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法律援助補貼款性質

法律援助補貼款性質

發布時間: 2022-10-16 00:33:53

1. 法律援助是什麼性質

法律分析: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減免收費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2. 法律援助金

法律分析:法律援助補貼,是指法律援助機構按照規定支付給社會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會組織人員等法律援助事項承辦人員(不含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具有公職身份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會組織人員)所屬單位的費用。

法律依據:《法律援助條例

第十條 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第十一條 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3. 事業單位法律援助中心有政法補貼嗎

有。
法援中心是司法局二層機構,參公的話是能享受司法局1200的政法津貼的。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公章一類事業單位。法律援助中心一般設置在各級人民法院的二層機構。主要從事法律援助工作,普及法律知識,屬於公益性質,不收取任何費用。

4. 法律援助案件補貼發放標準是什麼

法律分析:(一)偵查階段或審查起訴階段擔任辯護人的案件補貼標准

1.本轄區案件每件補貼1370元(其中直接費用600元,基本勞務費用按2個工作日計770元);

2.跨縣案件每件補貼1765元(其中直接費用800元,基本勞務費用按2.5個工作日計965元);

3.跨市案件每件補貼2155元(其中直接費用1000元,基本勞務費用按3個工作日計1155元)。

(二審判階段擔任辯護人或代理人(不含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受害方代理人)的案件補貼標准

1.本轄區案件每件補貼1855元(其中直接費用700元,基本勞務費用按3個工作日計1155元),但市中院以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為由通知辯護的案件,每件補貼2820元(其中直接費用700元,基本勞務費用按5.5個工作日計2120元);

2.跨縣案件每件補貼2350元(其中直接費用1000元,基本勞務費用按3.5個工作日計1350元),但市中院以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為由通知辯護的案件,每件補貼3505元(其中直接費用1000元,基本勞務費用按6.5個工作日計2505元);

3.跨市案件每件補貼3225元(其中直接費用1300元,基本勞務費用按5個工作日計1925元),但市中院以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為由通知辯護的案件,每件補貼4765元(其中直接費用1300元,基本勞務費用按9個工作日計3465元);

4.擔任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被告人辯護人又同時擔任被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代理人,按上述標准支付補貼之外,每件增加補貼385元。

(三)值班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補貼標准

1.值班律師接受法律援助機構安排到看守所、檢察院、法院等場所現場值班,為沒有辯護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詢、轉交法律援助申請、見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等法律幫助的,補貼標准按工作日計發,每個工作日補貼385元。

2.值班律師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辦理檢察人員開展重大案件訊問合法性核查工作聽取值班律師意見的案件,按件計算,補貼標准執行偵查階段擔任辯護人的案件補貼標準的40%。承辦單次批量通知的案件,同一值班律師當次補貼總額不超過1200元。

3.值班律師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辦理公安、檢察、法院等辦案機關通知提供法律幫助的案件(含認罪認罰法律幫助案件,法院適用簡易程序或速裁程序審理提供法律幫助的案件等案件),按要求形成辦案卷宗的(材料主要包含會見筆錄、法律意見書,審查起訴階段和審判階段案件應有閱卷筆錄及復制主要閱卷材料),按件計算,補貼標准執行審查起訴階段擔任辯護人的案件補貼標準的80%。對不能形成卷宗或無須形成卷宗的其他方式的法律幫助,值班律師將提供法律幫助的情況記入工作台賬,補貼標准按工作日計發,每個工作日補貼385元。當次提供法律幫助時長在4小時以內的,當次補貼195元。

4.跨縣(市、區)安排值班律師現場值班或承辦法律幫助事項的,執行按工作日計發補貼的值班律師補貼,每個工作日增加180元補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設立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志願者等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支付法律援助補貼。

5. 公職律師領取法律援助補貼是否構成貪污

法律分析:不構成。法律援助律師是一個律師職位,最大的特點是無償性。無償性主要針對的是接受法援的當事人,而法援律師及法律援助事項承辦人員,是可以獲得由政府發放的法律援助補貼,其中就包括公職律師。所以公職律師領取法律援助補貼是可以的。

法律依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 第二十四條 第二款 法律援助機構收到前款規定的結案材料後,應當向受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接受安排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會組織人員支付法律援助辦案補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司法部《關於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暫行管理辦法》 第十一條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准,自收到案件材料之日起30日內,向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支付辦案補貼。

