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法律服務
① 汕尾市革命老區紅色資源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弘揚海陸豐革命精神,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管理。
已經被公布為文物、歷史建築和烈士紀念設施的紅色資源,相關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紅色資源,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海陸豐革命老區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留存下來的舊址、遺址、遺跡、文獻資料和可移動實物,以及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有關的紀念設施。包括:
(一)重要機構、重要會議、重要事件、重大戰斗的舊址、遺址、遺跡;
(二)重要人物、具有重要影響烈士的故居、舊居、活動地、墓地;
(三)反映海陸豐革命歷史活動、進程、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和可移動實物;
(四)與海陸豐革命歷史有關的烈士陵園、紀念堂館、紀念碑亭、紀念塑像、紀念塔祠等紀念設施。第四條紅色資源保護應當遵循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第五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保護工作的領導和統籌協調,將紅色資源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做好本轄區內紅色資源保護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紅色資源保護工作,及時發現、報告紅色資源相關情況。第六條市、縣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保護工作的指導、監督和組織實施。
發展和改革、財政、公安、民政、教育、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城鄉規劃、環境保護、旅遊、檔案、地方誌等部門和黨史研究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紅色資源保護、研究工作。第七條市人民政府設立紅色資源保護專家委員會,為紅色資源保護工作提供咨詢、論證、評審意見。
專家委員會的組成辦法和議事規則,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八條市、縣級人民政府設立紅色資源保護專項資金,專項資金的來源包括:
(一)上級財政專項補助的資金;
(二)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
(三)社會捐贈的資金;
(四)其他依法籌集的資金。
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分賬核算,接受監督。第九條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捐贈、開展志願服務和提供技術支持等方式參與紅色資源的保護。
對紅色資源保護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十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紅色資源調查工作,建立紅色資源資料庫,全面掌握紅色資源保存狀況和保護需求,實現紅色資源動態管理,推進紅色資源信息共享。第十一條紅色資源保護實行名錄管理。
縣級人民政府根據紅色資源資料庫,提出本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保護名錄建議名單。保護名錄建議名單應當徵求紅色資源所有人、其他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公眾的意見。
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委員會對紅色資源保護名錄建議名單進行論證,提出審查意見,編制紅色資源保護名錄,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紅色資源保護名錄應當載明紅色資源的名稱、類型、產權歸屬、文化內涵、歷史價值等內容,對不可移動紅色資源附明確的地理坐標及相應的界址地形圖。第十二條因不可抗力導致紅色資源滅失、損毀,或者因法定事由需要對紅色資源保護名錄進行調整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提出調整意見,經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社會公示等程序,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調整。第十三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紅色資源保護名錄公布之日起九十日內,對列入保護名錄的不可移動紅色資源,設置紅色資源保護單位標志。
保護單位標志製作標准由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塗劃、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拆除紅色資源保護單位標志。第十四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已完全損毀或者消失的紅色資源遺址、遺跡立碑紀念。第十五條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城鄉規劃等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市紅色資源保護規劃,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縣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城鄉規劃等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市紅色資源保護規劃,結合本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保護單位的類別、內容、規模以及周圍環境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組織編制紅色資源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合理劃定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並報市人民政府備案。在編制保護規劃、劃定保護范圍時,應當徵求所有人、其他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公眾的意見。
② 革命老區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革命老區商標總申請量3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1件,有0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革命老區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③ 廣東省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傳承弘揚老區精神,促進本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促進革命老區發展的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革命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革命根據地,其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為原中央蘇區。
本條例所稱重點老區,是指本省原中央蘇區和海陸豐革命老區困難縣(市、區)。
本省革命老區及重點老區名錄,由省人民政府確定並公布。第三條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應當堅持統籌兼顧、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傾斜支持的原則,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自我發展相結合的機制,增強革命老區內生動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促進革命老區發展工作的領導,將革命老區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政策,建立革命老區發展協調保障機制,統籌解決革命老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履行促進革命老區發展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革命老區發展的工作機制,制定本地區革命老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整合各類資源,組織動員各方力量促進革命老區發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革命老區工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促進革命老區發展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促進革命老區發展相關工作。第六條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根據自身優勢,在資金、項目、人才、技術上對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給予支持。
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投資開發、產業共建、人才培養、科技推廣、文化教育、旅遊開發、捐資捐助等各種途徑和方式,支持、參與促進革命老區發展。第二章基礎設施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統籌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貸款等資源,加強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均衡通達程度。
省人民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將革命老區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項目納入省級基礎設施專項規劃,並在年度投資計劃中給予傾斜支持。新增地方政府債券向革命老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傾斜。
