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香港衛視中華法律援助網鄧小燕

香港衛視中華法律援助網鄧小燕

發布時間: 2022-09-04 19:28:19

1. 近兩年法律援助的背景是什麼

近日,司法部發布刑事法律援助服務行業標准——《全國刑事法律援助服務規范》。規范出台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適用范圍是什麼?律師在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應注意哪些要求?司法部有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釋。

記者:規范出台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答:近年來,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立足提高人民群眾對法律援助服務的滿意度,對法律援助案件各環節嚴格規范,努力為受援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但從整體上看,法律援助服務的標准化建設尚在起步階段,僅浙江、上海、山東編制了法律援助服務的地方標准,缺乏適用全國的行業性服務標准,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管機制亟待完善。為此,司法部開展廣泛調研,出台了這個行業標准。

記者:規范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答:規范適用於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實施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以及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對提供刑事法律援助服務的其他機構及其人員進行的監督管理工作。

記者:律師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中應注意哪些要求?

答:一是充分會見。承辦律師應及時會見受援人,且確保每個訴訟階段至少會見受援人一次。二是有效辯護。承辦律師應當參加庭審,發表辯護意見並提交書面辯護意見。三是及時報告。承辦律師接受指派後,遇有可能導致終止法律援助的情形時,應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承辦律師遇到重大疑難復雜刑事案件時,應向律師事務所報告,提請集體討論研究辯護意見,並及時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承辦情況。四是遵規守紀。承辦律師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錢物或者利用承辦案件的便利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過程中,應接受法律援助機構和受援人監督。

記者:規范對律師承辦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提出服務標准,律師在辦理此類案件時應關注哪些規定?

答:一是全面了解情況。應根據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耐心聽取其陳述或者辯解,通過調查,全面了解其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為辯護提供依據。二是落實普法責任。對於檢察機關決定附條件不起訴或酌定不起訴的案件,承辦律師應向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成年家屬解釋清楚該項決定的法律意義,並告知其應遵守的法律義務及其責任。三是保障基本人權。法庭審理過程中,對於語言表達方式明顯不適合本案未成年被告人智力發育程度或心理狀態,或者存在誘供、訓斥、諷刺或者威脅等情形的,承辦律師應及時提請審判長予以制止。四是保護個人隱私。承辦律師發現相關辦案人員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違法披露未成年被告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身份的其他資料,公開或者傳播案卷材料,應向有關部門提出意見並要求糾正。

2. 中國歷史上3月1日有什麼大事發生嗎

月1日
目錄·大事記
·出生
·逝世
·紀念日

3月1日是公歷一年中的第60天(閏年第61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305天。

大事記

138年——張衡研製的候風地動儀觀測到隴西發生地震。

1562年——法國瓦西大屠殺,1200多名新教徒(雨格諾教)被殺害。

1815年——拿破崙 返回巴黎復辟,開始百日王朝的統治。

1872年——黃石國家公園在美國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1903年——上海震旦學院開學

1905年——日俄戰爭奉天會戰結束。傷亡:俄軍九萬,日軍七萬

1912年——美國人艾伯特-巴里世界首次跳傘成功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佔領了蘇聯的基輔。

1919年——朝鮮爆發「三·一起義」,反對日本佔領,要求朝鮮獨立

1922年——香港英軍突然襲擊罷工工人,製造沙田慘案

1923年——孫中山重新成立大元帥府

1925年——國共兩黨召開反對軍閥政治分裂會議

1926年——黃埔軍校擴為中央軍校

1932年——日軍再次發起猛攻,第十九路軍撤退,淞滬戰事結束

1934年——溥儀在長春就任「滿洲國」皇帝

1935年——日本瘋狂掠我資源

1945年——阿拉伯國家聯盟成立。

1947年——宋子文因黃金風潮被迫辭去行政院長

1948年——毛澤東主張團結民族資產階級

1949年——全國學聯於北平成立

1950年——富克斯泄露核機密被判14年徒刑

1950年——蔣介石在台灣宣布恢復「總統」職位

1954年——第一枚真正的氫彈試驗成功

1955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宣傳唯物主義思想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指示》

1955年——新版人民幣從今日開始在全國發行

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創立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開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於1957年夏天在北京成立。劉伯承任院長並兼政治委員。1958 年3月1日學院開學。高等軍事學院的任務是,訓練我軍陸、海、空軍正師職以上的軍事、政治、後勤幹部、高級參謀以及軍事理論人員,提高政治、軍事理論水平和組織指揮現代化的諸軍兵種合成軍隊作戰的能力。

1961年——援助發展中國家的和平隊建立

1962年——烏干達實行內部自治。這是英國在北非的最後一個殖民地。烏干達是一個橫跨赤道的東非內陸國家。早在900多年前,烏干達的布干達地區就建立了王國。1850年後,西方殖民者相繼入侵布干達。1896年英國完全控制了烏干達,使烏干達淪為英國殖民地。烏干達人民為爭取獨立進行了長期的斗爭。1962年10月9日,烏干達宣布獨立。

1977年——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

1982年——第一個「文明禮貌月」活動在全國展開

1982年——《人民日報》公布國務院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我國森林面積小,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和生態失去平衡的情況非常嚴重,建議把每年的3月12日作為我國的植樹節。從此,每到植樹季節,全國各地的義務植樹活動全面展開。森林對於人類的重大益處,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1982年——蘇聯發射的「金星13」號行星際自動站到達金星,它的下降裝置在金星表面軟著陸成功。「金星13」號下降裝置進入金星大氣層時超重達250倍,殼體受前方沖激波影響,溫度高達12000攝氏度,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的兩倍。在下降中,裝置上的儀表分析了金星大氣和雲層的化學成分與結構,著陸後把採集到的金星土標本送回密封艙內化驗。並測量了金星的地震情況。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是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並於同日公布的,該法共8章43條,規定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商標管理局主管全國商標注冊和管理工作。經商標局批准注冊的商標為注冊商標,商標注冊人享有商標專利權,受法律保護。國家規定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必須申請商標注冊,未經核准注冊的,不得在市場銷售。該法對商標注冊的申請、審查、核准,注冊商標的續展、轉讓和使用許可,注冊商標爭議的裁定,商標使用的管理,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等事項都作了具體規定。1988年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修訂,同年1月13日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生效。

