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隆興律師
1. 什麼是佛教的「溈仰宗」
溈仰宗
中國佛教中禪宗五家之一。由於此宗的開創者靈佑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後在潭州的溈山(在今湖南省寧鄉縣西)、袁州的仰山(在今江西省宜春縣南)舉揚一家的宗風,後世就稱它為溈仰宗。
靈佑(771~853),是南嶽下三世,福州長溪人,十五歲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在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廣究大小乘經律。二十三歲,到江西,參謁百丈懷海,懷海一見就贊許他,於是居參學之首。有一天,懷海對他說:「汝撥爐中,有火否?」靈佑撥了一下,說:「無火。」懷海走下座來親自去撥,撥到深處,撥出了一點火,便舉給靈佑看,說:「此不是火!」靈佑即大悟禮謝,並陳述他的悟解。懷海說:「 此乃暫時歧路耳!經雲: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雲,悟了同未悟,無心得(明本《景德傳燈錄》作「亦」,此依元本)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因此靈佑得到懷海的啟發,悟得他的深機密用。
元和末(820),他遵懷海之囑,到溈山去開法。溈山極其峻峭,人煙稀少,於是雜在猿猱之間,拿橡栗作食糧。後來山下的居民稍稍知道他,來了許多人幫助他營造起一座寺宇來。不久遇到唐武宗(841~846)毀寺逐僧的事件,匆遽間把頭裹起充作普通農民。大中初(847),湖南觀察使裴休把他迎出來,重到所住的地方,連帥李景讓啟請朝廷命名同慶寺。裴休去訪他,和他問答,深契玄旨,自此禪風大振。四方來山參問的禪人漸多,於是提倡墾荒開田。當時住下僧眾多到一千五百人,法嗣四十餘人,而以仰山慧寂、香嚴智閑為上首。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於大中七年敷座怡然而寂。關於他的言行,有《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一卷。
靈佑的頓悟因緣,是從尋思純熟,機緣湊泊而發,深得馬祖、百丈的「理事如如」之旨。傳授給他的弟子慧寂,師弟同以全體顯現大用作修養的宗旨。他開示大眾說:「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凈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當時有人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他說:「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汝凈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汝修行趣向。」又說:「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他的弟子慧寂和他一樣,開示大眾說:「汝等諸人,各自迴光返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麼是處?」又說:「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溈山和尚雲: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從這些,可以看出此宗的悟境與功行極於理事如如動即合轍之旨。其接引學人,看似平衍,實則深邃奧秘,事理並行。靈佑是頓超得妙,慧寂是功行綿密,不是大根器不易繼承。此宗在禪宗五家中興起最先,衰亡也較早,原因殆即在此。
慧寂(814~890),韶州懷化人,出家後沒有受具足戒就到各處參學,初謁南陽慧忠的侍者耽源道真,道真對他說:「國師(慧忠)當時傳得六代祖師圓相,共九十七個,授與老僧,(中略)我今付汝,汝當奉持。」慧寂接過來看了一下就把它燒掉。後來到溈山,參靈佑,靈佑問他:「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慧寂說:「有主。」靈佑說:「主在什麼處?」慧寂從西邊走到東邊站著,靈佑知道他和常人不同,便加以開示。既而慧寂問:「如何是真佛住處?」靈佑說:「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慧寂於言下頓悟,從此執侍,前後十五年,開溈仰一宗。慧寂傳受靈佑心印之後,率領徒眾住在王莽山,既而遷到仰山,學徒奔湊。後來又遷到觀音山,接機利物,為宗門標准。
智閑也是靈佑法嗣中著名的人物,青州人,出家後到溈山參靈佑,有一天靈佑對他說:「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本分事,試道一句來!」智閑把他所悟解的陳述了好幾次,靈佑都不許可,於是泣辭而去,後到南陽,就住在那裡。有一天,因芟除草木,拋擲瓦礫,擊竹作聲,廓然惺悟,於是作了一首偈說:「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靈佑聽到這首偈,許可他徹悟了。慧寂更加勘驗,證明他會得祖師禪。自此以後,廣事教化,有偈頌二百餘首,隨緣對機,不拘聲律。
在禪宗五家中,溈仰宗興起最先,衰亡也較早。慧寂的法嗣有西塔光穆、南塔光涌等十人。光穆傳資福如寶、寶傳資福貞邃,前後四世而法系不明。光涌也只傳芭蕉慧清,清傳逞州繼徹而絕。此宗的法脈,大概歷時一百五十年。(黃懺華)
◎ 附:乃光〈溈仰宗禪要〉(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
溈仰禪學的主要宗旨
禪門宗旨即指真見,悟境與功行當賴之以成。宗乘中諸家語錄的上堂法語,最能顯示其真見,於溈仰宗,亦復爾爾。
「溈山上堂:「夫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凈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汝凈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汝修行趨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這段上堂法語,可作宗門禪經讀,亦可通於諸家禪道。為初參人搭扶梯,為已悟者立高標。尋思一過定獲分曉。
溈山說「道人之心」,在「視聽尋常」與一般同,在「情不附物」與一般異,並無奧妙,只要質直些!
溈山說「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這句話倒卻有傳承的。百丈大師曾說:「從苗辨地,從濁辨清。……見水濁,說水濁過患;水若清,都無可說;說,由濁及水。」惡覺、情見、想習之事,嬈人不靜,是濁邊事;只要「視聽尋常情不附物」,「譬如秋水澄渟,清凈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這段法語,不只是禪法真傳,亦為教門通途,「藉教悟宗」、「領宗得意」乃達磨六祖門下之大事。關於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溈山答的「修與不修是兩頭語」的話;也即是百丈說的「只如今鑒覺,但不依住一切有無諸法,世間出世間法;亦不作不依住知解,亦不依住無知解」,也即是《金剛般若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百丈曾說「但割斷兩頭句,割斷有句不有句,割斷無句不無句,兩頭跡不現,兩頭捉汝不著,量數管汝不得」,這正是不遺失時節,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空慧及時現起,即是隨緣得本,對於「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汝凈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汝修行趨向」。此中「凈除現業流識」一語,最為吃緊!禪門諸家照顧念頭,莫不於此勵力。創入悟境力求相續,提持功行力求不斷,現業流識直下即為本明空慧,自然凈除其「濁邊過患」,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惹新殃」即是悟後之修。
溈山道「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這正是宗門「尋思」的確解,「頓悟」的確解。尋思,思的是什麼?頓悟,悟的是什麼?把這四句話和前面答仰山的「以思無思之妙」一段話結合起來看,也會教人有會心處。同出身於百丈門下,黃檗、臨濟教人斷絕思路以「逼拶」為法門,而溈山、仰山卻好整以暇,教人尋思,所頓悟到的同是:「心自圓明,不居惑地」。悟後為人處,在臨濟則行棒行喝,而溈山則說,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話是多麼簡要,多麼親切,「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都是從「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中流出家常話,若晴空一片白雲,秋夜一輪明月,描繪出一幅「如如佛」的肖像。馬祖有偈雲:「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細究溈山此篇上堂法語,真是馬祖這首偈的好注腳了也。溈山尚有一則「無心是道」的公案,最能發明「思盡還原」之旨。
僧問:「如何是道?」師(溈山)曰:「無心是道。」曰:「某甲不會。」師曰:「會取不會的好。 」曰:「如何是不會的?」師曰:「只汝是,不是別人。」復曰:「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這般說話,剴切暢朗之至。宗旨不在給人談玄妙而在如何老實攤出,教人把得牢知所趨向。
現在試看仰山怎樣發揮溈山禪學的宗旨。
「仰山上堂:「汝等諸人各自迴光返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麼是處。亦如人將百種貨物與金寶作一鋪貨賣,只擬輕重來機。所以道石頭是真金鋪,我這里是雜貨鋪,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來覓真金,我亦拈與他。」時有僧問:「鼠糞即不要,請和尚真金。」師曰:「嚙族擬開口,驢年亦不會。」僧無對。師曰:「索喚則有交易,不索喚則無。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無,豈況有五百七百眾耶?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採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溈山和尚雲: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仰山這段法語,亦有它的概括性,有三點值得注意:其一,假方便奪粗識。奪粗識的最勝方便,無過於臨濟的奮迅逼拶及棒喝機用。仰山突兀的機用與臨濟無異,溈山亦深深印可。雲門閃電般的突擊,機用轉換落落,亦是在奪粗識。曹洞宗防滲漏側重內轉,懼粗識現行,以故旁通一路挖牆腳。法眼頗知粗識狡黠,於一切現成中還以狡黠之道反擊之。這些都知黃葉止啼,執則成病。都屬「凈除現業流識」的無上方便,雖不可執但要透得過。至於仰山開的雜貨鋪,鼠糞真金,索喚者自知,他實無一物與人也。其次,說禪宗則無伴。「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趙州語),哪家禪道將得伴去者?其三,湊泊不得但向性海如實而修。直端端的路,諸家實莫莫能外。仰山突兀的機用,溈山亦印可。機用卻最能見到宗旨。(中略)
溈山、仰山、香嚴三師唱和禪道的精義
悟道的人就其日用生活、作務執勞看,正乃自知時節,如龐公偈所表達的「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的境界。溈仰父子的唱和,諸方最為欽遲,香嚴有時加入,亦無多讓。茲舉十則公案,從見上參看,即可尋繹其宗旨;從文字上看,也覺鮮花朵朵,時時散發幽香。
(1)仰山問:「百千萬境一時來作么生?」溈山雲:「青不是黃,長不是短,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仰乃作禮!
