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文案
⑴ 青年律師如何開拓案源
樹立個人良好形象,廣泛建立社會人脈,拜有經驗的行業前輩為師,戒驕戒躁,勤奮好學,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就一定會有許多案源。
⑵ 急求法律援助!!!
第一,這么多房子這么大地方只值十幾萬?何止十幾萬?
朋友,你上述內容我已經詳閱,我認為如果不是國家征地行為,是違法行為,是國家征地建設行為、到你處征地人是有國家政府同意審批文書的。沒有就是在閑扯蛋的你不要理會就是了。如果征地人持有法律同意文件、文書在你們那裡征地,還個你同意和不同意協商問題呢?你不要顧慮自己被征地後自己連一間房子都買不起,不會是這樣結果。征你的地可以,不符合你同意的征地條件,你的地可以瞪著眼部征給他,急死他們。到時候要什麼條件由你來開。不答應、就不征給他們。至於什麼起訴威脅,那是針對你,他真對懂國家征地法規、政策的認識,他們膽敢講起訴之類的話嗎?他們違紀違法強行無理征老白姓的土地,到底是誰起訴誰呀!
訴之類的話嗎 ?朋友,記住我。當你真得遇到困難時,找我成嗎?
唐山市民生文案維權辦執行代理 顧繼先、
⑶ 急,農村家門前種的樹,賣出去的錢怎麼就不是歸我呢~求助法律援助!
依據我國森林法第27條「農村居民在房前屋後、自留地、自留山種植的林木,歸個人所有。如果此樹是在他人的責任田上,對該樹的權屬有爭議,可以向鄉級或縣級政府申請處理,對處理意見不服,可向上級政府申請復議或向法院起訴處理。若認為此樹侵權可直接向法院起訴。
1979年文號131的有關農村建房的文案即使有效也不能與法律相抵觸。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⑷ 誰有哈佛法律評論之經典合輯及影響美國司法程序的案例
在美國法的發展史上,《哈佛法律評論》作用之重要無容置疑,在各個領域,它都為後人留下了值得反復誦讀的經典文獻。憲法學領域又何嘗不是如此。賽爾教授的「美國憲政理論的淵源與范圍」一直是憲法學必讀的經典,即使是司法審查最積極的擁護者也迴避不了他對這項制度的謹慎質疑。威克斯勒教授的「走向憲法的中立原則」在法學論文引用率上一直排行第一,超過了霍姆斯1897年的絕世經典「法律的道路」。這對於法理學「排行老大」的中國來說,也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翻譯《哈佛法律評論》的經典論文,對幫助中國讀者理解美國憲法的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我無須贅言。事實上,這正是這本文集的主要目的所在,也是選擇文獻的主要標准。畢竟,它所面向的是中國讀者,因而要為中國讀者服務,幫助中國讀者理解美國憲政的淵源、歷史和現狀。入選這本文集的文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歷史地位不可動搖的、對美國憲法發展產生持久影響的經典名作,譬如上述兩篇以及切菲教授對言論自由的評論;另一類則是活躍在當今舞台的知名學者對美國憲法(學)發展的相當晚近的概括,其中有的雖然可能僅反映了一家之言,但人們仍然能從中了解到美國憲法在某個方面的最新概況。總的來說,對前者的標准更高一些。時光對人的記憶來說宛如大浪淘沙,不斷銷蝕著思想的影響。對於一般的論文,年代越久遠,影響力越微弱;只有真正的經典才能像一壇陳年老酒那樣,藉助時間發揮出越來越濃郁的醇香。更晚近的作品究竟屬於哪一類,要看我們的眼力和造化了。在我們現在看來,它們代表了這個階段憲法學說的里程碑,盡管以後也許會被更高的豐碑所遮蓋。
哈佛法律評論協會曾在1967年出版過一個憲法的集子,收集了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十餘篇論文。我們採用了其中四篇。其餘的盡管是某個領域的階段性總結,但似乎對今天的意義已經不那麼大了,因而必須為更新的綜合(synthesis)所替代。我們主要從Lexis-Nexis網上搜索了憲法幾個主要領域的論文,將我們認為有潛力成為經典的(畢竟這是需要時間檢驗的事情)放到現在的這本文集,構成了目前的八篇文章。
一
這幾篇文章都和司法審查有關系。美國是第一個探討這個問題的國家,其歷史至少從1803年的馬伯里訴麥迪遜開始。在這個里程碑的判例中,馬歇爾(C.J. Marshall)領導的聯邦最高法院在沒有憲法明確授權的情況下為自己建立了司法審查權。這種做法立刻引發了幾乎所有「法律人」參與的爭論,這場爭論延續至今。賽爾教授在判決90年後發表的「美國憲政理論的淵源與范圍」顯然不是第一篇質疑和界定這項權力的論文,但無疑是最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一篇。事實上,或許是因為司法審查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賽爾並不質疑這項權力的憲法依據,而是在勉強承認其存在的基礎上限制這項權力的范圍。這也是現代絕大多數懷疑者所採取的思路。畢竟,這項制度已經存在兩個世紀之久;除了某些「極端分子」之外,今天已很少有人會斷然否認司法審查的正當性。爭論的焦點一直是法官應如何並在什麼范圍內行使這項非同尋常的權力。賽爾的這篇論文系統闡述了憲法的嚴格解釋主義,並使之成為美國司法哲學的一個重要流派。雖然有些判決未必明確引用他的文章,但是從判決思路上顯然可以看到這篇論文幾乎無處不在的影子。
