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法律服務
① 國內和礦產有關的法律是什麼
四節 保護礦產資源的法律規定
一、礦產資源的概念
礦產資源是指能用於生產和生活中、蘊藏在地殼中的各種礦物。包括呈固體、液體或氣體狀態的各種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如鐵礦、銅礦、鋁礦、磷礦、石油、油頁岩、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既包括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開發利用的物質,也包括具有潛在價值的在未來條件下可以開發利用的物質。
礦產資源的基本特點是:
1有限性。開采一點就少一點,無法得到補充。
2不可再生性。
3分布不均勻性。
二、保護礦產資源的法律規定
1、保護礦產資源的主要法規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業暫行條例》
1956年《礦產資源保護試行條例》
1978年《小煤礦管理試行辦法》
1986年《礦產資源法》(1996年修改)
1987年《礦產資源勘查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全民所有制礦山企業采礦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 《石油及天然氣勘查、開采登記管理暫行辦法》《
1994年《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 《礦產資源補償收費管理辦法》 《煤炭生產許可證管理辦法》
1996年《煤炭法》等。
2、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方針的規定
「國家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勘查,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的方針。」
3、礦產資源管理制度的規定
⑴探礦權和采礦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制度。開采礦產資源,必須按國家有關規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依法轉讓。這些規定,實際上是肯定了探礦權、采礦權的財產權屬性。
⑵礦產資源區塊登記制度。主要內容是:按照國際分幅和經緯度,把我國的全部國土和管轄的海域劃成基本區塊,勘查礦產資源,按區塊提出申請,經批准並繳納探礦權使用費,領取勘查許可證,成為探礦權人;
⑶礦產資源開采審批制度。礦產資源開采審批,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按照礦產資源的儲量規模、資源的重要程度及資源貯存的特定空間來劃分審批許可權。重要礦產資源、大型礦產資源等,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並頒發采礦許可證。中型礦產資源,由省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和頒發采礦許可證。小型礦產資源的管理辦法,由省級人大常委會制定。
4、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的規定
實行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集體礦山業和個體采礦應當提高技術水平和礦產資源回收率。禁止亂挖濫采,破壞礦產資源。
5、開采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
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防止污染環境。同時應當節約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當因地制宜地採取復墾利用、植樹種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關閉礦山,必須提出土地復墾利用,環境保護的資料。這些規定,是貫徹執行「開發者保護,破壞者復墾」原則的具體體現
② 礦業權轉讓的法律意見
我國現行的礦產資源所有權和礦業權制度主要散見於
四部法律:
《憲法》、《民法通則》、《物權法》、《礦產資源法》
三部法規:
國務院令240號《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241號《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242號《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
三部國土資源部文件:
——國土資發309號《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197號《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12號《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
現行法律框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性質與歸屬、礦產資源所有權收益、礦業權屬性、礦業權人的權利義務,以及礦業權設立(出讓)、變更、轉讓到終止的申請、審批及登記、礦業權保護等都有規定。
礦業權是探礦權和采礦權的統稱。本文所稱「礦業企業」是指從事采礦、探礦經營活動的企業。較一般企業而言,礦業企業的主要資產——礦業權較為特殊,律師為此類企業上市提供法律服務除需關注其是否我國《證券法》以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暫行辦法》或《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一般性規定以外,還需就其礦業權的取得是否合法進行專項核查,並出具法律意見。正是基於礦業權的特殊性,上市公司的相關監管部門相繼出台了上市公司礦業權信息披露規范指引,上海證券交易所於2008年8月8日頒布了《上市公司臨時公告格式指引第十八號:上市公司礦業權的取得、轉讓公告》,深圳證券交易所於2008年8月25日頒布了《信息披露業務備忘錄第14號――礦業權相關信息披露》。此兩份信息披露指引均規定上市公司需委託律師就其礦業權的取得或轉讓出具法律意見書,並規定了相關披露要點。該信息披露指引雖是針對已上市的公司擬取得或轉讓礦業權而作出,對於擬上市的礦業企業而言,該信息披露指引仍是律師發表意見的依據。
筆者現參照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上述規定,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就律師在為礦業企業上市提供專項服務中需重點關注的礦業權取得方式的合法性問題進行解析。
從立法上來看,我國礦業權取得制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第一階段為行政無償授予階段(1986年至1996年),取得礦業權無需支付對價,且不得轉讓礦業權;第二階段為礦業權有償出讓並允許礦業權流轉階段(1996年至2003年),此階段形成了礦業權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其中,礦業權一級市場以行政有償授予為主、招標授予為輔;第三個階段為礦業權一級市場強制「招拍掛」階段(2003年至今),在此階段,取得礦業權以有償出讓為主、協議有償出讓和申請在先有償出讓為輔,礦業權二級市場流轉制度不變。因此,衡量礦業企業礦業權的取得方式是否合法需根據該礦業權的形成時間並結合當時的法律規定來判斷。
一、1986年3月19日我國頒發了《礦產資源法》,1996年10月1日我國對《礦產資源法》進行了修訂。在此次對《礦產資源法》進行修訂之前,我國實行的是無償行政授予礦業權制度(主要是無償授予給國營礦山企業),且禁止礦業權流轉,因此,此階段不存在通過轉讓方式獲得礦業權的情形。
(一)修訂前的《礦產資源法》第四條規定,國營礦山企業是開采礦產資源的主體;第三十四條規定,國家鼓勵鄉鎮集體礦山企業開采國家指定范圍內的礦產資源,允許個人採挖零星分散資源和只能用作普通建築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生活自用採挖少量礦產。修訂前的《礦產資源法》第三條還規定,采礦權不得買賣、出租,不得用作抵押。因此,此階段只存在著國家無償授予國營企業采礦權、鄉鎮企業、個人采礦權的情形。
(二)修訂前的《礦產資源法》並未規定授予礦業權需要向企業收取使用費以及價款,僅在第五條規定「國家對礦產資源實行有償開采。開采礦產資源,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因此,此階段的礦業權屬於無償行政授予。
律師對於在此階段取得礦業權的企業的礦業權的審查主要應關注其是否取得了相應的行政審批手續以及礦業企業是否按規定繳納了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
二、1996年10月1日我國對《礦產資源法》進行了修訂,國務院隨後相繼頒布了有關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企業需按規定繳納礦業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在取得方式上,規定了以申請取得為主的行政授予方式,並首次規定礦業權可以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有償取得(需注意的是,在此階段,礦業權的「招拍掛」並非強制性規定),同時還允許礦業權的有條件轉讓,由此,在本次對《礦產資源法》進行修訂後,礦業權的取得出現了「二級市場」(即礦業權的流轉市場),礦業權的有償出讓則屬於「礦業權一級市場」。
(一)1996年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第十五條規定了以申請方式獲得行政審批授予礦業權的出讓方式,即,設立礦山企業,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資質條件,並依照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由審批機關對其礦區范圍、礦山設計或者開采方案、生產技術條件、安全措施、環境保護措施等進行審查;審查合格的,方予批准。第六條規定,探礦權人有權在劃定的勘查作業區內進行規定的勘查作業,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探礦權人在完成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後,經依法批准,可以將探礦權轉讓他人;已取得采礦權的礦山企業,因企業合並、分立,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或者因企業資產出售以及有其他變更企業資產產權的情形而需要變更采礦權主體的,經依法批准可以將采礦權轉讓他人采礦。
(二)為進一步明確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中關於礦業權申請、轉讓以及有償取得等內容,1998年2月12日國務院頒布了《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等三個行政法規。《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規定,探礦權可以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有償取得;國家實行探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探礦權使用費以勘查年度計算,逐年繳納,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區塊的探礦權的,探礦權申請人除需繳納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探礦權價款。《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國家實行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采礦權使用費按照礦區范圍的面積逐年繳納,標准為每平方公里1000元。第十條規定,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探明礦產地的采礦權的,除需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采礦權價款;第十三條規定,采礦權可以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有償取得。
(三)2000年10月31日國土資源部頒發了《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規定,礦業權的出讓可以採取批准申請、招標、拍賣等方式,礦業權的轉讓可以採取出售、作價出資、合作、重組改制等形式,礦業權的出租、抵押按照礦業權轉讓的條件和程序進行管理,由原發證機關審查批准。該規定並未對礦業權出讓需進行招拍掛作出強制性規定,批准申請仍然是礦業權出讓的主導方式。
國有主體轉讓礦業權是否需按《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履行「招拍掛」呢?
