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法律風險
① 公司經營如何規避風險
企業風險一般可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等;也可以能否為企業帶來盈利等機會為標志,將風險分為純粹風險(只有帶來損失一種可能性)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並存)。
或者企業風險可細分為8類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作業風險、
法律風險、會計風險、資訊風險、策略風險。
(二)企業風險處理的四類方法
風險的處理方法包括:迴避風險、預防風險、自留風險、轉移風險。
(三)企業風險管理基本流程
主要包括五步:1、收集風險管理初始信息;2、進行風險評估;3、制定風險管理策略;4、提出和實施風險管理解決方案;5、風險管理的監督與改進。
(四)企業風險管理具體措施方法
可參照 《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中相關要求執行。
② 公司的治理結構框架是什麼
定義
編輯語音
公司治理結構,指為實現公司最佳經營業績,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基於信託責任而形成相互制衡關系的結構性制度安排。
股東(大)會由全體股東組成,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和最高決策機構。
公司內設機構由董事會、監事會和總經理組成,分別履行公司戰略決策職能、紀律監督職能和經營管理職能,在遵照職權相互制衡前提下,客觀、公正、專業的開展公司治理,對股東(大)會負責,以維護和爭取公司實現最佳的經營業績!
董事會是股東(大)會閉會期間的辦事機構。
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皆以形成決議的方式履行職能,總經理則以行政決定和執行力予以履行職能。
基準
全體股東認同一個價值趨向,以現金或其他出資方式為衡量股份權益形成契約而成立有限公司形式之企業,企業的安全性和成長性均取決於該公司內設機構積極的履行職能。
股東(大)會作為公司價值聚焦「頂點」,為了維護和爭取公司實現最佳經營業績,公司價值投射向董事會、總經理和監事會三個利益「角位點」,此三個利益「角位點」相互制衡形成「三角形」;「頂點」和「三角形」構成「錐形體」,這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標准模型。
科學定理說明:三角形是這個世界上最穩定的結構。
股東判定公司的安全性和成長性基準是董事會、總經理和監事會三個利益「角位點」不可以重合或者處於同一直線,更不得與「頂點」重合或處於同一平面;一旦出現這些狀況,表示該公司處於特定時期或危機狀態。
董事會、總經理和監事會需要根據各自利益趨向爭取權利和最大利益,「三角形」版圖面積逐漸變大,這也正是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的體現,否則,結果正好相反。「三角形」和「頂點」構成「錐形」的高度,體現了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錐形」的體積體現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3]
作用
公司治理結構要解決涉及公司成敗的三個基本問題。
一是如何保證投資者(股東)的投資回報,即協調股東與企業的利益關系。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由於股權分散,股東有可能失去控制權,企業被內部人(即管理者)所控制。這時控制了企業的內部人有可能做出違背股東利益的決策,侵犯了股東的利益。這種情況引起投資者不願投資或股東「用腳表決」的後果,會有損於企業的長期發展。公司治理結構正是要從制度上保證所有者(股東)的控制與利益。
二是企業內各利益集團的關系協調。這包括對經理層與其他員工的激勵,以及對高層管理者的制約。這個問題的解決有助於處理企業各集團的利益關系,又可以避免因高管決策失誤給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這就是公司的基本層。
三是提高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加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中股東與企業的利益關系、企業內各利益集團的關系、企業與其他企業關系以及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將越來越復雜,發展風險增加,尤其是法律風險。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能有效的緩解各利益關系的沖突,增強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③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論述公司治理中法律風險控制
1、企業注冊資本的真實與充足不僅有利於保護企業主的客戶利益,更與企業及股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企業注冊資本虛假、或者在經營過程中被抽逃,將使企業股東喪失有限責任制度的保護而可能被捲入債權人提起的訴訟中。
2、與他人共同對外投資設立企業時,務必關注合作夥伴是否履行了投資義務。如果合作夥伴沒有履行投資義務,在企業對外負債的情況下,可能要就合作夥伴的過錯向債權人承擔責任,盡管在對外承擔責任後可以向合作夥伴追討,但這無疑將增加風險。
3、設立公司時,務必親自簽署公司章程等法律文件,否則一旦發生紛爭,他人代簽名行為會造成極大麻煩,甚至可能對公司股權歸屬造成不測因素。
4、隱名投資雖然不被法律完全禁止,但蘊藏較大法律風險,法律對隱名投資人的股東資格認定標准要求非常嚴格,建議不選擇以隱名方式與他人共同設立公司。
5、如果向他人收購公司股權,收購合同生效後請務必盡快辦理企業工商登記變更手續,否則將面臨無法真正獲得股權的風險。
6、公司章程是公司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一旦發生爭議,將成為法院判斷各方權利義務關系的主要依據。建議在參與制定公司章程時務必仔細衡量,慎重簽署。
7、公司的控股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這些人員務必遵守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規中的規定。違反這些規定將可能導致向企業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8、中小股東與控股股東同樣是企業的投資者,善待中小股東,尊重他們的參與權、表決權,保障他們的知情權,保護他們的利潤分配權等各種股東權。
9、公司的投資者之間產生分歧十分正常,但需遵循公司章程規定的程序解決爭議。召開股東會前,務必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的期限、方式與內容通知股東,如果沒有妥當地履行通知義務,所形成的股東會、董事會決議可能將被法院撤銷。
10、以磋商的方法化解公司內部分歧。公司內部爭議容易導致公司治理出現僵局,不僅可能將公司以及股東捲入訴訟,消耗公司的人力、物力,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公司解散。
11、企業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可能因種種因素需要結束營業。務必注意按期履行投資者的清算義務。怠於履行清算義務導致公司財產貶值、流失、毀損或者公司帳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的,股東將面臨直接承擔子公司全部債務的風險。
④ 如何防範企業經營風險
