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沈陽滿族人法律服務

沈陽滿族人法律服務

發布時間: 2022-05-11 03:56:38

1. 滿族人有什麼習俗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傳說,當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繫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媳婦對公婆更是恭敬,要端莊恭謹,每日給公婆裝煙三次,一日三餐要站著侍候,早晚還要送上洗臉水和洗腳水。新媳婦頭一年不能上炕吃飯。在公婆面前不許穿短衣服,不許大聲責罵孩子。兒媳婦外出,臨走要給公婆裝煙,說聲"請阿瑪、額娘看家"。 來了客人,兒媳婦要紮上圍裙聽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聲媳婦要答應" ,再去幹活。即使媳婦年歲很大,在年歲小的長輩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滿族有重小姑習俗。滿族未結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側坐,媳婦則侍立於旁謹慎侍候。

滿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義。在滿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東西要設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認領。有以"竊人之財為恥"的風習。"鄰里相處,有難必幫",一家缺米大家湊,一人打柴大家燒,為鄉間鄰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貸,不需立契,只憑口頭相約,恪守信義。

舊時農村旅店少,過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熱情招待,酒足飯飽後自然留宿。由於滿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迴避。但客人入睡時必須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為有禮。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報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禮"表示謝意即可趕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動手做飯吃,飯後收拾干凈,物放原處,臨行時拿來草放在門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來後會感到很榮幸。

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於南炕上坐。家人要將福肉敬獻尊長客人。肉是白煮,不準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醬。客人進門向神主叩頭,轉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2. 遼寧滿族人為什麼素質這么低 這么喜歡罵人打架 佔便宜 訛人

這個就以偏概全了,素質低下千萬別隨便給一大片人都扣上這種帽子,你見到的也不代表全是這種人。一個人的素質跟家庭教育成長環境以及個人品德都有關系,哪裡都有這種人,但更多的人還是可以的。