威克斯勒教授則多少站在另外一邊,至少看上去是如此。一開始,他先論證司法審查實際上是有條文依據的。這也和大多數人的信仰不同。大多數人都像漢德法官(J. Hand)那樣認為,司法審查是憲法沒有規定但對於維護憲法權威來說確實是必要的權力。威克斯勒卻相當令人信服地證明,雖然憲法沒有明確提到司法審查,但是從憲法規定的結構上能邏輯地讀出這項內在權力。這么說來,威氏是司法審查的積極擁護者了。其實不然,他接著筆鋒一轉,轉而主張司法審查必須依照某種「中立原則」。憲法授權法院進行司法審查,但這並不表明法院可以任意行使這項權力,隨便將自己的價值、理念和政治主張摻合到憲法文本中去;假如這樣做,法官就「越界」了,且威克斯勒舉出了美國法官在判決過程中「越界」的許多實例,包括像「校區種族隔離案」(Brown v. Board of Ecation)這樣的社會影響巨大且至今為民眾所稱頌的判例。可以不誇張地說,這是一篇迄今為止討論這個主題的最具建設性的論文,也是這個領域的難以逾越的里程碑。它一方面代表著自馬伯里決定以來的學術論辯之總結,另一方面又清晰指明了一個新的起點、新的方向、新的思路。此後,人們對司法審查和司法職能的學術探討多建立在這篇論文的基礎上,因而其引用率那麼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司法審查這個潘多拉的盒子首先是由首席大法官馬歇爾打開的,因而本書如果沒有一篇關於他的文章將是不妥當的。法蘭克福特大法官的論文專門是為了紀念馬歇爾誕辰200周年而作,也是本書惟一的一篇來自司法實務界的文章。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法蘭克福特並不是一個聽起來那麼熟悉的名字。如果說馬歇爾、霍姆斯、布萊克或道格拉斯等人都是因為標新立異而聞名,那麼法蘭克福特則是一位以嚴謹和中庸著稱的大法官,嚴格保持著一位法官所應有的中立和低調。在這個意義上,他比那些家喻戶曉的政治化人物更能代表美國法官共同體,他對同行馬歇爾的評價也因此而更為公允。盡管在美國的憲政文化之下,司法審查或許是一項遲早都要出現的憲政制度,但是說馬歇爾通過馬伯里決定改變了美國憲法的歷史,應該並不算過譽之詞。當然,馬伯里案只是一個起點;通過詮釋其後的一系列憲法判例史上的里程碑,法蘭克福特法官進一步探討了司法職能的本質,並再次對司法超越界限的可能性發出警告,而這種警告和前面兩篇論文的主旋律是相當和諧的。
二
如果以上三篇是專門關於司法審查的論文,本書的其它論文則是從更具體的視角探討同樣的問題。阿克曼教授的文章是要「超越」1938年的卡羅琳產品案,更准確地說是其中的一個腳注——大名鼎鼎的「第四腳注」(Footnote 4)。可別小看它只是一個腳注,它對美國憲法的影響力實在是非同小可。即使美國憲法如此簡練,你也可以不知道其中某些不那麼重要的條文,但是卻不可以不知道這個腳注;如果美國法學院的學生不知道這個腳注意味著什麼,那麼可以肯定他通不過憲法學的期末考試。為什麼?因為在這個腳注中,首席大法官斯通(C.J. Stone)闡明了法院在什麼時候可以或應該對立法加大審查力度。什麼時候?在民主和法治「失靈」的時候。斯通法官在「第四腳注」中列舉了幾種情況,其中一種是「分散和孤立的少數族群」 的利益受到法律上的歧視。我們知道,民主在程序上就意味著多數主義規則:如果民主程序正常進行,那麼社會中的多數選民將最能代表自己利益或觀點的候選人選入議會;議會代表中的多數通過法律,使之最有效地反映多數人的利益和觀點。但是如果多數人的某些利益或觀點並不那麼無辜——如果他們侵犯了少數人的基本利益,那又該如何呢?在民主和法治國家,除非你能喚起多數人的支持或同情,你是沒有希望的;譬如你和你的同類只佔這個社會的十分之一,你很可能會發現多數人壓在你頭上,對你們進行任意的歧視,而且是以神聖的「法律」的名義!在美國歷史上,種族歧視正是以法律的形式強加在黑人等有色人種身上,而這些法律都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
在這種情況下,既然民主幫不了你的忙,你只有靠法院了,也就是希望由法院宣判這種法律違反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對所有人的平等保護;當然,如果這個社會就是清一色的歧視,法院也不見得幫得了你,但多一個依靠總沒有壞處。斯通大法官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正是在民主和尋常的法治不能可靠地得到憲法所要求的結果時,法院應該也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應該,是因為歧視的受害者不能依靠議會或總統這類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治機構,因而法院在憲法面前責無旁貸;可以,是因為反正民選機構不能有效發揮其憲法職能,因而法院代行其職並無越位之嫌。注意到卡羅琳產品案宣判於1938年,正值羅斯福總統新政之後,法院的威信跌落到僅次於「蓄奴案」(Dred Scott)的最低點。事實上,最高法院在這個案例的判決中明確信奉司法節制主義,全面退出對立法和行政的司法干預。