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對重點老區教育、衛生、政法、水利、信息網路建設等納入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范圍的公益類基礎設施項目給予優先支持。
國家和省統一部署的國家干線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碼頭、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項目資本金,免除重點老區出資責任,由省人民政府統籌解決。第八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革命老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革命老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布局,優先推進革命老區高等級公路和紅色旅遊景區公路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革命老區加強鐵路、機場、港口、碼頭、航道建設,形成內外連通、相互配套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優先支持革命老區農村公路建設,發展農村公交客運,改善革命老區鄉鎮和村莊的交通條件。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革命老區大中型水庫水閘工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和江海堤圍加固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設,設立公益性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專項補助資金,優先支持革命老區小型水利基礎設施的管護。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革命老區因地制宜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清潔能源,加快推動電網建設,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
省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門應當優先支持重點老區風電、光伏等發電項目建設,並協調電網企業優先接入。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革命老區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寬頻鄉村、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等工程,優先在革命老區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路等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第三章基本公共服務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力度推進革命老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補齊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短板,對重點老區實行統一分類分檔、按比例分擔的有關共同財政事權項目,統籌省級以上資金承擔百分之百支出責任。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承擔基本公共服務的組織落實責任,將自有財力和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優先用於革命老區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保障民生政策落實到位。
鼓勵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提升革命老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
④ 河南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弘揚革命老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革命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具體名錄以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我省革命老區的實際情況確定並公布的為准。
本條例所稱重點革命老區,是指納入國家革命老區規劃范圍內的大別山革命老區、太行革命老區。第三條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應當堅持統籌規劃、重點扶持、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的原則。第四條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和自我發展相結合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機制,統籌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的領導,將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納入相關規劃,建立健全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協調保障機制,統籌解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履行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主體責任,制定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相關規劃的實施方案,整合各類資源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作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促進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促進相關工作。第七條在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中,應當充分發揮各級老區建設促進會黨政高參、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
發揮河南省老區建設基金會等社會公益平台作用,為革命老區人民辦實事謀利益。第八條國有企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根據自身優勢,在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方面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支持社會力量通過投資開發、產業共建、科技推廣、文化教育、人才培養、捐資捐助等各種途徑和方式,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第九條革命老區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和潛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鼓勵支持大別山、太行重點革命老區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第十條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和網路等新媒體應當開展革命老區公益宣傳,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氛圍。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基礎設施建設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統籌財政資金、政策性貸款等資源,加強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將革命老區能源、水利、應急、交通運輸、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納入相關規劃,並在年度資金安排中給予優先支持。
省級財政應當逐步加大對革命老區轉移支付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用於符合條件的公益性項目建設,支持干線鐵路、高速公路、干線公路、機場、航道碼頭、物流工程、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項目建設。
對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農村飲水安全、大中型灌溉渠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建設項目,應當按照規定免除革命老區縣級配套資金。第十四條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革命老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革命老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布局,形成綜合交通體系,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先支持革命老區農村公路升級改造,加大革命老區農村公路補助力度,實施公路通村入組工程,優化農村客運運營模式,發展農村公交客運,提升農村客運服務水平,改善革命老區農村交通條件。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革命老區因地制宜發展水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加快推動電網建設,為革命老區提供低碳穩定的能源保障。
電網經營企業應當加強革命老區電網建設,為可再生能源發電提供上網服務。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革命老區飲用水安全、水旱災害防治、農田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設,構建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防治等興利除害的水利保障網路。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革命老區加強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在革命老區布局新一代通信網路設施,保障通信網路暢通。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培育和壯大革命老區電子商務市場,推動農產品網路銷售,建設智慧電商物流園區,打造區域性網購商品集疏分撥中心,拓寬革命老區人民增收渠道。
