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律師楊沙
⑴ 廣東天穗律師事務所的專職律師
本所律師均畢業於知名院校,本所律師團隊具有年輕、合作、專業、服務、充滿激情和鬥志等顯著特點。部分律師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具備良好的法學素養;部分律師曾供職於司法部門,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大部分律師都擁有企業或金融機構工作經歷,具有豐富的企業法律事務管理經驗和廣泛的社會資源,在業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該所專職律師有韓勇、譚穎鵬、楊錫鋒、楊沙、張少星、倪勝、陳智英、魏真真、張華勇、張敏、古勝軍、楊麗施、曾智等人。
⑵ 河北曲陽中、新元古界
(一)中、新元古界基本特徵(表2—6)
剖面總厚1851.46m,位於曲陽縣城北楊沙侯至孝木一帶,由楊沙侯村北水渠依次丈量常州溝組,串嶺溝組、團山子組、大紅峪組、然後略東移,沿淌水溝(石片子溝)向北延伸至山樑,丈量了高於庄組-楊庄組,至霧迷山組燧石條帶白雲岩止,平距約2km,傾向北西,霧迷山組和龍山組測於北孝木村公路西側,地層傾角陡直,甚至倒轉,出露較好,便於觀察與研究,地層主要北西側傾(圖2—34)。剖面基本特徵:
(1)高於庄組以下的長城系各組,在楊沙侯北約1km2范圍內自下而上依次可見:常州溝組,以褐紅-白色塊狀沉積石英為主,具波痕、泥裂,厚17.84m.;串嶺溝組,以含海綠石石英砂岩為主,夾頁岩及鐵質石英砂岩(圖版6—2),厚49m;團山子組主要為紫紅色塊狀含砂粒屑白雲岩,含喀什疊層石,厚22.1m;頂有剝蝕,與大紅峪組平行不整合接觸,大紅峪組主要為灰白色沉積岩石英岩,厚98.05m;上述各組厚度雖薄,主要岩性、岩相特徵均可與薊縣及冀西北對比,故分別建組。
(2)高於庄組厚1045.13m,發育較全,可劃分為四個段十個岩性段。主要岩性、岩相特徵可與易縣對比,但也有相變,其中底和中部的紅色泥質白雲岩是良好標志層。由楊沙侯經葛條溝至下河,東西約13km范圍內可依次見到高於庄組超覆在大紅峪組石英岩、古元古界甘陶河群白雲母長石-石英片岩和理化白雲質大理岩,以及太古宇阜平群片麻岩、片岩之上,除與大紅峪組角度關系不甚明顯外,其它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3)楊庄組厚14.2—18.2m,底砂岩不穩定,厚度變化大,為純石英砂岩,上為淺紅色粒屑白雲岩,下與高於庄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上與霧迷山組為連續沉積。
表2—6曲陽中、新元古代地層簡表
圖2—34河北曲陽楊沙侯—下庄高於庄組剖面
Ptg-甘陶河群;Chc-常州溝組;Chch-串嶺溝組;Cht-團山子組;Chd-大紅峪組;Chg-高於庄組:第一岩性段(1—17)紫紅色富含砂泥陸源物質發育段;第二岩性段(18—45)灰色含錐形藻硅質白雲岩發育段;第三岩性段(46—52)灰色(棕黃)含錳、含泥白雲岩發育段;第四岩性段(53—56)淺灰色純白雲岩發育段;第五岩性段(57—77)灰白色硅質白雲岩發育段;第六岩性段(78—89)灰色紋層藻白雲岩發育段;第七岩性段(90—132)淺灰-灰含砂、含屑硅質條帶白雲岩及紋層藻疊層白雲岩發育段;第八岩性段(133—168)泥質白雲岩-硅質白雲岩韻律發育段;第九岩性段(169—178)灰色厚層-塊狀硅質白雲岩發育段;第十岩性段(179—192)條帶狀團粒-鮞粒白雲質硅質岩發育段。Jxy-楊庄組;Jxw-霧迷山組