然而,「第四腳注」為司法復興埋下了伏筆:畢竟,在某些情況下,這個國家還是需要司法干預的。通過這個腳注,斯通法官界定了現代法院在民主社會中的司法職能,進一步發展了美國的政治制衡理論,並為法院日後對取消美國的政治與法律歧視發揮巨大作用做好了理論准備。種族最終被宣判為「嫌疑歸類」(suspect classification),法院將以「理論上嚴格,實際上致命」的眼光來審視涉及種族的立法:一旦涉及任何種族歧視,這部法律就面臨「死刑」了。在美國歷史上,起到這種作用的判例屈指可數,足見「第四腳注」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然,「第四腳注」畢竟只是一個腳注,斯通法官不可能在此將所有問題說清楚。這也就引發了阿克曼教授的挑戰。他並不質疑「第四腳注」的出發點:司法機構可以在民主政治機構「失靈」的情況下發揮更大的作用,但他質疑腳注表述的准確性:「顯明和孤立」的少數群體是否真的在民主社會中無能為力?如果諸如種族等群體在今天並非如此,那麼司法繼續給予其特殊保護就等於「弄錯對象」了,而其他真正需要得到司法保護的群體卻受到忽視。通過逐個澄清概念誤區,阿克曼指出「第四腳注」的措辭具有誤導性:需要特殊保護的其實不是「顯明和孤立」的少數群體,而是「隱性與分散」的少數群體,譬如婦女、窮人和同性戀者——有時甚至是多數群體,因為他們的集體行動面臨著組織成本的巨大障礙。通過這篇論文,阿克曼與其說是挑戰或「超越」卡羅琳產品案,不如說是更新了「第四腳注」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三
注意上文的全部討論有一個前提:「如果民主程序正常進行」,但這個前提顯然不是自動成立的。如果這個前提不成立又如何?我們知道,在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宣稱自己是「民主」的,但民主程序運行良好的國家並不多,不少國家賄選、舞弊現象相當嚴重。如果徒有紙上的規定,實際上「選」出的議員並不能代表社會上多數人的利益和立場,那麼其所制定的法律在社會效果上如何,便可想而知了。如何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保證民主程序依法進行?這又是民主本身無能為力的事情了,因為在選舉的那一刻,被選舉的那個政治機構其實已經解體了,所以根本無法保證新的人選符合憲法要求。民主過程必須得到法治的保證,否則就註定是虛假的民主;為了保證民主過程的法治化,法院又必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事實上,這是「第四腳注」命題的延續。「第四腳注」也確實提到了這種情況:限制政治程序的立法應受到更嚴格的司法審查。如果法律禁止某個人群參與選舉過程,那麼他們肯定不能指望通過選舉和立法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了。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有理由對此類立法進行更嚴格的審查;法院這么做非但不和民主原則相沖突,反而恰恰是在制度上幫助民主「運轉起來」。
皮德斯教授的論文涉及范圍更廣。選舉過程不僅可能受到法律限制(例如美國在大約半個世紀以前對種族的限制),而且還可能受到種種因素的扭曲,例如選區人口分布的不均衡、選區形狀的不規則以及法律對競選資金的規制等等。另外,盡管法律規定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實際操作過程卻可能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如自動識別選票的機器可能誤讀或忽略某些有效選票等高度技術性問題。200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是一個最貼切的例子。如果某個關鍵的選區在統計選票中有爭議,法院應有何作為呢?選舉是一個政治過程,但並不是法院所不能插手的「政治問題」(political question)。對於這樣的問題,法院可以說是最有資格管了:相對於其它機構(如國會——總統自己顯然是不能插手的,尤其是如果他像在2000年大選中那樣作為候選人捲入爭議的話),法院的獨立和公正受到更可靠的保障。問題是法院在處理這類問題過程中應尊重什麼限度,遵循什麼原則。如果司法審查的標准不妥當,那麼沒有什麼能保證法官比平常人更公正或客觀,所謂的司法判決也就不過是少數幾個人按照自己主觀意念的投票結果而已。(在2000年總統大選所引發的「戈爾訴布希」判決中,這種情況可能真的發生了。)皮德斯教授對這類問題有深入的研究,早先曾和他人一起主編《民主之法》(The Law of Democracy: Legal Structure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一書,可以說是集這個領域的各種判例與理論之大成。在最近的「民主政治的憲法化」這篇文章中,他梳理、總結和評判了最高法院近年來的判例,進一步闡述了民主通過司法而憲法化(judicial constitutionalization)這個新鮮的主題,並發展了一套鑒別司法審查正當性的標准,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當然,民主依賴一系列制度保障,只有司法保障是遠遠不夠的。