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顧問制度的社會效果
㈠ 有法律顧問有什麼好處及作用
一個正常健康的企業,在法制逐漸趨於完善的今天,要謀求發展,必定是要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作為前提下進行。所以,企業要發展,必定要有一個專業的律師作為該企業的法律顧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規避法律風險。法律顧問對企業有什麼好處和作用呢?(一)、能增強企業的法律防範意識,減少、降低法律風險。法律顧問是企業規劃遠景的好參謀,可幫助規劃企業的整體戰略和局部策略,又可以就某些專項事務提供法律意見,企業可隨時就所遇到的問題向顧問律師咨詢,使企業的運行有著良好的法律保障。
(二)、充當代理人有著明顯的優勢。由法律顧問充當企業訴訟或仲裁案件的代理人,與直接聘請其它律師作為代理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顧問律師能夠更好的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融會貫通地靈活應用,將訴訟或仲裁的代理方案予以策劃,設計好庭審策略,在事前為保證勝訴夯實基礎。(三)、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㈡ 如何發揮律師在法治政府中的作用
一、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揮律師的參謀作用。我國的法律顧問制度實行了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多是在企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後,一些地方黨委和政府已經帶頭建立法律顧問制度,聘請了一大批優秀律師擔任法律顧問。但有的地方進展較為緩慢,特別是在政府工作部門和鄉(鎮)一級,面寬量大,迫切需要加快推進這項工作。我認為,律師擔任黨政機關的法律顧問,具備中介性和獨立性的角色優勢,具備法律知識和技能、法律思維和方法上的專業優勢,能夠擔當好法律參謀,起到防範法律風險、促進依法行政的重要作用。
二、組織律師參與立法事務,充分發揮律師的咨詢作用。以往一些立法,徵求意見范圍較窄,甚至只在本系統、本行業內徵求意見,有時雖然在報紙、網路等媒體上公布了草案,但無人組織討論、匯集上報意見,使徵求意見流於形式,以致有的立法中滲入了非正當的部門利益或地方利益,影響了立法的科學性和人民性。這種狀況急待改變。律師這個職業,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領域,容易了解到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不同群體的呼聲和願望,掌握的社情民意較多,能夠及時發現和研究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聘請律師作為立法或者規范性文件起草、審查的專家顧問,可以更好的體現民心民意,避免和減少規范性文件違法和不適當的問題,從源頭上促進依法行政。我還建議,在沒有立法權的地方和部門,也可以這樣仿效辦理。
三、委託律師參與訴訟仲裁,充分發揮律師的維權作用。委託律師代理訴訟仲裁,是政府及其部門多年來常用的一種維權方法,我認為應當發揚光大,做得更好。如果政府或其部門成了訴訟案件的當事人,尤其是在設立巡迴法庭和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之後,委託律師代理訴訟更是明智之舉。通過律師的專業代理,在案件的舉證、質證、辯論、協調中,依法維護政府或其部門的合法權益。代理律師還可以協助政府或其部門總結經驗教訓,提出建議,幫助其改進和提高行政行為、民商事行為的質量和效率,提高政府的誠信度和公信力。
四、聘請律師參與涉法信訪,充分發揮律師的協調作用。涉法信訪尤其是群體信訪,是多年來困擾政府的一大難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律師由於其職業所具有的獨立性、中介性等特徵,作為「第三方」介入涉法信訪尤其是群體信訪,其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相對中立的立場,更易獲得信訪人的信任,能夠客觀、超脫地聽取信訪人、政府部門雙方的意見,全面分析矛盾糾紛的症結,釋法說理,耐心疏導,引導信訪人通過法律途徑、運用法律手段依法維權,避免採取過激甚至極端手段解決問題。
五、強化保障,為律師發揮作用提供良好條件。充分發揮律師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離不開必要的保障。我建議:一是建立健全遴選機制。通過律師協會與司法行政、政府法制部門聯動的選擇機制,把具有嫻熟法律技能和豐富實務經驗的優秀律師選拔出來,確保法律顧問的素質和能力。二是必要的物質保障。實行契約化和有償服務。所需經費,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國辦(2013)96號和財政部財預(2014)13號文件的規定,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證。三是嚴格規范管理。把法律顧問制度建立和運行的情況,作為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依法行政的考核內容。建立和完善法律顧問工作制度,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工作規則,規范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法律顧問的考核考評機制,不斷提高法律顧問的工作質量和效果。
㈢ 為什麼要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有何好處
第一,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有利於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政府法律顧問內不僅可以為政容府提供法律咨詢、代理行政訴訟等,而且可以為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出台規範文件等進行法律方面的研究論證和風險評估。