3. 沈陽是否多滿族人

遼寧省是滿族的發祥地,滿族卻實非常多,但是沒有多過漢族。 沈陽市滿族約佔全市人口的10.6%。
不要驚奇,這么大的城市,一個少數民族能佔10%就已經相當多了

4. 滿族的殯葬方式

滿族喪葬習俗 滿族喪葬中,有所謂「燒飯」之禮俗。遼金時女真人就有將「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的燒飯之俗。沈陽滿族沿襲此俗,富貴人家還有將生前所御狗、馬焚燒的。以後,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統治者一再告誡要節省食物器用,除燒飯外,也不再焚燒狗馬,只將生前所用狗、馬率至墳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馬從火堆上奔跳過去就可以了。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喪葬,仍有殉葬之惡俗。此俗亦系沿襲自遼金女真奴隸主貴族「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三朝北盟會編》卷三)的故俗。努爾哈赤死,有大妃烏喇納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跡根三人從殉,雖然其中不無政治斗爭的需要,卻反映著殉葬的陋俗;皇太極死,亦有二個親信侍衛從死。此惡俗,在滿族入關後逐漸消失,沈陽滿族以後也不再保留此俗。入葬後,喪家門外不設殃榜(一般漢族在門外設殃榜。所謂殃榜,是由陰陽算命先生開列的含殮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領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廟。服喪期間,喪家男女以白布袍帶為喪服。葬前,帶垂至前胸;葬後,男挽於腰間,女戴「包頭」。百日內,起居不釋白,男截發,冠不綴纓;女剪發,頭不戴簪花。清帝王因政務繁忙,受漢族影響,皇太極之喪規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老皇帝死,新皇繼位,雖在喪期,臨朝大典時仍要求官員「冠宜綴纓」。一般滿族人家,百日內起居不釋白。至百日,備香楮祭品到墳前敬奠,脫去孝服,稱之「釋服」。三年內,男不穿紅衣,女不戴簪花,保留著滿族的古制。滿族有清明上墳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貼五彩紙,插在墳上,意為「墳花」,寄託哀思。進入二十世紀,喪葬舊制有所改革,一個時期曾襲用漢俗,但喪服之制仍保留下來。解放後,又能了進一步的改變,現在喪葬舊制已不見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儀式。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女兒、孫女,用長孝帶圍一寬箍,結於頭後,下垂脊背。至於孝服的吐邊、收邊,與旗籍大致相同。旗人喪服和漢人喪服 喪禮在北京有種種的分別,喪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滿蒙喪服最輕(內務府三旗尤輕),漢軍較重,漢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漢禮,才漸漸不易區別。滿蒙的喪服旗族人因大小有個一官半職,雖只是一名"馬甲",只有二兩銀子錢糧,也不免有些官派,喪服便也官樣起來。滿蒙旗族男子喪服,穿"四開啟孝袍子"(啟念作"器兒",即會典所謂袍幾裾),小領鈕扣和大褂一樣,除左右開啟外,前後還有兩開啟和袍褂的袍子一樣。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親穿"大庄粗布"孝袍,衣邊外吐,謂之"吐邊孝"。不釘鈕扣,只釘布條,系粗布孝帶。頭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線帽頂,不用白帽結,足穿青布靴(後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輕,除孝袍吐邊外,幾乎看不出是親喪來。本族人丁,孝袍用"絨花粗布"縫制,唯胞侄為胞叔服孝也應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兒子為父母穿孝一樣,分別只在領子。子用白領,侄用青布領。凡穿絨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條而釘紐袢。外甥為舅父母、姨父母,親家兒對親翁母,婿對岳父母皆應穿漂白洋布孝袍,是為孝服中最輕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無尊長老親,也可穿絨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紐袢全用廣扣銅鈕扣。婿為岳父母服喪並穿石青馬褂(綢布均可),腰系涼帶,帶活計(即"跟頭褡褳"、"表絹"、"扇套"等物)。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藍綢卷頭、挽袖,甥婿的區分,只在馬褂的有無。以前辦喪事並沒有遞送紙花的辦法,一律全送孝帶。至親送絨花粗布孝帶,遠親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帶,所以早年到人家弔祭,該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帶,只等在靈前行過禮後喪家必用銅茶盤,雙手送過孝帶來,並說"您給免免罪",謂之"遞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遞孝帶,至親過"探喪"的,在人死未大殮以前來探喪時,即送過孝帶。喪家富足還有對至近戚友送孝布的辦法。朋友穿孝沒有一定規矩,只看感情。其中義子為義父母穿絨花粗布孝袍的佔多數。滿蒙旗族婦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見,孝袍和男子沒有大的分別,只孝袍不留開啟,孝帶系在腰中,並由肩上背過背後(以死者的性別分男左女右)。旗族婦女因都梳"兩把頭",所以有"拆頭撂辮"和"不拆頭撂辮"的分別,又有"拆頭撂單辮"和"拆頭撂雙辮"的不同。婦女最重的孝服是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應摘去兩把頭,拆開頭□和燕尾,另扎一個大把,用青線扎把,將大把分為兩綹,編成兩個小辮,辮梢散開不系辮繩。頭把上安白骨扁方(內務府人用銅扁方),長只三四寸,用發繞住將辮撂在腦後,然後用大庄粗布包頭帶子將頭上纏好,結於頭後用針卡住,所余帶子頭即垂在身後,太長的可以拴在腰帶上,這叫作"拆頭撂雙辮"。兒媳為翁姑服喪也同樣拆頭撂辮,只撂一個辮,可以用青頭繩系辮梢,翁死撂左辮,姑死撂右辮,這叫作"拆頭撂單辮"。扁方可用銀或白銅質而較長一點的(扁方以骨質為孝重,銀、銅以短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長兩把頭扁方,並可戴耳挖首飾。耳環也有區別:妻光耳,媳系青線,侄媳可以戴白銀圈。所有拆頭撂辮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後,即由娘家人代將撂辮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將辮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雙辮,只撂左邊單辮。其餘諸人也照舊撂下,只等出殯下葬之日在塋地梳上,便永遠不再撂下,專候百日脫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極遠族媳輩孝妝不拆頭撂辮,仍梳兩把頭,將左或右一把拆開(系指頭發兩把頭)以死者男左女右為分,梳一小辮。頭上用絨花粗布作包頭,白頭首飾。親家媳婦和甥婦用漂白洋布盤倆雙十字,交叉在兩把頭上,腦門不圍箍,戴點翠首飾,也可以用青布將黃首飾包紮代用。內侄媳婦不拆頭也不撂辮,但用絨花粗布包頭,作交叉十字,並將腦門箍著,以示和撂辮及洋布的區別。凡拆頭撂辮的,都應有跪靈陪孝的義務,甚至出殯後各回自宅也按著定製穿孝。旗籍的喪禮由清中葉以後事事講排場,禮節儀式雖極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較比漢人卻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內衣是不注意更換的。孝期是為母親服三年喪,為父親服二十七個月喪。只在百日之內穿孝袍,過百日即換青衣,以至除服,並沒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喪制。尤其出閣的閨女,孝服更輕,和甥婦差不多,外孫也不跪靈,這個原因是根據清代帝室對於外戚"尊而不親"的緣故。漢軍八旗編入的成份很復雜,大部是明代居住滿洲的漢人及入關後編入的河北、山東各地的漢人。此外還有清真教入漢軍旗的(如黃、馬、金、鄧等八家回民),俄國阿拉巴金人、朝鮮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漢軍旗內。因此,漢軍旗人的喪禮在清初時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禮,俄羅斯牛錄下旗民還守東正教禮外,其餘的和滿蒙旗已大致一樣了。沈陽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於南炕上坐。家人要將福肉敬獻尊長客人。肉是白煮,不準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醬。客人進門向神主叩頭,轉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農村有年節殺牲祭祀請親朋賓客吃福肉之習。供方子肉為四時吉慶;供魚為吉慶有餘;供粉花是保佑後輩發家;供大蔥要剪去蔥根,紮成一把,標志著本家後輩聰明伶俐,光宗耀祖。