司法是對民主以及所有憲法權利的最直接也是最後的一道屏障,但如果沒有言論和新聞自由,沒有充分和自由的辯論與交流,沒有選民與候選人的准確信息,我們能指望這樣的「民主」能產生什麼政府呢?如果等到選舉那一天再來關心整個過程的合法性,只恐怕專制的生米要煮成熟飯了。這是為什麼言論與新聞自由對於民主如此重要,同時也是為什麼政治言論的自由是如此重要。兩者其實反映了同一個命題:言論自由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不能受到政府的隨意控制和干預,正是因為它對於民主社會發揮著一種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是霍姆斯和布蘭代斯(J. Brandeis)法官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一系列反對意見中所闡述的偉大思想。聯邦憲法第一條規定:「國會不得剝奪言論和新聞自由。」這么簡短的一句話意味著什麼?他們將其理解為,言論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受控制的,除非言論將產生「清楚與現存的危險」(clear and present danger);法院應當嚴格審查限制言論的法律,防止其對言論自由構成過重的負擔。這一思想在切菲教授那裡獲得了系統化。在1941年的《美國的言論自由》一書中,他為「清楚與現存危險」的憲法標准提供了理論依據,並促使這一標准作為少數意見逐步為多數意見所接受。
然而,「清楚與現存的危險」標准本身就存在著至少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一種解釋認為它要求法院平衡言論的種種社會後果,然後決定政府是否可以限制言論。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平衡」路徑太主觀、太不確定、給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太大,以至於不可能為這項至關重要的自由提供有效保障;事實上,在兩次大戰之間及之後一段時期,最高法院的多數意見正是基於霍姆斯法官的「清楚與現存危險」標准,將被告發表反戰言論的自由給「平衡」掉了。因此,為了保證言論自由不受政府的控制或剝奪,法院應該採取「絕對」(categorical)保護路徑:凡是屬於憲法保護范圍內的言論,一律不受政府幹涉,就這么簡單。雖然只有少數人採取看上去極端的第二種路徑,其中亦不乏傑出者。法官中有布萊克(J. Black),學者中則有切菲的老師邁克爾約翰教授。後者將言論自由和民主自治緊密相連,系統發展了言論自由的絕對保護理論。但是「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在此收入的這篇短評中,切菲教授為自己和霍姆斯法官辯護,並責怪其師「劍走偏鋒」。這是關於言論自由兩大門派的交鋒。孰是孰非,讀者讀後自有公斷。
四
和皮德斯教授的文章一樣,普斯特教授的論文也是對聯邦最高法院最近一屆開庭期的評判和總結。《哈佛法律評論》每年都會請一位知名學者(一般是憲法學領域)寫一篇繼往開來的「前言」(Foreword),回顧和梳理過去一年的判例進展,展望新的一年的司法成就。2002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因為最高法院在這一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判決了好幾個意義重點的案例,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對州政府侵犯同性戀袖手旁觀的態度,並明確肯定了大學校園里的「糾偏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的合憲性。「糾偏行動」有時也被稱為「反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它是一種法律上的「歧視」,不過和一般的歧視正好相反,它「歧視」的不是少數群體或政治上的弱勢群體,而正是制定法律政策的強勢群體自己,其目的是補償少數或弱勢群體在歷史上受到的歧視和不公待遇,並促使他們早日強大起來,足以通過民主政治過程保護自己的利益。譬如加州大學醫學院曾明確為非裔或西裔等少數族群保留錄取名額,這種做法當然照顧了少數族群的需要,但其顯然的後果是損害了部分白人考生的利益。如何對待這種「歧視」?最高法院相當部分的法官至今仍然認為,「反向歧視」和一般歧視沒有區別,都屬於「嫌疑歸類」,因而都適用於嚴格審查標准。斯通法官假如在世,很可能會反駁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做法,因為「反向歧視」的對象並不是「分散和孤立」的,因而並不需要特別的司法保護。不過在實際適用過程中,多數法官對糾偏行動的審查標准似乎並不那麼嚴格,一般允許大學為了校園的「多樣化」(diversity)而規定有利於少數族群的錄取政策,只是不得明確規定限額。但從1970年代中期最高法院首次接觸這個問題之後,「多樣化」是否能為糾偏行動提供憲法依據,一直是一個未決懸案。2002年,密西根大學的錄取政策又惹其社會風波,辯論雙方都通過媒體積極造勢。最高法院下達了折中判決,繼續否定限額制度等糾偏行動的合憲性,但明確肯定「多樣化」可以作為糾偏行動的憲法依據。保守派人士沒有覺得太「吃虧」,自由派人士則宣稱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勝利」。
