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詢英文
1. 英文法律咨詢:obiterdictum和ratio decidendi什麼意思
ratio decidendi是拉丁文,意思是"判決依據,判決理由.Finding the ratio decidendi of a decided case is not easy even for experienced lawyers. It may be that the only true ratio of a case is what a later court decides was the ratio.在一個已決案例里尋找到「判決理由」,即使是資深律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案例里唯一真正的判決理由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法庭作出判決的理由。
Obiterdictum法官裁判時發表之附帶意見是法官判案時所發表的一些附帶的意見,不會影響案件的最後判決。
2. 法律咨詢,中英文條款。
商戶的活動如果內容明確具體,就構成了要約,您的參與活動構成承諾。導致你的損失是由於商戶的誤導,即欺騙行為導致的,那麼商戶由於自身的不誠信行為要承擔責任。誠實信用原則是民商事活動的帝王條款,不能違背該原則。所以如果您確實有損失,可以請求法院支持。商戶不能單方面約定以英文翻譯為主。因為這樣是不平等的霸王條款,可以直接無視。over
3. 律師的英語表達 有layer ,solicitor ,attorney 有什麼區別啊
wyer比較強調職業(profession),干這行的,受過訓練可以提供法律咨詢/意見的都叫lawyer
Attorney強調被委內任(appointment),被授權容可以代表委託人行事的叫attorney
Solicitor,主要是向委託人獲取信息,准備文件,很少出庭;要出庭也大多隻是在初級法院
lawyer 最一般的說法
attorney 美語里常用,且即可表示單個律師,也可以表示律師整體
solicitor 事務律師,與barrister對稱
4. 法律顧問的職責英文介紹
1. 法律服務范圍
The Attorney will act as the legal council of Party A in P.R. China, within the service period, from January 1, 2010 to December 30, 2010. The legal services shall include:
律師將在約定的服務期限內:即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擔任甲方在中國的法律顧問。其法律服務的范圍包括:
Legal consultation for Party A』s business operation, include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with a third party, via telephone, email or face-to-face talk. 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或面談,為甲方的經營(包括內部管理和對外經濟事務)提供法律咨詢
Legalization on labor contract, company』s labor management rules(e.g. staff handbook), Salary structure design. 規范勞動合同和公司勞動管理制度(例如員工手冊),薪酬結構設計
Drafting contract according to Party A』s requirement or Amendment on the contract Party A provided (for example, a contract drafted by a business partner of Party A or by Party A itself). 根據甲方的要求起草合同或者修改甲方提供的合同(例如甲方生意夥伴起草的,或者甲方起草的)
Reviewing other legal documents provided by Party A(e.g. Notice, statement, letter, etc.)審查甲方提供的其他法律文書(例如通知、聲明、信函等)
Preparing lawyer』s letters when Party A』s requests. 如甲方要求,出具律師函。
Participation in Party A』s labor dispute or economic dispute, in non-contentious phase, (e.g. personal talk, correspondence, negotiation, etc). 參與甲方勞動爭議、經濟糾紛的非訴訟處理,例如個人談話、溝通、談判等。
5. 法律咨詢平台 英文怎麼說
Legal advice platform
6. 法律咨詢,最好有英文回答,中1800字,英1200.
本案初看來,似乎很簡單,相關爭點在1999年通過的合同法上都有「明確」的規定,法官只須「按章辦事」即可。但是,如果細細的研究該案,確實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即使是有法律的明文規定,似乎也有值得斟酌的地方。本人在對本案給出最後結論之前,先從本案的可能爭議點出發,對其進行逐一分析,闡發一點個人的看法。對於我們這些專修法律的人來說,案件的論據也許比案件的最後結論更重要[2],因為法律乃是一門說服的藝術,而不是獨斷的工具!在這種幾何證明題式的說服過程中,我們需要的除了邏輯之外,還需要作為邏輯前提的「公理」,這種「公理」其實就是那些朴實的民事習慣。
(一)A3月1日的電文如何定性?——「約」如何理解?
