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法律小論文800字
① 關於公司法的見解。。寫一篇關於公司法的文章1000——1500 字 關於公司法任何一方面都可以 膚淺點都沒關系
公司法是規定公司法律地位、調整公司組織關系、規范公司在設立、變更與終止過程中的組織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公司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公司法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廣義的公司法是指 規定公司的設立、組織、活動、解散及其他對內對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除包括《公司法》外,還包括其他法律,行政法規中有關公司的規定。我國《公司法》中所稱公司有其特定適用范圍。 其一,依據屬地主義原則,為依照《公司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公司。 其二,組織形式僅限於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立法未對其他公司組織形式作規定,在實踐中則不允許設立。我國的《公司法》由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於1993年12月29日通過,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 2005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二號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公司法》共十三章二百一十九條,原法中只有二十餘條內容未變。其他條款內容均有所添加或刪改。新法條款數量略有減少,但立法體系與法律結構更為合理嚴謹。 新《公司法》的立法理念更為適應市場經濟之需要,體現了鼓勵投資,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的精神,取消了諸多不必要的國家干預的條款,廢除了股份公司設立的審批制,減少了強制性規范,強化當事人意思自治,突出了公司章程的制度構建作用,為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對股東權益的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於2005年12月18日修訂頒布,隨《公司法》於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為國有獨資公司深入改革提供製度支持
新公司法在「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一章中,設專節「國有獨資公司的特別規定」,為其深入改革提供製度支持。 新公司法規定:國有獨資公司不設股東會,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行使股東會職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可以授權公司董事會行使股東會的部分職權,決定公司的重大事項,但公司的合並、分立、解散、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和發行公司債券,必須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決定;其中,重要的國有獨資公司合並、分立、解散、申請破產的,應當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審核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同意,不得在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兼職。
② 公司法相關的論文
企業法律制度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里說的古典企業法律制度是指專中世紀到17世紀的獨資和屬合夥的企業法律制度。之所以稱之為古典法律制度,一是因為其存在的歷史很長,正如上文所說,算到公元前18世紀其存在了已有近4000年了,二是為了使之區別於17世紀公司出現以後又發展成熟了的現代企業制度。為什麼合夥企業法律制度出現於公元前18世紀(獨資企業更早),而直到中世紀才發展呢?原因在於,古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封建國家,社會經濟是以封建的地主庄園經濟為基本形態,封閉、自給自足的特點使得商品生產和交換幾乎陷入癱瘓,所以,有關商品經濟的法律制度自然就停滯甚至廢棄了。到了中世紀中期,商業才開始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中發展起來。
③ 關於公司法的論文,是關於並購方面的,求助
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
2005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二號公布 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第四條 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
第五條 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公司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
第六條 設立公司,應當依法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設立條件的,由公司登記機關分別登記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設立條件的,不得登記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設立公司必須報經批準的,應當在公司登記前依法辦理批准手續。
公眾可以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查詢公司登記事項,公司登記機關應當提供查詢服務。
第七條 依法設立的公司,由公司登記機關發給公司營業執照。公司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公司成立日期。
公司營業執照應當載明公司的名稱、住所、注冊資本、實收資本、經營范圍、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項。
公司營業執照記載的事項發生變更的,公司應當依法辦理變更登記,由公司登記機關換發營業執照。
第八條 依照本法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在公司名稱中標明有限責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樣。
依照本法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在公司名稱中標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字樣。