初看起來,這個判決似乎有點意外,因為美國最高法院現在是由保守主義者佔多數,年邁的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C.J. Rehnquist)是其代表。2000年總統大選案中5:4的判決,清晰顯示了共和黨略占優勢的法院構成。盡管在理論上人們都贊同威克斯勒教授的「中立原則」,因而法官究竟信奉什麼意識形態應該是不相關的,但是「應該」歸應該,實際上所有人都明白法官是不可能絕對中立的。尤其在涉及政治和政策立場的案例中,法官的判決必然受到其意識形態的影響。這樣一來,如何理解2002年自由派在糾偏行動和同性戀訴訟中的重大「勝利」?普斯特教授試圖從文化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看上去不好理解的判決。他認為,法官的解釋過程並不是像一般想像的那樣獨立,而是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和約束。事實上,法官的任務正是詮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對憲法的理解。正是通過法院的文化解釋,抽象的憲法在具體案例中獲得了實定法的權威。或許也正是通過文化對法官個人的約束,「中立原則」才成為可能。
最後,卻伯教授的論文多少代表了法學領域的「另類」。具有數理功底的他試圖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近代物理學原理,來昭示司法過程的性質及其社會作用。不錯,法院是受社會約束的,但反過來司法活動也積極地改變甚至塑造社會。就和傳統物理學割裂了物體和觀察者之間的聯系那樣,傳統的法理學也割裂了法院作為審判者和被審判的那部分社會之間的聯系。現代量子力學揭示,觀察過程將改變被觀察的對象,盡管這種變化在宏觀是微小的。同樣的,司法判決也改變著有待判決的事實本身。法官必須理解,在「彎曲」(而不是像傳統認為的那樣筆直)的憲法空間中,他的判決將影響他對待決案件本身的認知,並將改變受判決影響的社會。法官必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和社會「交織於一個復雜的意義網路」,意識到判決不只是一種被動的「觀察」,而是主動塑造社會的「行為」。惟有如此,司法過程才能獲得其應有的責任感。
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
本書主要作者簡介
序言
前言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略論
第一章
保守的美國革命產生了長壽的聯邦憲法
第二章
美國憲政法治的捍衛者:最高法院的九尊護法神
第三章
美國憲法的英國普通法淵源
第四章
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力是誰給的?
——馬伯里訴麥迪遜案(1803)
第五章
契約神聖原則與大學自治傳統
——達特茅斯學院訴伍德沃德案(1819)
第六章
聯邦至上原則和憲法默許的權力
——馬卡洛訴馬里蘭州案(1819)
第七章
打破地方保護主義
——吉本斯訴奧格登案(1824)
第八章
引發美國內戰的司法判決
——斯科特訴桑弗特案(1857)
第九章
總統大還是最高法院大?
——從梅里曼訴訟案到米利根訴訟案
第十章
從受害者到勝利者:華人官司對美國法律的貢獻
——益和訴霍普金斯案(1886)
第十一章
20世紀美國反托拉斯壟斷的第一槍
——北方證券公司訴美國案(1904)
第十二章
爭取勞工權益的漫漫長路
——有關勞工權益的幾個案子
第十三章
當愛國主義碰上宗教和言論自由
——有關國旗致敬和《效忠誓詞》的三個案子
第十四章
戰時的公眾自由和種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裔美國人被拘留案
第十五章
吹響結束種族隔離制度的號角
——布朗訴托皮卡教育管理委員會案(1954)
第十六章
校園祈禱與「分離之牆」
——恩格爾訴瓦伊塔爾案(1962)
第十七章
「政治棘叢」中的平等選舉權
——貝克訴卡爾案(1962)
第十八章
公正審判與對窮人的司法援助
——吉迪恩訴溫賴特案(1963)
第十九章
對新聞自由的挑戰:誹謗還是輿論監督
——《紐約時報》公司訴薩利文案(1964)
第二十章
不厭其煩的告誡與刑事被告的權利
——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1966)
第二十一章
選擇權與生命權的漫長較量
——羅訴韋德案(1973)
第二十二章
「帝王總統」的自我彈劾
——美國訴尼克松案(1974)
第二十三章
如今在美國究竟誰歧視誰?
