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法律服務現狀
1. 律師事務所,項目拓展包括哪些
中小企業法律服務外包是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一種法律服務形式。其起源於英美,這幾年再我國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頗具潛力的服務形式,將來也必定會成為市場國際化下的一種主流服務。鑒於目前學界對這一課題研究甚少,筆者就目前國內中小企業的法律服務現狀、法律服務外包的含義、優勢、內容、分類以及初步構建中小企業法律服務體系進行了簡單闡述。
2. 中小企業需要哪些法律服務
1、企業合同起草,審核
很多企業所需要的銷售合同、采購合同、供貨協議、清單等等很多是從網上下載的,認為這個沒有必要來請律師起草。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平時接觸的大量合同糾紛案件中的合同,很多都是從網上下載的。其實,網上的合同往往是通用的格式合同,沒有考慮各個公司本身的特點、商業習慣及簽約對象等特有的因素,也沒有考慮到一些更細節的問題,一旦發生糾紛,依據合同往往很難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所以建議企業在購買原材料,招聘員工,銷售產品等方面需要簽定大量的協議、合同,聘請律師提供專業服務。
2、企業清理欠款工作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發生各種經濟往來,這就會涉及到大量的應收帳款和對外債務。對外負債需要企業有充足的資金作保障,如果對方提起訴訟,就需要法律專業人士代理應訴。更重要的是,公司在銷售產成品或服務的時候,免不了應收帳款,相信大多數公司都存在這一問題。而在追收帳款的過程中,往往很多問題涉及法律,甚至要仲裁或訴訟挽回經濟損失,這就是許多優秀企業聘請法律顧問的首要工作。
3、企業勞動,人事制度的完善
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後,勞資糾紛明顯增多。企業用工往往存在很大的風險,不僅僅是勞資糾紛,還在於職務侵佔、商業秘密、技術秘密被泄露等等,有時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打擊。所以,企業雖小,仍有必要聘請律師在相關的制度設置上做好文章,將勞動用工風險降低到可控的范圍。
4、 企業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的維護工作
現代社會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的維護工作越來越重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網路知識產權,這些都是一個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立於不敗之地以至於發展壯大的有力武器。本人目前正在考專利人資格,對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網路知識產權等業務都非常熟悉;以後,專業知識產權律師,是我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方向。
5、法律風險防範
首先:法律顧問服務的主要功能:已不在於顧問單位發生糾紛、損失後進行亡羊補牢式的訴訟救濟,而在於為顧問單位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適量超前的、防患於未然的專業化法律安全保障體系。同時,及時審查清理出顧問單位已有的法律問題隱患,提出完善的法律意見,清理出需要及時依法處理的法律事務,保障顧問單位的利益和訴訟時效,提出妥善的糾紛解決方案和補救辦法。
也許有的人要說法律風險防範,不就是上面的合同審核、清理欠債、完善人事制度、維護知識產權嗎?當然包括,但不是上面各項的簡單相加,是強調一整套有針對性的、適量超前的、防患於未然的法律安全保障體系。
法律安全保障體系主要包括九個子項目:
1、公司治理結構;
2、公司合同風險防範體系;
3、公司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4、公司人力資源法律保障體系;
5、公司重大重組項目風險防範體系;
6、公司法律風險預警機制;
7、公司法律風險救濟機制;
8、公司法律培訓;
9、公司法律風險年度評估報告。
由於篇幅所限,我們重點介紹公司合同風險防範體系和公司法律風險年度評估報告。
(一) 公司合同風險防範體系
公司合同風險防範體系的首要目標在於有效防範合同糾紛,努力做到零訴訟,以有效降低公司經營風險,實現利益最大化。我們認為合同風險防範體系的構建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應當全面梳理公司的合同風險。從客戶分類、業務分類、交易模式分類出發,綜合考慮產業鏈風險、政策法規風險,對公司的合同進行全面梳理,明確從哪一角度出發更適合公司合同的法律風險分類管理。第二,建構合同模板。在對公司不同類型的合同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建立合同模板。合同模板的建構必須符合有效性、確定性、合理性、操作性、主動性原則。第三,合同操作指引及風險提示。對合同模板的具體操作和操作過程中的法律風險進一步作出詳細規范。第四,合同流程管理。包括:簽訂前管理、簽約管理、履行管理、憑證管理、預警管理、評審管理。第五,合同培訓。
(二) 公司法律風險年度評估報告
我們認為,公司法律風險防範體系的建構是公司商業風險管理的長期方案和目標。公司法律風險隨著公司外部的法律風險環境和公司內部商業戰略的調整而不斷的發生變化。公司的經營環境發生變化後,法律風險應當重新評估,公司法律風險防範體系也要做相應的調整。比如,今年公司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很多原來適用的商業活動規則都將發生變化,公司章程被提到相當重要的位置。這時,本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合同風險防範體系、公司重大重組項目風險防範體系、公司法律風險預警機制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此外,公司外部產業鏈變化、公司內部商業戰略調整、商業安排調整都將使公司法律風險發生變化。因此,公司有必要經常性地對公司法律風險進行評估。通過全面調查和梳理公司經營所涉的法律事項,並就公司年度商業安排制定出法律風險防範重點,提出防範預案。主要內容包括:盡職調查、風險披露、方案論證、預案設計等內容。
只有公司法律安全保障體系的各子系統都運轉良好,公司法律風險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為公司可持續性的高效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總之,法律安全保障體系,重在事前預防和過程式控制制,從源頭上減少糾紛、訴訟的產生;事後(一旦發生糾紛、訴訟)首先考慮減損。
在現代社會,一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中發展,需要處理好大量的法律工作。除上面列舉以外,在很多方面也涉及法律政策,比如企業新設合並、企業融資、企業涉訟事務、企業內部職工法律咨詢等等,這里就不一一詳述。所以,而作為中小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則要考慮的:不是應該不應該聘請一位律師參與管理企業呢,而是如何挑選律師,然後充分利用其在法律的特長規避風險,減少損失。
3. 如何做好企業法律服務工作
企業法律服來務是律師業務自的基本業務之一,做中小企業法律服務是律師的基本技能之一。現階段的中小企業面臨種種發展的困難,青年律師可利用自身的優勢,理論聯系實踐,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抓住機遇,運用基本技能,引入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加強服務理念,加強基本功訓練,提升自身素質,調整心態,腳踏實地,逐步提升,並合理利用律師事務所團隊的力量,提升青年律師自身的能力,做好中小企業法律服務。
4. 中小企業該如何做好企業法務管理
