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基層公共法律服務論文

基層公共法律服務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5-29 15:13:30

1. 誰有關於農村法律方面的畢業論文

論農村法律援助機構的建設
作者:盧明威
內容提要:
歷史傳統與教育因素導致農民缺乏法律意識,不能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如何為農民提供法律援助事關大局。現有農村社會組織無法滿足農民的法律需要,造成機構制度性缺失。從成本效益看加強鄉鎮司法所建設將其作為農村法律援助機構是較為切實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
農村法治 法律援助 鄉鎮司法所

由於歷史原因,農民的身份問題、貧困問題、公平問題、政治參與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雖然是中國改革的試驗起點,但到今天,在基礎設施、人口素質、經濟建設等方面等問題已經凸現,無法滿足國家法治與現代化的需要。從上世紀末開始,「三農」問題就已成為政府高層的「心病」。如何解決「三農」問題,見仁見智,但農村制度建設尤其是法治建設問題是無法迴避的,它是農村各方面建設的基礎,並決定了農村發展可持續性和依法治國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本文擬從農村社會法治狀況及各種組織對農民權利的影響論述農民法律援助機構的建立與完善。

一.農民法律意識及其影響因素
影響農村法治建設的因素可以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方面。內在因素是農民的法律意識,它是農民關於法律現象的思想觀念、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對廣大農民而言,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他們能否以法律支配自己的日常行為,能否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外在因素則指社會組織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處理涉農問題時是否依法辦事,能否滿足農民的法律需求及其對農民心理的影響。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法律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傳承作用,而法律意識的內在因素有歷史傳統、法制教育等。
首先,在農村歷史傳統中,農民行為的指導思想是「禮治」多於「法治」,並深深影響著農民的法律意識。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的「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j中國傳統社會中充滿著王權至上、權大於法,倫理至上、情大於法的與現代法治相矛盾的禮法觀,強調德禮教化而忽視法治,強調家庭團體而忽視個人權益。「宗法制度在兩重意義上塑造了中國農民的法律心理:一是它通過血緣連結的人情,把國家法律的強制、習慣法的自然約束和道德法庭的社會監督有機地統一為一體,使用權其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國家正式法律;二是在宗法制度的面紗下面,農民自動解除了作為獨立個體即自由民的可能,從而從根本上剝奪了農民以個體名義爭訟的自主性。」k習慣中農民之間一旦發生沖突或糾紛,往往是請聲望較高的長者以人情、禮俗來調解和緩和從而保持秩序的穩定,其注重的是互相忍讓而不是追求明辨是非。在廣大的農村尤其是經濟文化較落後的地區,這種意識仍決定著農民解決糾紛的方式。
其次,法制教育對農民的傳統法律思想產生了一定沖擊。自1986年開始,我國全民普法已歷經「一五」、「二五」、「三五」三個階段17年時間。第一階段以公民的法律啟蒙為主,對農民而言填補了法律常識的空白。不可否認,普法教育在提高社會整體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方面有了明顯的效果,廣大民眾普遍承認了法律在國家和社會中應有的崇高地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觀念深入人心,也對廣大農民重情禮輕法紀的傳統法律意識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由於缺乏對受眾的細分和濃厚的行政主導性,使得普法效果在農村大打折扣。北京大學法學院朱蘇力教授幾年前在某地進行基層司法調查時看到一本發給或是要求農民購買的,由該省司法廳編印的「農村普法讀本」。讀本匯編的第一部法律是《憲法》,第二部竟然是《反不正當競爭法》。l普法成了一些公職人員必須完成的表面文章。即使在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山東「從總體上看,普法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在普法教育中強調普法重點的多,強調普法教育的少,普法布置多檢查落實少,形式單調缺乏吸引力。特別是對某些偏遠農村來說,普法教育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有些地區甚至從沒有開展過。」m對農民真正有意義的普法活動應該是第一階段,然而受限於農民文化程度瓶頸,缺乏對農民法律需求的分析,尤其是上述一些走過場的行為影響了普法效果。

