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羅城法律顧問

羅城法律顧問

發布時間: 2022-08-23 07:45:27

㈠ 專科能考律師

_自學考法律,首先來應查看是自否有報名法考的考試資格;

其次,若有相應的考試資格。法考考試通過後,可以從事律師行業。

PS:1.根據《律師法》第5條的規定,律師執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取得律師資格;

二是領取律師執業證書。

2.取得律師資格的條件則是通過國家組織的法考。

而法考的報名條件已於2018年進行改革,改革後的報名條件之一為:具備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

㈡ 法考報名的條件是什麼

1、往抄屆本科生,包括:自考(襲非全日制)、成人高考和專升本(專升本應屆可以報考,自考生完成學業可以報考。

2、普通高等學校應屆本科生(法本/非法本)。

3、大四學生(法本/非法本)。

4、軍隊院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可以報考(軍校生直接在網上報考即可)。

5、以同等學力報考的應屆碩士畢業生。



(2)羅城法律顧問擴展閱讀:

報名程序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報名條件和報名事項在司法部公告及有關文件中公布。各地司法行政機關根據司法部公告和有關文件,確定並公布本地具體報名時間、地點、方式及有關事項,及時向社會公布。

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在公布報名事項時,應當明確要求報名人員本人到戶籍所在市(地、州、盟)司法行政機關指定的報名地點報名。在戶籍所在地以外工作、學習的人員,可以在其工作、學習地報名。

司法行政機關採取網上報名方式,採取承諾報名制,僅進行形式審查,在審批發證階段進行實質審查,不再組織現場確認。


㈢ 名人的資料,誰的都要,超詳細的!

孟泰———愛廠如家

(2004-04-27 08:06:20)

孟泰是河北省豐潤縣人。1926年到鞍山,同年入日本人經營的昭和制鐵所當配管學徒工。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配管組長、技術員、副技師、煉鐵廠副廠長、鞍鋼工會副主席等職。

1948年,國民黨政府撤退前,鞍鋼遭到嚴重破壞,高爐爐體及動力機械設備幾乎被破壞洗劫得盪然無存。面對如此困難的情況,他帶領工友們跑遍十里廠區,日以繼夜地搜尋挖掘器材,並加以整理、分類、修復,然後儲存在「孟泰倉庫」中,以備急需;不向國家伸手要錢,先後恢復了一、二、四號3座高爐的生產。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鞍鋼受到敵機和暗藏敵人的威脅。為防止高爐遭到破壞,他日夜守護在高爐旁,「守爐餐伴爐眠」是他當年提出的頗具影響的口號。愛廠如家、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便是孟泰精神。孟泰精神在鞍鋼整整影響了一、兩代人,並將一代代傳下去。

孟泰是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是中國工會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執行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開閩王——王審知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當時避亂入閩的有詔相溥之子王�唐相涉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還有中原人士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傅懿、楊贊圖、鄭戩等,王審知聘任他們做閩國官員,發揮他們的才幹;王審知對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禮聘他們做官,如任翁承贊為相,黃滔為節度推官等;王審知對義存、師備、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審知如此愛護文人,使當時福建,特別是福州地區詩文進步很快,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審知重視發展教育。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文學大師——謝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二十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屈全國委員會委員1900年10月5日出生於福州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她父親參加了甲午海戰,抗擊過日本侵略軍,後在煙台創辦海軍學校兒童節出任校長。冰心4歲時隨家遷往東煙台,便生活在大海邊,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格,開闊了她的心胸;而父親的愛國之心和強國之志也深深影響著她幼小的心靈。在家塾啟蒙學習期間,冰心已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7歲即讀過《三國演義》、《水滸》等。辛亥革命後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建女子師范學校預科。1913年遷居北京。次年入貝滿女中。1918年升入協和女子大學理預科,。嚮往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五四"運動的爆發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振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時代潮流,被推選為大學學生會文書,並因此參加北京女學界聯合會宣傳股的工作。在愛國學生運動的激盪下,她在1919年8、9月的《晨報》上,發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後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這個筆名。由於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會問題,很快產生影響。之後所寫的《斯人獨憔悴》等作品被認為是當時極有代表性的"問題小說",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對女性的摧殘、面對新世界兩代人的激烈沖突以及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苦痛。其時,協和女子大學並入燕京大學,冰心以一個青年學生的身份加入了當時著名的文學研究會,她的創作在"為人生"的旗幟下源源流出,發表了引起評論界重視的小說《超人》;以《繁星》、《春水》兩個集子為代表推動了新詩初期的"小詩"寫作潮流。192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出國留學後,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最早的兒童文學力作。20歲出頭的冰心,已經名滿中國文壇。

1926年她在國外學成,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同時仍創作不輟。作品贊美母愛、童心、大自然,還反映了對社會不平等現象和不同階層生活的細致觀察,純情、雋永的筆致也透露著微諷。小說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兒姑娘》,散文優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歸》等。1938年吳文藻、冰心夫婦攜子女於抗戰烽火中離開北平,經上海、香港輾轉至大後方雲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貢簡易師范學校義務授課,與全民族共同經歷了戰爭帶來的困苦和艱難。1940年移居重慶,出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不久參加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熱心從事文化救亡活動,還寫了《關於女人》、《再寄小讀者》等有影響的散文篇章。抗戰勝利後,1946年11月她隨丈夫、社會學家吳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東方學會和東京大學文學部講演,後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在日本期間,她和吳文藻先生在復雜的條件下團結和影響海外的知識分子,積極從事愛國和平進步活動。

冰心是世紀同齡人,一生都伴隨著世紀風雲變幻,堅持寫作75年,她所創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說,結集為《小桔燈》、《櫻花贊》、《拾穗小札》等。她創作多種"冰心體"的文學樣式,是我國第一代兒童文學家、小說家、散文家、詩人、翻譯家。她的譯作如黎巴嫩凱羅.紀伯倫的《先知》、《沙與沫》,印度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園丁集》及戲劇集多種,都是公認的文學翻譯精品。1995年曾因此獲黎巴嫩共和國總統簽署授予國家級雪松勛章。

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福建泉州南安縣(今福建南安東)人。本名森,字名儼,號大木。明清之際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國姓"將軍忠君愛國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早年到日本經商,娶田川氏為妻,所以鄭成功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生於日本平戶(今長崎縣松浦郡)。明末的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鄭芝龍稍後經常往來閩粵間,亦商亦盜,崇禎二年(1629年)受明朝招撫,任游擊將軍,又升為總兵。鄭成功7歲時返國,在安平(今福建晉江安海鎮)從師學習。自幼才思敏捷,聰明過人。
鄭芝龍後來被弘光帝封為南安伯,鄭成功曾隨他到南京讀書。1645年,弘光政權覆滅後,鄭芝龍和其弟鄭鴻逵、黃道周等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做皇帝,改年號為隆武。鄭芝龍被封為太師平國公,權勢最大。那時,鄭成功已22歲了,能文能武。鄭芝龍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和為兒子爭取仕途,便帶鄭成功拜謁隆武帝。接見之後,隆武帝見到鄭成功少年英俊,談吐不俗,滿腔熱忱,產生了好感。於是就問他:怎樣才能挽救當前的危局。鄭成功對弘光小朝廷的腐敗感觸很深,就用岳飛說過的"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來回答。隆武帝認為他的意見切中時弊,君臣談得很投機。隆武帝感慨地說;"可惜我沒有公主,否則就招你做駙馬。你一定要盡忠報國,千萬不要忘記!"當即賜他和皇帝同姓,把他的本名"森"改為"成功"。此後,人們都稱他為"國姓爺"。