中小企業的核心目標首先是求得生存。一切行為以業務為導向,企業會緊緊抓住銷售、生產等領域的工作,圍繞市場、運營等業務來配置資源。對於純粹的職能工作,如人力資源、審計、合規等,包括法務,以及直接體現法務價值的對外長期投資等,會關注較少。這也是很多法務人員,在企業中所感受到的「不受重視」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業規模不大,組織結構相對簡單,內部制度和流程不像大企業那樣齊備、完善。甚至,即便有相關制度,也不一定真正執行。而且,其結構、制度和流程,經常處於動態、快速的變動中。表現為中小企業的「亂」、「變」、「快」。這既是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靈活且應變,當然,有時也成為中小企業面臨的困惱。
中小企業人員少,架構扁平,員工之間一般可便捷地面對面交流。中小企業的「人和」因素非常強,創始人和骨幹員工、核心員工往往具有血緣、鄉緣、學緣等關系。一方面,中小企業內部溝通很直接,沒有科層制帶來的官僚作風。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內部的人情味較重,組織主要依靠「人」來維系。法治氛圍相當薄弱。這與法務部工作所依賴的「法治管理」環境也是背離的,無疑會增加法務工作的難度。
中小企業的管理者一般是創業者(老闆)本人。創業者的理念就是企業的理念。創業者的領導風格決定了企業的管理風格和員工的行為風格。企業的決策權高度集中。即便中小企業設立董事會,聘請職業經理人,但公司最重要的決定都是由企業出資最大的一個或幾個股東作出的。實踐中,委託代理機制並不總能發揮作用,加上缺少有效的內部授權體系和外部市場監督,中小企業的老闆都是深度參與企業的一切大小經營行為。
中小企業在與外界進行資源、產品交換時,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即市場競爭游戲的遵從者。體現在簽訂合同時,中小企業往往是「乙方」,願意接受來自「甲方」的合同文本。對於交易條件的制定和修改,話語權很小,甚至願意以「賒銷」、「墊資」的方式來擴大銷售。這會導致中小企業產生很多應收款,從而隱藏著法律風險。然而,與沒有任何銷售和收入相比,這些風險又是值得中小企業去冒的。這提示法務部一定要具備對於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進行平衡的意識,這可能是中小企業法務部最為核心的管理密碼吧。
中小法務部的工作,猶如中小企業其他職能性工作,是圍繞中小企業的業務需求而定的。中小企業以能夠以合適的價格賣出越多越好的產品為生命線。法務部不直接參與產品(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但對於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有責任使其合法、合規且盡可能地放大。
促進企業壯大,大體上有兩條途徑:
一是通過創新,加強「差異化」的競爭力;
二是通過並購,擴大規模、控製成本,加強「壟斷式」的競爭力。
要麼「新」,要麼「大」,要麼兩者皆有。「大」是指細分領域內的「大」,不一定要進行橫向比較。兩者皆有,難度最大。往往也只是某一種占據主要地位,不可能兩者同時皆強。這三條路是所有企業必須做出的選擇。中小企業,更是如此。要麼不斷創新,要麼在本領域內做到前面幾名。
中小企業法務部工作,可由此展開:
首先,中小企業法務通過對采購、銷售、生產等業務行為提供合同起草與審核工作,對勞動用工、知識產權管理等職能行為提供法律意見咨詢與協助處理工作。這些事務,屬於常規的法務工作。這些法務工作,又屬於通用的法務工作。不同的行業,從工作內容和難易程度,似乎區別不大。如前所述,「差別」更多地取決於中小企業老闆個人。
其次,中小企業法務對於企業因采購、銷售、僱傭、競爭等行為引起的合同糾紛、勞動糾紛、侵權糾紛提供訴訟代理工作。這些事務,占據了一部分中小企業法務的主要工作和重點工作。畢竟,中小企業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想到要打官司的。一旦捲入訴訟,往往是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事或觸及企業商業模式的事。但不是所有的中小企業都會經常涉及訴訟。這跟企業所處行業、商業模式及企業的行為風格等有關。
再次,中小企業人數不多、層級少,管理多用口頭、臨時指示、慣例等進行傳達。正式的書面制度和流程,在企業的實際運用不多。股東之間的關系也往往較為明確,公司內部治理工作不會太復雜。至於大型企業經常會遇到的內部腐敗、員工欺詐、市場份額壟斷、監管核查等合規事項,中小企業法務也較少涉及。中小企業的合規法務工作不是不存在,只是比較少。例如一些強監管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企業雖小,但相關的合規監督工作卻不能馬虎,否則會引發法律風險。
最後,對於投資並購、IPO上市、資本運作、基礎設施建設等,中小企業一般不涉及,因此其法務工作也就不會涉及。中小企業的法務人員,平時較少會接觸這些領域。在這塊的知識要求與技能要求也就沒那麼高。需要中小企業法務出力的地方,還是那些常規的合同、案件、項目咨詢等。但往往基於人力資源成本的因素,中小企業聘請的法務,對法務工作的整體認識,以及在這些常規的合同、案件、項目操作方面,都可能經驗不足,需要進行一定的培訓和輔導。這也是中小企業法務部管理的一個現狀前提。
5. 法律法規以及部門規章、國家政策等對中小企業有何保護性的規定特別是面對國企對中小企業的平等保護。
一、我國中小企業法律保護的現狀
在我國原有的經濟模式中,立法更多地關注國營企業,特別是關注國營大型企業的發展,相對而言,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沒有成為社會經濟構成中聚焦的重點,相關的法律保護剛剛起步。
我國中小企業法律保護主要通過以下法律及政策體現:
針對性強的立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劃分標准》;《公司法》、《證券法》、<知識產權法》、《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和《鄉鎮企業法》中也有涉及。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是中小企業法律中的基本法,對保障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明確了立法目的:改善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擴大城鄉就業,發揮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將「國家對中小企業實行積極扶持、加強引導、完善服務、依法規范、保障權益的方針,為中小企業創立和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1]作為指導思想,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間。
政策在我國中小企業保護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2000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經貿委關於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在國有企業三年脫困已取得明顯進展的情況下國家出台的重要經濟政策。《意見》從大力推動中小企業結構調整、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政策支持、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創造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和加強組織領導等8個方面,對中小企業的保護作出了25條原則規定與具體要求。《意見》還規定:各級政府要根據財力安排資金用於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創業資助等方面;探索組建國家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並對納入全國試點的擔保和再擔保業務給予3年免徵營業稅;進行中小企業產權交易試點,探索建立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公司等。