第二,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有利於提升行政決策水平。通過吸收專家和律師參與法律顧問工作,政府法律顧問可以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專業的法律意見和建議,有效降低決策風險和成本,提高決策質量,有利於集中民智、凝聚民力、體現民意。
第三,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有利於增強各級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及工作人員的法治觀念。
第四,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有利於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這種以政府法制機構為依託,充分整合社會法律專家人才的隊伍建設模式,有利於保證法律顧問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推進依法行政中發揮積極作用。
㈣ 如何看待法律顧問制度在依法治理中的作用
1、對來政府及其機構重自大行政決策的合法性、可行性,及實施決策可能涉及的法律風險、社會問題進行研究、論證、評估並提出審查意見;
2、對政府起草或擬發布的行政規章、規范性文件草案進行合法性審查或法律論證,並提供法律意見和建議;
3、對政府在對外交往、重大經濟項目談判、重大招商引資中涉及的重要法律問題提供咨詢、論證意見,對有關合同、協議及其他相關法律文書進行審查或修訂;
4、協助政府處理、化解群體性、突發性重大社會矛盾糾紛;
5、對國企改制、企業破產清算等重大經濟事項進行研究、論證並提出法律意見;
6、接受政府及其機構委託,參與或代理涉及訴訟、仲裁等法律事務,參與處理重大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
7、參與重大信訪接待、重大信訪案件處理和重大行政調解工作並提供法律意見、建議;
8、接受政府及其機構委託,協助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9、承辦政府交辦的其他法律事務等。
㈤ 公司企業法律顧問有什麼作用
從實踐角度來看,聘請律師擔任企業法律顧問,對企業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一)提升形象
作為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形式和載體——企業,必須在經營活動中以自身的文化形象、發展方向、經營業績、發明創造等贏得一席之地。企業是否守法經營、是否有法律援助、是否看重風險規避和問題預防,本身就是企業身份和形象的重要表現之一。在經營活動中或企業有權益糾紛時,有企業的法律顧問出現,在預防和減少損失的同時,本身也可幫助企業贏得更高的身份和聲譽,讓客戶或經營夥伴在放心的同時,產生敬畏、敬佩的心理。事實上,一種普遍現象是,在了解、觀察一家企業的時候,是否有常年法律顧問,是必須了解、非常重要的一個常規內容。現實社會中,一家企業如果沒有自身的法律顧問,在別的企業甚至是常人眼中,其地位和形象都是不高的。因為別的企業很難相信,連法律顧問都沒有的企業具有強大的實力和按法律框架經營。因此,缺少法律顧問的企業,往往難以提升自身形象,丟失很多的經營機會和效益。
(二)預防糾紛
公司要生存發展,就要不斷的同外界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經營活動,這些經營活動很多都是通過談判協商、簽訂合同來確定的。而這個過程就是交易雙方權利義務你消我長的過程,在這些權利義務中既存在的發展的利益,有時也有這樣那樣的陷阱和危機企業法律顧問對企業的作用企業法律顧問對企業的作用。
法律顧問,正是通過參與合同起草、審查合同條文、參加合同談判、監督合同履行等企業合同的全過程管理,強化企業的合同信用,同時通過對企業合同的審查,防範企業合同風險。法律顧問通過指導企業建立健全各項生產經營制度,及時收集保存對外經營證據,從而為今後處理糾紛時使企業處於有利的地位。企業在合同管理、生產經營、銷售等各方面有了法律顧問的把關,就能夠有效避免法律漏洞,使其他單位或個人沒有空子可鑽,不得不自覺履約,從而也就有效預防了糾紛的發生。今後即使發生訴訟糾紛,由於已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也將使企業在訴訟中立於不敗之地。
(三)避險增效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風險總是不可避免的。將經營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是每個企業的共同願望。律師作為法律專業人員,在常年從事法律工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某種經營活動潛在的風險有著比他人更深刻的認識,從而直接可以為企業提供參謀。
(四)高效代言
法律顧問可以作為企業的法律事項「代言人」。在企業遇到各種刁難和麻煩時,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法律依據,而且可以直接為企業出面處理;有了法律顧問,企業負責人可以「有事找我們的律師談」為由,對不願直接見面的當事人予以迴避。
法律顧問更是企業處理人情關系的「擋箭牌」。人情關系是一把雙刃箭,有時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有時卻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經營。比如其他企業或個人通過人情關系向企業借款或要求企業出具擔保等各種要求時,一些企業負責人雖然不願意,但常常無法迴避,而輕易作出許諾,又給企業的經營帶來很大後患。現實生活中,很多經營良好的企業正是因為給其他企業擔保而導致破產。有了法律顧問,在碰到類似情況時,企業負責人就可以理由氣壯地以要先徵求法律顧問的意見,巧妙地予以推託。
(五)對外震懾
