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法律援助工作
司法部旗下法律援助中心於1996年12月18日經中央編制辦公室批准成立,是直屬於司法部的行政事業單位。
業務指導處,負責乞討法律援助中心相關政策方針指定起草,指導和監督地方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組織各地法律援助中心進行交流學習。
調研處,負責對法律援助中心制定的方針政策進行探討交流,涉及具體問題溝通處理並提出解決方案。
對外交流合作處。負責法律援助中心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對外進行溝通交流。收集並編輯國外相關法律信息並進行匯總。參與國外法律救援實踐。
綜上所述,法律救援中心不僅要起草制訂規章制度,還要對制度進行講解,監督與指導,對人員進行培訓與規劃,對外進行合作交流。司法救援能夠得到順利的開展,依賴於各部門共同協調運作,綜合指導與推動。
㈡ 如何發揮基層法律援助工作站作用的思考
案件管理工作是反腐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查辦案件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後進行全過程管理。是查辦案件工作的參謀和助手,是搞好反腐敗工作的一項基礎性、機制性和運籌性工作。切實做好案管工作,充分發揮數據統計、分析調研、組織協調、督查督辦職能,對深入開展反腐敗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基層紀委案件管理工作的現狀 1、對案件管理工作重視不夠。大部分基層紀委對案件管理工作的認識不到位,認為案件管理工作就是「對案件處分文件的收集、歸檔、統計、上報、查閱」等簡單性工作,因此,對案件管理工作重視不夠,管理不嚴格,資金保障不足,工作人員配備不到位,素質不高,上級要求的工作,下級敷衍了事,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用發揮不大。 2、案件管理工作體系不健全。據調查,當前基層紀委還沒有建立一套很好的案件管理工作制度,沒有配設專門的案件管理機構。無專門從事案件管理工作的專業人員,兼任案件管理工作的人員工作雜、事務多,對工作不夠深入。案件備案制度、填報制度、考核制度、保密制度、培訓制度、獎懲制度等,沒有嚴格按制度落實。案件管理工作督查、調研,在工作中方法單一,沒有步入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上來。 3、對案管人員培訓力度不夠,業務不熟悉。基層紀委負責案件管理工作的人員更換頻繁,多數從事案件管理工作的人員從事紀檢監察工作時間不長,對案件管理工作不熟悉,在報送案管材料時常出現錯填、漏報、錯報等問題。 4、案件管理工作創新意識較差。從事案件管理工作的人員對案件管理工作積極性不高,不善於去觀察、思考、調研,沒有真正從案件管理工作的渠道來發現苗頭、隱患性、傾向性腐敗問題,提出創新的措施加以預防和治理。 5、案件管理治本作用發揮不夠。多數基層紀委對案件管理工作方法單一,只是按照上級紀委的要求報送每月的報表,沒有對典型性案件進行分析解剖和提出解決措施。二、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案件管工作能夠為各級領導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決策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隨著反腐敗斗爭工作的不斷深入,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力度不斷加大,各級各部門對案件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視。一是要配設專門的案件管理機構,明確分管領導及辦公人員,把政治素質高、文化功底厚、寫作水平好、分析能力強的紀檢監察幹部充實到案件管理機構中來,以保證案件管理工作高效運轉;二是要保障案管工作經費辦及辦公設施,為案管室配備微機、激光列印機、傳真機、文件專櫃等設施使案件管理工作運轉正常。三是要加強對案件管理工作督查、調研,在工作中不斷改進工作方法,使其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2、健全工作體系,保障工作順利開展。案件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化工作,必須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案件管理工作體系。如案件備案制度、填報制度、考核制度、保密制度、培訓制度、獎懲制度等,並嚴格按制度落實。明確工作職責,明確案件管理工作室在履行各項職能方面的任務。不斷加強制度建設,使各項工作步入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上來。3、加強業務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對基層紀檢監察系統案件管理人員的培訓。包括全縣、鄉鎮負責案件管理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使從事案件管理人員提高認識和業務水平。4、增強創新意識,注重作用發揮。拒腐防變是紀檢監察機關的一項基本職責。通過案件管理渠道來發現苗頭和隱患,並提出相關治理措施的建議或意見,是案件管理人員的基本職責,為此,對案件管理人員要求具有創新意識,既要擅於觀察和分析外界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特別是阻礙經濟發展的苗頭性問題必須採取措施及時遏制,從源頭上剎住腐敗之風,又要善於查找現行制度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與進俱進,加以修正和完善,善於針對一些久治難愈和新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腐敗問題,通過創新加以預防和治理,才能使案件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務於紀檢監察工作,並發揮其積極作用。5、抓治本發揮,提高工作實效。一是要加強個案分析,督促發案單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形成建議報告;二是對一些典型性問題進行專題分析,挖掘深層次的共性問題,為領導提出從源頭治理和防範腐敗行為的措施和建議;三是強化警示教育,促進領導幹部廉潔從政,擴大辦案作用。
㈢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法律援助工作
一、全面加強基層法律援助機構建設。新形勢下,應著眼於提高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效能,在加強規范化建設上下功夫,按照「硬體要硬、軟體不軟」的要求,狠抓法律援助機構的規范化建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突出工作重點,進一步健全工作體系,完善制度措施,強化運行機制,實現規范化。
二、全面提高基層法律援助工作人員隊伍素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為一名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與工作任務相適應效果。主要是要加強自學和實踐鍛煉。綜合素質的形成還要靠本人平時不斷地積累和培養,因此,作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員要加強自學,除了努力學習政治、法律和業務知識外,還要學習了解與法律援助工作密切相關的各方面科學文化知識,同時要結合工作在實踐中邊干邊學,掌握工作程序和方法,使自己成為一名新時期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員。
