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宮偉力律師

宮偉力律師

發布時間: 2022-09-05 23:47:39

㈠ 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法律精神之間存在何種關系

一,鞏固權力還是制約權力--中西方政治監督目標之比較

從政治學角度來看,權力是腐敗孽生的溫床,腐敗寄生於權力,無權力則腐敗無從談起。阿克頓勛爵有一句至理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可謂是權力與腐敗關系的最好描述。孟德斯鳩則以他天才的"本質的直觀"一針見血的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這一理念集中反映了西方政治文化對國家權力的懷疑態度,也由此引發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如何使權力不致濫用和產生腐敗?

其實,在這些論斷和命題的背後,存在著一個預設的前提:即運用權力必須防止濫用和腐敗。為什麼運用權力一定要防止濫用和腐敗?擁有權力者濫用權力,可以為所欲為,從他個人而言,不是一件很幸福很自由很快樂的事情么,何必要作繭自縛呢?

同樣的一件事情,出發點也是不一樣的。在古老的中華帝國時代,政治就是奪取、運用和鞏固專制權力,維系皇帝的"家天下"統治。但偌大的中華版圖,僅靠皇帝一人是無法把家天下的統治意志貫徹到全國的,於是設立官制,給一些人共享不同許可權的權力和利益,讓他們幫助維系"家天下"的局面,權力就不再是皇帝一人獨掌了。

擁有了權力因而在中華帝國稱為官員的人,一旦濫用權力壓榨百姓,由於他的官員身份是代表著皇帝意志和利益的符號,其行為就會被草根百姓所憤恨和唾棄,官民矛盾激化,激起民變,皇帝就做不成了,江山就會易姓,成為另一個人的"家天下";也可能出現官員徇私舞弊,玩弄權術,培植黨羽,羅織同上同下的死黨派系的力量,直接威脅和挑戰皇權。

所以聰明的中華皇帝們"懼宰官之不修,立監牧以董之;畏監督之容曲,設司察以糾之",建立起一套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監察系統,以實現對全國文武官吏乃至人民的全面監視。作為中華專制制度思想集大成者的韓非子,他站在中國同時代所有政治思想家的最高點,提出君主掌握法權,君主忠實的執行法權,君權和法權統一的原則。在他看來,只要君王是法權的忠實執行者,那麼這種政治制度就可以避免權力濫用。另一方面,權力的高度集中,使他敏銳的覺察到君主專制政治形式在對付官員和下層的管理上存在著先天的不足,於是又為君王想出一整套"權術"的辦法來彌補。所以說專制社會也對腐敗問題深惡痛絕,堅決要鏟除的。

西方的出發點則不同。基督教認為:人都是有原罪的,即使貴為帝王,也與普通人一樣並非人間神明,也不是完善的聖人。"原罪說"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在天國偷吃了禁果而闖下了彌天大禍,犯下了人類最初的罪行--原罪。從此人類失去了上帝的恩寵,靈魂死了,身體不受靈魂的支配而受貪欲的支配。因此,人類就喪失了達到最高的善的能力,並且連普通的天賦也隨之腐化,產生了犯罪的強烈傾向。處在這樣墮落處境中,人類雖然能以機警、公正、勇毅、自製四種美德來實現自己的一些世俗理想,得到一時的尊榮快樂,但並不足以使人在心靈上看見上帝。也就是說,由於人類的始祖的"原罪",人類的後世子孫降生人世開始,就背負著祖先的這種"原罪"。人性中邪惡的部分時時會戰勝原來自然狀態中人性善良的部分,使人具有無法阻遏的犯罪傾向。基督教的原罪說給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人們常說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

既然人類的本性中有貪婪的"基因",那麼,權力成為人類貪婪的對象--權力欲的產生就很自然,原罪說對人類"人性原罪"的預設必然會導致"權力原罪"。政治過程就是運用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過程。因而,從"人性原罪"和"權力原罪"合乎邏輯的推演出"政治原罪"。

可見,從神學世界觀看,從"人性原罪"、"權力原罪"到"政治原罪",是人在社會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在人性的支配下必然導致的"三部曲"(貪欲、權力和政治權力欲)。人靠本性無法加以避免。要杜絕或消弱政治原罪,其根本辦法只有在外在於人性的政治體制中去尋找,通過權力監督機制來設定和控制權力行使的"界限"。因此,權力監督成為克服人性弱點的必要工具和方法。由此從基督教信仰產生了人民控制政府的願望和要求。

基督教的教義使人們對政府持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無法接受與他們同樣具有原罪的世俗統治者決定他們最珍重的信仰問題。因此中世紀的神學迷霧逐漸消退之後,人們寧願將原來由教會控制的領域變成自己個人自由的領域,變成個人的權利。這一思想的邏輯發展結果必然是個人超越國家的自由主義深入人心。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憲法的制訂者說:"政府本身不是對人性的最大侮辱,又是什麼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內在的控制了。" 這就是說:人註定是有缺陷的,當然不能避免它犯錯,所以才有政府承擔起約束人性的管理責任的必要;另一方面,只要是人組成的政府,就不能給它完全的依賴,就應該對其實行監督和控制。這正是近代民主監督思想的基本前提和依據。

[NextPage]

二,防範牽制還是分權制衡--中西方政治監督實踐之比較

中國古代社會,在專制王權的統一控制下,由各級政府分別主管各方面的政務。為了使其得以長期延續,統治者非常講究"以內馭外","以小馭大","內外相維,犬牙交錯",有意造成架床壘屋,以便加以防範和牽制,結果造成管官的人多,管事的人少,形成龐大的行政網路。在這個網路中,人治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從歷史上看,皇帝常常使用疑詔詭使、倒言反是等權術,在監察工作上主要採用連坐告密、遣吏巡行、牽制監督、特別偵緝、密奏傳呈、檢核簿冊、舉動案章等方式。隋唐五代宋時期在前代的基礎上,又試圖使這些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輪番使用。有時還採用過一些極端的措施,諸如不擇手段地獎勵告密,吸收一些流氓惡棍參與監察工作,製造人人自危的恐怖氣氛,藉助監察名義打擊各種被指稱為異己的人員等等,甚至對於監察人員也進行特殊的監察。武則天篡廟稱帝,自知反對勢力遍布朝野,竟專門設置知匭使,負責掌管延恩、招諫、伸冤、通玄四匭,以受天下密奏,"盛開告密之門,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驛馬,供五品食,使詣行在。雖農夫樵人,皆得召見,廩於客館,所言或稱旨,則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於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割據在四川一隅的王蜀,也設尋事團,亦名中團,"所管中團百餘人,每人各養私名十餘輩,或聚或散,人莫能別,呼之曰狗。至於深坊僻巷,馬醫酒保,乞丐佣作,及販賣童兒輩,並是其狗。民間有偶語者,宮中罔不知。又有散在州郡及勛貴家,當皰看廄,御車執樂者,皆是其狗。公私動靜,無不立達。"宋代不但加強了對各級官吏的監察,還加強了對監察人員的監察。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在尚書都省設置御史房,"主行彈糾御史案察失職",使監察官也要受到專門部門的監察。

所有這些,無非都是為了使皇帝獨掌監察大權並充分運用之,使各類官吏,包括監察人員在內,都要受到來自皇權的嚴密約束,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西方社會則是試圖通過政治權力內部"分立"、"分工"來達到權力的均衡,以防止權力專制和腐敗。托克維爾認為,分權的"純粹學說"也許可以這樣表述:為了政治自由的建立和維護,關鍵是將政府劃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或三部分。三個部門中的每一個部門都一定要限於行使自己的職能,不允許侵蝕其他部門的職能。進而組成這三個政府機構的人員一定要保持分離和不同,不允許任何個人同時是一個以上部門的成員。這樣一來,每個部門對其他部門都是一個制約,沒有任何一群人將能控制國家的全部機器。基於對分權的上述理解,維爾進一步指出分權學說包含四個要素:第一是信奉"政治自由",或排除"專斷權力"。第二是政府具有三種具體的"職能"。第三個是他稱之為"人員分離"。分權學說的最後一個因素是這樣的觀點:如果遵循關於機構、職能和人員分工或分立的建議,那麼政府的每個部門都將成為對其他部門行使專斷權力的制約,以及因為只限於行使自身的職能、政府各部門便無法對其他部門行使不當的控制或影響。

日本清官教授曾對三權分立理論做出這樣的評論:(1)三權分立是為了自由而限制權力的最好的原理,是自由主義的政治組織原理;(2)三權分立不是積極增進效率的原理,而是消極的防止濫用權力的原理,就是說它的目的不是為了避免權力之間的摩擦,而是想通過不可避免的摩擦,把國民從專制下解脫出來;(3)三權分立是以對國家權力及行使權力的個人持懷疑的、不信人的、猜疑的態度為出發點的;(4)三權分立具有中立和調和的性質。就是說,它反對任何權力處於絕對的優越地位。它既要抑止執行方面的強權,也要抑止立法方面的強權。

[NextPage]

三,結論:現代國家政治監督制度必須貫徹法治和憲政

政治監督理論既是近代西方國家民主政體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傳統社會鞏固皇權專制的權術設計和制度安排。西方的政治監督理論不僅能有效防止腐敗和權力濫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國家出現專制權力,而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監督理論,既不能有效遏制腐敗,也不能防止專制,甚至可以說行使專制權力是它的政治監督的目的。

然而人類社會之所以不斷進步,人類政治文明不斷提高,並非是人的一廂情願的事情,在這些人為的制度設計背後,潛藏著社會規律運動的偉力。俯瞰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史,歷代王朝最終莫不以血腥的暴力革命方式告終,一亂一治,分合相依,始終跳不出這個怪圈。作為中國幾千年政治制度思想的幕後總設計者韓非子,他的理論思想深度足可以和盧梭相媲美了,可惜政治環境和歷史的局限,他沒有為限制君權做出政治制度上的設計,於是,君主集大權於一身,可以為所欲為,成為最大的犯罪頭頭,韓非子的思想作繭自縛,成了幾千年君主專制和玩弄權術草菅人命的惡君王的幫凶,政治監督制度也成了維護皇權的工具,使芸芸眾生拜倒在皇帝一人腳下,活在坐穩了奴隸和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黑暗時代,實在令人嘆息和同情。

