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城市拆遷法律服務論文

城市拆遷法律服務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6-19 15:20:19

① 急求幾本關於房屋拆遷的參考文獻

[1]金榮標. 城市房屋拆遷中的公共利益在程序法上的界定——兼評《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六條[J]. 特區經濟,2008,(6).
[2]翁潔嵐. 建立拆遷價格評估制度 完善城鎮房屋拆遷工作[J].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
[3]王光玲. 城市房屋拆遷中被拆遷人財產權保護問題研究[D].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2010.
[4]宋麗琴. 淺談當前農村房屋拆遷中存在的若干問題[D]. 蘇州大學: 蘇州大學,2010.
[5]朱進. 城市房屋拆遷中公民權益的保護[D].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2010.
[6]白玫. 論我國公民財產權憲法保護制度的完善[D].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大學,2010.
[7]傅昌波. 城市房屋拆遷中如何依法行政[N]. 人民日報,2003-09-29
[8]汪元秋. 房屋拆遷中被拆遷人合法權益的憲法保障[J].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3).
[9]賈麗秋. 論城市房屋拆遷中被拆遷人利益的法律保護[D].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2007.
[10]程軒. 民盟成都市委建議修改《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N]. 人民政協報,2007-12-18(A03).
[11]丁萍. 加強城市房屋拆遷中被拆遷人權利保障[J]. 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9,(4).
[12]於穎. 城市房屋拆遷被拆遷人權益保護探討[J]. 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6,(1).
[13]陳成智. 城市房屋拆遷過程中被拆遷人權益保障問題研究[D]. 河北大學: 河北大學,2009.
[14]任偉. 城市房屋拆遷中被拆遷人財產權保護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2010.
[15]徐越. 城市房屋拆遷中被拆遷人財產權保護問題研究[D].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2008.
[16]本報記者. 城鄉房屋拆遷可獲合理補償安置[N]. 石獅日報,2010-08-12(002).
[17]本報記者 康慶. 行政強拆 必須先聽證[N]. 成都日報,2005-01-20(T00).
[18]安園. 房屋拆遷:保護被拆遷人利益[N]. 友報,2006-06-30(006).
[19]張掖市房屋拆遷管理辦公室. 堅持以人為本 嚴格以法拆遷 努力開創我市房屋拆遷工作新局面[N]. 張掖日報,2006-03-29(001).
[20]封海洋. 我國城市非住宅房屋拆遷估價技術初步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10,(12).
[21]陳海萍. 社會資本與拆遷戶維權行動——基於GS鎮SJ街房屋拆遷的個案研究[J]. 青年研究,2010,(6).
[22]甘露. 城市房屋拆遷中「公共利益」釋義[J]. 寧夏黨校學報,2011,(1).
[23]王靜. 房屋拆遷糾紛解決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完善[J]. 行政法學研究,2010,(1).
[24]吳旭鵬,張亞麗,劉秀華. 「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的房屋拆遷補償問題調查與思考[J]. 中國農學通報,2010,(6).
[25]徐國良,梅小麗. 城市房屋拆遷中土地使用權的保護[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2).
[26]吳小評. 城市房屋拆遷中的准公益項目初探——對公共利益的另一種類型化解讀[J]. 學術交流,2010,(3).
[27]趙希琴. 多時段航空影像在房屋拆遷管理中的應用[J]. 福建建築,2010,(5).
[28]張舒. 房屋拆遷問題之矛盾解析[J].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29]佟紹偉,蔡衛華. 城市房屋拆遷實質是土地使用權的收回與補償[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0,(6).
[30]王太高,姚俊,趙傑,趙堅. 城市規劃區內集體土地房屋拆遷制度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5).
[31]劉寧,梁宸. 房屋拆遷中土地使用權價值補償機制探討[J]. 城市發展研究,2010,(5).
[32]徐薇. 淺談測繪技術在房屋拆遷中的應用[J]. 城市勘測,2010,(S1).
[33]李趙奎. 論城市房屋拆遷中的行政裁決行為[J].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10,(2).
[34]王清. 國外城市房屋拆遷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35]法麗娜. 我國城市房屋拆遷中各利益主體權益及關系分析[J]. 城市發展研究,2010,(7).
[36]黃煒城,潘振宇,王鵬鯤. 論我國現行城市房屋拆遷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途徑[J]. 湖南農機,2010,(7).
[37]鍾少瑜. 淺析現階段城市房屋拆遷與補償問題[J]. 福建建設科技,2010,(5).
[38]李趙奎. 城市房屋拆遷許可行為的法律思考[J]. 行政與法,2010,(10).
[39]王亞利. 我國城市房屋拆遷中補償制度的完善[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
[40]吳翔華,唐德善,付光輝. 城市房屋拆遷市場化評估模式的實現方式[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41]陳國偉. 關於房屋拆遷沖突的經濟學探討[J]. 山西建築,2009,(11).
[42]魏鋒. 試論我國房屋拆遷補償制度的完善[J]. 特區經濟,2009,(6).
[43]張豪. 論房屋拆遷中土地使用權的收回模式——香港的啟示[J]. 中國土地科學,2009,(5).
[44]詹約倫,李雙元. 房屋拆遷中的公民憲法權力及其實現之實證分析[J]. 時代法學,2009,(3).
[45]甘露. 論城市房屋拆遷中的政府責任[J].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46]豆星星. 論我國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制度的完善[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4).
[47]張文保,韓曉斌. 房屋拆遷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 山西建築,2009,(27).
[48]康貞花. 試論城市房屋拆遷中政府職能的錯位及其對策[J].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49]李路明. 城市房屋拆遷問題探討[J]. 廣西城鎮建設,2009,(8).
[50]呂新建,陳青. 河北省城市房屋拆遷難及其對策研究[J]. 河北學刊,2009,(6).

② 誰能幫我找一篇關於舊城改造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及解決方案的論文

論文我不知道,但可建議你從這些方面考慮:一是舊城改造的模式(是以開發帶動還是以其他方式),這里主要是合同方面防範風險。二是關於拆遷補償的模式,這主要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有的地方比較寬裕一些,高於拆一還一。舊城改造最核心的問題,主要是拆遷補償的問題,也是最容易引發群體事件的,因此,也可單一地以此為內容行文。這里涉及到拆遷許可證的合法性問題、拆遷行政裁決問題等以及由此引發的行政訴訟問題。總之,舊城改造涉及的法律問題方方面面,可從一個方面著手,要是籠統地話,一本書都寫不完的,從目前情況來看,可以考慮從行政訴訟的角度結合目前司法系統著重調解,以此構建社會和諧的角度寫。

