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法律因素導致公司形象危機
1. 舉出你身邊或你所知道的 因法律風險給企業造成較大損失的 例子,有什麼教訓
三、大公司法律風險防範失策的典型案例
1、中國人壽在美國被投資者集體訴訟案
2003年12月,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人壽」)同時在紐約交易所和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募集資金達到34億美元,成為當年全球最大的股票上市。但是,成功上市的喜悅還未散去,2004年1月30日,中國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公布了2003年度的審計報告。該審計報告披露,中國人壽的前身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存在重大違規行為,涉嫌各類違規資金約54億元人民幣。2004年3月16日,由美國投資者聘請的代理律師事務所Milberg Weiss宣布,其擬代理投資者對中國人壽提起集體訴訟,稱中國人壽及其部分高級管理人員違反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在中國人壽募股期間沒有披露不利事實。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人壽集團已經向中國政府繳納了稅金和罰金總計約6749萬元人民幣。中國人壽案件集中反映了國內企業在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同時,必須尊重並遵守市場規則和當地監管規定,否則將面臨巨大的法律風險。
2、華為——思科知識產權訴訟案
2003年思科系統有限公司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庭正式對中國華為公司及華為美國分公司軟體和專利侵權提起訴訟,思科提出了巨額的賠償要求。這是一場全方位考驗兩家公司資源與能力的戰斗,在媒體、客戶、合作夥伴、政府資源、技術實力、法律武器組成的數個鏈條上,戰斗全面開始。思科與華為的訴訟案最終以和解告終。在本案中,雖然華為可能沒有向思科進行賠償,但是現在退出整個美國市場對於剛剛開始國際化布局的華為來說不啻於當頭一棒。
3、長虹——APEX貿易糾紛案件評述
四川長虹集團(下稱長虹)與美國具有華人背景的APEX Digital(下稱APEX)的「貿易欺詐案」曝光後,2003年1月7日,長虹發布公告稱,目前賬面上仍有46750萬美元欠款未能收回。長虹第三季季報顯示,公司凈資產為132.15億元人民幣,這4.6億美元相當於凈資產的近30%。盡管2003年底,長虹總部就專門派出高層去美國與APEX和季龍粉就應收賬款問題進行交涉,但在未果的情況下2004年初長虹卻又發了3000多萬美元的貨給APEX。其後長虹又多次邀請APEX董事局主席季龍粉面談解決但都被季以種種理由推掉。2004年12月14日,長虹被迫在洛杉磯高等法院起訴APEX。從法律角度來看,銷售合同最關鍵的法律風險就是付款。作為銷售方可以根據交易實際情況採取多種方式來控制對方不付款的法律風險,如簽署信用證、保留貨物所有權、寄售、價款擔保、保證、現金擔保、貨物自主回收權、中止履行、強制履行、有效的爭議解決手段等等。針對銷售活動所在國或地區的不同,中國企業應當與熟悉當地法律規定和實際做法的法律顧問緊密配合,在合同中做出相應規定,將法律風險防範於未然。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對於企業與合同相關的法律風險防範和管理來說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 關於政治環境對於企業營銷經營的影響
1、國際政治環境對市場營銷的影響是不可逆轉、難於預測、直接的。許多跨國或者進出口企業要在國際政治環境中規避這一影響就要從以下方面分析:企業要按照國際的規定,生產和經營國家允許的行業和產品。同樣企業應尊重東道國的宗教信仰、習俗、文化、民族差異,特別要注意文化禁忌。
2、企業在選擇東道國的時候,應從政治體制、穩定程度、相關的法律政策、戰亂等考慮。同樣政治體制、穩定程度、相關的法律政策、戰亂等也要引起企業選擇東道國。
3、同時尋求當地的合作者, 利用當地的合作者在東道國的關系與影響, 減少各種障礙, 增進企業對東道國社會各方面的了解, 從而減少政治風險; 保持技術上的不可替代性, 迫使東道國在投資, 生產上採取合作的態度; 已在當地籌措資金的方式盡可能的減少來自國外的資金比例; 保持低水平的固定資產投資; 搞好公共關系也是規避營銷的重要方法。
拓展資料
一、簡介
企業營銷戰略是企業市場營銷管理思想的綜合體現,又是企業市場營銷決策的基礎。認為制定正確的企業市場營銷戰略,是研究和制定正確市場營銷決策的出發點。企業營銷戰略的選擇又取決於各個公司的規模和在行業中的地位。在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中根據各公司在行業中的份額,將其分為領導者、挑戰者、追隨者或利基者。
二、特點
市場領導者掌握了40%的市場份額,該公司擁有整個市場中最大的市場份額,另外的30%市場份額掌握在市場挑戰者手中,而且正在為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而努力。還有20%掌握在市場追隨者手中,他們是在試圖維持眼有的市場份額,並不希望擾亂市場的局面。剩餘的10%被市場利基者控制,這些公司存在於那些大公司所不感興趣的小細分市場。正是因為此企業根據自己在市場中的定位有了企業營銷戰略。
三、領導戰略
市場領導者在整個市場中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在價格變化,新產品開發,銷售渠道、分銷渠道見著、促銷戰略等方面對行業內其他公司起著領導作用,比如國內的聯想電腦、海爾、紅塔國外的通用汽車、英特爾、沃爾瑪等。作為市場的領導者他們營銷戰略的核心就是保持其原有的領導地位。
3. 產生企業危機的原因
造成企業危機的原因多種多樣,危機的種類不同,原因各異,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例如:由於企業運營在變動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中,政府法律、技術變遷、競爭者競爭戰略、社會結構急劇變化、全球性競爭趨勢都在變化之中.企業對宏觀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的判斷出現重大失誤,經營理念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的扭曲,企業戰略決策失誤,企業整體素質低下,經營管理不善,使得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下降,企業處理與利益相關群體糾紛時出現嚴重失誤,或出現不可抗力等諸多因素都可能導致企業發生嚴重危機.