6. 法律援助是律師嗎

法律分析:法律援助不一定全部是律師,法律服務所的法律工作者(不持有律師執業資格證)亦可以接受司法機關的委託承辦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具有公益性質,由財政撥款購買法律服務,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當事人(一般是生活困難)提供免費法律服務,律師或者法律工作者的補貼由司法局發放。

法律依據:《法律援助條例》

第十條 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第十一條 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7. 試析法律援助的性質

論文摘要 法律援助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對於當事人的權利和利益、對於國家的法治建設乃至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當前,我國法律援助在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但在理論上對法律援助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和澄清,特別是法律援助的性質。本文認為從法律援助的性質角度來探討,能起到理論上的指導意義。

論文關鍵詞 法律制度 法律援助 當事人

法律援助被人們視為“法律上的希望工程”,其所承載的恐怕不只是弱者的信任和希望,更承載著法律價值和道德期望的重擔。這就有必要從法律援助的起源和法律援助的性質來闡釋這種超出法律援助本身的一項制度。從法律援助的性質來看,這是個爭論很多的問題,法律援助作為一項對窮人的法律救濟制度,成為影響個人切身利益、體現國家政治、經濟、 文化 發展的標志之一,也是影響一個國家司法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的重要問題。因此,在理論上對法律援助進行定位顯得很重要,本文試圖從理論上來討論一下法律援助的性質。

一、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法律援助最早起源於英國,從1495年起,英格蘭即承認窮人享有因身份免付訴訟費的權利。法律援助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開始於「」之後。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第27條規定:“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為他指定辯護人。被告人是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為他指定辯護人。”這可能是新中國最早看到的與法律援助有關的刑事訴訟制度。然而,在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里,卻沒有關於律師應該承擔法律援助方面的義務作出規定。從1994年初開始,法律援助進入新的時期。在司法部肖揚部長親自倡導下,明確提出了法律援助,並開始了對建立和實施這一制度的研究工作。1997年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和《律師法》,這兩部法律貫徹和規定了關於法律援助的思想和制度,並且指出法律援助是律師的義務。全國律師協會在2001年11月26日修定的《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10條、山西省人大在2000年9月27日通過的《山西省律師執業條例》第9條明確規定了“律師應當自覺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幫助”、和“律師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法律援助義務”。2003年9月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法律援助條例》,這個條例系統規定了法律援助的制度。法律援助的性質被明確為國家責任,這之後北京市律協和全國律協出台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就不再提法律援助是律師的義務了,而是修改為“律師應當關注,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因為法律援助是政府義務,律師就不再是責任主體了。