時光的車輪已經帶領我們走入了二十一世紀。西方先進的政治文明已經昭示我們:任何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免於專制的處境,而不論掌權者在行使專制權力時的動機多麼高尚,只要有政府行為的地方,就有可能產生專制的決定。不僅專制獨裁者的權力不例外,以民主的方式產生的權力也不例外。現代的政治文明要求政府的權力嚴格的受到
法律的限制,要求政府的行為不得違反法治所認可的價值前提。而法治最好的制度安排則是國家權力的分立和制衡,以分權作為核心特徵的憲政是現代國家最好的制度設計。憲政的本質在於用憲法和法律規定並保障人民的自由與權利,劃定並限制政府權力和行動的范圍,並提供相關的制度設施。根據這一準繩,凡是憲法不保障民權與自由的政府不是憲政;凡是憲法無法對政府越權進行有效限制的政府,也不是憲政。

還是記住美國國父的話吧:"政府本身不是對人性的最大侮辱,又是什麼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內在的控制了。"

這也許是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監督制度最好的諷刺和現代政治監督制度最好的描述了.....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三、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參考歷史千年)

㈡ 黃亮是什麼朝代的

郵箱 留言
論壇 注冊

本頁位置: 光明網首頁 -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製作日期: 2006年1月1日 來源: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家——黃亮
(1906—1975)
陳育新

--------------------------------------------------------------------------------

黃亮,植物病理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他在甘薯瘟病研究上發現一種新的病原菌,並對甘薯病的防治做出了貢獻;他對果樹病害的研究造詣較深,對廣西
柑桔類生產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他編寫的《廣西農作物病蟲害名錄》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黃亮,原名黃曉仁,1906年4月18日生於廣東省梅縣。1924年夏,梅州中學畢業考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29年大學畢業後隨即留校,先後任植物系病理組助教、講師。在此期間,他一邊努力完成教學任務,一邊積極開展植物病理學的研究,完成《中國結球白菜及其他蔬菜軟腐病初步研究》和《洋扁豆炭疽病研究》兩篇論文。

1935年秋,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資助,黃亮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院植物病毒系攻讀研究生,並兼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國外研究員,從事柑桔類病害和植物病理的研究。1937年夏,獲得碩士學位。隨後,(1937—1939年),經導師史德尼(Staene)教授的推薦,考取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植物病理系博士研究生,並兼任植物病理系研究助教;並完成《幾種化學葯液對柑桔類青黴病及綠霉病孢子的影響》研究,而獲得植物病理博士學位。

1939年黃亮回國,受聘於廣西農事場任技正,兼廣西大學農學院教授。1942年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聘他為廣西省推廣繁殖站技術專員。1944年日寇入侵廣西,桂林、柳州相繼淪陷,黃亮轉入廣西大學任教,並隨校西遷貴州省榕江縣。抗戰勝利後,又隨校遷回柳州鷓鴣江,隨後調桂林雁山廣西大學農學院分部,擔任病蟲害系主任、教授,兼廣西桐油研究所主任研究員。1952年院系調整,廣西農學院成立,黃亮擔任廣西農學院教務長兼教授。1956年後辭卸教務長職務,任植物保護系主任、院務委員會委員,專注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黃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學術統一工作委員會植物病理組委員,中國科學院、農業部植物病理學工作委員,廣西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廣西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等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果樹病害防治研究上的貢獻

黃亮早期在蔬菜和糧食作物病害防治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曾發表論文10餘篇,對推動當地農業生產發展做出了貢獻。1935年後,對柑桔類病害的研究較多。1937年完成《幾種化學葯液對柑桔類青黴病及綠霉病孢子的影響》論文,並發表在《美國植物病理學》雜志上。在任廣西省推廣繁殖站技術專員期間,對廣西柑桔類產區進行了廣泛調研,查清了當地主要病害並提出了防治措施,這對當時我國南方各省的柑桔類種植業的防病治病起到了良好作用,推動了該地區柑桔類生產的發展。1949年黃亮針對柑桔類潰瘍病,進行了多種葯物防治試驗,篩選出了一些有效農葯種類及其使用方法。這項工作在當時來講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其論文被《美國植物病理學》雜志刊載。

廣西沙田柚是我國重要特產,每年產量甚多,長期因貯藏不當損失慘重。黃亮回國後,就投入到沙田柚貯藏病害的研究。發表《沙田柚貯藏病害防治試驗》論文數篇,對解決貯藏病害作出了重要貢獻。

對甘薯瘟研究的貢獻

他在科學研究工作中,表現了頑強的意志和刻苦鑽研精神。1953年,他接受廣西農業廳的委託,開展對廣西甘薯瘟病進行研究。在既無文獻、又無資料的情況下,黃亮帶領研究人員深入廣西紅薯主要產地,對疫區進行現場調查研究,走訪老農、採集大量研究標本,取得了第一手材料,走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為了鑒定甘薯瘟病的病原,他和研究中心組先後經過1335次分離培養和570次接種試驗,才獲得圓滿成功。發現甘薯瘟病有兩種病原細菌,其中一種在國內外文獻上都沒有作過報導。這一發現,在植物病理學研究上有一定的意義和影響。1956年,黃亮又帶領研究小組開展大田防治試驗研究工作,先後選育出了三個抗病豐產的甘薯品種。其中「桂農一號」品種具有高抗病、品質好的特點,其產量比當地推廣品種高2—3倍,受到群眾歡迎,很快在桂南各縣廣泛推廣,在生產上發揮了較大的作用。1958年,他深入廣西岑溪縣開辦群眾性防颱甘薯瘟病培訓班,推廣甘薯瘟病防治措施,並協助該縣實現了無甘薯瘟病縣。

1960年,黃亮還參加廣西首次農作物病蟲害普查工作,親自主持廣西農作物病害鑒定及名錄編寫工作。最後編輯成《廣西農作物病蟲害名錄》,並於1964年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頗受國內外同行好評。

誨人不倦,為人師表

黃亮的一生,在學習、教學和科研上,深受國內外知名植病學家史德尼、戴芳瀾等人的影響,他嚴以律己,工作嚴謹,誨人不倦,無私奉獻。在教學工作中,他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盡管他任教已30多年,但他每逢授課總要事前認真備課。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他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使生產實際和科研成果能與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當領導和同事們關照他要注意身體,他總是說:「為了培養人材,發展祖國植物事業,要做出新成績,就要拚命干。」他對部分深奧難懂的教學內容,還利用直觀教材或現場教學,使學生較容易地掌握了授課內容。他總是千方百計,使講課內容做到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使學生廣泛地、牢固地掌握植物病理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

他在晚年的教學活動中,不顧年事已高和身體有病,仍經常深入課堂、學生宿舍輔導答疑,使學生能真正學到所學知識。他還樂於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完成額外的教學任務。

黃亮非常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在他的耐心指導和熱情幫助下,不少青年教師都很快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

黃亮的認真負責、嚴謹治學的精神,深受同事的敬佩、學生的愛戴。他為人忠厚老實,作風正派,對人友善,為人師表。他在教學中,鞠躬盡瘁,為廣西培養了大批有成就的建設人材。

黃亮在科學研究上一絲不苟,高度負責,大膽突破難關,克服困難,奪得成功。由於他的學識淵博,學術造詣深厚,因此,他的研究課題范圍廣泛,且有較高的深度。他不斷地把科學研究課題推向新的領域,取得累累成果,他自己常以「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作為自己的座佑銘。

黃亮已於1975年8月16日因病逝世。但願他在廣西開創的植物保護事業能根深葉茂,繼往開來,不斷前進。

(作者:陳育新)

簡歷

1906年4月18日 出生於廣東梅縣。

1924—1929年 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

1929—1935年 任金陵大學助教、講師。

1935—1937年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兼任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國外研究員。

1937—1939年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博士學位兼任植物病理系研究助教。

1939—1942年 任廣西農事試驗場技正兼廣西大學農學院教授。

1942—1944年 任廣西省推廣繁殖站技術專員。

1944—1952年 廣西大學農學院教授兼任廣西桐油研究所主任研究員。

1952—1956年 任廣西農學院教務長兼教授。

1956—1975年 任廣西農學院植物保護系主任、教授、院務委員會委員。

1975年8月16日 於南寧病故。

主要論著

1 黃亮.植物病害防治原理(教學講義).廣西農學院印,1941—1951.

2 黃亮.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講義).廣西農學院印1945—1951.

3 黃亮.植物病理通論(農學專業用教學講義).廣西農學院出版(上、下冊),1955—1956.

4 黃亮.普通植物病理學(植物保護專業用教學講義).廣西農學院出版(上、下冊),1963—1965.

5 黃亮等.小麥稈黑粉病防除試驗.南京農業,1932(2):401—411.

6 黃亮等.小麥品種稈黑粉病抵抗性之試驗(一).南京大學農學院雜志,193(9).

7 黃亮等.小麥品種稈黑粉病抵抗性之試驗(二).農業科學,1934(1):79—82.

8 黃亮等.大麥品種堅黑粉病抵抗性之試驗(一).農業科學,1934(1):83—90.

9 黃亮等.粟粒黑粉病種子消毒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934(122):1—18.

10 黃亮.中國結球白菜及其他蔬菜軟腐病初步研究.南京大學農林學院雜志,1935(33).

11 黃亮.洋扁豆炭疽病之研究.南京大學農林學院雜志,1935(39).

12 黃亮等.外國大麥品種條紋病抗病性之試驗.南京大學農學院雜志,1935(11).

13 黃亮等.小麥品種稈黑粉病抵抗性之試驗(三).中國植物學會雜志,1936年(2):111—114.

