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建立法律援助聯絡員名冊

建立法律援助聯絡員名冊

發布時間: 2022-04-21 04:22:32

Ⅰ 濟寧市法律援助現狀

自1997年濟寧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以來,十年內共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9120餘件,受援人數達1.3萬餘人次。特別是為婦女、青少年、農民工、困難職工等弱勢群體打開方便之門,切實維護了百姓的合法權益。
據了解,濟寧市法律援助中心於1997年揭牌成立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全市十二個縣市區就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分別與工會、團委、婦聯、老齡委、殘聯、武裝部等部門團體聯合設立了特殊群體法律援助聯絡室,利用部門團體聯系特殊群體較為緊密和自身維權資源優勢,為特殊群體尋求法律援助打開了方便之門。

首先將社會救助對象納入法律援助范圍,設立了職工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了職工法律援助律師團,與勞動仲裁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主動配合工會做好職工維權工作。充分發揮女律師的優勢,定期到婦聯值班接訪。積極參與青少年維權工作,市法援中心被聘為首批青少年維權指導服務單位和「12355」青少年維權熱線共建單位,為廣大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定期對殘疾人維權幹部開展法律知識培訓,開展殘疾人維權結對幫扶活動,與一批特困殘疾人簽訂「殘疾人援助中心法律顧問協議」,較好地維護了殘疾人的合法權益。與勞動、建設等部門通力合作,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工傷損害賠償等侵害農民工權益問題,代理了大批農民工維權案件。

本報濟寧10月31日訊 在10月31日濟寧市法律援助工作會議上,32個先進集體和55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濟寧市司法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適時擴大法律援助范圍,適當提高經濟困難標准,大幅度增加受援群體。
記者從當日會議上了解到,濟寧市司法局在全市所有鄉鎮(街道)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90%以上村居明確法律援助聯絡員,形成縣有中心、鄉鎮(街道)有工作站、村(居)有聯絡員的三級聯動格局。同時,推行法律援助救濟卡制度,給農村軍烈屬、特困戶、五保戶發放法律援助救濟卡兩萬余張,實現法律援助申請在全市「一卡通」。濟寧市、鄒城、任城、微山法律援助中心還在轄區監獄設立法律援助聯絡室,大力開展在押服刑人員法律援助和幫教活動。
據悉,濟寧市司法局將以現在人口萬分之一的援助率為法律援助辦案基數,每年提高辦案數量20%,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將法律援助覆蓋面提高到人口的萬分之1.5左右,實現更高層次的應援盡援。今後,濟寧市司法局將大力推行法律援助公開,將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范圍和程序向群眾公示,方便群眾運用法律援助。對於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殘疾人,主動上門服務。強化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對申請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法律援助的,不再審查經濟困難條件,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19日,記者從濟寧市司法局獲悉,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包括:農民工請求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報酬的;農民工請求用人單位支付醫療費、傷殘補助費、傷殘津貼等工傷待遇的;農民工其他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事項。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由對受訴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勞動仲裁機構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對於進入勞動仲裁程序的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在徵得各方當事人的同意後,可通過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協助勞動仲裁員,進行庭前調解。

農民工向有管轄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緩收、減收、免收仲裁費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根據法律援助機構出具的《給予法律援助決定書》,先行作出緩收仲裁費的決定,不再審查其經濟困難條件。待案件裁決後,再根據情況決定仲裁費用的承擔,確需農民工承擔的,應當減收或免收仲裁費用

