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法律援助受援率的意見

法律援助受援率的意見

發布時間: 2022-09-11 10:18:46

⑴ 我國法律援助提倡點援制有什麼意義

法律援助是政府為了幫助弱勢群體打官司而提供的一種法律服務,因為是免費服務,所以很多情況下,受援人一般是沒有選擇權的。也就是說,在提供法律援助時,援助律師都是由政府職能部門指定,而受援群眾也只能「聽命」,這樣官司勝算如何,受援群眾心理沒有一點底氣。如今,實行的法律援助「點援制」既突出了法律援助的人性化服務,又提高了法律援助案件的勝訴率,其好處也讓群眾看得見。
一方面,「點援制」實現了專家辦案的理想。術業有專攻,不論是那一位律師,都有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讓律師辦自己擅長的案子如同於庖丁解牛,信手拈來,駕熟就輕。
另一方面,「點援制」讓受援人有了話語權。誰的案子誰關心,群眾的案子當然自己最重視,但現實卻是法律援助案件通常由職能部門「指派」律師,這樣,不但使受援人失去了話語權,而且也難以調動律師辦案的積極性。實行「點援制」以後,挑選什麼樣的律師提供法律服務讓受援人自己說了算。在案件的申請環節,工作人員就把法律援助律師的資料提供給受援人,讓他們自己來挑選。
第三,「點援制」有利於律師提高自身素質。在用葯方面,患者不看廣告看療效。實行法律援助「點援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說,提供法律援助律師的執業水平如何,就看受援群眾的「點單率」高不高?如果律師長時間不被群眾選擇,不僅「沒面子」,而且內心也無法「自我認同」。因此,實行「點援制」以後,就能倒逼律師提升業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

