線的觀點針鋒相對,人們更多地在思考:將變臉提高到「國家機密」的高度是否有利於變臉這門傳統藝術在時下的傳承與發展?是開門變臉還是秘密傳授能讓神秘的變臉更有生命力?日前,幾位變臉大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有更多人學變臉是好事
「為了避免變臉淪為單獨的雜耍表演,變臉是不是要與川劇捆綁傳授?」
●劉嘉琦
記者:一些變臉大師認為,目前流傳於民間甚至國外的變臉表演只是一種以賺錢為目的的雜耍表演,這不是變臉藝術,也不是川劇藝術。您曾將變臉作為魔術和大衛·科波菲爾同台表演過,這時的變臉是否還是傳統意義上的變臉藝術?
彭登懷:堅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時,我變了9張臉後,要求大衛·科波菲爾給我獻花,當時主持人說:「你好牛,讓大師給你獻花。」我告訴大衛·科波菲爾:「你的是魔術,我的是真正的藝術。」大衛·科波菲爾回答我:「你的臉比邁克·傑克遜變得還多,變得還快。」現在民間流傳也好,外國人變臉也好,我要說「不要緊張」!衡量一門藝術的惟一標準是它的市場,它的觀眾,更多人關注,更多人學習,其實是好事。有些傳統觀念、門派觀念是不可取的,如果被這些保守的思想觀念束縛,怎麼能讓我們國家的藝術發揚光大。
記者:目前都是通過哪些渠道學到「變臉」的?
彭登懷:渠道很多,有的人花了兩三千元就可以學到,但是,其中不排除一些魚目混珠、粗製濫造的所謂的「變臉」。變臉藝術最重要的神韻,是它的魅力所在。
記者:我們平時在飯店吃飯時可以觀看到變臉演出,那些表演者幾乎不唱戲,他們是川劇演員嗎?
彭登懷:我就是將變臉藝術推向市場的第一人,我曾經在一家飯店裡表演過4年。變臉人的優劣之分,在於三點:職業道德、技術操作、市場對他的認可。
記者:為了避免變臉淪為單獨的雜耍表演,變臉是不是要與川劇捆綁傳授?
彭登懷:是。其實分開來演繹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川劇藝術,認識「變臉」。一出川劇,譬如《白蛇傳》,不可能拿到飯店裡去表演。如果可以從川劇中脫離出來的「變臉」讓更多的人了解川劇、關注川劇,這又何嘗不可?
記者:我們想了解您對變臉這門絕活是否存在泄密的問題有什麼看法?
彭登懷:完全不存在「泄密」這種說法。我從來沒有看到國家有明文規定說「變臉」是國家機密,保密只是屬於行規。1994年,我在馬來西亞演出時,有個富商給了我1億馬幣(3.6萬元人民幣)要求留下道具行頭,並要我傳授他「變臉」。當時我斷然拒絕了,因為這個是中國人的尊嚴問題。
記者:收徒這事,是變臉大師們想招誰就可以招誰,還是需要經過誰的同意?普遍的行規是怎樣的?變臉這門技藝是不是可以申請專利保護?
彭登懷:學生和徒弟有別,學生我可以給你指導,川劇學校成立了一個「變臉藝術研究中心」招收想要學習變臉的學生,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途徑發揚這門國粹的同時也規范這門藝術。但招收徒弟就是有規定的,這要根據各人的意願。我沒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封建思想,我挑選徒弟「人品」是首要標准,劉德華在歷時半年的考核後過關。他的誠意感動了我,我和他約法三章:「其一,我健在的時候未經過我的同意,不得隨意表演『變臉』;其二,不得收徒弟;其三,不得傳授給外國人。」
另外,申請專利是不可取的,四川省領導和我提過,「變臉」不符合申請專利的條件。另外,我覺得這門藝術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如有個人申請了專利,豈不是其他人就不能表演了,會讓這門藝術失傳的。
變臉是否「國家機密」
●田秀英
「現在民間流傳也好,外國人變臉也好,我要說『不要緊張』!這門藝術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如果有人申請了專利,豈不是其他人就不能表演?」
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明確表示,變臉肯定不是國家機密,更多人學習變臉能讓這一絕技發揚光大。而王道正則相對修正了他此前的激烈態度,表示他發難的重點不在追查「泄密」,而是為呼籲規范變臉絕技傳授程序。
關於這一「國家二級機密」,流傳著這么一種說法:「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看完川劇後曾叮囑過,變臉是國家機密,不能隨便泄露。1987年,文化部正式出文,將川劇變臉藝術列為國家二級機密。」對於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東方早報》記者日前向王道正求證時並未得到他的正面肯定。而接受采訪的另幾位變臉大師均表示從未聽說過。
是開門變臉還是秘密傳授能讓神秘的變臉更有生命力?