至於存在的問題嘛,主要是經費不足,宣傳不夠

Ⅱ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也是中國實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法律援助工作十分重視,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將「建立法律援助體系」確定為「十五」社會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法律援助」,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法律援助條例》的頒布實施和「為實現公平和正義法律援助在中國」大型公益活動的開展,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在當前的中國,仍然還有一批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這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援助通過向這些缺乏能力、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使他們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法律援助制度是人類法制文明和法律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國家經濟、社會文明進步和法治觀念增強的結果。用法律的手段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訴訟難的問題,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Ⅲ 深圳市法律援助條例的章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活動。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區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依法為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輔助性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區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依法為不符合無償法律援助條件但符合本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條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活動。
第四條市、區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以下簡稱市、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並對法律援助機構及其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第五條設立市、區法律援助協調指導委員會,負責協調、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協調指導委員會由司法、公安、勞動等行政部門和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律師協會等社會團體組成。由市、區政府或者市、區政府委託司法行政部門召集。
法律援助協調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行政部門,負責處理委員會的日常事務。
第六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公正獨立、講求效率,對受援人體恤關懷,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援助服務。
第七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及本條例規定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安排並監督法律援助人員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
第八條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依法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監督。
第九條行政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有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組織和個人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協助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第十條律師、律師事務所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
第十一條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由市、區政府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范圍
第十二條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無償法律援助:
(一)符合本市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
(二)申請事項依法在本市審理或者處理;
(三)因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
第十三條經濟困難標准由市政府根據本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並發布。
經濟困難標准不得低於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
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依法為被告人指定辯護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需審查其經濟狀況。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偵查機關被第一次訊問後或者自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即可申請法律援助,無需提供經濟狀況證明。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前六個月平均月工資在本行政區域最低工資標准兩倍以下的勞動者,申請支付勞動報酬、工傷賠償法律援助的,無需提供經濟狀況證明,但應當提供收入水平證明。
第十五條對因情況緊急、不及時處理有可能引發嚴重後果,或者涉及人數較多的案件,當事人申請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受理並先行指派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
第十六條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就法律援助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依照有關規定直接決定予以辦理。
第三章申請與審查
第十七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區級受理機關辦理或者請求事項義務人是區級機關的,申請人應當向辦理機關或者義務人所在地的區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市級受理機關辦理或者請求事項義務人是市級機關的,申請人應當向市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不服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裁定上訴的案件,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應當向市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其他法律援助事項,申請人應當向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區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法律援助事項經勞動爭議仲裁機構裁決或者人民法院裁判後,受援人要求繼續提供法律援助的,應當向有受理權的法律援助機構另行申請。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區級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將法律援助事項轉請市級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一)因短時間內案件較多,區級法律援助機構不能及時辦理的;
(二)因案件情況疑難、復雜,區級法律援助機構難以獨立完成的。
當事人直接向市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且符合前款規定情形的,市級法律援助機構可以予以受理。
第十九條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都可以受理的法律援助事項,申請人可以向其中一個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申請人向兩個以上有受理權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由最先收到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第二十條法律援助機構之間對法律援助事項的受理發生爭議的,由共同的上一級司法行政部門指定受理。