司法救助的對策和建議

司法救助制度是國家法律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要體現司法為民的思想,而且要體現公民、法人、其他組織訴訟權受平等保護的司法理念。從上述我國司法救助制度的現狀可見,該制度在立法上存在著諸多缺陷,人民法院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從而影響了司法救助作用的發揮。因此,要真正實現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於2000年3月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工作報告中向人民的承諾:「讓那些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但經濟困難、交不起訴訟費的群眾,打得起官司;讓那些確有冤情但正義難以伸張的群眾,打得贏官司」,很有必要對我國司法救助制度進行補充和發展,使其不斷完善。應當在救助的內涵上進行擴張,確定其准確的概念,在救助的對象、主體和條件上有明確、具體的內容,使其系統化。應當將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司法救助的內容囊括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中來,盡快制定統一的《中華民共和國司法救助法》。理由是:司法救助制度內容牽涉三大訴訟法,故不可能將其列入哪一部訴訟法的內容;雖為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但非實體法的權利內容規定,而是訴訟程序中的方式方法、操作程序方面的規定,針對目前的情況單獨立法較為合適。在沒有制訂《中華民共和國司法救助法》之前,應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予以修改,加以補充和完善,以法律規范讓符合條件的當事人獲得救助,充分保障平等的基本訴訟權。對我國現行司法救助制度的充實與發展,筆者試從司法救助的概念、條件、主體、方式、范圍、程序等方面的補充和完善以及建立其他一些配套制度去作如下粗淺探討和構想: 按照《規定》第二條的定義: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對於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免交。從此《規定》第二條可知司法救助案件方面的條件是當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是否科學呢?當事人向法院起訴,當然堅持自己的案件符合上述要件,而最終要進行判斷、作出決定的是立案法官。然而,要求立案法官在案件受理環節就作出當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判斷,顯然過於苛刻。換言之,如嚴格執行此條件,無疑會導致相當一部分應予救助的當事人無法獲得救助,從而無法全面實現司法救助保障訴權的功能,顯然是不科學的。鑒於此,對該要件進行修正是必要的。德國法關於司法救助案件方面的規定頗為適度,值得我國借鑒。我們宜將《規定》第二條中「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修改為「有勝訴的可能……的當事人」。作此修正,既有利於防止法官判斷上的恣意,又給法官以相對自由的裁量權,從而較好地實現司法救助制度保障訴權和防止訴權濫用的雙重功能。此外,《規定》第二條界定司法救助只針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
目前我國法律規定司法救助的對象採取的是例舉式,往往不能窮盡所有需要救助的當事人。但對「生活確實困難」沒有規定具體的標准,什麼是「生活確實困難」?什麼樣的情況才符合「生活確實困難」的標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帶有主觀隨意性。對於是否是「經濟確有困難」的問題?可否參照國外一些國家的做法,以當事人平均年收入或月收入低於具體數額的人民幣為標准。這樣使得標准統一,易於操作。也可以明確規定經濟困難的量化標准。香港《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所有財政資源不超過14萬4千港幣的人均可申請民事程序上的法律援助,但財政資源超過14萬4千港幣而不超過40萬港幣者可依法律輔助計劃申請因人身傷亡而提起的法律程序上的救助。香港法律援助有明確的量化標准便於操作,值得我們借鑒。同時我國確定量化標准時一定要因地制宜,因為我國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不能在全國范圍內訂立統一標准,而應結合各地經濟水平確定不同標准。 司法救助的方式,即人民法院實施司法救助時所採取的措施。救助方式的多寡與實現可能性決定著司法救助實現的廣度與深度。但由於司法救助是由人民法院對弱者進行的一種保護,從法院的「中間裁判者」的法律地位和訴訟的「公正、平等」的精神實質分析,法院不可能對弱者保護得面面俱到,羅列弱者可能遇到困難並針對其提出具體的救助措施,如果這樣,弱者一方由於法院這個國家權力機關的支持,倒可能變成強者,雙方當事人的地位會重新失衡。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設計司法救助的方式時把握好一個度,使本來地位失衡的當事人地位實質上接近平衡,不能「矯枉過正」。鑒於此,筆者提出以下幾種救助方式:
1、減、緩、免交訴訟費。