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危機的表現和一般運營管理面臨問題不同的特點.
1.突發性.盡管有的危機可能有很長的潛伏期,但它的表現形式必然是帶有突然爆發的特點.例如康泰克PPA事件、南京冠升園陳餡月餅事件等,都是在企業毫無准備的情況下發生的,給企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混亂和驚恐.
2.不確定性.危機的形態多種多樣,很少是由獨一因素造成,多是由企業內部條件及外部環境的變化等錯綜復雜的因素互動而導致的.給突發性危機事件的預測、後果的預計和處理帶來種種困難.並超過企業和公眾對它的認知水平,當事人對危機的成因、發展趨勢和足夠的知識儲備,顯得危機具備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企業缺乏危機管理機制,可能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3.嚴重破壞性.由於突發危機的不確定性和危機造成的連鎖反應將是一個加速發展的過程,從初始的經濟損失,直至苦心經營的品牌形象和企業信譽毀於一旦.尤其是後者,如處理不當,將給企業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和最致命的打擊,並威脅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甚至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
4.敏感性和社會性.危機的爆發能刺激人們的好奇或恐懼心理,容易形成輿論、新聞媒介關注的熱點.在現代傳媒十分發達的今天,企業發生的危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給企業解決危機造成難度.
5.處理的非程序化.盡管危機中含有轉機,但是轉機是有條件的,決不代表轉機會必然降臨.要求在有限信息、有限資源、有限時間和無章可循條件下,以人性化的方法直面危機,並作出決策.隨著事態的演變,拖延只會使危機決策和處理更加沒有選擇的餘地.
企業危機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危機有如人的生命周期一樣,從誕生、成長、成熟到死亡危機等不同的四個階段,具有不同的生命特徵.危機盡管可能會經歷生命周期等幾個階段,但只要處理得當,危機可能永遠無法誕生,但是可以不經成長及成熟等階段,即在微機處理的過程中遭徹底消滅.掌握企業危機的發展階段的特徵,對處理和化解危機至關重要.因為企業危機的每個階段,皆具有特殊的徵兆,因此企業應根據各種特徵來辨別危機發展的階段,並進而開始著手處理.決不能等到危機爆發,才在震撼中得知危機爆發的消息,這也是學習型企業和被淘汰型企業之間最大分野.
危機醞釀期:一般來說企業危機都是從漸變、量變,最後才形成質變,而量變是危機的成型與爆發,並且危機是由多個因素動態發展的結果,因此潛藏危機因素的發展與擴散是危機管理的重要階段.
危機爆發期:突破危急的預警防線,企業危機便進入暴發期,並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如果不能立即處理,危機將進一步上升,其殺傷范圍與強度會變得更為嚴重.
危機擴散期:企業危機發生後,會對其他領域產生連帶影響,有時會沖擊其他領域,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危機.
危機處理期:該階段進入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後續發展完全取決於危機管理決策者的專業能力.通過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將其消滅於萌芽之中是最佳的危機處理途徑.
處理結果與後遺症期:企業危機經過緊急處理後,可能得到解決,但無效的處理,可能使企業危機的殘余因素經過發酵,使危機重新進入新一輪醞釀期.
許多企業可能認為,在危機後遺症期和處理期,危機風暴似乎已過,企業的主管壓力不再那麼強.但是,如果企業危機未能徹底解決,所疏忽的危機可能在後遺症期卷土重來,使危機不經醞釀期而再度被引爆.
我國許多企業缺乏危機管理理論知識、面臨危機,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劍療法,忽視對危機全方位的鳥瞰,缺乏針對實質問題、根源加以解決的綜合能力.另外,企業缺乏危機管理意識和科學的危機預警機制,採用「鴕鳥政策」式的逃避態度,妨礙了科學理性的決策並導致防範危機行動的遲緩,普遍缺乏危機決策管理方面的知識培訓和實務訓練,危機處理手段簡單、生硬,缺乏有效協調.一些企業在突發事件爆發的危急時刻,驚慌失措,不敢公開或拖延公開事件真相以及正在採取的措施,或鐵將軍把門,或圍追封堵記者,萬般無奈派出的發言人多是「無可奉告」之類的不合作言辭,缺乏利用現代傳媒手段進行形象管理的意識和專業化危機管理能力.
大量企業成功與失敗的案例足以證明缺乏危機管理機制的企業是沒有競爭力可言的.企業應該建立包括危機爆發前的預警機制、危機爆發後的危機處理和事後管理的管理機制.有效地開展危機管理,預防、妥善處理危機,把危機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進而化險為夷,甚至將危機化為轉機,以提升其綜合競爭能力.