2000年10月正式組建了由國家經貿委牽頭,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科技部、稅務總局、工商局、證監會以及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在內的全國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2000年12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中小企業工作會議,會議決定陸續發布《關於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意見》、《關於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行業管理辦法》、《關於中小企業擔保再擔保機構免徵營業稅管理規定》、《關於加強中小企業信用管理的意見》、《關於中小企業質量工作的意見》、《關於鼓勵創辦中小企業的意見》等配套文件,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2005年國務院公布的《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決定》明確了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具體領域。文化部、財政部、人事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於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在市場准入、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簡化審批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意見。國家民航總局對非公有資本在公共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民用機場、空管系統、民航相關項目領域的市場准入等做出了明確規定。鐵道部在鐵路建設運營、客運貨運、鐵路裝備製造、多元化經營等領域放寬市場准入提出了具體意見。商務部公布《成品油市場管理暫行辦法》,對申請設立成品油企業的主體資格沒有明確限制,為非公有制企業進入成品油流通領域提供了制度保障;電監會出台了《電力業務許可證管理規定》,明確了從項目核准、技術標准和經營資質三方面審核電力業務。2006年1月12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頒布了《中小企業板投資者權益保護指引》,這一規定保障了投資者對中小企業的投資。相關法律、政策在中小企業融資、稅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反壟斷法》對中小企業的特殊保護
在我國以往的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制度中,雖然存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招標投標法》等,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市場秩序的公平性還存在諸多不足。我國2007年8月30日頒布的《反壟斷法》,對規范交易秩序、建立並保護良好的競爭環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有利於中小企業在良好的競爭環境中參與競爭,其對企業合並的控制、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禁止等都將對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通過豁免規定特別保護了中小企業的合並行為,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反壟斷法》對中小企業的法律保護具有以下特點:
(一)市場公平秩序的確立,從主體地位角度奠定了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
《反壟斷法》確定了「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2]的整體立法目的,該目標確保了市場經濟中的公平基礎,奠定了競爭中的規范秩序,從而從法律地位層面保障了中小企業的平等發展。
(二)壟斷行為的禁止,保障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反壟斷法》通過禁止三大壟斷行為——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3],使中小企業與大型(含特大型)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避免了競爭中的天然劣勢,確保了中小企業良好的發展空間[4].
(三)行政性壟斷的規制,間接提升了中小企業的地位
雖然《反壟斷法》對「行政性壟斷」僅僅從原則層面進行了規制,特別是在執法中仍停留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原有的水平上,但畢竟國家從競爭基本法的角度表達了這一理念,即對行政性壟斷的打擊。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佔有巨大影響力的行政性壟斷,有時可能表現為對地方中小企業起到暫時保護的作用,但從長期發展角度講,對中小企業是不利的,沒有提升其競爭能力,更何況在很多時候行政權保護的基本都是大型的企業及其附屬的企業。所以,筆者認為,打擊行政性壟斷,直接地規范了政府行為,規范了行業管理企業(基本是大型企業)的經營行為,從而間接地提升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了中小企業的法律地位。因為行政權利干預而形成的壟斷領域被打破,使中小企業客觀上獲得了與大型企業同等的經濟地位,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拓寬了中小企業發展的空間。
(四)必要的「豁免制度」,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特殊保護
在現代市場競爭中,經營者以壟斷協議等形式,結成價格聯盟、限制商品數量、劃分市場等是較為常見、典型的壟斷行為,為各國競爭法所規制,但由於「有利於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又可以被「豁免」,因為從本質上講反壟斷法保護競爭的目的就是促進經濟發展和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反壟斷法》在豁免制度中明文規定了「為提高中小經營者經營效率,增強中小經營者競爭力的」[5]不適用該法。這一規定使得中小企業的「協議」(合法的)不為反壟斷法所禁止。這種「豁免」為中小企業問的共同發展鋪平了道路,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也符合國際慣例。
6. 中小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法律風險
中小企業的法律風險及防範對策
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多種多樣的風險,其中法律風險是多年來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種。很多企業認為在法律風險防範上的支出是可有可無的,屬於可"節流"的部分。實際上,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認識,放眼四周,高發案率,高敗訴率,低執行率,打贏官司拿不到錢的尷尬與無奈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企業,一筆官司、一筆欠款葬送一個蒸蒸日上的企業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事實證明,法律風險一旦發生,往往會給企業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特別是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經濟實力薄弱,內部管理不健全,抵禦法律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均有明顯差距,往往一次失誤就會給企業帶來顛覆性的災難。
一、企業法律風險概述
企業法律風險,即在企業從籌備設立起到依法解散終止前,由於對法律規范的生疏或忽略,不懂法律規則,疏於法律審查,逃避法律監管,其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與法律規范存在差異,並因此而未盡法定義務或未用法定權利,從而導致其受到處罰、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以及單方權益喪失的可能性。
二、中小企業法律風險產生的因素