5. 關於滿族!

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人口達982.11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十二世紀,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483年,清太祖統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極繼位稱帝,改國號清,廢除女真舊稱,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本來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慣用漢語文。現只有黑龍江省黑河市愛琿鎮和富裕縣還有人能講滿語。早期滿文著作有《滿文老檔》、《滿州實錄》和《異域錄》等。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還有跳馬、跳駱駝及滑冰等。十八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作了一種新的鼓詞,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為「清音子弟書」。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日常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梁、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製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節日、祭祀、禮儀食俗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逢年過節,都要殺豬,過年(春節)時每家要殺豬二至三口。農歷臘月八日(臘八節),要用黏高梁、小豆等八樣糧食煮粥,稱為臘八粥。除夕吃餃子,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根白線,誰吃著白線就意味著誰能長壽:也有的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吃到便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有錢花。此外還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點心「薩其瑪」。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每年都要根據不同的節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即可宰殺。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讓烏鴉來吃,如果三天內被吃掉,就為吉利。然後把全豬卸為八塊,按原樣擺在方盤內,供於家裡屋內西山牆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蘸鹽而食。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穀上場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場結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以慶豐收。滿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也有稱「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對飲。

典型食品 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腸。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製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傳統節日 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6. 滿族的文化習俗

滿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傳說,當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繫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滿族文化非常發達。大量的神話、傳說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是薩滿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傳的,又有經文記載的。按內容,滿族神話可分為:①起源神話。包括人類起源、萬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關系神話。在薩滿族神話中,宇宙是一個喧囂的多層的立體世界,即所謂「登天雲,九九層,層層都住幾鋪神」,每層天中都有人和動、植物、有惡魔和善神,各層間互通。③靈魂神話。滿族神話的特點,是動、植物神話、祖先神話,自然神話共融一處,並有圖騰崇拜的遺跡。