⑤ 四川省基層法律服務條例(2021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基層法律服務工作,保障基層法律服務所、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依法開展法律服務活動,促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的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執業、管理、監督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基層法律服務所,是指在鄉(鎮)和街道設立的法律服務組織,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執業機構。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指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執業條件,經司法行政部門核准取得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在基層法律服務所執業,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第三條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通過開展法律服務,宣傳憲法和法律法規,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第四條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依法執業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害其合法權益。第五條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開展法律服務工作,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依法辦事,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
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接受國家、社會和當事人的監督。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依據國家相關規定和本條例規定管理、監督、指導本行政區域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支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民族地區、邊遠山區、革命老區等法律服務資源不足的地區規范發展基層法律服務隊伍。第八條鼓勵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參與糾紛多元化解工作。
鼓勵和支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參加人民調解組織擔任人民調解員;優秀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擔任人民調解員的,可以依託人民調解組織成立調解工作室。第九條鼓勵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參與村(社區)法律顧問、法治宣傳、公益性法律服務、基層法治建設和平安建設等工作,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採取購買服務、獎勵等措施,支持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參與前款所列工作。第十條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可以依法成立基層法律服務行業組織,反映行業訴求,推動行業交流,提高行業服務能力和公信力。
基層法律服務行業組織應當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社會主義法治,接受業務主管機關和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管理。第二章基層法律服務所第十一條基層法律服務所可以從事下列業務:
(一)擔任法律顧問;
(二)代理參加民事、行政訴訟活動;
(三)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
(四)接受委託,參加調解、仲裁活動;
(五)解答法律咨詢;
(六)代寫法律事務文書。第十二條基層法律服務所與在本所執業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依法簽訂勞動或者聘用合同,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
基層法律服務所統一接受當事人委託,依法簽訂委託合同;統一委派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承辦業務;統一收取服務費用並如實入賬。第十三條基層法律服務所實行自收自支,獨立核算,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基層法律服務所的人員、財務、職能應當與司法行政部門及其派出機構分離。第十四條基層法律服務所的收費標准按照省人民政府物價主管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的規定執行。
基層法律服務所應當公開業務范圍、收費標准和工作守則,主動接受當事人和社會的監督。第十五條基層法律服務所的執業條件、變更、終止、清算以及工作制度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十六條基層法律服務所在執業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超越業務范圍和訴訟代理執業區域;
(二)違反規定不以基層法律服務所名義統一接受委託、統一收取服務費用,不向委託人出具有效收費憑證;
(三)冒用律師事務所名義執業;
(四)以貶損他人、抬高自己、虛假承諾或者支付介紹費等不正當手段爭攬業務;
(五)偽造、塗改、抵押、出租、出借本所執業證;
(六)違反規定變更本所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合夥人、住所和章程;
(七)不按規定接受年度考核,或者在年度考核中弄虛作假;
(八)違反財務管理規定,私分、挪用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處置本所資產;
(九)聘用未獲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的人員以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名義承辦業務;
(十)放縱、包庇本所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違法違紀行為;
(十一)內部管理混亂,無法正常開展業務;
(十二)違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行為。
⑥ 湖北省法律援助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經濟困難公民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獲得法律服務和幫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社會建設,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服務機構或者法律服務人員,依法為經濟困難公民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活動。
法律服務機構包括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公證機構、司法鑒定機構等。
法律服務人員包括法律援助專職律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公證員、司法鑒定人和法律援助志願者。
受援人,是指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的公民。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法律援助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援助隊伍建設;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配合、各負其責的原則,建立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協調機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增加投入,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四條省財政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法律援助專項補助資金,扶持農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法律援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通過設立法律援助專項資金,多渠道籌集吸收社會捐助資金和社會公益資金,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為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助。
法律援助經費以及相關專項資金應當專款專用,經費使用情況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並向社會公示。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法律服務機構或者法律服務人員為符合條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並對其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以及公安、財政、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信訪等國家機關,根據各自職責做好有關法律援助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社區、村(居)民委員會應當支持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並為轄區內需要法律援助的公民提供幫助。第七條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應當結合工作實際,為相關群體提供有關的法律服務。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予以支持和幫助。