在人與人交往中,往往由於身份和地位不同,產生不同的態度和效果。所謂的看人說話,往往還是看人的身份和地位說話。律師是國家承認的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殊權利的「准司法人員」,其代言法律的固有身份和地位是其他任何人不能比擬和替代的。因此,企業如果聘請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就會給對手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使對手不敢擅自設陷或毀約;同時,由於律師的特殊身份,出面處理相關事宜時,更會給對手一種強大的壓力,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律師通過發「律師函」為企業催討債務,常常無需通過訴訟,就使一些企業或個人自覺履行債務;律師通過出具「法律意見書」,幫助企業協調與其他單位的矛盾糾紛,可以解決很多原本要通過訴訟才能解決的問題。
㈥ 如何提高政府法律顧問在法冶政府建設中的作用
第一,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有利於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政府法律顧問不僅可以為政府提供法律咨詢、代理行政訴訟等,而且可以為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出台規範文件等進行法律方面的研究論證和風險評估。
第二,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有利於提升行政決策水平。通過吸收專家和律師參與法律顧問工作,政府法律顧問可以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專業的法律意見和建議,有效降低決策風險和成本,提高決策質量,有利於集中民智、凝聚民力、體現民意。
第三,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有利於增強各級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及工作人員的法治觀念。
第四,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有利於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這種以政府法制機構為依託,充分整合社會法律專家人才的隊伍建設模式,有利於保證法律顧問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推進依法行政中發揮積極作用。
用法治思維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
政府是否守法,特別是掌握權力的官員是否受到法律約束,是檢驗一個國家法治化水平的標志。道理很簡單,與普通公民相比,政府作為組織化的權力主體,是「最有資格」違法的,而違法後受到懲處的成本和難度也是最大的。但實際的情況是,中國法治建設中仍存在「形式法治」、「虛假法治」或「非法治」等諸多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能力不足,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就此而言,黑龍江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對全省各級行政機關切實發揮政府法律顧問在政府決策中的咨詢服務作用提出了要求,有助於防範或化解政府決策的法律風險,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動法治政府建設也是有益的。
法律是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學問,政府官員的法律素養和能力雖然在不斷提高,但與法治政府建設的要求仍有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依法科學決策,就有必要借力專職法律工作隊伍,最有效的就是以制度化方式推動律師多角度、全方位介入政府工作。不過,在各級政府機構中,本就有法制辦專司政府法制工作,包括參與政府政策制定、對政府決策進行合法性審查等,實質上履行了部分政府法律顧問的職責。
㈦ 政治法律顧問在制定什麼,推進依法行政中發揮重要作用
要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將法治建設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並將「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列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六項重大任務之一。這是我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建設法治中國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必須建立完善政府顧問制度,充分保障法律顧問的權利和地位,保證法律顧問制度的高效運作和依法實施。一、政府法律顧問的概念及作用政府法律顧問是指為政府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的自然人或者組織。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是關於政府法律顧問如何產生、運行以及完善的制度和規則的總稱。目前,我國政府法律顧問指的是與政府簽訂法律顧問服務合同的組織機構,其中最主要的組織機構是律師事務所,其次是法律專家所在的工作單位。隨著我國律師隊伍的壯大和律師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律師在社會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律師不但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而且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作為政府聘請的顧問律師可以社會監督的角色和心態看待政府行為,且顧問律師沒有受到行政機關內部人員的限制,可以站在相對客觀、公平的角度評判政府行為。