我輩於日用生活、執勞作務中,當有世間正法領導,亦有自志支持,但往往不勝其繁劇。若人首肯仰山問處,即定歡迎溈山答處!這正是一副除熱惱的清涼散。「諸法各住自位」,惟人自鬧(惱、擾)爾。識得「非干我事」,我亦安住自位與一切法無別。
(2)溈山摘茶次,謂仰山曰:「終日摘茶,只聞子聲,不見子形。」仰撼茶樹,溈曰:「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仰曰:「未審和尚如何?」溈良久,仰曰:「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溈曰:「放子三十棒!」仰曰:「和尚棒某甲吃,某甲棒教誰吃?」溈曰:「放子三十棒!」
摘茶也在辨體用,不可將體用說得懸遠。
溈山要打三十棒,仰山吃棒心不甘,雖然如此,卻正努力於摘茶,全體作用,全露祖師禪也。
溈山為啥要打,仰山過在哪裡,何妨尋思一下?「練禪」策進,即在此等處。
(3)溈山問仰山:「涅盤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仰曰:「總是魔說。」溈曰:「以後無人奈子何。」仰曰:「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什麼處?」溈曰:「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這則公案,真乃淘練入神!《涅盤經》四十卷「總是魔說」,這也正是「用劍刃上事」。「倒破鬼門關,日輪正當午」,喝破黑暗天下宴然。《涅盤經》心性之學揭佛性義,早成時人大窠臼,難得經此一場。「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是溈山以最高評價肯定仰山禪法心要處。
(4)溈山問仰山:「何處來?」仰曰:「田中來。」溈曰:「禾好刈也未?」仰作刈禾勢。溈曰:「汝適來作青見?作黃見?作不青不黃見?」仰曰:「和尚背後是什麼?」溈曰:「子還見么?」仰拈禾穗曰:「和尚何曾問這個。」溈曰:「此是鵝王擇乳!」
農事禪修打成一片,正干農活時即為禪修。兩個管家於農事成熟時,便爾渾身自在。雖然動容難擇,但「觸目菩提」當這么會。他父子倆一向在勞作中「練禪」策進,不是朱門清客在觀家軒里作欣賞狀,而雲我有會心也。「鵝王擇乳」,不假作意吸取精華而去其水分,純禪道人,一切行動無不是禪,「現業流識」自爾消除。
(5)仰山在溈山為直歲,作務歸,溈問:「什麼處去來?」仰曰:「田中來。」溈曰:「田中多少人?」仰插鍬叉手。溈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仰拔鍬便行。
這個公案古德拈頌極多,不擬多談。仔細參看,溈仰父子「練禪」策進之旨深入生活實際。田中人歸去,插鍬叉手;南山大刈茅,拔鍬便行;明明如此卻在暗通消息。曹洞宗致力於護念的「不犯」;溈仰卻在勞作中兼到了「不犯」,雖暗卻明。造詣極深的演劇家渾身是戲,溈仰師資一句話、一動作,無不是禪。
(6)溈山問仰山:「忽有人問汝,汝作么生只對?」仰曰:「東寺師叔若在,某甲不致寂寞。」溈曰:「放汝一個不只對罪。」仰曰:「生之與殺只在一言。」溈曰:「不負汝見別有人不肯。」仰曰:「阿誰?」溈指露柱曰:「這個。」仰曰:「道什麼?」溈曰:「道什麼?」仰曰:「白鼠推遷銀台不變。」
說宗門下事,相伴亦無,說亦不著,真個寂寞!無伴無說又有不只對罪。溈山緊把牢關,仰山觸著過關戒嚴的境,說道「生之與殺只在一言」。溈山知其吐信位之見,再予一紮,「不負汝見,別有人不肯」!仰停思問「阿誰」,溈指露柱道「這個」,機用全矣。仰已會得,卻曰:「道什麼」,自含詠也。溈又反詰,佯曰:「道什麼」,再囑含詠也。「白鼠推遷銀台不變」,此乃仰山人位之見,足以只對忽有人問。白鼠推遷銀台不變,可強用僧肇的「不真即空,即萬物之自虛」釋之。會得即動即靜即真即妄之旨,教與宗固無二致。
(7)溈問:「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子作么生知他有之與無?」仰曰:「慧寂有驗處。」時有一僧從面前過,仰召曰闍黎,僧回首。仰曰:「和尚,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溈曰:「此是獅子一滴乳,進散六斛驢乳。」
「僧回首」便能「驗知業識茫茫無本可據」,誠然巧便。學人若於無本處自警,迴光返照當有悟入。
(8)仰山因歸溈山省覲,溈問:「子既稱善知識,怎辨得諸方來者知有不知有?有師承無師承?是義學是玄學?子試說看!」仰曰:「慧寂有驗處。但見僧來便豎起拂子,問伊諸方還說這個不說?」又曰:「這個且置,諸方老宿意作么生?」溈嘆曰:「此是從上宗門中牙爪!」
臨機互換,不滯一隅,眼孔定動即沒交涉。他會得的人,澄之不清,揚之不濁,過險境如履平地,設一境即是陷阱。
以上所舉,即溈仰兩師關於禪道的唱和;以下再參看有關於香嚴的公案。
(9)師(溈山)睡次,仰山問訊,師便回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師起曰:「我適來得一夢,你試為我原看?」仰取一盆水與師洗面。少頃,香嚴亦來問訊,師曰:「我適來得一夢,寂子為我原了,汝更與我原看?」嚴乃點一碗茶來。師曰:「二子見解過於鶖子。」
溈山雖老,神清志剛得克家之子教養;仰山、香嚴有此老師,心若止水鑒容又鑒心。這樣一家人,一切動轉施為不出於「如」。見解勝過舍利弗處,正坐不失時節。此一則公案最能見到溈山、仰山、香嚴三師的生活樂趣,真是動即合轍,優游自在。
(10)師(溈山)一日見仰山、香嚴作餅次,師曰:「當時百丈先師親得這個道理。」仰與香嚴相顧視雲:「什麼人答得此話?」師雲:「有一人答得。」仰雲:「是阿誰?」師指水牯牛雲:「道道。」仰取一束草來,香嚴取一桶水來,放牛前,牛才吃,師雲:「與么與么!不與么不與么!」二人俱作禮。師雲:「或時明,或時暗。」
「百丈海禪師參馬大師,為侍者。檀越每送齋飯來,海才揭開盤蓋,馬大師便拈起一片胡餅,示眾雲:是什麼?每每如此。」此處溈山見仰山、香嚴作餅,驀然見到百丈領得馬大師意,故雲:「當時百丈先師親得這個道理。」仰山、香嚴顧視躊躇「什麼人答得此話」?溈山當即展現一機,「指水牯牛雲道道」,若坐在理邊尋思,且沒交涉。兩個靈利漢,畢竟知機變。「仰取一束草來,香嚴取一桶水來,放牛前牛才吃」。理無著處,還歸於事。溈山要二人拂除跡象,連水牯牛一道,肯二人和機變,故雲「與么與么」。牛吃水草原為本分事,二人怎得它理?故又雲「不與么不與么」。仰山、香嚴至此乃瞥然於理事無礙之旨,故俱作禮也。作禮將為是,剛才躊躇顧視則又不是,故溈山當作水牯牛下二人的判語雲「或時明,或時暗」。
溈山、仰山、香嚴三師關於禪道的唱和,真乃精義連編尋繹無盡;處處流露消息,宗旨儼然。但臨濟宗師宗杲卻雲:「溈山晚年好則劇,教得一棚肉傀儡,直是可愛。且作么生是可愛處?面面相看手腳動,怎知語話在他人。」宗杲如此拈提,且道對溈山禪是會,或不會?對仰山、香嚴是許,或不許?
