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法律援助經費管理徵求意見

法律援助經費管理徵求意見

發布時間: 2022-04-29 21:51:42

『壹』 徵求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也是中國實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法律援助工作十分重視,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將「建立法律援助體系」確定為「十五」社會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法律援助」,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法律援助條例》的頒布實施和「為實現公平和正義法律援助在中國」大型公益活動的開展,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在當前的中國,仍然還有一批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這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援助通過向這些缺乏能力、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使他們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法律援助制度是人類法制文明和法律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國家經濟、社會文明進步和法治觀念增強的結果。用法律的手段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訴訟難的問題,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2援助特徵編輯
中國法律援助有以下特徵:
1、法律援助是國家的責任、政府的行為,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實施。它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公民應盡的義務。
2、法律援助是法律化、制度化的行為,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受援對象為經濟困難者、殘疾者、弱者,或者經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對象。
4、法律援助機構對受援對象減免法律服務費,法院對受援對象減、免案件受理費及其他訴訟費用。
5、法律援助的形式,既包括訴訟法律服務,也包括非訴訟法律服務。主要採取以下形式: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訴訟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公證證明。

3重要意義編輯
法律援助在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實現「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保障人權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戰略意義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法律援助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第二,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國得以實現的有力保證。
第三,法律援助有助於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第四,法律援助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五,法律援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

4存在缺點編輯
獲得法律援助是公民的權利,實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盡管中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問題症結所在,探討問題解決辦法。
第一,經費嚴重短缺。
第二,人員遠遠不足。
第三,法律援助的覆蓋面還不夠大。
第四,縣級地方的法律援助工作前景甚憂。
第五,現有的法律援助主要還局限在訴訟領域,即幫人打官司。
第六,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身份尷尬。

5援助范圍編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和第十一條的規定,公民有下列事項,沒有委託代理人或辯護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
1、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2、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4、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5、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6、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7、因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
8、因家庭暴力、虐待、重婚等,受害人要求離婚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
9、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10、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11、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12、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提供法律援助。
13、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下列案件或事項,法律援助中心不予提供法律援助,包括:
1、因申請人的過錯責任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而引起的民事訴訟或刑事自訴案件。
2、因申請人過錯而引起的行政訴訟案件。
3、申請人提供不出涉訟案件的有關證據而且無法調查取證的案件。
4、可由行政機關處理而不需通過訴訟程序的事務。
5、案情及法律程序簡單,通常無須聘請法律服務人員代理的案件。
6、已竭盡法律救濟的案件。
7、申請人提供不出任何證明材料或出具虛假證明騙取法援的。
8、其他經主管機關批准,法律援助中心對外聲明不予受理的案件。[1]

6機構介紹編輯
司法部副部長趙大程部署法律援助工作[2]
法律援助機構是負責組織、指導、協調、監督及實施本地區法律援助工作的機構,統稱「法律援助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設有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和協調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向黨委、政府報告,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盡快設立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協調、組織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 未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的地方,由司法局指派人員代行法律援助中心職責。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在本地區法律援助中心的統一協調下,實施法律援助。 其他團體、組織、學校開展的法律援助活動,由所在地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和監督。

7採取措施編輯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是黨和政府的共同責任,必須以法治、平等、公正為基本價值取向,不斷解決法律援助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採取措施,狠抓落實,推動法律援助工作不斷發展深入。
建章立制,規范程序
夯實法律援助基石。要在總結法律援助工作的基礎上,將那些好的辦法、好的工作程序,以規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以規范和指導法律援助工作的實踐。
明確任務,落實責任
充分發揮法律援助機構的職能作用。在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合理組織本機構人員、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其他合法的志願者參與辦案。同時在滿足社會法律援助需求的同時,不斷積累經驗,促進法律援助案件辦理向專應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內容和方式,組織、引導他們在民事法律事項中,開展與其工作領域和業務能力相適應的法律援助。
構築網路,理順關系
擴大法律援助的覆蓋面。各級人民政府及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按照《條例》規定的原則和精神,採取切實措施,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法律援助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他們以自身資源積極投身到法律援助事業中來,壯大法律援助的工作力量,不斷擴大法律援助的覆蓋面,更廣泛地滿足貧困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要積極探索與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參與法律援助的組織形式和方式,引導他們規范開展工作。加強
宣傳
是在爭取各級政府保障
法律援助宣傳
經費的同時,要加強宣傳,爭取社會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國務院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是我們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依據,政府有關部門應當認真執行,把法律援助當作政府的責任真正地承擔起來。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開展好法律援助工作,對於解決社會矛盾,促進司法公正和正義,維護社會的平衡與穩定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法律援助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3]

8主要形式編輯
(1)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2)民事、行政訴訟代理
(3)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
(4)公證證明
(5)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
(6)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

9申請條件編輯
第一、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請求國家賠償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
(五)
法律援助
請求支付勞動報酬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
第二、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第三、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如果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申請條件同上【援助的范圍第13條】

10申請方法編輯
可以到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請。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四、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五、條件同上【援助的范圍第13條】[4]

11申請表樣式編輯
法律援助申請表
援申字[ ]第 號

申請人基本情況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民族


身份證號


戶籍所在地


住所地
(經常居住地)


郵政編碼

聯系電話


工作單位


代理人基本情況

姓名

□法定代理人 □委託代理人

身份證號


案情及申請理由概述

本人承諾以上所填內容和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均真實。
申請人(簽字):
代理人(簽字):
年 月 日


[5]