《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大米、秫米喻之龍虎,故又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將秫米放寬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滿族烹調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麂、獐、狍、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白煮肉」。設大宴時多用烤全羊。
常見的菜餚有:[白肉血湯]:將鮮豬血灌入鮮豬腸內煮熟,切片,與白水煮成的豬肉切片後同碼盤中,佐以韭菜花、蒜泥、辣椒油吃。
[壇肉]:將豬肉切小塊,煸炒後加蔥、姜、大料、腐乳汁,放壇中文火煨爛。
[豆泥酸菜湯]:將泡發的黃豆搗成泥,酸菜切塊炒透,放入肉湯、黃豆泥,調好味,燉透即可。
[炸雞蛋醬]:將雞蛋液攪勻,倒入熱油鍋中,邊攪邊炒,再倒入醬油、大醬。食用時配大蔥、黃瓜或青菜蘸食(也可拌食)。
[芥末墩兒]:將大白菜去老幫,整棵橫放,切成3厘米長的圓墩狀,用沸水燙一下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一般人家老人死後,要順炕放三塊木頭,俗稱「停屍排子」,把死人放在上邊。要頭朝西,腳朝東。死者的嘴裡要放一個銅大錢,或者硬幣,叫「含殮」。

要停靈三天。第一天,報喪。通知遠近親友,當晚家人不能睡覺,叫做「守靈」。死者頭前放一盞豆油燈。用棉花捻成長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邊,豆油燈一夜不滅,俗稱「照屍燈」。死人,一般要在屋裡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殮、祭奠。當人們抬屍首時,不能走門,要走窗戶,因為門是留給活人走的。第三天出靈,即出殯。

滿族人的棺材與漢族人的不一樣,漢族人的棺材是平頂的,滿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寬,跟起脊的房屋一樣。滿族人叫「旗材」或稱「滿材」。棺材不能白茬,要著色,一般是紅土色。兩邊棺材幫,要畫上山水花紋、雲子卷兒,俗稱「韃子荷包棺材」。棺材頭要畫雲子卷兒和仙鶴等,也有的畫上各種花卉,俗稱「花頭棺材」。棺材頭的橫批,一般是「駕鶴西去」。棺材後頭,要畫上蓮花,叫做「腳踩蓮花上西天」

第二天,中午開始「祭奠」。親朋好友得信前來,要獻上「帳子」和禮錢。「帳子」就是整幅白布,上邊別上用白紙寫的大字「某某千古」、「某某萬世流芳」等,喪家要把帳子懸掛在靈棚里,供人觀看。棺材頭旁邊,站著一個主持儀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兩旁,叫做「陪孝」。弔唁的親友要站在棺材前頭,由主持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聽真,這位是你老的什麼什麼人,前來給你老弔孝來了!」隨後向憑吊的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憑吊者三鞠躬後跪下磕頭。主持人喊:「平身!」憑吊人起來走開。下面繼續第二人。順序是先長輩,後晚輩。

滿族人家死人成殮後,在院內要掛紅色幡旗,有一尺多寬,一丈多長,掛在院內西邊一根兩丈多高的木頭桿子上,滿族人認為幡是死者的靈魂。每天太陽出來之前,將紅幡掛起,太陽落山之後,將幡取下,放在棺材蓋上。

滿族喪葬中,有「燒飯」之習俗。遼金時女真人就有將「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的燒飯之俗。滿族沿襲此俗,富貴人家還將生前所御狗、馬焚燒的。後努爾哈赤等一再告戒要節省食物器具,除燒飯外,也不再焚燒狗馬,只將生前所用狗、馬在燒紙時,用鞭棍催打狗馬從火堆上跳過就可以了。

出殯的時候,長子手舉「靈頭幡」,走在靈車前頭。靈車後,其他子女們打著「銘旌」,就是細長的布條,像旗幟一樣,結在一根長棍上。布條的周圍鑲著狼牙邊。旗的顏色,要根據死者是哪旗人而定。

滿族死人,不寫「殃榜」,這點與漢族不同。所謂「殃榜」,就是在一張白紙上寫明某人某日某時「含殮」,某年某月某日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某時辰為「四熬日」,某月某日某時辰為「避忌日」,告知親友,按時參加儀式,按時迴避。