鄭成功心懷忠義,肝膽照人,和他父親的暗懷二心截然不同。隆武帝多次派鄭成功帶兵去援救建昌、南昌、鉛山等地,他都英勇地完成了使命。1646年3月,他向隆武帝陳述抗清之策,認為必須"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可是由於實權掌握在鄭芝龍手裡,隆武帝的旨意如果鄭芝龍不點頭便行不通。鄭芝龍甚至暗害與他不和的大臣。名臣黃道周因此憤然離開,自己去徵募義兵抗清,不久便壯烈犧牲。有一次在便殿里,鄭成功見皇帝悶悶不樂,便叩問是不是因為他父親不盡忠的緣故,並叩頭說:"臣願以死奉衛陛下,刀山火海也決不變心。"隆武帝聽了很高興,立即封年輕的鄭成功為忠孝伯,拜御營軍都督,掛招討大將軍印。

諫父拒降矢志抗清

鄭成功奉隆武帝之命,去救贛州等地的危急,後又赴漳州、泉州等地去招募兵士,希望建立一支新軍,以完成抗清復明的大業。但他父親鄭芝龍開始時只是消極抗戰,後來竟暗中和已降清的洪承疇掛上鉤。
1646年8月,清軍入閩,鄭芝龍擁兵不戰。隆武帝獲悉仙霞關失守,自延平出奔汀州。清軍進攻計卅,隆武帝被擒身亡。20天後,福州也陷落。

汀州失守後,鄭芝龍回到安平鎮,和滿清大臣博洛暗中聯系,准備投降。鄭成功堅持要抗清,痛哭流涕,多次苦諫父親,並提出繼續抗清的辦法,請父親千萬不要做叫子孫後代笑罵的事,但鄭藝龍不聽忠告。鄭成功又請他叔父鄭鴻逵規勸他父親,鄭芝龍照舊不理,終於在11月中到福州降清,被執送北京。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稍後被清兵侮辱,憤恨地自殺了。

鄭芝龍降清後還派人捎信給鄭成功,要他一起降清。在那"父為子綱"的封建時代,兒子應當絕對服從父親,但鄭成功仍堅持抗清,他回復說:"只聽說父親應該教子盡忠,沒聽說有教子投降敵人的。"整軍經武不斷出征

鄭成功聽說清兵到處燒殺淫掠、母親在家鄉死節的事,悲憤萬分,他先後在孔廟和母親墳前祭告,表示報仇決心。接著,他與陳輝、洪政等人招集舊部,並招賢納士,起兵海上,誓師抗清。他以廈門、金門,還有閩粵交界處的南澳島為基地,開始了擴大力量整軍經武的活動。

鄭成功從23歲到32歲這近十年期間,以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和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加緊了擴軍練兵活動。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清廷和他父親的誘降活動,還不斷出擊清軍,成為東南人民抗清復明的一面旗幟。

1656年7月,鄭成功派遣中提督甘輝為元帥率軍北上,首先從海上攻克閩安鎮。接著,鄭成功親率大隊舟師進逼福州城,入南台,奪居其橋,登岸扎營,分兵守烏龍江、洪塘、水口、連江嶺等地。他派人偵知福州城大兵少,就命令攻打。由於傳令的船隻丟失諭帖,大部隊未到,只有南台、潭尾處打了一陣,獲勝。可是鄭成功未防福州外圍清兵驍騎馳援,只好退保閩安鎮和羅星塔一帶。他親自察看地勢,決定在此建立抗清基地,下令增築土堡寨城。另外,他派兵攻克連江縣,屯兵北嶺以窺福州,還巡視閩清永福港肖家渡,派設水師。年底,進攻羅源、寧德,襲殺清軍。直到1657年9月,閩安鎮失守,才回師廈門。這一年,南明永曆帝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

鄭成功在福建奮戰多年後,決定興師北上。1658年農歷七月,他率兵十餘萬,大小戰船數十艘,聯合魯王部將張煌言的抗清隊伍,開始北伐。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發,連克瓜州、鎮江,進逼南京。他曾滿懷激情寫了一首詩:"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由於他屢戰屢勝,麻痹輕敵,戰略失策,在南京大敗,只好退出長江,回到廈門。

收復台灣建設台灣

鄭成功回到廈門後,曾奮起反擊清廷大軍的進攻,守住廈門。清軍主將達素兵敗回福州後自殺。但此時,清朝在全國已逐漸形成統一局面,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圍剿鄭成功。面對這種局勢,鄭成功經周密的思考,決定收復台灣,以作為長期的抗清基地。這也是他多年的願望。
台灣於1624年和1626年先後遭到荷蘭殖民者和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蘭殖民者打敗西班牙殖民者,佔領全島,實行殖民統治。鄭成功於永曆十五年(1661年)三月,率領250O0名官兵,大小戰艦數百艘,從福建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於四月一日(4月29日)到達台灣西南的鹿耳門港外。因遇上漲潮,有人引航,船隊迅速直抵赤嵌城附近的禾寮港靠岸。荷蘭殖民者發現,驚呼"神兵從天而降"。在海戰中,鄭軍用火船擊沉荷蘭主要艦只赫克托號船;在陸戰中,又擊斃荷蘭侵略軍頭目湯瑪斯·貝德爾和110餘名官兵。鄭成功指揮圍攻赤嵌城,用斷水的辦法逼迫荷軍守將描難實可於五月四日率軍出降。鄭成功一面指揮軍隊圍困荷蘭殖民者首府台灣城(今台灣安平),一面在已收復地區加強政治、經濟建設。在圍困台灣城八個月後,於順治十八年(1662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轟擊並佔領台灣城東的烏特利堡,逼攻台灣城。十三日(2月1日),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獻城投降。鄭成功終於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盤踞38年的台灣島。他在《復台》一詩中寫道:"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鄭成功在台灣,按大陸政制,建立了行政機構,制定了一套法律,興辦教育。在經濟上,他實施屯墾,鼓勵"寓兵於農",注意發展對外貿易和民間貿易,並獎勵大陸東南沿海人民遷台定居,以參加農業生產,推廣先進農耕技術。他特別重視搞好同高山族人民的關系,支持高山族人民發展生產。這些措施,促進了整個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因多年轉戰南北,操勞過度,不幸病逝,年僅39歲。他死後,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都懷著炎黃深情一直在紀念他。直到現在,閩南和台灣各地還保留著鄭成功的廟宇和不少史跡。福州閩江口人民把鄭成功停舟之處,命名為"鄭舟進",沿用至今。他收復台灣、建設台灣的卓著的歷史功勛,將永垂史冊;他的英名,將與祖國的寶島台灣共存;他那愛國愛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追懷。

