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法律服務創新

法律服務創新

發布時間: 2022-08-17 05:47:56

法律服務的創造需求行為為誰而為

——讀《美國律師》第六章《創造需求:職業規劃的一個新策略?》 【正文】 一、「事實」勾勒 1、律師業控制市場的努力 從19世紀最後二十五年正式開始,幾乎所有的努力都圍繞著規范供給活動展開,取得了相當大的效果,在二戰後的二十年裡,即在1960年左右,律師業最接近這個目標。但是,由於其他法學院的興起,種族主義平等、女權主義等興起,對律師業的市場控制就遭到了猛烈攻擊,在這時,對供給的控制削弱了。作為回應,職業轉向另一個不同尋常的策略,創造需求。但是,大多數律師最初對創造需求非常懷疑,而且在現在依然保持懷疑態度,甚至認為比控制供給更為嚴重的一個後果,即創造需求使得職業內的緊張關系更加惡化,因為大約只有6%的律師能夠擴大他們的業務。 2、法律服務在早期分配嚴重不平等,其主要集中在大額財產的客戶,也就形成了法律服務的一個傳統,即主要為少數人的精英階層服務,而大部分其他人,包括很多中產人士也沒有被輻射到。雖然有法律人認識到這個問題,並提出為中產人士服務的建議,但很少被採納或者不予考慮,在20世紀30年代在費城才出現了鄰里律師事務所。為窮人提供的法律服務就更少了,特別是私人律師事務所,雖然在當時已經開始了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私人慈善事業、以及零星的私人律師提供的公益行動。但是,在60年代,美國律師協會與美國律師基金開始了一場對「法律需求」的大型研究,說明了這個早已知道或者沒有正式承認的事實,即法律服務需求不足,特別是窮人的法律服務需求不足。 3、在最初。為那些不能付費的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在慈善事業中往往是那些執業經驗與收入更高的律師。但是這種慈善式的服務數量非常有限,且僅僅可能為一定范圍內需要幫助的人獲得幫助,比如說那些在未來能夠付費的人或者能夠起到互惠作用的中介人——即使在這時,他們的目標也是用最小的努力來滿足客戶混合中介人。造成的後果就是不僅僅最需要的人常常被排除在外,律師所提供的慈善服務的整體數量也同樣令人失望。在現在,已經開始了一種公益性的法律服務,並且有些州使用強制性的手段要求在一段時間內提供最低的法律服務數量,然而在另一些州,卻被州最高法院宣布不能強制律師在無補償的情況下提供法律服務。即使在被強制提供法律服務的司法區域,律師們也在規避這一條,因為很多律師被允許以金錢購買方式來免除任何法律制裁。但是,這項行動並沒有為職業創造出需要支付費用的法律服務。 4、當獲得辯護不再是一項禮物,而是以公民的一項權利時,它首先出現在刑事案件中,而且還以強制性權力保障實現。最後,它還以憲法性權利出現了,也不僅僅表現在重罪案件,也實施於普通刑事案件。但是,這一項業務,特別是對普通刑事案件的強制性法律辯護並也並沒有對私人律師執業的需求有什麼業務增加。因為,為了滿足這項憲法性權利,大多數司法區創設了政府支持的公設辯護人事務所,由領薪水的雇員充任。但是,法律職業是否從上述州的干預中獲得了明顯的利益還不清楚,不管這種利益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即使在那些政府付費的法律服務中,立法機關也拒絕給他們支付合理費用,這既得不到補償,也無助於提高自己的名聲。而且在這些政府付費的領域,絕大部分律師依然得不到業務,因為在最近一些年增加了共設律師的數量——這只是其一。其二,州付費的私人刑事辯護本身有許多缺陷:費用太低,只能吸引到那些較為不成功的律師,如果費用高到有利可圖的地步,司法人員的偏愛會影響哪位律師將因此而收益——這種制度體系鼓勵司法人員權力的濫用,會因為損害其合法性。 5、對窮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另一個領域就是民事法律援助,但是由於缺乏憲法上的強制,這種代理既不充分也不穩定;然而在80年代,法律職業開始把民事代理看做法律之下平等司法的自由主義理念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法律服務公司的預算呈螺旋式增加時,美國律師開始重新思考他們對州的支持態度,並試圖將聯邦的資金轉移到私人職業者,即便如此,巨大多數的執業律師在為窮人提供民事代理上賺到的錢要比在刑事辯護中少得多。 雖然州對律師職業的補貼在增強法律制度的正當性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然而在為私人職業律師創造需求是無足輕重的,而對於私人慈善事業則更處於邊緣狀態。在慈善事業中,基金會政府的捐助不僅僅會增加他們的能力,更會限制其游說的能力,缺乏了一種正當性,以社會和政府。在另一方面,正因為他們的正當性脆弱,不僅僅其受到限制,也使得其不安全——沒有一個獨立的財政基礎。 6、律師們不僅僅將眼光放在了窮人身上,還將法律服務擴展到了中產階級客戶。他們通過律師中介、團體法律服務與法律診所[2]的方式擴張了法律服務,但是這種成功更多在於業務集中,而不在於產生了大量的業務量。 然而,這些新策略在實現職業規劃方面的效果是復雜的,或許增加了法律服務業務,同時也由於受制於較大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中,也受制約職業環境而導致法律職業的內部競爭,不僅僅在於受薪律師與私人職業的競爭,也在於公共利益律師與私人律師的競爭,還有服務於團體計劃的律師與那些在計劃之外的律師在競爭;如此等等。