第九條 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應當符合本法規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條件。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符合本法規定的有限責任公司的條件。
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的,公司變更前的債權、債務由變更後的公司承繼。
第十條 公司以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
第十一條 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
第十二條 公司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並依法登記。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變經營范圍,但是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批準的項目,應當依法經過批准。
第十三條 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第十四條 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十五條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但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
第十六條 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章程對投資或者擔保的總額及單項投資或者擔保的數額有限額規定的,不得超過規定的限額。
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
前款規定的股東或者受前款規定的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款規定事項的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
第十七條 公司必須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依法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參加社會保險,加強勞動保護,實現安全生產。
公司應當採用多種形式,加強公司職工的職業教育和崗位培訓,提高職工素質。
第十八條 公司職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組織工會,開展工會活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公司應當為本公司工會提供必要的活動條件。公司工會代表職工就職工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福利、保險和勞動安全衛生等事項依法與公司簽訂集體合同。
公司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實行民主管理。
公司研究決定改制以及經營方面的重大問題、制定重要的規章制度時,應當聽取公司工會的意見,並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
第十九條 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公司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第二十條 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十一條 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
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十二條 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
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
股東依照前款規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應公司的請求,要求股東提供相應擔保。
公司根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已辦理變更登記的,人民法院宣告該決議無效或者撤銷該決議後,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撤銷變更登記。
第二章 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
第一節 設 立
第二十三條 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股東符合法定人數;
(二)股東出資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
(三)股東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四)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有限責任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
(五)有公司住所。
第二十四條 有限責任公司由五十個以下股東出資設立。
第二十五條 有限責任公司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公司名稱和住所;
(二)公司經營范圍;
(三)公司注冊資本;
(四)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
(五)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額和出資時間;
(六)公司的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職權、議事規則;
(七)公司法定代表人;
(八)股東會會議認為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
股東應當在公司章程上簽名、蓋章。
第二十六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公司全體股東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於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於法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其餘部分由股東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其中,投資公司可以在五年內繳足。