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關於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

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脫離蘇聯而獨立,蘇聯從此開始解體。

1996年——《董必武》畫冊出版

1996年——李鵬在亞歐會議上發表講話

1997年——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舉行

1998年——「神醫」胡萬林騙局被揭穿

1999年——弗蘭克·姆拜尼馬拉馬就任斐濟武裝部隊司令。

出生

1445年——桑德羅·波提切利出生,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畫家。

1810年——弗雷德里克·肖邦出生,音樂家。(1849年10月17日逝世)

1888年——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科誕辰

1895年——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鄧演達誕辰

逝世

1925年——高君宇去世

1986年——瑞典首相帕爾梅逝世。1986年2月28日晚,帕爾梅與夫人在回家途中,被人槍擊,帕爾梅連中兩槍,經醫生搶救無效,在3月1日凌晨去世。帕爾梅1927年出生,年輕時便投身於政治活動。1969年,帕爾梅當選為瑞典社會民主黨主席,後來又被任命為瑞典首相。他是瑞典最有影響的一位政治家。

紀念日

國際海豹日

3. 中國共產黨領導第一次工人運動得到的教訓是什麼

京漢鐵路大罷工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最勇猛的奮斗精神和最偉大的犧牲精神。它以工人的頭顱和鮮血,進一步喚醒了中國人民,使人民更加認識到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軍閥是中國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敵人,必須與之斗爭到底。這次罷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

罷工血的事實也告訴我們,要推翻反動的軍閥統治,單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是不行的,必須發動廣大的農民階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這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聯合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以反對軍閥;如何開展農民運動,結成工農聯盟。

在罷工斗爭中面對荷槍實彈的軍閥,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殘酷的屠殺,這就為我黨提出了武裝斗爭問題。罷工雖然失敗了,但共產黨人並沒有消沉,而是在積蓄更多的力量,准備進行更大的斗爭。

(3)香港衛視中華法律援助網鄧小燕擴展閱讀

京漢鐵路大罷工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在持續13個月的時間里,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餘次,參加人數達到了30萬以上。其中,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上演了最為壯烈的一幕。

京漢鐵路縱貫河北、河南和湖北三省,是連接華北和華中的交通命脈,有重要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意義。京漢鐵路的運營收入是軍閥吳佩孚軍餉的主要來源之一。 1923年2月1日,黨領導下的京漢鐵路總工會籌備會決定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

參加大會的代表和各鐵路工會代表、漢冶萍總工會代表、武漢30多個工會的代表,以及北京和武漢等地的學生代表近300人齊聚鄭州。中共中央對這次大會非常重視,派出了張國燾、陳潭秋、羅章龍、包惠僧、林育南等人出席大會。

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和完善分別經歷了哪些重要過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全面深化改革,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廣闊的前景,必須始終堅持並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一、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具體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對各個領域體制改革和各項具體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方面,強調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明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等。
在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方面,提出改進財政預算管理制度;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管理制度;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推動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完善選人用人專項檢查和責任追究制度,探索實行官邸制等。
在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方面,強調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等。
在完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制度方面,強調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健全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制度,完善就業失業監測統計制度;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預算制度;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改革行政復議體制,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等。
在完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方面,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
在黨的建設方面,強調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完善幹部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制度;改革和完善幹部考核評價制度,改進優秀年輕幹部培養選拔機制;完善和落實領導幹部問責制,完善從嚴管理幹部隊伍制度體系;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職級與待遇掛鉤制度,完善基層公務員錄用制度;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等。
二、以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前提。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個新的提法寫進黨的中央全會《決定》,並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歸宿,是這次全會的一個亮點。事實上,我們黨執政以來,先後提出了治國理政、民族區域自治等同治理相關的概念。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理念。黨的十七大報告則提出,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黨的十八大報告則從「國家治理」層面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更加註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了「治理」這一概念,提出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要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等。「國家治理」理念的提出,實現了治國理念由政府「管理」向國家、社會、個人協同「治理」的轉變,運行方式由「自上而下」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橫向流動相結合」的轉變,標志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理念的進一步深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人民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有效治理的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建等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三個重要支撐:一是制度,二是組織,三是能力。其中,制度和組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只有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組織優化為重點、以能力提升為導向,才能有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在十八大報告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等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著眼於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建構,進一步提出了完善和發展各項具體制度體系的任務,如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文化管理體制、社會治理體制、生態文明制度、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幹部隊伍制度體系等。這些具體制度體系,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不斷增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和自覺
制度是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妥善處理好幾個關系。
改革與發展的關系。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看到,改革開放不是要改掉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根本制度,而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無論改革深化到什麼程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牢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牢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牢牢堅持。
謀劃和落實的關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這就要求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要看各項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抓住重點,突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得到更好發揮。同時應注意,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光有立場和態度還不行,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舉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系統地規劃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各項舉措,並且規定了落實的時間,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這就要求各地各部門盡快擬定改革舉措的具體實施方案,認真檢查改革舉措的落實情況,努力使體制改革和制度完善逐一落地、見到成效。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的下屬機構