因此,律師的競爭仍將繼續計劃,而且增加個人法律服務生產的集中度。 二、閱讀思考 雖然上述內容有些「雜亂」,但也有一個簡單的邏輯理路,即在職業控制減弱時,大量的人進入律師行業,使得律師職業人數劇增,解決的問題除了傳統機制外(就是職業控制[3]),還有就是增加法律服務業務,包括了刑事強制辯護業務——既有重罪案件,也有普通刑事案件——也包括了一些民事案件的法律辯護,雖然對後者的標准還有若干爭議。增加的法律服務也不僅僅有針對窮人的法律服務,還有針對中產人士的法律服務(比如說團體法律服務)。對於在這里提到的增加的法律服務的論述,在筆者的閱讀中,有兩點值得去思考: 首先,法律服務增加了,相對於以前的法律服務數量,的確應該屬於絕對數量上的增加法律服務,因為在以前的法律服務中,這些律師往往只為有錢人或者能夠付費的人提供法律服務,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只為社會的精英人物提供法律服務,其他人基本被排除在法律服務之外,既包括中產人士,也包括了窮人被排斥在了法律服務之外。 其次,但是,對於這些增加的法律服務,到底是如何分配給律師的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在這里,我們看到的現象是,政府僱傭的律師(以固定薪水表現的法律人),即公設辯護人承擔了大部分普通公民的法律服務,既有強制性的法律服務,也有其他需要法律幫助的法律服務。而對於慈善事業下的法律服務以及公益性的法律服務主要在於私人律師自願完成,在增加的法律服務中占據著微不足道的比例。因此,對於私人律師而言,出現的民權運動而帶來的法律服務增加實際上確屬微不足道。也就是說,這一部分案件對於私人律師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僅僅因為政府扶植,更因為這一領域的「油水」不大,無法真正吸引私人律師,特別是優秀的私人律師為這些窮人服務,以提高法律服務的質量。對中產人士的法律服務才可以說是對私人律師的一種法律服務的增加。由於這部分法律服務的需求群體與以前的精英群體比較而言,其付費能力要小得多。因此。對之更多屬於提供多元式的法律服務,比如說診所式法律服務或者團體式法律服務,以吸引這些群體增加需求。然而,即使對於這些有限的增加的法律的服務市場,其在私人律師之間的分配也是不平等的。在這里,同樣遵循著在原來規則的分配方式,即根據你的人脈(關系)、你的執業時間長短、性別、種族等因素[4]進行法律服務的分配,簡單的說,在這里的法律服務分配也沒有改變沒有進行法律需求創新前的格局;更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激化原來本已矛盾的關系,也就是說律師內部的「斗爭」更加激烈了[5],抑或者說律師之間的分化也更為嚴重,雖然我們可以說這都是市場惹得「禍」,與具體的人無關! 最後,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評價美國律師們在創造法服務需求的行為: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將蛋糕做大的方式以使所有人共贏,而且這也的確讓所有人都翹首以望,比如說在20世紀60年代的法律服務在整體上增加了,為已經「等級化」的美國律師中的中下層律師而言無疑屬於福音,即在律師大量增加的情況下,法律服務需求的數量增加了。然而,現實的情況卻與我們的通常的想法有很大的差距,在這里運行的規則依然屬於以前的規則,無助於解決他們的問題或者現狀!或許,他們的命運就是適應原來的體制,一步步熬成婆,才屬於改變自己的命運!可幸的是,美國律師職業在運行中的確給了新律師這樣的希望[6],如果沒有這一希望,我相信美國律師界也會展現出一種良好的律師秩序,一種良好的法律人共同體!其實,在筆者看來,根據中國目前的現狀,我們能夠做的,或許就是維持現狀,首先對當下現狀進行思考,思考這一現狀下的權力結構、權利結構,這些結構滲透著一種什麼的法律秩序與利益秩序,其能不能最終為普通律師們帶來確切的希望與前途。如果不能,則必定需要改革,改革後的目標或許不能改變基本格局,但是至少可以讓其有機會平等進入,讓他們看到一個確切的希望[7],使他們願意接受他們進入時的秩序,而且願意遵守並保護這一秩序,而不是以破壞秩序的方式改變自己的地位與收入。我們決不能為改革而改革,的確當下的現狀有問題,而且還是很多問題(但是,在任何一個地方、社會沒有問題嗎?),但是不能為改革而改革;否則,這種改革不但沒有改變現狀,反而固化現狀,還帶來「新政」之累,即好處還未得,壞處已顯的結果。在現狀把握以後,才能知道如何改革,如何循序漸進地改革,以改變舊的體制,使新舊律師、社會達成共贏,而不是共輸;這就相當於一個醫生看病,首先需要診斷病情,才知道如何下葯! 【注釋】 [1] 蔣志如: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政制度、司法制度與刑事訴訟制度。 [2] 通過對該書所描繪的法律診所,大約與中國學術界通常所理解的法律診所不一樣;在這里的法律診所主要在於吸引大客戶、使服務日常化以及僱傭會填表寫表格和使用文字處理的職業輔助人員來替代律師已降低成本,而在中國學術界當下的學術界所說的法律診所主要在於為法學院學生所准備的,以法律援助為基礎的! [3] 就是該書第三章與第五章的內容;具體分析請參閱【美】理查德·L·埃貝爾:《美國律師》,張元元 張國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❷ 哪些地區先行先試16項法律服務改革創新