㈣ 羅城古鎮今天疫情開放嗎

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
全國各地多個景點暫停開放
一起來看看
河南洛陽
白馬寺暫停對外開放
陝西西安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暫停開放
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華清宮景區等景點發布公告,暫停開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首批國家AAAAA旅遊景區,景點包括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麗山園。
湖南株洲
全市所有旅遊景點景區暫停開放
據株洲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2021年第1號),株洲全市所有旅遊景點、景區、游樂場所、室內密閉娛樂場所、電影院、宗教場所等人員聚集性場所暫停開放。
據了解,株洲有炎帝陵、株洲方特夢幻王國景區、株洲方特歡樂世界景區、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等知名景點。
安徽宣城
龍川景區暫停營業三天
安徽龍川景區7月30日發布緊急通知:因疫情發展形勢趨於嚴峻,為確保遊客和員工的安全,宣城市龍川景區2021年7月31日至8月2日暫停營業,開業時間另行通知。
湖南常德
所有景區景點暫停開放
據常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常德全市所有旅遊景點、景區、游樂場所、室內密閉娛樂場所、電影院、宗教場所等人員聚集性場所暫停開放。
據了解,此地有常德桃花源旅遊區、彭山景區、柳葉湖等知名景點。
江蘇南京
孫中山紀念館等暫停開放
中山陵景區、明孝陵景區、靈谷景區、音樂台景區、白馬公園景區等室外區域對遊客開放,遊客接待量按日最大承載量和瞬時最大承載量的50%執行,景區內所有室內封閉區域暫不對外開放。
主編/鹿二
圖片/來源於網路,涉及侵權聯系我們刪除
信息/來源於長江日報今日頭條號
法律顧問:湖北人言律師事務所丨楊雲鵬
- The End-

㈤ 覃姓何來

覃姓
一、姓氏源流
覃(Tán,Qín,Xú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夏朝有覃懷地,為覃懷氏之後,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禹貢》雲:「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左傳》雲:「覃懷,近河地名。」「衡」是稱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黃河稱起的地方。《左傳覃懷註疏》雲:「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為一地,故雲近河地名。」河南溫縣周圍,夏稱覃懷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覃懷底績是這塊方的底部,即今溫縣北平皋村,也是漢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考古學家羅振玉說:「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郭沫若和陳夢說,「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這些歷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懷地區的形貌。覃懷地區,西與北是太岳山脈,南與東是萬里黃河。在今邢台、安陽一帶為「西」處,在今焦作、沁陽一帶為「曰」處,在今溫縣北平皋為「十」的下底處。北平皋四面環水,中為突起高地,黃河過此後,開始東北去,故稱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後簡改為覃(Tán 音譚)姓,稱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數民族姓氏,為復姓皇覃氏所簡改。據《姓氏考略》載,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後亦簡改為覃氏(Qín 音秦)。相傳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廣東省南每人,相傳是皇覃氏之後人)義勇隸屬。
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時譚氏為避難所簡改為覃氏(Tán 音譚)。譚姓源自春秋時代是以國為氏。根據《萬姓統譜》、《譚氏家譜序》等文獻記載,譚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周朝初年大封先聖之後時,把他們封於譚國,爵位為子爵,後為齊國的附庸國,到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諸侯,就於周莊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將譚國吞並了,當時譚國的主人譚子奔到莒國去避難,失去祖國的譚國公族後裔就「以國為氏」 而姓了譚(見《譚氏家譜序》)。覃姓為譚姓避禍去言字為覃姓(見《萬姓統譜》)。故譚與覃應為一家。
4、出自曋姓,為巴人曋氏所改,覃(Xún 音荀)姓為土家族最大姓氏之一。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區腹地長陽、招徠河最為集中,據《覃姓族譜》稱:招徠河是覃姓聖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學者考證,「覃氏源於曋姓」,這證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徠河流域。
得姓始祖:伯益。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時期協助大禹治水。當時,溫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為圖騰稱有竹氏,首領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處。此地周圍今日仍然竹林叢生,晉代有「竹林七賢」在此地活動。當大禹治水來到這里後,伯益開始協助他治理濟河、沁河和黃河。其後,伯益攜族人向東,隨大禹往東至兗州地治水,今河南浚縣有覃氏族人數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來的,他們以祖地「覃」為姓氏。伯益族人一直隨大禹治水遷徙,最後到了江南的會稽(今浙江韶興),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們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懷地名為氏,在各地產生了覃的姓氏。另外,在周代期間,有竹氏遷出外地的有稱孤竹氏,一支被封在今山東的章丘、歷城一帶建譚國,後譚國被齊國所滅,在逃亡中去「言」字邊以覃為氏,《姓篡》中說:「覃本譚氏,避難改。」故覃氏後人奉伯益為覃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覃氏演變過程:覃氏→覃懷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譚氏→覃氏。
上古周武王伐紂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後,封遠古顓頊帝的後代為譚地的首領,讓他們建立了譚國(在今山東省歷城縣)。並封給子爵爵位,所以譚國歷代國君都稱為譚子。繼而兼並諸侯,廢了孤竹國,孤竹氏被改為有竹氏。先後被遣送到洛陽(今洛陽市東)和有褒(今陝西省南鄭縣)兩地修築東周城郭和抵宮。為周穆王貴族的奴隸。修築工程完成後,周穆王把修築抵宮的奴隸升為自由民,分配到各附庸國去耕田種地。有竹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譚國耕田種地,隨譚國而姓,歸宗譚氏。到古代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並吞譚國,國民分崩離析。國君譚子奔莒(今山東省莒縣),其公族子孫,以國名為姓,相傳姓譚;原有竹氏公族子孫,不甘做齊國的順民而相率逃亡,奔有褒,重返三百多年前的故地,在逃亡途中,以譚國名去言為姓,相傳姓覃。覃氏「義勇隸屬將軍詩」立兩廣開陽之羅城(即廣東羅定市)戍乾位,始建功東漢末年,據此紀念義勇隸的覃氏民間傳說「覃公千子生百姓」指的就是公元前約一千年左右,覃懷河部族皇覃氏氏遭禹下令滅族時期,覃公命覃氏部族各人自行改姓四逃求生,以免滅族之災。當時覃公命譽族部人幾經周哲展轉沿海地帶南北大遷異,歷經千載後於南北朝時代早期定居南海。《覃氏家譜》載輩排有「文星朝化日,明譽向中天。思永作元輔,發祥克紹先。」覃姓望居會稽(秦初置郡。在今江蘇省東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帶。治所在吳縣,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南海(秦始皇時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弘農(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恆農郡)。
三、歷史名人
覃 昌:北宋廣西融州(今融安縣)人,覃光佃的兒子,慶歷進士,官至國子祭酒,退休後閉門講學,教人讀經書,著有文集。
覃 達:明代湖南石門人,曾任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萬戶官,洪武年間(1368-1398年)被征調到四川征剿,奮勇殺敵立功。喪於四川省大溪坪。
覃 吉:明代太子太傅,太子年九歲,口授四書章句及古今政典。「老伴」這個稱呼,原來是太子稱呼老太監的,現在通用於老年夫妻之間的稱呼。明朝憲宗皇帝朱見深冊立9歲兒子朱佑樘為太子,派宮中服侍多年的太監覃吉專門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學習。幾年間,覃吉對太子口授「四書」,還常常敘說民間情況,連歷史上宦官專權禍國的往事也不避諱。覃吉對太子說:「我老了,也不想當富人,但願天下有個聖君,我就滿足了。」覃吉為人正派,忠於職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稱他為「老伴」。以後傳到民間,老年夫妻之間互稱「老伴」了。
覃 振:原名道讓,字理鳴。當代湖南桃源縣人,留學日本,後加入同盟會、中華革命黨,參加護法運動。蔣介石隱退時,以主執委代行總統職權數月。系國民黨元老,孫中山好友,與毛澤東有密切交往。1947年在上海病逝,終年63歲。葬嶽麓山,墓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覃元先:字流欽,名無克,南梁廣東南海人,原籍陝西善騎射,亦精通文墨。齊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衛鄉里,據有番禹。慶州刺史李堅,遣人說元先歸梁。武帝召見問其姓名,元先以「衍」與「彥」同音,恐犯帝諱,乃以無名對帝渭曰:「公當立勛業,書彝常,奈何無名乎?遂改今名。拜東寧州(今廣西羅城縣)刺史。累著戰功,加雲麾將軍。侯景反,元先與蕭雲合力討伐,擒賊斬將,所向無敵,未凡卒於軍中,年73歲。其後裔均落籍羅城。
覃光佃:北宋廣西融州(今融安縣)人。博學能文,宋仁宗時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勢,京師呼為真御史。外籌軍政,內肅朝儀,咸倚重焉。曾與狄青並封為將軍,以音乞歸賜詔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致仕。
覃慶元:覃光佃之父親,北宋融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景德進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間(1006-1010年)被封為御史中丞。為人穩健,遇事敢於發表意見,舉朝服其公正。
覃應元:字德芳,明朝四川省雲陽縣人,嘉靖進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屬及群眾,平息匪亂,整肅地方治安,政績突出,升任四川副使。
覃子豪:又名天才、覃基(1912-1963),出生於廣漢縣城西街。在廣漢中學讀書時,便喜愛詩歌。1932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學孔德學院,與同學朱顏等成立詩社,研讀法國浪漫派詩人雨果等的作品,合出詩集《剪影集》。1934年,覃參加中共黨員夏奇峰、蔣代茲組織的讀書會,開始閱讀高爾基等的作品。1935年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讀書,參加中國詩歌作者協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返國,投入抗日宣傳活動。先後主編《掃盪簡報》、《前線 日報》副刊、《新時代》周刊,創辦《東方周報》、《太平洋日報》等,並創作出版《自由的旗》、《永安劫後》等詩集,宣傳杭日。抗戰勝利後,覃在上海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覃子豪去台灣。先後擔任台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專員、糧食局督導員、文壇函授學校教授、文藝創作委副主任,並當選為青年寫作協會理事兼該會詩歌研究委員會主任。1951年主編《新詩周刊》。後與鍾鼎文等創建蘭星詩社,編印《蘭星》詩刊。先後創作、翻譯出版《海洋詩抄》、《瓶之存在》、《論現代詩》、《法蘭西詩集》等詩集、詩論。其詩作對台灣和東南亞現代詩有過極大影響,被譽為台灣詩壇三老之一,與紀弦、鍾鼎文齊名。1963年10月10日,覃子豪病逝,台灣文藝界為他出版《覃子豪全集》。
覃紹殷:廣西自治區馬山縣人,壯族。1959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廣西分會理事,桂林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桂林畫院院長。作呂多次參加全國美展,並有作品在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港澳等國家和地區展出或限表。有作品被全國人大會堂,天安門管理處、毛主席記念堂等收藏。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會稽郡:秦置會稽郡,治吳(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郡、會稽郡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
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趙陀據其地建南越。漢武時再置。隋唐有廣州(隋為番州)南海郡。
弘農郡:①漢置弘農郡,現在河南省內鄉、宜陽縣以西,黃河、華山以南,陝西省柞水縣以東地區,治弘農縣。②弘農縣,漢置。為弘農郡治,元至元八年(1271年)廢。故城在今河南省靈寶縣北。
2、堂號
覃姓的主要堂號有「務滋堂」等。
============================================================
【覃姓宗祠通用對聯】
〖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授九歲太子;
傳各齡儒生。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憲宗時,在朝中侍太子。太子年九歲,口授四書章句及古今政典。下聯典指宋代國子祭酒覃昌,融州人。致仕後閉戶講學,有文集。