——加州大學董事會訴巴基案(1978)
第二十四章
星條旗保護焚燒它的人
——得克薩斯州訴約翰遜案(1989)
第二十五章
新聞自由與公正審判的兩難抉擇
——羅德尼?金訴洛杉磯市警察局案(1992)
第二十六章
程序公正與「世紀審判」
——橄欖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殺人案(1995)
第二十七章
總統難產引發的司法大戰
——布希訴戈爾案(2000)
第二十八章
美國政府為何總跟微軟過不去?
⑸ 至此終年出書版番外
番外二 還你的幸福(1)
清晨的光,透過白色的紗帳,落在草地上。
如同所有普通的婚禮現場,總有各種各樣的來賓,互不相熟,互相友善地打量著對方。衣香鬢影,美酒佳餚,所有人都在小聲交談著,議論著同樣的話題。
這樣一對新人,身邊人竟都不知道兩人的戀愛經歷。
「我是真的不知道。」幾天前還在為歐洲杯而遲到的知名DJ,真是被身邊的眾人審問得不知如何是好,「你想她晚上是深夜節目,早上又是路況紀實,白天是選題會議。年節無休,從沒車接車送,從沒私人電話,怎麼可能有男朋友?」
「一個星期。就一個星期,從拿到請帖到今天婚禮,她也太能藏了。」和童言一起合作晚間節目的女孩,也在感嘆,「她老公可是最大的外資律所合夥人,年薪不可計。」
關鍵是,真的是長得好。讓女人都嫉妒的好看。
「童言可是我們的大眾偶像,每天辦公室的信都看不完。」唯獨導播神秘兮兮,似是知道一切,「我聽說,這個人是我們台的老聽眾,說不定真是小可的忠實粉絲。現在知道做DJ的好了吧?名聲好,又是大眾人物,適合嫁好男人。」
導播說得頭頭是道。
童言的同事里不乏未婚的女孩子,都在瞄著長桌另外一側的幾個男人,那些中國律師里最頂級的存在。這樣突如其來的完美婚姻,讓人忌妒的艷遇,如果童言可以遇到,那麼,總能讓人相信些什麼。
只是她們並不知道,這些顧平生的得力助手,也真是如墜雲霧。
原本是臨時的差旅,途經北京這座城市,卻忽然變成請調回國。最重要的是,請調的原因非常直接:回國結婚、定居。
從總部到中國辦事處,沒有人知道他有過女朋友。如小老闆這般的履歷和出色的外貌,在總部就打破了華裔男人不受歡迎的詛咒,招惹了無數狂蜂浪蝶。而顧平生這個名字,在中國辦事處本身就是個傳說。
每每視頻會議,不知道有多少女律師,因為要對他做一分鍾匯報,事先准備詳備的資料,足以應付他各個角度的追問。
「我媽和我爸都是小可的粉絲,聽說我來參加婚禮,還提前追問TK的詳細個人資料,真比給自己挑女婿還嚴謹。可他們追問我的愛情經歷......我真是答不出。」
這次陪顧平生來中國的助理,也忍不住感嘆:「Love is actually,TK回國的第二天就定了婚期,之前全公司,根本就沒人知道他有過女朋友。這就是真愛,一見鍾情都不必了,一聽鍾情。」
「新娘是什麼樣子?」
「......還沒機會見過,別急,馬上就出來了。」
一見鍾情嗎?