(4)霧迷山組發育不全,殘厚554.82m,頂剝蝕嚴重,與淶水對比,所殘留的為一、二段和三段之一部分,其上缺失洪水庄組,鐵嶺組、下馬嶺組,與龍山組直接接觸。
(5)龍山組厚46.32m,厚度變化大,以塊狀燧石角礫岩、角礫狀燧石岩和沉積石英岩為主,含赤鐵礦,底面不平整,具紅色粘土風化殼,據區測資料底部大型漏斗沉積發育,龍山組燧石角礫岩可填入霧迷山組的漏斗深度達200m以上,其上缺失景兒峪組與寒武系饅頭組紫紅色砂質泥岩平行不整合接觸。
概括之,曲陽中、新元古界下部有長城系碎屑岩系沉積,上部缺失嚴重,厚度顯著變薄。
(二)高於庄組以下長城系各組
曲陽楊沙侯至下河,這個狹小范圍內,可見高於庄組超覆在不同岩系之上。
楊沙侯村北水渠及水庫低凹地區,有高於庄組以下,長城系其它各組出露,分布范圍約1km2,高於庄組與大紅峪組接觸,各組特徵綜合為:
1.常州溝組(Chc)(1—3層)17.48m
主要岩性為褐紅-白色厚層-塊狀細粒沉積石英岩,石英85%以上,少量長石,硅質膠結,次生加大,中部對稱波痕及不規則狀「泥裂」發育,上部交錯層理發育。
2.串嶺溝組(Chch)(4—11層)厚49m
下至中部以灰白色厚層—塊狀沉積石英岩為主,夾中-薄層灰綠色頁岩、鐵質粉砂岩及透鏡狀赤礦層,上部以灰綠色頁岩及薄層狀含海綠石粉-細砂岩為主。
普遍含條帶狀及分散狀海綠石,可與區域上含鐵層位對比,微細水平層理、斜層理及交錯層理發育,上部對稱和不對稱波痕較發育;有時顯粒度韻律。
底界以出現狀赤鐵礦與灰綠、紫紅色砂質頁岩與常州溝組劃分,呈整合接觸。
3.團子山組(Cht)(第12層)23.10m
主要為紫紅色塊狀砂粒屑白雲岩。
粒屑成分為紫紅色泥質白雲岩,1—3mm,圓一橢圓形,具鐵質氧化圈及乾裂所致的鋸齒狀邊緣,因交代外形常不完整,微晶白雲石(30%)膠結,砂質充填。
頂紫紅色微晶白雲岩喀什疊層石,與下伏串嶺溝組整合接觸,與上覆大紅峪組接觸面不平整,有風化殼,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4.大紅峪組(Chd)(13—18層)98.05m
主要為灰白(肉紅)中—厚層中-細粒沉積石英岩,底為淺棕色中-薄層泥質砂岩夾白雲質粉砂岩,含海綠石,微細水平層理發育。沉積石英岩緻密、堅硬、質純、石英達90%以上,硅質膠結,顯清晰次生加大。
(三)高於庄組(Chg)
曲陽高於庄組可劃分為四或五個段,為便於井下對比,綜合野外、鏡下將其劃分為十個岩性段(表2—5),與上、下地層接觸關系見表2—6,自下而上為:
第一岩性段(1—17層)紫紅色富砂、泥陸源物質發育段35.73m。
本段中下部(1—10層)主要是紫紅色中-薄層含石英砂泥質白雲岩,隱-微晶,底部含礫,成分為長石、石英及石英片岩等,見對稱波痕及石膏假晶,上部為灰-淺灰中-薄層含砂、粉砂屑白雲岩和含砂礫屑白雲岩(圖版2—3)。
第二岩性段(18—45層)灰色含錐狀藻疊層石硅質白雲岩發育段,102.88m。
