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參與扶貧動員文件
『壹』 什麼情況下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1)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①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②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③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④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⑤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⑥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法律授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除此之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2)在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①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②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③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應予以注意的是,經查證後如公民不符合經濟困難標準的,不予提供法律援助,但是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小貼士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如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貳』 什麼情況下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在國家法律援助機構的指導和協調下,律師、公證員等法律服務人員為某些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免費或減費的法律幫助,以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的一項法律制度。這項制度實際上是法律扶貧、扶弱、扶殘,是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保障措施。我國《民事訴訟法》、根據2003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法律援助條例》,「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該條例規定,「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同時,該條例還擴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圍,將因家庭暴力、虐待、環境污染等維權事項也列入了法律援助范圍。申請法律援助的范圍包括:(一)因工傷和交通、醫療事故或者其他人身傷害事故受到人身損害的;(二)因合法勞動權益受到損害的;(三)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等行為受到損害的;(四)因征地、拆遷使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五)因假劣種子、農葯、化肥以及環境污染使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援助的形式為:解答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刑事案件的辯護及其代理、民事、行政訴訟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等。
申請法律援助的程序為:由當事人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後,向法律援助機構如實提供:(一)身份證、戶籍證明、暫住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明;(二)申請人所在村(居)民委員會或者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工作單位出具的申請人家庭成員經濟狀況證明;(農民工追索工資報酬、工傷賠償事項除外)(三)與申請法律援助有關的案件材料。
法律援助機構將自受理之日起15日內對其申請進行審查。法律援助機構根據案件或者事件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延長對申請進行審查的時間,但是延長時間最多不得超過10日。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還可以在收到通知書之日起5日內,向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申請重新審議。同級人民政府將在收到重新審議申請之日起15日內作出審議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和法律援助機構。
『叄』 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解決人口貧困問題
第一,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受能力,是解決貧困老年人問題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國國民經濟以7.8%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0年仍將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的增長勢頭。但中國總體上是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不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高,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解決老年人貧困所帶來的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大力發展經濟,努力壯大經濟實力。「九五」以來,根據贛南的實際,我市創新發展思路,提出贛南的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非」(非公有制經濟),希望在「外」(向外招商引資),希望在「特」,確立了「開放帶動、民營突破、城鎮輻射、特色興市、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幾年來,全市上下以「縮差距、略高於、站前列、爭一流」的精神狀態,千方百計調動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千方百計增加投入,千方百計優化發展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財政和農民收入,使經濟和社會發展躍上了新的台階。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82.77億元;財政總收入23.3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預計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300億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全市貧困人口的生產狀況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到2001年底,全市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848元,貧困老人的生產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
