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我國法律援助的發展史

我國法律援助的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2-09-15 18:05:59

A.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法律援助機構

我國以經濟困難的訴訟當事人為援助對象的狹義法律援助萌芽始於1992年。1992年5月,武漢大學成立了「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該中心的成立,揭開了我國法律援助工作的序幕。1994初,中國第一個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廣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始探索實施法律援助制度,揭開了中國法制文明史上嶄新的一頁。2003年《法律援助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建立起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法律援助制度。1996年3月《刑事訴訟法》第34條的規定,首次在法律上確認了法律援助制度。同年5月《律師法》第41條的規定進一步確認了法律援助制度。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召開,十六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法律援助。「(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條例》於2003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第五條 直轄市、設區的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機構。

法律援助機構各級逐步建立。http://wenku..com/view/45024fedb8f67c1cfad6b8ea.html

B. 法律援助的背景起源

法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也是版中國實權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法律援助工作十分重視,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將「建立法律援助體系」確定為「十五」社會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法律援助」,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法律援助條例》的頒布實施和「為實現公平和正義法律援助在中國」大型公益活動的開展,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在當前的中國,仍然還有一批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這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援助通過向這些缺乏能力、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使他們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法律援助制度是人類法制文明和法律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國家經濟、社會文明進步和法治觀念增強的結果。用法律的手段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訴訟難的問題,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C. 為什麼要對弱勢群體實施法律援助