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根據引發法律風險的因素來源,可以分為企業外部法律風險和企業內部法律風險。所謂企業外部法律風險,是指由於企業以外的社會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等外在因素引發的法律風險。包括立法不完備,法律變遷,執法不公正,競爭對手或合同相對人的人為因素及不可抗力等。由於引發因素不是企業所能夠控制的,因而企業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外部環境法律風險的發生。所謂企業內部法律風險,是指企業內部管理、經營行為、經營決策等因素引發的法律風險。表現為企業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對法律環境認知不夠,經營決策不考慮法律因素,甚至違法經營等。
在風險防範的時機選擇上,事後控制不如事前預防,在源頭上消除企業法律風險的發生,盡可能避免或減少法律風險轉化為法律障礙、法律危機。企業必須走出誤區,將法律風險管理置於企業管理的前沿。
三、中小企業法律風險的具體表現
調查顯示,中小企業經營活動中面臨的法律風險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一)企業設立中的法律風險
《公司法》企業的組織形式架構等有了明確規定。在設立企業的過程中,企業的發起人是否對擬設立的企業進行充分的法律設計,是否對企業設立過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計劃,是否完全履行了設立企業的義務,以及發起人本人是否具有相應的法律資格,這些都直接關繫到擬設立企業能否具有一個合法、規范、良好的設立過程。
(二)合同法律風險
合同風險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主要風險之一。合同法律風險指在合同訂立、生效、履行、變更和轉讓、終止及違約責任的確定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利益損害或損失的可能性。
調查顯示,有70%以上的企業對合同的簽訂、審核、履約等環節缺乏嚴格的管理程序。有的企業為了提高效率,調動業務人員積極性,把業務合同章交給業務人員隨身攜帶,簽了合同也不審查,對合同文本也無備案管理制度。一些企業對合同履約過程缺乏嚴格控制和有效防範。這些企業在流動資金非常匱乏的情況下,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仍高達40%以上,而且有70%以上的外欠款已長達兩年以上,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三)知識產權法律風險
商業秘密、專有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產權缺乏有效保障,是中小企業最擔心的問題之一。一些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營銷人員在公司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掌握了公司裡面的技術秘密或者其他商業秘密,然後跳槽或被高薪挖走。這些人跳槽時往往企業的技術秘密、客戶信息甚至客戶關系帶走。對於廣告企業、展覽企業、高科技企業等行業的中小企業而言,這種商業秘密的泄漏或丟失,往往會對一個企業造成致命影響。但目前,多數中小企業還沒有對知識產權的深入保護形成足夠的保護機制和實際投入。事實上,從法律風險的解決成本看,避免知識產權受到侵犯,比遭受侵權之後再索賠更為有效。
(四)企業並購、融資操作中的法律風險
企業並購涉及公司法、稅收法、知識產權法等多個法律部門,操作程序復雜,產生法律風險的可能性較高。中小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還會經常面臨融資困難,既難以通過銀行貸款方式獲得融資,又難以達到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高門檻。企業在缺乏正規、有效融資渠道的情況下,往往通過民間借貸、集資、違規借貸等方式籌資。有的企業甚至靠拖欠貸款來獲得經營所需資金,這就必然形成法律風險。這些企業如果資金鏈一旦斷裂,往往直接導致企業破產。
(五)盲目提供擔保的法律風險
一些中小企業只是顧及"關系戶"的面子,未考慮擔保對象的資信情況和還債能力就草草地為其擔保。這種盲目擔保的行為由於"關系戶"無力償還到期債務,致使擔保企業不得不承擔連帶責任,使好端端一個企業陷入困境。
(六)人力資源管理法律風險
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各個環節中,從招聘開始,面試、錄用、使用、簽訂勞動合同、員工的待遇問題直至員工離職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的約束,企業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為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勞動糾紛,都有可能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
(七)企業涉及訴訟、仲裁的法律風險
如果企業必須參與一場官司,就應當了解相關司法程序在程序與實體方面的知識,掌握必要的訴訟或仲裁處理技巧,以保證自己不受對手的誤導或限於訴訟之累。這樣才能更胸有成竹的面對法律事件,防止企業因為不熟悉基本的法律常識和訴訟或仲裁規則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八)其它法律風險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還會因為自身的不規范行為及外界的行為,可能受到工商、稅務、環保等行政管制風險,各種侵權糾紛等法律風險。
四、企業法律風險防範控制的主要途徑
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取得競爭優勢,必須有效防範法律風險。企業以營利為目的,而任何利潤的獲取,必然伴隨風險。存在風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風險法律防範控制意識。企業法律風險可以分為外部環境法律風險和企業內部法律風險。對於外部環境法律風險,由於其引發因素不是企業所能夠控制的,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予以杜絕。但對於企業內部法律風險,其引發因素是企業自身能夠掌控的,因而成為企業法律風險防範的重點。企業防範控製法律風險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一)強化企業經營者的法律風險意識,培養員工的法制觀念。
企業經營者的法律風險意識,是防範控制企業法律風險的關鍵。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經營決策是由經營者直接掌控。如果企業經營者的法律風險意識淡薄,那麼在決策時往往忽視或者輕視了法律風險的存在,更注重於速度和效率,結果是不但達不到決策的預期目標,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甚至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嚴重危害。企業經營決策制定後,企業員工是執行者,員工的執行力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因此培養員工的法制觀念十分必要。員工工作崗位的不同,發生的法律風險也不盡相同,所以,必須有針對性地培養不同的法律風險意識。只有企業經營者和全體員工具有法律風險意識,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才可能減少或避免法律風險。
(二)建立重大經營活動法律審查機制
中小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如合資合作項目、投資項目、企業對外擔保活動都應經法定程序審查,如應經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廠長辦公會的審查,預防、減少企業經營或決策風險。企業法律顧問要全面介入經營管理活動,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切實把好法律審查關。首先要健全采購、銷售機制,預防、降低經營風險。法律顧問應全程介入審查合同等法律文書及法律手續的合法性和規范性,簽署法律意見,並負法律責任,以降低物資成本和項目風險。對各項開支行為進行嚴格審計和法律審查,杜絕違法開支現象;對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則委託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審計,提高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規范投資行為,提高投資效益。
