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嶺法律援助
⑴ 關於鄧姓的歷史和現狀
關於鄧姓的歷史資料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尋根問祖是炎黃子孫們永遠割捨不斷的情結,
姓氏又是每一個人
的標志。我姓鄧,但我卻不知道鄧姓的來源,根在哪裡、始祖是誰、
有哪些名人、
往昔如何,
今日怎樣……所以我對鄧姓的歷史和現狀作
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
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上網瀏覽。
2
、
詢問家長。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網路
鄧姓的來源
據《元和姓纂》記載,鄧氏源自曼氏。
曼氏是被顓頊帝賜姓為曼的少昊金天氏
的後代,他們所建立的鄧國是殷時的諸
侯國,直至公元前
678
年才為楚國所滅,
鄧國國君的後代遂以國為氏,稱為鄧氏。
另據《鄧氏族譜序》記載,南唐李後主
之子李從鎰曾被封為鄧王,後來為逃避
宋太祖的追殺而改姓了鄧,成為鄧氏的
又一支來源。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四、
結論。
為鄧姓贏得美名的,
當首推當代偉人鄧小平,
他是中國共產黨第
一代、第二代的主要領導人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我國
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除了鄧小平之外,
歷史上還出
現了很多的鄧姓名人,例如春秋時鄭國的政治家、法家先驅鄧析,西
漢時蜀中富豪、大夫鄧通,東漢大司徒鄧禹,三國時魏國名將鄧艾、
蜀漢大將鄧芝,宋代思想家鄧牧,元代書法家鄧文源,清代書法家鄧
石如,清末兩廣總督鄧廷楨、海軍將領鄧世昌、詩人鄧輔綸、著作家
鄧顯鶴等。如今,
以人口多寡來算,鄧姓是中國第三十六大姓。據不
完全統計全國約有
702
萬鄧姓人口,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0.54
%。
編輯於 2015-05-21
查看全部3個回答
5條評論
留下評論,萬一火了呢
濱濱數碼1
好贊
熱心網友1
福噓噓
查看全部5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帶鄧姓的100分名字大全周易取名 帶鄧姓的100分名字大全 2020新生寶寶取名
帶鄧姓的100分名字大全,起名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起名的漢字屬性要符合您的金木水火土屬性缺項,帶鄧姓的100分名字大全,金木水火土分析過程嚴謹,起名連起來順口,叫起來好聽!
廣告2019-11-08
鄧姓的歷史發展
源出一源於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今天湖北襄陽鄧城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後鄧況徙居南陽新野。遞傳到曼公第47代孫禹公,禹公中興漢室,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因「雲台首功」而受封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漢和帝劉肇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孫女鄧綏進入了劉氏東漢王朝權力中心,直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後。我鄧氏家族也成了東漢王朝最具權勢的外戚家族。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東漢時歸南陽郡管轄,故我支鄧氏在東漢因禹公「雲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後世皆可法」被稱為南陽郡鄧氏。 自曼季之後,鄧國歷鄧晁侯→鄧徽侯→鄧慶侯→鄧恆侯→鄧昆侯→鄧忠侯→鄧輝侯→鄧浩侯→鄧煦侯→鄧杞侯→鄧熹侯→鄧怡侯→鄧沛侯→鄧壁侯→鄧淳侯→鄧衡侯→鄧略侯→鄧宣侯→鄧尚侯→鄧粹侯→鄧明侯,計二十二代(這22代存在杜撰的重大嫌疑 ,而且這些祖先都不姓鄧,而是姓曼,也因此可以完全推斷這22代根本不足信。),經六百餘年,連續世襲侯爵,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時期。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氏,稱鄧氏,史稱鄧氏正宗,亦稱曼姓鄧氏。源出二源於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占(今新疆河薩爾托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源出三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n 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鄧氏、杜氏等。