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王德春律師

王德春律師

發布時間: 2022-06-12 13:00:00

Ⅰ 速求!!!!誰有<<我有一個夢想>>的賞析

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國黑人律師,著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196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被種族主義分子槍殺。他被譽為近百年來八大最具說服力的演說家之一。41年前,馬丁·路德·金站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的台階上,發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講。他講話沒有講話稿,他把自己對前途的看法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告訴了25萬聽眾,這就是《我有一個夢想》。

這篇演講詞的語言有明顯的鼓動性。「我有一個夢想」有一種詩意和美感,而文中排比句的運用,如「讓自由之聲從科羅拉多州冰雪覆蓋的落基山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加利福尼亞州蜿蜒的群峰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喬治亞州的石嶺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田納西州的瞭望山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片山坡響起來!」都具有非常強烈的鼓動性。的確,同學們也首先看到本文的排比,被它的排山倒海的氣勢所吸引,而未必十分注意本文的比喻。其實,這篇文章用得最多的修辭方法還是比喻,特別是偏正式暗喻。

偏正式暗喻在初中接觸過,只是沒有當成一種具體的格式。例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開頭寫道:「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思想感情的潮水」就是一個偏正式暗喻。所謂「偏正式暗喻」就是本體和喻體組成偏正短語,形成「本體+『的』+喻體」的格式。(受古漢語的影響,有時人們不用「的」而用「之」來聯結本體和喻體,如「理想之花」。)為了檢驗某個偏正短語是不是偏正式暗喻,只要看能不能把它還原成典型的明喻格式就行了。例如上一句話,可以改寫為「我的思想感情像潮水一樣在放縱奔流」而意思不變,所以它確實是比喻的一種變形。

有的漢語或修辭著作談到暗喻的特徵時只是說:本體和喻體都出現,用「是、變成、成為、等於」等動詞來聯結本體和喻體。(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下冊,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初中教材也是這樣講暗喻的。這種關於暗喻的知識是不完全的。關於暗喻的內涵與外延的准確說法應當是:有本體和喻體,但不使用比喻詞(區別於明喻)。(以上內涵)可以分為:主謂式暗喻(包括用「是、變成、成為、等於」等動詞聯結的比喻),偏正式暗喻,同位式暗喻等。(以上外延)(參看鄭頤壽、林承璋主編《新編修辭學》,鷺江出版社1987;王德春、陳晨主編《現代修辭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其中偏正式暗喻非常活躍,在當代詩歌、散文中十分常見,是暗喻「家族」中的一支勁旅。馬丁·路德·金的演說,大量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幾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高中語文第一冊《教師教學用書》),據統計,共使用了30處左右的比喻,其中絕大多數是偏正式暗喻。不能掌握本文的偏正式暗喻,就不能正確理解本文的比喻,也就無法認識本文「文采斐然」(《教師教學用書》用語)的特點。

對課文中出現的第一個比喻(明喻)「這一庄嚴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高一學生能夠很輕易地指出什麼是本體,什麼是喻體;而對於接下來一句「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中的比喻「不義之火」,他們則不能正確指出本體和喻體。其實「不義之火」就是一個偏正式暗喻。其本體是「不義」,喻體是「火」,用結構助詞「之」把本體和喻體聯結起來,組成偏正式暗喻。根據上下文,可以推知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種族歧視是一種「不義」,這種不義就像「火」一樣,可以摧殘生命,可以使黑奴在其中受煎熬,因此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對人的生命(抽象地說,也包括人的尊嚴)的摧殘。由於使用了偏正式暗喻,本體和喻體的關系非常密切,比喻的結構非常緊湊,作者的思想表達得非常鮮明。這種比喻,或者使語言更簡潔,或者可以騰出篇幅來,在比喻的基礎上談論或敘述更復雜的內容。這就是說,通過使用偏正式暗喻,可以把原本是一個比喻句的內容,化為一個短語,而後把它作為一個「詞語」,重組一個新的句子。這樣,句子的內涵豐富了,結構復雜了,表意含蓄了,語言華美了。而且,對於偏正式暗喻,與一般的明喻相比較,人們似乎可以不必十分計較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尤其是在外形上的相似點),從而為人們在說寫活動中組合成更多、更新鮮的比喻,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課文中使用的偏正式暗喻還有:種族隔離的鐐銬/種族歧視的枷鎖/物質充裕的海洋/窮困的孤島/「資金不足」的戳子/正義的銀行/機會之庫/漸進主義的鎮靜劑/種族隔離的……深谷/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種族不平等的流沙/兄弟情誼的磐石/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義憤填膺的酷暑/叛亂的旋風/敵對和仇恨之杯/警察暴行的旋風/絕望之嶺/希望之石……