第二十一條在刑事訴訟中,有關機關應當在下列規定的時間內,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果經濟困難,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偵查機關在對犯罪嫌疑人依法進行第一次訊問後或者自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在告知其有權聘請律師的同時;
(二)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內;
(三)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自案件審查完畢之日起三日內;
(四)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訴案件之日起三日內。
前款規定的告知可以採取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以口頭形式告知的,有關機關應當製作筆錄;以書面形式告知的,有關機關應當製作告知書。告知筆錄和告知書應當由被告知人簽名確認,並歸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自訴人所涉案件的案卷。
第二十二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收到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後,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將申請轉交有權受理的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通知申請人、近親屬或者其委託的其他人員協助提供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的證明材料。
犯罪嫌疑人的近親屬地址不詳無法通知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在轉交申請時一並告知法律援助機構。
第二十三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代理人還應當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二)經濟狀況證明;
(三)與申請事項和請求相關的案件材料。
法律援助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書面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以口頭形式提出;以口頭形式提出申請的,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或者有關機關工作人員代為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並由申請人簽字確認。
第二十四條本條例所稱經濟狀況證明包括:
(一)民政部門制發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證明;
(二)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所在工作單位出具的收入證明;
(三)申請人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社區工作站出具的經濟狀況證明;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證明。
第二十五條本市的社區工作站、用人單位收到申請入要求出具經濟狀況證明的申請後,對符合條件的,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出具證明;不出具證明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沒有設立社區工作站的,由居民委員會出具證明。
社區工作站或者居民委員會出具的經濟狀況證明應當如實載明截止申請之日起前六個月申請人家庭人口、勞動能力、就業狀況等詳細情況。
第二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受理申請後,應當按照法律援助的條件進行審查,並在受理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書面決定;不予援助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向相關部門核實申請人的經濟狀況,有關部門應當配合。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移交的法律援助申請,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在作出不予援助決定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函告移送機關。
第二十七條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不提供法律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在收到決定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向主管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依法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章實施
第二十八條法律援助機構決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應當在作出決定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指派法律援助人員。
第二十九條人民法院對指定辯護的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十日前,將指定辯護通知書以及起訴書或者一審判決書副本、抗訴狀副本、被告人的上訴狀等材料送交法律援助機構。人民法院不在其所在地審判的,可以將指定材料送交審判地的法律援助機構。
接受指派的律師,應當自指派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將法律援助公函送交人民法院,並辦理閱卷等手續。
人民法院未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指定辯護的,法律援助機構有權拒絕並可以要求人民法院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重新指定。
第三十條受援人有權了解為其提供的法律援助活動進展情況。有事實證明法律援助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的,受援人有權要求法律援助機構更換法律援助人員。
受援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向法律援助人員如實陳述案件事實與相關情況;
(二)提供真實的有關證明和證據材料;
(三)配合法律援助人員工作;
(四)經濟狀況和案件情況發生變化時,及時告知法律援助機構。
第三十一條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法律援助事項的辦理進程和有關情況。
第三十二條法律援助人員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
(一)受援人以欺騙手段獲得法律援助的;
(二)受援人隱瞞與案件有關的重要事實的;
(三)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法律援助人員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
(四)受援人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可能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五)受援人另行委託代理人或者辯護人的;
(六)受援人失去聯系導致無法繼續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
(七)按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先行受理的法律援助,經審查受援人不符合法律條件的援助;
(八)其他影響法律援助工作辦理的情形。
發生前款規定情形或者受援人要求更換法律援助人員未獲批准、無正當理由和事實證明仍堅持更換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決定終止提供法律援助,並書面通知受援人、法律援助人員和案件辦理機關。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三條法律援助機構收到結案材料後,應當向承辦案件的法律援助人員支付法律援助辦案補貼。但公務員及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除外。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准,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制定。
第五章監督保障
第三十四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法律援助實際需要,編制本市法律援助人員名冊,建立相關信息檔案。列入名冊的人員應當包括所有在本市注冊的執業律師和由市、區司法行政部門確認的其他申請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員。
申請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從事仲裁、公證工作滿三年;
(二)從事審判、檢察工作滿三年;
(三)從事法律教學、研究工作滿三年或者具有中級以上職稱;