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三萬元。法律、行政法規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有較高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七條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法律、行政法規對評估作價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
第二十八條 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以貨幣出資的,應當將貨幣出資足額存入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賬戶;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
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第二十九條 股東繳納出資後,必須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並出具證明。
第三十條 股東的首次出資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後,由全體股東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託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登記申請書、公司章程、驗資證明等文件,申請設立登記。
第三十一條 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後,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十二條 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後,應當向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
出資證明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公司名稱;
(二)公司成立日期;
(三)公司注冊資本;
(四)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繳納的出資額和出資日期;
(五)出資證明書的編號和核發日期。
出資證明書由公司蓋章。
第三十三條 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下列事項:
(一)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
(二)股東的出資額;
(三)出資證明書編號。
記載於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
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三十四條 股東有權查閱、復制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
股東可以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股東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的,應當向公司提出書面請求,說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據認為股東查閱會計賬簿有不正當目的,可能損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絕提供查閱,並應當自股東提出書面請求之日起十五日內書面答復股東並說明理由。公司拒絕提供查閱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
第三十五條 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
第三十六條 公司成立後,股東不得抽逃出資。
第二節 組織機構
第三十七條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由全體股東組成。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依照本法行使職權。
第三十八條 股東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二)選舉和更換非由職工代表擔任的董事、監事,決定有關董事、監事的報酬事項;
(三)審議批准董事會的報告;
(四)審議批准監事會或者監事的報告;
(五)審議批准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六)審議批准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七)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作出決議;
(八)對發行公司債券作出決議;
(九)對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清算或者變更公司形式作出決議;
(十)修改公司章程;
(十一)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對前款所列事項股東以書面形式一致表示同意的,可以不召開股東會會議,直接作出決定,並由全體股東在決定文件上簽名、蓋章。
第三十九條 首次股東會會議由出資最多的股東召集和主持,依照本法規定行使職權。
第四十條 股東會會議分為定期會議和臨時會議。
定期會議應當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按時召開。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提議召開臨時會議的,應當召開臨時會議。
④ 學習公司法的感想
公司法學習心得
這學期我學習了公司法這門課程。通過學習了解了許多公司法方面的知識,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公司法立法的目的在於「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它鼓勵投資創業。另一方面,它極大地促進資本市場發展。更有意義的是,公司法將促進了私營企業的發展,促進再就業。
作為現代企業的重要組成形式,公司是社會生產力及企業組織形態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早起的企業基本上是個人出資、個人經營、個人管理、個人收益、個人承擔風險的個體企業,規模小且經營范圍狹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合夥組織發展、盛行起來。在這過程中法人制度為公司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從16世紀開始,西歐封建社會迅速階梯。隨著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完成,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企業。 公司的作用