企業風險是指某一對企業目標的實現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事項發生的可能性,企業在制定和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風險,所以需要進行風險管理。企業風險管理就是通過分析公司的內外風險,制定系統的管理策略來處理這些風險,從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實現企業的目標。
企業經營風險通常主要包括以下五種: 1,政策風險:是指國家政策的變化對行業、產品的影響(宏觀經濟調控及產業政策導向) 2,市場風險:是指本企業產品在市場上是否適銷對路,有無市場競爭力(技術、質量、服務、銷售渠道及方式等) 3,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資金周轉困難、甚至破產倒閉(資本結構、資產負債率、應收應付款及現金流問題等) 4,法律風險:是簽訂合同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業嚴重經濟損失(違約、欺詐、知識產權侵害) 5,團隊風險:是指核心團隊問題及員工沖突、流失和知識管理等。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切實採取防範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經營風險。 1,建立健全企業各項規章制度,尤其重要的是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2,加強客戶的信用管理。主要是建立客戶檔案,了解客戶的資信情況。 3,認真簽定、審查企業對外簽訂的各類合同,加強對合同履行過程中的控制和監督。 4,明確受託責任、完善公司治理,從公司組織結構上控制企業經營風險。 5,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⑤ 企業┃如何為企業做法律風險體檢
內容摘要:企業的法律風險管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事前防範、事中控制及事後的救濟。傳統的律師業務主要集中在事中控制和事後救濟這兩部分,具體表現為向企業提供的法律顧問服務及訴訟代理業務,尤其是以訴訟業務為主,但對於事前的防範介入較少。然而,事前防範的意義往往比其它兩部分更重要。這部分法律服務的短缺也為律師未來的業務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本文將重點介紹事前風險防範的意義及如何為企業提供事前風險預防的法律服務。
關鍵詞:法律風險 體檢 內部控制
正文:
一、問題的引出
以前我們是怎麼做法律顧問的?我們坐在辦公室等客戶的電話,客戶不找我們,我們也很少去主動拜訪客戶。除了日常的法律咨詢及合同審查外,我們基本沒什麼其它的事情要做了。也許偶爾會應邀參加客戶的談判,但那也是被動的。然後我們就整天在辦公室里等著客戶出個什麼法律糾紛,這樣我們的案子就來了。時間久了,慢慢的客戶們也開始明白了,原來律師只知道打官司,甚至盼著我們公司出事,他好有案子做。於是,我們的客戶們紛紛去招聘自己的法務人員了。於是律師主要負責打官司的角色就更加被強化了。好像事情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但是,事情真的應該是這樣的嗎?
我以為不然,對於客戶而言,打官司好比救火,著火了固然需要去救,但是他們更需要的是「不著火」!在這個比喻中,律師事務所好比是消防隊,哪有火災去哪救火,我們律師也樂此不疲。救火的生意在一開始還是不錯的,因為火災挺多,消防隊挺少。但是到了後來,消防隊開始越來越多了,但是火災增長的速度卻沒有那麼快。這時候,很多律師開始感覺生意難做了,競爭激勵了......故事講到這里,大概大家都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原因了。因為我們只是在賣我們想賣的東西,卻沒有考慮顧客想買什麼。正如我在一開始說的,客戶所需要的其實一直都是「不著火」。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有了自己的法務人員和法務部門的原因。
那麼,對於客戶的需求,我們到底能夠做點什麼呢?這就是本文想要重點闡述的問題:我們需要幫助客戶做好法律風險預防!有人可能會說,你把企業的法律風險都扼殺在搖籃里了,那我們不就沒有官司可打了嗎?這不是自掘墳墓嗎?我說不是,為什麼呢?
首先,沒有人規定律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官司。這些年非訴業務的蓬勃發展就是一個明證。
其次,即使通過我們的服務,企業自身的法律風險管理水平提高了,也還是有可能面臨以下風險:1、被他人侵權;2、合同相對方違約;3、企業自身管理不到位導致的風險;4、企業根據其生產經營的需要自願承擔的法律風險。
因此,我們完全沒必要擔心這個問題。道理很簡單,打個比方,就像世界上有那麼多的葯品、營養品、養生保健的方法,可是每天還是有很多人會生病要去醫院,醫院的生意照樣很火。
看來這個業務是可以做的。那麼,應該怎樣來做這項業務呢?這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題,就是要給企業做個法律風險體查。這就好比去醫院檢查身體一樣,想知道有什麼病,得先查查身體,知道了問題所在,才好對症下葯。那麼給企業做的這個法律風險體檢又是個啥東西呢?
二、什麼是企業法律風險體檢
這個體檢說起來其實有點像盡職調查,但又有很大的區別。盡職調查報告一般是給公司以外的人看的,如股權交易的相對方等。因此,盡職調查報告比較關注的是企業現有的法律風險狀態。但它不太關注企業的法律風險管理的機制、流程和管理水平。而這恰恰是法律風險體檢所關注的重點。風險的現狀反倒不是它重點關注的問題。說白了,盡職調查報告關注的是「果」,而風險體檢關注的是「因」。只有抓信了「因」,才能避免不好「果」,才能防患於未然,這才是風險管理的意義所在。
在介紹怎麼做風險體檢之前,還是先講個小故事吧。這是我在做實習律師時的一段經歷。當時,我跟著我們所一位律師一起到一家企業去,目的就是為了看看這家企業有什麼法律風險沒有,其實就是去做法律風險體檢去了。但是這位律師領著我在辦公場所到處參觀,還去了生產車間,參觀工人製作他們的產品「大蒜片」的過程。我也不明白看這個有什麼用?雖然我們來之前也是做了一份調查清單,但是總覺得這些問題沒有切中要害,問的不痛不癢,找不出問題來。結果可想而知,這次的行動是失敗的,我們沒有提出什麼有價值的風險防範意見。
若干年之後,當我對企業的法律風險管理已經頗有心得並且已經為所服務的企業做了多次風險體檢之後,驀然回首,我突然明白了當年那次嘗試到底錯在哪裡了。我覺得,錯就錯在我們沒有抓住企業的經營管理流程這條主線,而是停留在表面的一些問題上,所以才導致了失敗。為企業做風險體檢,一定要緊緊地結合企業的管理流程來做,否則就會無的放矢,找不出問題,抓不住要害。
剛才也說了,體檢關注的是風險的因,而不是果。因此,我們的注意力就不能停留在已經發生了哪些問題,而重點要找出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怎麼找原因呢,這就要到管理上去找。可以說,內部的一切問題都是由管理造成的。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概念,叫做「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這個概念來自於美國,是企業風險管理領域里一個核心概念。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之所以要在這些引入內部控制這個概念,是因為內部控制貫穿了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部流程。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流程上進行風險控制,通過對流程上的每一個風險點進行有效的控制,使企業能夠在風險最開始產生的環節就對相關的風險進行有效的干預,從而把企業的風險降到最低。因此,要想做好法律風險體檢就必須從內部控制這個貫穿企業經營管理全部流程的風險管理手段入手。
從內部控制角度來看企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其實是由一系列的流程構成的,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分類,這些流程可以概括為十八個模塊:1、組織架構;2、發展戰略;3、人力資源;4、社會責任;5、企業文化;6、資金活動;7,采購業務;8、資產管理;9、銷售業務;10、研究與開發;11、工程項目;12、擔保業務;13、業務外包;14、財務報告;15、全面預算;16、合同管理;17、內部信息傳遞;18、信息系統。