國內兩家公司簽訂大宗商品買賣協議,香港一家公司為賣方公司提供履約擔保。在買方支付約6000萬元人民幣貨款後,賣方卻未按照約定交付貨物。

位於南沙自貿區內的國信麥加榮(南沙)聯營律師事務所接受買方公司委託後,利用中港聯營所優勢,由中方律師全面搜集相關證據材料,然後與港方律師共同分析案件。

根據《意見》,廣州市司法局配合廣東省司法廳出台了《香港和澳門律師事務所與內地律師事務所在廣東省實行合夥聯營試行辦法》,在自貿區先行先試香港、澳門律師事務所與內地律師事務所實行合夥聯營試點。2015年7月,廣州首家粵港合夥聯營律所—國信麥家榮聯營所掛牌成立,10名派駐執業律師中7名內地律師,3名香港律師。

譚祥平告訴記者,自貿區成立以來,南沙新增律師事務所7家,新增執業律師近60人,目前全區有律師事務所18家,執業律師130多人,律師事務所的業務特長與南沙產業發展高度吻合,涉及航運海事海商、基礎建設、勞動保障、投融資、中小企法律顧問、跨境法律服務等業務方向。此外,律師擔任了自貿區300餘家企事業單位的常年法律顧問和專項法律顧問。

❸ 科技創新型企業為什麼需要法律服務

在企業經營與市場競爭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法律問題,正所謂商場如戰場。由版於自身的處權理不當,或效果不好,或作了錯誤的選擇,以致產生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與潛在的問題,法律顧問的作用就是在問題產生之前幫助企業設計解決方案與退出機制。
運用法律手段,鞏固企業各條戰線,使企業遠離經營風險,提高市場競爭力,正是法律顧問能為企業帶來的優勢。然而實際生活中很多企業都是沒有聘請常年法律顧問的意識,只是在企業遇到官司時才想到找律師,導致律師的作用僅限於事後補救式的幫企業打官司,而企業也因此喪失了很多應有的商機或錯失了用最佳方式解決問題的機會。
企業任何一個交易行為本身都會存在許多法律問題,這些法律問題會使企業潛藏了許多甚至不能控制的經營風險。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風險尚未產生之前,讓律師把這個風險進行合理轉化,使得企業最終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