辦公廳
主任:吳遠彬
副主任:馬連芳(正局級)、李桂華、鄧小明
承辦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交辦的有關工作;負責有關重要文件起草、調研工作;負責會議組織、文電處理、秘書事務、文書檔案管理和信訪、保密等政務工作;負責科技宣傳和新聞發布工作。圍繞部中心工作,開展軟科學研究。
下設:1、綜合處(信訪處)2、秘書處(督查處)3、調研一處 4、調研二處 5、文電檔案處 6、宣傳處(新聞辦公室)7、行政管理處 8、機關財務處
人事司
司長:李平
副司長:蔣蘇南、孫曉明
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負責部機關及直屬單位的幹部隊伍建設和有關人事、機構編制工作;負責駐外科技幹部的選派與管理等工作。
下設:1、綜合與培訓處 2、幹部處 3、國外幹部處 4、機構與勞資處
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創新體系建設辦公室)
司長:徐建培
副司長:徐建國、翟立新、林新
研究全國科技工作、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組織研究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規劃和政策措施,指導、推動部門和地方科研院所的體制改革工作;研究起草有關科技法律、法規,研究提出加強有關科技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合同仲裁、科技咨詢等工作的政策措施;研究科技人員有關政策,推動科技管理幹部培訓及科普工作;對科研機構的組建和調整進行審核。
下設:1、綜合與政策處 2、法規與知識產權處 3、體制改革與創新體系處 4、人才與科普處 5、技術創新協調處
發展計劃司
司長:王曉方
副司長:葉玉江、劉敏、蔡文沁
研究科技發展戰略,組織編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國家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科技開發計劃指南和國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地組建計劃;提出國家各項科技計劃的協調、綜合平衡和經費配置的建議。研究提出科技成果登記、評價、鑒定、獎勵、保密、技術市場、技術出口等政策、條例和管理辦法;參與編制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規劃;管理國家級高新技術重點新產品工作;負責科技統計工作。
下設:1、綜合與規劃處(科技保密辦公室) 2、計劃協調處 3、高技術研究發展處 4、科技攻關處 5、平台基地處 6、區域科技發展處 7、評估統計處
科研條件與財務司
司長:張曉原
副司長:戴國慶、吳學梯
研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負責開辟科技經費渠道、籌措科技資金;負責編制歸口管理的科學事業費、科技「三項費」和科技外事經費等有關費用的預、決算;推動科技經費的財務改革和財務會計制度的實施工作,對經費的使用管理進行監督;研究科研條件保障方面的方針、政策和規劃;負責科技期刊管理工作;編制和管理機關基建計劃;監管直屬單位的國有資產。
下設:1、綜合處 2、條件處 3、經費預算處 4、財務資產處 5、會計與監督處
國際合作司(港澳台辦公室)
司長:靳曉明
副司長:姚為克、馬林英、續超前、陳霖豪
研究國際科技合作的方針、政策及有關規章、制度;組織實施政府雙邊和多邊及有關國際組織之間的科技合作計劃、官方科技合作協議等外事工作,審核與協調重要民間科技合作交流項目;組織實施外國政府、國際組織有關對華科技援助和我國對外科技援助;指導駐外科技機構工作,聯系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駐華科技機構,聯系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有關科技工作。
下設:1、綜合與計劃處 2、國際組織與會議處 3、美大處 4、亞非處 5、歐洲處 6、政策研究與駐外指導處 7、歐亞處
基礎研究司
司長:張先恩
副司長:彭以祺
研究國家基礎研究的發展戰略、方針和政策;組織提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實施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前期研究專項;組織推薦和實施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及重點基礎研究基地建設;規劃並指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推動基礎研究機構的科技體制改革工作;承辦基礎研究的有關工作。
下設:1、綜合與基礎性工作處 2、基地建設處 3、重大項目處 4、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處
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
司長:趙玉海
副司長:胡世輝、陳家昌、楊咸武
研究工業領域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的方針政策;組織提出工業領域高新技術發展規劃和計劃;組織實施信息、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領域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組織實施工業領域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計劃和科技創新工程;承擔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宏觀管理工作;推動工業領域的科技體制改革工作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技術服務體系的建設。
下設:1、綜合與計劃處 2、能源處 3、交通處 4、信息與空間處 5、先進製造與自動化處 6、材料處 7、工業發展處
農村科技司
司長:陳傳宏
副司長:王喆、郭志偉
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科技促進「三農」發展的方針政策;研究提出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部署、優先發展領域和關鍵技術;指導和組織國家重大農業科技攻關計劃的實施工作;指導高技術研究計劃現代農業領域實施工作;組織實施星火計劃、農村科技產業化環境建設和重大科技產業促進工作;指導和管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實施工作;協調指導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指導和組織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科普、科技扶貧等工作;處理農業科技領域重大應急事務和突發事件;推動相關領域的科技體制改革工作。
下設:1、綜合計劃處 2、農業科技處 3、產業科技處 4、基層科技處
社會發展科技司
司長:馬燕合
副司長:楊哲、田保國
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人口、資源、環境、醫葯 衛生、公共安全、城鎮化與城市發展以及生物技術等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規劃、發展重點和政策措施;組織實施上述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攻關計劃;組織實施海洋、資源環境、生物與醫葯等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協調指導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科技工作並組織實施相關清潔發展機制合作項目;推動相關領域的科技體制改革工作;指導部門和地方開展社會發展科技工作。
下設:1、綜合與社會事業處 2、資源與環境處 3、生物技術與醫葯處 4、社會事業處
機關黨委
常務副書記:王俊明
副書記兼紀委書記:董三多
負責部機關和在京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下設:1、辦公室(工會)2、組織與宣傳 3、團委與青聯
離退休幹部局
局長:廖傑平
副局長:李永葳
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方針、政策,並根據離退休幹部統一管理,待遇分開的原則,具體擬定本部門的實施辦法。
組織離退休幹部閱讀、學習文件和參加政治活動。負責離退休幹部的醫療保健、生活福利、休養和用車等服務的安排。有組織有領導地發揮離退休幹部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會同有關部門辦理離退休幹部的喪葬和善後處理事宜。 負責對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進行檢查指導,並轉發和傳達有關文件。承擔部門交辦的其他有關離退休幹部工作的事宜。 下設:1、綜合處 2、黨委辦公室 3、生活服務處 4、文體管理處
重大專項辦公室
主任:許倞
副主任:金奕名
會同有關方面擬訂科技重大專項實施辦法,審核實施計劃,提出綜合平衡、方案調整和相關配套政策建議,跟蹤和監督實施,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組織評估和驗收;負責相關綜合信息管理。
下設:1、綜合協調處;2、監督評估處;3、業務管理一處;4、業務管理二處