㈥ 卞謙,廣西區委黨校哲學教授。如題 謝謝了

卞謙,男,漢族,1954年3月出生於吉林市 1978年考入新疆大學政治系,第四年由新疆大學保薦入南開大學哲學系定向培訓並作畢業論文(師資培養)一年。1982年7月畢業獲學士學位並留新疆大學任教。 1989年在新疆大學攻讀在職碩士學位研究生,但主要課程均由北京大學哲學系代培兩年完成,專業方向為歐洲哲學史,導師為朱德生教授。攻讀碩士期間,1990年曾赴波蘭克拉科夫大學訪學一年,專修宗教哲學。1993年5月獲得哲學碩士學位,學位論文為《當代中國哲學之出路》。 1983年在四川大學哲學系進修德國古典哲學半年;1986年在中山大學哲學系進修現代外國哲學半年;1987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進修一年,進修課程為「中國哲學」、「宗教學」等;1988、1992年先後參加兩屆「中英暑期哲學學院」學習,第一次專業為「英國當代哲學」;第二次專業為「西方心智哲學」,由英美著名哲學教授授課。兩次均獲論文結業證書(英文)。2001年在南開大學社會學系作訪問學者半年。 1991-1992年在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兼職,任辦公室主任,兼該所刊物《佛教文化》雜志執行副主編。1996-1999年在桂林市委黨校任聘副教授。2000-2005年在廣西區黨校任聘教授,並先後擔任教研部副主任、主任。 能熟練運用英語和俄國。英語達碩研水平,可直接閱讀原版和寫作英語論文。俄語達學士水平。另外在北京大學學習和在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時,曾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郭元興上師學過梵文和印第語(初級);研究方向為佛教哲學和唯識宗。並隨白雲觀經師石宇森先生學過道教氣功和道教中醫。 1984年轉為助教;1989年評為講師;1994年評為副教授;2000年評為教授。自1982-2005年,給各種層次主體班、研究生、本科生、學歷班先後授課10餘門: 1、普通邏輯。 2、哲學原理。 3、宗教學原理。 4、歐洲哲學史。 5、中國傳統哲學。 6、現代外國哲學。 7、人生觀 8、職業道德。 9、政策學與公共政策。 10、鄧小平文選。 11、廉政學。 12、社會學。 13、中國當代政治制度。 14、各層次主體班專題課與研究生班選修課: 「改革、穩定與發展」;「中國文化與現代化」;「政策、法律與民主」;「21世紀前期中國經濟發展趨勢」;「21世紀中國政治與文化發展趨勢」;「責、權、利合理配比關系與體制改革」;「法治文化與以德治國」。 15、在廣西各地、市、縣,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軍隊等49個縣市、88個單位做各類專題報告108場,內容涉及73個專題,如「未來的時代與我們的選擇」;「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市場經濟條件下權力的實質及其合理配置」;「當代宗教思潮之特點及我們的態度」;「團隊與團隊精神建設」以及「三講」、「三個代表」、「WTO與西部大開發」;「當代國際形勢熱點分析」;「當代國際沖突中的民族宗教問題」。 16、先後在北京、天津、西安、武漢、貴陽、上海、杭州等區外7個省市10個單位作專題報告,主要內容是「21世紀前期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當代中國宗教文化發展趨勢」;「周易哲學及其應用」;「文化產業與宗教發展」;「加入WTO之後中國文化的危機與我們的對策」等5個專題。 三、學術兼職 1、世界宗教基金會青年學者聯誼會(RYS)中國大陸理事; 2、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宗教經濟學分會常務理事; 3、中國現代哲學學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 4、廣西領導科學學會常務理事; 5、廣西儒學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 6、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會常務理事; 7、廣西生殖醫學倫理委員會專家委員; 8、廣西自治區黨校學術委員會委員。 四、社會兼職 1、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2、廣西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 3、天津楊虎城福利基金會特聘顧問; 4、湖南永州市、寧遠縣經濟文化顧問; 5、廣西羅城縣、興業縣、桂平市特聘經濟顧問; 6、廣西自治區人事廳專家顧問中心特約專家; 7、中國銀行廣西區分行特聘教授。 五、各種獎勵 1、1997年被評為桂林市委黨校「先進工作者」; 2、1998年度獲桂林市委「嘉獎」; 3、獲1997-1999年度廣西區黨校函授學院「優秀教師」獎; 4、獲1998-2000年度桂林市委黨校「名牌教員」稱號; 5、2000年5月獲桂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獎; 6、科研成果獲獎14項,其中省級獎8項,地市獎6項。

