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業限製法律人家投資我公司
㈠ 競業限制的含義
法律分析:競業限制是指公司的職員(尤其是高級職員)在其任職期間不得兼職於競爭公司或兼營競爭性業務,在其離職後的特定時期和地區內也不得從業於競爭公司或進行競爭性營業活動。競業限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不會隨著職員的流動流向競爭性的企業,保持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我國競業限制的規定散見於法律法規與部門規章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條 董事、經理不得自營或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或者從事損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動。從事上述營業或活動的,所得收入應歸公司所有。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經理,未經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同意,不得兼任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經營組織的負責人。
㈡ 競業限製法律規定
競業限製法律規定如下:
1、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2、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競業限制是指用人單位和知悉本單位商業秘密或者其他對本單位經營有重大影響的勞動者在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後的,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經營同類業務或有其他競爭關系的用人單位任職,也不得自己生產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㈢ 競業限制如何界定,競業限制的分類有哪些
您好:
一、競業限制如何界定
在我們看來,競業限制是指用人單位和知悉本單位商業秘密或者其他對本單位經營有重大影響的勞動者約定在勞動合同終止或者解除後的一定期限內,勞動者不得到生產與本單位同類產品或者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任職或者與生產與本單位同類產品或者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發生業務關系,也不得自己生產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者經營同類業務。
我們進行上述的定義,主要是有以下的考慮:
勞動者身份的限制。由於競業限制在一定時間內限制勞動者到相同或相類似的行業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關乎勞動者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甚至關乎勞動者的生存權,所以其對勞動者的影響很大。也正是由此競業限制不能針對所有勞動者,尤其是那些謀生手段低下的,可替代性很強的普通勞動者。所以這里把勞動者限定為「知悉本單位商業秘密或者其他對本單位經營有重大影響」的勞動者。因為如果僅僅限定為「知悉本單位商業秘密的勞動者」,實際上是將競業限制條款看成是保護商業秘密的工具,將競業限制與保護商業秘密等同起來了。這就沒有認識到競業限制條款本身的獨立價值,故增加「或者其他對本單位經營有重大影響的」以示之。
支付時間的限制。增加「應當在勞動合同終止或者解除的同時」,主要考慮到現在有些用人單位巧立名目,主張平時所付報酬中就有部分是競業限制補償,這不利於保護勞動者權利,故應將給付補償金的時間定為勞動合同終止或者解除的同時。
支付方式的限制。主要是考慮到保護勞動者。因為如果不一次性支付,則用人單位很可能會採取分期支付,這樣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後,還需要與原用人單位交涉,產生糾紛的可能性大。同時也考慮到,「一次性支付」對用人單位也是有利的。因為如果分期支付,萬一有遲延,則勞動者可以以「用人單位未按照約定向勞動者支付競業限制經濟補償的」為理由,主張競業限制條款或者競業限制協議失效。
支付形式的限制。考慮到用人單位可能會用等價物品補償,如將庫存的積壓貨作為補償給付勞動者,這樣勞動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故這里限定為貨幣。
二、競業限制的分類
競業限制有多種分類方法。有學者依據其產生的依據不同,可將競業限制分為法定競業限制和約定競業限制兩種。依據不競業義務存在的時間,可將競業限制分為在職競業限制和離職競業限制。
他們認為,法定競業限制即義務人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不競業的義務。各國的商事組織法中都有針對董事、經理、合夥人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競業限制義務的規定。就目前我國立法看,《公司法》第148條第一款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合夥企業法》第30條規定:「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第40條第4款規定:「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不得兼任其他經濟組織的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不得參與其他經濟組織對本企業的商業競爭。」我國立法中有關法定競業限制的規定也是針對董事、經理、合夥人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做出的,對於一般勞動者是否承擔法定競業限制義務,立法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
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實際上此時的法定競業限制義務就是公司等企業形式中高管對公司的忠誠義務。而合夥企業中合夥人不是本文語境中的勞動者,是合夥成員,是成員對社團的忠誠義務。這種法定競業限制義務可以理解為從勞動法角度對公司、合夥等形式中勞動關系的認定及其延伸。如高管與公司之間的關系也是勞動合同關系,但其特殊性在於,高管可能同時也是股東,甚至職工,職工也可能成為公司的小股東。怎樣理解這些人所負的義務是忠誠義務還是競業限制義務呢?