⑵.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鄧氏、佟氏。⑶.滿族董佳氏,亦稱董家氏、棟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鄧氏、董氏、陳氏等。源出四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鄧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山東荷澤市巨野縣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今天湖北襄陽鄧城),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團山鎮鄧城,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進入春秋後,鄭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鄧姓發源於今天河南鄧州,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系,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這一說法存在重大謬誤,西晉良吏鄧攸在「永嘉之亂」,沒有避居今福建寧化禾口石碧村,更談不上是鄧氏最早入閩始祖。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於山東、河北、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宋代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明代福建人鄧顯祖移居台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當代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1贊·122瀏覽2016-05-13
鄧氏起源和現況的調荃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實質內涵博大精深。在中華姓氏當中,鄧姓不屬於大姓,在全國近13億人口當中,鄧姓人群大約佔了0.54%,總人口在700萬左右,在中國姓氏當中排名第34位。 然而,鄧姓歷史淵源極為深刻,歷代名人紛至輩出,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創造了中華姓氏文化光輝燦爛的奇跡。 鄧姓最早發源於中原。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了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封到了鄧地,並建立了鄧國。 武丁的叔父本姓曼,名德陽。曼姓是少吳之子的姓氏。少吳是黃帝的兒子,東夷部落的首領,號金天氏,以鳥為圖騰。少吳有二十四個分支,主要活動在今山東境內,至今曲阜尚有一座少昊陵。少昊之子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因有功被少昊賜曼姓,一直下傳到殷商,曼姓在鄧地立國後,鄧國也被稱為鄧蔓或鄧曼。西周時期,鄧與周王室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鄧國版圖被視為周王朝的南部領土。鄧與周王室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系。到了春秋時期,鄭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周恆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鄰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鄰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鄰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並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十五年後(前688年),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明淵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他們認為,將來滅掉鄧國的必為此人,如果不果斷地殺掉他,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然而,鄧侯明淵卻說:「如果這次殺了楚文王,人們會唾棄我的,不吃我祭神所剩下的食物了。"大夫們堅持進諫道:「如果鄧國一旦被滅掉,鄧國的土地和五穀神靈都得不到祭享,鄧侯哪裡還會有祭祀餘下的東西供給賓客呢?"鄧侯明淵固執己見,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軍毫不留情地攻打鄧國。