(一)公司是最佳的集資工具。集資是公司產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其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對巨額資金資金的需求。一方面,有限責任制、股份的可自由轉讓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投資的風險;另一方面,公司的組織機構及利潤分配製度又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能夠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因此公司成為最佳的集資工具。
(二)公司有利於企業的現代化管理。股東以股權為基礎,按照公司法規定的方式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而公司法人則建立股東或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作為公司的權利機構、經營管理執行機構及監督機構,依公司法的規定行使職權。各機構的產生、許可權的規定充分貫徹了分權與制衡以及權利、義務和責任統一的原則,使公司的管理達到了高度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公司的產生,使企業的管理走向了現代化。
(三)公司有利於企業法人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在公司制度的發展史上,股份有限公司以其特有的產權結構形式和權利行使機制,最終確立了企業法人制度,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對於我國,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徹底改變了舊體制下的政企關系。
(四)公司有利於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公司發展的歷史表明,公司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歷史。因此,公司制度對我國經濟改革的意義在於,公司制在國有企業中的運用向現有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公司製得實施將要求政府控制企業的方式發生相應改變,要求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其要素市場的建立和健全,要求市場競爭法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公司制度的運用將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
學習公司法,可以使我們學會掌握公司組織的規律;學會運用規律,認識指導企業實行公司制改建;學會對公司依法進行管理,讓公司組織最大限度的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些對於自己來說,都是非常重要是知識。
⑤ 公司法案例分析 論文(題目不限,只要涉及到公司法就好)
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決定以發行債券的方式向社會籌集資金用於擴大生產經營活動和償還債務,為此特製定了一個發行債券的方案,該方案有關要點如下:(1)根據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結果,本公司的凈產金額已經達到4500萬元,在此條件下,此次發行債券金額計劃為1800萬元(不包括前次發行的500萬元債券)。
(2)此次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部分用於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部分用於償還前次發行債券應該償還而尚未償還的本息。
(3)為了保證本次債券的發行成功,本公司發行的債券利率將高於國務院限定的利率水平1個百分點,即年利率為14%。
(4)本公司利潤最近幾年呈上升趨勢,近三年的可分配利潤分別為:120萬元,180萬元,280萬元。由此看來,在發行債券之後的一年,本公司的可分配利潤足以支付本次發行債券的利息。
公司法規定公司發行債券遵照證券法要求,
1、根據公司凈資產,累計債券余額不能超過1800萬,所以新發計劃最高只能是1300萬元。
2、「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籌集的資金,必須用於核準的用途,不得用於彌補虧損和非生產性支出」,償還以前債券應該是不允許的。
3、債券的利率不得超過國務院限定的利率水平。
4、按債券發行1300萬元、年利率13%計算,公司每年需支付利息169萬元,小於其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潤,符合發行條件。
這個可以嗎 如果要長的再聯系我
⑥ 關於《公司法》這門課的論文怎麼寫
論《公司法》轉投資法律規定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王兆華(蘭州大學法學院2002級碩士研究生) 內容提要: 我國《公司法》在轉投資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轉投資的對象規定的過於狹窄;轉投資的形式方面缺乏對債權投資的規定;在轉投資的數額計算方面規定的有待明確;對轉投資形成的母子公司的也缺乏法律規制。在我國市場經濟還不完善,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健全轉投資方面的法律缺陷對於促進經濟發展,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以及為公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轉投資對象;債權;公司凈資產;母子公司 「公司轉投資是指公司作為投資主體,以公司法人財產作為對另一企業的出資,從而使本公司成為另一企業成員的行為。」 [1] 我國《公司法》對轉投資規定在第12條,與其它國家、地區而言,《公司法》對公司轉投資問題,採取了嚴格、單向限制的態度。「公司轉投資行為對於鼓勵企業經營多元化與自由化、增加投資渠道、有效運用資本有著積極意義,它已成為企業間相互聯合的一種特別重要的手段」 [2],但是轉投資也會引發諸如虛增資本、實質性減資、董監事濫權、母公司不規范行為等法律問題,為確保股東和債權人利益,各國公司法一般都對轉投資行為予以一定的限制,我國《公司法》亦做了一些規定,但是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本文擬結合我國《公司法》有關規定,對在轉投資對象、轉投資形式、投資額計算問題、母子公司問題等方面存在立法缺陷加以探討,提出筆者立法建議。 (一)轉投資對象方面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我國《公司法》第12條第l款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從立法者本意來看,這一規定旨在禁止公司成為其他經濟組織中承擔無限責任的成員或股東,因為其他經濟組織中承擔無限責任的成員或股東在該經濟組織的資產不足清償債務時,須負連帶責任,這會給股東和債權入的權益帶來不利影響。然而,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是否公司轉投資對象只能限於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回答是否定的。