㈦ 考底利耶的代表性著作是什麼

考底利耶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是古代印度的政治家和政論家,他所著的《政事論》非常著名,他也因此而成名。

考底利耶,印度語為Kautilys,別名那迦和毗濕笈多。具體生卒年代正史沒有記載,已不可考證了。他具備卓越的政治才能,協同旃陀羅笈多在旁遮普一帶組織人民起義,推翻了希臘——馬其頓侵略者的政權。旃陀羅笈多在他的謀劃和協助下,於公元前324年在印度西北部稱王,接著率軍東征,推翻了腐朽的難陀王朝,定都於華氏城,即現在的巴特那。考底利耶作為國王的大臣、顧問和國師,輔佐國王建立和統治著這個新興起的龐大的奴隸制國家,是孔雀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考底利耶原籍是古代印度西北部文化中心咀叉始羅城,出身在一個婆羅門家庭。他出生後不久父親即去世,由母親撫養成人。母親對他影響很大,她希望兒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教師。他經過刻苦學習後,精通三部《吠陀經》,通曉天文、地理,熟悉有關冶金學的知識。他更關心政治活動和國家事務。但他的才華沒有得到王室重視,反而引起難陀王朝宮廷的嫉妒和輕視。他決心脫離難陀王朝,另外開辟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新天地。考底利耶碰到失意的旃陀羅笈多之後,便把他帶到咀叉始羅城,對他施以教育,從而成為旃陀羅笈多的導師和顧問。

從反對亞歷山大的入侵開始,考底利耶就支持旃陀羅笈多的事業。最初,他們在咀叉始羅同亞歷山大的希臘——馬其頓駐軍進行斗爭。他們組織邊區部族,發動印度人推翻外族入侵者的政權。考底利耶在他的《政事論》中充分地表明了對外族統治者的民族仇恨。他指出外族征服者是怎樣榨幹了這個國家的財富。當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巴比倫死去的消息傳來時,考底利耶抓住時機,讓旃陀羅笈多提出反對外族侵略者的號召。這種呼籲給他帶來了同盟者,眾多的印度人民集中在他的麾下,同外族入侵者拼殺。希臘軍隊於公元前322年被驅逐出去,咀叉始羅城被收復。旃陀羅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協助下,取得了反對侵略的勝利,並在斗爭中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和政治勢力。

在驅逐了亞歷山大的侵略軍之後,旃陀羅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勸導和協助下,攻打腐敗無能的難陀王朝。在戰爭中,考底利耶進一步施展了他的軍事才能。他毫無顧忌地認為,為了達到目的應不擇一切手段,他利用敵營中的矛盾,進行分化瓦解,進而消滅敵人。盡管缺乏這方面的史實材料,史劇《羅剎娑與指環印》卻從側面描寫了考底利耶為獲得旃陀羅笈多的政敵羅剎娑的合作所採取的權術和計謀。他終於籠絡和迫使這位難陀王朝末代國王的重要大臣為旃陀羅笈多服務。考底利耶的策略使難陀王陷於孤立。由於考底利耶的謀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難陀王朝被打敗了,新的王朝——孔雀王朝建立起來了,旃陀羅笈多登上了王位寶座。旃陀羅笈多死後,考底利耶又輔佐他的兒子和繼承人賓頭沙羅(公元前300年一前273年在位)繼續工作了一段時間。

公元前311年前後,塞琉古繼承了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的統治後,轉而向東方擴張。公元前304年,他的軍隊渡過了印度河,孔雀王朝迎擊入侵之敵。考底利耶的軍事策略發揮了作用,戰敗了塞琉古。塞琉古把印度河西部一直到喀布爾各省都割給了旃陀羅笈多,相傳塞琉古還把女兒嫁給他,而後締結了和約。孔雀王朝與西亞的希臘人保持著密切聯系,這對孔雀王朝的鞏固與發展有極大好處。塞琉古派往華氏城的使者麥斯特濕斯在那裡住了5年,他寫的《印度志》一書,成為研究印度古代史的重要資料。

考底利耶的另一重大貢獻是給後世留下了不朽著作《政事論》。這部著作的內容涉及到內政、外交、民政、軍事、商業、財產和司法等方面,甚至包括度量衡和歷法等。從《政事論》中,我們可以看出考底利耶的智慧和他的多方面的學識,以及他的范圍廣泛的統治藝術。在以後的許多世紀中,《政事論》引起了眾多政治家、研究者的廣泛注意。到20世紀初,它的完整的手抄本被發現後,又引起學者的注目,它被整理出版並翻譯成多種文字。研究者對它提出許多新的見解,有人認為這部著作不可能是一個人的觀點,有著後世人士的許多修訂和增刪。大多數學者認為它出自考底利耶的手筆,但經過後人修改,大約在公元2世紀最後修定。

《政事論》是一部巨著,包括15卷,共180篇(按另一種分法為150章)。最重要的內容是關於國家組織的問題,它論述了國家各個部門的職能。國家有會計、財政、礦業、兵工、農業、貿易、航運、畜牧和稅收等部門,這些部門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農村按照征稅原則加以組合。《政事論》並提到各種不同的交通道路,以及國家和人民在維護交通方面的責任。

《政事論》涉及到政府理論和實際方面的許多題目。它論述了國王、大臣、顧問、政府各部及其在外交、戰爭與和平方面的各種職責。為了加強奴隸主的政權,考底利耶主張國王有絕對權力。國王是最高的統治者、軍隊的統帥、法律的執行者,他有任命官吏的最高權力,國家是為國王而設的,國王是至高無上的。《政事渤第六部中很明確地敘述了構成「國家」的七種要素,即國王、大臣、土地、要塞、國庫、軍隊和同盟者。他同時提出國王應是精力飽滿而頭腦清醒的人,國王要調配軍隊,注意國家收支的核算,留心鄉村發展的事務,任命高級官員,下達命令,接受偵探所搜集的秘密情報,制定和執行作戰計劃。因此,他主張國王必須學習,還要花些時間用於自省。《政事論》論述了一套森嚴的政治結構,國王、軍隊、官吏及各部的組織,需要十分周密而雷厲風行的制度和作風。它特別強調對各省行政機構的控制,從而強調加強偵探活動。