童言被追問了太多句這樣的話。她不知道如何解釋,或者講述這樣漫長的一個故事。最後索性默認。是的,故事的開始,根本就是最老套的一見鍾情。
很久很久以前,那個夜晚在協和醫院的ICU病房外,她背著雙肩包站在大廳里,看到年輕的大男孩靠著雪白的牆壁,坐在地板上時,她想,她真的就被觸動了。
愛情的最初,真的只是觸動。或者一個畫面,或者是一個聲音。
化妝師很用心,從六點到現在已經忙碌了三個多小時。
妝容太精緻,她不敢吃很多東西,只能咬著吸管,一口口喝牛奶。
「餓了嗎?」
有聲音從門口那裡傳來,她從鏡子里看著顧平生出現。
這許多年,她始終覺得他穿西服是最漂亮的,或許是在英國住過很長時間,他特別喜歡在外衣口袋裡放上口袋巾。文質彬彬,謙謙君子,風度翩翩,她恨不得把所有的詞語都用來形容他。
可終究不夠。
因為這是顧平生,絕無僅有的顧平生。
他似乎察覺到了她的走神,只是隨手鬆了松領帶,走過來,坐在了她的身邊。
「快好了,顧先生。」化妝師收拾好所有的東西,忽然看到童言的手指甲,竟然仍舊是素白,沒有任何裝飾,「顧太太昨晚沒有塗指甲?」
童言啊了一聲,莫名地紅了臉:「忘記了。」
化妝師邊說沒關系,邊緊張地在自己的包里翻找,喃喃著應該帶了能直接貼上去的假指甲。
她更加不好意思了:「算了,不會有人注意到這些細節。」
「那可不好。」化妝師笑著搖頭,「新娘子在這一天要是最美的,任何細節都要完美。找不到假的,就直接用指甲油染吧,反正還有十幾分鍾的時間。」
果然,說完這話,化妝師就一字排開了七 八瓶指甲油。
「我看她應該有些累了,」顧平生肘撐在她的椅背上,笑一笑,打斷兩個人,「不如先讓我太太休息十分鍾?」
化妝師忙應承著,識趣地出了房間。
「我緊張。」她看著鏡子里的他,長出了一口氣,「心跳得特別快,特別像當初我和你一起主持的時候,緊張得手心都出汗了......」
他把下巴搭在她的肩膀上,很誇張地嗅著她身上的香氣:「為什麼緊張?」
她搖頭,也裝無辜:「當初我也覺得奇怪,明明主持那麼多場,為什麼偏偏和你合作就緊張了。」
「我始終很奇怪,在你來之前學生會的負責老師對我說:『配合你的是我校最資深的主持人,非常有經驗。』」
她轉過身子,看著他;「估計是因為你太優秀了,我站在你身邊,就會不自信。」她頓了一下,低聲說,「不過,我就喜歡這樣的不自信。」
無論我成長到什麼樣子,都會覺得,需要依賴你。
這樣的不自信,何嘗不是享受。
這個角度看過去,他是在笑著的,酒窩深深地印在臉上。她把下巴放在座位的靠背上,仔仔細細地看他,怎麼都看不夠。
她紋絲不動,顧平生也就這么看著她。
過了會兒,童言才用一根手指鉤住他襯衫的袖口,輕晃著,軟著聲音說:「拜託,再多講一次。」
他忽然就笑起來:「還沒有聽煩?」
因為要和自己說話,他是偏著身子的。
整個人都浸在窗外照進來的陽光里,模糊了五官的稜角。
所有的嘉賓都已經到齊,他們看上去卻並不著急,反倒像是某個周末早晨起床後,無所事事地靠在沙發上閑聊的人。
除了她的白沙曳地,除了他的西裝革履。
「這次的行程里並沒有北京,但我想要真正地聽聽你的聲音,所以臨時改了行程。」顧平生如她所願,重復講著那天早晨她並不知道的事情,「原本是算好時間,在七點出機場,能聽到你完整的節目,可惜航班延誤了。」
她嗯了聲,認真得像是第一次聽。
「幸好,還來得及聽到最後的互動環節。我沒想到過,你會有那麼多擁護者,當時公司派來接我的司機,就是你的忠實聽眾。」
「我粉絲很多的。」童言樂不可支,繼續鉤著他的襯衫,晃得極為得意。
「那個司機說,小可是他最喜歡的女主持,經常會在節目里接到咨詢電話,把挺好的一個交通節目,做成了免費法律援助咨詢。」顧平生的聲音里,明顯有笑,「他還說,你特別可愛。」
童言點點頭,笑眯眯地看著他。
接下來的才是她最想要聽到,重復多少遍也不會膩的對話。
他發覺她晃得開心,也伸出一根手指,鉤住了她的手指。
"當時我想,我可能需要明確表個態。於是就告訴他,這個女孩是我太太。那個司機似乎不太相信,於是我就撥通了熱線電話,才剛聽到你的聲音時,信號卻斷了。"他的視線始終膠在童言的身上,沒有移開,"後來再撥那個號碼,始終是占線,直到節目結束。"
"如果我不給你打電話呢?"