第二,構建符合市情、縣情實際的養老模式和養老制度,是解決貧困老年人問題的重要保障。我們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迎來人口老齡化的。目前,我們還處於由家庭養老保障向社會養老保障過渡的階段,特別是在農村,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改革創新,量力擇路。根據我市目前的實際,一是在城鎮要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將實際收入低於所在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線的老年人,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發放最低保障金;在農村,堅持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完善社會救濟和「五保」供養制度,不斷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二是擴大「低保」覆蓋面,逐步做到「低保」覆蓋全部城鎮和農村,並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提高「低保」標准。三是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個人儲蓄式養老保險,使農民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仍然有生活來源。四是擴大高齡老人「高齡津貼」覆蓋面,自80歲起,按年齡段逐步提高津貼標准,市、縣財政列入預算,由各市、縣(區)老齡辦建立專門帳戶,直接發放到人。五是加大「星光計劃」實施力度,完善農村敬老院、光榮院和老年福利服務設施的建設,為貧困老人的生活照料提供服務。六是大力發展農村養老創收基地,收入用於補充養老,救助貧困老人。建議財政、稅務、工商有關部門給予養老創收基地優惠政策,減免稅費。集體經濟較好的地方可以建立農民養老金或生活補貼制度,對貧(特)困老人給予更多的關照。
第三,不斷完善扶助制度,發動全社會助老,是解決貧困老年人問題的重要補充。一是政府救濟為主導,在各級財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設立「助老解困」專項資金,解決貧困老年人的實際問題。按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確定一定的標准列入財政預算。建議省一級按全省老年人口每年每人1元,設區市按市老年人口每人每年2元,縣(市、區)按本縣(市、區)每年每人3元的標准,列入當年財政預算。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預算標准。二是以社會救助為主體,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募集「助老解困」資金。加大社會福利彩票、體育彩票所籌資金對老齡事業的投入;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事業、個人和外商投資老齡事業,建立多元化的老齡事業投資機制。在財政監管下,由各級老齡部門設立社會「助老解困」熱線電話和銀行專戶,並向全社會公布,接受社會各界、單位和個人的捐贈。在較大的商業網點和公共場所設立「助老解困」捐贈箱。三是組織群眾互助。象「希望工程」那樣通過新聞媒體或其他方式向社會公布貧(特)困老人的情況,動員單位和個人結對子助養或一次性救助貧困老人。在各級黨政群機關中開展「扶貧濟困獻愛心」活動,每年組織機關工作人員捐資助養貧困老人,為社會作表率。另外,可組織文藝團體義演或名人和大型企業義演,所得款項用於「助老解困」。此外,還可以組織志願者(包括專業人員、社會人士和低齡健康老人)定期或不定期幫助照料貧困老人的生活及農活等。
第四,依據國家制定的老年法規體系,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是解決貧困老年人問題的法律保障。1996年10月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了老年人在家庭生活和社會中的基本權益及保障,以及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權利,為億萬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保障。今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要陸續制定《老年保健法》、《老年參與社會法》、《養老福利設施管理條例》等法規,加強安老養老制度建設。要把老齡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認真組織實施,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規模,加大對老齡事業的投入,並按一定比例提取老齡事業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集中用於老年服務設施建設、人才培訓、科學研究等資金補助。
第五、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各級部門齊抓共管,是解決貧困老年人問題的根本保證。各級黨委政府,要統一思想,高度重視,把「助老解困」問題列入議事和工作日程,做到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一檢查。民政部門要繼續發揮民政救助貧困老人的優勢,抓好養老機構及社區服務設施的建設與管理,保障「五保」、貧困老人的基本生活。勞動部門對貧困老人的兒孫下崗再就業的培訓、就業安排要給予特殊照顧,工商、稅務部門要給予優惠政策。文教部門對貧困老人的兒孫入學繳費要給予減免,在校生活費給予補助,安排勤工儉學給予照顧。要繼續組織好「三下鄉」活動,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要做好老年衛生醫療保健工作,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對高齡病殘的貧困老人發給「就醫救助卡」,憑卡在醫療部門享受廉價甚至部分免費的醫療服務。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為貧困老人提供政策、法律咨詢服務。要切實加強對貧困老人狀況的調查研究,形成制度長期堅持,各救助部門之間要資源共享,使真正困難的老人及時得到有效的救助,絕不能讓老人餓著、凍著。建議省、市老齡委聯合有關部門統一制定貧困老人評估制度,使救助對象的認定規范化、標准化。每年由老齡、民政、勞動、衛生等部門聯合組織摸底評定一次,建立「貧困老人」動態檔案和信息網路。凡確定為「貧困老人」的,發給「貧困老人卡」,憑卡享受救濟、救助和有關優惠照顧。逐步建立貧困老人跟蹤監測系統,定期走訪受助老人,使救助工作制度化、規范化。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社會氛圍。認真貫徹落實黨和政府關於老齡工作的方針政策。運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扶老助困的先進典型,堅決查處虐老侵權案件,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不斷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敬老觀念,努力營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