直屬事業單位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學技術部科技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科學技術部機關服務中心(科學技術部機關服務局)、科學技術部專家公寓、科學技術部長島培訓中心、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科學技術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中心、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科學技術部知識產權事務中心、科學技術部信息中心、國家遙感中心、科學技術部科技經費監管服務中心、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中日技術合作事務中心)、科學技術部海峽兩岸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上海培訓中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科學技術部科技評估中心、國家科技風險開發事業中心、代管:科技日報

6. 中國歷史恥辱

中國的恥辱,在古代就開始了!~ 那麼我們就一個一個的敘述吧!~我可能說不全, 希望其他同學補充啊!~
中國歷史上的恥辱:
第一個從漢朝:還記得昭君出塞這個典故嗎?
這個典故其實就是說的是漢朝時期由於國家經歷了秦末戰爭,國家空虛百廢待興,但是在中國進行秦末戰爭時,匈奴也在進行統一的戰爭。等漢朝建立的時候,匈奴也已經統一並且在單於的統治下走向繁榮。從而對漢朝進行侵略戰爭,冒頓單於在不斷擴張領地的同時,曾多次帶兵南下襲擾漢邊。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用兵,是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在馬邑(今山西朔縣)
迫降韓王信,次年又以40萬大軍將漢高祖劉邦包圍在平城白登山。同年十二月,冒頓單於再攻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劉邦兄代王劉仲棄國而逃。此後,西漢被迫採取 和親 政策, 奉公室女公主為單於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 ①。此後,冒頓單於雖不再大規模入侵,但雙方邊境地區小規模的戰斗始終未斷。
和親政策可以說是一個恥辱,大漢朝為了國家的安定而被迫讓自己的子女遠嫁匈奴來維持邊境安定!~~具體條約內容已經無法獲得!~

第二個是唐朝時期:雖然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繁榮時期但是在唐朝時常被吐蕃打得大敗,竟被吐蕃攻佔首都,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十月,吐蕃大軍又佔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倉皇逃到陝州避難。結果唐朝首都長安不止被吐蕃攻陷而且吐蕃人還立了偽皇帝,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河西、隴右等大片地區成為吐蕃領土,從此幾百萬漢人為吐蕃人亡國奴,吐蕃趁亂奪去了唐朝河西及湟善等五十郡,六鎮,十四軍,唐人子孫皆為奴才。「吐蕃乘虛取河西、隴右,華人百萬皆陷於吐蕃。」 唐朝從心裡懼怕吐蕃和吐蕃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割地賣國條約。公元783年唐政府被迫與吐蕃簽訂了《唐蕃清水盟約》。唐朝無能政府竟以「國家務息邊人,外(棄)其故地,棄利蹈義」為理由,無恥的承認吐蕃所佔領唐朝的州縣為吐蕃領土,並表示堅守盟。盟約規定:「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左極清水,鳳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鎮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渡水之西南」。從此以後,隴南文、武、成、迭、宕、岷各州郡縣俱廢全部成為吐蕃的領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割地條約,唐朝統治者賣國求容,靠割地求苟活。無能的唐朝帶給漢民族太多的恥辱。河西、隴右等這些地方的人後來都蠻夷化。

第三個是北宋的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後。聖宗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城下,威脅宋的都城。警報一夜五次傳到東京,趙恆問計於群臣。副宰相王欽若、陳堯叟主張逃跑,任職才一月的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他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敵兵。趙恆同意御駕親征,由寇準隨同指揮。到了韋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趙恆聽說遼兵勢大,又想退兵。寇準嚴肅地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河北我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進軍將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百倍,後退則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乘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趙恆才勉強同意繼續進軍,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皇上的黃龍大旗,都歡呼跳躍,高呼「萬歲」,士氣大振。寇準指揮宋軍出擊,個個奮勇沖殺,消滅了遼軍數千,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蘭。蕭太後見遼軍陷入被動,要求議和。經過寇準的堅持和使者曹利用到遼營一再討價還價,於12月正式議定由宋朝送給遼以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換得遼軍撤走。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一個不完全平等的條約,但宋朝有限度的妥協讓步又是明智的最佳選擇,也基本符合封建歷史時期中原王朝與游牧友邦交往的慣例,而且,盟約的簽定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其進步意義是值得肯定的。難怪清朝藏書家、史學家席世臣在評論《契丹國志》時候,說:「(《契丹國志》)至於宋、遼之交,尤多微意,若澶淵誓書、關南誓書、地界之議、禮物之數,皆詳載無遺」。事實上,具載原文為後人保存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材料,其價值受到後世學者的推崇。

第四次是還是北宋的慶歷和議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歷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李元昊對宋方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歷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歷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稱北宋為所謂的「兄長」。宋封元昊為夏國主,宋夏名義上是君臣關系,宋每年以"賞賜"名義給夏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兩萬斤。
關南誓書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的關南誓書,這是對宋遼兩國議定「澶淵之盟」的繼續,宋對遼歲幣增加到銀20萬兩,絹30萬匹。