2003年12月31日國資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財政部第3號令),該辦法規定,除經省級以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批准可以協議轉讓的外,企業國有產權的轉讓應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那麼,國有企業轉讓其礦業權是否需要遵守該辦法的規定履行「招拍掛」的程序?筆者認為,礦業權的「招拍掛」已有國土資源部頒布的《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予以規范,如轉讓礦業權並不屬於該辦法規定的需要履行公開「招拍掛」程序的情形,則即便轉讓主體是國有企業,也無需按照國資委、財政部第3號令的要求公開「招拍掛」。筆者曾到某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進行過咨詢,其審批流程也印證了筆者的上述觀點。
對於此階段通過一級市場取得礦業權的企業,律師主要應關注其是否取得了國土資源部門的審批,是否按規定繳納了礦業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通過二級市場轉讓方式取得礦業權的企業,應關注其轉讓手續是否完備,轉讓程序是否合法,通過二級市場租賃取得礦業權的企業,應著重關注租賃行為是否取得了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通過二級市場轉讓取得采礦權的,應重點關注礦業權轉讓合同是否取得了審批機關的批准。國務院1998年2月12日發布的《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第十條規定,申請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審批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轉讓申請之日起40日內作出准予轉讓或不準轉讓的決定,批准轉讓的,轉讓合同自批准之日起生效;我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筆者在為某上市公司並購礦業企業提供專項法律服務的實踐中曾碰到這樣一則案例。某國有企業A公司與某民營企業B公司以協議方式將采礦權轉讓給B,經國土資源部批准,B公司獲得了采礦權許可證。但A公司與B公司另外還簽有一份采礦權轉讓協議,約定采礦權轉讓的年限為20年,20年期限屆滿後,B公司需將采礦權轉回到A公司名下。在該項目中,筆者需對B公司采礦權的有效性發表法律意見。筆者認為,B公司已經審批機關同意獲采礦權,其獲得的采礦權合法有效,且其采礦權的許可期限應以國家法律規定為准;對於其與A公司另行簽署的附期限的轉讓合同,由於未到國土資源部辦理報批手續,屬於「未生效的合同」,不能作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依據,也就是說,在該約定的20年到期後,除非B公司與A公司就轉讓合同重新報審批機關審批並獲得批准,否則,A公司無權要求B公司到期將采礦權轉回到A公司名下。
另外,關於股權轉讓是否視為采礦權轉讓、是否需要履行采礦權轉讓審批手續問題。實踐中有觀點認為,如礦業權持有人的股權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導致礦業權持有人形式雖未變,但礦業權的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的,應認定為屬於礦業權的轉讓行為,即名為股權變動,實為礦業權轉讓,需履行有關礦業權轉讓的報批手續。筆者認為,此種觀點目前尚缺乏法律依據,股權轉讓只需按照《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登記即可。
三、2003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頒布了《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規定,主管部門對於符合規定情形的新設礦業權應當以「招拍掛」方式授予。在該辦法生效以後,礦業權一級市場的取得方式進入以招拍掛有償出讓為主、協議有償出讓和申請在先有償出讓(申請在先有償出讓僅指探礦權出讓)為輔的階段。
(一)關於礦業權一級市場中的強制「招拍掛」。
1.《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在新設探礦權、采礦權時,符合該辦法第七條、第八條規定情形的,應當通過招拍掛的方式授予探礦權、采礦權;對於符合該辦法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范圍,且有該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通過招標的方式授予探礦權和采礦權。
2.2006年1月24日,國土資源部頒布了《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該通知按照《礦產勘查開采分類目錄》中的礦產分類對礦業權的強制「招拍掛」進一步作出了明確規定。
(二)關於礦業權一級市場中的申請在先出讓(僅指探礦權)和協議出讓探礦權、采礦權。
2006年1月24日國土資源部頒布的《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規定,屬於《礦產勘查開采分類目錄》規定的第一類礦產的勘查,並在礦產勘查工作空白區或雖進行過礦產勘查但未獲可供進一步勘查礦產地的區域內,以申請在先即先申請者先依法登記的方式出讓探礦權。
該通知還規定,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批准允許以協議方式出讓:國務院批準的重點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和為國務院批準的重點建設項目提供配套資源的礦產地;已設采礦權需要整合或利用原有生產系統擴大勘查開采范圍的毗鄰區域;經省(區、市)人民政府同意,並正式行文報國土資源部批準的大型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國家出資為危機礦山尋找接替資源的找礦項目。協議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必須通過集體會審,從嚴掌握。協議出讓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不得低於類似條件下的市場價。
該規定中,關於已設采礦權的礦區的毗鄰區域,采礦權人取得新的采礦權的方式其實是屬於一種以協議方式優先獲得礦業權的特殊情形。2003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頒布的《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第十條規定,符合礦產資源規劃或者礦區總體規劃的礦山企業的接續礦區、已設采礦權的礦區范圍上下部需要統一開採的區域,主管部門不得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授予采礦權。因此,除非采礦權人自願放棄協議取得采礦權的權利,采礦權人是有以協議方式優先受讓其礦區毗鄰范圍的采礦權的。
對於在該辦法施行以後以出讓方式在礦業權一級市場取得礦業權的企業,律師應重點關注其礦業權是否屬於應當履行「招拍掛」程序的項目以及是否履行了規定程序;如屬通過協議出讓方式取得的礦業權,則律師需要關注其是否符合協議出讓的條件;如屬申請在先取得探礦權的,律師需要關注其申請、報批文件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對於在這一階段通過礦業權二級市場以轉讓、租賃方式取得的礦業權,律師仍需以1996年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1998年2月12日國務院頒布的《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以及2000年10月31日國土資源部頒發的《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為依據,審查其轉讓行為是否符合規定。
四、關於探礦權人通過申請直接取得采礦權的特殊情形(即「探轉采」)。
1996年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第六條規定,探礦權人有權在劃定的勘查作業區內進行規定的勘查作業,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2000年10月31日國土資源部頒發的《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在探礦權有效期和保留期內,探礦權人有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采礦權的權利,未經探礦權人的同意,登記管理機關不得在該勘查作業區內受理他人的礦業權申請。2003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頒布的《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第十條規定,探礦權人依法申請其勘查區塊范圍內的采礦權的,主管部門不得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授予采礦權。2006年1月24日國土資源部頒布的《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第二條第(一)款規定,探礦權人申請其勘查區塊范圍內的采礦權,符合規定的,應依法予以批准,切實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上述規定表明,國家對於「探轉采」的申請只要符合條件的,即應予以批准。
「探轉采」是否需繳納價款呢?財政部、國土資源部2008年2月28日聯合下發的《關於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第六條作出了規定,對於國家出資勘查礦產地的探礦權已轉為采礦權,既未繳納探礦權價款也未繳納采礦權價款的,采礦權人應繳納采礦權價款;對本應設置采礦權卻設置了探礦權的,應繳納采礦權價款,已繳納過探礦權價款的,可從應繳的采礦權價款中扣除。
對於企業系以「探轉采」方式取得采礦權的,律師應關注原探礦權取得過程,核查該探礦權的取得以及「探轉采」是在上述哪一個階段完成,對照當時的法律規定核查其是否履行了相關報批手續。
③ 礦產資源與礦業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規