從勞動力的稀缺性和可替代性角度考慮,需要較高智慧和較高技術的勞動,自然人想成為這樣的人,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投資,要冒更大的風險。而能夠付出、願意付出這樣投資的人相對較少,這就使具有較高智慧和較高技術的勞動力成為相對稀缺的商品。
現代已有學者提出將人力資本概念引進現代企業制度。1983年,斯蒂格勒和弗里德曼認為大企業的股東擁有對自己財務資本的完全產權和控制權,他們通過股票的買賣行使其產權;經理擁有對自己管理知識的完全產權和支配權,他們在高級勞務市場上買賣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股份公司並不是什麼「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而是財務資本和經理知識能力資本這兩種資本及其所有權之間的復雜合約。之所以將其稱為資本,是由於其有稀缺性和可增值性。這些與物力資本是很相似的。
實際上勞動法上競業限制研究的一個困境可能就在此。即人力資本家與公司的關系。他既持有公司的股票,又與公司有聘用關系,機會成熟時,甚至可以通過管理層收購(MBO)等方式直接擁有公司,完成從人力資本家到物力資本家的轉化。管理層收購制度發軔於英美等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在英美、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都有應用,我國也有相關的實踐。那麼,這些人力資本家到底是公司的股東,還是公司的員工,還是兩者兼有?其所負的義務到底是忠誠義務,還是競業限制義務,還是兩者兼有?忠誠義務與競業限制義務到底是什麼關系?而且普通的股東是不要求對公司承擔忠誠義務的,這點我們從上市公司的小股東可以自由的轉讓股票和進行同業經營上可見端倪,只有大股東才有轉讓股票的限制。
能不能將競業限制義務理解為忠誠義務的具體化?我們認為有待商榷。因為對兩個以上的忠誠就是不忠誠。員工一旦離開原公司,就不存在對原公司的忠誠義務了。在這個意義上,員工在一定時間內,只能要求其對一家公司或組織承擔忠誠義務。
能不能將法定競業限制義務與忠誠義務劃等號?也不可以。因為競業限制,只是限制「競業」,而不能限制其他交易,如自我交易,與第三方的惡意交易。而這要靠忠減義務來限制。而且在存在忠誠義務的前提下,法定競業限制義務有無存在的必要?因為凡是法定競業限制義務所限制的,也是忠誠義務要求不作為的,二者會出現疊床架屋。有學者認為,忠實義務與競業限制義務之不同點主要有二:「一是兩者作用的階段不同,忠實義務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對勞動者具有約束力,而競業限制則是在勞動關系結束後對勞動者再就業進行限制;二是兩者存在的合法性所依據的理論不同,前者是勞動法律關系的特徵所要求,而後者則是保護勞動關系從業自由原則和公平競爭規則之間博弈的結果」
所以,我們認為競業限制義務只有約定的,而沒有法定的,因而就只有離職競業限制義務,而沒有在職競業限制義務。這樣就體現了競業限制義務設定的初衷,即勞動者離職後約定的不競業的義務。當然,如果將法定競業限制義務理解為忠誠義務的具體化措施,也是可以的。但再往深處,就沒有研究路徑了,因為法定競業限制義務跳不出忠誠義務的內涵,所以我們不應糾纏於概念之爭。至少在本文中,我們只想集中精力探討一下約定的競業限制義務的相關問題。
約定競業限制是指基於當事人的約定而產生的競業限制。約定競業限制的理論基礎是誠信原則和契約自由原則。誠信原則的內涵在此可以理解為兩方面:公司對員工誠信,不惡意的破壞員工更好的締約機會——得到更高報酬和更好勞動條件的機會;員工對公司誠信,不惡意破壞原公司的商業機會和商業信譽——在一定時間內,不能自營或幫他人經營與原來公司相同或相類似的業務。這並不是限制競爭,而是反對利用從原公司獲得的資源來與原公司競爭,這是違反誠信義務的。契約自由原則,是以誠信原則為前提下的契約自由,並不是不受限制的締約自由。因為用人單位或勞動者在不同階段都可能淪為弱者,在不講誠信原則下的自由,只能是偽自由。經濟法就是為此而生,勞動法也是為此而生。其目的就是通過國家審慎的監管和協調,使得締約的市場主體有一個較為平等的締約籌碼。
㈣ 不了解競業限制,哪種情況存在競業限制
競業限制概念
1.競業限制是用人單位對負有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勞動者,在勞動合同、知識產權權利歸屬協議或技術保密協議中約定的競業限制條款,即:勞動者在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後的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經營同類業務或有其他競爭關系的用人單位任職,也不得自己生產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限制時間由當事人事先約定,但不得超過二年。
2.競業限制條款在勞動合同中為延遲生效條款,也就是勞動合同的其他條款法律約束力終結後,該條款開始生效。
第二十四條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第九十條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㈤ 合作方簽訂競業限制協議有哪些法律法規
合作方能簽署競業限制協議,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合夥人是指投資組成合夥企業,參與合夥經營的組織和個人,是合夥企業的主體。合夥企業是指由各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營利性組織。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第三十二條
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
除合夥協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外,合夥人不得同本合夥企業進行交易。
合夥人不得從事損害本合夥企業利益的活動。
㈥ 競業限制相關法律知多少
您好:
競業限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不會隨著員工的流動流向競爭性的用人單位,保持用人單位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我們競業限制的規定散見於法律法規與部門規章中。
1、《勞動合同法》
第23條的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24條的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2、《公司法》(2006年修訂)
第70條的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同意,不得在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兼職。」