這是司法救助的最基本方式。訴訟權是公民應受平等保障的基本權利之一,而訴訟權中的起訴權又是公民享有訴訟權的基礎,因而,保障訴訟權應從保障起訴權開始。但是,公民起訴權的行使是有條件的,我國法律規定公民提起訴訟,應當交納訴訟費用,而訴訟費用的交納實際上人為地墊高了公民起訴權行使的門檻,使得一部分人因交納不起訴訟費用而實際上不能享有起訴權,對公民訴訟權的平等保障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使其成為形式上的平等保護而實質上的不平等保護。因此,務必規定緩、減、免三種情況的不同標准。只有明確緩、減、免三種情況的不同標准才能便於法院在實踐中操作,避免法院為圖方便和穩妥只採用緩交一種方式,違背立法本意,同時也可以防止法院審查不嚴,隨意減、免訴訟費用。人民法院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給予訴訟費上的減、緩、免,使得經濟有困難的當事人也能打得起官司,從而使訴訟權的平等保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保障。
2、民事、行政案件中指定訴訟代理人的作法。民事、行政訴訟中除了訴訟費用的緩減免之外,不需要有別的司法救助措施了嗎?這顯然是不夠的。在民事、行政訴訟中,生活極端貧困,沒有生活來源的當事人往往同時是法律知識缺乏,僅僅使他們順利進入訴訟程序,可因法律知識的缺乏明明「有理」可能勝訴而打不贏官司,此時訴訟費的緩免工作已喪失了原本的意義,僅達到了形式正義的層面。而法律援助制度往往不能夠深入到現實中的每一個案件,當事人可能不求助於法律援助機構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因此,在民事、行政訴訟中亦可引入指定訴訟代理人的做法,在符合司法救助的條件下,可為當事人提供法律知識的司法救助,使其無論在「物質」上或「精神」上都不再匱乏。
3、在決定勝訴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證據的取得方面,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也是可以納入司法救助的方式。在英國的法律制度改革中有這樣的趨勢,使法律援助進一步社會化,即從單純的慈善事業向國家責任化的轉變,「法律社會主義」,如果法官有權幫助社會地位較弱的當事人,那麼就可能消除訴訟當事人的不平等。法院應從原來的消極作用中擺脫出來,積極進行調查和取證,以便更好的了解案情。
4、法官在訴訟中釋明指導。釋明是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的一項重要義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救助形式。法官行使釋明義務,要貫穿到審理的全部程序中。釋明要規定以下程序。①立案時釋明,當事人在起訴時,立案法官要在審查訴狀後,進行如下釋明:即訴訟請求是否適當的釋明,權利義務的釋明,訴訟舉證的釋明,訴訟風險的釋明。②庭審准備階段的釋明:交換證據的釋明,舉證後果的釋明,訴訟程序、請求、事實的釋明。③庭審中的釋明:訴訟權利義務的釋明,訴訟法律後果的釋明等。但法官的釋明也要有度,要注意審判秘密的泄露。
5、人民法院建議公安機關調查取證的方式。這是針對受害人為弱勢群體的刑事自訴案件而言的。如前所述,一些刑事自訴案件的受害人由於調查取證能力差而使得案件無法立案,自己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護。本來就處於生存和發展弱勢的人群,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再得不到及時的救助,無異於雪上加霜。對此,法律上應當賦予人民法院有權建議公安機關為弱勢群體的刑事自訴案件調查取證。 司法救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司法救助承辦人和受援人在實施司法救助和接受司法救助過程中所應當遵循的的制度上的法律規定。總之,司法救助程序對保護一切被救助對象依法享有接受救助的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正確適用有關司法救助的法律規定,查明情況,審查條件,及時作出是否給予救助的決斷及有效防止司法救助的法律關系主體對司法救助權力的濫用具有積極的作用。它應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1、司法救助的申請
關於申請,一般情況下都包括書面和口頭兩種形式,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根據各地的不同實踐亦採用了書面和口頭形式。具體到司法救助,作者認為應當採用書面申請一種形式,因為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是權力機關,由其實施的救助應當具有嚴肅性和嚴格性,並應符合節約人民法院人力資源的原則。當事人符合司法救助條件,請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救助時,除了應當提交書面申請並寫明申請理由外,還應提供相關證明,其中因生活困難或者追索基本生活費用申請司法救助的,應當提供本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符合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的公民經濟困難標準的證明,此證明應有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出具。
2、司法救助的審查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司法救助的請求,由受理該案的審判人員負責審查,既要審查申請人申請救助的理由是否成立,屬不屬於應當給予救助的范圍,又要審查申請人符不符合救助的經濟條件和訴訟能力條件,並且有沒有法定證明機關的證明文件。經過審查,符合救助條件的,由審判人員提出同意意見,經庭長審核同意後,報主管副院長審批,其中申請減、緩、免交訴訟費,數額較大的,報院長審批。對申請不符合條件的,發出不予司法救助通知書。
3、司法救助的實施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司法救助的申請經審查符合條件的,應根據其申請救助的內容採取不同的救助措施。具體辦法是,由受理申請的審判人員在審查同意後,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內容製作或者減、緩、免交訴訟費的通知,或者是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事務所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或訴訟代理人的通知,或者是建議公安機關調查取證的通知,經主管領導審核同意後,申請救助的當事人持該通知到相應部門辦理救助事項。