2. 曾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僧人是
D
鑒真(688—763年),唐揚州江陽(今江蘇揚州)人。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出家。有人認為,鑒真初入佛門學的是禪宗,但當時許多天台宗的大師都不約而同被稱為「禪師」。 鑒真初出家隨智滿學習的實際是天台宗,而不是禪宗。中宗神龍元年(705年),18歲的鑒真在大雲寺從光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道岸是律宗大師文綱的弟子,而文綱又是南山律宗創始人道宣的弟子,由此可見,鑒真是南山律宗的傳人。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隨著佛經翻譯事業的開展和僧團的建立,各種戒律典籍也傳入中國。起初沒有統一的規章,各以所尊奉的典籍和理解,各行其事,理論上也時有紛爭,乃至有不受約束而自誓受戒的。宗派不同,對戒律的要求基本是同一的。在時代潮流和佛教本身的推動下,終於完善了與國家律法、世俗禮法和傳統倫理道德相一致,而又對國家律法、世俗禮法和傳統倫理道德起補充、豐富和增強作用,以《四分律》為主要內容的佛教戒律規范。故中國佛教律宗,又稱四分律宗。
四分律宗最初同樣倡導《四分律》,而又在見解上又各有不同,法勵的相部宗、法勵弟子懷素(非書法家懷素)的東塔宗、道宣的南山宗三宗並立而行,不久相部、東塔二宗相繼衰微,獨南山一宗相繼不絕。
南山宗道宣(596—667),俗姓錢,吳興(一作丹徒)人,16歲正式披剃,隋大業間隨智首律師受具足戒,後即從之研究律學。曾參與玄奘的譯經工作。因數次入終南山研撰《四分律》著述,又於終南山舉行傳戒法會,故世人稱之為南山律師,稱其所創的律宗為南山宗。他的特點是以《四分律》為基礎,參考各部典律之所長,以補《四分律》之所缺,並以自己獨到的見解,會通大乘與小乘,使其圓融無礙,這是他們南山律能為眾所接受,一直暢行的原因,也是中國佛教發展上適應歷史潮流的產物。
在南山律宗法系中,鑒真是一位傑出的傳人。
中宗景龍元年(707年),鑒真21歲,赴洛陽學習佛法。之後,鑒真從洛陽、長安等地南歸,回到家鄉揚州,從此身居揚州,在江淮一帶傳法授戒。
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十月,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受日本天皇之命專程到揚州大明寺拜見鑒真,迎請鑒真赴日本傳律授戒。
正如老一輩學者賀昌群先生指出的:鑒真19歲時,北方禪宗大德神秀入寂了,二十歲時華嚴宗的法藏入寂了,26歲時南方禪宗大德慧能和遠道求法的義凈入寂了,開元五年道岸也入寂了。在名僧大德凋零的情況下,南方的律宗大師,惟有鑒真一人。也只有鑒真能擔得起赴日傳律的重任。
年底,鑒真攜弟子21人准備第一次東渡。經過六次艱難困苦的東渡歷程,鑒真與他的弟子終於在天寶十二載(753年)十二月二十日,到達日本薩摩川邊郡的秋目(今日本阿多郡秋妻屋浦),當時鑒真已是66歲的高齡。
鑒真東渡傳播南山律法,立壇授戒,轟動朝野,連太上天皇、太上皇後、天皇、皇後、太子等都來受戒。在宗教行為的背後,實是政治行為,即是通過對戒律的嚴肅性,從側面顯示國家律令的權威性,穩定社會,保證革新的推行。
鑒真在日本傳法授戒十年,於唐廣德元年(日天平寶字七年,763年)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圓寂,享年76歲。在寂化之前,弟子們以乾漆夾佇法為他模影塑像,就是至今仍保存在日本唐招提寺的鑒真坐像。
在鑒真到日本之前,日本基本沒有授戒制度。即便是有,也是小規模的,並且極不正規。鑒真去日本後,馬上在都城奈良的東大寺設立戒壇,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規授戒的開始。鑒真又在東大寺建立戒壇院,作為日本全國的中心戒壇,與後來建立的西部觀世音寺戒壇(築前,今日本福岡)、東部葯師寺戒壇(下野,今日本櫪木)合稱為「天下三戒壇」。
據《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鑒真帶到日本去的有48部經典,其中很多屬於戒律著作。這些律學著作對於鑒真在日本傳法弘律至關重要。755年,日本朝廷敕令在東大寺內建唐禪院,作為訓練和教育僧侶的場所,由鑒真親自經營管理。唐招提寺建成後,鑒真在寺內傳授佛法,弘揚經律,召開梵網會,並負責整個日本僧人戒律的學習培訓。鑒真的弟子們也赴各地講戒授律。
759年,在天皇敕施的新田部親王舊宅的基礎上,鑒真率領弟子們建成日本律宗的總本寺——唐招提寺,教謙女皇親書「唐招提寺」四字,懸於講堂。在鑒真及其弟子的經營下,短短幾年時間內,唐招提寺已能與當時日本幾個較大的官寺如東大寺、興福寺和大安寺等相提並論,成為日本僧徒的嚮往所在。
律宗由中國傳至日本,並不始於鑒真,但把律宗的教義完全傳入日本,使之建立並成為佛教中一個獨立宗派,卻應該歸功於鑒真和他的弟子們,從而使中國的律宗在異國他鄉得到了弘揚。
鑒真東渡,將唐代發展成熟的律學傳入日本,這對唐代律宗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里程碑,在律宗思想發展史上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時至今日,日本律宗還有以唐招提寺為本山的律宗與以西大寺為本山的律宗等派別。日本人稱鑒真為「日本律宗的初祖」。
參考資料很詳細 看看吧~
3. 鑒真的鑒真年表
1歲 688年 唐則天後垂拱四年
誕生於揚州江陽縣,俗姓淳於。父為居士。
3歲 690年 唐則天後載初元年 武周天授元年
武則天令兩京及各州建大雲寺,各藏《大雲經》一部。
揚州建大雲寺。
6歲 694年 武周延載元年
隨父去大雲寺進香拜佛,鑒真見佛像大為感動,漸有出家心願。
14歲 701年 武周長安元年
隨父前往揚州大雲寺出家,從智滿禪師為沙彌。
18歲 705年 唐神龍元年
中宗李顯復位。
中宗皇帝徵召進長安作宮廷授戒師的高僧道岸,前來江淮講學。鑒真從道岸受菩薩戒。
主持修繕龍興寺、開元寺。
20歲 707年 唐景龍元年
游學洛陽,觀摩龍門石窟盧舍那大石像。游白馬寺。
游學長安。道岸主持建造小雁塔。鑒真得以協助和學習。住大薦福寺。
21歲 708年 唐景龍二年
在長安實際寺,從奉詔入宮廷講律的荊州玉泉寺高僧弘景律師受具足戒。
向弘景學習「五明醫學葯典」。入宮廷「太醫署」求教。
先後隨著名高僧章安大師、融濟律師、義威律師、遠智律師、金修律師、慧策律師、大亮律師等學天台教義和《南山律鈔》、《輕重儀》、《法勵疏》、《四分律疏》。
22歲 709年 唐景龍三年
弘景告老回山,中宗親自賜詩送行。鑒真送別恩師。
洛陽發生瘟疫,前往佈道行醫。
25歲 712年 唐先天元年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玄宗提倡道教,佛教受到抑制。
26歲 713年 唐開元元年
在揚州龍興寺、大明寺等寺院講律授戒。講《法勵疏》、《四分律疏》、《羯摩疏》等。
27歲 714年 唐開元二年
玄宗禁止新建佛寺,並敕令官家不得與僧尼道士往來,禁止民間鑄佛像及寫經。
30歲 717年 唐開元五年
鑒真受戒師道岸圓寂。其弟子義威繼道岸為全國宗奉授戒師。
31歲 718年 唐開元六年
講《行事鈔》、《輕重儀》。
35歲 722年 唐開元十年
其間及後數年,鑒真在揚州進行講律授戒、立寺造像、設悲田院、寫經、度人、救濟貧病等活動,遂成江淮「道俗歸心」的宗教首領。
46歲 733年 唐開元二十一年
至此,鑒真已講《法勵疏》及《四分律疏》40遍,《律鈔》10遍,《羯摩疏》10遍;建造寺塔80餘所,造佛像、菩薩像無數,寫佛教藏經3部11000卷,縫袈裟3000領;親度僧尼4萬餘人。其優秀弟子有揚州崇福寺祥彥,白塔寺法進,既濟寺明烈,興雲寺惠琮,潤州天響寺道金,棲霞寺希瑜、乾印,三昧寺法藏,西安安國寺睿光、明債,汴州相國寺神邕,江州東林寺志恩,洛州福先寺靈佑,越州道樹寺璇真,天台山國清寺法雲等35人,皆精研精學,講授一方。鑒真已成名滿天下的大德高僧。