第149條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五)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前款規定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 」
3、《合夥用人單位法》(2006年修訂)
第32條的規定:「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用人單位相競爭的業務。除合夥協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外,合夥人不得同本合夥用人單位進行交易。合夥人不得從事損害本合夥用人單位利益的活動。」
第99條的規定:「合夥人違反本法規定或者合夥協議的約定,從事與本合夥用人單位相競爭的業務或者與本合夥用人單位進行交易的,該收益歸合夥用人單位所有;給合夥用人單位或者其他合夥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4、《個人獨資用人單位法》
第20條的規定:「投資人委託或者聘用的管理個人獨資用人單位事務的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六)未經投資人同意,從事與本用人單位相競爭的業務;」
5、《關於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科發政字[1997]317號)
第七條的規定:「單位可以在勞動聘用合同、知識產權權利歸屬協議或者技術保密協議中,與對本單位技術權益和經濟利益有重要影響的有關行政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協商,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約定有關人員在離開單位後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爭關系或者其他利害關系的其他單位內任職,或者自己生產、經營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業務。凡有這種約定的,單位應向有關人員支付一定數額的補償費。競業限制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三年。
競業限制條款一般應當包括競業限制的具體范圍、競業限制的期限、補償費的數額及支付方法、違約責任等內容。但與競業限制內容相關的技術秘密已為公眾所知悉,或者已不能為本單位帶來經濟利益或競爭優勢,不具有實用性,或負有競業限制義務的人員有足夠證據證明該單位未執行國家有關科技人員的政策,受到顯失公平待遇以及本單位違反競業限制條款,不支付或者無正當理由拖欠補償費的,競業限制條款自行終止。
單位與有關人員就競業限制條款發生爭議的,任何一方有權依法向有關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6、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勢下做好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審判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1號)
第10條的規定:「妥善處理因競業限制引發的糾紛。在審理競業限制糾紛案件時,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實際水平,堅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基點,既要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秩序,又要注意平衡市場主體的利益關系;既要防止因不適當擴大競業限制的范圍而妨礙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又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等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實現設立競業限制制度的立法本意和目的。」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審判職能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11〕18號)
第26條的規定:「妥善處理保護商業秘密與自由擇業、涉密者競業限制和人才合理流動的關系,維護勞動者正當就業、創業的合法權益,依法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職工在工作中掌握和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除屬於單位的商業秘密的情形外,構成其人格的組成部分,職工離職後有自主利用的自由。在既沒有違反競業限制義務,又沒有侵犯商業秘密的情況下,勞動者運用自己在原用人單位學習的知識、經驗與技能為其他與原單位存在競爭關系的單位服務的,不宜簡單地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原則規定認定構成不正當競爭。妥善處理商業秘密保護和競業限制協議的關系,競業限制協議以可保護的商業秘密存在為前提,但兩者具有不同的法律依據和行為表現,違反競業限制義務不等於侵犯商業秘密,競業限制的期限也不等於保密期限。原告以侵犯商業秘密為由提起侵權之訴,不受已存在競業限制約定的限制。」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第六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但未約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30%按月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前款規定的月平均工資的30%低於勞動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勞動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第七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和經濟補償,當事人解除勞動合同時,除另有約定外,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履行競業限制義務,或者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後