弱勢群體是相對於強勢群體而言的,它的存在是任何社會都具有的社會現象,當然對於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來說,也是不可避免會出現的。近年來,我國群體性突發事件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已成為影響治安秩序、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棘手問題。在這些群體性突發事件中,參與者多數是弱勢群體,而且往往是多數人的合理要求與少數人的無理要求相結合,多數人的過激行為與少數人的違法行為交織在一起,處理不當,很有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全局性的不利影響。由於弱勢群體長期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其生存條件、所處環境與其它群體相比極易使其產生對現狀的不滿情緒,再加上其人權得不到的保障,又無有效的權利救濟措施,在得不到合理宣洩的情況下極易出現犯罪現象。由此可見,能否解決好弱勢群體中的社會矛盾,關系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矛盾多發期,大量的矛盾糾紛都直接或間接由弱勢群體引發,因此,維護好弱勢群體的權益,事關國家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
現狀和問題
(一)立法不夠完善
隨著1994年法律援助在中國得到開展並迅速發展,中國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工作取得了較大的發展。2003年7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85號公布了《法律援助條例》。但是首先,《法律援助條例》效力層次不高。從《法律援助條例》的地位看,其畢竟屬於行政法規, 效力層次不夠, 立法層次不高。其次,《法律援助條例》對許多重要的內容未做規定, 特別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問題還有欠缺。而且其中困擾法律援助發展的機構、經費、人員和部門配合協作等問題並未以法律的形式作出明確規定,極不利於法律援助制度作為一項專門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再次,法律援助范圍過窄。我國法律援助實行援助條件和經濟困難的雙重標准,也即除工傷和拖欠工資等實行綠色通道的案件外的當事人,必須同時符合《法律援助條例》規定的援助條件和經濟困難標准才可以申請到法律援助。而經濟困難標准又是十分嚴格的,一般是參照法律援助實施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執行,這就將大部分的人群擋在了法律援助的大門之外。我國法律援助的援助條件從立法到實踐,呈現出由小逐漸擴大的趨勢,但對於離婚訴訟案件,偵查階段案件等卻未能夠涵蓋,從而將大量的弱勢群體法律援助案件排除了。
(二)法律援助經費嚴重短缺
所謂法律援助經費,是指法律援助機構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所支出的一切必要費用。[1]法律援助經費是法律援助制度的物質基礎和保障。隨著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法律援助經費逐年增加,有力地促進了法律援助的開展。但現實中,法律援助經費的不足也制約了法律援助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的援助經費是財政撥款為主,其他渠道為輔,並且財政撥款渠道不暢通,水平低下。據統計,我國國務院對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撥款每年為50萬元,經濟發達的上海市每年也僅僅有57.5萬元,有些比較貧困的省份尚沒有援助經費。這與我國每年至少需要3億元的法律援助費用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缺口。[2]
(三)現有法律援助機構存在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編制不足、辦案流於形式等問題。
由於經費短缺和地方政府未給予充分重視等原因,基層法律援助機構在實際運行中存在人員不足、素質不高、辦案流於形式等現象。有的地方雖然掛牌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但實際上卻沒有人員編制和實際活動,有的雖然採取司法行政機關內調的人員形式配備,但這些人員大多不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不能滿足法律援助機構大量繁雜的法律咨詢和訴訟服務的需要,人才缺口很大。
(四)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工作不到位,弱勢群體對法律援助制度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法律援助的存在。
雖然中央多次發文要求加大法律援助的宣傳和公眾法律教育的力度,有些地方也做了一些,甚至搞得不錯,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就鹿城區而言,絕大多數的法律援助宣傳還停留在辦公室接待和應對檢查的層面,很多就只是在法制日等時候才發放《法律援助條例》和其他小冊子,數量有限,並且只局限在城鎮地區。而弱勢群體集中的廣大農村、邊遠山區、工礦區和民工居住的城郊卻很少涉及。宣傳工作與受眾脫節,致使這些真正最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往往沒有機會和途徑知曉法律援助制度,從而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通過法律援助制度得到維護。
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對弱勢群體法律援助的立法。
一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備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援助法律體系的完善程度。縱觀世界上那些法律援助制度比較發達的國家, 都有健全的法律援助法律體系作保障, 不僅在其國家憲法或憲法性文件中作出有關法律援助的原則性規定, 而且都制定有專門的法律援助法, 如英國有《法律援助法案》、加拿大有《法律援助法》、美國有《法律服務公司法》、韓國有《法律援助法》。[3]筆者認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今中國,僅僅依靠《法律援助條例》來調整法律援助關系遠遠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和弱勢群體的需要,亟需盡快制定一部統一完善的《法律援助法》。在該法中應對法律援助的性質和任務,指導原則、機構設置、經費來源、管理主體和管理模式、對象范圍、程序、協作配合機制和責任等等,作出明確而且具體的規定,操作性強且便於執行,同時出台相關的配套規章制度,形成一套比較完善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援助法律體系。
(二)完善以政府財政為主導、多方籌措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
1、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是法律援助作為政府責任的具體體現。可以將法律援助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按一定標准(可按人均法律援助經費、法律援助的需求量及辦案成本等標准進行測算)確定每年法律援助所需要的最低經費數額, 由同級財政按年度撥付, 並在此基礎上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逐步增加。從而使法律援助獲得穩定且可靠的經費來源。
2、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廣泛募集社會資金支持法律援助。鑒於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才剛剛起步,社會對其認識還不足,而法律援助的經費短缺問題又將在一個相當長時期內存在,因此為解決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 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還必須動員廣大人民群眾, 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參與, 探索建立資金籌措的社會化、經常化機制, 充分利用社會財力, 發展法律援助事業。只要沒有政治背景, 不附加任何條件, 不是違法資金, 經批准後都可以利用。
(三)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的公職律師隊伍,以緩解法律援助機構當前的人才瓶頸。
公職律師是專職從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師,他們取得律師資格或律師執業證書,任職於政府並由政府支付薪水,主要辦理本機關法律事務,不得為社會提供有償法律服務。公職律師隊伍的建立可以有效解決法律援助機構人才法律素質低、人員不足的問題,還可以提高援助案件的辦案質量,同時還有效緩解了法律援助經費短缺的問題。
此外,在各地建立公職律師隊伍的基礎上,可以實行跨區域人才共享機制,可以建立較大區域的援助律師人才庫並聯網管理。對於相對落後的地區,可以跨地區選派援助律師進行援助,以解決地區間法律援助人員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四)加大針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宣傳力度
首先,要繼續強化對弱勢群體的普法宣傳。要將《法律援助條例》、《殘疾人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勞動法》等有關的弱勢群體法律法規、規章及有關農民工的政策文件列為普法宣傳的重要內容,採用圖片展覽、新聞報道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宣傳。尤其是要深入農村開展法律宣傳,並將其作為構建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
其次,要加強對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法律援助宣傳, 讓他們在充分了解法律援助制度的基礎上, 認同和支持法律援助制度。使其在法律援助經費撥付、工作開展、機構建立和人員編制、創造相關社會環境等方面給予支持, 改變法律援助工作由司法行政機關一家維持的局面。