1.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預警與防範機制、富有應變能力的決策系統和及時暢通的溝通系統,以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預警和防範能力.無數案例經驗證明,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及時尋找危機根源、本質及表現形式,弄清危機的類型及特徵,並分析它們所造成的沖擊,應針對具體問題,隨時修正和充實危機處理對策,通過降低風險和緩沖管理來更好地進行危機管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格羅夫,在價值五億美元的有缺陷的英特爾奔騰晶元必須被召回並更換的災難性事件後,出版的《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一書中說道,商業成功飽含自身毀滅的種子.商業環境變化不是一個連貫的過程,而是一系列亮點或者「戰略轉折點」,一個公司運營的基礎突然發生變化並且沒有預先的警告,這些點的出現可能意味著新的機會或者是終點的開始.經歷一個戰略轉折點意味著混亂、不確定和無序.變化就像生一場病,只有預警與防範機制強大的公司才能成功地應對.
所以,為有效防範突發性事件的發生,企業必須對突發事件危機發生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的系統分析和預警研究.危機過程的系統分析和預警機制包括:建立起高度靈敏、准確的信息監控系統,及時收集相關信息並加以分析處理,根據捕捉到的危機徵兆並制定對策,從根本上減少乃至消除發生危機的誘因,把危機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例如採取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自我診斷,找出薄弱環節,以便採取措施.把危機管理納入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內容,建立專門的危機預警機構,定期開展潛在危機預測和分類工作,分析預計危機情景,審定各種危機預防措施,根據危機應變計劃進行定期的摸擬訓練,以檢測已擬定的危機應變計劃是否充實和可行.
2.突發事件既充滿「危機」,也包含著「機遇」,企業處理危機時,要將其看成是展示企業是好公民形象的機會,並將「危機時應首先考慮公眾和消費者利益」作為最高危機處理原則,以最快的速度確定危機的性質以及危機的影響范圍,根據危機發生的各個階段的特點,制定危機處理對策,力求在危機損害擴大之前控制住危機.企業在處理危機時應從企業的宗旨和社會責任出發,把公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盡量為受到危機影響的公眾彌補因危機帶來的損失,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主動邀請權威部門和新聞媒體參與調查和處理危機的全過程,以增強公眾對企業危機處理的信賴感,恢復企業在利益相關群體中的形象.
3.加強危機的事後管理.突發事件的危機事後管理是整個危機管理的最後環節,除通過具體措施繼續關注、關心和安撫公眾和相關利益群體,做好恢復和提升企業形象的事後管理外,還應該包括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相關預防和處理的全部措施進行系統的調查,對危機管理工作進行科學和全面的評價,分析危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綜合歸類,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修改和完善危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並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以提升企業危機管理能力.
4.企業應該掌握利用現代傳媒手段進行形象管理的意識和專業化危機管理能力.在一個更加開放的社會環境中,用「捂」的心態來處理危機,只會把危機推向更糟的境地.
企業公關危機發生後,充分利用公共關系和媒體,與相關利益群體建立良好的合作與溝通關系,坦誠地向社會公眾及新聞界說明造成危機的原因,掌握宣傳報道的主動權,通過合適的公關策略完全可以化危機為機遇,贏得媒體和公共輿論對企業的理解、信任和合作,維護甚至提升企業良好的公眾形象.
5.應加強對危機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制度創新.如果突發事件處理不當,危機管理作為一門新興的管理科學,在發達國家企業得到普遍應用.我國企業應該分析和研究國內外企業危機管理的成功與失誤案例,汲取在危機管理中經驗和教訓,結合企業所在行業的特點,研究適合自身產業特點的危機管理模式,把降低各種突發事件的危害程度、降低危險系數作為提升企業競爭能力的一個重要目標,以提高企業防範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任何一家企業,無論成功與否,在發展的道路上都可能遇到危機.沒有經歷過危機的企業不是成熟的企業.正如古希臘一位哲學家曾經這樣說過:「人類的一半活動是在危機當中度過的」.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企業的發展、壯大以及滅亡,50%的機遇是在危機發生時或處理危機的情況下產生的.只要企業建立健全了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就能夠成為一家真正具有綜合競爭能力的企業.
4. 公共關系危機的危機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公共關系危機有以下的類型:
1、存在的狀態
一般性危機:一般性危機主要是指常見的公共關系糾紛。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共關系糾紛還算不上真正的危機,它只是公共關系危機的一種信號、暗示和徵兆。只要及時處理,做好工作,公共關系糾紛就不會轉向公共關系危機,甚至於造成危機局面。
重大危機:所謂重大危機,主要是指企業的重大工傷事故、重大生產失誤、火災造成的嚴重損失、突發性的商業危機、大的勞資糾紛等。它是公共關系從業人員面臨的必須及時處理的真正危機。如產品或企業的信譽危機、股票交易中的突發性大規模收購等,公關人員必須馬上應付處理,最好在平時就有所准備。