(四)具有法律專科以上學歷,從事其他法律工作滿三年。
法律援助人員名冊應當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五條法律援助機構從名冊中指派法律援助人員承辦具體法律援助事項。
申請人可以在名冊中選擇法律援助人員,經法律援助機構與法律援助人員協商後,指派該法律援助人員承辦。
第三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根據監督結果和承辦法律援助事項情況,對法律援助人員的辦案質量進行評估,對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項的情況進行年度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予以公示。考核辦法由市司法行政部門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人員名冊應當進行相應的變更或者調整:
(一)律師被取消執業資格的,予以除名;
(二)律師被暫停執業的,在名冊中予以註明;
(三)律師經考核不合格的,不予除名,但應當在名冊中予以註明;
(四)非律師的法律援助人員經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除名。
第三十八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定期徵求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案件涉及的有關部門的意見。必要時,可以指派工作人員旁聽法律援助人員辦理的訴訟案件或者仲裁案件。
第三十九條法律援助機構決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經受援人申請,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當事人作出緩交、減交或者免交案件訴訟費、仲裁費的決定。
第四十條司法、勞動、工商、檔案、衛生等有關行政部門和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對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項需要查閱、調取、列印檔案資料、出具證明所涉及的費用及相關材料的復制、復印費用,應當予以免收。
第四十一條受援人申請司法鑒定、勘驗、檢測、評估的,由財政撥款的鑒定、勘驗、檢測、評估機構,應當緩收、減收或者免收鑒定費、勘驗費、檢測費、評估費。
受援人勝訴後,應當向有關機構補交實際需要交納的費用;受援人敗訴、交納有關費用確有困難的,有關費用應當予以減免或者由法律援助機構承擔。
具體實施辦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援助的刑事案件,應當在偵查終結或者作出起訴決定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承辦的法律援助人員領取相關法律文書。
仲裁機構對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應當在調解或者作出仲裁裁決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承辦的法律援助人員領取調解書或者仲裁裁決書副本。
第四十三條申請國家賠償和工傷賠償的案件,由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援助的,依法負有賠償和支付義務的單位應當在作出決定後七個工作日內,將處理結果以書面形式送達承辦的法律援助人員。
第六章輔助性法律援助
第四十四條市、區政府可以開展輔助性法律援助活動。
第四十五條申請人申請輔助性法律援助,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家庭經濟狀況高於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但低於本市上年度在崗職工人均月工資水平;
(二)申請事項符合本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的輔助性法律援助案件范圍;
(三)爭議標的不低於人民幣三萬元。
第四十六條對於下列事項,申請人可以向市、區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申請輔助性法律援助:
(一)申請事項為請求工傷、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的;
(二)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三)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的;
(四)請求發給撫恤金的;
(五)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六)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七)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權益的。
第四十七條法律援助機構收到申請後,應當將符合輔助性法律援助條件的案件情況以適當方式公告五個工作日。
公告期間,律師提出代理該案件,並經申請人同意的,應當與申請人簽訂輔助性法律援助協議,收費辦法和標准按照本條例有關規定執行;公告期滿後,沒有律師提出代理該案件的,由法律援助機構提供輔助性法律援助服務。
第四十八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對申請人的申請進行審查,符合受理條件且有勝訴可能和執行可能的,予以受理;不符合條件或者沒有勝訴可能和執行可能的,不予受理,同時書面告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輔助性法律援助申請受理後,受援人應當與法律援助機構簽訂輔助性法律援助協議並繳納受理費六百元。
第四十九條受援人通過輔助性法律援助獲得收益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支付所獲凈收益總額的百分之八;調解、和解結案的,向法律援助機構支付所獲凈收益總額的百分之五。
前款規定繳納款項應當在輔助性法律援助協議中予以明確,並納入輔助性法律援助資金專戶。
第五十條輔助性法律援助的啟動資金由財政撥付。
開展輔助性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設立專用賬戶,專項用於支付輔助性法律援助案件辦案補貼及其他必要開支。
輔助性法律援助資金納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第五十一條輔助性法律援助除適用本章規定外,還適用本條例除第三十九、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之外的其他相關規定。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二條受援人通過虛假陳述或者提供虛假申請材料騙取法律援助的,應當支付由此產生的法律援助費用,並由有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五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有關規定的,司法行政部門可以建議有關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本市社區工作站或者居民委員會不按規定出具經濟狀況證明或者弄虛作假的,司法行政機關可以建議有關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四條律師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一個月以上三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
(一)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法律援助指派的;
(二)接受法律援助指派後,不盡職責、無正當理由不辦理或者擅自終止辦理法律援助事項的;
(三)收取利害關系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有前款第(三)項違法行為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退還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兩倍的罰款。
律師接受法律援助事項不勤勉盡責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建議律師協會予以紀律處分。
其他法律援助人員有本條第一款第(二)、(三)項行為的,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處理,並可以建議其所在單位給予紀律處分。
第五十五條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司法行政部門或者監察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附則
第五十六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執業律師或者經司法行政部門確認、由法律援助機構安排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的人員。
本條例所稱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公民。
第五十七條本條例規定由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具體辦法及標準的,市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六個月內制定。
第五十八條法律、法規對法律援助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
第五十九條本條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Ⅳ 如何讓法律援助工作更好地服務弱勢群體