通過上述的分類,我們已經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哪些活動是有可能產生法律風險的了。比如:組織架構、人力資源、資金活動、采購業務、資產管理、銷售業務、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擔保業務、業務外包、合同管理等。這些活動可能會涉及以下法律風險:公司治理結構風險、勞動人事風險、投融資風險、知識產權風險、合同風險、擔保責任風險、工程糾紛風險等。
我覺得內部控制的方法對於我們理解企業的法律風險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讓我們有了流程的概念,並用流程的眼光來看待企業的法律風險,而不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了。企業的法律風險是產生在它的經營管理流程上的,因此如果這些活動中的某些環節沒有做好,就有可能給企業帶來相應的法律風險。下面我們以人力資源管理為例說明一下如何以流程的眼光來梳理企業的法律風險:
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一般包括四大類活動:一、人力資源的引進;二、人力資源的開發;三、人力資源的使用;四、人力資源的退出。其中引進部分又包括了人力資源規劃、招聘活動、勞動合同的定立、試用期管理等;人力資源的開發則包括培訓、內部晉升、輪崗等管理活動。人力資源的使用包括績效管理、薪酬管理、獎勵與處罰、員工的職業健康與安全、社會保險的繳納等內容。而人力資源的退出則包括勞動合同解除、員工的辭退等內容。
通過這樣一種梳理,我們對於人力資源管理的流程就比較清楚了。同時也可以把相應的法律風險對號入座了。比如,在人力資源的引進階段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有:未及時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的內容違法;企業未及時給勞動者繳納社保;未與核心、關鍵崗位的員工簽定保密協議或競業禁止協議等。在人力資源的開發階段的法律風險可能有:晉升或轉崗之後未及時變更勞動合同、有償培訓未與員工簽訂培訓協議或服務期協議等。人力資源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績效考核體系不完善導致調整員工薪酬時無法提供充分的制度依據及證據,從而引發勞動爭議;未及時發放工資;工傷事故;勞動者與其它企業同時訂立勞動合同等。退出環節的法律風險則可能有:解除勞動合同不當導致勞動者提起勞動爭議;未及時行使解除權,導致企業為勞動者多付工資;已離職員工未能遵守保密協議導致企業商業、技術秘密泄露;企業或員工未能遵守競業禁止協議等。(以上對於相關環節的法律風險只是列舉,並未窮盡。)
這種對號入座式的梳理方法,是不是就清楚多了?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把企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風險全部囊括進來,這樣就不會有遺漏,而且脈絡也更加清晰了。
三、怎麼做企業法律風險體檢
那麼,在有了這種流程的思想之後,我們具體怎麼操作呢?
首先,要梳理出法律風險點較多的業務模塊,如上面提到的人力資源、采購業務、銷售業務、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擔保業務、業務外包、合同管理等。然後根據《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與指引》的內容及企業的具體情況把這些模塊的全部流程梳理出來。接著針對每一個流程上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點進行列舉和分析,盡量做到窮盡一切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然後對上述法律風險的理想控制狀態進行描述。最後根據這個理想的控制狀態與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從中找出差距,這個差距就是存在的問題,需要我們想辦法予以解決。最後,根據我們對這種差距的分析,提出我們的解決對策和建議,整個體檢就做完了。
上述過程可以概括為三個前後相隨的組成部分,即:一、風險的識別;二、風險的分析;三、風險控制措施的設計。下面分別具體介紹一下:
(一)風險的識別
1、風險識別的含義
法律風險識別,是指將企業某一具體業務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識別出來,並加以列舉,目的是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風險點圖譜。這個環節是後續所有工作的起點與基礎,這個環節做不好,會影響整個風險體檢的質量和效果。這個環節最需要把握的就是對於風險點識別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即要盡可能全面、無遺漏地將業務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點全部找出來。
2、風險識別的方法
那麼,我們究竟用什麼方法來識別企業的法律風險點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①流程梳理法
這種方法是以內控指引為線索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分析,根據相關的業務流程羅列出流程上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
②法規檢索法
這種方法是指對與企業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全面的檢索和分析,從中找出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較為全面,避免了其它方法掛一漏萬的缺點。
③個別訪談法
這種方法是指通過與企業相關的業務人員、管理層進行當面的個別交流來了解相關風險點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可以迅速的發現一些管理層及業務人員所關注的風險點,這些風險點往往對企業來講是比較有現實意義的風險。缺點在於不容易全面的掌握業務流程上的所有風險。
④案例分析法
這種方法是指對企業已經發生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從中找出企業管理上可能存在的問題。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具有針對性,往往能夠找出企業一些關鍵的痛點,而且資料較為具體,可以對相關風險進行深入的研究。
⑤集體討論法
也叫頭腦風暴法,這種方法是指由辦案律師組織所有參與項目的律師和企業的關鍵崗位的管理人員進行討論,暢所欲言的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必過多的考慮所提的意見是否正確。最後再由律師對全部的意見進行整理、分析,保留有價值的意見。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可以創造性地提出一些重要的問題來,也可以使與會人員通過無拘無束的交流互相受到啟發。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般是先通過流程梳理法和法規檢索法最大化的列舉出風險清單,再將風險清單製作成風險調查表,然後把調查表交給企業業務人員填寫並反饋給律師。接著律師進駐企業,根據企業反饋的調查表有針對性的與企業人員進行交流(訪談法),並對企業已往的案例進行分析(案例分析法),與企業管理層一起討論其中較為重大的風險(集體討論法),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風險調查表,從而為後續的分析工作打下基礎。
(二)風險的分析