(三)加強企業合同管理,防範合同陷阱和風險
法律風險防範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戰略發展的各個方面,其中合同是企業經營行為中最基本的法律文本,加強合同管理是防範企業法律風險的基礎性工作。加強合同管理最重要的問題是改革應收賬款管理,按照全程信用管理模式的基本流程和原理,建立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從根本上改變銷售和管理決策嚴重失控的局面,在企業內部形成科學的制約機制。這種制約機制的主要特點是將合同從訂立到履行當作一個動態的過程來管理,這個過程大致包括談判、簽約、擔保、審批、履行、結算,對這六大環節應制定規章制度,定期考核,隨時抽查,有問題及早通報。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嚴格執行"會簽"、"會審"制度,合同訂立後應考核其合理性、合法性、履約率及合同台賬、合同檔案的建立情況。合同履行中應隨時抽查,避免秋後算賬,發現問題及早解決。造成應收賬款催收力度不夠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合同制度、台賬、檔案不健全,業務部門簽了多少合同,財務部門不知道,合同變更財務部門也不知道。所以應加強企業內部業務部門、財務部門、合同管理部門的協調溝通。實施全程信用風險控制,即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以及每一個關鍵的業務環節進行綜合性的風險控制,包括以客戶資信調查評估為核心的事前控制,以交易決策的信用審核為核心的事中控制,以及以應收賬款催收的專業化監控為核心的事後控制。
(四)正確適用合同擔保制度,預防、規避合同項目風險
合同擔保制度對保障交易安全以及維護合同權益具有重要意義。中小企業在經濟擔保活動中,要嚴格遵守合同法、擔保法的規定,設定擔保的內容、程序要符合規范,真正用好合同擔保制度,降低合同風險。一方面,中小企業要求其他企業提供擔保,應審查對方的擔保資格以及用來擔保的財產權利狀況,並在合同中明確擔保責任條款,一旦交易對方違約,可依法追究擔保責任,實現擔保合同權利。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如果是做擔保人或為其他企業提供擔保,要依法審慎設定,必要時可要求被擔保人提供反擔保,以減小合同擔保風險,保障經營安全。另外,要用好自己的合同權利,如先訴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追訴權、訴訟權等,維護己方利益,實現合同目的。
(五)重視合同證據工作,做好合同公證、見證
由於缺乏證據意識,一些中小企業陷入"有理乏據"的尷尬境地,在經濟糾紛中吃盡苦頭,造成一些不應有的經濟損失。法律注重證據,因此,中小企業應當重視經濟合同文本、憑據的收集、整理、歸檔工作,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一旦涉及經濟糾紛,要及時調查經濟往來記錄,查閱原始檔案,搜集、保全相關證據,提高勝訴的機率。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合同公證、見證的重要作用,對大額合同、重要合同依法進行公證、見證,保證經濟活動的合法性。
(六)健全勞動人事制度。
隨著勞動法制的不斷健全完善、職工法律意識的提高及人才流動的增多等因素,對企業勞動制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中小企業中比較常見的相關問題是:企業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不規范;不按照法律程序解除勞動合同;不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用;沒有建立保密制度等。個別企業認為簽訂勞動合同是對企業的制約,就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其實,企業應當意識到,簽訂勞動合同也是對企業的保護。只要用工事實存在,不簽訂勞動合同,也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如果發勞資生爭議,仍然按照勞動法處理。但在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下,企業喪失了通過簽訂勞動合同保護企業利益、對勞動者約定義務的機會,在處理這類糾紛時,往往處於被動局面。
(七)加強企業內部監督與考核。
企業內部監督與考核,同企業生產經營密切機關,也是建立企業法律風險防範機制的關鍵環節。只有加強企業內部監督與考核,切實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後監督,才能有效防範企業法律風險。
(八)建立其它法律事務管理制度
中小企業應該在法律顧問的幫助下,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索賠訴訟事項管理、勞動關系法律事務管理、環保、人身健康和安全法律事務的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理順流程,防範企業系統風險。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要及時發現和掌握可能存在的工商、稅務、安全以及各類監管等執法風險;同時,工商年檢、各類資質辦理、分公司子公司注冊注銷等事務中,應當聘請法律顧問進行必要的指導與協調。
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中小企業應當認識到:對任何一個現代企業而言,其運營中法律風險都客觀存在;企業應當具有足夠的法律風險意識,在經營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採取必要措施的防範、控制企業法律風險。
7. 中小企業為什麼一定要聘請法律顧問律師
公司發抄展的競爭環境中大量存在各種法律風險(經營風險的一部分)和陷阱:合同欺詐和陷阱;商業活動或交易違法或非法;債務人逃債、廢債、欠債;商業秘密、專利、著作權(版權)的糾紛;不容忽視的勞資糾紛;某些行政機關的違法或非法濫用職權……,這些司空見慣的法律風險和陷阱時時刻刻都在威脅著公司企業的健康發展,甚至於帶來滅頂之災。
優秀的律師顧問,能綜合運用其掌握和積累的法律知識和實務技巧,結合公司企業的具體情況(經營管理模式、財務狀況、市場影響、行業狀況等),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為基礎,在事前、事中、事後評估、防範、化解法律風險,解決法律問題。
因此,從企業發展角度考慮,中小企業更應聘請法律顧問。
聽朋友說找大狀是近年來做得比較好的法律顧問平台,可以了解一下
8. 法律服務市場
按照法律服務市場客戶的主體特徵,中小城市法律服務市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傳統市場、中端市場、高端市場。
一、傳統市場
所謂傳統市場,相對中端、高端市場而言,也可稱之為低端市場,主要是指法律服務的層次較低,絕對量較大,但是標的額不高,所需要的法律服務技巧並不復雜,只要考取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或者乾脆從事過法律工作的人,甚至是經歷過幾次訴訟的人,就可以從事的法律服務工作。這屬於傳統的法律服務項目。此類服務的特點是:
(一)主流業務的依附性
這類服務更加依賴於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主要是與民事刑事案件有關的訴訟代理、辯護等業務。為什麼在法院門口有那麼多的律師事務所辦公室和法律服務所的辦公室?究其原因,關鍵在於在法院門口可以比較方便的接到低端市場的業務。當然,這也給法律服務的接受者提供了方便,去法院辦事時,順便換個門就可以到律師或法律服務所辦公室了解一下自己的案件怎麼處理,不同的人可以出一個什麼樣的價格。曾經有一個需要法律服務的客戶,到這個律師事務所這里,咨詢了一下,問了一下價格,有人告訴他說要1000元,而到了另一個辦公室有人告訴他應當收費1500元。兩相比較,覺得他們提供的咨詢意見都差不多。然後又到了第三家辦公室,經咨詢後,先是開價1200元,經過討價還價,最後確定800元成交。
(二)服務需求的隨機性及被動性