考底利耶在《政事論》中也提到貨幣等經濟問題,有一章專門論及錢幣的鑄造與貨幣制度的採用,並規定國王在土地的產品中徵收1/6的賦稅,有的甚至高達1/4。它規定:全印度都是國王的財產,國王徵收賦稅、罰金及買賣上的什一稅。

《政事論》所談及的問題十分廣泛,從某些側面反映了孔雀王朝的歷史,也是當代印度政治歷史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它一反印度其他文獻的常態,脫離了連篇累牘的宗教規范和神話傳說的窠臼,而成為論述國家機構與組織問題的一部政治論著。

《政事論》論述了孔雀王朝的整個政治制度,同時也捕捉到了與外國的聯系,如提到中國的絲綢。據考證,孔雀王朝時代,印度和中國還沒有接觸,有的學者據此認為這部著作是孔雀王朝以後時期編成的。但《政事論》論述的基本上是孔雀王朝的社會情況和制度。雖然不能排斥此書有後人修改、編纂的成份,但它最初確實出於考底利耶之手卻是比較可信的。

《政事論》的作者極端地宣揚了國王在國家中的作用,並強調了使用暴力的恐怖統治,把古代奴隸制印度的政治體制加以理想化。這是由作者的奴隸主階級立場所決定的,也反映了他的歷史局限性。印度以後的歷代奴隸主和封建帝王的專制國家,在官僚政治、警官制度和賦稅制度等方面,大體都沿襲了孔雀王朝的制度,作為他們統治和壓迫人民的工具,因而不能不肯定《政事論》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印度歷史學家也承認:「古代印度關於政府的學說,在《法治》和考底利耶的《政事論》中已奠定了主要基礎。」

考底利耶這位古代印度政論家的業績和他的著作《政事論》,已成為印度的歷史遺產為後人重視。

㈧ 於 姓氏的來源

於(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據《廣韻》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說第三子)於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邘邰鎮),稱於邘叔。後來,於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於姓正宗。
2、出自古復姓淳於氏,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於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於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姓淳於氏改為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復淳於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時的萬忸於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於姓人,後隨鮮卑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於姓。這一支於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於氏所改,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於姓的後代,只是在漢代之時,有一位名為於公的後代,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並且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於氏,等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復姓為於而已。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八旗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得姓始祖
於邘叔。為周武王姬發之次子(一說第三子),武王滅商後,大舉分封諸侯,他把於邘國分封給於叔,起初於叔為於邘叔,其名得於封地。後來於邘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於邘,後來乾脆去掉邑旁姓於,稱為於姓,史稱於姓正宗,是為河南於氏,後世於姓尊於叔為於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繁衍播遷河南泌陽縣北部一帶,是古於邘國所在地,當然也是於姓的發祥地。在於邘國滅亡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於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遷基本是以河南境內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秦漢時期,於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北遷山西、河北、東遷安徽、山東,西遷陝西、甘肅,此期於姓主要是以我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並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由此,東遷入山東的於姓也開始興旺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軍閥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於姓人跟隨著逃難大軍,大舉南遷於東南廣大地區,五胡亂華,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而戰爭又使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亂,處於河南南部的於姓則就近南下湖北,後輾轉於四川、湖南。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也由於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於姓遷徙有等於無,卻繁衍昌盛起來,於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並擄走徽、欽二宗,有於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後期,於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元末農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盪不安,江南人口銳減,由於山西表裡山河的特殊優越位置,所受影響不大,朱明王朝建立,遷山西人於人口蕭條處,則山西於姓也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其分別遷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此前有河南於姓遷順天府(今北京市)(據《於氏宗譜》所載)。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於姓人為多,闖關東謀生並定居。至此於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於姓分布以山東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於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陝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於姓約佔全國漢族於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於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

歷史名人
於 公:漢代東海郯(今山東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執法公允,凡犯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一案,以善於決獄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談。並且為我國民間代代相傳的因果報應的道德規范,留下了為善為惡「萬應不爽」的典型。
於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東省膠南縣)人,東漢時方士,據稱在曲陽泉水上得神書《太平清領書》(實為自著),多巫覡雜語。後至南方以符水為人療病,人多事之,遂為吳·孫策所殺,著有《太平清領書》傳世。
於 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省泰安南)人,三國時魏國名將,因征戰有功,封益壽亭侯,後被水淹七軍,為關羽所擄,釋放後,羞愧而死。
於 濆:唐代晚期詩人,雖不為時人所重,但卻具有顯著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藝術上雖不夠錘煉,但質朴無華,明快直切。《全唐詩》收其詩四十五首。
於 謙: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間進士,曾歷任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期間,平反冤案,賑濟災荒,頗得民心。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朝廷腐敗。蒙古瓦剌貴族也先率軍來犯,明軍出兵阻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舉國上下為之震動。一些朝臣主張南逃避敵,於謙力排眾義,誓死保衛京師,並擁成王為帝(景帝)。後瓦剌軍破紫荊關直逼京師,他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大敗瓦剌軍。後官加少保,總督軍務。英宗被釋放後,於景泰八年發動「奪門之變」,奪回帝位。於謙被捕下獄,以「意欲謀逆」罪被叛處死刑,史稱「行路嗟嘆,天下冤之」。憲宗成化時,於謙被復官並賜祭,葬於西湖三台山麓。有《於忠肅集》。
於 准:清代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官於成龍的孫子,官至江蘇、貴州巡撫。輯有《於清端公政書》等,於成龍的許多事跡都是他給整理的。
於 振:清代江蘇金壇人。字鶴泉,號秋田。生卒年不詳。清雍正元年(1723年)狀元。此科為慶祝雍正帝登極大典特設恩科。雍正帝以於振為其登極首科狀元,恩賜有加。除依例授職翰林院修撰外,還讓他以修撰銜入值南書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鄉試主考官。雍正三年,賜居澄懷園。雍正五年,出任湖廣學政。後因事遭貶,降為行人司司副。
於定國:字曼倩,系於公之子,西漢東海郯縣人,漢初丞相,少學法於父,後為獄吏,宣帝時,任廷尉,決疑平法,後為丞相,被封為西平侯。
於志寧:唐代官吏。字仲謐(558-665),京兆高陵(今屬陝西省)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於休烈:唐代洛陽人,開元初舉進士,累官至積賢殿學士。性恭儉仁愛,禮賢下士。本性真誠朴實,機警聰明。肅宗即位當了皇帝,於休烈從中都趕到京城被任命為給事中,後來又改任為太常少卿兼知禮儀使。中原遭到戰亂破壞,文物書籍損失嚴重,於休烈將自己收藏的《五代論》獻給國家,肅宗皇帝很滿意,任命他為工部侍郎。於休烈在朝中任職三十多年,擔任過許多重要顯赫的官職,但家中卻沒有什麼積蓄。一直保持正直儉朴,溫文爾雅,從來也不將喜怒顯示在臉上,他禮賢下士,鼓勵提拔年輕人。雖然他官位高責任大,但工作勤奮,不知疲倦。他非常愛好讀書,手中整天都拿著書本。
於慎行: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隆慶進士。萬曆初歷翰林院修撰,充日講官。因劾張居正奪情,引疾歸。後起官,歷侍講學士、禮部左右侍郎,累遷至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後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尋病卒。在史館以讀書為事,明習典制,貫通百家,與馮琦並為文學名臣。其詩文弘麗,一時推為大手筆。著有《讀史漫錄》、《谷城山館詩文集》等。
於成龍:字北溟(1617-1684),號於山,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代廉吏,其為官清廉,愛民如子,重視教育,興修學校,康熙贊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兩江總督。
於敏中:字叔子(1714-1779),號耐圃,清江蘇金壇人,於漢翔孫,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狀元於振之弟。少時資性過人,讀書勤奮,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舉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執掌山西試。不久擔任山東、浙江學政,掌管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敏中擔任浙江學政期間,考吏拔秀,罷庸補能,按期組織勻舉,擔任會試總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滿腹經綸,文章冠絕一時,書法清秀灑脫,又通熟掌故,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選任兵部侍郎,後改戶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間奉旨編纂《戶部則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歷時近20年;還就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文淵閣領閣事先培植職,朝廷諭書多出其手。清廷 開設四庫館,他受命為正總裁,與大學士劉統勛力主搜輯《永樂大典》中古書。還擔任國史館、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館總裁。平定四川金川時,敏中負責軍書旁午,以書旨功賞戴雙眼花翎,畫像掛列紫光閣。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紀事本末體撰寫《欽定臨清紀略》16卷。翌年,又奉旨編輯《西清`硯譜》24卷。還著有《素余堂集》、《日下舊聞考》159卷。卒後贈文襄,賜祭葬。
於式枚:清末官員,民初遺老。字晦若(1853-1916)。賀縣(今賀州)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鴻章幕僚多年,奏牘多出其手。1896年參加康有為倡設的保國會。1906年任廣東提學使,廣西京官聯名上奏薦其兼任廣西鐵路公司總理,規劃建築廣西境內鐵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憲政大臣,上奏反對立憲和召開國會,維護專制皇權,立憲派請罷。因得皇族和頑固派支持,擢升郵傳部侍郎、禮部侍郎、學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辛亥革命後悲憤憔悴,穩居青島,謝絕袁世凱聘為參議。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於右任:原名伯循,字誘人,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號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陝西省三原人。光緒舉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後,歷任審計院院長、政府委員、監察院院長、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又是著名書法家、詩人,善草書,1964年病逝於台灣,有《右任文存》、《右任詩存》行世。
於學忠:國民黨愛國將領。字孝侯(1890-1964),山東省蓬萊市於家莊村人,早年為吳佩孚之干將,後離吳投張,轉入奉系,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台兒庄戰役和武漢保衛戰,是張學良被軟禁後奉系的重要將領。