鼓勵、支持高等院校、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依法開展法律服務活動。鼓勵、支持具有法律職業資格和法律專業知識、法律工作經驗的人員參與法律援助活動。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法律援助制度宣傳,普及法律援助知識,提高公民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路等公眾媒體應當將法律援助作為公益性宣傳的重要內容,為法律援助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門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第十條公民對下列事項需要代理,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助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和維護其他勞動保障權益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或者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產生民事權益的;
(七)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主張民事權益的;
(八)因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醫療損害、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產品質量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等造成人身損害或者財產損失請求賠償的;
(九)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事項。
市州、縣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第十一條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公訴案件中的被告人、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以及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或者委託訴訟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⑦ 今年政府工作的九項重點任務是
(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是今年工作的重點。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加快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大力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鼓勵居民消費政策。大力發展社會化養老、家政、物業、醫療保健等服務業。鼓勵文化、旅遊、健身等消費,落實好帶薪休假制度。積極發展網路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支持引導環保建材、節水潔具、節能汽車等綠色消費。擴大消費信貸。加強城鄉流通體系和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改善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不斷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穩定增長,促進投資和消費良性互動。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加強政府投資對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優先保證重點在建、續建項目,有序推進國家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把好土地、信貸、節能、環保、安全、質量等准入和審核關,加強對重大項目特別是政府和國有投資項目的監管、督查,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
(二)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這是關系群眾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點工作。要在有效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管好貨幣信貸總量、促進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礎上,搞好價格調控,防止物價反彈。
增加生產、保障供給。繼續把抑制食品價格過快上漲作為穩定物價的重點。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大中城市要有合理的菜地保有量,穩定和提高本地應季蔬菜自給水平,同周邊地區和優勢產區協作建設「菜籃子」產品基地。加強重要商品產運銷銜接,完善政府儲備和商業儲備體系,做好主要農產品收儲和投放,增強市場調控能力。
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嚴格執行蔬菜等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認真落實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社區平價菜店等的扶持政策,鼓勵城市連鎖超市、高校、大型企業、社區與農產品流通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對接,減少流通環節,增加零售網點,充分發揮流通主渠道作用。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擴大物流企業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范圍,完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稅收政策。調整完善部分農產品批發、零售增值稅政策,推動流通標准化、信息化建設。要多管齊下,切實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間成本降下來,真正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到好處。
加強監管、規范秩序。重點加強對食品、葯品價格和醫療、通信、教育等服務收費的監督檢查,堅決治理交通運輸領域亂收費亂罰款,糾正大型零售商業企業違規收費行為,嚴厲查處發布虛假信息、囤積居奇、操縱價格、惡意炒作等違法行為。把握好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預期。
(三)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要更加重視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著力提高單產。引導農民調整結構,擴大緊缺、優質農產品生產,支持蔬菜、肉蛋奶、水產品等生產。農業補貼要繼續增加總量,提高標准,擴大范圍,完善機制,新增補貼重點向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各種生產服務組織傾斜。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今年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平均每50公斤分別提高7.4元和16元。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糧油、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大縣獎勵補助資金。實施新10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按照新的國家扶貧標准,全面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加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力度,讓扶貧對象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大對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完善農業技術補貼制度,促進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到田到戶。建好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高產創建和標准化創建。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擬安排12287億元,比上年增加1868億元。要搞好灌區配套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力度,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基本農田。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加強農村水電路氣以及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加快農村危房改造,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深化農村改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要認真搞好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財產權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嚴格保護耕地。制定出台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保險,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國有農場、林場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關鍵在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既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建立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機制,加強統籌規劃、項目配套、政策引導,擴大國內需求,防止太陽能、風電設備製造能力的盲目擴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擴大技改專項資金規模,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汽車、鋼鐵、造船、水泥等行業為重點,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推動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落實並完善促進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科技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活力。