二.農民權利保護機構的制度性缺失
對農民權利產生影響的農村社會組織有鄉鎮政府、村委會和村民調解委員會等。
從歷史角度看,解放前農村處於相對封閉獨立的境地,血緣性與地域性相互結合使宗族保持了對農民的相對強大的控制。建國後,中國共產黨通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甚至公社化手段有力沖擊了農村的基本組織和控制手段,國家權力得以滲透到農村基層,但這種沖擊是以行政權力擴大化來進行,農民對這種國家政權與農民之間關系是基於對強力行政權的服懾而非內心的需要和自覺認同。更為消極的是文革期間砸爛公、檢、法等極端左側行為使農民加深了權大於法的觀念。從現實的一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治的強大慣性至今使一些基層工作人員在處理涉農問題時仍更多依靠行政權力來解決而不是在這過程中強調依照法律處理問題,它留給農民的印象是權力的強大而不是法律的神聖:廣西南寧市所屬農村生產基本實現了小機械化,是廣西農村較為發達的地區。今年3月,城北區一鄉村部分村民以圍牆圈地企圖繼承其地主祖父解放前所有的土地。處理該事件的鄉司法員和另一工作人員因與該部分村民有親戚關系,初期偏袒其主張。但現已取得使用權和其他交通嚴重受阻的其他村民不服,認為解放後這些土地已經處理,使用權已變更,強行拆除圍牆導致發生群架的劇烈沖突,鄉政府最後不得不強令拆除圍牆,恢復原狀。對法律的無知要求繼承地主土地的主張固然荒唐,反映了部分農民極低的法律意識,但鄉政府在處理事件中的反復使我們看到提高鄉鎮基層工作人員法律素質與提高農民意識同樣緊迫。其實我國法律對這類問題已有明確規定,適用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對相關問題的批復和《民法通則》關於財產權和相鄰權的規定就可得到解決。但鄉政府工作人員並未明示其決定的法律依據,當事人只知政府的決定不得不服從,卻無從知悉法理依據。n在一份對山東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中有66%的人認為我國目前是權大於法。o現實中一些基層執法、司法、法律監督機關公職人員法律意識淡泊,甚至曲解法律、知法枉法,造成農村法治氛圍嚴重不足,農民缺乏法律信仰,遇事沒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的習慣。
在涉及農民權益維護的社會組織中,村委會是一個特殊的主體,一方面它是農民自己選舉,代表著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種特殊的基層政權組織,客觀上肩負著一些諸如計劃生育、稅費徵收、秩序維護等責任。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鄉政村治後行政權力在農村受到壓縮,村委會的一些權力讓渡給了分散的家庭,不再是過去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全能調控型組織,權力與經濟控制能力的下降導致權威的喪失。在經濟貧困地區,村委會沒有多少剩餘索取權,不能吸引有能力的人進入村委會,致使基層組織渙散,機構不健全,幹部大量流失,後繼乏人,甚至有的村組織名存實亡。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村集體擁有相對豐富的財產,村委會有一定的管理職權,也就有較多的剩餘索取權,在村委會選舉中候選人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出現操縱選舉的非正常現象。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貧困地區,村委會正處於由原來以集體所有制為經濟基礎的政權組織過渡到村民自治組織的時期。這一時期由於法律不健全、規范不到位,社會體制與農民之間的紐帶發生斷裂,國家法律、方針政策難以得到貫徹執行。農村基層組織的弱化一方面導致宗族勢力復甦,一方面使村委會失去保護農民利益的功能,在被某些利益集團控制後可能成為危害農民利益的新威脅。
宗族勢力由同血緣的同姓家庭擴展而成,建立在血緣認同基礎上。改革開放前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宗族利益一般並不重要。但如今農民在經營上不再依賴集體組織和基層政權,宗族成員間的相互依靠重新變得重要,導致宗族勢力日益膨脹。廣東湛江市公安局在調查中發現,不少鄉鎮基層能夠當村委會主任或村長的,其家族大、兄弟多是一個重要原因。如雷州市沈塘村捐花村,族頭族老鼓動、威逼村民選舉「爛仔」當村長,成為該村黑惡勢力的操縱者。p在宗族勢力的影響下,村民之間因祖墳、山林、土地許可權之間的糾紛不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而是訴諸武力。宗族勢力比較強大的地方往往是農民沖突不經法律途徑解決,發生大規模械鬥的地方。廣東省湛江市自改革開放至1987年,共發生宗族械鬥1300多次,吳川市僅2000年1月至高無8月共發生群體性沖突39起。q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村委會選舉受到宗族勢力的影響,但在村委會選舉規則進入鄉村社會後,宗族力量對選舉的影響並非都是負面影響,它可以成為村委會選舉法的動員力量,在參與選舉中摒棄以武力解決爭端的方式,並在選舉博弈中形成競爭、妥協、寬容等民主品格,同時村委會授權來源的改變使村委會幹部由眼睛向上變成向下,使村委會以維護農民利益為已任。
在當前情況下,鄉鎮政府以行政手段解決農民糾紛,村委會正處於轉型時期,選舉中的一些問題使其尚未成為新的保護機制。如果國家不能杜絕基層政權行政執法中傷農坑農問題,不能及時為農民糾紛提供法律幫助必然會影響法律在農村社會中權威的樹立。
習慣上農民糾紛的傳統解決途徑是村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在現行《憲法》第111條、《民事訴訟法》第16條和《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等法律中有相關規定。村民調解委員會根據法律、政策和社會公德,通過說服、教育、疏導等方法化解了許多民間糾紛。但作為一種民間組織,其缺陷也非常明顯。一是調解委員會委員缺乏法律知識,二是因基層法院履行各種審判職能,工作繁重,幾個鄉鎮才設一個派出法庭,很難對散落農村中的調解組織進行指導,造成調解主要以一般的公序良俗作為指導而非以法律為依據,缺乏統一的標准,往往達成協議後一方反悔難以執行,造成調解組織的威信降低。甚至在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建立過調委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民間糾紛出現許多新情況新特點,農民越來越重視自身利益的追求,利益沖突加劇,可調解性下降。尤其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口號的指引下,村委會、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對農民利益的影響越來越大。如果說農民之間的利益紛爭可以通過完善人民調解制度等傳統途徑來解決,而當行政性質的權力介入糾紛時,這些傳統途徑就會變得無能為力:村委會、鄉鎮政府對農村集體經濟資源如土地、山林、池塘水庫、集體企業的承包權的管理,公共基礎設施和其他項目開發對農村土地的徵用、拆遷中對農民權利的侵害等。當權益受到侵害時,農民或因缺乏法律知識無法尋求幫助,或因無力支付律師費用無法得到應有的幫助而處於被動地位。在失去了維護農民利益的農民協會後,如今的村委會、調解委員會無法肩負起保護農民利益的重任。何況法律援助應該是國家對貧者弱者所負有的一種責任,民間機構往往因經費、人員、機制等因素而力不從心,在為農民提供法律救濟方面存在機構缺失的制度性問題,為社會秩序的動盪留下了隱患,以下事例可見一斑:2002年11月29日,廣西防城港市政府以「保證港口至防城航道暢通,減少港池淤積」為由,通告責令全部一千多養殖戶在2002年12月20日前將防城入口到江山一帶淺海養殖設施全部自行拆除。這些養殖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使用該海域,都有持有海域使用證,其海產以三年為一周期,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先後投養,尚需一年到收獲期,而該市已無其他淺灘可以移殖,此時拆除損失巨大。同年12月9日養殖戶向市政府申請行政復議被告知不予受理,12月12日又遞交《關於要求延期拆除西灣養殖設施的報告》 ,請示政府體察困難待該批海產品收成後再自行拆除,但市政府置之不理。12月25日政府組織300多民工,兩百多公檢法和其他政府部門人員強行拆除養殖設施,導致全體養殖戶到市政府門前請願,又被公安人員驅趕。為此,眾多養殖戶通過各種渠道申訴上訪。市政府在拆除部分設施後卻又停止了拆除行動,在設施已被拆除的養殖戶中有的損失將近四十萬元,東拼西湊借貸而來的財產毀於一旦。被拆的怨聲載道,未被拆的暗自慶幸,可見行政行為的隨意性對農民利益,對政府形象,對法律尊嚴的巨大損害。r回顧整個事件,且不論政府的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養殖戶在法律上的孤立無援顯而易見。由於缺乏組織,他們沒能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由於缺乏法律知識,他們不知行政復議應向市政府的上一級即自治區政府提起;由於海域爭議案件是復議前置,不經復議他們也不能提起行政訴訟;更沒有法律援助機構給予任何幫助。這種現象促使我們對農民法律援助的機制進行檢討。