美國是較為嚴格的依法管理的國家。盡管判例在美國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和地位,但近百年來,美國的成文法律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補充,及不斷細化和條款化,法律法規在礦產資源和礦業、能源管理上日益起著主導性和決定性作用。在美國目前的有關礦產資源和礦業、能源管理的法律中,主要有《通用采礦法》(1872)、《礦產租約法》(1920)、《礦物材料法》(1947)、《戰略與關鍵材料儲備法》(1946)、《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1977)、《聯邦陸上石油天然氣租借改革法》(1987)、《外大陸架土地法》(1953)、《淹沒土地法》(1953)、《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管理法》(1982)、《聯邦土地政策與管理法》(1976)、《印第安礦產租約法》(1938)、《印第安礦產開發法》(1982)、《礦產收益支付澄清法》(2000)、《能源政策法》(1992)、《政策、研究與開發法》(1970)、《聯合碳氫租約法》(1981)、《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簡化和公平法》(1966)、《采礦和礦產政策法》(1970)、《征購土地法》(1947)、《地表資源法》(1955)、《地表礦山復墾與執行法》(1977)、《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1969)、《煤炭保護法》、《出口管理法》、《聯邦森林管理法》、《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法》(1977)、《有毒物質控製法》(1976)、《天然氣政策法》(1978)、《戰略與關鍵材料儲備修正法》(1979)、《國內礦產項目擴展法》(1953)、《深水權利金救濟法》、《國家環境政策法》(1969)、《污染防治法》等,它們涉及到美國礦產資源和礦業、能源管理中從礦業土地准入、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業權的招投標程序、礦產品生產、運輸、銷售、貿易、礦業稅收、礦業收益利益分配、管理者和開發者、礦業權持有者的權利、義務、責任到環境保護、礦山安全、防範措施、應急程序、勞動力健康、礦山復墾、社區安全、文化古跡保護、戰略礦產儲備等的各個方面,可以認為,它們構成了美國目前關於礦產資源和礦業、(化石)能源業管理的以強調有效管理、安全生產和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為主導的完整法律法規體系。以下作一簡要介紹。
一、《通用采礦法》(GeneralMiningLawof1872)
《通用采礦法》(1872),也稱「硬岩采礦法」(HardRockMiningAct),由美國國會於1872年通過,並由UlyssesS.Grant總統於1872年5月10日簽署成法律。該法的立法宗旨是:促進西部聯邦土地上的礦產資源的勘查與開發活動,對已開採的礦山提供獲得礦權的機會,幫助開拓者在西部定居。《通用采礦法》(1872)是聯邦土地管理政策的一個主要立法。
1872年通過的《通用采礦法》是美國礦業和礦產資源管理中的一部經典性法律,至今對美國(聯邦土地上)的礦產資源管理仍有重要影響。該法規定,「公共土地上的礦產資源,無論是已被調查過的還是未被調查過的,均屬於美國,允許(美國公民)個人和公司自由准入公共土地進行找礦活動」。該法同時建立了目前仍然適用的礦權-專權制度(ClaimPatentSystem)。所謂礦權-專權制度,就是探礦者在公共土地上進行探礦活動,對被認為含有有價值礦床的地區,可確立一項礦權權利(Claim),權利主張者對每項權利主張每年須交納100美元維持費。一旦所主張權利的礦床被確定在經濟上是可開採的,並完成至少500美元的開發工作,礦權權利持有者可以提交礦產專權(Patent)申請,以獲得地表權和地下礦產開采專權。從1989年1月3日起,礦產專權申請者需交納250美元申請費,外加每項50美元的礦權費。如果申請得到批准,則礦產專權持有人可以以每英畝2.5美元的價格(對砂礦而言)或每英畝5美元的價格(對脈礦而言)購買地表和地下礦產權。目前《通用采礦法》仍然允許私人公司或多國公司以1872年每英畝土地2.5~5美元的價格購買(含礦的)公共土地。 礦產專權具一定排他性質,可對抗政府和他人。概括地說,1872年的《通用采礦法》具5個要素,即:①發現有價值礦床;②確立采礦權和地點;③記錄采礦權和地點;④采礦權和地點的維持費;⑤礦產專權。根據該法規定,一項砂礦礦權面積通常限於20英畝內,但脈礦礦權面積可稍微大於20英畝。
《通用采礦法》首次確立了可標界礦產(Locatableminerals)的概念,所謂可標界礦產,是指通過提交一個采礦權申請書(一般是一個礦權地,該礦權地僅限於開發和提取礦產,在該礦權地上所規定的權利僅在發現了有價值的礦床後才有效,可對抗任何人和政府)或在相關部門備案一個采礦權申請書,就能獲得采礦權的那些礦產。在《通用采礦法》中,最初確立的可標界礦產是指除煤炭以外的所有礦產(煤適用於1873年的《煤法》),後來國會通過法律,取消了《通用采礦法》對一些礦產(礦種)的管轄權,即分離出一些礦種如石油、天然氣、鉀、鈉、磷酸鹽等不受《通用采礦法》的制約,而受其他法律的管轄和約束。目前,通用采礦法中規定的可標界礦產僅包括金、銀、銅、鉬、鉛、鋅、錫、鎢、鉑族、辰砂、石膏、長石、硼砂、螢石、石墨、雲母、寶石 銅、鉛、鋅等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可租約的。
現行《通用采礦法》不管轄聯邦「獲得土地」(AcquiredLand)上的礦產,盡管「獲得土地」也是聯邦所有土地。所謂獲得土地,是指聯邦政府從州或私人所有者那裡通過購買、贈予或徵用等方式獲得的土地。獲得土地上的礦產受《獲得土地的礦產租約法》(1947)()管轄。
1872年的《通用采礦法》的不足是,該法未含有環境保護的條款,導致許多自然景觀和土地因後來的硬岩采礦作用而遭破壞。該法也沒有對每人所能確立的礦權地數量作出限制,同時也未對礦產開發的時機和方式作出規定,導致許多礦權地從未進行過生產、開發活動。
二、《礦產租約法》(MineralLeasingActof1920)
1920年頒布的《礦產租約法》,確立了美國礦產資源和礦業管理的租約制度。在該法中,首次明確了可租約礦產(Leasableminerals)的概念。所謂可租約礦產,一般是指需要通過簽訂租約的形式,才能獲得采礦權的那些礦產。目前,在《礦產租約法》規定下,公共土地上可租約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油頁岩、地熱資源、鉀、鈉、瀝青、固體半固體瀝青、瀝青質岩、磷酸鹽和煤等(1920年的《礦產租約法》將煤納入其管理中)。硫在路易斯安納和新墨西哥州的公共土地上也是可租約的。此外,在聯邦政府購買的土地上和印第安保護地上的可標界礦產也是可租約的。
1920年的《礦產租約法》也建立了礦產租約人的資格制度。該法規定,只有美國公民或根據美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民組織,或根據美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司才有資格獲得租約。該法也規定了承租人就某一特別礦種如煤、磷酸鹽、石油天然氣、鈉等可以租用礦地的最大面積,一般不得超過2560英畝(油頁岩最大面積不超過5120英畝)。該法同時還規定了禁止外國人擁有采礦租約,但在(采礦)公司中擁有股份者除外。該法也首次確立了可租約礦產的權利金制度。
《礦產租約法》在1920年頒布後,歷經超過40多次的修改和補充,就租約人權利義務、權利金、紅利、土地租金、租約存續條件、公共利益、環境保護、許可證有效期、許可證延續、具體礦產的采礦技術條件和指標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補充和修訂,使《礦產租約法》處於不斷的完善之中。
該法規定,礦產租約由內政部土地管理局授予。目前美國主要礦產的權利金如下:煤(露天礦山)12.5%,煤(井下礦山)8%;磷5%;鈉5%;鉀5%;石油和天然氣12.5%。
三、《礦物材料法》(MineralMaterialActof1947)
1947年頒布的《礦物材料法》對利用公共土地(聯邦所有土地)上的砂、石、粘土等礦產資源作了規范性規定。該法規定,砂、礫、石、浮石、火山渣、普通粘土、硅化木、風化花崗岩、壓碎的岩石、灰岩、規格石料等是可出售礦產(Salableminerals)。該法授權土地管理局以市場公平價格,或通過銷售合同方式,銷售公共土地上的可出售礦產(礦物材料)。對政府部門利用這些礦物材料,可以發給免費利用許可證,數量一般也不限。該法也允許土地管理局對非贏利性組織利用有限數量的可出售礦產發放免費利用許可證。免費利用許可證持有者不能銷售所利用的礦物材料。免費利用許可證有效期為10年,可延期1年。
該法規定,當需要對礦物材料礦產進行鑽探和槽探時,必須先要得到土地管理局的授權,土地管理局將對采樣和試驗結果強加約束條件和復墾要求。相關分析、測試結果必須要呈交給土地管理局。如果分析、測試結果含有商業機密內容,許可證持有者可提出,將其排除在公眾檢查之外。如果銷售材料價值不到1000美元,可簽訂小額銷售合同。如果欲利用的礦物材料來自社區附近,則買賣合同可直接從土地管理局獲得。
無許可證或未簽訂合同而擅自從公共土地開採石料者,將被認為是未被授權利用或非法侵入者。非法利用者將可能處以1000美元的罰款,並可能處以1年的牢獄。
四、《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FederalCoalLeasing AmendmentsActof1977)
1976年,針對對大量非生產性的聯邦煤炭租約的關注,美國國會修改了《礦產租約法》(1920),制定了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以懲罰持有聯邦煤炭租約而不進行實質性煤炭生產的能源公司,遏制持有聯邦煤炭租約而不進行商業性煤炭生產狀況上升的勢頭。該法確立的基本政策是:煤炭租約持有者必須要及時地(在合理的期限內)開發、生產煤炭資源,滿足國家能源需求。
該法第3款明確規定,如果能源公司的採煤公司不遵守聯邦煤炭租約規定,即在獲得煤炭租約的10年內不進行商業性煤炭開發和生產活動,則將被禁止參與新的聯邦陸上油氣租約的競爭。
該法也確立,新規定不僅適用聯邦煤炭租約,也同樣適用於聯邦陸地土地上的石油天然氣租約和其他礦產租約,從而奠定了聯邦礦產租約持有者必須要在合理的期限范圍內積極開發和生產相關礦產的政策基礎和制度。
五、《聯邦陸上石油天然氣租借改革法》(Federal )
1987年頒布的《聯邦陸上石油天然氣租借改革法》是美國關於規范陸上石油和天然氣勘查、開發活動的一部重要法律。該法規定,公共土地只有在通過了土地管理局多用途規劃程序評估後,方可進行油氣租約活動。租約可分為競爭性和非競爭性兩類。在油氣資源開發可能與其他資源或土地利用的保護與管理相沖突的地區,必須要實施相關的緩解措施或補救措施。該法要求,可進行油氣租約的公共土地必須首先要以競爭的方式獲得。非競爭的油氣租約只有在進行了競爭性的拍賣而又無人進行投標的情況下才能簽訂。該法規定,在下48州地區,最大競爭的租約面積為2560英畝,在阿拉斯加州地區為5760英畝;在所有各州,最大非競爭的租約面積為10240英畝。競爭和非競爭性租約有效期一般為10年,但此後只要石油或天然氣能以盈利的數量生產,該兩類租約均能繼續有效。該法也規定了開發商租借公共土地進行油氣開發,可首期付款並以後以權利金的形式,繳納補償費。
該法規定,只有美國成年公民才能獲得聯邦油氣租約。未成年人不能獲得租約,但租約可以授予給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或受託管理人。依據美國法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民組織和公司也有資格獲得油氣租約。外國公民不能獲得聯邦油氣租約,外國人僅能通過對美國公司的股票持有獲取相關利益,且只有當該外國公民所屬國法律不排斥美國公民類似的權利時才為有效。
該法規定,租約給予租約人在所租約土地上勘查、鑽探、提取、處理石油天然氣礦床的權利,但不包括氦。租約人在進行有關擾動地表的行動前,必須要得到土地管理局的批准。在租約土地上,租約人不能建房屋、耕種土地或開發其他礦產資源。在開始鑽探工作前,租約人或運作者必須要提交不低於10000美元的保證金,以保證相關人遵守租約條款,包括環境保護等。
六、《外大陸架土地法》(OuterContinentalShelf LandActof1953)
外大陸架土地法於1953年制定,1975、1978、1984、1986、1987、1990、1992、1994和1995年多次修改。該法是指導、規范在外大陸架地區開展石油天然氣租約活動,加快勘查、開發石油天然氣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的一部重要法律。
該法認為,開發外大陸架土地上的油氣資源對保障美國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至為重要,因而應當鼓勵在外大陸架上開展石油天然氣勘查和開發活動,鼓勵用新技術開發油氣資源,減少因石油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該法也要求要嚴格保護海上環境,要平衡油氣開發與人類、海洋和海岸環境的保護。
