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進法律援助工作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公民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當事人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四川省法律援助條例》等規定,結合成都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服務機構以及法律援助人員,為受援人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司法鑒定機構、基層法律服務所等組織。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和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律師、公證員、司法鑒定人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其他組織的人員。第四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
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民生工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獨立運行、規范便民的法律援助機構和工作協調機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事業的財政投入機制,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據實保障,確保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依法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五條市和區(市)縣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並對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的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市和區(市)縣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看守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統一派駐值班律師。
市和區(市)縣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在群團組織、高等院校或者其他社會組織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第六條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應當設立法律援助窗口,配備工作人員;區(市)縣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具備條件的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立法律援助工作聯系點。第七條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項,並對法律援助事項辦理情況進行指導、監督、檢查,負責法律援助資金使用管理、檔案管理、宣傳交流等事項。第八條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援助人員應當依法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或者安排,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並接受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
法律援助服務機構應當依法與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簽訂書面委託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第九條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服務的形式和范圍,應當與其從業資格相適應。
法律援助人員依法履行法律援助職責受法律保護。第十條司法機關、有關行政部門和仲裁機構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支持並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做好相關工作。
支持和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以及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提供無償法律服務,幫助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公民提出法律援助申請。
律師協會、公證協會、司法鑒定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應當對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
支持和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法學專業的教師、學生和其他具有法律專業知識或者專業特長的公民在法律援助機構注冊,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提供無償法律服務,幫助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公民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第十一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法律援助的申請條件、程序和咨詢方式等信息。第十二條鼓勵單位和個人為發展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贈。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建立專門賬戶,接收單位和個人對法律援助事業的捐贈。捐贈資金的使用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並接受財政、審計、司法行政部門和捐贈人的監督。第十三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對象第十四條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符合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
(二)申請事項依法在本行政區域審理或者處理;
(三)因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無償法律服務。
前款所稱經濟困難標准,按照申請人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不足住所地或者受理法律援助申請地最低工資標准確定。住所地與受理申請地最低工資標准不一致的,適用有利於申請人的標准。
『貳』 廣州市法律援助實施辦法(2015修改)
第一條為促進和規範本市法律援助工作,依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和其他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三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部門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四條市和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市和區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在本行政區域受理和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人員提供法律援助,監督和檢查法律援助事項辦理情況等法律援助日常工作,指導各街、鎮司法所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條市律師協會按照律師協會章程對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支持和指導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等組織和老齡工作委員會為維護特定群體的合法權益開展法律援助活動。第六條法律援助經費包括法律援助機構人員經費、辦公經費和法律援助業務經費。
法律援助業務經費包括辦理法律援助事項補貼、培訓、翻譯、鑒定等經常性專項經費。
法律援助業務經費由法律援助機構管理,專款專用,法律援助業務經費的使用應當接受財政和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七條辦理法律援助事項補貼按照廣東省的補貼標准和上年度辦理的法律援助事項數量核定,實行據實支付和結算。第八條每年的11月9日為本市法律援助宣傳日。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在法律援助宣傳日應當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宣傳活動。第九條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和法律服務人員應當依法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為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服務,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承辦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法律援助事項。第十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具備以下條件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
(一)所申請的法律援助事項在本市審理或者處理,或者本市戶籍人員的法律援助事項在本市外審理和處理;
(二)符合本辦法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或者屬於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的人員;
(三)因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第十一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准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根據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法律援助的資源和需求以及公民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能力等因素,按不低於本地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5倍確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執行。第十二條公民申請代理、刑事辯護的法律援助應當按照《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提供證件、證明材料。