周鰲王四年(前681年),鄧國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的黎民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 鄧州有個吾離村,有座吾離冢。吾離也是鄧姓的始祖人物。他的兒子為鄧祁候。楚國滅了鄧國之後,吾離的妹妹鄧曼是楚文王的的母親,亦即為楚武王的夫人。因為西周之間存有甥舅關系,所以亡國只是更號易幟,鄧氏民眾雖然沒有遭受戰爭以及亡國劫難,但是,有的民眾卻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遷徙,擇居於華廈大地。由於他們「系承曼姓,望出南陽」,所以「南陽堂」的匾額,常常出現在全國鄧姓人家的廳堂之上。 由於鄧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黃帝軒轅氏的子姓後裔。因此,鄧姓家族屬黃帝世系。 自鄧曼受封南陽,賜鄧氏以後,分封食采,世襲侯爵。歷晁(2)-徽(3)-慶(4)-恆(5)-昆(6)-忠(7)-輝(8)-浩(9)-煦(10)-杞(11)-熹(12)-怡(13)-沛(14)-壁(15)-淳(16)-衡(17)-略(18)-宣(19)尚(20)-粹(21)-明淵,計22代,經600餘年,連續世襲侯爵,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時期。 春秋時,楚文王夫人是鄧曼子孫之裔女。鄧氏22世侯爵明淵稱文王之子為甥,楚文王三子獲悉楚將伐鄧,便向鄧侯淵明傳報,明淵不聽外甥之言,以致鄧國為楚所滅,鄧侯明淵成了亡國之君。 明淵之後的鄧氏世系遞演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監(30)-愷(31)-安(32)-襄(33)-淪(34)-銘(35)一文仲(36)一灝乎(37)一縉光(38)一成(39)一玢。從明淵痛失侯爵至玢,歷430餘年,南陽鄧氏在沉寂中復甦。從鄧史到鄧耀一連三代都為布衣。至鄧侃,時值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執政。鄧侃幾經努力,開始躋身仕途,在徐州為官。25年後,其子鄧或秉承父志,奮發向上,在周敬王時封中丞大夫。此後幾代,鄧氏族人仕途坎坷,官職不顯。直至公元前314年,鄧文仲才任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宰,並岡官調,開始播遷繁衍,從新野遷居河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鄧成任滄州刺史,其子鄧玢浩封為大夫。 漢高祖時(公元前206年)41世中書大夫鄧敏生二子,長子為通,次子為遠。鄧通,西漢蜀郡南安人,本以行船為生,人稱黃頭郎。據傳,漢文帝夜夢有黃頭郎推他上天見玉帝,然後派人找到了鄧通,兩人相見恨晚。因此,鄧通深得文帝寵幸,官至上大夫。漢文帝賜給鄧通嚴道銅山,並允許他鑄造錢幣,富堪敵國。其後百餘年,歷奎(43)-廣漢(44)-錦(45)-明。漢朝皇帝幾經換代,鄧氏族人仍有不少輔佐漢朝者。鄧廣漢,漢宣帝時為長樂府中丞大夫。鄧明,平帝時為御史大夫,時年僅l8歲。東漢開國元勛鄧禹,即是西漢末大臣鄧明的長子,南陽鄧氏第47代世祖。 河南鄧州不遠處有個地方叫新野,新野有一個漢桑城,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是鄧姓主要郡望之一。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人。如東漢房子侯鄧晨,娶劉秀的姐姐為妻;江漢的高密侯鄧禹,在劉秀的二十宿將中排在首位;蜀國的車騎將軍鄧芝,是鄧禹的後代;還有魏國的征西將軍鄧艾、漢獻帝奮威將軍高樂鄉侯鄧展,可謂是群眾璀璨,萬古流芳。 第47代世祖鄧禹(2—58),東漢新野人,字仲華。是鄧氏家族史中一面光輝燦爛的旗幟。自小聰明好學,與年長七歲的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是同窗好友。劉秀起兵反莽後,拜鄧禹為軍師。鄧禹為劉秀「延攬英雄,取信於民,立高祖之業而奪天下"。劉秀對其言聽計從,把他視為劉邦身邊的張良。劉秀於建武元年稱帝,號漢武帝。定都洛陽,統一全國,輝炳東漢。由於鄧禹功高蓋主,被迫交出兵權,回鄧尉山隱居。歷代百姓對鄧禹敬若神明。 三國時期劉備帳下的鄧芝(?-251),是鄧禹的後代,封陽武亭侯,官至車騎將軍。曹操麾下的鄧艾(197—264),封萬城亭侯,征西將軍,為一代各將,幫曹操率軍滅蜀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然而,鄧艾的功績反倒成了他遭殃的禍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偏鄧艾不知,終被司馬昭殺害於四川。 北宋時,成都有鄧綰(1028—1086)、鄧詢武父子二人。今福建客家鄧姓,湖南、江西鄧姓,均為鄧綰之後。他們都大顯身手,為國建功立業。鄧詢武為宋神宗熙寧年問進士,宋徽宗時擔任吏部侍郎,刑部尚書,恩典為宰相。 江蘇的鄧姓有位傑出的人物鄧廷楨(1775—1846),江寧人,嘉慶進士。他先後擔任過安徽巡撫,兩廣總督、閩浙總督和陝甘總督。曾與林則徐一起禁煙,整頓海防,建築炮台,在廈門擊退來犯的英艦。後來遭受投降派陷害,與林則徐同被革職並充軍伊犁。 廣東的鄧姓大多是客家人。宋末元初,鄧禹的後裔鄧向、鄧升、鄧華山、鄧綰,都是廣東南雄鄧氏開基祖。 大約在宋寧宗慶元年間(公元1195年前後),鄧姓由福建寧化遷往廣東梅縣鬆口,鄧志齋被奉為入粵始祖。