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側改革
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今後國家建設有何啟示
意味著傳統消費端改革效益不佳。
從前的改革是由某個地點某個行業的逐漸開放帶來消費提升,促進行業增長。如今消費增長力量幾乎耗盡,大量低端產業產能過剩,產業的升級依賴於生產端的改革與投入。
在未來,不是人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是生產出什麼人們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市場要素對於企業行業發展影響下降,國家會更加註意對企業創新的引導,投入開拓市場的社會資源會顯著下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發展方略,其主要任務是:從供給側發力,通過重大改革的推進來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其重大的戰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宏觀調控效率和穩增長的重要推進器。一方面,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宏觀調控,形成「宏觀調控+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是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重要舉措。這實際上是強調穩增長中的結構變數和制度變數,而這兩個變數則是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屆政府強調宏觀調控要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寓短於長,以長促短,拓展了宏觀調控的時間軸,形成了「短期+長期」的思路。傳統的宏觀政策偏重於總量問題而忽視結構、制度問題。結構失調、體制僵化不僅增加穩增長的困難,甚至使發展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本質在於結構變化和制度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穩增長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領域改革取得明顯突破的情況,宏觀調控可以更多的採取市場手段和經濟手段,而盡可能減少行政手段,這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顯著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實現市場資源配置中起關鍵性作用的關鍵舉措。就經濟體制問題而言,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即簡政放權、深化價格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等五大方面都面臨重大的供給側體制問題,解決這些制度性的障礙的關鍵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發展為例,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動力不足主要是因為創新性文化基礎薄弱,投機性發展氛圍過濃,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智力花在投機取巧上,熱衷於泡沫投機活動,是導致實體經濟不振、創新動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這有文化因素,也有發展觀短視、政績考核制度等問題,更有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束縛了企業手腳的供給體制問題。深化市場化改革這一重大的結構性改革,不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創新寬松公平的宏觀環境,讓市場在競爭性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激勵,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競爭力。三是促進產業升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升級失敗,即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中低端而無法向中高端轉換,從而導致長期的需求不足、產業競爭力低下、社會嚴重不公平等問題,最終使得經濟長期失速,危機四伏,各類風險交織且集中爆發。國際上這樣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現象,有東南亞金融危機。因此,結構轉型升級能否順利推進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關鍵。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決定力量是制度創新,即對關鍵領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層次的市場經濟體制。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原動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四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改革並不僅是簡單的放權,是對舊體制的「破」,更關鍵的是在於「立」,即「立什麼樣的新規」?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來鞏固,來紮根,法治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的完善過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勵性的新制度,以此減少不穩定性,同時增加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能力。改革的深處就是法治。一方面,我們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標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基本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是僅提供一時的激勵,當一放就亂時再收回,像一些不夠深入的改革那樣形成「收放循環」,而是在打破一些關鍵領域的體制障礙的同時,建立基於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進。正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兩方面要求,使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王小廣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
