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計生協法律援助工作機制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經濟困難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及時獲得法律服務和法律救助,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四川省法律援助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成都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指導法律援助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提供無償法律服務和法律救助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辦理法律援助事項的律師、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其他法律服務機構執業人員。第四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事業的財政投入機制,並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由法律援助機構管理,專款專用,依法接受財政、審計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第五條市和區(市)縣司法行政部門是法律援助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並對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的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第六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獨立運行、規范便民的法律援助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
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依託司法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配備工作人員。
具備條件的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可以設立法律援助工作聯系點。第七條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律師等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項,並對法律援助事項辦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第八條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服務人員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或者安排,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接受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等自律組織的監督。
法律援助人員依法履行法律援助職責受法律保護。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服務的形式,應當與其從業資格相適應。第九條司法機關、有關行政部門和仲裁機構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支持並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做好相關工作。
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可以根據各自的工作特點,開展法律援助工作,並接受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的業務指導。
高等院校法學專業的教師、學生和其他具有法律專業知識或者專業特長的公民可以在法律援助機構注冊,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參加社會法律援助工作。
鼓勵和支持其他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利用自身資源參與法律援助活動。第十條鼓勵社會組織和公民為發展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贈。捐贈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建立專門賬戶,接收社會組織和公民對法律援助事業的捐贈。捐贈資金的使用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並接受財政、審計、司法行政部門和捐贈人的監督。第十一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以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對象和范圍第十二條公民有下列事項,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或者行政補償的;
(二)請求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因勞動爭議糾紛請求支付勞動報酬或者給付經濟補償金、賠償金的;
(六)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請求司法保護的;
(七)因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醫療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產品質量事故、環境污染事故以及其他人身傷害事故造成人身傷害請求賠償的;
(八)請求刑事辯護和刑事法律幫助的;
(九)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法律援助事項。第十三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經濟困難標准,按照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不足居住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二倍確定。第十四條公民因維護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原因提起公益訴訟的,或者公民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實施志願服務行為產生訴訟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不受本條例規定的經濟困難標準的限制。
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依照國家、四川省和本市有關規定執行。
⑵ 成都市法律援助條例(2020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公民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當事人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四川省法律援助條例》等規定,結合成都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服務機構以及法律援助人員,為受援人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司法鑒定機構、基層法律服務所等組織。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和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律師、公證員、司法鑒定人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其他組織的人員。第四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
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民生工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獨立運行、規范便民的法律援助機構和工作協調機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事業的財政投入機制,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據實保障,確保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依法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五條市和區(市)縣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並對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的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市和區(市)縣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看守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統一派駐值班律師。
市和區(市)縣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在群團組織、高等院校或者其他社會組織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第六條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應當設立法律援助窗口,配備工作人員;區(市)縣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具備條件的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立法律援助工作聯系點。第七條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項,並對法律援助事項辦理情況進行指導、監督、檢查,負責法律援助資金使用管理、檔案管理、宣傳交流等事項。第八條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援助人員應當依法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或者安排,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並接受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
法律援助服務機構應當依法與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簽訂書面委託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第九條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服務的形式和范圍,應當與其從業資格相適應。
法律援助人員依法履行法律援助職責受法律保護。第十條司法機關、有關行政部門和仲裁機構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支持並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做好相關工作。
支持和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以及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提供無償法律服務,幫助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公民提出法律援助申請。
律師協會、公證協會、司法鑒定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應當對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