出殯回來,要擺筵席宴請參加送葬的親戚朋友,叫做「辭靈飯」。

祭奠日期,有「一七」,也叫「頭七」,就是人死後的第七天。家人和子女要攜帶供飯、供果等到墳頭焚燒。以後是「三七」、「五七」、「七七」祭奠。

到了一百天,還要照樣祭奠,叫「燒百日」。祭奠完畢,家人和子女在墳前脫去孝服,叫做「脫孝」。

到了一周年時,要「燒周年」,舉動比較大。再以後,要「燒三周年」。每年到了清明節,家人和子女要上墳祭奠。

[生育習俗]

滿族十分重視對子女的生育。婦女一旦懷孕,被視為全家吉事,這時婆母
便告訴她一些保胎知識和傳統禁忌。如:不準孕婦到別人的產房去,不準坐鍋
台、穿台。不許大哭大笑,不準侍奉祖先神。懷孕五月,不許去馬棚,不許牽
馬等。
小孩出生稱「落草」。據說,古時滿族婦女在炕上臨產時,要捲起炕席,鋪
上穀草,產婦在穀草上分娩,以後便相沿成習。小孩「落草」後,如果是男孩,
要懸一小弓箭於門左,象徵其長大後成為一個優秀射手;若是女孩,則門前掛
一紅布條,象徵吉祥。嬰兒出生的第二天,要請子婦多、身體好的婦女喂第一
次奶,叫「開奶」。第一個進產房看孩子的外人叫「采生人」。滿族認為嬰兒
長大後性格會像「采生人」的性格,所以十分注重挑選「采生人」。嬰兒出生
的第三天,要「洗三」,請兒女雙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給孩子沐浴,也稱沐
浴禮。沐浴用大銅盆,內放槐樹葉、艾蒿,倒上熱水後,前來祝賀的親友們則
將銅錢、花生和雞蛋等放入盆內,叫做添盆。沐浴過程中,如嬰兒放聲大哭,則
視為大吉大利,這叫「響盆。」
孩子出生後第七天開始上悠車。悠車也叫搖車,用樺樹皮做成,長約1.3
米,寬0.7米有作,兩端呈半圓形,如同小船。後世的悠車多用椴木薄板做成,
邊沿漆以紅色,繪制花紋,書寫有吉利話,十分美觀。悠車掛在房樑上,搖起
來十分輕便,為了使嬰兒保持胳膊、腿平直和避免翻身時掉下來,一般用布帶
子把小孩的胳膊肘、膝蓋和腳脖子綁在悠車上.嬰兒下面鋪用谷糠裝成的口袋,
枕頭則用小米或高粱米裝成。因滿族以孩子後腦勺扁平為美,所以使用這樣的
枕頭。
孩子滿月後正式起名,5歲前舉行一次家祭,俗稱「跳喜神」,一般只用
一天,不殺豬羊,只殺雞做糕,祭祀祖先神,感謝神龍送子.在族中公祭時,要
舉行「換鎖」儀式。每個新生孩子每人領取鎖帶佩帶一副,並拜柳求福.祭畢,
再將鎖袋裝入子孫袋內保存起來。
孩子第一次去姥姥家無疑是件大豆事。當姑奶奶帶著可愛的外孫回娘家,
姥姥一家不勝歡喜,待之如貴賓。這時,年輕母親把孩子的腦袋往房柱上輕輕
一撞,表示孩子不僅能在姥姥家住得服(慣),而且將來肯定能長得健康壯實。
8歲以前,男孩玩具以弓箭為主,也開展比箭法游戲,誰射的准誰就受重
視。女孩子則以玩鞦韆為主要娛樂活動。
滿族沒有固定的冠禮。只是由族長或薩滿在祖神案前祭祀,將靈佩賜給青
年男女。一般小伙前額佩掛野豬獠牙,姑娘多佩帶野豬門牙。從此,青年男女
就可參加族中的一切社交活動了。

[祭祀習俗]