❹ 厲害了,「互聯網+法律服務」有哪些創新

網路律師創立於來2016年,專注自於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專業法律服務,平台從知識產權、合同文書、工商注冊、投資融資、法律顧問五個維度為企業提供服務。致力於為中小微企業打造專屬的 「線上法務部」。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往往被許多法律問題所困擾,究其原因主要有創業艱辛時間精力有限、對法律認知模糊等等。同時,傳統法律服務擁有服務費用高昂、服務響應滯後、服務流程模糊等弊病。因此,為了給創業者帶來便利,為了優化法律服務,網路律師油然而生。
網路律師充分利用網路強大的「技術+資源」優勢,立志構建一個高端智能化的法律服務平台,助力傳統律師行業轉型,開創法律服務的新篇章。
網路律師建立了清晰、簡便、易行的路徑,讓客戶能在短時間、短距離內找到合適、貼心的服務。我們注重服務質量,更注重用戶體驗,解決問題是基礎,普及知識是本心,我們執拗而堅持,期待給用戶「超預期的服務體驗「。

❺ 法律援助中心怎樣提報改革創新

措施: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法律援助告知承諾制度,編印了《孝昌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便民服務手冊》,制定一次性告知書、工作流程圖,節約當事人辦案時間;健全完善了案件受理、指派、辦理流程等制度,縮短辦理時限、指派時間,實現即時受理、即時指派。實行法律援助案件全流程、閉環式、倒逼式跟蹤評查制度。採取「雙隨機」方式對申請、受理、審批、指派、承辦、結案、歸檔各個環節「分解式」評查,落實法律援助案件「回訪」制度,嚴把案件質量關,強化評估結果應用,對發現的個性問題逐一向案卷提供單位反饋,對共性問題進行匯總並向各律所、服務所通報,要求限期整改,全面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質量。

❻ 社會各方對藍海中心的創新法律服務的認可度如何

藍海中心建議全國首個域外法律查明專業服務平台入選「深圳2014年度十大法治事版件」
「國家級法權律查明」一中心兩基地『藍戶深圳前海「入選「深圳2015年度十大法治事件」
藍海中心「域外法律查明第三方數據整合平台」獲評2016-2017年度「粵治—治理現代化」大數據與公共服務優秀案例。
藍海中心廣泛聚合境內外嫠專家資源,打造全國首個域外法律服務公共平台,積累豐富案例和實踐操作經驗「入選廣東省自貿區首批制度創新案例。
藍海中心入選《中國廣東企業「一帶一路「走出去行動報告2018》典型案例。
在LexisNexis律商聯訊與中國公司法務研究院發布的《2017-2018中國企業「走出去「調研報告》中,藍海創新型跨境法律服務平台做經驗介紹。