2、危機同企業的關系程度以及歸咎的對象
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內部的公共關系危機稱為內部公關危機。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之內。或者,這種危機的發生主要是由該企業的成員直接造成的,危機的責任主要由該企業內部的成員承擔。
外部公關危機:外部公關危機是與內部公關危機相對而言的。它是指發生在企業外部,影響多數公眾利益的一種公關危機。本企業只是受害者之一。
3、危機給企業帶來損失的表現形態
有形公關危機。這種危機給企業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損失,憑借肉眼即可觀測到這些損失。如房屋倒塌、爆炸、商品流轉中的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1989年6月,成都市最大百貨商場成都人民商場被燒毀,造成上億元損失。成都人民商場遇到的危機就屬於有形危機。
無形公關危機。給企業帶來的損失表現得不明顯的危機,稱為無形公關危機。給任何一個企業的形象帶來損害的危機,皆屬於無形公關危機。如果不採取緊急有效的措施阻止,已受損害的企業形象將使企業蒙受更大的損失。
(4)政府法律因素導致公司形象危機擴展閱讀:
危機公關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1、保證信息及時性
危機很容易使人產生害怕或恐懼心理,因此保證信息及時性,讓受眾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情況,對危機公關至關重要。
2、保證受眾的知情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公眾對話語權的訴求越來越強烈。當危機發生時,所有危機受眾都有權利參與到與之切身利益相關的決策活動。危機公關的目的不應該是轉移受眾的視線,而是應該告訴受眾真相,使他們能夠參與到危機管理的工作中來,表現出積極合作的態度。
3、重視受眾的想法
危機發生時,受眾所關注的並不僅僅是危機所造成的破壞或是所得到的補償,他們更關心的是當事方是否在意他們的想法,並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他們發現當事方不能做到這些,就很難給予當事方以信任,化解危機也就變得更加困難。
4、保持坦誠
始終保持坦誠的態度,面對危機不逃避,敢於承擔責任,就容易取得受眾的信任和諒解。危機公關的首要目的也就在於此,保持坦誠是保證危機公關得以有效實施的基本條件。
5、保證信源的一致性
危機公關中最忌諱的就是所傳遞的信息存在不同,這樣很容易誤導公眾和破壞危機中所建立起來的信任。如果當事方不能保證信息的一致性,那麼危機管理將無從談起。
6、保證與媒體的有效溝通
媒體在危機公關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信息的傳遞著,也是危機事件發展的監督者,所以保證與媒體的有效溝通直接影響了危機公關的走向和結果。
7、信息要言簡意賅
在危機公關過程中,受眾和媒體沒有興趣去聽長篇大論,他們需要的是言簡意賅的核心內容,實時掌握事件的最新發展,內容還要通俗易懂,有利於傳播。
8、整體策劃
危機公關雖然是因某個事件而發起的,具有不確定性,但制定危機公關方案時,需要站在整體的角度進行全面縝密的策劃,才能保證危機公關的有效性。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公共關系危機
網路-公關危機
5. 公關危機的類型及處理方法有哪些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公關危機即公共關系危機,是公共關系學的一個較新的術語。它是指影響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對組織的生存、發展構成威脅,從而使組織形象遭受損失的某些突發事件。 公共關系危機現象很多,如管理不善,防範不力,交通失事等引發的重大傷亡事故;廠區火災,食品中毒,機器傷人等引發的重大傷亡事故;地震、水災、風災、雷電及其他自然災害造成的重大損失;由於產品質量或社會組織的政策和行為引起的信譽危機等等。對這些危機事件處理不當,將會對社會組織造成災害性的後果。
公關危機的類型
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公共關系危機有以下的類型: 1、從存在的狀態看,公共關系危機可劃分為一般性危機和重大危機。 1)一般性危機。一般性危機主要是指常見的公共關系糾紛。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共關系糾紛還算不上真正的危機,它只是公共關系危機的一種信號、暗示和徵兆。只要及時處理,做好工作,公共關系糾紛就不會轉向公共關系危機,以至於造成危機局面。 2)重大危機。所謂重大危機,主要是指企業的重大工傷事故、重大生產失誤、火災造成的嚴重損失、突發性的商業危機、大的勞資糾紛等。它是公共關系從業人員面臨的必須及時處理的真正危機。如產品或企業的信譽危機、股票交易中的突發性大規模收購等,公關人員必須馬上應付處理,最好在平時就有所准備。 2、從危機同企業的關系程度以及歸咎的對象看,公共關系危機可分為內部公關危機和外部公關危機。 1)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內部的公共關系危機稱為內部公關危機。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之內。或者,這種危機的發生主要是由該企業的成員直接造成的,危機的責任主要由該企業內部的成員承擔。 2)外部公關危機。外部公關危機是與內部公關危機相對而言的。它是指發生在企業外部,影響多數公眾利益的一種公關危機。本企業只是受害者之一。 從這一角度具體劃分公關危機的類型時,內部和外部是相對的。因為有些公關危機的發生,內部和外部原因都有,所承擔的責任大小也相差不多。故對具體公關危機的劃分與處理必須具體分析,恰當處理。如,謠言引起的危機;政府政策引起的危機;有關團體或機構公布某些信息而導致的危機;由於恐怖破壞活動引起的危機;涉及法律問題(如打官司)而引起的危機;涉及種族、宗教、文化差異、性別歧視等社會問題而引起的危機;涉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而引起的危機;敵意收購帶來的企業重組危機;組織的計算機網路被「黑客」襲擊而導致的危機;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導致的危機;環保問題引起的危機。 