最為傳統的救助措施就是由中央政府或省政府將救助款和物資撥付給地方政府然後再由地方政府將救助款交給貧困地區。這種做法的最大的弊端是許多的救助物資不斷不能如數的到達貧困人口的手中,而且將導致中飽私囊或挪為它用的腐敗行為產生。窮人們得不到好處,體會不到社會主義的溫暖,而地方政府則從這種救濟中獲得好處,使這些錢財變為本來收入還可以的政府官員的收入補貼。問題的關鍵在於缺乏對國家救助資金和物資的有效監控的渠道。國家將救助款發給下一級政府,然後再由下級政府將資金和物資繼續撥給下級,直至達到困難戶手中,這中間至少要經過5道環節。政府沒有足夠的精力對於每一筆救助進行有效的監控,原因是這種監控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不僅能使物質上,而且在人力上。因此,在沒有有效的監控的情況下,各級地方政府發放救助金的動力在於所謂的「自覺性」,當政府資金缺乏的時候,「順手牽羊」將救助金挪為它用便是最優選擇——除了一定的風險外,幾乎沒有太大的風險,甚至無需償還成本。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層層「委託—代理」關系,中央政府為委託方,地方政府為代理方,但是委託方對於代理方沒有有效的監控手段,這種委託代理關系的效果可想而知。最容易出現的結果就是,代理方侵害委託方的利益。這種貧困救助的種種弊端已為大家所知,因此專家開始探討更優的救助手段,直接將救助款撥入貧困家庭的銀行戶口中——一種通過利用現代銀行直接對貧困家庭進行資金救助的手段。
這種救助手段的優點在於他能夠直接繞過重重的委託代理關系,使得救助資金直接到達貧困家庭的手中,從而杜絕了政府侵佔、挪用救助款的行為。但是,這種做法有許多的基礎和成本。首先,貧困人口多出於不發達的偏遠山區,而在不發達的山區,基礎設施極其簡陋,沒有像樣的公路,方圓數十里沒有銀行,人們甚至對於銀行沒有一點的概念,由於知識水平和心理成本,不會到銀行去辦理存取款業務,因此,如何真正使得救助資金到達困難戶手中仍然是一個問題。而為了實施救助金直接發放而對貧困山區村民進行存貸知識的教育活動的成本是巨大的。可以解決的辦法是由貧困山區的農民推選出已為大家信任的村民為大家領取國家通過銀行系統發放下來的救助金。這雖然存在一定的風險(存在代理人私吞部分救助款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政府將每個人口的救助金額傳達給每個農戶,即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這種代理風險將大大降低,但是,不能十全的是,這種信息的傳輸過程,即宣傳活動也是存在成本的,因為考慮到這些貧窮地區的交通閉塞以及宣傳人員的人力投入。
相比較而言,第二種通過銀行系統直接發放貧困救助到困難人口手中的做法要由於層層代理的行政發放的方法。但是這種救助的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因為通過現金和物資的救助方法不能夠給貧困人口帶來長久的收入,不能跟從根本上改變山區人們的貧困狀態,反而會造成一種「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存在這種現象,即由於中央政府根據貧困人口的登記數量進行貧困救助款的發放,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這就產生一種負激勵,使得地方的政府為了獲取更多的救助資金而謊報貧困人口。「要來的比賺來的容易」,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安於貧窮的心理,而這種心理對於窮困山區的致富來說是致命的。因此,許多的經濟學家對於直接救助的效果持一種懷疑的態度,並積極探討更加有效的扶貧措施。
有人說,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這話不錯。許多的政府扶貧往往從短期的角度考慮問題,滿足於短期的「成績」,結果往往是導致資源的浪費和被扶助對象日益貧困化。對於偏遠地區的扶貧計劃,從長期的角度來講,最優的辦法是遷移人口和集中人口。如果早在80年代政府的扶貧開發工作就從這個角度出發,今天的扶貧工作應該更好。但是,每一項提出的扶貧方法都存在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但是,比較一下各種救助的成本收益,便可以得知各種方法的優劣。我在這里提出的偏遠山區的扶貧方法有待於實踐的檢驗,從理論上講,這種扶貧的方法的優勢和劣勢是可以看到的。
遷移和集中貧困人口的方法的優勢在於:
1、 避免了開發貧困區的各項支出,如修路建橋和救助金支出(假設貧困人口遷出後有就業機會);
2、 避免了貧困山區在開發過程中造成的生態資源破壞。窮困山區一旦修路後,山內的資源,如煤、木材,就成了過度開採的對象,源源流向山外,資源浪費嚴重。這種掠奪式的開放對於環境造成的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3、 貧困山區的人口的集中可以帶來規模效應。貧困山區貧困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理條件的惡劣以及人口的分散。人口的集中可以帶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各種服務業的開展,可以合理解決各種公共問題、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而分散條件下,村民各自為生,自給自足、封閉阻塞,因而除了發展小農經濟外,談不上從事其他經濟活動和經濟專業化。
4、 遷移會增加遷入地的勞動力供給和開發,優越的條件可以使得貧困山區的人口創造財富,發家致富,同時增加遷入地經濟的總量和人口的規模,產生小城鎮之類的人口集聚效應。由此而帶來的各種知識、信息、觀念等等方面對於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創造更多的條件,國家節省了救助支出,同時又實現了貧困人口的脫貧和社會財富的增加。
遷移和集中貧困人口的扶貧方法的成本:
1、 文化利益沖突:遷入人口無疑會佔用遷入地的土地,而土地又是人們非常重視的資產,因此,當地的居民會對外來人進行排擠。不同的習俗、文化也會產生磨擦,產生了政府調節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的成本。
2、 遷移成本:遷移過程中的運輸費用、遷入居民的房屋建築支出、對遷入者的補貼、幫助遷入者開展生產的費用等等。
3、 貧困人口的教育和安置:貧困人口的貧困與他們的地理位置有關,地理位置造成他們觀念的閉塞、落後,因此,改變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至關重要。對於貧困人口的再教育有利於他們再就業和發家致富。
『肆』 誰有「西部計劃」法律援助專項志願者的詳細數據。包括涉及哪些省份、有多少人開展了幾年等。謝謝!