三、建立法律援助經費保障體系。在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之初,首先強調政府的責任非常重要。這是法律援助自身性質使然,也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但同時,考慮到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現狀,動員全社會力量都來參與這項施惠於弱勢群體的新興事業,建立以政府為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籌措資金的法律援助經費體系,將更加有利於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司法行政服務職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對於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國家對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切實保障;是訴訟當事人依法享有權利、實現司法公正的切實保障;它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體制改革決策的順利實施;它完善法制,保障法律規定的社會關系的實現。
㈣ 法律援助是干什麼的
㈤ 我要知道
法律援助中心~~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簡介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是由北京市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隸屬於北京市司法局領導。它於1996年11月經市編辦批准設立,1997年6月正式掛牌開展工作。其主要職責:負責協調、監督並組織實施本市的法律援助工作,統一受理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審批民事、行政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法律援助人員實施法律援助。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目前有13名工作人員。中心內設辦公室、業務部、財務部、基金會、"148"辦公室五個部門,各部門主要職責是:
辦公室: 負責法律援助案件補貼的發放;負責中心的宣傳;安排法律援助律師的值班、接待等工作。
業務部:負責審核法律援助事務、指派並指導、監督律師事務所承辦法律援助案件;開展對法律援助的調研工作。
財務部:負責中心的日常財務、兼管基金會的財務工作;做好法律援助案件的補貼發放工作。
基金會:募集、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資金;為實施法律援助提供物質支持;宣傳法律援助制度,促進司法公正。
"148"辦公室:負責對北京市18個區縣"148"辦公室和"148"法律服務專業網的管理工作;對外宣傳;統計分析;維護法律援助網站運行等工作。
中心成立後,全體工作人員以極大的熱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投入到法律援助工作中,積極組織律師開展法律援助。截止到2003年9月底,中心共免費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396件,其中,刑事援助案件3691件,民事案件705件,組織律師參加法律援助的值班接待工作,解答咨詢98624人次。市法律援助中心共收到錦旗15面,感謝信35封,為當事人贏得賠償近1490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通過大量的接待咨詢和法律援助案件的成功辦理,有效地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了司法公正,為首都的社會政治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心工作時間:周一到周五
通訊地址:北京市前門西大街甲43號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
郵政編碼:100031
法律援助咨詢熱線:66084562、66084563
㈥ 當前基層法律援助存在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問題:
宣傳力度不夠。群眾對法律援助的知曉程度還不是很高,還有不少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困難群眾因為不知道法律援助而沒有從這一惠民工程中受益。
服務水平不高。由於受司法工作人員少,業務能力限制,法律援助工作與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法律援助服務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經費保障不足。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經費保障,但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經費不足。
幾點建議:
加大法律援助宣傳力度。廣泛深入宣傳法律援助制度,積極拓寬宣傳渠道,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貧弱群眾了解並運用法律援助的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斷增強法律援助實效。
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設。按照法律援助工作要求,完善鎮鄉街法律援助工作站相關設備,方便困難群眾就地申請法律援助。
突出法律援助工作重點。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重點加強對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切實解決基層困難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根據特定困難群體的特定需求,組織開展對農民工、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群體的專項服務活動,總結經驗,提高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和社會效果。
強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政府對法律援助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法律援助的資金投入,把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建立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助為輔的資金保障機制,保證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㈦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機構職責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內設綜合處、業務指導處、調研處、培訓處、宣傳處、對外交流與合作處。其主要職責分別是:
綜合處:負責文秘工作及檔案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區域網建設、行政後勤管理以及綜合性的服務與保障工作,維護中心機構正常有序地運轉。組織編寫《法援快報》、《法律援助工作半月報》、《中國法律援助年鑒》,負責法律援助統計工作。
業務指導處:負責起草有關法律援助的工作方針、政策、規章制度和工作計劃;指導、監督各地依法正確開展各項法律援助業務工作;研究起草有關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社團法律援助工作;指導及組織辦理有重大影響的法律援助案件; 組織交流各地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經驗;組織編寫《中國法律援助》月刊。
調研處:負責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調查研究和政策探討;研究法律援助工作動態,調查研究法律援助工作出現的具有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指導法律援助系統調查研究工作;組織擬定由司法部委託的有關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指導地方法律援助立法工作;負責協調、辦理全國人大、政協有關法律援助提案、議案的答復工作;審核中心出台的政策性文件。