第五個是南宋的紹興和議
中國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宋軍在反擊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勝利,但宋高宗與宰相秦檜唯恐有礙對金議和,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的兵權,甚至製造岳飛冤獄,使抗戰派對投降議和活動無法進行反對。紹興十一年(1141)雙方達成和約:①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②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二州及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③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結束了長達10餘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紹興和議的歷史背景。這一投降條約簽訂於抗金戰場上捷報頻傳,金兵節節敗退之時。公元1140年,金兵又一次大舉南侵,可是各路軍隊連遭失敗,在順昌(今安徽阜陽)之戰中,宋軍以少勝多,擊敗了金軍。接著岳飛率領岳家軍又取得郾城大捷,打敗了金軍的主力,先後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城。這時,金兵打算撤至河北,南宋舉國上下要求收復北方的呼聲很高,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可是,以妥協苟安為國策的宋高宗,既害怕宋軍的勝利影響他的求和,更害怕岳家軍從金營迎回徽欽二帝,從而威脅自己的帝位。於是,高宗和秦檜商定,命令各路軍隊班師,並在一天內連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飛退兵。岳飛悲憤地說:「十年之力,毀於一旦」。由於各路宋軍退兵,等於將已收復的國土又拱手讓給了金國。公元1141年,宋高宗為了向金國表示議和「誠意」,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帥的兵權,撤消了對金作戰的專門軍事機構。隨後,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在使者叩頭哀求下,金國以「必殺岳飛」為條件,答應和議。經過一番交易後,雙方簽訂了紹興和議。這一年裡,岳飛被害死,當金獲知岳飛已死,連連擺酒慶賀。接著,金便冊封高宗為宋國皇帝。從此,南宋小朝廷開始了長達1個半世紀的偏安殘喘。
和議對宋財政的影響
再看北宋的財政狀況,真宗時期,一直是收入超過支出,(所以才有資本支付歲幣)。仁宗初期和中期也是如此,不過此後就開始惡化。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收入為1.16億緡,總支出則達1.31億緡,超支1500多萬緡。這種情況下再支付大量的歲幣,就不能說是輕松自在了。到宋神宗即位時期,國家財政已無余錢,國家庫場已經告罄,國家經濟年年赤字,宋神宗兩手空空,甚至不得不給他老爸「簡葬」。所以我們不能理解其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動力以及變法中為何多數都是增加中央財政收入的「急策」。甚至日後新舊黨爭,蔡京當權,也無不圍繞解決中央財政問題來展開。所以說,由於歲幣是年年支付,國家承平豐饒時沒什麼感覺,一旦財政緊張,就會變成勒在脖子上的絞索

第五個到了清朝:這個應該很熟悉了有很多大多數都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在這里 我還要糾正,就是康熙簽定的《尼布楚條約》實際上也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外興安嶺附近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東北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自唐朝以來,遼朝、金朝、元朝、明朝都對該地區實施了有效統治,明朝還在該地區設立努爾干都司進行管轄。而俄羅斯最初只是一個莫斯科公國,其主要領土在歐洲,外興安嶺附近離俄羅斯本土相距一萬公里還遠,清初的時候,俄羅斯一些匪徒才流竄到外興安嶺附近殖民。而此時清朝正是處於某些專家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俄羅斯此時彼得大帝才剛剛實行改革,一個處於盛世的國家,在家門口打一個遠道而來的侵略者,卻要死傷數千士兵才攻下只有幾百沙俄匪徒占據的雅克薩城。以當時清朝的國力,本應能夠將沙俄侵略者逐出國門,但是最終卻割讓領土(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土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清軍武器落後,清朝軍隊崇尚騎射,廢棄了明朝的火炮,因此對抗沙俄侵略者的火炮時死傷慘重。二是清朝剛平定中國不久,其殖民統治尚不穩固,故不願與沙俄消耗。所以就簽訂了該割讓領土的不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的文本以滿文和拉丁文簽署,唯獨沒有漢文,顯示了兩個殖民者互相勾結。這個不平等條約開了很壞的先例,此後滿清政府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喪權辱國,就是從所謂的「康乾盛世」開始的。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條約》是個不平等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
1.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2.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3.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4.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5.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6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7.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8.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9.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10.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11.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12.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13.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14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與葡萄牙,北京)
15.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16.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7.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18.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19. 北京條約
a)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20. 天津條約
a)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21.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22.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23.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24.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25.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26.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27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第六個實在民國時期
1.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2.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如果加上袁世凱的21條的話是3個~~
第七個是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了!~
不承認以前所有條約
但是現在在和別的國家確認領土的時候,我們沒有發現我們的國家領土有增加!~並且收復大片的疆域,中國與俄羅斯的邊界確定,但是中國清政府與俄國簽訂的條約領土與現在相差無幾所以我想,這樣的條約也是不平等!~
目前中國和印度的疆域還在談判,不知道結果如果!~ 但是中國和俄羅斯簽訂的邊界條約目前我們無法看到!~ 之後可能一兩百年以後可能會看到!~
我認為也是不平等的!~
目前只收回香港和澳門。。
所以只能說 我們國家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記住這些恥辱!~

7. 阿爾巴尼亞為什麼與中國斷交

  1. 首先,中國對其援助因國內供給不足而減少。其次,尼克松訪華的消息,中國事先沒有通知阿爾巴尼亞,其對中國產生不信任感。第三,中美關系緩和使得阿爾巴尼亞認為中國背離了反帝反修的路線,是向帝國主義屈服。

  2. 而在1976年,四個人的集團被粉碎後,文革結束,一直支持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阿爾巴尼亞認為中國已經完全成為修正主義國家(向蘇聯一樣),所以驅逐了中國駐阿的顧問和專家,並成為了反華急先鋒,此後關系急劇惡化。

  3. 1978年,鄧果斷決定停止對阿援助,再加上十年後東歐劇變,阿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兩國關系才逐漸正常。

8. 中華法律援助網我怎麼找不到啊

呵呵,那是一個博客,網易的,是關於法律咨詢的博客,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去看看,不收費的

9. 關於鄧姓的歷史和現狀

關於鄧姓的歷史資料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尋根問祖是炎黃子孫們永遠割捨不斷的情結,
姓氏又是每一個人
的標志。我姓鄧,但我卻不知道鄧姓的來源,根在哪裡、始祖是誰、
有哪些名人、
往昔如何,
今日怎樣……所以我對鄧姓的歷史和現狀作
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上網瀏覽。
2