3、根據危機給企業帶來損失的表現形態看,公共關系危機有兩種,即有形公關危機和無形公關危機。 1)有形公關危機。這種危機給企業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損失,憑借肉眼即可觀測到這些損失。如房屋倒塌、爆炸、商品流轉中的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1989年6月,成都市最大百貨商場成都人民商場被燒毀,造成上億元損失。成都人民商場遇到的危機就屬於有形危機。 2)無形公關危機。給企業帶來的損失表現得不明顯的危機,稱為無形公關危機。給任何一個企業的形象帶來損害的危機,皆屬於無形公關危機。如果不採取緊急有效的措施阻止,已受損害的企業的形象將使企業蒙受更大的損失。
關危機的特點
1、必然性和普遍性 危機的必然性是指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公共關系就會有公共關系危機。這是因為: 首先,由於人們主觀認識的局限性和客觀規律的隱蔽性,使人們認識規律,駕馭規律的能力必然會存在偏差,所以任何的錯誤都可能變為現實。 其次,公共關系是一個層次眾多的大系統,包括了許多彼此聯系的復雜的子系統,是一個多輸入,多輸出,多干擾的主控系統,不確定因素的復雜性增加了危機產生的必然性。 再次,信息傳播是公共關系不可或缺的因素,公共關系過程,是一種信息傳播過程,更是一種控制過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就是信源通過信道向信宿傳遞並引發反饋的過程。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由於噪音的干擾勢必產生失真現象,失真即有誤差,誤差導致錯誤,錯誤導致危機。 最後,任何策劃和決策都以信息為基礎,而且方案的執行過程也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信息經過多層系,多渠道,多階段的傳輸之後,其失真現象必趨嚴重,導致系統的穩定性減弱,一旦震盪度加大,危機便接踵而至。 所以任何一個社會組織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都遇到性質不同,表現形式各異的危機。1985年,美國萊克西肯傳播公司對美主要企業領導人的一項調查表明,89%的領導人認為「企業發生危機如同死亡和稅收一樣,都是不可避免的」。 2、突發性和漸進性 公共關系危機事件是一種突發性事件,但往往是漸進式的形成。它的發生常常是在意想不到,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爆發的,它是不可預見的或不可完全預見的。由於公共關系大系統是開放的,每時每刻都處在與外界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和流動之中。其任何一個薄弱環節都可能因某種偶然因素而致失衡,崩潰,形成危機。它具有突發性特徵,也具有不可預測性的特徵。從本質上講,公共關系危機的爆發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危機從其自身發展來說,一般由四個階段:前兆期——加劇期——處理期——消除期。 前兆期:危機的隱患初露端倪,向組織發出警告。大量事實表明,它是一個轉折點,這時危機處在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此時重要的是如何使這種狀態向好的方面轉化,扼制住它向壞方向轉化的可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如果對前兆期的危機信號熟視無睹,它就會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形成組織公共關系危機的爆發,並迅速蔓延,產生連鎖反應,使公眾與組織關系突然惡化,使企業措手不及。 加劇期:危機的加劇期已經到來,就不會自行消失。這時,問題暴露,公眾投訴,媒介追蹤,聲譽大降。這個時期,企業或社會公眾已較清楚地了解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有關當事人介入行動,同時安排搶救工作。一旦進入危機加劇階段,只能使任何控制危機的努力變成對損失程度的控制。 處理期:處理期是危機災難發展到頂峰的時期,搶救工作進入關鍵階段。在此時期,公關機構設立信息中心,按時把搶救工作的最新消息傳送給媒介人士。搶救期短則一兩天,長則持續幾個星期或更長時間。在發表各種消息時,一定要堅持「公開事實真相」的原則,以避免新聞媒介和社會公眾的猜疑、質詢。危機的處理期一般包括調查情況,自我分析,安撫公眾,聯絡媒介等工作。 消除期:消除期是指評估工作開始,搶救工作告一段落。在這一時期,除著手准備詳細的調查報告外,主管部門和公關部門都還需要做一些具體的事,妥善處理危機後期工作,安撫人心。同時,依靠公共關系手段消除影響,矯正形象。 3、嚴重性與建設性 危機事件作為一種公共事件,任何組織在危機中採取的行動和措施失當,將使企業的品牌形象和企業信譽受到致命打擊,甚至危及生存。由此,為了應對各種突發的危機事件,西方現代企業一般都將其納入管理的內容,形成了獨特的危機管理機制。例如,倫敦證卷交易所為避免企業危機對股市的沖擊,就提出了新規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制訂危機管理計劃,建立危機管理機制,並要定期提交危機預測分析報告。 危機在本質上或事實上對社會組織產生的破壞性是巨大的,必須盡力防範和阻止。但是既然危機爆發了,暴露了組織存在的問題,更是給組織提供了一個檢視自我應對風險能力的機會,危機的恰當處理也會帶給組織新的收獲。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危機=危險+機遇。 公共關系危機爆發之後,組織的公共關系系統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中,有效的公共關系工作必定會在原本無序的公關狀態中建構更牢固的公共關系大廈,使無序走向有序。認識危機的建設性,才會採取主動姿態,沉著冷靜,滿懷信心地面對危機,從中尋找和抓住任何可能的機會;認識危機的建設性,才有可能認識到公共關系危機在破壞公共關系良好狀態的同時,也為組織建立富有競爭力的聲譽,樹立組織的形象和為組織的重大問題的解決創造了機會。 4、緊迫性和關注性 公共關系危機總是在短時間內突然爆發,使組織立刻處於備戰狀態,要求公關人員第一時間全面掌握事實真相。危機爆發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又令人矚目。它常常會成為社會和輿論關注的焦點和討論的話題,成為新聞界爭相報道的內容,成為競爭對手發現破綻的線索,成為主管部門檢查批評的對象。 總之,組織公共關系危機一旦出現,它就會像一顆突然爆炸的炸彈,在社會中迅速擴散開來,對社會造成嚴重的沖擊;它就會像一根牽動社會的神經,迅速引起社會各界的不同反應,令社會各界密切注意。