12注意事項編輯
申請條件
(1)申請事項屬於規定的法律援助范圍(需經訴訟或仲裁程序解決的案件應當已經立案)
(2)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合法權益確需獲得法律援助
(3)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4)住所地在本市或持有本市暫住證。
申請人應向哪個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1)已立案的刑事、民事、行政等訴訟案件,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法律援助中心受理
(2)不需經法院解決的非訴訟法律事務,由申請人所在地或工作單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受理
(3)兩個或兩個以上法律援助中心對同一案件均有管轄權的,由最先接受申請的援助中心管轄。
受援人享有哪些權利?
(1)可以了解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活動的進展情況
(2)有事實證明法律援助承辦人員未適當履行職責的,可以要求更換承辦人
(3)可以申請有利害沖突的法律援助審批人員迴避。
受援人應履行的義務
(1)如實提供能證明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事實和相關材料及足以證明經濟困難,確需減、免收法律服務費用的證明材料
(2)給法律援助人員提供必要的合作
(3)受援人因所需援助案件或事項的解決而獲得較大利益時,應當按規定的收費標准向法律援助中心支付全部或部分費用。
申請流程材料
(一)申請人可以到市法律援助中心或市各區縣法律援助機構直接申請援助,詳細地址和電話請參看組織機構,也可以通過網上填報法律援助申請表申請援助。
(二)申請人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同時提交以下材料:
1、法律援助申請表,並載明以下事項:
(1)申請人的基本情況;
(2)申請法律援助的事實和理由;
(3)申請人的經濟狀況;
(4)申請人提供的證明、證據材料清單;
(5)申請人保證所提交的證明及證據材料屬實的聲明。
書寫有困難的申請人,可口頭提出申請,由接待人員按上述要求記入筆錄,申請人簽字或捺指印確認。
2、居民身份證、戶籍證明或其它有效身份證明;[6]
3、申請人住所地或戶籍所在地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或申請人所在單位勞資、人事部門出具的申請人及家庭成員經濟狀況證明;
4、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相關的證明及證據材料;
5、法律援助機構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法律援助機構自收到申請援助事項的全部材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作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的決定:
1、對符合條件者,作出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書面決定,指派承辦法律援助事務的法律服務機構,並通知受援人。法律援助機構與受援人應簽訂法律援助協議;
2、對不符合條件者,作出不予法律援助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四)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

13政策規定編輯
關於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

第一條為加強和規范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法律援助條例》以及其他相關規定,結合法律援助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辦理案件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可以依照前款規定申請法律援助:
(一)有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一級或者二級智力殘疾的;
(二)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的;
(三)人民檢察院抗訴的;
(四)案件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
第三條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可以向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第四條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按案件受理地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
第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採取強制措施的時候
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應當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並告知其如果經濟困難,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3日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應當告知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並告知其如果經濟困難,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人民法院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自決定再審之日起3日內履行相關告知職責。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本規定第九條規定情形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如果不委託辯護人,將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六條告知可以採取口頭或者書面方式,告知的內容應當易於被告知人理解。口頭告知的,應當製作筆錄,由被告知人簽名;書面告知的,應當將送達回執入卷。對於被告知人當場表達申請法律援助意願的,應當記錄在案。
第七條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申請24小時內將其申請轉交或者告知法律援助機構,並於3日內通知申請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其委託的其他人員協助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有關證件、證明等相關材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無法通知的,應當在轉交申請時一並告知法律援助機構。
第八條法律援助機構收到申請後應當及時進行審查並於7日內作出決定。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決定給予法律援助,並製作給予法律援助決定書;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決定不予法律援助,製作不予法律援助決定書。給予法律援助決定書和不予法律援助決定書應當及時發送申請人,並函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
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請法律援助的案件,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了解案件辦理過程中掌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本規定第二條規定情形等情況。
第九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自發現該情形之日起3日內,通知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一)未成年人;
(二)盲、聾、啞人;
(三)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四)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
第十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通知辯護的,應當將通知辯護公函和採取強制措施決定書、起訴意見書、起訴書、判決書副本或者復印件送交法律援助機構。
通知辯護公函應當載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姓名、涉嫌的罪名、羈押場所或者住所、通知辯護的理由、辦案機關聯系人姓名和聯系方式等。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自受理強制醫療申請或者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之日起3日內,對於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送交通知代理公函,通知其指派律師擔任被申請人或被告人的訴訟代理人,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人民檢察院申請強制醫療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強制醫療申請書副本一並送交法律援助機構。
通知代理公函應當載明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的姓名、法定代理人的姓名和聯系方式、辦案機關聯系人姓名和聯系方式。
第十二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作出給予法律援助決定或者自收到通知辯護公函、通知代理公函之日起3日內,確定承辦律師並函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
法律援助機構出具的法律援助公函應當載明承辦律師的姓名、所屬單位及聯系方式。
第十三條對於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具有一定年限刑事辯護執業經歷的律師擔任辯護人。
對於未成年人案件,應當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律師擔任辯護人。
第十四條承辦律師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後,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辦理委託手續。
承辦律師應當在首次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詢問是否同意為其辯護,並製作筆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同意的,律師應當書面告知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法律援助機構。
第十五條對於依申請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堅持自己辯護,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律師為其辯護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准許,並作出終止法律援助的決定;對於有正當理由要求更換律師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另行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對於應當通知辯護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律師為其辯護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查明拒絕的原因,有正當理由的,應當准許,同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另行委託辯護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另行委託辯護人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通知法律援助機構另行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十六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時,認為犯罪嫌疑人具有應當通知辯護的情形,公安機關未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第十七條在案件偵查終結前,承辦律師提出要求的,偵查機關應當聽取其意見,並記錄在案。承辦律師提出書面意見的,應當附卷。
第十八條人民法院決定變更開庭時間的,應當在開庭3日前通知承辦律師。承辦律師有正當理由不能按時出庭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延期開庭。人民法院同意延期開庭的,應當及時通知承辦律師。
第十九條人民法院決定不開庭審理的案件,承辦律師應當在接到人民法院不開庭通知之日起1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辯護意見。
第二十條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對承辦律師復制案卷材料的費用予以免收或者減收。
第二十一條公安機關在撤銷案件或者移送審查起訴後,人民檢察院在作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決定後,人民法院在終止審理或者作出裁決後,以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將案件移送其他機關辦理後,應當在5日內將相關法律文書副本或者復印件送達承辦律師,或者書面告知承辦律師。
公安機關的起訴意見書,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不起訴決定書,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等法律文書,應當載明作出指派的法律援助機構名稱、承辦律師姓名以及所屬單位等情況。
第二十二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作出終止法律援助決定,製作終止法律援助決定書發送受援人,並自作出決定之日起3日內函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
(一)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二)案件終止辦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三)受援人自行委託辯護人或者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但應當通知辯護的情形除外;
(五)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終止的其他情形。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有前款規定情形的,應當及時函告法律援助機構。
第二十三條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不予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主管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機關提出。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時通知申請人;認為申請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維持法律援助機構不予援助的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
受援人對法律援助機構終止法律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按照前款規定辦理。
第二十四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法定代理人,強制醫療案件中的被申請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而沒有告知,或者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或者訴訟代理而沒有通知的,有權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或者控告。人民檢察院應當對申訴或者控告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
第二十五條律師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法律援助業務規程,做好會見、閱卷、調查取證、解答咨詢、參加庭審等工作,依法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
律師事務所應當對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進行業務指導,督促律師在辦案過程中盡職盡責,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
第二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依法對律師事務所、律師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進行指導監督,確保辦案質量。
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根據律師事務所、律師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情況實施獎勵和懲戒。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律師有違
法律援助流程
法或者違反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行為,損害受援人利益的,應當及時向法律援助機構通報有關情況。
第二十七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協調,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做好法律援助咨詢、申請轉交、組織實施等方面的銜接工作,促進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有效開展。
第二十八條本規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2005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發的《關於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同時廢止。[1]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貳』 法律援助如何操作,其條件是什麼

