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伏龍律師
❶ 有哪些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
抗金名將岳飛(一)
1103年,岳飛生於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一個農家,出生之時有大鳥飛鳴掠過屋頂,故取名飛、字鵬舉。少時家貧,日間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書習字,尤喜讀兵書。岳飛體魄強健、寡言淳厚、剛直義氣且勇力過人,十幾歲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開弓射箭,槍法「一縣無敵」。
岳飛20歲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撫使,但不久因父喪回鄉,兩年後,再投河東路平定軍。1126年,金軍攻汴京,朝廷風雨飄搖,欽宗弟趙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名義招募義勇民兵,岳飛投其帳下,因率百騎斬殺金軍幾千有功,被升為秉義郎。
不久,趙構改派岳飛至老將宗澤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卻視望不前,待金軍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將徽、欽二宗及後妃、大臣等三千人和無數財寶擄走北歸後遂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澤為開封知府兼東京留守,聽信寵臣黃潛善等勸說,反「戰」而主和。岳飛上書怒斥議和力主回擊,反被以「越職」罪免去職務。
三個月後,岳飛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頗受賞識,曾在王彥統轄下抗金,渡河收復新鄉。因與王彥不和,轉戰汴京,再次投奔宗澤,在黃河以南連續戰勝金軍。次年,曾24次上書高宗請求還都的老將宗澤憂憤成疾,臨終三呼「渡河!」而亡,岳飛隨接替東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蘇南京市)。1129年冬,金軍由兀術(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統率大舉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輾轉逃往海上,僅率臣八九人,乘樓船飄泊於溫州、台州一帶。
岳飛奉命收復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頭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戰士混入敵營,使金軍於夢中,互相殘殺,又伺機捕捉敵人哨兵,獲知敵北撤路線,火速趕往靜安鎮,橫刀躍馬沖入敵軍,往來翻飛擊斃敵軍無數,乘勝進駐建康後,升任通(今江蘇南通)、泰(今江蘇泰州)鎮撫使。岳飛由此嶄露頭角。
1130年,金扶植漢奸劉豫割據河南、淮北建立偽齊政權,使其牽制南宋以緩和宋對金的直接威脅。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檜,讓他勸誘高宗稱臣行南北分治。同時由兀術率主力征服川、陝,以斷南宋兵糧之援。
南宋相應在江淮之間有防,派岳飛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線,岳飛先平定叛軍、游寇及農民起義,收編精兵,以後三次主動出擊大獲全勝。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飛率軍從江州出征,收復偽齊佔領的襄陽等六州之地。在隨州(今湖北隨縣)岳飛的16歲長子岳雲,手握各重80斤的鐵錘力奪頭功。在襄陽,岳飛慧眼識破敵人以騎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擺陣闊野的破綻,令部將以手持長槍的步兵攻敵騎兵,使其陣腳大亂,互相爭擠奪路,落入江中。又以騎兵將敵步兵殺得丟盔卸甲,擊潰偽齊主力。僅三個月即順利收復六州,保住了長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陝之路,扭轉了南宋的被動局面,增強了軍民抗敵的勇氣和信心。32歲的岳飛被破例提升為清遠節度使,又進封武昌郡開國侯,享受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榮。
由於高宗嚴令不得越界追敵擴大事態,岳飛只得率軍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駐防,期盼著「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年底,金、齊聯軍進逼廬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飛東下解圍。牛皋等13騎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敵軍心動搖,待援軍趕到又追殺敵軍30餘里,以至百里外的兀術大營也聞風北逃。
1135年夏,岳飛率軍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被朝廷封為開國公。岳家軍由於收編起義軍人數猛增。次年,岳家軍第二次北上出擊,收復洛陽西南險要之地,奪取燒毀偽齊糧秣,逼近黃河。因朝廷不供軍糧,功敗垂成。雖升職太尉,壯志難酬,填《滿江紅 》抒懷: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
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137年,金下令取消節節敗退的偽齊,以歸還河南、陝西為條件誘使南宋議和稱臣納貢。1139年元旦,秦檜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稱臣、接受金朝皇帝詔書,達成和議。岳飛堅決反對,上表稱「和好不可恃」,並四次奏辭因和議而賞封給他的官銜,遭秦檜忌恨。
果然,金軍於1140年5月撕毀和約,四路伐宋。高宗大驚失色,不得不下令各軍分別抵抗。岳飛第三次出擊,令所部一支分路進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從正面向汴京推進。40多天,先後收復陳州(今河南淮陽)等重鎮,從三面形成對汴京的包圍圈。7月初,岳飛以少數輕騎駐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馬向金軍挑戰。兀術由小路進軍至城北20里處與岳家軍相遇。
岳飛命岳雲先闖敵陣,苦戰幾十回合,獲勝。兀術遂以有「常勝軍」之稱的「鐵塔兵」、「拐子馬」襲來。「鐵塔兵」是金兀術侍衛親軍,由三千餘頭戴雙層鐵盔、身披重甲的騎兵組成,每推進一段,後面便置障礙,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正面沖鋒時,猶如一道鐵牆。左右兩翼配備輕騎兵一萬五千,常在戰斗最激烈時突然出擊,稱「拐子馬」。待敵軍臨近,岳飛指揮經過專門訓練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專砍馬腿,使敵馬翻人仰不得前進。從午後直戰至天黑,金軍大敗。
接著,在郾城附近連戰連捷。在穎昌(今河南許昌)再殺退兀術的十萬步兵和三萬騎兵。金軍全線崩潰,副帥斃命,兀術敗逃。岳飛上書高宗:此乃「陛下中興之機,金賊必亡之日」。並親率岳家軍追抵朱仙鎮,距汴京僅45里,與義軍配合將兀術圍困在汴京,派猛將率500精騎與十萬金軍對陣。
兀術哀嘆:「自我起兵北方以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失敗過。」岳飛決心乘勝渡河收復河北,激勵部將:「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然而,高宗懾於岳飛震主之威,聽信秦檜奏言,「令岳飛暫且班師」,下令各路大軍一律撤回原駐地。岳飛銳意北伐,上奏道:「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高宗借口「孤軍不可久留」,一天催發12道金牌(即一尺長朱漆金字木牌),日行四五百里。岳飛涕淚交流,痛心疾首,大放悲聲:「十年之功,廢於一旦!」被迫撤軍。
此後,兀術提出「必殺飛,始可和」的條件。高宗於1141年一舉剝奪韓世忠、張俊、岳飛的兵權,解散其軍隊。詔岳飛赴臨安(今浙江杭州)任樞密使。不久秦檜又唆使右諫議大夫萬俟以居功頹惰彈劾岳飛,使罷官出朝。再誣陷岳飛與岳雲及部將張憲謀反,將岳飛逮捕入獄,由高宗親自審理此案。審訊中御史中丞何鑄被岳飛背上由老母親手刺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深深感動,轉而為岳飛鳴冤,朝廷改由萬俟接任審理。同年底,宋金議和,規定;宋金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匹兩;南宋稱臣,且「世世子孫謹守臣節」。
1142年1月,岳飛被以「莫須有」(即或許有)罪賜死,岳飛手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後,將毒酒一飲而盡,時年39歲。
岳飛死後,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養,余皆或充軍嶺南,或逃往湖廣。甚至下屬也被株連罷免或處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為鼓士氣,平民憤。才追復岳飛官職,將其遺骸依禮遷葬於西湖棲霞嶺下。寧宗時,追封岳飛為「鄂王」;立岳廟。
岳飛一生儉朴,不置田產,不積私財,不為後代鑽營利祿。用兵,一反出征前先授大將陣圖,由皇帝遙控的成制,岳飛認為按圖布陣是用兵的常法,但用好的關鍵則是將領審時度勢以變制。岳飛治軍嚴謹,紀律嚴明。人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打仗時他身先士卒,與土兵共甘苦,從不居功自傲,贏得了歷代人民崇敬和同情。關於岳飛的傳說不僅很多,而且流傳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在一些地方人們將油條稱為「油炸燴(音同檜)兒」。人們在杭州岳飛墓前鑄造了秦檜夫婦等四個鐵人,造象為雙手反剪面,向岳墳跪著,墓闕上懸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❷ 江蘇省句容市茅山,是屬於道教嗎
屬於道教
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
一、茅山道教的源流
相傳上古時,帝嚳高辛氏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於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葛洪是漢魏以來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後世稱為丹鼎派,他的《抱朴子·內篇》為神仙道教構造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並為道教在南北朝時期的成熟准備了條件。
二、上清派的誕生與興盛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翙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搜集楊羲、許謐手跡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宋徽宗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宋哲宗時,道教名聲顯赫,道士與皇帝直接書信來往,為帝後授籙。朝廷給茅山道士加封贈號,賜田度人,題詞贈寶,敕建宮觀,宮觀庵院發展到250多處。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傳海外。淳祐九年(1249年)宋理宗御書「上清宗壇」,置於元符萬寧宮「宗壇祠」。
三、「三山」符籙歸正一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並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四、全真派的傳入與發展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於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由於他們的推廣,全鎮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49年。 茅山五觀傳習全真,在宗派上也有微小差別。乾元觀與仁祐觀傳全真龍門岔支閻祖派,白雲觀、玉晨觀、德祐觀傳全真龍門正宗。
五、近現代的曲折發展
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神祠存廢標准》,對道教採取限制政策,規定道教「不是善教」,「應切廢除」。1937年冬,日本侵略者侵佔句容,橫行茅山,殺人放火,焚燒道觀,褻瀆神靈。22名道眾慘遭殺害,血染凈土,具有千年道統的茅山道教,幾瀕毀滅。1938年6月,新四軍進駐茅山,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茅山道眾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洪流。 抗戰勝利後,九霄萬福宮怡雲道院住持滕瑞芝、監院白玉泉、慕道居士孫鳳麟發起組織江蘇省大茅山道教整理會,重振茅山道教。1949年4月23日,金壇解放。蘇南行政公署派張翼來茅山組織道眾學習時事政治,闡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茅山三宮五觀合並成茅山道院。1954年,元符宮道士黎遇航當選為金壇縣人民代表,同年推舉為江蘇省政協委員,1957年調北京中國道教協會工作,1961年起歷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文革時期,茅山道院又經歷了一場浩劫,神像被砸,道士下放,經籍焚毀,大量文物字畫遺失殆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九霄宮、元符宮修復開放。1993年8月,乾元觀正式對外開放。 從此,茅山道院傳正一派,乾元觀為坤道修煉道場,傳全真龍門派。(茅山道教幾經浩劫,大量具有珍貴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文物毀於一旦,鼎盛時的257處宮觀庵院,大多已無跡可尋,只能見諸史料記載。如歷史悠久的崇禧萬壽宮,1966年建東進水庫,宮址全部淹沒。其他大大小小的道觀,或在抗戰中燒毀,只剩殘垣斷壁,或在新中國成立後拆作他用。希望人們可以認識到,保護道教文物的工作,刻不容緩。)
❸ 李白的故里是湖北安陸,還是四川江油
李白抄的故里位於江油市青蓮鎮襲(即李白故里風景名勝區),它地處綿陽城區與江油兩城市之間,距江油市區15公里.綿陽市區23公里,108國道(綿陽--廣元高速公路入口)10公里.該風景區規劃控制范圍23平方公里.其中心景區控制面積約8平方公里,199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青蓮左有濂水環繞,右有涪江環抱,這里山水靈秀,仙氣飄渺,在唐代就是古綿州的重要城鎮、直至清代,這里仍是水運發達的商貿重鎮.