公關危機的處理原則
1、及時——首要原則。 2、誠懇——關鍵。 3、准確——前提。 4、冷靜 5、全面 6、公正 7、靈活 8.適應變化
6. 公關危機的類型
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公共關系危機有以下的類型:
1、從存在的狀態看,公共關系危機可劃分為一般性危機和重大危機。
1)一般性危機。一般性危機主要是指常見的公共關系糾紛。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共關系糾紛還算不上真正的危機,它只是公共關系危機的一種信號、暗示和徵兆。只要及時處理,做好工作,公共關系糾紛就不會轉向公共關系危機,以至於造成危機局面。
2)重大危機。所謂重大危機,主要是指企業的重大工傷事故、重大生產失誤、火災造成的嚴重損失、突發性的商業危機、大的勞資糾紛等。它是公共關系從業人員面臨的必須及時處理的真正危機。如產品或企業的信譽危機、股票交易中的突發性大規模收購等,公關人員必須馬上應付處理,最好在平時就有所准備。
2、從危機同企業的關系程度以及歸咎的對象看,公共關系危機可分為內部公關危機和外部公關危機。
1)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內部的公共關系危機稱為內部公關危機。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之內。或者,這種危機的發生主要是由該企業的成員直接造成的,危機的責任主要由該企業內部的成員承擔。
2)外部公關危機。外部公關危機是與內部公關危機相對而言的。它是指發生在企業外部,影響多數公眾利益的一種公關危機。本企業只是受害者之一。
從這一角度具體劃分公關危機的類型時,內部和外部是相對的。因為有些公關危機的發生,內部和外部原因都有,所承擔的責任大小也相差不多。故對具體公關危機的劃分與處理必須具體分析,恰當處理。如,謠言引起的危機;政府政策引起的危機;有關團體或機構公布某些信息而導致的危機;由於恐怖破壞活動引起的危機;涉及法律問題(如打官司)而引起的危機;涉及種族、宗教、文化差異、性別歧視等社會問題而引起的危機;涉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而引起的危機;敵意收購帶來的企業重組危機;組織的計算機網路被「黑客」襲擊而導致的危機;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導致的危機;環保問題引起的危機。
3、根據危機給企業帶來損失的表現形態看,公共關系危機有兩種,即有形公關危機和無形公關危機。
1)有形公關危機。這種危機給企業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損失,憑借肉眼即可觀測到這些損失。如房屋倒塌、爆炸、商品流轉中的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1989年6月,成都市最大百貨商場成都人民商場被燒毀,造成上億元損失。成都人民商場遇到的危機就屬於有形危機。
2)無形公關危機。給企業帶來的損失表現得不明顯的危機,稱為無形公關危機。給任何一個企業的形象帶來損害的危機,皆屬於無形公關危機。如果不採取緊急有效的措施阻止,已受損害的企業的形象將使企業蒙受更大的損失。
7. 危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
一、 危機解析。
危機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准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並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主要有以下特點:
1、意外性:危機事件爆發的具體時間、實際規模、具體態勢和影響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2、聚焦性:進入信息時代後,危機的信息傳播比危機本身發展要快得多。媒體對危機來說,就像大火借了東風一樣;
3、破壞性:不論什麼性質和規模的危機,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給企業造成破壞,造成混亂和恐慌,而且由於決策的時間以及信息有限,往往會導致決策失誤,從而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
4、緊迫性:對企業來說,危機事件一旦爆發,其破壞性的能量就會被迅速釋放,並呈快速蔓延之勢,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危機會急劇惡化,使企業遭受更大損失。
正如哲人所說,危機就如死亡與稅收,對社會與組織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人類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不斷解決危機、戰勝危機的歷史,特別是全球化的今天,危機將不可避免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綜觀中國當今社會與經濟形勢,在嚴峻國際經濟態勢與國內政治局勢的雙重影響下,中國企業經營環境更是危機四伏,風險叢生,稍有疏忽就會遇到質量瑕疵、勞工糾紛、安全事故、媒體暴光等方面危機事件。
中國企業的發展與成長,從來都是不平坦的,企業平均壽命很短,在中國企業短短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就曾出現過因危機事件而迅速倒掉的三株、三鹿、愛多、巨人、冠生園等知名企業,也有不少像國美、創維、伊利、蒙牛等企業因危機事件而曾深陷困境。