關於組織開展「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律師管理處、法律援助處(中心)、律師協會,團委,新疆建設兵團司法局律師管理處、法律援助處(中心)、律師協會,團委: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經過社會各界和廣大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國法律援助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由於地域和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原因,我國法律援助事業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法律援助人員嚴重短 缺,當地困難群眾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得不到滿足。目前,全國有15萬多名律師,但是全國仍有一些縣沒有律師,無法滿足當地法律援助需求,嚴重製約了當地的 經濟和社會發展。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不僅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也是這些年來司法行政系統和律師工作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為解決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服務,有效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法律援助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區 域協調發展,滿足基層人民群眾法律援助的強烈需求,同時為律師、大學生志願者提供一個鍛煉自我、提高自我的良好途徑,並為社會力量參與我國法律援助事業搭建一個奉獻愛心的平台和橋梁,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會同司法部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團中央青年志願者工作部、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中華全國律師協會聯合開展「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行動宗旨
整合社會資源,通過行業互助和招募志願者的形式,動員律師和法學院校畢業的優秀學子到全國無律師縣或中西部律師人才短缺的地、市、縣開展志願服務,增強當地法律援助能力,為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二、行動主題
攜手志願行動 共享法治陽光
三、行動時間和范圍
「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擬從2009年開始實施。2009年按照公開招募、自願報名、定期輪換的機制,從全國律師行業招募具有奉獻精神的律師志願者30名,從全國法學院校招募品學兼優的法學專業應屆畢業生志願者70名,派遣到無律師縣或中西部律師人才短缺的地、市、縣專門從事法律援助工作。以後逐年擴大志願律師、志願者隊伍規模和覆蓋范圍,為盡快實現無律師縣或中西部律師人才短缺的地、市、縣的法律援助的全覆蓋而努力。
四、行動目標任務
(一)建立「法律援助志願者工作站」
依託司法行政部門和共青團組織,在無律師縣或中西部律師人才短缺的地、市、縣設立「法律援助志願者工作站」,每個工作站視情況派遣1名律師志願者、1名大學畢業生法律志願者或擇一選派。
(二)為當地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
每位志願者服務期限為1-3年。在服務期內,每名律師志願者每年至少無償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0件,大學生志願者從事與其能力相適應的法律援助工作,促進無律師縣或中西部律師人才短缺的地、市、縣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
(三)推動無律師縣或中西部律師人才短缺的地、市、縣的法律人才隊伍建設。
項目實施後要加強對服務縣的指導力度,及時總結經驗,逐步擴大服務地點和志願者規模,推動無律師縣或中西部律師人才短缺的地、市、縣逐步建立自己的法律援助人才隊伍。
(四)培養法律援助人才,充實法律援助隊伍
通過逐步推廣和堅持,培養一批既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又有基層工作經驗和社會責任感的法律援助人才,不斷充實法律援助隊伍,讓法律援助志願者遍布中華大地,成為推進法律援助事業發展和中國民主法制建設進程的重要力量。
五、組織管理
1、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主要負責本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負責制定本項目每年的實施總體規劃,確定項目實施地點、落實服務需求人數,監督和落實項目經費到位;協助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法律援助中心對律師志願者組織專業培訓工作;協助司法部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做好律師志願者的招募工作和經費籌措工作。
2、團中央青年志願者工作部主要負責每年將本項目計劃實施人數的大學生志願者列入「西部計劃」,協助宣傳、落實相關政策保障和參與培訓派遣等方面的組織實施工作。
3、司法部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共同負責律師志願者的招募和經費籌措工作。
4、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負責大學生志願者的崗位申報、派遣和業務指導工作,法律援助工作司和法律援助中心負責對法律援助大學生志願者的專業培訓工作。
5、各省(區、市)司法廳(局)、團委具體負責有關工作的組織實施,同時負責協調、指導服務縣開展宣傳、組織工作。縣司法局指定專人負責志願者日常管理、為志願者提供食宿和辦公條件保障,並和團委互相配合,按照「誰用人、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切實做好志願者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
六、經費來源與管理