三.對現存法律援助制度的反思及機構選擇
法律援助定位於為那些由於經濟狀況貧困,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而不能進行訴訟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公民或法人提供法律幫助,使其權利得以實現的一種法律制度。在我國現行法律中,為了保證貧者和弱者能夠行使訴訟權利,《民事訴訟法》第107條規定了訴訟費用的緩、減、免。《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了法院可以或應當為當事人指定律師提供法律援助的幾種情形。除此以外的民商事、行政案件都沒有有關於法律援助的規定。在涉農利益案件日益增多而農民法律意識未得到顯著提高時,現有規定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法律需求。如果農民沒有法定的可尋求較低費用或免費法律幫助的渠道,就不能切實保障農民尋求司法保護的權利,無法實現農村法治的目標。因此,建立農民法律援助制度是現代法治社會要求政府必須承擔的國家義務。
作為法律援助機構應具備一些必備條件:有完善的組織機構,有較高法律知識水平的工作人員,有一定的經費保障。縱觀我國各種組織,滿足上述條件的機構並不少,有各級人民法院、檢察院、人大和政府的法制工作部門、司法廳局、律師事務所和法科大學設立的法律援助中心等。但由於它們各自的性質或地位、布局、運行機制、輻射力等因素,作為農村的法律援助都存在不足。
在當代中國社會,在縣這一級,公檢法司都有自己的延伸,有比較完備的體系,但到了鄉這一級就有了一些變化。s在鄉一級許多機關只有少數的派出機構。況且,法院作為一種裁判機構它的特點是地位中立,對雙方當事人都要保持適當距離。如果由法院來充當法律援助機構,會造成法官先為當事人從法律上設計一個較為安全的訴訟安排然後再行裁判的印象,從法理上看這是不當甚至應該禁止的,也與法官的司法職業道德相沖突。檢察院因為工作職責的規定,鄉一級沒有檢察系統的工作人員,即使設立檢察所也是為了調查、監督的方便。總體上檢察院和公安系統工作人員主要職責是為了維護社會治安,與農村大量的日常糾紛的司法解決關系不大。換言之,檢察院與公安系統的工作內容主要涉及治安和刑事案件,而大量的農民權益沖突已超出了這一范圍,檢察、公安機關顯然不適合作為農民的法律援助機構。
至於各級人大和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大都設立在縣級以上,也是遠鄉村,無法提供及時的法律幫助。由於律師事務所的營利性質,農民往往無法或是不願支付律師費用,要求一種營利機構長期法定地負擔起公益性質的工作也不切實際。而法科大學中設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從性質上最適合承擔這一任務,但這些機構往往都地處大中城市,布局和經費問題使其無法肩負起為廣大農村提供法律援助的重任。
在幾乎所有政府部門中,最適宜擔任農民法援機構的就是鄉鎮司法所。

四.加強鄉鎮司法所建設,規范法律援助運行
司法所是設置於鄉鎮人民政府的國家司法行政機關,是縣司法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司法助理員則是基層政權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員,他們是中國司法行政機關的神經末稍。在我國農村,大部分的鄉鎮不是設立了司法所就是在鄉鎮政府中設置了司法助理員這一職務,他們在鄉鎮政府和縣司法局的指導下工作,主要負責調解委員會和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工作范圍從解決打架斗毆到山林地界糾紛和離婚調解等。可以說鄉村司法所覆蓋面廣,根扎農村,熟悉農民經常面臨的法律問題,而且可以作出較快的反應,能夠避免矛盾的激化,最適合作為農民法律援助機構。早在1995年2月,時任司法部部長的肖揚在全國司法廳(局)長會議的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途徑和辦法,給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幫助。今年要把這項工作正式提上議程,充分論證,抓緊制定可行方案使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盡快建立起來。」11從成本效益角度看,法律援助機構可以設立在鄉鎮司法所之內,或「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是切實可行的。
一方面農民迫切需要法制宣傳,只要工作有針對性和實用性,農民都會樂意接受;另一方面,從黨政部門來說也需要司法所做好參謀以實現依法治鄉和依法治村。一些鄉鎮領導也認識到司法所就象農村衛生院那樣不可缺少,一個緩解了農村缺醫少葯的問題,一個緩解了農民對法律援助的迫切需要。一些地方司法所定下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的目標,客觀上為農民提供了法律援助。因此把鄉鎮司法所建設成農民法律援助機構和現實與需要相符合。
但是把鄉鎮司法所作為農民法律援助機構顯然加大了司法所的工作負擔,必須加強建設力度。一是要得到黨政領導的重視,一是要提高隊伍的素質。現實中有的鄉鎮司法員是兼職從事,專職司法助理員中很多以工代干、以農代干,缺乏人員編制,文化程度偏低,形成成分多元化、管理多重化、待遇多樣化,對開展基層法律援助工作非常不利。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機構就要積極推進鄉鎮司法所的建設。
首先,要加強司法所的組織建設。鄉鎮司法所要發揮作用必須要身份合法,機構的立戶和列編問題是關鍵。機構列入鄉鎮政府管理系列有利於把法律援助工作納入鄉鎮工作規劃,促使鄉鎮領導將其作為一項工作職責,有利於理順管理指導和改善辦公條件及工作經費的解決,同時便於在法援工作中協調各個部門。其次,要加大對鄉鎮司法所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培訓,提高全心全意的整體水平和業務能力,通過吸收法律專業畢業生等途徑來壯大法援隊伍。最後,要明確鄉鎮司法所有關法律援助的職責和制度建設。司法所作為政府機構系列之一,其本職工作是指導村民調解委員會,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行法制宣傳及刑釋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如果將其作為法援機構,它要負責免費為農民提供法律咨詢,提供能最大限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解決方案,及作為農民的代理人進行維權行動。這就必須處理好與現存鄉鎮法律服務機構的關系。與律師在城市提供法律服務相對應,鄉鎮司法服務所主要在農村為農民進行服務。到1997年底,全國已經建立了鄉鎮(街道)法律服務所近3萬5千多個(其中至少3萬2千個是鄉鎮所),法律工作者近11萬5千人(其中有10萬多人是鄉鎮法律工作者)12鄉鎮法律服務機構的工作性質與律師相類似,獨立於政府機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機制。但在許多鄉鎮,法律服務機構就在司法所下設立,人員也多有交差。如果不能理順法援機構與法律服務機構的關系,農民在尋求法律援助時很可能被以各種理由推到法律服務所進行有償服務,法律援助就會有名無實,司法所就變成法律服務機構的「掮客」。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首先要明確法律服務所的獨立性,要求其與司法所進行「脫鉤」;同時制定完善的制度,對於符合援助條件的不得推諉,也不得要求農民到法律服務所尋求幫助,進行援助工作的定崗、定人、定責、定目標,建立工作責任制和監督投訴機制。
其次,要明確法律援助的范圍和程序。范圍應包括刑事、民商事和行政案件。只要農民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都有可以尋求法律援助。程序上要先由農民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放寬援助條件;有的人擔心法律援助成為所有人的免費午餐導致無理纏訟,其實農村中先富起來的農民為了得到更優質的法律服務會選擇聘請律師等方法維護自己的權益。不能因為這一擔心而使大部分農民支付較高的維權成本或失去維權機會。
一般而言,如果不涉及行政權力,鄉鎮司法所援助機構可以完成農民的法律要求,但當行政權不當運作侵害農民權益時,鄉鎮司法所出於行政級別和當事人一方的地位,就不再適合作為援助機構。這時應建立某種制度要求律師介入。司法所作為援助機構的便利之處是其上級主管部門縣司法局負責對律師的管理。按刑法和律師法的規定,司法局、法院有權指派律師承擔一定的法律援助任務。通過制定相關條例要求基層司法所在發現法律援助涉及行政機關時,應向上級司法行政部門請求指派律師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任務,使當事人得到更優質的服務。