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和應具備的條件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法律援助是一項政府主辦的事業,立法中確定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是,既要借鑒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又要考慮我國國情;既要考慮所涉及的案件情況,又要考慮當事人經濟困難的程度;既要考慮能讓經濟困難的公民得到必要的法律援助,又要考慮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適用范圍包括兩個方面:
1、對人的適用范圍,即「符合條例規定的公民」。其中包括三個方面的人員:一是有需要代理事項但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代理費用的公民;二是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公訴案件中的被告人;三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或者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
此外,根據我國加入或者簽定的有關國際公約和雙邊司法協助條約等的規定,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只要符合本條例規定的,也可以獲得必要的法律援助。
2、對事項的適用范圍,即「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的事項。其中包括的事項有:一是需要咨詢、代理的事項,包括:依法請求國家賠償;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請求發給撫恤金或者救濟金;請求給付贍養費、教育費、撫養費;請求支付勞動報酬;主張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此外,還包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上述事項之外補充規定的法律援助事項。二是刑事訴訟中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或者沒有委託代理人但需要代理的事項,包括: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的代理事項;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的代理事項;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的代理事項。三是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指定辯護的事項。
上述范圍的人和事,都可以按照規定獲得無償的法律服務。
具體有那些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呢?(一)在民事、行政訴求中公民對下列需求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也就是說可以向設在縣級司法局、地、市級司法局的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1、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2、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的;3、請求給付撫恤金、救濟金、社會保險金、勞動報酬的;4、因公受傷請求賠償的;5、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討侵權賠償的;6、無法履行勞動行為的民事權益的。(二)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1、犯罪嫌疑人在被偵察機關(公安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2、訴訟案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3、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
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具備那些條件?(一)有我市常住戶口或者暫住證的公民;(二)案件發生在本市並且依法由本市司法機關或者公證,仲裁機構受理的;(三)有事實證明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援助的;(四)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者無完全能力支持法律服務費用的;經濟困難的持證參照我市最低生活保障費的規定執行。
三、法律援助經費的來源和管理
法律援助經費,是指依法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用於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費用。法律援助經費的來源只要有兩種渠道:一是基於政府責任財政支持,即財政撥款,這是法律援助經費來源的主渠道和基礎。二是社會捐助,這是法律援助經費的補充渠道,包括以基金形式接受的捐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援助的或者對某些社會弱勢群體的捐助,法律服務組織的捐助。其經費管理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專款專用的原則。法律援助的宗旨在於保障貧困當事人能夠平等地實現合法權益,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援助經費的性質類似於救濟款項。國家對救濟款項的使用和管理都有比其他經費的使用、管理更為嚴格的規定。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貧困當事人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保護,無論哪種渠道來源的法律援助經費,都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改變法律援助經費的用途和性質。貪污、挪用構成犯罪的,必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監督的原則。這種監督是對法律援助經費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進行的檢查監督,是檢查監督法律援助經費使用的社會效益的重要手段。
3、接受司法行政部門檢查和經費的規劃。法援經費的使用由各級司法行政部門進行規劃、預算、結算,包括各類案件補助標準的審核。特別是市、縣(區)司法局每年對法援經費的使用至少要有兩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並報告上級司法行政部門。
四、法律援助的申請方式和審查受理
1、申請方式
法律援助的申請方式有兩種:書面申請和口頭申請。這兩種申請方式中以書面申請為原則,口頭申請為例外。一般來說,公民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法律援助申請,應當填寫申請表,以書面形式提出。在特殊情況下,有些申請人不識字或者填寫申請表有困難,確實無法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時,才可以口頭申請,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或者代為轉交申請的有關機構工作人員作書面記錄。條例之所以要求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有利於公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於規范法律援助工作,便於法律援助機構順利進行審查,並及時順利地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2、對申請的審查
法律援助機構收到法律援助申請後,應當進行審查;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不齊全的,可以要求申請人作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未按要求作出補充或者說明的,視為撤消申請;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需要查證的,由法律援助機構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決定提供法律援助;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理由。
作為政府責任,法律援助的施行是有條件的,因此,法律援助機構在收到法律援助 申請後必須進行審查。法律援助的審查是指擁有審查權的法律援助機構,按照法定法律援助條件、范圍等標准,對法律援助的申請進行審查。審查是法律援助程序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是將抽象的法律援助標准具體化的實際操作過程,集中表現了法律援助制度的權威性、統一性。
法律援助工作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和國家為實現司法公平公正的重要舉措,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對外窗口,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主要組成部分,希望到會的同志回去後多宣傳這一工作,積極參與這項工作,讓法律援助工作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使老百姓真正體會到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公平公正,使老百姓感受到黨和國家對弱勢群體的關愛體貼.

