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公司法律
1. 合資企業適用法律有哪些
一、中方企業向本司咨詢,索取手冊,了解動作過程對於尚未編制項目建議書的企業,本司可以提供初步調查研究報告、策劃書。 二、中方企業將下列書面資料郵寄、送達本司。 1、當地優惠政策; 2、企業營業執照、法人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經營許可證; 3、最近資產負債表、利潤及利潤分配表; 4、合作項目建議書。項目建議書應對當地資源、投資環境、土地使用狀況、企業歷史及現狀,針對合資項目擁有的技術、產品、市場等優勢,對項目的初步可行性方案等做出詳細的陳述; 5、詳細聯系方式。 三、本司收到項目建議書後,3-10個工作日內進行核選。發送商務信函邀請中方企業赴本司或投資商駐華機構考察並面洽合作范圍、內容,簽署備忘錄。 四、對項目進行實質論證後,確認中方企業具備合資條件,赴中方企業實地考察。 五、綜合評定考察結果,與中方企業一道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辦理立項及中外雙方合資簽訂及相關法律手續,成立合資公司。
2. 合資公司法中規定的中外合資企業設立流程是什麼
法律分析:設立合營企業的一般程序是:立項、洽談、簽約、審批、登記、注冊。中外合資企業的立項申請由中方提出,然後雙方在平等互利、協商一致基礎上進行簽約;審批機關自接到各項應報文件後,於三個月內決定批准或不批准,批準的發給批准證書;合營企業應在一個月內憑此批准證書向企業所在地的省級工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領取營業執照,簽發執照日即企業成立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第二條 中外合作者舉辦合作企業,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在合作企業合同中約定投資或者合作條件、收益或者產品的分配、風險和虧損的分擔、經營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業終止時財產的歸屬等事項。
合作企業符合中國法律關於法人條件的規定的,依法取得中國法人資格。
第三條 國家依法保護合作企業和中外合作者的合法權益。
合作企業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不得損害中國的社會公共利益。
國家有關機關依法對合作企業實行監督。
3. 國內兩個公司合資經營適用什麼法律規定
1.適用規定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擴大國際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允許外國公司、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或個人(以下簡稱外國合營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經中國政府批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它經濟組織(以下簡稱中國合營者)共同舉辦合營企業。
第二條 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外國合營者按照經中國政府批準的協議、合同、章程在合營企業的投資、應分得的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合營企業的一切活動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令和有關條例規定。國家對合營企業不實行國有化和徵收;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需要,對合營企業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實行其徵收,並給予相應補償。
第三條 合營各方簽訂的合營協議、合同、章程,應報國家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以下稱審查批准機關)審查批准。審查批准機關應在3個月內決定批准或不批准。合營企業經批准之後,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主管部門登記、領取營業執照、開始營業。
2.適用中外合資
第四條 合營企業的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合營企業的注冊資本中,外國合營者的投資比例一般不低於百分之二十五。
3,風險利弊問題
合營各方按注冊資本比例分享利潤和分擔風險及虧損。合營者的注冊資本如果轉讓必須經合營各方同意。
第五條合營企業各方可以現金、實物、工業產權等進行投資。
外國合營者作為投資的技術和設備,必須確實是適合我國需要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如果有意以落後的技術和設備進行欺騙,造成損失的,應賠償損失。
4. 關於合資公司的法律風險
如果股東的集團公司違約,導致合資公司的資產被執行或者被凍結,就會影響到合資公司的正常經營,如果出現了違約,或者是沒有辦法執行的判決,法定代表人也會負相應的責任的
5. 和政府成立合資公司注意事項
法律分析:政府吸引投資商的方式是提供聯邦所得稅抵扣額,保障房的開發商首先通過競爭獲得這些額度,在之後的建設中,這就成了融資渠道,吸引投資商競標購買。核心是股權比例和高管安排要先談好,能控股並且控制董事會當然最好,但這取決於雙方的談判地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十一條 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
第十二條 公司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並依法登記。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變經營范圍,但是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批準的項目,應當依法經過批准。
6. 三家公司共同成立一個公司,合資公司破產了三家公司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出資的三家公司沒有連帶責任,只承擔有限責任。若合資公司破產出資公司不需要共同承擔員工工資的發放。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只負有限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18修正》第三條 公司界定及股東責任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