A3月1日的電文究竟是要約還是要約邀請?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該電文中的「約」字如何理解(或者說如何解釋)。依照我國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具體到本案來說,第二項要求應該不成問題,關鍵是電文中的「約」字是否符合第一項的「內容具體確定」的問題。有人說A的電文中用約字,顯然是內容不具體確定,不符合合同要約的首要要求,不能認為是要約,所以,A沒有必要於3月10日發電文撤消該「要約」,B3月15日的匯款行為也不是什麼承諾問題,因為根本不存在要約!關於這一觀點,筆者不敢苟同,首先從現實生活層面上來看,生活日益紛繁復雜,商事關系更是如此。在高度現代化的商品經濟中,商品出賣者僅僅是商品流通鏈條中的一環,他們只是在商品的「搬運」過程中賺取差價而已,為了縮短交易周期和提高利潤,他們往往在和自己的「上家」簽訂合同之後實際佔有標的之前就已經著手尋找買家,但是這也無形中提高了交易的不安定性。因此,在交易中有意無意的使用一些概數來弱化文字與現實之間的張力乃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動輒就以內容不具體明確來否定要約的存在,很多合同都要受到影響,頗有一種法律強奸民意的意思;其次,從更「極端」的角度來講,本案可以推定A已經把合同標的的數量完全交由B來決定,這樣,要約還是「具體明確」的(當然,本人認為本案不能這樣推定,原因見下)。更何況,當下的立法趨勢是擴大「要約」的外延,以適應社會生活的多樣化,而不是刻意強化要約的內涵,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本案解釋為要約也是與立法理念相符合的。所以,以下基於A的行為為要約加以論述。
(二)A能否撤消其要約?——法理基礎何在?
如上所述,A的行為是要約,那麼,其可否撤消該要約呢?也就是說,其3月10日的表示能否發生撤消要約的效果?對於這一點,本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按照我國合同法上的規定,本案中由於A規定了要約的承諾期限(20天),所以似乎不能撤消其意思表示[3]。關於合同法第十九條的立法理由,很多教科書幾乎一帶而過,沒有作詳細的論述[4],本人認為,不外乎三個原因,一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都作了幾乎相同的規定,二是要約人事先為要約確定了承諾期限意味著要約人明確放棄了在其確定的要約期限內對要約的撤消權[5],即所謂的推定理論。三是產生於英美法系的信賴理論,受要約人由於要約人的行為而產生一定的信賴利益,正因為該信賴利益的存在,所以不能撤銷已經確定承諾期限的要約。但是,本人認為《合同法》中這樣的規定還是有商榷的餘地的:首先,兩個國際條約的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一種折衷,這樣的折中是否得當還不能妄下定論,至少應當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其次,雖然法律推定已經成為法理以及立法上頗為司空見慣的現象,它往往被用來解決特別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多方利益發生沖突需要進行衡量時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推定理論也會使法官的個人專斷甚至國家公權力過多的介入私法空間,從而壓縮私法自治的空間,與推定製度的設立初衷相背[6]。最後,信賴理論主要是用來解決締約過失的損害賠償問題的,也就是說它只能作為損害賠償的理論淵源,不能因此而認為要約人就不能撤銷其要約。如果受要約人確實基於自己的信賴而進行了相應的履約准備工作的話,要約人撤銷其要約後只能產生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實際上,此處涉及到的是要約的拘束力的問題[7]。拘束力包括形式拘束力和實質拘束力,形式拘束力指要約不得隨意撤回和撤銷,實質拘束力指要約一經承諾即約束要約人,合同即成立。大陸法系的主流觀點是認為要約有拘束力(法國一般認為要約的拘束力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但是要約人無償的給予受要約方的承諾地位為什麼還要受到其嚴厲的約束呢?大陸法系在這一問題上顯得捉襟見肘,移植英美法系的信賴理論的話明顯有水土不服之感,而如果借用老生常談的誠實信用原則又大有復雜問題簡單化之嫌。相比之下,英美法系卻能夠很好的解決要約的拘束力來源問題。英美法系由於約因理論的存在,一般不承認要約的約束力,除非受要約方給予對價[8]。而當對方給與對價的時候,也就不存在無償給與受要約人好處的嫌疑了。具體到本案中,B在收到要約時不僅未作出任何行為,而且根本就沒有要購買的意思。為什麼還不允許A撤消其要約呢?B明顯在漠視A的要約,已經失去了法律保護的基礎。本人甚至認為,合同法第十九條第一項之情形是可以撤消的,輔之以締約過失理論可以很好的解決要約撤銷後的損害賠償問題[9]。當然,法治的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於「有法必依」,所以,以下論述還是以A不得撤消該要約為基礎。
(三)B之付款行為如何定性?——100比200差多少?