③ 楊會的學術論文

1、《論合同法定形式的欠缺》,《蘇東學刊》2004年第2期(獨著)
2、《善意取得制度理論基礎之再探究》,《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3期(獨著)
3、《論動產租賃物的轉租》,《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獨著)
4、《論租賃權的善意取得》,《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1期(獨著)
5、《論動產抵押物的轉讓——兼析動產物權公示方式之調整》,《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合著,第二作者)
6、《房屋承租人優先購買權制度之反思》,易繼明主編:《私法》2005年第2卷(獨著)
7、《論不動產相鄰權的定位》,《長白學刊》2007年第3期(獨著)
8、《論遺失物的善意取得——評<物權法>第107條》,《政法論叢》2007年第5期(獨著)
9、《論娛樂明星隱私權的限制——從「艷照門」事件說開去》,《西部法學評論》2008年第2期(獨著)
10、《論遺失物的所有權歸屬》,《黑龍江省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獨著)
11、《論佔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42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獨著)
12、《論附隨義務的界定》,《黑龍江省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合著,第一作者)
13、《淺論家庭暴力》,《山西省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獨著)
14、《芻議<侵權責任法>中共同危險行為的定位》,楊遂全主編:《民商法爭鳴》第2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獨著)
15、《淺析票據外觀性的一般理論》,《人民司法》2010年第7期(獨著)
16、《高樓墜物致害責任研究》,李少平主編:《天津法官論叢》第一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合著,第一作者)
17、《物權請求權與訴訟時效》,《河北法學》2011年第1期(獨著)
18、《城市房屋拆遷補償的程序構造》,《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3期(獨著)
19、《城市房屋拆遷補償的實體構造》,梁津明主編:《天津濱海法學》第2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年版(獨著)
20、《論房屋承租人優先購買權的司法保護——基於實體與程序的雙重視角》,《天津法學》2012年第1期(合著,第一作者)
21、《論共同危險行為人的過錯》,《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獨著)
22、《淺論共同危險行為責任的行為要件》,《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12期(獨著)
23、《利益平衡視野下的責任轉質生效研究》,《法律適用》2012年第12期(合著,第一作者)
24、《未履行勤勉義務的董事的追償權——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4款之正當化依據》,《人民司法》2012年第17期(獨著)
25、《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認定》,《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3年第1期(獨著)
26、《共同侵權行為的新界定》,《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1期(獨著)
27、《論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賠償范圍》,《沈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獨著)
28、《淺論間接結合行為的界定》,《法治研究》2013年第5期(獨著)
29、《論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補充責任的原因》,《河北法學》2013年第7期(獨著)
30、《從絕對主義到相對主義:共同加害行為連帶責任的承擔》,《吉首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6期(獨著)
31、《邏輯意義上的連帶責任和技術意義上的連帶責任:一對新概念的提出》,《南昌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獨著)
32、《指導性案例供需關系的實證研究》,《法律適用》2014年第2期(合著,第一作者)
33、《淺析母子公司間的控制——從界定的目的出發》,《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獨著)
34、《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不是共同侵權責任》,楊遂全主編:《民商法爭鳴》第8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獨著)
35、《論侵害生命權的損害賠償——以即時死亡與間隔死亡的區分為視角》,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57卷,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獨著)

④ 怎樣寫論文來論述鐵路沿線房屋拆遷問題

這是篇相關的論文,僅供參考
【摘要】鐵路建設項目點多、線長,征地拆遷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如果處理不當就會損害各方利益,影響征地拆遷進度,致使工程目標無法按時完成。為了切實做好征地拆遷工作,維護各方合法利益,推進鐵路項目順利實施,本文通過對我國鐵路建設征地拆遷主要工作內容與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闡述分析,並提出了建議和措施。
中國論文網 /1/view-7114125.htm
【關鍵詞】鐵路;征地拆遷;問題;對策