下列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無需提交經濟困難證明:
(一)由民政部門進行社會救濟的人員;
(二)申請的法律援助事項已獲得司法救助的人員;
(三)申請支付勞動報酬或者請求工傷待遇的農民工;
(四)義務兵;
(五)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需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人員;
(六)依照有關規定無需提交經濟困難證明的其他人員。第十三條基層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該人民法院所在地或者案件審判地的區法律援助機構受理;除基層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人民法院在本市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市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刑事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依法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按照訴訟階段由案件偵查、起訴或者審判機關所在地的同級法律援助機構受理。第十四條除刑事訴訟案件以外的其他訴訟案件的法律援助申請,由對該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的同級法律援助機構或者申請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區勞動、人事仲裁案件的法律援助申請由區法律援助機構受理;其他仲裁案件的法律援助申請,由市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其他非訴訟法律事務的法律援助申請,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工作單位所在地首次收到法律援助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第十五條除人民法院指定辯護以外的其他法律援助事項辦結後,當事人因該事項的後續法定程序繼續申請法律援助的,由已辦結該事項的法律援助機構繼續受理。第十六條各街、鎮司法所應當接收法律援助申請材料並進行初步審查,在2個工作日內將相關材料和審查意見報送所在區法律援助機構。
『叄』 成都市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經濟困難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及時獲得法律服務和法律救助,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四川省法律援助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成都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指導法律援助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提供無償法律服務和法律救助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辦理法律援助事項的律師、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其他法律服務機構執業人員。第四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事業的財政投入機制,並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由法律援助機構管理,專款專用,依法接受財政、審計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第五條市和區(市)縣司法行政部門是法律援助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並對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的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第六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獨立運行、規范便民的法律援助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
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依託司法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配備工作人員。
具備條件的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可以設立法律援助工作聯系點。第七條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律師等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項,並對法律援助事項辦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第八條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服務人員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或者安排,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接受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等自律組織的監督。
法律援助人員依法履行法律援助職責受法律保護。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服務的形式,應當與其從業資格相適應。第九條司法機關、有關行政部門和仲裁機構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支持並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做好相關工作。
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可以根據各自的工作特點,開展法律援助工作,並接受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的業務指導。
高等院校法學專業的教師、學生和其他具有法律專業知識或者專業特長的公民可以在法律援助機構注冊,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參加社會法律援助工作。
鼓勵和支持其他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利用自身資源參與法律援助活動。第十條鼓勵社會組織和公民為發展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贈。捐贈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建立專門賬戶,接收社會組織和公民對法律援助事業的捐贈。捐贈資金的使用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並接受財政、審計、司法行政部門和捐贈人的監督。第十一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以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對象和范圍第十二條公民有下列事項,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或者行政補償的;
(二)請求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因勞動爭議糾紛請求支付勞動報酬或者給付經濟補償金、賠償金的;
(六)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請求司法保護的;
(七)因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醫療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產品質量事故、環境污染事故以及其他人身傷害事故造成人身傷害請求賠償的;
(八)請求刑事辯護和刑事法律幫助的;
(九)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法律援助事項。第十三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經濟困難標准,按照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不足居住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二倍確定。第十四條公民因維護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原因提起公益訴訟的,或者公民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實施志願服務行為產生訴訟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不受本條例規定的經濟困難標準的限制。
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依照國家、四川省和本市有關規定執行。
『肆』 大連市法律援助辦法
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及《遼寧省法律援助實施辦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符合本辦法規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辦法獲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員提供的法律咨詢、代書、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
本辦法所稱法律援助機構,是指市及縣(市)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承擔法律援助工作的專門機構。
本辦法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志願者。第三條市及縣(市)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法律援助工作的監督管理。
市律師協會應當按照律師協會章程對依據本辦法實施的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第四條市及縣(市)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設立法律援助機構,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水平相協調。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任何部門不得截留、挪用。第五條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審查、受理公民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並對法律援助人員進行業務指導。