五.結語
農村法律援助制度是國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必須承擔應有的責任,將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制度性安排,使所有人無論貧者弱者都得到平等的司法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加速農村發展和依法治國的偉大目標。

2.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作文寫作試題

「法律」為話題作文

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途徑,與道德相比,法律更客觀,范圍較窄,並且以強制手段發揮作用。當維護社會秩序的道德力量不夠的時候,需要用法律手段解決。
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具有指引作用,強製作用,預測作用和評價作用。所以每個公民都應該知法守法,這樣社會才能更穩定,經濟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有人認為學法是一件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的事。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當今我們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法。我們身邊的學多問題都要依法解決。所以,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是一個知法,懂法,且要守法的公民。要有法制觀念,要懂法律知識。要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對於香港這個有名的法制社會,大家都不會陌生。可是大家知道嗎?香港的法律是多麼的井井有條。無論是在生活中,學習中,還是在工作中,人們都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所以,香港的經濟處於領先地位。人們的文化素質也很高。可見,法律是多麼的重要!
知法,守法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人民的希望。祖國和人民盼望我們健康成長,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我們青少年學生不僅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有法律知識和守法觀念,懂得合法與非法,違法與犯罪等道理,自覺依法辦事。這樣才能抵制各種不良影響,促進自己健康成長。否則,就會成為法盲,就會自覺的或不自覺的做出損害國家,社會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使自己陷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如果社會成員不懂法,不守法,大家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那社會就會陷入極端混亂之中。那樣社會就無法存在和平發展。人們就無法生活,學習和工作,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各種權利就無法得到保護。因此,知法、守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為了祖國的明天,也為了我們自己,去學法、了解法,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吧!