隨著政府不斷加大對鐵路建設的投資和規劃,我國鐵路建設步入了―個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根據資料顯示,我國到2020年將新增鐵路建設3萬km(盧春房,201l;),而公路建設到2015年將新增51.6萬km,兩者合在一起即新增54.6萬km。鐵路建設必然會涉及到征地拆遷,在人地關系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大面積進行征地拆遷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分析當前形勢下,征地拆遷工作有五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征地拆遷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錯綜復雜的工作;二是征拆工作是一項貫穿項目始終的工作;三是征拆工作是決定項目建設能否正常推進的關鍵或瓶頸;四是征拆工作已成為建設投資控制的重中之重;五是征地工作與社會穩定風險息息相關。可見,能否做好征地拆遷工作成為制約鐵路項目實施的關鍵問題。
一、鐵路建設征地拆遷工作的內容
1.征地:包括永久征地、臨時征地、回收鐵路已征地(既有線改擴建)。永久征地是指國家機關和軍事項目,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城鎮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以及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大經濟發展項目,可以依法徵收農民集體土地,並給予合理補償;臨時征地是指搶險救災、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等需要臨時使用農民集體土地的,可以依法徵用,並給予合理補償;回收鐵路已征地是鐵路產權單位在鐵路建設需要時有權收回由耕種人耕種的鐵路土地。
2.拆遷:主要內容是指房屋及其附屬設施和其他建築物、構築物的補償、安置和拆除,包括民宅、企業廠房及商鋪等。
3.「三電」及管線遷改:主要指電力、通信、有線電視、市政管網、給排水管道、供熱管道、煤氣管道、油氣管道發生平行或交叉干擾而不能滿足鐵路施工要求,需要進行遷改。
4.工程所在地地方政府和村民提出的與其生產生活相關的部分:包括農村道路、溝塘渠堰排灌系統的改移,涵洞積水的解決,涵洞增設的大小、施工引起的房屋裂縫、粉塵污染、放炮震動等損失補償,噪音干擾等。
二、鐵路建設征地拆遷存在的問題及難點
1.勘察設計深度不足,導致概算遠低於實際征地拆遷補償費用。《國土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應建立征地補償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當地人均收入增長幅度等情況,每2至3年對征地補償標准進行調整,逐步提高征地補償水平。未及時調整的,不予通過用地審查。」概算編制依據標準是勘察設計時的補償標准,而從完成設計到項目用地批准後進行補償兌現相隔時間為2至3年,征地補償標准已經提高並突破概算。
2.概算征拆數量偏少。
一是由於概算中土地補償只考慮了紅線內永久征地補償費,忽略了因永久征地導致剩餘的邊角地、夾心地等無法耕種或耕種困難的地塊補償費用和回收鐵路已征地補償費用;同時,對征拆工作中應由鐵路方面承擔的工作和費用估計不足,在可研和初步設計中未能計列有關費用。二是勘察設計到實際開展征地外業調查間隔時間較長,導致沿線群眾「三搶」(搶栽、搶種、搶建)現象嚴重,直接增加了附著物補償費用。
3.回收鐵路已征地困難較大,引發糾紛矛盾,導致施工受阻。
首先,鐵路部門普遍存在重運輸經營輕土地管理的現象,由於監管不到位,導致鐵路土地被侵佔;其次,針對鐵路已征地的回收補償,《鐵路用地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所收回的鐵路用地如已播種,由鐵路部門支付給承種人當季青苗補償費;被收回鐵路用地的承種人確有實際困難的,由鐵路部門發給不超過實際種植作物一年產量總值的補助費。」但是實際收回鐵路已征地並補償時,被征地群眾往往以鐵路用地界限不清楚,且其經營土地屬於國家第二輪土地承包合法取得為由,要求按照紅線內征地補償標准統一對待,導致補償費用成倍增加。例如,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西康鐵路二線和陽安二線直通線工程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規定:「鐵路回收地依據鐵路部門提供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及相關資料確定,按6000元/畝綜合標准補償(含青苗及地面附著物、構築物等補償)。」。
4.「三電」及管線遷改難度大,影響施工進度。
對於」三電」及管線遷改,建設施工單位必須與產權單位對接,由產權單位自行遷改。其優點有:是由於產權單位可以對因管線遷改造成的供電、通信、供水、供熱等中斷及產生的後果負責;二是由於產權單位施工可以滿足行業標准及自身遷改要求,更容易通過驗收。
但同時存在遷改費用高、進度慢的缺點:一是由於遷改協議雖然有工期要求,可雙方只是配合協作關系,常有遷改不及時影響鐵路施工進度的情況發生。二是由於國家雖有明確的標准,但產權單位往往以施工復雜、危險性大為理由,編制較高的遷改預算,否則不予辦理遷改工作。
5.沿線群眾生產生活相關部分容易被忽視,導致頻繁阻工。
無論勘查設計單位還是外業調查工作均容易忽視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缺乏對不利因素的分析,從而導致頻繁阻工,影響工程進度。例如:佔用灌溉渠系後,剩餘渠系是否受到影響;佔用農村道路或平交道取消後,群眾是否繞道行走;平交改立交使得涵洞積水、群眾是否通行困難;復線建設中既有涵洞寬度、高度不足,是否滿足群眾生產運輸要求;因永久征地剩餘的邊角地、夾心地是否耕種困難;施工造成的震動、粉塵、噪音是否干擾了群眾生產生活等。
6.執行層面上存在的問題:一是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到位嚴重滯後。由於地方政府籌資渠道較為單一,在面臨大量基建項目征拆投資的情況下,往往不能按省部協議將所需資金按時籌措到位。由於政府撥付征拆資金到位不及時或只能到位部分資金,被征地農民意見較大,不願按期交地。由於資金原因,征拆工作時停時動,嚴重影響項目征拆進程,給工程施工造成嚴重困難。二是征拆補償標准問題。同一個地區鐵路建設與企業建設征拆補償標准不統一, 老百姓抵觸情緒大, 增加征拆難度。三是路地工作協調問題。在征地征拆實施過程中,少數地方政府採取地方保護主義,交地之前,談條件提要求,否則不交地不拆遷;而且,也存在地方征拆辦與鐵路征拆辦工作步驟不統一, 工程急需的用地不能及時交付的問題。 鐵路征地拆遷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行業多部門,行業、部門之間往往因無法及時有效溝通配合或互相推諉拖延,影響到征拆進度,進而影響工程進度。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涉及沿線市、縣、鄉鎮各級政府及村委會和國土、林業、交通、公安、法院、安監、信訪、電力、通信、有線電視、供熱、供水等多個部門或單位;對於建設單位而言,涉及到鐵路基建、土地、工程、計劃、審計、政策法規、財務等部門或單位。許多征地拆遷項目均需多行業多部門共同調查、研究並出具最終方案,若部門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協調,必然會影響征拆進度。
三、抓好鐵路建設征地拆遷的對策建議
1. 配齊配強征拆人員,認真學習領會政策。參建各方要結合不同標段所在縣區征拆工作難易程度,配齊配強征拆工作人員,要把素質高、能力強、知識寬、懂政策、善協調的人員,安排到征拆工作崗位上來。要關注征拆工作、關心征拆人員,要使征拆人員願意干、努力干好。使征拆人員發揚中國鐵路總公司盧春房副總講到的:征地拆遷人員要發揚「三股勁」 (韌勁、狠勁、粘勁)、「四不怕」(不怕門難進、臉難看、冷板凳、事難辦)的精神。同時,征拆人員要認真學習,准確領會、執行政策。除要認真學習、嚴格執行國家土地管理法、征地拆遷補償條例之外,還要學習鐵計電[2009]100號《關於明確鐵路基建大中型項目征地拆遷有關問題的通知》、鐵建設[2011]27號《關於切實做好鐵路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有關工作的通知》及鐵路總公司2014-97號文件《關於加強鐵路建設項目征地拆遷工作的指導意見》。
2. 加大設計深度,縮短設計與補償兌現及開工時間差,堅決遏制並打擊「三搶」行為。 首先,勘察設計深度必須進一步加強,概算編制要與項目所在地政策標准緊密結合,使設計提供的征地拆遷類型、數量及標准與實際接近,從而確保征地補償費用支出具有更強的可預見性;其次,建設單位積極協調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快建設用地審查報批工作,爭取項目早日開工,縮短勘察設計和工程開工的時間差,從而使實際的征地拆遷類型、數量和標准和原設計大體相同;再次,建設單位積極協調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征地拆遷法律法規宣講力度,堅決遏制「三搶」行為,對違章建築和突擊搶栽搶種附著物一律不予補償,並限期自行清理,否則按法律程序進行強制拆除。
3. 加強鐵路土地管理,維護鐵路土地合法權益。
首先,鐵路部門應加強土地權屬確認工作,明確鐵路用地的界限、范圍,並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按依法確定的地界埋設界標、安裝護網。其次,鐵路部門應設立土地監察部門,配備專職人員,制定土地管理規章制度,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及時制止或提請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予以制止非法侵佔鐵路用地行為,保證合法土地權益免受侵害。
4.爭取政府支持,有力推動「三電」及管線遷改工作。
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盡企業所能支持鐵路沿線公益事業建設,推動企地和諧共建工作,增進企地友誼,爭取地方政府加大對鐵路項目建設支持力度,由當地政府出面協調「三電」及管線產權單位依據國家及行業標准按照滿足原用途的原則編制合理遷改預算並積極配合建設單位及時辦理拆改事宜,保障鐵路項目順利推進。
5. 超前深入調查,堅持統籌兼顧、互利共贏,努力為群眾辦好事、做實事。 一是深入細致進行征地外業調查工作,將不利因素在事前調查清楚,對影響沿線群眾生產生活部分細致分析並及時解決,化解企地矛盾。二是在滿足用工條件的前提下,優先錄用鐵路沿線本地群眾參與鐵路建設,營造建設者與沿線群眾「一家人」的氛圍,從而減少施工阻攔現象,保證工程建設順利推進。三是妥善處理征地拆遷中的信訪問題。凡涉及征地拆遷的信訪問題,各地各有關部門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切實做好征地拆遷信訪工作,及時了解民情,充分考慮民意,努力改善民生。要認真排查、梳理征地拆遷中的不穩定因素,要高度重視征地拆遷信訪工作,堅持領導接待日制度,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組織專門力量,集中進行排查,對已發生群體上訪和有可能發生圍堵黨政機關、阻斷交通等集體上訪的苗頭,要重點排查,力爭從最基層和源頭上發現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和隱患,及時化解矛盾。對已經發生的以及排查出來的矛盾和問題,要制定工作方案,排出時間表,千方百計把不穩定因素解決在基層,解決在內部,解決在萌芽狀態。
6.健全機制,高層協調,保障征地拆遷工作順利推進。
不管地方政府還是建設單位均應實行高層負責機制,並建立健全專門的征地協調組織機構。首先,實行高層協調機制,可以減少一些中間環節,降低管理成本,有利於強化高層領導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可以使主要領導設身處地的考慮征地拆遷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第一時間做出正確判斷並及時予以解決;其次,建立健全專業征地協調機構並定期展開征地拆遷協調會,可以營造出高度重視的氛圍,形成全體工作人員共同參與的大協調局面,明確各自承擔的職責並發揮各自專業特長,積極配合、密切合作,有利於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綜上所述,鐵路建設征地拆遷工作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涉及到各方群體的基本利益,關乎農民以後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鐵路的安全建設和如期完工,是一項政策性強、風險性高、敏感性強,維穩壓力大的工作。能否做好征地拆遷工作,不只會對影響到工程進度,還極有可能引發一些社會問題,影響社會和諧。因此,征地拆遷應以公平、公正和公開為前提,以平等協商為手段,以和諧拆遷為目的,協調和考慮各方利益,爭取達到共贏,為鐵路項目順利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定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盧春房.依法建設規范管理,推進「十二五」鐵路建設再創新輝煌――在全路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中國鐵路,2011,1。
[2]中國鐵路總公司,關於加強鐵路建設項目征地拆遷工作的指導意見,鐵總辦[2014]97號。
[3]原鐵道部《關於切實做好鐵路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有關工作的通知》鐵建設[2011]27號。
[4]鍾愈平,熊招軍.淺談征地拆遷工作中問題與對策.企業技術開發.2009年,第2期。