一、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做到「應援盡援」。

全面降低法律援助門檻,版把符合低收入家庭標準的權群眾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將特困企業職工、返鄉農民工、生活困難的農民和殘疾人等,納入重點援助范圍。對因醫療事故、產品質量事故等造成人身傷害並請求賠償的,納入法律援助范圍;

二、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做好接待咨詢。

設置法律援助接待室和法律援助律師值班室。認真執行法律援助接待咨詢各項制度,充分發揮「12348」法律援助專線電話作用,確保線路暢通,專人值守,處理及時。

三、拓寬、暢通法律援助申請渠道。

充分發揮全縣法律援助三級網路及法律援助工作站、聯絡點和聯絡員作用,對老、弱、病、殘等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實行上門受理等服務;暢通信息交換渠道,積極引導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公證處等機構參與到法律援助工作中來。

四、簡化受理審查程序,暢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

對於農民工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以及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受到損害申請法律援助的,不再審查經濟困難條件;對情況緊急或者即將超過仲裁或訴訟時效的法律援助案件,可以先行受理,事後補辦手續。 (太康縣司法局 王文華 王潤生)

Ⅳ 司法所如何開展法律援助

1:在本鄉鎮開展來法制宣傳自教育,讓村民了解援助工作等
2:每村有調解員參加的聯絡員(司法所建村協理員)開展宣傳協調等
3:司法所委派法律服務工作者開展援助等
4:聘請懂法律志願者參與等法律援助
5:符合條件的援助戶按要求提出書面申請
6:及時和司法局援助中心領導溝通匯報

Ⅵ 法律援助的具體實施人員有哪些

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人員是實施法律援助的專職管理人員。

Ⅶ 縣級政法機關怎樣落實司法體制改革

頂層設計是中央的事,基層政法機關應當按中央的決策貫徹落實。同時基層也可以在具體的工作上對司法體制改革進行探索:

一、 全面落實社區矯正工作

建立以司法所工作人員為主、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志願者積極協助的專群結合的工作隊伍,建立接收、監管、教育、解除矯正等制度,形成規范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在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監督管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各種教育矯正、社會幫扶等方法,不斷提高教育矯正質量和水平,促使社區服刑人員順利融入社會,重新違法犯罪率始終控制在較低水平。

二、 深化法律援助制度改革

構建縱橫相交的法律援助網路體系,在縱向上,以縣法律援助中心為龍頭,鄉鎮法律援助工作部為支點、村(居委會)法律援助聯絡員為輔助的三級工作體系。在橫向上,與縣殘聯、婦聯、總工會、關工委、老齡委協作組建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和下崗職工專項法律援助工作站,設立軍人軍屬、未成年人、在押在教人員及農民工專項法律援助工作站,橫向援助體系基本覆蓋弱勢人員集中的主要群體。縱向到達村(居委會),橫向涉及各主要弱勢群體,從而形成了在縱向上規范鄉鎮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制度建設,基礎建設和人員建設、提升鄉鎮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援助能力,確保法律援助深入基層,扶助百姓;在橫向上加大社會法律援助資源的整合力度,提升各專項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援助能力,保證法律援助對弱勢群體的覆蓋范圍。在整體上強化法律援助網路的管理機制,形成綜合優勢。強化各法律援助機構及人員的管理,以目標管理、監督檢查、考核獎懲等措施,提高各機構的協作協調能力。

三、 貫徹《人民調解法》,推進社會矛盾預防化解工作。

大力加強人民調解工作,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在民商事審判中,堅持「以調為主、調解優先、案結事了」的審判方針,強化調解意識。在辦案方式上大力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加大巡迴審判力度,讓法官到案發地就地開庭、聽證和調解,減輕當事人訴累,減少當事人的對立情緒,為案件調解奠定基礎,使案件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四、 加強安置幫教工作。

做好對刑滿釋放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不斷探索新時期做好兩勞釋解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各級安置幫教組織機構,建立健全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檔案,實現網路化、規范化管理。

五、加強司法行政經費保障體制機制改革。

1、推行部門預算。對政法部門實行「人員經費按實際、公用經費按標准、專項經費按需要」的辦法進行預算安排,確保正常辦公和辦案工作需要。2、嚴格實行收支脫鉤。對政法部門的行政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財政對政法部門的收費和罰沒收入,全額用於政法部門辦案、辦公、建設和裝備更新。3、努力化解政法債務。4、盡力保障辦案及裝備經費。