四月,日本大使多治比廣成、副使中臣名代率第9次遣唐使團前往中國。榮睿、普照等學問僧隨行。日本朝廷委託榮睿、普照二人聘請唐國律學高僧。八月,日本使團到達蘇州。唐朝廷派通事舍人到蘇州迎接。
47歲 734年 唐開元二十二年
春,榮睿、普照等途經揚州、汴州入東都洛陽,住大福先寺,從名僧定賓學習律宗。
49歲 736年 唐開元二十四年
日本遣唐副使中臣名代等回國。榮睿、普照等聘請洛陽僧道璇、婆羅門僧正菩提等赴日。
50歲 737年 唐開元二十五年
十月,榮睿、普照、玄朗、玄法隨唐玄宗至長安,分別住大安國寺、崇福寺、荷恩寺。
鑒真在江淮各地講律授戒。
54歲 741年 唐開元二十九年
日本朝廷下詔諸國建國分寺、國分尼寺。
榮睿、普照等於是年冬由鑒真高足長安寺僧道航、高麗僧如海等陪同,經洛陽、汴州前往揚州聘請鑒真。
55歲 742年 唐天寶元年
住持大明寺,講律授戒。
榮睿、普照等前往大明寺邀請鑒真東渡。鑒真應允,弟子祥彥、思托、道航、如海等21人願隨同前往,遂作東渡准備。
56歲 743年 唐天寶二年
造船東河口,備糧和物資於既濟寺和大明寺,准備東渡。
四月,高麗僧如海向官府誣告,東渡受阻,未能成行。
冬月,購得嶺南道采訪使劉巨鱗軍船一條,與弟子、水手、玉作人、畫師、刻鏤、鑄寫、綉師、修文、鐫碑等85人,於十二月揚帆東行,至狼溝浦遇大風破舟,修好船後駛至大嶼山等待順風。
57歲 744年 唐天寶三年
船由大嶼山進發,復遇大浪舟破沉海,人困荒島,數日後官船救至明州,往鄮山阿育王寺。應越州、杭州、湖州、宣州諸寺之請,巡迴講律授戒。
越州僧告榮睿誘鑒真東渡 ,榮睿被官府捉拿,押往京師,在杭州獲營救,復回阿育王寺。法進等人前往福州采辦東渡船隻和物資。
鑒真率弟子出明州,至台州寧海縣,到白泉寺。又入唐興縣國清寺,學習和臨摹佛殿、塑像建造藝術。出始豐縣入臨海縣,經黃岩縣,取路永嘉,住禪林寺。
弟子靈佑蠱惑揚州諸寺三綱向官府請願,請求阻止鑒真東渡。鑒真一行被官府追回揚州,住崇福寺。
榮睿、普照告別鑒真離開揚州,往同安郡。
58歲 745年 唐天寶四年
為杭州靈隱寺僧辨秀授戒。
60歲 747年 唐天寶六年
住崇福寺、龍興寺,為眾講律授戒,救濟貧病。繼續籌劃東渡。官府繼續監視。
61歲 748年 唐天寶七年
三月,榮睿、普照來揚州,與鑒真商討再次東渡。造船、備糧、買香料、葯物等物資,帶弟子、道俗、水手等35人,於六月二十七日自揚州新河出發,至狼山界遇大風。七月至越州,八月至曙峰山。
十月十六日,海上見到蜃氣。
十月下旬,過蛇海、飛魚海、飛鳥海。又遇海盜和食人土著。
十一月,遇風浪漂至振州,別駕馮崇債迎入州城宅內,設齋供養。東渡再次失敗。住大雲寺。主持修建大雲寺,所帶佛具、佛像、經典及各種物資捐給大雲寺。
62歲 749年 唐天寶八年
馮崇債親率800兵丁護送至萬安州。萬安州頭人馮若芳迎至家中供養三天,後護送至崖州,住開元寺。
開元寺遭火焚毀。鑒真應請主持造殿、修塔,造釋迦丈六佛像。
過瓊州海峽至雷州,經羅州、辯州、象州、白州、容州、藤州、梧州至桂州。安始郡都督出城迎接,頂足膜拜,安置開元寺,一如既往應請講律授戒,時達一年。
63歲 750年 唐天寶九年
冬,應廣州都督盧奐邀請,離桂州去廣州。行至端州,日僧榮睿病故。端州太守護送至廣州,住大雲寺。巡遊開元寺,見到外國60名工匠費時30年雕成的華嚴經九會圖。
參觀三座婆羅門寺,見到許多婆羅門國、波斯國、昆侖國、獅子國、大食國、骨唐國和白蠻、赤蠻等外國僧人。
64歲 751年 唐天寶十年
初夏,離開廣州,至韶州,住禪居寺、法泉寺、開元寺,應請講律授戒。
普照告別鑒真,去明州阿育王寺。
途中,鑒真眼疾加重,胡人醫治無效,雙目失明。弟子祥彥病死於舟中。
經洪州至潯陽,訪問廬山東林寺、潯陽龍泉寺。沿江下江寧,入瓦官寺,弟子靈佑迎至棲霞寺住三日。隨過江至揚州既濟寺,受僧眾數千人歡迎,後入城,住龍興寺。
是年,日本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備真備率第10次遣唐使團出發。
65歲 752年 唐天寶十一年
巡迴於龍興寺、崇福寺、大明寺、延光寺講律授戒。
66歲 753年 唐天寶十二年 日天平勝寶五年
春,日遣唐使准備回國。行前,藤原清河大使向唐玄宗稟奏,聘請鑒真和其他5位僧人赴日本講律授戒。玄宗提出增派道士,藤原清河便收回聘請鑒真等人的請求。
唐玄宗讓在唐朝廷任職的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即晁衡)以回訪使身份,隨遣唐使回日本。
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備真備等歸國,至揚州延光寺邀請鑒真作第六次東渡。
十月二十九日夜,鑒真從龍興寺出發至江邊,為等候在江邊的24位沙彌授戒後,與法進、思托等38人上船,攜帶佛具、佛像、經疏、葯品等物資,至黃泗浦與遣唐使船會齊。
十一月十三日,普照從越州趕到黃泗浦。
十一月十五日,乘坐遣唐使船赴日。十一月十六日從黃泗浦出航。
十二月二十日,到達日本薩摩秋妻屋浦。二十六日至太宰府。歷時十二年,鑒真終於實現了宏願。
67歲 754年 唐開元十三年 日天平勝寶六年
正月十二日,副使大伴古麻呂將鑒真一行至太宰府稟奏朝廷。
二月初一,至難波。二月初三,入河內國。二月初四,向奈良進發。
下安宿王以敕使身份出城迎接。後安置東大寺。
二月初五,宰相、右大臣、大納言以下官員百餘人,至東大寺拜訪鑒真。
三月,天皇下聖旨:「自今以後,受戒傳律,一任大和尚」。
鑒真向宮廷進獻從唐國帶去的佛舍利、琉璃瓶等藝術品及二王字貼等物。
四月初,為聖武太上皇、皇太後、孝謙女皇、皇太子、大臣授菩薩戒。又為440多位沙彌授戒。天皇敕授鑒真等傳燈大法師位。
68歲 755年 唐天寶十四年 日天平勝寶七年
六月,遭颶風漂至越南國的藤原清河大使、阿倍仲麻呂輾轉回到長安,留唐朝做官。
九月,東大寺戒壇院落成,由鑒真授戒。唐禪院建成,鑒真居之。校正經疏錯訛。辨別葯物真偽。
69歲 756年 唐至德元年 日天平勝寶八年
鑒真為代表的新教團與賢璟為代表的舊教團,於興福寺講堂開辯論會。鑒真一方獲勝,賢璟等表示決心放棄舊式,接受新戒。賢璟等請鑒真三師七證正規授戒。
五月二十四日,朝廷敕鑒真為大僧都。法進等人為律師。
聖武太上皇病重,鑒真被請去會診。此前,鑒真為光明皇太後治過病。
將故一品新田部親王舊宅園贈給鑒真立伽藍,籌建唐招提寺 。
六月,朝廷將用以供奉去世的聖武太上皇的米、鹽之類,永遠轉供鑒真和法榮二人。
70歲 757年 唐至德二年 日天平寶字元年
孝謙天皇敕施唐禪院水田一百町,用以供養十方求學僧徒。
朝廷授予鑒真「大和尚」稱號。
71歲 758年 唐乾元元年 日天平寶字二年
八月初一,孝謙女皇讓位於皇太子,為淳仁天皇,孝謙為上皇。朝廷下詔書,宣布停去鑒真僧綱之任,尊為大和尚,恭敬供奉,專事講經傳律。
72歲 759年 唐乾元二年 日天平寶字三年
八月,唐招提寺落成。並造佛像多尊。淳仁天皇頒賜敕額「唐招提寺」。
74歲 761年 唐上元二年 日天平寶字五年
奏請建戒壇於下野葯師寺,並建築紫觀音寺,為東西兩戒壇。
75歲 762年 唐寶應元年 日天平寶字六年
唐玄宗去世。
六月,孝謙上皇下詔復親決大政。
76歲 763年 唐廣德元年 日天平寶字七年
春,思托等為鑒真造乾漆夾紵造像。
五月初六日於唐招提寺住處結跏趺坐,面孔朝西而逝。
次年八月,朝廷特派遣使臣到揚州各寺報喪。揚州僧眾穿喪服於龍興寺朝東舉哀三日。
思托開始著手寫《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尚鑒真傳》。
4. 唐朝出使日本的中國僧人有哪些