詢問家長。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網路
鄧姓的來源
據《元和姓纂》記載,鄧氏源自曼氏。
曼氏是被顓頊帝賜姓為曼的少昊金天氏
的後代,他們所建立的鄧國是殷時的諸
侯國,直至公元前
678
年才為楚國所滅,
鄧國國君的後代遂以國為氏,稱為鄧氏。
另據《鄧氏族譜序》記載,南唐李後主
之子李從鎰曾被封為鄧王,後來為逃避
宋太祖的追殺而改姓了鄧,成為鄧氏的
又一支來源。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四、
結論。
為鄧姓贏得美名的,
當首推當代偉人鄧小平,
他是中國共產黨第
一代、第二代的主要領導人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我國
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除了鄧小平之外,
歷史上還出
現了很多的鄧姓名人,例如春秋時鄭國的政治家、法家先驅鄧析,西
漢時蜀中富豪、大夫鄧通,東漢大司徒鄧禹,三國時魏國名將鄧艾、
蜀漢大將鄧芝,宋代思想家鄧牧,元代書法家鄧文源,清代書法家鄧
石如,清末兩廣總督鄧廷楨、海軍將領鄧世昌、詩人鄧輔綸、著作家
鄧顯鶴等。如今,
以人口多寡來算,鄧姓是中國第三十六大姓。據不
完全統計全國約有
702
萬鄧姓人口,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0.54
%。
編輯於 2015-05-21
查看全部3個回答
5條評論
留下評論,萬一火了呢
濱濱數碼1
好贊
熱心網友1
福噓噓
查看全部5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帶鄧姓的100分名字大全周易取名 帶鄧姓的100分名字大全 2020新生寶寶取名
帶鄧姓的100分名字大全,起名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起名的漢字屬性要符合您的金木水火土屬性缺項,帶鄧姓的100分名字大全,金木水火土分析過程嚴謹,起名連起來順口,叫起來好聽!
廣告2019-11-08
鄧姓的歷史發展
源出一源於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今天湖北襄陽鄧城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後鄧況徙居南陽新野。遞傳到曼公第47代孫禹公,禹公中興漢室,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因「雲台首功」而受封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漢和帝劉肇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孫女鄧綏進入了劉氏東漢王朝權力中心,直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後。我鄧氏家族也成了東漢王朝最具權勢的外戚家族。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東漢時歸南陽郡管轄,故我支鄧氏在東漢因禹公「雲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後世皆可法」被稱為南陽郡鄧氏。 自曼季之後,鄧國歷鄧晁侯→鄧徽侯→鄧慶侯→鄧恆侯→鄧昆侯→鄧忠侯→鄧輝侯→鄧浩侯→鄧煦侯→鄧杞侯→鄧熹侯→鄧怡侯→鄧沛侯→鄧壁侯→鄧淳侯→鄧衡侯→鄧略侯→鄧宣侯→鄧尚侯→鄧粹侯→鄧明侯,計二十二代(這22代存在杜撰的重大嫌疑 ,而且這些祖先都不姓鄧,而是姓曼,也因此可以完全推斷這22代根本不足信。),經六百餘年,連續世襲侯爵,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時期。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氏,稱鄧氏,史稱鄧氏正宗,亦稱曼姓鄧氏。源出二源於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占(今新疆河薩爾托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源出三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n 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鄧氏、杜氏等。⑵.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鄧氏、佟氏。⑶.滿族董佳氏,亦稱董家氏、棟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鄧氏、董氏、陳氏等。源出四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鄧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山東荷澤市巨野縣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今天湖北襄陽鄧城),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團山鎮鄧城,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進入春秋後,鄭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鄧姓發源於今天河南鄧州,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系,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這一說法存在重大謬誤,西晉良吏鄧攸在「永嘉之亂」,沒有避居今福建寧化禾口石碧村,更談不上是鄧氏最早入閩始祖。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於山東、河北、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宋代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明代福建人鄧顯祖移居台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當代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1贊·122瀏覽2016-05-13
鄧氏起源和現況的調荃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實質內涵博大精深。在中華姓氏當中,鄧姓不屬於大姓,在全國近13億人口當中,鄧姓人群大約佔了0.54%,總人口在700萬左右,在中國姓氏當中排名第34位。 然而,鄧姓歷史淵源極為深刻,歷代名人紛至輩出,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創造了中華姓氏文化光輝燦爛的奇跡。 鄧姓最早發源於中原。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了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封到了鄧地,並建立了鄧國。 武丁的叔父本姓曼,名德陽。曼姓是少吳之子的姓氏。少吳是黃帝的兒子,東夷部落的首領,號金天氏,以鳥為圖騰。少吳有二十四個分支,主要活動在今山東境內,至今曲阜尚有一座少昊陵。少昊之子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因有功被少昊賜曼姓,一直下傳到殷商,曼姓在鄧地立國後,鄧國也被稱為鄧蔓或鄧曼。西周時期,鄧與周王室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鄧國版圖被視為周王朝的南部領土。鄧與周王室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系。到了春秋時期,鄭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周恆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鄰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鄰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鄰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並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十五年後(前688年),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明淵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他們認為,將來滅掉鄧國的必為此人,如果不果斷地殺掉他,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然而,鄧侯明淵卻說:「如果這次殺了楚文王,人們會唾棄我的,不吃我祭神所剩下的食物了。"