在當前我國的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法人以公司企業法人和非公司企業法人兩類形式行在,公司企業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東承擔的是有限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非公司企業法人,主要是指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以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非公司企業法人的投資者對所投資的企業也承擔有限責任。因此,《公司法》將轉投資的對象只限於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不合理的,而應當包括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實際上,公司的轉投資應當擴大到全社會的范圍內,不僅可以投資到公司,還可以投資到非公司的企業、事業單位等。從而擴大公司的投資渠道,鼓勵公司的多元經營,促進全社會的經濟繁榮。」 [3] (二)轉投資形式方面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對這一問題的規定,見《公司法》第12條第1款,該款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並以該出資額為限對所投資公司承擔責任。這一規定,恰與《公司法》第3條關於投資和股東責任的規定是一致的,因此,《公司法》此處規定的轉投資,僅指股權投資而不包括債權投資,這就意味著我國《公司法》對轉投資行為所設置的限制僅針對股權形式的轉投資而不針對債權形式的轉投資,即債權形式的轉投資不受限制。這一種情形顯然是不合理的,果真如此,其危害是很大的。因為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公司轉投資是以債權投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果對其不加以任何限制,則債權投資的不斷膨脹同樣可以導致公司資產的虛化,從而影響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對公司債權投資不加限制,違背了《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在修改《公司法》時或在有關的立法與司法解釋中,應明確規定公司轉投資包括股權投資與債權投資兩種形式,並對債權投資的限額做出合理的規定。 (三)轉投資限額計算問題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根據《公司法》第12條第2款的規定,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與控股公司外,對一般公司而言,其轉投資以所累計投資額不得越過本公司凈資產的百分之五十為限。「公司用以經營的資產,不完全是由股東投資所形成的資產,同時也包括由債權人投資而形成的那一部分資產。無論是股東的投資還是債權人的投資,在帳面上都等於公司資產。」 [4]由此引出一個問題,公司無形資產是否包括在公司凈資產內,如何確定?而且公司凈資產是一變數,經常發生變動,難以掌握。「可見,以資產凈值作為限制投資額度的基數的實際意義不大,因為一般公司都可採取某種合法手段規避此種限制。況且,以凈資產值的百分之五十為限的根據是什麼?」 [5]因此,這樣限制的合理性是令人懷疑的 。 「《公司法》第12條規定,公司對外『累計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50%』,這一條款嚴重製約以投資主體形成為標志的現代企業法人制度的建立,極不利於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 [6] 「建議刪掉《公司法》第12餘的有關規定,由公司根據本身的具體情況自行確定其對外投資的數額和比例。」 [7]這個累計投資額,是一個產生於立法中而又難以從立法中得到答案的問題,在正在修改的《公司法》或在以後的有關立法、司法解釋中應予以回答。 (四)母子公司規定方面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由於公司的轉投資形成母子公司,子公司常被母公司用作違法或規避法律行為的工具,因此,許多同家都在立法上對母子公司問題做了專門規定,藉以限制母公司的不規范行為,保護股東和債權人利益。」 [8]但是考察我國《公司法》,就整部法律而言,其規范均圍繞一個獨立公司而設置,沒有涉及到母子公司這一特殊形態;而就整個中國現行法律體系而言,亦無一部規范母子公司的相關法律。「我國《公司法》只對公司對外投資這一行為採取了限制,而未對因公司對外投資而形成的公司與被投資對象之間的法律關系做出詳細規定,使得在實踐中出現了大量經濟糾紛,給司法審判工作造成了困難。」[9]因此,修改的《公司法》應當對這個重要問題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必要時,也可以單獨立法,制定一部《母子公司法》亦未嘗不可,在其中對這個問題予以規定。 結語 公司轉投資行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營行為,是存在於市場經濟主體特別是上市公司中普遍現象,對於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是從我國《公司法》10年的實踐來看,公司轉投資也滋生了不少問題,其產生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公司的對外投資行為既是公司的一項法定權利,又必須符合公司及有關各方對自身利益的安全需求」。[10]鑒於這些情況,健全我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加強對公司轉投資規制是我國《公司法》修改面臨的重大課題,完善這方面的規定也能為公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參考書目: [1]俞宏雷.公司轉投資的效力及其處理[J].人民司法,2003,(11).46 [2]戴德生.公司轉投資的法律問題[J].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11(4).22 [3]張婌芳.公司的經營范圍與轉投資的法律問題[J],2000,(9):116 [4]李靜冰.論公司資產的特殊性及其投資者的權益保護[J].中國法學,1995,(3) [5]何向亮.論我國公司法上的轉投資限制[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0,20(2).63 [6][7]劉紀鵬.對《公司法》修改的十點建議[A].郭鋒.王堅.公司法修改縱橫談[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9-90 [8]論美日上市公司管治制度[J].經濟法學、勞動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1999,(12)36-39 [9][10]陳 巍.限制公司對外投資的利弊分析[A].郭鋒.王堅.公司法修改縱橫談[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48_151 作者:王兆華,蘭州大學法學院
⑦ 關於公司法的論文