有了上述的風險調查表,我們就可以對企業的法律風險點進行逐一的分析了。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找出差距。在我們製作風險調查表時,就已經把這種思路體現在表裡面了。
風險的大小=風險發生的概率×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可以對上述三個變數進行賦值,從而精確地判斷出風險的重要程度來。當然這一點比較難操作,這里僅僅作為一種分析思路予以介紹。在實際操作中,律師可以用語言來進行相對模糊的風險評估。
(三)風險控制措施及策略
了解了風險發生的原因,也知道了風險的重要程度,我們就可以對如何控制風險提出解決措施了。內控指引把導致企業在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分為兩大類,即:設計缺陷和執行缺陷。根據風險發生的原因不同,可以把控制措施分為兩大類:一、針對設計缺陷的措施;二、針對執行缺陷的措施。
首先來看看什麼是設計缺陷和執行缺陷。內部控制理論認為,企業內部的所有風險無外乎是由於兩類原因導致的:制度設計的問題或執行的問題。所謂設計缺陷即是指企業在業務流程的設計、組織架構的搭建、職責許可權的劃分、內部資源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科學、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情況。而執行缺陷是指因企業內部人員對於已經制定好的業務流程、工作指令不能嚴格、有效的執行,導致企業面臨相關的風險。因此,只要針對導致這兩類缺陷的原因進行有效的干預、控制,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企業的風險。
針對這兩類缺陷,相關的控制措施也是不同的。對於設計類缺陷,根據產生問題的原因的不同,可以採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如:改造內部流程;修訂規章制度;制定合同範本;調整組織機構、崗位設置;重新劃分職責許可權等。而執行類缺陷一般主要是由下面幾類原因導致的,如:對規章制度不了解、工作能力不勝任、工作態度不端正、內部溝通不暢、預算不足等。因此,其相應的控制措施可能包括:專項培訓、強化考核、崗位調換、預算調整、通過組織內部活動來加強各部門的溝通等。
上面談的主要是控制措施的具體形態。但在制定這些措施的時候,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對於不同的風險,企業應該採取不同的策略進行應對,而不是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的風險。這主要是由於以下幾方面原因導致的:一、風險本身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控制活動所能產生的效益是不同的;二、企業對於相關風險能夠施加的影響力也不同;三、企業所能掌握的用於風險控制的資源是限的,即風險控制本身是有成本的。四、與經營活動的風險相比,其所能產生的收益可能更大。
因此,律師在為企業制定相關的風險應對措施時,應從企業的實際出發,綜合考慮企業的發展戰略、商業利益、風險大小以及控製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採用不同的風險應對策略。這些策略包括但不限於:風險規避、風險轉嫁、風險降低、風險承擔等。當然,對於重大的風險控制措施的設計,律師一定要和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進行充分的溝通和協商,這樣才能使設計出來的風控措施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並為企業所接受。
(四)風險體檢結果的輸出
經過了風險識別、風險分析、控制措施的設計,整個法律風險體檢工作基礎就完成了。但最後,律師應盡量將體檢過程中產生的成果以書面的形式向企業展示出來,作為我們這個服務的最終總結和交付物,以體現律師勞動的價值。這個成果可以用《法律風險體檢報告》的形式予以體現,同時附上為企業修訂的所有制度、合同文本、流程文件及表格。
當然一項體檢項目的完成,不應成為我們工作的終點。在完成這項體檢服務之後,律師可以持續跟蹤企業的整改情況,為企業負責到底。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可能還會產生後續的法律服務需求,我們律師的服務也就可以得到自然的延伸了。
⑥ 如何理解企業法律風險是企業所有風險的最嚴重表現形式
1 、企業設立中的法律風險:在設立企業的過程中,企業的發起人是否對擬設立的企業進行充分的法律設計,是否對企業設立過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計劃,是否完全履行了設立企業的義務,以及發起人本人是否具有相應的法律資格,這些都直接關繫到擬設立企業能否具有一個合法、規范、良好的設立過程。
2 、合同法律風險:指在合同訂立、生效、履行、變更和轉讓、終止及違約責任的確定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利益損害或損失的可能性。合同法律風險是企業法律風險的重點。因為市場經濟也是契約經濟,合作雙方中的任意一方無論主觀或客觀因素最終導致合同發生變化,且這種變化使一方當事人利益受到威脅時,風險已經降臨。因此說,合同作為一種實現合同當事人利益的手段或者工具,具有動態性,雙方當事人通過合同確定的權利義務的履行,最終需要確定某種財產關系或者與財產關系相關的狀態的變化,得到一種靜態財產歸屬或類似的歸屬關系。而在實現最終的靜態歸屬過程中,可能有各種因素影響最終歸屬關系的視線,當合同利益的取得或者實現出現障礙,一種根源於合同利益的損失風險就展現出來。
3、 企業並購法律風險:並購是兼並與收購的總稱。從法律風險的角度看,企業收購並沒有改變原企業的資產狀態,對被收購方而言法律風險並沒有變化。因此,企業並購的法律風險主要表現在企業兼並中。企業兼並涉及企業法、競爭法、稅收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法規,且操作復雜,對社會影響較大,隱蔽性的法律風險較高。近年來國內外著名企業在並購重組中因對法律風險的預期不足而導致損失的案例層出不窮,比較典型的如TCL並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案:
2004年,TCL並購了湯姆遜彩電業務、吞購了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希望可以通過對海外這兩個強勢品牌的收購來提高TCL集團的聲譽度。同時,也能獲得彩電和手機業務的核心技術,兩大強勢業務的發展,也能幫助TCL形成規模經濟。連鎖效益下,TCL集團的彩電以及手機業務在國內市場的強勢地位也能為集團帶來豐厚的回報,正好彌補了因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而暫時出現的巨額虧損。然而,就在TCL宣布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和法國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沒有多久,產業的趨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據TCL集團2005年度第3季度財報披露,TCL集團公司期內虧損人民幣4.46億元,前3季度虧損總額達11.39億元,現金流-7.87億元。
並購之後,導致TCL集團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歐洲的運營成本高、尤其是員工成本很高。「招人招不到,裁員裁不了」的局面讓TCL很是無奈。在並購之前TCL並沒有注意到歐洲的勞動法律。歐洲裁員的補償標準是世界上最高的。員工除了得到法定的補償外,還會要求增加一些額外補償,超過10人以上的裁員,補償的數額就要由資方與工會談判決定。按照當地法律,勞方還享有3個月的預通知期,其間資方需繼續支付工資。由於談判一直進行得很艱難,到2006年5月份TCL更換歐洲團隊的時候,和工會的談判仍然在進行,並且當時的局面很難控制。