該法規定,必須要以投標方式取得在外大陸架(土地)上的油氣租約。油氣租約持有者在海上勘查油氣資源時,必須要先提交勘查計劃,包括:①預期的勘查活動安排;②所用的設備;③每口鑽井的大體位置等。油氣租約持有者在海上開發、生產油氣資源時,必須要先提交開發、生產計劃,內容包括:①要做的具體工作;②相關設施和運作;③所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④預期的開發或生產率及時間安排等。
該法規定,必須要保障可能受到影響的州和地方政府能及時了解外大陸架開發信息,保障州和地方政府參與油氣政策和規劃決策。該法授權內政部長簽發外大陸架礦產租約,並制定外大陸架油氣開發活動的管理規章。
1953年的外大陸架土地法及隨後的各次修改建立和奠定了美國過去50年來在外大陸架土地上勘查、開發石油天然氣資源,保障國家經濟和能源安全,減少對外國石油依賴的政策基礎。
七、《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管理法》(FederalOil&GasRoyaltyManagementActof1982)
1982年頒布的《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管理法》,明確規定了承租人、運營商和其他相關人對從聯邦土地、印第安土地和外大陸架土地區采出的石油天然氣開展運輸或銷售等商業活動時,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包括生產場地和運輸目的地、銷售價格、運輸或銷售記錄、生產場所安全計劃、在規定時間內繳納權利金或相關收益等。同時,明確界定了內政部長在管理、實施和維持與在聯邦土地、印第安土地和外大陸架土地上開展石油天然氣租約活動有關的權利金管理體系的職權和責任。該法對規范聯邦土地上與石油天然氣生產、銷售有關的記賬活動和權利金收取活動有重要意義。
該法規定,在聯邦權利金管理和執行過程中,內政部長的職責是:
建立綜合的檢查、稅收、財務和生產賬目和稽查體系,以精確確定石油天然氣權利金、利益、罰金、懲罰措施、費、定金和其他支付的數額;
建立程序以確保被授權的部長代表每年對生產有意義數量油氣的租約地至少檢查一次;
制定培訓計劃,培訓所有從事這項檢查工作的授權代表的相關方法和技術;
稽查和調解所有目前的和過去的油氣租約的租約賬目,並採取適當的行動,以進行額外的權利金收取或退還活動;
與獨立的持證會計師簽署合同和相關協議,以稽查油氣租約的承租人或經營商的賬目和記錄。挑選這種持證會計師必須要根據《聯邦財產和行政服務法1949》,進行競爭性招標。
該法規定的承租人、運營商和運輸商的職責如下。
承租人:根據租約或礦產租約法相關法律按時、按規定方式支付權利金或其他付款;如發生租約轉讓,應在規定的時間和方式內,通知內政部長關於權利金或其他付款義務的轉讓。
運營商:制定和遵守工地安全計劃,保護陸上所生產或所儲存的石油或天然氣以防止被偷,該安全計劃應符合內政部長所規定的最低標准;制定和遵守內政部長認為合適的最低場地安全措施,以防止在租約土地或外大陸架土地上所生產或儲存的石油或天然氣被偷;不晚於油井開始生產的第5個工作日或油井停止生產90天以上重新恢復生產的第5個工作日,通知內政部長油井開始生產或恢復生產的日期。
運輸商:通過車輛從租約地運輸石油的石油運輸商應攜帶相關文件,表明最低的數量、來源地和第一運輸目的地;通過管線從租約地運輸石油的運輸商應保留文件證明最低的數量、來源地、計劃輸送的石油或天然氣的第一目的地等。
該法除規定了部長職責和承租人、運營商和運輸商的職責、賬目記錄、及時的權利金支付、相關責任、聽證和調查、檢查程序、民事和刑事處罰等外,還要求內政部長就該法的實施情況每年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該法同時也要求內政部長就聯邦土地和印第安土地上的煤、鈾、其他能源和非能源礦產的權利金(管理)問題開展研究,並將建議的立法提交國會進行審議。
八、《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SurfaceMineReclamation andEnforcementActof1977)
1977年頒布的《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是一部確立美國煤炭礦山土地復墾制度的重要法律。該法律規定所有煤礦山在采完之後必須要進行礦山復墾,要達到復墾要求和標准,並規定在復墾不可行的地區,不得進行露天煤炭采礦活動,同時,規定了必須要以保護環境的方式,開展地表和井下煤炭采礦活動。
為了解決復墾資金問題,該法規定,煤炭生產者必須要繳納復墾費,標準是:露天煤礦每噸35美分,井下煤礦每噸15美分,或按煤炭價值的10%繳納復墾金。履行職責的聯邦雇員不得在露天或井下煤炭礦山中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經濟利益關系,凡故意違反者將面臨不超過2500美元的罰款和/或不超過1年的監禁。
在《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中,還規定了開采其他礦產資源也必須要進行土地復墾,從而原則上確立了美國礦山土地的復墾制度。
九、《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FederalCoalMine HealthandSafetyActof1969)
1969年頒布的《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是一部指導美國煤炭礦山生產安全和礦工健康的重要法律,並建立了礦山安全檢查制度。1952年聯邦政府制定了《聯邦煤炭礦山安全法》,規定每年對某些井下煤礦山進行檢查。然而,煤炭事故仍不斷發生。1969年,為了有效遏制煤礦山事故的發生,聯邦政府頒布了比以往任何有關采礦工業的聯邦法律都更綜合、更嚴格的《聯邦煤炭礦山健康和安全法1969》,要求對每個露天煤礦山每年進行兩次檢查,對井下煤礦山每年檢查四次,大大加強了聯邦政府對煤炭礦山的執法權。該法還規定了煤炭礦山的健康標准以及健康和安全標準的具體程序等。
十、《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法》(FederalMineSafety andHealthActof1977)
1977年頒布的《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法》是一部綜合性的涉及所有煤和非煤采礦工業的礦山安全和健康的法律,對保障美國礦山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該法規定的礦山檢查制度與《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大體相同(要求對每個露天煤礦山每年進行兩次檢查,對井下煤礦山每年檢查四次),但在范圍上擴大到非煤礦山,從而將礦山安全檢查制度擴大到所有礦山企業。
該法還授權成立了礦山安全和健康管理局(MSHA),負責美國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檢查工作,並建立了獨立的礦山安全與健康委員會專門負責評估MSHA的執法行動。該法也將以前屬內政部的礦山安全檢查職能調整到勞工部的職能中。
十一、《能源政策法》(EnergyPolicyActof2005)
2005年8月8日,布希總統簽署的《能源政策法》是美國應對21世紀能源問題的一部重要法律,也是一部指導美國未來能源生產、發展和走向的綱領性法律。
該法對美國當前一段時期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能源利用標准、能源市場規則、高效率能源產品、可再生能源生產、鼓勵措施、低收入家庭能源幫助,美國化石能源生產、銷售、深水油氣生產稅收減免、天然氣管線鋪設、公共土地准入、陸上枯竭油井、市場改革、市場透明性,煤炭開發與利用,核能利用和核安全、氫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化石能源的研究與開發、技術轉讓、能源與環境、國際合作、研發項目評估方法等進行了一系列詳細規定和界定,規定了提供聯邦抵減應稅收入(TaxCredits),以鼓勵消費者和工業用戶購買高燃料效率混合電車、高能源效率電器設備和節能型住宅和產品等。
該法的根本立法宗旨是:加強能源保護和研究與開發,為美國人民提供能源供應安全和能源供應多樣性。
④ 加強礦業領導與管理,中央政府成立礦業管理部門,完善發展礦業相關法規、政策
我國礦業長期是分專業由多個部門管理的,既有分工又有交叉。20 世紀末工業部門企業化後,各部門管理的礦山企業屬地化、社會化,自主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由分專業成立的行業協會作為政府和礦山企業的聯系中介。礦產勘查開發在國土資源部由規劃司、財務司、地質勘查司、礦產開發管理司、礦產資源儲量司、地質環境司、執法監察局,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司局分別管理。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商業部也參與部分管理。
我國是發展中的礦業大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今後相當時期內面臨著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為了保證礦產資源安全和穩定供應,建議國家建立礦業的統一管理部門(如礦業部、地質礦業部或國家礦業局、國家地質調查局),加強對礦業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宏觀管理。這是由礦業的重要地位決定的,也是我國中小礦山多的礦情和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國有地勘單位和國有礦山企業是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特色的需要。實現礦業的宏觀調控,必須樹立中央政府礦業主管部門的權威,完善調控的法律法規手段。
為了適應市場要求,與國際接軌,建議盡快修改《礦產資源法》,為礦產勘查開發提供法律保證;建立健全礦業市場,加強礦業秩序管理;礦業主管部門應積極與有關部門協商,建立和完善礦業資本保障體系、健全礦產資源差別稅費辦法;確定礦產勘查過程中知識產權的地位、科學合理的探礦權取得;支持礦山企業發展,構建大型特大型礦業集團;加強「三率」監管,充分利用資源;鼓勵支持礦山企業,「走出去」開發利用兩種資源;建立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和建設綠色礦山等的政策措施。
1.建立和健全礦業市場,加強礦業秩序管理
目前我國礦業市場處於初級階段,需結合我國國情,充分吸收國際成熟經驗,在企業入市、礦權流轉、資本融資、中介服務等方面建立規范高效運行的體系。政府要大力支持和扶持,要依法加強礦業秩序管理,在管理中完善法規或制度。
2.建立和完善礦業貨幣資本保障體系,支持礦業發展
礦業發展所需的貨幣資本,風險高、金額大、時限緊,還須服從行政干預,應該大力培育和發展以債權(礦業權)融資的礦業風險資本市場。現代礦業產業要建立在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良性互動的基礎上。因此,要正確認識、統籌考慮和妥善處理與現代礦業相關的重大關系,尤其是礦業與資本市場結合的途徑,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礦業資本市場體系,進而提高中國礦業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與影響力。當前,我國礦產勘查開發體制改革尚未到位,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的自有權益資金有限,在礦業風險資本市場尚未建立和健全之前,需要國家財政加大對礦產地質勘查的投入,以及危機礦山找礦和支持境外礦產勘查開發的專項補貼。
3.健全礦業開發差別化的稅費政策,鼓勵資源綜合利用