相信聰明的中國企業家,早對這一發展趨勢有了足夠的了解與認識,也具備一定危機與風險意識,甚至有一些企業已提前做好相應准備,並把危機與風險管理納入到企業日常經營與管理中,但僅有這些仍是不夠的,無法完全避免危機的發生與有效化解危機。避免或有效處理危機事件核心是,企業家要在高度重視基礎上對發生危機根源具有高度敏感性,以及在發生危機後要有系統應對方案與良好控制能力,這也是中國企業在發展中必須面臨的巨大挑戰。面對不確定與險惡的經營環境,中國企業家應提前准備、高度重視,在發生危機後,用中國大智慧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繼續譜寫人類壯歌並再創企業發展傳奇。
二、應對原則。
1、態度要真誠。真誠態度,對危機事件處理非常有幫助,要讓相關人員感受到企業是真誠的,是勇於負責任的,在處理危機事件時,企業必須始終胸懷和保持對於所有危機利益相關人員的尊敬和誠懇,理解他們的訴求,並從他們的利益角度考慮,靠積極主動、一絲不苟與認真嚴謹工作,用真誠態度與實際行動,獲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最終認可並接受企業處理方案。
在危機處理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不信任發生,必須時刻注意權衡利弊,隨機而動,及時調整處理策略,切忌沖動或斤斤計較,需注重方式方法並廣泛溝通,適當時藉助權威機構力量,有效避免直接對抗,緩沖矛盾,採用相關人員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選擇相關人員信任與認可的處理機構。
2、反應要及時。處理危機事件,快速反應和高效處理是十分關鍵的。當企業發生危機事件時,必須在充分准備基礎上,在第一時間快速做出反應並統一口徑,誠懇表明態度與立場,以積極主動方式,正面回應問題與責任,及時消除發生危機根源,有效化解危機,將危機的損害降到最低。在危機事件處理中,要特別注意避免將時間和精力用於證明是不是企業的責任上面或拘泥於依法處理,耽誤時機,把企業置於更危險處境,甚至出現贏了官司丟了企業的局面,像三株、冠生園等。
3、決策要果斷。對危機事件處理,不同於企業日常經營,不能過度理性或追求完美,必須及時處理、果斷決策、注重效率,處理人員要有擔當勇氣與敏銳判斷能力,在對事件進行充分調查與了解並聽取相關專業人員意見後,依據法律與公理,果斷做出處理決定。
4、標准要統一。中國人都有很強的攀比心理,不患貧而患不均。企業在處理危機事件時,要特別注意相關人員心理,必須堅持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具體處理方案設計上。
5、過程要透明。為有效化解危機,避免危機事件中相關人員不信任,企業一定要堅持處理方案與過程透明,及時告知相關信息並解答他們疑問,適當時邀請政府參與和監督,充分保障相關人員知情權,讓他們真實感受到企業在處理上誠意,處理方案是客觀公正與一視同仁的。
6、處理要合法。在危機事件處理中,始終要堅持的一個原則是,整個處理方案與過程要合法,可以按高於國家法律標准或要求去處理,但決不能因為處理危機事件而又去從事違反法律的事情,否則將會把自己置身於更加被動處境,更不利於危機處理。
三、具體策略。
1、成立專門機構。危機事件給企業進行有效決策和回應的時間極短,稍有失誤,很可能將自己置身於更加危險處境,企業在處理危機事件中,必須具有很強的管理能力,能在很短時間內解決問題並控制局面。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企業都長期設有處理緊急狀態的機構,而我國各級政府與大多數企業基本沒有常設性危機管理機構,只能在危機爆發時才設立臨時性組織,從而使應對危機時顯得被動。
危機事件處理,關鍵在人。當發生危機事件後,企業必須高度重視並根據危機事件的性質與可能造成後果,在第一時間成立專門處理機構,確保有足夠能量與級別的人員參加。專門機構應明確分工、責任清晰,有權調動企業所有資源,並享有足夠的特殊權利,充分保證專門機構反應速度、處理能力與決策效力。
2、收集全面信息。信息是判斷與決策的基礎,對危機事件相關信息的全面了解與把握,是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的前提,企業必須在危機發生後第一時間,建立起全面而系統的信息收集網,確保信息通暢並能及時反饋,將所有信息統一歸集,並及時進行整理和分析,供危機處理機構決策參考,做出更有效與合理的應對方案。
3、分析危機根源。萬物皆有因,危機事件也一樣。有的是因長期積累所致,也有的是因突發事件引起。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一定要分析和尋找危機根源與危機實質,只有及時找到危機根源與危機本質,就能對症下葯,及時化解危機。
4、藉助專家力量。在危機事件中,很容易發生相對人對企業處理結果或相關解釋不信任,引發矛盾升級,在適當情況下,藉助政府的力量或第三方具有一定公信力機構,是很有必要的,對不信任的化解會起到很好作用,應注重在適當時機,充分發揮專家或第三方在處理危機中的特定作用。
同時,危機事件的處理本身是一件很復雜、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大多是企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基本上都沒什麼處理經驗,如有相關專家能在第一時間參加到處理決策當中,可能會比僅有內部人員決策要更有效和科學,有利於危機解決。
5、制定應對方案。心與心的溝通,基於企業社會責任的真誠承諾與行動,是化解危機的有效之道,在發生危機事件後,企業應勇於擔當,合理滿足相關人員利益訴求,並有效引導到通過合法合規方式處理。
在涉及到相關利益人員危機事件,應盡早制定出詳細、科學、合理、可操作應對方案。應對方案應盡量考慮並保護危機利益相關群體利益,並選擇合理時間公布與實施。應對方案的好壞,對危機事件的處理非常關鍵,應在全面了解相關信息基礎上,通過廣泛聽取相關利益人員與專家意見,在充分討論研究後及時做出。
6、高效組織實施。有效組織實施具體處理方案,是危機事件處理核心環節,決定處理的成敗,也是對企業管理團隊與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驗。在危機事件處理中當應對方案制定並公布後,是不適合變更的,必須在全面考慮與權衡好各方利益後,再公布具體應對方案,但方案一經公布,應立即組織實施,高效完成,充分發揮全員力量,團結一心,共同為危機化解貢獻智慧與力量。