4、 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知識產權是蘊涵創造力和智慧結晶的成果,其客體是一種非物質形態的特殊財產,要求相關法律給予特別規定。多數企業沒有意識到或沒有關注知識產權的深入保護,從法律風險的解決成本看,避免他人製造侵權產品比事後索賠更為經濟。
5、人力資源管理法律風險:在我國,與人力資源有關的主要是勞動合同法、勞動法以及國務院制定的相關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各個環節中,從招聘開始,面試、錄用、使用、簽訂勞動合同、員工的待遇問題直至員工離職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的約束,企業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為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勞資糾紛,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且這個問題處置不慎將會引發社會矛盾,而這種現象隨著社會問題的不斷疊加而引向尖銳和復雜。
近年來勞資糾紛案件統計數量不斷上升,並出現勞資糾紛「升級版」——群體性事件。如:
2008年11月25日下午5時50分左右,廣東東莞中堂鎮開達玩具廠發生一宗勞資糾紛引起的群體性事件。500餘人打砸警車致5人受傷。
2008年12月9日中國皮具之都——獅嶺鎮人民政府成立勞資糾紛突發事件應急指揮處置領導小組,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和解決辦法,組織、指派維穩力量處置勞資糾紛群體突發事件。
2009年2月4日杭州出口加工區出台了勞資糾紛群體性事件處置預案。
2009年9月8日德陽市旌陽區妥善處理了一起因勞資糾紛引發的群體突發事件。
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勞動者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如何正確處理勞資糾紛,怎樣依法防範用工風險對企業來說顯得越來越重要。
6、企業稅收法律風險:指企業的涉稅行為因為沒能正確有效遵守稅收法規而導致企業未來利益的可能損失或不利的法律後果,具體表現為企業涉稅行為影響納稅准確性的不確定因素,結果就是企業多交了稅或少交了稅,或者因為涉稅行為而承擔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如果企業對法律風險估計不足或處理不當,會帶來相當嚴重的法律後果,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災難。
如:中國人壽發行證券信息披露欺詐被訴案
中國人壽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998年成立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People's Insurance Company of China)。2003年6月,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重組為中國人壽集團公司和中國人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按照重組協議,中國人壽集團公司負責承擔前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一切債務和責任。2003年12月17日和18日,中國人壽分別在紐約證劵交易所和香港證劵交易所上市交易。在紐約證劵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發行價是每股18.68美元,2003年12月29日,其股價達到最高點為每股34.75美元。2004年2月3日,彭博通訊社報道了一些所謂的中國國家審計署審計結果的細節。同一天,新華財經網在其報道中指出中國國家審計署已發現涉及幾十億元人民幣的非法活動。受此影響,中國人壽在美國證劵交易所的股價在2004年2月5日跌至每股26.63美元。2004年3月16日,中國人壽被告到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美國一位購買了中國人壽股票的投資者委託其代理律師,在律師事務所網站上徵集於2003年12月22日至2004年2月3日期間購買中國人壽股票的投資者,60天內可到法院登記加入原告隊伍,對中國人壽進行集團訴訟。這家事務所提交的訴狀稱,認為中國人壽發布虛假的和誤導性的信息以及故意遺漏重大事實,從而人為抬高中國人壽的股價。並指控中國人壽及其部分管理人員和董事的行為違反了1934年美國《證劵交易法》第10(b)款項,應對原告因此所受損失承擔賠償責任。2004年3月30日,中國國家審計署發布審計報告,報告顯示,之前的媒體的誇張報道多與該審計報告不符。審計報告指出發現的違法問題僅涉及前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不涉及現在的中國人壽。有關罰款也是由前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負責,而且數額是815萬美元,就前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的規模而言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中國人壽隨後就審計結果主要內容向美國證劵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Form 6-K報告,中國人壽股價也由4月6日的每股24.83美元漲至4月7日的每股26.88美元。2008年9月3日,美國聯邦地區法院紐約南區法院作出判決,認為信息披露欺詐不成立。
盡管如此,通過該案件,我們得出結論,中國公司在海外資本市場融資時,要學會國外的游戲規則,加強與海外市場的溝通,及時發布有關信息,認真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尤其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爭取到包括美國在內的海外市場上市,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有一些中國公司在海外上市的過程中,遭遇海外投資者以各種理由提出的訴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步伐。本案中,美國法院對中國人壽的行為是否構成對重大事實的虛假陳述或遺漏的分析,有助於中國企業更好地理解美國法律有關信息披露的要求,在盡可能做到信息及時、全面披露的同時,維護好自己的合法利益,避免可能遭受的訴訟。
如:長虹公司法人股轉配紅股違規上市事件
1995年7月24日,四川長虹開始公告配股說明書。由於當時大勢低迷及轉配股比例過高等原因,長虹轉配股並未完全配售出去,4400萬轉配股中有1100萬股由承銷商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以下稱「中經開」)及上海財政證券公司(以下稱「上財證」)包銷。8月15日,長虹公告送股派息當天,上交所擅自批准長虹轉配紅股上市,並定於8月21日長虹送股除權日同公眾股的紅股部分一起上市流通。主承銷商中經開於8月21日至23日上午兩天半時間內,利用自營帳號拋出轉配紅股421萬股,所得金額437570萬元,其中8月21日集合竟價時,利用自營帳號拋出80萬股轉配紅股,占當日集合竟價開盤交易總量的81%。與此同時,上財證也於8月21日上午利用自營帳號將70萬股轉配紅股悉數拋出。
事件發生後,中國證監會立即通報批評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簡稱「上交所」),並對長虹事件展開深入調查。中國證監會查明:長虹公司法人股轉配紅股違規上市事件、是一起違反國家法規政策、違反「三公」原則、擾亂證券市場秩序、損害投資人合法權益的嚴重違規事件。中國證監會指出,上交所、中經開的行為違反了證券委、證監會關干法人股及其轉配股存量增量部分均暫不上市流通的有關規定;違反了涉及股市重大政策問題的重要信息必須及時向中國證監會報告和向社會公眾披露的有關規定。中經開作為主承銷商,還存在違反規定推銷轉配股余額和利用A、B字頭帳戶自營買賣420餘萬股長虹股票的問題。中國證監會還指出,上財證為副主承銷商,也違反了證券委、證監會的有關規定。長虹公司為此次配股的發行人,得知長虹法人股轉配紅股已上市這一重大情況,未及時向中國證監會報告,違反了有關信息披露的規定。