4、司法救助被拒絕的申訴
當事人接到不予司法救助的通知後,可以申訴。申訴應當向同一人民法院提出。原因是,司法救助的條件一般比較明確,審判人員經審查後,大多都能做出正確判斷。也有少數審判人員可能因其他原因導致誤斷。在此情形下,給予當事人一次補救的機會也就足夠了。這樣也有利於當事人快速解決問題。
(七)規定司法救助的告知程序。法院應當把司法救助作為一項訴訟權利告知當事人,以保證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在知情的前提下決定是否申請司法救助,保障自身合法權利的實現。
(八)建立訴訟費用擔保制度,防止接受司法救助的當事人無限度地擴大訴訟請求。針對目前接受司法救助的部分當事人任意擴大訴訟請求這一問題,筆者建議建立一種訴訟費用擔保制度。該制度主要適用於緩交和部分減交訴訟費用的當事人,即由該當事人就其所緩交或減交後剩餘部分的訴訟費用提供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擔保人,如果該當事人敗訴(或者是所提出的過高訴訟請求未獲支持)又無力補足訴訟費用,則轉由其擔保人承擔該責任。
(九)規定防止訴訟費用的不當流失的程序。為了防止國家財產的流失,很有必要規定如下兩種程序:
①規定司法救助的撤銷程序。在訴訟過程中,對已經決定給予司法救助的案件,人民法院一旦發現被救助人經濟狀況好轉或者存在謊報虛報財產、濫用訴訟等情形時,亦即被救助方已不屬於被救助范圍的,應即予以裁定撤銷司法救助,並責令其交納訴訟費用。我國台灣民事訴訟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力能支出訴訟費用而受訴訟救助或其後力能支出者,法院應以裁定撤銷救助,並命令其補交暫免之費用。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84條規定:在判明受訴訟救助裁定的人欠缺本法所規定的要件或已經欠缺該要件時,存有訴訟記錄的法院,根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或依職權,可隨時作出撤銷訴訟救助的裁定,並命令其交付緩期交付的費用。因此,我國可參照台灣、日本的有關撤銷救助規定,結合我國國情規定司法救助的撤銷程序。
②增加對訴訟費用強制執行的程序性規定。由於法院強制執行訴訟費用的法律規定過於原則,不利於實踐操作,應當增加可操作的程序性規定。應這樣明確規定:在緩交的情況下,法官應要求被救助人在審理期限終結前補交訴訟費用;對有能力補交而拒不交納的,按自動撤訴處理;對確無能力補交的,可裁定減免訴訟費用。訴訟終結後,確定由對方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用的,法官要及時填報移送執行單給執行局,便於強制執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訴訟費用的不當流失。
(十)將司法救助工作納入流程管理。應明確立案、審理和執行各階段法官在救助工作中的互相配合和分工負責。對於需要追補訴訟費用的,應在判決生效後直接移送執行局予以執行。
(十一)解決司法救助的經費保障問題。要盡快制定相關法規,確定和及時撥付相應的司法救助經費,並納入財政預算,為規范司法救助發展和解決司法救助困難提供根本保證。筆者建議,基層法院的辦案經費,應當由中央財政直撥,不受地方財政預算。因為,基層法院的辦案經費受地方財政預算,就相當於受地方政府控制,法院的審判,或多或少會受到行政干預,出現司法不公現象。因此,要真正實行司法救助,務必解決司法救助的經費保障,應由中央財政直撥,不受地方財政預算限制。
(十二)建立健全司法救助監督機制。建立司法救助公示制度,定期將決定司法救助的案件予以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對司法救助的案件審結後,再定期評查,從制度上杜絕「人情救助」。
(十三)設立司法救助監督機關。
針對當前司法救助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要麼過於寬泛,要麼過於嚴厲的弊端,應在實踐中確立起監督機關或者機構。大陸法系國家檢察機關在訴訟中享有廣泛的法律監督權,而公訴權只是其監督權的具體體現和延伸。以法國為例,法國最高總檢察長的主要職責是「對國家整體活動進行監督。」檢察機關不僅對偵查活動、法庭審判活動及判決的執行等有監督權,還有權「①監督司法輔助人員;②監督、檢察書記員;③監視司法救助制度的營運等」。因此,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就應進一步確立檢察機關對同級及下級人民法院司法制度實施情況的監督職能。
綜上所述,我國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充分體現了人民司法工作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質要求,既有利於各類案件的及時解決,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程序公正,為維護實體公正創造了條件。實行司法救助,是保護弱勢群體基本人權的重要措施,對於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維護社會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備與否,在一定意義上體現著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高低。我國應當在適應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現有的司法救助制度,並配合其他社會制度共同作用,以提高我國的司法文明水平。