他生有九子,分別取名「文、行、恭、敬、仁、義、禮、智、信。」他的子孫散居廣東蕉嶺、饒平、陸豐、惠州等地。 進入台灣的鄧姓,大多在明、清兩代。他們的祖籍在福建、廣東和江西。他們使用的堂號主要是南陽堂,也有使用安定堂、高密堂的。他們把東漢高密侯鄧禹奉為始祖。 台灣的鄧姓記載是從鄧顯祖入台開始的。鄧顯祖江西撫州宜黃人,他先到達福建,後來隨鄭成功入島,住在新化一帶,死後葬在八卦山。 鄧姓在台灣的人數,已進入一百個大姓之列。 鄧姓發展到唐宋之際,南唐後主李璟第八子李從鎰,被封為鄧王,為躲避宋太宗的詔捕,其子天和逃至江蘇,以父封鄧王為姓。因此,至今江蘇省境內的鄧姓多為李從鎰的後裔。 鄧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晉末年,始祖乃鄧攸。 鄧攸(?一326年),號伯道,東晉平陽襄陵人。現在南方客家又鄧姓,是傳自其侄鄧綏。並遷播至香港、台灣、越南等海外。而客家歷史名人鄧綰,即為鄧綏傳人。鄧綰(1028—1086年)為宋成都雙流人。為北宋官吏,進土第一。熙寧三年(1070年),通判寧州(今甘肅寧縣),時王安石變法。綰與安石政見相同,曾上時政十篇支持變法,歷任集賢閣校理、同知諫院,遷侍御史知雜事、判司農寺,協助安石推行新法。熙寧七年(1074年),續知陳州、湖州,旋遷翰林學士,官至御史中丞。熙寧九年(1076年)因在宋神宗趙頊面前進諫,被頊帝責以有失中丞直諫,故貶於虢州(今河南盧氏縣)。趙瑣崩,趙煦即位為哲宗,降召鄧綰出知州。鄧綰秉性剛烈,厭倦公牘,不願出任,假託病故,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跡於泉州仁輔試劍鄉。鄧綰的後裔主要分布在今龍岩市長汀、上杭、連城等縣,並遷播至廣東、江西等。 鄧姓是中華民族中一個偉大的氏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當中,鄧姓創造了中華姓氏光輝燦爛的文化。各地鄧姓的郡望以及堂號就是鄧姓氏族文化的歷史縮影。 鄧姓郡望主要有南陽、安定、平陽、長沙、陳郡等。 南陽郡 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宛縣,即今河南南陽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開基祖為鄧況。 安定郡 置於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治所在高平,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寧夏中衛、中寧、同心、固原等地。東漢移治臨涇縣(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西晉移治安定縣(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其開基祖為東漢武威太守鄧世龍。 平陽郡 三國魏正始八年(247年)置郡,治所在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金殿)。轄境相當於今山西霍縣以南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北魏移治於白馬城(今臨汾市)。開基祖為西晉鄧攸。 長沙郡 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縣(今湖南長沙市),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改為國。東漢復郡。轄境相當於今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江北地區。其開基祖為東晉荊州刺吏鄧祭。 陳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章和二年(88年)改陳國,獻帝時改為陳郡。三國魏改為陳國,後復為郡。西晉初廢,惠帝時復置。轄境相當於今河南淮陽、太康、西華、鹿邑、柘城等地。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與郡望相關聯的堂號,堂聯,也具有氏族極強的特徵。無論何時何地,人們一看堂號和堂聯就能知道此家族姓什麼,祖籍何處及其他族姓特徵。 鄧姓堂號有南陽堂、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守藝堂、執藝堂、平壽堂、謙恕堂、遺經堂、三登堂、萃渙堂、承啟堂、十賢堂、敦本堂、嗣藻堂、錦文堂、杖策堂、兩秀堂、集文堂、雍睦堂、報本堂、敦睦堂、繼述堂、世德堂、崇孝堂、積善堂、繩武堂、孝思堂等。 因鄧姓源於南陽,且東漢南陽鄧氏世代顯貴,鄧姓便以「南陽堂」為堂號。鄧禹在劉秀統一過程中功勞巨大,被封高密侯。永平中,畫中興功臣28人圖象於雲台之上,有二十八宿之稱,而鄧禹位居諸將之首,在二十八宿中為第一宿。 鄧姓的通用堂聯是: 東漢家聲遠,南陽世澤長. (望採納,謝謝)
10贊·339瀏覽
歷史上鄧姓的名人有哪些?
鄧姓的始祖,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曼氏,是我國最早的少數原始姓氏之一。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
19贊·436瀏覽2019-11-12
歷史上鄧姓的名人快快快!