為嚴肅證券法紀、促進證券市場的規范化和健康發展,中國證監會經研究決定:
1、對上交所予以通報批評:責成其對本單位主要責任人員分別給予行政記過和紀律處分。
2、對中經開所獲非法收入扣除必要的成本後,剩餘2506.32萬元沒收上交國庫;中經開所掌握的轉配紅股尚未流出部分397.1659萬股予以鎖定;對其處以200萬元罰款;責成其對本單位有關責任部門進行整頓,對有關責任人員進行處理;對其在自營中使用A字頭帳戶問題,由於涉嫌其他違規行為,證監會將另案查處。
3、對上財證券所獲非法收入扣除必要的成本後,剩餘406.16萬元沒收上交國庫。
4、責成長虹公司對其內部證券事務進行整頓,切實規范信息披露工作。
5、對其他投資者所獲轉配紅股,由於已有部分上市流通,剩餘部分可繼續上市流通。
6、在證監會公布對長虹事件處理決定的三天後復牌。
如: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中航油」)從事投機性石油衍生品交易虧損破產案
中航油於2001年底獲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國航油集團公司授權後,自2003年開始做油品套期保值業務。但在此期間,總裁陳久霖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從事投機性石油衍生品交易,虧損5.54億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申請停牌,並向當地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巴林銀行破產以來最大的投機丑聞。
2005年3月,新加坡普華永道在種種猜疑下提交了針對此虧損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調查報告。報告中認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額虧損由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對未來油價走勢的錯誤判斷;公司未能根據行業標准評估期權組合價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對期權投機的風險管理措施;對期權交易的風險管理規則和控制,管理層也沒有做好執行的准備等。
排除一些從事市場交易活動都難以避免的技術原因,我們從普華永道的報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航油從事期權交易業務的決策以及整個交易過程都無視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終的巨虧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結果。這次事件引發了政府、企業和理論界對內控執行和完善的思考,內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如:美國安然能源公司破產案美國安然能源公(EnronCorp.ENE),其曾名列世界500強第16位,並連續4年榮獲「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稱號,2001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全球最受稱贊的公司。2001年9月30日其資產負債表上顯示的總資產達618億美元;其業績甚至曾經超過IBM和AT&T這些市場表現優異的公司。但即使是這樣曾經是「業績優良」的巨型公司,卻由於通過「設立特定目的公司」進行關聯交易來虛增營業額和利潤,涉嫌做假帳,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並最終破產,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司破產案之一。
如:安達信違規造假導致巨額罰款事件
1913年由芝加哥阿瑟安德森教授創建的安達信公司,經過88年經營,在世界8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8.5萬名員工,在全球擁有10萬家大型客戶,曾是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而在安然事件揭露前後不到幾個月,這個「百年老店」毀於一旦,實在令人深思。
安然公司成立以來,從80年代到90年代,安達信不僅一直負責其審計工作,而且同時提供咨詢服務。利益驅使安達信幫助安然造假。隨著安然問題的暴露,安達信一系列的造假行徑相繼揭露。2001年,安達信就曾兩次因違規操作而被處罰。一次是與審計美國廢物管理公司工作中提供虛假誤導性審計報告有關,安達信在1992年至1996年期間「明知故犯」和「不顧後果」地為美國廢物管理公司提供虛假、具有誤導性的審計報告,虛報收入14.3億美元,華盛頓聯邦法庭以「欺騙及偽造賬目」罪判處安達信罰款700萬美元。其中有三名合夥人除了罰款外,還處以5年內不得從事審計工作,另一人的禁審期為一年。2001年春,安達信因為替自己負責審計的佛羅里達州家用設備企業陽光公司做假賬,被法院判定向陽光公司的股東支付1.1億美元。
如:帕瑪拉特財務欺詐導致破產事件:
帕瑪拉特公司是義大利的第八大企業,其成立於1961年,是一家擁有40多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向以食品生產享譽世界。在債券市場,帕瑪拉特是一個重量級客戶,過去一直對外負擔巨額債務。由於公司聲稱擁有雄厚的現金儲備,不良信用並未引起投資者及有關方面的重視。帕瑪拉特危機的爆發是在2003年11月中旬。由於公司突然宣布無法償還到期價值1.5億歐元的債券,從而引起了審計師和銀行對其財務狀況的警覺;而當宣稱無法清償在開曼群島大約5億歐元的共同基金時,真正的恐慌開始了。帕瑪拉特的股票價格在幾個星期內持續跌落,在12月份下跌了87%。2003年12月27日,帕瑪拉特向帕爾馬地方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並得到批准。
財務欺詐是導致危機的元兇。在初步調查之後,義大利檢查人員表示,在過去長達15年的時間里,帕瑪拉特管理當局通過偽造會計記錄,以虛增資產的方法彌補了累計高達162億美元的負債。欺詐的目的不外乎兩個,一是隱瞞公司因長期擴張而導致的嚴重財務虧空,一是把資金從帕瑪拉特(其中坦齊家族佔有51%的股份)轉移到坦齊家族完全控股的其他公司。
難怪美國通用電氣企業(GE)原總裁傑克.韋爾奇在回答別人問他最擔心什麼問題時,他說:「其實並不是GE的業務使我擔心,而是有什麼人做了從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而給企業的聲譽帶來污點,並使企業毀於一旦。」
(四)企業法律風險的成因
根據現代企業六大職能----即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特點,企業在實際運行當中的法律風險成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決策違規。企業重大戰略、經營決策和重要經濟活動違反決策程序,不經過法律論證,被迫承擔法律後果。例如有的企業違規出借資金、對外擔保,形成法律風險。
2、經營違法。有的企業從事經營活動,違反強制性規定,例如違規建設的項目,未經環保部門、城市規劃部門批准,失去法律保護,招致執法部門查處和法律制裁。
3、民事違約。企業訂立與履行合同不規范,違反約定導致經濟糾紛,被對方起訴承擔違約責任。有的企業因未能償還到期債務,被銀行起訴,造成企業資產被法院強制執行。
4、遭受不法侵害。企業維權意識不強,經營行為存在漏洞,防範機制不健全,遭受不法侵害、惡意訴訟或突發危機時,被動應付。
上述是從一般企業出發,分析了造成企業法律風險的普遍原因。而對於國有企業而言,由於其企業自身的特殊性,其在法律風險的成因上也存在一些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特殊原因:
1、國有股權一股獨大,股權過於集中,直接導致公司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都有大股東控制現象的發生,形成內部人控制的局面,使制衡機製得不到有效發揮。加之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使國有企業在執行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時發生沖突,且這種沖突最終是人治勝於法治,政權大於法權。
2、公司治理結構不夠完善,沒有形成有效制約。一些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與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差距較大,企業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層面的職責不清晰,運行不規范,未形成有效運轉、相互制衡的機制,法律風險防範缺乏體制保障。這些都與國有企業特點密不可分,無論內設監事會還是外派監事會,都因為有名無實、職責與能力不匹配,責權不對等而監督不到位;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職工代表大會因其《條例》落後而使其民主管理流於形式。盡管《公司法》第十八條、四十五條、五十二條、六十八條、和一百一十八條中都有涉及職工參與制度的規定,但其局限性使職工董事、監事在人數確定、權力發揮和信息反饋都落後於現代企業制度要求。
3、獨立董事定位不清,獨立性不強。我現在搞不清獨立董事是決策者還是智囊團?如果是決策者,為什麼決策失敗他們不承擔責任?如果是智囊團,為什麼還要強調他們在公司治理過程中的制衡作用?現在有的獨立董事僅是花瓶而已,有的則成了人情董事。
4、法律風險意識淡薄。一些國有企業對企業法制建設工作不重視,對國家有關經濟法規知識不熟悉,對防範經營風險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依法經營的意識不強。有的企業內部管理混亂,內控制度不健全,在一些關鍵環節上存在管理漏洞。
5、內部風險控制體系不健全,決策缺乏論證審核。不少國有企業未設立專門的法律事務機構和配備專職的法律工作人員。一些企業在對外投資、對外擔保等重大經營決策上缺乏必要的工作程序,決策的前期論證工作不充分,不民主,不科學,不聽取法律工作者的意見,僅憑少數人的意志和經驗進行決策,導致決策失誤,引發法律風險。
6、對管理層的約束機制不健全,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和腐敗現象頻頻發生。管理層級多,資產監管鏈條長,造成失控,母公司對子公司缺乏監管。
7、企業盲目擴張,過分追求多元化、超速發展,造成風險無法控制。
二、企業法律風險防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企業法律風險防範的必要性
企業法律防範制度初創於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首部憲法,一些企業為適應依法經營和發展的需要,開始在企業內部設置「法律室」。周恩來總理在1955年1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建立法律室做出原則指示。國務院法制局根據國內有些機關、企業已有的初步經驗,並參照蘇聯經驗,起草了《國務院法制局關於法律室任務職責和組織辦法的報告》。隨後,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隨著「十年文革」和歷史變遷也隨之淡化、消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趨完善,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建立企業法律風險防範已經迫在眉睫。歐洲大公司、大集團普遍重視企業總法律顧問制度。
西方國家大公司、大集團建立企業總法律顧問制度,是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的自覺選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市場競爭進一步激烈,企業法律顧問的作用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認可。這是企業法律風險防範的有效途徑。
1、有效防範企業法律風險,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客觀需要。在當今世界,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空前激烈,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越來越多。企業要在參與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有效防範企業法律風險,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控制損失的發生。
2、有效防範企業法律風險,是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企業發展壯大,必須不斷積累資產和財富,減少因法律風險造成的損失。
3、有效防範企業法律風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企業經營狀況不佳,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勢必影響社會穩定,對構建和諧社會起著一定的阻礙作用。反之,則可以有力地推進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⑦ 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有什麼關系
企業風險管理的不僅包括企業治理風險,還包括財務風險、人力資源風險等,比公司治理范圍更廣,而公司治理風險是公司風險管理的組成部分。
⑧ 如何規避設立分公司的法律風險
設立分公司,證明該公司實力較強,業務力量優秀。關於如何規避公司的法律風險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從公司內部員工、公司管理結構等等來哦評測公司的風險並作出相應的決策方案。
下面說一下開設豐公司的法律風險以及該如何規避。
1、分公司的一切法律後果必須由總公司承擔,這些風險只能靠總公司對分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及分公司經理的權力制約來實現。
2、分公司是總公司下屬的直接從事業務經營活動的分支機構或附屬機構。雖然分公司有公司字樣,但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因為分公司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不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3、分公司的特徵具體表現為: ①分公司沒有自己的獨立財產,其實際佔有、使用的財產是總公司財產的一部分,列入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 ②分公司不獨立承擔民事責任。③分公司不是公司,它的設立不須依照公司設立程序,只要在履行簡單地登記和營業手續後即可成立。 ④分公司沒有自己的章程,沒有董事會等形式的公司經營決策和業務執行機關。 ⑤分公司名稱,只要在總公司名稱後加上分公司字樣即可。
我們是湖南堅錚律師事務所團隊,我們律所的主要業務范圍是: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法律顧問、項目專項法律服務、股權籌劃與股權激勵、公司治理與並購等);應收賬款風險管理與催收;疑難民商事爭議解決等。我們律所服務於多家企業與客戶,為他們挽回了許多經濟上的損失。我們致力於為客戶量身設計系統、失效和民商事風險防控解決方案,致力於為中國律師業轉型發展作出貢獻。專業卓著的法律服務讓堅錚律師成為每個客戶最認可、最信賴的律師夥伴。湖南堅錚律師事務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綠地中央廣場6棟1022室。聯系方式0731-89870398.歡迎來電咨詢!