Ⅷ 軍地法律援助工作運行制度

一、大力開展法律援助「應援盡援」,確保常規制度設計惠及廣大軍人軍屬。2008年以來,省司法廳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大力開展法律援助「應援盡援」,其內涵是通過加強和改進法律援助工作,提高法律援助提供能力和覆蓋范圍,確保每一個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人員都能夠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服務。一是逐步放寬經濟困難認定標准,最早把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作為經濟困難認定標准,而後把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2至3倍作為經濟困難標准,2012年正式在全省提出把城鎮居民最低工資標准和農村居民上年度人均純收入作為經濟困難認定標准。法律援助的覆蓋范圍由困難群體擴展至低收入群體,人群覆蓋率達到全省總人口的40%以上,把更多的為部隊貢獻子弟的普通城鄉軍屬家庭納入法律援助覆蓋范圍。二是擴大法律援助事項范圍,著眼於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把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等與民生緊密相關的事項納入法律援助范圍,使包括廣大軍屬在內普通群眾的更多切身利益問題,能夠及時有效得到法律援助。三是推動法律援助服務網路向基層延伸,在鄉鎮(街道辦)司法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村(居)設立法律援助聯絡員,把法律援助服務網路延伸到廣大農村和城市普通社區,使基層群眾能夠就近、及時獲得法律援助服務。
二、軍地配合、協力推進,做好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專項制度設計。為更好貫徹黨的擁軍優屬政策,提高軍人軍屬法律援助整體工作水平,在全面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2011年,省司法廳和省軍區政治部聯合出台《關於開展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和《河南省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實施辦法》,共同啟動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河南在全國率先從省級層面對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進行專項制度設計,把軍人軍屬作為法律援助的重點保障人群之一,明確了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是司法行政機關、省軍區系統和駐豫部隊的共同職責和任務,詳細規定了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工作網路、銜接機制、操作流程、監督管理、組織領導、保障措施等,使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進入了制度化、專業化、規范化的新階段。
三、強化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針對性。為提高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效果,省司法廳採取有針對性的工作措施,對軍人軍屬申請法律援助實行「三擴兩免一授權」。「三擴」是指軍人軍屬的法律援助事項范圍,在應援盡援涵蓋的事項范圍基礎上,再擴充三個領域:一是軍人的婚姻糾紛;二是軍屬的工傷、農資產品質量糾紛;三是軍人和軍屬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優撫優待金發放糾紛、人民法院立案的土地承包糾紛、宅基地糾紛和房屋拆遷安置補償糾紛。「兩免」是指除《法律援助條例》規定的免於審查經濟狀況的八種情況外,再增加兩項免於審查經濟狀況的情形:一是義務兵申請法律援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免予審查經濟狀況;二是軍人執行國家和軍隊組織的作戰行動以及搶險救災、反恐維穩、國際維和、海外護航、國際救援、軍事外交和國際軍演等重大軍事任務期間,本人及與其有法定扶養關系的親屬申請法律援助的,免予審查經濟狀況。「一授權」是指根據省級司法行政機關的授權,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對擴大的軍人軍屬法律援助事項進行審查,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直接受理,報送法律援助機構備案。
四、打造軍地融合式法律援助服務網路。一是發揮法律援助常規服務網路作用。積極發揮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室、值班律師辦公室、法律援助受理點的服務窗口作用,發揮「12348」電話咨詢專線作用,及時接待、解答軍人軍屬提出的法律問題,引導軍人軍屬依法理性表達訴求,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二是構建軍人軍屬法律援助服務網路。各省轄市、縣(市、區)分別在軍分區(警備區)、縣(市、區)人武部設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接受所在地同級法律援助機構的業務指導和監督。在鄉鎮(街道)武裝部及駐豫部隊團以上單位政治機關設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聯絡員。各軍分區、人武部大力支持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設,及時選派業務骨幹到崗工作。三是建立軍地法律援助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軍地司法行政部門銜接配合更加通暢。四是推動軍地法律援助服務網路銜接融合。各級法律援助機構積極支持、指導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開展工作,對工作站受理的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案件,及時指派人員辦理並確保辦案質量,並將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員和聯絡員納入當地法律援助業務培訓規劃。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嚴格按照法律援助標准,認真審查法律援助申請,符合條件的,向對案件有管轄權的法律援助機構發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建議函。省軍區系統積極協調駐豫部隊,建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與駐豫部隊團以上單位政治機關的銜接機制,建立起有效的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網路。
五、建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長效機制。一是開辟軍人軍屬申請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對軍人軍屬法律援助案件快速受理、優先辦理、特事特辦,提高工作效率;優先安排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

熱點內容
稅收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4 17:39:12 瀏覽:198
勞動法公休假規定怎麼休 發布:2025-01-14 17:21:06 瀏覽:614
勞動法單休雙休 發布:2025-01-14 17:18:44 瀏覽:784
州地區法院 發布:2025-01-14 17:09:53 瀏覽: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第六批 發布:2025-01-14 16:16:23 瀏覽:444
本辦法規定了 發布:2025-01-14 16:15:44 瀏覽:664
公司律師管理 發布:2025-01-14 16:06:04 瀏覽: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5-01-14 15:57:29 瀏覽:155
藝術品成交確認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15:53:25 瀏覽:95
民法中的過錯 發布:2025-01-14 15:46:58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