14 黃亮等.小麥稈黑粉病之生理小種.1936年七科學團體聯合年會論文摘要.

15 黃亮等.大麥條紋病抵抗性試驗.昆蟲與植病4(35):686—690.

16 黃亮.幾種化學葯液對柑桔類青黴病及綠霉病孢子的影響.美國植物病理學雜志,1938.

17 黃亮.番茄潰瘍病之傳染研究.廣西農業,1(4):214—220.

18 黃亮.柑桔類之潰瘍病.廣西農業,2(5):385—393.

19 黃亮等.沙田柚貯藏病害防治試驗(一).廣西農業,2(2):109—125.

20 黃亮等.沙田柚貯藏病害防治試驗(二).廣西農業,3(2):97—115.

21 黃亮等.沙田柚貯藏病害防治試驗(三).廣西農業,3(5):283—309.

22 黃亮.廣西柑桔類之病害.廣西農業,4(1):27—61.

23 黃亮等.沙塘空中病菌孢子之觀察.廣西農業,4(5):259—261.

24 黃亮.柑桔類潰瘍病之葯液防治試驗.美國植物病理學雜志,1949.

25 黃亮.甘薯瘟研究的初步報告.植物病理學報,1956,2(2):97—113.

26 黃亮等.甘薯瘟病原細菌的比較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62,1(2):75-84.

--------------------------------------------------------------------------------

購書聯系辦法

單 位:科技專家出版基金委員會科技人物研究所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6號465室
郵政編碼:100045
電 話:(010)68598465
聯 系 人:高卓

[列印] [關閉] [ 文章評論 ]

全文檢索

搜索引擎

舊報查詢

本周調查
青少年網癮問題日益嚴重,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光明網現展開網癮問題專項調查,歡迎廣大網友積極參加。
請問您認為,網癮現象以後會越來越嚴重,還是越來越輕?
越來越重
越來越輕
說不清

查看文章評論

匿名發表 您在以匿名發表時可以輸入昵稱
如果您是本站注冊用戶請將此復選框鉤掉,並在下面輸入有效的用戶名密碼。
昵稱
密碼

新聞網站 | 天氣在線 | 電視節目 | 廣告報價 | 網站介紹 | 編輯信箱 | 投稿信箱
文化部 | 教育部 | 科技部 | 衛生部 | 中科院 | 社科院 | 圖書館 | 大學 | 科研院所 | 醫院

報業集團主辦 地址:北京市崇文區珠市口東大街5號
郵編:100062 電話:010-67078856

網管信箱 本站聲明 光明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京ICP證010288號
總監制:張碧涌 法律顧問:宮偉力 赫英強 律師

㈢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及藝術特色是什麼

1848年—1870年是現實主義大放光彩的時代。宗教對於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無能為力和科學技術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使人們對進步充滿深刻的信念,渴望在藝術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時代。1848年的一代畫家也都具有求新的要求和直接觀察的興趣,熱愛即刻可及的現實,庫爾貝(Courbet,1819—1877)是他們最好的代表。他在1855年送交世界美展的1l件作品中,最重要的兩幅《奧爾南的葬禮》和《畫室》落選,於是,他撤回全部作品,自租場地舉行(現實主義一庫爾貝40件作品展》,並且宣布:「我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如實地表現我所生活的時代的風俗和思想面貌。」《畫室》是庫爾貝生活環境的集中反映,畫中有他最好的朋友一為現實主義而戰的評論家和畫家,有各種年齡的模特兒,有象徵人民的罷工工人和愛爾蘭婦女,還有一個正在聚精會神地觀看畫家創作風景的小孩。這些毫不相乾的人物被安排在一個畫面之中,沒有任何做作之處地概括出該畫副標題所示:我的10年生活。《奧爾南的葬禮》堪稱繪畫中的「人間喜劇」,掘墓工、死者的親朋好友、維持治安者、法官、公證人、教士、市長都得到人木三分的表現。雖然除個別人之外,他們都是例行公事,表示哀悼,無任何其他表情、動作,構圖又基本上是在一條直線上安排這些著黑衣者,庫爾貝卻能把畫面組織得引人入勝,而且對各個人物心理都有頗具匠心的考慮,把它們的奸詐、貪婪、虛偽毫不留情地揭示出來。源於生活的這種真實美既摧毀了新古典主義的理想美,也摧毀了浪漫主義的誇張美,代表了個體主義的時代精神。

庫爾貝是位畫路極其寬廣、手法極為多樣的大師,不管對象是風景、靜物,還是肖像、動物,也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能盡微致廣,達到畫品淵懿、精卓宏麗的崇高境界。怡然自得的《塞納河畔少女》,滿腔悲憤的《石工》,一掃積郁的《埃特爾塔懸崖雨後》,靜謐幽深的《鹿之小憩》,無不氣魄雄偉,刻畫精到,使後世畫家大受裨益。

19世紀30~70年代,楓丹白露森林的小鎮巴比松吸引了許多畫家,他們在那裡聚會和出遊作畫,既得見原始荒涼的自然風貌,感受到逃離鬧市的愜意,又與不遠的巴黎保持著接觸,了解世界美術的動向。面對法國大地所作的寫生從此更徹底地驅逐了義大利風景,這就是影響巨大的巴比松畫派。其主將盧梭(Rousseau,1812—1867)畫風沉鬱渾穆,尤擅描繪樹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澤的深邃。《森林出口》、《陽光下的橡樹》繪出蜿蜒扭曲、疤痕累累的虯枝,遮天蔽日的密葉,遭雷擊斷的老乾,形象的豐富含情令人嘆為觀止。《橡樹林》出色地刻畫了陽光下的草地和在濃重樹影中嚼草飲水的牛群,生趣盎然,美不勝收。他對於空氣感和光的探索,對同一景緻在不同時刻的氣氛變化所作的研究,更為印象派的出現開辟了道路。當然,對印象派影響最大的巴比松畫家首先還是外光派巨子杜比尼(Daubigny,1817—1878)。他的《春天》、《六月的原野》以分離、復加的大筆觸抒寫陽光明媚、春風拂煦的景色。逐漸地,水成為他畫中的靈魂,「博丹」號畫舟載著他沿塞納河和瓦茨河,去捕捉天光雲影,暮色晨曦。《維埃爾威爾的黃昏》、《瓦茨河上的落日》、《奧伯特沃茲的水閘》即奇變瑰麗的水天取代了透明的山嶺,贏得「畫水的貝多芬」的美譽。使莫奈發出贊嘆的《維埃爾威爾》是現場寫生,畫家用木樁把畫布固定在露天,長時間地等待著大塊雲朵被風捲去的時刻。在大風颳起之時,他記下倏忽瞬息的妙境,不拘細節,昂揚激越,厚厚的畫面好似在動盪不已。

巴比松畫家的風格和自然景物一樣豐富。迪普雷(Dupro,1811—1889)喜愛用厚稠的顏色,把光積聚在畫面中心,電閃雷鳴。暴雨乍收時的樹林是他最擅長的主題。迪阿茲(Diaz,1807—1876)以晦明變幻的沼澤樹叢為特色,從縫隙中射人的強光把濕潤的草、磷峋的樹皮、堆積的枯枝敗葉照得如火燃燒。特洛容(Troyon,1810—1865)則長於用逆光表現林中歸來的牧群,《牛欄》、《牛群》中那曠遠的地平線和恬靜的鄉村情調引入遐思和神往。

有些評論把柯羅(Corot,1796—1875)列人巴比松七星,那是因為他時常住在楓丹白露森林,同摯友杜比尼一起作畫的緣故。盡管每年都到外國和法國各地寫生,他卻始終迷戀著最早給他深刻印象的這片森林。柯羅一生未婚,家境富裕,但很晚才得以獻身他所酷愛的繪畫,因此,他對作品不斷增長的商業價值絲毫不感興趣。他不慕時尚,不求名利,忠實於自己的眼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抒情詩一樣的藝術。《蒙特之橋》一反傳統的細微刻畫,只用連續不斷的橋孔和參差的樹干交織成令人回味的節奏,寧靜水面上盪舟者的紅帽給幽深的空間增添了無限生機,好似奏嗚曲的強音。《孟特芳丹的回憶》則更像一首夢幻曲,婀娜多姿的巨樹舒展開臂膀,帶著朦朧的樹冠,伸向天穹。湖泊、草地都被蒙上了一層輕紗,暗部突破了傳統的瀝青色,發出神秘而透明的紫灰振響。柯羅曾把自己的畫分為兩類,一類是送往沙龍展出並獲得巨大聲譽的作品,如《林中仙女之舞》;一類是不出示於人的悅己之作,如《納爾尼橋》、《羅馬競技場》、《陶韋大街》、《夏特大教堂》、《海邊的帆船》。它們雖是小幅,卻逸筆縱橫,言簡意賅,色彩的明亮單純和陽光的效果都不讓後來的印象派。柯羅作畫不選地方,常常坐在大路的正中寫生。越是平凡的景緻,越能使他施展才能。即使面對最繁瑣的風景,他也能從容不迫地簡化和提煉,發掘出和固定下它的隱艷馥郁。柯羅卓絕千古的風景有時使人忘記了他同時也是肖像畫大師,他的(藍衣女人》、《帶珍珠的少女》、《梳妝》都以毫無雕琢的美和更現代的筆法,代表著該世紀藝術的精華。