❹ 江西南昌市中心有寺廟嗎我記得在八一該哦公園附近有一個
萬壽宮(道教)% F! v2 X P3 e$ m# i
萬壽宮在歷史上形成了兩大分支:一支是省外萬壽宮,約有670餘座,主要分布於我國中、東、西部。以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為例,其萬壽宮各具特色。北京市的江西會館,屬官宦士紳型,各府縣會館多商幫型;天津、上海、重慶市內萬壽宮屬商幫型,轄縣則多移民型,大都有娛神戲台。充分說明了明清時期江西先民在全國的政治經濟實力。另一支是江西省內萬壽宮,遍布江西各地, 它作為江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幾乎成了江西人精神寄託的神秘殿堂,既是道士齋醮行法和信男善女朝聖敬神的宮觀,也可供眾人瞻仰和觀賞,它包含著鄉緣、地緣、親緣、道緣在內的情緣。萬壽宮在江西境內約有560餘座,最具影響的是南昌城內的鐵柱萬壽宮和新建縣西山的玉隆萬壽宮。! H4 C% q: i1 ?1 L* [" |
鐵柱萬壽宮5 U( I% m$ I4 E
始建於西晉懷帝永嘉六年(312), 初名旌陽祠,坐落在南昌市區章江碼頭的廣潤門內,由於地處南北航運的樞紐位置, 又是洪水的多發地區,以許真君鐵柱鎖蛟、治理水患而聞名於世,是人們傳頌許真君治水「功跡」之地。
* o5 R/ @ f: S) d/ p+ T! h- ^唐代,江西劃為「江南西道」,經濟日漸繁榮,全國各地來贛的商賈川流不息,南昌可謂「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唐憲宗元和(806—820)年間,韋丹被任命為江西觀察使,在南昌修築贛江大堤,旌陽祠改為「鐵柱觀」。北宋時,鐵柱觀已成為江南兩路百姓的共同朝拜中心。大中祥符二年(l009),宋真宗將鐵柱觀改用「景德」年號,賜名「景德觀」。許多江西籍名儒崇敬許旌陽。神宗熙寧九年(1076),南豐曾鞏知洪州軍,重修鐵柱觀,並請王安石撰寫了一篇擲地有聲的《重建許旌陽祠記》,更提升了南昌鐵柱萬壽宮的文化品位。
, w% Z- b5 p T& D8 R南宋嘉定元年(l208),寧宗趙擴御書「鐵柱延真之宮」匾額豎於宮上,將觀改為宮;元貞元年(1295),成宗繼承皇位,尊孔崇儒,佛、道並用,對南昌鐵柱宮倍加重視,又將萬壽宮原額「鐵柱延真之宮」改賜為「鐵柱延真萬年宮」。加「萬年」兩字,在於讓百姓頌揚皇帝萬歲之意。明代朱元璋來到南昌城,首先是去鐵柱宮,降御香,成為第一個在鐵柱宮進香的皇帝;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賜南昌鐵柱延真萬年宮為「妙濟萬壽宮」,並御書「神仙怡世」,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從此,萬壽宮成為省內外祀奉許真君祠廟的共同稱號。
8 F- I" u8 e$ R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鐵柱萬壽宮毀而復建。張位(1533--1605,新建人,官至吏部尚書)作《重建萬壽宮記》雲:萬曆二十八年冬十二月興工,「首創真君殿一重,高若干,方廣若干,悉從舊制。……繼前門二門,繼諸仙殿兩廊、鐵柱池、鍾鼓樓,又繼聖像易銅以塑;繼畫四壁仙郵冊跡,繼建玉皇閣;繼前街門,外用牆圍之,左右開雍門,又前辟小沼,深三尺,宮以內諸水皆瀦焉。至萬曆戊申(1608)冬告成」。 C+ F; P+ H* T E
鐵柱萬壽宮的重建, 吸引著來往南昌的商旅留連不已。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1552-1610)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1595)來贛,從南安乘船到南昌登岸,偶然觀覽鐵柱宮,見宮規模宏大, 周圍集市熱鬧非凡,他便走進宮內,被一群好奇的百姓圍觀。後來在他的傳記內寫道:「廟建設宏偉,里外都是做生意的,好像天天開商展會似的,極為熱鬧。」把鐵柱萬壽宮介紹到了歐洲。清仁宗嘉慶九年(1804),江西大旱,巡撫秦承恩禱雨成功,以為是許真君顯靈作法,奏請加封許遜,奉旨加封「靈感普濟之神,官為致祭」,鐵柱萬壽宮再次被定為江西地方行政官員舉行祭祀的場所。鴉片戰爭爆發後,開五口通商,西方宗教滲入內地,江西人仍然保持著對許真君的信仰。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五月十九日,太平軍賴漢英圍攻南昌,江西巡撫張芾守城,將許真君像懸於德勝門樓。太平軍兩次轟城,均得化險為夷。人們認為是許真君顯靈; 清德宗光緒三十三年(1907),江西省成立總商會,辦公設在鐵柱萬壽宮內。
3 S h/ s# N7 o7 `) B8 y辛亥革命期間,江西的同盟會員丁立中、胡廷鑾等在萬壽宮商會召開會議,響應武昌起義,宣布江西獨立。民國元年(1912)十月二十日,李烈鈞任江西都督,邀請孫中山先生來南昌,在萬壽宮商會舉行歡迎會,孫先生發表《造成共和因果及國民應盡之責任》演說。鐵柱萬壽宮又成為一個政治活動中心。民國四年(1915),鐵柱萬壽宮附近失火,延燒宮內,兩座大殿被焚,只剩許真君銅像,省、市各界十分痛惜,市民焦灼,陳筱梅以南昌總商會和慈善總會長兼萬壽宮重建總理名義與其他商紳向全省募捐重建,聘請能工巧匠,歷經五年,費工三十萬個,終於在民國八年修繕完成。新落成的鐵柱萬壽宮,整個建築佔地十餘畝,宮內前後殿均七列五進架梁式建築,正殿外有天宮牌樓,上額為「忠孝神仙」匾額。正大殿、夫人殿、諶母殿、三元殿、戲台飛檐仰空,金碧輝煌。宮殿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雄偉壯觀之貌, 又含有清雅幽靜之境;既是道教廟宇,又具有藝術宮殿的明清建築特色。
! ]3 \. v5 t4 m I8 J4 x, T8 W: q抗日戰爭時期,南昌被日軍佔領,萬壽宮遭蹂躪。抗戰勝利後,南昌總商會主持整修,又使萬壽宮煥然一新。每年立秋前後舉行廟會,香客如潮,各縣各鄉農民攜帶農產品進城趕廟會,可謂商賈雲集,貿易興旺。1966年「文革」時期,鐵柱萬壽宮慘遭浩劫,宮內神像法器被縱火焚毀,殿堂拆毀,現僅剩一段斷垣及三元殿、諶母殿等殘垣破壁。經多方呼籲,人民政府支持,於2000年2月在南昌城區象湖重建萬壽宮,2004年5月竣工。同時,南昌市西湖區人民政府正在著力打造萬壽宮歷史街區,使之成為體現南昌市井民情的特色街區。
. b5 w% [9 H# Z西山萬壽宮+ \7 W4 M& l! P' g" c* N" x
西山萬壽宮坐落於南昌市新建縣西山,東距南昌市30千米。它創始於東晉,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經歷代不斷修葺和擴建,形成了一處規模宏偉壯麗的著名道教宮觀。這里向稱逍遙山,屬西山山脈的余脈,丘陵起伏,佳木繁蔭, 千百年來,隨著朝代的更迭,幾經興廢, 從民間紀念祠堂衍變為宮觀。南北朝時改祠為觀,名為「游帷觀」。傳說許遜用蜀錦製成帷幕圍置於諶母的黃堂而得名。到了宋代,「游帷觀」香火更為興盛,政和六年(1116),徽宗親書「玉隆萬壽宮」賜額,升觀為宮, 並以當時西京 (今河南洛陽) 崇福宮為藍本,敕令重建真君殿、三清殿、夫人殿、諶母殿、玉皇殿、三官殿六大殿,十二小殿,六閣、七樓、七門、三廊。在宮的旁邊還建了三十六堂,供道士起居之用。整個建築氣勢宏偉, 蔚為壯觀。這時萬壽宮已發展到極盛時期。
h G& D( [" }. ^0 Q1 M ` L4 L在西山萬壽宮里,最古老的要算高明殿前的兩棵柏樹了,其中一棵「瘞劍柏」,為許真君親手所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相傳,許真君把孽龍精擒住以後,就把斬蛟劍埋在了這棵柏樹下,並對後人說,如果以後有孽龍危害人民,就可取出寶劍斬殺它。
# l* u! n. f" ?$ I3 J/ p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萬壽宮的進香朝聖極其熱鬧;北伐戰爭時期,為了超度陣亡將士,於民國十五年(1926)在西山萬壽宮舉行了一次規模浩大的「萬人緣」,李烈鈞等軍政委員獻送花圈,歷時十一天,非常隆重。1930年7月30日,毛澤東、朱德等率紅一軍團總部到達西山萬壽宮,在此召開軍以上幹部會議,會上決定派兩縱隊進軍距南昌30千米一帶的石子墩、生米街攻擊牛行車站,進行「八一」示威軍事行動。同時紅軍在西山訪貧問苦,宣傳革命道理,在萬壽宮東邊的圍牆上,紅軍戰士用石灰水寫下的「紅軍是工農的軍隊」等大幅標語,字跡至今依稀尚存。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3月27日,日寇侵犯江西,南昌淪陷,日本侵略軍佔領西山達六年之久,宮外一百多所店鋪和住屋被日軍燒毀,正殿的尚書樓、夫人殿、真武殿、文昌宮等被日軍拆毀,宮內的鐵鍾等珍貴器物都被日軍劫走。許遜神像因遷移到松湖鎮黃堂宮諶母殿內,得倖免罹難,整個萬壽宮被日軍占為碉堡。
4 L# z6 u& F* q, |& w- J! G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專款進行維修,1957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朱德委員長專程前來西山,舊地重遊,指示要妥善保護好萬壽宮等文物古跡。可惜「文革」中遭浩劫,神像被搗毀,所有的匾額詩畫被付之一炬,石刻人物故事被鑿去,或用水泥砂漿覆蓋,兩噸重的鐵鍾被粉碎成一堆廢鐵。道士被迫還俗,民間朝拜遭禁。改革開放以後,西山萬壽宮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經過幾十年的精心建設,現已建成八個大殿:高明殿、關帝殿、諶母殿、夫人殿、三清殿、玉皇殿、三官殿、財神殿及萬壽閣等,佔地26000多平方米。門前豎有兩座石獅、許真君擒蛟雕塑、八角井, 宮內有二十四孝牆畫,整個宮觀煥然一新,庄嚴壯觀。) S: H( p$ G1 m1 Y# ^# H) a