稅收政策是促進節約資源、科學合理利用資源的重要手段。由於不同礦種不同礦床類型的開發難易、深淺、貧富等存在差別,礦業開發中需要制定差別化的稅費政策。對不同礦種和不同類型礦床應區別對待,不能只有一個稅費標准,各地國土資源(礦業)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財稅部門,要安排專業人員准確識別不同礦區在開發中的各種自然稟賦的差異和開發條件的變化,合理確定並及時調整稅費標准。加強科學管理,鼓勵研究和提高采選技術,開發低品位資源、難選冶資源、共伴生資源和尾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提升我國礦產資源利用率。凡是在礦產綜合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企業,國家應該兌現稅收減免或給予獎勵。
4.加強「三率」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
加強礦產資源采礦回收率、選礦回收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的管理,是節約利用資源的重要措施。2010年國務院已批准開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已取得較好效果。建議在此基礎上,制定常態化激勵政策,配以有針對性的科技攻關,並加強管理,長期堅持。
5.健全和完善礦產勘查市場,確定礦產勘查過程中知識產權的地位
礦產勘查工作是科學探索活動,其成果屬於信息產品,既不同於從事物質生產的礦山開發,其成果是礦產品;也不同於嚴格執行標准設計的建築工程,一個是「建樓」,一個是「找礦」,「建」和「找」一字之差,卻體現了「勞動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的原則區別。
前面已經說到,每個礦床(體)都是不相同的,必須通過智力投入逐步查明,所取得的勘查成果是具有知識產權的成果,知識投入與資本投入在勘查成果中應該各佔一定比例。
因此,建議國家在規范礦業權(探礦權、采礦權)的法規層面上,必須明確礦產勘查工作成果的權益由資金投入者和勘查知識投入者共有。勘查成果分成比例可參考科技成果得到開發時所佔有的比例,礦產勘查知識投入所佔比例一般不少於30%。這樣做,有利於建設礦業權市場和規范市場行為,有利於調動出資人和地勘人兩個積極性,有利於加強和發展礦產資源勘查工作。
6.進一步規范初始探礦權的取得,不搞招拍掛
探礦活動是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尋找、發現和查明可能存在的礦產資源的行為。這種勘查礦產的活動依據地質工作規律具有明確的階段性,一般按照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精查)四個工作階段的順序進行。由於地下礦產資源的隱蔽性(或不確定性)、地質條件的多變性、礦床(產)成因的復雜性,勘查工作是以客觀地質體為對象的調查研究,因主觀認識的片面性(或有局限性),所採用的技術手段(方法)的局限性,探礦活動提交的探礦權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據統計,全球地質找礦成功率僅為1% ~2%,有很大的風險性。不同勘查階段的風險程度不同,預查和普查階段的風險最大,90% 以上的探礦權項目可能找不到礦。基於探礦權是經過地勘單位(人)的探礦的智力活動而獲得的對地下地質礦產的認識,屬於認識世界,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此探礦權出讓方式應區別對待,不能一律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只有找到具有經濟意義的礦產,值得進一步勘查的探礦權,應該有償取得(轉讓)。國外許多國家採取先申請先登記探礦權和勘查經費補助等政策,鼓勵申請設立探礦權開展礦產預查和普查。
近年來很多省、區、市對初始探礦權進行招拍掛,實行全面有償取得制度,對國有地勘單位取得探礦權產生排斥作用,形成探者無其權的局面,使國有地勘單位成為資本的「打工仔」,並出現投資者炒探礦權盈利,孳生腐敗和商業欺詐。初始探礦權有償取得制度重投資、輕技術,不利於地質找礦事業的健康發展。由於找礦初期存在高風險,為了鼓勵找礦,初始探礦權應該實行國際通行的先申請者先登記的辦法,並優選勘查設計方案。同時,加強對登記探礦權勘查活動的管理,鼓勵社會投資者與地勘單位結合開展勘查活動,建立嚴格的退出機制,防止圈而不探。
7.規范礦業權價款的評估和收取,釐清權屬關系
1998年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同時制定了《探礦權采礦權價款評估管理辦法》。同年,國務院240號令和241號令規定,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的礦產地的探礦權(采礦權)的,交納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後確認的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目的是不能讓國家財政出資形成的礦業權資產流失,維護國家的權益。
實際執行中,許多地方政府在資源價值理論和資源國有理論指導下以礦生財,不區分誰出資勘查、不區分礦產勘查程度,按照探明儲量或預測資源量,收取礦業權價款,把礦業權價款視為政府財政非稅收入的新增長點,是不合理的做法。礦業權人由於承受不了高額的礦業權價款,找到的礦越多越交不起價款,於是有的採取有礦不報或大礦少報的辦法,從而極大地制約了找礦的積極性。因此,要規范地方政府行為,堅決制止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與國家礦業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相悖的「土政策」,制止某些地方政府以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為由,高額收取礦業權價款和以行政權力經營礦權取代市場配置礦業權的越權行政行為。
建議礦業主管部門完善有關法規,通過宣傳,明晰探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與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各自的理論依據,釐清各自的權屬關系。土地級差地租理論認為,級差地租一是反映土地自然豐度的差異,歸土地所有者所有;級差地租二是土地經營者在土地自然豐度基礎上加工增值,歸土地經營資者所有。同理,探礦權人繳納探礦權使用費後,通過勘查(預查、普查)使預測礦產資源增值為資源性資產,形成探礦權價款,應屬於探礦權人所有;采礦權人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後,通過勘查(詳查、勘探)使資源性資產增值,形成采礦權價款,應屬於采礦權人所有。采礦權人進一步通過礦山建設和開發,使資源性資產形成礦產品出售獲利,則必須繳納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體現礦產資源為國家所有的權益。
要依法維護涉礦各有關方面的正當權益,其中包括礦產資源所有者、礦業權人及礦產勘查者、地方和勘查區塊與礦產地的居民、社會生態環境等權益,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和諧生產關系,運用公正的利益關系激勵相關各方發展礦業的積極性,以推動礦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8.支持礦山企業發展,構建大型礦業集團
礦山企業是礦產品物質生產的實體,其健康發展關繫到國家礦產品供應命脈。礦山企業健康發展的標志是:後備資源有保證;已有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綜合利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完好。現在國家每年分別出資40億元治理礦山環境和支持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已取得效果。但對礦山企業找礦的支持較為薄弱,建議加大支持力度。前一階段5年間中央財政出資20億元與地方、企業配套20多億元合作進行230個資源危機礦山深、邊部找礦,取得重大找礦成果,延長了礦山生產期,穩定了職工就業,有利於社會安定。建議今後繼續延續所採用的政策及業務管理模式,擴大支持危機礦山的范圍,調動礦產企業的找礦積極性,增加國家與企業的投入,擴充礦產資源。同時建議,礦山企業加強礦山地質工作,大、中型礦山企業必須設有地質測量機構,加強礦山儲量管理,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與水平。有條件的礦山企業應建立礦山勘查隊伍,自主開展深、邊部找礦工作。
國家要進一步制定鼓勵構建大型和特大型礦業集團的相關政策,加強規劃和宏觀指導,鼓勵大型礦業企業對中小型礦山企業進行跨地區、跨部門聯合、兼並、重組,逐步改變我國「一礦一企」、小而散的發展模式,著力提高礦業產業集中度,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經營的資源開發模式,以提高我國礦業企業在國際礦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9.加強地勘單位和大型礦業企業「走出去」,勘查開發國外礦產資源
據有關研究預測,2025年前後我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達到峰值,然後逐步下降。因此,起碼還有十幾年的時間處於大量消耗礦產資源的發展階段。在立足利用國內資源的同時,必須要十分重視利用國外資源,才能做到保障供給。利用國外礦產資源,應貫徹以掌握權益礦為主,貿易礦為輔的方針,要特別重視獲取境外礦業權,利用礦業股權,建立穩定的礦山開發基地。礦業主管部門要做好規劃協調和服務指導,加大專項補助資金投入,支持國有地勘單位和礦業企業聯手合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礦產勘查開發集團公司,發揮中礦聯等行業協會的作用,交流國外國情、礦情、社情和法情,建立信息服務平台,提高境外礦產勘查開發項目的成功率。
10.做好不同行業規劃之間的銜接,防止資源壓覆
我國各行業或部門缺乏統一協調規劃,導致許多重要礦產資源被壓覆而不能勘查開發,特別是鐵路、村鎮、水面「三下」壓礦,難以開發利用的情況嚴重,如開灤集團公司壓煤27億噸,占礦井所有儲量的87%。目前,各種類型各個層級的保護區越來越多,禁采區、限采區也不斷擴大,礦產勘查的地盤越壓越小,隨意壓礦的現象屢有發生。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了礦產勘查開發工作的發展。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需要一個資源與環境等統籌協調發展的和諧格局。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實施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時,必須認真考慮和做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規劃與各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鄉鎮規劃等相互銜接工作,特別在礦山建設產業布局和城市新區建設規劃之間要做好銜接,防止已知資源被壓覆而無法開發利用。
11.建立礦產資源儲備體系,保障供給
為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保障礦產資源的穩定供應,需要做好礦產資源的儲備工作。實行礦產地儲備與礦產品儲備相結合的方針,區別重要礦產、稀缺礦產和優勢礦產,制定不同的儲備目標和不同的儲備方式。一是建立起以資源儲備為主,產品儲備為輔的多形式、立體化的礦產資源儲備體系;二是建立統一管理和分類運作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三是形成自主儲備和多方聯動相結合的儲備方式;四是建立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金融支持、市場化運作的運行構架。最終形成中央、地方與企業共同參與的完善的礦產資源儲備體系,中央政府以資源安全和經濟平穩運行為目的進行戰略儲備,地方政府以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為目的進行經濟儲備,企業以經濟效益贏利為目的進行短期商業儲備。