支持和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法學專業的教師、學生和其他具有法律專業知識或者專業特長的公民在法律援助機構注冊,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提供無償法律服務,幫助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公民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第十一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法律援助的申請條件、程序和咨詢方式等信息。第十二條鼓勵單位和個人為發展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贈。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建立專門賬戶,接收單位和個人對法律援助事業的捐贈。捐贈資金的使用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並接受財政、審計、司法行政部門和捐贈人的監督。第十三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對象第十四條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符合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
(二)申請事項依法在本行政區域審理或者處理;
(三)因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無償法律服務。
前款所稱經濟困難標准,按照申請人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不足住所地或者受理法律援助申請地最低工資標准確定。住所地與受理申請地最低工資標准不一致的,適用有利於申請人的標准。
⑶ 廣州市法律援助實施辦法(2019修訂)
第一條為促進和規範本市法律援助工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等有關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部門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四條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組織實施本辦法。
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區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市、區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在本行政區域受理和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和監督法律援助實施活動。第五條市律師協會按照律師協會章程對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支持和指導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組織和老齡工作委員會為維護特定群體的合法權益開展法律援助活動。第六條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
法律援助經費包括法律援助機構人員經費、辦公經費和法律援助業務經費。其中,法律援助業務經費包括辦理法律援助事項補貼以及宣傳、培訓、翻譯、鑒定、案件質量評估等經常性專項經費。
辦理法律援助事項補貼應當按照本市補貼標准據實支付。第七條每年11月9日為本市法律援助宣傳日。
市、區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在法律援助宣傳日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宣傳活動。第八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全市統一的法律援助服務信息系統,對法律援助服務實行全程動態信息化管理。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工作通報機制,向同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及時通報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接收、辦理情況以及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情況。
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制定全市統一的法律援助申請指南,載明法律援助機構的地址、聯系方式以及法律援助的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申請條件、申請程序、所需材料清單等信息,並向社會公布。第九條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個人以捐贈的形式資助法律援助事業。
依法設立的法律援助基金會可以接受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個人的捐贈。法律援助基金會應當依照章程的規定使用捐贈資金,向社會公開捐贈資金的使用情況,並接受財政、審計等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第十條公民遇到法律問題或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並符合以下條件的,可以在本市申請法律援助:
(一)所申請的法律援助事項在本市審理或者處理,或者本市戶籍人員所申請的法律援助事項在本市外審理或者處理;
(二)符合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或者屬於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的無須提交經濟困難申報材料的人員。第十一條法律援助申請人及其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員在申請日之前12個月的人均月收入,低於本市企業職工現行月最低工資標準的,可以認定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困難;但法律、法規、其他規章規定的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准優於上述規定的,從其規定。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通過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核查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核查的,可以按照本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的相關規定,委託核對機構進行核對。第十二條下列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的,無須提交經濟困難申報材料,但是應當提供相關證件等材料:
(一)《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規定的經濟困難人員、見義勇為人員、軍人軍屬等;
(二)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的勞動者一方;
(三)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而主張權利的老年人;
(四)撤銷監護權案件的申請人;
(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一)(二)(三)項規定申請國家賠償的公民;
(六)重度殘疾人、多重殘疾人、殘疾老年人、孤殘兒童;
(七)駐穗或者入伍前為本市戶籍的士官及其軍屬;
(八)營以下現役軍官;
(九)因戰、因公致殘的現役或者退役軍人;
(十)因公致殘的輔警;
(十一)因公犧牲的或者病故的輔警的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具有法定扶養關系的近親屬。
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訴人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申訴、再審階段申請法律援助的,無須提交經濟困難申報材料。
⑷ 法律援助法規定法律援助工作應當遵循什麼的原則
法律援助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權,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行國家保障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法律援助法》第三條法律援助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權,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行國家保障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健全法律援助保障體系,將法律援助相關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保障法律援助工作需要,促進法律援助均衡發展。
第五條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指導、監督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⑸ 湖北省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經濟困難公民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獲得法律服務和幫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社會建設,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服務機構或者法律服務人員,依法為經濟困難公民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活動。
法律服務機構包括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公證機構、司法鑒定機構等。
法律服務人員包括法律援助專職律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公證員、司法鑒定人和法律援助志願者。
受援人,是指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的公民。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法律援助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援助隊伍建設;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配合、各負其責的原則,建立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協調機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增加投入,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四條省財政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法律援助專項補助資金,扶持農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法律援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通過設立法律援助專項資金,多渠道籌集吸收社會捐助資金和社會公益資金,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為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助。