D.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也是中國實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法律援助工作十分重視,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將「建立法律援助體系」確定為「十五」社會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法律援助」,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法律援助條例》的頒布實施和「為實現公平和正義法律援助在中國」大型公益活動的開展,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在當前的中國,仍然還有一批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這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援助通過向這些缺乏能力、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使他們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法律援助制度是人類法制文明和法律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國家經濟、社會文明進步和法治觀念增強的結果。用法律的手段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訴訟難的問題,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E. 法律援助

沒事,但你應作到以下幾點:

1:向交警申述理由,索取肇事及一切有關手專續;

2:民事經濟賠償案件[醫療屬]其訴訟時效期為 一 年;

3:以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為由予以起訴;在追究肇事者刑事

責任的同時還應承擔民事經濟賠償責任。[因對方經交警認

定是負全責]對方的行為已涉嫌構成交通肇事罪;

4:因傷員醫療費用緊張可以申請法院先予執行;

以上意見供你參考。

F. 近兩年法律援助的背景是什麼

近日,司法部發布刑事法律援助服務行業標准——《全國刑事法律援助服務規范》。規范出台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適用范圍是什麼?律師在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應注意哪些要求?司法部有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釋。

記者:規范出台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答:近年來,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立足提高人民群眾對法律援助服務的滿意度,對法律援助案件各環節嚴格規范,努力為受援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但從整體上看,法律援助服務的標准化建設尚在起步階段,僅浙江、上海、山東編制了法律援助服務的地方標准,缺乏適用全國的行業性服務標准,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管機制亟待完善。為此,司法部開展廣泛調研,出台了這個行業標准。

記者:規范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答:規范適用於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實施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以及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對提供刑事法律援助服務的其他機構及其人員進行的監督管理工作。

記者:律師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中應注意哪些要求?

答:一是充分會見。承辦律師應及時會見受援人,且確保每個訴訟階段至少會見受援人一次。二是有效辯護。承辦律師應當參加庭審,發表辯護意見並提交書面辯護意見。三是及時報告。承辦律師接受指派後,遇有可能導致終止法律援助的情形時,應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承辦律師遇到重大疑難復雜刑事案件時,應向律師事務所報告,提請集體討論研究辯護意見,並及時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承辦情況。四是遵規守紀。承辦律師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錢物或者利用承辦案件的便利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過程中,應接受法律援助機構和受援人監督。

記者:規范對律師承辦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提出服務標准,律師在辦理此類案件時應關注哪些規定?

答:一是全面了解情況。應根據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耐心聽取其陳述或者辯解,通過調查,全面了解其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為辯護提供依據。二是落實普法責任。對於檢察機關決定附條件不起訴或酌定不起訴的案件,承辦律師應向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成年家屬解釋清楚該項決定的法律意義,並告知其應遵守的法律義務及其責任。三是保障基本人權。法庭審理過程中,對於語言表達方式明顯不適合本案未成年被告人智力發育程度或心理狀態,或者存在誘供、訓斥、諷刺或者威脅等情形的,承辦律師應及時提請審判長予以制止。四是保護個人隱私。承辦律師發現相關辦案人員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違法披露未成年被告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身份的其他資料,公開或者傳播案卷材料,應向有關部門提出意見並要求糾正。

G. 試析法律援助的性質

論文摘要 法律援助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對於當事人的權利和利益、對於國家的法治建設乃至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當前,我國法律援助在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但在理論上對法律援助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和澄清,特別是法律援助的性質。本文認為從法律援助的性質角度來探討,能起到理論上的指導意義。

論文關鍵詞 法律制度 法律援助 當事人

法律援助被人們視為“法律上的希望工程”,其所承載的恐怕不只是弱者的信任和希望,更承載著法律價值和道德期望的重擔。這就有必要從法律援助的起源和法律援助的性質來闡釋這種超出法律援助本身的一項制度。從法律援助的性質來看,這是個爭論很多的問題,法律援助作為一項對窮人的法律救濟制度,成為影響個人切身利益、體現國家政治、經濟、 文化 發展的標志之一,也是影響一個國家司法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的重要問題。因此,在理論上對法律援助進行定位顯得很重要,本文試圖從理論上來討論一下法律援助的性質。