「國家二級機密」這一概念是由1951年頒布的《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關於「國家機密」和密級的定義而生,該法規早在1988年就被廢止,代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而據現行《保密法》,變臉既不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更無確定的保密人員和保密期限,不符合《保密法》對國家秘密的定義。
針對「變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實乃閉關自守自尋死路」的指責,王道正否認川劇藝術界設立拜師壁壘阻止變臉絕技外傳,「我們歡迎借鑒和吸收川劇和變臉藝術,但前提是為了藝術。」他強調,單純的商業變臉表演毫無藝術價值,只是以賺錢為目的的雜耍。
同為號召力最大的變臉大師之一,彭登懷則毫不諱言自己是將變臉推向市場第一人:「現在民間流傳也好,外國人變臉也好,我要說『不要緊張』!」彭認為,傳統觀念、門派觀念不可取,如果被這些束縛,「怎麼能讓我們國家的藝術發揚光大?」與王道正對於「變臉」發展的看法截然不同,彭認為:「如果變臉從川劇中脫離出來後能讓更多人了解川劇、關注川劇,這又何嘗不可?」
彭還認為,老藝術家們提出的用「申請專利」保護「變臉」不可取,「這門藝術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如果有人申請了專利,豈不是其他人就不能表演?這會讓這門藝術失傳。」
「許多人表演技巧不夠純熟就急於到商業場所謀利,結果當然是常常有『穿幫』的現象,這種『泄密』比把『變臉』私傳給外國人更令他無法接受。」
比泄密更嚴重的是穿幫
●田 羽
「舞台上的『泄密』才叫真正的泄密。」針對日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變臉泄密」事件,變臉大師王道正對記者表示,許多人表演技巧不夠純熟就急於到商業場所謀利,結果當然是常常有「穿幫」的現象,這種「泄密」比把「變臉」私傳給外國人更令他無法接受——「這簡直是對川劇藝術和川劇前輩的侮辱」。他強調,真正的「變臉」是川劇藝術的一部分,與一些商業場所的劣質雜耍有著本質的區別。
事實上,「變臉」泄密的問題早就廣受關注,川劇界對個別貪圖錢財的演員私下傳授用作商業表演的變臉技術行徑表示憤慨。王道正是川劇藝術界最早呼籲立法保護變臉藝術的老藝術家之一。許多川劇表演藝術家和相關部門均曾打算將變臉作為專利申請知識產權保護,但因申請者「不符申請主體」,只得作罷。王道正無奈地表示,出於種種復雜原因,20多年來在這方面的立法仍處於空白,「川劇演員的職業操守是防止變臉絕技濫傳的惟一途徑」。
這種「職業操守」是否造成了變臉藝術傳承的壁壘?對一門絕技來說,這一直是公眾擔心的問題。王道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否認了川劇藝術界設立拜師壁壘阻止變臉絕技外傳。相反,他認為,任何一門藝術的生命力都有賴於普及,川劇和變臉也不例外。「川劇和變臉藝術是屬於全中國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我們歡迎國內其他戲曲劇種甚至外國戲劇借鑒和吸收川劇和變臉藝術,但前提是為了藝術。」
自己摸索出「變臉」方法的川劇表演藝術家何洪慶,也沒有因為當年的四處求師不成的經歷而感到不滿。這個當今最年輕的「變臉王」表示,由於學習川劇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前輩們本著對川劇藝術負責的態度,在招生過程中要求十分嚴格,再加上變臉拜師過程堅守傳統儀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變臉授藝的神秘性。「變臉傳授沒有壁壘,學習變臉的條件是對川劇藝術的熱愛和扎實的戲曲功底,當然人品也十分重要。」
王道正和何洪慶都強調,川劇和變臉二者是不可分的,先有川劇後有變臉,變臉是為川劇藝術的發展服務,單純的變臉表演毫無藝術價值。而目前流傳於民間甚至國外的商業變臉表演只是一種以賺錢為目的的雜耍。「這不是變臉藝術,也不是川劇藝術。」但令王道正感慨的是,川劇界最初挖掘變臉作為川劇的一張名片,川劇也確實通過變臉增加了知名度。隨著各種打著變臉和川劇旗號的變臉雜耍的泛濫,再加上各種媒體誤導性的宣傳,不明就裡的觀眾誤以為劣質的變臉雜耍就是變臉藝術,而又將變臉當作川劇藝術的全部。