法律援助經費以及相關專項資金應當專款專用,經費使用情況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並向社會公示。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法律服務機構或者法律服務人員為符合條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並對其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以及公安、財政、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衛生、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信訪等國家機關,根據各自職責做好有關法律援助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社區、村(居)民委員會應當支持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並為轄區內需要法律援助的公民提供幫助。第七條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應當結合工作實際,為相關群體提供有關的法律服務。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予以支持和幫助。
鼓勵、支持高等院校、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依法開展法律服務活動。鼓勵、支持具有法律職業資格和法律專業知識、法律工作經驗的人員參與法律援助活動。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法律援助制度宣傳,普及法律援助知識,提高公民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路等公眾媒體應當將法律援助作為公益性宣傳的重要內容,為法律援助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門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第十條公民對下列事項需要代理,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助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和維護其他勞動保障權益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或者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產生民事權益的;
(七)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主張民事權益的;
(八)因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醫療損害、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產品質量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等造成人身損害或者財產損失請求賠償的;
(九)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事項。
市州、縣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第十一條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公訴案件中的被告人、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以及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或者委託訴訟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⑹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保證法律援助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法律援助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法律援助機構、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其他社會組織和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為公民獲得法律援助提供便利。第四條法律援助人員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及本規定,遵守有關法律服務業務規程,為受援人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第五條法律援助人員應當保守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第六條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自覺接受監督。第二章受理第七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公示辦公地址、通訊方式等信息,在接待場所和司法行政政府網站上公示法律援助條件、程序、申請材料目錄和申請示範文本等。第八條公民因經濟困難就《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規定的事項申請法律援助的,由義務機關所在地、義務人住所地或者被請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依法受理。
《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的公民因經濟困難申請刑事法律援助的,由辦理案件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申請人就同一事項向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的,由最先收到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第九條公民申請代理、刑事辯護法律援助,應當如實提交下列申請材料:
(一)法律援助申請表。填寫申請表確有困難的,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或者轉交申請的機關、單位工作人員代為填寫;
(二)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申請代理人還應當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三)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狀況證明表;
(四)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案件材料。
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狀況證明表應當由法律援助地方性法規、規章規定的有權出具經濟困難證明的機關、單位加蓋公章。無相關規定的,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或者所在單位加蓋公章。第十條申請人持有下列證件、證明材料的,無需提交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狀況證明表: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或者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
(二)農村特困戶救助證;
(三)農村「五保」供養證;
(四)人民法院給予申請人司法救助的決定;
(五)在社會福利機構中由政府出資供養或者由慈善機構出資供養的證明材料;
(六)殘疾證及申請人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出具的無固定生活來源的證明材料;
(七)依靠政府或者單位給付撫恤金生活的證明材料;
(八)因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生活出現暫時困難,正在接受政府臨時救濟的證明材料;
(九)法律、法規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能夠證明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困難的其他證件、證明材料。第十一條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員,勞動教養人員、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的,可以通過辦理案件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或者所在監獄、看守所、勞動教養管理所、強制隔離戒毒所轉交申請。第十二條法律援助機構受理法律援助申請後,應當向申請人出具收到申請材料的書面憑證,載明收到申請材料的名稱、數量、日期。第三章審查第十三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屬於本規定第十四條規定情形的,可以適當延長審查期限。
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認為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內容不清楚的,應當發出補充材料通知或者要求申請人作出說明。申請人補充材料、作出說明所需的時間不計入審查期限。申請人未按要求補充材料或者作出說明的,視為撤銷申請。第十四條法律援助機構認為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需要查證的,應當向有關機關、單位調查核實。
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需要請求異地法律援助機構協助查證的,按照本規定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辦理。第十五條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對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申請人經濟困難:
(一)申請人及與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人均收入符合法律援助地方性法規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經濟困難標準的;
(二)申請事項的對方當事人是與申請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申請人的個人收入符合法律援助地方性法規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經濟困難標準的;
(三)申請人持本規定第十條規定的證件、證明材料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認為真實有效的。
⑺ 四川省法律援助條例(2014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適用本條例。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依法受理與審查法律援助申請,組織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為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的「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包括律師事務所和公證處、司法鑒定所、基層法律服務所等其他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援助服務機構應當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安排人員辦理法律援助。