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自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於氏,大概為於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後裔。
東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東省炎城北)。西漢時相當今山東省費縣、臨沂、江蘇省贛榆以南,山東省棗庄市、江蘇省邳縣以東和江蘇省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於氏,應為春秋戰國時於泰之後及北魏鮮卑族復姓萬忸於氏改漢字單姓於氏的後裔。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此支於氏,亦為邘叔的直系後裔。
2、堂號
忠肅堂:明朝忠臣於謙,任兵部尚書。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遷都,於謙為了振興國家,堅決反對。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挾中原,於謙就擁景帝即位,打敗了瓦剌。不料英宗回來後,聽信讒言殺了於謙。多年後方平反昭雪,謚「忠肅」。
此外,於姓的主要堂號還以:「東海堂」、「為敘堂」、「福謙堂」、「佑啟堂」等為堂號。

宗族特徵
1、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寫「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以詩言志,詩如其人。
2、歷史上於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3、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據清光緒二十六年於炳坤修《於氏族譜》,江蘇江都於姓一支字行為:「謙恭孝友,仲福正常。」

============================================================
【於姓宗祠通用對聯】
〖於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威隆節鉞;
德卜門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名將於禁,字文則,鉅平人,曹操名將。武帝時召拜軍司馬,征戰有功,持軍嚴整,累遷左將軍,封益壽亭侯,假節鉞。謚厲。下聯典指漢代廷尉於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宣帝時任廷尉,為人謙恭,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加審慎之心,當時人說:「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學法於父。父死,亦為獄吏,後擢為丞相,封西平侯。
救時宰相;
當代清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錢塘人於謙,字廷益,七歲時,有異僧稱他為「救時宰相」。歷官監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撫、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南犯,他猝親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於謙率軍擊退進攻北京的也先,保衛了京師,迎回英宗。下聯典指清代山西永寧人於成龍,字北溪,歷官羅城知縣、黃州同知、兩江總督,所到之處,以清廉著稱,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勤勞土木;
妙選瀛州。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傑出和政治家於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樂進士。歷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統十三年(1448年),遷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舉寇邊,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從征,留他理部事。未幾,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俘,京師震恐。監國成王擢之為兵部尚書,全權經劃京師防禦。他擁立成王即位,是為景帝。十月,也先挾英宗破紫荊關入窺京師,他分遣諸將列陣九門外迎敵。而身自督戰,也先挾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請歸英宗。及迎還英宗,安置南宮,稱上皇。後以所謂「謀逆罪」被殺害。下聯典指唐初大臣於志寧(588-665),字仲謐,京兆高陵(今陝西省高陵)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
廷尉門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洛陽人於志寧,字仲謐,文學館學士,為瀛洲十八學士之一,歷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師、華州刺史,封燕國公。下聯典指西漢東海人於公,曾官廷尉,執法公平。其閭門壞,地方父老共同為他重修,他讓修得高大些,能容駟馬車蓋出入,並說:「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發達的。」後來,其子於定國官至丞相,孫於永官至御史大夫。
廉讓世澤;
大傅家聲。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於義,北周閔帝時為安武太守。以家財分郡人之爭訟者,訟者恥愧,移居他州。
-----------------------------------------------------------------
〖於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長歌昭日月;
大筆撼乾坤。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政治大學挽於佑任聯語節錄。於佑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陝西涇陽人。光緒舉人。工詩詞,精書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詩書》等。亦擅聯語。
帆影清江水;
鈴聲碧草山。
——於鄴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唐末進士)於鄴《過百牢關貽舟中者》詩句聯。
慎行大學士;
曼倩西平侯。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禮部尚書於慎行,字可遠,東阿人。隆慶進士。萬曆初歷修撰,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以疾歸。慎行學有原委,貫穿百家。神宗時,詞館中以慎竹及馮琦文學為一時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下聯典指漢代廷尉於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少學法於父。父死,亦為獄吏,後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為丞相,封西平侯。
青晚標廣德;
紅葉作良媒。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於志寧五世孫於琮,娶廣德公主,後被害,公主亦自縊室中。下聯典指於佑題詩紅葉,宮女韓氏得之,後結為夫妻,「方知紅葉是良媒」。
-----------------------------------------------------------------
〖於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紅葉作良媒合;
青史標廣德貞。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僖宗時學士於佑,在御溝行一紅葉,上有詩句,於佑也題一葉,放在上流,被宮女韓夫人得到。後來,僖宗放宮女,於佑娶了韓夫人,二人分別取出紅葉相示,說:「可以答謝良媒了。」原來,韓夫人詩中有「方知紅葉是良媒」的句子。下聯典指唐代於琮,字禮用,於志寧六世孫,宣宗時擢進士第,歷官左拾遺、尚書右僕射。娶廣德公主。黃巢攻入京師長安,於琮被殺,公主自縊而死。
-----------------------------------------------------------------
〖於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德及子孫,崇門容駟馬;
功高家國,泰代出賢臣。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縣獄吏於元公,東海郯人。決獄平。東海有孝婦,為太守冤殺,公爭之不得,辭疾去。孝婦死。東海旱三年,後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公謂曰:「少高大,令容駟馬車蓋,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興者。」後其子定國為丞相,孫永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聯典指明代傑出和政治家於謙。
砥柱中流,獨攬朱明殘祚;
廟容永奐,長贏史筆芳名。
——魏源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魏源題明代傑出和政治家於謙祠聯。