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吸收高等院校和其他社會組織中具備法律專業知識、自願參加法律援助的人員組成法律援助志願者隊伍,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第六條鼓勵社會支付、資助法律援助事業。法律援助人員在承辦法律援助事項中需要查閱、調取、復印相關資料和依法取證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協助,並減收或者免收相關費用。
對單位和個人向法律援助事業提供的捐助,符合國家規定的,允許稅前扣除。第七條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由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表彰、獎勵。第八條公民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且能夠提供相應證據材料的,可以就下列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臨時救濟金、遺屬津貼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七)請求給予工傷待遇的;
(八)主張因環境污染、公共衛生、安全生產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九)殘疾人(含退伍傷殘軍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請求人身損害賠償的;
(十)與公民基本生存條件密切相關的,且法律援助機構認為確需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項。第九條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被認定為經濟困難:
(一)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
(二)災民接受生活救濟的;
(三)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證明其家庭生活確實困難的;
(四)經法律援助機構審查確實無力支付費用的。
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證明,應當如實載明申請人家庭人口、勞動能力、就業狀況、家庭財產、家庭月(年)人均純收入和來源、生活變故及社區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對其經濟困難是否認可等詳細情況。第十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第十一條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審查。
『伍』 杭州市法律援助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平等享受法律保護,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在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所、司法鑒定機構;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根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的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鑒定人,以及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杭州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市和區、縣(市)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條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法律援助服務機制,購買主體應當按照政府采購的有關規定確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機構。
法律援助經費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檢查和監督。
法律援助機構可以通過接受社會組織及個人捐助等合法途徑籌集資金,設立專戶,專門用於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核定,並定期進行調整。第六條司法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在適當地點設立法律援助站點,方便援助對象就近獲得法律援助。第七條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積極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協調,建立健全銜接機制,促進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有效開展。第八條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依據法律、法規及本條例實施法律援助,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第九條鼓勵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和高等院校利用自身資源,為職工、未成年人、婦女、殘疾人等群體無償提供法律服務。
社會組織和高等院校開展的無償法律服務活動,應當接受當地法律援助機構的指導和監督。第十條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拖延或者終止辦理法律援助事項。
法律援助人員實施法律援助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恪守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盡職盡責地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不得向受援人收取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不得泄露當事人的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第二章法律援助機構的職責第十一條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在本級司法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具體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法律援助工作,履行以下職責:
(一)貫徹執行法律、法規中有關法律援助的規定;
(二)負責受理、審查和批准法律援助申請;
(三)負責組織、指派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務;
(四)負責對法律援助的指導、監督和援助案件的質量管理;
(五)負責法律援助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六)負責法律援助檔案、資料的管理;
(七)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和交流;
(八)負責承辦政府指定的其他有關法律援助事項。第三章法律援助的對象和方式第十二條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符合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
(二)申請事項依法在本行政區域審理或者處理;
(三)因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
前款所稱經濟困難標准按照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人民政府確定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標准執行。第十三條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予審查經濟狀況:
(一)患有重大疾病的七十周歲以上老年人;
(二)軍人、軍屬;
(三)見義勇為人員及其近親屬因見義勇為行為權益受損需要維權的;
(四)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工傷賠償以及解決勞動保障、社會保障、勞動合同糾紛等事項的;
(五)婦女、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患有重大疾病的人員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和其他嚴重侵權行為主張權利的;
(六)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陸』 廣州市法律援助實施辦法(2019修訂)
第一條為促進和規範本市法律援助工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等有關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部門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四條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組織實施本辦法。
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區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市、區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在本行政區域受理和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和監督法律援助實施活動。第五條市律師協會按照律師協會章程對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支持和指導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組織和老齡工作委員會為維護特定群體的合法權益開展法律援助活動。第六條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
法律援助經費包括法律援助機構人員經費、辦公經費和法律援助業務經費。其中,法律援助業務經費包括辦理法律援助事項補貼以及宣傳、培訓、翻譯、鑒定、案件質量評估等經常性專項經費。
辦理法律援助事項補貼應當按照本市補貼標准據實支付。第七條每年11月9日為本市法律援助宣傳日。
市、區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在法律援助宣傳日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宣傳活動。第八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全市統一的法律援助服務信息系統,對法律援助服務實行全程動態信息化管理。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工作通報機制,向同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及時通報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接收、辦理情況以及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情況。