米勒(Millet,1814—1875)出身農民家庭,雖然在巴黎已經以畫裸女聞名,但巴比松的田間勞動者使他看到自己多年夢想的升華。於是,他攜全家來到這里定居,使一幅幅平凡的農村生活場面放出奇光異彩。1848年,《簸谷者》作為他一系列作品的第一幅,在沙龍展出,立即引起轟動。它實現了許多畫家長期的求索,也被憎恨這種藝術的人說成是「誇大事實」。《扶鋤者》是位從清晨起便在貧瘠土地上奮力勞作的農民,他想直直腰,喘息一下。從他扶著鋤柄的雙臂,臉上的汗水和張開的嘴,可以看到他疲勞的程度。有的評論指責這種充滿同情的真實描繪「不是繪畫,而是宣言」。對此,米勒氣憤地寫道:「這么說,連我們看到憑額上汗水養活自己的人時就會產生的想法都不允許有了!」事實上,米勒藝術的深刻社會意義恰恰在於史詩所不能達到的質朴平凡。就以《拾穗者》為例,三位穿著粗布衫裙和沉重木鞋的農婦費力地彎著腰,在收割過的田裡尋找遺落的一點點麥穗。畫家沒有作任何美化,我們甚至看不清她們垂向地面的臉,但是,勞動的神聖,要土地獻出糧食的精神,已是對勞動者最好的頌歌。正是由於它使公眾首次驚奇地發現平凡勞動的偉大,所以才「在拾穗者背後的地平線上,似乎有造反的長矛和1793年的斷頭台」。米勒一般採用橫的構圖,讓紀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現在森林盡頭的曠野上,《牧羊女》就是這種構圖的典型。在大批農民擁人工業化城市之時,一位終日與羊為伍的姑娘像雕像一樣默默地站著,她那迷茫的目光是在憧憬,還是在悵惘?遙遠的地平線,明朗的天邊,把她的希望和我們的思想一起帶向了遠方。現已證明,米勒的《晚鍾》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藝術作品。在蒼茫暮色中,隨著遠方教堂的鍾聲垂首祈禱的農民夫婦引起過人們多少感觸和聯想!他們是在慶賀嬰兒的誕生?祝願婚姻的幸福?還是為死去的親人默哀?或者是否可以說,那裊裊不絕的餘音包含了整個社會和人生?

米勒晚年得到官方違心的承認,境況的改善使他有可能運用各種技法和材料,並創作傑出的風景畫:雲濤洶涌的《起風》,隱秘寂靜的《月下羊圈》,氣象萬千的《四季》。現存盧浮宮的《春》描繪雨後的彩虹與怒放的野花,尤其清音遐發,不同凡響。

正如米勒是謳歌農村生活的大師,杜米埃(Daumier,1808—1879)則是反映城市生活的巨匠。他以漫畫開始藝術生涯,諷刺國王路易·菲利浦侵吞民脂民膏的作品《高康大》使他遭到6個月的監禁,但是,經過迫害的畫筆反而愈加犀利,拿破崙三世皇帝和梯也爾又相繼成為它辛辣嘲諷的對象。《1834年4月15日的特朗斯諾南街》、《立法肚子》的正義與幽默使他大名遠揚。從1835年起,他轉向石版畫,在取消了新聞自由的情況下,把可笑的資產者。銀行家、法官、市儈放入畫面,時而也和下層市民開開玩笑。盡管他從事油畫的願望最終服從了更自由、敏捷的版畫創作,但他仍然留下了近300幅詼諧、簡潔的油畫。《寬恕》以一位振振有詞的律師作為主體,同掩面而泣的婦女、無動於衷的法官、憲兵形成鮮明對比,佔了背景大半的基督受難像絕妙地點出了「寬厚仁慈」的虛偽。藝術愛好者是杜米埃最喜愛的主題之一,嗜畫成癖的收藏家,自命不凡的畫家、雕塑家,虛張聲勢的街頭歌唱家是那樣令人開心和同情。在創作中,杜米埃從來都毫不遲疑地略去與主題沒有直接關系的一切。《三等車廂》僅勾出人物的大輪廓,在暗部略施薄色,連放稿留下的方格都未蓋上,旦已經足以讓我們看到該時代的生活節奏和中下層人民的所思所想。《唐·吉訶德》更是只用富有雕塑感的寥寥數筆,繪出一個瘦骨伶仃的身影,連五官都省略掉了,但卻使這位令人憐憫的英雄呼之欲出。這種純然獨創的「寫意」對後世的藝術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世紀的法國雕塑在這里很值得提一提。這時,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對於拓寬雕塑的領域,改變藝術氛圍起了重要作用。雕塑作品的主要需求者由少數的貴族變為大量的個體資產者和公眾協會。在1825年左右,法國各大城市的種種協會發起和組織為名人立像已成為風氣,市長、尊貴的公證人、著名的醫生、卓越的作家和畫家的石雕或銅雕像矗立於公眾場所,即便是最邊遠偏僻的小鎮,都可以見到幾尊雕像。與此同時,雕塑學校也在各地紛紛建立,以適應這一空前需要。蓬勃發展的形勢和藝術趣味的演變還直接反映到與雕塑關系極為密切的工藝美術上,如陶瓷、蠟台、鍾表、傢具的造型裝飾。自然的抒情中和了古典的嚴謹,迎來一個天才選出的繁榮時代。

在將表現對象從君主轉向名人、學者之時,雕塑家自然而然地改變了最初通過英雄的肌肉傳達澎湃激情的辦法,而去著力捕捉人物深邃的思想和內心世界。這一傾向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安吉爾·大衛(David d』Angers,1788—1856),是位同路易·大衛同樣熱情的雅各賓黨人。他的政治信念一旦與對古典的熱愛結合一處,便使手下的石塊產生了神奇魅力。埋葬傑出人物的法國先賢祠的大門門楣的高浮雕便是由他製作的。在橫排巨字「偉人們,法蘭西感激你們」的上方,代表法蘭西民族的女神正由自由和正義之神陪伴,頒發代表永生的桂冠。伸出手來接受這一無上榮光的既有拿破崙和他的眾將、士兵,也有律師、科學發明家和藝術家。盡管它採用了巴底農神廟的形式,卻洋溢著一切仿古作品所無法比擬的藝術個性和英雄主義感情。

安吉爾·大衛的一個重大貢獻在於他通過人物雕像,特別是通過精美的紀念章,大膽地將時尚服裝引入19世紀雕塑,他也因此被視為在法國藝術史上劃時代的偉大人物。《維克多·雨果紀念章》、《蕾卡米埃夫人紀念章》為其傑作。他雕刻的人物均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為了做到在表達人物特點上的人木三分,他甚至使用強烈誇張,乃至變形的手法,堪稱是激昂的德拉克洛瓦和詼諧的杜米埃的當之無愧的先驅。

與安吉爾·大衛相比,普拉迪埃(Pradier)的作風則嚴肅、悲壯得多,他通過形的簡潔、提煉,體現出特有的高雅,並因此得到來自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方面的贊賞。他的作品,不論是尼姆噴泉的紀念碑式巨雕,還是供私人收藏的青銅小雕塑,都無不大氣磅礴,令人賞心悅目。

19世紀最偉大的動物雕塑家非巴里(Barye,1796—1875)莫屬。他突破古典穩重、矜持的規矩,敏銳無比地捕捉神情、動態,把握住動物最生動、可愛的一瞬,描繪出各種動物千差萬別的習性。當然,他最喜愛表現的還是威震八方的猛獸,他所作的雄獅,有巴黎市中心盧森堡公園中巨大的群雕,也有普遍可見的鎮紙的文具,都以生機和力量震撼人心。《老虎戰鱷魚》、《獅攫蛇》、《奔跑的大象》、《虎吞鹿》都以奇特的想像力,辟前人未有之境。那粗糙的毛。如箭在弦一般的緊張、富有表情的肌肉,把野獸為生存而奔走和搏殺的喜怒哀樂集中、感人地表現出來。

達魯(Jules Dalou,1838—1902)的天才在於為19世紀的法國紀念碑雕塑注入了民族精神,其典型代表作首推矗立於民族廣場的《共和國紀念碑》。從無數競試者中脫穎而出的這一傑作使凡爾賽的神靈和君主最終讓位給了人民形象的代表—一位頭帶法國大革命軍帽的法國婦女。她平凡,樸素,果敢堅毅,筋骨堅實,目光中充滿自信,正指揮著向勝利的進軍。她的儀仗隊不是功勛卓著的將軍們,而是兩頭巨獅和兩位男女勞動者。被可愛的孩子們簇擁的豐盛女神是位壯實的農婦,而肌肉隆起的赫拉克利斯則是位肩扛鐵錘的強健的工人。民主、共和的情感與傳統的雕塑形式結合得天衣無縫。它的中選標志著法國公眾具有了現代的審美趣味。

達魯出身於普通勞動者家庭,這使他更加接近勞動群眾。在巴黎公社期間,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正直,擔任了盧浮宮博物館的館長,為使世界的藝術瑰寶免遭損失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創作的工人、農民的大量雕像令人感受到一股被壓抑,忍無可忍的情感,在他們綳緊的肌肉中凝聚著即將進發的偉力。達魯為盧森堡公園所作的《德拉克洛瓦紀念碑》也是19世紀法國藝術中最出類拔萃的雕刻之一。兩位天神正在掠走一位漂亮的裸女,而她一面在絕望地掙扎,一面回轉身來,把一枝枝鮮花敬獻在偉大畫家的像前。

此時法國最著名的大型紀念性雕刻還有拉雪茲神父公墓的《死者紀念碑》,作者巴托洛梅(Bartholom,1848—1928)運用了古埃及墳墓的建築式樣,在下層墓穴中作了尊單膝跪地、雙臂伸向上方的天神,正在為一對死去的夫婦祈禱;上層作了左、右兩列走向墓門的人群,在他們之中,有老邁不堪者,四肢殘斷者,掩面戰栗者,以吻訣別者,絕望的動態突出著死亡的主題。