大夫們堅持進諫道:「如果鄧國一旦被滅掉,鄧國的土地和五穀神靈都得不到祭享,鄧侯哪裡還會有祭祀餘下的東西供給賓客呢?"鄧侯明淵固執己見,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軍毫不留情地攻打鄧國。周鰲王四年(前681年),鄧國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的黎民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 鄧州有個吾離村,有座吾離冢。吾離也是鄧姓的始祖人物。他的兒子為鄧祁候。楚國滅了鄧國之後,吾離的妹妹鄧曼是楚文王的的母親,亦即為楚武王的夫人。因為西周之間存有甥舅關系,所以亡國只是更號易幟,鄧氏民眾雖然沒有遭受戰爭以及亡國劫難,但是,有的民眾卻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遷徙,擇居於華廈大地。由於他們「系承曼姓,望出南陽」,所以「南陽堂」的匾額,常常出現在全國鄧姓人家的廳堂之上。 由於鄧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黃帝軒轅氏的子姓後裔。因此,鄧姓家族屬黃帝世系。 自鄧曼受封南陽,賜鄧氏以後,分封食采,世襲侯爵。歷晁(2)-徽(3)-慶(4)-恆(5)-昆(6)-忠(7)-輝(8)-浩(9)-煦(10)-杞(11)-熹(12)-怡(13)-沛(14)-壁(15)-淳(16)-衡(17)-略(18)-宣(19)尚(20)-粹(21)-明淵,計22代,經600餘年,連續世襲侯爵,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時期。 春秋時,楚文王夫人是鄧曼子孫之裔女。鄧氏22世侯爵明淵稱文王之子為甥,楚文王三子獲悉楚將伐鄧,便向鄧侯淵明傳報,明淵不聽外甥之言,以致鄧國為楚所滅,鄧侯明淵成了亡國之君。 明淵之後的鄧氏世系遞演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監(30)-愷(31)-安(32)-襄(33)-淪(34)-銘(35)一文仲(36)一灝乎(37)一縉光(38)一成(39)一玢。從明淵痛失侯爵至玢,歷430餘年,南陽鄧氏在沉寂中復甦。從鄧史到鄧耀一連三代都為布衣。至鄧侃,時值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執政。鄧侃幾經努力,開始躋身仕途,在徐州為官。25年後,其子鄧或秉承父志,奮發向上,在周敬王時封中丞大夫。此後幾代,鄧氏族人仕途坎坷,官職不顯。直至公元前314年,鄧文仲才任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宰,並岡官調,開始播遷繁衍,從新野遷居河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鄧成任滄州刺史,其子鄧玢浩封為大夫。 漢高祖時(公元前206年)41世中書大夫鄧敏生二子,長子為通,次子為遠。鄧通,西漢蜀郡南安人,本以行船為生,人稱黃頭郎。據傳,漢文帝夜夢有黃頭郎推他上天見玉帝,然後派人找到了鄧通,兩人相見恨晚。因此,鄧通深得文帝寵幸,官至上大夫。漢文帝賜給鄧通嚴道銅山,並允許他鑄造錢幣,富堪敵國。其後百餘年,歷奎(43)-廣漢(44)-錦(45)-明。漢朝皇帝幾經換代,鄧氏族人仍有不少輔佐漢朝者。鄧廣漢,漢宣帝時為長樂府中丞大夫。鄧明,平帝時為御史大夫,時年僅l8歲。東漢開國元勛鄧禹,即是西漢末大臣鄧明的長子,南陽鄧氏第47代世祖。 河南鄧州不遠處有個地方叫新野,新野有一個漢桑城,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是鄧姓主要郡望之一。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人。如東漢房子侯鄧晨,娶劉秀的姐姐為妻;江漢的高密侯鄧禹,在劉秀的二十宿將中排在首位;蜀國的車騎將軍鄧芝,是鄧禹的後代;還有魏國的征西將軍鄧艾、漢獻帝奮威將軍高樂鄉侯鄧展,可謂是群眾璀璨,萬古流芳。 第47代世祖鄧禹(2—58),東漢新野人,字仲華。是鄧氏家族史中一面光輝燦爛的旗幟。自小聰明好學,與年長七歲的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是同窗好友。劉秀起兵反莽後,拜鄧禹為軍師。鄧禹為劉秀「延攬英雄,取信於民,立高祖之業而奪天下"。劉秀對其言聽計從,把他視為劉邦身邊的張良。劉秀於建武元年稱帝,號漢武帝。定都洛陽,統一全國,輝炳東漢。由於鄧禹功高蓋主,被迫交出兵權,回鄧尉山隱居。歷代百姓對鄧禹敬若神明。 三國時期劉備帳下的鄧芝(?-251),是鄧禹的後代,封陽武亭侯,官至車騎將軍。曹操麾下的鄧艾(197—264),封萬城亭侯,征西將軍,為一代各將,幫曹操率軍滅蜀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然而,鄧艾的功績反倒成了他遭殃的禍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偏鄧艾不知,終被司馬昭殺害於四川。 北宋時,成都有鄧綰(1028—1086)、鄧詢武父子二人。今福建客家鄧姓,湖南、江西鄧姓,均為鄧綰之後。他們都大顯身手,為國建功立業。鄧詢武為宋神宗熙寧年問進士,宋徽宗時擔任吏部侍郎,刑部尚書,恩典為宰相。 江蘇的鄧姓有位傑出的人物鄧廷楨(1775—1846),江寧人,嘉慶進士。他先後擔任過安徽巡撫,兩廣總督、閩浙總督和陝甘總督。曾與林則徐一起禁煙,整頓海防,建築炮台,在廈門擊退來犯的英艦。後來遭受投降派陷害,與林則徐同被革職並充軍伊犁。 廣東的鄧姓大多是客家人。宋末元初,鄧禹的後裔鄧向、鄧升、鄧華山、鄧綰,都是廣東南雄鄧氏開基祖。 大約在宋寧宗慶元年間(公元1195年前後),鄧姓由福建寧化遷往廣東梅縣鬆口,鄧志齋被奉為入粵始祖。他生有九子,分別取名「文、行、恭、敬、仁、義、禮、智、信。」他的子孫散居廣東蕉嶺、饒平、陸豐、惠州等地。 進入台灣的鄧姓,大多在明、清兩代。他們的祖籍在福建、廣東和江西。他們使用的堂號主要是南陽堂,也有使用安定堂、高密堂的。他們把東漢高密侯鄧禹奉為始祖。 台灣的鄧姓記載是從鄧顯祖入台開始的。鄧顯祖江西撫州宜黃人,他先到達福建,後來隨鄭成功入島,住在新化一帶,死後葬在八卦山。 鄧姓在台灣的人數,已進入一百個大姓之列。 鄧姓發展到唐宋之際,南唐後主李璟第八子李從鎰,被封為鄧王,為躲避宋太宗的詔捕,其子天和逃至江蘇,以父封鄧王為姓。因此,至今江蘇省境內的鄧姓多為李從鎰的後裔。 鄧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晉末年,始祖乃鄧攸。 鄧攸(?一326年),號伯道,東晉平陽襄陵人。現在南方客家又鄧姓,是傳自其侄鄧綏。並遷播至香港、台灣、越南等海外。而客家歷史名人鄧綰,即為鄧綏傳人。鄧綰(1028—1086年)為宋成都雙流人。為北宋官吏,進土第一。熙寧三年(1070年),通判寧州(今甘肅寧縣),時王安石變法。綰與安石政見相同,曾上時政十篇支持變法,歷任集賢閣校理、同知諫院,遷侍御史知雜事、判司農寺,協助安石推行新法。熙寧七年(1074年),續知陳州、湖州,旋遷翰林學士,官至御史中丞。熙寧九年(1076年)因在宋神宗趙頊面前進諫,被頊帝責以有失中丞直諫,故貶於虢州(今河南盧氏縣)。趙瑣崩,趙煦即位為哲宗,降召鄧綰出知州。鄧綰秉性剛烈,厭倦公牘,不願出任,假託病故,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跡於泉州仁輔試劍鄉。鄧綰的後裔主要分布在今龍岩市長汀、上杭、連城等縣,並遷播至廣東、江西等。 鄧姓是中華民族中一個偉大的氏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當中,鄧姓創造了中華姓氏光輝燦爛的文化。各地鄧姓的郡望以及堂號就是鄧姓氏族文化的歷史縮影。 鄧姓郡望主要有南陽、安定、平陽、長沙、陳郡等。 南陽郡 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宛縣,即今河南南陽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開基祖為鄧況。 安定郡 置於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治所在高平,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寧夏中衛、中寧、同心、固原等地。東漢移治臨涇縣(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西晉移治安定縣(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其開基祖為東漢武威太守鄧世龍。 