1、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通過籌集社會資金,用以支持大學生志願者辦理案件和開展業務所需的宣傳、培訓、交通、通訊、生活補貼等費用。同時,負責籌集部分律師志願者開展業務所需經費(2009年籌集支持律師志願者業務經費20萬元)。
2、司法部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會同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組織開展行業互助,整合業內公益活動資源,動員地方律師協會、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積極提供資金資助,用以支持律師志願者開展業務所需經費。
3、在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設立本項目的專項基金賬戶,對籌集的所有資金,實行統一入賬、統一管理、統一審計。嚴格執行單獨核算,專款專用,並嚴格接受捐贈人、支持單位及社會各界的監督,接受審計部門的審計。
七、志願者待遇
(一)政策支持
1、大學生志願者享受的待遇
除享受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關於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通知》(中青聯發〔2003〕26號)和《關於做好2004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工作的通知》(中青聯發〔2003〕16號)規定的政策外,同時享受司法部、共青團中央《關於實施西部基層法律援助志願服務行動的通知》(中青聯發〔2005〕23號)規定的政策。
2、律師志願者享受的待遇
(1)可享受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人事部、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配合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全面推進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的通知》(中青聯發 〔2001〕22號)規定的政策,同時享受司法部、共青團中央《關於實施法律援助志願者計劃的通知》(司發通〔2002〕124號)規定的政策;
(2)凡參加該行動的律師志願者,在志願服務期間,免除律師執業年度考核所需費用;
(3)凡參加該行動的律師志願者,在服務期及服務期滿後三年內不再承擔法律援助案件義務;
(4)律師管理部門評選優秀律師時,將參與此次志願行動的行為,作為重要考核條件;
(5)凡連續三年選派律師志願者或一次性選派三名以上律師志願者參與此次志願行動的律師事務所,在評選優秀律師事務所時作為重要考核條件;
(6)由司法部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團中央青年志願者工作部、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聯合頒發法律援助志願者榮譽證書。
(二)費用補貼
1、大學生志願者享受「西部計劃」的有關優惠政策,其經費補貼按照「西部計劃」的有關規定標准,由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負責籌集劃撥。
2、律師志願者每人每年交通、通訊等辦案補貼及保險費30000元,即每人每月享有1000元生活、保險費用補貼,1500元的交通、通訊等辦案補貼。
八、志願者招募條件
(一)律師志願者
1、要求政治過硬、熱心公益事業,具有奉獻精神;
2、具有律師執業證,並有1年以上工作經歷;
3、身體健康,年齡在25-55歲之間,具有特殊經歷的人員可適當放寬條件。
(二)大學生志願者
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高等院校法學專業應屆畢業生,要求政治過硬、品學兼優、具有奉獻精神、身體健康。
九、發起單位
司法部
共青團中央
十、承辦單位
司法部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
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
團中央青年志願者工作部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
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
十一、公益回報
向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奉獻愛心的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企事業單位,均可享受有關優惠政策和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的公益宣傳回報。
十二、行動要求
各地要認真貫徹此《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切實把組織開展「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作為進一步推動法律援助事業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抓緊抓好,積極配合承辦單位做好此項行動的有關宣傳、組織和實施工作,為行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保障。對熱心法律援助事業,為此次行動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鼓勵和表彰。
『伍』 福建省婦女聯合會的機構設置
省婦聯辦公室
負責省婦聯的內外協調、政務服務、事務管理工作;組織開展有關婦女兒童發展理論、政策的研究工作;協調綜合性調研活動;起草重要文件及文稿;承辦文電處理、秘書事務、檔案、機要、保密、統計等工作;負責機關財務、資產、審計、安全保衛及基本建設等管理工作;指導監督直屬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承擔機關信息網路的建設與管理工作;編輯《情況交流》。
省婦聯組織部
負責機關幹部和下屬單位幹部的管理,管理機構、編制、職稱、工資、出國審批等工作;承擔協助管理各設區的市婦聯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有關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培養選拔婦女幹部工作;負責婦聯系統組織建設;負責制定、實施婦聯系統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宏觀指導基層幹部教育培訓工作;負責機關離退休幹部管理工作。