象徵法國革命精神的《自由領導人民》在雕塑中找到了它的姐妹作《馬賽曲》。呂德(Rude,1784—1855)為巴黎凱旋門所作的這尊巨形浮雕表現志願軍出發的場面。代表馬賽曲的形象在振臂高呼,每個人體都進發出勢不可擋的鋼鐵力量,激昂的鬥志和強烈的動感使觀眾的英雄主義油然而生。呂德既愛爽快勁健、強調動勢的浪漫派手法,同時又保持著精湛的現實主義觀察。《小漁夫》、《貞德聽到召喚》、《拿破崙成為不朽》、《奈依元帥像》都是他獨特風格的體現。呂德的學生卡爾波(CarPeaux,1827—1875)紮根於真實,從巴洛克和羅可可藝術中汲取了誘人之處,以輕盈歡快的動態令人神魂顛倒。他的女人體群雕《舞蹈》和高浮雕《花神》如此逼真和新鮮,盡管被指責為「侮辱婦女」,卻仍使巴黎歌劇院和社依勒里宮燦然生輝。他為巴黎天文台噴泉所作的《世界四方》以手拉手的4個人體代表不同人種,運用造成強烈光影的手法,把寫實主義的構思、自然的姿態和急劇的動作完美地融為一體。由於作品永遠洋溢著喜悅,他被譽為「表現微笑的雕塑家」。

現實主義雕塑大師羅丹(Rodin,1840—1917)雖具有曠世奇才,卻一生坎坷。他三次投考美院落榜,為維持生計倒巴黎聖母院作修補工作,又赴布魯塞爾從事裝飾雕刻,直至40歲仍默默無聞。他第一件人選沙龍的作品《塌鼻者》未引起應有的注意,而造成轟動的精銅時代腳又因人體的逼真精到,被評論家臆斷誣蔑為從真人身上套下的模具的製作品。就在困厄的環境之中,羅丹不斷地出示新穎、精彩的創作。《施洗者約翰》、《行走的人》是對人體陽剛的頌歌。《沉思者)傳達出肌肉的表情,大塊起伏造成豐富動人的明暗,宛如交響樂,所以有人稱之為印象派雕塑。《於戈爾及其孩子們》的絕望,《接吻》的火熱,《雨果》的雄偉,《夏凡納》的朦朧都達到令人心中震撼的程度。《加萊義民》更塑造出為救全城性命而以繩索自縛,前往敵營受辱的市民代表,悲憤呼號撼人心魄。

羅丹不受任何限制的手法和非凡感覺在《地獄之門》上得到盡情發揮。沉思者高坐在門的上方,注視著苦難的人群,三個幽靈在門口徘徊,處於劇烈運動中的200多個人物在門內進行著形的奇特組合。它包含了藝術家大部分傑作,可謂是畢生心血的結晶。羅丹所遭到的謾罵攻擊在他創作《巴爾扎克紀念碑》時達到頂點。他為該作費時6年,數易其稿,最後選擇了《人間喜劇》作者在靈感的召喚下,夜間披衣起床的情景。人物的全身,包含雙手在內,都被裹在寬大的睡袍之中,以突出那毛發散亂,碩大智慧的頭顱。手法的奔放可比中國畫酣暢的潑墨。結果,這件神品卻被譏為「麻袋片中的癲蛤蟆」而遭拒絕。人們當時認識不到它已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事實上,甚至連羅丹自己也未能再超越它。

㈣ 古典政治學什麼意思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指出,現代社會理想的組織結構是:層級化、非人格化,依法辦事,檔案程序化管理,人員有固定任期並且按程序選拔和提升……我們驚奇地發現,這正是秦漢大黃金時代文吏組織的典型特徵。

用現代政治學的標准,我們發現:

人類政治文明史上,只是中國建立起了政治忠誠與業務能力統一的政治錄用制度——社會功勛制!

人類政治文明史上,只有中國充分發展了部門監督之外的人與人監督形式——全民監督!

人類政治文明史上,只有中國通過平等勞動和自由通婚實現了超越種族邊界的龐大文明有機體——血與土地的統一!

看看美國《聯邦法典》對中國社會功勛制的蹩腳抄襲吧!(Merit system principle)看看西方三權分立的國家是如何被大企業、銀行、政府官員組成的corporatocracy(有人不甚恰切地譯作「公司王國」)綁架的吧!看看美國無法跨過邊境的民主人權標准吧(駐伊拉克的美軍只能在森嚴的軍營中小心翼翼地實踐民主自由,伊拉克人民還遠遠談不上民主自由)!此時此刻,我們能夠對綿延數千載,長期占據世界政治中心的華夏文明視而不見嗎?

中國古典政治學的理論基礎可以總結為六個字:道生法、法生德;中國古典政治學的兩大支柱是社會功勛制和全民監督體系;中國古典政治學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平等勞動和自由通婚,建立一個血與土地統一的人類有機體。茲分述如下:

1. 道生法、法生德

為了顯示中國古典政治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在論述過程中以下面三本中國古典政治學經典作為基礎:《逸周書》、《黃帝四經》、《周禮》。

中國人的世界觀是自然主義的。我們的先人認為,是自然秩序衍生了社會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基礎。主張順應天道、自然,以法立德,以德固法,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平衡發展。

《黃帝四經》以「道生法」開篇:「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這段話是說,作為宇宙本原的道產生了各項法度,法就像繩墨辨明曲直一樣決定著事物的成敗得失。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項法度就不可違犯,法度一旦設立便不可廢弛。所以說如果能夠以繩墨法度自正,然後就可以識天下萬物之理而不會迷惑。

「法生德」可以解釋為所有法律都是為教導百姓,去掉淫惡的行為,清除壞的習俗,使他們能夠行善。(《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原文: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導]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惡俗,而使之之於為善[也])《商君書·說民第五》所謂:「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於刑。」

《黃帝四經》的作者認為,只有按照法律制度理政,不隨主觀願望役使民眾,才會實現「天地之德」——上兼愛,民親上。《黃帝四經·君正》:法度是至為公正的。以法度來治理國家,而不能任意妄為。創製法度,不能變化不一。依法辦事,公正無私,賞罰分明便能取信於民,這是治理天下的大道所在。省去煩瑣的政事,有節度地徵收賦斂,不侵佔百姓的農時,國家的政治才能安定。君主如果沒有像父母一樣的嚴威慈愛,就不能使子民有效地為之效力。君主若具備了待民如子的德行,便是德如天地一樣廣大。

在政策層面,周初每一種道德原則都是用法律來支撐的。《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條:用實行於鄉中的八種刑罰糾察萬民,一是針對不孝的刑罰,二是針對不和睦九族的刑罰,三是針對不親愛姻戚的刑罰,四是針對不友愛兄弟的刑罰,五是針對不信任朋友的刑罰,六是針對不救濟貧困的刑罰,七是針對製造謠言的刑罰,八是針對暴亂之民的刑罰。

至秦,有關「法生德」的法律已經十分完善。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了大量秦代法律竹簡。其中《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明確規定,每個人都有法律義務互相幫助。上面說,凡鄰里遇盜請求救助而未救者,要依法論罪;凡有盜賊在大道上殺傷人,路旁之人在百步以內未出手援助,罰戰甲兩件。

從唐至清,由於中國法典和中華政治文明的儒家化,「法生德」逐步蛻變為對道德行為的褒獎,法律對道德的支撐力越來越弱——在以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清談思辯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對「法生德」治國原則的基本記憶。

『法生德 』客觀上要求採取重其輕者,以刑去刑的刑事政策。商鞅學派兩千多年前就從理論上論證了西方奉行的輕輕重重刑事政策的弱點,指出那樣的刑事政策只會使社會混亂、國家削弱。《商君書·說民第五》:使用刑罰,對民眾犯的輕罪施行重的刑罰,那麼輕微的犯罪就不會發生,嚴重的犯罪就不能出現了。這就叫國家安定的時候去治理。使用刑罰,犯重罪的重罰,犯輕罪的輕罰,那麼輕微的犯罪不能制止,嚴重的犯罪就更無法制止了,這就叫在民眾亂的時候去治理。所以輕罪重罰,那麼刑罰能除掉而事情也能辦成,國家就會強大;使用刑罰有重有輕,那麼刑罰雖然用了,犯罪的事卻仍然發生,國家也會被削弱。

2. 社會功勛制和全民監督體系

中國古典政治學的兩大支柱是社會功勛制和全民監督體系。發端於春秋,成熟於戰國時代的社會功勛制打破了貴族與庶民的界線,降爵繼承製度逐步完善起來,它使獲社會功勛者的後人如果不努力為社會作貢獻,很快會失去爵位成了平民。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豐碑,政治忠誠與業務能力統一的政治錄用制度——社會功勛制建立了起來!

不是按照資本和意識形態,而是按照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分配社會資源成為秦漢政治的基本特徵。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卜憲群先生對這種新制度作了詳細的研究,他認為社會功勛制對中國早期行政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表現在,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國以功授官予爵」; 第二,「庶人之有爵祿」; 第三,「不官無爵」。

東西方文明的影響常常是陰差陽錯。最初西方人看到的只是儒化後花瓶樣脆弱的中國,自十九世紀西方學習中國科舉制度建立公務員制度後,西方竟也聲稱自己實行的是功勛制(Merit system,也譯作考績制),如果我們將文末附錄中的西方版功勛制與中國大黃金時代的功勛制進行比較,就不難發現西方政治文明的弱點。

首先,西方政治是以科舉制為藍本,所以它也繼承了科舉制的缺點,即以知識記誦作為政治錄用中業務能力的表現,而中國社會功勛制的政治錄用標準是軍功和事功,這樣的標准客觀上實現了業務能力與政治忠誠的統一。西方政治中不是這樣,他們將業務能力和政治忠誠標准分開,建立了兩套系統,一個是政務官系統,仍按照海盜式分贓的原則(Spoils system)組織,成員與政黨的進退同步。另一個是事務官系統,它的錄用原則是功勛制(Merit system)。這種二元配置違背了現代政治學的標准,因為政治錄用尋求的是德(政治忠誠)與才(業務能力)在個體上的統一,而不是整個社會分為一個政治忠誠合格系統和業務能力合格系統。