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制定全市統一的法律援助申請指南,載明法律援助機構的地址、聯系方式以及法律援助的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申請條件、申請程序、所需材料清單等信息,並向社會公布。第九條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個人以捐贈的形式資助法律援助事業。
依法設立的法律援助基金會可以接受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個人的捐贈。法律援助基金會應當依照章程的規定使用捐贈資金,向社會公開捐贈資金的使用情況,並接受財政、審計等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第十條公民遇到法律問題或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並符合以下條件的,可以在本市申請法律援助:
(一)所申請的法律援助事項在本市審理或者處理,或者本市戶籍人員所申請的法律援助事項在本市外審理或者處理;
(二)符合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或者屬於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的無須提交經濟困難申報材料的人員。第十一條法律援助申請人及其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員在申請日之前12個月的人均月收入,低於本市企業職工現行月最低工資標準的,可以認定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困難;但法律、法規、其他規章規定的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准優於上述規定的,從其規定。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通過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核查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核查的,可以按照本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的相關規定,委託核對機構進行核對。第十二條下列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的,無須提交經濟困難申報材料,但是應當提供相關證件等材料:
(一)《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規定的經濟困難人員、見義勇為人員、軍人軍屬等;
(二)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的勞動者一方;
(三)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而主張權利的老年人;
(四)撤銷監護權案件的申請人;
(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一)(二)(三)項規定申請國家賠償的公民;
(六)重度殘疾人、多重殘疾人、殘疾老年人、孤殘兒童;
(七)駐穗或者入伍前為本市戶籍的士官及其軍屬;
(八)營以下現役軍官;
(九)因戰、因公致殘的現役或者退役軍人;
(十)因公致殘的輔警;
(十一)因公犧牲的或者病故的輔警的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具有法定扶養關系的近親屬。
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訴人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申訴、再審階段申請法律援助的,無須提交經濟困難申報材料。
『柒』 上海市法律援助若干規定
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範本市的法律援助工作,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的法律援助機構,是指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依法確定的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專門機構。第三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組織實施所在區域內的法律援助活動。第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對符合規定的各種法律援助事項提供經費保障。經費保障的具體辦法,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確定。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五條除《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第一款規定的法律援助事項外,經濟困難的公民還可以對下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
(一)在簽訂、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過程中受到損害,主張權利的;
(二)因工傷、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受到人身損害,主張權利的;
(三)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主張權利的;
(四)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項。第六條本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逐步擴大受援范圍,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權益。
法律援助對象經濟困難的標准,應當高於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數額。具體標准,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法律援助對象經濟困難的標准,應當向社會公開。
經濟困難證明由法律援助申請人戶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經濟困難證明應當包括本人的勞動能力、就業狀況以及家庭成員、家庭月(年)人均收入、家庭財產等內容。第七條公民因見義勇為導致訴訟或者仲裁需要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需審查其經濟狀況。
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執行。第八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向義務人或者被請求人所在地的區、縣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申請法律援助的案件屬於本市高級或者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范圍的,應當向市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按照前款規定,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都可以受理申請的,申請人應當向其中一個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申請人如果向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的,由最先收到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收到公民法律援助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
本市律師事務所以及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可以為公民申請法律援助提供幫助。第九條訴訟或者仲裁法定時效即將屆滿,當事人需要申請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機構先行提供法律援助的,應當及時進行審查,以確定是否符合法律援助的條件。第十條市法律援助機構受理的法律援助事項,可以委託區、縣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區、縣法律援助機構受理的法律援助事項有特殊原因的,也可以移送市法律援助機構辦理。
法律援助機構之間發生受理爭議的,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指定受理。第十一條受援人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如實陳述案件事實,提供有關證據材料,並協助辦案人員調查取證。第十二條受援人提出不符合法律規定或者實際情況的要求,經解釋仍堅持不合理要求,致使法律援助活動難以繼續進行的,經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審查同意,可以中止該項法律援助。
除《法律援助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受援人採取虛假陳述等欺騙手段獲得法律援助的,經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審查核實,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並視情追索其應承擔的法律服務費用。第十三條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應當嚴格按照相關辦案規范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及時向受援人通報法律援助案件的進展情況,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由於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人員的過錯給受援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賠償。第十四條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在承辦法律援助事項時,憑法律援助機構的證明,依法調查取證和查閱、調取、復印相關資料,本市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予以協助,並免收或者減收相關費用。
『捌』 天津市法律援助若干規定
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認真履行法律援助責任,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第三條市和區、縣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市律師協會應當按照律師協會章程對依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本規定實施的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第四條司法行政部門確定的法律援助機構具體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並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審查公民個人的法律援助申請;