⑶ 法律援助法解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於2022年1月1日起施行。___

法律援助工作在我國已開展40多年,面對新時代的新任務、新要求,也存在服務供給不足、資源分配不均、覆蓋范圍偏窄、保障不充分、質量不高和便民措施不健全等問題。____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必須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通過制定法律援助法,作出有針對性的法律規定,進一步拓寬法律援助方式、擴大法律援助范圍、提高保障水平、加強質量管理、提供便捷化措施等,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在更大范圍通過更多形式,為人民群眾獲得及時便利、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提供法治保障。_

法律援助法草案提請初次審議時有61條,經過修改完善增至71條。增加相關內容,主要是為了充分體現法律援助法是社會法的特徵,法律援助制度是國家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

通過完善法律制度,努力實現兩個目的:讓符合條件的更多力量有更多渠道和形式參與法律援助,更有積極性地開展法律援助工作;讓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更便利地享受更有質量的法律援助服務。

一是激發更高積極性提供法律援助

以往法律援助大多是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指派律師或者安排本機構人員,為符合條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渠道相對單一、力量較為有限。對此,法律援助法進一步拓寬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渠道,動員更多力量參與,大致明確了三個渠道: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志願者,或者安排本機構具有律師資格或者法律執業資格的工作人員提供法律援助;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參照本法規定開展的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志願者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員和法學專業學生,以及其他符合條件的個人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多種形式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這些形式包括: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刑事辯護與代理,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國家賠償案件的訴訟代理及非訴訟代理,值班律師法律幫助,勞動爭議調解與仲裁代理,以及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形式。需要說明的是,規定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形式,主要是為以後或者地方探索拓展新的形式提供空間。

法律援助經費少、補貼標准低、社會支持力度不足等等,都是影響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人員以及社會各方面開展法律援助積極性的痛點、難點問題。為此,法律援助法直面問題作出三方面規定:明確政府財政保障。包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法律援助相關經費納入本級政府預算,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採取鼓勵措施。包括: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依法通過捐贈等方式為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支持;對符合條件的,給予稅收優惠;對在法律援助中作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明確補貼標准。包括:應當及時向法律援助人員支付法律援助補貼;補貼標准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法律援助的服務類型、承辦成本等確定,並實行動態調整;法律援助補貼免徵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二是保障更多公民獲得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法落實中央有關文件精神,擴大法律援助范圍,主要從三個方面保障更多公民獲得法律援助:努力實現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包括: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未成年人、有關殘疾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人、申請法律援助的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缺席審判案件的被告人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人員,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其他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刑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請求有關賠償、給付和支付勞動報酬等,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包括:請求國家賠償,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社會救助,發給撫恤金,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確認勞動關系或者支付勞動報酬,有關事故請求人身損害賠償等。符合法定情形申請法律援助不受經濟困難條件限制。包括:英雄烈士近親屬為維護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因見義勇為行為主張相關民事權益,再審改判無罪申請國家賠償,遭受虐待、遺棄或者家庭暴力主張相關權益,以及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為以後和地方擴展新情形預留空間。另外,不服司法機關生效的裁判或者決定提出申訴或者申請再審,也可以依法申請法律援助。

三是保障當事人更便利地獲得法律援助

為保障當事人更便利地獲得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法主要從三個方面規定有關便利措施:明確相關機關和部門提供便利的責任。包括: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在辦理案件或者相關事務中,應當及時告知有關當事人有權依法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機構合理設置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聯絡點,就近受理法律援助申請;法律援助機構通過服務窗口、電話、網路等方式提供法律咨詢服務時,應當提示當事人享有依法申請法律援助的權利,並告知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和程序。便捷法律援助申請的手續。包括:在申請人經濟困難狀況的核查方式上,除法律援助機構通過信息共享查詢外,還增加了申請人誠信承諾的方式;法律援助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充的材料或者由申請人作出說明。____特定情況更加便利對待。包括:法律援助申請人為無固定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定群體,社會救助、司法救助或者優撫對象,申請支付勞動報酬或者請求工傷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的進城務工人員,以及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人員的,免予核查經濟困難狀況;法律援助機構收到法律援助申請後,發現有距法定時效或者期限屆滿不足七日,需要及時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行政復議,需要立即申請財產保全、證據保全或者先予執行等情形的,可以先行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機構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的,應當提供無障礙設施設備和服務等。