❼ 採取哪些措施,提高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滿意度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司法行政工作好壞的唯一標准,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去年全市司法行政機關滿意度測評中,對我縣司法行政工作的不滿意率為7.71%,為全市最高。與全市最低的水城縣4.40%相比高出3.31%。一下子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滿意度低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進行了系列調查,總結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和症結,提出幾點建議和對策。
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去年,全縣司法行政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履行職能職責,各項工作成效是顯著的,但民意調查測評結果卻很不理想,經過深入客觀調查分析,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有:
一、宣傳不到位,群眾對司法行政知曉率、認知度不高,致使群眾評價偏頗。一是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較多,但對縣鄉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職責系統、全覆蓋地宣傳卻沒有,導致群眾對公檢法司的職能職責混為一談,加上平時的業務往來也使群眾誤認為司法局就是所有司法系統的總合,還有群眾認為司法局就是管公、檢、法的,或者把司法行政機關和公檢法機關等同起來,有的群眾還到司法局來投訴公檢法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把對公檢法的不滿意算在了司法局的名下。二是缺乏專門的宣傳手段和機制。沒有獨立的門戶網站、沒有專門的刊物及其他載體,更沒有專門的宣傳機構、人員和相關制度,致使群眾知曉率、認知度都較低,更導致群眾評價隨意性高。三是宣傳不到位致使群眾認知脫節。司法行政的法律援助、律師公證、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等機構都具有服務性職能,常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但是群眾卻不知曉,對這些部門服務職能的認知度,不能統一到對司法行政的良好評價上來,是間接導致司法行政民意調查不理想的原因。四是司法行政許多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沒有得到較好的宣傳,沒有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二、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發揮不太好,為民服務的好事實事做得不夠好。一是在普法為基礎和依法治理為目標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只注重普法卻偏廢了依法治理。在協調整合社會力量資源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還未全面到位,致使普治整體水平還不高,因而有政協委員建議加強此項工作。普法創新方式方法不多,形式模式老套,基本處於傳統普法的狀況,普法針對性、實用性、新穎性差,致使群眾難於接受吸收,效果不太好。在依法治理工作中,僅限於單一的行業治理或單位治理,綜合治理、基層治理、專項治理還不很到位,效果也不很理想。群眾在普法依法治理中感受到的好處實惠還不多,也不深刻。二是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新做法,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糾紛得到了就地化解。但由於調解員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強和工作積極性不高以及調解員補助難到位等問題,導致出現化解矛盾糾紛不及時、調解偶有不公正、文書檔案不齊備、協議履行率不很高等問題,也是群眾不滿意的一大重要因素。三是部分當事人中還未能得到法律援助,特別是在指定辯護中,由於補助少,被指派的律師例行義務性出庭辯護,工作積極性不高,深入實際調查取證做不到位致使辯護效果不佳等等,也讓一些群眾不滿意。四是在辦理公證服務中,由於公證體制機制原因、公證員奇缺、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差異、辦公條件不好等因素,導致群眾辦證不能及時獲證,辦證中沒有休息場地,辦事環境不好等,都導致了群眾不滿意。五是在法律服務中,部分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誠信建設還不是特別到位,服務群眾的思想、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個別人員誇大其詞、私自受案,甚至還有一些冒充律師的黑律師更是作虛假承諾,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律師聲譽,也是他們對司法行政機關不滿意的一個因素。六是在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中,由於服刑人員很多都受好逸惡勞思想的影響,不肯吃苦,還想掙大錢,結果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釋解後,仍然挑挑揀揀,長時間不能就業。刑釋解教人員由於其特殊經歷,社會對他們存有偏見,致其就業困難、生活舉步維艱。也致使一些人員不滿意。
三、諸多客觀因素長期制約司法行政各項工作的更好開展,也是導致群眾不滿意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人員編制少且事務繁多。37個司法所中一人編制所還有19個,一人所的現狀嚴重影響著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開展。依照《人民調解法》和社區矯正工作的要求,調解糾紛、案件調查、走訪矯正對象必須兩人以上才能開展工作,否則,就是違法行為。現在我縣各司法所普遍只有兩名甚至一名同志,一旦出去工作,司法所就得關門,群眾來辦事就得吃閉門羹。群眾找不到人,辦不成事,滿意度自然不高。二是不能專人專職。由於司法行政管理體制多年沉澱的原因,大部分鄉鎮黨委政府把司法所當作內設機構,把司法所人員當作鄉鎮人員使用,從事很多與司法工作無關的事務如行政包村、計劃生育、禁燒防火、合作醫療收款等,不能專職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司法所業務成了附帶和捎帶。三是工作經費不足,工作保障難以到位。由於缺乏車輛編制和經費,致使22個司法所沒有車輛,出現了處置糾紛趕赴現場不及時的問題,也嚴重製約著司法所各項工作的開展,也直接導致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不滿意。四是司法行政機關待遇差,難以激發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法庭、派出所、財政所都已是副科級機構,但司法所還是股級,在工作協調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司法所當前承擔著監管四種罪犯的職能職責,但卻沒有轉警,沒有賦予其相應職權,履行職能職責存在許多困難;縣級司法行政機關人員經常到一線處置群體性問題和化解糾紛,但卻沒有崗位津貼,嚴重挫傷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
四、幹部隊伍服務能力、水平、質量整體還不夠高。主要體現在:一是部分幹部職工綜合素質不夠高。思想政治、科學文化、法律素養、宣傳能力、科技信息化技術應用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不高,也致使工作中慢作為的現象出現或者少數不作為、個別亂作為的現象。二是不善於缺乏「面對面」做群眾工作,不善於接近群眾,不會講群眾語言,不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不會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三是不會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雖然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公證、安置幫教、法制宣傳等都是事關群眾利益和好處的事。但由於不講究做事的方式方法,作風不細致、態度不和藹、工作不扎實,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沒有盡最大可能地應用司法行政資源更多地幫助辦好群眾關心的,亟待解決的困難事。沒有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四是沒有做到心裡裝著大眾,遇事想著群眾。司法行政每項職能職責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但還沒有把「心裡一定要裝著群眾,做什麼事、開展什麼工作,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處處關心群眾的疾苦,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群眾的知心人和貼心人。」的理念溶入血液里,變成每個幹部的實際行動。