實施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關鍵是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減少污染。要抓緊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順能源價格體系。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業、交通、建築、公共機構、居民生活等重點領域和千家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減排,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加強用能管理,發展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實施節能發電調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節能采購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優化能源結構,推動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積極發展水電,加快頁岩氣勘查、開發攻關,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強能源通道建設。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開展節能認證和能效標識監督檢查,鼓勵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保護,著力解決重金屬、飲用水源、大氣、土壤、海洋污染等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嚴格監管危險化學品。今年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PM2.5)等項目監測,2015年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推進生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成果,加強草原生態建設,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推進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嚴格保護江河源、濕地、湖泊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公平原則,建設性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進程。我們要用行動昭告世界,中國絕不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充分發揮各地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認真落實西部大開發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力度,加快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積極支持東部地區轉型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更好地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消除市場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推動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從各地實際出發,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環境和人口承載能力,優化全國生產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和與國土規模、資源分布、發展潛力相適應的人口布局。各類城市都要夯實經濟基礎,創造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管理服務,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更加註重把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合理引導人口流向,讓更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和服務,著力解決農民工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子女入園上學、住房租購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逐步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農民工。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讓農民無論進城還是留鄉,都能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五)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教育經費要突出保障重點,加強薄弱環節,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實施素質教育,逐步解決考試招生、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推進學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資源配置要向中西部、農村、邊遠、民族地區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繼續花大氣力推動解決擇校、入園等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農村中小學布局要因地制宜,處理好提高教育質量和方便孩子們就近上學的關系。辦好農村寄宿學校,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加強校車和校園安全管理,確保孩子們的人身安全。加強學前教育、繼續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辦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緊密結合,提高教育質量和創新能力。完善國家助學制度,逐步將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覆蓋到所有農村學生,擴大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范圍。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各級各類教育領域。教育寄託著人民的希望,關系國家的未來,我們一定要把這項事業辦得更好!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支持企業加強研發中心建設,承擔國家和地區重大科技項目。引導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更好地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推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完善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倡導學術誠信,鼓勵獨立思考,保障學術自由,弘揚科學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
全面加強人才工作。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大力培養造就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高層次人才。完善人才培養、任用、評價、激勵機制。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社會環境。
(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就業是關系國家發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年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各級政府務必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扶持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創新型科技企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加強退役軍人技能培訓與就業安置工作。鼓勵高校畢業生投身農村、基層、中西部地區建設。加強職業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加強對勞務派遣的規范管理,開展勞動關系爭議排查,加強勞動監察和調解仲裁,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今年年底前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增加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加強城鄉低保和社會救助工作,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加強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銜接。多渠道增加社會保障基金,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監管,實現保值增值。加強社保服務能力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各類社保經辦機構進行整合歸並,有些服務可委託銀行、商業保險機構代辦。加快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發放。