[摘 要] 本文從公司治理理論出發,分析了公司治理、債務結構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強調了債務機制與管理者激勵在企業改 革與資本結構優化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要提高國家投資的效率,必須重構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公司資本結構。
[關鍵詞] 治理結構;資本結構;債務機制;管理者激勵
一、引言
長期以來,由於效率較低的國有企業佔有大部分資本投資,資本產出率較低,為了維持一定的就業水平,保持社會穩定,政府不得不通過擴大銀行信貸規模、財政赤字來增加資本投資率以維持較高的GNP增長率,結果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危機,政府不得不進行以國有企業為核心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隨著公司改制,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已進入新的階段,但形式上的股份制改造,遠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為了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以緩解就業壓力,並推進公司改制,政府這幾年進行的是凱恩斯主義式的大力財政投資,以期望刺激投資和需求。但是,宏觀經濟的繁榮來自於微觀經濟的活力,這種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個階段的公司化改革。
二、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
一般來講,公司的資本包括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兩部分,自有資本指的是所有者投入的資本以及公司在管理者經營過程中積累而形成的資本之和;借入資本指的是由債權人投入的資本。公司中自有資本、借入資本的結構及其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包括自有資本的結構(涉及到所有權結構)、借入資本的結構以及二者之間的比例關系,就形成了公司的資本結構。顯然,資本結構的形成與所有者、債權人和管理者有密切的關系。
首先,我們簡單分析理想狀態下,股東、債權人和管理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令S為所有者投入的初始自有資本,D為債權人投入的借入資本,不考慮利息;△S為受監督和約束的管理者對整個資本進行經營而帶來的預期新增資本,那麼事前的實際債務比率為D/(S+D),事後的預期債務比率就為D/(S+△S+D),如圖。假定資本投資者(所有者和債權人)與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投入企業的資本得到最大增值,對圖分析可以得出:
(1)債權人對過高的△S並不敏感,但當預期(S+D+△S) (2)如果投資產生的預期△S的不確定性很高,即使債權人願意提供貸款,考慮到償債的壓力(限制了進一步贏利性項目的投資)和無力承擔債務的後果(破產),為保護自身投資企業的資本S,所有者也不會允許經營者不顧投資效益而盲目舉債。
(3)如果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制約是「硬」的一方面,所有者可能給予管理者較好激勵措施,以期望△S盡可能地大;另一方面,當預期△S較小時,過高的債務會加大企業破產風險,管理者就可能被所有者替換。考慮到在職的個人控制權收益,管理者也不願冒破產或解職而舉債的風險。
在這三個方面的基本約束機製作用下,公司的債務才可能保持一個合理結構范圍;從最大化公司價值角度看,公司資本結構所導致的控制權分配和相關機制決定了能否僱用高能力的管理者且管理者能否盡最大努力來最大化△S。由於△S的大小與管理者有密切的關系,需要對公司的結構做進一步的理論分析。
我們知道,公司化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形式,是以所有權和經營權及控制權的分離為特徵的,由於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效用函數不同,對經營績效的責任不同,以及信息不對稱導致監督所需信息的成本太高和所有者「搭便車」問題,使得管理者(代理人)可能利用已有的地位、權力和所掌握的信息,追求自己而不是所有者(委託人)的最大利益,從而產生了委託代理問題。現代企業理論認為公司中管理者的努力和某些成本屬於私人信息,由於存在交易成本和未來事項的不確定性,對於管理者應該如何做以及做到什麼程度,簽訂一個完全的最優委託代理合同幾乎是不可能的。當公司中某些行動必須在將來才能確定,而不完備的初始委託代理合同無法做出具體規定時,為了約束管理者偏離股東利益的行為,需要一種法律框架。公司治理結構正是這樣一種框架,它是指公司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人之間的一整套關系(OECD,1999);或者說是處理股東、貸款人、管理人員、職工等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以實現經濟目標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可以被看作是出現初始合同中沒有規定的情況時的一種決策機制,其本質反映了企業中所有權的安排所導致的控制權配置狀況。公司化的前提要求界定法人的產權,明晰的產權結構有利於公司化後控制權的重新安排。由於企業所有權是指其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為了解決企業的激勵問題和管理者的選擇問題,最大化公司價值,控制權的安排應使二者對應,特別是分配給企業中最重要的、最難監督、最有信息優勢的成員一定的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對於公司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也正是這些制度安排,支配著企業中有重大利害關系的股東、債權人和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使得參與各方能從這種關系中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
實現這一目的的公司控制權安排及治理結構形式有很多種,代理成本的現實存在表明,現代公司實際達到的經濟效率總是次優的。次優理論決定了對於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公司治理機制是不同的。不存在適用所有類型企業和所有經濟環境的公司治理機制。而國有企業的改革重組實質上是對公司治理機制的各種可能方式的一種相機選擇,其中產權交易、並購和破產機制是轉移控制權從而對治理結構調整的有效手段。公司治理的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股東起作用依賴於資本市場的美英模式;一種是由銀行起作用依賴於相互持股的德日模式。前者可能會導致投資不足問題,後者則可能會導致過度投資問題,投資不足和過度投資都不利於最大化公司價值。我國一系列的金融體制改革,說明我國的公司改制傾向於構建第一種治理模式。那麼,這種模式下應該存在什麼機制使管理者減少上述代理行為,從而有利於資本結構的優化呢?
三、公司治理機制與管理者