8. 什麼是政府形象危機
事實上,許多網路遍布企業形象策劃,樓主你說的是危機公關的一部分,我覺得你可以看看專業人士的情況下,如贏得互動,這種類型的公司的解決方案是更好的,更安全。
9. 政府法律,政治環境這兩個因素如何可能導致企業形象危機
有時候政府和政治職能危機的時候,為了特殊的需要,為了達到企業的標准,會做一些很直爽,而且是必須要做的強硬性規定,這樣有的時候一些企業為了危機肯定會走一些偏路,這樣就會影響企業的形象問題
10. 關於公關危機處理的問題
公關危機即公共關系危機,是公共關系學的一個較新的術語。它是指影響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對組織的生存、發展構成威脅,從而使組織形象遭受損失的某些突發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公共關系危機有以下的類型: 1、從存在的狀態看,公共關系危機可劃分為一般性危機和重大危機。 1)一般性危機。一般性危機主要是指常見的公共關系糾紛。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共關系糾紛還算不上真正的危機,它只是公共關系危機的一種信號、暗示和徵兆。只要及時處理,做好工作,公共關系糾紛就不會轉向公共關系危機,以至於造成危機局面。 2)重大危機。所謂重大危機,主要是指企業的重大工傷事故、重大生產失誤、火災造成的嚴重損失、突發性的商業危機、大的勞資糾紛等。它是公共關系從業人員面臨的必須及時處理的真正危機。如產品或企業的信譽危機、股票交易中的突發性大規模收購等,公關人員必須馬上應付處理,最好在平時就有所准備。2、從危機同企業的關系程度以及歸咎的對象看,公共關系危機可分為內部公關危機和外部公關危機。 1)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內部的公共關系危機稱為內部公關危機。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之內。或者,這種危機的發生主要是由該企業的成員直接造成的,危機的責任主要由該企業內部的成員承擔。 2)外部公關危機。外部公關危機是與內部公關危機相對而言的。它是指發生在企業外部,影響多數公眾利益的一種公關危機。本企業只是受害者之一。 從這一角度具體劃分公關危機的類型時,內部和外部是相對的。因為有些公關危機的發生,內部和外部原因都有,所承擔的責任大小也相差不多。故對具體公關危機的劃分與處理必須具體分析,恰當處理。如,謠言引起的危機;政府政策引起的危機;有關團體或機構公布某些信息而導致的危機;由於恐怖破壞活動引起的危機;涉及法律問題(如打官司)而引起的危機;涉及種族、宗教、文化差異、性別歧視等社會問題而引起的危機;涉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而引起的危機;敵意收購帶來的企業重組危機;組織的計算機網路被「黑客」襲擊而導致的危機;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導致的危機;環保問題引起的危機。 3、根據危機給企業帶來損失的表現形態看,公共關系危機有兩種,即有形公關危機和無形公關危機。 1)有形公關危機。這種危機給企業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損失,憑借肉眼即可觀測到這些損失。如房屋倒塌、爆炸、商品流轉中的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1989年6月,成都市最大百貨商場成都人民商場被燒毀,造成上億元損失。成都人民商場遇到的危機就屬於有形危機。 2)無形公關危機。給企業帶來的損失表現得不明顯的危機,稱為無形公關危機。給任何一個企業的形象帶來損害的危機,皆屬於無形公關危機。如果不採取緊急有效的措施阻止,已受損害的企業的形象將使企業蒙受更大的損失。 面臨公關危機時應該果斷採取應對行動,以便化解危機或把危機帶來的負面效應控制到最低。以下八項應對公關危機的策略可以有效化解危機,甚至起到積極的效果。1、把危機公關上升到一個戰略的高度危機發生後活動主辦方及運營方要由上至下全員參與其中,尤其是最高領導要非常重視,所有決策都要由最高領導親自頒布或帶頭執行,以確保執行的有效性。2、發現問題的本質與根源當發生危機時應該先客觀全面地了解整個事件,而後冷靜的觀察問題的核心,找出問題的關鍵及根源,研讀相關法規與規定,把問題完全參透,或聘請專業公司把脈支招,切不可急著拿一支掃帚就去救火,哪兒著火哪兒拍一下。3、比救火的速度更快些發生危機時就像堤壩上的一條裂縫一樣,馬上修補可以避免很多損失,但卻因為看似很小的問題,沒有引起重視或缺乏危機處理經驗等,而錯過了最佳處理時機,導致事件不斷擴大與蔓延。4、所有問題一肩挑起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把所有質疑的聲音與責任都承接下來,不能含糊其詞,不能態度曖昧,不能速度遲緩,而後拿出最負責任的態度與事實行動迅速對事件做出處理。5、溝通,溝通,還是溝通。矛盾的80%來自與缺乏溝通,很多事只要能恰當的溝通都會順利解決。當發生公關危急時溝通就是最必要的工作之一。6、讓別人為自己說話發生危機時若自身沒有問題,通常都會急於跳出來反駁,與媒體、受眾,甚至政府打口水仗,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即使是弄清楚了事實的真相也失去了公眾對其的好感,更容易導致事件的擴大。7、轉移視線當企業發生公關危機時,在妥善處理後要盡快把公眾視線吸引開,否則糾纏下去對企業會十分不利,但這種方式不是推委責任與瞞天過海,而是在正確採取措施並得到妥善處理後讓事件的餘震盡快結束。8、化患為利,危機中創造商機當企業發生公關危機事件後媒體與大眾的關注度很高,此時若企業危機公關手法得當不僅可以化解危機,還可以提高企業或品牌的知名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作為活動運營企業,所有的活動都是與公眾息息相關的,平時就應該防患於未然,建立危機防範預案,設立一條危險線,當企業的一些行為觸及這條危險線時馬上引起重視,及時處理,基本上可以防範絕大多數危機的發生,至少可以把危機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如果活動規模、聲勢較大,就應該設立專門負責處理企業危機的危機公關部門,以便敏感快速地作出反應,控制或迴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