3. 求一篇關於法律方面的論文,題目隨意,字數5000.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其完善
1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
信息披露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證券監管機構監管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徑,信息披露制度是各國證券法律制度的重要原則。信息披露制度,也稱公示制度、公開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為保障投資者利益、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而依照法律規定必須將其自身的財務變化、經營狀況等信息和資料向證券管理部門和證券交易所報告,並向社會公開或公告,以便使投資者充分了解情況的制度。它既包括發行前的披露,也包括上市後的持續信息公開,它主要由招股說明書制度、定期報告制度和臨時報告制度組成。信息披露制度保障了交易的安全,維護著投資者的信心,也維持了證券市場的穩定秩序。我國證券市場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已逐步向規范化、法律化發展,信息披露制度也已建立較為完整的體系。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仍存在很多違規行為,散布虛假信息、隱匿真實信息或濫用信息操縱市場、欺詐投資者、轉嫁風險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干擾了證券市場的完善和有序化,給投資者造成了巨大損失。
1.1 信息披露不真實、不準確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須准確、真實,不得虛假記載、誤導或欺詐,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為嚴重、危害性最大的也是信息披露失真這一問題,有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嚴重失實,從招股說明書到臨時、定期報告,一直是謊話連篇。他們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肆無忌憚地在財務會計信息上弄虛作假,致使虛假信息泛濫成災。主要表現為這幾個方面:其一,證券發行中的虛假陳述,即證券發行人、承銷商等在發行申請書、招股說明書、募集辦法等文件中作不實、誤導、有重大遺漏的記載;其二,證券上市中的虛假陳述,即上市公司、中介服務機構在上市報告及相關文件中對諸如企業實力、經濟效益、營業收入、利潤水平等方面,作不實、誤導、有重大遺漏的記載;其三,證券交易中的虛假陳述,即上市公司、證券商、證券交易所、投資咨詢機構等在定期報告中作不實、誤導、有重大遺漏的記載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發生了數起這樣的案例,手段直露,膽大妄為。比如2001年引起股市地震的銀廣廈,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登手段,虛構企業交易,虛增劇額利潤7.45億元,其中1999年1.78億元、2000年5.67億元。此外影響頗大的黎明股份、麥科特 、藍田股份等案件也屬此同類。
1.2 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
上市公司應「依法充分公開內容完整的財務報告,充分公開實際發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圍內的事項」。事實上,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大多是不完整的,對於關聯交易等重大事項很少有作充分披露的。藍田股份將公司股票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由8370萬股改為6696萬股,對公司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數額作了相應縮減,卻一直未公開披露這件縮減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項,後受中國證監會的嚴厲查處。棱光實業長期隱瞞對關聯企業的擔保事件,致使投資者損失嚴重。
從公司的角度出發,大量的信息披露不但加重報告成本,而且容易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這是上市公司不願作充分信息披露的客觀原因。所以,證券法律允許上市公司自行決定是否公開那些與商業秘密有關的重大事件,以便在保護公司利益的基礎上,保護股東及廣大投資者的利益。與此同時,法律也一再強調,上市公司必須披露那些不利於公司股票價格、但有利於投資者做出重新選擇的重大事件,比如上市公司涉及訴訟、仲裁事件,公司領導、高層管理人員違法受制裁的事件等等。
1.3 信息披露不及時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與其股票的市場價格是息息相關的,信息往往起到價格信號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理解,在證券市場上,時間就是金錢。及時的信息披露,有助於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判斷;不及時的信息披露,卻為內幕人員利用時間差進行內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時避險提供了條件,這對於普通的中小投資者而言,無疑是極不公平、不公正的。在我國上市公司的違規案例中,信息披露不及時並不少見:「漂河銀鴿」買入「銀廣夏」股票未及時披露時間、恆泰芒果對於公司涉訴事項未披露事件等。經注冊會計師簽證的會計報表應當在報表簽證後的兩天以內向社會公眾公布,但實際上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滿足了這一披露要求。因此由於這些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的現象,為廣大投資者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
1.4 信息披露不嚴肅
會計制度具有強制性和嚴肅性,但在現實中,一方面由於監督措施不力,一些企業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會計處理上「各盡所需」,另一方面,證券監管部門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在指定報刊或網站上發布信息,但總是有個別的上市公司不分時間、場合隨意地披露。銀廣夏造假事件就是明顯的例證。有些上市公司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有解釋性說明、保留意見、拒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置之不理;有的在年報摘要中對注冊會計師說明段所涉及的問題「三緘其口」;但雖然是「合規」地省略了會計報表附註,其經營中一些不容忽略的重要信息也被「淡化」處理了。會計制度的嚴肅性受到嚴重損害。
2 造成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原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嚴重侵害了中小股東、債權人、顧客以及雇員的合法權益,使其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投資決策帶來了嚴重誤導。同時也損害了國家法律法規的嚴肅性,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破壞了社會經濟法制化的進程。並且破壞了市場游戲的規則。因此,我們必須找出問題的成因,探討出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2.1 造成我國目前信息披露現狀的動機和內部原因
2.1.1上市公司違反信息披露規則制度的動機
從公司層面上看,上市公司違反信息披露制度的動機有三:
第一、是簡單地將上市等同於「圈錢」,有些企業把股份制等同於單純的集資手段,把上市募集的資金看作是「永遠不必還本的無息貸款」。為達到證券法對公司上市的資格要求,一些企業和中介機購、虛報資產、甚至偽造相關文件,以求上市「圈錢」。一旦上市成功,之前所作的種種承諾已成「南柯一夢」,投資者的錢早已「打水漂」了。
第二、是為配合莊家操縱股價,以便謀取暴利。「利」字當前,各種違規手段層出不窮,比如虛報利潤、虛增資產、修改財務報表,甚至聯合媒介傳播各種假消息。
第三、是為應付證券法律規定的各種信息披露制度,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弄虛作假,盡量使披露的信息符合法律對業績等情況的要求,以免被證監會、證交所「罰牌下場」。
2.1.2造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現狀的內部原因
對於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從公司內部原因來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上市公司缺乏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對信息披露的影響已引起了會計界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由於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引發的信息披露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一股獨大」現狀難以保障公司信息披露兼顧各方向觀者利益,而是滿足、體現大股東的意志,監事會形同虛設。
其次,「內部人員控制」使得董事會職能失靈、上市公司與控股大股東之間不正常交易。也使信息披露極不規范,內部審計走形式,公司缺乏或不執行內部信息管理制度,公司內部也存在「信息不對稱性」。
最後,弱性效率的資本市場減弱了公司致力於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即所有公開可獲得信息不能立即地、無偏見地為所有投資者獲悉,或者是投資者沒有能對公開可能獲得的信息立即地、無偏見地做出反應,從而不能使股價做出正確反映,無法正確體現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好壞。
第二、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還存在很大的問題。職責分配不分明、不能很好地相互制約、各司其職,從而使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正常有序地進行。
第三、企業內部財務人員素質不高。由於近幾年會計制度規定和會計核算方法變化較大,使一些本來就一知半解的會計人員更難以勝任。有的會計人員往往不能有效地按國家財會法規、財經制度獨立地進行監督,喪失原則、知情不報,共同作弊。導致法制規范失效。而且有些上市公司內部人員及其相關人保密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強,導致公司內幕信息隨意或提早泄漏。從而使公司和投資者利益受損,並且嚴重影響會計法製法規地發展,擾亂證券市場秩序。
2.2 造成我國目前信息披露現狀的外部原因
2.2.1外部監管體系不完善