其次,中國的社會功勛制打破了身份界線,將每一個人(除世襲的最高領袖之外)置於完全平等的地位。西方現代政治學不是這樣,在政務官的選擇上是以資本作為基礎,誰錢多誰就可以對國家權力進行分贓。西方學者的研究發現,除了占選民總數的3%和10%會根據某種政治信仰或觀點而做出理性的政治選擇,絕大多數選民直接受到資本作支撐的宣傳輿論的控制。以美國為例,二次世界大戰後從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中,美國進行了10次大選,其中報紙支持率最高的候選人竟有8次最終當選。剩下的兩次,一次是1960年大選時,美國正處於一場嚴重經濟危機之中,這對已任8年副總統尼克松十分不利,而肯尼迪利用社會的求變心理取勝。另一次是1976年大選前,總統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下台,共和黨聲名狼藉,總統的寶座最後讓給了民主黨。

最後,盡管西方為了保障文官中立行政和考績制的運行建立了許多機構,除了聯邦人事管理局,還有功績制保護委員會、聯邦勞工關系局和聯邦僵局處理小組等等;根據美國《聯邦法典》標題5第2301部B節功績制原則(9),公務員有權力舉報違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但這些都沒有逃出部門監督的范疇,西方從來沒有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監督體制保障政治的廉潔和高效率。現在西方政治學者擔心,膨脹的文官力量會不會帶來官僚主義的泛濫——那是中國科舉制的惡夢。

早期來華西方傳教士對於中國這個異教徒社會也能過上快樂生活大惑不解,沒有上帝作為法律契約來源和監督者,有秩序的生活怎能在世上實現?答案是,中國人發展了比西方部門監督更完美的政治工具——全民監督,即人與人之間的監督。

全民監督體系的理論核心是法律歸責中的連帶責任,自清末沈家本修法第一次確立責任自負原則後,這一中華民族偉大的政治創造被當作中華法系落後的象徵,數千年來儒家孜孜以求的人治親親原則通過西化知識分子的手完成了——盡管西化知識分子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法治社會,然而事與願違,法律引入了,法治卻不能在中華大地上生根。

上個世紀後半葉的考古發現使《秦律》和《漢律》在消失一千多年後重現國人面前,這時我們才知道,秦漢律哪裡是什麼暴法,連帶責任哪裡是什麼濫殺無辜,秦漢律中充凝聚著高度發達的理性法治精神!

中國的監督體系發端很早。西周全民監督體系至少在庶民中已經建立起來,當是主要是為互助並承擔連帶責任(相保)。《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條說,(大司徒)令五家組成一比,使他們互相擔保。五比組成一閭,使他們[有事]可以互相託付。四閭組成一族,使他們有喪葬事互相幫助。五族組成一黨,使他們[有災荒]互相救助。五黨組成一州,使他們互相周濟。五州組成一鄉,使他們[對鄉中的賢者]以賓客之禮相待。

作為研究社會制度史的專家,南宋馬端臨清楚地意識到秦繼承西周的連帶責任原則和全民監督體系,就如同今天中國一些知識分子出於「政治正確」將西方的垃圾都稱為現代一樣,馬端臨出於儒家的「政治正確」對西周大加贊賞,卻對秦的同一制度大加鞭笞。《文獻通考·職役考》認為秦朝的連帶責任原則和全民監督體系使百姓成為暴戾小人,他說:「秦人所行什伍之法,與成周一也。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教其相率而為仁厚輯睦之君子也。秦之法,一人有奸,鄰里告之;一人犯罪,鄰里坐之,是教其相率而為暴戾刻核之小人也。」

秦人何辜!商鞅變法只是將連帶責任原則和全民監督體系細化並應用到了行政官員,通過「周官相監」實現了「刑無等級」。

政治社會生活中,秦人應用檔案程序化管理,實現了公私個人、行政官員和法官之間的制衡,核心是通過全民監督達到人民自治,君主虛位無為而治。《商君書》的作者詳述了檔案程序化的具體操作流程,中國長時期內沒有律師制度,但「主法令之吏」使打官司的成本幾乎降至零,效率顯然更高。《商君書·定分第二十六》:眾官吏和百姓若向主管法令的官吏詢問法令的具體內容,主管法令的官吏必須根據他們的問題明確答復他們。而且要制一個長一尺六寸的符券,符券上寫明年、月、日、時間、所問法令的內容。主管法令的官吏不告訴,等到他們犯了罪,正是他們所詢問的那一條,那就按他們所詢問的那條罪狀來懲罰主管法令的官吏。在詢問時,就要把符券的左片給詢問法令的人,主管法令的官吏則小心將右片裝入木匣,藏在一個屋子中,用法令長官的印封上,即使以後當事人死了,也依照符券辦事。

商鞅學派已經完成了連帶責任原則和全民監督體系的理論化。《商君書》的作者指出,今天西方社會那種部門監督體系並不能保障監督的順利實施,因為這一制度無法保證實行監督的部門工作人員本身不以私枉法,那隻不過是最低級的監督形態。上面說:「現在治國的人,依靠官多吏眾,官吏下又設輔佐和監察人員。設立輔佐和監察人員是為了禁止官員們謀私利。但輔佐和監察人員也想謀私利,那麼怎麼去禁止呢?因此依靠輔佐和監察人員治理國家的是暫時的。通曉治國方法的國君不會這樣。分開他們的權勢,使謀私之道有障礙,所以他的勢力難以隱瞞私利之時,即使像盜跖那樣凶惡的人也不敢做壞事。」

儒家親親原則、西方責任自負原則將中華法系的連帶責任原則和全民監督體系屏蔽掉,其災難性結果不僅是政治社會上的,還有經濟方面的,特別是在金融領域。幾千年來,中國長期以信用貸款為主要放款方式,但隨著西方銀行抵押放款方式的引入,農村金融體系近乎崩潰,1998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開始將所屬縣市分支機構撤並調整後剩下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很難有效完成農村融資功能,因為農民不可能以山羊作抵押取得貸款。就是在城市,中小企業的信用瓶頸也很難突破,中小企業籌資難的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直到近年來,連帶責任原則才重新回到農村小額貸款和城鎮中小企業融資之中,但國人似乎永遠無法突破西方文明限定的「緊箍咒」,大體還在試點——一個失去靈魂的民族除了不斷摸著石頭過河之外,似乎沒有其他選擇。

三千多年前,周初的信用制度就以連帶責任為基礎,當百姓需要資金支持時,借貸者的基層官員必須承擔連帶責任,基層官員和借貸者要一起去當時的金融機構泉府辦理相關手續。《周禮·地官司徒第二·泉府》條:凡賒取錢物的,為祭祀而賒取不超過十天歸還,為喪事而賒取不超過三個月歸還。凡民有貸取錢物的,就同他的主管官一起辨別錢物而授給他,按照國家規定的稅率來收取利息;另據《逸周書》,周文王時代中國特色的信貸制度就建立了起來。《逸周書·文酌解第四》說文王的基本政策就包括「貸官以屬」,即借貸官府連屬百姓;公元前1123年,周人遇大荒,政府放鬆銀根,也是以基層官員作為擔保——布散公家的錢幣,鄉正作借貸的擔保。

筆者不反對學習西方的銀行制度,但不能將中國傳統的東西全都放棄。事實上西方現代銀行進入中國後,除了北京的錢庄被八國聯軍強盜洗劫一空之外,在上海等地,長期進行信用貸款的錢庄並沒有衰落,相反繁榮了起來,解放後錢庄的關閉政治原因多於經濟原因;二十一世紀,佔中國人口60%以上的農民不能沒有信貸支持啊!佔全國企業總數的極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不能沒有信貸支持啊!說是中國人天生缺乏信用,世界上沒有比這更荒唐的論調了。三千年了,我們主要實行信用貸款,明明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講信用的民族!其背後的制度支撐就是連帶責任原則!

3. 血與土地統一的人類有機體

先是西方外交家對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體系大惑不解。中國既然在十九世紀以前的東亞世界體系中獨大,為什麼沒有成為宗主國?於是他們斷定,原因是中國人將自己的宗法體系延伸到了國際事務方面,所以中國人會以兄弟的邏輯對等自己邊緣的小國。這一中國式處交邏輯的基礎是道德力量,不是武裝暴力。

當代中國學者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就在《萬古江河》(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6月)一書中注意到,西方文化具有排他性,而中國文化具有兼容性和普世特點,文化認同足以維系共同體的延續不散。而羅馬人只有上層懂拉丁文,一般不識字的百姓仍用其故有語言,不同的文字不能形成有利於整體認同的教化力量;東西方其他不同還包括,中國以小農為中心的經濟體可以擴張,難以裂解,而羅馬以城市為中心龐大經濟體一旦破裂,容易各自為政,形成相對獨立的地方經濟體。

許倬雲學貫中西,觀察歷史寬廣細膩,這是許多研究者所不及的。所欠缺的事,他仍然是從事件到事件,沒有看到中國獨特文明發展形態有其政治理論上的支撐,這就是的血與土地統一的政策,通過平等勞動和自由通婚實現超越種族邊界的文明有機體——一種不是以暴力掠奪為基礎的人類文明新範式。

只要看看今天美國人在伊拉克仍以羅馬軍團的邏輯行事——以高高在上的警察身份掠奪資源,通過駐軍維持這一掠奪——你就會感到我們有必要以一種新的形式實現地球村的合作與繁榮,它的基礎不再是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暴力與掠奪邏輯,而是平等勞動和自由通婚,通過血與土的大融合建立統一的人類有機體。

《逸周書》從實戰角度論述了統一天下的原則。在《武稱》中,作者提到在戰爭中就要赦免被俘的敵人,並照顧當地百姓的生活,《逸周書·武稱解第六》:「赦免被俘的兵眾,諒解他的過錯,撫慰他的百姓,盛滿他的糧袋,是武事的『間』。」戰爭勝利後,除了解除敵國的防禦力量,更要用平等的原則對待戰敗的敵國百姓,禁止搶掠。《逸周書·武稱解第六》:「戰勝了敵人,舉令旗發號令,要官吏禁止搶劫,不得侵凌強暴民眾;不降低爵位,田土住宅不減損,各自安定親屬,民眾自然歸服。是武事的『撫』。普天下歸服以後。止息戰爭興辦文教,平掉險阻的工事,毀掉打仗的武器,四方敬畏服從,包有天下,是武事的『定』。」