2016年6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16年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去產能效果非常明顯。今年的去產能有兩大行業作為攻堅領域,一個是煤炭,一個是鋼鐵,1—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8.4%,5月份當月的產量和庫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15.5%,5月末規上原煤生產企業庫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鋼產量下降1.4%。
去庫存效果更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庫存數,4月末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下降了1.2%,這是2010年以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房地產庫存是一項重要任務,連續幾個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4月末減少521萬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較明顯。數據顯示,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5月份開始國家全面實行營改增,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營改增的試點就不斷擴大,有關部門預計,營改增今年將為企業降低成本6000億左右。補短板投資增速加大。主要是對農業、環境治理、高技術產業加大投資力度,解決一些瓶頸制約因素,今年1-5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比1-4月加快1個百分點,其中涉及這些短板領域投資增長速度更高,保持較快速度增長。比如水利、環境治理和公共服務業、信息傳輸業投資都在20%以上。盛來運強調,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三去一降一補」工作進展情況不錯,效果初步顯現。同時有些問題還需要關注,比如鋼鐵問題,從4月份和5月份兩個月的情況來看生產量有所反彈,可能跟這兩個月鋼材價格反彈有關系,相關企業借價格反彈之勢又恢復了產能,這個現象需要高度重視,這也說明去產能確實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堅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再上一個新台階。
㈡ 供給側改革的"加減法"怎麼做
十三五」時期要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如何做好供給側改革的「加減法」?鄭教授在本文中指出,簡單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到了建設質量經濟的時代,追求一個精緻的高附加值經濟。人們所需要思考和行動的都必須符合這個總體方向。在這個概念構架內,就中國經濟下一步,本文提出了幾個需要努力的重要領域。
㈢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法律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法律依據:《二零一九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活力不斷釋放。加大「破、立、降」力度。推進鋼鐵、煤炭行業市場化去產能。實施穩投資舉措,製造業投資、民間投資增速明顯回升。出台促進居民消費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傳統產業。深入推進簡政減稅減費。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證照分離」改革在全國推開,企業開辦時間大幅壓縮,工業生產許可證種類壓減三分之一以上。「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面實施。清理規范各類涉企收費,推動降低用能、用網和物流等成本。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各地探索推廣一批有特色的改革舉措,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度不斷提高。
㈣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
法律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法律依據:《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活力不斷釋放。加大「破、立、降」力度。推進鋼鐵、煤炭行業市場化去產能。實施穩投資舉措,製造業投資、民間投資增速明顯回升。出台促進居民消費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傳統產業。深入推進簡政減稅減費。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證照分離」改革在全國推開,企業開辦時間大幅壓縮,工業生產許可證種類壓減三分之一以上。「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面實施。清理規范各類涉企收費,推動降低用能、用網和物流等成本。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各地探索推廣一批有特色的改革舉措,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度不斷提高。
㈤ 如何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務產品
據報道,日前司法部召開的黨組會議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為鄉村振興提專供更好更豐富的公共屬法律服務產品。
司法所是農村公共法律服務的重要平台,要加強司法所建設,提高硬體配置,方便老百姓上網查詢、法律咨詢,要把扶貧濟困的法律服務作為司法所的一項特殊任務,按照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主動提供、主動介入。
希望鄉村振興的戰略可以早日實現!
㈥ 在推進供給側改革中發揮律師的積極作用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律師工作要主動適應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新任務新要求,在推進供給側改革中充分發揮律師的積極作用。
一、充分發揮律師在預測預警預防和減少供給側改革風
險方面的積極作用
2016年我國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化解過剩產能,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化解過剩產能,勢必有一批企業將兼並重組,勢必有一批「僵屍企業」將破產清算,勢必有一批職工將下崗分流。盡管中央財政安排了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盡管國家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提供托底幫扶。但是,在崗與下崗,收入肯定有差距。下崗職工的生活肯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化解產能過剩,勢必引發金融糾紛案的增多,勢必引發債務糾紛案的增多,勢必引發不良資產處置案的增多,勢必引發勞務糾紛案的增多,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在做好社會穩定風險的預測預警預報上,要充分發揮律師的職能作用,重點引導法律服務業在做好訴訟服務的同時,加大非訴訟服務力度,及時預警、有效防範和化解企業重組、破產和職工分流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及時化解重大敏感案(事)件。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2016年3月13日在第十二屆全