A既然不能撤消該要約,那麼B的付款行為可否認為是承諾?在這里,又有兩種觀點,有人認為可以認定為承諾,因為可以推定A授權B決定電腦的數量;也有人認為不是承諾,因為B只購買100台,構成合同法第三十條規定的「實質性變更」,應視同新要約(反要約)。基於上文的分析,我們對推定理論,應該持相當謹慎的態度,不能把它當作一己之見的保護傘。而上文也分析到「約」並不影響A的要約行為的成立。那麼合同標的的數量到底是多少呢?由於約並不影響要約的成立,可以反面證明A的要約內容屬「具體確定」,也就是說合同標的的數量就是200台。而B只付100台的款項,所以,可以認定B的付款行為確實是對標的數量的修改,構成實質性變更,依合同法觀點,應當視為新要約。從而,B的付款行為構成給付的不當得利,可以向A請求返還[10]。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B不是支付了100台電腦的款項,而是支付了195台(或者是199台)的款項,是否也構成對要約的實質性更改呢?在對要約的實質性更改方面,《合同法》第三十條和第三十一條主要參考的是1980年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第十九條[11]。相比之下,《合同法》再定義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方面比《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更嚴謹全面。把合同的主要條款的變更都納入「實質性變更」范疇中來,這樣規定在使合同法更適於裁判適用的同時,也無形中使第三十一條處於形同虛設的地步!而1994年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作為國際司法協會為國際商事合同編纂的一般規則,其無論是在適用范圍方面還是在實際操作方面都大大優於《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但是它卻沒有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做出相應的定義,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涉及到的是合同的核心內容,它確實有必要在相關的法律文件中進行羅列或描述的同時,也不能被這種簡單的羅列或描述粗暴的限制其中。合同在具有共性的同時也因其不同的合同標的和交易操作而各具特色。也就是說,不同的合同也許其「實質」也會不同,有的合同的「實質」並不限於合同法第三十條羅列的各項;而有的合同的「實質」卻只是合同法第三十一條羅列的部分內容。舉個極端的例子: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曾把其名作《笑傲江湖》的電視改編權以象徵性的一塊錢賣給中央電視台。這種做法也許是受到英美法系對價理論的影響,但是中國乃禮儀之邦,如果中央電視台對於金先生的要約中的「價款」一項給與修改,要求無償贈與,是否就應認為中央電視台是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呢?筆者認為答案應當是否定的,因為在本合同中,價款已經不是合同的「核心」內容了。言歸正傳,案例中的B如果只支付195台電腦的價款的話,筆者也認為不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12]。只是由於B只支付100台的價款,與200台懸殊實在台大,故認為其是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
(四)A之支取存款的行為如何定性?——承諾還是處分自己財產?