一、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法律援助最早起源於英國,從1495年起,英格蘭即承認窮人享有因身份免付訴訟費的權利。法律援助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開始於「」之後。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第27條規定:“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為他指定辯護人。被告人是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為他指定辯護人。”這可能是新中國最早看到的與法律援助有關的刑事訴訟制度。然而,在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里,卻沒有關於律師應該承擔法律援助方面的義務作出規定。從1994年初開始,法律援助進入新的時期。在司法部肖揚部長親自倡導下,明確提出了法律援助,並開始了對建立和實施這一制度的研究工作。1997年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和《律師法》,這兩部法律貫徹和規定了關於法律援助的思想和制度,並且指出法律援助是律師的義務。全國律師協會在2001年11月26日修定的《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10條、山西省人大在2000年9月27日通過的《山西省律師執業條例》第9條明確規定了“律師應當自覺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幫助”、和“律師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法律援助義務”。2003年9月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法律援助條例》,這個條例系統規定了法律援助的制度。法律援助的性質被明確為國家責任,這之後北京市律協和全國律協出台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就不再提法律援助是律師的義務了,而是修改為“律師應當關注,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因為法律援助是政府義務,律師就不再是責任主體了。

二、法律援助的性質

法律援助,英國《簡明不列顛 網路 全書》將其定義為“在免費或收費很少的情況下對需要專業性法律幫助的窮人所給予的幫助”。從規定的性質來看,在最早將法律援助看成是一個對他人或弱者的一個幫助,並且對象是“窮人”,既缺乏物質財產的人。一開始,法律援助看成是對窮人的幫助,這是道德的表現,符合道德的要素和價值。因此,在初期,法律援助對於受援助者來說,不是利益更不是權利,而是法律職業者(律師)的一種職業道德。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社會思想文化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改變。由原來的個人本位、權利本位進入了社會本位、公益本位,從社會責任、福利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對法律援助的含義和范圍予以擴大。我國在2003年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第三條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 措施 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六條規定:“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這是我國對法律援助性質的界定。這說明,我國將法律援助看成政府的責任、律師的義務,但是法律援助對於受援助的人來講,是不是一個權利呢?
權利,字面上的解釋是,自己可以為或不為,或要求他人為或不為的可能性。法律援助對於要求援助的人來講,如果政府認為申請人不符合受援助的條件,而做出不予法律援助的決定,申請人可不可以提出訴訟,將司法援助的決定者告上法庭?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19條規定:“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可見,我國的法律沒有規定對法律援助機構所作出的不同意法律援助的決定可以訴訟,而只能要求“異議”。這說明,對於政府來說,這不是一個義務,對於申請法律援助的人來說,也不是一個權利,因為它無法得到司法上的救濟。
我們國家對法律援助的界定,超出了道德,但沒有到權利,對於申請法律援助的人來講,還只是一個利益。權利,有很多學說和觀點,但很多人都認為權利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自由,一個是利益,將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才是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才是權利。如果只有利益,自己無法對該利益行使主動的自由,而只是被動享有,無法主張自身的主觀意志,那麼就不是權利,只是利益。利益國家也是保護的,但保護的方式是當事人沒有自由。筆者認為,從法律援助社會需求來看理應成為政府的義務、窮人的權利。
首先,這是平等和正義的法律價值要求。在黨的十七大 報告 中強調要加強公民意識 教育 ,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法律援助正是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等法律價值的要求。從《人權宣言》宣告了個人權利在社會中的性質以來,權利被視為一種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具體化,正如,羅爾斯在其著作《正義論》中於是說:“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地平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於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要按平等的方向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在社會上每個人可能在經濟活財富上是不平等的,而窮人的人格和富人的人格卻是相等的,這種平等地位在法律上要求平等對待。而訴訟又是需要成本的,經濟上窮人就處於弱勢,因此,為了窮人和富人平等,應該給予窮人以法律援助。
其次,法律援助是保障人權和公民權的要求。人權得到法律的承認,便衍生出社會權利即公民權,公民權和人權不同,是人權在政治社會中的具體化,即是在政治國家中的權利體系。如果說人權是自然權利,即在原始社會也擁有,在沒有國家政治生活的階段也擁有的話,公民權便是社會權,在政治國家中所擁有的一切社會權利的集合。因此,在公民社會生活中,基於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公民,只要在權利上有所需要,即為社會權設立的基礎和出發點。而法律援助,是社會生活中獲得法律上幫助的權利或利益,所以從權力的角度來看,公民權應該包括法律援助的權利。因此,從人權和公民權的角度來看,法律援助體現了人在這個社會上有權擁有不比他人少的權利,只要都是人,只要他是這個國家的公民,在法律上就應當平等。而不管它有多少的財產,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
在我國,法律援助可不可以成為一種權利呢?筆者認為是可以的。
首先,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職責,可以成為行政法上的義務。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為公民提供的法律服務,“從行政行為的角度分析,其本質上是行政給付行為”。法律援助機構對申請人予以審查,確定是否有權獲得法律援助。如果獲得法律援助,就可以不支付律師費,這是一個法律上的利益,而審查就是許可這種利益的獲得或不許可這種利益的獲得,所以,法律援助應該是一個行政義務。
其次,窮人應該有權獲得這個利益,成為一種平衡上的權利。由於各種原因,窮人的財產相對於富人而言較少,而這種情況就是的窮人有一個隱含的權利——獲得利益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在法律援助上的表現,就是有權在社會上得到這種補償。“人至少必須活著,這就要求諸如生命權(《世界人權宣言》第3條)、食物權(《世界人權宣言》第22條)這樣的生存權。如果這種生存的含義多於獸類的生存,它就要求諸如健康保障和社會保障權(《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這樣的經濟和社會權利。”由此可見,物質利益的不公平就要求在權利上來對他進行彌補,這就是社會保障,法律援助正是這種保障的方式之一,因此,對於受援助者來說,法律援助應該成為一種權利而不是利益。
總之,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道德傳統,在古代就有仁愛、親民的思想,將人民放在國家和君主之前,將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予以保護。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就有162處講“人”,48處講“民”,加上“人民”,二字連用,有多達211處講到“人”和“民”。“天子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在嚴復將《社會契約論》傳入中國後,“天賦人權”的理念、傳統的“仁愛”思想及被壓迫階級對“平等”的渴望,激勵了中國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廢君權,興民權”的 口號 。自由權、參政權、平等權、等廣為流傳。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憲法對人民的權利做了詳細而系統規定。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平等權,“各民族一律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因此,這些理念和理論都將社會的自由和權利普及到各個方面,只要是涉及這些方面應該成為權利的,都應該成為權利而不僅僅是利益。所以,無論從傳統還是現代上,無論從道德還是法治上,法律援助都應該成為權利。