青雲譜道院
^* ?+ F* Y: C3 t$ U% f7 ~) A江南名園青雲譜道院,位於南昌城內青雲譜路259號。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青雲譜歷史悠久,歷經周、西漢、東晉、唐、宋、元、明、清數朝,系唯一環境保存完好的江西凈明道教發源地。相傳2500餘年前,周靈王之子王子晉在此開基煉丹。西漢末年,南昌尉梅福曾棄官隱居於此,後人建「梅仙祠」祀之。大書法家王羲之任臨川典試時,在此臨池作書,並洗筆於「蓮池」。魏、晉之際(239-374),許遜於「梅仙祠」治水,於此始開道教「凈明派」,並建「太極觀」。南朝詩人謝靈運任臨川內史時,在道院內居住,注釋《老子道德經》。明初,太祖第十六子寧王朱權在此修道。明末清初朱良月(即朱耷,號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牛石慧)隱居於此,「欲覓一個自在場頭」,且耕且讀,進人了藝術創作黃金時期。後人慕其賢,集資改建為「青雲圃」。嘉慶二十年(1815),改「圃」為「譜」。! S8 Y5 a" Z+ ]% @) g. j3 l
現在的青雲譜建築群,規格和風格與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道院大抵相同。屋宇布局以關帝殿(祀蜀漢關雲長)、呂祖殿(祀呂純陽真君)、許祖殿(祀許遜真君)為主體,殿宇中部為方丈堂,三殿逐次遞進,曲廊相通,甚是幽雅。現辟為八大山人紀念館。青雲譜舊大門在圍牆西端,是一座雄偉的石牌坊,上懸「青雲譜」石匾,門後是八大山人手書「眾妙之門」。二門門楣上刻有「凈明真境」四字。方丈堂左名「黍居」,右名「鶴巢」,壁懸他的手書對聯:「談葉趣中皆合道,文詞妙處不離禪。」前後三殿和殿廡右邊的斗姥閣,是八大山人和他弟弟牛石慧的書畫陳列室。從南耳門出陳列室,便是巧借地勢,因形造景的亭台、水榭、假山、小橋、花木、溪流,錯落有致,相得益彰,十分優美。
" O. E9 o7 N+ G! y% Y; v @南昌孔廟0 n# G% Q* C" V7 U: {+ J
中山路上孔廟 孔廟又稱文廟,也叫廟學。在南昌中山路上(今中國人民銀行處),曾有一座江西省規模最大的孔廟,它始建於宋代,初建時只建有一個大成殿,所謂大成,是指古代稱音樂一變為一成,九變為九成,至九成而樂終稱為大成,由此引申為集中前人的成就,形成自己完整的學說體系稱為大成。所以「大成」是後人對孔子最崇高的評價。在民國時,孔廟附近有大成巷、大成左側、大成右側等街巷名稱。至於大成巷,也就是現在的繁榮巷(「文革」時,因「批林批孔」而改名),至明正德十五年興儒時增修、擴充了一次,直至民國時期。
/ T2 b& T$ s k* k8 Q+ G擴充後的南昌孔廟主要建築位於中軸線上,輔助建築在東西兩側,並採取高低、開合、層次、廣狹、疏密、對稱的手法。進大成門數步,即是石欄圍繞的泮池,兩翼有「騰蛟」、「起鳳」二亭分立。泮池中有石橋通過,過石舫經欞星門至大成殿,地勢漸高,使大成殿成為南昌孔廟核心。在欞星門,東有金聲門和名宦祠,西有玉振門和鄉賢祠,供奉著南昌歷代先儒、先賢的雕像和牌位。
5 e0 O) C i7 z% A南昌孔廟與山東曲阜孔廟一樣,是仿皇宮而制,建築多含九、五,大成殿為五間,九脊、九級台階,五升斗拱,九架桁,東西廡各九間。有的重檐疊拱、飛桷凌空;有的畫棟雕梁,琉璃丹頂,造型獨具匠心,工藝精湛奇特。大成殿中,祭祀木雕孔子立像高兩米余,冕服垂琉,巍巍王者之尊。孔廟是石木斗拱承載結構,大成殿建在高台基上,欞星門、石牌坊、泮池均系石結構,所用石料全是由花崗石或整塊大麻石雕琢而成,雕龍木料基本上是巨大杉木或樟木,在木料之間的結合處則用竹釘將其固定,以增強建築的抗震性。同時,大門外有廣場,東西有坊門,門楣上東有「道冠古今」、西有「德配天地」等字,足以顯出南昌人對孔子的膜拜。在廣場南面,有山字形的屏牆照壁,上有「鯉魚跳龍門」、「海屋添籌」、「梅花魁首」、「福祿壽全」、「桃李盈庭」等幾幅寓意詩書禮樂的巨畫。
3 ?, } b5 D- S+ Z* o孔廟一進門處,靠右手四五米處的牆邊有一座郭坡像,郭坡(諧音)是民間傳說的看地神,負責勘察風水。對此,南昌還有關於郭坡的民間故事。孔廟西側的名倫堂內,存放著各種祭品、樂器、典籍等文物,並且在大成殿的孔子塑像前的供案上,也放著許多造型別致的祭品和樂器,大殿兩側還立著配祀十哲木像,均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省城對孔子崇拜的人很多,他們經常在孔廟里殺豬、宰羊、殺牛,以祭祀孔子。
) u5 g$ i2 x- A4 e1929年南昌中山路興建後,孔廟後東西坊門開放,行人不必繞屏牆而行,廣場辟為「大成公園」,成了三教九流的露天場所。1935年的一次火災把孔廟燒毀殆盡,廟被毀後,那裡就成了一塊空地,以後種花栽樹,人們茶餘飯後在那裡玩耍。此後在平地上開了個露天電影院,旁邊有賣茶的場所,生意興隆。
, u$ c) N" P) o: C. x繩金塔內大成殿 繩金塔文廟建有孔廟的主殿----大成殿。於2001年建成,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由鋼筋混凝土建成,象徵權威的門前8根盤龍柱後,3尊各兩噸多重的銅像立於其中。3尊銅像中孔子像居中,左邊是他的大弟子顏回,右邊是弟子澹臺滅明。大成殿的主體結構分為兩層,大廳內和地下室各一層。在大廳內四周壁上刻有孔子的36幅壁畫,地下展室廳內是有關江西歷代狀元的介紹。在龍紋漢白玉欄桿的烘托下,整個大殿更顯宏偉。建築風格類似山東曲阜孔廟,具有恢弘氣勢,從外觀顏色上則是仿效南京夫子廟的青瓦、紅柱,更增添了民俗色彩。
3 E: ~6 E) q. X& g$ {& C
4 R, t4 r) @5 |/ S3 p# ?& A佑民寺(佛教)
- e6 }" `; h {- E9 g. r佑民寺始建於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坐落於南昌市內八一公園北面,東湖東畔,初名大佛寺。據傳,梁天監年間,豫章王蕭綜的老師葛魚覃 住宅的東南,有一口「蛟井」,井中有蛟龍相鬥,震撼房舍。於是,豫章王便為老師在井旁造了一尊巨大的佛像,以鎮蛟龍。太清初年(547),蕭綜乾脆把自己的王府住宅施捨出來做寺廟,以安置這尊大佛,因稱大佛寺。唐開元(713—742)年間,改稱開元寺,清順治(1644—1662)年間又稱佑清寺,1929年,始稱佑民寺。曾經是禪宗著名高僧馬祖道一弘法師道場。寺內有巨大銅佛,為南昌一大寶。佑民寺銅佛、鍾樓銅鍾、普賢寺鐵象,號稱舊時「南昌三寶」。寺正殿有清嘉慶時所鑄巨大銅接引佛一尊,高1.6丈,重36000斤,諺雲:「南昌窮是窮,還有三萬六千銅。」市民對該寺極為看重,至今依然香火旺盛,故誇張其詞雲「先有佑民寺,後有豫章城」。「文革」期間,寺及銅佛均遭毀,然銅鍾尚遺留。1986年9月以來,佑民寺逐漸得以恢復重建,至1991年初,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葯師殿、鍾樓相繼竣工,延僧開放,香火頗盛。
; V# |! o. M- G2 _1 ?* R+ r天寧寺(佛教)/ [7 A4 w8 w, i9 O4 j# b
位於灣里區梅嶺國家風景名勝區的南招賢鎮巷下村天寧山隈,始建於唐開元(713-741)年間。時律宗高僧惠欽律師因「安史之亂」離京,經鍾陵絕江至南昌西山,於雙嶺崇勝院、洪崖翠岩寺、香城寺三者之間辟山開田,創「光孝寺」。會昌法難,寺毀。唐宣宗時詔復,改名「天寧寺」至今。1949年,早回尼師偕徒衍慈駐錫重修,改為尼眾道場。「文革」又毀。1986年順因尼師發願重修,今已辟為佔地50餘畝的大型女眾叢林,現由涵偉尼師主持。: G+ C( b: s: |, i
翠岩寺(佛教)0 z/ t$ }! L A! }# F
位於南昌市灣里區翠岩路北端,坐落在梅嶺樂麓灣里盆地內。背靠洪崖山(又名伏龍山),其上有最高峰釋迦峰,次高峰達摩峰,低峰靈官峰。翠岩寺始建於南北朝,是江西著名的寺廟之一,它與香城、雙嶺、雲峰、奉聖、安賢、六通、蟠龍同為「西山八大名剎」。唐武德年間,改寺名曰洪井,隨後又改翠岩,南唐更名翠岩廣化院。北宋以後,寺廟逐漸敗落,明朝竟然廢為民居。清朝順治七年(1650),香城寺僧慧習、可學倡議修復古寺,吏部侍郎熊文舉、知州陳弘緒力贊,並禮請古雪上人主持廟事。抗日戰爭期間,古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軍燒毀。抗戰勝利後,寺宇得到修繕,又請本鄉石工雷世森在洪崖亭下峭壁上,鐫刻了「阿彌陀佛」四個大字。7 I% w! L8 A5 ~8 _0 K
禮拜堂(基督教)