⑤ 關於拆遷的論文

房屋拆遷行政案件審理中的難點問題及解決方法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建設的不斷加快和城市周邊農村集體土地的大量被徵用,城市、農村房屋拆遷數量也不斷增加,尤其是近幾年迅速增加的態勢已達到歷史高峰,與此同時,引發的拆遷行政案件也隨之增加。人民法院在審理房屋拆遷徵用土地安置補償類案件中,由於受房屋拆遷、征地中存在許多共性的難點問題的困擾,在依法保護房屋被拆遷人、土地被徵用人的合法權益,監督和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人民法院要使所裁判的案件達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造成這些困難的原因如不能及時的分析找准,乃至解決好,將會導致不良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且直接影響到人民法院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對此,筆者旨在為了更好的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監督和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服務於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大局和維護社會穩定,擬對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和土地徵用安置補償行政案件中的難點問題及其解決方法作如下闡述。

一、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和土地徵用安置補償行政案件審理中難點問題之分析

(一)地方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與法規和規章相抵觸。近年來,房屋拆遷和土地徵用的難度不斷加大,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的情緒抵觸,甚至是矛盾激化,導致在拆遷過程中執行拆遷嚴重受阻,拆遷工作人員和法院幹警被打罵現象經常發生,更嚴重的是個別被拆遷人實施過激行為,造成被拆遷人傷亡。因而從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分析,其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制定的有關拆遷的規范性文件與相關的法規、規章相抵觸。其抵觸的根本點就是侵犯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即財產權利。

對於地方政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與高層級的法律規范相抵觸的原因和具體表現,筆者結合相關法律規范與審判實際作些分析。規范性文件的制定一般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來源於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授權,如《江蘇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八條第(一)項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每年應當公布區位基準價,並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和第二十七條中規定「因城市開發建設徵用集體土地實施房屋拆遷的,其拆遷補償安置辦法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參照本條例另行制定」。二是來源於憲法和政府組織法中所規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由於本區域的政務需要,制定的行政措施,即規范性文件。如有的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自主制定了房屋拆遷評估技術規范,該技術規范的核心最終表現為被拆遷房屋的評估價值。

根據以上所述,地方人民政府具有制定規范性文件的職權是沒有異議的。當然,對這些規范性文件,行政相對人可以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復議時申請復議機關進行審查,但這種復議中的審查往往是效果欠佳。因為根據《行政復議法》規定:「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具體辦理行政復議事項」。但該法制機構在實踐中往往又是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制定規范性文件的起草或審核機構。對此,在行政訴訟和非訴行政執行案件的審查中發現,有些地方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主要存在下列問題。

第一,地方政府制定公布的區位基準價不符合市場的客觀情況,即區位價嚴重低於市場價。對於這一點,地方性法規只授權地方政府每年應當公布區位基準價,而未規定具體價位,這就很難制約到公布的區位基準價與市場價嚴重不符的問題。

第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制定的房屋拆遷評估技術規范,該技術規范是確定被拆遷房屋的具體價格。對此,相關法律規范只是原則規定,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在制定評估技術規范中有一定靈活性,導致價格空間較大,與實際情況不符。

第三,地方政府制定的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在適用時間上加以限制。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制定層級,一般是以國務令公布的行政法規和省級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公布的地方性法規,以及享有立法權的地方人民政府的政府令公布的地方性規章。不享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也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向社會公布。在制定時間上從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地方性規章、規范性文件順延下來,最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時間與行政法規公布執行的時間推後,最多的達二年之多。在推後制定規范性文件的時間,是實施房屋拆遷適用該規范性文件的時間,不執行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有關規定。其理由是地方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未宣布廢制,應繼續執行。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在制定了新的規范性文件中,還明確規定,房屋拆遷的規范性文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在公布之前已頒發房屋拆遷公告的建設項目,不適用本辦法,仍按原辦法執行。從以上制定公布的法律規范來看,施行得越早對被拆遷人就越有利,正因為如此,有些地方政府在房屋拆遷上就是不從法律規范規定的施行日適用新的法律規范,而是適用不利於被拆遷人的規范性文件。還有的地方政府制定了新的拆遷規范性文件,但在某些被拆遷人適用新的規范性文件上又加以限制。特別是有些被拆遷人的房屋,雖然拆遷人在拆遷手續基本完備的情況下,由於種種原因,該房屋二三年時間內未拆遷完畢。造成未能拆遷完畢的原因,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政府宏觀調控或拆遷人拆遷資金短缺;二是拆遷政策與實際嚴重不符,被拆遷人拒絕拆遷;三是個別被拆遷人不切實際的滿天要價,導致達不成拆遷補償協議;四是拆遷人的手續不全。

(二)拆遷人以發展地方經濟,超常規的開展拆遷工作為由,在未取得完備拆遷手續的情況下實施拆遷,或者房屋拆遷後的用途與相關批文不符,因而直接影響到被拆遷人的安置補償標准。