五、社會管理創新不夠,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多。主要是在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公證事項辦理、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指導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工作中的創新舉措還不很多,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很多;在促進和維護公平正義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強大和明顯,在促進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方面還做得不是特別到位;在實施民生改善和保障工程還沒有做到通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最大化、無縫隙、全覆蓋、無盲點地服務好群眾。
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行工作滿意度的建議和對策
一、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切實准確了解掌握群眾之所需、之所盼,增強群眾滿意度工作針對性、時效性
經過調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對於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很多,但總體來說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需要穩定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希望解決好治安突出問題,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工作、生產、生活更加安全。二是公正執法方面。希望司法行政幹部嚴格執法、秉公辦事,切實增強法律保障力度和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社會管理服務方面。希望司法行政機關辦事更快捷、更方面、更高效,對社會管理更加人性化,對社會服務更熱情、更到位、更文明,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具體來說主要反映在:一是對普法的希望是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方法和途徑宣傳,將法律規定融入法制文藝節目演出或通俗易懂、易記、易掌握的形式宣傳,積極從傳統普法模式向創新性現代化普法形式轉變;二是期望人民調解更多地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盡可能讓矛盾糾紛不出村、不出鄉鎮;期望在社區矯正監管改造和安置幫教工作中,在嚴格管理的同時融入人性化因素,多幫助被監管對象解決生產生活難題;期望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中,切實幫助當事人調查取證,切實從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法律程序上維護其合法權益,切實維護公平正義。三是群眾期望幹部職工的思想理念更加先進、作風更加優良、履職能力更強、工作質量更好和效率更高,隨時能夠獲得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
二、全方位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知曉率、認知度。一是組建宣傳機構,引進高素質寫作人才,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宣傳隊伍。二是抓緊建設獨立的門戶網站、在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上開辟專題宣傳欄目,辦好簡報信息、工作動態、刊物等載體。三是加強全系統人員宣傳工作能力的培訓提升,把全系統人員都培養成宣傳能手。四是大力宣傳司法行政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大力宣傳本系統求真務實、便民利民、創先爭優、幹事創業的做法、經驗和成效,更多地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新形象。一是把握主旨,提高認識,把人民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作為根本價值取向。首先是准確把握群眾滿意在司法行政工作領域的深刻內涵和具體表現。群眾滿意度就是群眾對司法行政機關工作和社會形象整體的評價,是對司法行政的信任、理解、支持、配合,是對司法行政的崇尚、尊重。其次是深入理解群眾滿意這一目標的現實意義。司法行政工作是否落到實處、幹部職工作風是否轉變、是否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最重要的是讓群眾來評、看工作結果、看工作成效。再次是充分認識不顧群眾是否滿意,脫離群眾思想的嚴重危害以及在司法行政實踐中貫徹群眾路線的重大意義。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為群眾謀利益,決不能用來謀取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不能只考慮自身工作的方便而漠視群眾的方便和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群眾滿意度。二是立足本職,多辦實事,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和熱情服務,讓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公平公正及時有效地解決。首先要把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作為檢驗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標准,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切實增強罪犯監管改造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有效性。積極參與「打黑除惡」、「兩搶一盜」等專項斗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治安突出問題,鞏固和擴大嚴打整治斗爭成果,確保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其次要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把執法活動作為維護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不斷完善和創新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從我們承辦的每一起案件、處理的每一起糾紛、解答的每一次咨詢、化解的每一個矛盾中,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再次要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把方便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強化社會管理的主要方向,把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社會管理改革的重點,積極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地增進群眾信任感、幸福感。最後要圍繞黨委中心工作,妥善解決群眾實際問題。針對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通過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務,幫助群眾提高法律素質,增強群眾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結合平安建設工作,利用司法行政資源優勢幫助群眾抓好平安鄉村、平安社區等基層創建活動,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三是拓寬渠道,貼近群眾,使群眾更多地了解和更廣泛地參與司法行政工作 ,讓群眾感受到更多實惠。首先是要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職責。通過設置政務公開欄、網站、宣傳櫥窗等方式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的了解司法行政職責,增強參與、支持、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工作的自覺性。其次是要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與群眾談心等方式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深入鄉鎮村組,主動貼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並對征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類整理,針對工作的薄弱環節及時完善制度,擴大工作成果。再次是要依託服務等「窗口」部門的工作,樹立良好機關形象,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支持和參與司法行政工作。從小處著手,貼近群眾,方便群眾來訪咨詢。如在辦公樓大廳設置科室公告牌,辦事流程圖等方便群眾來訪、預約等,避免群眾重復來訪,節約辦事成本。最後在咨詢解答中,盡可能地告知群眾權利義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可以利用告知書、明白卡、宣傳冊等,明確告知當事人享有的權利以及救濟途徑。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一視同仁,實現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目標。