『叄』 當前基層法律援助存在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問題:
宣傳力度不夠。群眾對法律援助的知曉程度還不是很高,還有不少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困難群眾因為不知道法律援助而沒有從這一惠民工程中受益。
服務水平不高。由於受司法工作人員少,業務能力限制,法律援助工作與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法律援助服務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經費保障不足。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經費保障,但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經費不足。

幾點建議:
加大法律援助宣傳力度。廣泛深入宣傳法律援助制度,積極拓寬宣傳渠道,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貧弱群眾了解並運用法律援助的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斷增強法律援助實效。
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設。按照法律援助工作要求,完善鎮鄉街法律援助工作站相關設備,方便困難群眾就地申請法律援助。
突出法律援助工作重點。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重點加強對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切實解決基層困難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根據特定困難群體的特定需求,組織開展對農民工、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群體的專項服務活動,總結經驗,提高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和社會效果。
強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政府對法律援助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法律援助的資金投入,把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建立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助為輔的資金保障機制,保證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肆』 求廈門市法律援助的具體方法.

http://www.xmlsh.com/ 這是廈門律師聯合網,你也可以google/網路一下「廈門法律咨詢」,有很多版信息可供參考權

『伍』 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的問題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資源與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突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有眾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別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和普法宣傳的深入,廣大群眾尤其是社會特殊群體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援助案件范圍擴大後,須援助案件數急劇上升。以工傷和勞動合同糾紛為例,2010年羅庄區仲裁委辦理293件,今年辦理188件,上述案件中,根據上級文件規定,凡是農民工的都屬於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就有150件左右;另一方面,由於列入區財政辦案補貼經費較少,能夠用於法律援助的資源有限,受到人力、財力等條件的限制,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僅限於刑事指定辯護案件以及經濟特別困難的當事人尋求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他許多依法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的事項,我們還無力顧及。
(二)是法律援助隊伍人員編制不足、專職律師缺乏。法律援助工作站是依託基層司法所設立的,人員由司法所人員兼任。目前我區各基層司法所佔編人員僅1個,既要負責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這無疑增加其工作負擔,影響工作效率。其次,專職律師缺乏,目前羅庄區法律援助中心在崗的只有一名專職法律援助律師。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不高。由於經費的制約,該區訴訟案件辦案補貼發放辦法是2006年制定的,訴訟案件每件補貼500元。2012年制定了非訴調解案件補貼辦法,每件補貼50元,有時連律師支出的交通費都難以沖抵,導致律師辦案熱情低。有些承辦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過場,准備不認真細致,直接影響案件質量;有的法律援助承辦單位將援助案件大多交由年輕律師和實習律師辦理,缺乏資深律師必要的指導,辦案質量不高。
(四)是經濟困難證明缺乏完善的制度。1、雖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但公民如何證明自己達到經濟困難標准,現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實踐中的做法是要求公民提供鄉鎮或者街道政府蓋章確認的經濟困難證明。申請人到鄉鎮街道出具證明較為困難,一是街道未必配合;二是街道未必了解情況,也不願出具。2、對於申請人提供的經濟困難證明是否屬實,以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和財力幾乎無法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五)是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銜接機制和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不完善。1、在《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十八條做出了救助應援助,援助應救助的規定,但相互之間的銜接缺乏具體的制度。2、刑事法律援助與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做出了規定,但目前與公安、檢察尚無明確有效的配合機制。
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不但要向人民群眾宣傳,還要向領導幹部宣傳,讓他們真正意識到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事業,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事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從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等方面保障法律援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辦案質量方面。應建立資深律師優先辦案制度,根據律師專業優勢,建立資深律師名錄,根據案件分類,優先指派相關專業的資深律師承辦。因縣區律師人數較少,專業面較窄,對有些專業案件指派律師可打破地域限制。
(三)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1、建立最低經費保障標准。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一項社會事業,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財政負擔,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時,應當根據當地人口,建立起政府對法律援助的最低經費保障標准。2、積極開辟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捐助,但如何接受、由誰接受捐助卻沒有明確。可參照慈善基金和光彩基金的模式,在市、縣(區)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依法募集社會的捐助。也可在慈善基金中設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通過慈善基金會接受社會捐助,並明確政法系統的捐助列入法律援助專項基金,用於法律援助事業。
(四)建立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只是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因此,應在全省或全市范圍內制定統一的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我們的做法是讓村居、鄉鎮街道司法所、民政所參與出具經濟困難證明,並由司法所代為向申請人單位或村居核實。這樣不但了解情況,也方便申請人。
探索建立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免審查經濟困難制度。應與民政部門聯系,建立困難群眾資料庫,將城鎮低保、農村低保等群眾納入,凡是困難群眾資料庫中的,申請法律援助均免審查經濟狀況。這樣方便群眾,無需申請人再到村居、鄉鎮街道開經濟困難證明。
(五)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的銜接應由司法行政機關與法院聯合出台具體規定,就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轉司法救助程序、公函樣式和負責部門作出具體規定。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我們的做法是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派代理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直接與申請人簽訂協議,安排律師代理訴訟。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應由政法委牽頭盡快建立。刑事法律援助我們與法院的做法是由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定辯護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指派律師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陸』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中心是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的正式名稱,由直轄市、設區的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機構。
是由國家撥款設立的專門為需要律師服務但經濟困難無力聘請律師的弱勢群體及其法律規定必須有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而自己又沒有聘請律師的特定人員(如刑事案件中: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等人員)提供無償法律服務,而設立的一種專門的法律服務機構。 法律援助工作主要擔負法律援助工作管理職能和法律援助服務職能「雙重職能」,其職責主要有:
1、貫徹執行國家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有關法律援助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2、負責制定法律援助工作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及規范性文件;
3、負責管理、指導、協調和監督法律援助工作;
4、負責籌集、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資金,檢查經費使用情況和社會效益;
5、負責法律援助專業隊伍建設和教育培訓工作;
6、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調查研究、對外交流等工作;
7、負責法律援助工作信息、統計和檔案管理工作;
8、負責向政府和上級部門報告法律援助工作開展情況,並提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建議;
9、負責組織、指導、協調社會力量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10、負責協調跨省、跨地區的法律援助事務;
11、負責受理、審批、指派、承辦法律援助案件;
12、負責「12348」法律援助熱線咨詢和接待工作;
13、負責承辦上級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法律援助工作事宜。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柒』 司法救助的對策和建議