我們應當指導學生討論,在這些偏正式暗喻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各是什麼。試舉幾個例子:「『資金不足』的戳子」較難理解,這「戳子」是承接上文「空頭支票」的比喻(借喻)而來。空頭支票是比喻虛假的承諾、不能兌現的空話,這里是指美國政府曾經草擬的種族平等的宣言。而蓋在空頭支票上的「戳子」,是表示不能兌現的理由;當時公開說出來的理由是「資金不足」。這種理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理由」支撐謊言,「戳子」裝點「支票」。因此,美國政府所說的「資金不足」的「理由」,和蓋在「空頭支票」上的戳子一樣,只是一個借口、托辭而已。為什麼把「自由和平等」比作「爽朗的秋天」,而把「義憤填膺」比作「酷暑」?能不能把兩個「季節」的喻體彼此顛倒呢?這就要考慮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義思想。金的理想是實現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平等,在那個理想社會里,人人享受自由和平等,那種社會對任何人的生存都是適宜的,社會也能得到迅速的發展,那種社會形態,可不正像「爽朗的秋天」一樣嗎?而美國政府如果無視黑人的自由平等的權利,低估了黑人的決心,激怒了廣大黑人群眾,使所有黑人都「義憤填膺」,那麼這樣的社會空氣是非常緊張的,對美國是「致命」的,就蘊藏著暴力反抗的可能,種族之間的流血沖突就會一觸即發,這種社會局面,馬丁·路德·金把它比作「酷暑」。「敵對和仇恨之杯」是比喻兼借代,「杯」顯然要理解成「酒」(借代)。馬丁·路德·金反對訴諸暴力,主張和平反抗,他認為敵對和仇恨的情緒就像充滿著酒精的烈酒一樣,一旦痛飲了這「杯」酒,一個人就會為圖一時痛快,而做出對國家對社會帶來嚴重破壞的行動,參與抗議的人群的行為,就會失去理智,就會失控,這不是馬丁·路德·金所願意看到的。

我們發現,作者使用這些比喻時,還十分注意它們的互相配合,互相照應,將修辭手法貫徹到底。如「歡樂的黎明」與「漫漫長夜」,「物質充裕的海洋」與「窮困的孤島」,「空頭支票」與「『資金不足』的戳子」,「流沙」與「磐石」,「爽朗的秋天」與「酷暑」,「絕望之嶺」與「希望之石」,等等。這些比喻兩兩組合,前呼後應,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不僅在內容上升華了其中每一個比喻,而且在形式上構成了對偶或對比,語言也更加優美、整飭,達到了「文采斐然」的效果。

當然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比喻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大量使用偏正式暗喻以外,也還有其他格式的比喻,如明喻、借喻、主謂式暗喻等。特別是「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這個主謂式暗喻,非常恰當地說明了當時(上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的處境:他們生活在自己的祖國——美國,但是處處受到歧視和排斥,沒有安全感和歸宿感,就像一個流浪者。作者發表這個演說以後的40年來,美國社會的某些領域確實取得了進步,但種族歧視的陰霾並未完全消散,據報道,在美國仍然存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歧視在內的五種「隱形歧視」(《中國日報網站》2003/8/25),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今天尚未完全實現。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白鴿四 發布:2025-02-01 09:02:24 瀏覽:231
醫療事故責任糾紛相關法律 發布:2025-02-01 08:13:36 瀏覽:144
道德經原文PDF 發布:2025-02-01 07:52:38 瀏覽:213
姜婷律師 發布:2025-02-01 07:31:04 瀏覽:697
刑法的保障性 發布:2025-02-01 07:12:19 瀏覽:463
道德經的經典語錄 發布:2025-02-01 07:01:48 瀏覽:728
道德經視頻朗誦 發布:2025-02-01 06:58:22 瀏覽:673
解決勞動法爭議途徑 發布:2025-02-01 06:44:11 瀏覽:145
行政法兩大主體 發布:2025-02-01 06:40:49 瀏覽:47
公司法律聯絡員工作 發布:2025-02-01 06:29:32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