B既然實質性的修改了要約,其「承諾」行為就不是承諾而是所謂的反要約了。這種情況下,A如果無任何錶示的話,合同仍然沒有成立,A和B仍然沒有進入合同的殿堂中。但關鍵是A又私自支取了B的存款,如上所述,A構成給付的不當得利,應當返還。B如果向A請求返還不當得利,無論是情理和法理方面都是可以的,因為如果該合同沒有成立,那麼A就是無法律上原因而受益,應當返還不當得利;即使合同成立,B也可以解除合同請求返還財產甚至要求賠償損失。但是如果B只是請求履行交付100台電腦的義務可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呢?這其實就是本案合同到底成立與否的問題,通觀全案,問題的焦點就集中在了A的取款行為是否構成對合同的影響上了。依照一般理論,金錢作為特殊的動產,誰佔有誰就所有,B既然通過銀行把500000元存入A的賬戶,A即取得金錢的所有權,A對於自己銀行帳戶中的款項當然可以任意支取,只是對B負有返還500000元的債權而已(B已經喪失對該筆款項的物權,而是轉化成了對A的500000元債權或者說返還請求權),所以A的支取行為只是一種自然行為而已(不生法律效果的事實行為),A不僅內心沒有對B反要約予以承諾的意思,也沒有表面上看起來是承諾的行為,即 A是一種不作為,一般學說認為,不作為除非在有相應的交易習慣或者先前約定的情況下是不能認作承諾的,所以對本案合同的成立問題不生影響,這種說法至少在邏輯上是可能的。但是,法學也不只是依靠邏輯搭建起來的空洞之物,真正賦予它力量的乃是那永遠縈繞於人們心中的對正義公平的追求[13]。此案中A的行為能否認為是一種承諾呢?筆者認為是可能的。合同的成立需要當事人的合意,但是這種合意並不是簡單的當事人內心意思的合致,而是通過一定媒介所表現出來的合致,正是如此,關於意思表示的解釋才不能單純的依據當事人的內心意思,而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意思。A將收到B的存款之後,在沒有私自支取該筆款項之前,當然不能判定A就有承諾的意思(也必能判定沒有承諾的意思),但是此時現實中的一般觀念是A不能享有所有權,而是應當把錢退還給對方,A不僅沒有這么做反而把錢取出自用。當然,如果僅僅因此就認定為承諾的話難免有些牽強。但我們必須要站在總攬全局的角度來思考本案,本案中A首先發出要約,要求B把價款存入其帳戶,B存入100台價款之後A即取出自用,雖然B只是支付100台電腦價款,但由於該批電腦是可分之物,數量在交易條件中所佔分量相對的不大,所以,從這個案件的發展過程來看,認定A的行為是承諾並不過分。再者,法律乃是衡平之器,本案B支付價款之後,完全處於一種不利地位,很可能「物財兩空」,如果法律仍然站在A的立場上來解決該案的話,也很難給人一種衡平之感。
所以,如果依照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來處理本案,應當認為A雖然不能撤消其要約,但B構成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合同不成立,B只能向A請求不當得利;但是,本人認為合同法的規定過於僵化,應該根據習慣和相關的法理來消除法條規定的武斷之感,B雖是實質性修改,構成對A的反要約,A的支取行為卻構成承諾,合同成立,標的為100台聯想電腦,價值500000元人民幣。B可以請求A實際履行合同,也可以請求賠償損失。當然,本文的目的不是在闡發個人的偏激言論,而是藉此案例來反思我國合同法從西方借鑒過來的種種理論,也許會受到各種批評,但是作為學習法律的學生,有點反思和解構的勇氣還是應當的!更何況法律的最終價值在於還社會以正義,而不是囿於邏輯或先前的立法例。
7. IT是什麼意思
IT指信息技術。全稱為Internet Technology。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
信息技術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是進入信息社會的標志。
(7)法律咨詢英文擴展閱讀:
2019年9月6日,工信部發布「關於促進製造業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信息技術產業邁向中高端。首先,支持集成電路、信息光電子、智能感測器、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建設,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積極推進創新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
其次,加快發展5G和物聯網相關產業,深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加強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關鍵基礎軟體、工業設計軟體和平台軟體開發應用,提高軟體工程質量和網路信息安全水平。
第三,發展超高清視頻產業,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規范對智能終端應用程序的管理,改善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用戶體驗。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信息技術
中國證券報——工信部:推動信息技術產業邁向中高端 支持集成電路等領域建設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