滿族的祭祀活動,神秘莊重,從程序到內容都十分講究。整個祭祀過程分為:祭祖、祭神、祭神桿、祭星4個部分。

在祭祀的前3天,全族人就要著手准備了:要在院子的大門當中懸上一把穀草,這就是表示從掛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畢,不許頭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體不潔的女人入門,而且此時也不許周濟乞丐。此外還要准備一些祭祀的食品,這里最主要的有:黃米飯和幾頭豬。祭祀的日子一到,主祭人將暫存於外邊的祖宗匣子請到家中,放在西炕南頭的桌子上,然後再將屋裡常設的祖宗匣子取下來放在下邊。

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將供桌及祖位架擺放好,然後將祖先請出,再把一頭祭祀用的純黑豬,抬到屋內南炕沿下。一切准備完畢後,主祭人誦讀祭文,此時,所有參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輩分依次跪聽。讀完祭文後,叩首起身,然後眾人把豬抬到供桌前殺祭。殺祭時要將豬毛退凈,並將大小蹄角和豬膽放在供桌的右邊,然後再將豬抬到供桌上,豬頭向外,腳要向右。

祭神,有白日祭和夜晚祭兩種。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後。其程序是:將祭祖時所殺的豬分解成12件,連同內臟一起到鍋里煮,鍋里不放任何調料。鍋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許吃。供品擺設整齊後,先請主祭人在前跪讀祭文,參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輩分依次跪聽,然後主祭人率眾人行叩首禮。夜晚祭神,一般分為兩步。首先要從祖宗匣子中按先後次序請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請出兩位擺設在祖匣蓋上,每位設凈水一盅,黃米一碟,將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後燃起香和白蠟。之後,主祭人束腰鈴、扎裙子,帶領眾人擊鼓祈禱。然後在神位前殺豬祭祀。其次,在殺豬祭祀後,主祭人還要率眾人進行背燈祭。此時要將門窗遮閉,不準人出入院內,如有外人來也不許進屋。主祭人將燈吹滅,手持銅鈴,舞動腰鈴,口中念念有詞,祭畢,重新點燈,叩首,將祖神像放入祖宗匣子里,雙手舉起放到西牆祖宗板上,再將門窗打開,准許人出入。背燈祭所用的肉,要過3天以後,家人才能吃,但不能送給外人。

祭神樹,是在日出時將祖先木像請到祭樹前,面向東北。將一張干凈的紙掛在樹上,然後把祭豬抬到神樹前,主祭人跪在祭豬的左方,眾人跪在其後。在殺祭之前,先用酒或干凈的水往豬耳朵里灌,豬感覺痛癢,就搖頭擺耳,眾人就認為這是神來享用了,如果豬沒有什麼反應,那麼就是不祥之兆。殺祭之後,將豬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鍋里煮,豬膽、下鄂骨及下水等掛在樹上。主祭人將肉供上,叩首之後,眾人將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頭送到神樹前。

祭索倫桿子,也稱祭天,一般是在祭祖後的第二天舉行。祭索倫桿子用的豬,必須是無傷、純黑的公豬,殺之前先將豬綁起來,放在索倫桿子前面,燒香禱告,然後再殺。豬骨頭不能亂扔,要在當天晚上埋在索倫桿子下面,還要將豬脖子里的一塊骨頭掛在索倫桿子上面,豬膽、豬腸、豬膀胱等物放在索倫桿子上面的斗里,讓烏鴉、喜鵲來吃,如果 3 天之內能被吃掉,便認為是很吉利的。

祭星,是在月落以後進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論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兩天進行。等月落之後,先在上屋北炕當中設一個方凳,點燃香蠟。祭星人身穿黃紗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側,距離祖宗不遠的地方,把祭豬殺掉,這時屋內要將燈火熄滅。殺完祭豬後,祭星人咳嗽一聲,屋內點燈開門,將豬抬進屋內退毛、分解。然後再將豬抬到原來的地方,叩首祭星,這時屋內再次熄滅燈火。祭畢,將豬抬回屋內,但不能見灶火。據說,熄燈閉光能使人神之間的距離縮短,既可以「對天直語」,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覺到祭祀人虔誠的心情。

[滿族春節]

」阿涅業能業」是滿語,即滿族的春節,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繼位後,順治元年( 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傳統節日。