省婦聯宣傳部
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婦女和婦聯工作;調查研究婦女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婦女的思想教育工作;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指導和實施「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和家庭文化建設;指導婦聯系統的報刊工作;組織「三八」紅旗手(集體)的評選表彰工作。
省婦聯聯絡部
負責婦聯與各民主黨派婦委會、工商聯婦女組織及民族宗教界女性代表人士的聯誼工作;負責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婦女組織、婦女人士及海外女僑胞的聯誼工作;負責省婦聯機關及直屬單位的外事工作,與各國婦女兒童組織、知名婦女及國際婦女兒童組織開展友好交流與合作;負責省海外婦女聯誼會日常工作。
省婦聯婦女發展部
動員和組織婦女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開發婦女人力資源;指導並組織各地婦聯開展婦女文化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開展社區婦女工作,促進婦女平等廣泛就業;動員和組織婦女參與扶貧和生態環境建設。搞好農村婦女小額信貸扶貧工作,促進農村婦女依靠科技致富;指導組織各地婦聯開展「雙學雙比」、「巾幗建功」活動;負責省女企業家聯誼會日常工作。
省婦聯權益部
負責處理日常群眾來信來訪,接受各種渠道婦女投訴,參與對重大典型信訪案件專項調查,為受害婦女提供法律援助和社會服務;代表婦聯參與有關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政策和法律、法規草案的擬定與修改,參與有關普法工作;指導、推動各級婦聯依法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工作;指導省婦女法律服務中心工作。
省婦聯兒童工作部
負責參與有關保護兒童的政策、法律、法規和規章草案的擬定與修改;開展女童保護工作,促進女童身心健康發展;指導婦聯系統自辦園所及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工作;負責家庭教育工作的協調與服務;參與推進校外教育,協調、推動全社會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負責省兒童基金會和家教研究會的日常工作。
省婦聯機關黨委
負責婦聯機關及下屬單位黨的建設和紀律檢查工作;領導婦聯機關工會、共青團和婦委會的工作;承擔婦聯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陸』 如何運用法律援助,積極開展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壺關縣法律援助中心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優勢,採取三大措施專助力精準扶貧。
一是擴屬大法律援助覆蓋面。以農村貧困人口為重點人群,進一步放寬經濟困難標准,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取消法律援助事項范圍限制,幫助更多貧困群眾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基本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平等享受法律保護。
二是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務機制。通過加強法律援助工作站、點建設,簡化審批程序,打造法律援助「城區半小時、農村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方便貧困群眾及時就近提出法律援助申請。
三是積極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工作,組織律師、法律工作者擔任村(社區)法律顧問,開展法律咨詢、普法宣傳和人民調解等工作,滿足基層組織、群眾對法律知識和法律服務的基本需求,實現群眾不出村(社區)即可享受到基本法律服務。
對凡屬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辦理維護其合法權益法律援助時簡化了手續,開通了綠色通道,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法律保障。
『柒』 司法所如何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作用
一、整合資源,抓好基層法律實體平台建設。
通過政府購買法律服回務,為所有貧困村聘任答法律顧問,成立扶貧專項法律服務團,建立法治扶貧微信工作群,架起律師與貧困村的溝通橋梁。
二、精準施策,打通法律援助「最後一公里」。
採取入戶走訪、發放法律援助綠卡等多種形式,與貧困戶建立穩定聯系,確保貧困群眾的法律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三、立足實際,廣泛開展法治扶貧宣傳活動。
運用普法文藝演出、懸掛橫幅、發放宣傳資料、張貼標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與貧困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
四、調解前置,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
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作為法治扶貧的基礎性工作,重點做好涉貧、涉老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針對精準扶貧政策和扶貧項目在貧困村推進過程中發生的矛盾糾紛,充分運用社區法律顧問、法律援助、公證等法律資源,做好法律風險防控和矛盾糾紛分類調處,確保扶貧政策和項目落實到位。開展「孝善敬親」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專項行動,
『捌』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法律援助工作
一、全面加強基層法律援助機構建設。新形勢下,應著眼於提高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效能,在加強規范化建設上下功夫,按照「硬體要硬、軟體不軟」的要求,狠抓法律援助機構的規范化建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突出工作重點,進一步健全工作體系,完善制度措施,強化運行機制,實現規范化。