12.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礦業綠色礦山
礦產勘查開發在向自然索取資源的同時,涉及礦產資源所有者、礦業權人、礦產勘查者、地方政府及礦產地居民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權益,必須依法維護各方面的利益,才能保障礦業健康發展。有些礦山開發獲得的經濟效益,還抵不上恢復生態環境的投入。用科學發展觀來衡量,像這類礦山企業與其說在開發資源造福民眾,還不如說在破壞環境危害民眾。建議大力推行建設綠色礦山,礦業主管部門要制定針對不同類型礦產的綠色礦山標准,進行示範推廣。加強礦山開發准入管理,從開發設計開始建立資源回採、綜合利用和廢石尾礦處置的剛性約束和優惠鼓勵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建設綠色礦山中的作用,結合綠色礦山試點,組織相關行業協會及專家進行評估,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推廣成功的案例,又快又好地把溫家寶同志提出的「大力發展綠色礦山」的要求落在實處。實行統一的《礦山閉坑抵押金管理辦法》,加強礦山環境治理。
⑤ > 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
這里律師水平不高
⑥ 探礦權如何轉為采礦權辦理需要多長時間
「探礦權人可以對符合國家邊探邊采規定要求的復雜類型礦床進行開采;但是,應當向原頒發勘查許可證的機關、礦產儲量審批機構和勘查項目主管部門提交論證材料,經審核同意後,按照國務院關於采礦登記管理法規的規定,辦理采礦登記。」在探礦權有效期和保留期內,探礦權人有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采礦權的權利,未經探礦權人的同意,登記管理機關不得在該勘查作業區內受理人的礦業權申請。探礦權人在其勘查作業區內申請采礦權的,礦業權可不評估,登記管理機關不收取價款。
探礦權人依法申請其勘察區塊范圍內的采礦權時,應按照采礦登記管理法規的規定,辦理采礦登記,但在探礦權有效期和保留期內享有優先權,以批准申請的方式取得采礦權。
已有探礦權,要想申請到采礦權步驟:
一、做地質報告,經過普查,詳查或勘探取得相關成果並到省國土廳備案,然後申請劃定礦區范圍,計算采礦權價款、接著到能源局去辦理法入准入。
二、接下來就是做可行性研究院報告、開發利用方案、初步設計、水資源、水土保持、環評等去發改委獲得核准。然後再准備礦山環境、土地復墾等相關批復到省國土廳交資料。
各個省的情況不一樣,你可到相關部門咨詢。
提供探礦權,采礦權,探轉采等礦權法律服務。相關代辦服務。網路一下(采礦許可證 探礦許可證 律師服務)
辦理時間快則兩個月,滿則半年以上。
⑦ 礦業 法律顧問 許可權
這個哥們你可是碰上不走運的事了,礦業工程考的人極少,別說是資料了,書我問書店都是按人數訂購的。
⑧ 礦業權的法律概念
礦產資源能夠進入法學研究的視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是一種法律上的物。法律不僅規制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物,也需要對自然界的物進行規制,尤其是在其進入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和消費系統之中。作為物的礦產資源在進入這個生產和消費系統中時,體現著人類對物的效用如何佔有、使用、收益和分配,關系著人和人間的巨大利益。法律在這種巨大的利益關系中,不可能漠然視之。
分析文獻可知,在礦業領域沒有一套成熟的法律概念。長期以來,在礦業經營、資源管理、法學研究中人們用不一致的概念體系分析和表達著相關權利。礦業在人類文明歷史上已經存在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將礦業與法律聯系起來、與權利聯系起來卻是近代以來的事情。礦業權概念的形成和確定的過程,就是礦業相關權利在社會中生長和發育的過程。
在當前,多數法學研究者用探礦權和采礦權這一對概念來分析和表達礦業中的主要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三條中明確規定:「勘察、開采礦產資源,必須依法分別申請,經批准取得探礦權、采礦權,並辦理登記;但是,已經依法申請取得采礦權的礦山企業在劃定的礦區范圍內為本企業的生產而進行的勘查除外。國家保護探礦權和采礦權不受侵犯,保障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不受影響和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六條規定:「《礦產資源法》及本細則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探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取得勘查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稱為探礦權人。采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和獲得所開採的礦產品的權利。取得采礦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稱為采礦權人。」
從上述法律法規條文中可知,探礦權和采礦權的在法律中有明確規定,並對其含義作了明確的法律解釋。基於國家的明文規定,法學界在對礦業法律問題進行探討時,通常也在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理的探討。在這兩個概念中,法學界人士似乎更加青睞采礦權這個概念,多數民法教材在物權部分的敘述中往往提及采礦權這一概念,並試圖通過這個概念來說明一些特別的物權的存在。對於探礦權,多數民法學者沒有進行過系統論述。
但對這兩個概念的上位概念卻始終沒有一個多數人認可的概念,在礦業法律中也沒有明確的表述。在論及礦業相關權利時,學者們通常使用礦業權或者礦權這兩個並沒有被相關法律制度所確認和解釋,但是卻被學者所廣泛採用的概念。多數學者將這兩個概念混同使用,認為礦權是礦業權的簡稱。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兩者有不同內涵和外延,在使用上進行排他使用,也就是只使用其中一個。下面介紹和分析一些學者的概念:
《論礦業權出讓的法律原則》中認為:「礦業權是礦山企業依法經國家批准對礦產資源進行勘查、開采,將礦產資源加工成礦產品進行銷售,取得一定收益的權利。礦業權分為探礦權和采礦權。」。《對現行礦權法律制度實施的反思和建議》中認為:「礦權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依法享有的,在一定的區域和期限內,進行礦產資源勘查和開採的權利,即探礦權和采礦權。」以上兩位學者認為礦業權和礦權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達,並且認為礦(業)權由探礦權和采礦權組成。可以說國內多數學者是在這一理解層面上使用礦業權和礦權兩個概念的。但也有學者認為,礦業權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並不是探礦權和采礦權的簡單相加。他們認為礦業權是一個權利束,是由一系列相關權利組合而成的。有些學者把探礦權和采礦權直接設定一個礦權;有的學者把探礦權分為排他性探礦權和非排他性探礦權,再加上采礦權而構成三類;還有的在兩類探礦權和采礦權的基礎上又加上一個礦產評議權.所以成為四分法。還有學者認為,礦業權的概念和礦權的概念不能互換,並且認為,在與礦相關權利中研究中,採取礦權的表述最為合適,也最能概括因礦這一特定物而產生的權利群。礦權是指因礦而產生的權利的總稱。礦權是一組權利的集合和總稱,礦權包括所有權、探礦權和采礦權等。
⑨ 我國礦產勘查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一、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相關政策法規
涉及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比較多,截至2005年,我國與商業性勘查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主要可以歸納為下表(表4-1)。
表4-1 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相關政策法規
續表
續表
續表
二、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相關政策法規解釋
(一)基本法律規范
這類法規是在我國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律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其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法律依據,明確確立了「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地表或者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這一基本原則。1996年8月29日,第8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並公布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決定》。這是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認真總結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10年來我國礦業發展實踐和地礦行政管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礦業立法和地礦行政管理的經驗,對我國礦業法律制度進行的一次重要的修改完善。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改革了礦業權管理制度,建立了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的法律制度;改革了開采礦產資源審批、頒發采礦許可證的許可權;確立了探礦權人優先取得勘查區內采礦權的法律制度,強化了探礦權、采礦權的排他性,有效地保護了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這次修改,對維護國家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促進礦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保障礦業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作用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標志著我國礦產資源管理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以憲法為依據,制訂了對我國重要礦種煤炭的合理開發利用、煤炭的資源保護,煤炭生產、經營活動的規范,保障煤炭行業的發展。
(二)資源補償費及使用制度