從會計信息披露的外部監管環境來說,會計信息失真與虛假會計信息披露是由掌握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經營者與會計信息相關利益主體(證券監管主體、鑒證主體、投資者等)行為博弈的結果。主要體現在證券監管主體對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不夠;鑒證主體會計師事務所缺乏審計的獨立性;監管者事實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2.2.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進,但到目前為止,信息披露制度還存在不少問題:會計准則和制度的制定仍沒突出市場經濟主體,尤其是投資人和債權人的信息要求;制度制定速度落後於經濟發展速度;對於一些重要信息(如表外業務、無形資產等)的處理和披露沒有做出規定或規定得不夠恰當;新舊法規以及各個法規之間存在著矛盾及不協調。如基本會計准則與具體會計准則之間,會計准則與稅收制度之間都存在不協調甚至矛盾、沖突的地方,等等。
2.2.3中介機構管制力度不強
注冊會計師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沒有履行其應有的職責。由於競爭,有些注冊會計師為了眼前利益,在審計工作中為了維持與上市公司的良好關系,沒有保持其真正意義的獨立,在實踐中沒有很好地履行職責。有的會計師事務所對虛假的會計信息不揭露,還通過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等手段,為作假者服務。這種做法客觀上助長了部分上市公司的違規違法行為。
作為專業人士,會計師簽名的文件一旦在上市公告中出現,無疑增加了該信息的證明力和可信性。但是,由於當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監管制度還不完善,而且某些會計師的道德素質低、職業操守觀念差,出具虛假會計信息、誤導投資者的事件屢見不鮮,嚴重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合法利益,比如「瓊民源」一案中的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和海南大正會計師事務所,是瓊民源中小股東所深惡痛絕的虛假信息披露的重要「幫凶」。
缺乏對信息披露違法行為進行強有力的民事懲罰。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對違反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都有詳盡的規定,主要以行政責任為主,輔之以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其中關於民事責任的規定最為薄弱,即重在懲罰,而不是對投資者的賠償。在對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實踐中,也主要以行政責任為主。所謂處罰力度的加大,也只是體現在追究主要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上。在財產方面,處罰後果往往只是表現為對當事人的違法所得全部由國家沒收,而沒有對投資者的民事賠償。
3 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對策
3.1 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內部監管
上市公司內部監管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解決內部制衡問題,防止許可權失控和舞弊。健全內部監管制度首先要解決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管和控制,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其次,要完善公司的內部控制,經營者必須對下屬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控制。
3.1.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作為會計監管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確保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那麼就要求企業產權制度的完善,使得所有權和治理權相分離的情況下,公司的治理機構能夠如期實現企業的長期戰略目標和計劃,同時應對現行的業績評價方法予以修改,將治理人員的個人利益同公司股東的長期利益聯系起來,避免以基本工資和年度獎金為主的傳統薪酬制度下治理人員的短期化行為傾向。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作,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並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在不斷的改革中逐步深化完善。其基本方法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有效的會計信息內部監控機制。
其次,加快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獨立的國有政權行使機構。
最後,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只有在上市公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時,才能建立起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內部控制的屏障。
3.1.2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
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應當是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各司其職、有序運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還必須對公司內部治理組織結構和制度設置進行必要的調整。
第一,進一步發揮審計委員會的作用。加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從源頭上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
第二,完善董事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中董事會的人員構成並強化董事會的責任,建立一種董事會與總經理相互制衡的機制;立法對董事的股份條件做明確的規定,使得股東不僅享有權益同時要真正負責起其應盡的義務。
第三,發揮監事會的作用。監事會必須有精通業務、會計、法律的人員並有權監督公司財務、業務狀況。
由於我國不合理的股權結構與國有股東所有者缺位已經對經營者極力不足,還有公司控制權市場以及經理人才市場不夠成熟等原因使得上市公司的委託代理機制基本上失效,失去約束的代理人選擇敗壞道德行為和進行虛假會計信息披露是其理性的選擇。
只有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地對公司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監管,實現所有者、經營者和下屬之間的合理關系,互相督促,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3.1.3加強道德建設,提高信息披露誠信意識
在會計信息披露法制規范最完善的國家,也避免不了法制規范在某些方面存在模糊、籠統等問題。會計信息披露主體就可能利用法制規范漏洞,以非法的手段達到「合法」的目的,導致法制規范失效。因此,法制監管約束不到的地方,就需要藉助道德的力量。
社會整體道德的提高可以對企業的誠信起到積極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同時,要提高公司經營治理者的道德素質,除了堅持對公司經營治理者的道德考核外,還應建立有約束力的職業經理人市場。通過職業經理人市場對公司經營治理者道德水準的激勵和約束,長期堅持將會培養公司經營治理者老實守信的觀念,提高公司經營治理者的道德水平,最終使公司也守信,不再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
在加強社會和經營者道德建設的同時,建立上市公司誠信檔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市公司老實守信意識。將上市公司的問題和不真實信息公布出來,可以使企業自覺堅持老實守信,也可以方便監管工作的進行。
3.2 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外部監管
3.2.1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外部監管體系
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外部監管體系,首先要強調政府的集中立法治理,將政府監管置於治理體系中的首要地位;其次要依靠自律機構完成一線監管活動,彌補因政府監管成本過高和政府失靈所造成的監管效率不足同時要注重法制,引入司法監督及媒體等社會監督力量。
在以上兩個方面為基礎指導思想的前提下,首先要發揮證監會、證券交易所的核心監管力量,對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及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內容進行監管和審核,及時發現和查處信息披露中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其次要發揮證券業協會和證券中介服務機構的自律監管和社會監管力量;同時要發揮媒體和投資者的社會監督和市場監督力量。一家優秀的媒體為了獲得市場的青睞,有動力來報道事實的真相,而這種事實真相的報道正是證券市場有效監管的另一種方式。而投資者則是會計信息的最終需求者,他們將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因而他們對於信息披露的監管是自發且嚴格的。
與此同時,完善我國司法訴訟制度和證券法律法規的民事賠償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完善我國司法訴訟制度,通過民事訴訟來懲處會計造假、會計信息披露違規,對上市公司高管行為實施嚴刑峻法,才是比較有效和現實的監管方法。發展集團訴訟制度,將小股民的力量集中起來,同心協力共同向虛假信息披露者索賠。
3.2.2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
現今,信息披露違規行為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固然有巨大的利益誘惑,但更大程度上在於違規行為被監管者發現的概率較小。為提高違規者所支付的違規成本和違規行為查處的概率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違規者的違規期望收益可以做到。
首先,提高違規成本,可以完善《證券法》中的民事損害賠償制度。它通過責令違規者賠償受害投資者的損失不僅可以有效地剝奪違規者通過違規行為所獲得的非法利益,而且給違規者強行加上了一種經濟上的巨大負擔。同時可以建立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信用體系。這樣可以使嚴重違法的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從證券行業中徹底出局,另其喪失執業資格。
其次,提高發現違規行為的能力,可以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管框架,並使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最後還可以建立信息披露的風險預警系統。當有著內部邏輯眾多的監測指標出現異常情況時,發出不同程度的風險預報,並將之轉化為一般投資者能夠理解的信息。這將大大地提高及時發現違規的能力,並有效的保護投資者免受巨大的損失。
補充內容:

摘要: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著很多不規范的現象,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不完整、不及時、不嚴肅等情況的事件頻頻發生,社會對此的反應也十分強烈。這些現象不僅嚴重地損害了我國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也使廣大投資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從而使社會對規范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完善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的現狀就變得刻不容緩。本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不規范的現象,深入地分析了問題的根源,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出發,探討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這些問題的成因,並提出一些規范與完善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證券市場
參考文獻
1.阮慧榮.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時代經貿,2007,11
2.楊文靜.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失真分析.科技信息,2007,12
3.歐群芳.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廣東:廣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4.段秀芝.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研究及對策探析.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
5.李秀芳.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山西:山西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4. 請各位幫忙寫一篇有關於法律的論文,高中的,1000字左右,要精闢!

自己修改整理一下:

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准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並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於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必須看到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的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功利性極強的就業至上評價體系。高校擴招後,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高校為給非法律專業學生擠出更多時間應付各種有利於就業的資格證考試,主動降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軟素質課程的教學與考查標准,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對於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由於將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條文的解讀和案例分析上,忽視對個人法律素養起綜合性、潛質性作用的哲學、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和知識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雖然十分熟悉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但法律素養不高。二是泡沫化明顯的法律專業重復建設。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合並和人才市場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影響,法學教育泡沫化傾向相當明顯,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師資力量薄弱。一些所謂的法學專家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這些學校本來法學淵源不深,加上法學教師素質不全面,無法引導學生將所學法學知識內化為深厚的法學素養。三是現實社會尚不健全的法制環境。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法制建設尚待進一步健全,法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嚴肅性較差,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和特權觀念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大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成熟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嚴肅性較差的現實社會法制環境對他們還相當薄弱的法律素養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顯。

基於此,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高校不可隨波逐流,應堅持獨立的學術精神和辦學理念,消除學術泡沫,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更加註重與哲學、史學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融合,更加註重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層面來解讀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將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則融化在大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因此,提高法律素養要重視法律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注意借鑒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努力營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圍,促進法律知識與法治文明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一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有法必依,切實維護法律尊嚴;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屈服於特權,努力消除司法腐敗。以此,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許可權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約束。

貫徹依法治國方針,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在於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素養的普遍提高。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具體執行者,是依法行政的主體。因此,要真正地貫徹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方略,就必須使各級領導幹部確立法律意識,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通曉用法途徑,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切實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為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而對各級領導幹部提出的新要求。新時期,領導幹部在領導對象、領導內容、領導原則、領導手段、領導目標、領導方法等方面面臨著諸多變化,但歸根結底是民主法制建設方面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適應形勢要求,實現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轉變,是各級領導幹部面臨的新課題。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地方的法律規章,使其成為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以依法治國為龍頭,協調立法,依法行政,做好司法、普法、監督和法律服務等各項工作;黨組織自覺地在憲法及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領導工作中的決策方式、議事規則、工作方法等逐步制度化、規范化,等等。這些都體現了黨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國家事務的要求,相應地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新時期的經濟發展任務對領導幹部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都需要法律法規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更多地學習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轉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領導方式和管理方式,依法履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領導職責,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社會、管理經濟事務,自覺地運用法律武器與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行為作斗爭,依法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擴大對外貿易,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處理涉外關系,無一能離開國際法律、法規、原則和慣例。不具備一定法律素養的領導幹部,是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的,是難以適應促進經濟發展任務的要求。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健全人民民主制度的本質要求。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基層民主更加健全」。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要更好地體現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善於發揮工、青、婦等組織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作用,擴大基層民主,推進居(村)民自治等。做好這些工作需要領導幹部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同時,隨著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領導對象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是越來越多的非公有經濟實體的出現,使得靠行政命令對其進行管理已難以奏效,必須靠法律引導和規范。二是群眾對權力的崇尚已轉變為對法律的遵守。三是社會生產關系的表述已在相當程度上顯示為法律關系,法律在人際關系中的協調規范作用越來越大。如果領導幹部不能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就難以適應「三個代表」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要求。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需要。領導幹部在維護社會穩定大局中肩負著重要責任。領導幹部法律素養的高低、運用法律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繫到其能否廉潔公正、依法辦事,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減少和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直接關繫到其能否正確處理好各種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因此,領導幹部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不僅可以增強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的自覺性,而且能夠學會運用法律手段正確處理改革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以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團結。
領導幹部法律素養的構成包括領導幹部對法律意識的自覺強化、對法律條款的自覺學習、對自身言行的自覺約束、對依法行政的自覺貫徹等方面。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學好法,努力掌握履行領導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學好法是領導幹部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的前提。如果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做保證,提高法律素養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因此,領導幹部一定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掌握各種必要的法律知識。
二是要用好法,善於通過法律途徑實現領導目標。用好法是領導幹部不斷提高法律素養的有效途徑。各級領導幹部要在認真研究法、熟悉精通法的基礎上,在日常工作中自覺做到依法辦事,善於通過法律途徑實現領導目標。首先,要特別注意防止把黨的政策與法律對立起來,要充分發揮法在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其次,要善於處理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的「變」和制定法律法規工作中的「定」的關系,使現行法律體系的長期效應與短期效應更好地結合起來。再次,在對法律作評價和解釋時,要善於歷史、客觀、辯證要觀察和思考,以作出正確的判斷,使法律手段的運用與其他手段的運用更為科學合理。

和諧社會 家庭先行

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細胞,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最直接的聯系,家庭和睦是保證社會穩定和事業成功的基礎。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要從構建和諧家庭著手,家庭才是和諧的「實踐地」,才是和諧的「先行者」。

現實生活中,不少不和諧因素都是從不和諧家庭產生和引發的,例如夫妻不和離異導致青少年精神空虛,人格形成不健全,違法犯罪嚴重;比如,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關系不好,產生各類矛盾糾紛問題;比如因父母與子女教育、代溝影響家庭成員溝通困難,互不關愛,親情冷漠等問題,都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覺。

和諧家庭應該是有其具體標準的,主要概括起來有這幾條:家庭成員身心健康,能互相關心、關懷,家庭成員之間能進行正常的溝通和交流;家庭成員有較高的道德素養,有安身生存的一技之長;家庭子女能正常接受教育;家庭收入呈增長趨勢,有可持續發展態勢等等。而要達到這個和諧家庭的具體標准,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每個家庭成員的法律素養,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法公民,這是構建和諧家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對於現今最普遍的三口之家來說,家庭關系主要是由婚姻關系和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組成的,而其中婚姻關系又是起關鍵決定作用的一環。如何通過婚姻來建立充滿活力和生氣的美好家庭,保證和促進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問題。婚姻制度是社會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伴隨著社會整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發展而發展。解放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一夫多妻」的夫權現象極為普遍,舊的婚姻制度壓抑了人民群眾尤其是婦女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大障礙。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該部法律把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規定為我國的婚姻制度,並據此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新婚姻制度的確立和實行,為打碎封建婚姻制度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武器,也為在我國普遍建立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提供了法律保障。