(三)拆遷人嚴重違反拆遷程序,違法實施拆遷。這主要表現為對被拆遷人的房屋進行價格評估,不通知被拆遷人到場,而是由拆遷人單方指定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或者對共有財產只與共有人之一簽訂拆遷補償協議,這些行為均不被被拆遷人認可。

(四)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簽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嚴重缺少公開、公平。這主要表現為,拆遷人在與被拆遷人簽訂安置補償協議中,暗箱操作,同樣的被拆遷人的房屋,在同等的條件下,得到的安置補償結果不一樣,有的相差較大,這樣造成已經達成協議的又反悔、拒絕拆遷。有的與房屋拆遷主管部門作出的行政裁決的補償相差就更大。從而加大了人民法院在審理和執行此類案件的難度。

(五)有些房屋拆遷主管部門在受理拆遷人申請裁決時,明知拆遷人是有違法拆遷之處,但仍以維護政府確定的城市建設重點工程為由,作出強制拆遷的裁決。

(六)個別被拆遷人不實事求是,在安置補償問題上滿天要價,想借拆遷之機,達到致富之目的,在房屋拆遷主管部門作出裁決後,被拆遷人提起行政訴訟,在行政訴訟中,被告或者具體行政行為確定的權利人按照法律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這時被拆遷人無理取鬧,以暴力對抗執行,甚至有的被拆遷人以自殺、自殘的方式要挾,以達到其與實際不符的滿天要價之目的。

根據上述所列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和土地徵用安置補償行政案件審理中的難點問題,究其原因絕大部分屬於地方政府房屋拆遷主管部門,以及房屋拆遷人所致。造成這些難點問題的原因,大體上可歸納以下方面。

第一,近年來多數地方政府經濟建設步伐過快,有的與實際嚴重不符,超出了當地的經濟承受能力。尤其在城市經濟建設和設立經濟開發區上表現更為突出。首先在城市建設上表現為二個方面,一是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不切實際的擴建商住樓的開發。其次為了招商引資,也是不切實際的徵用農村集體土地,有的是在沒有招商項目的情況下,先將徵用的土地圈起等待招商,有的一等就是幾年。造成這一原因的根本所在,是有些地方政府加快城市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存在著不符合當地的客觀實際,不按經濟規律搞建設,而是以超常規的思維方式,無序的開展經濟工作。

第二,由於有些地方政府在加快城市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存在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思想,該不符合客觀實際思想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所建廣場、馬路嚴重超大、超寬,政府行政中心規模太大,標准太高。二是商住樓開發建設過多,檔次也過高。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導致房屋拆遷、土地徵用資金的短缺。由於該資金的短缺,政府在制定房屋拆遷和土地徵用安置補償的規范性文件時,其安置補償金與市場實際差距較大,有的土地徵用安置補償金不能及時到位,被拆遷人得不到應有的安置補償,導致一些農民長時間無房住、無田種的問題。更有少數地方政府違法征地拆遷,致使出現個別新的貧困戶。對此,有的地方政府領導還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為將來經濟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所實施的行為,少數被拆遷人的困難是暫時的,要克服困難,服從於發展經濟這一大局。

第三,有些地方政府房屋拆遷主管部門在作出房屋拆遷糾紛行政裁決中,有的不是依據相關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進行裁判,而是依據地方政府制定的明顯侵犯被拆遷人合法權益的規范性文件進行裁決。還有的在裁決中明知拆遷人有違法拆遷之處,還是以服從和支持政府重點工程為由,違法裁決。

第四,人民法院在審理城市房屋拆遷和徵用農村集體土地的案件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是在審查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時,指出被告裁決的依據明顯侵犯被拆遷人合法權益時,被告則稱,其依據的規范性文件是地方人大或政府通過並向社會公布的,如果法院不認同該規范性文件,將直接影響到全市的城市房屋拆遷和徵用農村集體土地的安置補償,因而也就影響到城市經濟建設。對此,人民法院就處於兩難境地,一難是如果人民法院以被告作出的行政裁決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不具有合法有效性,判決撤銷其裁決,這是有法律依據的,從案件本身判決也是正確的。但這樣判決人民法院將會被說成是不服務和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二是如果人民法院判決維持裁決,這就使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人民法院在遇此兩難的問題處理上,由於現行人民法院管理體制是在地方黨委領導下獨立行使審判權,同時,服務與地方經濟建設,維護社會穩定,也是人民法院的工作所在。所以,對此類案件的審理只能是不及時給予判決維護或撤銷,而是做大量的協調工作,促使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達成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後,由原告撤回起訴。

二、解決房屋拆遷行政案件審理中難點問題之方法

全國城市房屋拆遷和徵用農村集體土地安置補償工作中出現的有些地方政府不依法行政,有關部門違法拆遷,導致被拆遷人集體上訪,暴力阻撓拆遷,甚至造成人員傷亡等嚴重不穩定因素,已引起了國家最高層的重視。為此,國務院還專門召開了常務會議,研究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嚴格拆遷管理的有關問題。會議總的要求是:端正拆遷工作的指導思想,堅決糾正城鎮建設和房屋拆遷中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的行為,拆遷中嚴格執行拆遷程序,規范拆遷行為。拆遷補償符合市場化要求,拆遷安置補償資金應及時足額到位。對此,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等相關部門也立即行動起來,有效地開展工作,如有的地方政府違法拆遷,征地,其相關地方政府官員已被嚴肅查處。就全國而言,對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拆遷起到了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這無疑是給人民法院審理房屋拆遷、征地案件創造了一個從未有的良好外部環境。但同時也要看到目前雖然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環境,要從根本上解決難點問題還不能一步到位。為此,筆者認為還應採取以下方法解決房屋拆遷、征地行政案件審理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以目前已有的良好外部執法環境為基礎,主動與地方政府保持聯系和溝通,針對性的提出司法建議,使他們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中要確保政府依法行政,保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第二,不參加地方政府組織的拆遷工作領導小組。如遇有些類情況,要有理有節的向他們解釋清楚,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審判人員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否則人民法院會在人民群眾中喪失公信力,有損於人民法院的公正形象。只有這樣人民法院才能擔當起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最後一道防線。

第三,對房屋拆遷裁決的審理,應嚴格審查其合法性。如有違法裁決,特別是侵犯被拆遷人合法權益的裁決,應當及時裁判,決不久拖不決,讓裁決機關及時糾正其行政違法之處。

第四,對房屋拆遷的非訴行政執行案件的執行和行政訴訟中的先予執行案件,經人民法院審查符合法律規定,應及時強制執行。從而有力的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和拆遷人依法拆遷,並以此支持和服務與地方政府的經濟建設,實現城市房屋拆遷和徵用集體土地安置補償工作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審判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

⑥ 淺談如何做好城市拆遷中的思想工作

摘要:城市自設之日起,在其建設發展的全過程中,房屋拆遷是貫徹始終的。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城市拆遷,拆遷對於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環境的提升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同時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城市中的拆遷工作。城市拆遷工作關系著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關鍵詞:城市拆遷;思想工作中圖分類號:U415.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17(C)-0252-01城市拆遷工作是涉及廣大群眾和被拆遷戶的民生利益的工程,它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如果思想工作做不好,不僅拆遷的工作沒有辦法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剩餘2003字)