大力推進醫葯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擴大基本醫保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務水平。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全面推開尿毒症等8類大病保障,將肺癌等12類大病納入保障和救助試點范圍。鞏固完善基本葯物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實行醫葯分開、管辦分開,破除以葯補醫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辦醫,加快形成對外開放的多元辦醫格局。充分調動醫務工作者積極性,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預防控制嚴重威脅群眾健康的重大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加強葯品安全工作。扶持和促進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
全面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加快實現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全覆蓋,將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試點范圍擴大到60%的縣(市、區)。提高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特殊扶助標准。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做好婦女兒童工作,擴大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免費檢查覆蓋面,提高婦女兒童發展和權益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努力讓城鄉老年人都老有所養,幸福安度晚年。
繼續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嚴格執行並逐步完善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抓緊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加快建設城鎮住房信息系統,改革房地產稅收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自治能力。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動實行居住證制度,為流動人口提供更好服務。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加快建設國家電子政務網。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營造健康的網路環境。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實施安全發展戰略,加強安全生產監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入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動。增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健全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加強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嚴密防範和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七)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優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要提供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榮辱、講正氣、守誠信、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檔案事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深入開展對外人文交流,促進中外文化相互借鑒。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人民體質,促進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當代中華兒女一定要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
(八)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正確抉擇。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膽探索,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與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深化土地、戶籍、公共服務改革,理順城市與農村的關系,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推進社會事業、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有效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推進依法行政和社會管理創新,理順政府與公民和社會組織的關系,建設服務、責任、法治、廉潔政府。今年改革的重點任務是: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分稅制,健全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穩步推進地方財政預算、決算公開。深化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及國債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費稅制度。全面深化資源稅改革,擴大從價計征范圍。深入推進國有控股大型金融機構改革,規范發展小型金融機構,健全服務小型微型企業和「三農」的體制機制。推動實施銀行業新監管標准。推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深化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完善新股發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強化投資者回報和權益保護。積極發展債券市場。推進保險業改革發展。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
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研究推進鐵路、電力等行業改革。完善和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打破壟斷,放寬准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營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
深化價格改革。穩妥推進電價改革,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改革方案,完善水電、核電及可再生能源定價機制。逐步理順煤電價格關系。完善成品油價格改革,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和調整各地水資源費徵收標准,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開展碳排放和排污權交易試點。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抓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全民共享機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嚴格規范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高管人員薪酬管理,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進機會公平。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護合法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盡快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科學劃分事業單位類別,分類指導、分業推進、分級組織、分步實施,深化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推進政府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尊重和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嚴格依法行政,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粗暴執法、瀆職失職和執法腐敗等行為。加強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各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嚴格依法設定、實施、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嚴禁領導幹部插手政府采購、工程招標、土地礦業權拍賣等經濟活動。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加強行政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堅決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嚴厲懲治腐敗分子。
(九)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我國對外開放已進入新的階段,進出口貿易、雙向投資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深刻變化。必須適應新的形勢,創新對外經濟工作思路,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形成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保持對外貿易穩定發展。我們強調擴大內需,但決不能忽視外需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要保持外貿政策基本穩定。穩定出口退稅政策,擴大貿易融資和信用保險,改進海關、質檢、外匯等方面的監管和服務,幫助企業克服訂單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難和壓力。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深入實施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培育自主品牌、營銷網路和研發中心,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轉移。鞏固美日歐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承接服務外包。制定加強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的指導意見,完善進口政策,搭建更多的進口促進平台,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更加註重優化結構和提高質量。實施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和中西部地區。