■ 慶祝方式

節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牆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這天晚輩要身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7. 話說現在的沈陽人 到底有多少有滿族血統 有多少沒有滿族血統啊

雖然東北地區滿族人口很多,但還沒到所有人都是的地步,全國滿族人口不過一千多萬,東北有上億的人口,就算這些滿族人都到東北來,也不過才十分之一,遇不上滿族人太正常了。

8. 滿族人的祖地是哪裡

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

滿族人口總數為1068.2萬人(2000年),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辛亥革命之後,清廷覆亡。

滿族人口分布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8)沈陽滿族人法律服務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戰國以後,肅慎人改稱挹婁,有時仍沿用舊稱。挹婁人也用「楛矢石砮」狩獵,種五穀並長於養豬,能織麻布,會造小船。三國以後,挹婁人屢次向中原王朝進貢,直接臣屬於中原王朝。「挹婁貂」在三國時是當時社會上的珍品。

南北朝、隋、唐時期,肅慎、挹婁的後裔,相繼以勿吉、靺鞨的名稱出現,人口發展多達數十個部落。靺鞨後來發展為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等七部。

唐代,大祚榮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在松花江上游、長白山北麓一帶,建立地方政權「振國」。唐開元元年(713年),大祚榮被唐朝冊封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便以渤海為號。渤海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使用漢字。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加強了與漢區的聯系,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經濟發展,出現「滿洲民殷國富」的局面。同時,在政治和軍事上進行改革,萬曆十五年(1587年),在二道河畔建立費阿拉城,六月「定國政」,確立了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