根據我國婚姻制度實踐經驗和婚姻家庭領域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國又對1980年的第二部《婚姻法》進行了修正。修正後增設的制度和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過去的立法空白,豐富了婚姻立法的內容,進一步完善我國婚姻家庭法制。然而,在我們完善立法的背後卻隱藏著執法缺陷以及守法者的脫節,兩性關系不平等、「家庭暴力」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守法者的法律意識淡薄以及對婚姻立法宗旨的漠視。因此,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努力營造「和睦家庭」的和諧環境是構建平等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對於大多數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來說,更要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增強依法維權的自主意識,提升自我實現的能力。

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是家庭關系中的重要一環,其中包括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力義務。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主要包括互相扶養的權利與義務、相互不幹涉婚姻自由的義務等等。而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相比較尤其重要,因為未成年人善惡評價標准混亂,模仿慾望強烈,法制觀念淡薄,容易滋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最令人擔憂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有低齡化、暴力化的傾向。未成年人犯罪固然有自身文化低下、人格缺陷、沖動偏激等主觀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淡化,加之社會不良風氣的熏染,是極為重要的原因。因此,筆者認為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聯手,共同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孩子的法制意識,樹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和諧家庭的建設,不僅需要提高家庭成員的法律素養,同時家庭成員之間還需要加強責任意識、誠信意識,這些是保障公民婚姻家庭權益的需要,也是促進全社會安定、文明和進步的需要。

5. 關於農村與法律的論文提綱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8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後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低,廣大農民的溫飽還難以保障,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解決農民的穿衣吃飯和糧食需求問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維持農村和全社會的安定。正當幾億農民所關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解放,農村各項事業都獲得了飛速進步,農民一直盼望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兩個文明一齊抓。這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又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
<一>是基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就容易出現波折。
<二>是基於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2.6萬億元,這對於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就會落空。
<三>是基於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基於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基本事實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1億畝,人均下降到1.2畝,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1/3,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7∶1擴大到3.23∶1;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的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四、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十五"發展期間以來,我區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我區農業增加值由達到67.2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90.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0元。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網改造、林業生態建設、人畜飲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小康住宅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農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產田得以改良,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有了後勁,可持續發展有了保證。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區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建設、遠程教育網路建設、電化教育設施投入成為各地農村投資的重點。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實行村民自治,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6. 關於基層法律服務的論文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蛋卷是某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學生,很高興能幫上你。其實有個很好的辦法可以讓你迅速拿到這樣的文獻。我們一般找中英文的文獻和論文都是用這樣的辦法。上google,然後收索你要的作品名稱或者重點詞彙在後面加.pdf.例如 「基層法律服務.pdf」或者「基層法律服務.doc」 這樣。你要找什麼論文或者文獻就重點詞+.pdf 或者重點詞+.doc 蛋卷用這個辦法屢試不爽,你可以多找幾篇,看看論文的架構和作者的思路,並且適當參考。蛋卷提醒使用此方法應該注意的問題:1.一定要用google,因為只有google帶有強大的pdf文件檢索功能,效果會偏差。 2.注意重點詞,如果用一個重點詞找不到合適的論文,建議換幾個重點詞試試,肯定可以下到論文 3.盡量從檢索頁第一頁偏下方開始找論文。因為google也是有檢索排行的,所以一些論文網站會排在你檢索到的信息前面,一般都是需要注冊或者付費下載。一般直接點開鏈接就出現下載的頁面在檢索頁第一頁靠後一點的位置開始。 4.多試試,肯定有。相信蛋卷。5.另外,推薦SINA的網路互動硬碟,裡面有很多人上傳的資料。直接關鍵詞彙查找,會找到比較多的結果,然後找不需要積分下載的(非常多),無需注冊!SINA互動網路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 希望蛋卷的回答可以幫上你。

7. 論文 成為一個法律工作者的感受、理解、認識

0法律職業,可以統稱為法律家或法律職業人士,指專門從事司法及其他法律活動、具有特定專業資格的職業法律工作者。一般法律職業特指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法律家,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律代辦等。廣義的法律職業還包括法律職業(仲裁人、調解人、公證人、法律技術員等)以及立法者、法學者。
00在我國目前的稱謂中,還有一批人也被習慣性的稱為法律工作者,即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簡稱法律工作者,或者「法工」。它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國剛恢復律師制度,因律師極為稀少,不能滿足需要而採取的起臨時補充作用的組織,它主要通過在鄉鎮或街道建立法律服務所,利用貼近基層、便利群眾、服務便捷、收費低廉等優勢,面向基層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從而彌補因律師嚴重不足在基層法律服務方面形成的空白。這個組織發展得很快,二十多年來,不光是在基層,而且早已遍布城鄉各地。其所從事的業務,也不限於基層法律服務,實際上也在從事訴訟業務及法律顧問等非訟業務,在事實上與律師形成競爭關系。實踐中也有個別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在工作時冒充執業律師的現象。目前,除了司法部於2000年頒布的司法部第60號令《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對其實施調整外,我國法律未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作出明確規定。
00法律工作者是在我國律師法律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產生,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隨著城市律師隊伍的發展壯大,基層法律服務所的地位受到質疑,基層法律工作中存在較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基層法律服務的發展,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立足於國情和不同層次的社會法律需求,探索一套我國基層法律服務發展的新模式。

8. 論依法治國與基層法律服務,以該題目為論據展開論述的論文。

論依法治國與基層法律服務,

多少字的。

熱點內容
小學生法律知識的小論文五百字 發布:2025-01-15 21:21:26 瀏覽:126
酒駕法官 發布:2025-01-15 21:10:57 瀏覽:59
法官弄丟關鍵證據 發布:2025-01-15 21:07:21 瀏覽:323
未成年生子的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5 21:06:39 瀏覽:128
法律碩士專業考試211 發布:2025-01-15 21:06:21 瀏覽:229
解除司法拘留 發布:2025-01-15 20:57:30 瀏覽:383
經濟法的理念論文 發布:2025-01-15 20:52:43 瀏覽:755
追究商業秘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20:46:49 瀏覽:630
新婚姻法要坐牢么 發布:2025-01-15 20:24:31 瀏覽:739
注冊會計師和司法考試 發布:2025-01-15 19:42:55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