平陽郡 三國魏正始八年(247年)置郡,治所在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金殿)。轄境相當於今山西霍縣以南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北魏移治於白馬城(今臨汾市)。開基祖為西晉鄧攸。 長沙郡 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縣(今湖南長沙市),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改為國。東漢復郡。轄境相當於今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江北地區。其開基祖為東晉荊州刺吏鄧祭。 陳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章和二年(88年)改陳國,獻帝時改為陳郡。三國魏改為陳國,後復為郡。西晉初廢,惠帝時復置。轄境相當於今河南淮陽、太康、西華、鹿邑、柘城等地。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與郡望相關聯的堂號,堂聯,也具有氏族極強的特徵。無論何時何地,人們一看堂號和堂聯就能知道此家族姓什麼,祖籍何處及其他族姓特徵。 鄧姓堂號有南陽堂、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守藝堂、執藝堂、平壽堂、謙恕堂、遺經堂、三登堂、萃渙堂、承啟堂、十賢堂、敦本堂、嗣藻堂、錦文堂、杖策堂、兩秀堂、集文堂、雍睦堂、報本堂、敦睦堂、繼述堂、世德堂、崇孝堂、積善堂、繩武堂、孝思堂等。 因鄧姓源於南陽,且東漢南陽鄧氏世代顯貴,鄧姓便以「南陽堂」為堂號。鄧禹在劉秀統一過程中功勞巨大,被封高密侯。永平中,畫中興功臣28人圖象於雲台之上,有二十八宿之稱,而鄧禹位居諸將之首,在二十八宿中為第一宿。 鄧姓的通用堂聯是: 東漢家聲遠,南陽世澤長. (望採納,謝謝)
10贊·339瀏覽
歷史上鄧姓的名人有哪些?
鄧姓的始祖,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曼氏,是我國最早的少數原始姓氏之一。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
19贊·436瀏覽2019-11-12
歷史上鄧姓的名人快快快!
望採納 鄧世昌:廣東省番禺人,海軍名將,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在黃海海戰中,雖彈盡艦傷,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敵艦吉野,不幸被魚雷擊中,與全艦官兵250人壯烈犧牲。 鄧石如:清代傑出書法家、篆刻家,其書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陳規,自開面目,世稱"鄧派",也稱"皖派"。 鄧禹:東漢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鄧芝:蜀漢官拜大將軍20餘年,曾於劉備死後奉使入吳,說服吳蜀結好共抗曹魏。 鄧 牧: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圖志》行世。 鄧子龍:豐城(今屬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鄧析:春秋戰國時鄭國大夫,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刑名家、法家先驅。他創辦私學,以所作《竹刑》(一部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並且是"名辯學"的倡始者。 鄧 通:蜀郡南安(今屬四川省)人,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鄧 禹:南陽(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名將,跟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天下平定,功勛顯赫,封高密侯。後繪圖雲台,居二十八將之首,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鄧 艾: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名將,官任鎮西大將,率軍滅蜀漢,為鄧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鄧 芝:河南省新野人,鄧禹的後裔。三國時蜀國名將。他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歷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 鄧 攸:平陽(今山西省襄汾)人,東晉晉元帝時南遷前後聲譽卓著的名臣。 鄧 韍:字文度,號梓堂,江蘇省常熟人,明代學者,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鄧 發:廣東省雲浮市(今雲城區)附城鄉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廣州、香港等地謀生。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並當選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國發黨廣東省黨部北伐青年工作隊隊長。協助陳延年、鄧中夏、蘇兆征等組織宣傳隊、運輸隊和救護隊,且隨北伐軍出征中原。廣州起義失敗後轉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經過長期革命斗爭鍛煉,鄧發已成為中國工運領袖之一。1931年夏,鄧發任中央局委員、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保衛局局長,並參加了舉世矚目之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結束後,在陝北任糧食部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八路軍新疆辦事處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黨校校長。1946年4月8日,鄧發、王若飛、秦邦憲、葉挺等同志在重慶乘飛機返延安途中,在晉西北興縣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難。 鄧廷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清代名將,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曾率軍阻擊英艦於廈門,後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一同被充軍伊犁,三年後被重新起用,著有《雙硯齋詩鈔》。 鄧中夏:湖南省宜章縣人,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曾領導長辛店鐵路工人、開灤煤礦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罷工,1933年被捕

10. 中國哪年加入WTO

國自1986年7月10日申請恢復其CATT創始締約國地位並開始談判,經過十五年的努力,終於於2001年11月10日晚6時38分(卡達首都多哈當地時間),由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審議通過加入WTO。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WTO的第143名成員,此前香港與澳門做為獨立關稅區已是其成員,此後台灣也做為獨立關稅區加入,中國至此在WTO奇跡般地以一國佔有四個成員的位置,也即「一國四席」。

拓展資料:

世界貿易組織(英語: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中文簡稱是世貿組織,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擁有164個成員,成員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8%,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 WTO

熱點內容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