⑦ 城市房屋拆遷中涉及的常見法律問題有哪些

就拆遷而言,這個利益平衡機制至少涉及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徵收的程序、評估爭議處理機制、房屋徵收的司法程序、徵收補償標准、政府在拆遷補償中的角色定位等六個方面問題:
一、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界定一直都是《徵收與補償條例》立法過程中的焦點問題之一。在房屋拆遷中,由於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哪些拆遷項目屬於公共利益,哪些拆遷項目屬於商業利益,致使一些地方政府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大搞賣地拆遷。由於我們缺乏判斷公共利益的標准,事實上為拆遷人以公共利益之名踐踏私人財產開通了便利之道,也激發了被拆遷人對強制拆遷的抵觸情緒。因而,有必要在立法上給予公共利益一個判斷的原則與大致標准,從而在實踐中能夠對公益拆遷按照補償制度進行,必要時可強制拆遷。理性的公共利益界定模式是:法規列舉十民主程序十司法程序。法律、行政法規或地方性法規可以對公共利益事項盡可能進行列舉,明確公共利益事項的大致范圍;應該有個民主程序,即政府提議的公益項目,應該有當地的民眾共同來參與討論,形成一種公共議論,政府必須具體指明公益體現在什麼地方,利害關系人或者廣大民眾也都可以對政府的提議及說明表達不同意見。經過民主的公共議論程序以後,政府仍然有權對是否符合公益作出決策。若被徵收人不服該決策,還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二、房屋徵收程序。房屋拆遷是對被拆遷人的財產權的限制,因此,應該從保護市場主體財產權的角度出發,對拆遷規定嚴格的法律程序。拆遷的程序是對被拆遷人的一種法律程序的保障,是拆遷制度中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徵收程序一直備受各國立法的重視。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徵收的限制是「依照法律規定」,這僅僅表明了依照法定程序的意思,而沒有上升到「正當程序」的高度。因此,《徵收與補償條例》立法時需要明確,政府為公共利益進行的拆遷,必須通過正常的程序,即在取得被拆遷人的同意、給予充分補償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房屋的拆遷。
三、評估爭議處理機制。完善拆遷評估爭議處理機制對被拆遷人權益保護至關重要。被拆遷人對評估結果有異議時,首先可由拆遷主管部門責成拆遷人組織拆遷評估單位與被拆遷人的對話會,由評估機構詳細介紹評估的依據、採用的方法、考慮的因素、計算過程和結果產生的依據等;如果評估機構說明後被拆遷人對評估結果仍有異議的,被拆遷人可以委託其他具備資質的評估機構重新評估,如兩個評估單位的評估結果超過規定的誤差范圍,或兩個評估單位的評估結果雖在規定的誤差范圍之內,但被拆遷人仍不滿意的,則由拆遷主管部門組織由拆遷人、被拆遷人、有關專家及各界代表參加聽證會,由兩個評估機構進行答辯,由專家組對估價結果是否合理進行鑒定。為此,應建立相應的拆遷評估委員會和拆遷評估專家庫,拆遷評估委員會由拆遷評估專家庫隨機產生,對拆遷評估進行技術指導和異議鑒定。
四、房屋徵收的司法程序。我國法律也只是規定了徵收的行政程序,而沒有規定比較完善的司法程序。一套健全和有效的救濟程序,對保障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作用巨大。針對目前的規定而言,我們應該刪除《拆遷條例》第十六條有關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執行的規定,最起碼它與《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明顯沖突;另外,修改《拆遷條例》第十六條有關拆遷當事人之間無法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可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級人民政府)裁決的規定,將拆遷當事人雙方達不成補償安置協議的救濟方式修改為提起仲裁或者民事訴訟。
五、房屋徵收的補償標准。雖然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對市場主體的財產權的限制是必要的,但拆遷畢竟意味著對市場主體財產權的剝奪,客觀上也給其造成了一定的財產損失,從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財產權的需要考慮,給予被拆遷人充分的經濟補償是必要的。徵收土地要安排被征地人的社會保障費,保障相對人征地後的生活水平基本不低於征地前的生活水平;徵收個人住宅,要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從來沒有哪個制度否認過憲法的徵收權,重要的是對徵收的法律限制。實際上,對於徵收,最為重要的限制方式莫過於充分而合理的補償。在補償方式上應以金錢補償為主,以實物補償、安排就業、興建生產、提供生活再建設施、給予生產生活優惠政策等方式為輔,從而最大限度彌補被拆遷人所受的損失,幫助其繼續生活,且使生活水平不因房屋拆遷有所下降,保障被拆遷人的居住條件不受損害。以法律明確補償的標准,包括確定計算補償財產的日期、補償財產計算的方法,從而最終確定對被拆遷人的補償數額,並且該標准應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統一性,以避免彈性過大而導致的不可操作性。
六、政府角色定位。對於政府在拆遷補償中的角色定位問題,目前在社會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房屋拆遷向來都是政府在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當前拆遷工作中的協調管理仍須政府這一重要角色的參與,並且政府在拆遷中的角色定位直接關繫到整個城市建設成果的最終取得。因此,政府在城市拆遷中的角色應予以正視和關注。城市房屋拆遷的本質是政府根據公共利益的需要,向土地使用權人收回土地使用權,自用或者出讓給其他開發商與所有者的法律行為。政府作為國有土地的管理者與所有者直接參與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活動,或者委託開發商拆遷,由於涉及自身的利益,很難真正做到公正。面對政府、開發商或者拆遷公司,處於弱勢地位的被拆遷人不可能進行公平的討價還價。因此,關鍵問題是政府應該認清自己在拆遷過程中的位置,主要職責應該側重於規劃管理和審批,而不應過多地介入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之間補償問題的具體解決過程;要從執行過程中脫離出來,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轉變相關部門職能,從拆遷的管理者與執行者轉變為拆遷事務的管理者。總的來說,政府在城市拆遷中的角色具有多元性。從不同的視角看,政府扮演著不同的身份角色:人民利益的保護者、公私利益的協調者、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拆遷規劃的指導者以及依法拆遷的監督者。但整個角色的根本立足點是人民的切身利益,所有角色都應該且必須圍繞這一根本點來進行定位。