望採納 鄧世昌:廣東省番禺人,海軍名將,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在黃海海戰中,雖彈盡艦傷,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敵艦吉野,不幸被魚雷擊中,與全艦官兵250人壯烈犧牲。 鄧石如:清代傑出書法家、篆刻家,其書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陳規,自開面目,世稱"鄧派",也稱"皖派"。 鄧禹:東漢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鄧芝:蜀漢官拜大將軍20餘年,曾於劉備死後奉使入吳,說服吳蜀結好共抗曹魏。 鄧 牧: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圖志》行世。 鄧子龍:豐城(今屬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鄧析:春秋戰國時鄭國大夫,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刑名家、法家先驅。他創辦私學,以所作《竹刑》(一部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並且是"名辯學"的倡始者。 鄧 通:蜀郡南安(今屬四川省)人,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鄧 禹:南陽(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名將,跟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天下平定,功勛顯赫,封高密侯。後繪圖雲台,居二十八將之首,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鄧 艾: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名將,官任鎮西大將,率軍滅蜀漢,為鄧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鄧 芝:河南省新野人,鄧禹的後裔。三國時蜀國名將。他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歷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 鄧 攸:平陽(今山西省襄汾)人,東晉晉元帝時南遷前後聲譽卓著的名臣。 鄧 韍:字文度,號梓堂,江蘇省常熟人,明代學者,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鄧 發:廣東省雲浮市(今雲城區)附城鄉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廣州、香港等地謀生。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並當選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國發黨廣東省黨部北伐青年工作隊隊長。協助陳延年、鄧中夏、蘇兆征等組織宣傳隊、運輸隊和救護隊,且隨北伐軍出征中原。廣州起義失敗後轉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經過長期革命斗爭鍛煉,鄧發已成為中國工運領袖之一。1931年夏,鄧發任中央局委員、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保衛局局長,並參加了舉世矚目之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結束後,在陝北任糧食部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八路軍新疆辦事處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黨校校長。1946年4月8日,鄧發、王若飛、秦邦憲、葉挺等同志在重慶乘飛機返延安途中,在晉西北興縣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難。 鄧廷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清代名將,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曾率軍阻擊英艦於廈門,後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一同被充軍伊犁,三年後被重新起用,著有《雙硯齋詩鈔》。 鄧中夏:湖南省宜章縣人,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曾領導長辛店鐵路工人、開灤煤礦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罷工,1933年被捕
⑵ 什麼是勞人局什麼是社保局兩者什麼關系
勞動人事局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原人事局與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合並後的新機構。
社會保障局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制定的各項社會保險法律、法規和政策;直接辦理膠嶺轄區內單位(包括中央、省、市駐香蕉單位)的社會保險登記;
2.審核社會保險繳費申報;辦理社會保險的設立、中斷、轉移、延續和終止。
3.是關系;審核各種社會保險待遇;由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一組織,負責本縣社會保險資料的收集、統計、分析和管理;負責本轄區單位社會保險繳費記錄、檔案和個人賬戶的管理;
4.編制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一組織的縣社會保險基金年度、季度、月度財務報告;執行社會保險基金財務會計制度和社會保險基金審計工作;
5.受國家統計局委託。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制定社會保險基金統籌調整的具體辦法;負責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保管和撥付;
6.承擔社會保險的社會化管理和離退休人員的社會化服務;
7.按照上級的統一規定,負責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工作人員的資格、崗位標准、業務培訓規劃、考核標准和內部自律。
8.是在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一組織下,參與社會保險宣傳工作,制定社會保險宣傳專項計劃;在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一管理下,開展對外技術合作、技術交流和業務培訓.
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屬於國家的社會勞動和社會保障機構。這種保護人民利益的機構的性質是相似的。
(2)蕉嶺法律援助擴展閱讀:
具體職責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對全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進行管理指導、監督檢查、協調服務。
(二)編制全區人事人才、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逐步建立科學、規范的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管理制度;指導全區機關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三)綜合管理全區人才資源規劃和開發工作;負責農村鄉土人才開發工作;負責全區智力引進工作。
(四)負責全區公務員的管理和培訓工作,指導機構改革中人員的定崗分流工作。
(五)綜合管理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區內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職稱的評定、晉升推薦工作。
社保局(一)擬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政策,起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二)擬訂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和人力資源流動政策,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
(三)負責促進就業工作,擬訂統籌城鄉的就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擬訂就業援助制度,完善職業資格制度,統籌建立面向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牽頭擬訂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會同有關部門擬訂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
⑶ 蕉嶺工傷傷殘等級賠償
不同的工傷等級級別,不同的賠償標准。你需要把具體的級別說出來,才能得到更具體准確的回復啊。去法律援助貼吧那裡面,去具體的描述問題尋問律師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