其產生法律服務需求主要是基於無奈。比如,鄰里之間因為宅基地、排水等相鄰關系而產生的糾紛,輕傷害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數額不大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清晰的債務案件,等等。對這部分市場的客戶來說,臨時抱佛腳的成分比較大。往往是後院起火了,要到法院起訴了,或者法院傳票來了,自己的親屬被拘留了,或者自己被別人打成輕傷或輕微傷了,而自己對法律或訴訟知識一點不懂,只好到法律服務市場逛一逛,了解一下行情,了解一下誰能為其提供服務。這些客戶往往拿著同樣的材料,先從這個律師事務所咨詢,再到另一個律師事務所了解,還有各種各樣的服務所、免費咨詢所等等。
(三)服務需求的暫時性
在這個層次的法律服務市場中,客戶的需求往往是一次性的,打過官司後,生活恢復正常以後,一般也就不需要律師了。所以在這個層次的市場,很難有長遠的忠誠的客戶。
經常有律師說,現在法律服務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細細分析就會發現,競爭激烈的法律服務市場主要是指這個層次來說的。
(四)服務需求的基礎性和服務主體的多樣性
在此層次中,對提供服務人員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實習律師、實習完畢剛剛拿到執業證的律師,往往是這個層次中提供法律服務的主體。當然,也存在不少非律師執業人員。主要有:①已考取律師資格,但沒有申領律師執業證的人員;②公檢法系統退休但無律師執業證的人員;③法院清退的部分臨時人員;④按規定只能為本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企業法律顧問;⑤企業、市場的保衛幹部;⑥其他無證非法從事有償法律服務的人員。
(五)市場競爭的無序性
在此層次中,律師之間、律師與非律師之間的不正當競爭現象嚴重。因為該層次法律服務的成本相對較低,且存在諸多法律服務主體,既存在肆意漫天要價現象,又存在胡亂壓價的不正當競爭,既損害了客戶的合法權益,又損害了法律服務市場的合法有序。
客戶在發生法律問題時,往往要對不同的服務機構進行分析比較。了解了以後,他們就可以壓低價格,挑選服務人員。還有的甚至在弄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了法律規定之後,決定不請律師了,Do it yourself!當然也有更聰明的,在經過一個案件,明白了在這個低端市場中訴訟是怎麼回事之後,乾脆就在法院周圍轉來轉去,先是給來打官司的人搭訕,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然後告訴需要法律服務的人某某法官是他的熟人,他可以擺平這個案件。一來二去,他倒是久病成醫,搖身一變,也成了「獨立代理人」了。
二、中端市場
第二個服務市場是中端市場。這一市場主要是針對在市場經濟中存在著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它們所形成的法律服務市場與其他類型法律服務市場相比,有其明顯的區別。
根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800萬家,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以筆者所在的地區為例,本市是全國第三大小商品批發市場,專業批發市場有45個,每個企業平均擁有攤位3000餘個,平均擁有有限責任公司200餘家,這簡直是一個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汪洋大海。從生產領域看,僅蘭山區一個義堂鎮,從事裝飾用膠合板生產的小型企業就達4600餘家。
雖然這些企業規模並不很大,但其內部法律事務並不因其規模小而減少。相反,「中小企業也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與大企業相比,在獲得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包括中介服務等方面遇到的困難更大,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 恰恰由於這些企業的困難,導致這些企業在發展中更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更應該得到更多的法律服務,成為最需要法律服務的一個階層。
但實際上,市場主體的多樣化,並沒有帶來律師業務的大發展,市場經濟的繁榮,並沒有帶來律師服務市場的繁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接受法律服務的市場主體方面看,普遍存在對法律服務的茫然。
我國的市場經濟尚處於無序狀態,我國的法治體系尚不完備,市場經濟離成熟的法治化環境還有一段距離。在全社會對法治的作用還處於努力理解、力求推進的狀態下,一般市場經濟主體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存在相當程度的茫然性。中小企業的管理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法律服務的必要性,但看不到這種服務與經濟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找不到服務與需求之間的結合點。在一般經營者的心目中,知道律師的服務很重要,但是具體到自己的公司企業,究竟何處需要法律服務又不甚了解。人們還只是從表面上承認法律服務的作用,但並不了解如何去實現這種作用,有時候甚至還認為律師的意見會束縛手腳而持排斥、規避態度,直至鑄成大錯後才追悔莫及。這種茫然也往往使提供服務的律師陷入被動地位。這也是此類法律服務市場不成熟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
在這種狀態下,律師的任務顯得任重而道遠。一方面,律師肩負著為廣大中小企業解決法律困惑,處理經營中發生的種種問題。另一方面,律師還肩負著喚醒、開發、引導中小企業法律意識的重任。在律師們看來,這種任務所帶來的可能是出力不討好:一方面律師們為中小企業缺乏律師指導而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卻又背著律師屬於高收費、高報酬的黑鍋。
其次,從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來看,存在被動應付的消極性法律服務的狀態。
我國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相對淡漠和對法律服務方式缺乏了解的現狀,導致人們尋求法律服務時往往處於一種消極求助的被動狀態。也就是,人們只知道滅火,而不知道預防。形成這種局面的具體原因大概有四個方面:一是人們還看不到法律問題與社會生活聯系的普遍性,因此只有當問題暴露時才開始尋求法律服務,這種現象在各種經營活動中反映尤其明顯。二是人們尚未完全擺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方式,往往習慣於用行政手段和利用人際關系代替法律手段,受到挫折後再回過頭來轉向法律途徑。三是人們往往把復雜的法律問題簡單化,認識不到專業化法律服務的必要性。自以為經過普法後一般的法律問題也可以自行解決。四是由於人們對法律服務的內容與方式缺乏了解,往往把訴訟方式當成解決法律問題的唯一手段而不是最後手段,因而嚴重地忽視了非訴訟法律服務的重要性。而正是由於非訴訟法律服務的嚴重缺失,致使一系列本可以防範的法律問題不得已被推向了訴訟階段,從而又不得已被動地求助於法律服務。
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方面如汪洋大海般的中小企業在遇到法律問題時,並不知道這屬於法律問題,應當由律師提供法律服務,另一方面很多律師在抱怨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不強,沒有給律師服務提供充足的天地。如何實現法律服務需求的意識覺醒,如何加強律師宣傳自己法律服務價值的自覺性與系統性,以實現法律服務需求與法律服務的對接,是所有律師,尤其是中小城市執業律師急需考慮的首要課題。
在這個市場中,單兵作戰已顯得十分單薄,團隊的合作成為提供滿意服務的保障。既保持律師事務所的靈活,又開發與滿足中小企業的法律服務需求,成為中小城市律師服務業的當務之急。
三、高端市場
第三個法律服務市場是高端市場,這個市場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一些規模比較大的集團企業、股份公司。其特點是:
(一)法律服務需求的必然性