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指出,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5985件,審結14135件,比2014年分別上升42.6%和43%;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951.1萬件,審結、執結1671.4萬件,結案標的額4萬億元,同比分別上升24.7%、21.1%和54.5%。上升幅度達到21.1%——54.5%。這些案件,絕大部分都有律師參與。為保障公平正義,保障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和諧,發揮了律師的職能作用。
二、充分發揮律師在提供法律服務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過剩產能化解中遇到的土地、資金、債權、債務、房產、設備、人才、技術、勞動關系保障等問題必須讓律師參與,發揮律師的職能作用。
一是建設一支專業律師隊伍。對僵屍企業處置,最常見的是並購重組,主要是通過並購使得並購方獲得需要的資源和設備,進行轉型升級,讓被並購方的過剩產能升級為有效產能。在法律層面上,這需要對並購後的股權架構、法人治理結構、知識產權保護、勞資關系和職工安置、金融債權處置、稅務籌劃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安排和設計。為此,需要組建專業的並購重組律師隊伍,加強對策研究,形成應對機制。
二是重整清算僵屍企業。最高人民法院為了配合供給側改革,加大了對破產案件的受理力度,要求各地法院形成執行與破產立案的對接機制。最高人民法院還提出在省會城市的中級人民法院成立專門的破產審判業務庭,部分省轄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批准也可以成立破產庭。讓真正無法在市場上存活的企業破產清算,讓有一定生存希望的企業進入重整程序,重回正常經濟生活。
三是對有條件的企業進行債務重組。債務重組,不同於並購,也未進入破產程序,而是由債務人企業與債權人通過協議安排,暫停計算債務利息,並與債權人或新的投資人協商,引入資金,進行企業改造,將過剩產能處置,逐步產生有效產能,最終完成債務清償。債務重組的具體措施還包括「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等方法。債務重組需要有專業的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專門的投資顧問甚至技術顧問介入,政府更應當有效介入,協調債權人,勸說債權人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政府有義務幫助產能過剩企業引進技術,促使其轉型升級。
四是回購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對於難以通過轉型升級完成過剩產能化解,且資產負債率尚未達到破產程度的僵屍企業,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回購其資產,進行資產重組。產能過剩企業雖然生產難以為繼,但仍擁有土地、房產等有效資產,政府可以通過回購其土地等資產的形式,促使這些企業關閉,清償職工工資、欠稅和對外債務,從而有效利用其資產。
五是引導債權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對於長期歇業甚至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僵屍企業,政府有關部門同樣應當及時向社會公示,推動債權人提起訴訟,保障僵屍企業的有效資產及時變現,減少資源和資產的閑置浪費,提高效益,降低因債務拖欠形成債務鏈導致債務危機的可能。這項工作也應當充分發揮律師作用,推進律師有效參與。
六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建立健全職工再就業、轉崗培訓等勞動保障制度。無論怎樣處置僵屍企業,職工的轉崗、安置和再就業是政府必須面對的難題。依法安置富餘職工,除了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支持,還需要政府向富餘職工提供公共服務,需要法律的援助。
三、充分發揮律師在服務平安建設上的積極作用
供給側改革需要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穩定的社會環境。這些,都需要充分發揮律師在服務平安建設上的積極作用。
武漢市在供給側改革中努力提高公共法律服務的普惠性,把社區律師全覆蓋作為特色項目列為該市政府一級目標管理。讓律師從高檔寫字樓「走出來」,「下沉」到社區「接地氣」。市民在家門口便可享受到免費的法律服務,在全市為供給側改革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此項工作得到國家司法部和湖北省司法廳的充分肯定和推廣。到目前為止,武漢已經在全市的1325個社區、1991個行政村配齊了法律顧問律師。這項工作政府重視,社區歡迎,律師願意,居民滿意。
武漢市司法局以政府出資1400萬元替居民購買法律服
務的形式,從全市175家律師事務所的2412名執業律師中,抽掉精兵強將,實現全市社區律師全覆蓋。數十萬群眾在家門口受益。武漢市在全國首創「10分鍾法律服務圈」,將平安建設延伸到社區,延伸到家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武漢市「律師進社區」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是全覆蓋、廣宣傳。每個社區都有一位律師「坐堂問診」。社區律師每周四實行定點服務、定時服務、掛牌服務、上門服務。並通過電子顯示屏、門棟通知和制發宣傳冊、專題片、宣傳展板、便民服務聯系卡等方式,促使「律師進社區」家喻戶曉。
二是多形式、優服務。律師通過坐診咨詢、法律援助、法制宣傳、法制講座、矛盾糾紛調解、代寫法律文書、提供顧問服務等多種形式,為居民和社區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深受群眾喜愛。武漢市積極支持社區律師為遭遇法律困境的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武漢市法援基金會從全市范圍選定41名熱心法律援助、具備法律業務專長的青年律師為居民免費打官司,每人每月給予1000元補貼。
三是建制度、強保障。為推動社區(村)法律顧問建設,武漢市司法局出台「四定」規定:定人員,每個社區、村與律師簽訂顧問合同;定時間,每周四律師進社區,每月確定一個固定時間律師進鄉村開展法律服務;定職責,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法治講座、參與涉法涉訴信訪接待化解、幫助調解矛盾糾紛等;定補貼,社區法律顧問每月1200元,村(大隊)法律顧問每年6000元,且納入市、區兩級財政預算。同時,強化檢查考核,每周檢查通報,每月匯總考勤,每季據實發放工作補貼,年終進行評先獎勵,保障律師進社區工作落到實處,收到實效。由於「律師進社區」工作有了經費保障。使社區律師在奉獻社會的同時勞有所得。
武漢市各區司法局還通過創建社區律師工作QQ群、微信群等網路平台,實現信息化管理,達到了信息公開、經驗交流、解決問題的「三及時」效果。