⑨ 法律風險分為幾類
根據引發法律風險的原因不同,大致分為兩類:
1、操作性法律風險:即由於企業自身或者他人的行為給企業帶來的法律風險。
2、環境性法律風險:即法律風險的發生是由於外部法律環境變化而引發的。
⑩ 公司的法律風險管理是什麼要怎樣規避
企業法律風險是指企業經營中不懂法律規則、疏於法律審查、逃避法律監管所造成的經濟糾紛和涉訴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或已發生的重大經濟損失。如債務拖欠,合同詐騙,盲目擔保,公司治理結構軟化監督乏力,投資不作法律可行性論證,項目運作缺少法定決策程序,企業決策人治化,輕易挪用資金,難以識別保險單、票據、信用證詐騙,國際貨物運輸中的詐騙風險,國際投資與國際合作中引發的反壟斷反傾銷訴訟,重復引進技術,項目開發不作商標專利檢索,項目合作及房地產業務中不審查土地合法性,不正當競爭給企業帶來的身敗名裂等等。
如何規避企業經營法律風險:
一、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識、切斷法律風險發生根源。
所謂企業法律風險,就是指企業經營中不懂法律規則、疏於法律審查、逃避法律監管所造成的經濟糾紛和涉訴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或已發生的重大經濟損失。對於企業而言,企業的任何一種行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風險,法律風險無處不在就像市場機遇無處不在一樣。「改制、並購、重組、對外投資、契約合同、產銷行為……」,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也日趨復雜多變,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如果還只是停留在這種事後救火的法律救濟方式上來維護合法權益,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
企業管理者可以不精通法律知識,但不可以沒有法律意識。筆者認為,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完全是可以事前預防的。即便是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故」還是頻繁發生了,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的企業管理者法律意識不夠強,防範法律風險的意識還不夠深,在法律風險防範上的投入還不夠多(包括精力和金錢的投入)。據統計,美國企業平均支出的防範法律風險的費用占企業收入的1%,但是中國呢?大多數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投入嚴重不足,法律風險防禦能力很弱,因法律風險而遭受損失的風險就更高。
經驗告訴我們,企業經營存在法律風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去注意它,防範它,任其發展。因此,注重提高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進一步熟悉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法律知識並對企業進行法律風險的安全檢查,把隱藏在企業內部的法律風險及時發掘出來,事先採取防範或預防機制規避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切斷法律風險發生的根源。
二、防患於未然,定期進行法律風險評估。
企業要「長治久安」,需要具有完善的內部管理體制和風險防範規避機制,預先知道風險的所在並進而設法避免法律風險的發生。隨著我國法治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法律的不斷完善,我們的企業管理者也應進一步轉變觀念,法律意識要有一個大的提升,即從「救火」意識到「防火」意識;從法律救濟意識到法律防範意識;從依法維權意識到依法治企意識。總之,要使我們的法律意識完成一個從被動意識到主動意識的提升。
企業應當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在內部確定一個運轉有效的風險規避機制,投入一定的精力、人力、財力,事先建立法律「防火牆」,將企業經營過程中涉及的主體資格風險、財務隱蔽風險、人力資源風險、產權結構構成風險、訴訟仲裁風險、產權交易及投資風險、法律法規的動態風險、匯率變動風險、合同管理風險、商業信譽風險知識產權風險、地域及客戶關系風險等法律風險擋在企業發展之外,從依法治企上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企業的管理者們應每年定期為自己的企業進行法律風險評估。所謂法律風險評估,是指通過法律及相關行業專家對目標企業進行法律風險事項調查,並出具《法律風險評估報告》的意向預防性法律防範可行性建議。通過審查企業的組織結構、股權結構、治理結構、公司章程、公司各項許可證照、內部管理制度、業務流程、財務管理制度和流程、對外重大合同簽署的決策和流程、勞動合同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知識產權等項目分別進行調查和評估,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潛在法律風險和潛在的訴訟。通過《法律風險評估報告》,及時把企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披露出來,以引起企業管理者的足夠注意,並進而在法律顧問團隊的幫助下,及時採取適當措施,最終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
三、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預警、防範規避機制,切實提升法律風險防禦能力。 企業「走出去」,法律須先行。「駕駛技術再高,也有被追尾的可能」 再大再強的企業也要防範法律風險。企業的各種行為都會存在法律風險,任何類型的法律風險都會造成商機的喪失;被廣泛宣傳的法律風險事項會對企業的商譽帶來極大的損害。當這種損害發生時,會存在另一種風險,公司業務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商譽的損害會使商業夥伴喪失信心,繼而引起收入下降,投資者喪失信心,最後導致股票價值下跌。
美國波音公司,該公司總部有500名高管人員,其中法律顧問有232個,佔了約46%,而去年有關部門所作的「中國100強企業法律風險調查」表明,大部分中國企業對「走出去」的法律風險未有清楚認識,中國企業法律風險防範的費用支出僅是發達國家企業的1/50。
預警機制應當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之上,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強調前瞻性,強調防患於未然,重視法律風險防禦能力的提高,以切實減輕企業的損失。通過風險分析評估,風險控制管理、風險監控更新等方法,來發現、識別經營生產和管理活動中的潛在法律風險。
四、准確把握風險源,最大限度規避法律風險。
調查表明,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都普遍積極地採取規范的法律風險防範措施,其中准確把握風險源不失為一個亮點。對於我們運輸企業而言,企業存在一天,風險就伴隨一天。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權衡間,風險與危機共存,其中以下幾點法律風險源尤為值得關注。
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風險:指在合同談判、訂立、履行、變更和轉讓、終止及違約責任的確定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利益損害或損失的可能性。在企業運行過程中,融資類合同、合作類合同和施工承包類合同、材料供應類合同涉及金額巨大。尤其是如果未能經過有效的法律風險評估和控制,極可能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給雙方當事人留下糾紛隱患。
並購轉讓中的法律風險:企業兼並涉及公司法、競爭法、稅收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法規,且操作復雜,對社會影響較大,潛在的法律風險較高。其中的一些關於特種行業的經營權轉讓標的大、價值評估難、轉讓手續繁瑣、廉政風險大,雖然規范了轉讓程序和要求,但操作中的法律風險仍然巨大。
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知識產權是蘊涵創造力和智慧結晶的成果,其客體是一種非物質形態的特殊財產,要求相關企業管理機構給予特別關注。
人力資源管理法律風險:《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國務院制定的相關勞動用工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是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律體系。作為老牌的公路運輸企業屬勞動密集性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各個環節中,從招聘開始,面試、錄用、使用、簽訂勞動合同、員工的待遇問題直至員工離職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的約束,企業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為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勞動糾紛。
財務稅收法律風險:企業的涉稅行為因為涉及遵守財務、稅收等法律法規直接關繫到企業的未來利益,例如有些企業多交了稅或少交了稅,或者因為涉稅行為而承擔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運營管理法律風險:作為運輸企業在運營管理中,車輛、安全等管理工作中,涉及管理瑕疵引發的侵權法律風險,收取服務費引發的合同糾紛風險,以及在交通事故中引發的人身和財產損害賠償等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