二、法律援助的性質

法律援助,英國《簡明不列顛 網路 全書》將其定義為“在免費或收費很少的情況下對需要專業性法律幫助的窮人所給予的幫助”。從規定的性質來看,在最早將法律援助看成是一個對他人或弱者的一個幫助,並且對象是“窮人”,既缺乏物質財產的人。一開始,法律援助看成是對窮人的幫助,這是道德的表現,符合道德的要素和價值。因此,在初期,法律援助對於受援助者來說,不是利益更不是權利,而是法律職業者(律師)的一種職業道德。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社會思想文化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改變。由原來的個人本位、權利本位進入了社會本位、公益本位,從社會責任、福利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對法律援助的含義和范圍予以擴大。我國在2003年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第三條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 措施 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六條規定:“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這是我國對法律援助性質的界定。這說明,我國將法律援助看成政府的責任、律師的義務,但是法律援助對於受援助的人來講,是不是一個權利呢?
權利,字面上的解釋是,自己可以為或不為,或要求他人為或不為的可能性。法律援助對於要求援助的人來講,如果政府認為申請人不符合受援助的條件,而做出不予法律援助的決定,申請人可不可以提出訴訟,將司法援助的決定者告上法庭?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19條規定:“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可見,我國的法律沒有規定對法律援助機構所作出的不同意法律援助的決定可以訴訟,而只能要求“異議”。這說明,對於政府來說,這不是一個義務,對於申請法律援助的人來說,也不是一個權利,因為它無法得到司法上的救濟。
我們國家對法律援助的界定,超出了道德,但沒有到權利,對於申請法律援助的人來講,還只是一個利益。權利,有很多學說和觀點,但很多人都認為權利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自由,一個是利益,將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才是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才是權利。如果只有利益,自己無法對該利益行使主動的自由,而只是被動享有,無法主張自身的主觀意志,那麼就不是權利,只是利益。利益國家也是保護的,但保護的方式是當事人沒有自由。筆者認為,從法律援助社會需求來看理應成為政府的義務、窮人的權利。
首先,這是平等和正義的法律價值要求。在黨的十七大 報告 中強調要加強公民意識 教育 ,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法律援助正是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等法律價值的要求。從《人權宣言》宣告了個人權利在社會中的性質以來,權利被視為一種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具體化,正如,羅爾斯在其著作《正義論》中於是說:“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地平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於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要按平等的方向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在社會上每個人可能在經濟活財富上是不平等的,而窮人的人格和富人的人格卻是相等的,這種平等地位在法律上要求平等對待。而訴訟又是需要成本的,經濟上窮人就處於弱勢,因此,為了窮人和富人平等,應該給予窮人以法律援助。
其次,法律援助是保障人權和公民權的要求。人權得到法律的承認,便衍生出社會權利即公民權,公民權和人權不同,是人權在政治社會中的具體化,即是在政治國家中的權利體系。如果說人權是自然權利,即在原始社會也擁有,在沒有國家政治生活的階段也擁有的話,公民權便是社會權,在政治國家中所擁有的一切社會權利的集合。因此,在公民社會生活中,基於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公民,只要在權利上有所需要,即為社會權設立的基礎和出發點。而法律援助,是社會生活中獲得法律上幫助的權利或利益,所以從權力的角度來看,公民權應該包括法律援助的權利。因此,從人權和公民權的角度來看,法律援助體現了人在這個社會上有權擁有不比他人少的權利,只要都是人,只要他是這個國家的公民,在法律上就應當平等。而不管它有多少的財產,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
在我國,法律援助可不可以成為一種權利呢?筆者認為是可以的。
首先,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職責,可以成為行政法上的義務。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為公民提供的法律服務,“從行政行為的角度分析,其本質上是行政給付行為”。法律援助機構對申請人予以審查,確定是否有權獲得法律援助。如果獲得法律援助,就可以不支付律師費,這是一個法律上的利益,而審查就是許可這種利益的獲得或不許可這種利益的獲得,所以,法律援助應該是一個行政義務。
其次,窮人應該有權獲得這個利益,成為一種平衡上的權利。由於各種原因,窮人的財產相對於富人而言較少,而這種情況就是的窮人有一個隱含的權利——獲得利益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在法律援助上的表現,就是有權在社會上得到這種補償。“人至少必須活著,這就要求諸如生命權(《世界人權宣言》第3條)、食物權(《世界人權宣言》第22條)這樣的生存權。如果這種生存的含義多於獸類的生存,它就要求諸如健康保障和社會保障權(《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這樣的經濟和社會權利。”由此可見,物質利益的不公平就要求在權利上來對他進行彌補,這就是社會保障,法律援助正是這種保障的方式之一,因此,對於受援助者來說,法律援助應該成為一種權利而不是利益。
總之,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道德傳統,在古代就有仁愛、親民的思想,將人民放在國家和君主之前,將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予以保護。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就有162處講“人”,48處講“民”,加上“人民”,二字連用,有多達211處講到“人”和“民”。“天子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在嚴復將《社會契約論》傳入中國後,“天賦人權”的理念、傳統的“仁愛”思想及被壓迫階級對“平等”的渴望,激勵了中國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廢君權,興民權”的 口號 。自由權、參政權、平等權、等廣為流傳。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憲法對人民的權利做了詳細而系統規定。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平等權,“各民族一律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因此,這些理念和理論都將社會的自由和權利普及到各個方面,只要是涉及這些方面應該成為權利的,都應該成為權利而不僅僅是利益。所以,無論從傳統還是現代上,無論從道德還是法治上,法律援助都應該成為權利。

8. 法律援助案件的補貼收入歸誰

目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各地做法不一。在實踐中爭議較大,各地做法也不一致。《法律援助條例》也沒有對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是否領取辦案補貼作出規定。從性質上分析,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應當歸辦案的律師所有,且不必交稅。

一、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性質

1、《法律援助條例》第24條第三款規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同級財政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參考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等因素核定,並可以根據需要調整。

可見,現行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的制定主要是參考辦案的平均成本,而且是參考法律援助機構的辦案成本。

2、補貼標准,包含承辦法律援助事項所需的交通費、差旅費、通訊費、復印費、午餐等費用。即辦案補貼的性質就是辦案費用支出補貼。

二、法律援助辦案補貼領取方式,以及是否與有償法律服務一樣納稅?