緊接著,《逸周書》詳細論述了用行政手段,「文德」安定勝國的方法,明確反對用武力手段接管戰敗國。民事政策包含內容很廣,從行政一直到教育,核心是平等勞動、自由通婚,沒有制度化的掠奪,更沒有任何形式的奴隸制。《逸周書·允文解第七》:「想要安定並鞏固勝利,要用文德作為綱紀。安民告示到處張貼、懸掛。收繳武器,發放財物,不要讓百姓隨意遷徙。文官武將接續原有職務,沿用所有小吏。官府所有財物,全都用來賑賜窮士,救濟貧窮病弱,做到徭役與土地均衡。讓大夫恢復其命服,以消除他們的憂傷與羞辱。使孤兒寡母無所求,眾人因收獲豐厚而皆大歡喜。尋訪所有的外戚,記下他們的住處。選擇同姓同氏者,立為各氏族的宗子。年十五以上作為服役的標准,成年男女都得以婚配。以光明誠實進行教育,百姓如同得到父母。用寬和辦法治理百姓,誰能不順從?順從而無有悔恨,還會安守本分而供養君王。君王英明就會作教誡,在這時候還要進行武教。這樣,死了的也想再生,活著的想再任舊職。百姓知道不被拋棄,就會珍惜家居不遠離。做到上下和協,就沒有攻不下的敵人。達官貴人手執玉器,住在他們的殿宇。老百姓人人耕種,老幼無有欺詐。不違背他們的心意,國內通行無阻。民眾盼望我軍,如同等待父母。所以,天下一日就可平定,從而包有四海。」

到《黃帝四經》,血與土地的政策已經作了理論化的闡述。《黃帝四經》的作者主張兼並他國一定要慎重,對於那些當罪當亡的國家要解除他的武裝,但不可隨意掠奪,要作到「兼之而勿擅」;在中國古典政治學中,國際法和國內法沒有明顯的界限,正義原則永遠是超越國界的。《黃帝四經·國次 》:「在誅禁理當治罪理當滅亡的國家時,必須一鼓作氣,使其成為廢墟。兼並了其他國家但不能獨自佔有,因為這是冥冥天道所促成的功績……兼並他國後,便修治它的城郭,占據其宮室,享用其鍾鼓音樂,貪取其資財,霸佔其子女,這些做法是大逆天道的取敗之道,必然導致國家危殆而最終滅亡。所以說,只有聖人在治國用兵時能夠合於天道。天地間的道理概括起來不過是「三功」而已。如果成就此三功再覬覦其他,那麼就難免有禍殃之危了。所以聖人的征伐之道是,兼並他國後,要拆毀它的城郭,焚毀它的鍾鼓,均分它的資財,散居其子女後代,分割其土地賞賜有賢能之人,總之不能獨自佔有,因為這功績是天道促成的。這樣才能功成而不去,然後方能沒有患禍。」

《黃帝四經·君正》將治理統一天下的政策也理論化了,政策包括全民監督體系的建立:「執政的第一年應遵從百姓的風俗,第二年選拔有德能的人授與官職,第三年要使民富足。到了第四年的時候就可以發號令了,第五年可以用法律來治理百姓,第六年人民就會有了敬畏心理,第七年便可以指揮百姓從戎出征了。第一年遵從百姓的風俗習慣,可以掌握他們是非善惡、好惡取捨的標準是什麼。第二年擢用有德能的人,百姓就都會努力爭取向上。第三年免去賦稅征斂,百姓就會生活富足。第四年發號施令,百姓都會敬畏服從。第五年用法律來治理,百姓就不敢有僥幸心理。第六年百姓有敬畏心理,便會懂得刑罰律令而不敢觸犯。第七年率民出征敵國,便能戰勝強大的對手。第一年遵從百姓的風俗是為了是順應民心。第二年選拔有德能的人為官吏是通過施愛於民以激勵其奮勉。第三年要使民富足是要廢除山澤之禁及關口市場的征稅。第四年要想有效地發號令,就要以什伍連坐的方式將人們組織起來,並挑選人才去管理他們,使賢與不賢的人各有等差。第五年以法律治理百姓,有罪必罰,不可姑息。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不敢再去觸犯刑罰。到了第七年便可以率民出征並戰勝強敵,這是因為百姓會出死效力。」

老子認為天下各國的大一統是自然過程,反對以霸權主義的方式一平天下,要大國「守雌、居下」,他將中國古典政治學血與土地統一的原則形象地哲理化了。《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國要象居於江河的下流一樣,處於雌柔的位置,這是天下交匯的地方。雌柔常常以虛靜戰勝雄強,就是因為它安靜而處於下面的緣故。所以大國用謙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就可以取得小國的歸附;小國用謙下的態度對待大國,也才能取得大國的容納。所以,或者大國以謙下的態度取得小國的歸附,或者小國以謙下的態度取得大國的容納。所以大國取得小國的歸附,不過是要養育更多的人民,小國取得大國的容納不過是要讓大國管理更多的人。這樣大國小國都各自滿足了願望,大國尤其應當以謙下為宜。」

當看到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政府用從土著人那裡偷走孩子的辦法進行民族同化時,你會為中國古典政治學的高度文明所驚嘆。如果我們把中華文明比作一個高度進化了的多細胞生物,那麼西方文明仍處於單細胞生命階段,它依靠不斷地分裂來持續生命,這些單細胞本身永遠無法融合成為一個更為復雜的整體,民族國家似乎是它發展的極限。西方文明的這種特性早就被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的威廉·弗格森所闡述,作為一個研究希臘化歷史的專家,威廉·弗格森在上個世紀初出版的《希臘帝國主義》一書前言中這樣寫道:「我的論點是:希臘城邦是一個有著獨特內在構造的單細胞有機體,除非進行再分割,否則無法發展,它們可以無限地復制同類,但這些細胞,無論新舊,都無法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似乎已經使西方文明突破了城邦的厚牆,但卻無法穿越民族之牆。現代民族國家在西方興起並開始向世界范圍內擴張的時候,用武力征服其他民族並進行資源的掠奪,對原住民進行種族滅絕或種族隔離成為一種常態。直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美國人還在加固它與墨西哥邊境上的圍牆——整個西方世界都對來自貧窮國家的大規模移民充滿了本能的恐懼——平等勞動在他們的文明中是不可想像的,盡管西方國家天天將平等博愛叫得響徹雲霄,似乎連上帝都會聽見!

許多人都知道1994年盧安達胡圖族與圖西族之間殘酷而野蠻的種族屠殺,100天之內有50萬圖西族人被殺,占圖西族總人口的75%。很少有人知道,這兩個本來是一體的族群竟然是西方文明按照自己的科學標准「創造」出來的。比利時人到這里殖民以前,胡圖族和圖西族說著同樣的語言、平等勞動、自由通婚。但1933年,比利時人通過測量鼻子的長寬度、眼睛的顏色和頭蓋骨周長來給每個人確定了種族,並發給一張身份標識卡。比利時人還支持鼻子窄長的圖西族作為「優等民族」對胡圖族進行統治,這成為後來種族屠殺的禍根!

今天,西方人也要在中國實行同樣的「文明」。在中國人自己按蘇聯教科書的標准在國內劃分了不同種族特徵的56個民族後,西方人開始宣稱中國政府向西部移民的作法違反了「人權」——這里,文明與野蠻的概念已經嚴重地錯位了!

讓我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偉大與輝煌吧!中國的政治制度哪裡是什麼封建專制、傳統落後!盡管中華原文明儒化後變得內向保守,但從秦將關中十萬戶移民巴蜀到明清兩朝在西南的改土歸流(中央政府直接委派行政官員代替自治權很大的地方土司),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通過平等勞動和自由通婚融合了巴人、羌人、諸多草原民族和世界是最難同化的猶太人,將華夏文明遠播四方,直到十九世紀西方列強將這一文明進程攔腰截斷——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中華文明涵化天下的偉力!血與土地的統一,建立人類有機體,是華夏族萬古不滅的理想。在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讓我們將這一古老夢想重新點燃!

——她將照亮一個沒有政治霸權和經濟掠奪的新世界!!

㈤ 中西方政府職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相同點:

1。中西方政府職能演變的軌跡基本是:國家和政府建立初期主要強化政治統治職能,輔之以及其相關的經濟職能;國家和政府政權穩定以後注重經濟職能的發揮和增加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以鞏固政權,實現和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總的來說,政治統治職能在逐步減弱,經濟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在逐步加強。這一軌跡都反映了人類階級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和規律。正如馬克思所認為的,在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對人的政治統治」將逐步轉變為「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

2。當前,中西方政府職能發展中都面臨著相同的挑戰:全球化和信息化。在某些方面中西方政府相互借鑒,政府職能內容上逐步趨同。

比如,在政府經濟職能行使方式和手段上,西方政府依靠計劃、行政干預的作用,平穩了國內經濟危機;中國政府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實現經濟騰飛。

3。政府職能演變過程中,一直存在價值目標的爭論:效率、民主、自由、平等、權威、公平、公共利益、正義,尤其集中於效率優先還是公平優先。

從歷史實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不存在唯一的價值目標,它們應該構成-一個多元的價值目標體系,蘊涵於政府政策中。

4。政府職能轉變在某些理念和實踐上具有相同的特徵。理念上,政府職能市場化④、政府職能社會化⑤。實踐上,世界各國政府改革的一些類似舉措:精簡機構和人員、放鬆管制。

5。政府職能演變道路上,注重法制化。西方國家- -般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各級政府職能內容、運作方式、程序等,並且有專門的監督,不能隨意變動。中國政府的職能也正在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

6。政府職能范圍上,主張有限政府。中西方政府曾經分別經歷了全能型政府、福利政府時代,出現了財政危機、管理危機和發展危機,認識到政府能力有限。

(二)不同點:

1。國家根本制度不同,政府職能實質不同。盡管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得到加強,但西方政府職能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國家內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統治,維護的是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

中國政府是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政府,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2。經濟發展模式、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政府職能定位不同。辛向陽在《紅牆決策一中國政府機構改革深層起因》中曾經對政府職能進行過國際比較,認為英美政府的職能是合格的「守夜人」;日本政府的職能是優秀的「領航員」。

德國政府的職能是經濟的「監護人」;法國政府的職能是社會的「協調員」;東亞政府的職能是公平的「裁判員」;南亞政府的職能是社會的「管制者」;東歐政府的職能是轉軌的「推進器」;拉美政府的職能是經濟的「清道夫"。

非洲政府的職能是部落的「代言人」。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由計劃經濟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但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明顯滯後,加之我國特殊的國情( 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存在) ,政府職能定位顯現多樣化特點。

3。社會發展基礎不同,政府職能轉變模式不同。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還很不成熟,相關法律制度規范還很不完備。

我國非贏利組織得發展還處於萌芽狀態中;公民普及教育水平不高,公民社會尚未形成。我國政府職能演變表現為政策一體制一市場的模式,而西方政府表現為市場一體制一政策的模式。

(5)宮偉力律師擴展閱讀:

總結:

中西方文化、背景、經濟模式及地域等相關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方政府職能的不同,中西方政府的職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各自的演變軌跡。

西方各國的政府職能雖有差異,但經濟職能大致經歷了從自由放任到全面干預,再到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及至"第三條道路"的演變過程,政治統治職能逐漸減弱,而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則呈現出從戰後的全面干預到逐步社會化的趨勢。

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政府經歷了從政治職能向經濟職能重心轉移的過程,經濟職能從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發展到逐漸增強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從直接管理為主轉為間接管理為主,而社會職能則從社會事務的國家化逐漸走向了社會化但同時也在不斷增強。

從比較中總之中西方文化、背景、經濟模式及地域等相關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方政府職能的不同,中西方政府的職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各自的演變軌跡。

西方各國的政府職能雖有差異,但經濟職能大致經歷了從自由放任到全面干預,再到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及至"第三條道路"的演變過程,政治統治職能逐漸減弱,而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則呈現出從戰後的全面干預到逐步社會化的趨勢。

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政府經歷了從政治職能向經濟職能重心轉移的過程,經濟職能從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發展到逐漸增強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從直接管理為主轉為間接管理為主,而社會職能則從社會事務的國家化逐漸走向了社會化但同時也在不斷增強。

從比較中蘊涵有共性的東西,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㈥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10篇

你聽說了嗎?最近有個大消息!「天宮課堂第二課」太空授課即將舉行啦。下面我為大家帶來2022天宮課堂學生 作文 精選,希望對您有幫助,歡迎參考閱讀!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1

我有一個航天夢,別看我是一個小女孩兒,但我依然對宇宙和天空有著濃厚的興趣。就像需要太陽的大家庭,和地球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太陽和月亮……

其實,我非常想當一位出色的航天員。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自由翱翔,探索其中無窮的真理。在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以後,我非常佩服楊利偉叔叔。當航天員必須要有結實的身體,豐富多彩的航天知識,還要經過長期的艱辛訓練,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太空吃東西不方便,就連睡覺也要睡在睡袋裡。

想著想著,我便立即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夢見自己駕駛著飛船,在地球上環遊了幾圈,發現湛藍的海水一塊一塊的,像塊拼圖。黃色的陸地像烙餅。飛船停在了月球上,我覺得月球沒有地吸引力,一跳起來就跳到了空中。月球上的環形山好像埃及的金字塔一般。我把隨身帶著的地球植物種子從袋子中取出來,一把撒在了月球的塵土止,月球上沒有水和空氣。經過一陣子觀察後,月球上種出來的農作物比地球上要高幾十萬倍。還種上了一些西紅柿,有的比一個 高爾夫球 小,有的比很大很大的南瓜還大。

突然間,我眼前出現一道亮光。我猛地一驚,大聲說:「是誰,要命的快給我滾出來!」只見那東西長著一雙超大的眼睛,眼裡閃著金色的光,腦袋像個蘿卜,細小的胳膊長長的腿,樣子長得非常奇怪。難道就這是外星人嗎?我很驚訝。它們奇怪地問:「你是地球人嗎?」我目瞪口呆,難道外星人也會說漢語?我連忙打了一個招呼說:「我們地球人很想見到你們,現在見到了你們,終於可以回去『交差』了!」我既激動又高興。我問道:「你們來這里干什麼?」外星人很友好地說:「我們是來考察情況的,看看這里適不適合我們生存,時候不早了,我們該回去了。」突然一陣刺眼的光閃過,它們消失了。

「醒醒!」我迷迷糊糊聽見一點聲音,原來是媽媽在叫我。原來是個夢呀,我想這個夢一定會實現的!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2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座空間站。你還別說,「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裡面如一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一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並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麼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於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設備。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一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我們「宮殿」的規劃。

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一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於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你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麼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一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一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說在雲端,那裡住著各路神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今時的「天宮」住著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了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打開,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未來可期!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3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台,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我們通過奮斗,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斗,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4

我喜歡掛在「天宮」空間站的美麗奪目的中國結,它正對著鮮艷的五星紅旗。這樣的空間站是太空中最靚麗的風景線,也使我們倍感親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體以適應失重感,像一條魚兒一樣四處遊走。吃的飯菜原來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飛行任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雖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沖熱水澡,但是洗臉洗頭發都沒有問題。科研人員專門研製了分解洗發液——不僅可以把頭發洗得很乾凈,還十分節約水。空間站的水非常寶貴,所以要盡可能地節約用水。

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間站也有許多休閑活動,可以和家人打視頻電話,可以從舷窗邊欣賞日落時美麗的地球,還可以進行晨練,晨練項目是中國傳統健身項目—— 太極拳 。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就是出艙活動了。穿好「飛天」服,通過氣閘艙來到艙外,通過地面調度人員和艙內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艙外完成相關任務。

在太空也有許多喜事: 種植 的水稻抽穗了,迎來了太空快遞員,也迎來了新夥伴來進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駐留了三個月,很快就要告別「天宮」空間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見到地球上的親人,非常激動。

太空本身已經非常迷人,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現帶有五星紅旗的一切,都愈發使每一位中華兒女倍感親切與自豪!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5

人類航天史將記下這樣一個瞬間,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00秒,航天員翟志剛身穿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服,從七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這是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跡。從這一刻起--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的三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這是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偉大壯舉。

三度金秋,三度飛天,三度突破。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從「嫦娥奔月」的 傳說 到明代萬戶乘坐47支火箭開始人類首次飛向太空的包裝嘗試,再到現代楊利偉獨自一人造訪「天空」,到費俊龍,聶海勝攜手巡天歸來,到翟志剛出艙漫步,中國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夢想的飛躍,標記在了太空之上,成員從一到多人,飛行時間從一天到多天,航天員活動范圍從艙內到艙外……

翟志剛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華民族歷史性的一步。

--這歷史性的一步,所顯示的是中華民族改革開放積蓄的雄厚實力。

綜合國力的大步跨越,托起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大步跨越,從高安全,高可靠性的運載火箭到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從遍布陸,海,空的航天測控網到先進的立體搜救系統^決定神舟一步一步跨越的這一切,無不源自於改革開放所積蓄的巨大經濟和科技力量。

盡管在太空探索的許多領域,中國還處在蹣跚學步階段,但堅定地邁出了第一步,一定能夠邁出堅實的第二步,第三步。因為,中國航天擁有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於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在騰飛的火箭中,加註了一個煥發青春的民族的雄心壯志和動力之源。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6

奮斗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斗,在反復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 經驗 、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扎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斗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占「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著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無論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著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著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斗,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征程,逐夢新時代。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7

神舟出征傳遞實干拼搏之力。星辰大海不會自己向我們走來,也不會主動面向我們變得越來越廣闊,必須有我們自己去開辟、去拓展。邁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步,都有中國航天人踩下的堅實腳印。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征途漫漫,惟有奮斗,亦呼喚我們靠實干拼搏,向著星辰大海前行。

神舟出征煥發開拓創新之力。「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逐夢之路絕非一馬平川,而正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堅定不移開拓創新,不斷_「卡脖子」問題,勇於走向科技「無人區」,推動了中國航天科技的持續進步,奇跡迭出。有鑒於此,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夢想必然要始終洋溢革故鼎新、一往無前的勇氣,善於創造、善於創新的銳氣。只有敢破敢立、敢闖敢試,才能跨越前行路上的「雪山」「草地」,征服前進途中的「婁山關」「臘子口」。

回首來時路,艱辛而輝煌;展望未來景,任重而道遠。神舟出征激盪邁向星辰大海的更強勁的力量,而我們的任何事業、任何夢想,也同樣期待著我們以理想信念之力、實干拼搏之力、開拓創新之力,不斷開啟更為廣闊的星辰大海。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8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_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鍾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准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9

「太空授課」開辟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 教育 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 面試 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鑒,要根據現場的環境,現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里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路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10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正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飛天夢,但,航天事業,需要後繼有人。太空授課,就是要讓孩子熱愛航天,首先要讓他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通過天地對話這種授課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漸滲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讓民眾對航天與生活等各方面的關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認知,進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業。

太空授課還將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情況,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實驗現象將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觀,無須運用推論等 方法 。現場直播這樣的科學探究值得期待。

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著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復雜多變的,宇宙中許多奧秘值得探究,這就是科學的態度。


2022天宮課堂學生作文精選10篇相關 文章 :

★ 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2022學生觀後感十篇

★ 2022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10篇

★ 天宮課堂第二課2022觀後感作文7篇

★ 2021天宮課堂個人觀後感精選10篇

★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直播觀後感徵文(範文10篇)

★ 央視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直播觀後感徵文10篇

★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10篇)

★ 2021央視《天宮課堂》直播觀後感最新10篇

★ 天宮課堂第二課直播觀後感(精選10篇)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