本條例所稱的「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律師、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公證員、司法鑒定人員和其他組織的人員。第四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主導的維護公民權益機制;建立、完善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城鄉法律援助服務體系。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增加投入。省級財政部門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法律援助專項補助資金,扶持貧困地區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其他國家機關應當配合做好法律援助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應當支持法律援助機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為轄區內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公民提供相應的幫助。
支持和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以及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等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第六條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員為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並對轄區內法律援助活動進行指導。
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在鄉(鎮)、街道司法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負責轄區內法律援助工作。第七條律師事務所和律師是法律援助
服務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應當依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並接受司法行政部門或者律師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的監督,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
法律援助人員依法履行法律援助職責受法律保護,其提供法律服務的形式與范圍,應當與其從業資格相適應。第八條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與形式第九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二)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三)依法請求國家賠償或者行政補償的;
(四)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五)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等侵權主張婚姻家庭民事權益的;
(六)因交通事故、醫療損害、工傷事故、食品葯品安全事故或者環境污染等侵權行為造成損害請求賠償的;
(七)因使用偽劣化肥、農葯、種子、農機具和其他偽劣產品造成損害請求賠償的;
(八)勞動者(雇員)與用人單位(僱主)發生爭議,請求保護勞動(民事)權益的;
(九)因見義勇為或者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致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請求賠償或者補償的;
(十)依法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項。第十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辦理案件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可以向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⑻ 法律援助制度是什麼
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也稱法律救助,是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普遍採用的一種司法救濟制度,其具體含義是:國家在司法制度運行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上,對因經濟困難及其他因素而難以通過通常意義上的法律救濟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會權利的社會弱者,減免收費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它作為實現社會正義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行為,在一國的司法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6年3月17日通過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這是在我國立法史上,首次將"法律援助"明確寫入法律,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96年5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對法律援助的有關內容作了專章規定。《律師法》第六章規定:"公民在贍養,工傷,刑事訴訟,請求國家賠償和請求依法發給撫恤金等方面需要獲得律師幫助,但是無力支付律師費用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獲得法律援助。律師必須按照國家規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盡職盡責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這些規定明確了公民獲得法律援助的范圍和律師必須依法承擔的法律援助義務,並為今後制定法律援助的專門立法奠定了法律基礎。
目前,中國的法律援助機構已基本形成了四級組織的架構:
1、 在國家一級,建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統一對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1997年5月26日,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負責對法律援助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制定全國性的法律援助規章制度,中長期發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協調全國法律援助工作事宜,開展與國外法律援助團體及人士的交流活動等等工作。
同日,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成立。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募集、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基金,宣傳國家的法律援助制度,促進司法公正。其基金來源主要包括國內社團、企業、商社及個人的捐贈和贊助;基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的利息;購買債券和企業股票等有價證券的收益等。
2、 在省級地方,建立XX省(自治區)法律援助中心,對所轄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3、 在地、市(含副省級)地方,建立XX地區(市)法律援助中心,行使對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組織實施的雙重職能。
4、 在具備條件的縣、區級地方,建立XX縣(區)法律援助中心,具體組織實施本地的法律援助工作。不具備建立法律援助機構條件的地方,由縣(區)司法局具體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
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申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中國法律援助的三個專業實施主體是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律師主要提供訴訟法律援助(包括刑事辯護、刑事代理和民事訴訟代理等)和非訴訟法律援助;公證員主要提供公證事項的法律援助;基層法律工作者主要提供法律咨詢、代書、普通非訴訟事項的幫助等簡易法律援助。
中國法律援助有三個基本的資金來源:政府出資,社會捐贈及行業奉獻(主要指義務辦案)。
中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尚處於建立階段。作為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其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必將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和促進社會穩定發揮重要的作用。
⑼ 社區法律援助是指什麼
社區法律援助一般指的是,負責指導、協調、監督並組織實施社區法律援助工作,實現法律對社會的管理功能,擴大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覆蓋面,緩和社會矛盾。
擔負社區內法制宣傳和法律咨詢服務,解答法律問題,依法維護居民合法權益。負責調處、處理各類民間糾紛;審查或代理受援的民事、經濟糾紛、自訴案件;受理社區群眾來信、來訪接待服務。
(9)社區計生協法律援助工作機制擴展閱讀:
社區法律援助具體實踐:
向社區居民宣傳法治理念、講解法律知識,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法律援助。
解答了居民關心的電信詐騙、撫養與贍養、繼承等法律問題,為廣大居民解讀相關法律知識,提供公益法律咨詢服務。
通過一一解答,進一步提高了廣大群眾對法律援助的知曉率,進一步增強了群眾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制觀念。社區工作人員也會為居民送去了法律宣傳知識手冊,進一步提升居民的法治意識。
法律援助歷程:
法律援助是國家建立的保障經濟困難公民和特殊案件當事人獲得必要的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具有很強的公益性,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法律援助制度建設、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由於起步較晚,我國法律援助還有許多需要完善之處。
從制度本身看,我國法律援助規范體系包括法律援助條例、律師法、刑事訴訟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援助條例,其制定實施讓整個法律援助工作得以規范化。但是,這一條例屬於行政法規,效力位階較低,還不能充分發揮引領和規范作用。
從援助力度看,地域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經濟較發達地區法律援助力量較強,而經濟較落後地區法律援助力量相對薄弱。從援助人員角度看,律師等相關人員參與法律援助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目前,法律援助案件經費增長較慢,多數地區按照統一標准補貼,沒有充分考慮案件的實際情況,有時甚至會出現法律援助人員自己貼錢的現象,影響了法律援助人員的積極性。解決這些問題,讓法律援助更加有力有效,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相關體制機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法律援助進社區 便民服務暖人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治理之道:讓法律援助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