四是保障法律援助高質量水平發展

法律援助法通過強化保障和監督措施,讓當事人享受到更高質量的法律援助服務,更有獲得感。法律援助法明確了法律援助機構和人員的義務。包括: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負有依法提供法律援助的義務,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應當支持和保障本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法律援助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財物;法律援助人員接受指派後,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拖延或者終止提供法律援助服務,並應當按照規定向受援人通報法律援助事項辦理情況;對於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以及死刑復核案件的被告人需要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具有三年以上相關執業經歷的律師擔任辯護人。同時,加強了對法律援助工作的監督。包括:司法行政部門指導、監督法律援助工作,建立投訴查處制度,受理受援人的投訴並及時調查處理,制定法律援助服務質量標准,定期進行質量考核;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建立法律援助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法律援助資金使用、案件辦理、質量考核結果等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法律援助法還完善了法律援助有關運行機制。包括: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有計劃地培訓法律援助人員,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法律援助機構應當綜合運用庭審旁聽、案卷檢查、征詢司法機關意見和回訪受援人等措施,督促法律援助人員提升服務質量;律師協會應當將律師事務所、律師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情況納入年度考核內容等。另外,法律還規定了相關的法律責任

⑷ 法律援助是基層司法行政服務窗口,司法局在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上有哪些舉措

基層司法局應採取多項舉措,完善質量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受援人對法律援助工作的滿意度,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質量。


一是注重窗口建設,推進法律援助便民服務常態化。設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公開公示服務承諾,設立「12348法律援助熱線」,安排專職律師和有法律資格幹警值班,負責接待來訪,解答法律咨詢,為殘疾人、老年人、行動不便者提供綠色通道,實行一站式服務。

二是注重法律宣傳,擴大法律援助的社會影響力和群眾知曉率。結合「12.4全國憲法日」、「3.8婦女維權周」、「全國助殘日等重要節日,開展便民法律援助咨詢活動,通過開展法律援助「進社區」等活動,走進田間地頭、建築工地分發宣傳資料,開展現場咨詢活動,讓廣大職工群眾知曉法律援助。

三是注重案件質量,不斷完善質量管理機制。規范法律援助受理、審批、指派、承辦、結案、監督等各個環節的工作程序和服務標准,深入各法援工作站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檢查,定期開展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評比活動,及時回訪受援人,聽取受援人對案件承辦情況的意見反饋,及時跟進整改,努力辦好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為弱勢群體提供優質、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

四是注重擴大援助范圍,努力實現法律援助應援盡援。進一步放寬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准,將經濟困難標准調整為低收入標准,降低法律援助准入門檻,減少審批環節,逐步擴大刑事法律援助范圍,做好申訴代理工作,將聘不起律師的申訴人納入法律援助范圍,積極做到應援盡援;認真開展公益法律服務工作,在法律援助中心設立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安排「1+1」公益金項目法律援助律師在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值班,為農民工及其親屬及時提供優質的法律援助維權服務。

五是注重工作站點建設,大力拓寬服務渠道。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看守所、勞動監察大隊、武裝部等部門的聯動協作,大力加強規范法援工作站(點)建設,規范工作站(點)的服務標准,形成工作合力,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暢通法律援助渠道。