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在保障行政機關立法、執法、監督三個階段都產生重要作用。政府在立法階段或是在作出重大決策前,通過請政府法律顧問出具法律咨詢建議書等,讓政府法律顧問全面介入政府決策、制定政策,確保政府政策、決策的合法性,能夠有效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在政府執法階段,政府作為行政主體、民事主體多層次參與經濟活動、民事活動,導致大量法律事務產生。政府依法進行投資、采購活動時,可以聘請法律顧問參與合同談判、起草、審查等非訴訟事務;政府與其他法人、組織等發生爭議、矛盾糾紛時,可以聘請法律顧問代表政府出庭參與訴訟。政府法律顧問制度也是防範法律風險、監督政府決策的重要保障,法律顧問出具的法律咨詢建議書、重大決策合法性論證書、法律審查書等可以對法律風險進行研究評估,提出風險防範措施,同時這些法律文書的備案制度,可以有效監督相關政府官員是否按照法律文書已經提出的建議進行風險防範、制定決策,對有關政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方便以權謀私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二、法治發達國家和地區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簡介(一)美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的演變和發展美國聯邦政府建立之初並沒有設立司法部,但總統為工作需要專門設立了一個職位:「首席代理人」(AttorneyGeneral),其職責是應美國總統要求,就法律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首席代理人」雖然不是總統內閣成員,卻可以列席內閣會議,可以說是總統的私人法律顧問。之後的百年裡,聯邦政府各部門也相繼出現GeneralCounsel「首席顧問」,參與聯邦政府各部門的日常工作。內戰後美國建立司法部,總統的「首席代理人」直接出任美國政府司法部部長,司法部長是美國總統和政府的首席法律顧問,其職責是替美國總統和政府處理法律事務,司法部僱傭大量律師處理聯邦政府的法律事務。各部門也相繼設立了自己的部門法律顧問公室,公室設法律總顧問,該職由總統任命,其基本職責是向部門首長提供法律意見,對業務官員給予法律指導,工作還包括審查所有的工作計劃和行政規則。各部門法律顧問室公室的雇員均是律師,規模和數量規占政府聘任律師的絕大部分,其中農業部的法律顧問公室有四個區域性質的和十三個分支性質的事處,衛生部的法律顧問公室設有10個區域性公室,每個公室規模6至29名律師不等。州政府也採取類似聯邦政府的制度,大量聘請律師處理政府法律事務。可以說美國就是一個由律師參與統治的國家。(二)香港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簡介香港政府在英國統治期間承襲英國制度,在1855年便組建律政司(當時稱為律政署,1997年回歸後改稱律政司,兩者職能和政府地位相同,只是名稱作了變化),其長官是香港政府首席法律官員,直接向香港總督負責。香港回歸後,律政司司長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僅有的三名司長級官員之一,他既是行政長官、政府、政府各決策局、部門及機構的首席法律顧問,也是行政會議成員。律政司下設五個重要科室,主要成員都是由政府律師組成,整個律政司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律師事務所。律政司除了有檢控權,承擔檢控刑事罪行責任外,還負責草擬香港政府一切法例,向政府各決策局、部門提供法律意見,為土地規劃、基建環保提供法律咨詢,以律師或大律師身份代表政府參與涉及政府的民事糾紛,以中國香港代表團成員身份出席多邊協議會議等等。正是律政司這種全方位滲透的工作模式,香港政府的日常工作基本可以說是在全程的法律指導下進行的,這也是香港社會高度法治的原因之一。三、我國政府法治建設及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的現狀分析(一)國家缺乏法治傳統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封建思維還沒有從人們的思想中被根本剔除。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成熟的人治官僚體系保障行政權力無所不在地運行,法律處於極其次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三十年,國家的法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是在嚴重缺乏法治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法治建設,大多數的老百姓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託人找關系甚至是花錢擺平,權大於法、情大於法、錢大於法的現象仍然不斷出現。也正因如此,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二)領導幹部普遍缺乏法律思維領導幹部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起主導作用,當前領導幹部應該說政治思維、經濟思維能力較強,但普遍缺乏法律思維,這突出表現在很多幹部遇事不找法,事不依法,解決問題不用法,日常工作中很少想到法,部分幹部甚至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極端想法,譬如前幾年曝光的一名地方領導的名言「法律是什麼?平時我管它,出事了它管我」。這導致政府違法運行的情形不在少數,譬如很多地方都是用「先上車後買票」的違法方式解決項目建設用地和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三)法律顧問制度缺乏剛性制度保障當前,法律顧問參與政府權力運行的工作機制處於「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一個地方政府是否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建立後律師能否參與政府服務、律師參與政府服務的范圍大小等缺乏剛性制度保障,工作的隨意性很大。