變臉泄密是難得的機會
●鄭立華
記得三年前我遇到一位姑娘,她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各賓館飯店趕場,表演變臉。有趣的是,她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拜過師,她的變臉居然是無師自通,完全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她給我看了她自己製作的面具,一張一張,薄薄的,造型各異,顏色鮮艷。盡管她不肯告訴我究竟是怎樣變化的,但是我想,既然你都可以琢磨出來,想必變臉的「技術含量並不高」啊。
我這么說,恐怕變臉藝術大師們又要不樂意了。也是啊,過去變臉都是算在川劇裡面的,都得跟著川劇一塊學。光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入門規矩還不算,學員們沒有幾年十幾年的功夫,哪敢上台表演啊?所以,大師們的「壟斷」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大師們沒有想到,現在的形勢變了。第一個變化就是變臉越來越有從川劇脫離出來的趨勢。川劇和其他傳統劇目一樣,在快節奏、市場化的現代生活中,面臨著衰微的命運,誰有工夫去欣賞那些大部頭的劇目啊?但是變臉就不一樣了,嘿嘿哈哈幾下子,幾分鍾就完成了表演,滿足了觀眾充滿好奇的審美心理。這也是為什麼幾年來,變臉比川劇更活躍、更出名、更有市場的原因。我在「goole」上搜了一下,資料上說變臉和川劇本來就不是一起的,是川劇把變臉吸收進來,又發揚光大的,得承認川劇對變臉的貢獻,但是現在眼看著變臉要脫離出川劇,「閨女大了要出門」,捨不得也不行啊。藝術的產生、發展和滅亡其實是一種自然選擇,最終的評判者是觀眾,是老百姓,老百姓喜歡的自然會流傳下去。所以,變臉從川劇中脫離,未必就是千金小姐自跌身價的淪落,也可能是俠士另闢蹊徑、自創武功的升華啊。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包括大師在內的很多人都沒想到變臉會有如此紅火的市場。我認識的那個會變臉的姑娘,每天晚上都能得到一百多塊錢的演出費。藝術家們之所以動怒,也是因為「川劇界對個別貪圖錢財的演員私下傳授用作商業表演的變臉技術行徑表示憤慨」。我不敢說大師們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人家可能真的就不想吃這個酸葡萄,免得讓金錢敗壞了名聲。但是,也不要一提錢就好像有多俗,金錢也是藝術的重要的衡量標准之一。藝術本來沒有所謂高下之分、雅俗之別,大俗即雅,大雅即俗。比如二人轉,解放後,在吉林和黑龍江生硬地被拔高成吉劇和龍江劇,但一直半死不活,反而是農村和城市基層的草台班子在承擔著二人轉的傳承和發展。變臉是藝術還是技術都無所謂,沒必要拘泥於一個概念,概念有時候會升華一種東西,有時候也會成為瓶頸和鉗制。我們總說擺事實講道理,其實事實就是最好的道理。所以,變臉大師們,真的不用擔心變臉從高雅的藝術劇場淪落到民間,生存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更夠繁榮,豈不是更好?真的不必端著藝術的架子下不來,人家相聲也是藝術,現在不又回到天橋,又回到堂會了嗎?
至於說變臉是國家機密,有關部門已經澄清了並不是。於是當然也沒有了泄密這一說。不過這次的爭論總歸又是件好事,是一次難得的炒作機會。畢竟在早幾年的劉德華拜師、電視劇《笑傲江湖》之後,又把變臉拉回到人們的視線范圍,重新「火」了一把。還有,不是說藝術無國界嗎?那麼多外國人都跟我們學京劇,學二人轉,咋就沒人說泄露國家機密呢?
http://www.cb-h.com/shshshow.asp?n_id=26242
http://www.sdca.gov.cn/anquan/baomifa.htm
上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其中第八條規定了國家秘密的范圍,第九條規定了秘密等級,變臉符合哪一項呢?它既不在第八條的范圍內。泄漏了也不會使國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嚴重的損害,因此不能算是機密吧,而且也未申請上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