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堯律師
A. 藍夾纈技藝的製作工藝
溫州藍夾纈是中國雕版印染、印刷的源頭。其技藝曾普遍流傳於浙江南部的溫州市,至今下轄的蒼南縣以及瑞安和樂清兩個縣級市均得到較好保護和傳承。藍夾纈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有胡義早、陳松堯、黃宣法、張承桃、薛勛郎。 原材料及使用工具 織布——主要材料:棉紗、米湯等; 主要工具:紡車、織布機等; 雕版——主要材料:木版、紙張、漿糊等;主要工具:雕刻刀具、鋦子棒、鑽頭、刷子等; 制靛—— 主要材料:靛藍枝葉、海灰等;主要工具:竹棍、靛耙、木桶、密篩、靛筐等; 印染——主要材料:雕版、靛青、坯布等;主要工具:染缸、元寶石、杠桿組、染布棚等; 工藝製作流程及方法
包括織布、雕版、制靛、印染等程序:1、織布流程包括紡紗、上漿、織成等;2. 雕版流程包括貼粉本、刻紋樣、通水路、拓回粉本等;3. 制靛流程包括浸泡、打花、過篩、沉澱等;4. 印染流程包括染液發酵、坯布裝版、下缸上色、漂洗晾曬等。 藍夾纈從制靛到製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多,環環相扣。首先是打靛,每年十月靛青收割好,打靛師傅通過包含十幾道工序的製作環節,使監靛植物變成印染的靛青染料;其次是准備好質量上乘的雕版,雕版紋樣以傳統戲劇中的人物形象圖案和花鳥走獸吉祥圖案等為主,藝人精雕細刻,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在前兩個工序的基礎上再通過多達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印染。藍夾纈技藝程序繁瑣,工藝精湛,幾百年的手工傳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1、去漿。將坯布放在鍋里煮熟,泡洗去漿。
2、理布。按雕版尺寸要求,把半濕坯布折理。
3、上版。將折疊好的坯布夾在雕版中。
4、上箍。用鐵箍套住整組夾版(一副雕版17塊,正好夾印一條被面)。
5、敲花版。將一塊塊榫頭用棒槌敲進夾版組上端,越敲越緊,一直敲到敲不進去為止。
6、挑布邊。用竹條挑開露在夾版組外的坯布邊,不讓粘攏,重要部位用小竹條撐著,為的是著色均勻。
7、下缸。將沉重的布版組放進染缸。
8、印染。布版組在染缸里每隔10分鍾被提上來一次,反復幾次,視色而止,期間還要翻面染。
9、出缸。將染好的布版組提出來。
10、沖洗。將布版組放在離地面的架上,用清水沖洗表面浮色。
11、吸水。用布將布版組包裹,撒草木灰其上吸干水份。
12、卸架。卸下布版組上的鐵箍,將布取出。
13、晾布。染好的藍夾纈在高高的竹架上晾乾,完成。 農歷六月中旬前後靛青葉生成熟,呈黃綠色,桿高一米左右,以手指碾碎液汁變青,此時可摘割,再隔二三月,可第二次摘割,藍葉之內含有靛質,浸於水中使之發酵,則靛藍可以煉制,浸漬可用陶缸或磚池,浸泡時間80-100小時(根據氣溫而定)發酵完畢後,將殘葉撈去,浸出之液呈黃綠色,同時用鹼劑石灰按10%比率加入攪拌使之氧化,可使靛藍沉澱而成,靛藍沉澱後去掉上部的水,再進行過濾,靛藍膏製成,然後在恆溫室內保存,並在靛藍膏中保持足夠的水份,用時加入發酵劑及發酵培養劑即成為植物染料靛藍用於染纈。
B. 上虞哪位律師負責點,我想找位律師,求推薦
上虞市人民法院門口的浙江舜傑律師事務所是上虞規模最大也最正規的律所,裡面的金堯坤、陳松律師都不錯的。
C. 藍夾纈技藝的保護現狀
自古以來,藍夾纈一直流行在浙南地區,有著濃厚的地域性和鮮明的獨特性,時代的發展使藍夾纈技藝瀕臨消失。
為慶祝藍夾纈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更好地宣傳展示藍夾纈技藝,值此全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和溫州市首屆文化遺產節到來之際,樂清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舉辦了藍夾纈專題展。藍夾纈專題展於6月10日-14日在樂清市文化館一樓展廳舉辦。
此次展覽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打靛和印染的兩個工藝流程和樂清的3位省、市級藍夾纈技藝傳承人。展廳里設置了藍夾纈專題視頻展播,紡紗和織布現場表演;展品中不僅有鄉間收集到的傳統夾花被、靛染的衣服、古老的雕花板、板藍根、靛青染料,還特地到樂成街道里章村藍草生長的地方采了幾株藍草,以用於現場展示。省級傳承人陳松堯和溫州市級傳承人張承桃在現場進行染布表演,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前來欣賞。
D. 藍夾纈技藝的傳承方法
「制靛」和「藍夾纈製作」工藝都無法量化,全憑經驗傳承。溫州藍夾纈的製作工藝各流程均存在傳承譜系,基本為師承或家傳: 一、雕版傳承譜系,雕版工藝是藍夾纈區別於其它印染工藝的本質所在,雕版藝師的傳承決定著藍夾纈技藝的延續。溫州各地區的藍夾纈染坊所使用的雕版,全部由瑞安市(縣級市)的兩大雕版世家製做供給。
二、制靛傳承譜系:靛青是藍夾纈的印製染液,溫州歷史上的種靛區有樂清中雁山麓、文成玉壺、平陽騰蛟等,其中樂清中雁山麓的十幾個村落如赤水垟、黃檀硐等,所出靛青質優量多,有「靛青村」之稱,至今尚有40多位老靛農每年堅持種靛、打靛,其傳承多為父子相傳,多在四、五代以上。
三、印染傳承譜系:藍夾纈曾是溫州地區的日用被面,印製藍夾纈的染坊遍布溫州城區、鄉鎮,據統計約有200多家,尚健在的染師達60餘名。其中當前從事藍夾纈印染的主要有薛勛郎、陳松堯和陳父子、盧發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