2 F+ l; Y0 q& Z, b: u/ C4 u: p% c基督教於11世紀中葉分裂為天主教和正教(即東正教)。天主教傳入江西不但時間早,而且在江西傳播范圍廣、影響大。明末著名傳教士利瑪竇即在南昌留下天主教及西方科技文化的影響,他在南昌傳教的成功,不但使南昌成為明末清初中國四大傳教中心之一,而且奠定了傳教士向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城市南京、北京傳教的基礎。8 b0 c) {$ F1 n( O; Y' N
南昌基督教禮拜堂原名志道堂,坐落在民德路124號狀元橋東端,建於1923年。該堂前後臨湖,右傍東湖及百花洲,風景宜人,有所謂「風景教堂」之稱。該教堂在建築設計上飛檐展空,挑角拱翹,古樸典雅,紅瓦蓋頂,工藝也較精湛,內部裝修富麗堂皇、氣派,是一座西式的宮殿式建築。教堂由華人任牧師。是解放前南昌基督教的主要教堂之一,可容納700人。* I) q5 ?; m. ]3 ^4 A! l9 f9 K
松柏巷天主教堂
2 _9 m9 @- z; I" Y3 C0 M) W" ?南昌天主教原有兩天主教堂,即南昌市松柏巷14號(今松柏路23號)和羅家塘1號(今松柏路57號)天主教堂。始建於1922年,原佔地1.1萬平方米,教堂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由法國傳教士孟德良主持建造,屬羅馬式建築。松柏巷天主教堂先是九江教區南昌總鐸區的總堂,1946年江西總主教府成立後,總主教周濟世將主教府自九江遷至南昌,自此南昌升為主教區,同時又是江西總主教區總主教府所在地,九江則成為南昌主教區屬下的一總鐸區。松柏巷天主教堂成為江西總主教府(與南昌主教府合一)總主教(與南昌主教合一)的座堂。「文化大革命」時期,教會受到嚴重沖擊和破壞,宗教活動被迫停止,教堂神職人員和江西省天主教愛國會、南昌市天主教愛國會工作人員被清除出教堂,教堂被封閉並佔用,一度改作中共南昌市委黨校禮堂,後又改為南昌市西湖區人民政府禮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全面撥亂反正,黨的宗教信仰政策逐步得到落實,江西省及南昌市天主教愛國會恢復活動,教徒的宗教生活也逐漸恢復。松柏巷的兩座教堂先後於1980和1986年歸還給天主教會,重新開放。除廣大教友外,在南昌的一些外國專家,也常來松柏巷教堂過宗教生活。1980~1987年間,人民政府通過各種渠道,撥款修繕教堂、整修房屋。恢復後的江西省天主教愛國會和1980年成立的江西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均設在松柏巷14號(即今松柏路23號)教堂內,是江西教區主教座堂。
$ x9 w6 ~5 n f) K5 q5 p清真寺(伊斯蘭教)/ B* r9 v- a4 G, W$ p+ D. [
位於南昌市中山路醋巷15號,通稱古寺。始建年代,一說建於1673年清康熙年間,另一說為清道光四年(1824),由馬哈兩位穆斯林集資購民房一棟改建。該寺為南昌市現存唯一一座清真寺。據寺內碑文記載,民國十八年由清真寺首士等捐助,將原單層建築改為磚木雙層結構。
% k7 S2 G3 r: d: Z全寺佔地400多平方米,坐南朝北,呈長方形,分為前棟和後棟。大門呈八字形,正面上端石刻匾額鐫刻著「清真寺」三個大字。整體建築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觀瞻古樸。前棟下層為大小凈(沐浴)水房,上層為辦公室,前後棟之間有一天井相連,可通風照日。後棟為主要建築,大殿設在樓上,約100平方米,可容納200人做禮拜。西南角設有廂房一間。樓下大廳作會議及節日等活動之用,東西兩側是經堂、教長室、接待室。在廳盡頭有天井與前棟天井遙相呼應。 - w* H& ]7 J* s5 v
清真寺1981年批准為南昌市伊斯蘭教合法宗教場所。市伊斯蘭教協會設於此。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大批海內外穆斯林和友好人士來寺禮拜及訪問。南昌清真寺已成為江西省頗具影響的穆斯林宗教活動中心
❺ 茅山的來源
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 一、茅山道教的源流 相傳上古時,帝嚳高辛氏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於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葛洪是漢魏以來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後世稱為丹鼎派,他的《抱朴子·內篇》為神仙道教構造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並為道教在南北朝時期的成熟准備了條件。 二、上清派的誕生與興盛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翙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搜集楊羲、許謐手跡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宋徽宗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宋哲宗時,道教名聲顯赫,道士與皇帝直接書信來往,為帝後授籙。朝廷給茅山道士加封贈號,賜田度人,題詞贈寶,敕建宮觀,宮觀庵院發展到250多處。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傳海外。淳祐九年(1249年)宋理宗御書「上清宗壇」,置於元符萬寧宮「宗壇祠」。 三、「三山」符籙歸正一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並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四、全真派的傳入與發展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於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由於他們的推廣,全鎮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49年。 茅山五觀傳習全真,在宗派上也有微小差別。乾元觀與仁祐觀傳全真龍門岔支閻祖派,白雲觀、玉晨觀、德祐觀傳全真龍門正宗。 五、近現代的曲折發展 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神祠存廢標准》,對道教採取限制政策,規定道教「不是善教」,「應切廢除」。1937年冬,日本侵略者侵佔句容,橫行茅山,殺人放火,焚燒道觀,褻瀆神靈。22名道眾慘遭殺害,血染凈土,具有千年道統的茅山道教,幾瀕毀滅。1938年6月,新四軍進駐茅山,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茅山道眾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洪流。 抗戰勝利後,九霄萬福宮怡雲道院住持滕瑞芝、監院白玉泉、慕道居士孫鳳麟發起組織江蘇省大茅山道教整理會,重振茅山道教。1949年4月23日,金壇解放。蘇南行政公署派張翼來茅山組織道眾學習時事政治,闡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茅山三宮五觀合並成茅山道院。1954年,元符宮道士黎遇航當選為金壇縣人民代表,同年推舉為江蘇省政協委員,1957年調北京中國道教協會工作,1961年起歷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文革時期,茅山道院又經歷了一場浩劫,神像被砸,道士下放,經籍焚毀,大量文物字畫遺失殆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九霄宮、元符宮修復開放。1993年8月,乾元觀正式對外開放。 從此,茅山道院傳正一派,乾元觀為坤道修煉道場,傳全真龍門派。(茅山道教幾經浩劫,大量具有珍貴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文物毀於一旦,鼎盛時的257處宮觀庵院,大多已無跡可尋,只能見諸史料記載。如歷史悠久的崇禧萬壽宮,1966年建東進水庫,宮址全部淹沒。其他大大小小的道觀,或在抗戰中燒毀,只剩殘垣斷壁,或在新中國成立後拆作他用。希望人們可以認識到,保護道教文物的工作,刻不容緩。)
❻ 想成為律師,想關注一下石家莊著名律師有哪些
著名律師?是抄掙得錢多算還是學歷高算?是代理過大案要案算還是法院的資源多算?估計你也沒有答案,即使你有了標准,也不一定能選出這樣的律師。
雖然,石家莊現在已經結束了被剛開始的兩三家律師事務所壟斷的情形,但那個時候的老律師還是比較優秀的,比如馮增書律師,比如孫伏龍律師,還有刑事案件做的好的張金龍律師、侯鳳梅律師。當然還有很多,但是他們已經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比如叢斌,去了全國人大,比如誰誰誰,去了國外。
比如人們比較熟悉的那個搞鐵道部的律師,現在在北京,混的還行吧。這算嗎?