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鑒真。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鑒真是唐代高僧。俗姓淳於,揚州人,14歲出家大雲寺,18歲時,由應邀來揚州的南山律宗開創人道岸律師授菩薩戒。27歲,回揚州大明寺。在唐天寶年間屢次嘗試東渡赴日,10多年間共有6次,直到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第六次東渡才獲成功。
六次東渡
綜述
742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鑒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決意東渡。
第一次東渡
742年冬,鑒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造船,准備東渡。時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從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揚州倉曹李湊也加以援助。不料鑒真一位弟子道航與一名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如海信以為真,大怒,便誣告鑒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准備攻打揚州。當年海盜猖獗,淮南采訪使班景倩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雖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第一次東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東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籌備後,鑒真等17僧(包括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連同僱傭的「鏤鑄寫綉師修文鐫碑等工手」85人,共100餘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後眾人方被救,轉送明州餘姚(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安頓。開春之後,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請鑒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第三次東渡
結束了巡迴講法之後,鑒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備再次東渡。此事為越州僧人得知,為挽留鑒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鑒真去日本。於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偽稱「病死」,方能逃離。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第四次東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鑒真於是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餘人從阿育王寺出發。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鑒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采訪使遂派人將鑒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東渡
748年,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鑒真東渡。鑒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陰歷6月28日從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為等順風,出長江後鑒真一行在舟山群島一帶停留了數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東海上,該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後方能上岸,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入大雲寺安頓。鑒真在海南停留一年,為當地帶去了許多中原文化和醫葯知識,時至今日,三亞仍有「曬經坡」、「大小洞天」等鑒真遺跡。。
之後,鑒真北返,經過萬安州(今海南萬寧)、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達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在始安開元寺鑒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廣州講法,途徑端州(今廣東肇慶)時,榮睿病死該地龍興寺。在廣州,鑒真動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後,鑒真繼續動身,經韶州時,普照辭去,臨別之時,鑒真發誓「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此時,鑒真由於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又為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鑒真大弟子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鑒真十分悲痛。接下來鑒真又經過了廬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潤州江寧縣(今江蘇南京),回到了揚州。第五次東渡結束。
第六次東渡
由於鑒真的游歷遍於半個中國,因此聲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鑒真同他們一道東渡。當時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因此不許鑒真出海。鑒真便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轉搭遣唐使大船。隨行人眾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於餘姚趕來,11月21日,鑒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餘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5. 淮北律師事務所哪家好
安徽安港律師事務所
_成立時間:
地址:淮北市相山區梅苑路與泉山路交叉口
安徽北方之光律師事務所
成立時間: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北路82-2號
安徽北方之光律師事務所成立於一九九三年九月,是淮北市首家合夥制律師事務所。本所自成立以來,在律師業務逐年遞增的同時,人員數量和素質都在逐步迅提升,至2016年5月,我所已有執業律師26名,實習律師5名,見習律師......