培訓處:負責制定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培訓規劃和工作計劃;負責組織編寫和不斷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培訓大綱和培訓教材;負責組織和培養法律援助培訓工作的師資力量; 負責對省級法律援助機構的人員及地、市法律援助機構負責人的培訓;指導各地對基層法律援助人員的培訓工作。
宣傳處:負責運用各種形式宣傳法律援助制度,宣傳法律援助各項工作;起草中心年度宣傳計劃,確定宣傳重點;負責與有關宣傳部門和中央新聞媒體的聯絡;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法律援助系統宣傳工作;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法律援助志願者工作;負責全國法律援助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評選表彰工作;負責法律援助網站建設和管理工作。
對外交流與合作處:負責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對外交流與合作;制定對外交流與合作計劃;指導、監督法律援助系統的對外交流合作工作;收集、編輯國外法律援助工作信息資料;參與研究國外法律援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實踐,為法律援助工作發展提供國外經驗和信息支持;負責與國外相關機構的聯系,參與對外合作項目的談判與協調,擬定合作協議;負責對外合作項目的組織實施並監督檢查項目執行情況;負責國外相關機構及人員的接待工作;負責辦理中心所邀請外方人員簽證及法律援助出國人員的相關手續。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和有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法律援助,是國家建立的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第三條法律援助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權,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行國家保障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健全法律援助保障體系,將法律援助相關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保障法律援助工作需要,促進法律援助均衡發展。第五條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指導、監督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保障當事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為法律援助人員開展工作提供便利。第七條律師協會應當指導和支持律師事務所、律師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第八條國家鼓勵和支持群團組織、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在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依法提供法律援助。第九條國家鼓勵和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依法通過捐贈等方式為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支持;對符合條件的,給予稅收優惠。第十條司法行政部門應當開展經常性的法律援助宣傳教育,普及法律援助知識。
新聞媒體應當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公益宣傳,並加強輿論監督。第十一條國家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機構和人員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設立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志願者等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支付法律援助補貼。第十三條法律援助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安排本機構具有律師資格或者法律職業資格的工作人員提供法律援助;可以設置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聯絡點,就近受理法律援助申請。第十四條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看守所等場所派駐值班律師,依法為沒有辯護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第十五條司法行政部門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等方式,擇優選擇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第十六條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負有依法提供法律援助的義務。
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應當支持和保障本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第十七條國家鼓勵和規范法律援助志願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個人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依法提供法律援助。
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可以組織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員和法學專業學生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在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等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志願者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第十八條國家建立健全法律服務資源依法跨區域流動機制,鼓勵和支持律師事務所、律師、法律援助志願者等在法律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地區提供法律援助。第十九條法律援助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及時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援助服務,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第二十條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財物。第二十一條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人員對提供法律援助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予以保密。第三章形式和范圍第二十二條法律援助機構可以組織法律援助人員依法提供下列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務:
(一)法律咨詢;
(二)代擬法律文書;
(三)刑事辯護與代理;
(四)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國家賠償案件的訴訟代理及非訴訟代理;
(五)值班律師法律幫助;
(六)勞動爭議調解與仲裁代理;
(七)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形式。