在公司治理結構中,一般來講存在7種調整管理者與投資者(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的治理機制:內部機制、機構持股、大股東、外部董事、債務政策、管理者市場、控制權市場。其中前4種為內部選擇機制,受公司所有權結構影響,後3種則是由外部決定的,這7種機制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公司代理問題的嚴重程度。
當公司中所有權非常分散時,由於監督管理者需支付全部監督成本,而只能得到收益中的一小部分,股東的搭便車問題就普遍比較嚴重,沒有人有積極性去監督管理者;即使所有權非常集中,比如國有企業或國有上市公司,管理者也很難被大股東(全民)直接監督。這兩種情況下,中小投資者實際擁有的控制權就顯得不太重要,管理者的有效控制權很大,經營能力很低的管理者仍可占據領導位置,管理者很容易通過擴大公司規模、轉移定價、增加不必要的開支、投資對自己更有利的項目來侵害投資者的利益。這種情況在我國改制後的公司中仍普遍存在。理論上認為管理者總是有擴張規模獲取個人利益的傾向,那麼讓管理者持股或認購較大股份,自己監督自己,就應該是一種外部監督成本太高時的好機制,但在國有公司中,管理者即使擁有股份,也很難起到這個作用。當所有權比較集中時,外部投資者有很強的激勵去收集信息和監督管理者,從而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搭便車現象(國有股權集中並沒有這個效果)。但集中的股權改變了公司的委託代理狀況,不可能徹底消除代理問題。因為,首先,機構持股本身帶來新一級的代理問題;其次,由於得不到監督所帶來的全部收益,大股東不可能盡全力監督,相反,他可以通過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缺乏對中小投資者有效保護的大股東(機構持股、大股東)治理也可能不是最優的。從理論上講,董事會對於公司的治理很重要,但董事會的效率值得懷疑,因為執行董事本身就是管理者,指望執行董事監督管理者是困難的,而外部非執行董事也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來更好地監督管理者。在國有公司中,董事會究竟有多少動力和能力激勵約束和監督管理者,更讓人懷疑。
可見,通常意義上的上述4種內部治理選擇機制的共同點在於,即使公司的管理績效大幅提高,監督者(或自我監督者)也只能得到收益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需要一種更低成本、更強約束力的機制。管理者市場和控制權市場被認為是對管理者進行控制約束的有效外部機制,但它依賴於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我國來講,這兩個市場剛剛發展,所起作用極其有限。
對管理者進行約束的另一個重要機制是公司的資本結構,特別是公司債務的選擇。從控制權角度看,債務的實質是債權人施行控制權的能力,而債權則表現為一種相機控制權。當公司破壞債務合同條款或無法到期償還債務,債權人將行使其法律權力,以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投入的資本。債權人的清算或破產威脅將約束管理者以擴張規模和獲取個人利益為目的的投資行為,同時也迫使所有者加強對管理者的監督和激勵,必要時替換現任管理者。債務作為這樣一種約束工具是以合理的破產機制為前提的。當銀行為最大債權人時,起到控制權相機轉化的條件是:第一,其本身貸款結構要合理,否則破產會暴露其財務狀況,銀行會陷入債權人消極狀態,即公司(特別是清算價值很低的公司)到期不償還貸款,銀行也不會令企業破產;第二,銀行的貸款資本的配置不應受政策干預,否則銀行就沒有動力去監督企業,債權機制將失去作用。銀行只有有能力和動力監督公司的狀況,才能發揮其債權人作用。可見,我國銀行體系改革對企業資本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性。
現實中,以股權分散和銀行持股為代表的兩種治理模式在公司運營中都遇到了問題,美國的公司改革與日本的主銀行體制的改革說明了二者有融合趨同的傾向。美國學者Anup通過對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及其相互影響的實證研究,認為機制的選擇具有可替代性和相互依賴性,過分強調單一機制將不利於企業價值最大化。但是所有機制都幾乎不起作用,將會使管理者控制權非常大,公司資本結構必然會惡化。
四、債務機制、管理者激勵與優化資本結構
理論和實證研究都說明,某種形式的所有權集中和對中小投資者的法律保護、較強的債務機制應該是一個好的治理結構的基本特徵。由於債務更多地是作為一種事前約束機制來起作用,為了減少管理者事後消極的可能性,應該在發展競爭性的資本市場和管理者市場的基礎上,給予管理者直接的報酬激勵和適當的產權激勵,如分配給其部分股權、股票和期權等,同時應該根據其控制權收益的大小,確定可信的管理者替換機制。我們的現狀是,國有股份在國有公司中仍佔有很高比例,初始委託人虛置的國有股份,即使股權集中,也沒有監督的動力,相反政府官員作為代理人可能與管理者合謀,同時機構投資者與中小投資者還弱小,因此依靠實際股東監督管理者的模式只能收到有限的效果;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剛剛發展,控制權市場對公司治理的作用近期內也很有限;銀行作為最大債權人還沒有能力和動力起到相機控制權的轉移作用(其中一個原因是破產機制仍是有限的),其承諾不可信,無論對管理者的選擇還是對管理者的報酬還不具有市場競爭特徵。從而使得管理者有效控制權很大,內部人控制問題比較嚴重。因此,國有企業實際上仍然不存在優化資本結構的治理機制。可見,為了激勵管理者投資擴張並限制和約束其無效擴張,保證投資擴張的效率,應該發展兩個市場,既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又塑造真正的、持有較大比例股份的大股東或機構股東,同時必須加強債務約束機制和管理者激勵機制構建。
筆者認為,伴隨銀行金融系統的改革,債務機制和管理者激勵將首先對治理結構重構與資本結構優化起到積極作用。按照委託代理理論及自由現金流量理論,管理者有追求規模、擴大投資的傾向,投資決策總體上可能是次優的。而投資項目的收益直接影響著公司的資本結構,從而使得管理者的投資激勵與資本結構有非常強的相關關系。所以為了優化資本結構,需要限制管理者侵害其他投資者利益的能力。通過有效的所有權結構改革以增強對管理者的監督和激勵,以滿足其在遵守公司法前提下的個人參與約束效用最大化,通過債務來約束管理者未來可獲取的現金流,從而約束管理者損害企業價值、追逐個人利益的擴張行為,這是資本結構優化的主要途徑。由於我國股權融資的成本低,股權融資並不影響經理人對公司的控制權,反而增加了經理可自由支配的現金流。與之相比,債務融資可能是一種更強的約束。債務融資應該被充分考慮,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控制公司自由現金流、約束經理人尋租與過度投資等行為的作用。經營的持續性,以及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決定了公司的資本結構應該是動態變化的,在上述合理機制的作用下,資本結構優化應該表現為公司的自主優化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簡單地調整債務比率並不能解決資本結構優化中的根本問題。
參考文獻:
[1]余志宏,段紅濤.資本結構、契約理論與上市公司治理[J].經濟評論,2003,(3).
[2]張宗新.融資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基於契約理論的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3).