2
安徽亞星律師事務所
成立時間:1994-06-02
地址:淮北市惠黎西路66號
安徽勝方律師事務所
http://ahsf.xheyun.com/index.html
成立時間: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淮海中路元蘇果超市三樓
安徽勝方律師事務所成立於一九九八年十月一日,是淮北市最早設立的合夥制律師事務所之一。自其成立以來,勝方即致力於提供一流的商業與訴訟法律服務,其在淮北市律師業發展過程中的先鋒作用為業內所共知。歷經二十幾年......
安徽鏡遠律師事務所
成立時間:
地址:淮北市人民路中泰廣場B棟17層
安徽鏡遠律師事務所是一家經安徽省司法廳批准設立,從事法律服務的合夥制律師事務所。事務所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以維護憲法、法律尊嚴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基礎,以公平、正義、社會倫理......
5
安徽胡銘律師事務所
成立時間:2015-10-28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南黎路138號海容商業大廈1棟1703-1706
安徽胡銘律師事務所系安徽省司法廳於2015年10月28日行政許可設立的專業化律師執業機構。本所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依法治國的根本方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科學發展觀,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
6
安徽啟宇律師事務所
http://www.anhuiqiyu.com/
成立時間: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中泰廣場(天象大廈)集合辦公樓A座15樓
安徽啟宇律師事務所英文名稱為:AnHuiQiYuLawyerOffice。位於皖淮北市中泰廣場天象大廈)集合辦公樓A座15樓。由徐敬武律師、高立勝律師、徐斌律師、蔡保惠律師及董娟律師五位合夥人律師發起,經安徽省司法廳批准設......
7
安徽龍興律師事務所
成立時間:
地址:淮北市相山區帝景翰園翰邦國際廣場602室
安徽眾星合律師事務所
成立時間:1992-12-31
地址:淮北市淮海路348號
安徽禮樂律師事務所
成立時間:2019-01-30
地址:濉溪縣開發區合歡家園一期南門107-110室
安徽禮樂律師事務所成立於2019年年初,是經安徽省司法廳批准成立的濉溪縣第三家律師事務所。安徽禮樂律師事務所秉承「禮至無爭、樂至無怨」的價值理念。「禮」是指准則、法治,「樂
建議綜上問題所述淮北律師事務所哪家好,以上內容非常詳細,僅供參考,具體哪家好要自己去了解。
法律依據:律師(lawyer)是指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訴訟代理或者辯護業務等法律服務的人員。
律師須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並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方可執業。按照工作性質劃分,律師可分為專職律師與兼職律師;按照業務范圍劃分,律師可分為民事律師、刑事律師和行政律師;按照服務對象和工作身份劃分,律師可分為社會律師、公司律師和公職律師。律師業務主要分為訴訟業務與非訴訟業務。
6. 武漢市第二看守所地址在哪裡
在武漢市漢陽區。
你可以網路地圖搜索「武漢市公安局軌道交通管理分局警犬基地」。
大圖:
7. 唐朝在中處文化交流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跡
玄奘和鑒真
玄奘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禕(yi),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 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弟子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玄奘死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葬於長安興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由於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玄奘法師故事二則
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艱難地跋涉在西域的雪山荒漠中,偶然遇到一名胡人,是個獵戶,名叫石磐陀。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做玄奘的弟子,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十多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感到前途艱險,九死一生,頓時失去信心,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法師正在打坐,石磐陀抽出鋼刀,向他逼近。見石磐陀目露凶光,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直到此時,玄奘才開口說:「石磐陀,你為何還不走?我沒有你這樣的弟子,你快回家和妻兒團聚吧。」
在玄奘法師的責難下,石磐陀終於慚愧而去。
二、 大度義服婆羅門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羅門僧人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不服,紛紛前往觀看,但果真無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條。眾僧求助於玄奘,玄奘卻淡淡地說:「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鬥狠呢?」遂一連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剛剛走到寺院門前,就被那婆羅門僧扯住。那婆羅門僧罵道:「玄奘,你連一條經義都破解不出,還是滾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嘆道:「身為出家人,為何還要出言不遜?這五十條經義,我又怎能不解。「說罷,玄奘隨口講解經義,眾人聽的如同醍醐貫頂,大為欣喜。婆羅門僧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制止道:「你捨命求學,實在難得,說過的話何必當真呢?」婆羅門僧拜倒在地,拜玄奘為師。
不久,玄奘聽說那婆羅門僧回講解《論勝》這部經典,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婆羅門僧驚異地說:「我是弟子,怎敢給師父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婆羅門僧講解完畢後,玄奘對他說:「以前我是你的師父,現在你給我講經,又是我的師父,咱們還是不以師徒而論,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
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鑒真
過海傳戒的鑒真
鑒真,俗姓淳於氏,揚州江陽縣(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唐中宗嗣聖五年(688年)出生於一個奉佛家庭。父親曾就揚州大雲寺智滿禪師受戒,學習禪門。鑒真 14歲時隨父親入寺參拜,見到高大慈祥的佛像,很受感動,要求父親讓他出家。父親見他年幼志高,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恰好這一年武則天下詔讓天下諸州度僧,鑒真便就智滿禪師出家,在大雲寺里當了一名小沙彌。至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在著名律師道岸手下受菩薩戒。景龍元年(707年)游學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次年三月二十八日於長安實際寺登壇受具足戒,主持受戒的是德高望重的荊州南泉寺弘景律師。