本段以灰-灰白中-厚層含硅質條帶微晶白雲岩為主,錐狀藻疊層石多以群體出現,條帶狀分布、硅化明顯,具凝塊及葡萄狀微結構,局部含砂、含屑,以18、26、28、30、32、35、37等層錐狀藻疊層石最發育,底界18層為第一含錐藻疊層石標志層。
第三岩性段(46—52層)灰色(棕黃)含錳、泥質白雲岩發育段26.31m。
本段下部以灰色中層含錳隱-微晶白雲岩為主,風化面棕黃為含錳標志,常呈顯微細水平及波狀層理,以上淺灰中-薄層頁片狀泥質白雲岩為主,微含錳、含鐵質結核,易風化被掩蓋,呈緩坡。
第四岩性段(53—56層)淺灰色純白岩發育段,51m。
本段以淺灰厚層-塊狀微晶白雲岩為主,貧硅,質純,僅頂見硅質團塊,鏡下顯凝塊結構,見小型柱狀藻,風化呈羊群狀,通稱羊群地貌。
第五岩性段(57—77層)灰白色中-薄層硅質白雲岩發育段。138.78m。
中下部(51—71層)以中-薄層夾中-厚層硅質白雲岩(圖版2—6)為主,硅質灰白、緻密,呈條帶及結核狀;中部(63—64層)主要為大波紋藻團塊及結核,風化面棕黃。
第六岩性段(78—89層)灰色紋層藻疊層石白雲岩發育段,32.78m。
以灰-深灰厚層-塊狀紋層及大波紋藻疊層石白雲岩為主,硅質條帶集中在下部,風化面棕黃,亮暗層清晰,普遍見藻屑及葡萄狀微結構。
第七岩性段(90—132層)淺灰-灰含砂,含屑硅質條帶白雲岩及紋層藻疊層石白雲岩韻律層發育段,108.03m。
以中-厚層硅質條帶白雲岩及紋層藻疊層石白雲岩為主,顯底部含砂、含屑,向上過渡為硅質條帶白雲岩或紋層藻疊層石白雲岩的韻律層,下以含砂、藻屑及紋層藻疊層石白雲岩發育為特點,上以含鮞、團粒及泥質的硅質條帶白雲岩發育為特點。
第八岩性段(133—168層)泥質白雲岩-硅質白雲岩的韻律發育段,228.22m。
本段特點:普遍含砂、含屑、富泥、色紅、性軟、韻律發育,硅質形態多樣,韻律多以淺灰-灰黃中層泥質白雲岩為底,含砂、含屑、韻律上多為灰色中-厚層含硅質微晶白雲岩或紋層藻疊層石白雲岩。
135—137層和161—162層為兩套淺紫色紅色泥質白雲岩標志層;139、158、161等層見錐狀藻疊層石。
第九岩性段(169—178層)灰色厚層-塊硅質白雲岩發育段,129.55m。
中下部以灰色厚、塊狀硅質隱-微晶白雲岩為主,硅質為短條帶,團塊及結核,上以灰色中厚層硅質紋層藻疊層石白雲岩為主,硅質顯紋層,部分為條帶及團塊狀,見鮞粒-團粒結構,藻亮暗層較清晰,暗層顯凝塊狀、絲狀、線狀,同生硅質層紋含淺黃色殘余瀝青質。
第十岩性段(179—192層)條帶狀團粒-粒白雲質硅質岩發育段,191.85m。
以淺灰中層含硅質隱-微晶白雲岩為主,夾多層團粒-鮞粒白雲質硅質岩條帶,硅質形態多樣,以短條帶和團塊為主,其中團粒-鮞粒硅質條帶風化面似砂狀,鏡下可見清晰藻鮞結構(186、189、191層),常顯斜層理及交錯層理,具高能沉積特點,隱-微晶白雲岩有時具紋層藻疊層石結構。亮暗層較清晰。
192層頂為厚約30—40m棕黃色(風化面)團粒-鮞粒白雲質硅質岩,地貌突出較穩定。
上覆楊庄組(193—195m),厚14.2m。
(四)霧迷山組頂底劃分標志
1.底界:霧迷山組(Jxw)與高於庄組(Chg)的劃分標志:
曲陽北孝木村西霧迷山組剖面以2.85m的赤綠色-淺紅色石英砂岩及淺灰色硅質白雲岩與淺紫紅色頁片狀泥質白雲岩組成的互層為底界。其理由如下:
(1)淺灰綠色細粒石英砂岩,質純,石英顆粒佔85%,粒徑為0.25—0.1mm,圓度及分選均較好,白雲質膠結,紫紅色頁片狀白雲岩,泥質較重,本套岩性特徵清晰,分布穩定,並可與區域薊縣霧迷山組底對比,如山西繁寺茶房村北四道溝以南剖面是以6.2m的紫紅色粗粒長石石英砂岩為底,輝源縣下里溝之西溝剖面是以1m的灰白色石英砂岩為底;曲陽縣靈山鎮剖面是以10m左右的紅色砂岩夾頁岩為底,唐縣灌城剖面Jxw之底部岩性均為灰白色巨厚層中晶白雲質石英砂岩,向上漸變為砂質白雲岩含砂白雲岩,厚5.67%。
(2)本剖面之1—5層,淺灰白色厚層-塊狀隱-微晶白雲岩夾兩層厚約10cm之團粒白雲岩,底部為紅色細角礫岩,角礫成分為燧石及白雲岩,稜角狀,紅色鐵質及白雲質膠結,厚24.29m,本段岩性特徵可與保定幅地質圖綜合剖面高於庄組第四段相對比,其厚21—28m,厚度亦大致相當。
(3)從藻疊層石白雲岩的特徵上,下部第一岩性段可大致與薊縣中、新元古界標准剖面對比,石英砂岩之上6—12層依次出現之密波紋狀藻疊層石白雲岩-大型波紋藻疊層石白雲岩,與薊縣霧迷山組第一段岩性特徵大致相似。
根據系統觀察南孝木至北孝木公路西側之霧迷山組以下高於庄組剖面,自下而上其大套岩性特徵,下部淺灰白色-淺紅色中-粗晶含錳白雲岩段,不含或少含燧石團塊,晶粒粗大,鐵錳元素經風化後顯淺紅色,分布不均,地貌呈圓包狀。中部:淺灰白色中-薄層隱-微晶白雲岩段,其下見斷續分布之燧石條帶及結核,其上夾泥質頁片狀白雲岩,含砂,並見對稱波痕和大型波紋藻疊層石,性脆,裂隙發育,至上部相當為灰白色厚層-塊狀微晶白雲岩。本套地層目估厚度700—800m。
下伏以斷層與淺紅色石英岩(輕變質)及雲母片岩組成之間互層接觸。
歸納之,本剖面之霧迷山組與下伏高於庄組的區別為:
(1)顏色,高於庄組色淺,以淺灰白色為主,而霧迷山組以淺灰-灰色為主;
(2)燧石含量,高於庄組燧石含量顯著少於霧迷山組,且多為不規則狀;
(3)高於庄組藻疊層石較少,且單一,也不同於霧迷山組;
(4)高於庄組含錳。
高於庄組上述特徵,亦可與太行山地區其它剖面對比,本區缺失楊庄組,高於庄組與霧迷山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2.頂界:霧迷山組與景兒峪組劃分依據
(1)本區霧迷山組頂面不平整,上覆有厚約20—30cm厚之紅色粘土質風化殼,且廣泛見於太行山中-北段各地(圖2—35)。
圖2—35太行山中-北段霧迷山組與景兒峪組界線
(2)岩性突變,上覆景兒峪組(Qnj)為一套燧石角礫岩,角礫主要由紋層狀燧石組成,含量及分布不均,呈稜角狀,大小懸殊,大者達20cm左右,一般為2—5cm,燧石質膠結,砂質充填,橫向及縱向均可見變為沉積石英岩,石英岩主要由石英顆粒組成,佔80%以上,硅質次生加大膠結,特殊者,在燧石角礫岩中普遍可見藻結核和藻叢,形態多樣,大小不一,故反映此套岩性系一種特定環境產物,有別於下伏霧迷山組,故Jxw頂界在本區易於劃分和識別。
(3)根據在研究區小范圍內勘查,景兒峪組燧石角礫岩及其上下層位,多斷裂,故使得產狀零亂,變化大,主要由於其岩性脆,受力後易破裂所致。雖然如此,其層位及層序還是清楚的,燧石角礫岩厚約30—40m,石英砂岩約20—30m,大部分出露點,二者為上、下層位關系,石英岩之上為下寒武統饅頭組,紫紅色砂質泥岩及淺黃色白雲岩,含石鹽假晶。
霧迷山組七個岩性段和四個標志層:
本剖面總厚554.82m,根據岩性特徵,藻疊層石特徵,韻律性質以及其它沉積特徵,將曲陽霧迷山組自下而上可劃分為七個岩性段,其中又有四個較為突出的標志層或層組,自下而上介紹於下。
第一岩性段(6—16層)為灰色波紋藻疊層石白雲岩段,本段特徵:底部第六層以2.85m的淺紫紅色-灰綠色石英砂岩,含礫白雲質砂岩,及中-薄層砂質白雲岩與紫紅色頁片狀泥質白雲岩組成的互層、橫向穩定,陸源碎屑含量高為特徵,中下部以灰色含砂(礫)白雲岩、白雲質砂岩、砂質白雲岩或鮞粒-團塊白雲岩為底,上為大型波紋藻疊層石白雲岩組成的6—7個間斷韻律層,上部鮞粒、團粒、藻屑及藻結核發育,本段厚119.48m。
第二岩性段(17—26層)為淺灰色-灰色燧石條帶白雲岩段,本段特徵,燧石較富集,底部由第18層燧石岩、燧石岩質砂岩、砂質白雲岩,白雲岩組成4—5個間斷正韻律層,韻律層之間常見沖刷,岩性緻密,堅硬,厚23m左右,為良好之標志層。
下部以紋層狀燧石條帶白雲岩為主,夾波紋藻疊層石白雲岩,上部含燧石結核,結核呈餅狀鏈條狀,大小不一,大者長2—3m,小者數厘米,具同心環,中部第23層,其頂界有1.5m淺灰白色微晶白雲岩,質純、性軟、風化後呈土狀,可為標志層。本段厚103.22m,本段下部微裂縫十分發育。
第三岩性段(27—33層)為淺灰白色中-厚層白雲岩段,本段特徵以淺灰白色微晶白雲岩為主,下部含少量燧石條帶及結核,全段可劃分6—7個間斷正韻律,韻律底部是含砂、含礫白雲岩向上過渡為純白雲岩,中下部夾兩層大約厚20cm左右的放射狀藻疊層石白雲岩,形態特殊,可為標志層,本段厚56.04m。
31—33層純白雲岩中微裂縫及穿層裂縫發育,較小的溶洞也發育。
第四岩性段(34—36)為含「藻礁」之燧石條帶白雲岩段。本段特徵為灰-灰白色含礫含砂白雲燧石條帶白雲岩組成4—5個韻律層,在34和36層灰色的白雲岩中含「藻礁」,「礁體」由黑色密波紋藻疊層石白雲岩組成,「礁體」呈透鏡狀產出,長7—8m,高2—3m,順層斷續分布,本段厚60.75m。
第五岩性段(37—42層)為灰色含花斑狀藻團燧石白雲岩段,本段以灰色燧石條帶白雲岩為主,夾4—5層花斑狀藻團燧石岩,由樹枝狀硅化藻組成(圖版5—3)。第40層上部有1.5m厚的藻團白雲質燧石岩,岩性突變,橫向穩定,藻團呈不規則狀,富有機質,具紋層,大部分硅化,可為主要標志層。本段厚83.28m。
第六岩性段(43—45層),灰-紫紅色白雲岩段。
本段特徵以灰-紫紅色微晶白雲岩為主,含少量不規則狀燧石條帶白雲岩帶段,本段共夾有4—5層紫紅色微晶白雲岩,第43層中上部夾二層,厚度依次為0.3和1.2m,第44層上部夾一層,厚約0.3m。尤其是第45層自底向上4m,為一套特殊岩性段,鮞粒-團粒白雲岩-紫紅色含紅色燧石結核白雲岩-花斑狀藻團白雲岩,其中夾有微晶白雲岩,岩性組合突出,橫向穩定,為主要標志層,本段厚45.59m,本段下部有發育的大型穿層裂縫。
第七岩性段(45—46層),淺灰色厚層-塊狀白雲岩段,本段特徵以淺灰色厚層-塊狀微-細晶白雲岩為主,風化而略顯紅色,性脆,不規則狀構造微裂縫十分發育,下部含燧石結核,中上部含柱狀及錐狀藻疊層石,本段頂面不平整,上為紅色粘土質風化殼。本段厚85.46m。
上覆地層景兒峪組:燧石角礫岩和石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