"言言,"他告訴她,"我們所生活的每一分鍾,看起來,似乎都是隨機的。可當你回過頭去看,會發現無論再重演幾次,都是相同的結局。"
"所以,不論多少次重復,司機大叔說他是我忠實的聽眾時,你都會認真地告訴他,我是顧太太。而你也就一定會打這個電話,證明你是我先生,然後,再讓我有機會拿到電話號碼,找到你。"
他微微笑著,看著她的眼睛,默認了這個事實。
"所以,"童言把自己的手攥成拳,放到他的手心裡,開著他的玩笑,"無論你活過多少次,你都很固執地喜歡吃西蘭花。"
顧平生啞然而笑:"是,所以,無論如何,顧先生只能有一個顧太太。"
他的話永遠那麼不經雕琢,卻永遠都如此動人。
"我從沒想過愛上別人,"她輕聲告訴他,"從沒有想過。"
"我也是。"他用同樣的答案,回答她。
草坪上的音樂聲綿延不絕,時間差不多了。
"要出去嗎?"他問她。
童言點點頭,可卻緊張地攥著他的手,顧平生笑了笑,靠近了一些。
她腦子里還在回想著,自己寫的稿子,那些要在婚禮上說的話:"如果我一會兒,致詞的時候,忽然忘了怎麼辦......"肯定會被同事們嘲笑至死,不過也無所謂,我的婚禮,我最大......
"忘了就忘了,沒關系。"
"完了。"她看著那一排指甲油,"我還沒有塗指甲,光禿禿的會很難看......"
"我幫你塗,你教過我。"他說完,臉突然就湊近,低下頭直接壓住了她的嘴唇。
耳邊,是門被打開的聲響,隨後又悄然被關上。
幾秒的靜止後,他終於側過臉,徹底地含住了她的唇。
如同第一次在電影院,他開始得總讓人措手不及。
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地方,已經悄然過了婚禮開始的時間,可是新郎和新娘卻在化妝間里,不願走出去。她光是這么想,就已經忍不住笑起來,外邊不知道會有如何的議論......
顧平生的手,就握在她的腰上,把她整個人從椅子上抱了起來。
他給她定做的是數米長的婚紗裙擺,隨著兩個人 移動,白色的婚紗層層疊疊地,鋪滿了整個地板。
她摟住他的脖頸,由著他把她放在化妝台上,兩個人緊緊地靠著彼此,從頭至尾都沒有分開過。不管外邊有多少賓客,也不管是否過了最吉祥的時間。這是他們的婚禮,很久之前就應該完成的婚禮,其他所有人,都只是這個儀式的陪襯。
所以顧平生理所當然地,忽視著所有人,除了他的新娘。
而童言在他纏 綿的吻中,也告訴自己:從現在起,從今天開始,除了顧平生,她不要再顧及任何人、任何事。顧太太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照顧,去愛顧先生。
至此終年實體書番外完
⑹ 請律師代寫一份起訴狀多少錢
請律師代寫一份起訴-2000元之間。
按件收費:
⑴無財產爭議案件:普通民事、經濟、行政案件,不涉及財產的,根據案件性質、復雜程度、工作所需耗費時間等因素,在6000—100000元之間協商收取;外地民事、經濟、行政案件不涉及財產的,代理費不低於20000元 ;
⑵法律文書:代為撰寫、修改、審查法律文書,根據法律文書的性質、難易程度、工作所需耗費時間等因素,每份文書在600-2000元之間協商收費;
⑶律師見證:根據法律文書的性質、所需時間等因素,按每件2000-10000元之間協商收費。
⑷代辦公證:律師代辦公證的事務不同,每件1500-3000元之間協商收費;
⑸律師函及法律意見書:為委託方出具律師函或法律意見書,根據相關事務難易程度、使用目的、工作所需耗費時間等因素協商收費,每份為1500-20000元之間協商收費。
⑹律師調查:按調查事項協商收費。
(6)法律援助文案擴展閱讀:
根據《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
第二十三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接受指派承辦法律援助案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費用。
對於經濟確有困難,但不符合法律援助范圍的公民,律師事務所可以酌情減收或免收律師服務費。
第二十四條 律師事務所異地設立的分支機構,應當執行分支機構所在地的收費規定。
第二十五條 律師事務所異地提供法律服務,可以執行律師事務所所在地或者提供法律服務所在地的收費規定,具體辦法由律師事務所與委託人協商確定。
第二十六條 各級價格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律師事務所收費的監督檢查。
律師事務所、律師有下列價格違法行為之一的,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依照《價格法》和《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實施行政處罰:
(一)不按規定公示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和收費標準的;
(二)提前或者推遲執行政府指導價的;
(三)超出政府指導價范圍或幅度收費的;
(四)採取分解收費項目、重復收費、擴大范圍等方式變相提高收費標準的;
(五)以明顯低於成本的收費進行不正當競爭的;
(六)其他價格違法行為。
⑺ 法官助理辭職了可以干什麼
法官助理如果有律師證的話,可以當律師。也可以考公務員當中的法律援助的人員,也可以做律師事務所的整理文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