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國正處於對外投資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要加強宏觀指導,強化政策支持,簡化審批手續,健全服務保障。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開展境外能源、原材料、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合作和跨國並購。創新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模式,支持「走出去」的企業相互協同、集群發展。規范發展對外勞務合作。放寬居民境外投資限制。加強對外投資風險管理,維護我境外企業人員和資產安全。
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努力保持與發達國家經貿關系穩定發展,全面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合作。繼續推進自貿區建設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等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建設,加強與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繼續在多哈回合談判、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⑧ 汕尾市革命老區紅色資源保護條例(2020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弘揚海陸豐革命精神,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管理。
已經被公布為文物、歷史建築和烈士紀念設施的紅色資源,相關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紅色資源,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海陸豐革命老區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留存下來的舊址、遺址、遺跡、文獻資料和可移動實物,以及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有關的紀念設施。包括:
(一)重要機構、重要會議、重要事件、重大戰斗的舊址、遺址、遺跡;
(二)重要人物、具有重要影響烈士的故居、舊居、活動地、墓地;
(三)反映海陸豐革命歷史活動、進程、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和可移動實物;
(四)與海陸豐革命歷史有關的烈士陵園、紀念堂館、紀念碑亭、紀念塑像、紀念塔祠等紀念設施。第四條紅色資源保護應當遵循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第五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保護工作的領導和統籌協調,將紅色資源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做好本轄區內紅色資源保護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紅色資源保護工作,及時發現、報告紅色資源相關情況。第六條市、縣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保護工作的指導、監督和組織實施。
發展和改革、財政、公安、民政、教育、自然資源、退役軍人事務、住房和城鄉建設、生態環境、檔案、地方誌等部門和黨史研究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紅色資源保護、研究工作。第七條市人民政府設立紅色資源保護專家委員會,為紅色資源保護工作提供咨詢、論證、評審意見。
專家委員會的組成辦法和議事規則,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八條市、縣級人民政府設立紅色資源保護專項資金,專項資金的來源包括:
(一)上級財政專項補助的資金;
(二)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
(三)社會捐贈的資金;
(四)其他依法籌集的資金。
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分賬核算,接受監督。第九條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捐贈、開展志願服務和提供技術支持等方式參與紅色資源的保護。
對紅色資源保護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十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紅色資源調查工作,建立紅色資源資料庫,全面掌握紅色資源保存狀況和保護需求,實現紅色資源動態管理,推進紅色資源信息共享。第十一條紅色資源保護實行名錄管理。
縣級人民政府根據紅色資源資料庫,提出本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保護名錄建議名單。保護名錄建議名單應當徵求紅色資源所有人、其他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公眾的意見。
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委員會對紅色資源保護名錄建議名單進行論證,提出審查意見,編制紅色資源保護名錄,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紅色資源保護名錄應當載明紅色資源的名稱、類型、產權歸屬、文化內涵、歷史價值等內容,對不可移動紅色資源附明確的地理坐標及相應的界址地形圖。第十二條因不可抗力導致紅色資源滅失、損毀,或者因法定事由需要對紅色資源保護名錄進行調整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提出調整意見,經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社會公示等程序,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調整。第十三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紅色資源保護名錄公布之日起九十日內,對列入保護名錄的不可移動紅色資源,設置紅色資源保護單位標志。
保護單位標志製作標准由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塗劃、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拆除紅色資源保護單位標志。第十四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已完全損毀或者消失的紅色資源遺址、遺跡立碑紀念。第十五條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自然資源等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市紅色資源保護規劃,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縣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自然資源等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市紅色資源保護規劃,結合本行政區域內紅色資源保護單位的類別、內容、規模以及周圍環境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組織編制紅色資源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合理劃定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並報市人民政府備案。在編制保護規劃、劃定保護范圍時,應當徵求所有人、其他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公眾的意見。
⑨ 湖南省扶持革命老區發展條例
第一條為了扶持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革命老區,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建立和發展的革命老根據地。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點扶持革命老區貧困縣(市、區)、鄉(鎮)、村的發展。
革命老區和革命老區貧困縣(市、區)、鄉(鎮)的具體名錄,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確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三條扶持革命老區發展堅持科學統籌、突出重點、優先安排、綜合扶持、注重實效的原則。第四條省、設區的市、自治州、革命老區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扶持革命老區發展領導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制定扶持革命老區發展的總體規劃,研究解決扶持革命老區發展的重大問題,協調推動扶持革命老區發展工作。第五條省、設區的市、自治州、革命老區縣(市、區)人民政府革命老區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扶持革命老區發展工作。革命老區辦公室承擔具體日常工作,其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第六條扶持革命老區發展資金包括:
(一)中央安排的革命老區專項轉移支付資金;
(二)扶貧開發資金中扶持革命老區發展的專項資金;
(三)省、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扶持革命老區發展的專項資金;
(四)社會捐贈的資金。
扶持革命老區發展資金主要用於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革命文物的保護。第七條省、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安排扶持革命老區發展的專項資金,並根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逐年增加。財政轉移支付應當對革命老區適當照顧。