⑧ 高分急求一篇大一思修有關法律的論文!!!!~~~~很急!!!~~~~

建設用地涉及諸多法律問題,因專業性強且散見於各種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條文之中,為行政機關的宏觀管理和依法行政帶來不便。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設用地糾紛會大量出現。因此,通俗而又系統地分析涉及建設用地的有關法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建設用地的依據――規劃和「三證」
1、規劃
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為實現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協調省域內各城鎮發展,保護各類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綜合安排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建設部關於加強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實施工作的通知要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未在限期內完成的省、自治區,不得進行各省、自治區的城市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的修編。這表明城市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制定要以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為依據並與之相協調,當然確因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城市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與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不一致的,可以適時調整省域城鎮體系規劃。
一般而言,城市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是以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為依據,而城市詳細規劃、農村集鎮規劃又分別是城市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的細化且更具有可操作性。這些不同位階的規劃不僅編制和實施主體、審批和修改程序不同,而且法律效力也不同,低位階的規劃非因特殊情況在一定期間內不得與上位階的規劃相抵觸。所有不同位階的規劃均為建設用地的基本依據,也就是說,不符合規劃要求,不在規劃范圍的不得不申請建設用地。
應當說明的是,第一,縣級市的城鎮體系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第二,我國規劃法只對規劃區內的建設行為進行調整;第三,涉及規劃區以外的如省道拓寬建設用地依據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中關於全省交通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具體要求和相關法律,涉及規劃區外如鄉村公共設施等依據城市總體規劃、農村集鎮規劃和相關法律。
2、「三證」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在城市規劃區內進行建設需要用申請用地的,必須持國家批准建設項目的有關文件,向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定點,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提供規劃設計條件,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建設用地批准證明(批准文件) 建設單位或個人在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方可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用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查批准行文後,由土地管理部門劃拔土地。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在城市規劃區內新建、擴建和改建建築物、構築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設施,必須持有關批准文件向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城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城市規劃提出的規劃設計要求,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三證」是建設用地合法化和開工建設的必備要件。凡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而取得建設用地批准文件、佔用土地的,批准文件無效,已佔用土地由政府責令退回;凡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築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違反建築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屬違章建築,予以處罰。
二、建設用地的前提――土地的徵用和申請取得
1、征為國有土地
土地的權屬分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因此屬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須先徵用為國有,使農用土地轉為建設用地。在批准許可權上,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大型項目和國務院批準的建設項目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國務院批准;另外徵用基本農田,或者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三十五公頃的,或者其他土地超過七十公頃的也由國務院批准;二是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機關批准,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地可以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三是一二項規定之外的農用地轉用,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當然,批准農用地轉用後,是否另行辦理征地審批手續,也有明確規定。
2、徵用土地的公示
國家徵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3、徵用土地的補償
徵用土地的,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其中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主要有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其標准均有明確規定。
4、建設用地的取得方式
建設單位持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文件向有批准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經審查並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建設單位以出讓(如招標、拍賣)等有償使用的方式取得土地,屬國家機關用地和軍事用地或者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和公益事業用地等法定情形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也可以劃拔給建設單位使用。因此,建設用地的取得主要包括出讓和劃撥兩種形式,具體的操作要求有明確規定。
三、建設用地的難點――拆遷
1、拆遷的程序要求
被拆遷房屋土地權屬為國有 只有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拆遷才能受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調整,被拆遷房屋的土地權屬國有化是拆遷的前提。
拆遷人的資質 提交建設項目批准文件、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拆遷計劃和方案以及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等五項法定資料,並經審查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才具有拆遷人資格。拆遷許可證是進行房屋拆遷的資格證明。當然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這里的「有拆遷資格的單位」,應該理解為與領取拆遷許可證的拆遷人訂立委託合同,且具有一定人財物控制權的單位。
2、拆遷的途徑
一是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就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了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申請仲裁,也可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申請法院先予執行。這就是所謂的「民事拆遷」。
二是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房屋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如果拆遷人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或者予以安置的,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當然,申請仲裁、提起訴訟的期限法律已有明確規定。這就是所謂的「行政拆遷」。
在上述兩種途徑中,凡在裁定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市縣的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3、拆遷的補償
拆遷的補償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基本做法是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給予適當補償;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給予適當補償。關於證照不全的房屋補償問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符合規劃要求或者規劃制定實施前建成未辦理證照的,應予以補償但應扣除辦證費用;不符合規劃要求又未辦理證照,不予補償。
4、拆遷糾紛的處理程序
一是行政訴訟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人民政府或者城市房屋主管部門依職權作出的有關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等問題的裁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作為行政案件處理。
二是民事訴訟程序。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因房屋補償、安置等問題發生爭議,或者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後,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反悔,未經行政機關裁決,僅就房屋補償、安置問題,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四、建設用地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訴訟
調解、仲裁、訴訟是解決社會糾紛的基本途徑,而訴訟則因最具權威性和終局性,被法治社會普遍接受並廣泛採用。人民法院是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類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涉及建設用地的訴訟,主要有以權力制約為根本目的的行政訴訟和以權益保障為根本目的的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最為常見。
1、行政訴訟的管轄
行政訴訟法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同時規定,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對於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中級人民法院可以「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為由直接作為一審行政案件管轄。
2、行政訴訟的應訴與舉證
人民法院立案後將在5日內向行政機關送達起訴狀副本,送達可以採取直接送達、郵寄送達、留置送達等法定方式,均合法有效。行政機關應在10日內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交答辯狀。行政機關積極主動的應訴答辯將減輕對方當事人的對立情緒,有利於行政訴訟的解決,被動消極不僅不利於解決行政糾紛,而且會處於被動,因為不提交答辯狀,不影響人民法院的審理。
行政訴訟有別於其他訴訟,舉證責任由行政機關承擔。行政機關必須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否則將承擔舉證不能後果。行政機關不應訴,或者不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視為沒有舉證;行政機關經兩次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決。這些應引起重視。
3、行政訴訟的結果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將依據事實和法律作出如下四種處理:
一是判決維持。 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予以維持。
二是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 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職權以及濫用職權,符合其中之一情形的,將被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三是判決限期履行 。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或者拒絕履行法定職責的,將作如此判決。
四是判變更行政處罰。 主要是針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顯失公正。
應當注意的是,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被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一則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有損行政機關的執法形象;二則增加了對行政相對人的管理難度;三則容易引起行政賠償。因此,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前一定要慎重從事,依法進行。
4.行政賠償及其他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人身、財產損失的,受害人有權取得賠償的權利,這就是「國家賠償」。
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給予賠償,逾期不予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將依照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計算標准,判決行政機關以賠償金的形式支付。其中的人身損害以日計算,財產損害以直接損失計算。以建設用地拆遷糾紛為例,如果拆遷行為違法,而這種行為使一座位於鬧市區的四間兩層樓房被拆除,那麼,行政機關的賠償金額將是這座樓房的實際價值10餘萬元甚至更多,與這座樓房的拆遷補償費用不足3萬元相比,實在是損失慘重。
鑒於建設用地糾紛增多,建議人民政府對城市改造、公路建設嚴格實行項目法人等四項制度,加大監管力度;增強配齊法制辦公室力量,為政府的宏觀決策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務;提高政府各行政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的依法行政水平,改善執法態度,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糾紛的發生,避免不必要的訟累。

看看這個行不?