如果你想成為律師,你找個人帶著你是正確的,但這真要看緣分,看你有沒有那個機會了。但別找我,我沒精力。
❼ 敵後武工隊的老英雄法庭上給自己正名
一部電視劇的播出,讓一位敵後武工隊的老英雄不得不陷入了一場官司。明明活得好好的,卻被電視劇給「拍死了」。與之相連的,還有老英雄的榮譽,有他一生為之自豪的光輝經歷。因此,老英雄要給自己討個說法。
他就是《敵後武工隊》中賈正 的原型賈正喜。
賈正喜原名賈正,很多年前曾是個轟動一時的風雲人物,1942年他參加大名鼎鼎的敵後武工隊,與戰友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1946年雖因負傷解甲歸田,在河北徐水縣老家當起了普通農民,但他的盛名並未因歲月而湮沒。
馮志先生根據敵後武工隊的真實故事撰寫的長篇小說《敵後武工隊》被改編成電影後,賈正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使他在當地備受尊重。然而1999年,一部新近拍攝完成的電視劇《敵後武工隊》的播出,卻讓這份榮耀戛然而止,這位備受尊崇的英雄轉眼之間成了欺世盜名的大騙子。這位一直低調平淡的老英雄不得不聘請律師開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訴訟之旅。
一部電視劇
英雄轉眼成騙子
1938年,日寇入侵將賈正的故鄉變成了一片焦土,17歲的賈正憤而參軍,1942年,加入後來聞名全國的「敵後武工隊」。1946年在天津的一次戰斗中,賈正身負重傷,此後不久,全國解放,賈正就作為革命傷殘軍人留在故鄉。為了表達他對祖國解放的激動心情,他為自己改名為賈正喜,從民兵連長、大隊長、村長、支書到王村管委會主任,在新的戰斗崗位開始了兢兢業業的工作。
1958年,由原敵後武工隊長馮志撰寫的紀實小說《敵後武工隊》正式出版,其中以真實姓名出現的戰斗英雄「豁牙」賈正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過去的50年中,每到重大節日,附近的學校部隊就會請他去做演講,介紹當年敵後武工隊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跡。雖然早已離開了戰火紛飛的戰場,離開了情同手足的戰友,但賈正喜依舊生活在敵後武工隊的光榮之中,這讓他倍感欣慰。然而,1999年開始,賈正喜的生活突然變得冷清了,沒有人再請他做演講,就連同村的鄉親看他的眼神也發生了改變,還是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告訴他,「人家電視劇里說賈正早就炸死了,你不會是假的吧?」
經過一番了解,賈正喜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原來保定電視台剛剛播放了一部新拍攝的電視劇《敵後武工隊》,劇中主要人物豁牙賈正英勇犧牲。
為證明自己就是英雄
將製作方告上法庭
賈正喜感覺到再也不能這么沉默下去,他專門跑了一趟縣城,購買了一套新《敵後武工隊》的光碟,得知這部戲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電視部等單位,根據馮志先生的原著《敵後武工隊》改編、製作完成的一部20集電視連續劇。
從縣城回來,賈正喜氣得吃不下睡不著,大年三十就一下子病倒了。去醫院又打針又吃葯,花了好幾千元病情才稍有好轉。在病床上躺了半個多月,賈正喜腦子卻沒有休息,一直想著如何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挽回名譽損失。
能夠證明他身份的小說《敵後武工隊》的作者馮志先生已經去世,賈正喜就與馮志的遺孀苑沙取得了聯系,並得到了苑沙寫來的一個證明:馮志寫的《敵後武工隊》中的賈正就是賈正喜,戰斗中並沒有武工隊員犧牲。改編後的電視劇反映賈正被炸死,純屬子虛烏有。
為了使證明材料更加翔實,賈正喜除了拿到苑沙的證明之外,還先後趕到東北、石家莊、北京等地,找到楊壽增、馬金池等原敵後武工隊戰友,請他們證明自己就是小說中的賈正。倔強的賈正喜不顧年邁體弱,找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
然而北京電影廠了解了賈正喜的想法後,認為他在小題大做。這讓賈正喜既傷心又氣憤,2000年,賈正喜向律師咨詢,以侵害名譽權為由,對拍攝和播放電視劇者提起訴訟。
四年申訴
河北「高法」上門證明英雄身份
2001年,保定電視台重播電視劇《敵後武工隊》,各種對賈正喜的議論在當地再次掀起高潮,這位倔強的老人再也忍無可忍。
當年秋季,他就一紙訴狀告到法院,要求北京電影製片廠等三家被告停止侵權,停止電視劇的播放,在河北的主要媒體上刊登道歉聲明,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且賠償經濟和精神損失100萬元。
2004年3月24日,等待數年的賈正喜終於得到了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法院認為,《敵後武工隊》是反映燕趙兒女深入敵後浴血奮戰的真實故事。北影將其改編製作成20集電視連續劇,在場面上給人的印象是賈正在與日寇戰斗中犧牲,其結果與事實不符,有失實之處。在賈正喜所在地影響很大,給賈正喜本人造成了精神上很大的痛苦。北影、錄像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客觀上造成了賈正喜名譽下降和精神上的損害,其行為和賈正喜的損害結果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因此,北影和錄像公司對賈正喜的損害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判令北影和錄像公司賠償賈正喜人民幣2000元,保定電視台是播放單位,不負賠償責任。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審判決並未平息這場英雄的「生命」糾紛。賈正喜和三家被告都進行了上訴。鑒於原告賈正喜和被告三方的特殊身份,這一案件受到了社會和媒體的強烈關注。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為此專門組織合議庭對案件進行了調查和審理。
2004年9月8日,這起名譽權糾紛在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進行了二審開庭。賈正喜及二審代理人參加了庭審,電視製作公司沒有到庭。在法庭上,賈正喜方與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保定電視台三方就是否侵權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賈正喜的代理人,太平洋世紀律師事務所律師孫伏龍作出了針鋒相對的發言:《敵後武工隊》劇來源於小說《敵後武工隊》,作者馮志所寫的是一部紀實性作品,並在序言中指出「《敵後武工隊》如果說是我寫的,倒不如說是我記錄下來更恰當;書中的人物都是我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級,有的是我的戰友。」《敵後武工隊》劇也向公眾宣布,這是一部「反映燕趙兒女深入敵後浴血奮戰的真實故事」。劇中的賈正絕非是一個抗日英雄的「濃縮體」,而是無論在小說還是電視劇中均有獨立名稱和形象的人物,具有現實及藝術層面的唯一性、獨立性、持續性。
北影廠以劇本改編的方式捏造賈正犧牲的事實,並通過各地電視台,以最為廣泛的電視傳媒方式向廣大觀眾傳播,其行為直接違反了《民法通則》第101條「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的規定,構成了對賈正喜名譽權的侵害。作為一部特殊的紅色經典電視劇,拍攝單位熟知並認真體會原著情節,了解敵後武工隊基本的戰斗事實,是拍攝前必需的工作,也是對拍攝單位最基本的要求。「文學創作是自由的,但表達自由的方式是有限度的,應當以不侵害他人的利益為限。民族精神的弘揚不應以犧牲個人的名譽權作為代價。」
河北省高院經過耐心細致的調查取證後認定,賈正喜就是小說中的賈正,北影廠等單位的改編確系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影響,要求兩家拍攝單位向賈正喜道歉,並判決賠償精神名譽損失費5萬元。
此後,河北省高院專程前往徐水縣大因鄉王村,看望了賈正喜老人,以法院的名義鄭重向村民證實:賈正喜就是當年的抗日英雄賈正。
賈正喜老人的生活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不少過去曾誤解議論過賈正喜的鄉親們都登門向他道歉,村裡不僅老人,就連年輕的晚輩們也更加確信賈正喜就是走下電影屏幕的戰斗英雄賈正。重新恢復了往日光榮的賈正喜老人精神和身體狀況都明顯好轉。雖然已是85歲高齡,但他每天依舊在家裡田裡忙碌不停。而去學校做報告演講也成了他追憶往日烽火歲月、緬懷戰友的最好方式。
時隔五年,最後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但法院能登門為自己澄清事實,賈正喜還是感到非常欣慰。他說,打這個官司不僅為了個人的名譽,也為了讓人們更加尊重歷史,給曾經同生共死的戰友們一個安慰。
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家廣電總局連續發布了包括《關於認真對待紅色經典改編電視劇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幾道禁令,旨在約束和制止紅色經典改編中存在的問題。 摘自《中國老年》 袁藝/文
❽ 列寧的人物經歷
1870年4月22日,列寧出生於俄羅斯帝國辛比爾斯克省的辛比爾斯克市(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州的辛比爾斯克市),他有俄羅斯人、莫爾多瓦人、卡爾梅克蒙古人、猶太人、伏爾加德意志人、瑞典人的血統。
列寧的父親伊里亞·尼古拉也維奇·烏里揚諾夫出身於貧苦家庭,他靠半工半讀求學,後來由於工作勤奮出色當了省的國民教育總監,在教育領域做了大量工作 。列寧的母親雖然是位家庭婦女,但她品質高尚,為人善良正直,知識豐富。他們夫妻關系親密,相敬如賓。他們熱愛孩子,又很重視孩子的教育。這種家庭本身對孩子的成長就必然起著良好的作用。
他的幾位兄弟姐妹也都具有同樣的教養和品德。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在彼得堡大學學習時學習成績優異,由於積極參與民意黨謀刺沙皇的准備工作,於1887年被處死刑,死時年僅21 歲,這件事情對列寧影響極大。姐姐安娜從1886 年開始參加革命運動,多次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妹妹奧利嘉很有天分,可惜在高等女子學校讀書時患傷寒病去逝了,她和列寧非常友愛,經常在一起閱讀馬克思的著作,思想進步。弟弟德米特里學習成績優異,是一位職業醫生,從1897 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小妹妹瑪麗亞,在大學讀書時也參加了革命活動,成為了一名職業革命家。
1887年列寧中學畢業,就讀喀山大學法律系,大學一年級時因在學校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流放到喀山附近的柯庫什基諾村監視居住,後因母親向政府當局申請,改到薩馬拉省列寧姐夫所居住的農村繼續被警察公開監視居住。
在此自學了大學法律系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著作,特別是《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由此接受並一生堅信共產主義。 1888年回到喀山,成為喀山馬克思主義小組的積極分子。1889年舉家遷居薩馬拉,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
1892年,寫下了其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同年,獲得沙俄政府教育部批准,以彼得堡大學法律系校外旁聽生資格赴彼得堡參加大學畢業國家考試,獲金質畢業獎章與大學畢業證書。隨即進入彼得堡一家律師事務所從事見習律師,並參加了當地馬克思主義者組織的工人小組活動。