《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是為了保障和促進礦產資源的勘查、保護與合理開發,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財產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而制定的。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其他管轄海域開采礦產資源,應當依照本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該規定確立了礦產資源補償費按照礦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計征;礦產資源補償費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徵收等基本規定。
《礦產資源補償費使用管理辦法》明確礦產資源補償費納入國家預算,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支出、礦產資源保護支出及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部門經費補助。礦產資源勘查支出,主要用於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支出(即用作大調查公益性與商業性的銜接)及其他重要地質勘查專項支出。礦產資源保護支出,主要用於獨立礦山企業為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及回收利用水平而進行的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支出。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部門經費補助,主要用於補助徵收部門管理及人員經費。
《礦產資源勘查、采礦登記收費標准及其使用范圍的暫行規定》、《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的規定》、《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關於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的補充通知》、《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減免辦法》等法規文件,對礦區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的收費標准、使用范圍和減免條件等作出了詳細規定;對勘查、采礦登記收費標准也作了詳細的說明。
(三)資源稅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了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采礦產品或者生產鹽的單位和個人,為資源稅的納稅義務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資源稅;確定了資源稅的應納稅額,依照從量計稅的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代扣代繳管理辦法》規定了獨立礦山、聯合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對其收購礦產品的資源稅代扣代繳的義務和繳稅程序。
(四)行政執法檢查制度
2004年頒布的《國土資源聽證規定》對規范國土資源管理活動,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國土資源管理科學性和民主性,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具有重大的意義。該規定從目前我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實際出發,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從依職權聽證和依當事人申請聽證的角度,規定了聽證事項的范圍,包括行政處罰、行政許可、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及實施要報政府批準的事項等。實行國土資源聽證制度,為今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踐行執政為民、全面推進國土資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方式創新,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實體和程序保障。
1987年頒布的《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中央和省級礦產資源主管部門對礦山企業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基本職責和管理范圍,為政府部門對礦產資源實施監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3年頒布的《市(地)縣(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為加強市(地)縣(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工作,進一步明確監督管理職責,規范監督管理行為,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益和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依據。該暫行辦法規定市(地)縣(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對擬設置探礦權、采礦權區域內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狀況,提出調查意見;對礦產資源儲量進行監督管理;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監督管理;對發生在本行政區的違法勘查、開采和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1995年《國務院關於整頓礦業秩序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的通知》下發後,在國務院直接領導下,由國務院地礦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大規模的礦業秩序治理整頓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經過整頓礦業秩序有所好轉。
2001年4月,《國務院關於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國發[2001]11號)和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85號)下發後,國土資源部按照「分步實施、扎實推進」的工作部署,每年都根據整頓和規范工作的進展情況制訂工作安排及方案,確定不同的工作重點,確保治理整頓取得實效,並切實通過專項整治使礦產資源管理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整頓和規范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礦產資源開發中仍然存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2005年8月,經多次醞釀反復修改,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重點提出了要做好嚴厲打擊無證勘查開采等違法行為,全面查處越界開采等違法行為,堅決關閉破壞環境、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山企業,全面清查和糾正礦產資源開發管理中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全面開展煤炭資源回採率專項檢查,開展對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的專項整治等6個方面的工作。並按照標本兼治的原則,圍繞建立和完善維護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長效機制,提出了6個方面的規范任務:嚴格探礦權、采礦權管理;集中解決礦山布局不合理問題;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制度;嚴格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准入管理;建立礦產資源開發監管責任體系。
(五)外商投資政策
2000年和2001年相繼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規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企業形式設立的程序、稅務事項、用工和外匯使用等政策。
1986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是國家為鼓勵外國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舉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制定的。國家對達到一定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給予稅收、外匯使用和自主權等多方面的特別優惠。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土資源部等6部委《關於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若干意見》,對外商開展商業性礦產勘查,在稅費、進口設備、勘查費用的成本攤銷方面都給予優惠的鼓勵政策。
2002年修訂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擴大了國家鼓勵外商投資的范圍,鼓勵外商舉辦出口型企業,將產品100%外銷的允許類項目列入鼓勵類;鼓勵外商在中國境內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允許外商在中國境內以獨資或者以與中方合作的方式進行非油氣礦產資源風險勘探;從事風險勘探的外商,按照被授予的探礦權,對勘查作業區內發現的具有開采經濟價值的非油氣礦產資源,保障其享有法定的優先採礦權;在勘查設備、器材的進出口方面,外商可以與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法人企業享受同等待遇。為鼓勵外商到西部地區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規定外商到西部地區以獨資方式或以與中方合資、合作的方式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的,除享受國家已實行的有關優惠政策外,還可享受免繳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1年,減半繳納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2年的政策;外商到西部地區以獨資方式或者以與中方合資、合作的方式開采《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鼓勵類非油氣礦產資源的,享受免繳礦產資源補償費5年的政策;外商到西部地區與中方合資、合作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而中方以探礦權、采礦權入股的,其探礦權、采礦權應按規定依法評估確認,合理作價,中方應提供相關的地質成果資料。