⑸ 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的問題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資源與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突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有眾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別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和普法宣傳的深入,廣大群眾尤其是社會特殊群體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援助案件范圍擴大後,須援助案件數急劇上升。以工傷和勞動合同糾紛為例,2010年羅庄區仲裁委辦理293件,今年辦理188件,上述案件中,根據上級文件規定,凡是農民工的都屬於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就有150件左右;另一方面,由於列入區財政辦案補貼經費較少,能夠用於法律援助的資源有限,受到人力、財力等條件的限制,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僅限於刑事指定辯護案件以及經濟特別困難的當事人尋求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他許多依法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的事項,我們還無力顧及。
(二)是法律援助隊伍人員編制不足、專職律師缺乏。法律援助工作站是依託基層司法所設立的,人員由司法所人員兼任。目前我區各基層司法所佔編人員僅1個,既要負責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這無疑增加其工作負擔,影響工作效率。其次,專職律師缺乏,目前羅庄區法律援助中心在崗的只有一名專職法律援助律師。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不高。由於經費的制約,該區訴訟案件辦案補貼發放辦法是2006年制定的,訴訟案件每件補貼500元。2012年制定了非訴調解案件補貼辦法,每件補貼50元,有時連律師支出的交通費都難以沖抵,導致律師辦案熱情低。有些承辦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過場,准備不認真細致,直接影響案件質量;有的法律援助承辦單位將援助案件大多交由年輕律師和實習律師辦理,缺乏資深律師必要的指導,辦案質量不高。
(四)是經濟困難證明缺乏完善的制度。1、雖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但公民如何證明自己達到經濟困難標准,現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實踐中的做法是要求公民提供鄉鎮或者街道政府蓋章確認的經濟困難證明。申請人到鄉鎮街道出具證明較為困難,一是街道未必配合;二是街道未必了解情況,也不願出具。2、對於申請人提供的經濟困難證明是否屬實,以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和財力幾乎無法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五)是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銜接機制和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不完善。1、在《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十八條做出了救助應援助,援助應救助的規定,但相互之間的銜接缺乏具體的制度。2、刑事法律援助與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做出了規定,但目前與公安、檢察尚無明確有效的配合機制。
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不但要向人民群眾宣傳,還要向領導幹部宣傳,讓他們真正意識到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事業,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事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從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等方面保障法律援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辦案質量方面。應建立資深律師優先辦案制度,根據律師專業優勢,建立資深律師名錄,根據案件分類,優先指派相關專業的資深律師承辦。因縣區律師人數較少,專業面較窄,對有些專業案件指派律師可打破地域限制。
(三)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1、建立最低經費保障標准。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一項社會事業,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財政負擔,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時,應當根據當地人口,建立起政府對法律援助的最低經費保障標准。2、積極開辟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捐助,但如何接受、由誰接受捐助卻沒有明確。可參照慈善基金和光彩基金的模式,在市、縣(區)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依法募集社會的捐助。也可在慈善基金中設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通過慈善基金會接受社會捐助,並明確政法系統的捐助列入法律援助專項基金,用於法律援助事業。
(四)建立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只是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因此,應在全省或全市范圍內制定統一的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我們的做法是讓村居、鄉鎮街道司法所、民政所參與出具經濟困難證明,並由司法所代為向申請人單位或村居核實。這樣不但了解情況,也方便申請人。
探索建立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免審查經濟困難制度。應與民政部門聯系,建立困難群眾資料庫,將城鎮低保、農村低保等群眾納入,凡是困難群眾資料庫中的,申請法律援助均免審查經濟狀況。這樣方便群眾,無需申請人再到村居、鄉鎮街道開經濟困難證明。
(五)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的銜接應由司法行政機關與法院聯合出台具體規定,就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轉司法救助程序、公函樣式和負責部門作出具體規定。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我們的做法是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派代理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直接與申請人簽訂協議,安排律師代理訴訟。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應由政法委牽頭盡快建立。刑事法律援助我們與法院的做法是由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定辯護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指派律師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⑹ 湖北省法律援助辦法