㈨ 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的問題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資源與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突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有眾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別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和普法宣傳的深入,廣大群眾尤其是社會特殊群體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援助案件范圍擴大後,須援助案件數急劇上升。以工傷和勞動合同糾紛為例,2010年羅庄區仲裁委辦理293件,今年辦理188件,上述案件中,根據上級文件規定,凡是農民工的都屬於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就有150件左右;另一方面,由於列入區財政辦案補貼經費較少,能夠用於法律援助的資源有限,受到人力、財力等條件的限制,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僅限於刑事指定辯護案件以及經濟特別困難的當事人尋求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他許多依法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的事項,我們還無力顧及。
(二)是法律援助隊伍人員編制不足、專職律師缺乏。法律援助工作站是依託基層司法所設立的,人員由司法所人員兼任。目前我區各基層司法所佔編人員僅1個,既要負責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這無疑增加其工作負擔,影響工作效率。其次,專職律師缺乏,目前羅庄區法律援助中心在崗的只有一名專職法律援助律師。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不高。由於經費的制約,該區訴訟案件辦案補貼發放辦法是2006年制定的,訴訟案件每件補貼500元。2012年制定了非訴調解案件補貼辦法,每件補貼50元,有時連律師支出的交通費都難以沖抵,導致律師辦案熱情低。有些承辦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過場,准備不認真細致,直接影響案件質量;有的法律援助承辦單位將援助案件大多交由年輕律師和實習律師辦理,缺乏資深律師必要的指導,辦案質量不高。
(四)是經濟困難證明缺乏完善的制度。1、雖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但公民如何證明自己達到經濟困難標准,現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實踐中的做法是要求公民提供鄉鎮或者街道政府蓋章確認的經濟困難證明。申請人到鄉鎮街道出具證明較為困難,一是街道未必配合;二是街道未必了解情況,也不願出具。2、對於申請人提供的經濟困難證明是否屬實,以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和財力幾乎無法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五)是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銜接機制和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不完善。1、在《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十八條做出了救助應援助,援助應救助的規定,但相互之間的銜接缺乏具體的制度。2、刑事法律援助與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做出了規定,但目前與公安、檢察尚無明確有效的配合機制。
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不但要向人民群眾宣傳,還要向領導幹部宣傳,讓他們真正意識到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事業,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事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從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等方面保障法律援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辦案質量方面。應建立資深律師優先辦案制度,根據律師專業優勢,建立資深律師名錄,根據案件分類,優先指派相關專業的資深律師承辦。因縣區律師人數較少,專業面較窄,對有些專業案件指派律師可打破地域限制。
(三)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1、建立最低經費保障標准。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一項社會事業,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財政負擔,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時,應當根據當地人口,建立起政府對法律援助的最低經費保障標准。2、積極開辟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捐助,但如何接受、由誰接受捐助卻沒有明確。可參照慈善基金和光彩基金的模式,在市、縣(區)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依法募集社會的捐助。也可在慈善基金中設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通過慈善基金會接受社會捐助,並明確政法系統的捐助列入法律援助專項基金,用於法律援助事業。
(四)建立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只是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因此,應在全省或全市范圍內制定統一的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我們的做法是讓村居、鄉鎮街道司法所、民政所參與出具經濟困難證明,並由司法所代為向申請人單位或村居核實。這樣不但了解情況,也方便申請人。
探索建立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免審查經濟困難制度。應與民政部門聯系,建立困難群眾資料庫,將城鎮低保、農村低保等群眾納入,凡是困難群眾資料庫中的,申請法律援助均免審查經濟狀況。這樣方便群眾,無需申請人再到村居、鄉鎮街道開經濟困難證明。
(五)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的銜接應由司法行政機關與法院聯合出台具體規定,就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轉司法救助程序、公函樣式和負責部門作出具體規定。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我們的做法是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派代理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直接與申請人簽訂協議,安排律師代理訴訟。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應由政法委牽頭盡快建立。刑事法律援助我們與法院的做法是由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定辯護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指派律師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