二、全面提高基層法律援助工作人員隊伍素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為一名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與工作任務相適應效果。主要是要加強自學和實踐鍛煉。綜合素質的形成還要靠本人平時不斷地積累和培養,因此,作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員要加強自學,除了努力學習政治、法律和業務知識外,還要學習了解與法律援助工作密切相關的各方面科學文化知識,同時要結合工作在實踐中邊干邊學,掌握工作程序和方法,使自己成為一名新時期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員。
三、建立法律援助經費保障體系。在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之初,首先強調政府的責任非常重要。這是法律援助自身性質使然,也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但同時,考慮到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現狀,動員全社會力量都來參與這項施惠於弱勢群體的新興事業,建立以政府為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籌措資金的法律援助經費體系,將更加有利於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司法行政服務職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對於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國家對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切實保障;是訴訟當事人依法享有權利、實現司法公正的切實保障;它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體制改革決策的順利實施;它完善法制,保障法律規定的社會關系的實現。
『玖』 扶貧功能法律援助的基本社會功能
法律援助的扶貧功能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前者指通過國家法律援助制度的刑事立法的基本出發點被認為是「保護社會」;刑事訴訟側重於「保護個人」。從
『拾』 能否申請法律援助
一、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或者因勞動關系請求經濟補償、賠償的;
(六)因身體遭受嚴重損害請求賠償的;
(七)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遺棄要求變更或者解除收養、監護關系;
(八)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對方重婚或者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離婚的;
(九)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事項。
二、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根據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0年19號文件關於擴大法律援助事項范圍的意見,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因使用偽劣農葯、化肥、種子及其他農資產品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請求賠償的;
(二)因環境污染遭受嚴重經濟損失請求賠償的;
(三)因征地、拆遷而使權益受到嚴重損害並在民事訴訟中請求賠償或者補償的;
(四)因房屋居住權受到嚴重侵害請求賠償的;
(五)因繼承權受到侵害請求確認或者賠償的;
(六)遺贈扶養協議糾紛。
《意見》規定,以上六類案件中後三類案件適用的申請人必須是農村「五保」對象、社會福利機構中由政府供養的人員、無固定生活來源的重度殘疾人、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員、領取設區的市、縣(市)總工會發放的特困證的職工、依靠撫恤金生活的人員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人員。
四、根據崑山市《進一步發揮法律援助保障民生促進和諧維護穩定積極作用的意見》,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援助范圍,實現應援盡援:(1)75周歲以上的崑山籍老人因贍養或住房引發的糾紛全部納入法律援助范圍;(2)20人以上的群體性案件免除經濟條件審查;(3)處於調解過程的案件當事人提出申請的可以適當放寬法律援助條件予以受理;(4)針對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糾紛或事件,免除經濟條件審查,引導其進入法律援助程序。(5)無固定生活來源的殘疾人,直接認定為經濟困難;(6)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三倍以下的,可以認定為經濟困難;(7)因意外事件、自然災害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其生活出現暫時困難,正在接受政府臨時救濟的,申請人無需提交經濟狀況證明表。(8)被政府列為扶貧對象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認定申請人經濟困難;(9)被婦聯組織認定為特困母親家庭的,可以免除經濟條件審查。(10)因民事訴訟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獲得批准,申請事項在法律援助范圍內的,可以直接受理;(11)勞動用工糾紛、醫患糾紛和食用有毒有害食品造成人身損害請求賠償的當事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12)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未成年人,以及可能被判處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由人民法院依法指定辯護,無須審查其經濟困難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