[3]錢穎一.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4]陳耿,周軍,等.債權融資結構與公司治理:理論與實證分析[J].財貿研究,2003,(2).
[5]鄭志剛.投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公司治理機制的整合[J].經濟研究,2004,(2).
[6] 汪輝.上市公司債務融資、公司治理與市場價值[J].經濟研究,2003,(8).
⑧ 公司章程與公司法關系的論文
http://www.66law.cn/channel/viewlawarticle.aspx?lawarticleid=1432
http://www.chinado.cn/ReadNews.asp?NewsID=522
⑨ 寫一篇關於《公司法》的論文
同學,華水的吧。
⑩ 公司法結業論文,題目是公司的類型,應該怎麼寫
法律對不同類別企業的具體需求,如設立的條件、設立的程序、內部組織機構等來組建企業。關於企業的種類,我國《公司法》、《合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外合資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法律及有關法規有相關規定。
企業種類的確定一般有兩個標准,即學理標准和法定標准。學理標準是研究企業和企業法的學者們根據企業的客觀情況以及企業的法定標准對企業類型所作的理論上的解釋與分類。這種分類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和強制性,但學理上的解釋對企業法的制定與實施有著指導和參考作用。法定標準是根據企業法規定所確認和劃分的企業類型。法定的企業種類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和強制性。但因企業的類型不同,法律對不同種類企業規定的具體內容與程序上的要求也有很大區別。
企業法定分類的基本形態主要是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法律對這三種企業劃分的內涵基本作了概括,即企業的資本構成、企業的責任形式和企業在法律上的地位。從我國的立法實踐來看,我們基本上按所有制形式安排企業立法,劃分企業類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也將把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作為我國企業的基本法定分類。我國已頒布《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獨資企業法》。我國法定分類主要有: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
此外,在我國還可以按照經濟類型對企業進行分類。這是我國對企業進行法定分類的基本作法。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我國目前有國有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私營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涉外經濟(包括外商投資、中外合資及港、澳、台投資經濟)等經濟類型,相應我國企業立法的模式也是按經濟類型來安排,從而形成了按經濟類型來確定企業法定種類的特殊情況。它們是:
國有企業
這是指企業的全部財產屬於國家,由國家出資興辦的企業。國有企業的范圍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使用國有資產投資所舉辦的企業,也包括實行企業化經營、國家不再核撥經費或核發部分經費的事業單位及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的社會團體,還包括上述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使用國有資產投資所舉辦的企業。
集體所有制企業
這是指一定范圍內的勞動群眾出資舉辦的企業。它包括城鄉勞動者使用集體資本投資興辦的企業、以及部分個人通過集資自願放棄所有權並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認定為集體所有制的企業。
私營企業
這是指企業的資產屬於私人所有,有法定數額以上的僱工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在我國這類企業由公民個人出資興辦並由其所有和支配,而且其生產經營方式是以僱傭勞動為基礎,僱工數額應在8人以上。這類企業原以經營第三產業為主,現已涉足第一、第二產業,向科技型、生產型、外向型方向發展。
股份制企業
企業的財產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出資者共同出資,並以股份形式而構成的企業。我國的股份制企業主要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包括國有獨資公司)兩種組織形式。某些國有、集體、私營等經濟組織雖以股份制形式經營,但未按公司法有關既定改制規范的,未以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登記注冊的,仍按原所有制經濟性質劃歸其經濟類型。
聯營企業
這是指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組成新的經濟實體;具備法人條件的聯營企業,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由聯營各方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如果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負連帶責任的,則要承擔連帶責任。
外商投資企業
這類企業包括中外合營者在中國境內經過中國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營者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享利潤、共擔風險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也包括由外國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按我國法律以合作協議約定雙方權利和義務,經中國有關機關批准而設立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還包括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單獨投資、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外資企業。
港、澳、台企業
這是指港、澳、台投資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涉外經濟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合資、合作或獨資形式在大陸舉辦的企業。在法律適用上,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法律、法規為依據,在經濟類型上它是不同於涉外投資的經濟類型。
股份合作企業
這是指一種以資本聯合和勞動聯合相結合作為其成立、運作基礎的經濟組織,它把資本與勞動力這兩個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有效地結合起來,具有股份制企業與合作制企業優點的新興的企業組織形式。
其他標准分類
按規模分,企業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
按組織機構分,企業分為:工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