四、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更多地滿足廣大群眾的渴求。一是強化監管和幫教,扎實做好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工作。刑釋解教人員是一個特殊、敏感群體,這個群體的問題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實施整體聯動;要有新舉措,創造新載體,要根據當前釋解人員的特點,在不斷拓寬就業途徑,教育其適應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就業安置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根據釋解人員的就業技能和水平進行安置。加強教育培訓,加強對釋解人員的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技能培訓,引導他們摒棄好逸惡勞思想,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學得一技之長,靠誠實勞動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以人為本,積極為釋解人員辦實事。能夠實現再就業的幫助安置就業,符合低保條件的解決低保問題,不符合低保的,予以臨時救濟。二是全面加強普法方式方法創新,切實增強宣傳效果。加快從傳統普法向現代普法的轉變,積極開展靶式普法、訂單式普法、聯合普法、文化普法、樓宇電視和政務微博等新媒體普法,加大法治縣鄉創建力度,管在關鍵點、避免形式化,切實有效開展。三是加大人民調解法貫徹執行力度,強化網路建設,全面提升調解員隊伍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爭取政府解決調解員補貼,爭取設立專職調解員,大力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和排查化解,確保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四是積極探索和拓展法律援助措施,積極推進「點援制」,深入總結人民滿意法律援助新模式。加強法律援助義務值班解答法律咨詢正常化管理,積極將疑難糾紛調解和刑事和解納入法律援助試點,總結經驗推廣實施,真正實現應援盡援。五是全面堅強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引導他們統籌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切實履行應盡義務和職責,真正維護好實現好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平正義。六是全面加強協調溝通力度,爭取人財物支持,大力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樹立司法行政新形象。積極爭取人員編制和車輛編制,解決好司法所人員和交通工具問題。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努力解決好乾部隊伍待遇問題,切實提高幹部工作積極性。全力打造辦事大廳,努力為群眾辦事提供良好的環境,最大限度地讓群眾滿意。
五、全面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為大幅提升群眾滿意度提供堅強保證。一是要全面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教育引導幹部要時時處處用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這面鏡子對照自己,始終堅持親民、愛民、為民。經常地自覺從幹部隊伍自身找原因,群眾觀念是否淡漠了,是否缺乏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經驗,是否是喪失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化解矛盾、處理問題是否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幹部是否是浮在上面、沉不到一線,與群眾打交道少了、心理距離遠了,是否做到感情上與群眾「心連心」,工作中與群眾「面對面」,為群眾辦事「實打實」,向群眾宣傳「情牽情」,真正把群眾工作做實、做好,實現人民群眾滿意。三是要扎扎實實辦好事、辦實事。首先要教育幹部要經常捫心自問,將心比心,多做換位思考,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來對待,把群眾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情來辦理。自己在這個崗位上為群眾到底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做到,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其次要深入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當好群眾的貼心人。每個幹部職工必須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善於接近群眾,會講群眾語言,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會把法律法規、黨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再次是要認認真真為群眾更多地解決具體問題、更多地辦實事,把群眾工作落到實處。群眾利益無小事,不但要做好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經濟這件大事,也要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最後是要善用群眾語言和群眾樂於接受的形式與之進行溝通,注重面對面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無論是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是宣講法律法規,幫助群眾學法、懂法、守法,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都要把解決群眾思想困惑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把話說到點子上,努力解開思想疙瘩,在宣傳中建立感情,在宣傳中形成互信,在宣傳中贏得民心。三是要全面提升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首先要強化幹部職工核心價值觀和社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首要價值追求;其次加強法律法規以及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培訓,熟練掌握程序性、實體性和時效性規定,自覺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再次是加大對不維護公平正義的人和事的處理力度,全面促進公平正義得到最廣泛的維護。四是全面提升幹部職工在新媒體時代引導能力。要最廣泛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司法行政重大決策部署、司法行政在維護穩定、社會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以及司法行政戰線英雄模範人物的感人事跡,最大限度地增加輿論的「正能量」。堅決杜絕「大丑惡」事件發生。五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落實「誰擁有先進科技手段,占據信息優勢,誰就掌握主動,贏得未來」的理念,牢固樹立向科技要效率、人力和向信息化要戰鬥力的理念,大力推進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設,加強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能力的培訓提高。六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拒腐防變能力。要深刻認識拒腐防變的重要性、緊迫性,毫不動搖地堅持從嚴治警的方針,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努力促進幹警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抓住用制度管人管事這個根本,圍繞容易滋生腐敗問題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點崗位,健全制度規定,強化廉政風險防控,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問題的發生。學會在法治軌道上用權,保持清廉本色,堅守精神高地。(轉)