按規定,社區律師每周四到對接社區掛牌服務,本人要做工作記錄,社區要打考勤,市、區司法局專人巡查。規定明確社區律師要履行五大職能:圍繞政府中心工作和社區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公益法制講座、競賽、展覽等活動,搞好社區法制宣傳;為低保戶、殘疾人、下崗職工等社區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配合社區做好居民各種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及服務,為社區企業、社區居委會自治管理提供顧問服務;按照黨委、政府和基層自治組織的要求,積極參與社區涉法涉訴信訪、群體性事件等維護穩定工作,促進社區法治建設,維護社區和諧穩定。
四是真惠民、見實效。武漢市司法局還嘗試讓社區律師通過社區區域網、QQ群與居民互動,開展網上服務。一些社區律師除了星期四的固定「坐診」,還在社區QQ群開通了「相約星期四」法律咨詢。對殘疾人、病重人員、老年人等行動不便的社區群眾,社區律師還可預約上門提供法律服務,或通過網路及電話提供服務。社區律師的工作獲得群眾的充分認可。
武漢市在供給側改革中積極推行「律師進社區」工作,服務發展,服務和諧,服務穩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一是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為社區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社區律師針對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企業兼並重組、「僵屍企業」破產清算以及職工下崗分流等具體問題,積極開展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法律培訓等。據統計,從2015年至2016年8月,律師在武漢社區(村)接待法律咨詢65.98萬人次,開展法治宣傳9324場,辦理各類案件3839起,參與糾紛調解17951件,參與社區(村)涉法涉訴信訪接待4211次。走出了一條基層矛盾糾紛源頭預警防範、過程管控化解、末端代理訴訟的法治路徑,進一步提升了基層平安法治建設水平,贏得黨委、政府好評。
二是普及法律知識,提高了群眾法治觀念。社區律師圍繞供給側改革,開展法治宣傳教育。過去,社區和居民習慣於「信上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社區遇到疑難矛盾糾紛習慣於找上級組織,居民遇到困難和問題習慣於去信訪找領導。社區律師進駐後,潛移默化地提高著群眾的法治觀念。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
三是幫助黨和政府掌握社情民意,依法行政,推動了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建設。千名律師進社區,收集回大量基層社情民意。武漢市司法局定期梳理,適時上呈,供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千名律師進社區,在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中架起了「連心橋」,牽起了「紅紐帶」。
供給側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改革,少不了法律服務的參與,離不開律師的積極作用。
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含義和意義
含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意義: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4、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
5、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7)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側改革擴展閱讀
具體內容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
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
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㈧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何建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簡政減稅減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新興產業統計。加大網路提速降費力度,實現高速寬頻城鄉全覆蓋,擴大公共場所免費上網范圍,明顯降低家庭寬頻、企業寬頻和專線使用費,取消流量「漫遊」費,移動網路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讓群眾和企業切實受益,為數字中國建設加油助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重點是照後減證,各類證能減盡減、能合則合,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大幅縮短商標注冊周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再壓減一半。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決不允許假冒偽劣滋生蔓延,決不允許執法者吃拿卡要。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大力推進綜合執法機構機制改革,著力解決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問題。加快政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打通信息孤島。清理群眾和企業辦事的各類證明,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要破障礙、去煩苛、築坦途,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便利。
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改革完善增值稅,按照三檔並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平,重點降低製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准。大幅擴展享受減半徵收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范圍。大幅提高企業新購入儀器設備稅前扣除上限。實施企業境外所得綜合抵免政策。擴大物流企業倉儲用地稅收優惠范圍。繼續實施企業重組土地增值稅、契稅等到期優惠政策。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調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徵收標准。繼續階段性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繳費比例。降低電網環節收費和輸配電價格,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降低過路過橋費用。加大中介服務收費清理整頓力度。全年要為市場主體減輕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不合理的堅決取消,過高的堅決降下來,讓企業輕裝上陣、聚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