司法救助制度是國家法律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要體現司法為民的思想,而且要體現公民、法人、其他組織訴訟權受平等保護的司法理念。從上述我國司法救助制度的現狀可見,該制度在立法上存在著諸多缺陷,人民法院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從而影響了司法救助作用的發揮。因此,要真正實現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於2000年3月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工作報告中向人民的承諾:「讓那些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但經濟困難、交不起訴訟費的群眾,打得起官司;讓那些確有冤情但正義難以伸張的群眾,打得贏官司」,很有必要對我國司法救助制度進行補充和發展,使其不斷完善。應當在救助的內涵上進行擴張,確定其准確的概念,在救助的對象、主體和條件上有明確、具體的內容,使其系統化。應當將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司法救助的內容囊括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中來,盡快制定統一的《中華民共和國司法救助法》。理由是:司法救助制度內容牽涉三大訴訟法,故不可能將其列入哪一部訴訟法的內容;雖為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但非實體法的權利內容規定,而是訴訟程序中的方式方法、操作程序方面的規定,針對目前的情況單獨立法較為合適。在沒有制訂《中華民共和國司法救助法》之前,應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予以修改,加以補充和完善,以法律規范讓符合條件的當事人獲得救助,充分保障平等的基本訴訟權。對我國現行司法救助制度的充實與發展,筆者試從司法救助的概念、條件、主體、方式、范圍、程序等方面的補充和完善以及建立其他一些配套制度去作如下粗淺探討和構想: 按照《規定》第二條的定義: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對於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免交。從此《規定》第二條可知司法救助案件方面的條件是當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是否科學呢?當事人向法院起訴,當然堅持自己的案件符合上述要件,而最終要進行判斷、作出決定的是立案法官。然而,要求立案法官在案件受理環節就作出當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判斷,顯然過於苛刻。換言之,如嚴格執行此條件,無疑會導致相當一部分應予救助的當事人無法獲得救助,從而無法全面實現司法救助保障訴權的功能,顯然是不科學的。鑒於此,對該要件進行修正是必要的。德國法關於司法救助案件方面的規定頗為適度,值得我國借鑒。我們宜將《規定》第二條中「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修改為「有勝訴的可能……的當事人」。作此修正,既有利於防止法官判斷上的恣意,又給法官以相對自由的裁量權,從而較好地實現司法救助制度保障訴權和防止訴權濫用的雙重功能。此外,《規定》第二條界定司法救助只針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
目前我國法律規定司法救助的對象採取的是例舉式,往往不能窮盡所有需要救助的當事人。但對「生活確實困難」沒有規定具體的標准,什麼是「生活確實困難」?什麼樣的情況才符合「生活確實困難」的標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帶有主觀隨意性。對於是否是「經濟確有困難」的問題?可否參照國外一些國家的做法,以當事人平均年收入或月收入低於具體數額的人民幣為標准。這樣使得標准統一,易於操作。也可以明確規定經濟困難的量化標准。香港《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所有財政資源不超過14萬4千港幣的人均可申請民事程序上的法律援助,但財政資源超過14萬4千港幣而不超過40萬港幣者可依法律輔助計劃申請因人身傷亡而提起的法律程序上的救助。香港法律援助有明確的量化標准便於操作,值得我們借鑒。同時我國確定量化標准時一定要因地制宜,因為我國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不能在全國范圍內訂立統一標准,而應結合各地經濟水平確定不同標准。 司法救助的方式,即人民法院實施司法救助時所採取的措施。救助方式的多寡與實現可能性決定著司法救助實現的廣度與深度。但由於司法救助是由人民法院對弱者進行的一種保護,從法院的「中間裁判者」的法律地位和訴訟的「公正、平等」的精神實質分析,法院不可能對弱者保護得面面俱到,羅列弱者可能遇到困難並針對其提出具體的救助措施,如果這樣,弱者一方由於法院這個國家權力機關的支持,倒可能變成強者,雙方當事人的地位會重新失衡。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設計司法救助的方式時把握好一個度,使本來地位失衡的當事人地位實質上接近平衡,不能「矯枉過正」。鑒於此,筆者提出以下幾種救助方式:
1、減、緩、免交訴訟費。
這是司法救助的最基本方式。訴訟權是公民應受平等保障的基本權利之一,而訴訟權中的起訴權又是公民享有訴訟權的基礎,因而,保障訴訟權應從保障起訴權開始。但是,公民起訴權的行使是有條件的,我國法律規定公民提起訴訟,應當交納訴訟費用,而訴訟費用的交納實際上人為地墊高了公民起訴權行使的門檻,使得一部分人因交納不起訴訟費用而實際上不能享有起訴權,對公民訴訟權的平等保障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使其成為形式上的平等保護而實質上的不平等保護。因此,務必規定緩、減、免三種情況的不同標准。只有明確緩、減、免三種情況的不同標准才能便於法院在實踐中操作,避免法院為圖方便和穩妥只採用緩交一種方式,違背立法本意,同時也可以防止法院審查不嚴,隨意減、免訴訟費用。人民法院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給予訴訟費上的減、緩、免,使得經濟有困難的當事人也能打得起官司,從而使訴訟權的平等保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保障。
2、民事、行政案件中指定訴訟代理人的作法。民事、行政訴訟中除了訴訟費用的緩減免之外,不需要有別的司法救助措施了嗎?這顯然是不夠的。在民事、行政訴訟中,生活極端貧困,沒有生活來源的當事人往往同時是法律知識缺乏,僅僅使他們順利進入訴訟程序,可因法律知識的缺乏明明「有理」可能勝訴而打不贏官司,此時訴訟費的緩免工作已喪失了原本的意義,僅達到了形式正義的層面。而法律援助制度往往不能夠深入到現實中的每一個案件,當事人可能不求助於法律援助機構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因此,在民事、行政訴訟中亦可引入指定訴訟代理人的做法,在符合司法救助的條件下,可為當事人提供法律知識的司法救助,使其無論在「物質」上或「精神」上都不再匱乏。
3、在決定勝訴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證據的取得方面,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也是可以納入司法救助的方式。在英國的法律制度改革中有這樣的趨勢,使法律援助進一步社會化,即從單純的慈善事業向國家責任化的轉變,「法律社會主義」,如果法官有權幫助社會地位較弱的當事人,那麼就可能消除訴訟當事人的不平等。法院應從原來的消極作用中擺脫出來,積極進行調查和取證,以便更好的了解案情。
4、法官在訴訟中釋明指導。釋明是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的一項重要義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救助形式。法官行使釋明義務,要貫穿到審理的全部程序中。釋明要規定以下程序。①立案時釋明,當事人在起訴時,立案法官要在審查訴狀後,進行如下釋明:即訴訟請求是否適當的釋明,權利義務的釋明,訴訟舉證的釋明,訴訟風險的釋明。②庭審准備階段的釋明:交換證據的釋明,舉證後果的釋明,訴訟程序、請求、事實的釋明。③庭審中的釋明:訴訟權利義務的釋明,訴訟法律後果的釋明等。但法官的釋明也要有度,要注意審判秘密的泄露。