在這個層次的市場上,市場主體的法律服務需求不但是一種自覺,同時還具有一種必然性。眾多的集團企業、股份企業,在其組成過程中,從報批、籌建,到規范運作,各個部門、各個機關都在給這個層次上的企業灌輸一種觀念:你的企業、你的發展,一定離不開法律,離不開律師,律師對你的企業的壯大與輝煌不可或缺。尤為重要的是,在企業改制、股票發行上市過程中,都有法律法規或者規范性文件把律師法律意見書作為上報審批的必備材料,把律師對董事會等會議的見證作為信息批露的必經程序。這也就使得任何一個改制企業、上市企業在其資產運營、企業運轉等方面離不開專業的律師服務。
(二)法律服務需求的綜合性
在這個市場上,市場經濟主體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即服務者必須具有在訴訟與非訴訟的各個領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服務能力應當體現在兩個不同階段:一是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提供綜合的服務,即通過全方位的論證、咨詢、參謀、分析、判斷、把關,幫助企業防患於未然,消除隱患;二是在事後救濟中能夠全面迅速地應對各種法律問題。
(三)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一般無緣高端市場律師業務
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服務意識的片面的高度覺醒,以及對法律服務質量的高要求,反倒不利於中小城市律師法律服務。在意識到法律服務的重要性,而自己的重大利益又在很大程度上懸於律師意見一線的時候,我們的企業家們突然意識到:原來法律這么重要,原來律師對我的事業膨脹有這么大的作用,我一定不惜代價,聘請最好的律師,讓他們為我提供最好的法律服務。在這時候,對中小城市的律師們來說,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因為對其利益的重大影響,大型企業在請律師的問題上又有著各種各樣的考慮,本地的律師,他們又開始信不過了。於是,北上北京,南下上海,目的只有一個,請一個全國最好的律師。
結果就是,在一個中小城市,請來的是北京、上海等某某大所的知名律師。盡管他們可能資深閱廣,能力超群,而且不乏做過成功案例。但由於路途遙遠不說,他們對當地資源的認識,對當地法制環境的感知,對本地各種人脈資源的拓展和利用,均顯得並不十分得心應手,而律師服務費反倒多出當地的五倍、十倍甚至幾十倍,再加上由於市場環境的不成熟而出現的違規操作與法律隱患、由於法治環境的不完善形成的法律約束與保護的相對缺失、由於法律服務的缺乏與滯後,使得諸多法律隱患難以消除一並爆發,而形成滅頂之災。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對律師的普遍抱怨。對外地大律師的抱怨,逐漸又強化為對本地律師的不屑一顧:連大城市的律師服務都有這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中小城市的律師能怎麼樣?而事實上,在股票發行、公司上市、國有企業出售等領域,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也培養了大量的合格的人才。不考慮業務特點、服務水平,不考慮從事服務的便利與快捷,不考慮對當地人文、法制環境的感知與認識,一味地追求大城市的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服務,並不是一種成熟、理智的市場行為。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律服務市場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律師法律服務在中小城市呈現一個多元化的趨勢。
在低端市場,人數少、規模小的律師事務所,致力於低端法律服務市場的法律服務,成本較低,所需知識與技巧並不苛刻,服務對象的法律服務需求也並不復雜,反倒更容易滿足市場的法律需要。比如為一個輕傷的自訴案件,標的額一般不會超過十萬元或五萬元,請一位收費低廉、認真負責的律師,倒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這時,如果要求律師事務所的專業化、規模化,無疑會增加客戶的成本。在低端市場永遠不會消失的判斷下,發展低端市場的服務主體,完善操作規程,指導律師們對客戶事務的理解與從容,反倒顯得比一味要求發展成規模所、大所要更能提高律師提供服務的水平,更能刺激客戶對法律服務的信任與依賴。
在中端市場,採取適當措施,提高律師的專業化水平、綜合性能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律師法律服務的附加值,盡可能全面、系統的滿足中小企業的法律服務需求。同時,增強律師之間的合作,開發、喚醒市場主體的法律意識,讓廣大的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認識到,律師是「完成法律事務的助手,是解決法律問題的專家」。在每一艘中小企業的航船上,都飄揚著律師法律服務的旗幟,在每一個中小企業的管理活動中,都活躍著律師的身影,是我們永遠的追求目標。
在高端市場,我們仍然要高舉律師事務所規模化、專業化的大旗,通過政府的重視與推介,使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提供高層次的法律服務成為可能;或者通過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與大城市律師事務所的聯合與合作,運用自己各自的優勢,為客戶提供盡可能完善、周到的法律服務。
那麼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最終形成的市場狀況是:大所、小所、中等所各盡其責,各得其利,把市場經濟的各個層次主體的需求,均予以開發與滿足,整個法律服務市場呈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和諧局面。倘如此,則律師幸甚,社會幸甚!
9. 中小企業是否需要法律服務
當然需要。
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每個社會成員都處於法律規制之下版。中小企業也是權社會成員之一,當然受到法律的規范和制約。中小企業在其經營和管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法律問題。比如,勞動管理要受到《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法規的規范,經營活動要受到《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專利法》等等法律法規的規范,可以說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受到法律的制約。
如果企業能主動尋求高質量的法律服務,讓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行為符合法律要求,可以起到避免法律風險,防範經營風險的作用,為企業的良好、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10. 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融資難、擔保難問題依然突出,
2、部分扶持政策尚未落實到位,企業負擔重,
3、市場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經濟效益大幅下降,虧損加大等
解決方法:
一、進一步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1、完善中小企業政策法律體系。落實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清理不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擴大市場准入范圍,降低准入門檻,進一步營造公開、公平的市場環境。
2、完善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的有關制度。制定政府采購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辦法,提高采購中小企業貨物、工程和服務的比例。進一步提高政府采購信息發布透明度,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外包制度,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
3、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權益保護。組織開展對中小企業相關法律和政策特別是金融、財稅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發揮新聞輿論和社會監督的作用,加強政策效果評價。堅持依法行政,保護中小企業及其職工的合法權益。