1893年,移居彼得堡,為在俄國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做了大量工作。1894年寫成《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一書,對民粹派的經濟政治理論、特別是唯心主義世界觀進行全面批判。
1895年,把彼得堡各馬克思主義小組統一起來,建立「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與俄國工人運動開始結合。
同年12月,被捕入獄。1897年2月被流放到東西伯利亞。1899年在流放地完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從而徹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錯誤理論。1900年流放期滿,列寧曾被允許回到彼得堡(1924年~1991年改名為列寧格勒),隨後赴瑞士日內瓦大學留學,然後又到斯圖加特、慕尼黑、萊比錫、布拉格、維也納、曼徹斯特和倫敦,從事反政府的職業政治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他與馬爾托夫合作創辦了第一份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報紙《火星報》,然後先後在萊比錫、倫敦出版。期間他使用過很多別名,最終以「列寧」作為正式名。
1901-1902年,撰寫了日後在俄國革命中極具影響力的《怎麼辦?》一書。該書明確表示反對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批評黨內的「經濟派」路線,認為落後群體應接受先進群體的領導,要求把黨建設成一個以「職業革命家」為先鋒核心、有著嚴密組織紀律的機構(即民主集中制)。1903 年列寧出席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中列寧的觀點遭到馬爾托夫、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對,其思想被批評為「雅各賓主義」。由於原則性問題的矛盾,黨內逐漸分裂為以他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少數派)。
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後,領導召開了只有布爾什維克派參加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制定了布爾什維克在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此次革命的高潮11月上旬,列寧歸國回到彼得堡,直接領導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和彼得堡委員會並參加黨的機關報《新生活報》的編輯出版工作。1906年被選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主席團。
革命失敗後,列寧於1907年12月離開俄國,流亡在西歐的巴黎等地,在相對貧困的條件下堅持從事政治寫作。為回應對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爭論,他在1909年完成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日後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哲學原理。他忙於參加歐洲各地的社會主義集會活動,如1912年的布拉格代表會議。列寧曾在巴黎與社會主義革命者依涅莎·阿爾曼德相識,兩人建立了秘密的情人關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批評那些支持本國戰爭的社會民主黨,聲稱第二國際已經死亡,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戰爭期間,他居住在奧地利波羅寧鎮時,曾被當局短暫扣押。隨後他於1914年搬到中立國瑞士的伯爾尼,後來又搬到了蘇黎世。並且在1915年8月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也可能取得勝利。
1915年9月,他在瑞士參加了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齊美爾瓦爾德會議。列寧作為齊美爾瓦爾德左派的領導人,主張應把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階級戰爭,呼籲工人階級借機發動內戰奪取政權。而會議中的多數派否決了他的主張,認為應把會議綱領限制和平主義的范圍之內。在第二次於瑞士的召開的反戰會議中,他率領齊美爾瓦爾德左派重申主張,但最後只得到了一個妥協的宣言。
1916年春,在蘇黎世完成了另一部理論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在批判論敵考茨基的同時,也普及了後者在19世紀的正確觀點。
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俄羅斯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被徹底推翻,成立了以社會革命黨和立憲民主黨為主的各黨派聯盟俄國臨時政府。同時彼得格勒也成立一個蘇維埃。此時尚在中立國瑞士的列寧深知自己需要馬上返回俄國,但由於鄰國陷入了一戰無法直接通行。盡管如此,瑞士社會民主黨人弗里茨·普拉廷積極與德國當局協商,德國也希望能利用列寧緩解同俄國在東線的戰事,於是同意協助列寧乘坐由德國安排的「密封列車」回國。列寧穿越德境後乘船到達瑞典,在瑞典社會民主黨人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的幫助下,他順利經過斯堪的納維亞,於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車到達彼得格勒的芬蘭站。
列寧歸國後迅速成為革命運動的領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指出俄國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反對所謂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抗議其故意拖延立憲會議選舉,並提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起初由於他政治上的左傾使黨陷入了孤立,然而後來他的不妥協立場卻使所有不信任臨時政府的人把布爾什維克視為自己的盟友。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社會革命黨領導人克倫斯基等則污衊列寧是德國派來的間諜。
1917年7月,彼得格勒發生了「七月事件」,臨時政府鎮壓了布爾什維克所支持的示威遊行的工人和士兵,並宣布通緝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寧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暫時放棄了武力奪權的想法。他潛伏至拉茲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繼續指導革命斗爭,8月9日離開俄國本土到達芬蘭(當時處於半獨立的處境),在此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9月7日,俄軍總司令科爾尼洛夫發動旨在推翻臨時政府的政變,後者不得不向布爾什維克的赤衛隊求援。政變最終被粉碎,而布爾什維克也借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寧分析了新的形勢後,9月12-14日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和莫斯科委員會寫的兩封指示信里,明確提出了通過起義奪權的方案,並於同年10月7日從芬蘭秘密返回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黨中央全會通過的武裝起義的決議,於1917年10月24日夜間到達斯莫爾尼宮親自指揮起義。
發動了十月革命,擁護布爾什維克的工人、士兵和水兵於次日凌晨2點佔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宣告推翻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人民委員會,並表示立即舉行立憲會議選舉,並要求排除立憲民主黨,建立清一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府,即「一切權力歸蘇維埃」。1917年11月8日,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頒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列寧發動十月革命奪取政權後,表示立即召開立憲會議,實現社會主義民主選舉。同時打擊資產階級反對派報刊,打壓立憲民主黨。但由於占當時俄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普遍支持民粹主義的社會革命黨(而大城市的工人則普遍投票給布爾什維克),結果社會革命黨在立憲會議選舉中以明顯的優勢擊敗布爾什維克勝出。列寧不願看到革命果實喪失,表示「依靠民意,但也不能忘記步槍」,於1918年1月5日解散了在彼得格勒塔夫利達宮召開的立憲會議,並派軍隊驅散了反對解散立憲會議的示威者,隨後稱「一切權力歸立憲會議」是反革命的口號,引起了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立憲民主黨等黨派的激烈反對。
為維護蘇維埃政權打擊反對陣營勢力,1917年12月20日,列寧提議組建了一個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簡稱契卡)。任命捷爾任斯基為契卡主席。1918年2月,中央委員會發表了《人民委員會告俄國勞動人民書》,列寧在《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法令中,親手加入「資產階級中有勞動能力的男女,均應編入挖壕營,受赤衛隊負監視,反抗者槍斃。……所有敵方奸細、投機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動者,德國間諜,一律就地槍決。」等內容,賦予契卡機關擁有不經審判便可執行槍決的權力。1918年9月,列寧公開聲稱要製造一場針對資產階級反革命的「紅色恐怖」,給社會帶來了恐慌。不同學者的研究表明,從1917年到1922年間,被契卡絞死和槍決的人數可能達到數十萬至數百萬人。受打擊者不僅僅是反對派的成員,還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平民。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全家也於此時被槍斃。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及社會民主黨人紛紛譴責列寧,孟什維克領袖馬爾托夫和德國社會民主黨「中派」領袖考茨基稱布爾什維克黨的執政為「恐怖統治」,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後成為孟什維克)普列漢諾夫也稱列寧「成為新的羅伯斯庇爾」。
1918年1月14日,列寧在彼得格勒完成一次演講後,和瑞士社會民主黨人弗里茨·普拉廷共同乘坐一輛汽車,在經過一座橋上時,突然遭遇12名不明身份的槍手猛烈射擊。普拉廷急忙將列寧的頭部按在座位下,而他自己掩護列寧的手卻被打得鮮血直流。事後契卡人員未能抓獲槍擊者,也未能確定殺手的身份。據後來移居國外的行刺者透露,組織這一行動的是沙科夫斯基公爵,他為這次行動贊助了50萬盧布。