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八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和經濟補償,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後,因用人單位的原因導致三個月未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請求解除競業限制約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九條的規定:「在競業限制期限內,用人單位請求解除競業限制協議時,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在解除競業限制協議時,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額外支付勞動者三個月的競業限制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條的規定:「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後,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按照約定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9、《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國發〔2008〕18號(29)】
第29條的規定:「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建立商業秘密管理制度。依法打擊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妥善處理保護商業秘密與自由擇業、涉密者競業限制與人才合理流動的關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㈦ 競業限製法律規定是什麼
競業限制是用人單位對負有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勞動者,在勞動合同、知識產權權利歸屬協議或技術保密協議中約定的競業限制條款,即:勞動者在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後的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經營同類業務或有其他競爭關系的用人單位任職,也不得自己生產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限制時間由當事人事先約定,但不得超過二年。競業限制條款在勞動合同中為延遲生效條款,也就是勞動合同的其他條款法律約束力終結後,該條款開始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㈧ 合夥經營中的競業禁止法律是怎麼樣規定的
我國有關競業禁止的規定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的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包括設計、程序、產品配方、製作工藝、製作方法、管理訣竅、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招投標中的標底及標書內容等信息。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有三:一是該信息不為公眾所知悉。即該信息是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取的;二是該信息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三是權利人對該信息採取了保密措施。概括地說,商業秘密就是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取的,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信息。
競業禁止是指公司的職員(尤其是高級職員)在其任職期間不得兼職於競爭公司或兼營競爭性業務,在其離職後的特定時期和地區內也不得從業於競爭公司或進行競爭性營業活動。競業禁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不會隨著職員的流動流向競爭性的企業,保持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我國競業禁止的規定散見於法律法規與部門規章中。主要法律依據有
1、《公司法》第l條規定:董事、經理不得自營或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或者從事損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動。從事上述營業或活動的,所得收入應歸公司所有。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經理,未經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同意,不得兼任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經營組織的負責人。
2、《合夥企業法》規定: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合夥人違反本法第30條規定,從事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或者與本合夥企業進行交易,給合夥企業或其他合夥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3、《個人獨資企業法》規定,投資人委託或者聘用的管理個人獨資企業事務的人員未經投資人同意不得從事與本企業相競爭的業務;
以上法律只是非常原則地對競業禁止的問題作出了規定,勞動部和國家科委等部門有關文件中對競業禁止的問題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
㈨ 合夥企業法中的競業禁止
根據《合夥企業法》的規定,競業禁止是指合夥人不得從事與合夥企業相競爭回的業務答、不得與合夥企業本身進行交易以及不得損害合夥企業的利益。
《合夥企業法》第三十二條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
除合夥協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外,合夥人不得同本合夥企業進行交易。
合夥人不得從事損害本合夥企業利益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