第一條 為規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本辦法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法律援助專職律師和專職工作人員,承辦法律援助案件過程中的社會執業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和其他法律援助志願人員。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人。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指導、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 法律援助人員應當依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有關單位、個人應當支持、協助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條 鼓勵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法律服務人員參與法律援助活動。
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法律服務人員開展法律援助活動,所在地法律援助機構應予以幫助、指導和監督。第六條 具備以下條件的公民可申請法律援助:
(一)申請法律援助的事由發生在申請地;
(二)有證據證明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
(三)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參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並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制定。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第七條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第八條 法律援助機構認為有必要時,可以為有關公益福利組織或公益事項提供法律援助。第九條 在法律援助過程中,受援人享有以下權利:
(一)了解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進展情況;
(二)有事實證明法律援助人員未適當履行職責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機構更換辦案人員。第十條 在法律援助過程中,受援人承擔以下義務:
(一)如實陳述案件事實和相關情況;
(二)提供有關的證明和證據材料;
(三)協助法律援助人員調查案件事實;
(四)受援人在受援期間因經濟狀況改善,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經雙方協商,可不終止法律服務,但原受援人應當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五)因法律援助案件或事項的解決獲得較大利益時,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補償法律服務費用。第十一條 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的,不得就同一事項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第十二條 受援人以欺騙方式獲得法律援助的,應當支付已獲得法律服務的全部費用。第十三條 法律援助的范圍包括:
(一)刑事案件;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的法律事項;
(三)因公受傷害請求賠償的法律事項;
(四)盲、聾、啞和其他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權賠償的法律事項;
(五)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法律事項;
(六)請求國家賠償的訴訟案件;
(七)其他確需法律援助的法律事項。第十四條 法律援助的形式包括:
(一)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提供法律意見;
(二)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三)民事訴訟代理;
(四)行政訴訟代理;
(五)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
(六)公證證明;
(七)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第十五條 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級法律援助機構受理;非指定的刑事案件和其他訴訟案件的法律援助申請,由有審判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級法律援助機構受理。其他非訴訟法律事項,由申請人住所地或工作單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第十六條 申請人申請法律援助,必須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申請表應當載明以下事項:
(一)申請人的基本情況;
(二)申請法律援助的事實和理由;
(三)申請人的經濟狀況;
(四)申請人提供的證明、證據材料清單;
(五)申請人保證提交證明及證據材料屬實的聲明。第十七條 申請人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身份證、戶籍證明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
(二)有關單位出具的申請人及家庭成員經濟狀況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相關的證明及證據材料;
(四)法律援助機構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法律援助機構認為申請人提供的材料不完備或者有疑義的,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或說明,也可以向有關單位、個人進行調查。

⑺ 深圳市法律援助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根據《法律援助條例》《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依法為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輔助性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依法為不符合無償法律援助條件但是符合本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條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活動。第四條市、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並對法律援助機構及其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第五條設立市、區法律援助協調指導委員會,負責協調、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協調指導委員會由司法行政、公安、人力資源保障等部門和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律師協會等社會團體組成。由市、區人民政府或者市、區人民政府委託司法行政部門召集。

法律援助協調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行政部門,負責處理委員會的日常事務。第六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公正獨立、講求效率,對受援人體恤關懷,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援助服務。第七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及本條例規定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安排並監督法律援助人員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第八條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依法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監督。第九條行政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有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組織和個人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協助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第十條律師、律師事務所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第十一條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由市、區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范圍第十二條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無償法律援助:

(一)符合本市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

(二)申請事項依法在本市審理或者處理;

(三)因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第十三條經濟困難標准由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並發布。

經濟困難標准不得低於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依法為被告人指定辯護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需審查其經濟狀況。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偵查機關被第一次訊問後或者自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即可申請法律援助,無需提供經濟狀況證明。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前六個月平均月工資在本行政區域最低工資標准兩倍以下的勞動者,申請支付勞動報酬、工傷賠償法律援助的,無需提供經濟狀況證明,但是應當提供收入水平證明。第十五條對因情況緊急、不及時處理有可能引發嚴重後果,或者涉及人數較多的案件,當事人申請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受理並先行指派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第十六條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就法律援助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依照有關規定直接決定予以辦理。第三章申請與審查第十七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區級受理機關辦理或者請求事項義務人是區級機關的,申請人應當向辦理機關或者義務人所在地的區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市級受理機關辦理或者請求事項義務人是市級機關的,申請人應當向市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不服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裁定上訴的案件,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應當向市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其他法律援助事項,申請人應當向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區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法律援助事項經勞動爭議仲裁機構裁決或者人民法院裁判後,受援人要求繼續提供法律援助的,應當向有受理權的法律援助機構另行申請。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區級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將法律援助事項轉請市級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一)因短時間內案件較多,區級法律援助機構不能及時辦理的;

(二)因案件情況疑難、復雜,區級法律援助機構難以獨立完成的。

當事人直接向市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且符合前款規定情形的,市級法律援助機構可以予以受理。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