5、人民法院建議公安機關調查取證的方式。這是針對受害人為弱勢群體的刑事自訴案件而言的。如前所述,一些刑事自訴案件的受害人由於調查取證能力差而使得案件無法立案,自己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護。本來就處於生存和發展弱勢的人群,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再得不到及時的救助,無異於雪上加霜。對此,法律上應當賦予人民法院有權建議公安機關為弱勢群體的刑事自訴案件調查取證。 司法救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司法救助承辦人和受援人在實施司法救助和接受司法救助過程中所應當遵循的的制度上的法律規定。總之,司法救助程序對保護一切被救助對象依法享有接受救助的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正確適用有關司法救助的法律規定,查明情況,審查條件,及時作出是否給予救助的決斷及有效防止司法救助的法律關系主體對司法救助權力的濫用具有積極的作用。它應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1、司法救助的申請
關於申請,一般情況下都包括書面和口頭兩種形式,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根據各地的不同實踐亦採用了書面和口頭形式。具體到司法救助,作者認為應當採用書面申請一種形式,因為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是權力機關,由其實施的救助應當具有嚴肅性和嚴格性,並應符合節約人民法院人力資源的原則。當事人符合司法救助條件,請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救助時,除了應當提交書面申請並寫明申請理由外,還應提供相關證明,其中因生活困難或者追索基本生活費用申請司法救助的,應當提供本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符合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的公民經濟困難標準的證明,此證明應有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出具。
2、司法救助的審查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司法救助的請求,由受理該案的審判人員負責審查,既要審查申請人申請救助的理由是否成立,屬不屬於應當給予救助的范圍,又要審查申請人符不符合救助的經濟條件和訴訟能力條件,並且有沒有法定證明機關的證明文件。經過審查,符合救助條件的,由審判人員提出同意意見,經庭長審核同意後,報主管副院長審批,其中申請減、緩、免交訴訟費,數額較大的,報院長審批。對申請不符合條件的,發出不予司法救助通知書。
3、司法救助的實施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司法救助的申請經審查符合條件的,應根據其申請救助的內容採取不同的救助措施。具體辦法是,由受理申請的審判人員在審查同意後,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內容製作或者減、緩、免交訴訟費的通知,或者是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事務所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或訴訟代理人的通知,或者是建議公安機關調查取證的通知,經主管領導審核同意後,申請救助的當事人持該通知到相應部門辦理救助事項。
4、司法救助被拒絕的申訴
當事人接到不予司法救助的通知後,可以申訴。申訴應當向同一人民法院提出。原因是,司法救助的條件一般比較明確,審判人員經審查後,大多都能做出正確判斷。也有少數審判人員可能因其他原因導致誤斷。在此情形下,給予當事人一次補救的機會也就足夠了。這樣也有利於當事人快速解決問題。
(七)規定司法救助的告知程序。法院應當把司法救助作為一項訴訟權利告知當事人,以保證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在知情的前提下決定是否申請司法救助,保障自身合法權利的實現。
(八)建立訴訟費用擔保制度,防止接受司法救助的當事人無限度地擴大訴訟請求。針對目前接受司法救助的部分當事人任意擴大訴訟請求這一問題,筆者建議建立一種訴訟費用擔保制度。該制度主要適用於緩交和部分減交訴訟費用的當事人,即由該當事人就其所緩交或減交後剩餘部分的訴訟費用提供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擔保人,如果該當事人敗訴(或者是所提出的過高訴訟請求未獲支持)又無力補足訴訟費用,則轉由其擔保人承擔該責任。
(九)規定防止訴訟費用的不當流失的程序。為了防止國家財產的流失,很有必要規定如下兩種程序:
①規定司法救助的撤銷程序。在訴訟過程中,對已經決定給予司法救助的案件,人民法院一旦發現被救助人經濟狀況好轉或者存在謊報虛報財產、濫用訴訟等情形時,亦即被救助方已不屬於被救助范圍的,應即予以裁定撤銷司法救助,並責令其交納訴訟費用。我國台灣民事訴訟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力能支出訴訟費用而受訴訟救助或其後力能支出者,法院應以裁定撤銷救助,並命令其補交暫免之費用。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84條規定:在判明受訴訟救助裁定的人欠缺本法所規定的要件或已經欠缺該要件時,存有訴訟記錄的法院,根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或依職權,可隨時作出撤銷訴訟救助的裁定,並命令其交付緩期交付的費用。因此,我國可參照台灣、日本的有關撤銷救助規定,結合我國國情規定司法救助的撤銷程序。
②增加對訴訟費用強制執行的程序性規定。由於法院強制執行訴訟費用的法律規定過於原則,不利於實踐操作,應當增加可操作的程序性規定。應這樣明確規定:在緩交的情況下,法官應要求被救助人在審理期限終結前補交訴訟費用;對有能力補交而拒不交納的,按自動撤訴處理;對確無能力補交的,可裁定減免訴訟費用。訴訟終結後,確定由對方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用的,法官要及時填報移送執行單給執行局,便於強制執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訴訟費用的不當流失。
(十)將司法救助工作納入流程管理。應明確立案、審理和執行各階段法官在救助工作中的互相配合和分工負責。對於需要追補訴訟費用的,應在判決生效後直接移送執行局予以執行。
(十一)解決司法救助的經費保障問題。要盡快制定相關法規,確定和及時撥付相應的司法救助經費,並納入財政預算,為規范司法救助發展和解決司法救助困難提供根本保證。筆者建議,基層法院的辦案經費,應當由中央財政直撥,不受地方財政預算。因為,基層法院的辦案經費受地方財政預算,就相當於受地方政府控制,法院的審判,或多或少會受到行政干預,出現司法不公現象。因此,要真正實行司法救助,務必解決司法救助的經費保障,應由中央財政直撥,不受地方財政預算限制。
(十二)建立健全司法救助監督機制。建立司法救助公示制度,定期將決定司法救助的案件予以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對司法救助的案件審結後,再定期評查,從制度上杜絕「人情救助」。
(十三)設立司法救助監督機關。
針對當前司法救助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要麼過於寬泛,要麼過於嚴厲的弊端,應在實踐中確立起監督機關或者機構。大陸法系國家檢察機關在訴訟中享有廣泛的法律監督權,而公訴權只是其監督權的具體體現和延伸。以法國為例,法國最高總檢察長的主要職責是「對國家整體活動進行監督。」檢察機關不僅對偵查活動、法庭審判活動及判決的執行等有監督權,還有權「①監督司法輔助人員;②監督、檢察書記員;③監視司法救助制度的營運等」。因此,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就應進一步確立檢察機關對同級及下級人民法院司法制度實施情況的監督職能。
綜上所述,我國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充分體現了人民司法工作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質要求,既有利於各類案件的及時解決,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程序公正,為維護實體公正創造了條件。實行司法救助,是保護弱勢群體基本人權的重要措施,對於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維護社會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備與否,在一定意義上體現著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高低。我國應當在適應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現有的司法救助制度,並配合其他社會制度共同作用,以提高我國的司法文明水平。