革命老區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安排相應的資金扶持貧困鄉(鎮)、村的發展。第八條省人民政府革命老區工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財政部門,根據扶持革命老區發展總體規劃和革命老區縣(市、區)人民政府的申請,制定扶持革命老區發展的年度工作計劃,統籌安排本條例第六條所列的扶持革命老區發展資金,確定使用扶持革命老區發展資金的項目。第九條省、設區的市、自治州、革命老區縣(市、區)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扶貧、交通、水利、農業、林業、教育、衛生、科技、旅遊、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扶持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本部門的工作計劃,在項目安排、資金投入、信息提供、技術支持和政策指導等方面,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製定具體的扶持措施。第十條省、設區的市、自治州、革命老區縣(市、區)人民政府革命老區工作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扶持項目的申報工作,並監督扶持革命老區發展資金的使用和扶持項目的實施。
省、設區的市、自治州、革命老區縣(市、區)人民政府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扶持革命老區發展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第十一條革命老區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劃引導、集中財力的原則,綜合安排扶持革命老區、以工代賑和扶貧等扶持項目,實現資金的規模利用,提高資金使用的綜合效益。第十二條省、設區的市、自治州、革命老區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完善革命老區貧困地區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鼓勵人才向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流動。
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專業技術人員評聘專業技術職稱時,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可以適當放寬條件。第十三條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中因生存環境惡劣、難以擺脫貧困的人口,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自願原則實行移民搬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科學規劃,合理實施,並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給予搬遷人口補助和有關優惠。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革命老區工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扶持革命老區的宣傳活動。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各種途徑扶持革命老區的發展。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向革命老區進行捐贈。第十五條革命老區應當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根據本地實際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目標,充分利用扶持革命老區發展的優惠政策,自力更生,發揮自身優勢和潛力,促進本行政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⑩ 濱州市渤海老區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管理,發揮革命遺址遺跡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作用,傳承和弘揚「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烈士褒揚條例》《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革命遺址遺跡的認定、保護、管理和利用,適用本條例。
法律、法規對革命遺址遺跡中涉及文物和烈士紀念設施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革命遺址遺跡是指本市行政區域內渤海老區形成的各種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有關的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主要包括:
(一)重要機構原址、舊址;
(二)重要人物故居、舊居及其原址、活動地;
(三)重要事件、重大戰斗原址、遺址、遺跡;
(四)具有重要影響的烈士事跡發生地、紀念設施;
(五)與渤海革命老區有關的各類紀念館、展覽館、基地等紀念設施。第四條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管理應當遵循統一規劃、分級保護、屬地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切實保護革命遺址遺跡特有的歷史環境風貌,保持歷史真實性、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第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管理和利用專項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六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由文化(文物)部門牽頭組織,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財政、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旅遊、規劃以及黨史研究機構等單位參加的工作協調機制,研究和協調解決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管理中的重大問題。第七條市、縣(區)、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管理工作。
市、縣(區)文物行政部門負責指導、協調和監督本行政區域內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管理工作。
市、縣(區)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革命遺址遺跡紀念設施的保護管理工作。
發展改革、教育、公安、財政、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林業、環保、民族宗教、旅遊、規劃、城管執法、地方誌、消防等部門(單位)和黨史研究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管理、研究工作。第八條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革命遺址遺跡的義務。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等方式參與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和利用。第九條未列為文物和烈士紀念設施的革命遺址遺跡實行分級保護,根據其歷史、教育價值劃分為市、縣級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分別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具體程序如下:
(一)市文物行政部門會同民政、黨史研究機構等單位每三至五年組織開展一次全市革命遺址遺跡普查工作,建立普查檔案和名錄;
(二)市文物行政部門會同民政、黨史研究機構等單位組織有關方面專家對普查成果進行論證,形成論證意見;
(三)市文物行政部門、民政部門根據論證意見,提出市、縣級保護單位建議名單,由市、縣(區)文物行政部門會同民政部門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對於新發現的革命遺址遺跡或者需要升級保護的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文物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民政部門及時研究,按程序報批、公布。第十條市、縣(區)文物行政部門應當自公布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一年內,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等部門編製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編製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應當聽取黨史研究機構等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第十一條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一經劃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改變。
在劃定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新建、改建或者擴建建築物、構築物等,因重大公共利益需要進行工程建設的,必須保證革命遺址遺跡的安全,並經批准公布該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前應當徵求同級黨史研究機構的意見。第十二條建設工程選址,應當避開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應當對革命遺址遺跡實施原址保護。
實施原址保護的,建設單位應當事先確定保護措施,根據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級別報市、縣(區)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市、縣(區)文物行政部門在批准前應當徵求同級黨史研究機構的意見。
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應當報批准公布該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