鑒真的菩薩戒師道岸和具足戒師弘景都是律學名僧。尤其是道岸,在江淮一帶大力宣揚道宣開創的南山律宗,終於使一向奉行《十誦律》的江淮地區改行《四分律》。他多次主持結壇受戒之事,被譽為天下400餘州的受戒之主。鑒真在這些律學名僧的影響下,潛心研究三藏,尤其致力於律學的探討。受具足戒後有了正式僧人的身份,也取得了講授學問的資格。經過數年的苦心研討,他精通了道宣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羯磨疏》、《星處輕重儀》和法礪的《四分律疏》等律學著作,遂於開元元年(713年)開始講授律疏,時年26歲。
不久之後,他回到淮南。道岸律師於開元五年(717年)逝世後,鑒真接替了老師留下的重擔,繼續在江淮地區傳播律學,登壇授戒,為整頓教團弘揚佛法而不遺餘力。30多年中,他一共講律、疏40遍,律鈔70遍,輕重儀及羯磨疏各10遍;又組織發動建寺、造像、開元遮大會供養十方眾僧,縫制袈裟3000領贈送五台山僧,抄寫《一切經》三部,各11000卷。經他剃度得戒的共有4萬餘人,江淮奉持戒律的人,都尊他為授戒大師。
鑒真的名聲遠揚,也傳到正在長安的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耳中。當時,日本國還處在奴隸社會的階段,階級矛盾尖銳,人民生活困苦。寺院享有免賦免役的特權,不堪統治階級橫征暴斂的人民紛紛逃進寺院,或自戒為僧,或連人帶產投靠寺院當僧祗戶。這樣,寺院的勢力不斷擴展,世俗奴隸主的剝削利益則受到損害。代表世俗奴隸主利益的朝廷急欲整頓教團,肅清僧尼偽濫的狀況,但政令屢頒,收效卻很小。於是有人提議要向中國學習,嚴格受戒的條件和程序,立刻得到朝廷的批准,決定派人赴唐朝招聘高僧前來傳戒。榮睿和普照就是肩負著招聘的使命,於日本天平五年(即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隨第十次遣唐使入唐留學的。
榮睿和普照在長安一邊學習,一邊留意物色適宜的招聘對象。最初他們請到了東都大福先寺的道璿律師和婆羅門僧菩提等,乘坐副遣唐使中臣名代的船,先赴日本,擬為傳戒師。後來聽到鑒真的大名,認為是更理想的傳戒者,便決定設法邀鑒真東渡日本傳戒。天寶元年(742年),他們事先請到了長安大安國寺僧道航、澄觀,洛陽僧德清和高麗僧如海,又約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玄朗、玄法,一齊來到揚州。當時,鑒真正在揚州大明寺為眾僧講律。榮睿和普照至大明寺向鑒真頂禮膜拜,具述來意說:「佛法東流到日本,有寺有僧,卻沒有傳法受戒之人。敝國先前有位聖德太子,曾預言:『200年後,聖教興於日本。』如今200年之期已到,希望和尚東游興化。」鑒真聽了二僧的陳述,覺得他們很有誠心,便答道:「我曾聽說往昔南嶽慧思禪師遷化之後,托生為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又聽說日本長屋王崇敬佛法,造了千領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綉著四句話說:『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看來日本確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啊。那麼,我的法眾當中,有誰肯應此遠請,到日本國傳授戒法的呢?」堂上濟濟眾僧,對於鑒僧的發問,都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一時陷於冷場。過了好一會兒,鑒真的弟子祥彥才打破沉默,答道:「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到。以此之故,眾僧都默然無對。」鑒真一聽,不覺動氣,斬截地說:「我們此去,是為了傳播大法,何惜身命?你們大家不去,那我就自己去吧!」祥彥連忙說:「如果師傅要去,我也跟著去。」結果道興、道航、如海、澄觀、德清、思托等21僧也都表示願隨鑒真同赴日本。
鑒真見眾多門徒願意追隨自己赴日本傳法,轉怒為喜,於是共同在佛像面前立下宏願,並商議了准備東渡的策略和步驟。鑒於朝廷海防甚嚴,他們決定暫不公開渡海目的,宣稱准備供具往天台山國清寺供養眾僧,在這一幌子下,加緊打造船隻,備辦干糧。榮睿、普照在長安時曾求得宰相李林甫之兄林宗的書信,請他們在揚州任倉曹參軍的侄兒李湊幫助造船,所以造船工作得到了李湊的支持,進展順利。
時值天寶二年(743年),東南沿海海盜橫行,台州(今浙江臨海、黃岩、溫嶺、仙居、天台、寧海、象山等縣地)、溫州(今浙江溫州市及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文成、泰順等縣地)、明州(今浙江甬江流域及慈溪、舟山群島等地)海邊都遭受其害,海路堙塞,公私斷行。在此形勢下,鑒真一行的動向,格外引人注目。為了減少阻力,避免誤會,他們亟須加強團結,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為此,道航提議:「今向他國,為傳戒法,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海等人學道未久,是否可以暫留國內,不預此行?」
如海聽了道航的話,憤怒異常,當即裹頭入州,上采訪使衙門誣告道:「有僧道航造舟入海,與海盜勾結。總共若幹人,已備好乾糧,分布在既濟、開元、大明寺,又有100名海盜已經入城。」采訪使得報,即發兵搜捕鑒真一行。經過推問,證明鑒真等清白無辜,但所造舟船被沒收入官,日本僧人被囚禁了四個月,奉旨送還本國。玄朗、玄法就此回國去了,榮睿、普照不願官送,留了下來。如海因誣告之罪,被斷還俗,決杖60,送還新羅。但第一次東渡的計劃,終究是被他破壞了。
榮睿、普照兩僧矢志不移,經此磨難,毫不氣餒,輾轉找到鑒真,商量再次東渡之事。鑒真安慰他們說:「不用發愁,等到合適時機,必遂本願。」並拿出上好官幣 80貫錢,買到嶺南道采訪使劉巨鱗的軍船一隻,雇得水手等18人,又采辦了各種食物、用具、經卷、佛像、法物、香料、衣物,備足錢帛,攜帶僧祥彥、道興、德清、思托等,連同榮睿共17人,玉匠、畫師和其他各類工匠85人,於天寶二年十二月再度揚帆東下。但船剛出長江口即被颶風擊破,只得上岸修理船隻,一個月後第三次東渡,又因航程中風浪險惡,航道艱危,船被打破,歷盡苦辛,飄泊至明州,被明州太守安置於鄮縣(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歇息。
天寶三載,鑒真先後應越州(轄境相當今浙江浦陽江流域大部分、曹娥江流域及餘姚縣地,治所在今紹興)、杭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吳興)、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僧眾之請,往各地巡遊、開講、授戒,最後還至鄮縣阿育王寺。越州僧人得知鑒真欲往日本國,為了留住鑒真,便向州官告發說:「日本國僧榮睿誘大和上欲往日本國。」致使榮睿再次被捕,械送京城,途經杭州時詐稱病死,才得脫身。
榮睿、普照二人為了求法,前後所歷艱難難以形容,然而堅固之志,毫無退悔。鑒真深受感動,也一往無前地要實現東渡傳戒的願望。因此又遣僧法進和兩位侍從,攜帶錢帛往福州買船,並采購糧食雜物,作第四次東渡的准備。自身則率祥彥、榮睿、普照、思托等30餘人,翻山越嶺,餐風宿露,從陸路向福州進發。但在台州始豐縣境,被江東道采訪使派人追及,護送回揚州。原來鑒真的弟子靈佑和其他一些僧人,擔心鑒真渡海遇到不測,具公文向官府報告了鑒真一行的動向,故使此次東渡計劃又告夭折。
天寶七載春,榮睿、普照兩僧從安徽來到揚州,與鑒真籌劃第五次東渡事宜。此次東渡同行者有僧祥彥、神侖、光演、德清、榮睿、普照、思托等14人,水手18 人,六月二十七日從揚州崇福寺出發,經瓜州運河入海向南。一路上風急浪高,水米斷絕,九死一生,飄泊至振州(今海南崖縣)地界始得靠岸。這樣,第五次航海又失敗了。鑒真等受到當地地方官的供養,在各地做了些佛事,便被資送回揚州。歸途中,日僧榮睿和鑒真的高足弟子祥彥先後逝世,鑒真的精神受到很大打擊,加上不適應海南炎熱的氣候,患了眼病,視力大受損害。