H. 法律援助

你好,筆者根據問題給出的解釋是:
法律援助是免費的。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也是中國實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法律援助工作十分重視,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將「建立法律援助體系」確定為「十五」社會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法律援助」,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法律援助條例》的頒布實施和「為實現公平和正義法律援助在中國」大型公益活動的開展,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在當前的中國,仍然還有一批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這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援助通過向這些缺乏能力、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使他們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法律援助制度是人類法制文明和法律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國家經濟、社會文明進步和法治觀念增強的結果。用法律的手段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訴訟難的問題,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還有什麼法律問題,可以到 大律師網 過問相關律師。

I. 法律援助制度是什麼

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也稱法律救助,是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普遍採用的一種司法救濟制度,其具體含義是:國家在司法制度運行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上,對因經濟困難及其他因素而難以通過通常意義上的法律救濟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會權利的社會弱者,減免收費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它作為實現社會正義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行為,在一國的司法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6年3月17日通過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這是在我國立法史上,首次將"法律援助"明確寫入法律,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96年5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對法律援助的有關內容作了專章規定。《律師法》第六章規定:"公民在贍養,工傷,刑事訴訟,請求國家賠償和請求依法發給撫恤金等方面需要獲得律師幫助,但是無力支付律師費用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獲得法律援助。律師必須按照國家規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盡職盡責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這些規定明確了公民獲得法律援助的范圍和律師必須依法承擔的法律援助義務,並為今後制定法律援助的專門立法奠定了法律基礎。

目前,中國的法律援助機構已基本形成了四級組織的架構:

1、 在國家一級,建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統一對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1997年5月26日,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負責對法律援助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制定全國性的法律援助規章制度,中長期發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協調全國法律援助工作事宜,開展與國外法律援助團體及人士的交流活動等等工作。

同日,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成立。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募集、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基金,宣傳國家的法律援助制度,促進司法公正。其基金來源主要包括國內社團、企業、商社及個人的捐贈和贊助;基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的利息;購買債券和企業股票等有價證券的收益等。