1918年8月30日,列寧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爾松工廠對工人演講後剛要踏上汽車,一位女性上前與其交談,正在列寧回答她時,一支握勃朗寧手槍的手在三步遠的近距離伸了出來,接著響起了三聲槍響。第一發子彈擊中列寧左肩,第二發擊中他的左胸並穿頸而過,第三發卻打中了正在與他談話的女性。列寧當即倒地不省人事。
恢復意識後他拒絕前往醫院治療,因為他認為可能會有下一次暗殺等待著他,遂被迅速帶往克里姆林宮。第二發子彈的位置很危險,醫生無法將其取出。子彈沒有刺穿左肺,但由於血液流入肺臟,情況仍很緊急。而列寧依然繼續工作,身體狀況
逐漸恢復。但此次暗殺事件給列寧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風與此有關。
她是社會革命黨成員。事件發生不久後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蘭承認自己刺殺了列寧,並表示幕後無人指使,完全是個人所為,因為列寧是「革命的叛徒」。屍體被焚毀。1938年2月,蘇聯當局曾一度宣稱布哈林是幕後主謀,後來又在1988年2月為布哈林平反。由於暗殺過程的資料記載存在諸多疑點,部分學者認為真凶並非卡普蘭而是另有其人,其中列寧的副手,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有重大嫌疑。在此案和契卡首腦Moisei Uritsky遇刺身亡後,斯大林提出了要進行「公開和系統的全民恐怖……對付那些要負責的人」。 1918年1月15日,人民委員會通過了建立紅軍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為軍事人民委員和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1918年3月,列寧領導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第七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更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同年頒布憲法,將國家的正式名稱定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
在1920年,列寧稱蘇維埃政權無法離開巴庫的石油而生存,蘇維埃俄國遂支持亞塞拜然的布爾什維克勢力,1922年3月,這三個國家組成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外高加索聯邦。
布爾什維克上台後,俄國和德國仍然處於交戰狀態。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退出一戰,布哈林則認為應繼續進攻解放德國,托洛茨基則支持不戰不和。起初列寧方案的支持者佔少數故停戰決議沒有被通過,而隨著德國軍隊的推進,部分領導人改變了立場,最終於1918年3月3日,同德國簽署《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條約使波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芬蘭、喬治亞等國紛紛獨立,使俄國喪失了大片領土,激起國內民族主義者的強烈不滿。左派社會革命黨也因此借機與布爾什維克發生分裂,於同年3月退出了聯合政府。
布爾什維克驅散立憲會議並簽訂《布列斯特條約》後,國內形勢劇烈動盪,1918年春,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控制了烏拉爾山附近的西伯利亞鐵路。同年6月8日,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和孟什維克在薩馬拉成立了立憲會議委員會(後改稱全俄臨時政府),並控制了薩拉托夫、辛比爾斯克、喀山、烏法一帶。11月,高爾察克在鄂木斯克成立西伯利亞政府,又於不久後發動政變推翻全俄臨時政府,自封為「俄國最高執政」。同時聯合南部的鄧尼金,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尤登尼奇,在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諸多國家的支持下,發起白衛軍運動,對抗布爾什維克,俄國內戰開始。列寧領導的人民委員會中央任命托洛茨基為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組建並領導紅軍,其中大量任用前沙俄時代的軍官,對抗白衛軍運動。1919年,西線紅軍的波羅的海艦隊擊敗尤登尼奇及英國艦隊,東線紅軍在伏龍芝等人的指揮下擊潰高爾察克的東路白軍。1920年,布瓊尼、圖哈切夫斯基等人率領紅軍擊敗鄧尼金、弗蘭格爾的南路白軍。直到1920年10月,蘇俄基本穩定了國內局勢。
1918-1919年期間,歐洲連續發生了德國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芬蘭革命等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世界局勢的順利發展的引起列寧發動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樂觀情緒。他預測俄國革命的下一環將是德國革命,為援助西歐其他國家的工人運動,他希望能滲透進波蘭並建立一個蘇維埃政府,然後延伸到德國去支援那裡的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布爾什維克建立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而新生的波蘭第二共和國領導人畢蘇斯基則希望借機建立由中東歐國家組成的國家聯盟,瓦解蘇俄以阻擋其向西擴張,遂於1920年與烏克蘭民族主義領導人西蒙·彼得留拉結為同盟並派兵進入烏克蘭,佔領基輔。雙方發生摩擦引發波蘇戰爭。由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的紅軍在與波軍進行了幾輪拉鋸戰之後,蘇軍在華沙戰役中被對方擊退,雙方於1921年3月18日簽訂《里加條約》結束戰爭。 由於緊張的革命與戰爭,在暗殺之前列寧的健康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子彈留在他的頸部,靠脊柱很近,約1cm,當時的醫療條件無法安全取走子彈。直到1922年4月24日,由一位德國醫生為列寧實施手術取出了子彈。 1922年5月,列寧第一次中風,右側部分癱瘓,開始減少政務。同年12月第二次發生中風後,他停止政治活動。1923年3月,他第三次中風後,直到去世一直卧床不起,也不能說話。
列寧在第一次中風以後,完成了一份遺囑並交給了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評論了六位蘇共的高級領導人,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可夫。其中對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由於同期列寧和斯大林在關於外貿壟斷和喬治亞事件問題上發生嚴重爭執,1923年1月4日,列寧又為他的口授記錄作了一個補充,是專門針對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的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另外指定一個人擔任總書記。1923年3月5日,列寧得知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被斯大林辱罵和恐嚇後十分憤怒,向斯大林提出絕交。 斯大林向列寧道歉,最終事情平息。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時間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終年53歲。有90餘萬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寧的遺體並默哀。視列寧為良師益友的孫中山聞訊後致悼詞:
茫茫五洲,芸芸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與君,同軌並轍。敵其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里,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亘古如生,永懷賢哲。
而堅持反共主義立場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評論說:俄國人民掉進泥潭苦苦掙扎,對於他們來說最壞的事情莫過於列寧的誕生,而第二壞的事情則是他的死亡。列寧逝世後,蘇聯政府為紀念他,在莫斯科的紅場建造列寧墓並將列寧的遺體用現代防腐技術製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內供瞻仰。 1920年代初,俄國宇宙主義運動相當流行,列昂尼德·鮑里索維奇·克拉辛和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博格丹諾夫提議將列寧的屍體冷凍,以便將來讓他蘇醒。冷凍設備需到國外購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計劃未能實現。於是計劃改為屍體進行防腐處理,在1924年1月27日放置在永久展覽在莫斯科列寧墓。俄羅斯科學院等機構提出將列寧的遺體遷出紅場列寧墓下葬,並得到了部分議會議員的支持。但這一提議同時也遭到包括普京在內的不少政治人物的反對。
列寧逝世三天後,彼得格勒更名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改名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所在的列寧格勒州保持原名。
有關列寧的確切死因,長期以來一直是各方猜測的話題。醫學專家在解剖並仔細分析列寧大腦時發現了什麼?哲學副博士、暢銷書《天才死後的診斷》的作者莫尼卡·斯皮瓦克,有幸接觸過秘密檔案文件,她幫助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團。
斯皮瓦克說,列寧54歲英年早逝以後,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列寧的大腦。下面是健康人民委員尼古拉·謝馬什科院士報告中的一段話:「列寧的死因被認為是血管壁硬化(動脈硬化)。解剖證明,這是列寧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就在頸動脈。」斯皮瓦克說,解剖時,發現列寧的大腦狀況很糟糕。列寧的腦顱組織總共只有1340克,連標準的腦重量都達不到。謝馬什科院士的報告說,「動脈硬化首先影響大腦,也就是直接支配人體活動的器官」。用這位專家的話說,病症直接侵害「最脆弱的部位」,列寧的腦顱組織就是這種「脆弱」部位。
後來,專家就把列寧的大腦、心臟和從他身體里取出來的子彈放入研究所的玻璃瓶,進行仔細研究。據斯皮瓦克說,1925年,蘇聯成立了專門研究列寧大腦的實驗室。年輕的蘇維埃國家沒有自己的專家,只好求助於外國。著名的德國神經學家奧斯卡爾·福格特(1870-1959年)主持了研究工作。按照福格特的計劃,在德國製作了宏觀切割儀(切割成幾大塊)和微觀切割儀(做成3.4萬個切片)。
1927年,福格特提交了研究報告。報告說,列寧的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這成就了他的領袖事業。列寧的錐體細胞非常發達,細胞之間的連接纖維十分有力,細胞內核也極為堅實和清晰。科學家把列寧的大腦和其他天才的大腦相比較,認為列寧的大腦質地更高。列寧前額部位的溝回比盧那察爾斯基、米丘林、馬雅可夫斯基的溝回都要多。
❾ 急需讀後感兩篇!!!