1、律師直接領取;

2、律師事務所開票領取。領取辦案補貼時開具經營性發票。意味著律師事務所就要按照有償法律服務對辦案補貼進行納稅(包括繳納營業稅、教育費附加、城市維護建設稅、個人所得稅等),事實上,領取法律援助辦案補貼不應納稅。

因為,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性質上只是辦案費用支出補貼,不包含律師的勞務收入。另外,現在的法律援助並不能完全說是政府向社會購買法律服務,因為並沒有買賣雙方的合意,更沒有適用市場的價格標准。現行法律援助從各方面來說都更應是一種政府行為,從這個角度而言,對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領取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按照有償法律服務進行征稅,無異於向政府的行政行為征稅。

三、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能否領取辦案補貼?

在實踐中爭議較大,各地做法也不一致。《法律援助條例》也沒有對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是否領取辦案補貼作出規定。有的地方不同意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領取辦案補貼,認為法律援助辦案費用支出可以實報實銷。從法理到實踐,歸工作人員所有是合理的。

1、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是辦案費用支出補貼。

2、一旦領取辦案補貼,就不再將辦案費用支出實報實銷,也不能再佔用法律援助機構的公共資源辦理案件。

3、社會組織人員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可以領取辦案補貼,也為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可以領取辦案補貼提供了參考和支持。

4、《法律援助條例》並沒有禁止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領取辦案補貼,而且司法部《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暫行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法律援助機構安排本機構工作人員、指派社會組織人員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管理,參照本辦法執行。」該規定為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領取辦案補貼掃除了制度上的障礙。

四、法律援助人員是否全額領取法律援助辦案補貼?

在實踐中,有一些地方,承辦人員所在單位與承辦人員約定按比例分配辦案補貼。事實上,應分不同情況處理。如果承辦人員利用所在單位資源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其所在單位可以扣除其在單位所消耗的費用;如果承辦人員並沒有利用所在單位資源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應當全額支付辦案補貼給承辦人員,這是由辦案補貼的性質所決定的。

9. 法律援助中心公職人員多報案件補貼構成什麼罪

違規領取法律援助罪。
目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各地做法不一。在實踐中爭議較大,各地做法也不一致。《法律援助條例》也沒有對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是否領取辦案補貼作出規定。從性質上分析,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應當歸辦案的律師所有,且不必交稅。
一、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性質
1、《法律援助條例》第24條第三款規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同級財政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參考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等因素核定,並可以根據需要調整。
可見,現行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的制定主要是參考辦案的平均成本,而且是參考法律援助機構的辦案成本。
2、補貼標准,包含承辦法律援助事項所需的交通費、差旅費、通訊費、復印費、午餐等費用。即辦案補貼的性質就是辦案費用支出補貼。
1、律師直接領取;
2、律師事務所開票領取。領取辦案補貼時開具經營性發票。意味著律師事務所就要按照有償法律服務對辦案補貼進行納稅(包括繳納營業稅、教育費附加、城市維護建設稅、個人所得稅等),事實上,領取法律援助辦案補貼不應納稅。
因為,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性質上只是辦案費用支出補貼,不包含律師的勞務收入。另外,現在的法律援助並不能完全說是政府向社會購買法律服務,因為並沒有買賣雙方的合意,更沒有適用市場的價格標准。現行法律援助從各方面來說都更應是一種政府行為,從這個角度而言,對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領取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按照有償法律服務進行征稅,無異於向政府的行政行為征稅。

10. 法律援助中心律師能否領取辦案補貼

可以的。
1.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第三款:「法律援助機構收到前版款規定的結案材權料後,應當向受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接受安排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會組織人員支付法律援助辦案補貼。「《律師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包括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根據相關規定,這些律師都可以辦理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
2.司法部《關於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暫行管理辦法》第十一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准,自收到案件材料之日起30日內,向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支付辦案補貼。」

熱點內容
大學經濟法破產法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4-11-20 16:56:12 瀏覽:992
公司法法定人數 發布:2024-11-20 16:37:30 瀏覽:55
蒼南龍港法院 發布:2024-11-20 16:35:52 瀏覽:527
法律碩士報考時分方向嗎 發布:2024-11-20 16:32:13 瀏覽:586
司法系統平台 發布:2024-11-20 15:52:49 瀏覽:502
在線司法咨詢 發布:2024-11-20 15:47:48 瀏覽:345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母愛成仇 發布:2024-11-20 15:10:18 瀏覽:995
沙縣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58:15 瀏覽:97
華東政法學報 發布:2024-11-20 14:47:15 瀏覽:256
石獅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04:16 瀏覽:586