完全取決於政府主要領導的主觀意志,而我們大部分領導缺乏法律思維,根本不重視法律顧問工作,所以,目前我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建設的整體水平較低。法律顧問參與政府權力運行的工作機制、政府依法行政的保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四)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普遍建立,但發揮的作用較小我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建立,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政府及部門都聘請了法律顧問,許多地方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總的來說,顧問律師作用發揮普遍較小,一般都是在政府外圍工作中發揮一些作用,如陪同領導接訪,參與化解涉法涉訴信訪,作為滅火隊員參與處理重大突發性事件或群體性事件處理等,中心工作、重點工作、日常工作鮮能參與。不少地方的法律顧問制度完全流於形式,政府下個建立法律顧問團的文就了事,長年累月不向律師咨詢任何事項,顧問律師只在台賬或宣傳材料中出現,從來無緣參與政府服務。(五)政府顧問律師的工作積極性總體不高政府法律顧問制度不僅缺乏剛性制度保障,而且也缺乏經費保障。政府聘用執業律師做顧問鮮有支付費用的,即使支付,也非常有限,很難形成「對價」,加之律師接觸的事務多是外圍事務,顧問律師的工作積極性總體不高。四、加強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的對策建議(一)各級政府都要建立法律顧問制度法治社會包括法治政府不可能單獨在一個區域建成,這是多位知名學者的論斷,法律顧問制度也應該全國一盤棋,整體全面推進。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都有不同的決策權和行政執法權,各級政府都應配備法律顧問。同時,建成法治政府,各級行政首長是第一責任人,一把手如果能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就建成一半了。必須要給政府一把手配備專職的法律顧問,這樣才能全面、及時地為一把手提供專業法律意見及建議,並評估一把手履職行為的合法性。(二)建立健全法律顧問相關配套制度要建立重大決策、規范性文件出台前法律顧問咨詢論證制度,促進政府決策規范化、法律化;要建立政府重大工程、重大經濟項目、重大投資等決策前法律風險評估制度,組織政府法律顧問進行合法性和可行性論證,防止和減少決策風險;要建立法律咨詢建議書、重大決策合法性論證書、法律審查書等法律文書備案制度,防止有關領導幹部以「不懂法、不知法」等借口推諉責任;要建立行政機關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三)積極引導法律顧問參與政府工作組織法律顧問協助政府處理日常法律事務,積極參與行政訴訟和政府投資、采購等非訴訟法律事務,有效化解爭議,解決涉法事務。組織政府法律顧問及專業律師協助政府依法處理信訪問題,促進有關部門規范執法,公正司法,引導群眾依法反映訴求。組織法律顧問協助政府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街道(鄉鎮)、社區進行法律咨詢等政府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充分發揮政府法律顧問在參與重大、突發、敏感事件處置中的作用,協助政府依法制定實施處置方案,妥善處理矛盾糾紛和善後工作。(四)加強政府法律顧問隊伍建設目前有五支隊伍和政府法律顧問工作有關,即司法行政工作人員、政府法制工作人員、政府部門的法規處室工作人員、公職律師、社會執業律師。根據目前實際發展情況,政府法律顧問隊伍基本上由社會執業律師承擔。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增強廣大律師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同時,要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健全從政法專業畢業生中招錄人才的規范便捷機制,完善政府法律顧問職業保障體系。(五)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的保障機制推動政府購買法律服務,把政府購買法律服務費用納入各級政府年度財政專項預算,及時足額支付法律顧問費用。加強對律師參與涉法涉訴信訪、參與公共法律服務的經費保障,探索形成以案定補、以事定補的經費保障機制,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㈧ 法律顧問效果如何評估
這個來問題很寬泛,不好一兩句自回答你。個人的建議是主要是看你們單位引進法律顧問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說你們引進法律顧問想達到的結果是什麼?如果這個明確了,那麼這個法律顧問的專業水準、處理問題的角度、跟進法律實務的態度和進展、對於公司管理和法律風險的分析和建議,對於員工法律業務的培訓與指導,那麼這些都可以作為公司引進法律顧問後效果的一個參考標准和評價基數。詳細的情況可以再留言。