天寶十二載(753年)農歷十月十五日,日本國遣唐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右麿和吉備真備,以及留學中國多年已任中國秘書監兼衛尉卿的阿倍仲麻呂,來到揚州延光寺拜訪鑒真。他們告訴鑒真,日本遣唐使已正式向唐玄宗奏請讓鑒真到日本傳戒,但被玄宗拒絕了。鑒於這種情況,請鑒真自己決定是否隨遣唐使的船隻東渡日本。此時鑒真已有66歲高齡,眼睛又不好,而唐朝官府對於私自過關出國又有明文禁止,但鑒真堅持渡海傳法的初衷,不顧千難萬阻,欣然允諾隨遣唐使船赴日本。經過一番安排,鑒真和尚終於在十月十九日離開了揚州龍興寺,踏上了第六次征程;並於十一月十六日乘上日本遣唐副使大伴的船,從揚子江口駛向日本。此次隨鑒真同行的有弟子思托等14人,還有尼僧智首等3人,以及幾位居士:揚州的潘仙童,西域人安如寶,東南亞人軍法力,越南人善聽等,總共24人。攜帶的物品除各種佛像、菩薩像、舍利、經卷、律典、幡幢之外,還有各種金、玉器皿、飾物、王羲之、王獻之等著名書法家的字帖等。
十二月二十日,鑒真所乘之船到達鹿兒島秋目浦,正式踏上了日本國土,實現了鑒真12年來的心願。次年二月四日,鑒真經過日本太宰府、大阪而到達了當時日本的首都奈良。所到之處,都受到統治者和道俗群眾的隆重歡迎和熱情招待。在奈良,他被迎入東大寺安置。日本國王下詔慰勞鑒真,並授予鑒真傳燈大法師之位,宣布「自今已後,授戒傳律,一任和尚。」
同年四月,鑒真初於東大寺盧舍那殿前立戒壇,登壇為日本聖武上皇、光明太後、孝謙天皇等授菩薩戒。不久又為沙彌澄修等400多人受戒。已受過戒的日僧靈福等80多人也紛紛舍舊戒,重新從鑒真受戒。這年九月,東大寺戒壇院成立,由鑒真擔任戒和尚,為眾僧受具足戒。
翌年五月,日本朝廷任命鑒真為大僧都,規定日本僧徒非經其授戒不予承認。但不久日本統治者就發生了矛盾,原來日本最高統治者尊崇鑒真的目的是希望通過他把僧尼直接控制起來,而鑒真弘法的指導思想卻是想讓佛法得到更廣泛的流傳。因此在聖武天皇死後不久,日廷就托詞免去了鑒真大僧都之任,尊之為大和尚。從此鑒真擺脫了綱統眾僧的行政事務,專事教化僧尼之職。為了排除干擾,他利用日本朝廷施給自己的田園,自立一所唐律招提,從東大寺遷住此地,大事傳律弘道。在他和他的弟子思托、如寶等的慘淡經營下,日後唐律招提被收為官寺,成為日本律宗的祖廟。而鑒真本人則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
鑒真除了在日本開創了南山律宗外,對於日後日本佛教界的兩大流派天台宗和真言密宗的創立也很有貢獻。他東渡時所攜經疏中有不少是屬於天台和真言兩宗的。日本天台宗的開創者最澄,真言密宗之祖弘法在年輕時都受過鑒真遺澤,他們在事後的追述中還不斷感懷這遺德。
鑒真對於日本佛典的整理也有傑出貢獻。在鑒真到來之前,日本寺院中所用的經典,都是從朝鮮半島傳入,只憑口口相承而傳襲下來,所以各本間歧異和錯誤很多。鑒真一行到達後,日本政府就把校正經疏中的錯誤一事,委給他們。經過鑒真及其弟子們的辛勤努力,這些經卷大都得到了訂正。
此外,鑒真對於日本的醫葯學、書法、建築、雕塑、美術等方面的發展都有巨大促進作用。傳說他曾用鼻嗅的方法,把正倉院所藏葯物一一加以辨證,並說明它的用途,著有《鑒上人秘方》一書傳世。江戶時期以前,日本的葯商一直把他當作醫葯之祖奉祀。鑒真攜至日本的二王真跡法帖,及帶有能寫一手漂亮王體書法的弟子,對以後日本書法界流行王書有極大關系。鑒真攜來的乾漆夾紵像,及其弟子技工們指導下完成的唐招提寺木雕群,可以說是日本雕刻史上的起點。其弟子設計的唐招提寺建築和西大寺佛塔,則在日本的建築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現代日本學者推崇鑒真是一位站在奈良文化最高峰的人,同時也是替以後平安文化開道的人,是恰如其分的。日本天平寶宗七年(唐廣德元年,763年)五月六日,鑒真於所住唐招提寺宿房結跏趺坐,安然寂化,享年76歲。他的一生對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為了崇高的理想而六次東渡,捨生忘死、堅忍不拔的精神,將永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8. 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名單
法律分析:盈科律師事務所是一家全球化法律服務機構,總部設在中國北京,在中國大陸擁有83家辦公室,在英國、義大利、匈牙利、巴西等海外141個城市和地區設有辦公室,盈科律師事務所近6000名員工,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全球法律和商務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盈科在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才戰略,吸引了大批全球知名大學和研究結構的各類專業律師和法律專家的合作加盟。業務范圍涵蓋國際貿易、海外投資、公司、資本證券、兩岸事務、私募、投融資與並購、知識產權、房地產、環境保護、海商海事等專業領域。此外,盈科還聘請了在全球法學理論及實務領域享有盛譽和崇高威望的法學專家擔任專家顧問。公司並購:特別推薦律師:王光英 陶強 李莉。勞動法:特別推薦律師:何力。工程與能源:特別推薦律師:蔣松 趙京慰。房地產與建築工程:特別推薦律師:王龍興 閆擁軍 李剛。通訊傳媒與科技:特別推薦律師:王軍。WTO國際貿易:特別推薦律師:王軒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十四條 律師事務所是律師的執業機構。設立律師事務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有自己的名稱、住所和章程;(二)有符合本法規定的律師;(三)設立人應當是具有一定的執業經歷,且三年內未受過停止執業處罰的律師;(四)有符合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規定數額的資產。
9. 在2021年的排名中,北京最強的律師事務所是哪個
盈科律師事務所是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全方位服務律師事務所,為公司、並購、知識產權、稅務、監管和合規提供咨詢。該公司在銀行和金融、能源、技術和創新、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領域擁有強大的行業影響力。主要人物包括專注於金融領域仲裁的王鳳和;公私合作(PPP)項目專家王龍興;以及資本市場團隊的領軍人物李華。其他主要律師:王鳳和、王龍興、華莉等。
盈科律師事務所共有律師5000餘人,幾乎涵蓋了所有服務領域。每個律師和團隊可以提供一種或多種法律服務。在處理復雜的法律案件時,在內部進行跨團隊、跨區域的合作,確保為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本所主要業務領域包括房地產與建築工程、資本市場、國際貿易與投資、公司法、勞動法、知識產權、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銀行與金融、電信、媒體與科技(TMT)、刑事辯護、行政訴訟、糾紛解決、家庭信託、環境保護等。
10. 免費媒體求助幫忙
1.如果你想求助媒體,幫助你免費發布消息,那得看你的消息內容是什麼,如果是具有正義的、向上的或具有較大新聞熱點性的內容,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媒體願意幫助的,前提你得去聯系新聞媒體公司;
2.如果你是媒體,想求助別人幫忙為你的媒體提升知名度或者創意之類的,這個我估計你就得寫明一些需求了,看是否能獲得網友的幫忙。
如果是第一點,我可以為你提供幾條建議:
第一,聯系媒體新聞網站,這類網站通常都會有投稿郵箱,如中國新聞網、環球網、新浪網等等,管理人員會對你的新聞稿件進行審核和核實,再決定是否發布;
第二,注冊一個自媒體平台,如微博、博客、微信公眾號、百家號、今日頭條號、東方號等等,你可以選擇主題為個人或者機構,完成後登錄,然後編輯好需要發布的圖文消息,推送出去,平台會根據你的內容質量進行推薦;
第三,注冊一個自媒體服務平台(這個和第二點是有區別的),在上面發布軟文發布的任務,會有媒體主(具有媒體平台的運營者)根據你的任務內容和規則接單,再幫你發布出去,這個方法一般會需要你支付一定的費用;
第四,在具有直接發布許可權的訊息平台進行內容發布(也是需要注冊的),如一些區域性和行業性的新聞網站:山東新聞網、郴州新聞網、列表網、58同城等等,這類網站大多是發布後,後台會直接為你審核,無違規內容就會直接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