❽ 蔣律師對法律行業有怎樣的影響和貢獻

訴訟看似偶發,但其實,訴訟市場的發展深刻地受到這樣三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經濟走勢的波動。比如說,一旦大宗商品價格出現驟升驟降,交易各方對未來的交易預期會發生改變,主動違約會大量出現。原來他簽協議的時候以為三個月後鋼材還是6千塊一噸,結果到時候發現,鋼材已經降到了3千塊錢一噸。這個時候他發現,與其去履行合同還不如違約,對不對?

除此之外,市場上絕大多數交易的標的其實都是涉及到周期性行業的。它可能會像中國前三十年的經濟一樣狂漲,但是經濟的拐點、大宗商品的拐點遲早會來。

所以訴訟律師其實很幸福,我們不要擔心沒有活兒干。一般來說,比如二十年一個經濟周期,只要你趕上這個周期的拐點,就會趕上訴訟的引爆點。算一下,這輩子你如果做訴訟律師的話,其實能趕上三次大的業務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是這個道理吧?

第二,經濟政策的變化。比如國家說原有的國有銀行體制有問題,應該改製成股份制銀行。像這樣的宏觀調控帶來的經濟政策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每個經濟主體,帶來訴訟業務的暴增。

第三,法律法規的修改。它對市場主體的影響既有實體的,也有程序的。比如說,當年《勞動合同法》的修改,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中小企業的勞動用工;又比如說,民事訴訟程序只要有任何變化,就一定會對我們的訴訟業務產生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

❾ 我們要加快發展什麼等法律服務的

要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公共法律服務制度現在日趨完善,覆蓋全國的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初步建成。公共法律服務能力逐步提升,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也服務於全面依法治國,包括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十四五」時期對公共法律服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體系建設、能力建設,未來五年,重點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需求,促進均等化。
二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法律服務需求,促進多元化。
三是滿足人民群眾多領域多樣化法律服務需求,促進專業化。
《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辦法》
第二條公共法律服務是由政府統籌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所必需的法律服務,是公共服務及法律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辦法所稱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是指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事項以及政府履職所需法律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法律服務組織、機構等社會力量承擔,並由政府根據合同約定向其支付費用的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方式。
第三條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立足需求,突出公益。根據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設計實施項目,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公共法律服務承接主體按照公益導向原則組織實施公共法律服務項目。
(二)政府主導,公開擇優。強化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政策支持和監督管理等責任,通過公開透明、競爭擇優方式,選擇公共法律服務承接主體。
(三)注重實效,鼓勵創新。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承接主體的績效評估,鼓勵創新探索,構建多元參與、形式多樣的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格局。

❿ 劉光超:投資人如何看待法律服務產業創業

前言:2017年10月14日,「新智能·新品牌·新聯合——2017第二屆中國新興法律服務產業高峰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行。會上成立了國內第一家法律服務產業研究中心、中國第一個法律服務產業公益聯盟和中國第一支法律服務產業投資基金(籌)。北京市道可特律師事務所主任、綠法(國際)聯盟秘書長劉光超應邀出席論壇並以《投資人該如何看待法律服務產業創業》為主題作精彩演講。本文根據劉光超主任在論壇上的演講整理,略有調整。

科技驅動下的法律業呈現出全新的行業特點和市場需求,我們廣大律師群體應該堅守法律信仰,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關注行業整體運轉,構建行業命運共同體,推動法律界與社會各行業的跨界融合發展,從而產生更強大的合力,為建設法治中國、促進法律事業健康良性運轉發揮作用。

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對於中國法律服務市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法律服務產業在促進國家正常運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綠法(國際)聯盟作為國內首個以法律為核心的跨界聯盟,在聯盟運轉中不斷推動法律與社會各行業的融合發展,探索激發法律在跨界中釋放的巨大能量,聚全行業之力打造綠色立體法律生態圈。今天成立的中國第一支法律服務產業投資基金將對我國眾多優秀的新興法律服務機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保障,在更深層面上為開辟法律行業藍海、助力行業實現創新突破、引領中國法律事業新方向激發新動能。

熱點內容
根據勞動法訴訟時效期是多少年 發布:2025-01-21 17:53:36 瀏覽:762
政府違法強征承包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7:04:20 瀏覽:769
合肥市縣處級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789
李惠娟法官 發布:2025-01-21 16:54:59 瀏覽:491
未成年把人打傷了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5:45:46 瀏覽:614
浙江興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1 14:50:32 瀏覽:543
新行政訴訟法法條 發布:2025-01-21 14:10:08 瀏覽:162
刑事訴訟法駁回迴避申請 發布:2025-01-21 13:49:11 瀏覽:929
先學刑事訴訟法還是刑法 發布:2025-01-21 13:42:47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