2、 在省級地方,建立XX省(自治區)法律援助中心,對所轄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3、 在地、市(含副省級)地方,建立XX地區(市)法律援助中心,行使對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組織實施的雙重職能。

4、 在具備條件的縣、區級地方,建立XX縣(區)法律援助中心,具體組織實施本地的法律援助工作。不具備建立法律援助機構條件的地方,由縣(區)司法局具體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

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申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中國法律援助的三個專業實施主體是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律師主要提供訴訟法律援助(包括刑事辯護、刑事代理和民事訴訟代理等)和非訴訟法律援助;公證員主要提供公證事項的法律援助;基層法律工作者主要提供法律咨詢、代書、普通非訴訟事項的幫助等簡易法律援助。

中國法律援助有三個基本的資金來源:政府出資,社會捐贈及行業奉獻(主要指義務辦案)。

中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尚處於建立階段。作為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其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必將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和促進社會穩定發揮重要的作用。

J. 法律援助是什麼服務

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組織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服務組織,為經濟困難或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人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活動。
作為公共法律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提升人民群眾在法治領域獲得感的一項重要的法律保障制度,是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也是實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一、法律援助范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及其他法律和規范性文件中有關法律援助的規定,公民符合法律援助的條件,沒有委託代理人或辯護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

(一)申請法律援助的范圍
公民對下列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或辯護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1)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2)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
(4)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5)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6)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7)因工傷事故、道路交通事故、醫療事故、食品葯品安全事故導致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8)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等導致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9)因使用偽劣化肥、農葯、種子、農機具和其他偽劣產品導致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10)因環境污染、公共衛生、安全生產事故導致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11)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12)就學、就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13)因食品葯品問題導致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14)主張撫養、扶養、贍養合法權益的;
(15)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法律援助事項。
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婦女、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且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其申請事項不受前述范圍的限制。

——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二)無需申請,可獲得法律援助的范圍
1、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自發現該情形之日起3日內,通知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1)未成年人;
(2)盲、聾、啞人;
(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4)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
2、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提供法律援助;
3、對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人民法院自受理強制醫療申請或者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之日起3日內,對於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送交通知代理公函,通知其指派律師擔任被申請人或被告人的訴訟代理人,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二、怎麼提出法律援助申請
法律援助要有本人申請,確實因為客觀原因不能自行申請的,可以書面委託別人辦理。但有一些例外情況:
(1)申請人是未成年人、不能辯認或者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則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但是,代理申請民事、行政法律援助的,則應當是與該爭議無利害關系的法定代理人。
(2)申請人是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可以通過其近親屬代為申請法律援助。也可以通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獄、看守所向法律援助機構轉交法律援助申請。

三、申請法律援助應提交的資料
1、法律援助申請表;
2、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身份證明(如暫住證、戶口簿)。申請代理人還須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3、經濟狀況證明表,該證明表應當由申請人戶籍所在地或長期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加蓋公章。
申請人有下列證件、證明材料的,無需提交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狀況證明表: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或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
(2)農村特困戶救助證;
(3)農村「五保」供養證;
(4)人民法院給予申請人司法救助的決定;(5)在社會福利機構中由政府出資供養或者由慈善機構出資供養的證明材料;
(6)殘疾證及申請人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出具的無固定生活來源的證明材料;
(7)依靠政府或者單位給付撫恤金生活的證明材料;
(8)因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生活出現暫時困難,正在接受政府臨時救濟的證明材料;(9)法律、法規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能夠證明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困難的其他證件、證明材料;

熱點內容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朔及力 發布:2025-01-19 03:02:21 瀏覽:542
法治文化研究院 發布:2025-01-19 02:54:05 瀏覽:110
口頭協議有視頻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9 02:40:15 瀏覽:107
保安勞動法無法保證 發布:2025-01-19 02:05:21 瀏覽:315
民法典與與生態環境 發布:2025-01-19 01:21:19 瀏覽:439
中國合同法起草 發布:2025-01-19 01:08:06 瀏覽:180
法律與道德的案例 發布:2025-01-18 23:50:09 瀏覽:277
違反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8 23:45:42 瀏覽:414
刑法什麼罪名 發布:2025-01-18 22:44:36 瀏覽:570
依規章行事 發布:2025-01-18 22:20:52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