4、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支持,鼓勵中小企業不裁員、少裁員,穩定和增加就業崗位。對中小企業吸納困難人員就業、簽訂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在相應期限內給予基本養老保險補貼、基本醫療保險補貼、失業保險補貼。
二、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1、全面落實支持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完善小企業信貸考核體系,提高小企業貸款呆賬核銷效率,建立完善信貸人員盡職免責機制。鼓勵建立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金融機構發放小企業貸款按增量給予適度補助,對小企業不良貸款損失給予適度風險補償。
2、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都要建立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完善中小企業授信業務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業中長期貸款的規模和比重。
3、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快創業板市場建設,完善中小企業上市育成機制,擴大中小企業上市規模,增加直接融資。完善創業投資和融資租賃政策,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融資租賃企業。
4、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設立包括中央、地方財政出資和企業聯合組建的多層次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各級財政要加大支持力度,綜合運用資本注入、風險補償和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提高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能力。
5、發揮信用信息服務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徵集機制和評價體系,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信用等級。完善個人和企業徵信系統,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方便快速的查詢服務。
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力度
1、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逐步擴大中央財政預算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節能減排、開拓市場、擴大就業,以及改善對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
2、落實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國家運用稅收政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具體政策由財政部、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
3、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社會負擔。凡未按規定許可權和程序批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政府性基金項目,均一律取消。全面清理整頓涉及中小企業的收費,重點是行政許可和強制准入的中介服務收費、具有壟斷性的經營服務收費,能免則免,能減則減,能緩則緩。
四、加快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
1、支持中小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支持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研製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2、支持中小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按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支持中小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進行技術改造。
3、推進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促進重點節能減排技術和高效節能環保產品、設備在中小企業的推廣應用。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鼓勵中小企業間資源循環利用。鼓勵專業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設備租賃等服務。
4、提高企業協作配套水平。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建立穩定的供應、生產、銷售等協作關系。
5、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用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支持培育一批重點示範產業集群。加強產業集群環境建設,改善產業集聚條件,完善服務功能,壯大龍頭骨幹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
6、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鼓勵支持中小企業在科技研發、工業設計、技術咨詢、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發展。積極促進中小企業在軟體開發、服務外包、網路動漫、廣告創意、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拓展,擴大就業渠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10)中小企業法律服務現狀擴展閱讀
36號文件提出了進一步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完善中小企業政策法律體系;
2、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3、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
4、加快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
5、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6、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
7、引導中小企業加強管理;
8、加強中小企業工作的組織領導等八個方面,
其中:如對困難中小企業的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費或降低費率政策執行期延長至2010年底;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金融機構採取的一些體制、機制改革措施;
對年應納稅所得額3萬元以下的小型微利企業2010年減半徵收所得稅;在中央預算內技術改造專項投資中和地方政府安排的專項資金中,支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
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定政府采購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辦法等,是首次提出或著重強調的政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