(二)受理人民法院指定的刑事辯護案件;
(三)指派或者安排人員提供法律援助;
(四)督促、檢查法律援助事項的辦理情況;
(五)管理、使用法律援助經費;
(六)依法接受和使用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的捐助。第五條有下列經濟困難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獲得無償法律援助:
(一)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二)社會福利機構中由政府供養的;
(三)農村五保戶;
(四)因殘疾、嚴重疾病、自然災害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經濟困難,正在接受國家救濟的;
(五)經所在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證明,實際生活水平低於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標準的。第六條公民可以依照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本規定,由本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第七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七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決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應當在書面通知中載明承擔法律援助的機構和人員。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一)法定時效即將屆滿,需要在法定期限內提起訴訟的;
(二)需要立即申請採取保全措施的;
(三)其他緊急情況。
法律援助機構對先行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項,應當及時審查;經審查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終止法律援助。第九條法律援助人員應當在案件辦結後十五日內將法律文書副本、結案報告及其他相關材料裝訂成卷,提交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按照規定標准向法律援助人員支付辦案補貼。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核定。第十條受援人在法律援助過程中享有以下權利:
(一)了解法律援助事項的辦理情況;
(二)有事實證明法律援助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機構更換法律援助人員。第十一條受援人在接受法律援助過程中應當如實陳述案件事實、提供有關證據或者材料,並協助配合法律援助人員的辦案工作。
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的法律援助人員的,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次申請法律援助。第十二條受援人隱瞞事實、提供偽證,法律援助機構有權依法終止法律援助,並可以向受援人追償應當支付的相應法律援助費用。第十三條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
(二)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拖延或者終止承辦的法律援助事項;
(三)保守國家秘密、商業秘密,不得泄露受援人的隱私;
(四)不得利用法律援助牟取不正當利益;
(五)向受援人通報法律援助事項的進展情況;
(六)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財物。第十四條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五條本規定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玖』 南京市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當事人等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江蘇省法律援助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法律援助工作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指導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無償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的行為。
法律服務機構,是指依法注冊登記的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司法鑒定機構、基層法律服務所等機構。
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法律援助機構專職人員和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律師、公證員、司法鑒定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志願者等人員。
受援人,是指接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第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法律援助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工作體系,加強法律援助隊伍建設,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法律援助申請人的經濟狀況審查等相關工作。第四條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其主管的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的組織實施。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與司法行政部門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工作銜接機制,對法律援助工作給予支持。
財政、民政等有關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人民團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法律援助相關工作。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採取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法律援助。司法行政部門依照法定程序確定承接法律援助主體,並依法簽訂法律援助服務購買合同,明確購買服務的范圍、質量要求、服務期限、資金支付、合同雙方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等。第六條司法行政部門按照職責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宣傳,提高公眾依法維權的意識。
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法律援助的公益宣傳。第七條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人員應當依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
律師協會、公證協會、司法鑒定協會、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應當協助法律援助機構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督促法律援助人員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維護其在開展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合法權益。第八條鼓勵高等院校法學專業的教師、學生和其他具有法律專業知識或者專業特長的人員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參加法律援助工作。第九條本市依法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章程,籌集、使用和管理法律援助基金。
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向法律援助基金會進行捐贈,共同促進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與方式第十條公民對於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確認勞動關系,支付勞動報酬或者因勞動關系請求經濟補償、賠償的;
(三)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四)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五)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六)因工傷或者身體遭受嚴重損害請求賠償的;
(七)因生產安全事故、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質量事故、環境污染事故等遭受重大經濟損失請求賠償的;
(八)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遺棄主張權利的;
(九)因婚姻糾紛,遺贈、撫養協議糾紛或者監護權、繼承權等民事權益受到嚴重侵害,請求確認權利或者賠償的;
(十)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十一條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員在刑事訴訟中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或者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
(二)移送審查起訴的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
(三)刑事自訴案件的自訴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第十二條本條例所稱經濟困難標准,按照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過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二倍執行。
前款所稱經濟困難標准需要調整的,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和人民團體提出意見,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