『捌』 社會救助法的徵求意見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通知
為了進一步增強立法的透明度,提高立法質量,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全文公布,徵求社會各界意見,以便進一步研究、修改後報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徵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低收入家庭專項救助、自然災害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以及低收入家庭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項社會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社會救助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社會救助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須通過立法加以解決:一是,社會救助的基本原則尚不明確,影響了社會救助功能的發揮;二是,部分地方的社會救助資金保障不足,導致一些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城區救助水平偏低、部分困難群眾未能納入社會救助的范圍;三是,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和自然災害救助制度缺乏法律行政法規的依據;四是,現行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救助標准過於原則,各地制定具體救助標准時缺乏統一的依據,隨意性過大;五是,有關部門對社會救助的申請審查手段不足,申請人騙取社會救助待遇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民政部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徵求意見的基礎上,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草案送審稿)》,報請國務院審批。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在充分聽取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企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經與民政部等有關部門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明確了社會救助的基本原則、管理體制和資金保障。
關於社會救助的基本原則,徵求意見稿規定,社會救助遵循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保障基本生活、鼓勵勞動自救和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第四條)
關於社會救助的管理體制,徵求意見稿規定,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社會救助工作,財政、教育、衛生、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相應的社會救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救助工作。(第六條)
關於社會救助的資金保障,徵求意見稿規定,社會救助所需資金,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對財政困難的地區和遭受特大自然災害的地區,中央財政按照規定給予適當補助;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開展救災募捐並接受國內外的社會捐贈。受贈的財產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公益事業捐贈的規定使用。(第九條)
(二)對社會救助的標准作了相對具體的規定。
徵求意見稿規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參考上年度當地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指標,並適當考慮必需的衣物、水電燃煤(燃氣)等因素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布執行,並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定期調整。(第十二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最低生活保障。(第十一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倍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根據需要給予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第十六條)臨時救助的標准和內容,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第二十六條第二款)
(三)規定了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具體措施。
徵求意見稿規定,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每月按標准發給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實物券,也可以給付實物。(第十四條)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在中等、高等教育階段,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助學金等救助,有關教育機構可以酌情減免學費。(第十八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成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參保費用有困難的,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對經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後個人負擔醫療費用數額較大的,可以給予適當補助。(第十九條)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住房困難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通過提供廉租住房、住房租賃補貼、經濟適用住房等方式予以保障,在寒冷地區還應當給予冬季取暖補助。(第二十條)對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二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基本生活因自然災害受到影響的人員提供資金、物資、服務等方面的救助,保障其吃、穿、住、醫等基本需求。(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對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資金、物資、服務等臨時救助。(第二十六條第一款)
(四)強化了管理部門對社會救助申請的審查手段。
徵求意見稿規定,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和有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以及信函索證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財產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查詢社會救助待遇申請人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存款或者持有有價證券的情況。(第十三條第二款、第十七條第二款)
此外,徵求意見稿還對不依法履行社會救助管理職責、騙取社會救助待遇、出具虛假證明等違法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
二、徵求意見的有關事項
有關單位和各屆人士可以在2008年9月8日前,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提出意見:
(一)登錄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通過網站首頁左側的《法規規章草案意見徵集系統》,對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
(二)通過信函方式郵寄。
(三)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將意見發送。
二○○八年八月十五日