《西遊記》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更多文章:www.01power.com]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劍影,勾心鬥角,愛恨纏綿,都不適合此時閱讀,於是再次翻開了《西遊記》,進入了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受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語言;有人乾脆把它當作道德修養小說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來,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游戲之作」,是一個單純的神話世界。我在讀這本小說時常常有一種共鳴感,想必這是我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慾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經歷了又一個個性受制約的學期後,孫悟空這個形象完全激發了我內心潛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嚮往——對徹底的自由的嚮往。孫悟空破土而出,「不優麒麟轄,不優鳳凰管,又不優人間王位所拘束」,闖龍宮,鬧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爭也都是為了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我一種尋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總之,我覺得現代人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尤其是精神方面較為安於現狀,缺乏一種開拓進取,尋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話 如今也是一個遠離神話的時代。日常生活過於現實,使充滿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話絕非幼稚的產物,它有深邃的哲學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謝林在他的名著《藝術哲學》中說:「神話乃是各種藝術的必要條件的原始質料。《西遊記》是中國神話小說的顛峰,也是神話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後中國的神話文化漸漸沒落了,神話不被人重視,連《西遊記》也少有人問津,只有孩子們會被孫悟空征服,於是也只有孩子們抱有對未來浪漫的、夢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許多不同解釋。《辭海》中說英雄是傑出的人物,曹操說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胸。我認為,英雄是那些頑強地掌握自己命運,並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人。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型,他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怕與一切進行斗爭。正因為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心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士才能凸現出其英雄本色。 復讀《西遊記》,讓我覺得其不屬於一般名著的特點。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遠向大家展示著「自由、神話、英雄」三個主題,給大家帶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2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嚮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 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3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遊記》是吳承恩的作品,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的代表作。本文以唐僧取經為線索,講述了師徒四人取經途中經歷的種種磨難,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最終取回真經的故事。贊揚了他們懲惡揚善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的第一主人公。首先,我們能通過他大鬧天宮的事情看出他敢於斗爭的精神。其次,我們能從他保護唐僧取經,克服無數的苦難的事情中看出他堅強的意志力。他也有樂觀的精神,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他還是經常和師弟們開玩笑,總是一副嘻嘻哈哈的樣子。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團隊精神,在取經的途中,你看他什麼時候過丟下過過一個人。當然,他也是一個有氣度的人,比如說三打白骨精裡面,豬八戒說他好多壞話,把他給逼走,但最後孫悟空也沒有計較。後來把師父救出來之後,他假裝余氣未消要走,結果師父以為他真生氣了,剛要給他下跪時,他趕緊就扶住了師父,並認了錯。能有這樣寬宏大量的氣度,是多麼不容易啊!
豬八戒是文中一個喜劇形象。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一方面他好吃懶做,見識短淺,一遇困難就嚷著要散夥,愛佔小便宜,耍小聰明,貪戀女色,常因此出醜,成為惹人發笑的對象。另一方面,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在與妖魔斗爭中,他總是揮舞釘耙,勇猛戰斗,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錯就改,還算淳樸憨厚,自有可愛之處。
沙和尚比較憨厚,忠心耿耿。他不象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象豬八戒那樣花痴不改,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盼,謹守佛門戒律。雖然個性不鮮明文章中對他的描寫也不多,但《西遊記》里不能缺少這個人物。因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沒有他的取經之路,之間互不服氣的孫、豬二人的爭吵一定會把唐僧氣出病來。而且他能夠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別看他平時默默無聞,可每次到了最後的關頭都是他來穩定局面。這就是沙僧的可貴之處。
師傅唐僧,盡管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但他品行端正,不怕千刀萬剮,有著堅定的信念,一心一意追求真理,視死如歸淡看名利。而且是他堅定的取經決心,才組建了這支團隊,是一個中心人物。
總之,師徒四人都各有長短,但他們都具有堅定的意志,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成為一個有著堅強意志力的人
《童年》
1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會是我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就高爾基寫的《童年 》這本書來說,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書,對《童年》這本書最感興趣。據我了解,《童年》是高爾基用自傳體寫的小說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
我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為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高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幫我買了幾條小金魚,但她沒告訴我怎麼養就走了,爸爸媽媽媽又不在家。我看到櫃子上有一個插著花的花瓶,靈機一動,把花瓶拿下來,丟掉裡面的花,加了點水,把小金魚放了進去。看到小金魚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心裡樂滋滋的。到了晚上,媽媽回來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地看花瓶,就笑著問我:「你幹嘛呢?」「看金魚呀!」我回答道。媽媽一聽,說道:「啊?不會吧!你把金魚放在花瓶里了。不行,這花瓶一會兒姥姥還要拿走呢。」我二話沒說,把花瓶抱進房間,就是不讓她們拿走。最後,媽媽拿我沒轍,只好打電話給外婆,告訴她事實,姥姥聽了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書中告訴我們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2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朴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么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盪。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3
童年,是每個人自己都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暫而又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是我最珍貴的收藏,然而大師高爾基的童年呢,真可謂「窒息的天地,苦難的童年」,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據我了解,《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的第一部。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感受頗深。首先,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福的!在家裡,父母寵愛著,關心著,保護著。在學校,有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陪伴,真正可以說是無憂無慮。而高爾基呢?與我們恰恰相反。有人說:「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的社會中,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動搖,沒有被污染,反而變得越加開闊、光明。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吧!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堅強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憶起童年是多麼美好的時光啊,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後,才知道什麼是童年,什麼是幸福童年,什麼叫做珍惜童年。也許你正在為媽媽沒有帶你去買你想要的東西而抱怨著,可如果你想像一下高爾基的童年,那麼你將會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動幫助媽媽工作!這本書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
高爾基雖然小時候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但是竟然還能成為一位如此傑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發表過的文章數也數不清。高爾基從來不放棄可貴的光陰,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克里母.薩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臨終都沒有完成。這部小說作品再現了俄國社會生活,反映了各個階級和社會集團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變化。高爾基於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爾克病逝。讀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那種腐敗,當時人民生活的痛苦。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多麼美好!我認為,如果我們在這樣的好環境中浪費時間實在是天大的錯誤。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珍惜時間是成功的秘訣」。我們現在有如此好的環境,是多麼難得呀!所以我們不是更應該去努力嗎?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把握未來!
每個人的心充斥著暴力,麻木不仁,他們放縱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窮困,病痛的折磨,那種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難熬過,大家記得書中那句話嗎?漫漫日月,憂傷是它的節日,火災是它在狂歡,在一無所有的面孔上,傷痕也成了點綴——我想這就是對《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詮釋!
❿ 錦綉未央電視劇裡面公主的扮演者
1: 陳鈺琪飾演拓跋迪,北魏公主,拓跋燾的女兒,活潑可愛,有時候有點小搗蛋,喜歡李敏德,一直試著接近李敏德,被李敏德冷落被李敏德忽視,雖然生氣但卻從未放棄,看出李敏德對李未央的心思,雖然妒忌,卻從未有過傷害李未央的心思,最後終於感動了李敏德,兩人結為伉儷;
個人簡歷:
陳鈺琪;
外文名:Yukee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成都
職業:演員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表演系
經紀公司:唐嫣工作室
代表作品:錦綉未央俠捕
演藝經歷:
陳鈺琪2015年拍攝《大話西遊3》時與唐嫣相識,後正式簽約成為自唐嫣工作室成立以來簽約的首批演員;2016年出演古裝傳奇劇《錦綉未央》飾演嬌俏可愛的九公主拓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