============================================================
【於姓典故、趣事】
〖笑死於公〗
古時候,在郯城西邊個二十里有個莊子,叫高大寺。莊上有個叫於公的人,在郯城城裡當牢頭禁子,這個人辦事公道,從不欺負那些蹲牢的犯人。
這年臘月三十晚上,於公查完了牢房,正想回家過年,忽然聽牢里有人搐嘎搐嘎的哭,開始是一個人、兩個人,後來全牢的人都隨著哭,於公納悶,就問那些蹲牢的:「我一沒打您,二沒罵您,您哭什麼的?」一連問了好幾遍,才有一個上了年紀的犯人,對於公說:「老爺,眼下旁人都老老少少在一起過年了,可我們這些犯了王法的人,都不能回家和妻兒老小在一起,才思這個,心裡怪難過,不由人的光想哭。」於公聽了這話,尋思道:「天底下的人,那個不是父母生的呢?過年過節,都巴望和親人團聚,這是人之常情。」沉吟半天就對著那些蹲牢的說:「都甭哭了,後天一早清晨,縣令要來查獄,只要大夥能保證,在縣令查獄前趕回來,我今晚上就放你們回家過年。」那些蹲牢的聽於公這么一說,可恣壞了,一齊朝於公磕頭說:「老爺放心,後天天亮以前,我們一定趕回來。」於公打開獄門,就把犯人都放走了。
正月初一這天,天上飄飄颻颻下起了鵝毛大雪,雪花子擠成疙瘩抱成蛋,一個勁的往地上落,不大會就把地皮蓋得嚴絲合縫,於公看到這里,嚇得兩把捏著膽, 心裡話:「海了!(方言,壞了)演上(方言,碰上)這場大雪,路上找不著路眼(方言,路跡),那些蹲牢的還能回來嗎!」
於公家中上有八十開外的老母,下有兩個討人喜歡的孩子,還有一位知疼知熱的賢孝妻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像一盆火,按當時的國法,私放犯人,犯抄殺滿門大罪,於公望著這場漫天大雪,老下個不停,急得像熱鍋里的螞蟻,團團亂轉,哪還有心思過年吃餃子。
初二這天,天將閃明,雪住了,天晴了,屋外滿世界白晃晃的,平地上雪沒到膝蓋子。於公換上一身干凈衣服,蔫頭耷腦的准備去送死去,不料,他到牢里一看,我的娘唻,滿牢里的犯人一個沒拉,都到齊了。他們各人蹲在各人的監號里,一個個都裹著一身雪,跟個雪蛋樣。他們見了於公,一齊磕頭謝恩。於公見了這光景,仰天大笑說:「皇天無情人有情,哈哈哈哈!」突然一口粘痰堵住了喉頭,他咕咚一聲張倒在地,死去了。
於公下葬後的第三天,蹲牢的親朋好友,都趕來給於公添墳。後來,凡是刑滿出獄的犯人,在回家之前要往於公的墳上添一兜土。年代久了,於公的墳越聚越大,佔地十多畝,像一座小山。至今這座墓還在,在郯城西邊個,叫縣里管文物的管起來了。

--------------------------------------------------------------------------------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於俠少將
於俠(1915-2002),原名李順堂,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紅軍,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0軍90師師部通信排排長,88師獨立營副營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連長,120師359旅719團營副教導員、團政治處教育股股長,營教導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359旅特務團副政委,西北野戰軍2縱6師18團政委,第一野2軍6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師長,海軍高級專科學校副校長,潛水艇學校校長,北海艦隊司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2年5月30日因病在青島逝世,享年88歲。
於權伸少將
於權伸(1904-1973),原名於泉深,遼寧省西豐縣人。1927年入東北軍講武堂學習。曾在東北軍第127師647團任連長。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人民自衛軍第9大隊大隊長,第2團團長,冀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第7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校長,華北軍區209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省軍區司令部參謀長,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3年11月24日逝世,終年69歲。
於笑虹少將
於笑虹(1914-1973),又名於得海、於占魁,山東省即墨縣人。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入伍,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第6行政區政訓隊副隊長,21支隊政治部主任,築先縱隊1團政治處主任,八路軍武裝工作團團長,衛河支隊司令員,129師先遣縱隊1團團長,新8旅22團政委,冀南軍區第7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辦事處主任,2縱6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10軍29師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川南區委宣傳部部長,宜賓地委書記兼宜賓軍分區政委,第二野戰軍10軍28師政委。後調入海軍工作,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修造部政委,工程
部政委,第2海軍學校校長兼政委,海軍科學技術研究部部長,國防部第7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六機部第7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研究院院長,第3研究院院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73年6月18日逝世,終年59歲。
於敬山少將
於敬山(1919-1996),安徽省宿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營政治教導員,教導第5旅14團營政治教導員,15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濱海軍區第4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2師4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2師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戰軍38軍113師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96年10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於永波上將
於永波(1931-——),滿族,遼寧省瓦房店市人。1947年9月參加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團通信員,第四野戰軍團宣傳隊副隊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團宣傳幹事。回國後,入解放軍第四政治幹部學校學習。1954年畢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軍教導大隊宣傳幹事,軍宣傳處助理員,師宣傳科副科長、科長。1965年3月任團副政委、政委。1968年政治部宣傳處處長,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師政委。1978年12月任廣州軍區司令部辦公室主任,軍政治委員。1985年6月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黨委常務委員。1989年11月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黨委副書記。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總政治部主任、黨委書記。1993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6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於振武上將
於振武(1931-——),遼寧省寬甸縣人。1947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任第四野戰軍師司令部測繪員。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入空軍第4航空學校學習,1951年畢業。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員,團領航主任,飛行大隊長,空軍師司令部飛行技術檢查主任、空軍司令部射擊訓練主任、團長,沈陽軍區空軍司令部飛行訓練處副處長、副師長,空軍司令部軍訓部副部長,空軍司令部軍訓部部長、軍長,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1994年10月任空軍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

㈨ 法律職業資格證考試好考么

律師資格在2002年已經改為法律職業資格統一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後可以進行律師實習,實習期滿一年後可以申請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擁有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也是考取法官、檢察官的前提條件,學習難度較大,以前通過率是10%左右,現在放寬了許多,具體多少還不知道,通過360分的本科(600分滿分)取得A證

熱點內容
婚姻法一妻二夫 發布:2025-01-21 08:23:50 瀏覽:25
技術秘密許可使用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7:56:14 瀏覽:388
婚姻法離婚債權 發布:2025-01-21 07:45:43 瀏覽:618
轉包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07:05:28 瀏覽:901
開展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培訓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21 06:39:48 瀏覽:434
工地處罰條例 發布:2025-01-21 06:39:44 瀏覽:93
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6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26
有關法治的歌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46
法治網是法治日報 發布:2025-01-21 06:29:18 瀏覽:293
山杠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06:29:11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