『玖』 如何建立健全政法幹警違紀違法案件通報制度

(一)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基本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這一黨的根本組織制度。認真貫徹「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方針,正確處理集體領導與個人負責的關系。班子成員職責分工合理,權力配置適當。完善決策機制,做到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和按程序決策。凡涉及重要決策、幹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的使用,必須由集體討論決定。對全局和戰略性問題、重要人事任免,逐步實行票決制。健全各級黨委(黨組)民主生活會制度,提高民主生活會質量。建立健全黨內情況通報、情況反映、重大決策徵求意見制度。建立健全領導幹部述職述廉制度,完善領導幹部重大事項報告和收入申報制度。建立健全廉政談話制度和誡勉談話制度。建立健全廉政檔案制度。建立健全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和追究制度。探索建立對監獄勞教單位的巡視制度。
(二)建立健全行政審批制度。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不斷健全並嚴格執行司法行政機關行政許可實施與監督工作程序。建立健全與行政許可項目實施的管理和規范相關的配套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行政許可項目的後續監管制度。
(三)建立健全監獄勞教執法工作制度。完善辦理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加減教期、提前解教、所外就醫、所外執行、離監(所)探親以及禁閉、嚴管、戒具使用等管理和監督的具體制度。健全罪犯、勞教人員日常考核、立功(記功)呈報、安排會見通信、服刑(勞教)場所調動、工種安排等環節的工作規范和程序。建立健全違法執法行為責任追究制度。
(四)建立健全乾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制度。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及「5+1」法規性文件。完善幹部考核考察工作的制度和辦法。認真落實各級領導班子成員和管理人財物部門的主要負責人輪崗交流制度,實行任職迴避制度。建立健全乾部監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健全乾部推薦、考察、選拔任用工作監督責任制以及幹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制。逐步形成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
(五)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嚴格預算管理和財務審批。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認真執行政府采購制度。建立健全大宗物資集中采購制度。積極探索會計委派制度。建立健全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服務所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經費管理制度。
(六)建立健全工程項目和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嚴格執行工程建設招投標制度,實現工程建設全部實行招投標。建立健全監獄體制改革和布局調整中,土地置換、出讓及資產重組等事項的監管制度。建立健全司法所建設項目監管制度。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制度。
(七)建立健全紀檢監察工作體制。司法部和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及直屬單位,建立健全內設紀檢監察機構。完善省廳以下紀檢監察領導管理關系,省(區、市)司法廳(局)可根據實際,穩妥地開展監察機構再派出制度的試點。進一步推行監獄、勞教所向監區、大隊派駐紀檢監察員的做法。基層黨委均應設立紀委。監獄勞教單位紀委書記由同級黨委副書記擔任。監獄企業要建立紀檢監察機構,配齊配強人員。
(八)建立健全保證制度落實的責任制。各級各單位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保證制度落實的責任追究機制,包括決策失誤、執法過錯、用人失察、失職瀆職、違規違紀等方面責任追究制度。

『拾』 中辦、國辦引發《關於加強政法經費保障工作的意見》廳子【2009】32號原文

中央加強政法隊伍建設,落實政法經費保障非常好!

熱點內容
司法部工資 發布:2024-11-09 09:45:05 瀏覽:817
相關行政法原則 發布:2024-11-09 09:30:19 瀏覽:136
人大法律顧問制度 發布:2024-11-09 09:05:45 瀏覽:332
法律顧問機制意義 發布:2024-11-09 08:39:23 瀏覽:197
法院援助中心 發布:2024-11-09 08:00:34 瀏覽:883
佰仟金融分期合同條例 發布:2024-11-09 07:28:35 瀏覽:958
邁瑞法規注冊 發布:2024-11-09 06:52:49 瀏覽:245
2婚婚姻法 發布:2024-11-09 06:13:55 瀏覽:189
新聞倫理與法規自考 發布:2024-11-09 06:07:21 瀏覽:224
婚姻法54年 發布:2024-11-09 06:07:18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