㈨ 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法律顧問制度」,何謂何為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這是我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建設法治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我國現行的法制結構中,政府機關不僅享有法律的執行權,而且還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權。如果不對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合法性進行實質性審查,那麼,主權在民的原則就很難落到實處。近些年來,一些地方黨政機關頒布實施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要求黨政部門制定地方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過程中,充分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湖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全國率先實施專家評估制度,對各個黨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建立法律顧問制度,不僅可以發現黨政機關制定規范性文件中的法律問題,而且可以提高各級黨政機關制定規范性文件的效率。事實證明,一些地方政府聘請法律顧問之後,不僅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具有了可操作性,而且在決策實施的過程中,能夠嚴格依法辦事,損害公民基本權利的行政訴訟案件大幅度下降。
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是為了更好地為公民提供法律服務。法律顧問不是政府官員的私人顧問,也不是政府機關的法律顧問,而是由政府機關聘任的直接為公民服務的專業人員。法律顧問不僅要面向政府,及時解決政府重大決策涉及的法律問題,審查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而且要面向普通公民,及時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可以這樣說,法律顧問制度既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標准配置,同時也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必備條件。
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有助於化解多元化社會的矛盾和分歧。多元化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價值標准和道德准則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時候,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習慣於從維護自身的利益角度出發,按照自己的價值標准和道德准則分析問題。建立法律顧問制度之後,可以把不同的價值判斷統一到國家的法律規范中,以國家現行的法律規則解決社會矛盾和分歧。這樣做可以消除干群之間的誤解。
法律顧問是政府與公民之間溝通和理解的橋梁,是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熱衷於基礎設施建設,但是,他們對於城市拆遷所引發的社會矛盾視而不見,對於公民正當的利益訴求沒有給予及時的回應,結果導致普通的民事糾紛轉化為惡性的群體性事件。法律顧問可以在第一線幫助政府排憂解難,可以在充分了解公民訴求的基礎上,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務,引導他們依照法定的程序主張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近些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推行企業法律顧問制度,一些地方政府聘請法律顧問幫助解決具體問題,但是,從整體來看,由於企業法律顧問制度游離於國家現行的律師(司法)考試制度之外,企業法律顧問良莠不齊;政府聘請法律顧問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隨意性較大,法律顧問制度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中共中央決定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實際上就是要在法律的引導下,在全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普遍推行法律顧問制度,讓法律顧問成為公民權利的保護神。
參考:人民論壇-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法律顧問制度」,何謂?何為?
http://politics.rmlt.com.cn/2013/1202/191584.shtml
㈩ 法律顧問有什麼用
前幾日與朋友討論,在勞動糾紛中是代理用人單位有趣還是勞動者更有意思,她處理勞動糾紛的經驗和經歷都比我多,認為代理勞動者更有趣,因為變數多、空間大,有代理的空間和餘地。
但我卻覺得用人單位更有意思,相比勞動者的流動性,用人單位盈利的需求不會變,在一定時期內比較穩定,甚至會超過勞動者的存在時間,可以在一個又一個的官司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勞動制度,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可以「設計」勞動者——這種臻於完善的過程要比單次勞動者糾紛更有意思,而且這還能反向促進勞動法律法規的完善,最終還是有利於勞動者。
如果雙方都依照法律行事,自然不會存在糾紛和矛盾,但這顯然不現實,並不是沒有個人都熟悉法律法規,即便知道法律法規也不見得了解其中風險,了解其中風險也未必有辦法應對這時候就需要有個專司法律的人來協助,經過商業社會的洗練便有了律師和法律顧問。
昨日提到未續簽勞動合同公司要付雙倍工資,有讀者朋友為自己公司老闆鳴不平,認為離職員工不仗義便是我前面提到的有趣之處:不論是單位還是勞動者,想要保護自己權益必須有所付出才,雙方爭執過程中都聘請了律師,都算得上用錢買來的教訓和利益。
但用人單位收益更大,花錢買來的教訓可以逐漸演變成制度,以免未來遭受更大的損失,還是離職這件事兒,一個人離職和一個部門離職,用人單位索要付出的成本顯然不一樣,有法律顧問和沒法律顧問又是不一樣。
所以,讓誰來判斷其中的收益,讓誰來判斷其中的風險,將直接影響公司的制度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