2001年相繼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規定,在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允許外國企業參與合作開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資源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活動;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參加合作開采陸上(海洋)石油資源的外國企業的合作開采活動及其投資、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參與合作開采陸上(海洋)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外國企業,都應當依法納稅,繳納礦區使用費。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2002年印發《外商投資稀土行業管理暫行規定》對稀土行業作出了特殊的規定,即:禁止外商在中國境內建立稀土礦山企業;不允許外商獨資舉辦稀土冶煉、分離項目(限於合資、合作);鼓勵外商投資稀土深加工、稀土新材料和稀土應用產品。
(六)礦產資源勘查和開采管理政策
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規范了對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管理,對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維護了礦產資源勘查秩序;規定了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主管部門、發證條件和審批程序等;確定了許可證的有效期,探礦權使用費標准和采礦權使用費標准,以及可以審批發證的34個礦種。
1994年頒布的《煤炭生產許可證管理辦法》、2004年頒布的《辦理開采黃金礦產批准書管理規定》和1993年頒布的《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分別對煤炭、黃金和水的開采許可作出了單獨的規定,即:國務院煤炭工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煤炭工業主管部門,負責煤炭生產許可證的頒發管理工作;開采黃金礦產須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查批准,取得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頒發的開采黃金礦產批准書後,方可開采;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取水許可制度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七)礦業權轉讓制度
《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配套的行政法規。該辦法對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作出了有償出讓的規定。為進一步規范礦業權流轉行為,2000年頒布了《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對礦業權出讓、轉讓進入市場的方式、方法、條件進行了規范,對礦業權的出售、作價出資、合作、出租、抵押等都作了具體規定。
2003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下發了《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對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活動的規則、適用范圍、實施程序等作了具體的規定。
為了加強對探礦權、采礦權評估行為的管理,國土資源部頒布了《探礦權采礦權評估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特別規定了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必須依法進行評估,並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其評估結果依法確認。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可以委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由省級以下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發證的探礦權、采礦權的評估結果進行確認。
(八)地質勘查資質管理制度
2003年6月24日頒布了《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辦法》,將原有的地質勘查資質的審批制度改為注冊制,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地質勘查資質專業分類和注冊登記條件》對地質勘查資質專業進行詳細的分類,對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條件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探礦權采礦權評估資格管理暫行辦法》、《礦產儲量評估師管理辦法》、《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代理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和《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代理人員資格及代理機構資質考核授予辦法》的頒布和實施對地質勘查行業中介服務組織的工作進行了規范。
(九)信息服務政策
2003年國土資源部頒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了地質工作資料管理和匯交程序和有關規定。清理國家出資形成的礦產地和基礎地質資料,實行國家出資形成的礦產地收繳價款有償取得,資料統一匯交管理,基礎地質資料向社會公開。《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規定》規定了土地登記資料和測繪成果匯交和公開查詢程序。
《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認定辦法》和《礦產儲量登記統計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為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益,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促進礦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確保礦產資源儲量合理。國家對礦產資源儲量的評審、認定實行統一管理。國土資源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是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認定管理機構。國家對礦產儲量實行統一的登記統計管理制度。履行礦產儲量登記和提供礦產儲量統計資料的勘查、開采單位的合法權益應受到法律保護。
2000年頒布的《公益性地質資料提供利用暫行辦法》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海域內進行非礦業權或其他非排他性登記的地質調查工作、環境監測工作取得的公益性地質資料,均公開提供社會利用。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統一發布。但商業性地質工作取得的公益性地質資料,在該項工作結束後,給予2年的保護期,保護期滿後提供社會利用;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包括成果報告、圖件及其說明書)應無償提供全社會利用;涉及國家秘密的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保密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後方可查閱利用。
國土資源部、國家保密局聯合發布《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共13條。明確了地質資料保密范圍:除《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測繪管理工作秘密范圍的規定》所列國家秘密目錄范圍內的地質資料外,其他資料均可公開提供給社會利用。涉及軍事、海洋和放射性礦產的地質資料查閱利用,應執行其主管部門保密范圍的規定。保密范圍內的地質資料,如果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單件組成,其中不涉密的單件資料可以單獨公開供社會利用;對於社會公眾特別希望得到的各類大比例尺地質圖,《規定》明確提出,不在國家秘密目錄范圍內、比例尺大於或等於1∶50萬的各類地質圖件,可由受委託的館藏機構,將圖中的經緯線及其注記去掉後,提供給委託人利用。該《規定》還就保護期內地質資料利用、外國公民查閱利用地質資料、行政管理部門改進服務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規定。
⑩ 礦業權的法律關系
法律是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法律關系就是由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它不同於其他社會關系就在於它是根據法律所結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沒有對法律關系的操作就不可能對法律問題作任何技術性分析;沒有法律事實與法律關系的相互作用就不可能科學的理解任何法律決定」,可見對於法律關系的分析是我們研究某個領域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礎。礦業法律究竟應該調整那些社會關系?那些社會關系構成礦業法律關系呢?這個問題的回答將為礦業權概念的界定提供理論上的平台。利用法理學法律關系的基本理論,結合中國礦業發展和礦業管理的實際,中國礦業法律關系至少應該包括下列法律關系: 礦產資源的勘查與開采改變了地球的形態。這種改變不僅表現為地殼形態的變化,也表現為地表物理形態的改變。這種改變使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在礦產資源勘查和開采以及礦業發展中,形成了礦產資源環境法律關系。礦產資源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礦產資源所有人、礦產資源勘查人、礦產資源開采人、礦產資源使用人等,礦產資源法律關系的客體就是與礦產資源勘查與開采有關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法律關系的內容則是本是將要設計和論證的礦業環境權。
綜上所述,礦業的發展所帶來的應該由法律來調整和規制的社會關系一共包括五種:礦產資源所有法律關系、礦產資源勘查法律關系、礦產資源開采法律關系、礦產資源轉讓法律關系、礦產資源環境法律關系。而這五種法律關系的客體則是五種權利:礦業所有權、礦業勘查權、礦業開采權、礦業轉讓權、礦業環境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