⑨ 求一篇 城市規劃與統籌城鄉發展 的論文 3000字以上

城市規劃與土地規劃雖然是兩個不同領域的規劃,但是,在國民經濟發展大背景下,二者卻是統一的,土地的合理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大前提,城市的合理規劃為土地的優化設定了格局。因此,在城市經濟的發展中,應該將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統籌起來,從發展思路、發展途徑、制度創新等方面統籌兩個規劃,實現雙贏。 在現行的國民經濟發展體系中,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分別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門進行編制。兩大主管部門在行政級別上旗鼓相當,有各自獨立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樣的分管體製造成兩個主管部門缺乏有效的溝通,各行其是,這使得兩種規劃相互間不協調、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產生嚴重的脫節現象。一方面,有的地方偏重於城市規劃忽略土地規劃,導致城市用地不合理,城市用地吃緊,土地價格波動,城市出現畸形發展。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特別注重土地規劃看輕城市規劃,從城市發展局部出發,惜土如金,該發展住宅用地的都用來發展商業,無視城市發展的總體布局,使得土地的規劃脫離城市規劃,相互間格格不入的困境。所以,要實現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必須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統籌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形成互補協調、互利共贏的格局。 一、 統籌兩種規劃的整體思路。 區域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深化,而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又是區域規劃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在時間上,兩個規劃要統籌編制,城市規劃的編制要兼顧土地規劃,因為土地規劃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城市總體發展,土地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土地規劃也要兼顧城市規劃,城市的土地規劃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發展的總體標准。在空間上,兩個規劃要互補互利,在城市區域的發展中,必須要堅持城市規劃指導與土地規劃,必須要堅持土地規劃服務於城市規劃,即前者的發展是為後者的發展做鋪墊,後者的發展是為了前者的更進一步發展。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做到彈性規劃。無論是城市規劃,抑或土地規劃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間。而彈性規劃能夠有效適應變化的市場環境,根據不同地點、不同時期做出適時調整,避免規劃失靈以及出現重復規劃。第二,做到協調規劃。在整個城市區域規劃中,不能片面強調城市規劃,也不能一貫重視城市規劃。兩個規劃不是彼此獨立的,城市規劃必須要做好土地規劃,土地規劃的好壞又取決於城市規劃大局,在城市發展中必須注重二者的協調關系,實現互助發展。第三,做到多元規劃。規劃的目標不是單一的,在兩個規劃的具體編制中,對規劃的目標要明確,不能只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還要注重環境效應和社會效應,最終實現多重效應疊加,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第四,做到效益規劃。沒有價值的規劃是沒有意義的規劃,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效益高低決定市場成敗,為此,在兩個規劃的編制中,一定要注重規劃的效益性,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大一統。第五,做到整體規劃。在兩個規劃的實施中必須從國民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從城市區域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做好整體布局,既要搞好物質方面的規劃,也要搞好非物質方面的規劃,既要做好整體規劃,又要做好局部規劃。第六,做到實用規劃。任何規劃都是用來指導發展實踐的,所以在兩個規劃的編制過程中,要注重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使得制定的規劃能夠落實到城市經濟發展中去,為城市的發展搞好理論鋪墊。 二、 統籌兩個規劃的發展途徑 兩個規劃受制於不同行政主管部門,這種分離的管理體制使得兩個規劃的側重點、標准、目標往往出現較大差距,兩個主管部門不能及時進行相關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規劃過程中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共同發展。這對這一現狀,要統籌兩個規劃,必須將兩個部門進行合並,制定統一的規劃,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規劃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能夠充分體現城市體系規劃是一種基於整體利益的協調規劃的實質,能夠較好地統一行政指令,加強規劃的實施效果;也能夠充分考慮地方區域發展實際,立足於區域發展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廣泛徵求各利益主體意見後的綜合協調;也有利於規劃管理體制從上級的集權制轉化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這樣制定出的規劃更能適應城市發展實際,更能為解決規劃問題獻計獻策,這樣的規劃透明度高、可信度強、可滿足全社會的發展願望。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向結合有以下優勢:首先,從國民經濟發展總體出發,統籌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避免在兩個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相互脫節、各自為戰的現象。其次,這樣的結合既能夠滿足上級規劃實施的執行力,加快城市建設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利用特色資源。再次,這種結合對於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可以進行及時糾正和處理,避免出現重復建設造成資源的浪費。最後,這種結合途徑既兼顧了城市經濟發展的大局,有考慮了局部土地的優化利用,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三、 統籌兩個規劃,做到制度創新。 從法律制度上講,就目前的法律體系而言,城市規劃已有相關領域的法規——《城市規劃法》作保障,而我國到現在都還沒有為土地規劃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這就導致在規劃的實施進程中城市規劃比土地規劃更加嚴肅、更加科學、更有可操作性。而從管理角度看,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分別由兩個行政級別對等的管理部門加以編制,這必然導致兩個部門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溝通,行政指令措施無法進行統一,效率低下、浪費資源。另外,我國已經是市場經濟國家,規劃的行政屬性 還相當濃厚,在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中 常常忽略市場經濟規律,不考慮客觀的供求狀況,主觀行事,造成規劃與經濟規律不服,與市場經濟脫軌的嚴重後果。基於以上的種種制度詬病,要統籌兩個規劃必須進行制度創新。一、要創新法律制度,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特別是要盡快制定《土地規劃法》來為土地的實際規劃保駕護航,使得兩個規劃都有相關法律制度的庇護,為統籌戰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創新管理制度,將兩個制定規劃的部門合二為一,統一政令,增強規劃的執行力度和社會經濟效應,為統籌戰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創新環境制度,要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政主導,市場為次的管理方法,堅持市場運行為基礎行政干預為輔助的管理,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尊重市場規律,為統籌戰略提供環境保障。 綜上所述,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雖然在概念上各不相同,但是,站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上,而這卻是可以統籌的,它們是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的,城市規劃離不開土地規劃,後者是前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規劃也離不開城市規劃,前者需要以後者作為坐標,為其前進明確方向。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為了更好地統籌兩個規劃,不論是在發展思路上,還是在發展途徑、制度創新上,都要進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將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共同納入城市經濟的發展中,城市規劃兼顧土地規劃,土地規劃參照城市規劃。統籌兩種規劃才能提高經濟效益,才能提高社會效益,才能提高環境效益。

熱點內容
法治對民航的重要性 發布:2025-01-27 13:12:29 瀏覽:99
黨組工作條例清理規范 發布:2025-01-27 13:11:05 瀏覽:27
新浪司法考試 發布:2025-01-27 13:01:09 瀏覽:401
道德經中的敬 發布:2025-01-27 12:33:28 瀏覽:427
江西省工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29:08 瀏覽:468
我的理想法官 發布:2025-01-27 12:21:41 瀏覽:169
案例反思道德篇讀後感 發布:2025-01-27 12:21:39 瀏覽:73
民法456 發布:2025-01-27 12:14:19 瀏覽:822
廢品收購站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12:30 瀏覽:707
2015武漢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1-27 12:10:51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