9. 清朝的旗人有哪些特權

清代《大清律》固然幾乎完全沿襲前代,但是實施中,必須加上「八旗制度下「五個字的定語,凡是遇到旗人犯罪,定罪量刑與漢人並不相同。 首先是旗人處刑方面的區別。《大清律·名例》規定,「凡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數鞭責。充軍留遷,免發遣,分別枷號。」具體枷號折抵法則是相當輕的,比如僅次於死刑的充軍,折抵枷號70~90日,甚至雜犯死罪者也可以枷號,(真犯死罪者不可)。清沿明制無官當,但類似原理的「消除旗籍」即將旗人降為漢民則是旗人特有的處罰方式。其次是司法方面,旗人案件由特定機關審理。京師平民旗人由步軍統領衙門審理,貴族由宗人府審理,民事案件由戶部現審處審理。地方官員可以審理地方涉及旗人的案件,但無權判決,只能提出審理意見,交由相應的滿人審判機關——理事廳處理,理事廳是類似現在「軍地聯絡辦公室」之類的機構,專門負責協調八旗駐軍和地方關系,官員也都由旗人擔任。旗人的刑罰執行也不同於漢人,斬立決者可以減為斬候監,刺字不刺面而刺臂,徒刑則有專門的監獄。特權法實施的結果自然是旗人「自恃地方關不能辦理,固而驕縱,地方官難於約束,是亦滋事常見。」整個清代,民族特權法一直是存在的。 清朝是以滿族貴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滿族居於統治地位。為了鞏固滿族的核心地位,特別是維護滿族貴族的統治萬世長久,清統治者堅持「首崇滿族「的原則,並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保護滿族貴族和旗人的優越地位及其不同於其他民族享有的特權。這些特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刑法方面,滿人犯罪享有「減等「和「換刑「的特權。如犯笞、杖罪可以用鞭責來代替,犯充軍、流、徒之罪,可以免於發遣到遠地服役,只在當地枷號。另外,對於盜竊三犯,依法律規定應當處絞監候,但對滿人特規定贓在50兩以下者只發寧古塔(遼寧)當差而已。還有,宗室、覺羅犯罪可以用「折罰「代替刑罰。 (2)在民事方面,旗地、旗房、旗人財產繼承權等均受到大清律例的特殊保護。清朝法律嚴禁民人典買旗地、旗房。對於典買、典賣者雙方都要治罪,交易銀沒收,甚至失察的管轄官也要受到嚴厲的議處。 康熙、乾隆時,還曾多次由官府出資,贖回典賣給漢人的旗地、旗房。為了防止旗人財產所有權及政治經濟特殊利益旁落外人,清朝法律嚴禁旗人領養外姓子孫為嗣和蔭襲承受世職,違者處以重刑,或杖100徒3年,或發邊遠充軍。 (3)在緝捕傳訊及刑罰執行方面,宗室、覺羅和旗人也享有各種優待。如親王、郡王不可隨意傳訊到庭;宗室、覺羅犯罪,有司不得鎖禁鎖拿,如有必要傳訊或鎖拿,必須上奏皇帝批准;若官吏將旗人擅自夾責,要受到降級、調用的處分。另外,清朝法律還規定,犯斬監候、絞監候的宗室、覺羅,准予減等或緩決,然後再折罰圈禁,期滿釋放,即犯死罪猶可減死。尤其是皇室貴族享有「八議「特權,縱使殺人劫掠也無死罪,判定死罪也常不執行。還有,對旗人刑罰的執行安排在其他場所,不與一般民眾相混雜。 (4)旗人訴訟自成系統,設立了一些專門審理滿人的司法機關。中央特設的司法機關有:主要審理滿族貴族宗室、覺羅訴訟案件的宗人府,專門審理內務府管轄的上三旗或宮廷太監案件的內務府慎刑司,審理八旗地畝等民事案件的戶部現審處。地方特設的司法機構有:負責京師所在地的普通旗人訴訟案件的步軍統領衙門,負責京外省區的一般滿人案件的將軍、正副都統,專門審斷盛京地區旗人的盛京(今沈陽)刑部。另外,旗營駐防地的旗人之間訴訟,由駐防八旗中的理事同知審理。以上滿族、旗人訴訟案件由專門機關處理,一般司法機關無權過問。滿漢之間的訴訟,由理事同知與州縣官員會同審理,普通司法機關雖有受理權,但無判決權,只能將滿人口供及審擬意見轉送各專門司法機關處理。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清朝的法律在保護滿族特權方面可謂周密至極,無微不至,充分反映出清朝法律民族統治的特色,以及滿人與漢人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其目的在於防止削弱清政府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突出宗室、覺羅貴族、旗人作為統治支柱的作用。 清代官制中的民族歧視也是公開的,而且越是高層越是如此。如果說軍機處和前面歷代中樞有什麼區別,就是軍機大臣基本都是滿、蒙人擔任,而被架空的內閣則漢人文士居多。清代中央各部門都設立兩個長官,一個部有一滿一漢兩個尚書。雖然名義上不分高下,但僅限於兩個人意見相同的時候。實際上滿尚書是正部長,漢尚書是副部長,各部實權完全抓在滿洲人手裡。各種官缺也分為滿、蒙、漢軍、漢四類,涉及軍事、皇族、民族事務和錢糧軍火等重要職務的官缺均為滿、蒙獨占,漢人根本不能染指。地方督撫雖然不限滿漢,但康熙時期漢人擔任督撫的「十無一二」,乾隆時期清軍入關已經一百多年,尚且巡撫「滿漢各半」,而側重軍務的總督也還是滿人為主。滿缺不能任漢人,漢缺則滿人當然可以擔任。只是滿蒙人口在整個國家中的比例過於稀少,才保留了科舉制度,作為選拔中下層官員的手段,並作為籠絡漢人的工具。清代的科舉,可謂八旗制度下的科舉。

熱點內容
以下哪些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13:55:49 瀏覽:484
公司輪崗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1-07 13:50:14 瀏覽:302
經濟法的答題技巧 發布:2024-11-07 13:50:04 瀏覽:903
公務員行政法考點 發布:2024-11-07 13:16:58 瀏覽:153
司法e通行 發布:2024-11-07 13:02:24 瀏覽:762
道德經眼裡 發布:2024-11-07 12:57:04 瀏覽:872
私下簽訂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7 12:51:01 瀏覽:946
刑法修正案九的解讀 發布:2024-11-07 12:40:13 瀏覽:52
經濟法年假試用期 發布:2024-11-07 12:26:11 瀏覽:270
合同法分則案例ppt 發布:2024-11-07 12:23:35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